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輿地圖說》批注


  清·曹廷杰 撰

  李文信 遺注

  李仲元 整理

  《遼海叢書》第七集之二冊

  《二聖墓說》條

  一、此說誤,徽欽遷五國城,約在依蘭一帶,死不能厝于寧安西南可知。所謂二帝墓即今三靈屯古墓,通測為渤海所遺者。

  [原文]「寧古塔西南沙蘭站驛路旁有大冢,俗呼二聖墓。……豈當日厝葬之處,相沿而傳至于今。」(第七集第二冊第四頁)

  《冷山考》條

  二、此考不確,按皓流冷山十五年,曾與完顏希尹近,按希尹寨及墓均在舒蘭縣小城子附近,墓碑尚存,可知為冷山所在。

  [原文]「宋史洪皓使金,金人流遞冷山十五年。……則冷山應在今五常廳山河屯巡檢地方界內。」(第四頁)

  《挹婁國越喜國考》條

  三、此說沿遼史之誤,毫無根據。

  [原文]「鐵嶺縣南六十里懿路河,一作奧婁河。通志謂即挹婁國。……六朝及隋自立為越喜國。」(第四頁)

  《黑水部考》條

  四、案舊唐書北狄黑水靺鞨最處北方,掘地為穴,相聚而居。又渤海靺鞨,東北至黑水靺鞨。則黑水靺鞨應為黑、松、烏三江東至混同江口一帶地方。又,開元十四年以其地為黑水州,遣使鎮押,渤海郡王大武藝謂其屬曰:黑水途經我境始與唐家相通。亦黑水在渤海國東北之證。

  [原文]「廷杰按:今愛琿城以西為古室韋地,則自今黑龍江以東俄界海蘭泡,東至廟爾地方,凡混同江之南北兩岸皆古黑水部落,惟東西地約徑三千里,不止一千里也。」(第五頁)

  《懷德縣即信州考》條

  五、買賣街非信州,按信州遺址在新集堡,新集即信州一音之轉。

  [原文]「是今懷德縣治即故信州城也。……懷德縣土人通呼買賣街。」(第六頁)

  《石碑嶺說》條

  六、黃龍府說誤,見下眉注。

  [原文]「石碑嶺在吉林城西二百十餘里,伊通邊門內。……查濟州為黃龍府,即農安城。」(第六頁)

  《扶餘府黃龍府夫餘路扶餘國考》條

  七、金代扶餘路地當在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東富裕爾河一帶地方,亦稱烏魚爾河。旁河曾設有富裕縣。地與金史相符。

  [原文]「金之扶餘路當在齊齊哈爾城東呼蘭迤北一帶。」(第七頁)

  《得勝陀瘞碑記》條

  八、以烏拉部城即吉林烏拉街古城為寧江州實誤。該州址今石頭城子。在扶餘縣東稍南,長哈鐵路所徑站也。

  [原文]「進軍寧江州(注)即今烏拉城。」(第八頁)

  九、定農安為古黃龍府甚誤。按遼黃龍府即渤海扶餘府。保寧七年燕頗反而廢。開泰九年遷城于東北今農安。金改濟州,大定改隆州。非扶餘。

  [原文]「然則農安城之即古黃龍府蓋卓卓可據。……」(第九頁)

  《金會寧府考》《海古勒白城》附條

  十、率賓路在綏芬河東岸雙城子,今為蘇聯東海濱省地。古城遺址尚存,土城壁有樓櫓遺址的大土堆。西古城附近有古墓,石人石馬石碑在清末猶存。率賓、綏芬是同音異字。

  [原文]「東南至率賓路一千六百里。」(第十頁)

  十一、肇州在松花江西岸,指為珠赫城甚誤。

  [原文]「牡丹江西沿古城肇州即今遜札堡站東北珠赫城。」(第十一頁)

  十二、海蘭城不知所指,或即和龍縣東古城子址,在龍井村西方海蘭河北。但以里數計之,海蘭路即所謂曷懶甸,應在朝鮮人民共和國咸鏡北道境內。

  [原文]「海蘭路即今圖們江北海蘭河海蘭城。」(第十一頁)

  十三、珊延白,和屯城也。

  [原文]「白城,國語呼珊延和屯。」(第十二頁)

  《渤海建國地方考》條

  十四、指敖東城為渤海舊國雖誤,然其地確為舊國所在,有渤海貞惠公主墓碑和渤海陵墓為證。真卓見也。

  [原文]「至吉林鄂多哩城建國。查鄂多哩城在今牡丹江源西岸。……按今土人呼鄂多哩城為敖東城。」(第十二、十三頁)

  《伯力考》條

  十五、「不耐城」。

  [原文]「頗黎、博和哩音同字異也。今華人稱伯利二字皆呼波力,是與唐、遼音同。」(第十五頁)

  《嫩江陀喇河喀魯倫河黑龍江考附臨潢府考》條

  十六、忽剌溫江今呼忽蘭河。非嫩江之另一稱呼。

  [原文]「嫩江……又曰忽剌溫江。」(第十六頁)

  十七、將淶流河記于遼上京臨潢府,實元人著遼史時誤將金上京會寧府之河流記于臨潢,故後人無法解釋明白。

  [原文]「遼史言:淶流河繞京三面,東入曲江,其北東流為按出河。所謂曲江即今伯都訥松花江屈曲之處。按出河即阿勒楚喀河,古稱按出水。是淶流入今松花江可知。若在巴林地界則入西遼河,于史文不通矣。」(第十七頁)十七、十八條對臨潢府所在之考證皆誤,廷杰已于光緒十五年補注糾正,定為巴林之地。

  ——仲元注

  十八、以錫伯城即洮南古城子為遼上京,大誤。

  [原文]「臨潢總管府地名西樓,遼為上京。……今科爾沁右翼前旗東南五十里有西伯城,亦作錫伯城……是錫伯城即臨潢府。」(第十七頁第十六行)

  十九、以廣寧館為後之廣寧縣殊為可怪。

  [原文]「考之廣寧即今之廣寧縣。」(第十九頁)

  《使犬部說》條

  二十、音達木河在佳木斯市。

  [原文]「自音達木河順松花江兩岸,東盡海中庫葉島各部俱用狗車,所謂使犬部也。」(第十九頁)

  《貢貂諸部說》條

  二十一、尼滿河是烏蘇里江東一支流,河口在穆棱河口稍下。

  [原文]「奇雅喀喇居尼滿河源。」(第二十頁)

  二十二、庫葉,明人稱為苦夷、苦兀。

  [原文]「庫葉島中之庫頁、雅丹、嵩闊、洛社、瓦狼五部則從未見諸記載。」(第二十頁)

  《特林碑說》條

  二十三、永寧寺碑陰無俄羅斯字。曹氏推測實誤。

  [原文]「其小碑之陰有二體字。兩旁又各有四體字。」(第二十一頁)

  《庫葉島說》條

  二十四、《明開原志》,并無此書,清人讀明志書致誤。

  [原文]「《明開原志》:苦兀在奴兒干海東。」(第二十一頁)

  《庫葉島考》條

  二十五、日本稱華太島,唐即華也。

  [原文]「日本萬國史記序阿波岡本監輔單身航北海,歷覽唐太全島。」(第二十一頁)

  《鴨綠江佟佳江高句麗高麗考建國地方附》條

  二十六、以哈達城為紇升骨城不對,高句麗出于扶餘本為該族自擬的傳說,實無遺迹可證。

  [原文]「按高句麗本出于夫餘,其先祖朱蒙棄扶餘東走,渡普述水,至紇升骨城,遂居之,號曰高句麗國。……紇升骨城即明時哈達城。」(第二十二頁)

  二十七、九連城一帶應有西安平城址的推測精確。

  [原文]「寬甸縣南九連城一帶應有安平城故址。」(第二十三頁)

  《遼水考》條

  二十八、大遼水即今東遼河甚誤。

  [原文]「考遼水有大遼小遼之名,大遼水即今東遼河。」(第二十三頁)

  二十九、蘇克素護河不出英額邊門。蘇子河也非渾河正源。誤。

  [原文]「小遼水即今渾河,其源為蘇克素護河,出英額邊門外,西南流過奉天府。」(第二十三頁)

  三十、安市城不在東西遼河相會之處。

  [原文]「東遼河與西遼河相會之處,舊有安市城。」(第二十三頁)

  三十一、紇升骨城被皝毀,無據。

  [原文]「舊都紇升骨城被慕容皝焚毀。」(第二十三頁)

  三十二、柳條邊塞出秦時,誤。

  [原文]「柳條邊塞始自秦時。」(第二十三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