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典禮志-台湾文献丛刊063 树杞林志
典禮志
慶賀 接詔 迎春 耕耤 祭社稷壇 厲祭 救護日月 鄉飲酒 鄉約 祠祀 祠廟
禮所以經緯國家之制度,即所以範圍天下之人心。朝廷燦設,始令頒行,草野觀型,斯當則效;風同道一,上下遵行,而後可召祥和之洋溢、辟疫厲之不興。前時「會典」一書,當代臣民無不以之為規鑒。考古證今,此中幾費經營,正不妨筆而書之,以備參考。志典禮。
慶賀
新年元旦、冬至,均屬慶賀大典。文武各官皆齋戒沐浴,於前一日赴公所習儀。五鼓早,盛穿朝服齊集龍亭前,文武品秩序立,行三跪九叩禮,分班坐,班設糾儀官一員。
接詔
詔書至,文武至城外恭接。齎送官先叩飛龍亭,置詔書其上,綵輿、儀仗、鼓樂前導;迎至公所,文武分東西班序立,齎送官東立西向,樂作,行三跪九叩禮;齎送官捧詔授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前宣讀,眾官跪聽。讀畢,展讀官捧詔授齎送官捧送龍亭,眾官三跪九叩禮。禮畢乃退。
迎春
先立春一日,迎春于東郊;此古禮也。正官於是日率屬官盛服詣其地,設案于芒神、春牛前,陳香燭、鼓酒,布拜席於中。通贊導至拜位,行一跪三叩禮;三獻爵,復行三叩禮。屬官先行、長官次之,乃歸;舁芒神、春牛隨行,迎至廳署頭門外,春牛南向、芒神西向。屆立春時,各官執樂仗排立。樂工擊鼓,贊『鞭春』;各官擊牛者三;揖,始退。
耕耤
歲仲春吉亥、或用季春有事先農之日,府、州、縣正官率佐貳各官往東郊先農壇側,擇沃壤為耤田,行耕耤禮。田廣四畝九分。是日,屬員眡土宜、備穀種、青箱、朱鞭、耒服耜、黝牛及其他農器、耕器,預陳耕所,耆老率農夫披蓑載笠竣於田間。通贊分立田首,向闕張畫屏、設香案。致祭先農禮畢,各官易蟒袍詣耤田。正官就耕所,執事者授耒耜與鞭,皆左秉耒、右執鞭進耕,以耆老二人,一執種箱播種,一執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畢,釋耒;各官補服,望闕行三跪九叩禮,各退。
按耕耤為國家大典,粵自神農氏斫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所以重民粒食之報也。歷朝頒行日久,無不率從。樹杞林人民多習農業,披星戴月,克儉克勤;今能舉而行之,則風行草偃,感奮倍殷,稼穡之利賴及萬世矣!
祭社稷壇
社稷之祭,所以配天也。直省府、州、縣各建社稷,而皆社右、稷左,位異而壇同。壇高二尺一寸,方二丈五尺。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長官主之;有故,則以佐貳代。在城文武官,皆與祭。眡割牲、省粢盛、紏儀、執事、贊相禮儀,皆於學弟子內選充(學弟子,生員也)。
按社祭五土,稷祭五穀。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明,社稷為一壇。設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某處某社、某稷之神」,藏城隍廟;祭日設壇,守土官行三獻禮。祭以春秋二仲上戊日。
厲祭
直省府、州、縣,歲三月寒食節、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厲壇於城北。前期,守土官飭所司具香燭、公服詣神祇壇,以祭厲告本境城隍之位。至日,奉請城隍神位入壇,設於正中;守土官行禮畢,仍奉城隍位還神祇壇,退。
按厲壇之設,正以祀無主孤魂也。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以季春、仲秋、孟冬歲祭者三,迎城隍以為之主。前淡水廳,惟以仲秋月之十五日如例舉祭;後改為新竹縣,亦仍之。樹杞林堡本為屬地,則概不從同。歷年皆以七月十三日,先放水燈;十四日,舉行祭事,名曰「盂蘭會」(俗言「中元普度」)。牲醴粿品之盛、剛鬣柔毛之設,甲於他處。管內則陸續舉祭,各有定期。總之,治幽理冥,鬼不為厲;仍其舊而祭之,則亦從俗可也之意云。
救護日月
直省、府、州、縣衙遇日月食,按欽天監推定時刻分秒,隨地救護;所見不及一分及不見食者,無庸救護。凡救護,正官一人領班行禮。置糾儀二人、通贊二人、陰陽官一人,在正署素服、設香案、布拜席、陳金鼓於儀門外。報初虧,行三跪九叩禮,三上香,伐鼓三聲,儀門外金鼓振作;報復圓,金鼓聲止,行禮如初。畢,各退。外省衙門行禮三次:乍虧、食甚,皆素服行一跪三叩禮;復圓,盛服行一跪三叩禮。
按救護日月,亦大聖人迅雷風烈必變之意也。地方官遇災修省,可不從而慎重歟?
鄉飲酒
順治初,令直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之講堂舉鄉飲酒禮。主者,府知府、州知州、縣知縣(如無正印官,佐貳官代);位於東南。大賓,以致仕官為之;位於西北。僎賓,擇鄉里年高有德之人,位於東北。介以次長,位於西南。三賓,以賓之次者為之,位於賓、主、介、僎之後。除賓僎外,眾賓序齒、僚屬序爵。司正以教職為之,專司揚觶以罰;贊禮者,以老成生員為之。其經費,以「存留錢糧」內支辦。
按鄉飲酒,一古禮也。踵而行之,亦春社賽飲之遺也。
鄉約
順治九年,頒行六諭臥碑文。十六年,令直省府、州、縣舉行鄉約;於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讀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二十五年,令各營伍將弁、兵丁併土司各官通行講讀。雍正元年,欽定「聖諭廣訓」十六條(計萬言),刊刻頒行府、州、縣、村,令生童誦讀;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條宣讀。公所之設,在各府、州、縣、鄉、堡擇適中地為約所,選老成公正一人為約正,樸實謹守者三、四人值月。按期集所部民,宣講頒行各諭;擇文內民俗易犯者,咸宣示之。守土官實力董率,並飭各屬隨時巡行宣導,兵民圜聽。宣畢,各退。乾隆十一年,議准將五年欽頒「大學訓飭士子文」通行頒發直省學宮,令朔望一體宣讀,永遠推行。
鄉飲酒補考:淡水廳時,尚循古制習行;嗣後分治,則此典盡廢。惟各街、莊,於歷年歲首設筵,柬請親鄰宴會,目為「請春酒」;或於春二月、秋八月農家賽會飲宴,人呼為「食福」。食福者,以所祀福德神之酒醴,遍飲會內之人而名也(有按鬮而為爐主焉,有憑筶而為爐主焉)。甚有四季皆賽會,名曰「四季福」。樹杞林屬各莊,俗尚皆然;則雞聲茅店,暢飲騰歡,此中趣味洵足供雅人寄興也。
鄉約補考:樹杞林屬亦有踵而行者。每年於孟冬之月,鄉約首則集鄉人宴而約之;大約以和睦鄉里、防禦寇盜、守望相助等事為主旨,亦聯莊保甲防冬之意也。唯於聚集公所聽講聖諭之例,廢焉弗舉。錄此,以質諸有心世道之君子。
祠祀社稷壇(未設)山川壇(未設)先農壇(未專設):前于北埔慈天宮左廊借用。風雲雷雨壇(未設)厲壇每年七月十四,於北埔慈天宮借用。龍王祠(未設)火神廟(未設)城隍廟(未設)關帝廟在富興莊內。
文昌祠一在九芎林高梘頭、一在北埔慈天宮暫借。天后宮一在鹿寮坑口、一在北埔慈天宮合龕。
按祠祀者,地方官應行循例舉祭之祀典也。樹杞林附各廳、縣,故皆未設立。其已建之天后宮、關帝廟、文昌祠,皆系莊民捐資建創。
祠廟
觀音廟一在北埔慈天宮、一在獅頭山、一在員凸仔、一在尖山、一在大山背。
福德祠在北埔莊。
千家祠在二寮口。
敬聖亭一在龜山頂、一在富興莊、一在月眉蛇仔崙、一在九芎林街尾、一在九芎林高梘頭、一在樹杞林街尾。
萬善祠一在月眉崁下、一在十二寮、一在王爺坑口、一在九芎林街尾、一在大窩莊、一在三重埔、一在沙■〈阝普〉瀝、一在北埔莊角。
國王宮一在柯仔壢、一在柑仔崎、一在南埔、一在中興莊、一在新城仔、一在樹杞林街、一在上公館莊、一在■〈毛石〉仔莊、一在橫山莊、一在猴洞莊、一在九芎林街、一在石壁潭。
軍大王廟在埔尾。丹桂宮祀三官大帝。在月眉街尾。三元宮在太平地。
按樹杞林堡內地方,惟國王宮最多。其餘祠廟,雖非祀典所尤關,而其顯應不爽、忠義昭彰,亦可為人民降福迎祥、消災解厄。錄之,以徵其實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袁袠
(清)况周颐
宋·郑樵
元·王志谨
明·李中梓
明·刘士鏻
宋·司马光
(唐)徐寅
(清)嬛山樵
(晋)孙绰著
晋·袁宏
宋·吴如愚
(唐)佚名等撰
吴则虞
宋·志磐
元·蒋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