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孝 经》-经书浅谈
《孝 经》
第一节 《孝经》内容
《孝经》虽然以“经”名书,实在不能和其他“经书”相比。它纯讲“孝道”,因此被历代皇帝所重视,用来劝老百姓“孝”,由“孝”以劝“忠”,由是得厕入《十三经》之林。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分为十八章。这十八章是:
《开宗明义章第一》,讲“孝,德之本也”,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天子章第二》,讲“天子之孝”。
《诸侯章第三》,讲“诸侯之孝”。
《卿大夫章第四》,讲“卿大夫之孝”。
《士章第五》,讲“士之孝”。
《庶人章第六》,讲“庶人之孝”。
《三才章第七》,讲“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利也”。天、地、人是“三才”。
《孝治章第八》,讲“明王以孝治天下”。
《圣治章第九》,讲“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
《纪孝行章第十》,讲“孝子事亲”。
《五刑章第十一》,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广要道章第十二》,讲“礼”“乐”是广“孝”的“要道”。
《广至德章第十三》,讲教“孝”“悌”和好好做臣属。
《广扬名章第十四》,讲“孝”可移于“忠君“顺长“治官”。
《谏诤章第十五》,讲要有“争臣”“争友”“争子”,使君上、父亲和朋友“不陷于不义”。
《感应章第十六》,讲“孝”“无所不通”。
《事君章第十七》,讲如何事君。
《丧亲章第十八》,讲孝子丧亲之道。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评论《孝经》:
《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不成文理处,传者又颇失其次第。(见《朱子语类》)
第二节 《孝经》的著者时代
《孝经》作者有几种说法:
第一说是孔子。班固:《汉书·艺文志》(实本于刘歆《七略》)说: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其后郑玄的《六艺论》也这么说,《孝经纬钩命诀》甚至引孔子的话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援神契》更说得神奇:“孔子制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孝经》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后明,因为一翻《孝经》本书便会明白。孔子若作《孝经》,哪能称他的学生曾参为“曾子”,这是其一。《孝经》抄了孔子以后的一些书,如《左传》《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预见到他死后一两个世纪中某些人物会说某些话?此其二。《论语》是比较可信的孔丘言行录,《孝经》的论孝,便和《论语》的论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处,此其三。所以越到后代,这种主张的人便逐渐少了。
第二说是曾子所作,初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这一说法,在司马迁时,未受重视;到两晋以后,附和者渐多。但取《礼记》和《大戴礼记》曾子论孝诸事和《孝经》比较,相抵触者不少。如《孝经》主张“父有争子”,甚至说:“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指不义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而《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上篇》说:“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一个说不争就是不孝,一个说争辩是祸乱发动之源,究竟哪一说是曾子本意?何况《孝经》所用《孟子》、《荀子》诸语,曾于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这一说也不足信。
第三说是曾子门人所作。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熹(《孝经刊误》)开其端,并无实证,只是想象之词。另外还有说是子思所作,只见于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引冯椅说,尤不足论。
我们考察《孝经》的作者,一则当就与《孝经》有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一则尤其应该从《孝经》本身进行研究。
《吕氏春秋·察微篇》有下列一段话:
《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富贵不离其
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这一段和《孝经·诸侯章》文字全同。《吕氏春秋》明白地是引《孝经》,可见《孝经》出于吕不韦以前。
又《吕氏春秋·孝行览》:
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
海,此天子之孝也。
虽然没有说引自《孝经》,却和《孝经·天子章》只有个别字不同,可能也引自《孝经》。因之汪中《经义知新记》说:
《孝行》《察微》二篇并引《孝经》,则《孝经》为先秦古籍明。
蔡邕《明堂论》说:“魏文侯撰《孝经传》。”似乎在魏文侯时《孝经》已经流传。但《汉书·艺文志》不录这书,蔡邕所看到的《孝经传》未必是魏文侯所作。而且魏文侯是战国初期人,不可能看到《孟子》、《荀子》,而今天《孝经》袭用《孟子》、《荀子》,就无法解释了。
《孝经》袭用《左传》的,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几句,《孝经·三才章》全部照抄,只改“礼”为“孝”。又宣公十三年“进思进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章》照抄。又襄公二十一年“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等语,《孝经·圣治章》改为“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文公十八年“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孝经·圣治章》仅改“度”为“在”。这些都是《孝经》作者袭用《左传》语句。其余如《孝经·谏诤篇》多袭用《荀子·子道篇》。至于《孝经》袭用《孟子》,虽不是字句全同,但撮取大意,插入可用词句,痕迹显然,陈灃《东塾读书记》已经指出。还有未经他指出的不少。近人王正己说《孝经》为孟子门人所著,①就是因为《孝经》多袭用《孟子》之故,但《孝经》未必是孟子门人所著。
从上面几段文字看,在素始皇统一前,吕不韦集门客作《吕氏春秋》,《孝经》已经流行,不然,不会被引用。但又在《孟子》《荀子》流行以后,不然,无法袭用其文。孟轲假定死于公元前305年,荀况生于公元前340年,大约死于秦始皇即位前后不久,吕不韦集门客著书前,《吕氏春秋》著书开始于公元前240年,成于公元前239年,仅历二年而成,可见门客之多,抄撮之速,《孝经》自亦在取材之中。《孝经》作,当在公元前三世纪早期,或公元前230年左右。
第三节 所谓《古文孝经》
谈到《古文孝经》的有两家。一是《汉书·艺文志》:
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孝经》《论
语》,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另一是许冲上其父许慎所著《说文表》:
《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就。
桓谭似乎看到过《古文孝经》,《新论》说:
《古孝经》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②
以上三说,互不相同:(一)《汉书·艺文志》说《古文孝经》在孔子家中屋壁内所发现,许冲说汉昭帝时为鲁国三老所献。(二)《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说,《古文孝经》分二十二章,而桓谭说只有二十章。
总之,关于《古文孝经》,《隋书·经籍志》是这样说的:
《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粱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这么一说,《古文孝经》早已不存在,今本《古文孝经》是伪造本。谁伪造的呢,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由刘炫复得,上引《隋书·经籍志》便戳着它是假货。至于所谓孔安国传更是伪品。还有所谓《孝经》郑玄注,也是不可信的。这些都不必啰唆了。
第四节 《孝经》之受推尊
《孝经》一书,实在值不得去读它,但历代封建统治者便利用它为政治服务,以达到他们屡世相传的政治目的,因而历代都受推尊。《汉书·艺文志》说:“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置博士”,便是在大学里设专科教授。而且汉代在儿童识字以后,《论语》《孝经》是必读书。汉代也提倡“孝”道;自惠帝以后,历代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还选疏广教授皇太子以《孝经》。这类情况,翻开历史书,便会不少发现。尤其可怪的,据《七录》,晋孝武帝有《总章馆孝经讲义一卷》。当然,以皇帝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前有晋元帝的《孝经传》(已佚,见《经义考》),后有粱武帝的《孝经义疏十八卷》(《隋书·经籍志》,已佚),粱简文帝《孝经义疏》五卷(已佚,亦见《七录》)等。现在只谈东晋孝武帝这个人,他十岁死了父亲,便不哭丧,还说什么“哀至便哭”。他在位时,权臣桓温已死,政柄他一人掌握;其后谢安、谢石又大败苻坚于淝水,正是大有为之时,他却自己饮酒好色,又专任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一般龌龊小人,贪婪无厌,卖官鬻爵,流毒人民,结果被所宠爱的张贵人所害死,甚至没有来追究她。东晋因之日益衰颓,以后遂一蹶不振,还宣讲什么《孝经》(宁康三年重九日孝武帝曾亲自讲《孝经》),作什么《孝经讲义》?由此可见,统治者之讲《孝经》,为《孝经》作解说,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是唐玄宗作的,宋邢昺作疏。因为《孝经》这部书,内容陈腐,文字浅陋,实在值不得一读。好在只有一千八百字,翻他一遍,半小时也就够了。
————————————————
① 见《古史辩》第四册。 ② 《太平御览》608引,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正经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范立本
(唐)刘肃
(清)劉銘傳
唐·南卓
宋·鲍云龙
清·杨云峰
唐·玄嶷
宋·程了一
(清)王必昌 纂輯
清·江藩
清·嗤嗤道人
宋·徐锴
清·徐镛
明·杨慎
王逸塘
清·秦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