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台湾文献丛刊057 割台三记-未知
台湾文献丛刊057 割台三记目录:
書籍簡介
弁言
割臺記
臺灣八日記(附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
讓臺記
書籍簡介
本書(一冊七九面四七、四○○字)係一集刊,收錄羅惇曧「割臺記」、俞明震「臺灣八日記」及吳德功「讓臺記」三種,因題稱「割臺三記」。「割臺記」綜述清光緒二十一年臺、澎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文極簡略。作者羅惇曧另著「中日兵事本末」已刊於第四○種「臺海思慟錄」附錄中,請參閱「思慟錄」篇。「臺灣八日記」記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陸後數日間中日兩軍之戰況及十二日臺北兵變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陰人。原任刑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四月,調臺派充全臺營務處。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於初八日奉命赴前敵督師兼理糧餉、電報事宜。此
...更多
弁言
本書內容分三部分:一為「割臺記」,羅惇曧撰;一為「臺灣八日記」,俞明震撰;一為「讓臺記」,吳德功撰。三文皆記臺灣割讓之事,故匯為一冊,題曰「割臺三記」。
「割臺記」系錄自「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此文綜述臺島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而所言至略,全篇僅約二千二百字而已。
「臺灣八日記」系錄自前書之續編。此文記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陸後數日間中日兩軍之戰況及十二日臺北兵變之情形。撰者俞明震先於四月二十五日受命總理全臺營務,繼於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於初八日奉命赴前敵督帥兼理
...更多
割臺記
臺灣舊隸福建,稱臺灣府;後設臺灣道。光緒乙酉,建行省,升淡水廳為臺北府,設巡撫駐焉;閩浙總督實兼領臺灣。劉銘傳為巡撫,振興百務:鐵路、商輪、屯墾、開礦,新政備舉。今日人所經營盡美者,皆本銘傳之舊以為擴張者也。
邵友濂繼為巡撫,而中、日方失和,海疆戒嚴;乃命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所部防臺。永福增募兵,仍稱黑旗。中、法之戰,永福起於越南,以黑旗兵屢挫法軍;唐景崧獨身走越南,招之。中、法和議成,粵督張之洞薦授總兵,駐欽州。唐景崧以法、越罷戰後,由吏部主事授臺灣道;旋擢藩司。朝廷方倚景崧知兵,
...更多
臺灣八日記(附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
五月初五日,倭兵輪二十九艘遊弋臺北海面;復分泊各海口外:基隆、滬尾、澳底、金包里、八里坌、大姑崁,凡可登岸之處,皆有兵輸。
初六日,土民勾結挖金砂匪引倭人由澳底登岸。曾喜照所募土勇兩營守澳底;成軍甫三日,遇敵不敢戰,均逃散。澳底在基隆北五十里,路崎嶇;中隔三貂嶺,最險峻。過嶺始有歧路:一通瑞芳,一通吳朱埕。又澳底循海岸可達基隆,中隔九芬山;過山即無路,行亂石中,必由砲臺前經過,防守最易。初,楊西園軍門統十二營專守基隆一帶;故三貂、澳底均有防營。初三日楊奉旨撤營內渡,基隆僅張月樓軍門七營、土勇四營,砲臺分去
...更多
讓臺記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西曆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四月十四日,中日和議畫押,各派大臣至燕臺換約,臺灣割讓日本。
朝鮮之役,我師敗績,群臣請幸西蜀。皇上下罪己之詔,聲淚俱下,不忍播遷,恐驚皇太后聖心。先遣大臣張蔭桓侍郎、邵友濂撫憲往日本行成;日相伯爵伊藤博文、子爵陸奧宗光接見敕書,以內中無全權之意,令其回國。隨員伍廷芳曾與伊藤同學於西國,爰探其意。伊相云:『必有重臣如恭邸與李傅相者,並帶有全權便宜行事之敕書,方許與講和議』。正月十九日,再派爵相李鴻章抵日本。二月十九日(即西曆三月二十日),齊集於春帆樓。至馬關第三次議
...更多
1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高拱乾
明·范受益
宋·吴如愚
元·李京
(宋)王禹偁
宋·常棠
东晋·佛陀跋陀罗
纳兰性德
宋·圆悟
清·宣鼎
明·王余佑
(宋)王观
清·诵清堂主人
元·陆辅之
唐·刘轲
唐·文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