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忏悔文略解



嘉兴大藏经 大忏悔文略解

  大忏悔文略解序

  夫欲求生净域。先须洗浣身心。入圣超凡。必使根尘迥脱。所以如来。示忏悔之方。先德述修净之法。摄生之要。无逾此也。惟智者觉照愚者沉迷。故我本师见月老和尚。每于布萨之期。先令忏摩。然后说戒。今此文者。乃大唐不空三藏。所译三十五佛名经礼忏法也。五天竺国遵行。甚有灵应。迨于赵宋不动三藏。复以五十三佛洪名。增之于前普贤十大愿偈。续之于后。共成一百八礼。题云大忏悔文始从赞礼称名终于发愿回向。事理一贯权实双彰。令人朝夕礼诵。期断百八烦恼。后来人根渐薄。皆悉跪讽由是诵者颇多而达者无几心既不诚。云何感通诸佛。故余不揣荒陋详阅诸经。采取要文。发明少义名曰略解。文虽不广三忏全收。法或未周五悔并摄愿诸览者如法行持庶得理显情忘。则莲邦净域不期而至也。

  时

康熙四十八年迦提吉旦兰陵律学苾刍书玉题

  凡例(十条)佛号题文。俱书顶格低一字者。乃是今解。所列科目。又低一字。一则尊敬佛法。二则作述分明。庶无紊乱其先后之次也集法之人。流通本遗失。饮水思源。乌可缺焉。故于释题之次。即便补出其名。恐日久渐湮以昧古德弘法利生之愿力也此忏悔愿文。髫年即能读诵。而有发白不了其义者。皆由文简义深。人多轻忽故也是以勉力解之作一助显文中赞礼。皈依忏悔发愿。虽则各自分开。而佛号愿偈。不无疑议尤恐初心未了。今亦科明。庶几览者。如指其掌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缘起各有不同故今采取冠于两节之前。以见诸佛菩萨慈念众生如母忆子之切。不可忽也出义消文贵在直捷爽快。如开门见山。不容他往。故此解中。不论经律教部。凡有与本文相符者。即便录出。以显其义。并不局于一处而生别见也诸佛德号。义海难穷。管见愚资。如何测量。但非解说。则其德不显。故今随号释之。虽不能深达佛理。然亦无碍于法义也此中发心原拣去权小。唯依上乘。今释文中又大小兼收者。盖欲令其回小向大。会三归一故。毋得论其混杂也集此忏法。普利群情。不论道俗男女。一切皆当修学。然未登圣地已还谁能无过。天中虽乐。五衰相现。即便向佛皈依。何况人间。众苦萦缠。而不勤行忏悔。果能至诚礼诵。而诸佛菩萨不摄受者。未之有也诵此佛号。必须精诚作观。如法称扬。一尊念完。即便换气。不得带南无二字。如或上下牵连。则冠履倒置。于理不便。务必留心。至于如来十号。亦要念得清楚。善逝。与世间解。是两号。不可作一句念也

  礼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愍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南无栴檀光佛 南无摩尼幢佛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南无慧炬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栴檀窟庄严胜佛 南无贤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广庄严王佛 南无金华光佛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南无不动智光佛 南无降伏众魔王佛 南无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世净光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幢胜王佛 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 南无常光幢佛 南无观世灯佛 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 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摩那华光佛 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一切法幢满王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栴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才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焰帝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妓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惟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尽回向

 所有众生身口意  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  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于法界  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  愿今回向亦如是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

  大忏悔文略解卷上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释

  解此忏悔。大分开三。初题目。二。集人。三。入文[○甲]今初。

  大忏悔文

  大者。大乘之法也。谓拣去权小。特发大心故。忏悔者。乃万行之初机。解脱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利生之方法也。解黏去缚。莫过于此。依之而修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其福之生也。如春回大地。罪之灭也。如雪点红炉。故经云。忏悔则安乐不忏悔则罪益深。由是观之。盖吾人不可不为当务之急。而勤行忏悔之法也。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者华梵兼举也。光明文句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顺从为首。不逆为伏。谓行人顺从三宝足下。依教修行。不敢违逆故。所以作法之时。先敬三宝。次伸忏悔也。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须尚而行之。黑法须弃而舍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亦即改往修来之意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如后说罪之法是也。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总而言之。已作之罪。悉愿消灭。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也。然忏法有事理之不同。事忏者。谓昼夜六时。三业清净。对于尊像。披陈过罪。无始至今。凡所造作。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者是也。理忏者。谓敛摄身心。深念实相。观此罪性。不在内外。亦非中间。更推能作之心。亦不在内外中间三处。能造之心既尔。而所作之罪亦然。心既当体即空。罪性了不可得者是也。故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其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又理事忏法。不出三种。理。谓无生妙忏。事。谓取相。作法也。无生忏者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故。取相忏者。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故。作法忏者。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故。然法虽三种。要须行在一心。当知三种忏法无生是正。二为助缘。如灰汁皂角。助于清水。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证理弥速也。又此三种忏法后一虽可独修。不进须假前二。而前二。不可暂离无生。得此意已。方可说行三种忏法也。若论其功能作法。灭违无作罪。及违戒上罪三恶报障业。障。怖畏。忧愁。烦恼。取相。灭性罪。及犯定上罪。人道报障。业障。四住烦恼。无生灭无明。及犯慧上罪。三界有漏报障。业障无明。烦恼作法。属身口二业。取相。属意之事一心上二。皆事也。无生。属意之理一心。此一。唯理也。穷理在事。了事即理。理事融通。是名忏悔。如别时而修。则作法。喻服姜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若取相。喻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修无生喻服五芝。病除身飞。升仙得道。故知忏悔。不出此三法也。文者能诠文字也。若论至道之法。本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古云。大道元来不属言。拟谈玄妙隔天渊。岂可以文言而能诠者哉。然道虽无言。要因言以显道。故清凉疏云。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湛湛忘言。教海之波澜浩瀚。则无文字中。不妨有此忏悔文也。

  [○甲]二。集人。

  宋西夏护国仁王寺金刚法师不动集

  宋。朝代也。西夏。国名也。谓地在宁夏西边故。宋真宗。封赵德明。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赵元昊。为夏国王。法师西来先至彼处。弘法利生也。护国等五字。寺名也。谓师以护国仁王般若经。普令缁素诵持。祝国祐民故。金刚等六字。人号也。上四字。通称下二字。别名。法师者。谓通显。密。三藏。法中最上之称也。金刚者谓瑜伽有五部。曰佛。曰金刚。曰宝生。曰莲华。曰羯磨也。师现传金刚一部。故名金刚法师。此乃灌顶时所授称也。梵语阿閦撇。此云不动。谓师最初依阿閦部法而行持故。集者。显德也。谓师欲令道俗修证。故以唐三藏不空法师。所译三十五佛名经礼忏文。前增五十三佛德号。后缀普贤十大愿偈。前后共成一百八礼。期断百八烦恼故。后迁四川蒙山。又集施食仪文。为出生轨范。因以甘露度孤。复称甘露法师。今时诸方丛林静室目为课诵。以山彰名。所谓蒙山施食也。此实法中二利行用之要。大有功于佛门者也。余诸神应备载别记。

  百八礼者。谓初偈一礼。上师一礼。佛法僧一礼。发心一礼。三皈三礼。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名。八十九礼。忏悔一礼。回向一礼。前八别愿八礼。后一总向一礼。初后各三礼。不在此数内。自修行本。斯为第一。非如今时跪[言奉]而已也。恐后遗失。故赘于此。

  [○甲]三。入文。科分为五。初。赞礼。二。发心。三。皈依。四。忏悔。五。发愿。[○乙]今初。

 大慈大悲愍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至心皈命礼

  初二句。赞佛心。三句。赞佛身。四句。皈命也。慈者与其乐。悲者。拔其苦。喜者。庆其善。舍者。去其恶。大者。以此四种。名为无量心故。不同世人爱染慈悲。情见喜舍。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曰大慈大悲。喜无所喜。舍无所舍。故曰大喜大舍。愍者。怜愍济者。济度。众生者。众法相生也。此指六道而言。含识者。含灵抱识也。此指四生而言。实则众生。即含识易名不易体也。相好光明者。谓如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以此相好光明。而为庄严自佛之身。故云以自严也。至心者。一心也。一心作法理事皆周。内心既虔。外仪必敬也。命者。命根。以寿。暖。识。三。一期连持不断。称之为命。即八识。自体也。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则命为六根之总。六根乃命之别。今摄别归总。故曰命耳。而云皈者。有事。有理。理。则以六和合。还归一精明体。事。则世人最重。惟命与财。若舍财。犹有命在。今舍性命皈投于佛。一舍而无所不舍。以表诚敬之至。故曰皈命礼也。

  [○乙]二。发心分二。先。皈依性相胜境次。正发菩提大心。[○丙]初中复二。初。同体三宝。二。别相三宝。[○丁]今初。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金刚上师者。毗卢教主也。以毗卢如来。是金刚瑜伽大秘密主。而为无尽三宝父母。师长故。又四方四佛。及一切贤圣。皆从毗卢金刚心中之所流出。故先皈依自性三宝。次皈依别相三宝。然自性。即同体也。南无。梵语。皈依。华言。今双标者。二音兼举也。又灌顶疏。南无。翻为度我。谓能救度我等众生。是故先须皈依毗卢遮那最上师也。余皆仿此。

  [○丁]二。别相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佛者。娑婆。华藏。刹海佛也。法者。显密教部。无上法也。僧者。大小乘中。凡圣僧也。皈依者。佛为两足尊。皈则不堕地狱故。法为离欲尊。皈则不堕饿鬼故。僧为众中尊。皈则不堕旁生故。又复皈依三宝者岂唯离三途之苦而已实欲得三菩提之乐也。

  [○丙]次。正发菩提大心分二[○丁]初。拣去权小。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我者。指行人自己而言。发心者。谓发菩提大道心也。不为自求者。正拣权小之境。谓不为自己以求人天福报及权乘小果也。若为自求。即落五乘。非真发大心也。人中福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是也。百官。四民。福报劣矣。洪范。明五福。谓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也。虽则一期快乐。难免生死轮回。故不求也。天上福者。六欲天中。光明殊胜。眷属相随。华冠鲜丽。衣食丰盈等。色界诸天。有四禅福报。乃至无色界天。亦有四空定报。经云。六天虽贵。福尽还作牛领中虫。非想虽高。寿尽还堕飞狸等类。故不求也。声闻者。谓闻四谛法。而得其名。即小乘果断见思惑。证真谛理者。虽云逮德己利。尽诸有结高超三界。迥脱四生。奈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唯求自度。不能度人。喻如羊车。不堪载物。故不求也。缘觉者。梵语辟支。此有二种。一云缘觉。佛在世时。闻十二因缘悟道者。二云独觉佛灭度后。独宿孤峰。观缘悟道者。即中乘果。更侵习气者也。今单列缘觉者。举缘摄独耳。谓虽有度生之念其心不大。喻如鹿车。虽可载物不堪重运。故不求也。权乘者大乘权教也。诸位菩萨者。藏通二教。及别教地前之菩萨也。以藏教菩萨。三祗修六度。百劫种相好。带惑行因故。通教菩萨道观双流。真俗并现。所侵习气。犹余少灰故。别教三贤。虽各断惑行事六度。著相修持未断无明。未证实理。故名权乘。谓虽发大心。广度众生。以其才行四百由旬。未能超过。直至宝所。喻如牛车。虽可重载。不能致远。故不求也。法华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则知三乘皆权。非实。不言别之登地者。以断惑见理同圆故。然自他既不愿求云何为彼发其心耶。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者。最上乘也。

  [○丁]次。显发大心。

  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分两节。一。生起。二。开显。初句。出所依之乘。言最上乘者。圆教一佛乘也。谓圆悟妙理。不与余乘共故。般若云。此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法华云。无有余乘。唯一佛乘。以一乘圆顿教人。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终日成佛。无成佛相。终日度生。无度生相。喻如大白牛车实行五百由旬。不滞化城。直登宝所。游于四方。嬉戏快乐。是故不依余乘。而依最上乘也。次句。明能发之心。菩提者。成正觉之心体也。谓能破无明。烦恼恶业。不被染坏。故当发也。二。开显。愿与等四句。示心相也。言愿与法界众生者。正显不为自己一人而求也。一时同得者。拣异权乘渐教。三大阿僧祗劫而后得也。阿耨菩提者。诸佛无上正觉之果也。阿者。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觉。觉。异三途之不觉。正。异人天之邪觉。等。异二乘之偏觉。上。异权乘之未上。无。异因地之有上。则此无上正等正觉。乃是圆教一。佛乘果也。总而言之。谓我今时。唯依最上佛乘。圆顿教中。发大菩提道心为因。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不前不后。一刹那间。同在现前证得诸佛无上菩提。圆妙觉果。此。心此愿方称究竟也。若不如斯。因果宁能该彻乎。

  [○乙]三。皈依分。二[○丙]初。无尽三宝。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十方等。举所依。之境也。皈依。显能依之人也。十方者。横遍也。空界者。竖穷也。皈须尘方刹土。尽空法界者。以显行人皈敬之心极广大也。一切者。普摄之辞。若局一处。心则不广。愿则不周。安能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菩提耶。必须仗承三宝神力加被。运心周广。立愿弘深。方可与法界众生同得也。一切佛法贤圣僧者。谓三宝有小乘。大乘。住持。同体。别相。之不同也。小乘以丈六金身为佛。四谛。因缘为法。四果。四向。为僧。大乘以三身。十身为佛。二空三空理等。为法。三贤。十圣。为僧也。别相三宝者。谓佛在世时。如来雪山夜半睹明星而悟道。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即佛宝也。寂场。鹿苑。初转法轮。即法宝也。度诸菩萨。五比丘等。即僧宝也。住持者。谓。刻像图形即佛宝。黄卷赤牍。即法宝。圆顶方袍。即僧宝。此之三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不为烦恼之所染污。世出世间。皆可尊重。故称为宝。住于世间。持乎正法。能令慧命不断。故名住持三宝也。同体三宝者。谓名虽三种。同以真如理性为体故。真如性上有觉照义。即名佛宝。性有轨持义。即名法宝。性有和合义。即名僧宝。须知舍住持三宝。别无同体三宝。离同体三宝。更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同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觉也。涅槃经云。若能观三宝常住。同真际净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如是三宝。皆无为相。同体属理性。住持属事相。大小乘事理双通。详如贤首三宝章明。今所皈者。尽我人之心。尽法界之量。尽三宝之际。尘尘刹刹。无不皈命。故曰无尽三宝也。

  [○丙]次。通别二号分二[○丁]初。通号。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者。十号经云。如过去诸佛。行六波罗密。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而来。故号如来也。又具三义。谓法。报应也。般若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以法身释。转法轮论云。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二。故名如来此以报身释。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约应身释。三身圆显。故名如来△应供者。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也。然人天贤圣。无明住地。全缺应供。二乘但尽见思。未断尘沙。无明。受人天供名半应供。如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非惟受人天供。亦受九法界供养。是名全应供也。又证涅槃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无著。复名无所著也△正遍知者。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也。什师云。正遍觉。谓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言觉也。又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复号等正觉也。妙宗钞云。此之三号。即名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德。真谛也。应供。即解脱德。俗谛也。如来即法身德。中谛也。若广说此三句义者。亿劫不能尽也△明行足者。明。即三明。谓天眼。宿命。漏尽明也。行。即六度万行。足者。谓三乘虽得三明。明不满足。唯佛无缺。万行圆修。故号明行足也△善逝者。善。妙也。逝。往也。谓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又地持经云。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号善逝也。亦云好去。大论云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智慧中去也△世间解。无上士者。谓世出世间因果诸法。正觉正知。无不解了。故云世间解。三界人天。若凡若圣。乃至一切有情之中。惟佛第一。最上无有与等。故号为无上士也△调御丈夫者。谓佛具大丈夫力。以第一义。涅槃之法。显示调伏。六道狂象。御驾一乘宝车。直至涅槃彼岸。故号调御丈夫也△天人师者。谓如来示道一切众生。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非独为四众之眼目。在于天上人间邪魔外道。无不依教秉命于佛。故号天人师也。又云度余道众生者少。度天人众生者多△佛者。觉也。觉具三义。一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觉满。谓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三觉圆明。智慧具足。故号佛也。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世尊者。谓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又云。以无量智慧等法破无边惑业恶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出世间皆悉尊重。故号世尊也。一。是仿同先迹号。二。是堪为福田号。三。是遍知法界号。四。是果显因德号。五。是妙往菩提号。六。是达伪通真号。七。是摄化从道号。八。是应机授法号。九。是觉悟归真号。十。是三界独尊号。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谓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前十。是别。后一是总。法数云。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然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十数方满。涅槃。及大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两号。今此经中。将世间解与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皆存之。问。刹尘。心念可数知。无能尽说佛功德。德既无尽。号亦无尽。何惟举此十耶。答。此举大数而言。如华严说。十表无尽故。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故举此十号即摄诸佛无尽德也。又此十种通号。佛佛皆具故于三皈依后。诸佛名前。特加称赞也。

  [○丁]次。别号分二。初。五十三佛。二。三十五佛。

  [○戊]初中复二。初序源。次。显名[○己]今初。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云。尔时药上菩萨为行者称说过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过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净。乃至次名一切法常满王佛。尔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第一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次尸弃如来。毗舍浮如来。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亦如是赞五十三佛名已。亦复赞叹言。善男子。善女人。能闻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称名者。能敬礼者。除灭罪障。如上所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次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所谓宁受一切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也。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敬礼七佛。复当敬礼五十三佛。然后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昼夜六时。心想明利。犹如流水。行忏悔法。机感道交。自然除灭。然诸佛各具万德。但于中随义释之。应当如法理会毋得依文局执也。

  [○己]次。显名科分十八[○庚]初普光之普净三佛。

  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

  南无者。皈命称礼也。佛者。十号中之一也。普光等。是佛别名。各有称故。后皆准此。言普光者。谓化身百亿。光照大千故△普明者。谓报身相好放无边光。明如杲日故△普净者。谓一真法身。犹若虚空。本来清净故。此三如来。约三身释。

  [○庚]二。第四之五。二佛。

  南无多摩罗跋栴檀香佛。南无栴檀光佛。

  多摩罗跋。此云离垢。牛头山名也。栴檀。此云与药。香也。能除风热等病。以喻如来众德妙香。普薰一切。众生闻者。离垢清净。故名多摩罗跋栴檀香也△栴檀光者。楞严云。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今本佛香光庄严。明净满足。众生见者。心眼开明。故名栴檀光也。此二如来。以德表显。

  [○庚]三。第六之七。二佛。

  南无摩尼幢佛。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摩尼幢者。幢。功德高显之貌。谓如来利生。处处建大法幢。如摩尼珠随方现色。摧伏魔军。破诸黑暗。凡有见者。无不皈敬。故名摩尼幢也△欢喜藏摩尼宝积者。如来无尽法喜。名之为藏。众生闻者。离苦得乐。故云欢喜。犹若如意宝珠。利益无尽。故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也。此二如来。以喻表显。

  [○庚]四。第八。一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一切世间。乃普及之辞。乐见。是喜好之意。上大精进。拣非权小之行也。谓此如来因中发最上心。修广大行。精进无移。故于果上感得一切众生所爱乐身。能令见者闻者。皆发菩提故。上句名觉他。功也。下句显自觉。德也。功成德满。故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也。此约因果同圆。显德为号。

  [○庚]五。第九之十。二佛。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南无慧炬照佛。

  摩尼幢灯光者。谓以实智证理。喻如摩尼珠幢。权智鉴机。喻如灯光遍照。权实双彰。故名摩尼幢灯光也△慧炬照者。谓以闻思修三慧火炬照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故。如灯明暗尽。慧起惑除故名慧炬照也。此二如来。法喻表显。

  [○庚]六。第十一之十二。二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海德光明者。光明。表智德。谓如来智德无尽。以喻如海。故云海德光明也△金刚牢强普散金光者。金刚。性最坚利。不为物坏。而能坏一切物。喻佛不为烦恼破坏。而能破坏一切烦恼。故名金刚牢强也金体极明。不为物照。而能照一切物。喻佛不为无明暗障。而能照破无明。故名普散金光也。此二如来。智德表显。

  [○庚]七。第十三之十六。四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南无大悲光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慈藏佛。

  大强精进勇猛者。不杂曰精。不退曰进。不怯曰勇。不怖曰猛。谓世尊无量劫来。于诸善法。不杂不退。故称为大。于诸恶道。不怖不怯。故称为强由大强故不休不息。故得断除三障证三菩提故名大强精进勇猛也△大悲光者。谓竖穷横遍曰大。法身德也。运心拔苦曰悲。解脱德也。寂照不二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圆融。故名大悲光也△慈力王者。力。胜也。王。往也。谓佛念众生。慈无能胜。能令人天。皆共归往。故名慈力王也△慈藏者。谓一极慈心。摄归万善。法界含容。出生无尽。故名慈藏也。此四如来。从德表显。

  [○庚]八。第十七之二十。四佛。

  南无栴檀窟庄严胜佛。南无贤善首佛。南无善意佛。南无广庄严王佛。

  栴檀窟庄严胜者。妙香之所成也。谓如来八万四千毛孔。皆出妙香。犹如栴檀。普熏一切。以此妙宝庄严法窟。最胜无比。故名栴檀窟庄严胜也△贤善首者。如来道高德重。故称为贤。迥出九界。故称曰善。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名贤善首也△善意者。谓如来慈念一切众生。犹如赤子。从生至生。接引无倦。故名善意也△广庄严王者。谓如来色相。万德庄严。故称为广。无量劫来。自在安然。不为物转。故名广庄严王也。此四如来。依正显德。

  [○庚]九。第二十一之二十四。四佛。

  南无金华光佛。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南无虚空宝华光佛。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金华光者。谓戒心发行。喻如金华。离欲清净。喻如金光。金。表法身。华。表解脱。光。表般若。三德理圆。故名金华光也。此显如来清净光明。无边相好。皆以持戒而得庄严成就。故律云。诸佛证菩提独觉身心净。及以阿罗汉。咸由律行成△宝盖照空自在力王者。以信为实。七菩提分为盖照耀虚空。令诸众生。得大利乐。自在无碍。故名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也△虚空宝华光者。法身无相。犹若虚空。本来无染。故称为宝。心花发焰照真法界。故名虚空宝华光也△琉璃庄严王者。梵语琉璃。此云青色宝。乃七宝中之最胜者。佛身清净。故曰琉璃。内外明照。故曰庄严。不为群魔之所障蔽。故名琉璃庄严王也。此四如来法喻表显。

  [○庚]十。第二十五之二十九。五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南无不动智光佛。南无降伏众魔王佛。南无才光明佛。南无智慧胜佛。

  普现色身光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圆光普照于十方。示现种种所行事。故名普现色身光也△不动智光者。不动智。即根本智体也。谓本佛法身。如如不动故。光者。即差别智。用也。谓从体起用。如月印千江。故名不动智光也△降伏众魔王者。谓如来以无漏慧力。降伏诸魔。波旬受化。于法自在。故名降伏众魔王也△才光明者。谓以无碍智慧辨才照了诸法。破诸烦恼。利益群生。故名才光明也△智慧胜者。胜力也。谓以一切智力破见思惑以道种智力。破尘沙惑。以一切种智力。破无明惑。三惑既除。觉体常照。功强于彼。故名智慧胜也。此五如来。以法表显。

  [○庚]十一。第三十之三十三。四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无世净光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弥勒仙光者。弥勒。此云慈氏。姓也。仙觉也。谓从发菩提心以来。未尝入俗。故以为姓。仙光者。离垢清净之光也。佛为大慈金仙。以无垢清净智光。普照诸有。离苦得乐。故名弥勒仙光也△善寂月音妙尊智王者。谓智照如月觉妙若音。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善寂月音也。又云。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妙尊智王也。上句为喻。下句为法。谓以权实智光。觉法自在。如月形影音响一切。双亡双照。故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也△世净光者。谓如来出世以诸道法。教化众生。清净身心。永离黑暗。故名世净光也△龙种上尊王者。谓龙种。世间最为尊上。闻佛音教感发信心。归投于佛。而得自在。故名龙种上尊王也。此四如来。种智显德。

  [○庚]十二。第三十四之三十八。五佛。

  南无日月光佛。南无日月珠光佛。南无慧幢胜王佛。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南无妙音胜佛。

  日月光者。谓以根本智证理。以后得智断惑。情忘理显心地开明。光同日月。故名日月光也△日月珠光者。谓如来以三觉智光。照破一切众生。无明不觉之惑业。故名日月珠光也△慧幢胜王者。谓如来建大智慧幢幡。降伏魔军。功力殊胜。故名慧幢胜王也△狮子吼自在力王者。狮子兽中之王。发声哮吼。百兽潜藏。如来法音奋同狮子。智慧威德。力胜如王。故云狮子吼自在力王也。古云。佛狮子吼。魔外拱手。四众闻之得大无畏是也△妙音胜者。谓如来说法不动声色而周遍十方。故曰妙音。众生闻之。随类得解。究成种智。故名妙音胜也。此五如来。法喻表显。

  [○庚]十三。第三十九之四十一。三佛。

  南无常光幢佛。南无观世灯佛。南无慧威灯王佛。

  常光幢者。谓如来常建大光明幢。无明黑暗。悉皆摧灭。故名常光幢也△观世灯者。谓如来观彼世间众生。从冥入冥。不思返照。是故以大法灯。引归宝所。故名观世灯也△慧威灯王者。以根本智。起后得智。现大法威。故名慧威。犹如灯王。传耀无尽。众生蒙光。而得自在。故名慧威灯王此三如来。以法显德。

  [○庚]十四。第四十二之四十三。二佛。

  南无法胜王佛。南无须弥光佛。

  法胜王者。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法胜王也△须弥光者。须弥。此云妙高。山王名也。谓四宝所成。故称为妙。迥出群峰。故称为高。既高且妙。称为山王。照耀四方。故名曰光。以喻如来四智转成妙觉佛果。高出人天。光明普照。故名须弥光也。此二如来。法喻表显。

  [○庚]十五。第四十四之四十五。二佛。

  南无须摩那华光佛。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须摩那华光者。须摩那。此云称意华名也。色有黄白。而香光远彻。以喻如来戒善香光。无不称意。故名须摩那华光也△优昙钵罗华殊胜王者。优昙钵罗。此云灵瑞。又云瑞应华名也。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故名殊胜。以喻如来希有难遇。故名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也。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譬如优昙华。时乃一现耳。此二如来从喻表显。

  [○庚]十六。第四十六之四十九。四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南无无量音声王佛。南无才光佛。

  大慧力王者。显非权小智慧之力也。谓如来法王。以大智慧力。引导众生。直到涅槃彼岸。故名大慧力王也△阿閦毗欢喜光者。阿閦毗。此云不动。佛名如如不动故。欢喜。国号。人天喜爱故光者。谓依正二报。并放光明。不动寂常。十方遍照。一切人天。无不欢喜。故名阿閦毗欢喜光也△无量音声王者。谓如来以无尽音声。说无穷妙法。自在无碍。故名无量音声王也△才光者。才辨才也。光。智光也。谓如来具足无量辨才。智慧光明。普利一切。故名才光也。此四如来。从法为名。

  [○庚]十七。第五十之五十一。二佛。

  南无金海光佛。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金海光者。谓佛身如海。金光紫赤。照耀无穷。以喻海印三昧。表法殊胜。故楞严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故名金海光也△山海慧自在通王者。谓真实慧如山。方便慧如海。合则成无障碍慧。故名山海慧也。自在通王者。俗谛曰自在。真谛曰通。中道谛曰王。以此三种大智慧。会入三谛理。故名自在通王也。此二如来。智慧表显。

  [○庚]十八。第五十二之五十三。二佛。

  南无大通光佛。南无一切法幢满王佛。

  大通光者。谓觉体曰大。法身德也。觉用曰通。解脱德也。觉相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圆融。不可思议。故名大通光也△一切法幢满王者。谓五教三乘。名一切法标示人天曰幢。周遍法界曰满。法法自在曰王。以一切法竖穷横遍圆融无碍故名一切法幢满王也。此二如来。以法表显。略释五十三佛名竟。

  佛名经云。三千诸佛。因礼五十三佛。灭除积习得成正觉。佛尚忏礼。况余下耶。今不动法师。集此忏文。将五十三佛。增于三十五佛之前者。普愿法界众生。同共称礼。亦如三千诸佛。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大忏悔文略解卷上

嘉兴大藏经 大忏悔文略解

  大忏悔文略解卷下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释

  [○戊]二。三十五佛复二[○己]初。序源。

  大宝积部。决定毗尼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贪瞋痴。不怖畏耶。佛言。舍利弗。一切菩萨。有二犯戒。何等为二。一者。瞋相应犯。二者。痴相应犯。如是二犯。名大破戒。舍利弗。因贪犯者。为过微细。难可舍离。因瞋犯者。为过粗重。易可舍离。因痴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所以者何。贪结能为诸有种子。生死蔓延连持不绝以是义故。微细难断。因瞋犯者。堕于恶趣。可速除断。因痴犯者。当堕八种大地狱中。难可解脱。舍利弗。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及犯余罪。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

  [○己]次。显名。科分十二[○庚]初。第一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者。释迦。此云能仁。姓也。从慈悲利物以立名。牟尼。此云寂默。字也。依智慧冥理而为号能仁故。不住于涅槃。寂默故。不住于生死悲智并运。真俗双融。故名释迦牟尼也。此佛从姓字合称。

  [○庚]二。第二之第六。五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

  金刚不坏者。净名云。如来身者。金刚之体。物不能坏。诸恶已断众善普会。何疾何恼。故名金刚不坏也△宝光者。楞严云。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现佛。宣说神咒。故名宝光也△龙尊王者。谓龙中最尊。故称曰王。以喻如来法王众圣中尊。故名龙尊王也△精进军者。谓世军勇猛精进。能却怨敌。如来为大法将。降伏魔军。故名精进军也△精进喜者。谓精进。乃修道之宝。由精进故。专心向道。得法喜乐。佛果圆成。故名精进喜也。此五如来。法喻表显。

  [○庚]三。第七之第十。四佛。

  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宝月佛。

  宝火者。显非世间之火也。有四义故。一。焚烧义。以喻烧诸烦恼故。二。照了义。以喻佛光普照故。三。熏炙义。以喻真如内熏故。四。成熟义。以喻成熟善根故。具此四义。故名宝火也。如楞严云。如来藏中。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也。此喻如如佛身△宝月光者。宝。体也。以表法身。月。相也。以表解脱。光。用也。以表般若。体相用显。故名宝月光也。此喻如来功德佛身△现无愚者。谓智光一发。痴障全消。故名现无愚也。如圆觉经云。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此喻如来智慧佛身△宝月者。宝。济苦义。月。清凉义。谓以清凉宝。普济众生。除热恼苦。故名宝月也。此喻如来应化佛身。此四如来。法喻显德。

  [○庚]四。第十一之十二。二佛。

  南无无垢佛。南无离垢佛。

  无垢者。谓如来自性清净。本无垢染。故名无垢也。如法界论云。自性清净。无有染着。故名如来也△离垢者。谓如来觉体。无量劫来。永离烦恼尘垢。故名离垢也。如法界论云。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最极清净者。是说为如来。前是在缠如来藏。本觉性净故。后是出缠如来藏。圆觉究净也。此二如来。并约法说。

  [○庚]五。第十三之十五。三佛。

  南无勇施佛。南无清净佛。南无清净施佛。

  勇施者。谓以财法无畏三种。等施众生。无有懈退。故名勇施也△清净者。谓如来自性清净离诸尘染。内外洞彻。无幽不烛。故名清净也△清净施者。谓以正助道法。教化众生。三轮体空。能所不着。故名清净施也。此三如来。悲智双融。事理显德。

  [○庚]六。第十六之十九。四佛。

  南无娑留那佛。南无水天佛。南无坚德佛。南无栴檀功德佛。

  娑留那者。此云甘露水。谓甘露有起死回生之功。佛法具转凡成圣之德。有此功能。故名娑留那也△水天者。谓以性天理水长养心苗。修习观行。成正觉果。故名水天也△坚德者。谓以无漏戒法。修摄其心。如保浮囊。坚守不破。以德彰名。故名坚德也△栴檀功德者。谓有益于事曰功。救度一切曰德。谓如来说法。不可思议。众生闻之。如得栴檀。病即除愈。具此力用。故名栴檀功德也。此四如来。法喻显德。

  [○庚]七。第二十之二十二。三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南无光德佛。南无无忧德佛。

  无量掬光者。掬。撮也。谓如来妙相。撮出光明。重重无尽。故名无量掬光也△光德者。谓慈光普照。利益有情。恩德无尽。故名光德也△无忧德者。谓如来证大涅槃。永离诸漏。无有忧恼。具此功德。故名无忧德也。此三如来。皆以德显。

  [○庚]八。第二十三之二十六。四佛。

  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功德华佛。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

  那罗延者。此云坚固。谓佛身坚固。犹若金刚。无能沮坏。故名那罗延也△功德华者。谓如来功成妙智。了悟真常。万行因华庄严果德。故名功德华也△莲华光游戏神通者。华光。表佛智也。谓光虽远照。而本不移。以喻如来游化诸方。不离华光三昧。皆以神通变现。故名莲华光游戏神通也△财功德者。谓如来以功德法财。普济诸有。证大菩提。故名财功德也。此四如来。从喻显德。

  [○庚]九。第二十七之二十九。三佛。

  南无德念佛。南无善名称功德佛。南无红焰帝幢王佛。

  德念者。德。成佛之本也。念利生之心也。以德故上弘佛道。以念故。下化众生。二利同圆。故名德念也△善名称功德者。善。赞美之称。谓如来所修利生功德赞莫能穷。见相闻名。咸沾利乐。故名善名称功德也△红焰帝幢王者。红焰。乃天帝宫中赤珠幢之光也。珠光远射。故曰红焰。此幢惟天帝宫中所有。故称为王以喻如来身相紫金光焰。大千国土。惟佛最尊。故名红焰帝幢王也。此三如来。法喻表显。

  [○庚]十。第三十之三十三。四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善游步佛。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善游步功德者。谓如来行步。犹若象王。不类余人。轻举妄动。凡所施行。皆能感发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增长功德。故名善游步功德也。又具三种意生身。善游步者种类意身。功者。三昧意身。德者。觉法意身也。详如楞伽经说△斗战胜者。谓佛以智箭禅弓。光明慧剑。与阴魔烦恼魔共斗。诸天魔外。战力不如。咸皆受化。故名斗战胜也△善游步者。谓如来以神足力。周遍十方。自在游行。感化诸有。故名善游步也△周匝庄严功德者。谓十方三际生佛依正。悉以功德法行净妙庄严。非类世间。有为物比。故名周匝庄严功德也。此四如来。以法表显。

  [○庚]十一。第三十四之三十五。二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宝华游步者。有二意。一。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也。二。如来足下。有千辐轮相。凡所游行。宝华乘足。故名宝华游步也△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者。宝莲。清净无垢之华也。善住。身心安住故。娑罗。此云最胜。亦云坚固。既胜且固。故名树王。谓如来于此树下。安住身心。起智断惑。心宝如莲永离诸垢。犹如树王。最胜坚固。故名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也。此二如来法喻表显。

  [○庚]十二。法界身佛。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法界藏身者。有其二意。一。谓因名法藏比丘。果成法界藏身报也。二。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弥陀亦法界身。遍十方虚空法界微尘刹土中也。阿弥陀者。此翻亦有二意。一。云无量寿。谓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二。无量光。谓彼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有障碍故。然理实身相功德。依正庄严。皆无有量。故称阿弥陀也。此亦单就法说详如诸净土经。略释三十六佛名竟。

  宝积经云。一切众生。若有五逆十恶万劫不通忏悔者。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即皆除灭也。然此三十五佛后加弥陀佛者有四意故。一。弥陀佛名。一称礼时。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三途。悉超脱故。二。弥陀化主虽在西方。发愿来度娑婆世界众生。接引十念往生九品故。三。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现在说法。普度十方。诸众生故。四。释迦如来。与十方佛。并赞阿弥陀佛故。有此四意。所以加也。问。如来德号有无量义。今约此一种以释者。岂非缺略耶。答。有二义故。一者诸佛名号。无有定故。或依姓立。如释迦。弥勒。或从字称。如无垢。离垢。或依。或正。如栴檀窟。阿閦毗。或喻。或法。如山海慧。金海光。因果如弥陀。功德如勇施。名虽各异。义实互通。故法苑云。如释迦翻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但以逗机设化。故随世建立也。二。诸佛名号通同一故。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云。一切诸佛。四种皆等。一。字等。如佛十号。二。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言语。三。身等。法及色身。四。法等。正助道品。准二经义。则此八十九佛名德。一多遍容。彼此交摄。举一佛即通一切佛。释一义。即显无量义。有何增减不圆融耶。

  [○乙]四。忏悔分二。初。长文。二。重颂[○丙]长文复二初。发露忏悔。二。陈善回向[○丁]初中又三。初求佛哀祐。二详列罪障。三总申忏悔[○戊]今初。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

  如是下四句。总结诸佛也。如是。指上八十九佛而言。等者。该通十方微尘刹土无量佛也。向下正显在无量诸佛前发露之意。一切世界诸佛世尊者。是横遍而言。常住在世者。乃竖穷而说谓佛真法身。湛若虚空周遍法界。恒常不动故是诸等二句。求佛哀祐也。谓诸佛大慈当哀念祐助于我。令我今日发露忏悔。罪障悉除也。

  [○戊]二。详列罪障分三。初业障。二惑障。三报障。[○己]初中又二。初总陈。二别举。[○庚]今初。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已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若我三句。明积生。此生现世也。前生。过去也。无始。历劫累世也。谓生死无间。往来不断故。所作四句。别开众罪。所作罪者谓于三业六根。所作一切罪也。众者。在家奸盗。杀害等。出家。性。遮。轻重等。自作者。亲身作也。教他者。令人作也。见作随喜者。谓见闻他。人作罪。我随顺欢喜。劝。赞。激发。方便成就也。自作。身家罪。教他。口家罪。随喜意家罪也。

  [○庚]二。别举分三。初盗三宝物。二造五逆罪。三行十恶法[○辛]今初。

  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

  若塔下二句。标用物。塔者。谓佛身像塔院与佛祖舍利塔也。僧者。三师。七证。住持剃度。依止。受业等也。四方僧者。一。指现前四方僧众。二。影向过未。四方僧众。以招提常住。极三际故。物者。谓供养三宝物。及施现未四方贤圣僧等物也。若自三句。出罪障也。不与而行偷盗。谓之取。如强劫窃诈等。观经云。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如此罪人。应堕地狱。

  [○辛]二。造五逆罪。

  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初句。罪相也。五无间罪者。谓法界有情。随所造作。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上名五逆)弑和尚。弑阿阇黎等业。(名七逆罪)受此苦报。无有间断。故名无间罪也。五者。一。趣果无间。趣。即向也。谓诸有情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神鬼。罪业所感。悉同受之。故名趣果无间也。二。受苦无间。谓诸有情。于剑树。刀山。镬汤炉炭。烊铜。铁汁。备受诸苦。无有休歇。故名受苦无间也。三。时无间。谓诸有情。堕此地狱。历劫受罪。无时间歇。故名时无间也。四。命无间。谓诸有情。堕此地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间。故名命无间也。五。形无间。谓此地狱。纵广八万四千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名形无间也。若白下三句造作也。梵语阿鼻。此云无间。亦云无遮无救。若造七遮五逆罪者。当堕无间大阿鼻地狱中。问前但盗取三宝中物。其罪尚轻。云何先忏。今则杀害二亲。僧。佛。其罪甚重。何后忏耶。答。前盗物罪。较弑虽轻。易作。多作。故当先忏。此弑逆罪。较盗实重。难作。少作。故后忏也。又不信三宝。然后偷盗。随起邪见。拨无因果。甚至杀害。故为先忏。若弑师长。僧众不容。及弑父母。王法必戮。在家出家共怖。作者千万中一。难得其事。故后忏也。

  [○辛]三。行十恶法。

  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初句示恶业。恶者。谓体性是罪故。十不善道者谓乖理之行。名为不善。十者。一。杀害。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绮语。六。恶口。七。两舌。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皆由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不善道。亦即十恶法也。若自下起造也。人天道中。十恶并作。正法。念经说。此十不善道。是地狱因。于十善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也。

  [○己]二。惑障。

  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初句总前三种也或有下。依业起惑也。覆藏者谓覆隐藏匿也。随烦恼摄。于自作罪。恐失利誉覆藏不露也。于他作罪扬其丑恶。暗显己长。故不覆藏也。此兼自他分摄。若单自言大则覆藏小则不覆也。又初则覆藏。恐人轻毁。后必悔恼不覆藏也。唯识论云。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此覆贪痴分摄。

  [○己]三。报障。

  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

  应堕者。明前恶业是因。此七种报是果。理应受斯苦也。梵语泥犁耶。此云地狱。谓狱在大地下故。上品逆恶所堕。称为火途。从烧热得名。梵语阇黎哆。此云饿鬼。长受饥虚苦故。下品逆恶所堕。称为刀途。从驱杀为名。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为人世畜养故。亦云旁生。形旁不正故中品逆恶所堕。称为血途从相啖为名。恶趣者。谓修罗神道等。观经云。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应堕恶道。受苦无穷。边地者边海卤地穷隅困岛也。下贱者。为人奴仆。受他遣使也。蔑戾车。此云恶见即邪见家人。资中曰。边邪不正见家人也。经云。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剧苦已。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等。

  [○戊]三。总申忏悔。

  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

  如是。指上业惑苦三道障处也。等者。谓摄八难及余见障也。所作罪障者。谓于身口意所作三障罪也。今皆忏悔者。谓包藏瑕疵。佛不许可。所以念地狱苦。发菩提心求哀忏悔。愿如上等罪。悉皆消灭也。观经云。为赞阿弥陀佛威德。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清凉风。吹诸天华。上有化佛。迎接此人。又云。至心十念。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见金莲华住其人前。于一念顷生极乐国。闻称一佛功德。尚且如是。况复称礼八十九佛名耶。则今忏除罪障。如风扫地。纤毫不余矣。

  [○丁]二。陈善回向分三。初。复请证明。二。别举善根。三。总结回向。[○戊]今初。

  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

  初句。求佛也。诸佛者。十方一切佛也。世尊者。三世所尊也。总该同前。当证等句。请证也。证知者。谓当以天眼他心通。鉴我此世善根也。忆念者。谓当以宿命漏尽明。达我前世。无始生来善根也。

  [○戊]二。别举善根。

  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

  我复下四句。略举多生也。前者谓我身在于诸佛前也。如是言者。谓指下所陈语言也。此生现生也。余生。过去生无始生也。曾行下。详列众善也。布施者。谓施钱财谷帛。衣食乐具等。种种供养。布于三宝门中也。净戒者。谓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菩萨大戒。至心守持。如护明珠。毫无损失故。此举六度之二也。乃至者。谓烧香散花。燃灯扫地。低头合掌。顶礼赞叹。诵经。持咒等。此举万行之一也。施畜生。者。如佛下食于狗。一抟食者。取少分食。而分惠之也。然施则治前盗取。戒则治前逆恶也。净行者。谓三十七品助道法。八万四千波罗密行也。此治前覆藏。不覆藏罪障也。成就众生者。谓若财。若法。及诸无畏。随其所须悉令如愿。此治前三途苦报也。菩提者。谓七菩提。三菩提。此治前四恶趣。及边邦地也。无上智者。谓一切智。一切种智。此治前下贱。与邪见人也。所有善根者。谓结如上所修善根故。此治前三障道也。

  [○戊]三。总结回向。

  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一切下分二。一。总明。初二句。施善也。开二意。一。上句集戒施下句量善根。二。合集。约过去。校计约现在。筹量。约未来。皆悉等句。回向也。施善。是因。菩提。是果。谓回因向果也。亦可举一。摄三。谓施三宝。菩提。上智。是回因向果义。施畜。成就。是回自向他义。守戒。修行。是回事向理义。当如法思之。如过等四句。乃例显引今。普愿回向是例同三世诸佛也。

  [○丙]二。重颂。

  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众罪下二。先。别举前功。忏悔句颂前六忏。随喜句颂前七善。此二。回事向理也。请佛。颂前二证成智。颂前菩提上智。此二。回因向果也。众生十界。通称最胜者。佛称无上众生故。此二句。颂前成就。施畜。普愿九界众生。同于三世诸佛。共成正觉。是为回自向他也。此即普贤十愿。及弥勒五悔之义。无量下二句总赞回向也。如上五愿三向。功德深广如海。如牟尼珠。利乐无尽。此唯诸佛能知。故我一心皈命礼也。前一颂。五悔通收。后一颂。具结前起后之意。

  [○乙]五。发愿分二。初。正发行愿。次。结愿无尽。[○丙]初中分八。初。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普皆回向。[○丁]今初。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此中所引华严行愿品后重颂十大愿偈者。谓欲令诸闻者。依之发广大行愿。直入一乘圆顿妙觉果海故也。然愿愿之中。皆具六相。十玄之义。如愿思之其理自显。兹不繁赘。

  所有十方世界等者。谓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曰十方。过现未来曰三世。一切者该通十方三世诸佛也。人师子者。以喻佛也。佛本于人中得道故亦称人。说法无畏。故喻师子。涅槃师子吼品云。如狮出窟。四足踞地。振尾发声。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喻佛出世。圆音说法。如大雷震。降伏天魔。制诸外道。故云人师子也。永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欢悦此初二句。举所礼之境也。我以清净身语意者。谓以戒摄心身不妄动口不妄言。意不妄想。如是三业虔诚。一心观佛。正念翘勤。五体投地也。一切遍礼尽无余者。谓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皆遍礼而无空过。故云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也。此三四句举能礼之业也。能所皆空自然如愿。经云。我以普贤行愿威德神通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故云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也。又云。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皆悉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故云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也。后四句。明现身礼佛成广大愿也。总上二颂。乃是一者礼敬诸佛。忏悔多生以来。我慢障业。得尊贵身。

  [○丁]二。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于一下。先举所赞经云。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故云于一尘中尘数佛也。又云。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故云各处菩萨众会中也。此初二句。明一尘也谓于一微尘中。所有微尘数佛。并各处在菩萨众会中也。无尽法界尘亦然者此例多尘也。谓无尽法界空中所有多尘。一一尘中所有尘数诸佛。亦各处在菩萨众会中也。盖有主。必有伴。今主处伴中。正是主伴和融。因果交彻。如一室千灯。灯灯相涉。无坏无杂。不相障碍也。深信者。谓深心信解也。由深心信解诸佛故得充满也。各以下。次明能称赞。初句。音声。次句。言辞。三句劫际。四句。赞德经云。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故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也。又云。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故云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也。以上八句。乃二者称赞如来。忏悔无量劫来。(恶口障业。得无碍辨才)。

  [○丁]三。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妓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以诸等八句。五尘供也。最胜者。胜有三义。一。最上。二。最妙。三。最多。华鬘伞盖。灯烛色尘供。妓乐声尘供。涂末烧香尘供。衣服。触尘供。缺一饮食味尘。摄在供养事中也。梵语须弥卢。此云妙高山。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聚。堆积也。谓堆积此五尘妙供。一一皆如须弥山之高广。而为供养诸佛。故云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也。经云。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苏灯。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种种供具。常为供养者。是也。我以下四句。法供养也。大而无外曰广。胜解心者。唯识论中。五别境之一心所也。深信者。亦善十一内。之一心所也。行愿力者。普贤王之大愿心也。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谓如上等法。我以胜解心。深信供养诸佛。皆仗普贤愿力。方得成就。故云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也。当知前五尘供。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也。总上三颂。是三者广修供养。忏悔多生多劫。悭贪障业。得大财富。

  [○丁]四。忏悔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诸恶业者。十恶业也。谓此十恶业障之根。皆由无始以来。贪瞋痴三毒所造也。贪者。引取之心也。瞋者。忿怒之心也。痴者。迷惑之心也。毒者。害也。谓此三种。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如意地一念贪爱。身则广行淫欲。口则妄言绮语。意地一念瞋恚。身则广行杀害。口则恶骂。意地一念愚痴。身则广行盗窃。口则两舌。既诸不善从一念而结业。今当还依一念而解释也。如人地倒。还从地起。故我一念翘勤五体投地。披陈发露。求哀忏悔。若根。若枝。如汤泼雪。尽净无余也。此四句。即四者忏悔业障。正忏无始以来。所有诸恶业障。得依正具足。

  [○丁]五。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诸众生者。指人天等诸有情也。二乘。即声闻缘觉。各有二类曰有学者。研真断惑也。曰无学者。真穷惑尽也。如来。果人。菩萨。因人。经云。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乃至成就。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志求菩提所修功德。我皆随喜。岂但贤圣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毫之善。我皆随喜。故云所有功德皆随喜也。此一颂。即五者随喜功德。忏悔多生以来。嫉妒障业。得大眷属。

  [○丁]六。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世间灯者。以喻十方一切佛也。古云。如来不出世。万古如长夜。今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各以智照之明破灭痴暗故云世间灯也。初二句。举佛初成正觉。次二句。请转法轮也。所言轮者有摧碾之义。谓如来说法。摧碾一切众生之惑业也。经云。我当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故云。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也。此四句。乃六者请转法轮。正忏悔无始以来。所有乘缓不求佛法障得慈善根。

  [○丁]七。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惟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十方三世曰诸。三觉具圆曰佛。梵语涅槃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奘。三藏翻为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至诚者。专意也。经云。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时。金身掩耀。玉毫收彩。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至诚劝请。莫入涅槃。故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也。又云。惟愿久住在世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说微妙法教化众生。皆种善根。熏习成熟。开智慧花结菩提果。展转利乐。一切有情。同圆种智。故云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也。不但如来涅槃。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欲入涅槃。我悉劝请也。此一颂。是七者请佛住世。正忏旷劫以来轻慢佛障。得智慧多闻。

  [○丁]八。普皆回向分二。先总。次别[○戊]今初。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前三句是回前七愿。后一句。乃向归二处也。礼即礼敬诸佛。赞。即称赞如来。供。即广修供养。请。即请佛住世。转。即请转法轮。随。即随喜功德。忏。即忏悔业障。回向。即普皆回向。众生。即恒顺众生。佛道。即常随佛学。今第八愿。即言回向者。谓欲回前七善向归众生。佛道故。言诸善根者。根有能生之义。谓能生长一切善法。利济众生。圆满普贤。十大愿故。经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故云回向众生及佛道也。此即回因向果。亦乃回事向理也。此一颂。乃是十者普皆回向。总忏多生以来狭劣障得广大善也。以上所引十二偈颂。是为普贤十种大愿。若能于此随顺趣入。则能生长一切功德。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诸佛菩提。则能成满普贤愿海也。

  [○戊]次。别分三[○己]初。回事向理。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上句胜功德指前十愿。事也。下句真法界。是实际地理也。志求满足曰愿。如阿难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是也。回向者。谓回事向理也。无上者。谓无过于上也。真法界者。谓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无障碍性。故云真法界也。

  [○己]二。回因向果。

 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尽回向

  初二句。举所向。性者自性三宝也。谓自一心性上。照穷法界。即名佛宝。自性湛寂不迁。即名法宝。自心性中。寂照不二。即名僧宝。相者。别相三宝也。法报应化。即名佛宝。教理智断。即名法宝。三乘阶次。即名僧宝。上之三宝。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全依自己一性而显。理也。此之三宝。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各各别有义相以明事也。理性三宝则绝朕。纤毫不立。真谛也。事相三宝则森然。万法齐彰。俗谛也。俗是即真之俗。真是即俗之真。真俗融通。圆成中道谛也。入此谛观。名为海印三昧。梵语三昧。此云正定。离偏邪曰正。绝昏散曰定。又云正受不受诸受。故名正受。又约真如自性。法界心地言之。此一心性。从来不与染法相应。佛宝真谛也。本来具足恒沙德相法宝俗谛也。自来圆融和通无碍。僧宝中谛也。本无委曲。本无散乱。是真三谛三宝三昧印也。又复此一心性。以不变义。即名理性三谛三宝。以随缘义。即名事相三谛三宝。统总言之。若性若相。若理若事。皆不离此一心性中海印三昧定也。贤首品云。或现声闻独觉道。或现成佛普庄严。如是开阐三乘教广度众生。无量劫。随其所乐悉令现。海印三昧威神力。第三句。明能回。如是者。指上十愿诸善法也。出生功德。如海深广故云无量。第四句。正回向也。我者。指行人自己也。回者。指上能回。因也。向者。指上所向。果也。谓我今以如是十大愿王。无量功德海因。皆悉回向自性三宝。一心三谛。海印三昧果海之中。故云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也。

  [○己]三。回自向他。

 所有众生身口意  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  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于法界  广度众生皆不退

  所有下分二。先。回忏灭障无余。初句。能造三业具。二句。所作惑业法也。见惑者。谓身见。邪见。边见等惑也。弹者。贬斥也。谤者。诽毁也。我法等含二意。一。谓我佛所说法也。二。谓我指身即身见也。法。指佛法。谤无佛法。拨无因果。即邪见也。等指断常二边见说。业障者业单弹谤我法等业也。障。兼见惑。烦恼障也。皆消灭者。谓悉皆仗回自向他之力。消诸业障尽净无余也。问。彼人造业。应须彼人自忏。如何我之回忏。能消彼之业障耶。答。以天性相关故。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则彼之业障。即我之业障也。我之回忏。即彼之回忏也。消灭何为不可乎。念念下。次。向度生皆不退。心运实智。证诸佛法界理。心运权智。度法界诸众生。三法既然同一性天智月故我回自向他之力。能令念念智周一大法界广度众生。皆到诸佛不退之地。故云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也。

  [○丙]后。结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  愿今回向亦如是

  此偈总结普贤十大行愿无尽际也。前二句。明四法若尽。则回向亦尽。后二句。例四法无边则回向愿。亦无边也。四法者。一。虚空界。二。众生。三。业。四。烦恼也。经云。虚空界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十愿。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十愿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故总结云。愿今回向亦如是也。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

  大行普贤菩萨者。谓供养一切心无厌足。故称为大。难行能行。难作能作。故称为行。行弥法界。故名曰普。位邻极圣。故名曰贤。万行庄严。诸佛法藏。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也。然无边胜福莫过行门。诸佛菩萨。从行门出。故华严会上。推普贤菩萨为长子。以其先入如来藏身三昧后说行愿。复称愿王。示其愿行。当依此修证。不唯灭罪生福。实能见性成佛也。大行是法。普贤同佛。菩萨属僧。如是三称。则三宝全具。首尾照应事理无碍也。

  大忏悔文略解卷下(终)

  跋

  经云。造罪满大地。积恶如恒沙。惟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应知此法。不可思议也。盖由凡夫不了。颠倒是非。但知求福。而不求悔。殊不知罪灭即福生未有罪不灭而福生者也。故不空不动。二尊者。体佛弘慈出此忏文。普劝人人精修勤学。一念感通诸佛。自然垢净光生。又何愁不是千佛一数其忏悔之功岂小补哉。

  时

康熙己丑冬分第三白半月长净书玉阁笔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