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黃華集卷第七-遼海叢書
黃華集卷第七
遼陽金毓黻輯錄
雜記
諸石刻
異文考訂
○雜記
趙學士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少擢第作詩及字畫有名王庭筠子端薦入翰林公幼年詩與書皆法子端 【 歸潛志一】
李澥公渡相州人王黃華門生也自號六峯居士工詩及字畫皆得法於黃華 【 同上三】
章宗時王狀元澤在翰林會宋使進枇杷子上索詩澤奏小臣不識枇杷子惟王庭筠詩成上喜之 【 歸潛志七】
趙閑閑少嘗寄黃華詩黃華稱之曰姓王氏 【 句似有誤】 非有千首其工夫不至是也其詩至今為人傳誦且趙以此詩初得名 【 按此下即錄寄語雪溪王處士詩一首已見前不重錄 同上八】
屏山又談趙閑閑初上言諸公坐詩譏諷得罪事云章宗誠好文獎用士大夫晚年為人讒間頗厭怒如劉左司昂宗御史端修先以大中事皆坐謗議朝政謫外官其後路侍御鐸周戶部昂王修撰庭筠復以趙閑閑事謫絀每曰措大輩止好議論人故泰和三年御試上自出題曰日合天統以困諸進士止取二十七人皆積漸之所致也初趙秉文由外官為王庭筠所薦入翰林既受職遽上言云願陛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宮使內侍問當今君子小人為誰秉文對君子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政胥持國也上復使詰問汝何以知此二人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對但言臣新自外來聞朝廷士大夫議論如此時上厭守貞直言由宰相出留守東京嚮持國謟諛驟為執政聞之大怒因窮治其事收王庭筠等俱下吏且搜索所作譏諷文字復無所得翌日有旨庭筠坐舉秉文杖七十左貶外官秉文狂愚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補故人為之語有不攀欄檻只攀人之句其後趙公以文章翰墨著名位三品主文盟然此少時事終不能掩大安中出刺寧夏屏山以詩送之有云明昌黨事起實夫子為根黃華文章伯抱恨入九原槃槃周大夫不得早調元株逮及見黜公獨擁朱轓蓋訐其舊事也 【 同上十】
趙閑閑於前輩中文則推党世傑懷英蔡正甫珪詩則最稱趙文孺渢尹無忌妬嘗云王子端才固高然太為名所使每出一聯一篇必要時人皆稱之故止是尖新其曰近來陡覺無佳思縱有詩成似樂天不免物議也 【 此下有注載王若虛譏王子端詩已見前不重錄】 李屏山於前輩中止推王子端庭筠嘗曰東坡變而山谷山谷變而黃華人難及也或謂趙不假借子端葢與王爭名而李推黃華葢將以軋趙也 【 同上】
遊林慮西山記云黃華古禪剎石柱刻宋人題名及張相天覺賦高歡避暑宮詩因憶王翰林子端遊黃華詩葢此寺廢已久王詩云王母祠東古佛堂人傳棟宇自隋唐年深寺廢無人住滿谷西風栗葉黃 【 同上十三附載】
記又云寶巖寺南厓號五松亭亭亡止餘一松王子端碑陰刻劉治中濤詩濤亦聞人 【 同上按五松亭記尚存已見前】
記又云巖下舊有亭號知勝王子端作記今無餘迹 【 同上】
宣徽舜卿使河湟夏人多問公及子端內翰起居狀朝廷因以公報聘其為四方所重如此 【 中州集三】
高憲字仲常遼東人黃華之甥幼學於外家故詩筆字畫俱有舅氏之風 【 同上五】
李澥字公渡相人少從王內翰子端學詩能行書工畫山水就所長論之詩為長 【 同上七】
張汝霖字仲澤遼陽人父浩字浩然封南陽郡王父子兄弟各有詩傳於世王子端內翰太師之外孫其淵源有自云 【 同上九】
詩人之語詭譎寄意固無不可然至於太過亦其病也山谷題惠崇畫圖云欲放扁舟歸去主人云是丹青使主人不告當遂不知王子端叢臺絕句云猛拍闌干問興廢野花啼鳥不譍人若譍人可是怪事竹莊詩話載法具一聯云半生客裏無窮恨告訴梅花說到明不知何消得如此昨日酒間偶談及之客皆絕倒也 【 滹南集四十滹南詩話】 閑閑老人閭山懸巖寺觀宇文公吳東山題名詩曰山僧睨壁笑問吾他山還有此客無黃花老人醉騎驢向天亦藐懸喦圖 【 滏水集二】 本朝百餘年間以文章見稱者皇統間宇文公大定間無可蔡公明昌間則党公於時趙黃山王黃華俱以詩翰名世至論得古人之正脈者尤以公為稱首 【 滏水集十一翰林學士承旨文獻党公碑】
蓋自宋以後百年遼以來三百年若党承旨世傑王內翰子端周三司德卿楊禮部之美王延州從之李右司之純雷御史希顏不可不謂之豪傑之士若夫不汨於利祿不溺於流俗慨然以仁義道德性命禍福之學自任沈潛乎六經從容乎百家幼而壯壯而老怡然渙然之死而後己者惟我閑閑公一人 【 遣山集十七閑閑公墓銘】
今宣徽舜卿使河隍夏人多問公及王子端起居狀朝廷因以公報聘已而輟不行其為當時所重如此 【 同上】
眼醫許太丞彥清示其從祖汾陽君山水圖詩語意高妙而其字畫與明昌詞人龍巖黃華黃山諸公各自名家世尤寶惜之 【 同上四十題許汾陽詩後】
馬光塵畫 馬資深之子十許歲畫山水有遠意甫成童而卒王子端內翰題其畫云珠璧佳城下丹青敗稿間殘年兩行淚絕筆數重山人謂童弁而以畫稱且為名流所惜古亦不多見也 【 續夷堅志二】
海島婦 王內翰元仲集錄近年海邊獵人航海求鶻至一島其人穴居野處與諸夷特異言語絕不相通射之中則捫血而笑獵者見男子則殺之載婦人還將及岸悉自沈於水他日再往船人人執一婦始得至其家婦至此不復食有逾旬日者皆自經於東岡大樹上元仲黃華老人也 【 同上四 按中州集王內翰遵古字元仲乃黃華之父此曰元仲黃華老人也疑老人下脫之父二字】
王內翰詩讖 王子端內翰泰和中賦殘菊云幽花寂寞無多子辦與黃蜂實蜜脾葢絕筆也王勉道作挽詩故有幽花絕筆更傷神之句 【 同上】
趙秉文明昌六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內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詰其僕歷數交遊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贊道高坦等私議庭筠等皆下獄決罰有差有司論秉文上書狂妄法當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當時為之語曰古有朱雲今有秉文朱雲攀檻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恥之坐是久廢 【 金史一百十趙秉文傳】
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問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狀其為四方所重如此 【 同上】
王黃華翰墨名於金源時人比之東坡得之者頗珍重其價至至元戊寅夏在溧上時予見之伶人來自中原得一詞云釣魚船上謝三郎雙鬢已蒼蒼蓑衣未必清貴不肯換金章汀草外浦花旁靜鳴榔自來好個漁父家風一片瀟湘 【 按此詞應題曰桃花水】 字體瘦勁不過北方遺氣初無書法至正己亥秋又見浙東帥府令史李某者北方人家有黃華紙上所書大字字體頗類小米之飄逸者與向之所觀山谷牋所寫不同未知孰是 【 全金詩十六引靜齋至正遺編】
王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老人遼東人大定中進士官至翰林修撰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論者謂胸次不在米元章下尤善草書子曼慶 【 圖繪寶鑑四】
王曼慶字禧伯號澹游善墨竹樹石絕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官行省左右司郎中 【 同上】
按圖繪寶鑑謂張汝霖畫墨竹師黃華又謂謝宜休妻遺其姓氏小字阿環竹學黃華亦可觀
王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老人遼東葢州人 【 史作河東】 舉進士第官至翰林修撰儀觀秀偉善談吐書法宋米芾論者謂其胸次不在芾下 【 書史會要八】
王曼慶字禧伯號澹游庭筠子官至行省右司郎中亦能書并詩 【 同上】
按佩文齋書畫譜三十六引解縉書學傳授云庭筠南宮之甥其書法傳子澹游及張天錫又全金詩五十一引春雨雜述文與此同惟無及張天錫四字南宮謂米元章黃華乃張浩之外孫張汝霖之甥此謂南宮之甥殊誤
庭筠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論者謂胸次不在芾下 【 畫史會要三】 澹游善墨竹樹石絕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 【 同上】
任詢字君謨號南麓易州人山水在王子端下 【 同上】
黃華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贊皇真蹟 【 六研齋筆記三】
王庭筠號黃華老人善寫梅書法沈頓雄快與南宋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諸人不及也余見其行草一卷大如當三錢書杜子五言律四首乃宛馬蟋蟀螢火林猿詩既雄奧筆亦奇縱老目瞞昏為之開滌 【 六研齋三筆二】
金中岳廟碑書者名郝史史不立傳亦無書名觀其結搆王庭筠輩似不及也 【 石墨鐫華六】
學米畫者惟吳琚絕肖黃華樗寮一支半節雖虎兒亦不似也 【 畫禪室隨筆一論用筆】
湖陰曲溫飛卿書似平原書而遒媚有態米元章從此入門昔年殷司馬之孫持至長安留予案上兩月余以溫庭筠溫字頗漫疑是王黃華書黃華亦名庭筠字跡近米家父子故耳川中黃昭素乃謂此必曾入梁內府梁諱溫字遂磨去意或有之 【 同上一題溫飛卿書】
黃華山在彰德府林縣西二十里隆慮山內山有三峯名仙人樓玉女臺魯般門其頂突出雲表名摩雲峯連峙若屏名連屏峯羣峯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峯下有黃華峪北巖出瀑布又有抱犢岡馬鞍山棲霞谷景頗幽勝金王庭筠有詩云云今石刻俱存葢庭筠嘗飲於此也 【 全金詩十六引名山記】
金王庭筠字子端號黃華老人遼東葢州人 【 史作河東】 舉進士第官至翰林修撰儀觀修偉善談吐書法宋米芾論者謂其胸次不在米下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 【 平等閣印蜀先主廟碑拓本跋】
按此本為明代唐荊川所藏後有此一則不題姓名葢出自書史會要畫史會要二書也
震澤王氏家藏王庭筠飛泉出峽圖小幅妙甚未及見之庭筠字子端大定中進士官至翰林修撰 【 式古堂畫考十五引書畫舫】
金人王庭筠字子端畫枯木竹石山水往往見之獨京口石民瞻家幽竹枯槎圖武陵劉進甫家山林秋晚圖上逼古人胸次不在元章下也 【 同上引畫鑒】
金人書畫時論以黃華父子為最方之宋之二米然禧伯行事不多見中州集復不詳其所終惟遺山集云癸丑夏客燕中萬慶屬筆作黃華墓碑癸丑為蒙古憲宗三年距金之亡已二十年矣則禧伯後亦入燕可知又張本敏之有九日月中對菊同禧伯郎中賦絕句六首內一首云子山牢落去江南賦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聞亦苦併催紅雨下霜巖其餘語亦多淒絕敏之本金之翰林學士從曹主訛可出質客居燕之長春宮以黃冠終者故其詞云爾題中所稱郎中尚是禧伯在金時舊官與遺山集所云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者合則禧伯入燕後亦未嘗仕元者也 【 全金詩五十一引金詩紀事】
按金詩紀事清郭元釪撰翁覃溪凌次仲二氏所撰元遺山年譜皆引之而諸家未見著錄全金詩即成於元釪書前有元釪進書奏又題曰臣郭元釪補輯其中亦屢引金詩紀事蓋元釪自引其所著之書也此書葢為稿本未及付刊當日為翁凌二氏所見故能徵引及之
庭筠負書名此碑風骨磊落有襄陽之勁秀而無其傾欹金石不多見者庭筠以名家子仕於完顏年未四十自稱黃華老人其意良可悲矣 【 庚子銷夏記七王庭筠書博州廟學碑】
比從喬仲山祕書見黃華橫幅一枝數葉倚石蒼蒼甚欲取以為法而無自得之或云黃華雖宗文湖州每燈下照竹枝模影寫真宜異乎常人之為者 【 施國祁元遺山詩注引李衎竹譜】
黃華亭 【 汾州府汾陽縣】 縣學二門外泮池西貯黃華老人行書詩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嘗讀書黃華山寺因號焉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書詩石二史稱書法米元章而端雅過之 【 山西通志五十八古蹟】
昌寧公廟在東南三里土人名臺駘神廟唐貞元九年建金大定十三年禱雨有應王遵古記 【 同上一百六十五祠廟】
昌寧公碑銘大定十三年王遵古撰今在汾州府案遵古熊岳人金史有傳時為汾州觀察判官 【 別本山西通志金石記七一名山右金石記】
按寰宇訪碑錄十山西汾陽昌寧公廟記王遵古撰大定十三年惟通志府志及山右石刻彙編皆不錄其記文無由考見
又按山西通志載張守愚明昌五年汾州昌寧公冡廟碑舊郡守賈公禱雨獲應詩可證驗此或指遵古所撰之記葢郡守賈公禱雨有應而遵古記之也
主事麻秉彝墓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按黃華老人以元年召為翰林學士其年冬卒據碑所署銜則即末年筆也 【 別本山西通志金石記七】
按河汾諸老詩集補傳麻革字信之臨晉人祖秉彝皇統九年進士官兵部主事此即先生為撰墓碑之麻秉彝也全金詩錄秉彝詩一首謂為革父於革傳又云秉彝孫不知何故
黃華老人詩刻草書今在汾州府學按朔平府志黃華老人石刻在府城內白衣寺未知亦即此四詩否滇行紀略謂以檳榔殼蘸墨書相傳為仙筆者則邊土傳聞之誤也 【 同上金石記九】
山西朔平府右玉縣城內白衣寺中黃華老人石刻金翰林修撰王庭筠書法 【 山西通志五十八】
黃華亭在汾州儒學池畔西貯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書詩石庭筠父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州學改為汾陽縣學舊石漫滅不存今府學及縣學各有石四皆重摹刻者矣亭亦久廢金史稱庭筠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書法學米元章與趙渢趙秉文俱以名家
【 汾州府志二十三古蹟】
臺駘廟在府城東南三里唐貞元九年建有碑令狐楚撰文五代晉封昌寧公宋稱宣濟廟又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觀察判官王遵古碑銘 【 同上二十四祠廟】
百福寺在平遙縣東南四十里超山北魏熙平中建舊名郭村寺北齊凈慜禪師住此宋嘉祐八年敕賜百福寺額有牒文碑金時釋益公名志益初剃渡 【 渡:度】 於柏山後得法蒙山雲和尚參頌曰跛礔 【 礔:??辟】 痿羸鈍復癡口如鼻孔眼如眉自從一吸西江盡天上人間更不疑學士王庭筠子端閒居與雲和尚友因見益公益公歸晉遇庭筠庭筠贈以詩承安元年棲此貞祐二年坐化年七十有五 【 同上二十四】
讀書巖在林縣西黃華山金王庭筠讀書處今慈明院有其遺像 【 河南通志五十一古蹟】
黃華老人詩刻 在城武縣學宮金學士王庭筠草書四幅庭筠米元章甥 【 按庭筠為張浩外孫非米氏之甥 山東通志九古蹟】
香林館 縣治內金太守張汝芳 【 按應作方】 築學士王庭筠有記後廢嘉靖間知川 【 川:州】 何格重建有記 【 沂州府志七 蘭山縣古蹟】
又王庭筠香林館記見沂州府志三十一藝文已錄入卷一
昌寧宮在縣東南三里俗名臺駘神廟金王遵古記略曰云云 【 汾陽縣志 記文已錄入卷四之末】
麻秉彝字仲常唐金吾衞中郎將麻嗣宗之裔嗣宗佐玄宗平韋氏之亂嗣宗之子藏珍藏珍子長吉封齊國公諡文穆長吉子德修為禮部侍郎德修子溫夫為承議郎厲州團練副使溫夫子繼禎為承奉郎濠州司戶參軍慕王官山水乃卜居焉麻氏古家青州至是遂為虞鄉人繼禎之子岐岐子振振子有成宋末登進士有成子元餘元餘子思誠登天會六年進士歷蒲磁二州倅吉鄉宗城汾西三縣令二子長秉公次即秉彝登皇統九年進士天德二年調河中府市丞正隆改元調西京都市令痛革舊弊豪強折氣留守徒單公重之延置幕下有疑必諮焉大定初除大興府推官承正隆昏虐之後盜賊旁午繫者纍如秉彝悉平决之以獄空聞世宗嘉歎賜錢六十萬推官品第七乃陟為第六自秉彝始時繕修宮室火禁嚴甚有百夫長禍一役投火鐮鐵石以入考送府獄其□石裏 【 裏:裹】 以奇帛秉彝曰貧人安得此乃遺 【 遺:遣】 人物色之百夫長之子所衣之帛正同一問而得其情全活者數十人大定十一年調平陽府岳陽縣令時洪洞趙城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部檄委秉彝前此司水者十餘人贓賄狼籍秉彝盡寘於法自是無訟二縣之民刊石以紀其事十四年召入拜右三部司正令史董潤隔垣投瓦礫中親軍傷額大興罪以故上刑部秉彝以為非耳目所及卒以過失論山東有殺人者法司當以鬬秉彝曰閱其牘其人將死時猶有和同之語非鬬也卒以戲殺論十六年冬借尚書兵部郎中館伴夏國使夏人例以賜馬買物秉彝以失大體禁不許十七年改兵部主事明年正月遘疾卒年四十九階朝請大夫勳騎都尉爵上谷縣男食邑三百戶賜服金紫秉彝為政主仁濟以強明故所涖人畏且愛有貽溪集二十卷 【 蒲州府志十二人物】
按同書卷三金麻主事墓在縣 【 臨晉縣】 南六十里東吳閻村臨晉志云名秉彝有王庭筠碑存其孫革墓附於側又虞鄉縣志卷一金麻主事秉彝墓在縣東七里吳閻村翰林修撰知制誥王庭筠撰碑孫貽溪先生革祔又按臨晉縣志所載與府志同惟皆不錄黃華先生所撰碑文府志及臨晉縣志所輯秉彝傳必采自先生撰文今得此傳即當墓碑文讀無不可也
金黃華老人王庭筠自書高歡避暑宮詩四絕句詩字皆奇偉今石刻在汾州府及城武縣學君實 【 李日華字】 云曾見所書老杜宛馬蟋蟀螢火林猿等四詩沈頓雄快與南宋諸老並行南北非元初巙巙子山輩所及按東昌府學三絕碑庭筠書王去非撰党懷英篆 【 居易錄二】
○諸石刻 【 附一】
昌寧公廟記 【 王遵古撰正書 大定十三年 山西汾陽 寰宇訪碑錄】
按續通志金石略亦載此碑
博州重修廟學記 【 王去非撰 王庭筠行書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東聊城 同上】
廟學碑陰記 【 王遵古撰 王庭筠行書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東聊城同上】
按續通志金石略亦載此碑
超化寺題舍利塔詩 【 王庭筠撰行書 大定二十二年 山東長清 同上】 過超化寺詩 【 王庭筠撰行書 承安二年 河南密縣 同上】
過超化寺詩 【 王庭筠撰并書 行書 承安二年密縣 續通志金石略】 題超化寺舍利塔詩 【 王庭筠撰并書 承安二年 密縣 同上】
原按超化寺二詩刻於一石
按訪碑錄於密縣祇著錄一詩者殆因二詩刻於一石未及細檢之故至大定二十二年長清之詩刻似為別有所作不能混為一事
重修蜀先主廟碑 【 王庭筠行書 承安四年四月 直隸涿州 寰宇訪碑錄】
重修昭烈帝廟碑 【 王庭筠撰 畿輔通志一百四十引 吉金貞石志】
昭烈帝廟碑在樓桑村金承安初年黃華老人撰 【 日下舊聞考】
王庭筠行書承安四年四月在樓桑村廟中 【 畿輔通志一百四十引金石分域編】
黃華山王庭筠詩刻 【 草書無年月 寰宇訪碑錄】
主事麻秉彝墓碑 【 泰和元年 王庭筠撰 山西虞鄉縣 山西通志金石記】 五峰山重修洞真觀碑 【 元好問撰王萬慶正書 定宗三年十一月 山東長清 寰宇訪碑錄】
五松亭記 【 王庭筠撰并書 行書 年月泐 河南林縣】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谼谷寺前西南岡上未著錄 【 河朔金石目三】
黃華老人山居詩 【 王庭筠撰別號黃華老人 河南林縣】
右共四方三方在縣西北二十里黃華上寺 【 即慈明院】 一方在黃華下寺 【 即覺仁寺】
縣文廟有嘉靖年複刻本有二石文與上下寺者不同
○異文考訂 【 附二】
五松亭記 【 本書用金文雅本茲以彰德府志林縣志校之】
惟谼峪寶巖寺 【 彰德志 寶作實】 至本朝大定中 【 大詣本皆作泰】 必嘗得其全 【 彰德志作必小卻當得其全 林縣志作必卻當得其全】 戊申之春 【 彰德志作戊寅春】 嘗一到其亭上 【 彰德林縣兩志皆無其字】 澗竹巖花 【 兩志於此下有十九字曰上下為容正如關同范寬輩圖畫得意處其西北】 窈然嶄然崒然 【 兩志皆作繚然窈然嶄然崒然】 華隱妙巧 【 兩志皆作華妙隱巧】 歸作亭之主人 【 兩志皆作歸為亭之主人】 琴筑 【 兩志筑作韻】 尚為之 【 彰德志作且願為之林縣志作而為之】
香林館記 【 本書用金文雅本茲以沂州府志校之】
逮今州民 【 沂州志無逮字】 僚屬一日語吾曰 【 志無一日二字】 則思之精 【 志作思乃精】 耳目之所接及者 【 志無及字】 書畫圖美似晉人 【 志圖作圓】 真得其意焉 【 志無真字】
超化寺 【 密縣志作遊超化寺詩 本書用中州集本茲以密縣志校之下一首同】
隔竹微 【 惟】 聞鐘磬音牆頭脩 【 修】 綠冷陰陰山迎朝 【 初】 日花枝靚 【 靜】 寺裹清潭 【 溪】 塔影深吾道蕭條三已仕此行衰病獨登 【 悲】
舍利塔 【 密縣志作超化塔詩】
蒼山亭亭如覆盎佛塔東西屹相向 【 嚮】 林頭朝 【 初】 日射重簷黃金丹砂曄生光中華此塔第十五圖記所傳知 【 應】 不妄智惠 【 慧】 薰成舍利羅 【 霧】 夜半奇芒時一放想見當時阿育王麾 【 魔】 叱神工鞭鬼匠雲車瘴海挽 【 輓】 炎沙沙底黃腸三萬丈石排 【 擬】 方面蔑石 【 席】 段鐵錮 【 王?固】 瘦中腰 【 要】 鼓樣功夫精 【 巧】 密業長久位置尊 【 雄】 嚴 【 尊】 氣高張地皮浮水膚寸許旱溢與之俱下上崧山歸山夏秋雨雨潦從 【 橫】 衡 【 從】 歲相盪天龍圍護夜叉守 【 此七字作帖然並寺向東去】 終劫不敢生波浪 【 此下尚有十四字作天龍圍護夜叉守山寺平安塔無恙】 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壯 【 旺】 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 【 千】 煩惱障 【 問 【 問:同】 上】
李輔之得鄴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 本書用全金詩及續河南通志茲以彰德府志校之】
可憐此君落君手 【 君字作瓦】 晴窗拂拭支桐君 【 窗字作空】
登林慮南樓二首
按俱見彰德府志二十九次第顛倒
遊黃華山詩 【 林縣志題作黃華水簾】
按共錄五首一帝遣名山二王母祠東三挂鏡臺西四手拄一條五道人邂逅
黃華集卷第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苏轼
明·张位
清·张潮
清·赵术堂
宋·米芾
宋·刘籍
清·徐葆光
清·李冠仙
清·陈淑均
清·谭献
(清)翁洲老民 撰
清·毛大瀛
清·厉鹗
(清)宜兴陈维崧其年
清·弘赞
李弥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