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典论



道典論

  經名:道典論。四卷。不著撰人。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參校版本:敦煌等本:一、S .3547 ,二、P .2920(簡稱敦煌本)。

  目錄

  卷一

  太君

  大神

  飛天

  童子

  大士

  卷二

  道士

  先生

  上人

  至學

  貧道

  宗匠

  弟子

  尸解

  主者

  卷三

  誹謗

  毀辱

  攻擊

  耽酒

  放蕩

  不慈

  不孝

  三障

  三畏

  三毒

  四病

  五欲

  五濁

  七傷

  八難

  七患

  五敗

  田獵

  漁捕

  苦酷

  淫祀

  謀逆

  承食

  卷四

  妙瑞

  灾異

  怪妖

  夢相

  真人

  吉兆

  凶徵

  服餌

  導引

  胎息

  雲牙

  服黃氣

  服王氣

  服六戊

  服三光

  丹品

  丹名

  道典論卷之一

  太君

  紫虛三元紫精君#1,形長九千萬丈。春三月,頭建九元飛晨纓冠,衣丹錦飛裙,佩九天龍文虎書,帶日精育延之劍,足立五色蓮華,頭圓七寶之光#2。夏三月,則變形為童子,頹雲角髻,衣五色綵衣,手執華旛#3,光明煥爛,照明上清。秋三月,則變形為龍頭蛇軀#4,青黃煥爛,光耀玉虛。冬三月則變形為紫青白三色之光,沌沌如月之暉。

  真陽元老玄一君,形長五千萬丈。夏三月,頭建寶晨通精玉冠#5,衣九色雲文錦袍,佩太上命神之章龍景丹文,常立紫雲之上,坐則七色蓮華,光明煥爛#6。秋三月,則變形為嬰兒,坐紫虛之中,頭戴五色華蓋,手把五芝華幡。冬三月則變形為月光,青色鬱鬱,在紫雲之中、青華之上,光明流照,洞映上清。春三月,則變形為青緑玄三色之光,混沌相纏,如雲之交,鬱勃上清之中。

  太微天帝君,形長三千萬丈。秋三月,頭建九元飛纓冠#7,衣七色鳳雲之袍,帶夜光寶章交靈素綬#8,常立五色師子上,身生三十二色寶光,在上清之上。冬三月,則變形為無量真仙#9,身負金光,照明十方,立九色之華上,手執金鈴。春三月,則化形為日光,紫芒煥爛,在玉虛之上,照明十方。夏三月,則變形為白蒼綠三色之光,更相纏繞,如蕾買之沓。

  青靈陽安君,形長五千萬丈。冬三月,頭建三精芙蓉晨冠,衣雲文丹錦飛裘,足履九色師子,佩流金火鈴,交帶七元,身生七變之光,煒曄玉清之上。春三月,則變形為老公,頭戴飛龍,口銜月身,衣羽衣,手持紫綬,在丹霞之上,昭明玉清。夏三月,則變形為虎頭人身,五色斑斕,光照十方。秋三月,則變形為黃緑紫三色之光,混沌上

  清,如日之暈。

  上元太素三元君,形長三千萬丈#10。春三月,頭建寶玄扶晨羽冠#11服紫炁浮雲錦帔、九色龍錦羽裙,腰帶流金火鈴虎符龍書#12,坐於太虛之中#13,膝下常有丹緑青三色之雲,光明煒曄,照玄十方。夏三月,則變形為一軀三頭,戴七稱寶冠,身服三素飛雲錦衣,立九色鳳凰之上,照明十方。秋三月,則變形為七曜,華精玉光,煒嘩紫雲之上#14光色鬱鬱,如日之暉。冬三月,則變身為青紫白三色之光,蓊蓊勃勃,如金之精。

  高上太素君,形長三千萬丈。夏三月,頭建紫元寶冠,衣丹錦七色之襡,佩豁落七曜元章,帶三寶招仙之策、常立五色蓮華上,光明煥照。秋三月,變形為龍頭人身,五色斑斕,光明流曜,映照十方。冬三月,則變形為三目之神#15,光色沌沌,照明上清。春三月,則變形為蒼白二色之光#16,奕奕在元炁之中,紫霄之上。

  上清紫精三素君,形長七千萬丈。秋三月,頭建通精晨冠,衣五色斑文虎衣,佩交靈素綬,帶招仙之劍,常立九色師子之上#17,項生圓光,照明上清。冬三月,變形為鳳頭人身,衣蒼碧紫三色羽衣,光明流煥上清之中。春三月,則變形為人頭龍身,文彩煥曜,照明上清。夏三月,則變形為黑黃二色之光,混沌相纏,如雲之昇。

  皇清洞真君,形長五千萬丈。冬三月,頭建三梁玉晨之冠,衣七色虎文之裘#18帶流金火鈴七色杖旛,常立三素飛雲之上,光明煒燦玉虛之內。春三月則變形,頭建黃巾,衣三十二條法衣,手執華旛,在紫雲之上。夏三月,則變形,冥目內視,頭戴華蓋,足立蓮華。秋三月,則變形為黃白二色之光,明流煥曜#19在太空之中,照明十天。

  皇上四老道君#20形長七千萬丈。春三月,頭建元真七寶玉冠,衣鳳文斑裘,佩豁落流鈴,帶招真之策,常立九色師子,十二華光,在上清之上。夏三月,則變形為小兒,衣五綵之衣,口銜七星,立白雲之上。秋三月,則變形為人頭蛇身,五色斑斕在玉虛之上。冬三月,則變形為青赤白三色之雲,更相纏繞,在玄虛之中#21。

  玉晨太上大道君,形長九千萬丈。秋三月,頭建百變神光玉冠,披飛森霜珠之袍、七色虎衣,佩九色離羅之章,帶晨光月明之鈴,常坐七色之雲,光明流曜上清之中。冬三月,則變形,頭戴七光圓輪#22,身著三十二色法衣#23,足立九色師子之上,光明煒燁,在上清之上、太微之中。春三月,則變形為老子,頭建角巾,身著虎文之衣,手執金符,在五芝華上。夏三月,變形為紫黃二色#24,光明奕奕,更相纏繞,在紫虛之中。

  中央黃老君,形長三千萬丈。夏三月,頭建寶琅晨冠,衣九色雲文裘,帶交靈紫綬,十二華光,常立五色師子之上,光明流曜上清之中。秋三月,則變形為玉童,頭戴七精之華冠,衣飛天羽衣,手執華旛。冬三月,則變形為真仙#25,通身黃金之色,衣七色衣,項負圓輪#26,足履蓮華之上,光明流煥。春三月,則變形為紫綠青三色之光,更相纏繞,在玉虛之上。

  太極大道無景君,形長三千萬丈。秋三月,頭建晨纓寶冠,衣無縫九色章衣,佩神虎上符,帶寶仙之劍,項負流金之光,昭明七十四方,常立玄龜之上。冬三月,則變形為虎頭龍身,五色文綵,明徹上清。春三月,則變形為老子,散髮至腰,衣飛青羽衣,立紫雲之上。夏三月,則變形為赤青二色之光,更相纏繞,在紫虛之上。

  太清大道君,形長九千萬丈。冬三月,頭建九元通天之冠,衣九色龍衣,佩三炁中章,帶交靈素綬,足立三素之雲,光明煥曜,在上清之上。春三月,則變形為三頭之鳳,口銜素綬,一身有九色之羽,文彩煥爛,洞映上清。夏三月,則變形為三色之圓光,色赤純純,如車之輪,光明洞曜,在太清之上。秋三月,則變形為紫白黃三色之光,光明煥爛,洞昭上清。

  皇初紫元君,形長九千萬丈。春三月,頭建紫元寶琅神冠,衣三色虎文之裘,佩素靈之綬,足立三素之雲,光明映照,洞觀十方,在上清之上、八微之內。夏三月,則變形為真仙,通身金色,項負圓輪,文彩煥爛,光明奕奕,照映十方。秋三月,則變形為三色童子,衣五彩之衣,手把華旛,奕奕煥爛,照明上清。冬三月,則變形為蒼碧紫三色之光,光明煥照,映朗上清。

  無英中真上老君,形長七千萬丈。夏三月,頭建通天寶冠,衣七色斑文之衣,佩靈飛紫綬,帶通真之劍,立九色師子之上,光明洞照,煥赫上清。秋三月,則變身為老公,頭戴黃巾,衣黃緇之袍,手把金杖,立蓮花之上,光明照映十方。冬三月,則變形為三日之光,光明奕奕,照映十天,三炁混合,如鷄子之黃。春三月,則變身為紫蒼白三色之光,光明煥照,映徹九天。

  《九真中經》云:中央黃老君者,太上太微天帝君之弟子也。以清虛上皇二年混爾始生,日暉重曜,連光映靈,五雲翳蓋,慶煙玄停。年七歲焉,仍自長生之要,天仙之法,乃眇綸上思,欽納玄真,蕭條靈想,心栖神源,廣體八絕,握空投金,解脫於文蔚之羅,披素於空任之肆,目豁玄元之戶,手披萬寢之庭,爾乃天韵妙藹,宿會玄感。於是太上以帝君九真之經、八道秘言之章,施修道成,受書為太極真人。

  《紫書金根經》云:青要帝君者,九陽元皇玉帝弟子。以中皇元年歲在東維天始告暉君,育於玄丘玉國無崖之天瓊琳七寶之下,溟濛九域之濱,法化應圖,三旦啟晨,仍有九龍翼君側,七色瓊鳳蔭君身,神麟合芝以玄明,天女吐精以灌真,玉童擲華以卻穢,神妃散香以攘塵。含漱胎息,法秀自然,年冠二六,面發金容,體生靈符,言鈞金章,七十二色,洞映玉形,三晨纏絡,六炁齊輪,玄靈紫蓋,生乎房飛精流光照其庭含真獨秀熙頤靈嗎容序順化,隨運沉浮,栖心明霞之境,遨浪玉國之墟,執抗元皇之策,落景九域之丘,逍遙流眄。遂經累劫,方還清齋雲房之間,以紫雲為屋,青霞為城,黃金為殿,白玉為牀,五炁交結,臺高連層,玉陛文階,鳳闕四張,金童侍側,玉華執巾,天仙羅衛五千餘人,備天之獸#27,羽騎如鱗,龍虎辟邪,偶偶雙蹲,玄炁九會,靈風揚煙,芳香激無虛生瓊宮,流精玉光,洞映八天#28。青要是紫清帝君之別號,受元皇玉帝紫書妙訣,皆眾經之要秘,九天之上書,八會之隱文也。玉帝命高上直真總仙君斷集寶目,合為眾譽經,以紫筆繕文,金簡為篇,皆出上皇玄古之道,高聖所撰,集以成卷,傳於青要帝君。

  《紫度炎光經》云:太微天帝君,生乎始青之端,元曜靈之胤,玄炁未凝之始,結流芳之冑法形焉,連光映靈,紫雲曜電,玄煙掩藹,丹暉纏絡,妙覺潛啟,仍採納上契,條暢純和,吐納冥津,遂降虛生之胎,哺兼洪泉曲芝#29,結形之始,仍學招真之道,遐思遠覽,潜想內瞻,坐觀無崖,洞存幽虛。年始三歲焉,中方審正,真神披朗,逆知未然,究覽極天之境,無幽不鑑,無上不睹,無下不闚也#30。年行二七,金容內發,玉華外映,洞慧神聰#31,朗睹虛玄,偏堂帝號#32,其任乎澄流九霄之霞,飛眺洞清之源,明機覽於極玄,領綜運乎億津,積感加于冥會,妙感發於自然,遂受太帝之號,積感所降,豈生便任乎?

  《三華寶曜內員上經》云#33:南極總司定錄上真禁君,以始皇元年歲在壬午七月七日中時#34,於上上禪善無量

  壽天玉國七寶洞虛鳳京紫臺瓊琳之下#35,稽首玉軒,請問玉帝虛皇天尊,天胤皇基,名題帝篇,位登上司,總監萬仙,而未獲啟授度命之方,願賜寶訣,以度後賢。於是,虛皇道君告南極總司上真禁君曰:金房度命迴年之訣,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金臺玉室九曲之房,此道玄微,非中真所參得行此法,與九炁同根,齊光三景,天地長存,修之萬遍,位加仙卿,乘煙駕虛,上造帝皇,今以相告,順而行焉。

  《高上元始玉皇譜錄經》具出八百道君,名諱,今所不錄也。

  大神

  《太上太真科經》云:太空太虛,太元,無始無初,有一大神體無而有,有智有靈,靈智慧解,洞照群生,群生有感,太神降應,應為感主,號曰太神。

  《老君經誡》云:神人者,體道洞靈,變化應因,無形而形,乍亡乍存,散則為炁,聚即為人,往來無門,出入無

  間,昇天降地,經營六合之中,有道之所則為人徵,不行自至,不呼而應,施玄功陰澤深化陰,名不可名,故謂神人。

  《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中有度人不死之神,中有度世司馬大神,中有南上度厄尊神,長生度世無量大神。

  飛天

  《明真科經》云:天尊於是命召十方飛天神人,披長夜之府,九幽玉匱,出明真科律,以度童子。

  《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今日校錄諸天臨軒,今釋今日者,總指三元八節齋直之晨,則十方飛天、一切大聖同會玉京,校定錄籍,天尊爾日大慶臨軒。東方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南方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西方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北方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東北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東南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西南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西北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上方無極飛

  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下方無極飛天神王長生大聖,無量度人。十方至真飛天神王長生度世無量,大神並乘飛雲,丹輿緑輦,億乘萬騎,浮空而來。

  童子

  《靈寶五鍊生尸經》云:天尊時於長樂舍香林園中,教化七千二百四十童子,法事粗悉,上智童子上白天尊:今既開宥,一切普新,皇道既暢,澤被十方,伏願天尊既垂大慈,願卒皇恩。於是天尊普命諸天上帝,今當更為上智童子開諸法門。

  《紫度炎光經》云:東方青光童子,名青上玉,字飛正,身作碧霞之色,流光煥照。南方赤光童子,名丹暉,字玄紀,身作赤霞之色,流光鏡於南方。西方白光童子,名浩華,字迴神子,身作素霞之色,流光煥照。北方黑光童子,名玄明上,字太陰文,身作皂霞之色,流光洞照,煥於北方。中央黃光童子,名執忠,字黃錄子,身作黃霞之色,如黃金之精,流光煥爛。

  《太上智慧經》贊曰:

  金華擎洞經,捧香悉仙童,嘯歌徹玄都,鳴玉叩瑤鍾。

  《昇玄經》云:金光童子。現人才服飾品板目。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云:少野童子。現地才山品上目也。

  《大洞真經》云:始元童子。現地山品洞目。

  大士

  《昇玄經》云:太上曰:道陵,汝可與此大士共相勞問。是大士者,名曰善勝。此大士久修凈行,功業成就,與汝無異。

  《太上太真科經》云:小乘與學險魔惱破之被不度長屬六天,是以大士發心上乘功高德重魔不能壞,雖來干觸,皆即歸降。歸降受事,轉身為真,不能頓轉,猶為魔群保舉,學士輔護昇玄也。

  《太上太霄琅書經》云:大士大乘,濟度無量。研尋至道,洞智慧源,始終無違,身足救物,剋得神仙,與寶合矣。

  道典論卷之一竟

  #1虛:敦煌本作『靈』。另,此句前敦煌本有文曰:『(前缺)月,頭建天元七寶冠,衣九色珠縫雲光錦裙,佩六山火玉,帶靈飛紫綬,常立五色師子蓮花之上,煥明上清七十四方。秋三月則變形,人頭虎軀,玄黃班文,文綵之雲光照千方。盡三月則變形,通身金光,頭負華蓋,衣卅二色法衣,如佛之像,光明弈弈,照明上清。春三月則變形為紫黃綠三色之光,更相纏繞,三炁混沌,在上清之中。虛明紫蘭中元高婷君,形長三千萬丈。秋三月,頭建三華寶冠,衣神精七色之袍,帶流金紫章,佩石精金光之劍,常立碧霞之上,七色虎輦,光明煥煥卅二色。冬三月則變形,虎身龍頭,五色班文,光明弈弈,在碧雲之中,五色蓮花之上。春三月。則變形,三頭鳳凰,九色文綵,光明煥爛,照映上清。夏三月則變形為紫碧二色之光,更相纏繞,如日之昇。』

  #2圓…敦煌本作『負』。

  #3膳:敦煌本作『幡』。

  #4頭:敦煌本作『身』。

  #5玉:敦煌本無。

  #6煥爛:敦煌本作『煥煥』。

  #7飛纓:此下敦煌本有『晨冠』二字。

  #8靈:敦煌本作『雲』。

  #9真仙:敦煌本作『佛身』。

  #10丈:敦煌本無。

  #11玄:敦煌本作『朗』。

  #12腰:敦煌本作『要』。

  #13虛:敦煌本作『空』。

  #14偉曄紫雲之上:敦煌本無。

  #15三目之神:敦煌本作『三日之象』。

  #16蒼:敦煌本作『倉』。

  #17之:敦煌本無。

  #18虎文之裘:敦煌本作『虎裘』。

  #19明流煥曜:敦煌本作『光明流煥』。

  #20四老道君:敦煌本作『四老道中君』。

  #21虛:敦煌本作『空』。

  #22圓輪:敦煌本作『相輪』。

  #23著:敦煌本作『着』。

  #24二色:此下敦煌本有『之光』二字。

  #25真仙:敦煌本作『為佛通佛』。

  #26項負圓輪:敦煌本作『頭負相輪』。

  #27獸:敦煌本作『狩』。

  #28八天:敦煌本作『十天』。

  #29泉:敦煌本作『三泉』。

  #30閥:敦煌本作『關』。

  #31中聰:敦煌本作『聽』。

  #32中堂:敦煌本作『掌』。

  #33內員上經:敦煌本作『內真上經』。

  #34始皇:原誤作『如皇』,鋸敦煌本改。

  #35瓊林:敦煌本作『瓊林』。

  道典論卷之二

  道士

  《太上太真科經》云:凡開闢之初,聖真仙人皆宣道炁,立法相,傳同宗,太上俱稱學士,以道為事,故曰道事。道事有功,故號道士。道士者,以道為事,聖運昇度。眾魔又興,皆由人物情淺所致,邪雖伐正,真去邪來,來同邪人,不干正士。正士事道,學法依科,魔王敬護,邪精敢侵?所以受道之身,皆是天魔上官,天魔眾神皆是道士下官。

  《昇玄經》云:夫唯賢者與彼俗人事事有反,目不多瞻,見好不驚,耳不聽讒,不聽亂聲,鼻不受香,芬芳之腥,口不嘗甘,茹犯眾生,心不想慾財色、華榮,手不姦用,足不惡行。此是道士之行者也。

  《本願大戒經》云:有道之士取諸我身,無求乎人。道言:修之身,其德乃真。斯之謂也。

  《洞淵經》云:道士貴人,悉天上來生也。自非先身之積善者,終不得作道士矣。

  《正一真人演千明科經》云:清德道士已經三乘,教化一切,施行眾善,觸事得法,可進供養三洞尊經。

  《太上太霄琅書經》云:明解須專,專必有應,應則通神,何勞乎感?欣戚兩遣日夜專勤,誓進無退,號為道人。人行大道,號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先生

  《敷齋威儀經》云:真人曰:學士若能棄世累,有遠遊山水之志,宗極法輪,稱先生常坐高座讀經,教化愚賢,開度一切學人也。若復清真至德,能通玄妙義者,隨行弟子同學為稱某先生,其人鉤深致遠,才學玄洞,志在大乘,當稱玄靜先生,或遊玄先生,或遠遊先生,或宣道先生,或暢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勝載,須世有其人學者,稱夫先生道士也。

  《昇玄經》云:仙公又向太極真人長跪言:歸誠先生,願降法澤,滋潤枯槁,使將來道士得修至真,棄邪法術。

  《三元布經》云:太上太道君受此經於玄古先生,以傳玄都仙王。

  《上清變化七十四方經》云:紫府先生能為不死,恬和天真,洞思守神,年三千歲,故未昇天,盤桓洞室,採擇上真。

  《元始變化龜山元錄經》云:皇上萬始先生,形九千萬文。冬三月,頭建丹陽日精之冠,衣赤雲明光錦袍,佩金虎鳳文,帶丹皇紫章,常乘白雲,坐五色師子,光明流曜,煥照上清。春三月,則變形為人軀三頭鳳皇,衣九色斑文虎衣,常立十二華光之上。夏三月,則變形為三日之暉,紫光八芒,爛映煥明,在上清之上,十二色蓮華之中。秋三月,則化形為青赤紫三色之光,更相纏繞,如日之輪。

  《上清紫晨經》云:上皇先生紫晨君,蓋二暉之胤結玉晨之精育龍烟于太空,包紫虛以通靈,托九玄以含秀,凝洪露以成神。陶三炁以自觀,經玄母以法生,任歷劫而受化,感日吉而曜形,於是上皇元年天甲啟晨誕於神州八朗之天,平丘中域,洞淵之濱。既生之且面發金容,體映玉光,五色紫章,七十二變,精?玉顏,神龍吐芝以濯溉,鸞鳳撫翼以陰玄,丹霄散景於瓊軒,流光煥爛於霞真,二景停暉於八玄,七元迴精以匡晨,金仙散香以亂炁,神妃擲華以發煙,五緯結落神秀紫天,年冠二九,逍遙中元,餐精咽炁,吐納靈津,含芝內灌,凝神胎仙,挹漱守默,淡泊自然,思微念炁,時不虧閑,積感洞元,名超上清,受號元皇,位登紫晨,蘭風應挺,順運流遷,神秉五曜,形盤三元,飛霄迴駕,乘空落煙,群仙啟路三道合明,流電吐威,逸駕九玄,再登玉陛,三謁紫庭,遊眄瓊闕,宴景三元,携契五老,玉霄上賓,飛獸攘袂,神鳳撫鳴,巨虬匡轡,靈風散香,流芬激揚,蓊藹玉清,金童攀雲而侍輪,玉女躡虛而衛靈。

  《太上丹簡墨錄經》云:若受法位至真一及太一素券之號,可署先生之位。其生年屬東方宿者,當署東嶽先生之號;生年屬南方宿者,當署南嶽先生之號;生年屬西方宿者,當署西嶽先生之號;生年屬北方宿者,當署北樹先生之號;生年屬辰戌丑未并中央七宿,當署中嶽先生之號。此五嶽先生,皆始入地錄,有應署之德,非有精靈感應,不可空署之。

  上人

  《無上真人內傳》云:名入太上玄錄,為三界魔神,靈鬼咸敬之,號曰天人上人。道士常自謙下也,得道清貴,莫尚此矣。皆尹先生口訣相傳,而教世賢上士也。

  《眾聖難經》云:仙人問仙公,前與上人俱入洞庭,看天王別宮,初登包山時,見有一輩仙人求隨上人看戲,盡何等仙人,乃多如此?答曰:彼仙人皆是諸名山洞室仙人,其已不多,子不見崑崙、蓬萊、鍾山、嵩高、須彌、靈烏諸大山洞室仙人無數矣。

  《仙公請問經》云:魔王承奉太上眾真天尊上人。

  《太上太霄琅書經》云:上人妙士,和光同塵,挫銳解紛,與俗密異,佩服錄諱,呼吸元精,建德立功,非凡所測。

  至學

  《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至學之士誦經十過,濟度垂死,絕而得生。

  《法輪經》云:吾觀至學士乃不領人懷。

  《太上八素真經》云:靈文秘重,不敢閉塞,不敢輕傳,如按年限,動有劫年,於至學之士,永無其緣,有絕思之嘆,勤而無成,至於元始開化,難遇其人,厲以玄科之旨,遇合便授。

  貧道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云: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學道猶世人憂居貧,無不得仙者也。言則貧道汲汲,唯道是務,常與心諍,以制眾魔華想。貧道之言,蓋上清道士之通稱也。

  《定志經》云:山南道士答樂法懈曰:貧道昨夜下講,於臥中得夢見有一人持一真財如意授以與卿,卿即受之,貧道思惟,謂是佳瑞。

  《太上太霄琅書經》云:道士謙辭於道未富,自言貧道,亦貧士。理未周足,如未周,我獨若遺,故為貧士。士之為理,修善為事。

  宗匠

  《本願大戒經》云:太極真人答高玄真人曰:吾忝受教化,愧不足彼宗匠。今釋彼者,謂葛仙公。太上有命,何敢不傾蘊哉!

  《太上太真科經》云:聖匠悲念,申明經科,前后相證,解惑釋疑,治邪輔正,白黑歷然。

  《黃老玄示經》云:德有知不知者,道之所尚,后下皆謂知之為知,世轉相仿也,莫知之為知也,乃舍知之玄匠也,常於不知。

  弟子

  《太平經》云:夫師弟子,其功大重,此若父母,生子不可謝而解也。夫人得生不事善師,及事愚師,乃教人以惡入邪中,或使人死滅身,尚有餘罪并盡其家也。人或生而不知學問,遂成愚人。夫無知之人,但獨愁苦,有遇於地下,魂魄不得遊樂,身死不得成於善鬼。今善師學人也,乃使下愚人成於善人;善而不止,更得成賢;賢而不止,乃得次聖。聖而不止,乃知真道,

  守道不止,乃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與天比;天比不止,乃得與元氣比;其得比元炁,乃包裹天地,八地八方莫不受其炁而生,其德乃復覆蓋天地八方,精神,乃從天地,飲食天下,莫不共祭食之,尚恐駭不能致之也。是至善師生,善弟子之功也。

  又云:為人弟子,旦夕順謹,隨師之教,不失銖分,不敢妄說亂師之出入,不敢為師致憂,從見教於師之後,不敢犯非,無有惡音,不逆師心,是為上善弟子也。意真人言幾類似之,是非上善之弟子也,才應中善之弟子耳。然上善之弟子也,受師道教之後,念綠師恩,遂得成人,乃得長與賢仙相隨,不失行伍,或得官位,以報父母,或得深入道,知自養之術也。夫乃得生於父母,得成道德於師,得榮尊於君,每獨居一處,念君父師之將老,無有可以報復之者,常思為師得殊方異文,可以報功。每悔念之,正心痛也。故行更學奉事賢者,囑托其師,為其言語,或使師上得國家之良輔,又有益帝王之治,若此乃應上古之善弟子也。《靈寶大戒經》云:授我十戒,行十二可,從則為大道清信弟子,見在世上可得免於憂惱,度於眾苦,身入光明,形內澄正,召鬼使神,制伏魔精。

  又云:飛天未得道者也,是道十轉弟子,飛行空虛,為諸天策駕,十轉即得上為飛天,若在一轉,而行精進,心不懈退,作諸功德,長齋苦行,晨夕不倦,即得飛天,於此而進,超凌三界,為上清真人。

  《太上八素真經》云:凡遵三景,稱三境弟子,已度三人,委付師友,己後傳授,得稱三景,法師先生,真人隨師所命,朋友所薦,乃得稱之。未經表奏,不得妄稱。

  尸解

  《九天生神章經》云:夫學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滅度轉輸,終歸仙道,形與神同,不相遠離,俱入道真。

  《明真科經》云:生世好學,修行經教,吞精咽炁,恒無怠倦,持齋服御,吐納自煉,積功布德,名書上清,致得尸解下仙,遊行五嶽。後生人中,更受經法,為人師宗,輪轉道備,克得上仙。白日飛行,位及高貴。

  《太微金簡玉字經》云:諸尸解地下主者,案四極真科,一百四十年乃得補真官,於是始得飛華蓋,乘群龍,登太極,遊九宮也。

  《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云:夫尸解者,尸形之化也,本真之煉蛻也,軀質之逛變也,五屬之隱適也。雖是仙品之下第,而其禀受所承未必輕也。或未欲升天而高栖名山,或欲崇明世教,令生死道絕,欲斷子孫之近戀,盡神仙為難希,或欲長觀世化,憚仙官之劬勞也。妙道一備,高下位適,固不可用明死生,以制其定格也,所謂隱回三光,白日陸沉者也。

  又云:以錄形靈丸,涂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尸解,以一丸和水而飲之,抱木而臥,則他人見已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尸解,凡百縱任故,自得還故邑也,當改姓名變容貌耳。昔有人作此法,入林慮山積十三年而復還家也。大修下尸解者,皆不得反望故鄉,此為上解之道,名配紫簡三官,不得復窺其間隙,妄以死加之也。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已死乃從一旁出者,死畢未斂而去失尸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復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髮脫而失形者。白日去謂之上尸解,夜半去者謂之下尸解,向曉向暮之際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也。此皆迹兆不滅,為人所疑雖獲隱遯,令世志未厭,又不得反旋故鄉,遊栖靡定。

  主者

  《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云:夫至忠至孝之人,既終皆受書為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乃得受下仙之教授,以大道從此漸進,得補仙官,一百四十年聽一試進也。至孝者,能感激鬼神,使百烏山獸逃其墳塚也。至忠者能公犯直心,精貫白日,或剖藏殺身,以激其君者也。

  夫有上聖之德,既終皆受三官書為地下主者,一千年乃轉補三官之五帝,或為東西南北明公,以治鬼神。復一千四百年,乃得遊行太清,為九宮之中仙也。

  夫有蕭邈之才,有絕眾之望,養其浩然,不營榮貴者,既終受三官書,為善爽之鬼,四百年乃得為地下主者,從此以進,以三百年為一階也。

  夫有至廉至貞之才者,既終受三官書為清鬼,二百八十年乃得為地下主者,從此以漸得進補仙官,以二百八十年為一階也。

  夫至廉者,不食非己之食,不衣非己之布帛也。夫至貞者紛華不能散其正炁,萬乘不能激其名操也。先世有功在三官,流逮後嗣,或易世煉化,改氏更生者,此七世陰德,葉根相及也。既終當遺腳骨,以歸三官,余骨隨身而遷也。男留左骨,女留右骨,皆受書為地下主者,二百八十年乃得進受地仙之道矣。臨終之日視其形,如生人之肉;既死之時,尸不強直,足指不青,手皮不皺者,謂之先有德行自然得尸解者也。

  道典論卷之二竟

  道典論卷之三

  誹謗

  《上清隱書龍文經》云:人多偽薄,不明至理,罪障根深,疑惑真正,儻聞微妙,更生毀謗,輕慢不信,致墮惡道,風刀苦毒,歷劫不兔。

  《昇玄經》云:太上曰:若有誹謗此經者,死入地獄,受考三官,見世癩病。

  又云:竇子明曰:世人迷惑,貪求自恣,不識至真,諂偽疾佞;或妒賢嫉能,更相謗毀;或諍色欲,陰相咒害;或恃強勢,凌易孤弱;或自是非彼;或作小善,旬月之間不能至誠,便求見效,未應之須便忽宿命之言無報應,喻如田家種穀,春種秋望乃得其實,種而待炊,不解餓死,修福行善,亦復如是,福積成慶,禍積成殃,皎如日光,而人不信,可不哀哉!

  毀辱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立行,評論道德,毀辱天真,不信經法,口是心非,潛行謀惡,其罪深重,死受苦毒,縱還人中,當生邊夷,非人之類,百惡所歸,以報宿對,永去人道,無有歸期,流連罪門,生死莫知。

  攻擊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所行,評詳四輩,攻擊天人,死受酷對,長淪惡根。

  《昇玄經》云:道言:人生受筭,不信經教,訾毀神真,决駭縱心,殺罰非度,罵譽天地,攻擊真人,為玄司眾鬼所奏,聞徹太空,吾當下司命付酆都,滅其定筭,修短之次,行之不改,斷種滅嗣,蒸嘗絕矣。

  《法輪經》云:道言:吾嘗歷觀諸天,見有百姓子男女之人,攻根伐主,謗擊賢人,諂害忠良,滅人之命,死魂彌訴,斯罪深重,致招今對諸苦,備經萬劫,當還生邊夷之國,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耽酒

  《太上說智慧消魔經》云:太上曰:酒為水穀之精,善能宣通氣液,節之接靈益性,縱之乖神損生,耽湎致死,非智慧也。

  《盟威經》云:太上曰:高才英秀,唯酒是情,麵糵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急宜除之。

  《老君威儀令經》云:君子飲酒以欣慶,小人飲酒以興爭,有二十四事各明依按善共奉行,違令一事非子弟也。一,飲酒醉時則臣不敬君,君或驕暴,妻不承夫,子不孝父。二,醉便亡失道德,調戲無度。三,醉隨口而言,言語輕慢,不顧尊卑。四,醉便坐不自安頗我低昂。五,醉臥便利,嘔吐爛漫。六,醉便迷荒,無所畏忌,意欲擊虎,或投水入火。七,醉道說人陰私之事。八,醉便輕口泄言,言無所畏。九,醉臥時狀如死人,了無所知。十,醉時來歸,家室大小見之逆走,甚見虎賊。十一,醉或致疾病面色痿黃。十二,醉便獨臥道中,所持物皆棄失之。十三,醉貪酒以取家財物,以用飲酒,坐之貧困。十四,醉便罵天神,脫衣狂走,逢人共鬬。十五,醉便輕盜取,不避親疏。十六,醉便不以惡為惡,不以善為善?十七,醉便破壞家中什物。十八,醉不憂家事,不念妻子。十九,醉便王事不修,坐之逸退。二十,醉便坐之致灾,或為軍將坐酒破軍,軍事不速。二十一,醉便墮馬顛倒,遂仆傷於面目。二十二,醉便恍惚,事業廢置,田蠶不登。二十三,醉久則糜腸爛胃,損失身命。二十四,醉傷神亂氣,損德敗真,可不慎之。《明真科》曰: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立行,耽酒好色,恍惚失性,猖狂迷惑,五情亂離,去神損氣,因醉會欲,為惡不覺,叫喚罵詈,獨作無對,打擊善人,穢慢道法,謗毀經教,背真入偽,違負口信,欺誘四輩,所行失道,罪有深逆,死受重對,魂魄苦劇,摙汲瞑波,以灌四瀆,讁役江河,晝夜無息,銀鐺杻械,相牽流曳,冥冥長夜,終無解脫萬劫,當生賤人之中,貧窮陋疾,人之所惡以報宿怨,因緣之對福路日遠,罪根日結,不得開度,無由得出。

  《飛天人說頌》曰:好酒失本行,五神并猖狂。死汲溟波水,灌沃四瀆中。

  放蕩

  《太上處胎業報經》云:或復有人浮好三寶,信心不專,恣情放蕩,流滯愛欲,假托經文,以要名利,因以聚眾,混雜為非。如是之人,見嬰重考死三惡中終天無解。

  《靈寶大誡經》云:天尊言:慎多色視放蕩,目神每自制銜愛,固目瞳,思真靜念,令通智慧,洞觀虛空。

  不慈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所行,不慈不仁,烹殺六畜,割剔殘傷,夭殺獸命,屠毒眾生,其罪深逆,死受酷對,吞火食炭,為火所燒,頭面焦燎,舉體爛壞,無復人形,身負鐵杖,頭戴火山,痛非可忍,考不可擔,不得開度,何由得還?

  《飛天人愒頌》曰:不念懷慈心,酷毒害眾生,死魂負鐵杖,萬劫戴火山。

  不孝

  《明真科經》 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不孝,罵辱父母,六親相殘,其罪深逆,死受酷對,萬劫當得,生六畜之中,任人殺活,以酬昔冤,永失人道,長淪惡根。

  三障

  《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 云:道君當知因三毒故生三障法。一者,煩惱。二者,諸業。三者,果報。以三障故,就令學者不得正修真實之觀。言煩惱者,即是愛見常在於心,故正解不生,勞役行著名煩惱障。言業障者,以有欲心行善,惡行威極重業定得世間苦樂之果,不得修習離世間行隔正智,故名為業障。言報障者,生在三惡,苦惱切身,無因得修戒慧之行,人天著樂,不悟無常,愛欲自覆,日夜無舍,貧窮戹疾,眾緣不具,皆不得修出世正道,名為報障。有智之人,覺知是已善行方便,轉此障法。

  三畏

  《昇玄經》云:太上曰:道陵知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詳焉。一者,道義嫉妒可畏。二者,誹謗可畏。三者,

  貪欲可畏。道義嫉妒,則經法不行;誹謗法師,則使百姓信道不濃;貪欲財色,則人所弃薄。此三者,二在外,一在內,除此三患,乃可傳道,當勸奉學。太上於是仍作歌曰:嫉妒惡勝已,誹謗於賢明,貪欲嗜財色,不得傳吾經。三患既未除,何期在幽冥,偽行要利養,常無有至誠,見人崇有德,心執害意生,是人鬼所疾,見世貽惡名,死則歸幽都,考對入鬼囹,轉輪輪億萬劫,受罪無數形。

  三毒

  《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云:太上道君上白天尊云:何名為煩惱之相?天尊曰:言煩惱者,總名三毒,謂貪瞋癡。能害眾生法身命,故名之為毒。所言貪者,引取無厭,染欲愛著,聯綿無己,於世間法及出世法有求樂意,皆名為貪。所言瞋者,於眾生中及非眾生貪懷惹恨,咆勃忿怒,如火熾盛,燒滅善根,結太怨憾,是名為瞋。所言癡者,不信不知三寶正法,驕慢諂曲,無所了知,觸壁無底,不從訶諫,好說無益,多行惡事,所作失道,故名愚癡。

  四病

  《昇玄經》云:太上曰:道陵當知世人復有四不善法,最為難除,道之至病,當令知之,何者為四?一者,世俗之人,不師有道,又耻下問;二者,為道日久,知見淺薄,見有勝己,耻不更學;三者,自言大學不聽異經;四者,輕慢后學,言無所知,如此四種之人,縱使學道,徒自勞耳!不能得道,有所通達,同無神驗,何以徒勞?如此之人,求道之初本無至心,欲求名譽,羅供養。如此之人,恆為食吞火毒,取人財物,以為衣服,猶如劍戟在其身體,貪目前之利,不知后世殃考深重,死入地獄,燒鐵洋銅以灌口中,以鐵勒針作衣服之形,被其身體,拷掠捶撻,晝夜不息,億兆載劫,方出為人,常處下賤,為人奴婢,兵卒廝伍,賢聖教化,講經不得預聞,或心欲更學,不得自在,吾今目前便見此輩不可稱計,甚可哀傷!明教將來慎之!慎之!

  五欲

  《老君經教》云:貪欲無數,無數之欲,念念叢生,不可勝言,大略有五:一,目欲觀五色,色過則魂勞;二,耳欲聞五音,音繁則魄苦;三,鼻欲嗅五香,香溢則精流;四,口欲甘五味,味豐則神濁;五,身欲恣五體,體慢則志散。志散則脾傷,而行危,神濁則心亂而口爽,精流則腎虛而迷狂,魄苦則肺損而耳聾;魂勞則肝困而目。五者混闇,則身滅命亡;五者凈,體全年永。

  五濁

  今釋,一者命濁,二者見濁,三者惱濁,四者生濁,五者時濁也。

  《靈寶玉訣經》云:太上道君告精進學士王龍賜曰:吾受元始真人舊經,說今釋古,引古證今,深可信也。經道萬劫當還無上宛黎天過世世後五濁之中,今釋,此標五濁之時處也。遭命不幸,今釋此命濁也,非唯年筭夭促,義兼往業不淳也,是男是女不見經教,恒處惡道。今釋,此見濁也,邪見覆心,不信正理,謗法罪重,久在地獄,生壽無幾,而憂惱自嬰,多受枉橫,今釋此惱濁也。貪瞋癡或能生憂畏,經累行人也。自生自死,輪轉五道,墮於三塗八難之中,今釋此生濁也。任命起滅,輪轉苦難,障隔正道,殃對相牽,無有極已,生死分離,無有豪賤,今釋此時濁也,大劫垂周,惡果皆熟,普遭凶害,實為痛心,今解說諸惡,以度可度,汝好正意,諦受吾言,於是注訣。龍賜稽首,伏受教旨,今釋太上哀□,傳付經訣,使五濁障消,保今太平之運。

  《明真科經》云:來世之人不見科誡,方當履何五濁毒湯,遭難遇害,不能度身。

  《靈書度命經》云:元始天尊曰:吾過去後真文隱藏,運度當促,五濁躁競,萬惡並至,何感念來,生在其中,甘心履罪,展轉五道,長苦八難,更相殘害,憂惱切身,不見經法,不遭聖文,任命生死,甚可哀傷。

  七傷

  《迴天九霄經》云:高聖帝君曰:凡學士玄記有名,身有仙相,則應自然合真,而有七敗之傷。第一之傷,帶真行偽,淫色喪神,魂液泄漏,精光枯竭,氣散魄零,骨空形殘,神泣窮府,上聞天關,真仙遠逝,魔魅來干,自與九獄結因,六天相親,淪苦無極,豈復得仙?二傷,外形存道皮好念真,心抱陰賊,凶惡內臻,願人否敗,嫉能妒賢,口美心逆,面歡內瞋,諍論得失,妄造罪原,毀謗同學,攻伐師根,三官所記,標為惡門,仙真高逝,邪魔攻身,走作形影,飛體散神,故令枉橫,極其惡源,考滿,形灰沉滅,九泉徒有玄名,豈保自然!三傷,飲酒洞醉,損氣喪靈,五府攻潰,萬神振驚,魂魄飛散,內外朽零,本室空素,赤子悲鳴,真仙高逝,邪魔入形,如此之學,徒損精誠,雖有玄記,空失玉名,神昇上宮,身灰幽冥,恍惚求年,焉得久停。四傷,行不弘物,責人宗仰,心忿口諍,罵詈無常,瞋喜失節,意性乖恒,氣激神散,內真飛揚,魄離魂逝,九孔塵埃,五府奔喪,皆由性之不純,行之不詳,真仙高逝,外痾入形,如此之學,將何可望?雖有玄圖,不兔斯殃,望仙日悠,地里日長。五傷,或玄圖表見得受寶經,或運遇靈師啟授神文,而不依科盟,漏泄天真,未經九年投刺名山,使青宮有錄,金闕結篇,便傳於人,流散世間,輕真泄寶,考結己身,徒有玄名,反累七玄,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長充鬼責,萬劫不原。六傷,身履殗穢,形影不香,內無清虛,外無蘭芳,濁暗失真,神不居房,氣擾精混,靈元失光,五神飛散,赤子騫揚,邪魔來攻,內外交喪,如此之學,望成反傷,真仙高逝,空影獨行,淪於混濁,仙乎可望?七傷,啖食六畜之肉,殺害膩口之美,臭氣充於藏府,伐生形於非己,真氣擾於靈關,遊神駭於赤子,魂魄逝於宮宅,濁啼纏於口齒,仙真高登於玉清,己身沉頓於地里,徒有玄名帝簡,亦不免於必死。

  八難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云:道言:王侯道士民人,得生為人,舍女作男,難也。既得為男,才智明遠,六情完具,形容端偉,聲有玉音,氣若名香,眼有日光,眾觀欣悅,玄如不足,難也。諸善已備,得生有道之國,君父賢明,篤尚道德,難也。貧窮而好道,念施惠不懈,難也。富貴而信尚道士,尊奉經書不殆,難也。能受人之惡,而不與較,制身命使不死壞,得度世仙道,難也。得見洞真、洞玄、洞神太上三洞寶經,宗奉諷讀,供養燒香,難也。值見仙聖真人說法教化之時,同志相遇,難也。是為八難矣。

  《眾真誡經》云:西城王君告曰: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也。本經注云:三惡道者,不得作人,得作鳥獸蟲畜之類,謂之三惡道也。既得為人,去女為男,難也。既得為男,六情四體完具,難也。六情既具,得生中國,難也。處中國值有道父母國君,難也。既得值有道之君,生學道有慈仁善心,難也。善心既發,信道德長生,難也。既信道德,生太平之運,為難也。可不朂哉!

  七患

  《本願大誡經》云:真人曰:患人得生人道也,而不修德養性,以全於命矣。患聞經也,而不信矣。患受經也,而不講誦矣,而不修其事矣。患不修身矣。患服藥也,而未應中怠矣。患道行不備也,誇求昇騰矣。患靜齋讀經矣,處幽山而不堪其憂矣。此七患,在人之身也,若不戒之,身無濟理,所以云:大患者及我身,斯之謂矣。可不思歟!可不思歟!

  五敗

  《靈書紫文經》云:第一敗,人淫則鬼液外漏,精光枯竭,魂魄焦散,骨薄髓穢,魂號靈府,上聞玉闕,三宮灌爭,胎英悲錯,此一敗仙相也。二敗,勿食六畜肉,則形氣鬱臭,神靈濁滯,面黃齒枯,脾育死氣,魂不受真,魄生邪悖,身沉長淵,骨骸土沒,此二敗仙相也。三敗,勿食五辛之菜,則五藏惡臭,三華潰亂,神不上達,精胎下淪,魂魄生離,赤子煩頓,飛靈失守,明光流遁,此三敗仙相也。四敗,勿殺生昆蟲,以上則冤對萬物,束骸流血,形暴魄亡,魂氣交戰,胎靈傍徨,嬰兒逃散,泥丸姦狂,赤子棄叛,尸形湯爐,水煮糜爛,此四敗仙相也。五敗,勿北向便,仰視三光,勿北向理髮,解脫衣裳。勿北向唾罵,犯破毀王,破謂歲下辰。

  《太上真科經》云:太上道君曰:魔王邪神皆被廢黜,雖得重行,悉名故氣。

  田獵

  老君《道德經》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無道,不念善緣,三春遊獵,走犬放鷹,張羅布網,放火燒山,刺射野獸,殺害眾生,其罪酷逆,死充重殃,身負鐵杖,萬痛交行,驅馳百極,食息無寧,死魂苦毒,非可堪當,萬劫當生野獸之身,恆被燒,斫以報宿冤,縱還人道,恆遭惡人,身受鞭撲,憂惱自嬰,福路目遠,纏結日臻,不得開度,長夜綿綿。

  《昇玄經》云:道陵偈頌曰:不念作慈心,遊獵殺眾生,罪竟受對報,炎火燒其形。

  漁捕

  《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云:天尊曰:或有受生漁捕為業,壅川决瀆,布網垂綸,種種方便,傷害水族,煮炙屠膾,趣飽其軀,或行衒賣,以求財賄,如是之人,死入地獄,隨相以報,受於爐鑊,刀山劍樹,一切苦對,還為畜類,以酬宿冤,若得為人,壽命短促,常多患惱,自作教人及以錢買生,歡喜心同,名為殺,其罪無二。

  苦酷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身行,發心舉意,恒惡為先,苦酷無度,讒害忠良、死受惡對,牛頭獸身,晝夜考掠,楚毒難言,身體爛壞,無復人形,萬劫當生,邊夷之國,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永失人道,長淪罪門,流曳五苦八難之中,不得開度,億劫無還。

  《飛天人偈頌》曰:苦酷餡忠良,讒謗擊賢人,生世處邊夷,死受牛獸身。

  淫祀

  《正一真人演千明科經》云:祭非其鬼,名為淫祀,陷墜群邪。

  《太上太真科經》云:太上道君曰:魔王邪醜,皆被廢黜,雖得重行,悉名故氣。故氣為灾,妨害億兆。億兆不悟,與之為群,殺生鼓舞。祠祀歌吟,更相恐悚,貪嗜血腥,臟貨狼籍,罪積日深。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惡逆。殺生淫祀,禱祠邪神,歌舞妖孽,自稱姑郎,食啖百姓,興造無端,臟滿罪定,死受惡對,魂魄囚徒,流曳三官五嶽之中,一日三掠,痛毒難言,萬劫當還,生賤人中,或嬰六極無人之形,幽淪罪源,長夜冥冥,不得開度,福道無緣。

  《飛天人偈頌》曰:咒詛無辜人,淫祀舞邪神,流曳三徒中,萬劫生賤身。

  謀逆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所行,手殺君父,謀反師主,毀滅經教,穢辱天真。死受惡對,身入鑊湯,五體煮漬,無復人形,百毒之汁以灌其身,痛不可居,苦難可任,萬劫當生六畜之中,或為賤人聾盲六疾,非人之形,任人殺活,以報宿怨,福路轉遠,罪根日深,不得開度,長淪無還。

  《飛天人偈頌》曰:謀逆害君父,穢辱毀天真。死入鑊湯煮,苦痛不得還。

  承貝

  《太平經》:凡人所以有過責者,皆由不能善自養悉,失其綱紀,故有承負之責也。比若父母失道德有過於鄰里,后生其子孫為鄰里所害,是即明承負之責也。今先王為治,不得天地心,非一人失亂天文也。天大怒不悅喜,故病灾萬端,後在位者復承負之。是故古者大聖皆知自養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負之失也。其后世學人之師,皆多匿真道之文,以浮華傳學,違失天道,令後世浮淺不能善自養愛,為此積久,因離道遠,謂天下無自全之術,故生承負之灾。夫南山有大木,枝縱覆地數百步,其本莖也,上有無貲枝葉華實,其根不堅,為大風所傷,其上枝葉華實悉傷死亡。此即萬物草木承負大過也。其過在本,不在於末,而反罪未,曾不冤結邪,今無過被灾,承負之責矣。寧可罪後生邪,時來承負之責,如此天夫人生盡樂好善,而巨壯而固,反不肖且惡,豈有解邪!此盡承負之大效也,反以責時人,故不能平其治也。時人傳受邪偽已久,安能自改正乎哉!天憐之,故上皇道應元氣而不也。

  道典論卷之三竟

  道典論卷之四

  妙瑞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云:正一真人曰:人奉經慕道,亦有真應,或聞香烟芳徹,或聞琴瑟之音,或聞空中雅雅誦經,或見圓光如日及真人十方天尊飛仙真人,能有斯之異,精進不怠,庶必得仙道。

  《太平經》云:人君為善於內,風雨及時於外,故瑞應反從人胸中來,故有可欲為皆見瑞應,何有不來者乎?夫至誠乃感皇天,陰陽為之移動,誰往為動者乎?身形不能往動也。動也者,冥乃心中至誠感天也。

  又云:瑞者,清也,靜也,端也,正也,專也,一也。心與天地同,不犯時令也。夫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惡者致惡,正者致正,邪者致邪,自然之術,無可怪也。故人之心端正清靜,至誠感天,無有惡意,瑞應善物皆三六四為其出。古者聖賢用心清凈專一,故能致瑞應也。

  《諸天內音經· 大聖眾真頌》曰:妙會自然感,靈瑞發空洞,世爛啟幽期,障蔽日月光,玄陰不解夜,四眾并恭恭,靈運自應圖,倏欻朗太空。

  災異

  《太平經》云:今天地開辟以來,凶炁不絕,絕後復起,其故何也?其所從來者,乃遠復遠,本由先王治小小,失其綱紀,災害不絕,更相承負,稍積為多,因生大奸,為害甚深,動為變怪,前後相續,而生不祥,以害萬國。其所從來,獨又遠矣。君王不知,遂相承負,不能禁止,令人冤呼,嗟動天使,正道失其路,王治為其傷,常少善應,人意不純,轉難教化,邪氣為其動,帝王雖愁,心欲止之,若渴而不能,如之何?君五雖有萬人之仁德,猶不能止,此先王流灾也。故反以為行善無益,天道無知也。禁民為惡,愁其難化,反相尅賊,急其誅罰,一人有過,乃及鄰里,重被冤結,積多惡氣,日以增倍,以為道德與經無益,廢之而不行,各試其才,趣利射祿,鬭命中者為右,是為亂天儀無法之治,安能與皇天心合乎?天甚病之久矣。陰陽為其失節,其明證也。治得天心,然后邪可去治易乎故。今教以上皇興平第一之道,得而急行,惡可消滅。天之佑善者,明矣。先王灾雖流積一旦除滅易耳。今帝王乃居百重之內,用道德仁義,乃萬里百姓皆蒙其恩,父為其慈,子為其孝,家足人給,不為邪惡。

  怪祆

  《太平經》云:天道乃祐易教,祐至誠,祐謹順,祐易曉,祐易勑,將與人君厚,故教之,不與其厚者,不肯教之也。猶若世人相與親厚,則教示以事,不相與至厚不肯教示之也。教而不聽,忿其不以時用其言,故廢而置之,不復重教示之,於是灾怪便止,不復示勑人也。如是則雖賢聖,聾闇無知也,聰明閉塞,天地神祇不肯復諫止者也。古者,聖賢重灾變怪,因自繩正,故萬不失一也。

  夢相

  《太霄琅書經》云:兆暮臥獨處,當以帝章置於心。(今釋,帝章者,瓊文章符也。)即有太冥真仙來衛兆形,影應夢相,與真共言,不出九年,得面對。

  真人

  《無上真人內傳》云:尹喜為關令之時,常夢見天真或曾同遊四海之外,心中昭然,有所覺悟,乃冥契玄聖,自然而同符也,老君感焉。

  《後聖九玄道君列紀經》云:後聖君母先夢玄雲日月纏其形,乃感而懷焉,育之亦有群龍吐水盥器中。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云:正一真人曰:夫人將當得靈寶經者,必先有靈應,或夢見天尊真仙,或見山學道士及雲車寶蓋龍鳳,或夢登山見聖人宮室及飛行虛空、見七寶珍物珠玉,或夢上天見天王帝主。此皆宿命合道,玄象告應者也。

  《雌一五老經》云:太素真人教始學者辟惡夢法,若數遇惡夢者,一曰魄妖,二曰心試,三曰尸賊,厭消之方也。夢覺以左手捻人中二七過,啄齒二七,而微咒曰:

  大洞真玄,強練三魂,第一魂速守七魄,第二魂速守泥丸,第三魂受心節度,速啟太素三元君,向遇不祥之夢,是七魄遊尸來協,萬邪之源,急告桃康護命,上告帝君五老九真,皆守體門,黃闕神師、紫戶將軍把鐵搖鈴,消滅惡津,反凶成吉,生死無緣。畢,若又臥必獲善應,而向造為惡夢之炁,則受閉於三關之下,三年之後唯神感旨應,乃有夢也。皆知見將來之明,無復占不祥之想也。若夜臥遇善夢者,吉。應好夢而心中自以為佳,則吉感也。臥覺,當摩目二七,叩齒二七,而微咒曰:

  太上高精,三帝丹靈,絳宮明徹,吉感告情,三元柔魄,天皇受經,所向諧合,飛仙上清,常與玉真,俱會紫庭。畢。此大洞秘訣,以傳於始涉津流者矣。

  吉兆

  《太平經》云:旦夕學以大吉之道,纔得中吉耳。學以中吉,纔得小吉耳,學以小吉,此已入凶道矣。

  又云:王者深得天意至道住祐之,但有百吉→ 無有一凶事也。

  凶徵

  《太平經》云:夫惡乃死凶之處,故凡人不力學吉,輒且入凶。夫凶廼天下惡名。稱夫凶者,乃天地人萬物所疾惡,不可久存,是大患之本,禍之門戶。

  服餌

  《太上太真科經》云:服餌將藥,不須厚饌。

  《太上太霄琅書經》云:除欲滅私,服御吐納,赤精五牙,金丹玄素,眾術億千,輔佐成功,隨緣施用,不可偏滯,諸術而功行無涓,空望長生,萬無一果,良由世人學法多執偏術,見其序說,便謂為奇,修之無驗。

  又云:虛妄術本輔功,功在遣欲,欲不能遣,因術迷經,經出世者餐霞餌氣,毀易身形,雲人羽客,神靈同遊。

  《五符經》云:真人告禹曰:汝功德感靈,天人并助而年命向凋嶮矣哉!乃口訣以長生之道,示以真寶服御之方。

  《八坦四門高上經》云:靈關統三元,精變結五神。九煉瓊胎府,化生表自然。離合港相推,凝氣以成仙。服御填九靈,靜念降玉軒。

  《明真科經》云:生而煉真,服御神丹,五石鎮生,神寶五官,功微德狹,運未升天,身受滅度,而骸骨芳盈,億劫不休,須神及形,便更受氣,還生人中,智慧聰達,逆知吉凶,通靈徹視,役使鬼神,輪轉不絕,克得受書,為九宮真人。偈曰:苦行修生道,服藥練芝英。滅度形不休,體骨自芳馨。

  導己

  《二十四生圖經》云:鬱鬱五雲芝,玄暉吐玉光。凝津洞靈府,徘徊日月宮。五色理高真,流精灌十方。呼吸不覺疲,飛天并金容。導引餐靈氣,玄哺六胃充。精思易致感,安坐睹空洞。

  《老君觀身經》云:老君曰:自非聖明,誰能頤神養性行生導氣以度難也。若能行生導氣載神離苦,修生行氣以度厄世,斯乃上聖真人達見識微知機者也。夫為道者,當行生導氣,以載其身者也。

  《老君妙真經》云:道曰:夫人為道,道身五藏者,皆思氣之盛壯微妙,從虛無來,故實者不如虛也,有者不如無也,疾者不如遲也。

  《太一帝君天魂內變經》云:若能常行九晨照洞房泥丸之法者,既以檢魂魄制萬邪,清凈行之,以致仙靈之氣,降於寢房,此所謂引三光九星以照百神者也。

  胎息

  《太上說玉京山經》云:沖虛太和氣,吐納流霞津。胎息靜百關,寥寥究三便。今釋按服氣法云:息以鼻而無以口,使氣常儲,名之胎息。又能不以鼻氣,所謂大胎息者,如兒胎在腹中,氣息而不須外徹也。能爾,亦可久居水中,而不短氣,久久便能輕舉矣。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云:胎閉靜息,內保百神,開洞靈房,堅守三真。吞景咽液,飲食自然,身必不死,可得陸仙矣。

   《太平經》云:請問胎中之子不食而氣者,何也?天道廼有自然之氣,廼有消息之氣,凡在胞中且而得氣者,是天道自然之氣也。及其已生,噓吸陰陽而氣者,是消息之氣也。人而守道力學,反自然之氣者,生也。守消息之氣者,死矣。故夫得真道者,乃能內氣外不氣也。以是內氣養其性,然後能反嬰兒,復其命也。故當習內氣,以內養其形體。

  又云:古者上真睹天神食氣象之為行,乃學食氣,真神來助,其為治乃遊居真人腹中也。古者真仙之身,名為真人室宅耳。

  《太上真人秘要經》云:天氣者,神明之器,清濁之宗,處玄則天清,在人則身存。夫生死虧盈,蓋順乎攝御之間也。

  《大洞玉經注訣》云:食玄根之氣,使人體中清朗,神明八聰,身有日映,面有玉澤,眼生明光,齒含紫氣,堅腸華藏,長生久視,服吸朝液,懸糧絕粒,道要於金醴,事妙於玉水,所謂吐納自然之太和,御九精之靈氣者也。夫道之納用,貴自然也。德之為靜,尊恬愉也。攝自然以裁真,抱恬寞以正邪者,則橫犯不生,飛害自滅,可要道之旨者也。

  《五符經》云:食氣萬歲,當有少容。

  雲牙

  今釋,雲者,五方雲氣也。明此五氣,柔軟喻如百草萌牙。故言雲牙。學人因此雲牙填固藏府,其方繁碎,不可具書,事見本經。鈔如後。

  《靈寶玉訣經》云:元始五氣,常以鷄嗚上會靈寶玉山玄都上宮。陽光初明,散元始之暉,流灌諸天,其氣運轉如車之輪,上御九天之關,中固五帝靈山,下注學士五牙之根。上宮眾聖大智真人皆以其時食其暉,仰咽其精,與天相承,致得無窮。

  道言:導引餐牙之法,常以八節之日各依其方入室,存思五老形像。咒說畢,各隨方導引,服諸天氣,行之八年,仙官到房,玉女侍衛,身生光明,照映十方,出入遊行,五帝稽首,三界司迎。

  《二十四生圖經》云:上有不死氣,殖牙練五仙。玉芝玄中澳,體潔自生薰。精思高靈降,交遊上帝君。

  服黃氣

  《太清元君中經》云:神仙圖曰:上聖食黃,賢者食元。食黃之道,上念中極乃脾上黃人形長三寸,兩手中亦各有一黃人黃氣上升,即見其神,徐言咒曰:

  黃常子、黃常子,黃庭真人在於已。為某取五色丹芝草諸可飲食者,急咽之三五而止,即飽矣,肥澤延年。

  《老君觀夫太清中經》云:《神仙經》曰:常念脾中黃氣上升至口中,咽之三五而止,則飽矣。可以辟穀,坐在立亡。師曰:常思脾中有大日,日中有黃金匱,匱中有書,封之以黃金之印,印廣縱三寸,字曰:威嬉。精而思之,窮則目出,兆能見而讀之,心開目明,則得神仙矣。常念胃黃田中正,白如凝脂,中有黃氣填滿,上至口中,咽之即飽矣。師曰:胃黃田者,太倉也。諸神皆來就太倉中食飲,中有黃金竈釜甑。玉女玉童主使令,故呼之曰:黃常子是也。致行厨矣。

  服王氣

  《老君胎中經》云:自然絕穀之道,長生延年。春承牙精,夏承月靈,秋尊明露,冬受玄精,迴歲一浹三百六十,四九轉移十二而訖。從其方面,五色有別周而復始,道畢矣。絕穀之法,計飽飯不過十二食,日減一餐訖,十一日減十一餐,余有一餐,分半減之,訖十八日盡矣。腸中雖空,故有穀氣,正坐隨王所在,舒手持氣,仰頭引氣,仰頭咽之,安徐細意,導氣下入胃管,腹中立鳴。凡九上九下,腹因大飽,定心勿躁,即真氣不導,邪氣中入即不佳矣。十二日形體輕便,十八日道小成,二十七日道中成,三十六日道大成,八十一日頭面有光,百二十日其道備矣。元氣大定,仍是真人也。

  《太上八素真經》云:常當清麗燒香,入室首南正臥,斷隔人物,杜絕他想,臨目閉氣,叩齒二十四通,存一如法,仍見離在頭上,坎在臍下,坤在左手中,巽在右手中,軋在左足下,艮在右足下,兌在左肋,震在右肋。八卦有象,象中有氣,氣中有神,神人光明,備列八方,口吐生氣,因滿虛空,分良久,火,夏則離王生土,秋則兌王生水,冬則坎王生木。四季乾坤,艮巽王也,其行者今依月廻轉。巽三月,坤六月,軋九月,艮十二月。咽八氣法,以鼻取之,極氣則已,微微咽之。春寅卯之月噏震氣,三取三咽止;次飲離氣,九取九咽止;次季噏巽氣,四取四.咽止;次噏坤氣,二取二咽止;次噏軋氣,六取六咽止;次噏艮氣,八取八咽止;次噏兌氣,七取七咽止;次噏坎氣,一取一咽止。都畢,叩齒三十六通,摩熨面耳項至四支五體,周匝小極。乃行之時,皆當清齋三時六時,禮拜啟願,緩急取中,適人所堪。

  服六戊

  服氣法云:常以朝暮,先從甲子起,續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止,向辰以金梁叩玉瑛,修華池,續醴泉,以唇檗剝丹池,取靈液漱之,周旋至三而一咽,其五咽止。更續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止,向寅飲食如初一法,下竟六甲,凡三十咽。咽其精華,所謂飲食三五之法要也。金梁者,舌也。玉瑛者,齒也。醴泉、丹池、靈液,皆口中唾也。

  服三光

  《空洞靈章經》云:朝餐五靈氣,夕噏三晨光。

  《二十四生圖經》云:大道妙無像,運氣凝高真。結空自然生,震化表二神。朝引五星精,中噏日中津,夕食黃月華,寢臥練五仙。變景隨空化,倏欻立自然。

  《五符經》云:食日之精,子必長生。緣以上天謁元先,常以月一日、三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五日日出時至日中食之,先念心中有日,日中有玄蓋,蓋下有小童,故赤氣遍身中身外九重,思氣滿頭,從頂出上升天日,繞日九重。咒曰:

  日君元陽,還歸絳宮,與我合德,俱養小童。因思日精來下,入頂鼻孔中,咽之三九滿心中,心中有三人,左即太一父也,右即玄光母也。中央即赤子小童也,坐金床玉榻,執玉盤玉杯,杯中玉英神酒,并天芝草,見在飲食之,仍不饑渴而長生矣。

  食月之精,可以長生。緣之以上天,常以月十五日夜半時向月,再拜咒曰:

  月君子光,還歸丹田,與我合德,俱養小童。因思月光白氣黃精來下,入鼻口中,咽之三七而止,月精托腎根長生矣。

  食星之精,上升太清,常以日出、晡時、日中、夜半上念北極太皇星,咒曰:

  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某甲好道,願得長生,因念星精來下,在兩眉間,流入鼻孔中,咽之三五,思氣滿心膽脾中,有道母主哺養赤子,即不饑長生矣。

  丹品

  《八素經》云:太上曰:仙人唯知飛丹召霜,煎煉雲水,朱玉鮮金,九爐炎霄,勤苦極於營贍,伺俟足於劬勞,就有成者,不過升身上天,超躍玄洲耳。此故仙人而已,遠可遊於九宮之間也,則未有得真人之門戶也。

  《四極明科經》云:金液丹經,九鼎神圖,琅牙華丹,八石煉腴,智慧上藥,上化丹方,四十六卷,并仙皇之秘事,藏於九疑之中,五百年一傳。

  丹名

  《太上太真科經》云:仙方九品:一曰太和自然龍胎之醴,二曰玉胎瓊液之膏,三曰飛丹紫華流精,四曰朱光雲碧之腴,五曰九泉虹華神丹,六曰太清金液之華,七曰九轉霜雪之丹,八曰九鼎雲英,九曰雲光。水石流飛龍虎玉胎飛丹上藥也,朱光九泉太清中品也,九轉九鼎雲光下品也。

  《九真中經》云:太上八景四蕊紫漿五珠絳生神丹,或名八景丹,或名四蕊紫華,或名太微.紫玉瑛,或名五珠華丹,或名絳生晨華,或名三華上丹,或名太上飛剛,或名九晨上丹,凡八名也。

  《真人流珠九轉神仙九丹經》云:真人日服九丹,令人神仙度世,長生久視,長服之壽萬世。九丹者,九道也,九方也,治之各自有道,治九丹凡一法也。第一之丹名華丹,第二之丹名神符丹,第三之丹名神丹,第四之丹名還丹,第五之丹名餌丹,第六之丹名宜丹,第七之丹名深丹,第八之丹名伏丹,第九之丹名寒丹也。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云:中黃八道金書紫文九轉霜雪琅訐華丹、還白玉酒金液、流精玉林結華日月之水,皆白日飛仙登天之道也,皆出白帝君所藏於瑤臺,非有真錄,不得其法。

  《大洞玉經注訣》云:琅訐鬱華,七陽日嬰,九琳之液,八瓊之精,四蕊紫漿,五珠絳生,三華飛剛,雙珠月明,蘭腴金?,甘露玉瓶,青建弱羅,漂芝流靈,神渠丹散,玄柯連縈,琅玕朝結,西皇素盈,可以沖躍朱霄,飛虛玉清,呼而吸之,以至冥靈,漱而變之,以帝庭。

  《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云:洞陽宮內有流火庭,其中有炎光八煉自然玄丹。

  《太上丹簡墨靈經》云:修飛仙騰超之道,當授神丹三十六水金液之術,太清丹經。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云:夫真舍利是金液之凝精,還丹之變化。

  《太元真人茅君內傳》云:茅君各賜其二弟九轉還丹一劑,并神方一首,各拜而服之,仙道成矣。

  道典論卷之四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