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缁门崇行录
缁门崇行录
續藏經 緇門崇行錄
明 袾宏輯
緇門崇行錄敘
僧問沙門奚事。曰事道事。道孰為本。曰德行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鈍以福修。沙門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師子之乳。匪琉璃瓶貯之則裂。舉萬鈞之鼎而荷以一葉之舟。不顛趾而溺者幾希矣。今沙門稍才敏則攻訓詁業鉛槧如儒生。又上之則殘摭古德之機緣而逐聲響捕影跡。為明眼者笑。聽其言也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葢末法之獘極矣。予為此懼。集古善行。錄其要者。以十門羅之。何者。離俗染之謂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嚴。狂士之清也。攝身口意是諸佛教。故受之以嚴正。嚴正由師訓而成。師者人之模範也。故受之以尊師。親生而後師教。遺其親是忘本也。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受之以孝親。忠孝無二理。知有親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慶而我得優游於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盡於上交而惠乏於下及。則兼濟之道虧。故受之以慈物。慈近於愛。愛生著。出世之礙也。故受之以高尚。高尚非潔身長往而捨眾生也。欲其積厚而流光。故受之以遲重。遲重而端居無為。不可也。故受之以艱苦。勞而無功則苦難而退。因果不虗。故受之以感應終焉。十行修而德備。則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後佳種投。心醇矣而後至言入。無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一鄙夫耳。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彌多障彌重。將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塵不立。十行何施。予曰。五蘊紛紜。四大叢沓。何謂無塵。僧云。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予與一掌曰。學語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僧無對。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塵埃。子何不拭。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無妄談般若自取殃咎。無醉於虗名。修其德。殫其精誠。以致力於道。力極而心通。然後知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夫是之謂真慧。願吾子究心焉。予未聞道兼薄於德。今為此書。惟務救時獘而酬佛恩耳。明達之士苟不因人棄言。幸展轉以告夫禪者。
萬曆十三年仲冬日 杭沙門 袾宏 識
緇門崇行錄目次
清素之行第一
不作齋會 受施隨散 蟲鳴塵積 左溪遁跡 遺錢不顧 不畜衣糧 嚫施不憶 門不掩閉 人疑僕從 荷衣松食 鹿鳥為侶 少欲知足 誨眾清行 衲衣一食 獨守死關
嚴正之行第二
禁拒女尼 幼絕戲掉 嚴訓侍者 破壞酒器 不面女人 力衛殿堂 擯黜豪尼 不受仙書 闔門拒子 抗章不屈 防心離過 終夜拱手 不談世事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受杖自責 為師禮懺 立雪過膝 離師悔責 迎居正寢 歷年執侍 謹守遺命 遵訓終隱 兵難不離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母必親供 居喪不食 泣血哀毀 荷擔聽學 鑿井報父 禮塔救母 悟道報父 刲股出家 織蒲供母 誠感父骨 念佛度母
忠君之行第五
開陳報應 勸善弭災 規諫殺戮 巧論齋戒 較論供養 說法悟主 感悟東宮 勸斷屠殺 勸修懺法 受罰不欺 咏花諷諫
慈物之行第六
忍苦護鵝 護鴨絕飲 贖養生命 悲敬行施 買放生池 割耳救雉 濟貧詣官 躬處癘坊 口吮腹癰 惠養羣鼠 氈被畜狗 穢疾不嫌 看疾遇聖 行先執箒 贍濟乞人 施戒放生 看病如己
高尚之行第七
避[冗-几+龍]入山 眾服清散 不享王供 駕不迎送 不結貴遊 不引賊路 屢徵不就 寧死不起 三詔不赴 詔至不起 冒死納僧 不赴俗筵 不受衣號 力辭賜紫 不樂王宮 袖納薦書 棄書不拆 對使焚鉢
遲重之行第八
傳法久隱 十年祕重 不宣靈異 混迹樵牧 事皆緣起 歷年閉戶 久處深山 八請不赴 重法隱山 廢寺隱居
艱苦之行第九
年老頭陀 備經險難 法滅縗絰 刺股制心 西竺取經 身先苦役 蚤虱不除 六載舂粟 不作不食 萬里決疑 躬自役作 卑己苦躬 刻苦事眾 行不辭勞 常行乞食
感應之行第十
精誠感戒 懺獲妙音 誓師子座 夢中易首 廢戒懺悔 癘疾獲瘳 勤苦發解 禮懺延壽 誦經延壽 扣鐘拔苦 天神護體 感示淨土 甘露灌口 懺感授記 口出青蓮
緇門崇行錄
古杭雲棲寺沙門 袾宏 輯
△清素之行第一
不作齋會
劉宋僧旻。七歲出家。以經義宗海內。號旻法師。脩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未甞倦廢。或問。和尚所脩功德多矣。不聞建大齋會。恐福事未圓。旻曰。大齋難得盡理。且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如復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彌難盡意。不如已之。
贊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名曰圓滿。乃至掩關僧。半期以後即於關中營營焉。晝夜經畫預辦齋會。無復正念。嗟乎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鑑也。
受施隨散
梁慧開。吳郡海鹽人。歷聽藏旻二師經論。講演名世。豫章守謝譿迎請說經。厚加嚫遺。還未達都。分散已盡。晉安守劉業餉錢一萬。即贍寒餒。曾不終日。情性疎率。不事形儀。衣服塵滓。末嘗舉意浣濯。
贊曰。講法而不受嚫遺。是之謂法施。噫。安得人人法施如開公乎。
蟲鳴塵積
梁道超。從靈基寺旻法師學。獨處一房。屏絕賓侶。塵埃滿屋。蟋蟀鳴壁。中書郎張率謂曰。蟲聲聒耳。塵多埋膝。安能對此而無忤耶。答曰。時聞此聲。足代簫管。塵隨風來。我未暇掃。致忤名賓。為愧多矣。率大嘆服。
左溪遁跡
唐玄朗。傅大士六世孫也。常行頭陀。依岩傍澗。號左溪尊者。宴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一鬱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非尋經典不輕燃一燭。非覲聖容不妄行一步。洗鉢則羣猿爭捧。誦經則眾鳥交翔。刺史王正容屢請入城。師不欲往。竟辭以疾。
贊曰。今人讀永嘉答書。藐視朗師等之僻見。不知永嘉特一時遣著之語。而左溪遺範。正學者今日事也。明眼者審之。
遺錢不顧
隨富。上依益州淨德寺止宿。繫大笠道傍坐。其下讀經。人往來不喚令施。有施者亦不呪願。以路靜故。多載無所獲。人謂曰。城西北人稠施多。奚為在此。答曰。一錢兩錢足支身命。復用多為。陵州刺史趙仲舒者。三代酷吏也。甚無信敬。聞故往試。騎馬過之。佯墮貫錢。富讀經自若。目未曾覩。去遠。舒令人取錢。富亦不顧。舒乃問曰。爾終日所得一錢。貫錢在地見人持去何不止之。曰。非貧道物。何為妄認。舒下馬禮謝。嘆服而去。
不畜衣糧
唐通慧。三十出家。入太白山。不賚粮。取給草果。渴則飲水。息則依樹。坐起禪思。經於五年。因以木打塊。塊破形銷。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被。所著麻鞋至二十載。布衲重縫。冬夏不易焉。
嚫施不憶
唐靜琳。京兆華原人。道風既播。嚫錫日至。並委諸侍人。口不重問。後欲作福。方恨無財。侍人出之。琳曰都不憶有此也。平生衣破以紙補之。
門不掩閉
唐智則。雍州長安人。性落魄不羈。恒被破衲。裙垂膝上。房僅單床。瓦鉢木匙外無餘物。居一室。門不掩閉。眾號為狂。則嘆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耳。出家離俗。而為衣食故行住遮障。鎻門緘笥費時亂業。種種聚斂役役不安。此而非狂。更無狂者。
人疑僕從
唐承遠。始學於成都。後住衡山西南岩。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茹草木而已。有慕而造者。值於崖谷。羸形垢面躬負薪樵。以為僕從而忽之。不知其為遠也。代宗聞其名。賜所居號般舟道場。世稱蓮社三祖云。
贊曰。茆茨搆而堯堂疑於村舍。衣服惡而禹迹疑於野人。況釋子以鉢衲支身者耶。今時有侈服飾置臧獲。惟恐人之不知。而揚揚過閭里者。亦可以少愧。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禪師。得馬大師即心即佛之旨。隱深山中。人無知者。鹽官以書招之。辭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鹿鳥為侶
後周行因。隱居廬山佛手岩。每夜闌一鹿一雉棲遲石屋之側。馴狎如伴侶。殊無疑怖。因平生不畜弟子。有鄰菴僧為之給侍。一日謂曰。捲上簾。吾欲去。簾方就鉤。因下床行數步。屹然立化。
贊曰。多欲之人死且彌切。甚而分香賣履。眷眷不能放下。不獨世諦中人。釋子亦有之。因一生清氣逼人。脫化如遊戲。不亦宜乎。
少欲知足
唐宏覺禪師。誡徒眾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獄。少欲知足。莫貪世榮。忍饑忍渴。志存無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拋棄。
誨眾清約
宋慈受深禪師。小參示眾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匾擔山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永嘉大師不喫鋤頭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緉鞋。遇軟地則赤脚。汝今種種受用。未饑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盡。如何消得。
衲衣一食
唐慧熈。居惟一身。不畜侍人。日惟一食。不受人施。房地惟一蹤。餘並莓苔。所坐之榻惟於中心。兩頭塵合。如久曠者。衣服敝惡。僅免風寒。冬服破衲。夏則懸置。梁上有聞其名者。就房參謁。迎逆接候。累日方得見焉。
獨守死闕
元高峰妙禪師。在龍鬚九年。縛柴為龕。冬夏一衲。後造天目西岩石洞。營小室如船。榜曰死關。上溜下淖。風雨飄搖。絕給侍。屏服用。不澡身。不薙髮。截甖為鐺。併日一食。宴如也。洞非梯莫登。去梯斷緣。雖弟子罕得瞻視。
贊曰。天懸九霄。壁立萬仞。前有熙公。後有此老。真逈絕塵氛矣。曩余登天目。入張公洞。俯臨千丈岩。訪死關之遺。覩師威容。恍乎在目。自悲生晚不獲親炙。因涕淚久之。
○總論
比丘。華言乞士也。清淨自活。名曰乞士。而多求。而多畜。而多事。不亦實叛其名乎。旻師而下諸公。千載至今流風未泯也。聞其風而不興起。尚得為比丘乎哉。
△嚴正之行第二
禁拒女尼
隋靈裕。定州人。安眾兩堂。簡【標】己未具言行濫者斥之。女尼誓不授戒。弘法時方聽入寺。仍後進先出。己房不令登踐。沙彌受具。必餘師證至時乃臨壇耳。終身布衲裙垂。踝上四指。衫袖僅與肘齊。見衣服過度者當眾割之。
幼絕戲掉
唐玄奘法師。姓陳氏。漢太丘公之後也。隨兄素出家。年十一誦維摩法華。卓然梗正。不偶時流。覩諸沙彌劇談掉戲。謂曰。經不云乎。夫出家者為無為法。豈復更為兒戲。可謂徒喪百年。識者知師德器不凡矣。
贊曰。童年而盛德。非天賦之獨隆。葢宿習之不忘也。知乎此。則可以辦來生於今日矣。
嚴訓侍者
唐智正。定州安喜人。開皇十年奉勅住勝光。仁壽後入終南至相寺。與淵法師為侶。二十八年不涉世諦。弟子智現者伏承法教。正凡有著作。端坐思惟。現執紙筆立侍。隨出隨書。累載。初不賜坐。一日足疼心悶。不覺仆地。正呵責曰。昔人翹足七日。汝今纔立顛墜。心輕故也。其嚴如此。
贊曰。仆地而猶加呵責【標】不已。甚乎。噫。古人忘軀為法。少室齊腰。程門三尺。未足為過也。今坐而論道尚有厭倦者。師嚴道尊敝也久矣。悲夫。
破壞酒器
唐玄鑒。澤州高平人。性敦直。見非法必面陳呵毀。不避強禦。數有繕造。工匠繁多。或送酒者輒止之曰。吾所造必令如法。寧使罷工。無容飲酒。時清化寺脩營佛殿。州豪族孫義致酒兩輿。鑒即破酒器流溢地上。義大怒。明將加惱。夜夢人以刀擬之。既悟。躬詣懺悔。
贊曰。今時之餉工役。非惟用酒。兼復飪腥。至於竪棟安樑賽神宴客。且復赤丁坦之刃矣。天堂未就地獄先成。豈虗言哉。司營繕者當痛以為戒。
不面女人
唐道林。同州郃陽人。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深岩隱居。勑令住大興國寺。頃之逃於梁山之陽。從生至終儉約為務。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親面。不為說法。不從受食。不令入房。臨終之際有來問疾者。隔障潛知。遙止之。不令面對焉。
贊曰。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但不得見齒。不得多語。而此老絕不說法。似矯枉過正。然末法澆漓。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如此老者。良足為後進程式。
力衛殿堂
唐惠主。始州永歸縣人。專精律學。居青林寺。時陵陽公臨益州。素少信心。將百餘馱入寺。就佛殿講堂僧房安置。無敢違者。主從莊還。見斯穢雜。即入房取錫杖三衣而出。嘆曰。死活今日矣。舉杖向驢騾。一時倒仆如死。主手擎擲之坑中。縣官大驚。執主申狀。陵陽喜曰。蒙律師破我慳貪。深為大利。送沉香十斤。綾紬十段。後還京從受菩薩戒焉。
擯黜豪尼
唐慧滿。雍州人。七歲出家。後奉敕住弘濟寺。時證果寺尼出入宮禁。取僧寺為菴。滿集眾擯黜。尼訴於東宮。遣詹事杜正倫等解其擯事。滿執法不從。眾懼禍及遂強解焉。滿嘆息不悅者累日。尼後詣滿謝過。滿終不顧。
不受仙書
唐法常。襄陽人。性剛敏。衲衣囊鉢畢志卯齋。貞元中自天台之梅山。梅山者梅福舊隱也。常寄居之。夢神人告曰。君非凡流。此石庫中有聖書。受之者為下界主。不然為帝王師。常曰。此非吾好。昔僧稠不顧仙經。其卷自亡。吾惟以涅槃為樂耳。神人嘆服。
闔門拒子
唐從諫。南陽人。壯歲出家。頓了玄理。會昌沙汰。潛居皇甫氏別業。大中初復教。因還洛邑舊居。其子自廣陵來覲。與諫遇於院門。不復能識。乃問曰。從諫大德安在。諫指之東南。子既去。闔門不出。其割愛如此。
抗章不屈
唐智實。居洛下。時太宗幸洛。詔道士位列僧前。京邑沙門陳諫。有司不納。實隨駕表奏極論其失。帝令宰相岑文本諭旨遣之。實固執不奉詔。帝震怒。杖實朝堂。民其衣。流之嶺表。有譏其不量進退者。實曰。吾固知勢不可為。所以爭者。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聞者嘆息。
防心離過
(趙)宋汴京善本禪師。姓董氏。漢仲舒之裔也。博極羣書。依圓照本禪師剃落。哲宗朝住法雲。賜號大通。平居作止直視不瞬。臨眾三十年未甞輕發一笑。凡所住見佛菩薩立像終不敢坐。蔬果以魚肉為名則不食。其防心離過類如此。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忽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示寂。世稱大本小本云。
贊曰。防心如是。古之所謂聖賢。今之所謂迂僻也。哀哉。
終夜拱手
(趙)宋圓通訥禪師。常入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漸昇。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鷄鳴云。
不談世事
宋光孝安禪師。住清泰寺。定中見二僧倚檻相語。初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唾罵。仍掃脚跡。詢其故。乃二僧初論佛法。次敘間闊。末談資養。安自是終身未甞言及世事。
贊曰。古人為生死行脚。纔逢師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論。今人終日雜話。求如二僧亦不可復得。鬼神在側又當何如。噫。可懼也已。
○總論
或謂六和名僧。又僧行忍辱。宜無取於嚴。不知吾所謂嚴。非嚴厲之嚴。葢嚴正之嚴也。以嚴正攝心則心地端。以嚴正持法則法門立。若夫現奇特以要譽。逞兇暴以示威。與今之嚴正實霄壤焉。衲子不可不辨。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晉道安法師。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所重。驅役田舍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師與辨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賚經入田。因息就覽。暮歸更求餘經。師曰。昨經未讀。乃復求耶。答曰即已成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更與成具光明經一卷。將一萬言。賷之如初。暮復還經。師令誦之。不差一字。方大驚嘆。
贊曰。安。清廟之圭璋也。置之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子纔負寸長禮貌。衰則去矣。況田役耶。況久於田役耶。吾於是三嘆。
受杖自責
晉法遇。事道安為師。後止江陵長沙寺。講說眾經。受業者四百餘人。時一僧飲酒遇罰而不遣。安遙聞之。以竹筒貯一荊杖封緘寄遇。遇開緘見杖。即曰。此由飲酒僧耳。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遂鳴椎集眾。以筒置前。燒香致敬。伏地命維那行杖三下。垂淚自責。境內道俗無不嘆息。因之勵業者甚眾。
贊曰。噫。使今人發安老之緘。其不碎筒折杖而誶語者寡矣。聖師賢弟子。千載而下。吾猶為二公多之。
為師禮懺
晉法曠。下邳人。早失二親。事繼母以孝聞。後出家。師沙門曇印。印甞疾病危篤。曠乃七日七夜祈誠禮懺。至第七日忽見五色光明照印房戶。印如覺有人以手振之。所苦遂愈。
立雪過膝
(北)魏神光。學解冠世。達磨大師自西域至。往師之。磨未甞與語。一夕大雪。光立庭砌。及曉。雪過其膝。磨顧曰。久立雪中。欲求何事。光泣曰。惟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磨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輕心淺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誨勵以刃斷臂置於磨前。磨曰。諸佛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求亦可在。光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磨曰。將心來。與汝安。光曰覔心了不可得。磨曰與汝安心竟。遂傳法。為二祖。
贊曰。二祖得法良由精誠已極。機緣已熟。乃爾針芥相投。非取必斷臂也。癡人效嚬。將致力刀砧矣。噫。傳法而必斷臂。則諸祖無完膚。成佛而必燃身。則列聖無噍類。斷煩惱臂。燃無明身。願禪者勉之。
離師悔責
唐清江。幼悟幻泡。禮曇一律師為親教師。諷誦經法。觸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甞與師稍忤。捨而遊方。遍歷法筵。自責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鮮矣。乃還師所。當僧集時。負荊唱言。某甲再投和尚。惟願攝受。時一公詬罵。江雨淚懺謝曰。前念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求哀再四。一公憫之。遂為師資如初。一公沒。謁忠國師。密傳心要焉。
贊曰。舍聖賢而知非。當詬罵而不退。可謂明且誠矣。終傳心印。不有由乎。彼淺信之流。小嫌則長往不返。微呵則[口*(銜-金+缶)]恨不忘。空遇明師。竟有何益。如逢帝主。不獲一官。惜哉。
迎居正寢
唐石霜慶諸禪師。得法於道吾。後隱瀏陽。洞山有瀏陽古佛之語。學者多依之。道吾將化。棄其眾從諸。諸迎居正寢。行必掖。坐必侍。備極敬養之禮。
歷年執侍
唐招賢通禪師。少為六宮大使。因詣鳥窠求出家。窠不納。堅求。乃為剃落。執侍左右勤劬不替。經一十六年不蒙開示。欲辭去。窠問何之。曰諸方學佛法去。窠云佛法此間亦有少許。遂拈起布毛。忽大悟。號布毛侍者云。
贊曰。人見侍者於布毛下悟去。不知一十六年織紝之力也。匪多載辛勤。焉有今日事。遇明師者。幸毋以躁心乘之。
謹守遺命
(趙)宋懷志。金華人。幼業講。因一禪者激發。棄講參方。晚至洞山。得法於真淨文禪師。久之辭去。真淨囑曰。子禪雖逸格。惜緣不勝耳。志拜受命。至袁州。州人請住持揚岐。掣肘而去。遊湘上。潭牧請住上封北禪。皆不受菴。於衡嶽二十餘年。有偈曰。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跡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晚投龍安。處之最樂堂。遂終老焉。
贊曰。顯達人之所欲。遵遺命而力拒諸請。可不謂難乎。今人嗜名利。棄禮義。不請而往者紛如矣。尚何憶乎師命。
遵訓終隱
(趙)宋清素。得法於慈明。在處隱眾中。兜率悅公時在眾。因夜話。詢知為慈明侍者。大驚。明日具威儀參扣。往復開發。遂得大悟。仍戒悅曰。吾以福薄。先師授記。不許為人。憐子之誠。忘先師之戒。子以後切勿嗣吾也。終身陸沉。人無知者。
兵難不離
元印簡。山西寧遠人。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十八元兵下寧遠。四眾逃難。簡侍中觀如故。觀曰。吾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何當玉石俱焚。宜自逃遁。簡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苟免乎。明日城降。元帥史公天澤問曰。汝何人。對曰沙門。食肉否。對曰何肉。史曰人肉。對曰。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喜而釋之。
○總論
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為弟子者。師存而守已易。所以者何。良由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葢一時偶合而已。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則易。嗔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未必其無人矣。嗟乎悲哉。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火。目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始克濟拔。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由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母必親供
(北)齊道紀。習成實。造金藏論七卷。於鄴城東郊講演。往則荷擔其母及經像等。語人曰。母必親供者。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衣著食飲大小便利。躬自經理不煩他人。有助之者輒拒之曰。吾母也。非爾母也。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苦。何以勞人。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居喪不食
梁法雲。陽羨人。七歲出家。為莊嚴寺寶亮弟子。雋朗英秀。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學者海湊。性誠孝。勞於色養。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旻法師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者跂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遠則啟發菩提。以導神識。宜速思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細近。雲乃割哀。微進饘粥。
贊曰。曾子之母死。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即雲公之居喪。雖曾子何加焉。語曰釋氏棄其親。豈理也哉。
泣血哀毀
隋智聚。住蘇州虎丘東山寺。至德三年丁母憂。泣血悲哀。幾於毀滅。止東山精舍。善說不休。法輪常轉。
荷擔聽學
隋敬脫。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聞。其聽學也。常施荷擔母置一頭。經籍楮筆置一頭。若當食時。坐母樹下。入村乞食。
鑿井報父
唐慧斌。兖州人。父朗在朝。年迫期頤。愛敬無由。乃於汶水之陰九逵之會。建義井一區。以報父恩。立碑銘之。有殷憂暮景。見子無期。百年幾日。對此長悲之句。
禮塔救母
唐子鄰。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受寺慶修律師出家。忽思親歸寧。父失明。母已故三載矣。因詣岳廟敷坐具。誦法華。誓見岳帝求母生處。其夜岳帝召謂曰。汝母禁獄見受諸苦。鄰悲泣請免。帝曰。可往鄮山禮育王塔。庶可救也。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俄聞有呼鄰聲。望空中。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倐然不見。
贊曰。目連感佛教以供僧。子鄰感神教以禮塔。至孝通神明。詎不信夫。
悟道報父
唐師備。姓謝氏。父以漁為業。墮水死。備因出家。欲報其父。芒鞋布衲食纔接氣。與雪峰存禪師為友。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甞携囊出嶺。擬欲遍參。忽傷足流血。豁然而悟。遂不出嶺。依峰咨決心要。峰甞稱曰。備頭陀再來人也。後忽夢父來謝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來報耳。
刲股出家
唐鑒宗。湖州長城人。姓錢氏。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饋之。紿曰他畜之肉。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後謁鹽官悟空禪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咸通中止天目東峰徑山。號徑山第二祖。
織蒲供母
唐睦州陳尊宿。諱道明。初遊方契旨於黃蘗。住觀音院。常餘百眾。後捨眾入開元寺房。作蒲屨施道路。貨屨養母。人號陳蒲鞋云。
誠感父骨
(五代)後周道丕。長安貴胄里人。唐宗室也。七歲出家。十九值駕幸洛京。長安焚蕩。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岩穴。時糓湧貴。丕自辟穀。惟乞食供母。母問食未。恐傷母意。必曰已齋。母曰。汝父霍山戰沒。骨暴霜露。能收取歸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晝夜誦經呪之曰。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願羣骨之中有動轉者。即吾父遺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輕捨。數日間有髑髏從骨聚躍出。搖曳良久。丕躃踊抱持賷歸見母。是夜母夢夫歸。明晨骨至。人以為孝感所致。後應制論道多居元席。朝野歸重。
贊曰。絕粒而餉母饑。誦經而獲父骨。可謂大孝兼乎存歿。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鳴呼異哉。
念佛度母
(趙)宋宗賾。襄陽人。父早喪。母陳氏携養於舅氏。少習儒業。年二十九禮長蘆秀禪師出家。參通玄理。迎母於方丈東室。勸母剪髮。甘旨之外勉進念佛。後無疾而終。製勸孝文行於世。號慈覺禪師。
贊曰。賾公篤信淨土。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使果得往生。賢於度母生天者多矣。沙門欲報其親。不可不知此。
○總論
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傳記所載葢歷有明徵矣。今猶有嫉僧如蛇蝎者。則僧之罪也。即可痛恨其罪有三。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親者。一也。高坐舟車而俾其親牽輓如工僕者。二也。割愛出家而別禮他男女以為父母者。三也。願諸世人。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忠君之行第五
開陳報應
吳僧會。吳主皓召而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對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烏翔壽星見。以仁慈育萬民。則醴泉冽嘉禾茁。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周孔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周孔既明。何用佛教。對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槩。佛教不止淺言。故備陳其詳。聖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深然之。
勸善弭災
晉法曠。簡文皇帝詔問起居并諮以妖星。請曠為力。曠答詔曰。景公修德。妖星移次。願陛下勤修德政。以塞天譴。貧道必當盡誠。乃與弟子齋懺。俄而星滅。
規諫殺戮
晉佛圖澄。以石勒好殺。乃詣勒。勒問佛道有何靈驗。澄知勒不達深理。宜先動以道術。乃取鉢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生青蓮花。勒信服。澄因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靈表瑞。政敝道消。則彗孛見於上。恒象著見。休咎隨行。斯古今之常徵。天人之明誡也。勒甚悅焉。應被誅戮蒙救濟者甚眾。
贊曰。甞怪南北朝多高僧。賢聖出興。不於平世而於亂世者。何也。良以運厄時艱。民窮物苦。大悲救濟正在斯時耳。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巧論齋戒
(劉)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對曰。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身賤名劣。應須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寒暑調。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戒亦至矣。寧在撤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帝撫几歎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泥於近教。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明達。通天人之際矣。勑有司供給。舉國宗奉。
贊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獨不信者之過。亦論佛法者未盡其妙也。如求那者。義正而語圓。辭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礙者矣。雖古良諫。議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見而自謂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親近緇流者。正為此等輩也。神龍變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謂歟。
較論供養
(蕭)齊法願。潁川人。高帝事以師禮。武帝嗣興亦盡禮敬。文惠太子甞往寺問訊。謂願曰。葆吹清鐃以為供養。其福何如。願對曰。昔菩薩八萬妓樂供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
贊曰。好佛事而昧佛理。糜費雖多。不越人天有漏之因耳。願公此言。豈獨覺世俗之迷。抑萬代沙門釋子之良藥也。
說法悟主
(北)齊僧稠。昌黎人。年二十八。投鉅鹿實公出家。齊文宣徵之不就。躬造焉。扶接入內。稠為論三界本空國土亦爾。世相不常。及廣說四念處法。帝聞驚悟流汗。因受菩薩戒。斷酒肉。放鷹鷂。去漁畋。禁天下屠殺月。六年三勑民齋戒。
感悟東宮
唐玄琬。弘農華陰人。貞觀初。帝以琬戒德朝野具瞻。勑為皇太子諸王授菩薩戒。琬致書皇太子曰。今略經中要務四條。惟願留意。一曰行慈。謂依涅槃梵行之文含養兼濟。二曰減殺。謂東宮常膳多所烹宰。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擬羣寮及至斷命。所由莫不皆推殿下。請少殺生以永壽命。三曰順氣。謂不殺曰仁。仁主肝木。木屬春生。殿下位處少陽。請春季禁殺斷肉。以順陽和。四曰奉齋。謂年三齋。月六齋。何者。今享大福。咸資往因。復能進德。彌增美矣。皇太子答曰。辱師妙法四科。謹當緘之心府奉以周旋。永藉勝因。用資冥祐。
勸斷屠殺
唐沙門明贍。素博學。懷抱經濟。太宗聞其名。詔入內殿問之。贍廣陳政要。因敘釋門以慈救為宗。太宗大悅。下勑年三善月月六齋日普斷屠殺。行陳之所皆置寺焉。
勸修懺法
(劉)宋曇宗。[禾*未]陵人。出家靈味寺。甞為武帝行菩薩五悔法。帝笑謂宗曰。朕有何罪而為懺悔。宗對曰。昔虞舜至聖猶云予違汝弼。湯武亦云萬姓有過在予一人。聖王引咎。葢以軏世。陛下齊聖往古。履道思冲。寧得獨異。武帝善之。
受罰不欺
(趙)宋道楷。沂水人。得法後大揚洞上之風。崇寧中詔住東京淨因。大觀中徙天寧。上遣使賜紫衣。號定照禪師。表辭不受。上復令開封府尹李孝壽躬諭朝廷褒善之意。而楷確然不回。上怒。収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誠。問曰。長老枯瘁有疾乎。對曰無疾。有司曰。言有疾。即法免罰。楷曰。豈敢詐疾而求免罪譴乎。吏太息。遂受罰。編管淄州。見者流涕。楷神色自若。至州僦屋而居。學者益親。明年勑放自便。乃菴於芙蓉湖中。
贊曰。榮及而辭。人所難也。辭而致罰。受罰而不欺。不曰難中之難乎。忠良傳中何得少此。錄之以風世僧。
咏花諷諫
後晉江南李後主召法眼禪師入內庭。時牡丹盛開。主索詩。師乃頌云。擁毳對芳叢。由來逈不同。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艶異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主嘆悟諷意。
贊曰。味詩意。忠愛油然溢於言表。惜後主知而不用。終不免夢裡貪歡之悔耳。彼號為詩僧者。品題風月敝精推敲而無裨於世。以此較之。不亦黃金與土之相去耶。
○總論
士君子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僧無官守也。僧無言責也。而盡忠如是。孰謂山林之下無明良喜起之義歟。人倫莫重於君父。吾故前列僧之孝。後列僧之忠。以杜釋氏無父無君之謗。
△慈物之行第六
忍苦護鵞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師之門。時珠師方為王穿珠。置珠取食。而珠偶墮地。鵞吞之。珠師與比丘食。視珠不見。疑比丘竊之也。比丘欲護鵞。故任其捶擊至於流血。鵞來舐血。珠師移怒併擊鵞殺。之比丘不覺悲淚。珠師恠焉。乃語之。故感悟。珠師懺悔作禮。
護鴨絕飲
晉僧羣。清貧守節。菴於羅江縣之霍山。山在海中。有石盂逕數丈。清泉冽然。菴與石隔小澗。獨木為橋。由之汲水。後一鴨折翅在橋。羣欲舉錫撥之。恐傷鴨。還不汲水。絕飲而終。
贊曰。為物命而忘己身。大慈弘濟於是。為至矣。或曰。全鵞而忍苦可也。羣之滅其生得無過乎。噫。至人之視革囊。夢幻泡影耳。苟有利於眾生。則棄如涕唾。餧虎飼鷹皆以是心也。豈凡夫執吝四大者所測知耶。
贖養生命
陳法朗。徐州沛縣人。就大明寺寶誌禪師學禪。精律論。譽動京畿。聽侶雲集。所得檀嚫用造經像塔寺濟給窮厄。見諸生命即買歸畜之。鵞鴨鷄犬充牣房內。見朗寢息皆寂無聲。遊觀之時羣起鳴吠喧於鼓吹。亦懷感之致歟。
悲敬行施
隋靈裕。定州鉅鹿人。十五投趙郡應覺寺出家。博通經論。名藉海內。其行施也悲敬兼之。惠袈裟數過千領。疾苦求療者醫藥無筭。但得厚味必先奉僧。雖禦畜類未甞呵唾。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自稱己名號彼仁者。苦言懇切聞者流淚焉。
買放生池
隋智者大師。居臨海日。見民以漁為業。罾網相連四百餘里。江[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餘所。心憫之。乃以所得嚫施買海曲為放生池。【標】表聞陳主。陳主下勑禁採捕。因為
立碑。詔國子祭酒徐孝克為文。辭甚悽楚。覽者悲悟。多感化焉。
割耳救雉
隋智舜。趙州人。北遊亭山菴。其中有獵者逐雉。雉入舜房。舜苦勸免。不聽。因割耳與之。獵人驚悟。投弓放鷹。數村捨其獵業。每見貧餒流淚盈面。解衣減食無所不至。
贊曰。軻氏云。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於舜老驗之。
濟貧詣官
隋普安。京兆涇陽人。周氏滅法。隱於終南山之楩梓谷。苦行忘身。或露形草莾以施蚊虻。或委臥亂屍以施虎豹。時有重募。擒送一僧賞帛十段。或來執安。安欣然慰喻曰。觀卿貧煎正欲相給。為設食已。與共入京。帝曰。我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汝更助急不許道人山中。則遣渠何。往遂放入山。
躬處癘坊
唐智岩。丹陽曲阿人。智勇過人。為虎賁中郎將。漉囊掛於弓首。率以為常。後入浣公山依寶月禪師出家。昔同軍戎刺史嚴撰張綽等聞其出家。尋訪之。見深山孤寂。謂曰。郎將癲耶。何為在此。岩曰。我癲欲醒。君癲正發。往石頭城癘人坊為其說法。吮膿洗穢無不曲盡。永徽中終於癘所。顏色不變異香經旬。
口吮腹癰
唐志寬。蒲州河東人。常誦維摩經及戒本。感天神遶房。性慈惠。好贍病人。不計道俗及路遠近。無人治者即輿來房中躬自經理。有患腹癰膿不能出。口吮之。遂獲痊可。後梟感作逆事。逮寬配流西蜀。祖餞財帛悉不受。惟以一驢負經。路逢僧寶暹者。足破臥道傍。捨驢與乘。自擔經籍。時逢歲儉。煑糜粥以飼饑。又解衣衣之。或割或減。衘哀勸化。導彼念佛。
惠養羣鼠
唐慧意。鉢中之餘飼房內鼠。有竄百餘。皆馴狎。爭來就食。其病者以手摩捋之。
氈被畜狗
唐智凱。丹陽人。常講三論。貞觀元年住餘姚縣小龍泉寺。越俗狗生子多捐棄道上。凱憐之。收聚養育。乃至三十五十。氈被與臥。不嫌汙穢。
穢疾不嫌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者洞爛。穢氣鬱勃。聞者掩鼻。積為之供給。身心不二。或同器食。時與補浣。人問之。答曰。清淨臭穢。心憎愛也。吾豈二其神慮耶。寄此陶鍊耳。
看疾遇聖
唐智暉。住重雲。剏溫室浴僧施水給藥。有比丘白癩。眾惡之。暉與摩洗如常。俄有神光異香。方訝之。忽失所在。
贊曰。佛言吾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以中多賢聖故也。今重雲所遇與悟達因緣正相似。古今類此甚多。姑出一二以為嫌棄病人者勸焉。
行先執箒
唐慧斌。兖州人。博窮經論。後專靜慮。以慈救為務。每夏行步。恐傷微蟲執箒先掃。隨得利養。密行檀惠種種善事。仍戒勿泄。
贍濟乞人
唐曇選。高陽人。居興國寺。性好慈濟。財物不積。置巨鑊。併乞人所得食總為饘粥。列坐羣乞手自斟酌。見其藍縷形容消瘦。憐憫墮淚悲不自勝。己亦同羣受粥而食。遂及多載。
施戒放生
五代永明壽禪師。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千七百人。入天台度戒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放諸生類。六時行道。餘力誦法華經一萬三千部。開寶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焚香告眾趺坐而逝。
看病如己
宋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咨嗟歎息如病在己。旦夕問候躬自煎煑。不甞不與食。或天稍寒。撫其背曰。衣不單乎。或暑。察其色曰。莫太熱乎。乃至命終者。不問彼有無常住。以禮津送。
贊曰。經稱八種福田。看病第一。豈不以衲子無家。孤單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憐。作僧坊主。而病不於我調。死不於我殯。豈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以高菴為法。
○總論
仁義禮智。人之四端也。而仁為首。慈悲喜捨。佛之四心也。而慈為先。苟無慈心。雖有博學多聞神通三昧。悉魔業耳。或謂慈威並運。佛道也。何專尚乎慈。不知生之殺之皆仁也。攝之折之皆慈也。其迹則威。其實則慈也。威而不失為慈。是之謂大慈也。子毋以呴呴之恩沾沾之惠言慈也。
△高尚之行第七
避寵入山
晉道恒。秦主姚興逼以易服輔贊。屢辭不允。殆而獲免。乃嘆曰。昔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岩壑。草食味禪終身焉。
眾服清散
晉慧永與遠公居廬山。鎮南將軍何無忌守潯陽。因集虎溪請永及遠。遠從者百餘。端肅有序。永衲衣草履執錫持鉢。松下飄然而至。神氣自若。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師也。
贊曰。遠師從者百餘。皆蓮社英賢耳。而何公尚抑揚如是。今僧畜奴僕。張葢荷篋。趨蹌於豪貴之門而求與為伍。何公見之又當何如耶。
不享王供
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秦主興遣使聘之。厚贈不受。既至。興自出迎。別立新省館於逍遙園中。四事供養亦不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衣鉢臥具盈屋三間。不以介意。興為貨之。造寺城南云。
駕不迎送
齊僧稠。文宣帝常率羽衛至寺。稠宴坐小房。了不迎送。弟子諫之。稠曰。昔賓頭盧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國。吾誠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獲福於帝耳。天下號為稠禪師。
不結貴遊
梁智欣。丹陽人。以經義名海內。永明末太子時幸東園。數進寺。欣因謝病鍾山。晏然自得。不與富貴遊往。孤逈絕人。凡嚫施不畜為搆改住寺云。
不引賊路
隋道悅。荊州人。常持般若。住玉泉。值朱粲反。入寺求糧又欲加害。悅殊無所懼。放令引路。悅行數步坐於地曰。吾沙門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粲奇其高尚。因送還寺。
屢徵不就
唐慈藏。新羅國人。冥行顯被。物望所歸。屢徵不就。王大怒。勑往山所將加手刃。藏曰。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使不忍殺。具以上聞。王歎服焉。
寧死不起
唐四祖道信大師。住黃梅三十餘載。貞觀中太宗三詔令赴京師。並以疾辭。帝勑使者。若更不起當取其首。師引頸受刃。使以聞。太宗嗟嘆。賜珍帛以遂其志。
贊曰。子陵之拒光皇。种老之辭仁祖。亦逸士之常耳。未聞脅之以白刃而不回者也。丹鳳翀霄。可望而不可追也。四祖其人歟。慈藏其人歟。
三詔不赴
唐汾州無業禪師。陝西雍州人。穆宗遣左街僧錄靈準賷詔起之。師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人主。爾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敷座告門人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大虗空同壽。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流轉不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是諸佛用心處。言訖端坐。中夜而逝。準回奏。帝大欽歎。賜諡大達國師。師處憲穆兩朝。凡三詔不赴。
詔至不起
唐懶融。隱金陵牛首山。上聞其名。遣中使召見。使至。融方坐地燃牛糞火。拾煨芋而食。寒涕交頤。使云。天子有詔。尊者且起。融熟視不顧。使笑云。涕及頤矣。融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耶。上聞而嘆異。仍厚賜旌之。
冐死納僧
唐法冲。隴西成紀人。貞觀初勑私度者處以極刑。時嶧陽山多逃僧避難。資給告匱。冲詣州宰告曰。如有死事。冲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宰嘉其志。冐網周濟焉。
不赴俗筵
唐韜光禪師。結茆於靈隱西峰。刺史白居易具飯以詩邀之。光答偈不往。有城市不堪飛錫到。恐驚鶯囀畫樓前之句。其高致如此。
贊曰。有古德辭朝貴招宴偈云。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與韜光高致先後如出一轍。噫。斯二偈者。衲子當朝暮吟咏一過始得。
不受衣號
(後)唐全付。吳郡崑山人。見南塔湧禪師頓明心地。後住清化禪院。錢忠憲王遣使賜紫袈裟。付上章力辭。使再往。又辭曰。吾非飾讓也。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尋賜號純一禪師。復固辭不受。
力辭賜紫
五代恒超。范陽人。止開元寺。講經論二十餘年。前後州牧使臣投刺求見者。令童子收刺。罕所接對。時郡守李公欲奏賜紫衣。超辭以詩。有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之句。李公復令人勸勉。超確然不拔。且曰。而復來。吾在盧龍塞外矣。相國瀛王馮公聞其名。修書通好。超曰。貧道早捨父母克志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謂浪傳宰輔。豈以虗向浮利留心乎。馮公益重之。表聞於朝。強賜紫焉。卒之日。天樂盈空。葢生兜率之明驗也。
贊曰。紆金紫之服。交宰輔之門。人所深願而惟恐其不得也。二公堅辭再四。若將浼焉。清風凜然披拂千古。真可以凉奔競之炎衷而醒利名之醉眼矣。
不樂王宮
後唐貞辨。中山人。刻苦修學刺血書經。時并州不容外僧。辨出野外。隱身古塚中。武帝畋遊。辨方出塚。見旌旗騎乘還入塚穴。帝擒之問故。檢塚中。則草座案硯疏鈔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曹太后深加仰重。辨訴於后曰。本以學法為重。久在王宮如梏械耳。帝乃縱其自由。
袖納薦書
(趙)宋雪竇顯禪師。得法於智門祚公。將遊兩浙。學士曾公謂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附書薦顯。顯至靈隱。陸沉眾中三年。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靈隱莫有知者。時僧千餘。使吏檢牀籍乃得顯。問向所附書。出諸袖中封緘如故。曰。公意勤。然行脚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曾公大笑。珊以是奇之。
贊曰。今人得貴宦書如獲拱璧而曉夜求售。其亦不聞雪竇之風歟。吾怪雪竇拈唱宗乘電掣雷轟。不讓德山臨濟諸老。考其平生。則器度由來不凡矣。為釋子者不可不自愛。
棄書不拆
宋武寧慧安禪師。與圓通秀鐵壁同參天衣。安居武寧荒村破院。單丁三十年。而圓通應詔居法雲。威光烜然。後以書致安。安不拆而棄之。侍者問故。安曰。吾始以秀有精彩。今知其癡也。出家兒。塚間樹下辦那事如救頭然。無故於八達衢頭架大屋。養數百閑漢。此真開眼尿牀。吾何復對哉。
贊曰。秀多眾。安單丁。葢易地皆然耳。安非詆秀。警世之頑羣癡聚而已。雖然。養閑漢猶可也。今之所養者忙漢也。尚何言哉。
對使焚鉢
宋懷璉。漳州人。皇祐中召對化城殿稱旨。賜號大覺禪師。璉持律甚嚴。上甞遣使賜龍腦鉢盂。璉對使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鉢食。此鉢非法。宜無所用。使回奏。上嘉歎久之。
贊曰。璉公煆鉢而無怖心。英祖聞奏而無怒色。所謂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者也。得非宗門之盛事歟。
○總論
上錄忠君。此紀高尚。高尚是則忠君者非歟。是不然。顧所守何如耳。道充於岩穴而名聞於廊廟。上度吾君下度吾民。非弘法利生之正務乎。獨惜大道不立而枉己以求榮者。貽釋子之羞也。噫。為僧者誠以道自重。使國王大臣聞天下有樂道忘勢之僧。而歎之羨之。其忠亦多矣。豈必面陳獻替而後為忠乎。吾是以知南陽寵逮七朝。無業力辭三詔。遇不同。而其道同。其忠同。
△遲重之行第八
傳法久隱
唐六祖大師。初參五祖即悟自心。祖曰。汝根性大利。著槽廠去。遂事舂碓。腰石勤劬苦作供眾。後傳衣法。夜半潛去。隱跡於獵人中。蓬首垢面者一十六年。後以龍天見推。乃於印宗法師講席偶論風幡。四眾驚仰。扶翊開法大闡南宗。為萬代師表焉。
贊曰。大師不惟開法於十六年之後。而薙髮亦如之。養深積厚古今一人而已。師表萬代不亦宜乎。
十年祕重
唐桂琛。常山人。初學毗尼。後訪南宗遍參知識。得旨於玄沙大師。密行陸沉。漳州牧王公請於閩城西石由蓮宮。駐錫十數年。祕重妙道。有懇志扣求者乃為開演。既而遷羅漢院。破垣敗簀恬如也。勤州太保固請宣法。退讓不獲。方受其請大開法門。參徒莫計。出法眼一宗焉。
不宜靈異
(後)唐善靜。長安金城人。南遊樂普。見安公法裔。乃融心要。後還故里。留守王公營永安院居之。甞洗沐。舍利隕落。即收祕。不許弟子示人。又禪寂次。忽有白鶴馴狎於庭。若聽法者。靜令人驅逐。凡此殊徵有而不宣。
贊曰。古人獲靈異而祕重不宣。今人無靈異而偽稱惑眾。心事葢霄壤矣。聖益聖。愚益愚。又何怪乎。
混迹樵牧
唐普願。鄭州新鄭人。依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得法於江西馬大師。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貞元十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蓑笠飯牛混於樵牧。斫山畬田。足不下南泉三十年。太和中池陽太守與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固請開法。道化大行。號南泉古佛云。
贊曰。遠祖師影不出廬山四十載。王老師足不下南泉三十年。此古人之盛節也。然皆得意後事。非初學所宜。出家兒大事未明。不遠千里參尋知識。此何時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趙州八十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敢為癡隱者告。
事皆緣起
宋神鼎諲禪師。豫州人。與汾陽齊名。年尚未壯。隱於南嶽二十年乃領住持。又二十年方開堂說法。然皆緣起於他。實非己意。
歷年閉戶
宋雲葢智禪師。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閉戶閑居者三十年。
久處深山
明無聞聰禪師。大悟之後獨入光州山中六年。陸安州深山六年。復至光州又經三年。如是山中獨行獨坐共十七年。後乃出世。
贊曰。獨行獨坐於大悟之後。亦遁跡南泉意也。彼初心未悟。而乃厭叢林畏大眾離知識。索居孤陋。不亦謬乎。
八請不赴
宋汾陽無德禪師。見七十員善知識。前後八請皆不出世。燕居襄陽白馬寺。并汾道俗千餘人堅請不已。乃順人望。既至。宗風大振迹不越閫。自為不出院歌以見志云。
贊曰。歷觀諸大老得法之後。率多韜光鏟彩。時至乃彰。而此老八請不赴。其祕重尤甚。厥後宗風大振。非源深流長歟。今少年負一能。皇皇乎出世之恐後也。亦錯矣。縱然生摘得。終是不馨香。衲子宜時以自警。
重法隱山
元法聞。七歲出家。後從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溫公謂聞任重道遠。託以弘傳之寄。聞對佛像灼肌燃指刺血書經以彰重法。遂隱五臺山。不踰閫者六載。讀藏教五千卷者三番。帝師嘆曰。漢地乃有此僧耶。尋以安西王命開講筵義善寺。天子聞而徵之至闕。詔居大原教寺。賜銀章一品。求戒者皆從受焉。延祐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坐逝。
廢寺隱居
元世愚。衢州西安縣人。歷參布衲及斷崖中峰諸大老。後得法於止岩。歸西安烏石山廢寺。結茆以居。影不出山者六載。名聞於朝。遣重臣賜名香金襴法衣。加號弘辨。至正間有龍眠古望等五剎新剏。皆虔懇延師為開山第一祖。乃不得已應之。
○總論
或問。世尊始成正覺即演華嚴。乃有沙彌講經年甫七歲。如必歷年久隱。當如眾生何。不知古人之遲重非獨善忘世也。道高而志愈勤。心明而事彌慎。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待夫果熟香飄。龍天推出。舉而措之。裕如矣。子見如來一代之利生。而不知三祇之熏鍊。又安知七歲沙彌非多生之熟習耶。佛法不是鮮魚那怕爛却。斯言雖小可以喻大。
△艱苦之行第九
年老頭陀
佛世大迦葉尊者。專行頭陀。年老不捨。佛憫其衰邁。謂言。汝久事勤苦。宜稍自逸。迦葉苦行如故。佛大嘉嘆曰。汝能為一切眾生作依止。如我在世無以異也。有頭陁行如汝者。我法則存。不然。我法則滅。汝真荷擔大法者。後傳法為西天初祖。
贊曰。頭陁行之存滅。法之存亡係焉。金口敷宣。言猶在耳。今僧腴其食。文其衣。華其居。惰其四肢。飾其玩好。如王公而不知愧。末法將沉。良可扼腕。迦葉鼻祖東西二方。而所為如是。豈非懸知後患。貽厥孫謀耶。率乃祖攸行願。禪者毋以末法自棄。
備經險難
晉曇無竭。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以永初元年集同志曇朗僧猛等二十五人。發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絕走獸。四顧茫茫莫知所之。惟望日光以准東西。視人骨以標行路耳。至[葸-十+夕]嶺。嶺冬夏積雪。惡龍吐毒。風雨砂礫。前度雪山。下有大江流急如箭。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烟為識。後人見烟知前已渡方得更進。久不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矣。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壁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執四杙。先拔下杙。仍攀上杙。展轉相攀。經於三日方及平地。檢料同侶失十二人。進向中天竺。路既空曠。惟賷石蜜為糧。十三人中又死八人。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觀音未甞暫廢。至舍衛國。遇眾惡象。乃歸命觀音。忽現師子。象遂奔逸。至恒河。復值羣兕。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牛亦驚散。後於南天竺隨舶達廣州。賚經而還。
贊曰。讀西行傳。千載而下猶可流涕。即今一字一句皆先德汗血也。而或以輕心對之。汙手執之。不潔處置之。又或存而不讀。讀而不行。乃至用以博衣食貨名利而已。悲夫。
法滅縗絰
隋靈裕。見周氏滅教。悲感不勝。衣以斬縗。頭絰麻帶。如喪考妣。引同侶夜談正理。晝讀俗書。潛形灰槁以俟法復。
刺股制心
隋智舜。趙州大陸人。專修道觀。妄心卒起不可禁制。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須臾不逸。髀上刺處斑剝如錦焉。
西竺取經
唐玄奘法師。立誓取經。貞觀三年單己西行。過流沙。歷高昌。及於罽賓。多虎豹不能前進。奘不知為計。閉門而坐。至晚啟門。一老僧至焉。奘即禮敬。僧教持般若心經。遂得虎豹藏形魔鬼遯迹。直造佛國取經而歸。凡經一百五十餘國。貞觀十九年冬方達京師。
身先苦役
唐志超。同州馮翊人。年二十七。依并州開化寺贊禪師出家。潔正身心。勤履眾務。安僧數百。兩食恒備。六時無缺。每有苦役必事身先。後於汾州起光岩寺。晝夜克勤攝引後學。時逢嚴勑。度僧者加以極刑。而超曾無介意如常剃落。避世逸僧憑若泰山焉。
蚤虱不除
唐曇韻。高陽人。止五臺山木瓜寺。單形弔影。處以瓦窯。衣服久而破敝。蚤虱積聚。任其味噉。寄以調伏。曾於坐夏。山饒土[癸-天+虫]。既不屏除氈如凝血。但引咎自責願以相酬。情無悋結。如此行施四十餘年。
贊曰。蚤虱不除。不幾於苦行外道乎。是不然。若以苦行為成道之由。則誠邪見。今引咎自責。願以相酬。則所謂馬麥金鎗償宿債耳。安得等之外道。
六載舂粟
唐道亮。趙州欒城人。入封龍山。誦經為業。山侶三十。亮一身既同眾務。日別舂粟以五斗為度。六載之中曾無廢惰。徒跣三年。六時隨眾。後之講律。聲被東夏。聽徒八百。成講學士者四十餘人。
不作不食
唐百丈海禪師。住百丈山絕頂。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或勸止之。則曰我無德以勞人。眾不忍。藏其作具。因不食。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
贊曰。德如百丈而猶曰不欲以無德勞人。況我輩乎。或謂住持者宜弘法利生。雖日享千金役百夫何病焉。而瑣事力作。非所謂知大體。噫。百丈建叢林。立清規。為萬世師法。豈慮不及此。今若是。凡以愧天下之涼於德而豐於祿者也。
萬里決疑
唐大隨禪師。有僧問。劫火洞然。這箇壞也不壞。答云壞。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答云隨他去。其僧疑之。尋師參扣。遍歷山川至於萬里。
贊曰。古人為毫釐碍膺不肯自瞞。必求決擇痛快而後已。何復以途路為勞。所謂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者。正指此也。今俾尋師訪道。則跬步而攢眉。逐利趨名。則萬里而輕舉。行八旬過百邑。遐哉高風。不可覩已。
躬自役作
宋慕喆。臨川人。號喆侍者。住大溈。眾二千指。齋罷必會大眾茶。每放參躬自役作。使令者在側如路人。夜禮拜視殿廡燈火。倦則以帔蒙首假寐三聖堂而已。
卑己苦躬
唐僧藏。遇仁祠則禮。逢碩德則禮。僧俗施拜俯僂而走。當眾務也屈己猶臧獲焉。見人故衣潛加浣濯。或與縫紉。至炎暑夜。脫衣入草莾中。蚊蚋虻蛭唼嚙流血而恒念彌陀佛號。雖巧曆者不能筭數矣。
贊曰。溫陵有言。苦身而作。安坐而食。曲躬而禮。逆立而受。苟非有己利之德。為害非細。此老其免夫。
刻苦事眾
宋雲居簡禪師。初謁膺禪師。與語三日。大奇之。而誡令刻苦事眾。於是躬操井臼司樵爨。徧掌寺務不妨商略古今。眾莫有知者。
行不辭勞
宋圓照本禪師。師永安昇公。昇道價重叢林。歸者如雲。本敝衣垢面操井臼典炊爨以給之。夜則入室參道。昇曰。頭陁荷眾良苦。亦疲勞乎。本曰。若捨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必欲此生親證。其敢言勞。
贊曰。掌眾務而不碍商略古今。典炊爨而不妨入室參道。今沙門袖手受供曰吾辦道者也。彼行務者也。是何其與古異也。
常行乞食
(劉)宋道法。燉煌人。專精禪業。後遊成都。王休之費鑑之請主興樂香積二剎。訓眾有法。常行分衛。不受別請。不預僧食。乞食所得。減施蟲鳥。夜則脫衣露坐以飼蚊蚋。後入定見彌勒佛臍中放光照燭三途果報。於是深加篤勵。常坐不臥。元徽二年於定中滅度。
○總論
聖王之相傳也曰無逸。佛氏之相戒也曰慎勿放逸。故求法者為法而忘軀。利眾者為眾而忘己。今少年十指不點水。百事不干懷。擎鉢則曰臂酸。持箒則曰腰痛。蚤夜勤修則曰吾體弱多病。或詰之則又曰愚者用力智者用心。愚修福智修慧。噫。果若而言。非但迦葉以頭陁愚。六祖以碓磨愚。而不捨穿針之福。將無佛亦愚耶。噫。
△感應之行第十
精誠感戒
晉道進。張掖人。詣曇無讖律師求受菩薩戒。讖不許。令七日懺悔。懺畢再往。又大怒不許進。退而竭誠禮懺。經三載。一夕夢釋迦文佛親為授戒。明往見讖欲言所夢。讖遙賀曰。子已得戒矣。自是道俗從進受戒者千餘人。
懺獲妙音
晉法橋。少樂轉讀而乏音聲。於是絕粒懺悔七日為期。稽首觀音以求現報。同學苦諫不聽。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索水飲之。自此經聲徹里許。
誓師子座
劉宋竺道生。論涅槃經闡提皆當成佛。舊學法師以為邪說擯之。生誓曰。若我所說不合經義。願現身惡報。實契佛心。願捨命時據師子座。遂往吳郡虎丘山。竪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石皆點頭。已而涅槃後品至。果稱闡提有佛性。後於廬山講涅槃經甫畢。眾忽見麈尾墮地端坐而逝。
贊曰。聖人之言有辭缺而意圓者。涅槃之論闡提是也。亦何俟後品之至。葢達人會理。拘士執文。又不獨闡提一端而已。而生公正見不搖。堅如金石。死不違誓。輝灼古今。嗚呼壯哉。
夢中易首
劉宋求那跋跎羅。中天竺人。任緣遊化至京都。譙王欲講華嚴等經。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旦夕禮懺求觀音加被。忽夢白衣人持劍擎人頭來問曰何憂。具以事對。其人以劍為易新首。豁然驚覺。備曉華音。於是開講大弘佛法。
廢戒懺悔
(高)齊僧雲。住寶明寺。以講演著名。四月十五日臨誦戒時白眾言。戒乃人人誦得。何勞數聞。可令一僧竪義。使後進開悟。眾無敢抗。遂廢誦戒。七月十五日眾集。忽失雲所在。四出追覔。乃於古塚中得之。流血被體。問其故則云。有猛士執大刀厲聲呵云。僧雲。爾何人。斯敢廢布薩。妄充竪義。即以刀劊我身。痛毒難忍。因扶掖還寺。竭誠懺悔。經於十年。至心盡敬依式布薩。臨終之日異香來迎欣然而逝。時咸嘉其即世懲革云。
贊曰。今時尚經論而輕戒律。二千年來半月誦戒無復有舉行者。予不揣興廢墜於山中。人猶未之信也。果報炳然。於雲公有徵。願覽者思之。
癘疾獲瘳
齊僧遠。住梁州薛寺。不修細行。隨流飲噉。忽夢神人切齒責曰。汝出家人。如是造惡。何不取鏡自照。曉而臨水。見眼邊烏黯。謂是汙垢。舉手拭之。眉隨手落。因自咎責痛改常習。敝衣破履一食長齋。昏曉行悔悲淚交注。經一月餘。夢前神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可謂智人。今當赦汝。驚喜而覺。流汗遍身。面目津潤。雙眉復出。遠身經二報。信知三世不虗。自後竭誠奉法曾無退墮。遂為名僧。
勤苦發解
梁道超。吳郡人。見旻法師學解冠海內。心欲企之。輟寢忘味以夜繼日。夢有人言。旻法師毗婆尸佛時已能講說。君始修習。云何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隨分得解。遂勤劬苦至。頃之洞徹。
禮懺延壽
梁寵法師。年三十八。遇道人法願謂曰。君年滿四十當死。無可避處。惟有祈誠諸佛。懺悔前愆。或可冀耳。寵引鏡驗之。面有黑氣。於是鬻衣鉢市香供。東抵海鹽光興寺。閉門禮懺。杜絕人事。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其夜懺達四鼓。聞戶外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開戶。寂無所見。明晨黑氣已除。兩耳生骨。居常禮佛百拜為限。後有疾不能起。猶於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年七十有四而卒。
誦經延壽
梁智藏。吳郡人。住鍾山開善寺。遇相者謂曰。法師聰明葢世。惜命不長。止三十一耳。時年二十有九。於是罷講。探經藏。得金剛經。竭誠誦讀禮佛懺悔。晝夜不輟。至期忽聞空中聲曰。汝壽本盡。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壽矣。後見前相者。驚異莫測。藏陳其故。始知經力不可思議。
贊曰。脩短。分也。禮懺誦經而壽延。則宿因之說廢矣。噫。還帶而夭相除。渡蟻而貴形現。人力尚可回夭。況三寶不思議力耳。獨恨精誠不能如二公耳。鼓[竺-二+(橐-中)]籥而為經。交杵碓而成禮。亦何怪乎感應之無由也。
扣鐘拔苦
隋智興。居大莊嚴寺。職掌扣鐘。大業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曰。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發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冬極凍。皮裂肉皴。掌內凝血。無所辭勞。
天神護體
唐道宣律師。姓錢氏。初從師聽律一徧即欲遊方。師呵曰。適遐自邇。修捨有時。抑令聽十徧。後持律精嚴世所希有。中夜行道山上。臨砌顛仆。有天神介冑掖之。因問何神。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高妙故給衛耳。宣遂廣問佛世。一一條對。及授宣佛牙寶掌以表信焉。號南山教主澄照律師。
贊曰。律非玄義。宣公非鈍根。何淹滯乎十聽。良由戒為道本。欲其淪肌浹髓而堅固不易耳。今之受戒者。一受之後束之高閣。尚莫能粗究其義。而況師十講弟子十聽耶。吾故知宣公之師非常人。而大賢之出其門有自來矣。
感示淨土
唐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咨稟捷徑法要。天竺學者皆贊淨土。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贊曰。健馱之感觀音。與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類。皆誠極而應。無可疑者。淨土感應事非一人。詳具於往生集中。茲不復贅。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壽禪師。初為庫吏。用官錢放生。當死。吳越王釋之。出家為僧。甞行法華懺二十一日。備極精懇。夢觀音以甘露灌口。遂得無礙辯才。
懺感授記
唐曇榮。春夏講教。秋冬坐禪。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總獲。遂得舍利四百粒。行方等懺法。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一佛顧榮云。我是釋迦。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後當作佛。號普寧佛。是冬榮卒。異香繞室。
口出青蓮
唐遂端。止德潤寺。專精法華。十二時中恒誦不輟。老且彌篤。咸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葬東山下。二十餘年墓屢發光。開視之。形質如生。眾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真身院存焉。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有笑於傍者曰。道無修無證。無修則感者空。無證則應者寂。憧憧於感應。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歟。予曰。桴感鼓則應以聲。水感月則應以影。謀與計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堅冰解。理也奚足異乎。使感應無由。則因果蕩然矣。豁達空。招殃禍。可勿戒諸。
崇行錄(終)
緇門崇行錄跋
崇行錄者。履真尚朴。窮原達本之談也。矧末法羣機皆成孟浪。端心契理無越於茲。故我大師。三藏總持一心普運。大悲之極爰啟斯文。誠為濟苦海之慈航。燭幽途之寶炬。條分縷析。樹義森嚴。恍若奏八音於清廟。而冲然逸響悅可眾心。俾披覽者隨分各足。而揭之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由清淨而入道。某也以端謹而率眾。某也行所難行。某也忍所難忍。而末彰以感應。譬夫磁石引針澄潭暎月。必然之理亦復何疑。所謂激頑起懦。其為福利非小補矣。後之學者。苟或乘之以慢。稍勉之則曰彼聖也我凡也。爾何曾比。予於是噫。吾知其自安卑近而欲冀無上佛乘。猶夢未著在。弟子馚蠢然之餘。恭逢至教。閱未終卷。悲淚嗟嘆。惴惴焉罔知所自。心死神喪頓失故步。徒有以挹清氛於下塵耳。屬馚筆受其錄。悚仄謹書。
時萬曆十三年歲在乙酉仲冬日弟子廣馚和南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徐祯卿
明·邵经邦
汉·公孙宏
清·段玉裁
(明)秀水沈德符景倩
宋·杜绾
宋·陈师道
周·公孙龙
清·戴肇辰
(唐)佚名等撰
清·魏文中
(明)陈继儒
越·佚名
青心才人
隋·智顗
(民国)汉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