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二


  【 遼陽金毓黻】 【 瀋陽安文溥】 同輯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 路七府一】

  遼陽路

  廣寧府路

  大寧路

  東寧路

  瀋陽路

  咸平府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

  ○遼陽路

  建置沿革

  蓋州

  蓋州地最要衝稱為繁富契丹移其民於上京西祖州後陞為長平軍 【 滿洲源流考十一盛京通志一百】

  懿州

  豪州本遼時懿州金皇統三年省入順安縣後復置國朝初因之至元六年省入順安縣 【 滿洲源流考十一】

  豪州本遼時懿州金皇統三年省入順安縣後復置元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降為東京支郡并省縣入州 【 盛京通志一百一】

  山川

  明王山

  明王山在遼陽縣東三十里契丹地志云夫餘王東明葬於此因以為名 【 滿洲源流考十四】

  明王山在遼陽東三十里高句麗王之子東明葬其上 【 盛京通志二十八】

  華表山

  華表山俗呼為橫山因丁令威化鶴得名 【 滿洲源流考十四】

  烏爾古山

  烏爾古山在遼陽路廢婆速 【 原譯改為博索下同】 府 【 滿洲源流考十四】

  大蟲江

  大蟲江在遼陽路發源龍鳳山分水嶺下東南流經廢婆速

  府南合於鴨綠江 【 同上十二及十四】

  大蟲江在遼陽路發源縣 【 遼陽縣】 東南之龍鳳山分水嶺下東南流經廢婆速府南流入於海 【 同上十五】

  斜江

  斜江在遼陽縣東按圖冊源自長白山南流經廢婆速府東十里流入於海 【 同上十二及十五】

  鴨綠江

  鴨綠江在遼陽路東五百六十里按唐書馬訾水出靺鞨白山西與鹽難水合又西南至安平入於海唐太宗征高麗遣邱孝忠耀兵於鴨綠水即此今考其源出於長白山西南流經故婆速府東南入於海 【 同上十二及十五】

  遼河

  遼河在遼陽路西一百五十里按前漢地理志遼東郡望平縣下注云大遼水出塞外後漢書注引山海經曰遼水出白平東郭璞曰出塞外御白平山今按圖冊上從咸平府界流經瀋陽路 【 原作府誤】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下流入廣寧路境 【 同上十五】

  羊腸河

  羊腸河在遼陽路源出州 【 懿州】 西之廢徽州境經州北四十里下流合入遼河 【 同上】

  蓒芋泊

  蓒芋泊 【 按滿洲源流考於此下有在定遼衞四字此蓋由明代志書竄入茲據盛京通志刪】 契丹地志云浿水即古泥河也自東逆流數百里至遼陽瀦蓄不流有蓒芋草生於泊中故名 【 同上又盛京通志二十八】

  來遠城

  來遠城本熟女真地遼伐高麗於此建城先是侵高麗軍敗值冬雪彌旬不止人馬多斃軍會鴨綠江餘軍漂溺遼主隆緒次來遠界有防邊猛軍數十人遇而劫之逮問所從來開襟示其金製環甲眾軍驚散遼主至遼城收不在營中者誅之金陞來遠軍 【 滿洲源流考十一盛京通志一百】

  東丹王故宮

  東丹王故宮在遼陽路按本路圖冊在府之東北隅有讓國皇帝御容殿 【 滿洲源流考十一盛京通志一百四】 有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銘 【 盛京通志一百四】

  古蹟

  海州

  遼太平九年渤海大延琳叛盡徙南海府人於上京之北移澤州民以實其城仍號南海府金改海州又改澄州又廢嬪州為新昌鎮入焉 【 滿洲源流考十一】

  澄州

  澄州本海州南海府沃沮地高麗時卑沙城唐李勣攻卑沙城即此渤海為南海府遼仍之金改曰海州天德三年以山東有海州改為澄州治臨溟縣 【 同上十】

  復州

  廢復州本遼遷民縣屬黃龍府後置復州號永寧軍節度改縣曰永寧後又更為永康省豐水扶羅入焉金因之所居皆漢民地甚肥沃有耕稼之利 【 同上十一又盛京通志一百 按遼金之復州俱屬東京遼陽府元廢州入蓋州此云屬黃龍府蓋因渤海之扶州而誤】

  ○廣寧府路

  山川

  十三山

  十三山在廣寧府南一百十里 【 滿洲源流考十四】

  遼河

  遼河從咸平府界流經瀋陽西北達廣寧路境 【 同上十二】

  風俗形勢

  人性淳實務農桑粗習文禮 【 明一統志二十五引元廣寧志】

  古蹟

  乾州

  乾州故城在廣寧府西南七里遼統和二年立今基址頹然 【 滿洲源流考十一】

  ○大寧路

  建置沿革

  至元二十四年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九月改為大寧路 【 熱河志六十二】

  部奚 【 同上六十又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漢末步奚居之元一統志作部奚】

  奚匿松漠間歷晉不敢復出元魏時其部族始於此建牙帳 【 同上】

  大寧縣 【 按元史地理志作大定縣】

  大定縣至元二十九年改為大寧縣 【 熱河志六十二】

  興中州

  金興中府領興中縣及洪寧縣元因之至元二年縣皆省降府為興中州尋復為興中府七年復降為州隸大寧路又有永德縣亦金興中府所屬元省入興中州 【 同上六十二】

  金省二縣惟存興中營邱尋又更營邱為洪寧縣 【 同上六十一】

  高州

  元甲戌歲 【 按為元太祖九年】 升高州為興勝府丙子歲仍改高州隸大寧路 【 同上六十二】

  利州

  利州統和十六年置 【 同上六十】

  利州軍名曰永昌開泰元年置領阜俗縣 【 同上六十】

  至元二年降州為利成縣併省二縣五月復為州四年二月復領二縣七月割龍山隸大定府阜俗縣併入本州隸大寧路 【 同上六十】

  惠州

  金天輔五年罷州 【 同上六十一】

  川州

  遼川州領咸康宜民弘理三縣 【 同上六十】

  遼後省弘理入宜民 【 同上六十】

  建州

  金置建平縣元初因之後省建平入州 【 同上六十二】

  金併省後復置一縣曰建平 【 同上六十一】

  坊郭鄉鎮

  興中州

  孝行鄉 【 同上九十八】

  建州

  開泰鄉 【 同上九十八】

  里至

  大寧路

  大寧路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懿州界驛安站六百里西至上都路界鷄嶺一百五十里南至平灤路界雙峯嶺三百五十里北至上都路界青楊嶺二百里東到懿州七百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遷安縣四百二十里北到松州二百二十里東南到撫寧縣七百里東北到古慶州九百里西南到遵化縣六百三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 熱河志六十二】

  大寧縣

  大寧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金源縣界岔道站九十里西至興州界雞嶺一百五十里南至和眾縣界車家嶺五十里北至高州界細河一百五十里東到金源縣二百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和眾縣九十里北到高州二百二十里東南到富庶縣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惠和縣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惠州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松州二百二十里 【 同上六十二】

  龍山縣

  龍山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本路二百四十里東至利州界石匣口五十里西至惠州界大嶺一百五里南至撫寧縣界冷口三百里北至利州界白道子嶺四十里東到錦州四百里西到惠州二百二十里南到撫寧縣三百五十里北到利州八十里東南到瑞州二百八十里東北到建州二百里西南到遷安縣三百五十里西北到和眾縣一百四十里 【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富庶縣

  富庶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建州界弓子嶺十五里西至大寧路界乾澗廟兒嶺一百三十里南至利州界南港嶺五十里北至金源縣界滑河堠子嶺六十里東到建州七十里西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利州七十里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三百五十里東北到金源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和眾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 【 同上六十二又六十及九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和眾縣

  和眾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西北至本路九十里東至利州界水峪嶺三十里西至惠州界鵓鴿嶺一百里南至惠州界燕王城嶺六十里北至大寧縣界車家嶺四十里東到利州九十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北到本路九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金源縣

  金源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興中州界青山嶺二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岔道站一百十里南至建州界隆興寺四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偏道子嶺七十里東到興中州一百里西到本路二百里南到建州九十里北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東南到錦州二百七十里東北到高州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九十里 【 同上六十二】

  金源縣東至興中州界青山嶺二十里興中州西至金源縣青山嶺八十里青山嶺又稱青巒嶺 【 同上六十又蒙古遊牧記二】

  惠和縣

  惠和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五十里西北至上都八百里東至武平縣界黃柏嶺七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塗河六十里南至富庶縣界趙花谷六十里北至高州界荊家寨五十里東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 【 熱河志九十八作西南】 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富庶縣一百八十里北到高州九十里東南到金源縣九十里東北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松州二百五十里 【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武平縣

  武平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川州界欄子嶺七十里西至惠和縣界盤道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匣口五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郭松寨二十里東到川州一百五十里西到惠和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三百里東南到義州三百里東北到懿州四百里西南到金源縣一百五十里西北到高州一百五十里 【 同上六十二】

  義州

  義州西至興中州界蛤蜊山九十里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西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 【 蒙古遊牧記二】

  興中州

  興中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本路三百里東至義州界喀喇山九十里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匣口一百三十里東到義州一百八十里西到金源縣一百里南到瑞州三百里北到武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建州八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 【 熱河志六十二】

  瑞州

  瑞州北至利州界栲栳山一百五十里到利州三百五十里西北到龍山縣二百八十里 【 同上六十】

  高州

  高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二十里西至上都七百里東至武平縣界夾頭部落八十里西至松州界陰涼河七十里南至大定縣界細河九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扢扠河九十里東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到松州一百五十里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北到古慶州七百里東南到惠和縣九十里東北到臨潢府七百里西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應昌府七百里 【 同上六十二】

  利州

  利州西南至大都一千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錦州界梨園嶺二百三十里西至和眾縣界文山嶺六十里南至龍山縣界白道子嶺四十里北至富庶縣界龐家莊三十五里東到錦州三百五十里西到和眾縣九十里南到龍山縣八十里北到富庶縣七十里東南到瑞州三百里東北到建州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六十里 【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又蒙古遊牧記二】

  惠州

  惠州西南至大都六百六十里西北至上都八百五十里東至利州界長嶺二百十里西至興州界赤嶺六十里南至豐閏縣界崖兒口三百十里北至和眾縣界燕王城嶺一百十里東到利州二百六十里西到興州二百二十里南到豐閏縣三百五十里北到和眾縣一百六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二百二十里東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西南到遵化縣三百里西北到松州四百五十里 【 熱河志六十二】

  川州

  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東至懿州界頡東山七十里西至武平縣界欄子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咸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高州三百里 【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川州南至興中州百八十里 【 蒙古遊牧記二】

  建州

  建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七十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七十里東至興中州界田家嶺四十里西至富庶縣界兩家店五十五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二十里北至金源縣界隆興寺五十里東到興中州八十里西到富庶縣七十里南到瑞州五百里北到金源縣九十里東南到錦州二百六十里東北到武平縣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利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 【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山川

  七金山

  七金山在大寧縣北十五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五里山有七峯因名遼時嘗建三學寺於中 【 同上六十六又蒙古遊牧記二】

  馬盂山

  馬盂山在大寧縣西六十里中有一峯形類馬盂故云 【 熱河志六十六】

  唱叫山

  唱叫山在大寧縣東北三十里 【 同上六十八】

  盤龍山

  盤龍山在大寧縣東南十里 【 同上六十八】

  摩雲山

  摩雲山在大寧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常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 同上六十八】

  有福山

  有福山在大寧縣西北三十里以其在福德之地故名 【 同上六十八】

  香臺峯

  香臺峯在大寧縣西一百里遼建昊天寺金泰和六年杜元撰碑文云萬壑千崖羣峰爭出咸不相讓惟香臺峯玉立特秀迥出霄漢之外故以香臺名 【 同上六十八】

  龍山

  龍山在龍山縣北八里山如臥龍俗傳曾有龍見故名 【 同上六十八】

  石柱山

  石柱山在龍山縣南八十里山中有方圓石柱遼時有僧建寺於此後寺廢柱礎猶存 【 同上六十八】

  富山

  富山在龍山縣南一百三十里一水通流內有寺曰龍泉 【 同上六十八】

  熊山

  熊山在龍山縣南六十里俗傳遼主臨山畋獵獲一白熊因號熊山上有熊山寺 【 同上六十八】

  鞍山

  鞍山在龍山縣北十三里勢若馬鞍故名 【 同上六十八】

  松山

  松山在富庶縣西五十里南北長二十里東西廣五里地多松因名 【 同上六十六又蒙古遊牧記二】

  梓木山

  梓木山在和眾縣東南二十里以山多梓木故名 【 熱河志六十八】

  溜石山

  溜石山在金源縣西南四十里山有二峯其形似駝 【 同上六十及六十八】

  丁山

  丁山在惠和縣南五十里一峯如丁故名 【 同上六十八】

  大王山

  大王山在武平縣東八里其山高聳列岫崢嶸 【 同上六十八】

  香爐山

  香爐山在武平縣南三十里其山孤高形若香爐故名山中有水一泓澄澈可愛名曰聖水池 【 同上六十八】

  和龍山

  和龍山在興中州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廣三十里一峯特聳號曰天柱孤峯 【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和龍山南北六十里東西三十里遼天授皇帝嘗獵其間獲一香麝因名其厓曰麝香厓峪曰駐龍峪泉曰神射泉 【 俱同上】

  柏山

  興中州南三十里綿亙柏山 【 俱同上】

  青巒嶺

  青巒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有金巖寺 【 熱河志六十七】

  競秀山

  競秀山在興中州南三十里 【 同上六十八】

  金山

  金山在興中州北三十里 【 同上六十八】

  雲巖洞

  雲巖洞在瑞州西一百三十里周家莊 【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平頂山

  平頂山在高州北五里 【 熱河志六十八】

  聖水山

  聖水山在高州東北三十里上有一泉 【 同上六十八】

  福德山 【 榆山】

  福德山在高州西北三里以其山居福德位故名舊名五福山遼人謂之榆山金大定間兵亂此山見神兵解危遂名福德山有石洞號為集賢洞有石環二丈曾有仙遊謂之會仙石 【 同上六十八】

  高州有榆山其山多榆木因名 【 同上九十三】

  雲竇山

  雲竇山在利州東四十里山有穴竇天欲陰雨必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 同上六十八】

  鳳凰山

  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相傳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 同上六十八】 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南北一十里東西廣三里相傳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 滿洲源流考十四】

  金山

  金山在利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山有金洞因以為名絕頂有古寺曰雲峯 【 熱河志六十八】

  華山

  華山在利州東一百六十里形勢孤聳宛若華嶽故名 【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神山

  神山在惠州西南十三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八里中有古廟 【 熱河志六十六又蒙古遊牧記二】

  月華山

  月華山在惠州東一百九十里 【 熱河志六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九宮嶺

  九宮嶺在惠州南一百五十里 【 熱河志六十八】

  石子嶺

  石子嶺在惠州北八十里 【 同上六十八】

  都山

  都山在惠州東南二百里其上林木暢茂 【 同上六十八】

  乾山

  乾山在惠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遼金採伐林木運入京畿修蓋宮殿及梵宇琳宮元置提舉司 【 同上六十八】

  白雲山

  白雲山在川州北十五里時有白雲覆其上故名 【 同上六十八】

  獨山

  獨山在川州南一百四十里其山屹然一峰故名 【 同上六十八】

  荊山

  荊山在建州東北十里其山多荊故名 【 同上六十八】

  白狼山

  白狼山在建州南二十五里 【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凌水 凌河

  凌水源出龍山縣南六十里師婆塞至縣東南十五里入利州界一云源出龍山縣南八十里紫草務東北流一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縣東南三十里又東經建州南四十里又東入興中州經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 【 熱河志七十一又蒙古遊牧記二】

  凌水在大寧府建州南五里自富庶縣流至本境四十里入興中界一云發源龍山縣南八十里東北流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縣東南三十里入建州境 【 滿洲源流考七】

  凌河在大寧路興中州南十里源出龍山縣楊柳部落流經本州下流達建州境 【 同上七及十五】

  大凌河

  大凌河自建州界流經興中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 【 同上七】

  大凌河在興中州下流入義州境 【 同上十五】

  小凌河

  小凌河在興中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玉泉井溢而成川流入錦州界 【 熱河志七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撒馬水

  撒馬水在大寧縣西北四十里闊十步遼太祖時牧馬於此因名源出撒馬峪東流經縣境一百五十里合於塗河 【 熱河志七十二】

  沁河

  沁河自富庶縣西四十里小澗流經縣治西南一里許東流四十里合於凌河 【 同上七十二】

  榆林河

  榆林河源出和眾縣西三十五里司家店東南流一百餘里入利州境經州東三里霍司空莊入凌河 【 同上七十一又蒙古遊牧記二】

  碓觜河

  碓觜河在大寧路金源縣西東南入建州境合於靈河 【 滿洲源流考七又熱河志七十二】

  碓觜河在金源縣西三里源出寺家莊西南三十步平地涌出溢而成川流經縣西一里許東南流九十里入建州界合於凌河 【 熱河志七十二】

  荊水

  荊水自金源縣界流入建州經州東北荊山下故名下流合於凌河 【 同上七十二】

  青龍河

  青龍河發源惠和縣五十里麻場寨南二里澗流經縣南一百步又北流五十里入高州界 【 同上七十二】

  虎河

  虎河發源武平縣西南六十里葫蘆山流經縣之霸州舖合於遙刺河 【 同上七十二】

  神射泉

  天授皇帝嘗獵獲一香麝因名其泉曰神射 【 同上七十二】

  芍藥河

  芍藥河在利州東五十里源自芍藥莊山谷間出東流合於凌河 【 同上七十二】

  興中州有芍藥河源自芍藥莊山谷間芍藥叢中流出 【 同上九十六】

  薄河

  薄河源出惠州西北林津山南至冷嶺合為寬河 【 同上六十九】

  潵河

  潵河源出惠州西南乾山東流至灤陽站東合灤河 【 同上六十九】

  青龍河

  青龍河源出惠州之灰嶺流經龍山縣南二百里入平灤路境內 【 同上六十九】

  塗河

  塗河自大寧縣流至東北入高州 【 同上六十】

  塗河源出惠州西北經州界八十里東北流入大寧縣南境至大寧縣東北境二百二十里入高州境又東北流至行營草地即此 【 同上七十又蒙古遊牧記二又熱河志六十云據元一統志塗河即今土河又名老河】

  狗水

  狗水在惠州東一百八十里源自指頭山崖出東流一百二十里入利州界合於凌河 【 熱河志七十二】

  百里水

  百里水在川州東二十里自迤北三叉口經州境沿流一百里故名東流入義州界 【 同上七十二】

  六州河

  六州河在利州東南八十里 【 同上七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清水河

  清水河在川州西北五里源出西北七十里紅土寨 【 熱河志七十二】

  土產

  穀

  麥

  稷

  黍

  豆

  麻

  穀麥稷黍豆麻大寧路諸縣出 【 熱河志九十二】

  利州惠州興中州川州建州高州土產有穀麥黍豆 【 同上九十二】

  利州惠州高州土產稷 【 同上九十二】

  利州川州建州土產麻 【 同上九十二】

  芝麻

  興中州土產芝麻 【 同上九十二】

  西瓜

  大寧路富庶縣土產西瓜 【 同上九十二】

  梨

  大寧路大寧富庶二縣惠州興中州建州皆土產梨 【 同上九十三】

  棗

  大寧路富庶縣惠州興中州建州皆土產棗 【 同上九十三】

  栗

  惠州土產栗 【 同上九十三】

  桃

  大寧路大寧縣惠州興中州皆土產桃 【 同上九十三】

  杏

  大寧路大寧富庶金源三縣惠州興中州建州皆土產杏 【 同上九十三】

  富庶諸縣土產杏仁 【 同上九十三】

  櫻桃

  興中州土產櫻桃 【 同上九十三】

  郁李

  大寧路和眾縣建州皆土產郁李仁 【 同上九十三】

  葡萄

  白葡萄出興中州城西北隅 【 同上九十三】

  榛

  大寧土產榛 【 同上九十三】

  松

  大寧路富庶縣龍山縣惠州皆土產松 【 同上九十三】

  榆

  大寧路富庶和眾龍山三縣惠州建州皆土產榆 【 同上九十三】

  高州有榆山其山多榆木因名 【 同上九十三又互見山川】

  桑

  大寧路富庶金源龍山三縣利州惠州興中州建州皆土產桑 【 同上九十三】

  椴

  大寧路和眾縣龍山縣土產椴木 【 同上九十三】

  鵲鞾皮

  大寧土產鵲鞾皮 【 同上九十三】

  柏

  惠州土產柏 【 同上九十三】

  梓

  大寧路和眾縣土產梓 【 同上九十三】

  和眾縣有梓木山其山多梓因名 【 同上九十三】

  蒼朮

  大寧路大寧富庶金源和眾龍山五縣惠州興中州建州土產蒼朮

  麻黃

  大寧惠和武平龍山四縣高州土產麻黃

  黃芩

  大寧和眾二縣利州惠州興中州土產黃芩

  桔梗

  富庶和眾二縣利州惠州興中州建州土產桔梗

  柴胡

  和眾縣利州惠州土產柴胡

  防風

  白芷

  龍山縣利州土產防風白芷

  地骨皮

  瞿麥

  萹茿

  五味子

  枸杞

  大寧縣土產地骨皮瞿麥萹茿五味子枸杞

  白蘚皮

  和眾縣土產白蘚皮

  遠志

  荊芥

  澤瀉

  白芨

  白蘝

  藜蘆

  石膏

  地黃草

  烏頭

  荊三稜

  利州土產遠志荊芥澤瀉白芨白蘝藜蘆石膏地黃草烏頭荊三稜

  白附子

  惠州土產白附子

  知母

  興中州土產知母

  紅花

  川州土產紅花

  甘草

  高州土產甘草 【 以上俱熱河志九十四】

  炭

  大寧路和眾縣土產木炭

  鐵冶

  興中州有鐵冶在州西北九十里蓼子峪

  利州有鐵冶在州東南二百八十里牛口峪

  惠州有鐵冶二所一在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寺子峪名灤陽冶一在州東北六十里松棚峪名寶津冶皆辦官課

  瑪瑙

  龍山縣有瑪瑙場在縣東北五十里

  興中州有瑪瑙場在州東八十里鳳凰巖下皆每歲貢

  瓷窰

  利州有細瓷窰一所在州西南棠葉務有公?鹿瓷窰一所在州東南感化莊興中州有白瓷窰一所在州北二十里笠子堝

  紙

  興中州建州土產紙是也

  絲紬

  大寧路龍山縣 【 原作寧誤】 利州興中州建州皆土產絲紬

  布

  和眾龍山二縣利州惠州皆土產布

  蜜

  蠟

  大寧路龍山縣惠州土產蜜及蠟 【 以上俱熱河志九十六】

  芍藥

  大寧路金源縣利州興中州川州皆產芍藥 【 熱河志九十四】

  牛

  大寧路武平縣川州土產酥乳酪 【 同上九十四】

  皂鷹

  細鷹

  鳥?戎兒

  鶻

  建州土產皂鷹細鷹鳥?戎兒鶻 【 同上九十五】

  魚

  瑞州產魚曰秦王鱠以唐太宗征遼駐此得名 【 同上九十八】

  風俗形勢

  臨閭之西海陽之北地實要衝 【 遼東志一明一統志二十五】

  古蹟

  營州

  唐自中原多故弗遑外撫遼西之地無復屏翰州亦久廢 【 熱河志五十九】

  勸農縣

  金廢勸農縣析其地屬長興 【 同上六十及六十一】

  金析其地屬長興縣 【 同上六十】

  長興縣

  遼既建中京置長興為赤縣蕃漢流民雜居其間故其習俗不同元中統二年省入大定縣後改為大寧 【 同上六十】

  金北京大定府治大定長興二縣 【 同上六十】

  神水縣

  溜石山在金源縣西南四十里來援溜石而必道經神水 【 同上六十】

  恩化鎮

  金天眷二年廢恩州為恩化鎮入大定縣其故城為傳舍 【 同上六十及六十一又蒙古遊牧記二】

  海濱縣

  遼隰州治海濱縣 【 熱河志六十】

  神山縣

  惠州有廢神山縣元罷為神山站 【 同上六十二】

  灤陽縣

  惠州又有廢灤陽縣元亦為站設巡檢司 【 同上六十二】

  宜民縣 咸康 宏理

  金天眷二年川州屬懿州三年廢咸康為鎮入宜民大定初州廢隸咸平府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治宜民縣仍升徽川寨為徽川縣以隸之後割屬懿州惟存宜民縣 【 同上六十一】

  遼後省宏理入宜民 【 同上六十】

  宏理咸康宜民遼川州所領 【 同上六十二】

  澤州

  金天輔元年罷州 【 同上六十一】

  宣聖廟

  宣聖廟在大定府東南隅虎臣坊 【 同上八十二】

  玉清觀

  玉清觀在大定府東南隅致用坊遼統和二年建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興聖寺

  興聖寺在大定府致用坊金明昌六年建 【 同上】

  頭陀禪院

  頭陀禪院即永安禪院在大定府致用坊萬頭陀所建翰林學士李磐撰碑 【 同上】

  圓宗寺

  圓宗寺在大定府東北隅豐實坊遼統和二年建 【 同上】

  華陽宮

  華陽宮在大定府豐實坊遼統和二年建 【 同上】

  感聖寺

  感聖寺在大定府豐實坊有佛舍利塔遼統和四年建 【 同上】

  咸聖寺

  咸聖寺在大定府豐實坊有磚塔金皇統二年建 【 同上】

  崇寶寺

  崇寶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皇統二年建 【 同上】

  太子寺

  太子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貞元二年建 【 同上】

  楞巖寺

  楞巖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大定二年建 【 同上】

  大覺禪寺

  大覺禪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大定二年建翰林學士鄭子聃撰碑 【 同上】

  護國寺

  護國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太和元年建 【 同上】

  三皇廟

  三皇廟在大定府西南隅貨遷坊 【 同上】

  報聖寺

  報聖寺在大定府貨遷坊遼統和八年建 【 同上】

  五嶽觀

  五嶽觀在大定府西南隅利通坊 【 同上】

  淨安寺

  淨安寺在大定府利通坊金皇統八年建 【 同上】

  城隍廟

  城隍廟在大定府西北隅世恩坊甲申歲建 【 熱河志八十二】

  崔府君廟

  崔府君廟在大定府世恩坊甲申歲建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東嶽廟

  東嶽廟在大定府世恩坊丁酉歲建 【 同上】

  白鶴宮

  白鶴宮在大定府世恩坊庚子歲建 【 同上】

  傳教寺

  傳教寺在大定府西北隅勸善坊金皇統七年建 【 同上】

  白蓮寺

  白蓮寺在大定府南關金明昌六年建 【 同上】

  三靈侯廟

  三靈侯廟在大定府南關乙酉歲建 【 熱河志八十二】

  龍王廟

  龍王廟在大定府南關外塗河之濱乙酉歲建遇旱禱雨即應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鎮國寺

  鎮國寺在大定府西關有鐵塔遼統和三年建 【 同上】

  義勇武安王廟

  義勇武安王廟在大定府西關壬子歲建 【 同上】

  翠微寺

  翠微寺在大寧縣西 【 同上】

  罔極寺

  罔極寺在大寧縣西 【 同上】

  靈感寺

  靈感寺在大寧縣西二里金趙秉文詩塗河岸北白蓮東法鼓驚飛石碣鴻知寺在土河之北金承安五年精嚴禪寺圖蓋和尚墓銘為北京靈感禪寺沙門崇顯立石則此寺在金承安前 【 同上】

  三學寺

  三學寺在大寧縣北十五里七金山遼咸雍元年建有碑後罹兵火碑字剝落難辨金趙秉文詩刳簷篆額蠹蝸涎象教塵埃閱百年知寺在金時已毀 【 熱河志八十二】

  三學寺在大寧縣北十五里七金山上遼咸雍元年建有碑後罹兵火碑字剝落難辨金趙文七金山寺詩刳簷篆額蠹蝸涎象教塵埃閱百年殿棟猶題遼日月圖經不載禹山川荒碑盤屈蜿蜒古壞壁參差罔象拳想見當年崇奉日無邊花雨散諸天知寺在金時已毀 【 蒙古遊牧記二】

  昊天寺

  昊天寺在大寧縣西一百里香臺山遼乾統七年建金大和六年杜元撰碑 【 熱河志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淨修寺

  淨修寺在龍山縣東南隅 【 同上】

  聖峯寺

  聖峯寺在龍山縣東南隅 【 同上】

  祟教院

  崇教院在龍山縣東南隅 【 同上】

  隆祥觀

  隆祥觀在龍山縣東南隅 【 同上】

  極樂寺

  極樂寺在龍山縣西南十三里遼時建內有劉鑾塑像 【 同上】

  龍泉寺

  龍泉寺在龍山縣南一百三十里富山 【 同上】

  熊山寺

  龍山縣南六十里熊山上有熊山寺 【 同上】

  石柱山寺

  龍山縣南八十里石柱山中遼僧白羊大師建寺於此 【 同上】

  華嚴寺

  華嚴寺在富庶縣 【 同上】

  興教寺

  興教寺在和眾縣 【 同上】

  浴室寺

  浴室寺在和眾縣 【 同上】

  重陽觀

  重陽觀在和眾縣 【 同上】

  大清觀

  大清觀在和眾縣 【 同上】

  玉清觀

  玉清觀在金源縣西北隅 【 同上】

  十方講院

  十方講院在惠和縣東北隅遼壽隆二年建 【 熱河志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三】

  觀音閣

  觀音閣在惠和縣巿心 【 同上】

  崇法寺

  崇法寺在惠和縣 【 同上】

  仁王閣

  仁王閣在武平縣巿心 【 熱河志八十二】

  福嚴寺

  福嚴寺在武平縣 【 同上八十二】

  寶貞觀

  寶貞觀在武平縣東南 【 同上八十二】

  三學寺

  興中州狼山上有三學寺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興中州文廟

  宣聖廟在興中州東北隅 【 熱河志八十二】

  大觀音閣

  大觀音閣在興中州巿心遼清寧四年建 【 同上八十二】

  崇福寺

  崇福寺在興中州西南隅遼乾統二年建 【 同上八十二】

  華嚴寺

  華嚴寺遼天授皇帝常獵和龍山建華嚴寺 【 同上八十二】

  金嚴寺

  金嚴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青巒山 【 同上八十二】

  青巒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有金嚴寺 【 蒙古遊牧記二】

  高州文廟

  高州文廟至元二十年郡侯楊僧喜創建 【 熱河志八十二】

  紫微宮

  紫微宮在高州辛酉歲道士李清風建 【 同上八十二】

  感聖寺 【 與大定府之感聖寺別】

  感聖寺在高州癸卯歲僧性聰建 【 同上八十二】

  東華宮

  東華宮在高州甲寅歲王崇貞建 【 同上八十二】

  玄都觀

  玄都觀在高州丁巳歲建 【 同上八十二】

  精巖寺

  精巖寺在利州西關金大定間建 【 同上八十二】

  玉京觀

  玉京觀在利州西十里 【 同上八十二】

  利州文廟

  文廟在利州西南隅 【 同上八十二】

  護國西齊王廟

  護國西齊王廟在利州西關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祥靈寺

  祥靈寺在利州西關 【 同上】

  棲貞觀

  棲貞觀在利州東孫家莊 【 同上】

  洪廣寺

  洪廣寺在利州東九十里 【 同上】

  昌國寺

  昌國寺在利州東一百六十里 【 同上】

  雲峯寺

  雲峰寺在利州東南一百二十里金山之嶺中有瀑布 【 同上】

  龍山廟

  龍山廟在利州南二里 【 同上】

  石將軍廟

  石將軍廟在利州西南二十里祈禱多應 【 同上】

  昭惠靈顯真君廟

  昭惠靈顯真君廟在利州西北二里 【 同上】

  慶雲寺

  慶雲寺在利州北九十里 【 同上】

  月華山寺

  月華山寺在惠州東一百九十里 【 同上】

  惠州文廟

  文廟在惠州西北隅 【 熱河志八十二】

  東林寺

  東林寺在惠州東南隅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三】

  開祐寺

  開祐寺在惠州西南隅 【 同上】

  興福寺

  興福寺在惠州西南隅 【 同上】

  大清觀

  大清觀在惠州西北隅 【 同上】

  神山廟

  神山廟在惠州西南十五里 【 同上】

  黃崖寺

  黃崖寺在惠州南一百三十里 【 熱河志八十二】

  黃崖寺在惠州南一百里 【 蒙古遊牧記三】

  古城寺

  古城寺在惠州東一百八十里 【 熱河志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三】

  龍門寺

  龍門寺在惠州東南一百七十里 【 同上】

  川州文廟

  川州文廟遼時嘗創廟學於川州治西南金承安五年重修泰和初趙秉文為記 【 熱河志八十二】

  建州文廟

  文廟在建州西北隅 【 同上八十二】

  興隆寺

  興隆寺在建州西南隅 【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遊牧記二】

  紫微宮

  紫微宮在建州東北隅 【 同上】

  富谷館 【 按在大寧路】

  富谷有站 【 熱河志九十七又蒙古遊牧記二】

  通天館

  宋綬出使錄富谷館八十里至通天館距中京二十里 【 熱河志九十七】

  塗河千秋橋

  大寧路塗河千秋橋陳元革詩云華表狻猊勢自雄闌干十二玉玲瓏勢吞曉岸橫蒼獸影落寒江浸彩虹 【 同上九十七】

  金興中府尹完顏嵩墓

  完顏嵩大定人金故特進興中府尹墓在大寧西三十里玉泉鄉有明昌初翰林待制党懷英所撰碑記 【 同上九十七】

  秦王魚石

  秦王魚石在和眾縣北三里七寶山中其石皆有魚形 【 熱河志九十八又蒙古遊牧記二】

  慕容皝墓

  墓在興中州西北狼山下又近馬兜山慕容皝設伏兵處皝卒葬於此 【 熱河志九十八】

  徽平陵

  徽平陵在興中州西三十里慕容熙與苻妃葬處即八角墓 【 同上九十八又蒙古遊牧記二】

  麝香崖

  遼天授皇帝嘗獵其間獲一香麝故名麝香崖 【 同上 按此條已互見山川】

  滿井

  滿井在利州南十里鳳翼莊其水清冷冬溫夏涼晝夜外湧至中夏正午澄澈見底雖毫髮之微歷歷可數居民引以灌溉用之釀酒其味尤佳 【 熱河志九十八又蒙古遊牧記二】

  會經樓

  會經樓在利州巿心金章宗泰和年建今無存 【 同上】

  荊岸

  荊岸以建州東有荊水昔人決岸溉田故名 【 同上】

  石晉李太后墓

  李太后墓在建州熨斗山之北五代漢乾祐二年二月遼主耶律德光徙晉出帝及李太后於建州節度使趙延暉避正寢以館之明年三月李太后寢疾謂出帝曰我死焚其骨送范陽舍遂卒帝與皇后宮人宦者被髮徒跣扶舁其柩至熨斗山得地穿其隴首而葬焉後人因號李太后塚又有安妃從出帝北遷死於建州道中遂與李太后並葬於此 【 熱河志九十八】 李太后墓在建州熨斗山之北 【 蒙古遊牧記二】

  官窰館

  松山州興中州等處有瓷窰 【 熱河志九十七】

  ○東寧路

  ○瀋陽路

  建置沿革

  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建定理府都督瀋定二州領定理平邱巖城慕美安夷瀋水安定保山能利九縣此為瀋州地後罹兵火其定州與縣並廢即瀋州為興遼軍節度金末瀋州復燬於兵火 【 滿洲源流考十又遼史考證】

  瀋陽渤海建定理府都督瀋定二州此為瀋州地後罹契丹兵火其定州與縣並廢即瀋州為興遼軍又更昭德 【 滿洲源流考十一】

  山川

  東牟山

  東牟山在瀋陽路挹婁故地唐滅高麗粟末靺鞨保挹婁之東牟山即此 【 同上十四】

  渾河

  渾河在遼陽路本路圖冊引遼志云源自越喜國出熊水西北合眾流會淄水屈曲數千里入於海按地志集略云源出女真國西流過貴德州由州西流入梁水西南七十里合遼河入於海 【 同上十五】

  渾河在瀋陽路源出廢貴德州東北瑚呼瑪山西南經瀋州南一十五里遼陽西四十里會太子河合遼水南注於海舊稱瀋水水勢湍激沙土混流故名渾河今水澄澈遇漲則渾 【 滿洲源流考十四及十五】

  蒲河

  蒲河在瀋陽路源出鐵利國蒲谷流經蒲水田過故名 【 滿洲源流考十又盛京通志一百】

  古蹟

  貴德州

  貴德州今廢為巡檢司

  公孫廢城在貴德州漢末公孫度為遼東太守治襄平傳子至孫據有其地遺址猶存

  大寶城在貴德州 【 以上俱滿洲源流考十一及盛京通志一百】 開元路

  山川

  長白山

  長白山在舊會寧縣南六十里 【 滿洲源流考十二】 開元路長白山在舊會寧縣南六十里橫亙千里高二百里其頂有潭周八十里淵深莫測南流於鴨綠江北流於混同江今呼為宋瓦 【 原譯改為松阿哩】 江東流為阿也苦 【 原譯改為愛呼】 河 【 同上十四】 長白山頂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阿也苦河 【 同上十五】

  混同江

  混同江俗呼宋瓦江發源長白山北流經渤海建州 【 一作舊建州】 西五十里會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達五國頭城北又東北注於海 【 同上十一十二十五此文三見微有異同】

  風俗形勢

  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 【 滿洲源流考十一十三盛京通志一百二遼東志一又明一統志二十五引開元志】

  開元勁健善戰習尚射獵 【 滿洲源流考十三又盛京通志一百二】

  開元路有狗車木馬輕捷利便木馬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繫於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狗車以木為之其製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狗拽之二者止可於冰上雪中行之 【 滿洲源流考二十又盛京通志一百二】 俗有狗車木馬輕捷之便狗車形如船以數十狗拽之往來遞運木馬形如彈弓擊足激行可及奔馬二者止可冰雪上行 【 明一統志八十九】 性悍善騎射 【 同上二十五遼東志一】 性剛果善騎射 【 盛京通志一百五】

  古蹟

  開元諸古城

  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合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高麗王都正西曰谷州西北曰上京即金之會寧府京之南曰建州西曰賓州又西曰黃龍府金改為利涉軍又西曰信州治武昌縣北曰肇州治始興縣東曰永州曰昌州曰延州東北曰哈州曰奴兒干城皆渤海遼金所建元廢城址猶存 【 遼東志地理志】

  上京故城

  上京故城古肅慎氏地渤海大氏改為上京金既滅遼即上京建邦設都後改會寧府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賓 【 原作濱】 州又曰黃龍府即渤海之忽汗郡後為龍泉府 【 滿洲源流考十二】 金上京故城古肅慎氏地按圖冊所載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賓州又西曰黃龍府北曰肇州府之東曰永州曰昌州延州東北曰奴兒干城 【 原譯改為尼嚕干】 皆渤海遼金所置州縣並廢城址猶存合 【 原譯改為海】 蘭河經故建州東南一千里入於海混同江北流經故建州五十里會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達五國頭城 【 同上七】 上京故縣古肅慎氏地渤海大氏改為上京金既滅遼即上京建邦設都後改會寧府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賓州又西曰黃龍府 【 盛京通志一百二】

  肇州

  上京之北曰肇州治始興縣金皇統三年置 【 滿洲源流考十二又盛京通志一百二】

  建州

  金上京之南曰建州 【 滿洲源流考十又盛京通志一百】

  黃龍府

  賓州之西曰黃龍府即石晉少帝初安置之地 【 滿洲源流考十一又盛京通志一百】

  信州

  黃龍府西曰信州 【 滿洲源流考十一】

  信州在黃龍府西治武昌縣金皇統二年置 【 同上十二又盛京通志一百】

  祥州

  廢祥州在賓州西南遼祥州瑞聖軍統懷德縣屬黃龍府 【 盛京通志一百二】

  ○咸平府

  風俗形勢

  秦築障塞以限要荒漢唐嘗置都督府負山阻河控制東土 【 明一統志二十五滿洲源流考十二盛京通志一百 按此條據滿洲源流考繫咸平府下】

  古蹟

  歸仁縣

  歸仁縣故城在咸平府北舊安州金皇統三年改為縣後廢城址猶存 【 滿洲源流考十及十一十二盛京通志一百二】

  清安縣

  清安縣故城在咸平府西北舊肅州金皇統三年改為縣後廢城址猶存 【 滿洲源流考十一及十二又盛京通志一百】

  銅山郡

  銅山郡故城在咸平府南後廢 【 滿洲源流考十及十二又盛京通志一百】

  臨津縣

  臨津縣廢城在咸平府遺址猶存 【 滿洲源流考十二】

  柳河縣

  柳河縣故城本粵喜地後置縣以其地近柳河故名契丹併入安方縣今城址猶存 【 同上九及十一十二】

  ○合 【 原譯作海下同】 蘭府水達達等路

  建置沿革

  自南京而南曰合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於高麗之王京 【 同上十三又盛京通志一百二】

  山川

  合蘭河

  合蘭河經渤海建州東南一千里入於海 【 滿洲源流考十二】

  合蘭河在瀋陽路經舊建州東南一千里入於海 【 同上十五 按合蘭河既在渤海建州東南應繫於本路下】

  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