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重编诸天传
重编诸天传
續藏經 重編諸天傳
宋 行霆述
諸天傳序
迦文降世。宿同願行者。隱實施權示為天神。慈威折接。保衛國民輔翼至教。以福資慧助於說聽。然其列位當就迹論。天台百錄依光明鬼神品列之詳矣。自慈雲製懺。供天之設。時有移易。北禪首非之。而紛紜之論逮今未已。鄣南師因欲刊正。而集天傳。尚或循舊。人亦病諸。紹興間偶主烏戍墖院鏡庵。霆老出住寶閣。具元復在焉。考槃雙槐蓮社晦菴一時諸方士以道義相忘。每以禪教詩文雅會激揚。甞論天位。考槃有言。兩剎每供天會。既排列失序。二公之辯正。使無謬誤可也。後既退。間分散南北。今十有五年餘。但於文藁間辯辯。時見于舊軸。回思昔會。真成落謝塵耳。既出空相。來謁鏡庵。乃見重編天傳已成。詳以閱之。豈止於舊傳筆削潤色而已。且補入經論天文。辯證前失。仍立兩端。明排列之次。及各為讚詞。可謂始末大備矣。則如斯文草創於鄣南。功成於鏡庵。使今古凝滯泮然冰釋。誠有補於流通。且喜不負考槃之囑。輒因勸請刊行。博利見聞。敢書卷首以告雲來。
乾道癸巳一陽前十日傳天台教觀釋 奉規 序
重編諸天傳(并序)
烏戍釋 行霆 述
昔鄣南煥師謂。凡列天位。失尊卑之序。無昭穆之儀。歎其習俗既久。未有刊正其事者。因撿大藏。作諸天列傳。然草創之功良可尚也。但其列位之次及各為傳詞。多從己意。至于經論顯文而不錄入。今事筆削以全始終。於是去繁凡輔闕略。以輔先志。孤山甞曰。後之病今。亦猶今之病昔。儻有未安。更俟來哲。庶使天神呵護之迹。大權垂應之本。無失其正而歸于是而已。
時
乾道癸巳仲秋之晦於福田西華嚴蘭若誌
息總別位次之諍
百錄之文乃云。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迹。散脂大將。大辯天神。功德天神。訶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眷屬。此依光明鬼神品等。前後収束。以列之也。四明法師移功德大辯二位在後。別召乃準散脂品中之文故也。慈雲法師獨移功德天女在後。別召乃準功德天品。供養佛已。別以香華種種美味供施於我。由此今古各據經文互相排斥。今為息諍者。以經論質之。凡列天位。自有兩端。一如常佛會總相排列當先梵王帝釋四王等。如百錄所次。盖非一席之設。如光明中前後之文非一。以總別故也。又如孔雀經索訶世界主。梵天王。天帝釋。四天王。二十八大藥叉。乃云餘經文非一處。此猶世之朝儀。尊卑高下各安其位。雖間有不次。必先梵釋者。世界主故。佛八相中先守護故。二專修金光明。依功德天教。以祈福力助於說聽。當特設功德大辯之像於佛座之左右。次以梵釋四王別分首排列。此猶世之選用良將。特旌異之而超於品類。所以百錄令於佛座之左右安功德天像。意在只奉此天。依經文別敷好座以待於我故也。然後百錄又云。若道場寬。更安大辯四天王座。所以後人又加梵釋等。是知止一席之設。非常儀耳。又其如常自古列十六天像者。皆選其上首各有所主。又約言行明顯訶護殊功。其所主者雖各不同。生善滅惡其實同也。又若約其本。無非皆是大菩薩等。若以列次莫非就迹。又十六位中如摩醯首羅當有二神。今之所供乃大自在天尊特之主。非藥叉中同名之者。又訶利帝南鬼子母神。本只一位。或分二天。具如本傳以詳明之。今先出如常佛會所主之次者。
娑婆界主號令獨尊大梵天王 男 地居世主忉利稱王帝釋尊天 男 北方護世大藥叉王多聞尊天 男 東方護世鳩槃茶主增長尊天 男 西方護世為大龍王廣目天王 男 親伏怨魔誓為力士金剛密迹 尊特之主居色頂天魔醯首羅 二十八部總領鬼神散脂大將 男 能與總持大智慧聚大辯財天 女 隨其所求令得成就大功德天 女 殷憂四部外護三洲韋駄天神 男 增長出生證明功德堅牢地神 女 覺場垂廕因果互嚴菩提樹神 女 生諸鬼王保護男女鬼子母神 女 行日月前救兵戈難摩利支天
已上凡十六位也。又有添為二十位者。
百名利生千光破暗日宮天子 星主宿王清凉照夜月宮天子 祕藏法寶主執群龍娑竭羅王 掌幽陰權為地獄主閻摩羅王
又有添入風水等神通前作三十三位。目為三十三天者。若更添多則無害。但不應指作三十三天耳。此上乃如常佛會排列之序。若金光明道場之中。則於佛左安功德天像。右安大辯天像。其梵釋等却就兩面別分首排列之也。有識之士請熟思之。尚恐未曉。今示以圖。庶列位既明自然無諍。
大梵天王傳
言梵王者。語略故也。西域云[口*梵]囕摩。此翻離欲。或云清淨。或云極淨。楞嚴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闕。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自他化天之上即有四禪。凡十八天。於初禪中有乎三天。所謂梵眾.梵輔及大梵也。雖上有三禪一十五天。內無雜想。外無語言。唯味禪悅。皆梵天統。故楞嚴云。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法華文句云。梵王號令總上冠下。荊谿云。梵即色界主。亦三界主。餘皆臣屬。良由此天內有覺觀。外有語言故也。華嚴稱梵王。主小千界。由居小千之中。法華稱娑婆界主。主大千界。乃居大千之中。故統餘界。是知橫則統小千大千。竪則總上冠下。總稱王號。其別名者。梵語尸棄。此云頂髻。亦翻螺髻。由肉髻似螺。法華文句云。外國稱火為樹提尸棄。由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俱舍論云。大梵天王無別處所。但於梵輔天中高樓閣者名大梵王。身量長一踰繕那半。身白銀色。宮殿衣服皆黃金色。壽命一劫半。阿含經云。諸梵來下。並同人形。經律異相云。梵王顏如童子。法苑云。色界諸天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似如天冠。無男女形。相唯一種。華嚴經中以十地對十王。則梵王乃八地菩薩。智論校量梵福云。滿閻浮地人福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滿西瞿耶尼人福不如東弗喻逮一人福。滿東弗喻逮人福不如北鬱單越一人福。乃至第六天眾福不如梵天一人福。加修四量心。報為天王。求法傳云。佛下忉利天時。梵王在佛右邊手執白拂而下。佛成道已。以宮殿奉佛。請轉法輪。七佛呪經。白佛。若有人王欲護其國。有災疫時。持我此呪。一心禪思念。諸疫鬼速出其國。諸經護法之類。其文非一。婆沙論云。馬勝不知四大種當於何處盡滅無餘。問至梵王。王遂執馬勝手引出眾外云。何不問佛。華嚴經云。梵王語音清妙。一切梵眾各謂梵王獨與己言。遠近同等。涅槃云。婆藪仙與梵王論義。於其面門作三目示之。劫章頌云。獨住時經一增減。後念民輔有情生。即成劫之初梵王先生。梵輔梵眾後生。故彼計為我能生也。維摩經。梵王曰。我見釋迦牟尼佛土。如自在天宮似。寶莊嚴佛土。今之佛會所以列之居首者。其意有五。一是三界號令之主。二是從佛下生之者。三是請轉法輪之者。四乃諸經弘護推先。五以百錄標請在初。舊傳引擎雞持鈴。六帖錄問眼鑿眸既非顯要。今不附錄。餘文例此。然探玄記引俱舍論。得梵福有七種。一未造支提於中而作。二立僧伽藍。三僧已散能和。四修四無量。五代父母佛命。六自出家教人出家。七建立法幢。若人於上七業中隨作一業。得生梵天。是知生其初禪梵天。由此七業而受梵福。況其王乎。故樂福者得不勉力而修。又其梵福之量。俱舍又云。用諸眾生惡業感一三千大千世界業。為一梵福之量則又勝。智論校量六天之量。且一梵天福。量之尚爾。況梵王乎。是宜興供以崇佛會矣。讚曰。
我佛天上下生時 大梵天王前引之 手執白拂或居右 宮殿奉献吉祥師 請轉法輪真世主 大千萬億統邊夷 十八梵中遵號令 故應上下總依歸 身量修長六千里 一劫半壽數希奇 色若白銀頂有髻 別名尸棄破邪思 欲界六天難並福 禁戒明淨具威儀 護法護國護修行 別召眾典每高推 雖則計為眾生父 天宮佛土動相隨 欲生其中七種福 造立佛寺建支提 和合眾生代父命 法幢高樹度群機 自他出家超欲海 喜捨無量廣慈悲 聞茲聖力難思議 首當崇奉仰靈儀
帝釋天王傳
帝釋。華梵互舉而語略也。梵云釋迦因陀羅。或云釋提桓因。此云能天帝。或云能天主。俱舍具梵語。乃云釋迦提婆因達羅。今於梵語取釋字。華言取帝字。合而言之云帝釋也。大般若等佛舉其名曰憍尸迦。本有千名。翻譯不備。隨文別示耳。其所居也。在須彌山頂。即欲界第二天。梵語忉利。此翻三十三。由其因中曾與三十三人在摩竭國同修勝業。置橋造井。與園生.善法.赦支夫人同業共行。又淨名疏。昔迦葉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墖。仍有三十二人助之。今乃同生忉利。由此天四圍有三十二天宮。其中間帝釋居之。故云三十三。以帝釋因中為首。故報為天王。并有園生.善法.赦支三夫人。其宮之東北有園生樹。西南有善法堂。帝釋每陞其堂。集天眾說法。若帝釋不在其堂。諸天凡到必恭敬其座。其身量一里。具三十二相。而諸天不具。其壽限則人間一百年為彼一日一夜。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以人間三萬六千年為一歲。如是壽滿十歲。手執金剛寶杵。表至貴而却敵。故大論云。帝釋有之。薄福者難見。又涅槃云。帝釋金剛寶杵。能滅阿修羅。淨土三昧經云。天帝釋鎮臣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錄。於諸齋日下界審行禍福。除死定生。注記文籍。若爾則橫於忉利。統三十三天。竪則四王已下無不總之。光明文句云。帝釋共八十億那由他天女縱逸嬉戲。看東忘西。欲猶不足。化為老脩羅納舍支。使諸天忘身失首。華嚴云。有大象能化身與諸天娛樂。十地經云。第三地菩薩多作忉利天王。天台云。阿含中帝釋是阿那含。若別圓教中帝釋位住楞嚴三昧。未來成佛。號曰無著。西域記。佛下忉利天時。作七寶金堦。在佛左邊執七寶盖侍佛而下。同與梵王請佛說法。佛於其宮中累說眾經。在佛因中累為化人。或化師子鷹鴿以試其心。與阿脩羅戰。奔車而走。遇金翔鳥巢。見卵欲生。令御者回車。不肯傷之。至于誘人行施。種種示現。其事非一。要集云。帝釋為大迦葉從貧行乞。乃化為貧夫婦織席為生。施食與迦葉。求其福而無厭。至于五衰相現。墮身驢胎。聞人三歸。善心再生。還為帝釋而受天福。別譯阿含云。有一夜叉其形甚小。顏色黑惡。坐天帝座。三十三天皆大瞋忿。天帝釋言。此名助瞋鬼也。即偏袒右肩。手擎香爐語夜叉言。大仙。我是天帝釋。三自稱名。夜叉身形轉小。於是銷滅。是知雖處忉利之尊。而慈不傷物。求福不厭。五衰縱現。三歸還生。洎乎欲境非常。身壽殊報。來崇佛會。請轉法輪。弘讚真乘。統攝諸趣。司察善惡。注籍死生。慈以折伏助瞋夜叉。勤以來試修行菩薩。則設像崇敬必致禎祥。讚曰。
成佛忉利下降時 帝釋天王從靈儀 化現金堦三道布 左邊寶盖手執持 此天住在須彌頂 三十三人福共為 修橋造井摩竭國 更兼佛墖建支提 昔因今感非常報 乃為天主化邊維 陞善法堂時教誡 無邊天眾總歸依 三十二相如華璨 身長一里實希奇 人世百年為日夜 彼壽千歲是年期 五欲之樂時不足 化作脩羅納舍支 曾墮驢胎興善念 暫逢瞋鬼反生慈 昔與梵王同請佛 累於其處闡慈悲 每現化人行化事 常司善惡運無私 大哉世主堪崇奉 庶希降鑒賜純禧
四天王總傳
起世經云。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天王天所居宮殿。此即六欲界之初天也。楞嚴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增一阿含經云。須彌山半。有四種天。在彼居止。初生乃自然化現。在天膝上自然寶器盛天百味。食已長大。與餘天等入池浴訖。詣香樹下。香樹曲躬取香塗身。復詣吉具衣樹取種種衣著。復詣莊嚴樹鬘樹器樹果樹樂樹隨意受用。視東忘西。視西忘東。無量快樂。身長半里。衣重半兩。壽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以人間一萬八千年為一歲。如是滿五百歲。俱舍云。住欲界初天。依妙高山。四面第四層級去地萬踰繕那。四面背山。日月星辰皆是所部封邑。其王有四。光明經內。毗沙門天王主北方也。提頭賴吒天王主東方也。毗留勒叉天王主南方也。毗留愽叉天王主西方也。佛言。過去已曾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說於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為人天王。若有人王能供養恭敬金光明經及說法者。隨是經典所流布處而作擁護。令無留難。亦護國王及其人民。除其患難悉令安穩。他方怨賊立使退散。乃至日月星宿不失常度。風雨隨時無諸災殃。人民豐實自足於財。心無貪吝亦無嫉妬。等行十善。其人壽終。多生天上。又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及無量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佛與四王。對揚文廣。略舉一二矣。毗婆沙論云。佛初下生。四天王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几。逾城之時。四天王捧馬四足。本行經云。佛初成道。欲受食故。四天王各献其鉢。佛總受之。按令成一。四楞如舊。西域記。有寺多寶物収藏。以修其寺宇。塑四天王以護之。有突厥王貪其寶。故率眾來取。夢見天王以戟刺心。其心大痛至明而卒。于闐國王無子。求於天王。志誠無怠。感於自額裂而生一子。地生其乳。王収養之。高僧傳。杯度持一葦圌至其齋家當路而放。主人嫌之。數人舉之不動。乃見四小兒在內。問之。答曰。四天王也。食畢杯度自舉而去。其輕如毛。分陀利經。海濟婆羅門欲供養佛。時四天王令諸藥叉取旃檀為薪。及諸上味助營七日之供。洎乎諸經弘護。其文非一。然四王所統。或云各統八部。或云各主二部。四天王經云。有三十二輔臣靈威。要略云。四王共有三十二將。孔雀經中。四王各領二十八將。金光明經乃云。我等四王各各自有五百鬼神。又云。及諸眷屬有無量百千鬼神擁護四方。令無灾禍。是知鬼神部類開合有殊。皆四王所統。於四方崇善之所。悉來守護。令其安穩。暴惡之所。悉皆遠離。由遠離故。致興灾害。其於賞善罰惡護國利民。可謂至矣力。觀其意。專在護法。欲說聽流布。盖由居民若不安。正教難敷闡。自非大權。安能若示。至乎献如來鉢於成道之後。持杯度圌於齋主之家。敗突厥之貪。生于闐之子。助營佛供。持護法門。則四王之功可謂大矣。故晉唐已來立像崇奉。良可尚也。讚曰。
我佛成道受食時 四王取鉢爭献持 是時一鉢化為四 各各將奉釋迦師 我佛手按還成一 令其所願各無違 此天住在須彌半 第四層中分四圍 生者化形來膝上 自然香樹及泉池 身相脩長各半里 輕鮮半兩以為衣 人世百年為兩日 積之五百壽希奇 日月星辰皆所統 四方護世闡靈威 二十八部皆統領 咸令降福免灾危 可使國民常富樂 流通正法布祥禧 突厥懷貪心忽痛 于闐無嗣額生兒 高僧圌內形雖小 海濟家中供倍滋 爰自晉唐咸俯仰 每彰靈應赴虔祈
此分此四天王壽量身品及靈迹護法之功。不可分故。先總錄之。今乃各列其事而為別傳。
北方天王傳
梵語毗沙門。此翻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陀羅尼集云。父名羅婆陀。又云婆難陀。母名密闍盧。又云蘇富。四明云。西土以北方為上。由彼居多面東。以北為左。故光明中首以毗沙門天王為列也。其所居乃須彌山半之第四層之北也。智論云。北方天王護北鬱單越。亦兼餘洲。四埵之中乃水精埵。俱舍論云。黃金埵。增一阿含云金銀城。中間毗沙門天王。將諸閱叉眾。孔雀經云。北方有大天王。名曰多聞。是藥叉主。以無量百千藥叉而為眷屬。守護北方。彼有子孫兄弟將軍大臣雜使。阿毗曇云。頻婆羅王死為北方天王長子。名曰祇那利沙。護持佛法。安慰眾生。陀羅尼集令作北方天王像法。其身量一肘。著種種天衣。嚴飾極令精妙。與身相稱。左手伸臂執矟拄地。右手屈肘擎於佛墖。矟音朔。矛屬。長一丈八尺。唐立像儀。令身被金甲而足踏女人之肩下。作雲以擁之。或云乃其母也。其手中執捉與前亦同。於其左右羅列八部。風水雷電諸鬼圍繞。其子祇那利沙。并九十一子前後隨從。由唐天寶中。西番.大石.康居三國。兵圍西凉府。詔不空三藏誦仁王密語。玄宗乃見神人五百員在乎殿庭。帝問不空。不空曰。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二月十二日城東北三十里雲霧間。見神兵長偉。皷角喧鳴。山地崩震。番部驚潰。彼營疊中有鼠金色。咬弓弩弦皆絕。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番師大奔。帝覽表。勑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大論中北方領二部。一名夜叉。此云輕徤。二名羅剎。此云可畏。若餘經中。開合總別或異。皆屬所統故也。又唐懿宗咸通三年。西川及四州現僧相天王。皆有記錄。賢愚經云。有優婆夷誦經。毗沙門天王從空而過。乃曰。姉妹。我與汝寶物。可請舍利弗齋。當得勝福。洎其餘感通難以盡紀。然多聞天王師鬼神而統八部。護世界而保國民。可謂顯矣。而國朝因唐制。凡立城寨必先立像。事固宜然。至乎金鼠絕番部之弦。與寶增女人之福。凡所祈響。應猶形聲。豈特西凉川蜀者乎。讚曰。
北方天王號多聞 護世元首鬼神尊 須彌四層金埵住 夜叉羅剎統其倫 祇那利沙為的嗣 無量兄弟及兒孫 設像儀令長一肘 天衣種種稱其身 左手持矟令拄地 右擎佛墖敬能仁 曾向李唐垂化迹 西凉脫難現威神 金鼠嚙弓弦盡絕 山崩地吼震風霆 城頭怒目番戎懼 群兵潰散靜烟塵 詔下國民皆立像 至今城寨尚依遵 或現僧形護西蜀 或復乘空教女人 儻能恪志崇靈化 定應降鑒賜殊勳
東方天王傳
梵語提頭賴吒。此云持國。即護持國土也。陀羅尼集云。父名難陀。母名蜜闍盧。其所居也即須彌山半第四層之東埵也。智論云。東方天王護東弗喻逮。亦兼餘洲。住黃金埵。俱舍云。住白金埵。又云。諸琉璃城中間提頭賴吒天王將諸乾沓和眾。智論明此天王領二部。一名乾闥婆。此翻尋香行。即天帝釋樂神也。二名富單那。此翻臭鬼。或云主熱病鬼。孔雀經云。東方有大天王名曰持國。是彥達縛主。以無量百千彥達縛而為眷屬。守護東方。彼有子孫兄弟軍將大臣雜使。陀羅尼集云。此左手伸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著寶珠。珠上出光。賞善罸惡。彰此神用。持世護國四王同功。而此特名持國。則持世得非如經所謂。如諸國王所有土境。是持經者。若至其國。是王應當往是人所聽受如是微妙經典。聞已歡喜。復當護念。恭敬是人。我等四王復當勤心擁護是王及國人民。為除衰患。令得安穩。則覽總成別以立其名。良由護法以護國者乎。讚曰。
東方天王號持國 居白金埵護東洲 琉璃城中立宮殿 無邊欲樂恣嬉遊 天像巍峩全甲冑 威楞剛毅出常流 左臂舒下刀在手 右手持珠光燄浮 統領鬼神數無量 略言二部類應周 彥達縛乃尋香者 每隨天帝樂神収 富單那即名臭鬼 時行熱病使人憂 天王禁禦令調伏 庶令國界得安休 賞善罸惡難思力 是宜眾彙總歸投
南方天王傳
梵語毗留勒叉。此翻增長。令自他威德增長也。亦令自他善根增長。陀羅尼集云。父字和脩吉。母名慪惙帝。其所居也即須彌山半第四層南埵。智論云。毗留勒叉天王。護南善部洲。亦兼餘洲。住琉璃埵。梵語吠琉璃。此云不遠山寶。復古編云。字當作流離。不當從玉。以此寶出須彌山不遠故也。增一阿含經云。水精城。琉璃城。中間毗留勒叉天王。將諸魔鬼。孔雀經云。南方有大天王。名曰增長。是矩畔挐。主以無量百千矩畔挐而為眷屬。守護南方。彼有子孫兄弟軍將大臣雜使。智論明此天領二部鬼眾。一名鳩槃荼。此云甕形。由似冬瓜。是魘魅鬼也。二名薜茘多。此云祖父。乃餓鬼中之劣者。毗沙門天王經云。南方有鳩槃荼王。名尾嚕吒迦。此乃與孔雀經舉其一也。陀羅尼集云。此天王左手亦伸臂垂下把刀。右手持矟。矟根著地。是知由折伏邪惡方能增長善根。雖四王同功。而今以總從別。故目其號。如經所謂增長身力。心進勇銳。增益諸天。此則增長善根也。又云。是諸人王應得擁護。乃至護宅之神。增長威德。此則增長威德也。通自他益。經有其文。然此南洲。正屬此天王所護。欲善根威德增長。而無增長惡趣增長惡伴自他之患。得不荷其呵護之賜乎。讚曰。
南方天王號增長 居琉璃埵護南洲 水精城中立宮殿 無邊欲樂恣嬉遊 天像威嚴施甲冑 右手持矟拄其矛 左手把刀却垂下 摧邪輔正護真流 百千眷屬子孫等 略言二部統應周 鳩槃荼乃甕形鬼 所謂魘魅在閻浮 薜茘多名祖父鬼 鬼中劣者是其儔 天王統攝遮其惡 不令侵惱起群憂 雖則四王功不異 總中彰別有因由 增長善根心勇銳 增長威德每同休 況我此方真世主 素蒙呵護免愆尤
西方天王傳
梵語毗留博叉。亦云尾嚕叉。此云雜語。以能作種種語故。又翻惡眼。又非好報。孔雀翻云廣目。陀羅尼集云。父名婆伽羅。母名澀秀卑。其所居也即須彌山半第四層之西白銀埵。阿含。金城。水精城。中間毗留波叉天王。將諸龍神。智論云。毗留愽叉天王。護西洲亦兼餘洲。領二部鬼眾。一名毗舍闍。此云噉人精氣。令人四百四病。遇苦發心。亦噉五穀精氣。令國饑饉。二名毒龍。護世經說。龍有四毒。謂視毒.噓毒.氣毒.觸毒。遇此毒者隨一皆死。孔雀經云。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廣目。是大龍王。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守護西方。彼有子孫兄弟將軍大臣雜使。陀羅尼集云。此天王左手同前執矟少異。右手中把赤索。亦由折伏方能生善。然名廣目惡眼者。口怒目張。威使邪惡潰散。如西凉府城北門樓天王怒視。番師大奔兵眾驚潰也。又其雜語。亦以種種語言折伏邪辯也。故經云。以淨天眼過於人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若此國土有諸衰耗怨賊侵境饑饉疾疫。乃至悉皆滅盡。此其廣目之義也。又云能說正法。修行正法。為世法王。以法治世。又云。能以正法摧伏諸惡。能壞三千大千世界外道邪論。摧伏諸魔怨賊異形。此皆種種語言折伏邪義也。然滅惡生善。四王同功。今亦以總彰別。總顯其名。而弘護真乘。加被說聽。法力聖力共摧煩惱之魔怨。惡眼天眼咸鑑流通之邪正。讚曰。
西方天王名廣目 居白銀埵護西洲 水精城中立宮殿 無邊欲樂恣嬉遊 天像左手持矛矟 右把赤索御邪流 眷屬百千及軍將 略言二部類應周 毗舍闍鬼噉精氣 生人痴病省愆尤 亦虗五穀作饑饉 國民為害起灾憂 諸惡毒龍無量數 亦隨統攝護田疇 能以語言挫邪辯 時張怒目散兵酋 滅惡四王功豈異 總中彰別有因由 天眼洞視除衰耗 正法治世護薰修 光及四方皆保衛 故當虔恪用歸投
金剛密迹傳
梵語跋折那。或云跋闍羅。此云金剛。又梵語那羅延。此翻金剛手。由羅延翻手。或翻執。而略跋折二字。只云那羅延也。由此力士手中執金剛寶杵。故從所執以立名。楞嚴中本名烏芻瑟摩。此云火頭。經云。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寶積經云。法意太子願作力士。立名密迹。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知如來一切密迹秘要之事。信樂不疑。其始因也。集要引佛名經及上生經說。昔有一王生千單二子。千兄同詣佛所發心修道。而二弟不知。一弟發願。若千兄成道。我佛佛所為魔惱害。一弟發願。我佛佛所為力士。護千兄教法。故賢劫千佛中皆其護法也。其居處也。孔雀經云。大聖金剛手。住居王舍城。常在鷲峰山。以為依止處。其同類及顯現者。俱舍頌云。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峯。金剛手所住。世尊云。山頂四角各有一峯。其量高廣各有五百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光明云。金剛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屬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等。什師譯孔雀經。列五百各有金剛密迹力士。圓覺經。火頭摧碎八萬金剛。楞嚴經中十恒河沙金剛密迹。如是之類。眾經非一。今之所奉。即密迹力士火頭金剛也。其像也。露袒其身。怒目開口。徧體赤色。頭上有髻。手中執杵。以跣双足。威楞勇倢。長阿含云。外道阿摩晝問佛四姓。佛云汝姓是釋迦奴種。彼不肯信。故不答。佛云。汝宜速答。密迹力士手執金剛鈴杵在吾左右。當破汝頭分為七分。時力士即現空中。彼方信伏。又秦始皇時。天竺室利房等沙門一十八人來至長安。始皇囚於獄中。金剛力士破獄垣以出之。江西有一寺。乃金剛打供。寸土不居於寺界之外。皆二聖力士。一切所須令施者送至。建炎初金人犯順。既至其寺。不信靈感。以鐵索拽之。忽力士發聲。兵眾皆倒。至今尚在。其靈應之事不唯紀之於文。亦往來者皆能言之。夫本華實芽。母鳴子應。其猶鏡像谷聲。則大願力護善遮惡。信不評矣。然賢劫千佛之二弟。一為調達。以魔惱。一為力士。以護持。則法華以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得成正覺。授記號天王如來。上生經中婁至佛願作力。士護千兄教。得非逆順皆其助乎。是故形氣相求各因其類。故楞嚴云。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氷。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威神。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柰汝何。是知邪念若生。魔必得便。正心若發。力士潛護。故佛一呼空中頓現。室利枉囚。破垣脫厄。得非是與故修行者能持正法。則大士必執金剛之杵而左右之。所謂能以正法摧滅諸惡者也。讚曰。
密迹力士執金剛 群魔來惱悉能防 烏芻瑟摩初發願 三昧圓成號火光 法意昔因曾立誓 千兄賢劫護行藏 一一盡皆成正覺 教法遐宣徧一方 最後成佛名婁至 即是密迹證法王 見住鷲峯或天上 或云五百守天堂 或云八萬皆名異 十恒河沙數莫量 其身赤色頭有髻 手持寶杵力難當 現身曾折阿摩晝 破獄因救室利房 由慈誓願弘持故 至今佛宇息它殃 自此仰祈呵護力 永銷魔罥法門昌
摩醯首天傳
梵語摩醯首羅。此翻大自在。或翻威靈帝。或云三目。智論立三界主。即摩醯首羅為三界尊極之主。華嚴經亦稱三界主。其居處也在色界頂。樓炭經云。阿迦尼吒。即首羅。所居有頂天也。華嚴疏引智論云。過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輔行記云。色界頂。夫三目八臂。騎白牛。報白拂。有大威力。能傾[雨/復]世界。舉世以尊之。妙樂云。色究竟天。壽萬六千劫。身長一萬六千踰繕那。華嚴經云。能知大千雨滴之數。是十地菩薩。入大乘論等說魔醯首羅天上。有一實報土。成佛以大千世界為所統境。然經中別有摩醯首羅。乃藥叉神。非此天主。如孔雀經云。摩醯首藥叉。止羅多國住。既云藥叉止住羅多國。定非色頂天主也。光明經鬼神品內先云大自在天。即此天主。次云大力鬼王那羅延等。摩醯首羅即藥叉者。所以舊傳以列位卑下為疑也。又本行經說。太子以西國之法。令禮天神。名曰摩醯首羅。其神極惡。而復有靈。太子至其神所。神自離座下堦先禮太子。是既知云極惡。必非天主耳。所以古人甞議摩醯首羅有二神而不決者。以名同故也。盖摩醯首羅。此云三目。由二神皆有三目。名故相濫。今古畫像作兩種不同。一作菩薩相。但三目八臂。執拂持鈴杵并尺結印合掌。一作藥叉之形。赤髮髼起三目八臂執弓箭等。至今二像不同。今既曰大自在及威靈帝。定非藥叉矣。然楞嚴又云。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虗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忘失知見。若爾則雖無覺觀。號令下界。而其執情未除也。又云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所謂尊極三界。慢心不忘。未免念動。則傾覆世界耳。既居十地。統攝大千。雖無號令。而有形色中此天獨尊。故當崇敬。以仰威靈。儻指為三目藥叉。則其陋矣。讚曰。
摩醯首羅尊極主 居于色頂自在天 總攝三界為所統 一一雨滴知大千 三目八臂執白拂 乘騎白牛化無邊 能覆世界傾天地 舉世尊崇仰大權 萬六千劫乃其壽 身量高勝難比肩 十地菩薩之報處 威靈超出無與先 但執慢心迷正見 計十二類為生緣 別有藥叉亦三目 住羅多國名濫傳 昔年太子曾往謁 西域欽奉類真仙 既非色頂尊崇主 品位難齊地上賢 故今明示知終始 庶希降鑒赴几筵
散脂大將傳
梵語散脂修摩。或云散脂迦。此云密。陀羅尼集云。鬼子母有三男。長名唯奢叉。次名散脂大將。小名摩尼跋陀。則知其父乃德叉迦也。不空譯孔雀經云。復有二十八藥叉大將。能於十方世界覆護一切眾生。為除衰惱患厄之事。有藥叉大將住於東方。擁護東方。乃至南西北并各住四圍。常居於地。常在空居。盖每方及上下共二十四。而四圍各一。則共成二十八部。智者云。散脂乃北方天王大將餘。三方則東方名樂欲。南方名檀帝。西方善現。各有五百眷屬。管領二十八部。光明經鬼神品云。二十八部諸鬼神等。散脂為首。百千鬼神。散脂品云。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當與此二十八部大鬼神等往至彼所。隱蔽其形。隨逐擁護是說法者。銷滅諸惡。令得安穩。又對佛前自說名義。云何因緣。故我名散脂鬼神大將。唯然世尊。自當證知。世尊。我知一切法。一切緣法。了一切法。知法分齊。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世尊。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議智行。不可思議智聚。不可思議智境。世尊。我於諸法正解正觀。得正分別。正解於緣。正能覺了。智者以三五十五句圓義釋之。此乃法門解也。仍以三密加被說者。經云。令說法者莊嚴言辭。辯不斷絕。此口密加被也。眾味精氣從毛孔入等。此身密加被也。心進勇銳等。意密加被也。乃至令其聞者智聚功德聚。受人天樂。未來疾得菩提。是知內證外應微妙難思。而以弘應為任。福智所聚。終至佛果。仍以辯才加被說者。則為二十八部之司總。其於賞善罰惡功亦大矣。儻在流布正法。得不加被。讚曰。
二十八部鬼神中 散脂大將最威雄 乃鬼子母之次子 北方元首實靈聰 無量藥叉皆所統 護持正法使流通 隱蔽其形常守衛 或居城邑或王宮 自說立名之本意 一切法義總含容 正解正觀正分別 正緣覺了義圓融 密加說者以詞辨 精氣皆入使身充 心進勇銳意加被 自然和悅保安冲 仍令聞者智慧聚 菩提疾證表深功 大哉圓密難思議 賞善罸惡利何窮 儻在聞持并演說 是宜崇敬展精衷
重編諸天傳上卷
重編諸天傳下卷
大辯天傳
大辯天。乃略名也。光明經云。是說法者。我當益其樂說辯才。令其所說莊嚴次第。善得大智。若散脂品中乃云。不可思量智慧功德成就。大辯天經又云。廣宣流布。乃至得聞是經。當令是等悉得猛利不可思議大智慧聚。不可稱量福德之報。廣略之名。其義可見。然最勝王經詳言其迹云。或在山嵒深險處。或在坎窟及河道。或在大樹諸叢林。現為閻浮之長姊。身著青色埜蚕衣。在處常翹於一足。常以八臂自莊嚴。各持弓箭刀矟斧長杵鐵輪并羂索。帝釋諸天常供養。皆共讚歎。盡歸依。師子虎狼恒圍繞。牛羊鷄等亦相依。於一切時常護世。亦護一切眾生者。所言辯者。略有四種。一者法無礙辯。百千名字分別不錯。即經云善解無量種種方便。二者詞無礙辯。法流灌注而無壅滯。即經云善能辯暢一切諸論。三者義無礙辯。諸法究竟會行證真。即經云善知世間種種技術。能出生死得不退轉。必定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者樂說無礙辯。接物利生流通不倦。即經云我當益其樂說辯才。乃至令不斷絕。夫超出三界疾至菩提。以慧為先。故光明列品及鬼神品中皆以大辯在功德天之前。此論正助為次也。散脂品中先功德而後大辯者。以福慧為次。意謂由福以資慧。故大辯品中云。能出生死。疾得菩提。功德品中以常在天上人中受樂。值遇諸佛。速成菩提。散脂品中以人天之中常受快樂。於未來世值遇諸佛。疾成菩提。是知正助則以慧為正。以福為助。出生死故。超三界故。福若無慧非波羅蜜故也。若以在人天中。必乃先福後慧。盖未出三界以修福故。且離三塗而生在人天。然後以福資慧。可至菩提。所以功德品云。三惡道苦。悉畢無餘。散脂品中三惡趣分永滅無餘。古師謂。只欲求福。助於說聽。良有以也。今之人推求福之心。但欲富樂而莫存說聽之懷。良可鄙也。志於學者。得不仰大辯才能與總持令不忘失者乎。讚曰。
大辯才天智慧主 於說法人無總持 令其句義無忘失 文字次第使無違 以大威神資四辯 法義樂說及言詞 此天所住依岩谷 深險坎窟最幽奇 泉澗叢林孤絕處 身著青色埜蚕衣 現為閻浮之長姊 一足常翹一足垂 八臂自在莊嚴具 弓矟箭斧手持之 寶杵鐵輪并羂索 帝釋天眾共歸依 師子虎狼牛羊等 並來前後每相隨 護諸眾生弘正法 護世令安一切時 有人若欲超三界 當知智辯力難思
功德天傳
梵語室利摩訶提毗耶。此云吉祥大天。涅槃及陀羅尼集名功德天。皆其略也。光明散脂品中乃其云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舊傳釋云。第一威德。言其體德也。成就眾事。言其功用也。其本因。則經云。我已於過去寶華功德海琉璃金山照明如來所。種諸善根。其現益。則經云。是故我今隨念所視所至。方能令眾生受諸快樂。若衣服飲食資生之具。七寶等。悉無所乏。陀羅尼集云。鬼子母夫名德叉迦。女名功德天。有妹名黑暗女。其居止也。光明云。於此北方毗沙門天王。有城名曰阿尼曼陀。其城有園。名功德華光。於是園中有最勝園。名曰金幢。七寶極妙。此即是我常止住處。其天相也。陀羅尼集云。其身端正。赤白二臂。畫作種種纓珞鐶釧耳璫天衣寶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無畏。於寶臺上坐。左邊畫梵摩天。手執寶鏡。右邊畫帝釋天女散花供養。天女背後畫七寶山。於天像上作五色雲。雲上安六牙白象。鼻絞瑪瑙。缾缾中傾出種種物。灌於功德天頂上。天神背後畫百寶花林。頭上畫作千葉寶盖。盖上諸天妓樂散花供養。其像底下右邊畫作呪師形。著鮮白衣。手把香爐胡跪供養。良由此天昔種善根之故。所感福報如是。能令眾生成就眾福。護持一切令足所須。亦與大辯四王等擁護四方。令無灾禍。又令稱金光明經。為我供養諸佛世尊。三稱我名燒香供養。別以香華種種美味供施於我。灑散諸方。即能聚集資財寶物。我時慈念多與資生。若供施時。令誦其呪。讀誦通利。七日七夜受持八戒。供十方佛。為自及他回向具足阿耨多羅。智論云。昔有人十二年事於大天。遂感天人賜與德缾。缾中出生一切珍寶。此人忽起憍慢。以双足踏於缾上。其缾遂破。寶物皆無。古師嘗謂。凡求福者助於說聽。所以經云。是說法者我當隨其所須之物及餘資產。供給無乏。令心安住。晝夜勸樂。正念思惟是經章句。分別深義廣宣流布。令不斷絕。是諸眾生聽是經已。於未來世常在人天。值遇諸佛。速成菩提。四明云。若為自身受五欲樂。希望財寶。即輪回業。眾聖所呵。尊天寧護。是知若世間福。雖感德缾。終須破散。以福資慧。成出世因財。果滿二嚴。依正殊報。凡興供者無時於斯。讚曰。
有天女號大吉祥 成就眾事最為長 寶華佛時種善本 感應能隨所念方 常在北天為止住 阿尼城園號華光 更有勝園金幢處 七寶極妙數難量 天身鮮白相端正 坐在金臺高勝床 纓絡花冠及鐶釧 種種天衣及耳璫 左手持珠右無畏 梵天執鏡侍其傍 背於寶山雲五色 花林百卉盡芬芳 白象鼻絞瑪瑙器 缾中傾寶數無央 灌其天頂莊嚴聚 呪師跪伏兒端莊 若或稱名而供養 別敷好座具花香 一切資生皆具足 無論財寶及牛羊 所求成就難思事 意令法會善敷揚
韋天將軍傳
靈威要略曰。天神姓韋。諱琨。南方天王八將之一臣也。四王合三十二將。而為其首。生知聰慧。早離塵欲。清淨梵行。修童真業。面受佛囑。外護在懷。用統三洲。住持為最。亡我亡瑕。殷憂於四部。達物達化。大濟於五乘。光明鬼神品中有韋馱天神。梵語韋馱。此云智論。今此則以韋為姓。雖類華夏一經之裔。而其天神隱顯其號。烏可惻量。唐高宗乾封歲。京師淨業寺道宣律師。因覩韋天嘗問律相等事。律師述靈威要略。并律相感通二傳。備載其實。如要略中。天神姓費。自述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在韋將軍下。諸天貪欲如醉。弟子以宿願力不受天欲。清淨梵行。徧敬毗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若有事至四王所。王見皆起。自唐高宗已來。諸處伽藍及建立熏修。皆設像崇敬。彰護法之功。其間感應錄於文集者甚多。然童真乃十住中第八住。而賢乎聖乎。孰可知之。讚曰。
四王三十二大將 南方韋天以為先 生知聰慧離塵欲 清淨梵行威儀全 修童真業持禁戒 迦葉佛時志已堅 四部殷憂常守衛 三洲護法應機緣 名姓隨凡安可惻 示迹唐朝遇道宣 備言佛教深幽事 律相靈威二集傳 或見四王王起接 是知無染所當然 爰自乾封崇至化 逮今名位列諸天 每在伽藍或蘭若 熏修之所現威權 頭頂金兜橫寶杵 合十指掌兒童年 或警行人令進行 或隨方所護其邊 却除外障令無惱 庶幾佛日照三千
堅牢地神傳
地神乃總號。安住不動皆地神。故堅牢乃別名。揀非他故。光明中品名與標人。左右其語。今依品名也。集要引嘉祥云。堅牢者。理體不可壞也。如金剛王無能破者。地者。依持出生。乃智用也。造化不測。故稱為神。智者亦云。已上諸天或住善權方便道。為眾生法父。住善實智度母。為眾生母。譬如陰陽覆載萬物。智度養育出生眾善無改變。曰堅牢。常也。能荷樂也。能生淨也。名之為他德自在。戒也。稱之為神。此舊傳引四德以釋其名也。觀佛三昧經有王問佛。汝之功德誰為證明。佛即垂無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堅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證明。金光明中。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是地分中。敷師子座。令說法者。廣演宣說。我當在中常作宿衛。隱蔽其身。於法座下。頂戴其足。此其護法敬人也。我聞法已。服甘露味。增益身力等。此其聞法得益也。而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悉得眾味增長具足。豐壤肥濃過於今日。此其舉體依持也。藥草華果美色香味皆悉具足。眾生食已增長壽命色力辯安。乃至隨其所樂。此其出生利物也。得是威德。乃至聽受是經。此其令他獲益也。各應相慶。乃至常生天上人中受樂。此其遇佛遠惡也。若說一喻一句及稱首題。令其受樂。深信三寶。疾至菩提。此其不退正信也。此土並略所述之文。以題其行其像也。集要令作天女之相。花卉林木一時竟秀。地天合掌。無量諸仙採時花果。前後圍遶。轉法輪經云。有諸地天知波羅柰欲轉法輪。為佛置大圓轉殿。種種莊嚴。縱橫七千由旬。虗空諸天以寶盖嚴飾。地藏經。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具從地而有。皆因汝力然。流布經處。於說法人。以頂其足。於其花果出生滋益。世出世法皆受其賜。而功亦大矣。讚曰。
住善實智以為母 荷負萬物使依持 體性堅牢不可壞 備彰神用以名之 果實花卉因其力 出生地味倍豐肥 始自如來成道處 便為作證現希奇 初轉法輪置宮殿 莊嚴異寶及琉璃 洎向光明宣妙旨 欲言宿衛每相隨 於說法人頂双足 由服甘露色充滋 一切事業令成辦 身心適悅每安怡 聽是經者長深信 值遇諸佛成菩提 天像莊嚴天女相 執華果從盡周圍 百卉芬芳於大地 群木森秀茂繁枝 萬物出生皆地力 況於成實總其司 又向法門垂勝力 敢忘孚祐致虔祈
菩提樹神傳
梵語菩提。此云道。由此神守護如來成道之處菩提樹。故以立其名。光明中乃連別名云道場菩提樹神。名等增益。西域記曰。其樹在摩竭國尼連河西南十里。本行集經云。菩薩將至道樹。色界諸天先以天繒幡盖懸於樹上。用為幖幟。又慈恩傳。玄弉至彼。見其樹枯顇。唯向東茂發一枝。色甚青翠。以表大教東流之像也。西域記云。樹本名畢鉢羅。佛昔在世。高數百尺。累經殘伐。猶高四五丈。華嚴經中言菩提樹王。即此處也。其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每涅槃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此天女不唯守護此樹。而乃彰益。亦在佛因中為流水長者子。時現半身。讚隨名定。實救十千魚。故光明會中凡四品經。佛獨與此天說。于昔因而兼讚歎。而讚佛中女天自云。我常念佛。樂見世尊。常作誓願。不離佛日。乃至亦常修行最上大悲。至乎世尊讚云。善哉善哉。快說是言。是知大權示迹微妙難思。舊傳約表云。依實相理地。一切種智而為根莖。三十七品以為枝葉。開萬行因花。結四十二位之果。四接覆陰於群生。現神身而佐嘉會。華嚴表法廣有其文。諸經讚護亦非一二。讚曰。
摩竭提國西南隅 去尼連河十里餘 有菩提樹甚高聳 上有天神於此居 既乃守護令堅固 立名因此著經書 此即如來成道處 至今垂陰尚扶疎 佛始將往於其下 諸天繒盖預高舒 樹神別名等增益 曾告流水乃其初 應當隨名以定實 枯池速救十千魚 故今天子蒙授記 信知因行果應如 金光明會對揚處 經文四品委談諸 常發誓願樂見佛 觀一切性皆空虗 我佛即從三昧起 善哉快說以稱譽 因果互嚴於佛化 端知真是大權歟
鬼子母天傳
顯正論云。鬼子母。父名歡喜。夫名圓滿具足藥叉。姉名炙匿。妹名摩尼鉢。鬼子母生一千子。在閻浮提最小者名愛奴。偏所憐惜。常食人子。佛為化彼。將愛奴鉢下藏之。母於天上人間覓之不得。佛遂化之。令僧施食與之。鬼子母經云。有一千子。皆為鬼王。一王統數萬鬼眾。五百在天上嬈諸天。五百在世上嬈帝王人民。或自稱林木神水神地神船車宅舍。晝夜夢寐。恐怖作恠。佛為受五戒。得須陀洹。白佛言。我欲止佛精舍旁。呼千子。凡天上人間無子息者。我當與之。姊名炙匿主人產。妹名浮陀羅尼鉢。主天上人間鬼。四海船車治生財產。陀羅尼集云。鬼子母。夫名德叉迦。大兒名唯奢叉。次兒名散脂大將。小兒名摩尼跋陀。女名功德天。寄歸傳云。西方諸寺畫天母抱一兒於膝。乃四天王之眾有疾病無兒膝者饗食薦之。咸皆遂願。其名號也。或云訶利帝母。光明中連稱訶利帝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百錄云。訶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眷屬。今古多疑為二神。故多不同。今準孔雀經云。散脂迦大將。訶利帝母。及五百子。則知只一神也。又訶利帝母真言法云。畫作天女像。金色身。著天衣。頭冠纓絡。坐寶臺上。垂下兩足。於足兩邊畫二孩子。傍其臺立。於一膝上各坐一孩子。又在懷中抱一孩子。於右手中持吉祥果。又其中自云。我本藥叉女。如來授我三歸依。其畫像法與前寄歸傳文亦大同。是知止是一天。主人間男女。而鬼主母由授歸戒。故旁為呼千子。同依佛宇。不惱天人。讚曰(有呪曰。唵弩弩莾哩迦呬帝娑婆訶)。
訶利帝南鬼子母 四王所統為藥叉 父名歡喜居凡地 夫乃圓滿德叉迦 親生千子閻浮果 半居人世半天魔 女功德天吉祥者 長男立字號唯奢 妹名浮陀摩尼鉢 主領財產及舡車 小兒愛奴偏護惜 或號之為尼跋陀 由茲鬼眾數無量 食人男女日偏多 我佛化之以方便 取子琉璃鉢覆遮 徧往四天無覔處 却來佛所願回邪 既授三歸持不殺 令僧施食飽河沙 旁招千子咸興善 却依佛宇護禪那 人有新產令無害 求男女者裔其家 此實一切鬼之母 敢因法會薦香花
摩利支天傳
梵語摩利支。或云大摩利支。此翻陽炎。由此天不可見。不可捉。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如陽炎故也。舊譯有摩利支天經一卷。大宋新譯有大摩里支菩薩經七卷。廣略雖不同。而言此天神用不異。新譯文云。佛言有菩薩名摩里支。恒行日月。不能得見。亦不能捉。不能禁縛。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離諸怖畏。無敢輕慢。諸惡怨家皆不得便。我昔知彼名號。亦不能見其菩薩身相。乃黃金色。作童女相。掛青天衣。手執蓮華。頂戴寶塔。坐無憂樹下。孔雀經云。摩利支藥叉。羅摩脚磋住。金光明鬼神品云。睒摩利子。皆梵音楚夏也。其經中新譯七卷之者。廣出諸呪。能令有情隱身於路。或水火王難盜賊軍陣皆可隱身。令不得便。諸呪之中有六字最上心真言。曰。唵(引)摩(引)里支(引)娑縛(二合)賀。此真言印。二字合掌。十指微曲。如華開敷。却二大指。屈捻二中指。如拳相。結跏趺坐。安印相於臍輪上下。若求最勝上法而得用之。若中下事。不許用之。速能成就。別明成就法。令行人想彼菩薩。坐金色豬身上。著白衣。頂戴寶塔。左手執無憂樹枝。復有群猪圍繞。作此觀已。若速出道路。如有賊等大難。以手執自身衣服。念心真言七徧加持衣角。復結彼衣角。冤賊等難不能侵害。又有大摩里支降伏冤兵之法。文廣不錄。復有觀想法。想菩薩身作忿怒。有三面。面有三目。一作猪面。利牙外出。舌如閃電。為大惡相。身出炎燄。偏袒青衣。身黃金色。種種莊嚴。臂有其八。右手持金剛杵。金剛鈎。左手持弓。右無憂樹枝羂索。頂戴寶塔。立月輪內。右足如舞蹈勢。左足蹈冤家。經中八臂執捉不同。或云左手持弓索無憂樹枝及線。右手執金剛杵箭。其三面者。正面作黃金色微笑。左面黑色出舌顰眉。作大醜惡相令人怕怖。右面如同秋月圓滿清淨。然此等皆有所謂而對治之耳。此經七卷之文乃 宋朝大宗皇帝時西天譯經三藏大息灾所譯。印呪壇場。文其周備。 大宗皇帝御製聖教序以冠其首。故祈福之處參入天位。然印本舊譯。經後附入感應。乃相州有人夜夢群猪繞一車。車中盡是文字。一鬼牽其車。因問其鬼。鬼曰。此乃合殺戮兵戈之籍。其人看之。盡錄人之姓名。遂問曰。有名字如何得免。鬼曰。有大摩利支天經。若能誦之。并稱天名。可得免也。及覺遂請其經。及日持聖號。不數月果有兵危。而得免之。若爾則不思議力誠可依憑。得不崇心以祈求安兵革者乎。讚曰。
有天號曰摩利支 行日月前誰見之 水火兵難及恐怖 一切冤魔難執持 身相乃作黃金色 顏如童子掛青衣 頂戴寶塔或端坐 手執無憂花樹枝 或執蓮華或八臂 前後圍繞乃群豬 或執弓箭金剛杵 鈎索等物示靈儀 或復正面金光聚 或如滿月或顰眉 現以三面面三目 種種威容各對治 呪法觀想令成就 冤魔銷散免灾危 由我皇朝經再譯 徧令佛宇建靈祠 每有感通垂化迹 持名誦呪伏慈威
或添作二十位者。更足成日月天子等四位。
日宮天子傳
梵語須梨耶。此云日。說文曰。日者實也。太陽之精。上騰為日。中有金烏。下有大龍輔之。天文曰。日者陽星之宗。張衡志云。日天之精也。金精火珠所成。能熱能照。大威德經云。亦名百光熾盛。無上圓形。普化令喜。勝意不瞋。無畏破暗。約有百名。若華嚴中日天子眾號無量。今準法華云。日宮寶光天子也。十二遊經云。成劫之時。人食香稻。黑暗便生。西方阿彌陀佛令寶應聲吉祥二菩薩造其日月。開人眼目。異相云。日月天子白佛言。當作何業為日月天。佛言。由四緣故。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持行。三奉持戒法不犯威儀。四然燈供佛。次修十善不殺等行。得生其中。俱舍云。日齊須彌山半。去地五十一踰繕那。阿含云。日天子城郭縱橫五十一由旬。樓炭經云。日宮城郭方正二千四十里。纓絡經云。日宮殿七重。相去各七由旬。牆高十二由旬。有其千門。皆百寶所成。異相云。城方一百四十里。高四十里。光射人目。見之若圓。五風運持。不令停住。長阿含經云。日天宮殿高十六由旬。周帀欄楯。行時百千諸天神導引也。前之所說。或有不同。由城有內外見有小大。故見差別。樓炭經云。日天壽量與四天王同。右遶書云。天輪左轉。日月右旋。其日乃自西南東北而行。由日行遲而天輪速。故帶而轉遂。令人間謂日自東南西北而轉。智度論云。右遶者自東至南。自南至西。自西至北。自北至東。日月星辰圍遶須彌亦復如是。因本經云。日天宮殿繞須彌山半。常行不息。南閻浮提日正中時。東弗婆提日則始沒。西瞿耶尼日將出時。北鬱單越正當夜半。六月北行漸移向北。每日六俱盧舍。六月南行亦漸移向南。每日六俱盧舍(一俱盧舍乃六里也)。在閻浮提最極南垂。他形狹近。日過速疾於冬分時。晝短夜長。六月過已。漸向北行。每一日中移六俱盧舍。故在閻浮提洲處中而行。北寬行久。所以晝長夜短。因本經云。須彌山外有佉提羅伽山等山。日天宮殿六月(此傳言。六月以六月陰。六月陽。如莊子六月息者也。非謂定指季夏六月)之中向北道行。照觸彼山。令生熟故。又須彌山佉提羅伽山。二山之間有須彌留海。闊八萬四千由旬。日天宮殿六月之中向南行時。照觸彼海。令寒冷故。因本經云。日天子身光照閻浮檀。輦輦光照。宮殿光明相接。而有一千光明。五百傍照。五百下照其宮殿也。以天金及頗梨合成。起世經云。有五種故。障其光明而暗。謂煙雲塵霧修羅手障。楞嚴經云。惡業眾生同分妄見。遂見薄蝕。金光明中。由其國王專行暴惡。不修善事。故二日並現。或日月薄蝕。日月無光也。漢天文志云。日蝕。君王當修德也。夫日輪升天。六合皆照。則光明破暗。洎成熟萬物。功實大矣。乃日天子之賜。得不興供於法會焉。讚曰。
日之炎體太陽精 寶光天子禦宮城 或號熾盛及勝意 如是共有百種名 由人成劫食香稻 遂即能令黑暗生 無量壽佛遣侍者 菩薩名為寶應聲 來造日輪破長夜 遂得眼目開昏盲 其城高廣千門啟 一一無非七寶成 由光照輦及宮殿 兩處交接映光晶 所以明曜射人目 世間皆謂是圓形 晝夜周行四洲上 五風運持不暫停 六月南行六月北 遂令寒暑有相傾 晝夜短長寬狹異 或時薄蝕有虧盈 大哉照世光明主 願臨法會赴虔誠
月宮天子傳
梵語婆奴。此翻光者。又翻月也。釋名云。月者闕也。太陰之精。陰星之宗。張衡云。水之精也。大威德經云。金脂星主光者。空主宿王等。凡五百名。華嚴中月天子無量。今依法華云。月宮明月天子。成劫之時。人食香稻。黑暗便生。吉祥菩薩造月輪以照夜。其修因壽量並同日光天子也。其去地也。俱舍論云五十踰繕那。阿含云月天子城郭縱廣五十由旬。阿含云。月宮城郭廣長一千九百六十里。俱舍云玻胝迦寶為體。水珠所助。能照能冷。周一百五十由旬。立世阿毗曇云。日月相去四萬八千八十由旬。日行疾三由旬。白月初日在前。黑月初日在後。纓絡經云。以五風運持不令停住。起世經云。月圓闕者有三義故。一背相轉。由月天以天銀及琉璃合成。宮殿背相而轉漸圓者。白銀見故。漸闕者琉璃面轉故。二青衣天所覆光。三日光影覆。即日月相望及合璧而晦。因本經云。以何因緣月宮有影。此大洲中閻浮提樹高大。影現月輪。以此有影。蓮華經云。此樹有雞王。以棲其上。彼鳴則天下雞皆鳴。法苑中云。婆羅痆斯國有三獸塔。是如來修行時燒身之處。劫初有狐兔猿相悅為友。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乃化作一老夫。安慰三獸。乃曰。今正飢乏。何以饋食。狐取鮮鯉。猿採果實。唯兔空迴。兔令猿狐聚薪以火藏內。遂俟火熾投身火中。以身願充一餐。老夫復帝釋身。感其心。故寄之月輪。傳乎後世。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漢紀云。月行之道。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東從青道。立秋秋分西從白道。立冬冬至北從黑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青赤出陽道。白黑出陰道。若夏月失節度而妄行。出陽道則旱。出陰道則水。楞嚴經暈適背玦負耳虹蜺。種種惡相。淨覺解云。此皆日月邊之惡氣也。漢天文志云。日月薄蝕。怪雲變氣。皆陰陽之精。本在地而上應於天者也。政失於此而變見於彼。猶影之象形。響之應聲。又云。月者刑也。月食修刑。是以說文凡禍福等字畫从示二。乃古文上字也。小者古文作巛。即日月星辰三光也。天欲令人悔過。必於三光以垂象。下示於人。令其知過必改也。是知月光陰滋萬物。夜發光明。功次於日光者焉。讚曰。
太陰之精號明月 天子居于白銀宮 成劫時人食香稻 黑暗便生皆昏蒙 吉祥菩薩之所化 月輪於是乘五風 玻胝迦寶水珠體 能照能冷成陰功 去地五十繕那許 修因壽量與日同 右遶須彌常不息 與日遲速咸住空 圓闕由于城面轉 青衣天覆及曈朦 閻浮提樹光影現 上有天雞鳴其中 佛作兔時曾結友 猿狐異類交情通 帝釋試之觀大器 各持所食共來供 唯有兔時無物至 自投入火以身充 帝釋感彼希有事 月中寄迹傳無窮 萬物賴月滋永夜 宜尊寶像啟修崇
娑竭龍王傳
大集等經中云。娑竭羅。大雲請雨經及光明經曰。婆伽羅王。須彌藏等經曰。婆難陀。孔雀經云。娑薛羅。乃梵音楚夏。此云鹹海。華嚴疏梵語三慕達囉。此云龍王。即大鹹海之中龍王也。須彌藏經云。善住龍王為一切象龍主。婆難陀龍王為一切蛇龍主。阿耨達龍王為一切馬龍主。婆樓那龍王為一切魚龍主。摩那蘇婆帝龍王為一切蝦蟇龍主。又孔雀經列一百七十七龍王。今娑竭羅當第七位。居大海龍王之次。大雲經列百七十餘龍王。當第三位。今所以獨供娑竭羅者。一是蛇龍之主。為龍本類故。二是大權之中。每對佛弘護故。三佛之法寶在其宮故。四自唐已來徧靈應故。由集要云。蛇龍乃其本類。餘皆旁類也。故知為五龍之主耳。又如海龍王經.法華.華嚴.大集偏稱此位。故知大權弘護力勝。又如龍樹入其宮。見法堂無量。法華中文殊師利所化八歲龍女。即娑竭羅王之女。大集亦云娑竭羅龍王有子。名青蓮華。面身相端正等。處胎經云。吾於海中與龍說法。無數龍神龍子得道。吾留金色全身舍利百三十枚令供養之。故知佛之法寶在其宮中。又帝心尊者北塔銘云。唐大宗朝大旱。諸處祈禱無感。遂遣中使命順和尚祈雨。順令中使往抱腹山草庵中。有老僧著木履行道。可云終南山杜順和尚伸意。天久不雨。願降甘澤。使至果如其言。即述前語。老僧乃云。大凡降雨。須天符牒。今雖無天符。順和尚有旨。則如天符牒無異。汝可速回。使回至都。雨即隨至。太宗遣使往謝。順問老僧何人。順乃云龍王也。遂遣使抱腹山。傳宣使至。止見草木深林。初無草庵。遂賜順為帝心禪師焉。大凡諸龍業報不一。如薰聞記說龍有四種。一守護天宮持令不落。二興雲致雨。三蛇龍決江開瀆。四伏藏龍主輪王及福德人藏。淨名疏云。龍是畜生道。正報似蛇。依報七寶宮殿。與天無異。亦能變形。為端正人。通胎卵濕化四種生。壽一中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壽盡為金翅之鳥所食。僧護經云。龍有五法不能隱身。一者生時。二者死時。三者睡時。四者瞋時。五者交時。迦葉詰難陀經云。龍有三苦。一者雖食百味飲。入口即化為蝦蟇。二婇女端正。欲為夫歸。二蛇相交。三背道布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連心。僧祇律云一。日之中三過皮肉落熱沙薄身。海龍王經云。昔在人中作大福田。受天福故。神受自在。不持齋戒。受惡報身。金翅鳥日食五百水龍。一龍王能受八戒。則免斯害。具如菩薩處胎經說。又若得袈裟一片一縷安於身上。亦可得免。僧祇律云。往因布施。今日奉養。同天神力。廣大龍宮。飲食有能盡壽銷者。有二十年銷者。有七年銷者。今娑竭羅龍王乃大權菩薩現此龍身。故華嚴說位皆十地。住不思議解脫。欲降雨時。三日之中先布密雲。所降之雨不從口出。不從身出。端坐深宮。舉念之時其雨普洽。竪亘六天。橫徧四域。以時雨[雨/汪]無所夭害。位居十地。迹示龍身。護法護民。其利博矣。讚曰。
娑竭羅王主蛇龍 弘護佛法使興隆 大唐已來多感應 故今法會仰深功 有女八歲成正覺 青蓮華子美儀容 佛至其宮宣妙法 金色舍利留其宮 唐初昔年因亢旱 曾蒙杜順指其蹤 天使往見於僧相 即時甘澤降靈空 大抵群龍非一類 胎卵濕化生非同 正報乃蛇受天福 金翅來吞而壽終 三種苦相誠難受 五不能隱事須從 獨有大權垂化迹 位居十地報難窮 欲降雨時身不動 先布密雲三日中 舉念之間洽遐邇 百穀咸秀使年豐 如是利生無礙力 願臨佛會賜靈通
閻摩羅王傳
梵語閻摩羅。或閻摩杜羅。或夜魔盧迦。俱舍論云。閻羅。或云琰摩羅。藥師經云。琰摩。乃經論互出不同。或梵語之音楚夏。此翻雙王。亦云隻王。由兄與妹皆作地獄之主。故名雙。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云隻。新譯云靜息。俱舍譯云息諍。由此止息罪人諍故。或以業鏡。或示罪惡之處。及與伴類。令明了故。顯揚論.正法念經以鬼趣収。瑜伽論開地獄趣収。探玄記云。依諸聖教。說有五種。一是地獄趣攝。如瑜伽第二說。二是鬼趣攝。如瑜伽菩薩地說。更有經文不錄。三非二趣攝。如華嚴經文。別有閻羅王趣故。四是變化如觀佛三昧經第五說及二十唯識等說。五是菩薩作。如瑜伽第七十七卷云。炎魔名法王。為利益為作損。應言唯作益。故知是菩薩也。又正法念經中閻羅王為人說偈言。汝得人身不修道。如至寶山空手歸。汝令自作還自受。呌喚苦者欲何為。言地獄者。梵語捺落處。此云苦器。圭山修證儀云。順世間稱為牢獄。今以地下有獄。故稱地獄。若正翻。當云苦器。言盛貯苦人之器。今義淨翻地獄也。淨土三昧經云。閻羅鬼王總治一百四十地獄。正法念經云。閻羅王在冥司。三時自受其苦。宮殿皆變炎熾鐵城。所食鐵丸銅汁等以酬惡報也。過已還舉善心。復見宮殿百寶莊嚴。以酬善因也。阿含經云。閻浮提南有金剛山。山中有宮殿。縱廣六十由旬。地獄經云。城廣三萬里。金銀所成。有十八小王。淨土三昧經云。有三十獄王。十王經云。閻羅於未來世作佛。號曰普王如來。集要云。閻浮洲南二鐵圍山外。有閻羅王宮殿。縱廣六十由旬。七重墻壁。七重欄楯。七重鈴網。其外七重多羅行樹。臺殿園苑種種可觀。王以惡業自然而有。赤鎔銅汁在前殿。即變成鐵。五欲功德皆沒。王見此已。怖畏不安。即走入內。時守獄者取王高舉撲之。以鎔銅汁瀉置口中。次第焦爛。從下而出。王作是念。所住宮殿等由昔作惡悉皆隱沒。今受此苦。願捨是身。於佛法中出家入道。既發善念。所住宮殿還復如舊。便得快樂。言其惡因者。昔毗沙王與維陀始王共戰。兵刀不如。遂與十八大臣及百萬眾同發願言。願我復生為地獄主。治此罪人。今日惡報。願悉現前。其壽限也。俱舍說等活地獄與四天王天等。其八大獄倍倍增之。嗚呼。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端不虗矣。而其苦樂端由一念故。所以閻羅善念纔興。苦相即滅。其由明來暗去耳。藥師又云。一切眾生有俱生神。隨其善惡悉皆記錄。授與琰摩法王之使。隨其善惡而處斷之。又五天使者經云。閻羅見罪人必切齒相責。曾遣髮白目暗耳聾病瘦無力五使者相報。云何不知則於警覺。於人誠大權也。所以瑜伽稱為唯益。藥師名王之使。十王記為普王如來。良有以也。此實冥府之主。地獄之尊。光明鬼神品特列其名。既崇法會得不崇奉者乎。讚曰。
閻摩杜羅乃雙王 主於冥府事多彰 兄妹分治男女獄 或稱鬼趣或分張 或說化現或菩薩 隨其識境現難量 十八小王三十眾 咸參治事考條章 見罪人至必呵責 自作自受苦須當 所治苦器地下獄 所居宮殿類天堂 其城住在閻浮下 七重行樹七重墻 三時惡報王亦受 鐵丸吞食飲銅漿 善心忽發祈依佛 出家入道向僧坊 所居还復同天報 再羅侍從顯靈光 五天遣使令知覺 信應警策念無常 佛曾親授當來記 普王遍證菩提場 大權今日司幽陰 但增利益濟無央 既有恩光利存沒 是宜法會略稱揚
傳後續辯
昔智者法師嘗曰。男天女天所以不同。盖彰慈威折攝。然此論其相儀耳。非定男女也。如四王.金剛.韋天.散脂.娑竭.閻摩之類。乃男天也。梵釋摩醯.功德.大辨.地神.樹神.鬼子母.摩利支.日月天子。皆女天也。男天故威而折。女天故慈而攝。然此亦大槩之論。且如大辨.摩醯摩利支或現八臂。手執利器。豈專慈也。韋天作童男形。豈專威也。故在諸天慈威折攝無不具者。就其勝而言之可也。
右辨慈威折攝。
摩醯首羅。色頂天主。亦三界主。故云尊極梵王。色界天主亦大千主。故以有覺觀。故統上冠下。故云號令主。帝釋地居天主。亦三十三天主。亦欲界主。此即智論三天主也。四王四方四界之主。亦八部主。又二十八部三十二將主。金剛密迹護千佛教法主。散脂二十八部主。韋天三洲護法主。地神百糓主。樹神菩提場主。鬼子母鬼王母主。護男女主。摩利支天救兵難主。日月天子為晝夜光明主。娑竭羅五龍主。閻摩羅幽冥主。此皆世間主也。獨有功德天主世出世福德。大辨才主世出世智慧。乃二嚴主。所以光明獨於散脂品中稱之。意在此也。百錄令特奉之。亦為此也。然若列梵釋等世主。自當回護。欲以臣佐而居帝王之上。恐不可也。
右辨眾天所主。
或云諸天之本莫非大權。故經云。一切皆是大菩薩等。而迹示天身。然推其本。則何獨天神。所以常不輕禮一切眾。唐飛錫念未來佛。而百錄之中不許僧禮天者。盖就迹之顯了故也。談天之本迹者。當須察此。
右辯天本迹。
或云散脂密迹洎龍王閻羅地神樹神安得稱天。或鬼趣藥叉品類別故。然法苑云。天有四種。一世間天。諸國王受天福。二生天。四王已上至非非想。三淨天。須陀洹至菩薩。四解義天。於文義自在。又婆娑沙論云。光明照曜故名為天。又天者自然自在為義。若爾則雖娑竭龍身閻摩鬼趣皆受天福。宮殿百寶豈非可以稱天乎。舊說云云。今所不取。
右辯通稱為天。
或云梵釋之尊。鬼趣之劣。安得同列(此舊傳文)。今謂如常佛會。八部同臨。華嚴四十二眾。凡聖皆列。諸經廣有其文。何獨至疑於此耶。
右辨尊劣同列。
近有偽書。號總聖錄。出十六天并韋天。昔因其間曰。幾世為國王。幾世為長者等。考之藏典。並無所據。又云一千二百卷在西竺。一百二十卷在唐土。皆不根之語。若果西域有之而傳此方。合有譯師翻傳之事。請見者詳之。
右辨總聖錄偽。
重編諸天傳下卷(終)
武康德證萬歲寺比丘紹德。嘗聞諸天護法多諸靈應。必有傳記載其本末。甲戌春偶得諸天列傳於西余山大覺寺明上座。庶遂平生之願。於是捨財刊梓廣其傳。
旹元統乙亥夏五日謹誌
諸天總呪曰。
唵路迦路迦佉羅耶娑婆呵
君 大梵尊天 臣 諸天皆臣屬 主 三目摩醯為大千主 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 賓 大辨在山澤功德在北天園中皆客寄耳 男 梵釋四王男天 女 功德辨才地神樹神鬼子母有女功德天有男散脂脩摩 本 迹
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八月二十一日。杭州上天竺惠覺法師齊璧入寂。石林葉夢得銘其塔。嗣子神煥甞考論諸天行位。以君臣賓主男女本迹為綱目。謂大梵尊天君臨三界。統上冠下。諸天皆其臣屬也。大梵為三界主。三目摩醯為大千主。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主領八部。雖君臣不同。要各有主義。若大辨在山澤。功德在北天。園中皆客寄耳。實無所主領也。梵釋四王是男天。功德大辯地神樹神皆女天。不可使男女失序。況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有男名散脂脩摩。今子居母上。可謂之以母從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釋四王本是地住菩薩。金剛密迹本護千兄成佛。不揣其本而齊其迹可乎。知此四義然後始可與言天矣。
聖宗佛法源耳錄九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黄公度
清·凌德
宋·龙衮
清·惜红居士
唐·高彦休
周·佚名
清·陆应旸
圣水艾衲居士
杨香池
(五代)徐衍
清·周士祢
清·李放
(宋)文莹
(东汉)辛氏撰
宋·薛居正 等
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