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石井本宗族譜-台湾文献丛刊069 郑氏关系文书
石井本宗族譜
石井本宗族譜序
石井本宗族譜序
石井祠堂聯文
石井名賢序
本宗族譜序
族譜名行序
世係圖譜〔序〕
石井謁祖序
序贈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鄭氏關係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石井本宗族譜序
聞之浴河於源、循膚至髮,蓋言本也。人不從本起見,雖做好事,猶為名使。夫好事,有勝於忠孝者乎?忠孝之理,本之性植。親生之、君成之、祖宗培養之,千百年炯現光氣於宇宙之間銷歇不得,本在故也。人未有生而忘成之所自,則未有生而忘生之所自者也。芝龍不肖,浪跡江湖時,髮猶被面。屬海波不靖、萑苻為梗;慷慨揮戈,次就芟夷。爾時沐雨餐風冒矢石,躬之不閱,遑恤後人。偏於萬中之一生,上報朝廷、下延宗祧。公餘之暇,托處聚廬。非邀天地、祖宗之靈,曷其有今日乎!
一日,鳩我叔兄弟侄謀之曰:『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於漳、於潮,是不一處;獨我五郎公隱石與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附、意味投合,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則隱石公之所自來也。祠宇墜於寒煙、譜係毀於兵燹,一本菀枯,幾聽於不可問,不亦一大缺陷事耶?抑蟄蟄振振之謂何?夫不忘其親與不忘吾親之親,於歷數十世後見,為一父之子;因追數十世前見,為眾子之父。鄉先輩仁人之言,誦之猶馨齒頰。豈以芝龍武人也,而不嫻於文事?至性之所激射,親與君,本固一也。昔漢鄧禹之教子也,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藝〔修〕整閨門為世法。而華歆之遇子弟絕峻,閒室之內有若朝典;陳元方則恣柔愛之道。二姓之寬嚴互殊,而(雍熙之軌不失,何也?本所維繫,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今虔辦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勗我子姓:自今伊始,有力學顯親、國爾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未倡義、孝弟力田於鄉里稱善人者乎?准附諸廟。不然者,匪類招搖、莩葭與濫,祖宗且以罪人視之也;雖位貴顯,莫於吾廟溷焉。蓋廟以萃渙,其假之也純是一本真精神。而「易」之「同人」亦云:類族辨物。惟類之、辨之,乃所以致同也。同可萃,而祖宗子孫之相維於不解也;豈其微哉!
今核其名、稱其行次,昭穆雁行與塋域生卒,臚然俱在也。芝龍故不譜,其所以係之者何如!特以一本之義,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使讀而興焉,其於不肖尚有榮施。
崇禎歲次庚辰年,十一月朔日,十一世孫芝龍撰。道光癸巳年十一月既望,後十六〔世〕孫鵬程抄。
·石井本宗族譜序
宗有族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所簪筆者,君臣上下著其事、尊其義焉耳。譜以聯情,所臚列者,上歷高曾、下逮孫玄,書諱、書字並書行次;匪獨以誌不忘,亦曰用是親親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則棼,漏一則無以存愛。總之,因代派有別,從宗比合,非懷誠肫懇莫能譜也。雖然,世遠年湮,數百載或淪於無徵而莫考。作譜之法,登必信、疑則闕,即聖人起而為焉所不易也。孔子云:吾說夏、殷,如文獻不足何?故嘗自命曰:丘,殷人也;穆然有水木本源思矣。孝子翼孫之於世序,所及事者三、所行服者五、所居遊父老,能稽其本始以相告知至十世,亦一快矣。十世前莫有稽徵,則何據乎?夫原其初,猶是一人之身也;累層折而數百傳,宕移轉徙,無怪乎其道相逢,轂接、肩摩,掉臂而莫為識也。又況舍桑梓之必恭敬止者,宅郊甸而遙、遊燕粵而遙、仕見潛隱而遙,人隔代、居隔地,有大行嘉禮欲反告於宗後末繇也,謂之何哉?嗚呼!惟莫可知則已,欲知之而無可據則已;倘有可知、有可據,則前此皆一人也。往伊何人,後復何人?未免有情,能勿心動?今夫草木無知矣,手動一柯,連柯並搖;本同故耳。人也,而遠乎情忍乎哉?萬一萁豆拊心,疋布、斗粟刺懷,薄劣成風、耰鉏辭色是見一列子姓中,族有道長者呼而訓誡之,遂恧然如不終日,而樂以敦睦相勉也;收宗合族,慈愛殷至。譜可不作乎、可不實乎?
吾鄭著漢、唐表表,茲弗具述;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固始入閩,於是有鄭焉。如祭酒閎中公,德行煌煌宋冊。嗣而分派,有居莆、居武榮。旋就武榮遷於楊子山下居者,吾祖五郎公隱石也。綿綿瓜瓞,蕃滋衍沃,氏絲於蟻矣。雖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脈係可尋、支派蟬聯;雖陬澨分處,猶識科條枝葉。報本反始,爰譜焉是賴。則譜之作,於今亦孔亟矣。疏綴而親、分還以合,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
都護弟素所留心於忠孝,知國有史錄、宗有譜牒;念本宗舊譜遭兵燹焚,肫肫然亟命修輯,克盡展親矣。鸞黌宮樗材,無能文以潤命;然讀記曰: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矧身荷國恩,而能顯揚先祖,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資孝事君則忠。寧特宗法有光乎哉?且預為吾宗篤其慶矣。
謹序,而弁諸首。崇禎歲次庚辰九月望日,十一世孫芝鸞謹拜序。
·石井祠堂聯文
尺土守孤忠,誰云海外要荒,不登史冊。
三圭綿世澤,即此天朝寵錫,永固河山。
昭祖德、紹書香,壯志巍科無遲速。
振家聲、開文運,成名子孝看後先。祖德流芳,遠萃一念之誠,音容可仰。孫支挺秀,長敦五倫以教,宗黨皆春。廟貌端嚴,萬頃朝宗追祖德。孝思綿遠,一陽來復見天心。廟宇枕鰲山,席地脈千重秀氣。明堂瞻馬島,壯江潮萬壑巨觀。有一點欺,何堪對祖?無十分敬,漫許登堂!瀚海東迴,源遠流長,直溯葩經世德。楊山西峙,靈鍾秀毓,克振石井宗風。
三圭深雨露。
五馬壯河山。
鄭漢軍降乩作七言詩一絕
桑梓拋遺不幾年,江山認是舊風煙;歸來恰似令威子,惹得詩人萬古傳。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東班贊禮
序立主祭孫詣盥洗所就位上香三上香再酹酒獻毛血■〈火奄〉脂膏拜拜拜拜行初獻禮跪進筷進饌進湯俯伏詣香案前跪、子孫皆跪讀祝文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行亞獻禮跪進酒進食奠帛興、平身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行終獻禮跪進酒進時果進羹進茶俯伏詣香案前興興、平身樂止復位拜、子孫齊拜拜拜拜徹饌焚祝文焚金帛復位子孫各三揖
西班贊禮
執事者各司其事盥洗跪再上香酹酒三酹酒興、平身作樂迎神興興興興、平身詣神座前上香進爵進實奠帛興、平身讀祝者詣讀祝所俯伏興興興、平身樂止詣神座前上香進饌進湯俯伏詣香案前興興、平身樂止詣神座前上香進饌進鮮進飯奠帛興、平身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視膳樂奏送神興興興興、平身瘞毛血詣焚帛所大吹打告利成禮畢分班
執爵一人、讀祝一人、引禮二人、通贊二人、香案前二人、神座前二人、司饌一人、司樂一人、司酒樽二人
·石井名賢序
譜係久而難知也,宜多覽以為據。據周室分譜序云:吾宗有譜,特以地遠時遙,未能合而為一。然於莆,則有前朝吏部郎中諱繼;於三山,則有兵部右侍郎諱重;於潮,則有翰林編修諱祭泰;在漳,則多文學:俱按譜而知也。族譜之修,又烏可乎哉?於是,列官職百餘名;其間多失詳,皆因遷徙之故。今只略其概,以俟諸有心人重核。
·本宗族譜序
宗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所簪筆者,君臣上下著其事、尊其義焉。譜以聯情,所臚列者,上歷高曾、下逮孫玄,書諱、書字併書行次;匪特以誌不忘,亦曰用以親親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則棼,漏一則無以存愛。總之,代派相因,如水木有本源;則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由生也。
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居於莆、於潮、於漳,是不一處;獨我五郎公與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符、意味投合,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隱石公之所自來也。迨我維新公往漳南生理,克勤克儉,置有田業;妻子及孫因避難散處,幾忘若失矣。幸得弘泰公、弘山公、弘榮公兄弟相率復轉而泉同感化里石澳保大中山下石獅居焉。於是經營拮据,綿綿瓜瓞,蕃滋衍沃。雖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脈係可尋、支派蟬聯,縱陬澨分處,猶識柯條枝葉。報本反始,惟譜是賴;則譜之迄可不再整乎?迴憶我祖時徙移數次,辛苦維艱;曷不就於一本之義,稽其始、述其序,勸我世世子孫細玩參觀,咸知其初之所自來也。
謹序,而弁諸首。嘉慶六年歲次辛酉,桂月朔日,十世孫名山謹拜重修。
·族譜名行序
世係既遠,子姓瓞繁。名有一行列各房互異,殊傷一氣之雅。自我維新公至二世祖到澳山居住,再排列行次,「維」字起至十四世「運」字止。今夫承上接下,昭穆分明;復將再列行次,以為後世子孫遵守。倘有分別居住,咸知依字排列入祠,昭穆罔溷:以十五世「雲」字起至十六世「收」字,其餘世俱依字遞衍;庶孫子不至犯尊長之行次。是為例。
(十一世)曰明哲實作則天
維弘子甫德舜欽明恭允開天文運
子維君萬邦百官承式
雲收遠岫千山雨霞映斜陽萬里光
·世係圖譜〔序〕
凡名實之正,始於世係。世係明而後昭穆序,宗法因可講也。自始祖生世祖及各房傳支,五世之內服未盡、生齒未繁,總列圖譜;五世外至九世、至十三世,每房各從其所自出而係以世,分別一圖譜。俾由祖父而子、子逮曾玄,支屬引引如瓜瓞,即親盡而恩聯百葉若睹矣。
·石井謁祖序
聞之自仁率親,邇而不可瀆;自義率祖,遠而不可遺。故睹萬物之發祥,莫不有始;覘百枝之競秀,莫不有根。豈不以樂樂所自生,生機原出於始作;禮不忘其本,本根可探於初萌也哉?希素詩書為業、經史是田;地處澳山、支分石井。由石井隱石公下而推之至於予,其世十有五;由澳山維新公上而溯之至於始,其代猶有三。因思陟則在上、昭則在天,鑑觀必有〔不〕爽之妙;豫可感神、萃可格廟,孝道必有無窮之休。
興懷及此,每念不忘。所以院試甫畢,親族適逢,相與言旋言歸,桐城早別;共為再行再止,石井遂臻。生員、族長,先為拜謁;大廟、小宗,俱各致虔。時也,秋日懸清,涼颷薦爽。見夫廟貌端嚴,一鰲獨占;明堂整肅,五馬皆朝。楊山西峙兮,宛巒岫之接天;海濤東注兮,恍江漢之朝宗。宜其三圭錫爵綿世澤,尺土封王守孤忠。猗歟休哉!科甲屢興;炳哉麟乎!簪纓不絕。先祖之箕裘未遠,子孫之堂構宜承。所願窮水木於本源,志愈繼而愈善;守貽謀於勿替,事愈述而愈長。於以感天地之庇、邀祖宗之靈。筆花生、柳汁染,門楣永耀;巍科掇、高第登,閭里生輝。不亦子孫以先祖而貴顯、先祖以子孫而增榮也哉?是年冬,再往祭,親更有親,是所謂親親之道也,即所謂尊祖之義也。可不誌哉!可不誌志哉!爰抒素蘊,率草成篇。祖墨亦抄聯詞併記。其聯云:
源開石井,歷王公侯伯,世受天朝寵錫。
派衍澳山,願孫子雲礽,代承祖德貽謨。
道光癸巳年葭月榖旦,十二世孫希石沐手敬題。
越甲午年陽月,曾文峰錄。
安樂村中,且幸考亭過化。
滎陽家裏,猶欣賜姓傳聲。
香蘭服媚,帶草流輝;世紀後先,早識宗風遠著。
石獅發祥,金鵝獻瑞;峰呈左右,佇看人物挺生。
·序贈
仰鄭氏之遺風,支分石井;睹世澤之孔長,宗鎮澳山。溯自開閩以後,實大明之英偉而本朝之侯伯也。至於世係之由來,瓜瓞綿綿,如縷之不竭;百支挺秀,若水以流長。今往此澳山之鍾靈,直接乎楊子山之毓秀;瞻青雲峰之得路,實符乎五馬峰之崢嶸。人文蔚起,堪羨前世之名;燕翼貽謀,有誇先代之業。錫爵流傳於海表,聲名永普於閩南。因而居稠密,徙遷四處;族開石澳,地與石井。天一方兮地各異,人一本兮居猶殊。世遠年湮,雲山阻隔;欲盡木本水源之思,未薦春礿秋嘗之感。
及至名山公讀書博覽,敬慎威儀,則如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尊祖、敬宗之志,而盡報本、追遠之誠。是以創修族譜,開昭穆之不失及世世之有徵;竟錄過半,未得全備可觀。迨至希石先生,志重繼述。歲值道光癸已年秋,時逢院試,途羈井江;即與諸叔侄之生員鵬程、維賢、維揚等同為質證先世根由,若合符節。遂為入廟告虔,敬抄譜序以及先世名人一備與名山公諸創合為一部,以便後人觀感。是所謂後人有志,堪振前人也。
予本外姓也,忝在名山公之孫女婿;誼屬半子,實為休戚相關。不妨與希石同為參校錄寫,以列於後。
道光甲午年陽月榖旦,愚姪婿曾文峰敬題拜贈。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十世
前宅分派祖鄭築英:號奎庵。希瑜公父。隆武前丙戌科舉人。先任中憲大夫,後任山西岢嵐兵備道。榜名姓傅;據譜:曾為欽差整敕岢嵐、保德、河曲兼陝西府各等處地方分巡兵備道按察司副使。
西大二房鄭宇欽:字伯三,號立三。天啟甲子科,以「易經」中式舉人。任程香縣。
西五房四鄭益魯:一名釆,字毓秀,號贊庭。芝越公父。以南安掾出身,兩任廣西平越縣、濟寧嘉?朔縣贊政□(?)。妣李氏。
十一世
東角鄭芝鸞:號雲翀。邑庠生。宏光元年,授中書科中書舍人。隆武元年,陞兵〔部〕職方司,監紀水師;後授兵部主政。
補八世
華亭鄭六仔:瑛叔祖。為南京留守衛軍。
十一世
東角鄭希瑜:諱若為,字懋敷,號瑾侯,又號文遠。任廣西河池州及太平府崇善縣。
築英二子,出嗣二弟。
鄭亮績:諱若崗,號寅修;築英從侄。前乙酉,以「易經」中式舉人;附廣東羅定州東安縣籍。
西亭鄭芝龍:小名一官,字曰甲,號飛黃。崇禎間,以軍功授前軍都督;收劉香,改襲錦衣衛副千戶,旋〔□〕漳州等處總兵官。十二年〔□〕荷蘭。弘光封南安伯,隆武封平西侯;後進太師平國公。投誠,封同安侯。先娶陳氏,繼娶日本翁氏一品夫人,後娶顏氏;側室陳氏(逐出)、李氏、黃氏。生男五。先崇禎元年間,現授海防遊擊,實授左都督。子孫散處京都漢軍旗下,以名為姓者眾。
西亭鄭芝虎:字曰蟠,號韜遠。崇禎間,以軍功欽授南日寨守備。奉旨追劉香,至廣大星外洋,舟覆沒;以衣冠招魂,贈參將,蔭襲總旗。續奉旨,准贈鎮國將軍,署部指揮同知。子孫於原蔭上襲升一級百戶。芝龍二弟。是役,芝鵠同追劉香;如何無封爵,想失落之故也。
西亭鄭芝鳳:字曰漸,號羽公,又字聖儀;芝龍四弟。崇禎庚午科武舉人,改名鴻逵。先為津撫鄭宗周部將,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登萊之役應龍敗績,逮繫天津;事白,復與同撫張廷拱共事。未幾,以兄飛黃平〔紅〕夷功,移蔭錦衣衛千戶。後中庚戌進士,故事勳衛射策甲〔科〕加二級,進都指揮使、授副總兵。宏光檄守釆石,掛鎮海將軍印;擊高傑、張天祿功,封靖西伯。隆武初,從國姓公入海,封靖西侯;永曆進封太師定國公。妣史氏、楊氏,俱封一品夫人。生男二;庚辰科會試中式六十七名、殿試中式三十七名。奉旨照例加陞三級,授錦衣衛指揮同知。
西亭鄭芝豹:字曰文,號若唐。崇禎間邑庠生,加例入國子監太學生。以軍功,欽授太子太師、澄濟伯。芝龍五弟。
西亭鄭芝鵬:諱鳴都,字曰都,號舜臣;一號里萬,一號礪園。欽授太師昭明侯。芝虎兄。
西亭鄭芝莞:諱鳴郊,字曰郊,號漢九。以軍功,欽命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太保、錦衣衛堂上檢書管理衛事、賜坐蟒玉帶〔□〕軍都督府左都督。
西亭鄭芝越:諱鳴郝,字曰郝,號清侯。欽命榮祿大夫、廣東雷廉鎮總兵官,加一級。鳴郢堂弟。
西亭鄭鳴郢:芝莞弟,諱鳴郢,字曰郢,號羽奏。欽命錦衣衛大堂太子少保、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西亭鄭瑛:拔煌兄;號振吾。崇禎年間,以軍功欽〔授〕守備。漢宜舍五世伯祖。
西亭鄭拔煌:瑛弟。前甲申、乙酉之變,以勤勞擢驃騎將軍五軍都督。〔號〕奇吾。漢宜舍五世祖。
十二世
東角鄭英:號復庵;志雲公三子、賡弟。康熙三年,以軍功欽授參將。初任陝西舊縣遊擊;出首逆劄,加副將,陞直隸宣府鎮標中營參將,改授江南西寧都營參將。征朱明敘功,陞都督同知,管陝西鳳協鎮事;特晉陞榮祿大夫。
東角鄭賡:英兄,號□卿。康熙三年,欽授左都督,仍紀功一次。志雲公二子。
東角鄭儲珏:字明熳,號念蓼。弘光元年,授參將。守仙霞關得功,隆武元年升都督金吾將軍。
新厝頂鄭明圖:以幕事積功,授理問官職。
西亭鄭見龍:號潛齊。雍正乙酉科歲貢生,黃之雋取。載「府志」,誤入安溪籍。
西亭鄭貞:英偉父。〔諱〕光晉,字明陞,號元初;芝龍公侄。欽命金吾將軍、光祿大夫。
西亭鄭聯英:芝麒公嗣子;字明及,號菁千。任安溪縣正堂。
西亭鄭先聲:諱召昂,號奕初;敬溪公長子。欽命官名失詳。
西亭鄭胤昌:諱胤昌,字明賡,號錫侯。禮部主事。芝龍公從侄。
東角鄭延朗:諱喬。任山東□□府遂安縣。希瑜公次子。在廣東沒。
西亭鄭成功:諱森,字明儼,號大木。明賜國姓,名成功;掛招討大將軍印總統使。康熙二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嘉其忠貞,賜葬南安康店覆船山,附樂齋公墓。飛黃公長子,日本翁夫人出。年十五,補弟子員;旋食餼。金陵術士見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人也』。飛黃公引見隆武,隆武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方其諫父不聽,被見勒王挾北去,又痛母死非命;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之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照鑒之』。高揖而去。文移稱忠孝伯。永曆嗣封漳國公,繼而晉封延平王。壽三十九,卒於臺灣。妣董氏,雷廉道董容先女。姬莊氏、林氏、溫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許氏。生男十。
西亭鄭焱:諱渡;飛黃公次子。
西亭鄭垚:諱恩;飛黃公三子。
西亭鄭鑫:諱蔭;飛黃公四子。以上三人,官職失詳。
西亭鄭淼:諱襲;飛黃公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西亭鄭新英:諱新英,字明周,號維千。嘗任仙遊縣正堂。衷受公二子。
鄭廣英:諱廣英,號彥千。欽命太子太師錦衣衛大堂前軍都督府都督。賜祭,葬嘉禾里廈門港。芝鵬長子。
西亭鄭海英:諱海英,字明〔□〕,號濤千。芝鵬三子。欽命太子太保。與兄同葬嘉禾里廈門港。
西亭鄭省英:諱省英,字明志,號修千。芝莞長子。欽命嘉議大夫、閩粵宣慰使、司農左侍郎。妣呂氏。
西亭鄭昣英:諱昣英,字明升,號暉千。芝莞二子。欽授中憲大夫。妣呂氏、謝氏。
西亭鄭時英:諱時英,字明庸,號聖千。芝莞三子。侍贈明威將軍,前嘉議大夫知永春、龍溪事兼管督餉。妣林氏。
西亭鄭鳳庭:諱翔英,字明□,號儀園。芝越子、鳴郢堂侄。臺灣俯諸羅學歲貢生。
西亭鄭平英:諱平英。字明持,號衡千。芝鵬四子。奉政大夫。
華亭鄭階:號升庵。纘祖父。崇禎間,以幕府從事錄功,欽授守備。「府誌」附「篤行篇」。字明履。
華亭鄭泰:諱泰,字明岳,號大來。纘緒父。前將軍都督府左都督,晉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建平侯。康熙間,以子纘緒封爵、孫修典襲爵,誥贈光祿大夫。階弟。
華亭鄭鳴駿:泰弟;諱鳴駿,字明發,號日千。前郡庠生,乙酉拔貢生。授戶部主事;以歸誠功,封遵義侯,晉光祿大夫,恩襲四世。康熙丙午年八月二十四日酉時〔卒〕,欽賜祭,葬於三十四都洋莊鄉。以子纘成襲爵,晉光祿大夫。妣黃氏,皇清誥贈一品夫人;側室林氏,以子纘成襲爵,皇清誥贈一品夫人;側室傅氏。生男四。
華亭鄭千仔:從飛遠公出。軍況亡,官爵失詳。鳴駿堂弟。
補十一世
華亭鄭拔選:字田欽,號珍明。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贈〕光祿大夫。妣黃氏,誥贈一品夫人,皇清累贈一品夫人。升庵之父也。
補十世
華亭鄭儲勇:字欲勝,號會江。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贈光祿大夫。妣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皇清累〔贈〕一品夫人。拔選公之父也。
十三世
東角鄭國忠:諱增秩,謚武毅,號以園。喜卿公二子。隨駕征勦葛逆,以軍功初任金門鎮千戎;年滿進京,暢春園引見,特授廣東虎頭門左營守備府事。覃恩,誥封明威將軍。
西亭鄭英偉:字哲毅,號隱齋;貞子。康熙年間,以投誠授職副將。
西亭鄭經:乳名錦,字元之,號式天;大木公長子。明嗣封延平王。妻唐氏,唐顯悅之女孫;姬陳氏、林氏、李氏、賴氏、黃氏。生男十。事永曆一十九年。壽三十九,卒於臺灣。康熙二十二年,賜葬覆船山。男秦(陳出)、晉、周、楚、齊、蜀、商、岱、肅、遼(漢軍公名克塽,其餘未詳指著)。
西亭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大木公二子。
西亭鄭明:諱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大木公三子。
西亭鄭睿:字哲聖,號聖之;大木公四子。官職失詳。
西亭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大木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寬:字哲碩,號碩之;大木公六子。官職失詳。
西亭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大木公七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大木公八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大木公九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西亭鄭發:字哲奮,號奮之;大木公十子。官職失詳。
西亭鄭纘武:字哲武,諱綬;襲公長子。雍正間,國子監〔太學生〕,授欽天監筆帖式。
西亭鄭緯:字哲卿,號直齋;襲公次子。國子監太學生。雍正………………出仕江南蘇州府縣丞;誥授迪功郎。
西亭鄭紱:號哲璽;襲公四子。太學生,侍贈承德郎。
西亭鄭淵:字哲維,號慎齋;襲公六子。雍正間,國子監太學生;考職,授州同知,侍贈儒林郎。
西亭鄭綖:字哲度,號尚侯;芝鳳公長孫。授州司馬。
五房四派鄭國莊:字哲宜,號慎初;廣英公二子。中憲大夫。
西亭四鄭希文:諱祥,字子俊,號敏齋;衡千公二子、海英侄。拔貢生,汪薇取。著有文集,經載「府誌」。
西亭五四鄭喬:字哲岳,號同;時英子。侍贈明威將軍。
西亭五四鄭讓:諱國訓,字哲式,號敏亭;時英四子。特授明威將軍,功加署都司檢書。
華亭鄭纘祖:字哲遠,號遠公。南邑廩生。以歸誠,題授參政道。升庵公長子。著有文集,經載「府誌」「文苑」,並附「孝友篇」。
華亭鄭纘昌:字哲俞,號俞公。以歸誠功,欽授左都督、征奇呢哈番。升庵公二子。附「府志」「藝術篇」。
華亭鄭纘琦:字哲韓。以軍功,〔授〕左都督。升庵公三子。
華亭鄭纘緒:字哲孜,號孺雲,以歸誠平定功,皇清封慕恩伯,駐劄福建泉州等處地方;晉光祿大夫,恩襲四世。又以子修典襲爵,晉光祿大夫。經載「府誌」,著有詩集。大來公第一子。
華亭鄭纘績:號孺熙,大來公第三子、纘侯弟也。蔭授員外郎。
華亭鄭纘成:字哲信,號一齋。襲封遵義侯,晉光祿大夫。欽〔賜〕祭,葬於京師平子門外釣魚臺。日千公第二子、纘光弟。纘光太學生。
華亭鄭啟愈:號豪毅;拔煌公之從侄孫也。以軍功,授驍騎尉。
十四世
上京鄭煥文:乾隆戊午科副榜;經載「府誌」,盧煒取。
西亭鄭克■〈臧上土下〉:式天公長子。當〔式天公〕甲寅乘釁西渡,踞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臺監國,大有材能。剛正果斷,見嫉諸叔。迨式天公仙遊,馮錫範遂譖諸叔以螟蛉說董國太,共謀殺之;年一十八,兵民歎惜。妻陳氏,同安縣舉人陳永華之女、翰林陳夢球之妹、順天進士陳還之之姑也(還之字素亭,正白旗)。
西亭鄭克塽:諱秦,字實弘,號晦堂;式天公次子。嗣位二年,亦勞征苦戰,思繩祖武,保輔一隅。孰言寡不敵眾,天命有歸;自澎湖被破,施琅復以施恩行惠收拾人心,臺人背叛,寧靖王同五妃投繯絕脰而死。漢軍公無奈,同劉國軒、馮錫範決計歸誠;封正黃旗漢軍公。妻馮氏,即〔正〕白旗漢軍伯馮錫範之女;與史氏、蘇氏俱封一品夫人。
西亭鄭克舉(音預):諱晉,字實庵,號晦堂;式天公三子。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職;後補佐領。
西亭鄭克均:諱周,字實衡,號海堂。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職。式天公四子。
西亭鄭克坺■〈土八冏,上中下〉:諱楚,字實□;式天公五子。仕驍騎校。
西亭鄭克■〈土八冏,上中下〉(音目):諱齊,字實衍,號悟堂;式天公六子。仕驍騎校。
西亭鄭克圻:諱蜀,字唯聖;式天公七子。官爵失詳。
西亭鄭克塙:諱商,字實堅;式天公八子。仕佐領。
西亭鄭秉訓:字汝登。仕佐領。
四房二鄭秉□:…………………….汝皋;念齋公長子。康熙歲貢生。
四房二鄭克□:…………………………………….公長子也。仕驍騎校。
東角鄭彪:諱挺;國忠公二子。平臺有功,官爵失詳。
東角鄭壯猷:英第三孫。官爵失詳。
東角鄭重輝:英第四孫。官職失詳。
華亭鄭修典:字念實,號慎園;孺雲公長子也。襲慕〔恩〕伯兼管正白旗,晉光祿大夫。康熙癸〔巳〕,恭遇萬壽覃恩,蔭一子〔入〕監讀書。
華亭鄭朝遴:字方實,號則園。詳載「府誌」「孝友篇」。補州同知。
華亭鄭朝東:字實涵,喬子。特授晉明威將軍都司檢書。
十五世
西亭鄭安康:漢軍公三子。仕佐領。
西亭鄭安德:克確公子。仕佐領。
厚慕鄭汝成:諱生,字作垂,號於省;汝達之兄也。誥授中憲大夫,攝州司馬職。
厚慕鄭汝達:諱正,字作來,號(□□);世標之父也。乾隆間貢生。
西亭鄭仕謨:諱楷,字作端;廷策之父也。乾隆甲辰貢生。以軍功監匾授教諭,彰化籍。
華亭鄭拭:字賡紫,號仰(昂?)亭。乾隆甲子科,復中式舉人第三十四名;毛文銓取。
華亭鄭輝星:即拭也;嵩之父。前雍正丙午科,以泉州學中式舉人三十一名。後因誤事去衣冠,再應童試,故復名以中式舉人;周學健取。
華亭鄭武:慎園公長子也。康熙癸巳恭遇萬壽覃恩,蔭入監讀書;補授刑部員外郎。
華亭鄭汫:字作楫,號望川;貢生也。則園公長子。
十六世
厚慕鄭世標:諱敲,字則宣;汝達子。嘉慶丙寅年貢生。
華亭鄭嵩:字穎山,號峻瞻;昂(仰?)亭公之子也。乾隆己卯科,中式舉人第九名。現授海□右營守〔備〕………………………………,後任安平營遊擊。因莊大田犯鳳山,陣亡;奉旨世襲。
華亭鄭廷策:諱赤,字則□………………江籍,進彰化學。嘉慶辛未年歲貢生。作端之子也。時在旃蒙洽協,歲次乙未年。菊月榖旦,十八世孫子譜拜手重抄。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一世
始祖五郎公隱石,諱綿,字原永。有宋靖康間避難,兄弟散處,或居莆、居潮、居漳,五郎公由閩侯官來泉郡之武榮,築室居家、卜地築墳,日事耕稼業。值歲不登,厥惟食維艱。聞海濱利藪,日易以給,乃因懿表相依,遷楊子〔山〕下石井居焉。祖父墳塋,尚在武榮如故。妣林氏,與祖拮据,艱苦備嘗。卒,合葬於楊子山之麓。生男二:長肖隱、次隱泉。
第二世
隱石公之長子,諱嵓,字顯中,號肖隱。妣張氏。合葬於祖墓邊。生男一:黼。
隱石公〔之〕次子,諱岱,字頤中,號隱泉。妣呂氏。合葬望后地。生男二:長栻、次模。
第三世
肖隱公之長子,諱黼,字俞扆,號對石。妣葉氏。合葬佛井后。生男二:長默、次烻。
隱〔泉〕公之長子,諱〔扆〕,字俞繩,號〔砥〕石。妣柯氏。合葬本鄉山,坐癸向丁。開基西亭分房祖。生男二:長■〈金厲〉、次鏞。
隱泉公之次子,諱模,字俞遴,號古石。妣蔡氏。合葬佛井前。開基華亭分房祖。生男二:長衡、次命。
第四世
對石公之長子,諱默,字耿暐,號簡軒。妣林氏。合葬林柄山。開基厝后分房祖。生男三:長定發、次定賦、三定扃(?)。
對石公之次子,諱烻,字耿燾,號敦樸。妣王氏。合葬崎頭。開基厚慕分房祖。生男三:長馥、次德、三乘。
砥石公之長子,諱■〈金厲〉,字維■〈金厲〉,號純玉。妣李氏。合葬雙石門。生男三:長亮、次豪、三崇。
砥石公〔之〕次子,諱鏞,字維鏞,號麗玉。妣林氏。合葬本鄉面前山。生男一:。
古石公之長子,諱衡,字維楷,號質軒。妣李氏。合葬狗山。生男一:陽。
古石公之次子,諱命,字維新,號質璞。妣和氏。合〔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生男三:長弘泰、次弘山、三弘榮。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弟
山下石獅居焉
壬辰年正月十五日寅時,卒於庚寅年七月十五日未時。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祖妣和氏。生於乙未年九月十九日申時,卒於辛卯年正月初一日卯時。附葬維新公墓右邊。
·鄭氏關係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這一校勘記,其作用有三:(一)揭示「原抄」訛誤或脫漏字句,用以「存真」。(二)若干訂補或有疑難之處,藉此略加說明。(三)如有謬訂,並可冀求高明指正,俾補校者一時之缺失。
又,這兩種文獻,前經方豪先生等先後根據原抄本加以校勘,撰有「石井本宗族譜暨鄭氏關係文書校記」(刊「文獻專刊」第一卷第三期)。本書進行編校時,對於方氏「校記」多所借鏡。附誌一言,用示未敢掠美云爾。
鄭氏關係文書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
第一頁第三行第六字『浙』,「原抄」作『淅』。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以下「原抄」疑脫一字或以上脫一字。
第二頁第二行第五字『旦』,「原抄」作『且』。
同頁第三行第六字『庶』,「原抄」作『庶』。
同頁第七行第三五、三六兩字『派撥』,「原抄」作『泒潑』。
同頁第八行第一七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九行第二五字『祿』,「原抄」作『錄』。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典』,「原抄」作『曲』。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閒』,「原抄」作『間』。
同行第三四字『計』,「原抄」作『躰』(即『體』)。上文有兩『不得不「計」及此也』語,義同。
同頁第一四行第五字『候』,「原抄」作『俟』。
同行第一八字『歸』,「原抄」作『舊』。(「歸」、「舊」草書相似)。
同頁第一六行第六字『創』,「原抄」作『別』,疑形誤;否則,應為『闢』之音誤。
第三頁第四行第三○字『瀆』,「原抄」作『瀆』。
同頁第六行第二七字『三』,「原抄」作『參』,係大寫『參』之別寫;今改普通小寫。以下各種數字,凡「原抄」大寫者,一律準此照改,不另逐一贅述。
第四頁第四行第四、五兩字『統陳』,疑有誤。
同行第二○、第五行第二○及第六行第七等三字『員』,「原抄」作『人』。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二兩字『寺卿』,「原抄」作『卿寺』。
第六頁第一二行第二字『副』,「原抄」脫。
第八頁第二行第二七字『堂』,「原抄」作『坐』。
同頁第五行第一七字『遊』,「原抄」作『營』。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第八頁第一四行第二四字『官』,「原抄」作『宦』。以下多處類此,不一一贅。
同行第三七字『述』,「原抄」作『逑』。
第九頁第二行第一九字『楊』,「原抄」作『揚』。
同頁第三行第三○字『兵』,「原抄」脫。前「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內有『水陸官兵計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語,與此相合。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鍾』,「原抄」作『鐘』。
同行第二○字,「原抄」缺;疑脫一字或若干字。
第一○頁第六行第一三字『澄』,「原抄」作『登』。
同頁第七行第三二字『眷』,「原抄」作『脊』。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九字『尚』,「原抄」作『省』。
第一二頁第二行第七字,「原抄」缺,可能脫一字。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九字『範』,「原抄」作『范』。前「馮澄世」名下有『率男偽侍衛鎮馮錫範由銅山駕船投誠』及『男馮錫範復逃臺灣』等語,據以改訂。惟按諸各種文獻,『範』『范』二字互見。
第一二頁第八行第一三字『官』,「原抄」脫。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八~二五字『拱辰弟蕭福逃歸證』語,「原抄」作『拱辰弟逃歸蕭福證』。
第一四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與』,「原抄」脫。
同頁第五行第四字『督』,「原抄」脫。
第一五頁第一三行第二、三兩字『武閑』,「原抄」作『閑武』。前有『偽文閑員姓名開列』、後「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中有『投歸抄帶有偽鎮、偽文官及偽文武閒員冊底』語,可資參證。
第一六頁第一一行第一八字『萬』,「原抄」作『萬』。
同頁第一二頁第六字,疑脫一字(或數字)。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第一七頁第六行第二七字『曄』,「原抄」作『葉』。按諸各種文獻:「海上見聞錄」作『曄』,「靖海志」前作『燁』、後作『曄』,「從征實錄」、「臺灣外記」均作『燁』,「海紀輯要」作『燦』,「臺灣鄭氏始末」作『華』,種種不一。自以作『曄』為正,其說已見文獻叢刊第三五種「靖海志」所附「靖海志及海上見聞錄合校記」。究其紛亂之由,除「從征實錄」似屬形誤外,當為避聖祖(康熙)玄曄諱而改『燁』(音同曄)或『華』(取曄之偏);至『燦』為『燁』之轉誤,而『葉』又為『華』之轉誤也(「黃奏」在康熙六年)。
同頁第八行第三一字『各』,「原抄」作『名』。
同頁第一二行第三七~第三八行第二字『愛鼎遷善』語不解。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字『恣』,「原抄」作『姿』。
第一八頁第二行第二五字『免』,「原抄」作『兔』。
同頁第四行第三○字『凌』,「原抄」作『淩』。
同頁第六行第三五、三六兩字『便重』,疑有誤。
同頁第一一行第九字『阱』,「原抄」作『穿』。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四兩字『縣週』,「原抄」作『週縣』。
第一九頁第二行第三八字『劄』,「原抄」作『劄』。
同頁第三行第九字「外」,疑有誤;或為『經』之訛,附供參考。
同頁第七行第一四字『纘』,「原抄」作『讚』。查「石井本宗族譜」「井江鄭氏歷代人物」十三世「鄭纘祖」名下有『題授參政道』語,可為佐證。至同行第一五字『斥』,「原抄」作『斤』。
同頁第八行第二二字『杭』,「原抄」作『抗』。
第二○頁第五行第一二字『辦』,「原抄」作『辨』。第七行第一一字『辦』同。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商』,「原抄」作『商』。第一五行第一○字『商』同。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字『宇』,「原抄」作『字』。「臺灣外記」作『宇』。
第二一頁第三行第四字『騶』,「原抄」作『騶』。
石井本宗族譜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龍撰)
第二三頁第六行第三五字『戈』,「原抄」作『弋』。
同頁第九行第二二字『閩』,「原抄」作『門』。後鄭芝鸞「石井本宗譜序」有『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原抄」作『卅』)固始入閩』及鄭名山「本宗族譜序」有『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語,可證其誤。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蘿』,「原抄」缺字。後鄭名山序亦有『蔦蘿相附(「原抄」作『符』),意味投合』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字『於』,「原抄」作『與』;第一○字『焉』,「原抄」作『馬』。後鄭名山序亦有『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語,可證其誤。
同行第一八字『具』,「原抄」作『俱』。後鄭名山序亦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語。
同行第三六字『煙』,「原抄」作『煙』。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八字『抑』,「原抄」從『木』。
第二四頁第一行第一六字『固』,「原抄」作『因』。
同行第三○字『修』,「原抄」脫;據「後漢書」鄧禹本傳訂補。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炷』,「原抄」作『柱』。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上「原抄」缺字;是否脫一字?附此存疑。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字『世』,「原抄」脫。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鸞撰)
第二四頁第一五行第一四字『以』,「原抄」脫。下句有『譜以聯情』語,與此『史以記事』相對。
第二五頁第一行第一八字『逮』,「原抄」作『遞』。
同頁第三行第三一字『湮』,「原抄」作『煙』。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徙』,「原抄」作『徒』。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五字『萁』,「原抄」作『箕』。
同行第二七字『拊』,「原抄」作『■〈亻付〉』。
同頁第一三行第六字『鉏』,「原抄」作『鈕』。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三字『殷』,「原抄」作『■〈覀上殷下〉』。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一五兩『述』字,「原抄」均作『逑』。
同行第二七字『州』,「原抄」作『卅』。按固始(縣)屬河南(省)光州。
第二六頁第一行第二四~二八字『氏絲於蟻矣』語費解,疑有誤。
同頁第二行第一五字『蟬』,「原抄」作『禪』。
同頁第六行第三字『輯』,「原抄」作『緝』。
同行第七字『展』,「原抄」作『■〈屓,衣代貝〉』。『展親』,盡親親之道。
同行第一二字『黌』,「原抄」作『鱟』。
同頁第九行第七字『寧』,「原抄」作『寧』。
石井祠堂聯文
第二六頁第一三行第一一字『寵』,「原抄」作『籠』。
第二七頁第七行第一○、一一兩字『萬壑』,「原抄」作『壑萬』。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第二八頁第五行第八字『祀』,「原抄」作『札』。
同頁第八行第九字『筷』,「原抄」作『快』。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揖』,「原抄」作『楫』。
第二九頁第六行第一一字『迎』,「原抄」作『送』。
石井名賢序
第二九頁第一一行第一七、一八兩字『周室』,似為『同安』之誤,附此存疑。
同頁第一三行第三一~三五字『又烏可乎哉』語,疑中有脫字。
本宗族譜序(鄭名山撰)
第三○頁第三行第一四、一五字兩『以記』,「原抄」脫。「說明」見前。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逮』,「原抄」作『遞』。
同頁第六行第二一及二七兩字『事』、『所』,「原抄」均脫。前鄭芝鸞序亦有『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行第四字『幾』,「原抄」作『几』。
同行第三六字『澳』,「原抄」作『澚』。以下尚有數處同此,不一一贅。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一字『經』,「原抄」作『耕』。
同行第二四字『沃』,「原抄」作『■〈氵矢〉』。前鄭芝龍序亦有『蕃滋衍沃』語。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三字『徙』,「原抄」作『徒』。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字『勸』,「原抄」作『動』。前鄭芝龍序有『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語,似有不同。『動』乎?『勸』乎?存此求正。
第三一頁第一行第五字『弁』,「原抄」作『升』。
族譜名行序
第三一頁第二行第三字『名』,「原抄」作『自』。
同頁第三行第七字『姓』,「原抄」作『侄』。
同行第一一字『名』,「原抄」作『多』。
同頁第八行第一、二兩字『十一』,「原抄」併作『土』。按石井鄭氏宗譜初排名行第十一世至十六世為『曰、明、哲、實、作、則』,觀下「井江鄭氏歷代人物」芝龍輩(十一世)字「曰□」、成功輩(十二世)字「明□」、經輩(十三世)字「哲□」、克塽輩(十四)名「實□」…………等,均相吻合,可證「原抄」『土』為『十一』之誤。
世係圖譜序
第三一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序』,「原抄」疑脫。
第三二頁第三行第一字『恩』,「原抄」作『息』。按前鄭芝龍鸞序『矧身荷國恩』及後「井江鄭氏曆代人物」第十二世「鄭垚」名下『諱恩』之『恩』,「原抄」亦作『息』,可證其誤。
石井謁祖序
第三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物』,「原抄」作『派』。『派』疑衍,『物』竄入下句,見次條。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字兩字間衍一『物』字。
同行第一三字起『豈不以樂樂所自生』語,疑有誤。
同頁第八行第一一字『五』與次頁第八頁第一二字『二』,似應相同,『五』、『二』必有一誤。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不』,「原抄」脫。
同頁第一○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逢相』,「原抄」作『相逢』。
第三三頁第一一行第一字『滎』,「原抄」作『榮』。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四字『先』,「原抄」作『光』。
序贈
第三四頁第四行第三、四兩字『往此』,疑「原抄」有誤。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兩字『因而』語,疑有誤。
同頁第七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間衍一『此』字;第二四字『礿』,「原抄」作『初』。
同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述』,「原抄」作『逑』。
同頁第一二行第八字下,疑脫一字或數字。
第三五頁第一行第一九、二○兩字『拜贈』,「原抄」在上文『以列於後』語下。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第三五頁第四行第二三字『戌』,「原抄」作『戍』。
同頁第五行第三一字『陝』,「原抄」作『陝』。
同頁第八行第二九字『掾』,「原抄」作『椽』。
同行第三二字起至次行第一二字止,顯係有誤;且最後一字(現以□代)抄寫不清,無法辨認。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六字『部』,「原抄」脫。
第三六頁第三行第七字『侯』,「原抄」作『候』。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兩字『西亭』,「原抄」脫。因芝龍一支係屬『西亭』,非『東角』也。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脫。
同行第二二字「原抄」缺字,脫。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八字『役』,「原抄」作『投』。
第三七頁第二行第三三字『天』,「原抄」作『三』(『天』、『三』草書相似)。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紅』,「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戌』,「原抄」作『戍』。
同行第一六字『科』,「原抄」脫;第一八字『二』是否為『三』之誤,待考。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管』,「原抄」作『■〈爫冖隹,上中下〉』。
同行第一七字『帶』,「原抄」作『萬』;第一八字疑脫。
第三八頁第一行第一一字『諱』,「原抄」作『號』。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授』,「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三一字『號』,「原抄」脫。鄭拔煌兄瑛(見前行)號『振吾』,其號『奇吾』當無誤。
同頁第七行第三四及第九行第一六兩字『陝』,「原抄」均作『陝』。
同頁第一○行第一○字,「原抄」缺字;其下一字『卿』,「原抄」似作『鄉』,『卿』、『鄉』不易辨別。
同頁第一四行第九字『齊』,可能為『齋』之誤,附此存疑。
同行第二九、三○兩字『誤入』,「原抄」作『入誤』。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字『諱』,「原抄」脫。
第三九頁第三行第二四字『名』,「原抄」作『各』。
同頁第五行第一三、一四兩字,「原抄」缺字;且『任山東□□府遂安縣』語,非『山東』、即「遂安」有誤,因兩不相屬也。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字『帝』,「原抄」脫。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三字『方』,「原抄」作『封』。
同頁第一八字『駙』,「原抄」作『附』。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四兩字『貝勒』,「原抄」作『見敕』。
同行第一九字『悲』,「原抄」作『懼』(係『悲』誤『愳』而轉誤『懼』),且其下又脫一『歌』字。第一三行第七字『四』,「原抄」脫。第一四行第一六字『揖』,「原抄」作『楫』。鄭亦鄒「鄭成功傳」:『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天曰「……」!高揖而去』;與此相合。惟鄭著中『仰天』二字似以此譜『仰之』義長;附此求正。
第一四行第二一字『文』,「原抄」作『又』。
同行第二九字『曆』,「原抄」作『歷』。
第一五行第二字下,「原抄」衍『延平王』三字。
同行第二九字『容』「原抄」作『客』。「臺灣外記」(文獻叢刊第六○種)「鄭氏應讖五代記」作『容』。
第四○頁第六行第二七字『衷』,「原抄」作『■』。
同頁第九行第一三字,「原抄」脫。
同頁第一三行第二五字『授』,「原抄」作『曖』。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三字,「原抄」缺字。
第四一頁第九行第二字『卒』,「原抄」脫。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字『贈』,「原抄」脫。
第四二頁第二行第二九字『累』及次行第一四字『贈』,「原抄」均脫。
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勦』,「原抄」作『巢』。
同頁第一○行第六字『姬』,「原抄」作『姖』。
同行第二八字『曆』,「原抄」作『歷』。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一五行第二三字及次頁第二行第二三兩字『詳』,「原抄」均作『祥』。
第四三頁第七行第二六~二八三字『太學生』疑脫;第二九、三○兩字『授欽』,「原抄」作『欽授』。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下,「原抄」有缺文。
同頁第一○行第八字『郎』,「原抄」作『部』。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璽』,「原抄」作『璽』。
同頁第一五行第七字『莊』,「原抄」作『庄』。
第四四頁第六行第一四字『友』,「原抄」作『文』。
同頁第九行第一五字『授』,「原抄」脫,而其上或更脫一『欽』字。
同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孺』,「原抄」作『儒』。一因其表字為『哲孜』、二因下「十四世」其子『鄭修典』名下有『孺雲公長子也』語,可證『儒』為『孺』之誤。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襲』,「原抄」作『龍』。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二字『來』,「原抄」缺字。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八字『義』,「原抄」作『儀』。上「十二世」其父『鄭鳴駿』名下,有『以歸誠功,封遵義侯』句。
同行第二八字『賜』,「原抄」脫。
第四五頁第三行第一四~一六三字『式天公』,「原抄」僅一『其』字;第一九字『乘』,「原抄」作『東』;第二八字『各』,「原抄」作『名』。按江日昇「臺灣外記」卷首「鄭氏應讖五代記」『鄭克■〈臧上土下〉』名下載:『經長子。當甲寅之變,經乘釁西渡,仍居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臺監國……』,與此相同;上一『其』字應為『式天公』,以示與下一『其』字有別。
同頁第四行第三三字『譖』,「原抄」作『僣』。
同頁第五行第二二字『歎』,「原抄」作『雙』。前引「鄭氏應讖五代記」作『嘆』(其轉誤當
由於歎、難、難、歡、雙順序而成)。
同頁第六行第一五字下『天』,「原抄」作『之』(『天』『之』草書相似)。
同頁第七行第一五字及第一二行第一七兩字『晦』,似有一誤。
同頁第八行第二七字『琅』,「原抄」作『■〈阝良〉』。
同頁第九字下『寧靖王同五妃投繯絕胵而死』句,「原抄」『寧』作『■〈宁上皿下〉』、『同』作『因』、『繯』作『環』、『脰』作『脛』。
同頁第一○行第二一字『正』,「原抄」脫。
第四六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原抄」缺文。
同行第二一字『驍』,「原抄」作『號』。
同頁第四行第八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下,「原抄」缺若干字。
同頁第七行第五字下,同前。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四字『恩』,「原抄」脫。參閱「十三世」其父『鄭纘緒』名下可證。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及一七兩字『巳』與『入』,「原抄」均脫。參閱下「十五世」其子『鄭武』名下,可證。
第四七頁第四行第一四字以下,「原抄」脫二字。
同頁第五行第三六字『彰』,「原抄」作『漳』。按鄭仕謨子廷策進彰化學,嘉慶十六年拔貢,載「彰化縣誌」「人物志」;下「十六世」『鄭廷策』名下亦作『漳化』,兩『漳』字同誤。
同頁第七行第一一字『仰』,下「十六世」其子『鄭嵩』名下作『昂』,今兩存備考。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嵩』,「原抄」作『蒿』。按鄭輝星即拭,下「十六世」『鄭嵩(字峻瞻)之父。
同頁第一一行第七字『園』,「原抄」作『國』。上「十四世」其父『鄭修典』名下有『號慎園』語及其事略可作參證。
第四八頁第一行第一四字『昂』,是否作『仰』?存疑;請參閱上頁第七行第一一字校記。
同行第二五及三二兩字『己』與『人』,「原抄」作『巳』與『入』。
同頁第二行第五字,「原抄」缺字;第九字『備』,「原抄」脫,其下並有缺文;第一六字『遊』,「原抄」作『右』。且此『右』字可能原在『營』上,因竄至『營』下而脫『遊』也,並此存疑。
同頁第四行第一二字,「原抄」脫,其下並有缺文。
同行第一七字『彰』,「原抄」作『漳』。說見上頁第五行第三六字校記。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第四八頁第九行第一字『四』,「原抄」作『五』。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扁』,下第五○頁第一三行作『扃』(第一五字);未悉執是?存疑。
第四九頁第一二行第二七字『山』,「原抄」脫。前鄭芝龍序及鄭名山序均有『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居焉』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五字『拮』,「原抄」作『桔』。
第五○頁第一行第一二字『顯』,「原抄」作『■〈目上亞下〉』。按『■〈目上亞下〉』為『顯』別寫。且乃弟隱泉公諱岱(與嵓均從山)字頤中『顯』與『頤』均從頁,亦足參證。
同頁第二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同頁第七行第二字『泉』、第九字『栻』及第十六字『砥』,「原抄」均缺字。參閱前列「世譜」及下文,足資證補。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四字『扃』,原抄「世譜」作『扁』;參閱第四八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校記,存疑。
第五一頁第一行第一七字『玉』,「原抄」作『王』。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石獅鄉鄭氏圖譜
同頁第三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軒』,「原抄」作『軒』。
同頁第五行第二四字『葬』及第六行第一、二兩字『坤向』,「原抄」均缺字。後有「殘文」『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語,與此相同,足資證補。
同頁第一五行第九字,「原抄」缺字。
同頁第八行至第五二頁第三行止,顯係殘缺未全,祗仍其舊。
(虞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王鹗
(清)劉銘傳
唐·徐灵府
清·李涵虚
宋·汪晫
李公佐
战国鲁·榖梁俶
清·黎庶昌
清·曹雪芹
宋·周密
(唐)蘇廙
唐·杜佑
(清)丁紹儀
元·俞宗本
(清)珊城清远道人
秦·黄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