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治鬼魘不悟方:

  伏龍肝為末,吹鼻中。

  又方:

  皂莢為末,如大豆許,吹鼻中,嚏則氣通,起死回生。《集驗方》云:又#1中惡。

  辟魘方:

  雄黃如棗大,擊左腋下,令人終身不魘。張文仲云:男左女右。

  又方:

  灸兩足大趾叢毛中各二七壯。《肘後方》云華佗法,又救卒死中惡。

  治中惡方:

  葱心黃刺鼻孔中,血出愈。《肘後方》云:入七八寸無苦,使目中血出佳。《崔氏》云:男左女右。

  又方:

  大豆二七粒,為末,雞子黃并酒相和,頓服。

  又方:

  使人尿其面上,可愈。《肘後方》云:此扁鵲法。

  又方:

  灸胃管五十壯愈。

  治中惡并蠱毒方:

  玲水和伏龍肝如鷄子大,服之必吐。

  又方:

  溫二升豬肪,頓服之。

  又方:

  車釭脂如鷄子大,酒服。

  治卒性方:此病即今人所謂中惡者,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參取而用之。

  鹽八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得吐即愈。《備急方》云:治鬼擊。若小便不通,筆頭七枚,燒作灰末,水和服之即通。

  又方:

  犢子屎半盞,酒三升,煮服之。亦治霍亂。《肘後方》云治鬼擊,大牛亦可用。

  又方:

  書墨為末,水服一錢匕。

  又方:

  臘月野狐腸燒末,以水服方寸匕。死鼠灰亦佳。

  灸法:治卒性死。

  灸手十指爪下各三壯。餘治同上方。《備急方》云:治卒死而張目反折者。

  又,灸人中三壯;又灸肩井百壯,又灸間使七壯,又灸巨闕百壯。

  還魂湯,治卒感忤、鬼擊、飛尸,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死咬口,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髮,左右捉#2;踏肩引之,藥下復增,取盡一升,須臾立蘇方:

  麻黃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粒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肘後方》云:張仲景方云桂不用。

  治卒中鬼擊,及刀兵所傷,血漏腹中不出,煩滿欲絕方:

  雄黃粉酒服一刀圭,日三,血化為水。

  治鬼擊病方: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口血出,或下血,一名鬼排。

  鷄屎白如棗大 青花麻一把

  右二味,以酒七升,煮取三升,熱服,須臾發汗。若不汗,熨斗盛火,炙兩脅下,使熱,汗出愈。

  又方:

  艾如鷄子大三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3,頓服。

  又方:

  吹酢少許鼻中。

  灸法:

  灸人中一壯,立愈。不瘥更灸。

  又,灸臍上一寸七壯,及兩踵白肉際取瘥。

  又,灸臍下一寸三壯。

  治五絕方:夫五絕者,一曰自縊,二曰墻壁壓連,三曰溺水,四曰魘寐,五曰產乳絕。

  取半夏一兩,細下篩,吹一大豆許內鼻中,即活。心下溫者,一日亦可、治。

  治自縊死方:

  凡救自縊死者,極須按定其心,勿截繩,手抱徐徐解之。心下尚溫者,以戳毹覆口鼻,兩人吹其兩耳。

  又方:

  強臥,以物塞兩耳,竹筒內口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半日,死人即噫,噫即勿吹也。

  又方:

  搗皂莢、細辛屑如胡豆大,吹兩鼻中。

  又方:

  刺雞冠血出,滴著口中即活,男雌女雄。

  又方:

  雞屎白如棗大,酒半盞和,灌口及鼻中佳。

  又方:

  皂莢為末,以葱葉吹入兩鼻中,逆出更吹。

  又方:

  梁上塵如大豆許,各內一小竹筒中,四人各捉一筒,同時吹兩耳、兩鼻,即活。

  又方:

  尿鼻、口、眼、耳中,并捉頭髮一撮如筆管大,掣之立活。

  又方:

  雞血塗喉下。

  又方:

  藍青汁灌之。

  又方:

  灸四肢大節陷大指本文,名曰地袖,各七壯。

  治熱暍方:

  取道上熱塵土以壅心上,少冷即易,氣通止。

  又方:

  令暍人仰臥,以熱土壅臍上,令氣通得#4;臍中溫即愈。

  又方:

  可飲熱湯,亦可內少乾薑、橘皮各數片#5飲之。稍稍咽,勿頓使飽,但以熱土及蔥艾葉#6壅臍上佳。

  又方:

  濃煮蓼,取汁三升飲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

  張死人口令通,以暖湯徐徐灌口中,小舉死人頭令湯入腹,須臾即蘇。

  又方:

  使人噓其心令暖,易人為之。

  又方:

  抱狗子若鷄,著心上熨之。

  又方:

  屋上南畔瓦,熱熨心,冷易之。

  又方:

  灌地漿一盞即愈。

  又方:

  地黃汁一盞服之。

  又方:

  水半升,和麯一大抄服之。

  治落水死方:

  以竈中灰布地,令厚五寸,以飯側著灰上,令死者伏於甑上,使頭小垂下,炒#7鹽二方寸匕內竹管中,吹下孔中,即當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者著灰中壅身,使出鼻口,即活。

  又方:

  掘地作坑,熬數斛灰內坑中,下死人覆灰,濕徹即易,勿令大熱傳人。灰冷更易,半日即活。

  又方:

  取大甑傾之,死人伏其上,令死人口臨甑口,燃葦火二七把燒甑中,當死人心下,令煙出,小入死人鼻口中,鼻口中水出盡則活。火盡復益之。常以手候死人身及甑,勿令甚熱,當令火氣能使死人心下足得暖。卒無甑者,於岸側削地如甑,空下如竈,燒令暖,以死人著上,亦可用車轂為之。勿令隱其腹,令死人低頭,水得出。并炒灰數斛令暖以粉身,濕,更易溫者。

  又方:

  但埋死人暖灰中,頭足俱沒,惟開七孔。

  又方:

  倒懸死人,以好酒灌鼻中,又灌下部。又酢灌鼻亦得。

  又方:

  綿裹皂莢,內下部中,須臾出。

  又方:

  裹石灰內下部中,水出盡則活。

  又方:

  倒懸解去衣,去臍中垢,極吹兩耳,起乃止。

  又方:

  熬沙覆死人,面上下有沙,但出鼻口耳。沙冷濕即易。

  又方:

  竈中灰二石埋死人,從頭至足,出七孔,即活。

  又方:

  屈兩腳著生人兩肩上,死人背向生人背,即負持走行,吐出水便活。

  又方:

  解死人衣,灸臍中。凡落水經一宿猶可活。

  治冬月落水,凍四肢直,口噤,尚有微氣者方:

  以大器中熬灰使暖,盛以囊,薄其心上,冷即易。心暖氣通,目得轉,口乃開。可溫尿粥稍稍吞之即活。若不先溫其心,便持火炙身,冷氣與火爭即死。

  治凍爛瘡方:

  豬後懸蹄,以夜半時燒,研細篩,以豬脂和傅。亦治小兒。

  治入水手足腫痛方:

  搗生胡麻薄之。

  治酒醉中酒恐爛五臟方:

  以湯著槽中漬之,冷復易。夏亦用湯。

  又方:

  搗茅根汁,飲三升。

  又方:

  凡醉不得安臥不動,必須使人搖轉不住,特忌當風席地,及水洗、飲水、交接。

  治飲酒頭痛方:

  竹茹五兩,以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令冷,內破雞子五枚,攪勻,更煮二沸,飲二升使盡,瘥。

  治飲酒腹滿不消方:

  煮盥湯,以竹筒灌大孔中。

  治飲酒中毒方:

  煮大豆三沸,飲汁三升。

  又方:

  酒漬乾椹汁服之。

  治酒病方:

  葱白 豉各一升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

  治飲酒房勞虛受熱,積日不食,四月中熱,飲酒不已,酒入百脈,心氣虛,令人錯謬失常方:

  芍藥 人參 白薇 栝蔞根 枳實 知母各二兩 甘草一兩 生地黃八兩 酸棗仁半升 茯神三兩,《外臺》作茯苓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連月飲酒,咽喉爛,舌上生瘡方:

  大麻仁一升 黃苓二兩,《肘後》用黃檗

  右二味,為末,蜜和丸含之。《千金翼》用黃檗二兩。

  治酒醉不醒方:

  飲葛根汁一斗二升,取醒止。《肘後方》云:治大醉連日,煩毒不堪。

  飲酒令人不醉方:

  柏子仁 麻子仁各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為一服,進酒三倍。

  又方:

  葛花 小豆花各等分

  右二味,合為末,服三方寸匕,飲時仍進葛根汁、芹汁及枇杷葉飲,并能倍酒。

  又方:

  九月九日菊花為末,臨飲服方寸匕。

  又方:

  小豆花葉,陰乾百日,為末服之。

  又方:

  五月五日取井中倒生草枝,陰乾,為末,酒服之。

  飲酒令無酒氣方:

  乾蔓菁根二七枚,三遍蒸,為末,取兩錢許,酒後水服。

  治惡酒健嗔方:

  空井中倒生草燒灰飲之,勿令知。

  又方:

  取其人床上塵和酒飲之。

  斷酒方:

  柳花臘月鼠頭灰

  右二味,等分,為末,黃昏時酒服一杯。

  又方:

  酒七升著瓶中,熟朱砂半兩著酒中,急塞瓶口,安著豬圈中,任豬搖動,經七日取酒盡飲。

  又方:

  正月一日酒五升,淋確頭,搗一下,取飲之。

  又方:

  故氈中葈耳子七枚,燒作灰,黃昏時暖一杯酒,咒言與病狂人飲也,勿令知之,後不喜飲酒也。

  又方:

  白豬乳汁一升,飲之,永不飲酒。

  又方:

  刮馬汗和酒與飲,終身不飲。

  又方:

  虎屎中骨燒末,和酒與飲。

  又方:

  鸕鷀屎燒灰,水服方寸匕,永斷。

  又方:

  取毛鷹一過吐毛,水煮,去毛,頓服。

  又方:

  故紡車弦燒灰,和酒與服。

  又方:

  驢駒衣燒灰,酒飲方寸匕。

  又方:

  自死蠐螬,乾搗末,和酒與飲,永世聞酒名即嘔,神驗。

  又方:

  酒客吐中肉七枚,陰乾,燒末服之。

  又方:

  酒漬汗靴替一宿,平旦空腹與飲,即吐,不喜見酒。

  又方:

  白狗乳汁,酒服之。

  又方:

  臘月馬腦和酒服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之七十五竟

  #1又:影宋刻本作『治』。

  #2捉:原作『足』,據影宋刻本改。

  #3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4令氣通得:影宋刻本作『令人尿之』。

  #5各數片:影宋刻本作『甘草煮』。

  #6蔥艾葉:影宋刻本作『熬灰土』。

  #7炒:影宋刻本作『抄』。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備急方

  蛇蟲等毒第二論 方灸法

  治因熱逐凉睡熟,有蛇入口中挽不出方:

  以刀破蛇尾,內生椒三兩枚,裹著,須臾即出。《肘後方》云:艾灸蛇尾即出。若無火,以刀周匝割蛇尾,截令皮斷,乃持皮倒脫即出。

  治蛇入人口并七孔中者方:

  割母豬尾頭,滴血著口中,即出。

  又方:

  以患人手中指等截三歲大豬尾,以器盛血,傍蛇瀉血口中,拔出之。

  治卒為蛇繞不解方:

  以熱湯淋之。無湯,令人尿之。

  治蛇竭螫方:

  服小蒜汁,滓薄上。《肘後方》云:治蝮蛇螫。

  又方:

  熟搗葵,取汁服之。

  治蛇嚙方:

  人屎厚塗,帛裹即消。

  治蛇毒方:

  消蠟注瘡上,不瘥,更消注之。

  又方:

  以母豬耳中垢傅之。《肘後方》云:牛耳中垢亦可用。

  治蝗蛇毒方:

  令婦人騎度三過,又令坐上。

  又方:

  以射罔塗腫上,血出即愈。

  又方:

  生麻、楮葉合搗,以水絞去滓,漬之。

  又方:

  令婦人尿瘡上。

  又方:

  末薑薄之,乾復易。

  治諸蛇毒方:

  雄黃 乾薑各等分

  右二味,為末,和射罔著竹筒中帶行,有急用之。

  又方:

  雞屎二七枚,燒作灰,投酒中服之。

  又方:

  以麵圍上,令童男尿著中,燒鐵令赤投中,冷復燒著,二三度瘥。

  又方:

  雄黃為末傅上,日一易。

  又方:

  鹽四兩,水一斗,煮十沸,沸定,以湯浸,冷易之。

  又方:

  搗紫莧取汁,飲一升,以滓封瘡上,以少水灌之。

  又方:

  梳中垢如指大,長一寸,尿和傅之。

  又方:

  取合口椒、葫荽苗等分,搗傅之,無不瘥。

  又方:

  男子陰間毛二七枚,含之,有汁即咽卻,秘方也。

  又方:

  用銅青傅瘡上。

  又方:

  搗大蒜和胡粉傅之。

  又方:

  口嚼大豆葉塗之良。

  又方:

  豬脂和鹿角灰塗之。

  又方:

  炙梳汗出,熨之。

  入山草辟眾蛇方:

  乾薑 麝香 雄黃各等分

  右三味,搗為粗散,以小絳袋盛帶之,男左女右。蛇毒塗瘡。《集驗方》云:如無麝香,以射罔和代之。《救急方》云:以蜜和為膏,傅螫處良。

  又方:

  常燒段羊角使煙出,蛇則去矣。

  治蛇螫人,瘡已愈,餘毒在肉中,淫淫痛癢方:

  大蒜 小蒜各一升

  右二味,合搗,以熱湯淋,以汁灌瘡,大良。

  治蛇骨刺人毒痛方:

  鐵精如大豆許,內管中,吹內瘡中良。

  又方:

  燒死鼠為末傅之。

  治眾蛇螫方:

  灸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爇之。

  治虎咬瘡方:

  濃煮葛根汁,洗十數遍,及搗為散,以葛根汁服方寸匕。日五,甚者夜二。

  又方:

  青布急卷為繩,止一物,燒一頭燃,內竹筒中,注瘡口熏之,妙。

  又方:

  煮鐵令濃,洗瘡。

  又方:

  嚼栗子塗之,良。

  辟虎法:

  凡入山,燒水牛、段羊角,虎、狼、蛇皆走。

  論曰:凡見一切毒螫之物,必不得起惡心向之,亦不得殺之。若輒殺之,於後必遭螫,毒治亦難瘥,慎之慎之。

  治竭毒方:

  凡蝎有雌雄,雄者痛止在一處,雌者痛牽諸處。若是雄者,用井底泥塗之,溫則易;雌者用當瓦屋溝下泥傅之。若值無雨,可用新汲水從屋上淋下取泥。

  又方:

  取齒中殘飯傅之;又豬脂封之;又射罔封之;又硇砂和水塗上,立愈。

  治蝎螫方:

  若著手足,以冷水漬之,水微暖則易之。著餘處者,冷水浸故布榆之,小暖則易。

  又方:

  生烏頭為末,唾和傅之。

  治蜂螫毒方:

  取瓦子摩其上,唾二七遍,置瓦子故處。

  治蜂螫方:豬脂蜜各五合蠟二兩右三味,和煎如膏,候冷以塗之。

  又方:

  燒蜂房為末,膏和塗之。《肘後方》云:先煮蜂房洗之,又燒塗之。

  又方:

  酥脂塗之,立愈。

  又方:

  燒牛屎灰,苦酒和塗之。

  又方:

  齒垢塗之。

  又方:

  淳酢沃地,取泥塗之。

  又方:

  嚼盥塗之。

  又方:

  以人尿新者洗之。

  又方:

  尿泥塗之。

  又方:

  反手捻地上土傅之。

  論曰:凡蠼螋蟲尿人影,著處便令人病瘡。其狀身中忽有處瘮痛如芒刺,亦如刺蟲所螫後,起細□?瘍作聚如茱萸子狀,四邊赤,中央有白膿如黍粟,亦令人皮肉急,舉身惡寒壯熱,劇者連起竟腰脅胸。治之法,初得之,磨犀角塗上;止其毒,治如火丹法。余以武德中六月得此疾,經五六日覺心悶不佳,以他法治不愈。又有人教畫地作蠼螋形,以刀子細細盡取蠼螋腹中土,就中以唾和成泥塗之,再塗即愈。方知天下萬物相感,莫曉其由矣。

  治蠼螋尿方:

  段羊髭燒灰,臘月豬脂和封之。

  又方:

  搗豉封之。

  又方:

  酢和胡粉塗之。

  治蠼螋尿瘡方:

  燒鹿角為末,以苦酒和傅瘡上。已有汁者燒道傍弊蒲席傅之。

  又方:

  槐白皮半斤,切,以苦酒二升,漬半日,刮去瘡處以洗,日五六遍;仍以赤小豆為末,以苦酒和傅之。燥復易。小兒以水和。

  又方:

  嚼大麥以傅之三日#1。

  又方:

  燕窠中土以豬脂和傅。

  又方:

  熟嚼梨葉,以水和塗,燥復易之。

  又方:

  爛搗馬鞭草以傅,上燥則易之。

  又方:

  取吳茱萸東行根下土,酢和塗之。

  治三種射工蟲毒方:

  論曰: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一名蜮,其蟲形如甲蟲。《外臺》云:正黑,狀如大飛生。有一長角在口前如弩,檐臨其角端曲如上弩,以氣為矢,因水勢以射人。人或聞其在水中鉍鉍作聲,要須得水沒其口便射人。此蟲畏鵝,鵝能食之。其初始證,先惡寒噤瘮,寒熱筋急,仍似傷寒,亦如中尸,便不能語。朝旦小蘇,晡夕輒劇,寒熱悶亂,是其證。始得三四日,當即.治之,治之稍遲者,七日皆死。初未有瘡,但惡寒噤瘮。及成瘡似蠼螋尿,亦似瘭疽瘡。

  射工中瘡有三種:其一種瘡正黑如黛子,皮周邊悉赤,或衣犯之,如有芒刺痛;其一種作瘡,久久穿,或晡間寒熱;其一種如火灼熛起,似此者最急,數日殺人。《備急方》雲有四種,其一種突起如癰。

  治射工中人寒熱,或發瘡偏在一處,有異於常者方:

  取鬼臼葉一把,清苦酒中熟搗,絞取汁,服一升,日三。

  又方:

  取生吳茱萸莖葉一握,斷去前後,取握中熟搗,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頓服。

  又方:

  取葫,切,貼瘡,灸七壯。

  又方:

  取蜈蚣大者一枚,火炙,治為末,苦酒和,以傅瘡上。

  又方:

  取赤莧菜熟搗,絞取汁,每服一升,日四五服。

  又方:

  白鷄屎取白頭者三枚,湯和塗中毒處。

  又方:

  升麻三兩 犀角 烏扇根各二兩

  右三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相去如一炊頃,盡更作。

  治射工中人已有瘡者方:

  取芥子爛搗,苦酒和,厚塗瘡上,半日痛便止。

  又方:

  取狼牙葉,冬取根,搗令熟,薄所中處,又飲四五合汁。

  治射工中人三種瘡方:

  升麻二兩 烏扇根三兩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適寒溫,盡服,滓薄上。

  五香散,治江南毒氣、惡核、射工中人、暴腫、生瘡方:

  甲香 犀角 鱉甲 升麻 薰陸香 烏翣 丁香 沉香 黃連 青木香 羚羊角 黃苓 甘草 牡蠣各四分 昊茱英三分 黃檗六分

  右十六味,治下篩,中射工毒及諸毒,皆水服方寸匕,日三,并#3以水和少許洗之。仍以雞子白和塗腫上,乾則易。

  野葛膏,治射工、惡核、卒中惡毒方:

  野葛一升 巴豆 烏頭 蜀椒各五合 茵芋 躑躅 附子 丹砂各一兩 雄黃 大黃各七兩#4

  右十味,治下篩,以不中水豬膏三斤煎,三上三下,去滓,內丹砂、雄黃末,攪至凝。以棗核大摩痛上,勿近眼。凡合名膏,皆無令產婦、女人、小兒、雞犬、六畜見之,惟宜清爭。

  治沙虱毒方:

  斑貓二枚,一枚熬,為末服;一大枚燒,令煙絕,為末,著瘡中。

  又方:

  大蒜十枚,止一物,合皮安熱灰中,炮令熱,去皮,刀斷蒜頭,取熱拄所著毒處。

  又方:麝香大蒜

  右二味,合搗,以羊脂和,著小筒中帶,欲用,取傅瘡上。

  又方:

  雄黃 朱砂 恆山各等分

  右三味,取五月五日日中時,令童子合之,取傅瘡上。

  治石蛭方:山水中陰濕草木上石蛭著人,則穿嚙人肌膚,行人肉中,浸淫墳起,如蟲行道之狀。

  凡行山路草木中,常以臘月豬膏和盥塗腳經及足趾間趺上,及著鞋襪,蛭不得著人也。已著者,灸斷其道即愈。

  治水毒方:

  論曰:凡山水有毒蟲,人涉水,中人似射工而無物。其診法:初得之惡寒,微似頭痛,目眶疼,心中煩懊,四肢振焮,腰背百節皆強,兩膝痛;或翕翕而熱,但欲睡,旦醒暮劇,手足逆冷至肘膝,二三日腹中生蟲,食人下部,肛中有瘡,不痛不癢,令人不覺。不急治,過六七日,下部出膿潰;蟲上食人五臟,熱盛毒煩,下利不禁,八九日雖良醫不能治矣。覺得之,急早視其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陽毒,最急;若瘡如鯉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殺人,不過二十日也。欲知是中水與非者,當作五六升湯,以小蒜五升,□咀,投湯中,消息勿令大熱,去滓,以浴之。是水毒,身體當發赤斑;無異者非也,當以他病治之。

  治人忽中水毒,手足指冷,或至肘膝者方:

  吳茱萸一升 生薑切,一升半 犀角 升麻 橘皮各二兩 烏梅十四枚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

  浮萍草曝乾,為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

  取梅若桃葉,搗絞取汁三升許,或乾以少水絞取汁飲之。小兒不能飲,以汁傅乳頭飲之。

  又方:

  搗蒼耳汁,服一升;又以綿裹杖,沾汁導下部,日三#5,瘥。

  又方:

  搗蓼一把,以酒和,絞取汁一升飲之,不過三服瘥。《外臺》、《肘後》作梨葉。

  又方:

  搗藍一把,水解,以塗浴面目身體令遍。

  又方:

  搗蛇莓根為末,水飲之,并導下部;生者用汁。凡夏月行,常多賫此藥屑。入水,以方寸匕投水上流,無所畏,又辟射工。凡洗浴,以少許投水盆中,即無毒。

  治貓鬼野道病,歌哭不自由方:

  五月五日自死赤蛇燒作灰,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一。針灸方見別卷中。

  又方:

  臘月死貓兒頭燒灰,水服一錢匕,日二。

  治貓鬼,眼見貓狸及耳雜有所聞方:

  相思子 蓖麻子 巴豆各一枚 朱砂末 蠟各四銖

  右五味,合搗為丸。先取麻子許大含之;即以灰圍患人,前頭著一斗灰火,吐藥火中沸,即畫火上作十字,其貓鬼并皆死矣。

  治蜘蛛咬毒方:

  人尿傅;又油淀傅;又炮薑貼之;又猢孫屎傅之。

  又方:

  烏麻油和胡粉如泥,塗上,乾則易之。

  治馬嚙人及踏人作瘡,毒腫熱痛方:

  馬鞭梢二寸 長鼠屎二七枚

  右二珠,合燒為末,以豬膏和塗之,立愈。《外臺方》云:治遂成瘡爛,經久不愈者。《肘後方》云:用馬鞭皮燒末,豬膏和塗。

  治馬嚙人陰卵脫出方:

  推內入,以桑皮細作錢縫之,破烏鷄取肝,細到以封之。且忍,勿小便,即愈。

  治犬馬嚙,及馬骨刺傷人,及馬血入舊瘡中方:

  取灰汁,熱漬瘡,常令汁器有火。

  數易汁,勿令爛人肉,三數日漬之。有腫者,炙石熨之,日二,消止。

  治馬血入瘡中方:

  服人糞如鷄子大,復以糞傅瘡上。

  又方:

  取婦人月水傅之,神良。

  治訂死馬,馬骨傷人、毒攻欲死方:

  便取馬腸中屎以塗之,大良。《外臺方》云:取其屎燒灰,服方寸匕。

  治馬汗、馬毛入人瘡中,腫痛欲死方:

  以水漬瘡,數易水便愈;又以石灰傅之。

  又方:

  飲醇酒、取醉即愈。

  又方:

  燒鷄毛作末,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

  以沸揚令得所浸洗之,取瘥。

  論曰:凡春末夏初,犬多發狂,必誡小弱持杖以預防之。防而不免者,莫出於灸,百日之中一日不闕者,方得免難。若初見瘡瘥痛定,即言平復者,此最可畏,大禍即至,死在旦夕。

  凡狂犬咬人著訖,即令人狂,精神已別,何以得知?但看灸時,一度火下,即覺心中醒然,惺惺了了,方知咬已即狂。是以深須知此。此病至重,世皆輕之,不以為意,坐是死者,常年有之。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見問,吾了不知報答。是以#6經吾手而死者不一。自此銳意學之,一解已來,治者皆愈,方知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此言非虛。故將來學者非止此法,餘一方皆須沉思,留心作意,殷勤學之,乃得通曉,莫以初解一兩種法,即謂知訖,極自誤也。聊因方末申此一二,古悶不盡意耳。

  又曰:凡猘犬咬人,七日輒應一發,三七日不發則脫也,要過百日乃得免耳。每到七日輒當搗韭汁,飲一二升,又當終身禁食犬肉、蠶蛹,食此則發,死不可救矣。瘡未愈之間,禁食生魚及諸肥膩冷食,但於飯下蒸魚、及於肥器中食便發。不宜飲酒,能過一年乃佳。《集驗方》云:若重發者,生食蟾蜍膾,絕良;亦可燒炙食之,必#7令其人知。初得嚙毒便為之,則於后不發也。

  治猘犬毒方:

  頭髮 猬皮各等分

  右二味燒灰,水和飲一杯;口噤者,折齒內藥。

  又方:

  搗地榆絞取汁,塗瘡。無生者可取乾者,以水煮汁飲之;亦可為末,服方寸匕,日三,兼傅上,過百日止。

  又方:

  搗韭,絞取汁,飲一升,日三,瘡愈止。亦治愈後復發者。

  又方:

  刮虎牙若骨,服方寸匕。《小品方》云:刮狼牙或虎骨末服。已發狂如猘犬者,服即愈。

  又方:

  燒虎骨傅瘡,及熨;又微熬杏仁,搗研,取汁服之,良;又取燈盞殘油灌瘡口。此皆禁酒、豬肉、魚、生菜。

  又方:

  用韭根故梳二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桃東南枝白皮一握,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吐出犬子。

  又方:

  取猘犬腦傅上,後不復發。

  又方:

  蝦蟆灰,粥飲服之。

  又方:

  服莨菪子七枚,日一。

  又方:

  梅子末,酒服之。

  又方:

  以豆醬清塗之,日三四。

  治狂犬嚙人方:

  蛇脯一枚,炙,去頭,搗末,服五分匕,日三。

  又方:

  搗莨菪根,和鹽傅,日三。

  又方:

  青布浸汁,服三升。

  又方:

  飲驢尿一二升。

  治凡犬嚙人方:

  熬杏仁五合令黑,碎研成膏,傅之。

  又方:

  取竈中熱灰,以粉瘡中,帛裹擊之。

  又方:

  燒自死蛇一枚令焦,為末,內瘡孔中。

  又方:

  鼠屎為末,以臘月豬膏和傅之。《外臺方》云:用鼠一枚,豬膏煎傳之。

  又方:

  飲生薑汁一升。《小品方》云:治狂犬咬。韭汁亦佳。《外臺方》云:亦治已瘥後復發者。

  又方:

  水洗瘡任血出,勿止之。水洗不住,取血自止,以綿裹之,瘥。

  又方:

  以沸湯和灰,壅瘡上。

  又方:

  燒犬尾為末,傅瘡,日三。

  又方:

  以頭垢少少內瘡中。

  又方:

  火炙蠟以灌瘡中。

  又方:

  以熱牛屎塗之,佳。

  又方:

  以苦酒和灰塗瘡中。

  治小兒狗噴方:

  月一日,以水一升灌之,勿令狗主打狗;若月盡,日三升水灌之。

  灸法:

  凡猘犬所嚙,未盡其惡血毒者,灸上一百壯;已後當日灸一壯;若不血出,刺出其血,百日灸乃止。禁飲酒及豬犬肉。

  治豬嚙方:

  松脂煉作餅,上貼之。

  又方:

  屋霤中泥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六竟

  #1三日:影宋刻本作『日三』。

  #2即:影宋刻本作『急』 。

  #3并:原作『升』,據影宋刻本改。

  #4各七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5日三:影宋刻本作『日二過』。

  #6是以:原作『以是』,據影宋刻本乙正。

  #7必:影宋刻本作『不必』。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備急方

  被打及諸傷損第三論方

  論曰:凡被打損,血悶搶心,氣絕不能言,可擘開口尿中,令下咽即醒;又墮車落馬,及車輾、木打已死者,以死人安著,以手袖掩其口鼻眼上,一食頃活,眼開,與熱小便二升。

  治被打擊頭眼青腫方:

  炙肥豬肉令熱□上。《肘後方》云:治血聚皮膚間不消散者。

  又方:

  牆上朽骨,唾於石上研磨塗之,乾即易。

  又方:

  炙豬肝貼之。

  又方:

  新殺羊肉乘熱封之。

  又方:

  大豆黃為末,水和塗之。

  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方:

  蒲黃一升 當歸 桂心各二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

  劉寄奴 延胡索 骨碎補各一兩

  右三味,□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

  又方:

  □蟲 虻蟲 水蛭各三+枚 桃仁五十枚 桂心二兩 大黃五兩

  右六味,□咀,以酒水各五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又方:

  生地黃汁三升,酒一升半,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肘後方》治從高墮下,瘀血脹心,面青,短氣欲死者。

  又方:

  莨菪子為末,傅瘡上。

  白馬蹄散,治被打腹中瘀血,并治婦人瘀血,化血為水方:

  白馬蹄,燒令煙盡,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被毆擊損傷,聚血腹滿煩悶方:

  豉一升,以水三升,煮三沸,分再服,不瘥重作;更取麻子煮如豉法,不瘥,更煮豉如#1上法。

  治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短氣方:

  甘草一兩 茯苓二兩 杏仁五十枚

  右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二服。

  治從高墮下傷折,疾痛煩躁,啼叫不得臥方:

  取鼠屎燒末,以豬膏和,塗痛上,即急裹之。《肘後方》云裹骨破碎。

  治從高墮下,及為木石所迮,或因落馬,凡傷損血瘀凝積,氣絕欲死,無不治之方:

  取凈土五升,蒸令溜,分半,以故布數重裹之,以熨病上。勿令大熱,恐破肉,冷則易之,取痛止即己。凡有損傷,皆以此法治之,神效。已死不能言者亦活;三十年者亦瘥。

  治墮車馬間,馬鞍及諸物隱體肉斷方:

  以酢和麵塗之。

  當歸散,治落馬墮車諸傷,腕折臂腳痛不止方:

  當歸 桂心 蜀椒 附子各二分 澤蘭一分 芎藭六分 甘草五分

  右七味,并熬令香,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凡是傷損皆服之,十日愈。小兒亦同。《救急方》云:治墜馬落車,被打傷腕,折臂,叫喚痛聲不絕。服此散,呼吸之間不復大痛,十三日筋骨相連。

  黃耆散,治腕折方:

  黃耆 芍藥各三兩 當歸 乾地黃 附子 續斷 桂心 乾薑 通草各二兩 大黃一兩 蜀椒一合 烏頭半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五分匕,日三。《千金翼》無大黃。

  治折骨斷筋方:

  乾地黃 當歸 羌活 苦參各二分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腕折骨損,痛不可忍者方:

  以大麻根及葉搗取汁,飲一升。無生麻,煮乾麻汁服。亦主墜墮撾打瘀血,心腹滿,短氣。

  治被傷筋絕方:

  取蟹頭中腦及足中髓熬之,內瘡中,筋即續生。

  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傷蹉跌方:

  生地黃不限多少,熟搗,用薄所損傷處。《肘後方》云:《小品方》爛搗熬之,以裹傷處,以竹片夾裹令遍,縛令急,勿令轉動,一日可十易,三日瘥。若血聚在折處,以刀子破去血。

  治四肢骨碎,筋傷蹉跌方:

  以水二升,漬豉三升,取汁服之。

  鹿肉散,治同前方#2:

  右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後方》治從高墮下,若為重物所頓連得瘀血者。

  又方:

  筋骨傷初破時,以熱馬屎傅之,無瘢。

  又方:

  大豆二升,水五升,煮取二升,以淳酒六七升,合和豆汁服之,一日盡,如湯沃雪。《肘後方》云:治墮迮瘀血。無大豆,用小豆佳。

  又方:

  羊腦一兩 髮灰 胡粉 胡桃脂各半兩

  右四味, 搗,和調如膏傅上,生布裹。

  治頭破腦出,中風口噤方:

  大豆一斗,熬去腥,勿使太熟,搗為末,熟蒸,氣遍合甑,下盆中,以酒一斗淋之。溫服一升,覆取汗,傅杏七膏瘡上。,

  紫湯,治被傷,風入四體,角弓反張,口噤不能言,或產婦墮胎,凡得此者,大重不過五劑。方見第八卷中。

  治丈夫從高墮下傷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崩中,皆主之方:

  阿膠 艾葉 乾薑各二兩 芍藥三兩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分二服,贏人分三服。兼治女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腹中絞痛,下血不止者,服之悉愈。

  大膠艾湯,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傷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3,及金瘡傷經者方:

  阿膠 艾葉 甘草 當歸 芎藭各二兩 乾薑一兩 芍藥 乾地黃各三兩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分再服,羸人分三服。此湯治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

  竹皮湯,治為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及脅中,痛不得氣息方:

  青竹刮取茹 亂髮各如鷄子大二枚

  右二味,於炭火上炙令焦燥,合搗,下篩,以酒一升,煮三沸止;一服盡之,三服愈。

  治墮馬落車及樹間,崩血、腹滿、短氣方:

  大豆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豆,一服令盡。劇者不過三作。

  治墮落車馬間,心腹積血,唾吐無數方:

  乾藕根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如無,取新藕汁服。

  桃仁湯,治從高墮下,落大木車馬間,胸腹中有血,不得氣息方:

  桃仁十四枚 大棗二十枚 大黃 消石 甘草各一兩 蒲黃一兩半

  右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下。下不止,漬麻汁一杯飲#5之即止。

  又方,治腹中瘀血,痛在腹中不出,滿痛短氣,大小便不通方#6:

  桃仁 □蟲各三十枚 荊芥半分 大黃 芎藭各三兩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二兩 蒲黃五兩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墮落瘀血方:

  桃仁五十枚 水蛭 虻蟲各二十枚 甘草 桂心 當歸各二兩 芒硝三兩 大黃四兩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深師方》無芒硝。

  又方:

  桃仁五十枚 虻蟲 □蟲 水蛭各三十枚 大黃五兩 桂心二兩

  右六味,□咀,以酒、水各五升合煎,得三升。適寒溫,飲一升,日三服。

  又方,治腕折瘀血方:

  桃仁四十枚 亂髮一握 大黃如指節大一枚

  右三味,以布方廣四寸,以繞亂髮燒之,□咀大黃、桃仁。以酒三升,煮取一升,盡服,血盡出。《肘後》云:仲景方用大黃三兩,緋帛子如手大,灰;亂髮如鷄子大,灰;久用炊單布方一尺,灰;桃仁四十九枚;敗蒲蓆一握,長三寸,切;甘草一枚如指大;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內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分溫為三服。別到敗蒲蓆半領,煎湯以浴,衣被重覆。服藥須通利數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又方:

  桃仁六+枚 大黃六兩 桂心二兩

  右三味,□咀,以酒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當下血瘥。

  蒲黃散,治從高墮下有瘀血方:

  蒲黃八兩 附子一兩

  右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增之,以意消息。

  又方,治腕折瘀血方:

  蒲黃一升 當歸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虻蟲二十枚 牡丹一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備急方》云:治久宿血在諸骨節及外不去者,二味等分。

  又方:

  取菴?草汁飲之;子亦可服。

  又方:

  凡被打及產後惡血,及一切血,皆煮續骨木汁三升飲之。

  治從高墮下崩中方:

  當歸 大黃各二分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杖瘡方:

  石灰七斤#7 新豬血一升#8

  右二味,和為丸,熟燒之破,更丸,燒三遍止,為末傅上。

  又方:

  釜月下土為細末,以油和塗訖,臥羊皮上。

  又方:

  服小便良。

  治竹木刺在皮中不出方:

  羊屎燥者燒作灰,和豬脂塗刺上;若不出,重塗,乃言不覺刺出時。一云用乾羊屎末。

  又方:

  薔薇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日刺出。

  又方:

  酸棗核燒末服之。

  又方:

  鑿柄燒灰,酒服二寸匕。

  又方:

  頭垢塗之即出。

  治刺在肉中不出方:

  煮山瞿麥汁飲之,日三,瘥止。

  又方:

  用牛膝根莖生者併搗以薄之,即出。瘡已合,猶出也。

  又方:

  白茅根燒末,以膏和塗之。亦治瘡因風致腫者。

  又方:

  鹿角燒末,以水和塗之,立出。久者不過一夕。

  又方:

  嚼白梅以塗之。《肘後方》用烏梅。

  又方:

  嚼豉塗之。

  又方:

  溫小便漬之。

  治久刺不出方:

  服王不留行即出,兼取根為末貼之。

  治惡刺方:

  苦瓠開口,內小兒尿,煮兩三沸,浸病上。

  又方:

  莨菪根水#9煮浸之,冷復易,神方也。

  又方:

  李葉、棗葉,搗絞取汁,點上即效。

  又方:

  濃煮大豆汁,漬取瘥。

  治惡刺并狐尿刺方:

  以烏父驢尿漬之。

  又方:

  溫白馬尿漬之。

  治因瘡腫痛,劇者數日死;或中風寒,或中水,或中狐尿刺,主之方:

  燒黍穰,若牛馬屎,若生桑條,取得多煙之物燒熏,汁出愈。

  又方:

  熱蠟內瘡中。新瘡亦善。

  又方:

  以鳧公英草摘取根莖,白汁塗之,惟多塗為佳,瘥止。余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樹,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治方,試復為之,手下即愈,痛亦即除,瘡亦即瘥。不過十日,尋得平復。此大神效,故疏之。蜀人名耳瘢菜,關中名苟乳。乳,奴苟切。

  治瘡中水腫方:

  白灰 胡粉 炭各等分

  右三味,脂和塗瘡孔上,水出則痛止。

  治手足卒中刺中水毒方:

  搗韭及藍青置上,以火炙,熱徹即愈。

  治瘡因風致腫方:

  櫟木根皮一斤,濃煮,內盥一把,漬之。

  治破傷風腫方:

  厚塗杳仁膏,燃麻燭遙灸之。

  治因瘡腫痛者,皆中水及中風寒所作,腫入腹則殺人方:

  溫桑灰汁漬,冷復溫之,當令熱。神秘。

  治刺傷中風水方:

  服黑牛熱尿,一服二升,三服即止。

  又方:

  蠟一兩,熱炙,熨薄裹上,令水出愈。

  又方:

  魚目燒灰傅之。

  又方:

  熟煮韭搨之。

  又方:

  刮箭羽下漆塗之。

  治瘡犯露腫方:凡八月九月中,刺手足犯惡露腫,殺人不可輕。

  生桑枝三枚,內塘灰中,推引令極熱,斫斷,正以枝頭拄瘡口上,熱盡即易之。盡三枚則瘡自爛,仍取薤白搗,綿裹著熱灰中,使極熱,去綿,取薤白薄瘡上,以布帛急裹之。若有腫者便作,用薤白最佳。

  治漆瘡方:

  生柳葉三斤,細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適寒溫洗之,日三。《肘後方》云:老#10柳皮尤妙。

  又方:

  以磨石下滓泥塗之,取瘥止,大驗。

  又方:

  濃煮鼠查葉以洗漆上;亦可搗葉取汁塗之。

  又方:

  爛搗七姑草封之。《救急方》云:七姑草和芒硝塗之。

  又方:

  貫眾為末以塗上,乾以油和之,即愈。

  又方:

  蓮葉燥者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洗瘡上,日再。

  又方:

  羊乳汁塗之。

  又方:

  芒硝五兩,湯浸以洗之。

  又方:

  取豬膏塗之。

  又方:

  礬石著湯中令消,洗之。

  又方:

  宜啖豬肉嚼穄穀塗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七竟

  #1如: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甚者吐血:此四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止:原作『上』,據影宋刻本改。

  #5飲:原作『欲』,據影宋刻本改。

  #6方: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7七斤:影宋刻本作『六斤』。

  #8一升:影宋刻本作『一斗』。

  #9水:原作『火』,據影宋刻本改。

  #10 老:影宋刻本作『煮』。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備急方

  火瘡等病第四論 方咒

  論曰:凡火燒損,慎勿以冷水洗之,火瘡得冷,熱氣更深轉入骨,壞人筋骨,難瘥。初被火燒,急向火更炙,雖大痛強忍之,一食久即不痛,神驗。治火燒悶絕不識人,以新尿冷飲之,及冷水和蜜飲之;口噤,絞開與之,然後以下方治之。

  治火瘡方:

  梔子四十枚 白斂 黃苓各五兩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油一升合煎,令水氣歇,去滓,待冷以淋之,令溜去火熱毒,則肌得寬也。作二日,任意用膏傅,湯散治之?

  又方:

  熬油麻為末,和梔子仁塗之,惟厚為佳。已成瘡者,燒白塘灰粉之,即燥立瘥。

  治火燒瘡方:

  死鼠頭一枚,以臘月豬膏煎,令消盡以傅。乾即傅之,瘥不作瘢,神效。亦治小兒火瘡。

  又方:

  丹參無多少,以羊脂、豬髓腦煎。

  治火瘡敗壞方:

  柏白皮切,以臘月豬膏合淹相得,煮四五沸,色變去滓,傅瘡上。《肘後方》云柳白皮。

  又方:

  柏白皮 蛇銜 生地黃 梔子仁 黃苓 苦竹葉各一分

  右六味,□咀,以羊髓半升煎,三上三下,去滓,塗上,瘥止。

  治火爛瘡,膏方:

  竹葉 甘草各二兩 柏白皮四兩

  右三味,□咀,以豬脂一斤半煎,三上三下,去滓,冷以傅之。《集驗方》用生地黃四兩。

  又方:

  榆白皮嚼熟塗之。

  治一切湯火所傷方:

  初著,即以女人精汁塗之,瘥。

  治湯沃人肉爛壞方:

  杏仁 附子各#2一兩 甘草一兩 羊脂五兩 松脂鷄子大

  右五味,□咀,以不中水豬膏五兩煎,塗之。

  灸及湯火所損,晝夜啼呼,止痛滅瘢方:

  羊脂 松脂各二分 豬膏 臘各一分

  右四味,取松脂破銚中,切脂嚼臘著松明上,少頃微火燒諸物皆消#3,以杯承汁傅之。松明是肥松木節也。

  治灸瘡方:

  甘草 當歸各一兩 胡麻《外臺》用胡粉 羊脂各六分

  右四味,□咀。以豬膏五合煎,去滓傅之。

  又方:

  臘三兩 松脂五兩

  右二味,合煎,塗紙貼之,日三。

  又方:

  取車釭脂塗上。

  又方:

  凡灸瘡不瘧,日別灸上六七壯,自瘥。

  又方:

  石灰一兩,搗為細末,絹篩。豬脂和令相得,微火上煎數沸,以暖湯先洗瘡訖,以布裹灰熨瘡上三過,便以藥貼瘡上,炙之;又搗薤傅之。

  治灸瘡痛腫急方:

  搗竈下黃土,以水和煮令熱,漬之。

  治灸瘡中風冷腫痛方:

  但向火炙之,瘡得熱則瘡快,至痛止,日六七炙愈。

  薤白膏,治灸瘡,生肉止痛方:

  蓮白 當歸各二兩 白芷一兩 羊髓一斤

  右四味,吹咀,合煎,以白芷色黃藥成。去滓,取傳之,日三。

  又方,治灸瘡膿壞不瘥方:

  薤白一握 胡粉 石灰各一兩 臘月豬脂一升

  右四味,先煎薤白令黃,去之;綿裹石灰,煎數沸,去之,次入胡粉內膏中,令調,塗故布貼上,日三。

  又方:

  白蜜一兩 烏賊骨二枚,一方作一兩

  右二味,相和塗之。

  治針灸瘡血出不止方:

  燒人屎灰以傅之。

  又方:

  死蜣螂為末,以豬脂和塗之。

  論曰:治金瘡者,無大小冬夏,及始初傷血出,便以石灰厚傅裹之,既止痛,又速愈;無石灰,灰亦可用;若瘡甚深,未宜速合者,內少滑石,令瘡不時合也。凡金瘡出血,其人必渴,當忍之,啖燥食并肥膩之物以止渴,慎勿鹹食。若多飲粥及漿,犯即血動溢出殺人。又忌嗔怒、大言笑、思想、陰陽、行動作勞、多食酸鹹、飲酒、熱羹臛輩。瘡瘥後猶爾,出百日半年,乃可復常也。

  治金瘡大散方:

  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於五里內採一方草木莖葉,每種各半把,勿令漏脫一事。日正午時細切,確搗并石灰極爛熟。一石草斷一斗石灰,先鑿大實中桑樹令可受藥,取藥內孔中,實築令堅,仍以桑樹皮蔽之,以麻搗石灰極密泥之,令不泄氣;又以桑皮纏之使牢,至九月九日午時取出,陰乾百日藥成,搗之,日曝令乾,更搗,絹篩貯卻。凡一切金瘡傷折出血,登時以藥封裹治使牢,勿令動轉,不過十日即瘥,不腫、不膿、不畏風。若傷後數日始得藥,須暖水洗令血出,然後傅之,此藥大驗。平時無事,宜多合,以備倉卒。金瘡之要無出於此,雖突厥質汗黃末未能及之。《肘後方》云:用百草心,五月五日作,七月七日出。

  又方:

  燒乾梅為炭,搗末傳之,一宿即瘥。亦治打傷。

  又方:

  磁石搗末傅之,止痛斷血。

  又方:

  取桑白汁塗,桑白皮裹之,或石灰封之,妙。

  又方:

  麻葉三斤,以水三升熟煮,取二升半為一服。

  又方:

  飲麻子汁數升。《小品方》云治毒箭所傷。

  又方:

  蚯蚓屎以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杏仁、石灰為細末,以豬脂和封之。亦主犬馬金瘡,止痛大良。

  治金瘡血出不止方:

  煮桑根十彿,服一升即止。

  又方:

  搗車前汁傳之,血即絕。連根取用亦效。

  又方:

  柳絮封之。

  又方:

  以蜘蛛幕貼之,血即止。

  又方:

  以人精塗之。

  又方:

  飲人尿五升#4愈。

  內補散,治金瘡出血多,虛竭方:

  蓯蓉 甘草 芍藥各四兩 蜀椒三兩 乾薑二兩 當歸 芎窮 桂心 黃苓 吳茱萸 人參 厚朴 白友《古今錄驗》作桑白皮 黃耆各一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當歸三兩 乾薑三分 芍藥 辛夷各五分 甘草二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金瘡內漏血不出方:

  牡丹皮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

  治金瘡內漏方:

  還自取瘡中血,著杯中,水和服之,愈。

  又方:

  蒲黃二兩 七月七日麻勃一兩

  右二味,酒服一錢匕,日三夜二#5。

  二物湯,治金瘡腹中瘀血方:

  大麻子三升 大葱白二七枚

  右使數人各搗令熟,著九升水,煮取一升半,頓服。若血出不盡,腹中有膿血,更合服,當吐膿血。

  內塞散,治金瘡方:

  黃耆 當歸 芎藭 白芷 乾薑 黃苓 芍藥 續斷各二兩 附子半兩 細辛一兩 鹿茸三兩

  右十一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五分匕,日三,稍增至方寸匕。

  治金瘡煩滿方:

  赤小豆一升,以苦酒漬之,熬令燥,復漬,滿三日令色黑,服方寸匕,日三。

  治金瘡苦痛方:

  楊木白皮,熬令燥,為末,服方寸匕,日三;又以傅瘡愈。

  治金瘡若刺瘡,痛不可忍,百治不瘥者方:

  葱一把,以水三升,煮數沸取漬洗,止痛良。

  治金瘡煩痛,大便不利方:

  大黃 黃苓

  右二味,等分#6,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

  治金瘡不止#7;令唾止痛咒法:

  咒曰:某甲今日不良,為某所傷,上告天皇,下告地王,清血莫出,濁血莫揚。良藥百裹,不如熟唾。日二七,痛唾之即止。

  又法:

  我按先師本法,男師在左,女師在右,上白東王公,下白西王母,北斗七星,黃姑織女,請制水之法,清旦明咒,不痕不膿,不疼不痛。羅肺得肺,羅肝得肝,羅肉得肉,不任軀老儂夫,自來小兒。為日不吉不良,某甲刀斧槊箭、熊虎、湯火所傷,三唾三呵,平復如故。急急如律令。此法不復須度受,但存念稽急飲誦之,非止治百毒所傷,亦治癰疽,隨所患轉後語呼之,良驗。一切瘡毒,并皆用之。

  續斷散,治金瘡中筋骨方:

  續斷五兩 細辛 蛇銜 地榆 乾地黃各#8 四兩 當歸 芎藭 芍藥 蓯蓉各三兩 人參 甘草 附子各二兩 乾薑 蜀椒 桂心各一兩半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治金瘡腸出方:

  磁石 滑石 鐵精各三兩

  右三味,為末,粉腸上,後用磁石末飲服方寸匕,日五夜二,腸即入。

  又方:

  取人屎乾為末,以粉腸即入。

  治被傷腸出不斷者方:《肘後方》云:治腸出欲燥而草土著腸者。

  作大麥粥取汁洗腸,推內之,常研米粥飲之,二十日稍稍作強糜,百日後乃可瘥。

  地黃膏,治金瘡、火瘡、灸瘡不能瘥者方:

  生地黃切一升,搗絞取汁三合 熏陸香 松脂 杏仁 蠟各二兩 羊腎脂五合,煎 烏麻油二升 石鹽一兩,研如粉

  右八味,先下蠟微火令消,次內羊脂令消,次下油,次下松脂令消,次#9下杏仁,次下熏陸,次下地黃汁,次下石鹽。以微火煎,令地黃汁水氣盡,以綿瀘停凝。一切諸瘡、初傷皆用傅之,日三夜二。慎生冷、豬、鷄、魚肉。此膏治瘡法:先食惡肉不著痂,先從內瘥,乃至平復,無痂,不畏風不膿,大大要妙。

  治驚#10瘡血出不止方:

  蒲黃一斤 當歸二兩

  右二味,治下飾,酒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取葱葉炙取汁塗瘡上,即止;若為婦人所驚者!取婦人中衣火炙令熱,以熨瘡上。

  又方:

  取豉三升,熱湯潰,食頃,絞去滓,內蒲黃三合,頓服,及作紫湯服之。紫湯方在產婦篇中。

  治金瘡,箭在肉中不出方;

  白斂 半夏各等分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淺瘡十日出,瘡探二十日出,終不住肉中。

  治卒中箭不出,或肉中有聚血方:

  取女人月經布燒灰屑酒服之。

  治箭鏃及諸刀刃在咽喉、胸膈諸隱處不出者方:

  牡丹皮一分 白鹽二分,《肘後》作白斂。

  右二味,治下飾,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出。

  又方:

  取栝蔞汁塗箭情上,即出。

  又方:

  酒服瞿麥方寸匕,日三,瘥。

  治毒箭所中方:

  搗藍汁一升飲之,并以薄瘡上。若無藍,取青布漬絞汁飲之,并淋瘡中;鏃不出,搗死鼠肝塗之#11。

  又方:

  煎地黃汁作丸服之,百日箭出。

  又方:

  多飲葛根汁,并治一切金瘡。

  又方:

  雄黃為末傳之,當沸汁出愈。

  又方:

  搗葛根汁飲之;又葛白屑熬黃,傅瘡止血。

  又方:

  內鹽臍中,灸之。

  又方:

  貝齒末服一錢匕。

  又方:

  煮蘆根汁飲三升。

  治中射罔箭方:

  藍子五合 升麻八兩 王不留行 甘草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篩,冷水服二方寸匕,日三夜二。又以水和塗瘡,乾易之。

  治針折入肉中方:

  刮象牙為末,水和聚著折針上,即出。

  又方:

  以鼠腦塗之。

  又方:

  磁石吸鐵者著上即出。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八竟

  #1又方:此條凡十四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少傾微火燒諸物皆消:此九字原作『少傾銚火令滓漬皆消』,文義不貫,據影宋刻本改。

  #4五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5日三夜二:影宋刻本作『日五夜二』。

  #6等分: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7不止:影宋刻本『不』上有『血』字。

  #8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次:原作『冷』,據影宋刻本改。

  #10驚:原作『金』,據影宋刻本改。

  #11之:影宋刻本『之』下有『鼠腦亦得』四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食治

  序論第一

  仲景曰: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余慨其如此,聊因筆墨之暇,撰五味損益食治篇,以啟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響耳。

  河東衛汛記曰:扁鵲云: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此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

  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宜,損傷處眾,藥之投疾,殃濫亦然。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鮭肴,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後,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春夏取冷大過,飲食不節故也。又魚繪諸腥冷之物,多損於人,斷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幹,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令臚脹泄利,漸漸自已。

  黃帝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何以然?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氣澀以收也。上走兩焦,兩焦之氣澀不能出入,不出即流於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利,癃也。陰者積一作精筋之所終聚也。酸入胃,走於筋也。

  鹹走血,多食鹹,令人渴,何也?答曰:鹹入胃也,其氣走中焦,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與鹹相得,即血凝,凝則胃中汁泣,汁泣則胃中乾渴,《甲乙》云: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渴則咽路焦,焦故舌乾喜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胃,走於血。皇甫士安云:腎合三焦之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

  辛走氣,多食辛,令人慍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使諸氣,而榮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至榮衛,榮衛不時受之,卻溜於心下,故#1慍。慍,痛也。辛味與氣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變嘔,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氣燥而涌泄。五穀之氣皆不勝苦,苦入下管,下管者三焦之道,皆閉則不通,不通故氣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胃而走,入而復出,齒必黧疏。皇甫士安云:水火相濟,故骨氣通於心。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惡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其氣弱劣,不能上#2進於上焦,而與穀俱留於胃中。甘入則柔緩,柔緩則蛔動,蛔動則令人惡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則肉多粟起而胝。皇甫士安云:其氣外通於皮;故曰甘入走皮矣。皮者肉之蓋。皮雖屬肺,與肉連體,故甘潤肌肉并於皮也。

  黃帝問曰:穀之五味所主,可得聞乎?伯高對曰:夫食風者,則有靈而輕舉;食氣者,則和靜而延壽;食穀者,則有智而勞神;食草者,則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黃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腎水黑色,宜鹹。內為五臟,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臟所合法:

  肝合筋,其榮爪;心合脈,其榮色;脾合肉,其榮唇;肺合皮,其榮毛;腎合骨,其榮髮。

  五臟不可食忌法:

  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寨;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五臟所宜食法:

  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脾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鸚肉、桃、葱;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豕肉、栗、藿。《素問》云:肝色青,宜食甘,秔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葱皆辛。

  五味動病法:

  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鹹走血,血病勿食鹹。

  五味所配法:

  米飯甘《素問》云:秔米甘 麻酸《幸問》云:小豆酸 大豆鹹 麥苦 棗甘 李酸 栗鹹 杏苦 桃辛 黃黍辛 葵甘 韭酸 藿鹹 薤苦 葱辛 牛甘 犬酸 豕鹹 羊苦 雞辛

  五臟病五味對治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瀉之,禁當風。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甘瀉之,禁溫食厚衣。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苦氣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禁無寒飲食寒衣。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潤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結之;用鹹瀉之,無犯焠埃,無熱衣溫食。是以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此之謂也。

  神藏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藏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以此輔神,可長生久視也。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藥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味溫補以存形精。

  岐伯云: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氣薄者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流;氣薄則發泄,厚則閉塞。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則平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果實第二二+九條

  檳榔:味辛,溫,濇,無毒。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去伏尸,治寸白。

  豆蔻:味辛,溫,濇,無毒。溫中,主心腹痛;止吐嘔;去口氣臭。

  蒲萄:味甘、辛,平,無毒。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治腸間水,調中。可作酒,常飲益人。逐水,利小便。

  覆盆子:味甘、辛,平,無毒。益氣輕身,令髮不白。

  大棗:味甘、辛,熱,滑,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可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志;除煩悶,心下懸;治腸澼;久服輕身,長年不饑,神仙。

  生棗:味甘、辛。多食令人熱渴氣脹,若寒熱贏瘦者,彌不可食,傷人。

  藕實:味苦、甘,寒,無毒。食之令人心歡。止渴去熱,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一名水芝。生根寒,止熱渴,破留血。

  雞頭實:味甘,平,無毒。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意,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

  芰實:味甘、辛,平,無毒。安中,補五臟,不饑,輕身。一名菱。黃帝云:七月勿食生菱芰,作燒蟲。

  栗子:味鹹,溫,無毒。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

  櫻桃:味甘,平,濇。調中益氣,可多食,令人好顏色,美志性。

  橘柚: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瘕熱#3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破五淋,利小便,治脾不能消穀,卻胸中吐逆霍亂,止瀉利,去寸白,久服去口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一名橘皮,陳久者良。

  津符子:味苦,平,滑。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梅實:珠酸,平,濇,無毒。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痣;止下利、好唾口乾;利筋脈。多食壞人齒。

  柿:味甘,寒,濇,無毒。通和五氣#4,主腸澼不足及火瘡,金瘡;止痛。

  木瓜實:味酸,鹹,溫,濇,無毒。主濕痹氣,霍亂大吐下後腳轉筋不止。其生樹皮無毒,亦可煮用。

  極實:味甘,平,濇,無毒。主五痔,去三蟲,殺蠱毒、鬼疰、惡毒。

  甘蔗:味甘,平,濇,無毒。下氣和中,補脾氣,利大腸,止渴去煩,解酒毒。

  軟棗:味苦,冷,濇,無毒。多食動宿病,益冷氣,發咳嗽。

  芋:味辛,平,滑,有毒。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土芝,不可多食,動宿冷。又烏芋:味苦、甘,微寒,滑,無毒。主消渴癉熱;益氣。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三月採。

  杏核仁:味甘、苦,溫,冷而利,有毒。主咳逆上氣,腸中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賁豚,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五月採之。其一核兩仁者害人,宜去之。杏實尚生,味極酸,其中核猶未硬者,採之曝乾以食,甚止渴,去冷熱毒。扁鵲云:杏仁不可久服,令人目盲#5,眉髮落,動一切宿病。

  桃核仁:味苦、甘、辛,平,無毒。破瘀血,血閉痕,邪氣,殺小蟲,治咳逆上氣,消心下硬,除卒暴擊血,破癥瘕,通月水,止心痛。七月採。凡一切果#6核中有兩仁者并害人,不在用。其實味酸,無毒,多食令人有熱。黃帝云:飽食桃入水浴,成淋病。

  李核仁:味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實:味苦、酸,微溫,澀,無毒。除固熱,調中,宜心,不可多食,令人虛。黃帝云:李子不可和白蜜食,蝕人五內。

  梨:味甘、微酸,寒,濇,有毒。除客熱氣,止心煩。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瘡、產婦勿食,令人萎困、寒中。

  林擒:味酸、苦,平,濇,無毒。渴、好唾。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

  奈子:味酸、苦,寒,濇,無毒。饑,益心氣。不可多食,令人臚脹。久病人食之,其病尤甚。

  安石榴:味甘、酸,濇,無毒。止咽燥渴。不可多食,損人肺。

  枇杷葉:味苦,平,無毒。主啘不止,下氣。正爾削取生樹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煮汁冷服,大佳。

  胡桃:味甘,冷,滑,無。不可多食,動痰飲,令人惡心,吐水,吐食。

  菜蔬第三五十八條

  枸杞葉:味苦,平,濇,無毒。補虛贏,益精髓。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藦、枸杞。此則言強陽道、資陰氣速疾也。

  蘿藦:味甘,平,無毒。一名苦丸。其葉厚大,作藤,生摘之,有白汁出。人家所種,亦可生啖,亦可蒸煮食之。補益與枸杞葉同。

  瓜子:味甘,平、寒,無毒。令人光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又除胸滿心不樂;久食寒中。可作面脂。一名水芝,一名白瓜子,即冬瓜仁也。八月採。白冬瓜:味甘,微,無毒。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消渴。

  凡瓜:味甘,寒,滑,無毒。去渴,多食令陰下癢濕生瘡,發黃疸。黃帝云:九月勿食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初食時即令人欲吐也,食竟,心內作停水,不能自消,或為反胃。凡瓜入水沉者,食之得玲病,終身不瘥。

  越瓜:味甘,平,無毒。不可久食。益腸胃。

  胡瓜: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血熱。

  早青瓜:味甘,寒,無毒。食之去熱煩。不可久食,令人多忘。

  冬葵子:味甘,寒,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贏瘦,破五淋,利小便;婦人乳難,血閉。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十二月採。葉:甘,寒,滑,無毒。宜脾,久食利胃氣;其心傷人,百藥忌食心,心有毒。黃帝云:霜葵陳者生食之,動五種流飲,飲盛則吐水。凡葵菜和鯉魚鮮食之害人。四季之月土王時,勿食生葵菜,令人飲食不化,發宿病。

  莧菜實:味甘,寒,濇,無毒。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氣,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饑,輕身。一名馬莧,一名莫實,即馬齒莧菜也。治反花瘡。

  小莧菜:味甘,大寒,滑,無毒。可久食,益氣力,除熱。不可共鱉肉食,成鱉瘕;蕨菜亦成鱉瘕。

  邪蒿:味辛,溫,濇,無毒。主胸膈中臭惡氣,利腸胃。

  苦菜:味苦,大寒,滑,無毒。主五臟邪氣,厭穀胃痹,腸澼,大渴熱中,暴疾,惡瘡。久食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饑寒。一名茶#7草,一名選,一名遊冬。冬不死。四月上每採。

  薺菜:味甘,溫,濇,無毒。利肝氣,和中,殺諸毒。其子主明目、目痛、泪出;其根主目濇痛。

  蕪菁及蘆菔菜:味苦,冷,濇,無毒。利五臟,輕身益氣,宜久食。蕪菁子:朋目,九蒸曝,療黃疸,利小便,久服神仙。根:主#8消風熱毒腫。不可多食,令人氣脹。

  崧菜:味甘,溫,濇,無毒。久食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消渴。本是蔓菁也,種之江南即化為崧,亦如枳橘,所生土地隨變。

  芥菜:味辛,溫,無毒。歸鼻,除腎邪,大破咳逆#9,下氣,利九竅,明目聰耳,安中,久食溫中,又云寒中。其子:味辛,辛亦歸鼻,有毒。主喉痹,去一切風毒腫。黃帝云:芥菜不可共兔肉食,成惡邪病。

  苜蓿:味苦,平,濇,無毒。安中,利人四體,可久食。

  荏子: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髓。其葉:主調中,去嗅氣。九月採,陰乾用之。油亦可作油衣。

  夢實:味辛,溫,無毒。明目,溫中,解肌,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卻癰疽。其葉:辛,歸舌。治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黃帝云:蓼食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求死。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琳、帶下。二月勿食蓼,傷人腎。扁鵲云:蓼,久食令人寒熱,損骨髓,殺丈夫陰氣,少精。

  葱實:味辛,溫,無毒。宜肺。辛歸頭,明目,補中不足。其莖白:平,滑,可作湯。主傷寒寒熱,骨肉碎痛,能出汗;治中風,面目浮腫,喉痹不通。安胎。殺桂。其青葉:溫,辛,歸目。除肝中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精;發黃疸,殺百藥毒。其根鬚:平。主傷寒頭痛。葱中涕及生葱汁:平,滑。止尿血,解藜蘆及桂毒。黃帝云:食生葱即啖蜜,變作下利;食燒葱并啖蜜,擁氣而死。正月不得食生葱,令人面上起遊風。

  格葱:味辛,微溫,無毒。除瘴氣惡毒。久食益膽氣,強志。其子:主泄精。

  薤:味苦、辛,溫,滑,無毒。宜心,辛歸骨。主金瘡瘡敗,能生肌肉。輕身不饑,耐老。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利產婦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生搗傅之。鯁骨在咽不下者,食之則去。黃帝云: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疾。韭亦然。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

  韭:味辛、酸,溫,濇,無毒。辛歸心,宜肝。可久食,安五臟,除胃中熱。不利病人,其心腹有痼冷者,食之必加劇。其子:主夢泄精,尿色白。根:煮汁以養髮。黃帝云:霜韭凍不可生食,動宿飲,飲盛.必吐水。五月勿食韭,損人滋味,令人乏氣力。二月、三月宜食韭,大益人心。

  白奠荷:味辛,微溫,濇,無毒。主中蠱及瘧病。搗汁服三合#10,日二。生根:主諸瘡。

  慕菜:味甘、苦,大寒,無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惡毒。

  紫蘇:味辛,微溫,無毒。下氣,除寒中,其子尤善。

  鷄蘇:味辛,微溫,濇,無毒。主吐血,下氣。一名水蘇也。

  羅勒:味苦、辛,溫、平,濇,無毒。消停水,散毒氣。不可久食,濇榮衛諸氣。

  蕪荑:味辛,平,熱,滑,無毒。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能化宿食不消,逐寸白,散腹中溫溫喘息。一名無姑,一名□□。盛器物中甚辟水蛭,其氣甚臭,此即山榆子作之。凡榆葉:味甘,平,滑,無毒。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暑熱困悶,煮汁冷服。生榆白皮:味甘,冷,無毒。利小便,破石淋。花:主小兒頭瘡。

  葫荽子:味酸,平,無毒。消穀,能復食味。葉不可久食,令人多忘。華佗云:葫荽菜,患胡臭人,患口氣臭;□齒人食之加劇;腹內患邪氣者,彌不得食,食之發宿病,金瘡尤忌。

  海藻:鹹,寒,滑,無毒。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者,腸內上下雷嗚,下十二水腫,利小便,起男子陰氣。

  昆布:味鹹,寒,滑,無毒。下十二水腫,癭瘤結氣,瘻瘡,破積聚。

  茼蒿:味辛,平,無毒。安心氣,養#11脾胃,消痰飲。

  白蒿:味苦、辛,平,無毒。養五臟,補中益氣,長毛髮。久食不死,白兔食之仙。

  吳葵:一名蜀葵。味甘,微寒,滑,無毒。花:定心氣。葉:除客熱,利腸胃。不可久食,鈍人志性。若食之,被狗嚙者,瘡永不瘥。

  藿:味鹹,寒,濇,無毒。宜腎,主大小便數,去煩熱。

  香菜#12: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煩心,去熱。

  甜瓠:味甘,平,滑,無毒。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其葉:味甘,平,主耐饑。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患永不除。

  蓴:味甘,寒,滑,無毒。主消渴熱痹。多食動痔病。

  落葵:味酸,寒,無毒。滑中,散熱實,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繫露。

  繫簍: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痔不愈者。五月五日日中採之,即名滋草,一名鷄腸草,乾之燒作焦灰用。扁鵲云:丈夫患惡瘡,陰頭及莖作瘡膿爛,疼痛不可堪忍,久不瘥者,以灰一分,蚯蚓新出屎泥二分,以少水和研,緩如煎餅麵,以泥瘡上,乾則易之。禁酒、麵、五辛并熱食等。黃帝云:蘩蔞合組鮮食之,發消渴病,令人多忘。別有一種,近水渠中溫濕處冬生,其狀類葫荽,亦名鷄腸菜,可以療痔病,一名天葫荽。

  蕺:味辛,微溫,有小毒。主蠼螋尿瘡。多食令人氣喘,不利人腳,多食腳痛。

  葫:味辛,溫,有毒。辛歸五臟,散癰疽,治鮮瘡,除風邪,殺蠱毒氣,獨子者最良。黃帝云:生葫合青魚鮓食之,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四月八月勿食葫,傷人神,損膽氣,令人喘悸,脅肋氣急,口味多爽。

  小蒜:味辛,溫,無毒。辛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氣,溫中,除邪痹毒氣,五月五日採,曝乾。葉:主心煩痛,解諸毒,小兒丹?,不可久食,損人心力。黃帝云: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陰核疼求死。三月勿食小蒜,傷人志性。

  茗葉:味苦、鹹、酸,冷,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微動氣。黃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

  蕃荷菜:味苦、辛,溫、無毒。可久食,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動消渴病。

  蒼耳子:味苦、甘,溫。葉:味苦、辛,微寒,濇,有小毒。主風頭寒痛風濕痹,四肢拘急攣痛;去惡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一名施,一名常思。蜀人名羊負來,秦名蒼耳,魏人名隻刺。黃帝云:戴甲蒼耳,不可共豬肉食,害人。食甜粥,復以蒼耳甲下之,成走注,又患兩脅。立秋後忌食之。

  食茱萸:味辛、苦,大溫,無毒。九月採,停陳久者良。其子閉口者有毒,不任用。止痛下氣,除咳逆,去五臟中寒冷,溫中,諸冷實不消。其生白皮:主中惡、腹痛,止齒疼。其根細者:去三蟲,寸白。黃帝云:六月、七月勿食茱萸,傷神氣,令人起伏氣。咽喉不通徹,賊風中人,口僻不能語者,取茱萸一升,去黑子及合口者,好豉三升,二物以清酒和煮四五沸,取汁玲,服半升,日三,得小汗瘥。蠆螫人,嚼茱萸封上止。

  蜀椒:味辛,大熱,有毒。主邪氣,溫中下氣,留飲宿食,能使痛者癢,癢者痛。久食令人乏氣,失明。主咳逆,逐皮膚中寒冷,去死肌、濕痹痛、心下冷氣,除五臟六腑寒,百骨節中積冷,溫瘧,大風汗自出者,止下利,散風邪。合口者害人,其中黑子有小毒,下水。仲景云:熬用之。黃帝云:十月勿食椒,損人心,傷血脈。

  乾薑:味辛,熱,無毒。主胸中滿,咳逆上氣,溫中,止漏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生薑:味辛,微溫,無毒。辛歸五臟,主傷寒頭痛,去痰下氣,通汗,除鼻中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胸膈上臭氣,通神明。黃帝云:八月、九月勿食薑,傷人神,損壽。胡居士云:薑殺腹中長蟲,久服令人少志、少智,傷心性。

  堇葵:味苦,平,無毒。久服除人心煩急,動痰冷,身重,多懈惰。

  芸薹:味辛,寒,無毒。主腰腳痹。若舊患腰腳痛者,不可食,必加劇。又治油腫丹毒。益胡臭解禁咒之輩。出《五明經》。其子主夢中泄精,與鬼交者。胡居士云:世人呼為寒菜,甚辣。胡臭人食之,病加劇。隴西氏羌中多種食之。

  竹筍: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患冷人食之心痛。

  野苣:味苦,平,無毒。久服輕身少睡。,黃帝云:不可共蜜食之,作痔。又白苣:味苦,平,無毒。益筋力。黃帝云:不可共酪食,必作蟲。

  茴香菜:味苦、辛,微寒,瀒,無毒。主霍亂,辟熱除口氣臭。肉和水煮,下少許,即無臭氣。故日茴香。醬臭末中亦香。其子:主蛇咬瘡久不瘥者,搗傅之。又治九種瘻。

  蕈菜:味苦,寒,無毒。主小兒火丹諸毒腫,去暴熱。

  藍菜:味甘,平,無毒。久食大益腎,填髓腦,利五臟,調六腑。胡居士云:河東隴西羌胡多種食之,漢地鮮有。其葉長大厚,煮食甘美。經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黃,生角結子。子:甚治人多睡。

  萹竹葉:味苦,平,濇,無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女人陰蝕。扁鵲云:煮汁與小兒冷服,治蛔蟲。

  斯菜:味苦、酸,冷,濇,無毒。益筋力,去伏熱。治五種黃病。生搗絞汁冷服一升,日二。黃帝云:五月五日勿食一切菜,發百病。凡一切菜,熟煮熱食。時病瘥後,食一切肉并蒜,食竟行房,病發必死;時病瘥後未健,食生青菜者,手足必青腫;時病瘥未健,食青菜竟行房,病更發必死。十月勿食被霜菜,令人面上無光澤,目濇痛,又瘧發心痛,腰疼,或致心瘧,發時手足十指爪皆青,困痿。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九竟

  #1故:原作『枚』,據影宋刻本改。

  #2上: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熱:影宋刻本作『滿』。

  #4通和五氣:影宋刻本作『通鼻耳氣』。

  #5盲:原作『面』,據影宋刻本改。

  #6果:原作『栗』,據影宋刻本改。

  #7茶:影宋刻本作『 荼』。

  #8主:原作『上』,據影宋刻本改。

  #9逆:原作『道』,據影宋刻本改。

  #10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1氣養:此二字原倒,據影宋刻本乙正。

  #12菜:影宋刻本作『葇』。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食治

  穀米第四

  薏苡仁:味甘,溫,無毒。主筋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力。其生根下三蟲。名醫云:薏苡仁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一名□,一名感米,蜀人多種食之。

  胡麻: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贏,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療金瘡,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下後虛熱困乏。久服輕身不老,聰明耳目,耐寒暑,延年。作油微寒,主利大腸,產婦胞衣不落。生者摩瘡腫,生禿髮,去頭面遊風。一名巨勝,一名狗虱,一名方莖,一名鴻藏。葉名青蘘,主傷暑熱;花主生禿髮,七月採最上標頭者,陰乾用之。

  白麻子:味甘,平,無毒。宜肝,補中益氣,肥健不老。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風毒腫,復血脈,產後乳餘疾。能長髮,可為沐藥。久服神仙。

  飴:味甘,微溫,無毒。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除唾血,卻卒嗽。

  大豆黃卷:味甘,平,無毒。主久風濕痹筋攣膝痛;除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痣、面?,潤澤毛皮。宜腎。生大豆:味甘,平,冷,無毒。生搗,淳酢和塗之,治一切毒腫,并止痛。煮汁冷服之,殺鬼毒,逐水脹,除胃中熱,卻風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三建,解百藥毒;不可久服,令人身重。其熬屑:味甘,溫,平,無毒。主胃中熱,去身腫,除痹,消穀,止腹脹。九月釆。黃帝云:服大豆屑忌食豬肉。炒豆不得與一歲已上、十歲已下小兒食,食竟啖豬肉,必擁氣死。

  赤小豆:味甘、鹹,平,冷,無毒。下水腫,排膿血。一名赤豆。不可久服,令人枯燥。

  青小豆:味甘、鹹,溫、平,濇,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利小便,除吐逆、卒澼、下腹脹滿。一名麻累,一名胡豆。黃帝云:青小豆合鯉魚鮓食之,令人肝黃,五年成乾痟病。

  大豆豉:味苦、甘,寒,濇,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辟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

  篇豆:味甘,微溫,無毒。和中下氣。其葉:平,主霍亂,吐下不止。

  喬麥:味酸,微寒,無毒。食之難消,動大熱風。其葉生食動刺風,令人身癢。黃帝云:作麵和豬、羊肉熱食之,不過八九頓,作熱風,令人眉鬚落,又還生,仍希少。涇邠已北,多患此疾。

  大麥:味鹹,微寒,滑,無毒。宜心,主消渴,除熱。久食令人多力,健行。作蘖:溫,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搗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漿服之,日三夜一。

  小麥:味甘,微寒,無毒。養肝氣,去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止漏血唾血;令女人孕必得男#l。作麵,六月作者溫,無毒,主小兒癇,食不消,下五痔蟲,平胃氣,消穀,止利。作麵:溫,無毒,不能消熱止煩。不可多食,長宿澼,加客氣,難治。

  青粱米: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除消渴,止泄利,利小便;益氣力,補中,輕身,長年。

  黃粱米: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利。人呼為竹根米。又卻當風臥濕寒中者。

  白粱米:味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

  粟米:味鹹,微寒,無毒。養腎氣,去骨痹、熱中,益氣也。

  陳粟米:味苦,寒,無毒。主胃中熱,消渴,利小便。

  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上氣,霍亂,止泄利,除熱,去煩渴。又白黍米:味甘、辛,溫,無毒。宜肺,補中,益氣。不可久食,多熱,令人煩。黃帝云:五種黍米,合葵食之,令人成痼疾。又以脯臘著五種黍米中藏儲食之,云令人閉氣。

  陳廪米:味鹹、酸,微寒,無毒。除煩熱,下氣調胃,止泄利。黃帝云:久藏脯臘安米中,滿三月,人不知,食之害人。

  蘖米:味苦,微溫,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秫米:味甘,微寒,無毒。主寒熱,利大腸,治漆瘡。

  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行藥勢,殺百邪、惡氣。黃帝云:暴下後飲酒者,膈上變為伏熱;食生菜飲酒,莫炙腹,令人腸結。扁鵲云:久飲酒者,腐腸爛胃,漬髓蒸筋,傷神損壽;醉當風臥,以扇自扇,成惡風;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大醉汗出,當以粉粉身,令其自乾,發成風痹。常日未沒食訖,即莫飲酒,終身不乾嘔;飽食訖,多飲水及酒,成痞澼。

  稷米:味甘,平,無毒。益氣安中,補虛和胃,宜脾。

  粳米:味辛、苦,平,無毒。主心煩,斷下利,平胃氣,長肌肉,溫中。一云生者冷,燔者熱。

  糯米:味苦,溫,無毒。溫中,令人能食,多熱,大便硬。

  醉:味酸,溫,濇,無毒。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血運。扁鵲云:多食醉,損人骨。能理諸藥,消毒熱。

  鹽:味鹹,溫,無毒。殺鬼蠱、邪注、毒氣、下部□瘡,傷寒寒熱,能吐胸中痰澼,止心腹卒痛,堅肌骨。不可多食,傷肺喜咳,令人色膚黑,損筋力。扁鵲云:鹽能除一切大風疾痛者,炒熨之。黃帝云:食甜粥竟,食鹽即吐,或成霍亂。

  烏獸第五

  人乳汁:味甘,平,無毒。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馬乳汁:味辛,溫,無毒。止渴。牛乳汁:味甘,微寒,無毒。補虛贏,止渴。入生薑、葱白,止小兄吐乳。補勞。羊乳汁:味甘,微溫,無毒。補寒冷、虛乏、少血色。令人熱中。驢乳:味酸,寒,一云大寒,無毒。主大熱,黃疸,止渴。母豬乳汁:平,無毒。主小兒驚癇,以飲之,神妙。

  馬牛羊酪:味甘、酸,微寒,無毒。補肺臟,利大腸。黃帝云:食甜酪竟,即食大酢者,變作血瘕及尿血。華佗云:馬牛羊酪,蛐蜓入耳者,灌之即出也。

  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無毒。除胸中客氣,利大小腸,治口瘡。牝#2牛酥:味甘,平,無毒。去諸風濕痹,除熱,利大便,去宿食。

  醍醐:味甘,平,無毒。補虛,去諸風痹,百煉乃佳。甚去月蝕瘡。添髓,補中,填骨,久服增年。

  熊肉: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風痹不仁,筋急五緩。若腹中有積聚,寒熱贏瘦者,食熊肉,病永不除。其脂味甘、微寒,治伏與肉同。又去頭瘍、白禿、面?鱠,食飲嶇吐。久服強志不饑,輕身長年。黃帝云:一切諸肉,煮不熟,生不斂者,食之成瘕。熊及豬二種脂,不可作燈,其煙氣入人目,失明,不能遠視。

  羖羊角:味酸、苦,溫,微寒,無毒。主青盲,明目,殺疥蟲,止寒泄、心畏驚悸。除百節中結氣及風傷蠱毒、吐血,婦人產後餘痛。燒之殺鬼魅,辟虎狼。久服安心益氣,輕身。勿令中濕有毒。髓:味甘,溫,無毒。主男子女人傷中,陰陽氣不足,卻風熱,止毒,利血脈,益經氣,以酒和服之,亦可久服,不損人。

  青羊膽汁:冷,無毒。主諸瘡,能生人身脈,治青盲,明目。肺:平,補肺治嗽,止渴,多小便,傷中,止虛,補不足,去風邪。肝:補肝明目。心:主憂恚,膈中逆氣。腎:補腎氣虛弱,益精髓。頭骨:主小兒驚癇,煮以浴之。蹄肉:平,主丈夫五勞七傷。肉:味苦、甘,大熱,無毒。主暖中止痛,字乳餘疾,及頭腦中大風,汗自出,虛勞寒冷,能補中益氣力,安心止驚,利產婦,不利時患人。頭肉:平。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其骨:熱。主虛勞寒中羸瘦,其宿有熱者,不可食。生脂:止下利脫肛,去風毒,婦人產後腹中絞痛。肚:主胃反;治虛贏小便數,止虛汗。黃帝云:羊肉共酢食之傷人心,亦不可共生魚、酪和食之,害人。凡一切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懸筋,食之令人癲,白羊黑頭,食其腦,作腸癰。羊肚共飯飲常食,久久成反胃,作噎病。甜粥共肚食之,令人多唾,喜吐清水。羊腦、豬腦:男子食之損精氣,少子。若欲食者,爛研如粉,和醋食之,然終不若不食為佳。青羊肝和小豆食之,令人目少明。一切羊肝生共椒食之,破人五臟,傷心,最損小兒。彌忌水中柳木及白楊木,不得銅器中煮段羊肉,食之,丈夫損陽,女子絕陰。暴下後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煩熱難解,還動利。凡六畜五臟,著草自動搖,及得鹹酢不變色,又墮地不汙,又與犬,犬不食者,皆有毒,殺人。六月勿食羊肉,傷人神氣。

  沙牛髓:味甘,溫,無毒。安五臟,平胃氣,通十二經脈,理三焦約#3,溫骨髓,補中,續絕傷,益氣力,止泄利,去消渴,皆以清酒和暖服之。肝:明目。膽:可丸百藥,味苦,大寒,無毒,除心腹熱渴,止下利,去口焦燥,益目精。心:主虛忘。腎:主濕痹,補腎氣,益精。齒:主小兒牛癇。肉:味甘、平,無毒,主消渴,止唾涎出,安中,益氣力,養脾胃氣。不可常食,發宿病。自死者不任#4食。喉嚨:主小兒啤也。

  黃犍、沙牛、黑牯牛尿:味苦、辛,微溫,平,無毒。主水腫腹腳俱滿者,利小便。黃帝云:烏牛自死北首者,食其肉害人。一切牛盛熱時卒死者,總不堪食,食之作腸癰。患甲蹄牛,食其蹄中拒筋,令人作肉刺。獨肝牛肉,食之殺人,牛食蛇者獨肝。患疥牛、馬肉食之,令人身體癢。牛肉共豬肉食之,必作寸白蟲。直爾黍米、白酒、生牛肉共食,亦作寸白蟲,大忌。人下利者,食自死牛肉必加劇。一切牛、馬乳汁及酪,共生魚食之,成魚瘕。六畜脾,人一生莫食。十二月勿食牛肉,傷人神氣。

  馬心:主喜忘。肺:主寒熱莖痿。肉:味辛、苦,平,冷,無毒。主傷中,除熱,下氣,長筋,強腰脊,壯健強志,利意,輕身,不饑。黃帝云:白馬自死,食其肉害人。白馬玄頭,食其腦令人癲。白馬鞍下烏色徹肉裹者,食之傷人五臟。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白馬青蹄,肉不可食。一切馬汗氣及毛不可入食中,害人。諸食馬肉心煩悶者,飲以美酒則解,白酒則劇。五月勿食馬肉,傷人神氣。

  野馬陰莖:味酸、鹹,溫,無毒。主男子陰痿縮,少精。肉:辛,平,無毒。主人馬癇,筋脈不能自收,周痹,肌不仁。病死者不任用。

  驢肉:味酸,平,無毒。主風狂,愁憂不樂,能安心氣。病死者不任用。其頭燒卻毛,煮取汁以浸麯釀酒,甚治大風動搖不伏#5者。皮膠亦治大風。

  狗陰莖:味酸,平,無毒。主傷中,丈夫陰痿不起。腦:主頭風痹,下部□瘡,瘡中息肉。肉:味酸、鹹,溫,無毒。宜腎,安五臟,補絕傷勞損,久病大虛者,服之輕身,益氣力。黃帝云:白犬合海鮋食之,必得惡病。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犬春月多狂,若鼻赤起而燥者,此欲狂。其肉不任食。九月勿食犬肉,傷人神氣。

  豚卵:味甘,溫,無毒。除陰莖中痛,驚癇,鬼氣,蠱毒,除寒熱、賁豚、五癃、邪氣攣縮。一名豚顛。陰乾,勿令敗。豚肉:味辛,平,有小毒。不可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大豬後腳懸蹄甲:無毒。主五痔,伏熱在腹中,腸癰內蝕,取酒浸半日,炙焦用之。四蹄:小寒,無毒。主傷撻諸敗瘡。母豬蹄:寒,無毒。煮汁服之,下乳汁,甚解石藥毒。大豬頭肉:平,無毒。補虛乏氣力,去驚癇、鬼毒、寒熱、五癃。腦:主風眩。心:平,無毒。主驚邪、憂恚、虛悸、氣逆,婦人產後中風,聚血氣驚恐。腎:平,無毒。除冷利,理腎氣,通膀胱。肝:味苦,平,無毒。主明目。豬肺:微寒,無毒。主凍瘡痛癢。肚:微寒,無毒。補中益氣,止渴,斷暴利虛弱。腸:微寒,無毒。主消渴、小便數,補下焦虛竭。其肉間脂肪:平,無毒。主煎諸膏藥,破冷結,散宿血,解斑貓、元青毒。豬洞腸:平,無毒。主洞腸挺出血多者。豭豬肉:味苦酸,冷,無毒。主狂病多日不愈。凡豬肉:味苦,微寒,宜腎,有小毒。補腎氣虛竭,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弱筋骨,閉血脈,虛人肌。有金瘡者,食之瘡尤甚。豬血:平、濇,無毒。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又主中風絕傷,頭中風眩及諸淋露、賁豚、暴氣。黃帝云:凡豬肝、肺,共魚鱛食之,作癰疽。豬肝共鯉魚腸、魚子食之,傷人神。豚腦: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八月勿食豬肺及飴,和食之,至冬發疽,十月勿食豬肉,損人神氣。

  鹿頭肉:平,主消渴,多夢妄見者。生血,治癰腫。莖筋:主勞損。蹄肉:平。主腳膝骨中疼痛,不能踐地。骨:主內虛,續絕傷,補骨,可作酒。髓:味甘、溫。主丈夫婦人傷中、脈絕,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腎:平。主補腎氣。肉:味苦,溫,無毒。補中,強五臟,益氣力。肉生者主中風口僻不正,細細剉碎,以薄僻上。華佗云:和生椒搗薄之,使一人專看,正則急去之。不爾,復牽向不僻處。角:鎊取屑一#6升,白蜜五升溲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曝乾更搗篩,服方寸匕,日三。令人輕身,益氣力,強骨髓,補絕傷。黃帝云:鹿膽白者,食其肉,害人。白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羹食,發惡瘡。五月勿食鹿肉,傷人神氣。胡居士云:鹿性驚烈,多別良草,恆食九物,餘者不嘗,群處必依山岡,產歸下澤,饗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凈故也。凡餌藥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藥必不得力。所以然者,以鹿常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毒、散諸藥故也。九草者,葛葉花、鹿葱、鹿藥、白蒿、水芹、甘草、齊頭蒿、山蒼耳、薺苨。

  獐骨:微溫,無毒。主虛損、泄精。肉:味甘溫,無毒。補益五臟。髓:益氣力,悅澤人面。獐無膽,所以怯弱多驚恐。黃帝云:五月勿食獐肉,傷人神氣也。

  麋脂:味辛,溫,無毒。主癰腫、惡瘡、死肌、寒熱、風寒濕痹,四肢拘緩不收,風頭腫氣,通腠理,柔皮膚,不可近男子陰,令痿。一名宮脂。十月取。黃帝云:生魔肉共蝦汁合食之,令人心痛;生麑肉共雉肉食之,作痼疾。

  虎肉:味酸,無毒。主惡心欲嘔,益氣力,止多唾,不可熱食,壞人齒。虎頭骨:治風邪。眼睛:主驚癇也。

  豹肉:味酸,溫,無毒。宜腎,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久#7食利人。

  狸肉:溫,無毒。補中,輕身,益氣,亦治諸注。黃帝云:正月勿食虎、豹、狸肉,傷人神,損壽。

  兔肝:主目闇。肉:味辛,平,濇,無毒。補中益氣,止渴。兔無脾,所以能走。蓋以屬二月建卯木位也,木剋土,故無脾焉。馬無脾,亦能走也。黃帝云:兔肉和獺肝食之,三日必成遁尸;共白鷄肝、心食之,令人面失色,一年成癉黃;共薑食,變成霍亂;共白鷄肉食之,令人血氣不行。二月勿食兔肉,傷人神氣。

  生鼠:微溫,無毒。主踒折,續筋補骨,搗薄之,三日一易。

  獺肝:味甘,有小毒。主鬼疰、蠱毒,卻魚鯁,止久嗽,皆燒作灰,酒和服之。獺肉:味甘,溫,無毒。主時病疫氣,牛馬時行病,皆煮取汁,停冷服之,六畜灌之。

  狐陰莖:味甘,平,有小毒。主女子絕產,陰中癢,小兒陰□,卵腫。肉并五臟及腸肚:味苦,微寒,有毒。主蠱毒寒熱,五臟痼冷#8,小兒驚癇,大人狂病見鬼。黃帝云:麝肉共鵠肉食之,作癥瘕。野豬青蹄不可食,及獸赤足者不可食;野獸自死北首伏地不可食;獸有歧尾不可食。家獸自死,共鱠汁食之,作疽瘡。十一月勿食經夏臭脯,成水病,作頭眩,丈夫陰痿。甲子日勿食一切獸肉,大吉。烏飛投人不肯去者,口中必有物。看口中無者,拔一毛放之,大吉。一切禽獸自死無傷處不可食。三月三日勿食烏獸五臟及一切果菜五辛等物,大吉。

  丹雄雞肉:味甘,微溫,無毒。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能愈久傷,乏瘡不瘥者。通神,殺惡毒。黃雌雞肉:味酸、鹹,平,無毒。主傷中,消渴,小便數而不禁,腸澼泄利;補益五臟絕傷五勞,益氣力。雞子黃:微寒。主除熱、火灼、爛瘡、痓。可作虎魄神物。卵白汁:微寒。主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泄利,婦人產難,胞衣不出,生吞之。白雄雞肉:味酸,微溫,無毒。下氣,去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烏雄雞肉:味甘,溫,無毒。補中,止心痛。黑雌雞肉:味甘,平,無毒。除風寒濕痺,五緩六急,安胎。黃帝云:一切雞肉合魚肉汁食之,成心瘕。雞具五色者,食其肉必狂。若有六趾四距,玄雞白頭,家雞及野雞烏生子有文八字,雞及野烏死不伸足爪,此種食之害人。雞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氣。雞子共鱉肉蒸,食之害人。雞肉、獺肉共食作遁尸注,藥所不能治。食雞子啖生葱,變成短氣。雞肉、犬肝腎共食害人。生葱共雞、犬肉食,令人穀道終身流血。烏雞肉合鯉魚肉食,生癰疽。雞、兔、犬肉和食必泄利。野雞肉共家鷄子食之,成遁尸,尸鬼纏身,四肢百節疼痛。小兒五歲已下飲乳未斷者,勿食雞肉。二月勿食雞子,令人常惡心。丙午日食雞、雉肉,丈夫燒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見。四月勿食暴雞肉,作內疽,在胸腋下出漏孔,丈夫少陽,女人絕孕,虛勞乏氣。八月勿食鷄肉,傷人神氣。

  雉肉:酸,微寒,無毒。補中益氣,止泄利。久食令人瘦。觜:主蟻瘻。黃帝云:八月建酉日食雉肉,令人短氣。八月勿食雉肉,損人神氣。

  白鵝脂:主耳卒聾,消以灌耳。毛:主射工水毒。肉:味辛、平,利五臟。

  鶩肪:味甘,平,無毒。主風虛寒熱。肉:補虛乏,除客熱,利臟腑及水道。黃帝云:六月勿食鶩肉,傷人神氣。

  鴛鴦肉:味苦,微溫,無毒。主瘻瘡,清酒浸之,炙令熱,以薄上,亦炙服之。又治夢思慕者。

  雁肪:味甘,平,無毒。主風孿拘急,偏枯,血氣不通利。肉:味甘,平,無毒。久服長髮、鬢、鬚、眉,益氣不饑,輕身耐暑。黃帝云:六月勿食雁肉,傷人神氣。

  越燕屎:味辛、平,有毒。主殺蠱毒、鬼注,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熬香用之,治口瘡。肉不可食,入水為蛟龍所殺。黃帝云:十一月勿食鼠肉、燕肉,損人神氣。

  石蜜: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驚癇痙,安五臟,治諸不足,益氣補中,止腹痛,解諸藥毒,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消心煩,食飲不下,止腸澼,去肌中疼痛,治口瘡,聰明耳目。久服強志,輕身,不饑,耐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飴,白如膏者良,是今諸山崖處蜜也。青赤蜜:味酸,瞼食之令人心煩。其蜂黑色似虻。黃帝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發霍亂。蜜蠟:味甘,微溫,無毒。主下利膿血,補中,續絕傷,除金瘡,益氣力,不饑耐老。白蠟:主久泄澼,瘥後重見血者,補絕傷,利小兒。久服輕身不饑。生於蜜房或木石上,惡芫花、百合。此即今所用蠟也。

  蝗蛇肉:平,有毒。釀酒,去癩疾,諸九瘻,心腹痛,下結氣,除蠱毒。其腹中吞鼠:平,有小毒,主鼠瘻。

  原蠶雄蛾:味鹹,溫,有小毒。主益精氣,強男子陽道,交接不倦,甚治泄精。不用相連者。

  鮧魚:味甘,無毒。主百病。

  鰻鱺魚:味甘,大溫,有毒。主五痔瘻,殺諸蟲。

  鱔魚肉:味甘,大溫,黑者無毒。主補中養血,治瀋唇。五月五日取。頭骨:平,無毒。燒服,止久利。

  鱓魚鱓徒河切:平,無毒。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黃帝云:四月勿食蛇肉、鱓肉,損神害氣。

  烏賊魚骨:味鹹,微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并#9閉、陰蝕腫痛、寒熱、癥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丈夫陰中痛而腫,令人有子。肉:味酸,平,無毒。益氣強志。

  鯉魚肉: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癉黃,止渴。黃帝云:食桂竟,食鯉魚肉害人;腹中宿癥病者,食鯉魚肉害人。

  鯽魚:味甘,平,無毒。主一切瘡,燒作灰,和醬汁傅之,日二。又去腸癰。黃帝云:魚白目不可食之;魚有角,食之發心驚,害人;魚無腸、膽,食之三年,丈夫陰痿不起,婦人絕孕;魚身有黑點不可食;魚目赤,作鱠食,成瘕病,作鮓食之害人。一切魚共菜食之作蛔蟲、蟯蟲;一切魚尾,食之不益人,多有勾骨,著人咽,害人;魚有角、白背,不可食。凡魚赤鱗不可食;魚無腮不可食;魚無一全腮,食之發癰疽;鯆魮魚不益人,其尾有毒,治齒痛。鯸鮧魚有毒,不可食之。二月庚寅日勿食魚,大惡;五月五日勿以鯉魚子共猪肝食,必不消化,成惡病;下利者食+切魚,必,加劇,致困難治;穢飯、鮾肉、臭魚不可合食之,害人。三月勿食鮫龍肉及一切魚肉,令人飲食不化,發宿病,傷人神氣,失氣,恍惚。

  鱉肉:味甘,平,無毒。主傷中益氣,補不足,療腳氣。黃帝云:五月五日以鱉子共鮑魚子食之,作癉黃;鱉腹下成王字,不可食;鱉肉,兔肉和芥子醬食之損人;鱉三足,食之害人;鱉肉共莧、蕨菜食之,作鱉瘕害人。

  蟹殼:味酸,寒,有毒。主胸中邪熱,宿結痛,喎僻面腫,散漆,燒之致鼠。其黃:解結散血,愈漆瘡,養筋益氣。黃帝云:蟹目相向,足斑者,食之害人。十二月勿食蟹、鱉,損人神氣。又云:龜、鱉肉共豬肉食之,害人;秋果菜共龜肉食之,令人短氣;飲酒食龜肉,并菰白菜,令人生寒熱。六甲日勿食龜、鱉,害人心神。螺、蚌共菜食之,令人心痛,三日一發。蝦鱠共豬肉食之、令人常惡心多唾,損精色。蝦無鬚,腹下通烏色者食之害人,大忌,勿輕。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蝦、蚌著甲之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竟

  #1男:原作『易』 據孫真人本《千金方》改。

  #2牝:影宋刻本作『耗』。

  #3約:疑衍。

  #4任:原作『在』,據影宋刻本改。

  #5伏:影宋刻本作『休』 。

  #6一: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7久:原作『冬』,據影宋刻本改。

  #8冷:原作『令』,據影凍刻本政。

  #9并:影宋刻本作『 血』。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養性

  養性序第一

  扁鵲云:黃帝說晝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數息之間。信哉!嗚呼!昔人嘆逝,何可不為善以自補邪?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十日十夜百二十時,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時,千日千夜一萬二千時,萬日萬夜一十二萬時,此為三十年。若長壽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萬時。百年之內,斯須之間,數時之活,朝菌蟪蛄,不足為喻焉。可不自攝養,而馳騁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詐萬巧,以求虛譽,沒齒而無厭。故養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沒身不殆也。余慨時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殞亡。聊因暇日,粗述養性篇,用獎人倫之道,好事君子,與我同志焉。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制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疴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長逝,彭跗永歸,良有以也。

  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迴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亞歟!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代異邪?將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是以其志閑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懼,其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甘其食,美其服,《素問》作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合於道數,故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壽夭在於撙節,若消息得所,則長生不死;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也;年六十陰痿,氣力大衰,九竅不,下虛上實,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則,不知則老。同出名異,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味,能縱欲快志,得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為變,則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毋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痻瘧,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外早起,與鷄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毋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餐泄,則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毋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則奉生者少。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故喜怒不養節,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時攝,故得免其夭枉也。仲長統曰:王侯之宮,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數百。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耳聽淫聲,目樂邪色,宴內不出,遊外不返。"王公得之於上,豪傑馳之於下。及至生產不時,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既出胞臟,養護無法,又蒸之以綿纊,爍之以五味,胎傷孩病而脆,未及堅剛,復縱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國無良醫,醫無審術,姦佐其間,過謬常有,會有一疾,莫能自免。當今少百歲之人者,豈非所習不純正也。

  抱朴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一豈色欲之間乎?答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當少壯,而知還陰丹以補腦,釆七益於長俗一作谷者,不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凌杯以盛湯,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恚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盡則早亡,盡則非道也。是以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不欲甚勞,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車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志遠願,不得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味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傷者,亦不即覺也,謂久即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閑職,有吐納之術;流行榮術,有補瀉之法;節宣勞佚,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然後先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養性之理盡於此矣。夫欲快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端,極性肆力,不勞持久者,聞此言也,雖風之過耳,電之經目,不足喻也。雖身枯於留連之中,氣絕於綺紋之際,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性之事哉!匪惟不納,乃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所謂以明鑒給朦瞽,以絲竹娛聾夫者也。

  魏武與皇甫隆令曰:聞卿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導引,可得聞乎?若有可傳,想可密示封內。隆上疏對曰:臣聞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所貴,莫貴於生。唐荒無始,劫運無窮,人生其間,忽如電過。每一思此,罔然心熱。生不再來,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際,又當須展才布德,當由萬年;萬年無窮,當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聞道人劑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練精。

  嵇康云:穰歲多病,饑年少疾。信哉不虛!是以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厨膳餚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江南嶺表,其處饒足,海陸鮭餚,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遊宦至彼,遇其豐贍,以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長幼,恣口食啖;夜長醉飽,四體熱悶,赤露眠臥,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亂、腳氣、脹滿,或寒熱瘧痢,惡核丁腫,癰疽、痔漏,或偏風猥退,不知醫療,至於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習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靜言思之,可為太息者也。學者先須識此,以自誡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惜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夫人難養而易危也,氣難清而易濁也,故能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卻焉,年壽延焉。

  道林養性第二

  真人曰:雖常服餌而不知養性之,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常欲小,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仍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悁悁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故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慾、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慾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則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惟無多無少者,幾於道矣。是知勿外緣者,真人初學道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溫疫之中無憂疑矣。

  既屏外緣,會須守五神肝心脾肺腎,從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惡邪大起。故孔子曰:思無邪也。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輟也。仍於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心眼觀氣,上入頂,下達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氣。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小微吐之,不得開口。復欲得出氣少,入氣多。每欲食,送氣入腹,每欲食氣為主人也。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亦不用深讚,亦不用深毀。常須運心,於物平等,如覺偏頗,尋改正之。居貧勿謂常貧,居富莫謂常富,居貧富之中,常須守道,勿以貧富易志改性。識達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藥勿離手,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終身為善,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盡禮,人以為諂,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勿言行善不得善報,以自怨仇。居處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則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遺其祿。所至之處,勿得多求,多求則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當由不能養性。平康之日,謂言常然,縱情恣慾,心所欲得,則便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無所不作。自言適性,不知過後一一皆為病本。及兩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無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一至於此。但能少時內省身心,則自知見行之中,皆畏#1諸疴,將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發,和緩不救。方更誹謗醫藥無效,神仙無靈。故有智之人,愛惜性命者,當自思念,深生耻愧,誡勒身心,常修善事也。至於居處,不得綺靡華麗,令人貪婪無厭,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凈潔,無風雨暑濕為佳;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寶,增長過失,使人煩惱根深;廚膳勿使脯肉豐盈,常令儉約為佳。然後行作鵝王步,語作含鍾聲,眠作獅子臥右肚#2脅著地坐腳也,每日自味歌云: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問我居止處,大宅總林村。胎息守五臟,氣至骨成仙。又歌曰:日食三個毒,不嚼而自消。錦誘為五臟,身著糞掃袍。

  修心既平,又須慎言語。凡言語讀誦,常想聲在氣海中臍下也。每日初入後,勿言語讀誦,寧待平旦也。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校錢財;又食上不得語,語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亦不用寢臥多言笑,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鐘磬,不懸則不可發聲;行不得語,若欲語須住腳乃語,行語則令人失氣。冬至日止可語,不可言。自言曰言,答人曰語。言有人來問,不可不答,自不可發言也。仍勿觸冷開口大語為佳。

  言語既慎,仍節飲食。是以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鹹則傷筋,酸則傷骨。故每學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腸。人之當食,須去煩惱暴數為煩,侵觸為惱。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驚,夜夢飛揚;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食麺,使塞氣孔;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停冷食之;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熱食訖,以冷醉漿漱口者,令人口氣常臭,作□齒病。又諸熱食鹹物後,不得飲冷酢漿水,喜失聲成尸咽。凡熱食汗出,勿當風,發痙頭痛,令人目澀多睡。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計使中數里來,行畢使人以粉摩腹上數百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然後有所修為為快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不消成積聚;飽食仰臥,成氣痞,作頭風。觸寒來者,寒未解食熱食,成刺風。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過醉飽食,勿精思為勞苦事,有損。餘虛損人,常須日在巳時食訖,則不須飲酒,終身無乾嘔。勿食父母本命所屬肉,令人命不長;勿食自己本命所屬肉,令人魂魄飛揚。勿食一切腦,大損人。茅屋漏水墮諸脯肉上,食之成瘕約#3。暴肉作脯不肯乾者凡乾字舊本并作干,害人;祭神肉無故自動,食之害人;飲食上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腹內有宿病,勿食鯪#4鯉魚肉,害人。濕食及酒漿臨上看視,不見人物影者,勿食之,成卒注;若已食腹脹者,急以藥下之。每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臟擁氣,又是菜之主,不用合心食之。又飲酒不欲使多,多則速吐之為佳,勿令至醉,即終身百病不除。久飲酒者,腐爛腸胃,漬髓蒸筋,傷神損壽。醉不可以當風,向陽令人發狂;又不可當風臥,不可令人扇凉,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臥及臥黍穰中,發癩瘡;醉不可強食,或發癰疽,或發瘖,或生瘡;醉飽不可以走車馬及跳躑;醉不可以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面?、咳嗽,大者傷絕臟脈損命。凡人饑,欲坐小便,若飽,則立小便,慎之無病。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忍大便不出,成氣痔。小便勿努,令兩足及膝冷;大便不用呼氣及強努,令人腰疼目澀,宜任之佳。凡遇山水塢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癭病。又深陰地冷水不可飲,必作痎瘧。

  飲食以調,時慎脫著。凡人旦起著衣,反者便著之,吉。衣光者當戶三振之,曰:殃去。吉。濕衣及汗衣,智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爾,令人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說衣,喜得偏風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脫著既時,須調寢處。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頭勿北臥,及墻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詠,不祥起。上床坐,先脫左足。臥勿當舍脊下,臥訖勿留燈燭#5,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人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睛及鼻乾。夜外當耳勿有孔,吹人即耳聾。夏不用露面臥,令人面皮厚,喜成癬,或作面風。冬夜勿覆頭,得長壽。凡人眠勿以腳懸踏高處,久成腎水及損房,足冷。人每見十步直牆勿順墻臥,風利吹人發癲及體重。人汗勿跂床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腰疼。又不得晝眠,令人失氣。臥勿大語,損人氣力。暮臥常習閉口,口開即失氣,且邪惡從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按孔子不尸臥。故曰綞不厭跟,覺不厭舒。凡人舒睡,則有鬼痛魔邪。凡眠,先臥心,後卧眼。人臥一夜當作五度反覆,常逐更轉。凡人夜魘,勿燃燈喚之,定死無疑,暗喚之吉;亦不得近前急喚。夜夢惡不須說,旦以水面束方噀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即無咎矣。又夢之善惡,并勿說為吉。

  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故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須知一日之忌一濬無飽食;一月之忌,晦無大醉;一歲之忌,暮無遠行;終身之忌,暮無撚燭行房。暮常護氣也。凡氣冬至起於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腸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項,四月至頂,純陽用事,陰亦仿此。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陰陽純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於北壁下厚鋪草而臥,云受元氣。每八月一日已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不欲泄一於上。春凍未泮,衣欲下厚上薄,養腸收陰,繼世長生;養陰收、工一擊,禍則滅門。故云: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出汗,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又云:冬日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聖人之常法也。春欲晏臥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臥早起,冬欲早外而晏起,皆益人。雖云早起,莫在雞嗚前;雖言晏起,莫在日出後。凡冬月忽有大熱之時,夏月忽有大涼之時,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時氣者,皆由犯此也。即須調氣息,使寒熱平和,、即免患也。每當臘日勿歌舞,犯者必凶。常於正月寅日,燒白髮吉。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又燒白髮吉。

  居處法第三

  凡人居止之室,必須周密,勿令有細隙,致有風氣得入。小覺有風,勿強忍久坐,必須急急避之;久居不覺,使人中風。古來忽得偏風,四肢不隨,或如角弓反張,或失音不語者,皆由忽此耳。身既中風,諸病總集,邪氣得便,遭此致卒者,十中有九。是以大須周密,無得輕之。慎焉慎焉!所居之室,勿塞井及水漬,令人聾盲。

  凡在家及外行,卒逢大飄風暴雨、震電昏暗、大霧,此皆是諸龍鬼神行動經過所致。宜入室閉戶,燒香靜坐,心以避之,待過後乃出,不爾損人。或當時雖未苦,於後不佳矣。又陰霧中亦不可遠行。

  凡家中有經像,行來先拜之,然後拜尊長,每行至則峻坐焉。

  凡居家不欲數沐浴,若沐浴必須密室,不得大熱,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霢霂,沐浴後不得觸風冷;新沐髮訖,勿當風,勿濕縈髻,勿濕頭臥,使人頭風眩悶,髮禿面黑,齒痛耳聾,頭生白屑。饑忌浴,飽忌沐。沐訖,須進少許食飲乃出。夜沐髮,不食即臥,令人心虛、饒汗、多夢。又夫妻不用同日沐浴,常以晦日,朔日沐,吉。凡炊湯經宿,用洗體成癬,洗面無光,洗腳即疼痛,作飯甑畦。熱治洗頭,冷水濯之,作頭風;飲水沐頭,亦作頭風時行病。新汗解,勿冷水洗浴,損心包不能復。

  凡居家,常戒約內外長幼,有不快即須早道,勿使隱忍以為無苦。過時不知,便為重病,遂成不救。小有不或安氣好,即按摩挼捺,令百節通利,泄其邪。凡人無問有事無事,常須日別蹋、脊背四肢一度;頭項苦令熟蹋,即風氣時行不能侵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論。

  凡人居家及遠行,隨身常有熟艾一升,備急丸、辟鬼丸、生肌藥、甘濕藥、丁腫藥、水銀、大黃、芒硝、甘草、乾薑、桂心、蜀椒。不能更蓄餘藥,此等常不可闕少。及一兩卷百一備急藥方,并帶辟毒蛇、蜂、蝎等藥隨身也。

  凡人自覺十日已上康健,即須灸三數穴以泄風氣。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灸法當須避人神,人神禁忌法在第二十九卷中。凡畜手力細累,春秋皆須與轉瀉藥一度,則不中天行時氣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一竟

  #1畏:影宋刻本作『長』。

  #2肱:原作『腳』,據影宋刻本改。

  #3約:影宋刻本作『結』。

  #4絞:原作『陵』,據影宋刻本改。

  #5燭:原作『熘』,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養性

  按摩法第四

  天竺國按摩,此是婆羅門法。

  兩手相捉紐捩,如洗手法。

  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

  兩手相捉,共按?#1;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兩手相重按?,徐徐捩身,左右同。

  作拳向前築,左右同。

  作拳卻頓,此是開胸,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

  兩手抱頭,宛轉?上,此是抽脅。

  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即以一腳向前虛掣,左右同。

  兩手拒地回顧,此是虎視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舉。

  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腳前後虛踏,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用當相手勾所申腳,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右十八勢,但是老人日別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後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

  老子按摩法:

  兩手捺?,左右捩身二七遍。

  兩手捻?,左右紐肩二七遍。

  兩手抱頭,左右紐腰二七遍。

  左右挑頭二七遍。

  兩手托頭,三舉之。

  一手抱頭,一手托膝,三折,左右同。

  一手托頭,一手托膝,從下向上三遍,左右同。

  兩手攀頭下向,三頓足。

  兩手相捉頭上過,左右三遍。

  兩手相叉,托心前,推卻挽三遍。

  兩手相叉,著心三遍。

  曲腕築肋挽肘,左右亦三遍。

  左右挽,前後拔,各三遍。

  舒手挽項,左右三遍。

  反手著膝,手挽肘,覆手著膝上,左右亦三遍。

  手摸肩從上至下使遍,左右同。

  兩手空拳築三遍。

  兩手相叉,反覆攪,各七遍

  外振手三遍,內振三遍,覆手振亦三遍。

  摩紐指三遍。

  兩手反搖三遍。

  兩手反叉,上下紐肘無數,單用十呼。

  兩手上聳三遍。

  兩手下頓三遍。

  兩手相叉頭上過,左右申肋十遍。

  兩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亦三遍。掘,揩之也。

  兩手反捉,上下直脊三遍。

  覆掌搦腕內外振三遍。

  覆掌前聳三遍。

  覆掌兩手相叉,交橫三遍。

  覆掌橫直,即聳三遍。

  若有手患冷,從上打至下,得熱便休。

  舒左腳,右手承之,左手捺腳,聳上至下,直腳三遍。右手捺腳亦爾。

  前後捩足三遍。

  左捩足,右捩足,各三遍。

  前後卻捩足三遍。

  直腳三遍。

  紐?三遍。

  內外振腳三遍。

  若有腳患冷者,打熱便休。

  紐?以意多少,頓腳三遍。

  卻直腳三遍。

  虎據,左右紐肩三遍。

  推天托地,左右三遍。

  左右排山、負山拔木各三遍。

  舒手直前頓申手三遍。

  舒兩手兩膝亦各三遍。

  舒腳直反頓申手三遍。

  捩內脊、外脊各三遍。

  調氣法第五

  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形勿極,而兼之以導引,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千歲不死。凡人不可無思,當以漸遣除之。

  彭祖曰:和神導炁養#2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中,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每旦夕旦夕者,是陰陽轉換之時。凡旦五更初,暖氣至,頻頻眼閉#3,是上生氣至,名曰陽息而陰消;暮日入後,冷氣至,凛凛然,時乃至床坐睡倒,是下生氣至,名曰陽消而陰息。旦五更初暖氣至,暮日入後冷氣至,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萬物體中,代謝往來,無時休息。進退如晝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潮夕,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兩手於腳膝上,徐徐按捺肢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凡吐者,去故氣,亦名死氣;納者,取新氣,亦名生氣。故《老子經》云: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綿綿若存,時#4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門#5可以出納陰陽死生之氣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後托,瞋目張口,叩齒摩眼,押頭拔耳,挽髮放腰,咳嗽發揚振動也。雙作隻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振,數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禪觀之法,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汨汨然。意專思存,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於氣海,須臾則自達於涌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踡曲,亦令床坐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別得三通五通,則身體悅懌,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五年十歲,長存不忘。得滿千萬通,則去仙不遠矣。人身虛無,但有遊氣,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諸疴競起。善攝養者,須知調氣方焉。調氣方療萬病大患,百日#6生眉鬚,自餘者不足言也。

  凡調氣之法,夜半後日中前,氣生得調;日中後夜半前,氣死不得調。調氣之時則仰臥床,鋪厚軟,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拇指節,去身四五寸,兩腳相去四五寸,數數叩齒,飲玉漿,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7,有力更取。久住氣悶,從口細細吐出盡,遠從鼻細細引入。出氣一准前法。閉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兼以手下籌,能至千則去仙不遠矣。若天陰霧惡風猛寒,勿取氣也,但閉之。

  若患寒熱,及卒患癰疽,不問日中,疾患未發前一食間即調,如其不得好瘥,明日依式更調之。

  若患心冷病,氣即呼出;若熱病,氣即吹出。若肺病即噓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腎病即呬出。夜半後八十一,雞鳴七十二,平旦六十三#8,日出五十四,辰時四十五,巳時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遍。

  病有四種:一冷痹,二氣疾,三邪風,四熱毒。若有患者,安心調氣,此法無有不瘥也。

  凡百病不離五臟,五臟各有八十一種疾,冷熱風氣計成四百四病,事須識其相類,善以知之。

  心臟病者,體冷熱。相法:心色赤,患者夢中見人著赤衣,持赤刀杖火來怖人。療法:用呼吹二氣,呼療冷,吹治熱。

  肺臟病者,胸背滿脹,四肢煩悶。相法:肺色白,患者喜夢見美女美男,詐親附人,共相抱持,或作父母、兄弟、妻子。療法:用噓氣出。

  肝臟病者,憂愁不樂,悲思,喜頭眼疼痛。相法:肝色青,夢見人著青衣,捉青刀杖,或獅子、虎狼來恐怖人。療法:用呵氣出。

  脾臟病者,體上遊風習習,遍身痛,煩悶。相法:脾色黃,通土色,夢或作小兒擊歷人邪猶人,或如旋風團圞轉。治法:用唏氣出。

  腎臟病者,體冷陰衰,面目惡痿。相法:腎色黑,夢見黑衣及獸物捉刀杖相怖#9治法:用咽氣出。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細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氣入,口中吐氣出,當令聲相逐,呼字而吐之。

  熱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細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當使字氣聲似字。

  肺病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

  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細呵十遍。

  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細唏十遍。

  腎病者,用大咽五十遍,細呬三十遍。

  此十二種調氣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無有不瘥。皆須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遍,然後乃為之。

  服食法第六論 方

  論曰:凡人春服小續命湯五劑,及諸補散各一劑;夏大熱,則服腎瀝湯三劑;秋服黃耆等丸一兩劑;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日則止。此法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俗人見淺,但知鈎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但識五穀之療饑,不知百藥之濟命;但解施瀉以生育,不能閉固以頤養。故有服餌方焉。

  郄惜曰:夫欲服食,當尋性理所宜,審冷暖之適。不可見彼得力,我便服之。初御藥皆先草木,次石,是為將藥之大較也。所謂精粗相代,階粗以至精者也。夫人從少至長,體習五穀,卒不可一朝頓遺之。凡服藥物為益遲微,則無充饑之驗,然積年不已,方能骨髓填實,五穀居然而自斷。今人多望朝夕之效,求目下之應,腑臟未充,便以絕粒,穀氣始除,藥未有用。又將御女,形神與俗無別,以此致弊,胡不怪哉!服餌大體皆有次第,不知其術者,非止交有所損,卒亦不得其力。故服餌大法,必先去三蟲。三蟲既去,次服草藥,好得藥力,次服木藥,好得力訖,次服石藥。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藥性,庶事安穩,可以延齡矣。

  去三蟲圓方:

  生地黃汁三斗,東向竈葦火煎三沸,內清漆二升,以刑匕攪之,日移一尺;內真丹三兩,復移一尺;內瓜子末三升,復移一尺;內大黃末三兩,微火勿令焦,候可丸,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濁血下鼻中,三十日諸蟲皆下,五十日百病愈,面色有光澤。

  又方:

  漆二升 大黃六兩,末 酒一升半 蕪菁子三升,末

  右四味,以微火合煎令可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十日濁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蟲皆爛下,五十日身光澤,一年行及奔馬,消息四體安穩,乃可服草藥。其餘法在三蟲篇中備述。三蟲篇見前第十八卷。

  服天門冬方:

  天門冬,曝乾,搗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三。可至十服,小兒服尤良,與松脂#10若蜜丸服之益善。惟多彌佳。

  又方:

  搗取汁,微火煎,取五斗,下白蜜一斗,胡麻炒末二升,合煎,攪勿息手,可丸即止火,下大豆黃末和為餅,徑三寸,厚半寸。一服一枚,日三。百日已上得益。此方最上,妙包眾方。一法釀酒服。始傷多無苦,多即吐去病也。方見第十四卷中。劑道人年近二百而少,常告皇甫隆云:但取天門冬,去心皮,切,乾之。酒服方寸匕,日三,令人不老。補中益氣,愈百病也。天門冬生奉高山谷,在東嶽名淫羊食,在中嶽名天門冬,在西嶽名管松,在南嶽名百部,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原陸山阜名顛棘。雖然處處有之異名,其實一也。在北陰地者佳。取細切,烈日乾之,久服令人長生,氣力百倍。治虛勞絕傷,年老衰損贏瘦,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心腹積聚,惡瘡、癰疽腫、癩疾,重者周身膿壞,鼻柱敗爛,服之皮脫蟲出,顏色肥白。此無所不治,亦治陰痿耳聾目暗。久服白髮黑,齒落生,延年益命,入水不濡。服二百日後,恬泰疾損,拘急者緩,贏劣者強。三百日身輕,三年走及奔馬。又三年心腹痼疾皆去。

  服地黃方:

  生地黃五十斤,熟搗絞取汁,澄去滓,微火上煎,減過半,內白蜜五升,棗脂一升,攪令相得,可丸乃止。每服如雞子一枚,日三。令人肥白。

  又方:

  地黃十斤,細切,以醇酒二斗,漬三宿。出曝乾、反復內漬,取酒盡止。與甘草、巴戟天、厚朴、乾漆、覆盆子各一斤,搗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使人老者還少,強力,無病延年。

  作熟乾地黃法:、

  採地黃,去其鬚、葉及細根,搗絞取汁,以漬肥者,著甑中,土若米無在已蓋上,蒸之一時出,曝燥,更內汁中,又蒸,汁盡止,便乾之。亦可直切蒸之半日,數以酒灑之,使周匝,至夕出,曝乾,可搗蜜丸服之。

  種地黃法:

  先擇好地,黃赤色虛軟者,深耕之,臘月逆耕凍地彌好。擇肥大好地黃根切,長四五分至一二寸許,一斛可種一畝,二三月種之,作畦畔相去一尺,生後隨鋤壅,數耘之。至九月、十月,視其葉小衰乃掘取,一畝得二十許斛。擇取大根,水冷洗,其細根乃剪頭尾輩,亦洗取之,日曝令極燥,小□乃以竹刀切,長寸餘許,白茅露甑下蒸之,密蓋上,亦可囊盛土填之,從旦至暮,當黑,不盡黑者,明日又擇取蒸之。先時已搗其細碎者取汁,銅器煎之如薄飴,遂以地黃內汁中,周匝出,曝乾又內,汁盡止。率百斤生者令得一二十斤,取初八月九月中掘者,其根勿令太老,強蒸財不消盡,有筋脈。初以地黃內甑中時,先用鋼器承其下,以好酒淋地黃上,令匝,汁後下入器中,取以併和煎汁佳。

  黃精膏方:

  黃精一石,去鬚毛,洗令凈潔,打碎,蒸令好熟,壓得汁,復煎去上遊水,得一斗。內乾薑末三兩,桂心末一兩,微火煎,看色鬱鬱然欲黃,便去火,待冷,盛不津器中,酒五合和,服二合,常未食前,日二服。舊皮脫,顏色變光,花色有異,鬢髮更改。欲長服者,不須和酒,內生大豆黃,絕穀食之,不饑渴,長生不老。

  服烏麻法:

  取黑皮真檀色者烏麻,隨多少,水拌令潤,勿過濕,蒸令氣遍即出,曝乾,如此九蒸九搗,去上皮,未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匕,日三。漸漸不饑,絕穀,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

  餌柏實方:

  柏子仁二升,搗令細,淳酒四升漬,攪如泥,下白蜜二升,棗膏三升,搗令可丸,入乾地黃末、白朮末各一升,攪和丸如梧子,每服三十丸,日二服。二十日萬病皆愈。

  餌松子方:

  七月七日採松子,過時即落不可得。治服方寸匕,日三四。一云一服三合。百日身輕,二百日行五百里,絕穀,服昇仙。渴飲水,亦可和脂服之。若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

  服松脂方:

  百煉松脂下篩,以蜜和內筒中,勿令中風。日服如博棋子一枚,博棋長二寸,方一寸。日三,漸漸月別服一斤,不饑延年。亦可淳酒和白蜜如餳,日服一二兩至半斤。凡取松脂,老松皮自有聚脂者最第一。其根下有傷折處,不見日月者得之,名曰陰脂,彌良。惟衡山東行五百里有大松,皆三四十圍,乃多脂。又法:五月刻大松陽面使向下二十四株,株可得半升,亦煮其老節根處,有脂得用。《仙經》云:常以三月入衡山之陰,取不見日月松脂,煉而餌之,即不召而自來。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臟補益;服之五年,即見西王母。《仙經》又云:諸石所生三百六十五山,其可食者,滿谷陰懷中松脂耳。其谷正從衡山嶺直東四百八十里當橫揵,正在橫嶺東北行過其南入谷五十里,窮穴有石城白鶴,其東方有大石四十餘丈,狀如白松,松下二丈有小穴,東入山有丹砂,可食;其南方陰中有大松,大三十餘圍,有三十餘株不見日月,皆可取服之。

  採松脂法:

  以日入時,破其陰以取其膏,破其陽以取其脂。脂膏等分,食之可以通神靈。鑿其陰陽為孔,令方五寸,深五寸,還以皮掩其孔,無令風入,風入則不可服。以春夏時取之,取訖封塞勿泄,以泥塗之。東北行丹砂穴有陰泉水可飲,此弘農車君以元封元年入此山食松脂,十六年復下居長安東市,在上谷牛頭谷時往來至秦嶺上,年常如三十者。

  煉松脂法:

  松脂七斤,以桑灰汁一石,煮脂三沸,接置冷水中,凝復煮之,凡十遍,脂白矣,可服。今谷在衡州東南攸縣界,此松脂與天下松脂不同。

  餌茯苓方:

  茯苓十斤,去皮,酒漬密封下#11。十五日出之,取服如博棋,日三。亦可屑服方寸匕。凡餌茯苓,皆湯煮四五沸,或以水漬六七日。

  茯苓酥方:

  茯苓五斤,灰汁煮+遍,漿水煮十遍,清水煮十遍 松脂五斤,煮如茯苓法,每次煮四十遍 白蜜三斤,煎令沫盡 生天門冬五斤,去心皮,曝乾作末 蠟 牛酥各三斤,煉三+遍

  右六味,各搗篩,以銅器重湯上,先內酥,次蠟,次蜜,消訖內藥,急攪勿住手,務令大均,內瓷器中,密封,勿令泄氣。先一日不食,欲不食先須吃好美食令極飽,然後絕食,即服二兩,二十日後服四兩,又二十日後八兩,細丸之,以咽中下為度;第二度以四兩為初,二十日後八兩,又二十日二兩;第三度服以八兩為初,二十日二兩,二十日四兩,合一百八十日藥成,自後服三丸將補,不服亦得,恆以酥蜜消息之,美酒服一升為佳。合藥須取四時王相日,特忌刑、殺、厭及四激休廢等日,大凶。此彭祖法。

  茯苓膏方:《千金翼》名凝靈膏。

  茯苓冷去皮 松脂二+四斤 松子仁 柏子仁各十二斤

  右四味,皆依法煉之,松柏仁不煉,搗篩,白蜜二斗四升,內銅器中,湯

  上微火煎一日一夕,次第下藥,攪令相得,微火煎七日七夜止#12,丸如小棗,每服七丸,日三。欲絕穀,頓服取飽,即得輕身、明目、不老。此方後一本有茯苓酥、杳仁酥、地黃酥三方,然諸本并無。又《千金翼》中已有,今更不添錄。

  服枸杞根方:主養性遐齡。

  枸杞根切一石,水一石二斗,煮取六斗,澄清,煎取三升,以小麥一斗乾凈擇,內汁中漬一宿,曝二,往返令汁盡,曝乾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一年之中,以二月八月各合一劑,終身不老。

  枸杞酒方:

  枸杞根一百二十斤,切,以東流水四石煮一日一夜,取清汁一石,漬#13麯,一如家醞法。熟取清,貯不津器中,內乾地黃末二斤半,桂心、乾薑、澤瀉、蜀椒末各一升,商陸末二升,以絹袋貯,內酒底,緊塞口,埋入地三尺,堅覆上。三七日沐浴,整衣冠,再拜,平曉向甲寅地日出處開之,其酒赤如金色。旦空腹服半升,十日萬病皆愈,三十日瘢痕滅。惡疾人以水一升,和酒半升,分五服,愈。《千金翼》又云:若欲服石者,取河中青白石如棗杏大者二升,以水三升煮一沸,以此酒半合置中,須臾即熟,可食。

  餌雲母水方:療萬病。

  上白雲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湯,分半洮洗雲母,如此再過。又取二斗作湯,內芒硝十斤,以雲母木器中漬之,二十日出。絹袋盛,懸屋上,勿使見風日,令燥。以水漬鹿皮為囊,揉挺之,從旦至日中,乃以細絹下篩滓,復揉挺,令得好粉五斗,餘者棄之。取粉一斗,內崖蜜二斤,攪令如粥,內生竹筒中薄削之,漆固口,埋北垣南崖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當如澤為成。若洞洞不消者,更埋三十日出之。先取水一合,內藥一合,攪和盡服之,日三。水寒溫盡自在,服十日,小便當變黃,此先療勞氣風疹也。二十日腹中寒澼消;三十日齲齒除,更新生;四十日不畏風寒;五十日諸病皆愈,顏色日少,長生神仙。吾目驗之,所以述錄。

  煉鍾乳粉法:

  鍾乳一斤,不問厚薄,但取白凈光色好者,即任用,非此者不堪用。先泥鐵鐺可受四五斗者為竈,貯水令滿,去口三寸,內乳著金銀瓷盎中,任有用之,乃下鐺中,令水沒盎上一寸餘即得。當令如此,勿使出水也。微火燒,日夜不絕,水欲竭即添成暖水,每一周時,輒易水洗鐺并洮乳,七日七夜出之,凈洮乾,內瓷鉢中,玉椎縛格,少著水研之,一日一夜,急著水攪令大濁,澄取濁汁,其乳粗者自然著底,作末者即自作濁水出,即經宿澄取其粗著底者,准前法研之,凡五日五夜皆細,逐水作粉好用,澄煉取曝乾,即更於銀鉢中研之一日,候入肉水洗不落者佳。

  鍾乳散,治虛羸不足,六十已上人瘦弱不能食者,百病方:

  上黨人參 石斛 乾薑各三分 鍾乳粉成煉者,三兩

  右四味,搗下篩,三味與乳合和相得,均分作九貼,平旦空腹溫淳酒服一貼,日午後服一貼,黃昏後服一貼。三日後准此服之。凡服此藥法,皆三日一劑,三日內止用一升半飯,一升肉。肉及飯惟爛,不得服葱豉。問曰:何故三日少食勿得飽也?答曰:三夜乳在腹中熏補臟腑,若此飽食,即推藥出腹,所以不得飽食也。何故不得生食?由食生故即損傷藥力,藥力既損,脂肪亦傷,所以不得食生食也。何故不得食葱豉?葱豉殺藥,故不得食也。三日服藥既盡,三日內須作羹食補之,任意所便,仍不用葱豉及硬食也。三日補訖,還須准式服藥如前,盡此一斤乳訖,其氣力當自知耳,不能具述。一得此法,其後服十斤、二十斤,任意方便可知也。

  西嶽真人靈飛散方:

  雲母粉一斤 茯苓八兩 鍾乳粉 柏子仁 人參《千金翼》 作白朮 續斷 桂心各七兩 菊花十五兩 乾地黃十二兩

  右九味,為末,生天門冬十九斤,取汁溲藥,內銅器中蒸一石二斗黍米下,米熟曝乾為末,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一。三日力倍;五日血脈充盛;七日身輕;十日面色悅澤;十五日行及奔馬;三十日夜視有光;七十日白髮盡落,故齒皆去。更取二十一匕白蜜和搗二百杵,丸如桐子大,作八十一枚,曝乾,丸皆映澈如水精珠。欲令髮齒復生者,吞七枚,日三服,即出,髮未白、齒不落者,但服盡#14,三#15百年乃白,如前法服。已白者,餌藥至七百年乃落。入山日吞七丸,絕穀不饑。余得此方已來,將逾三紀,頃面色#16美而悅之,疑而未敢措手,積年詢訪,屢有好名人曾餌得力,遂服之一如方說。但能業之不已,功不徒棄耳。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二竟

  #1□:影宋刻本作『脛』。

  #2養:影宋刻本作『之』。

  #3閉:影宋刻本作『開』。

  #4時:影宋刻本作『用』。

  #5門:原作『間』,據影宋刻本改。

  #6日:原作『口』,據影宋刻本改。

  #7止:原作『上』,據影宋刻本改。

  #8三:原作『二』,據影宋刻本改。

  #9治法:此二字原脫,循上文例補。

  #10脂:原作『以』,據影宋刻本改。

  #11下:影宋刻本作『之』。

  #12止:原作『上』,據影宋刻本改。

  #13漬:原作『清』,據影宋刻本改。

  #14盡:影宋刻本作『散』。

  #15三:影宋刻本作『五』。

  #16頃面色:影宋刻本作『頃者但』。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養性

  黃帝雜忌法第七

  旦起勿開目洗面,令人目澀失明、饒泪;清旦常言善事,勿惡言,聞惡事即向所來方三唾之,吉;又勿嗔怒,勿叱咤咄呼,勿嗟嘆,勿唱,奈何,名曰請禍;勿立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髮覆面,皆不祥;勿舉足向火,勿對竈罵晉。凡行、立、坐勿背日,吉;勿面北坐久思,不祥起。凡欲行來,常存魁綱在頭上,所向皆吉;若欲征戰,存斗柄在前以指敵,吉;勿面北冠帶,凶;勿向西北唾,犯魁綱神,凶;勿咳唾,唾不用遠,成肺病,令人手足重及背痛、咳嗽;亦勿向西北大小便;勿殺龜蛇;勿怒目視日月,喜令人失明;行及乘馬不用迴顧,則神去,人不用鬼行踖粟。凡過神廟,慎勿輒入,入必恭敬,不得舉目恣意顧瞻,當如對嚴君焉,乃享其福耳,不爾速獲其禍;亦不得返首顧視神廟;忽見龍蛇,勿興心驚怪,亦勿注意瞻視,忽見鬼怪變異之物,即強抑之勿怪,咒曰: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又路行及眾中見殊妙美女,慎勿熟視而愛之,此當魑魅之物,使人深愛,無問空山曠野、稠人廣眾之中,皆亦如之。凡山水有沙虱處,勿在中浴,害人;欲波者,隨驢馬後急渡,不傷人;有水弩處射人影即死,欲渡水者,以物打水,其弩即散,急渡不傷;凡諸山有孔穴,入採寶者,惟三月九月,餘月山閉氣交犯死;凡人空腹不用見尸,臭氣入鼻,舌上白起,口常臭,欲見尸者,皆須飲酒見之,能辟毒凶#1;行觸熱,途中逢河勿洗面,生烏野。

  房中補益第八

  論曰:人年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頓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療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須識#2房中之術。

  夫房中術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夕御十人,閉固為謹,此房中之術畢矣。兼之藥餌,四時勿絕,則氣力百倍,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作也,非欲務於淫佚,苟求快意,務存節欲,以廣養生也。非苟欲強身力,行#3女色以縱情,意在補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是以人年四十已下,即服房中之藥者,皆所以速禍,慎之慎之!故年未滿四十者,不足與論房中之事。慾心未止,兼餌補藥,倍力耗喪#4,不過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極須慎之。人年四十已上,常固精養氣不耗#5,可以不老。又餌雲母,足以愈疾延年。人年四十己上,勿服瀉藥,常餌補藥大佳。昔黃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而俗人以一女伐命,知與不知,豈不遠矣。其知道者,御女苦不多耳。

  凡婦人不必須有顏色妍麗,但得少年未經生乳,多肌肉,益也。若足財力,選取細髮、目精黑白分明,體柔骨軟,肌膚細滑,言語聲音和調,四肢骨節皆欲足肉,而骨不大,其體及腋皆不欲有毫,有毫當軟細,不可極於相者。但蓬頭蠅面,槌項結喉,雄聲大口,高鼻麥齒,目精渾濁,口頷有毫,骨節高大,髮黃少肉,隱毫多而且強,又生逆毫,此相不可,皆賊命損壽也。

  凡御女之道,不欲令氣未感動,陽氣微弱,即以交合。必須先徐徐調和#6,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令得陰氣,陰氣推之,須臾自強,所謂弱而內迎,堅急出之,進退欲令疏遲,情動而止;不可高自投擲,顛倒五臟,傷絕精脈,生致百#7病。但數交而慎密者,諸病皆愈,年壽日益,去仙不遠矣,不必九一三五之數也。能百接而不施瀉者,長生矣。若御女多者,可採氣。採氣之道,但深接勿動,使良久氣上面熱,以口相當,引取女氣而吞之,可疏疏進退,意動便止,緩息眠目,偃臥道引,身體更強,可復御他女也。數數易之,則得益多;人常御一女,陰氣轉弱,為益亦少。陽道法火,陰家法水,水能制火,陰亦消陽,久用不止,陰氣逾陽,陽則轉損,所得不補所失。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復施瀉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萬歲矣。

  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之也。數交而一瀉#8,精氣隨長,不能使人虛也。若不數交,交而即瀉,則不得益。瀉之精氣自然生長,但遲微,不如數交接不瀉之速也。

  凡人習交合之時,常以鼻多內氣,口微吐氣,自然益矣。交會畢蒸熱,是得氣也。以昌蒲末三分,白粱粉傅摩令燥,既使強盛,又濕瘡不生也。凡欲施瀉者,當閉口張目,閉氣,握固兩手,左右上下縮鼻取氣,又縮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急以左手中兩指抑屏翳穴,長吐氣并琢齒千遍,則精上補腦,使人長生。若精妄出,則損神也。

  《仙經》曰:令人長生不老,先與女戲,飲玉漿。玉漿,口中津也。使男女感動,以左手握持,思存丹田中有赤氣,內黃外白,變為日月,徘徊丹田中,俱入泥垣,兩半合成一因。閉氣深內勿出入,但上下徐徐咽氣,情動欲出,急退之。此非上士有智者,不能行也。其丹田在臍下三寸;泥垣者在頭中對兩目直入內。思作日月想,合徑三寸許,兩半放形而一,謂日月相□者也。雖出入仍思念所作者勿廢,佳也。又日:男女俱仙之道,深內勿動精,思臍中赤色,大如鷄子形,乃徐徐出入,情動乃退,一日一夕可數十為定,令人益壽。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可猛念之。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有顏色,無疾病。若加以藥,則可長生也。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凡人氣力自有強盛過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癰疽。若年過六十,而有數旬不得交合,意中平平者,自可閉固也。

  昔正觀初,有一野老,年七十餘,詣余云:數日來陽氣益盛,自思氣血已衰,何有此盛#9?未知垂老有此,為善惡耶?余答之曰:是大不祥。子獨不聞膏火乎?夫膏火之將竭也,必先暗而後明,明止則滅。今足下年邁桑榆,久當閉精息欲。玆忽春情猛發,豈非反常耶?竊為足下憂之,子其勉歟!後四旬,發病而死。此其不慎之效也。如斯之輩非一,且疏一人,以勖將來耳。

  所以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若一度制得,則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縱情施瀉,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所患人少年時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已晚矣,病難養也。晚而自保,猶得延年益壽;若年少壯而能行道者,神#10仙速矣。或曰:年未六十,當閉精守一為可爾否?曰:不然。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若念真正無可思者,則大佳,長生也。然而萬無一有。強抑鬱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損一而當百也。其服食藥物,見別卷中。

  御女之法:交會者當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大風大雨大霧、大寒大暑、雷電霹靂、天地晦冥、日月薄蝕、虹霓地動,若御女者,則損人神,不吉。損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癲痴頑愚、瘖痘聾聵、孿跛盲眇、多病短壽、不孝不仁。又避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廟佛寺之中、井竈圊厠之側、冢墓尸柩之傍,皆所不可。夫交合如法,則有福德,大智善人降託胎中,仍令性行調順,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競集;若不如法,則有薄福、愚痴、惡人來託胎中,仍令父母性行凶險,所作不成,家道日否,殃咎屢至。雖生成長,家國滅亡。夫禍福之應,有如影響。此乃必然之理,可不再思之!若欲求子者;但待婦人月經絕後一日、三日、五日,擇其王相日及月宿在貴宿日,以生氣時夜半後乃施瀉,有子皆男,必壽而賢明高爵也。以月經絕後二日、四日、六日施瀉,有子必女。過六日後勿得施瀉,既不得子,亦不成人。

  王相日:

  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

  月宿日:

  正月一日、六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

  二月四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七日。

  三月一日、二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十日、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五日。

  四月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八日、十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八日。

  五月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十二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六月一日、三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七月一日、八日、十一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

  八月五日、八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九月三日、六日、十一日、十六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

  十月一日、四日、九日、十日、十四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

  十一月一日、六日、十一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

  十二月四日、九日、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四日。

  若合,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巳、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亥,與此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

  黃帝雜禁忌法曰:人有所怒,血氣未定,因以交合,令人發癰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莖中痛;面失血色,及遠行疲乏來入房,為五勞虛損,少子;且婦人月事未絕,而與交合,令人成病,得白駁也。水銀不可近陰,令人消縮;鹿、豬二脂不可近陰,令陰痿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三竟

  #1凶:影宋刻本作『遠』,屬下讀。

  #2識:原作『諸』,據影宋刻本改。

  #3行:影宋刻本作『幸』。

  #4耗喪:影宋刻本作『行房』。

  #5固精養氣不耗:影宋刻本作『服煉乳散不絕』。

  #6調和:影宋刻本作『嬉戲』。

  #7百,.原作『日』,據影宋刻本改。

  #8數交而一瀉:『數』下至『 御女之法』一節文末『自可閉固也』凡五百一十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自思氣血已衰,何有此盛:影宋刻本作『思與家嫗畫寢,春事皆成』 。

  #10神:影宋對本作『得』。

  #11若欲求子者;『若』下至『若合』節文末『與此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凡五百二十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平脈方#1

  平脈大法第一

  論曰: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於醫,顛沛必於醫,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者必當屏棄俗情,凝心於此,則和鵲之功因玆可得而致也。

  經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脈經》云:過此非也。切#2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參互#3,訣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脈者,皆於平旦,勿食勿語,消息體氣,設有所作,亦如食頃,師亦如之。既定,先診寸口,初重指切骨,定畢便漸舉指,令指不厚不薄,與皮毛相得,如三菽之重。於輕重之間,隨人強弱肥瘦,以意消息進退,舉按之宜,稱其浮沉諸類,應於四時五行,與人五臟相應。不爾者,以其輕重相薄,尋狀論寒暑得失。

  凡人禀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韵,一呼而脈再至,一吸而脈再至,呼吸定息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平和中適者也。春秋日夜正等,無餘分時也,其餘日則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如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法晝夜,變通效四時,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有長短,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有贏有壯,其呼吸雖相壓遏,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四時。

  夫診脈,當以意先自消息,壓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後察其脈數,計於定息之限,五至者為平人。若有盈縮,尋狀論病源之所宜也。

  問曰:何謂三部脈?答曰:寸關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異,有尺寸分三關之法,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後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從魚際後文卻還度取十分之,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則寸口也。此處其骨自高,故云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寸口入卻行六分為關分,從關分又入六分為尺分。

  又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如天地人為三界。寸主射上焦,頭及皮毛,竟手上部;關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頭腹足為三元也。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訣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其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晬時也。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也。

  診五臟脈輕重法第二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三月,庚辛之氣。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氣。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土,王四季,季夏六月,戊己之氣。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氣。

  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水,冬三月,壬癸之氣。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短澀者,肺也。法金吝澀。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如卉生苗吐穎。按之軟,舉指來實者,腎也。濡弱如水,舉重勝船。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脈也。《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

  指下形狀第三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指下。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按之乃得。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丸#4,一曰灑灑如欲脫。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薄,一曰按之如欲盡#5 也。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張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弓為弦也。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數#6脈,去來促急。一曰意六七#7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緩脈,去來亦遲,小鴃於遲。一曰浮大而軟,陰與陽同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即無。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動搖。

  伏脈,極重,指著骨乃得。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指下無,兩傍有。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如軟。《千金翼》軟作濡。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福然。一曰沉浮皆得。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結者生。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代者死。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裹。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為牢。

  弦與緊相類。軟與弱相類。浮與芤相類。又日浮與洪相類。微與澀相類。沉與伏相類。緩與遲相類。又曰軟與遲相類。革與實相類。《翼》作牢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

  五臟豚所屬第四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亦名人迎。

  肝部,在左手關上。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亦名氣口。

  脾部,在右手關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

  脈法讚云: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

  腎與命門,俱出尺部。

  魂魄穀神,皆見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神門決斷,兩在關後。

  人無二脈,病死不愈,

  諸經損減,各隨其部。

  三陰三陽,一雲按察陰陽。誰先誰後。

  陰病治官,官藏內也。陽病治府。府外也。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

  審而知之,針入病愈。

  脈有三部,陰陽相乘,

  榮衛氣血,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

  因息遊布,津液流通。

  隨時動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

  一時之間,變無經常。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

  上下乖錯,或存或亡。

  病輒改易,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

  願為縷陳,令得分明。

  師曰:

  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常經,不失銖分。

  出入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脈一周身,

  旋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寒則緊弦,

  沉潜水畜,支飲急弦,

  動弦為痛,數洪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

  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見,終必有奸。

  審察表裹,三焦別分,

  知邪所舍,消息診看,

  料度腑臟,獨見若神。

  分別病形狀第五

  脈數則在腑,遲在臟。

  脈長在而弦,病在肝。《脈經》作出於肝。

  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云:脈大而洪出於心。

  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

  脈滑一作澀而微浮,病在肺。

  脈大而堅,病在腎。扁鵲雲小而緊。

  脈滑者多血少氣。

  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

  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沉細滑疾者熱。

  遲緊為寒。《脈經》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

  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

  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

  脈小弱而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

  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

  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發熱,癰腫。

  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瘕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瘡。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尸。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陽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

  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

  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胚血也。

  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

  脈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脈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太素》 作滑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為表,在下為裹,浮為在表,沉為在裹。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一作熱。緊則為寒,弦數為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弦為痛痹,一作浮為風症。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脈大,寒熱在中。伏者霍亂。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并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樣緩風。

  滑為鬼疰。

  澀而緊,痺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鈎,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尸,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一作痹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臟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難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有#8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裊裊者,祟。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三關主對法第六

  諸浮諸弦,諸沉諸緊,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頭部;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腎以下病腰腳部。

  平寸口脈主對法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經痛,中手促上擊者,日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豚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小腹痛。熱一作氣,又作中。

  寸口脈沉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

  寸口脈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風水。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

  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流走腸間。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寸口脈弦大,婦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脈微而弱,微即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煩;當煩不煩,與極汗出。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即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陰絡也,苦陰風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

  寸口脈來暫小暫大者,陽絡也,苦皮膚病,汗出惡寒,下部不仁。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炙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衝、顳顬,摩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麻黃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佳,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幅幅,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湯、內補散,將適飲食消息,勿極勞,針胃管補之。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胃管一作三里補之。

  寸口脈芤,吐血,微扎者衄血,空虛,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黃土湯,灸膾中。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9,是諸氣上衝胸中,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巨闕瀉之#10。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瀉之。

  寸口脈軟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并粉,針太衝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則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寒即茱萸丸、生薑湯。

  寸口脈細,發熱嘔吐,宜服黃苓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中府。

  平關脈主對法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為病方欲來,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關上脈弦而長《翼》作大,有痛如刀刺之狀,在臍左右上下。《脈經》云有積在臍左右上下。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贏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關上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前胡湯,針胃管,先瀉後補之。

  關上脈緊,心下苦滿痛,脈緊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二兩佳。《脈經》云:又大黃湯兩治之佳。針巨闕、下管瀉之。

  關上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關上脈數,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湯一作丸、除熱湯,針巨闕、上管瀉之。

  關上脈緩,不欲食,此脾胃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又針章門補之。

  關上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消麻黃湯、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湯、人參大平胃丸。針胃管瀉之。

  關上脈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脈弦胃氣虛,宜服茱英湯,溫調飲食,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且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即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細,虛,腹滿。宜服生薑湯、茱萸蜀椒湯、白微丸,針灸三管。

  關上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宜服乾地黃湯、四補散,針足太衝上補之。

  關上脈花,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輸。若重下去血,針關元,甚者服龍骨丸。關元一作巨闕。

  關上脈伏,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關上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丸,針胃管,先瀉後補之。

  關上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軟,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

  關上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管補之。

  關上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嚮嚮,宜服紫菀丸、瀉脾丸,針灸胃管瀉之。

  平尺脈主對法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上熱衝頭面。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素問》云: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尺脈虛小者,足經寒,痿痹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大者,熱在胖中,小便赤痛。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按之不絕,婦人血閉,與關相應和。滑者,男子氣血實,婦人即為妊娠。

  尺脈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婦人月水不利。

  尺脈#11俱軟弱,內慍熱,手足逆冷,汗出。

  尺脈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脈俱沉,關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陰中冷,腳痹。

  尺脈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氣不足,其人腳弱短氣。

  尺脈俱數,手足頭面有熱;俱遲,有寒,手足頭面有冷風。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瀉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針氣海。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瀉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一無此四字,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瀉之。

  尺脈滑,血氣實,經脈不利,宜服朴消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瀉之。

  尺脈弱,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乾地黃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澀,足經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衝補之。

  尺脈扎,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

  尺脈伏,小腹痛,癥疝,水穀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針關元補之。

  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尺脈軟,腳不收,風痹一無此五字,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瀉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揚加大黃一兩,利大便,針關元補之。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竟

  #1平脈方:『平』 上原有『養性』 二字,據影宋刻本刪。

  #2切:原作『均』 ,據影宋刻本改。

  #3互:影宋刻本作『伍』。

  #4丸:影宋刻本作『力』。

  #5盡:原作『盛』,據影宋刻本改。

  #6數:原作『散』,據影宋刻本改。

  #7六七:原作『云土』,據影宋刻本改。

  #8有:影宋刻本作『背』。

  #9噎塞:影宋刻本『塞』下有『不通』二字。

  #10之: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1脈:影宋刻本作『寸』。下四『脈』字仿此。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平脈方

  五臟積聚第七

  人病有積、有聚、有穀氣。穀一作繫。夫積者臟病,終不移也;聚者腑病,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也;穀氣者,脅下牽痛,按之則愈,愈復發為穀氣。夫病已愈不得復發,今病復發即為穀氣也。諸積大法,脈來而細軟附骨者為積#1也。寸口結,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結,積在臍傍;微下關者,積在小腹。尺中結,積在氣衝;上關上,積在心下。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寸口沉而橫者,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其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脈弦緊而細微者,癥也。夫寒痹,癥瘕積聚之脈,狀皆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管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一曰關脈長弦,有積在臍左右上下。

  又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

  又一法:橫脈見左積在右,見右積在左;偏得洪實而滑亦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合治也。左手脈大,右手脈小,上病在左脅,下病在左足;右手脈大,左手脈小,上病在右脅,下病在右足。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轉也,必死不治。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來沉而虛者,泄注也;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可下,食即吐。

  陰陽表裏 虛實第八

  弦為少陽,緩為陽明,洪為太陽,三陽也。微為少陰,遲為厥陰,沉為太陰,三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凡脈浮滑長者,陽也;沉澀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以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言病之逆順也。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謂陰陽虛實之意也。凡脈浮、大、數、動、長、滑,陽也;沉、澀、弱、弦、短、微,陰也。陽病見陰脈者,逆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即吐,陰微即下;陽弦則頭痛,陰弦即腹痛,以依陰陽察病也。又尺脈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但浮而速。有表無裏 ,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裏 ?寸尺為表,關為裏 。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死不治。呼為表,屬腑;吸為裏 ,屬臟。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在其上,澀反在下。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澀即無血,厥而且寒。

  諸腑脈為陽,主熱;諸臟脈為陰,主寒。陽微則汗,陰浮自下。《脈經》作陰微。陽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陽扎吐血,《脈經》作陽數則吐血。陰芤下血。《脈經》作陰澀即下血。無陽即厥,無陰即嘔。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不通一作併。臂不能舉。《巢源》作臂偏不舉。

  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經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餘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其人苦兩經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經寒。

  人有三虛三實者,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脈來濡者為虛,牢者為實也。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也。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問曰:何謂虛實?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何謂重實?所謂重實者,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也。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悗瞀,為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痢注前後、飲食不入,為五虛也。

  何時得病第九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

  何以知人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十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眦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黃目赤者不死,赤如卹血死。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始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為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

  病人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內傷;百病復愈,能起彷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頗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返者,死。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滿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髮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髮如乾麻,善怒者,死。

  病人髮與眉衝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病人手掌腫無文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人脈絕口張足腫者,五日死。

  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赤欲如帛裏 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盥。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裏 雄黃,不欲如黃土。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十一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病人腸一雲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腸平,九日死。

  病人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乾,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人肺絕,公一頁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已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診四時相反脈 第十二

  春三月木旺,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期六月,忌戊己。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略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上。

  凡療病,察其形貌、神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形氣相得,色澤以浮,脈從四時,此為易治。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甚,脈逆四時,此為難治。

  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澀者,曰逆。春夏沉澀,秋冬浮大,病熱脈靜,泄痢脈大,脫血脈實,病在中脈堅實,病在外脈不實,名逆四時,皆難療也。凡四時脈皆以胃氣為本,雖有四時王相之脈,無胃氣者難瘥也。何謂胃脈?來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十三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

  脈二動一止,三日死。

  脈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脈四動一止,六日死。

  脈五動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脈六動一止,八日死。

  脈七動一止,九日死。

  脈八動一止,十日死。

  脈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脈十動一止,立春死。一經云立夏死。

  脈十一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夏至死;又云立秋死。

  脈十二動、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

  脈十四動、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

  脈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脈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

  脈二十五動一止,二歲死。一經云一歲死,又云立冬死。

  脈三十動一止,二歲死,若三歲死。

  脈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

  脈四十動一止,四歲死。

  脈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五行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死,遠不出穀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枝中治。

  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五竟

  #1積:原作『即』,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平脈方

  扁鵲診諸反逆死脉要訣第十四

  扁鵲曰:夫相死脈之氣,如群烏之聚,一馬之馭,系水交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裹,不在榮衛,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脈病人不病,脈來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來既絕而止,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雀啄者,脈來其數而疾,絕止復頓來也。又經言:得病七八日,脈如屋漏、雀啄者死。脈彈人手如黍米也。

  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彈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緒也。

  脈困,病人脈如蝦之遊,如魚之翔者死。蝦遊者,苒苒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在,久乃復起,起輒遲而沒去速者是也。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播而久住者是也。

  脈如懸薄卷索者死。

  脈如轉豆者死。

  脈如偃刀者死。

  脈涌涌不去者死。

  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

  脈中侈者死。

  脈分絕者死。上下分散也。

  脈有表無裹者死,經名曰結,去即死。何謂結?脈在指下如麻子動搖,屬腎,名曰結,去死近也。

  脈五來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曰代。何謂代?脈五來一止也,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連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

  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滑而微者死。

  病若吐血,復鼽衄者,脈當得沉細,而反得浮大牢者死。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得手足四逆,脈反沉細微者死。

  病若大腹而泄,脈當微細而澀,反得緊大而滑者死。此之謂也。

  經言:形脈與病相反者死,奈何?然:病若頭痛目痛,脈反短澀者死。

  病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病若腹滿而喘,脈反滑利而沉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脈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聾,脈反浮大而澀者死。《千金翼》云:脈大者生,沉運細者難治。

  病若目□□,脈反大而緩者死。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為逆,逆者死,不可治。

  脈來沉之絕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

  脈來微細而絕者,人病當死。

  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脈當大反小者死。

  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

  贏人得躁脈者死。

  人身澀而脈來往滑者死。

  人身滑而脈來往澀者死。

  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死。

  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

  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死。

  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

  尺脈上應寸口大遲者,半日死。《脈經》云:尺脈不應寸,時如馳,半日死。

  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有相反,有一反逆,即為死候也。

  診百病死生要訣第十五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者凶。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時行大熱,其脈細小者死。《脈經》時行作穰穰。

  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熱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者,當瘖,瘡後三日,若汗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枯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瘥。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之極也,十死不治。

  熱病已得汗,脈常躁盛,陰氣之極也,亦死。《太素》作陽極。

  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大,一作專。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

  熱病發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巢源》云虛數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久視,一作卒視。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腸僻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

  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下膿血,脈微小者生,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蝕陰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贏瘦,脈形堅大者死。

  咳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

  肌瘦下脫形,熱不去者死。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傷寒家,咳而上氣,其脈數散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

  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澀則死。《太素》 云: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1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消渴,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痟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病瘡,腰脊強急,瘈痰者,皆不可治。

  寒熱,瘈痰,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

  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微細者死,洪大而速者生。《脈經》 遠作遲。

  人病甚而脈不諷者,難瘥。

  人病甚而脈洪,易瘥。

  人陰陽俱結者,見其上齒如熟小豆,其脈躁者死。結,一作竭。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焱大加息者死。

  陰弱陽強,脈至而代,奇月而死。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際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不足,病得節輒動,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花,一作葉。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幕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葉,一作莢。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愈,藝#2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絙經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春而死。《脈經》 作至立冬死。

  診三部脈虛實訣死生第十六

  凡三部脈,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者,脈呼吸八至,細數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贏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快#3疾,呼吸八至也。

  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澀,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長#4;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病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贏,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

  三部脈浮而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5。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6,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角弓,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四日死。《脈經》云十日死。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瘥。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六竟

  #1形:原作『垂』據影宋刻本改。

  #2藝:影宋刻本作『繁』。

  #3快:原作『訣』,據影宋刻本改。

  #4長:影來刻本作『大』。

  #5死:原作『生』,據影宋刻本改。

  #6死:原作『生』,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七

  宋期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方

  明堂三人圖第一

  仰人十四門 伏人十門 側人六門

  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并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預備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測經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鳩集今古名醫明堂,以述《針灸經》 一篇,用補私闕。庶依圖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居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新撰為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為圖,人身長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馬六尺為步,即江淮吳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圖之於後,亦睹之便令了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側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單穴四十八名,雙穴三百一名。

  仰人明堂圖

  十四門 一百五十七穴 內三十二穴單 二十五穴雙

  仰人頭面三十六穴遠近法第一

  頭部中行: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

  因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

  頭第二行:

  五處,在頭上,去上星傍一寸半。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不灸。一本言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

  頭第三行:

  臨泣,在目上眦,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

  正面部中行:

  神庭,在髮際直鼻,不刺。

  素窌,在鼻柱端。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

  兌端,在唇上端。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

  承漿,在頤前下唇#1之下。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

  面部第二行:

  曲差,俠神庭傍一寸半,在髮際。

  攢竹,在眉頭陷中。

  精明,在目內眦外。

  巨窌,俠鼻傍八分,直瞳子。

  迎香,在禾命上一寸,鼻孔傍。

  禾窌,直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

  面部第三行: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灸。

  四白,在目下一寸。

  地倉,俠口傍四分。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

  面部第四行:

  本神,俠曲差傍一寸半,在髮際。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

  絲竹空,在眉後陷中,不灸。

  瞳子窌,在目外,去眦五分。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面部第五行:

  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傍一寸半,不灸。

  頓窌,在面歟骨下,下廉陷中。

  上關,在耳前上鼽起骨,開口取之。一名客主人。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則閉。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

  胸部中央直下七穴遠近法第二

  天突,在頸結喉下五寸宛宛中。

  旋機,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

  華蓋,在旋機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亶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

  中庭,在宜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部第二行六穴遠近法第三

  俞府,在巨骨下,去旋機傍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

  或#2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

  神藏,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墟或作墻。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三行六穴遠近法第四

  氣戶,在巨骨下,俠俞府兩傍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禁不灸刺。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四行六穴遠近法第五

  雲門,在巨骨下,俠氣戶兩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

  中府,在雲門下一寸,一#3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天谿,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食竇,在天谿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

  腹中第-行十四穴遠近法第六

  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灸刺。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

  上管,在巨闕下一寸,去蔽骨三寸。

  中管,在上管下一寸。

  建里,在中管下一寸。

  下管,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在下管下一寸,臍上一寸。

  臍中,禁不刺。

  陰交,在臍下一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不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曲骨,在橫骨之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

  腹第二行十一穴遠近法第七

  幽門,在巨闕傍半寸陷中。心臟港云:俠巨闕兩邊,相去各一寸。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

  陰都,在通谷下一寸。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一名右關。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一名高曲。

  育輸,在商曲下一寸,直臍傍各五分。

  中注,在育輸下五分。

  四滿,在中注下一寸。肺臟登石:俠丹田。

  氣穴,在四滿下一寸。婦人方上卷云:在關元左邊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戶。

  大赫,在氣穴下一寸。腎臟卷云:在屈骨端三寸。

  橫骨,在大赫下一寸。腎臟卷云:名屈骨,在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

  腹第三行十二穴遠近法第八

  不容,在幽門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相去四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太乙上。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

  天樞,一名長谿,去肓輸一寸半,直臍傍二寸。脾臟登石:名長谷,俠臍相去一寸,一名循際。

  外陵,在天樞下半寸,大巨上。

  大巨,在臍下一寸,兩傍各二寸,長谿下二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外臺》作三寸。

  氣衝,在歸來下一寸,鼠鼷上一寸。《素問□刺熱論》注云: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腹第四行七穴遠近法第九

  期門,在第二肋端,不容傍各一寸半,上直兩乳。

  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腹一及,在日月下一寸半。

  大橫,在腹哀下二寸,直臍傍。《甲乙》云三寸。

  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

  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

  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

  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

  大泉,在手掌後陷者中。此即太淵也,避唐祖名當時改之#4,今存此名不改正,恐後人將為別#5是一穴也。

  經渠,在寸口陷者中,不灸。

  列缺,在腕上一寸半,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孔最,在腕上七寸,手太陰郄也。

  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

  天府,在腋下三寸,不灸。

  臑會,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甲乙》此穴在肩部,《外臺》屬大腸,《銅人經》屬三焦。

  手厥陰心主經八穴第十-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

  勞宮,在掌中央動脈。

  大陵,在掌後兩骨間。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外臺》作五寸。手心主絡,別走太#6 陽。

  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外臺》云去內關五寸。手厥陰郄也。

  曲澤,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

  天泉,在腋下二寸,舉腋取之。

  手少陰心經八穴第十二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少府,在手小指大節後陷者中,直勞宮。大節又作本節。

  神門,在掌後兌骨端陷者中。

  郄郡,在掌後動脈中,去腕半寸,手少陰郄也。

  通里,在腕後一寸,手少陰絡,別走太陽。

  靈道,在掌後一寸半。

  少海,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極泉,在腋下筋曰,動脈入骨。

  足太陰脾經十-穴第十三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大都,在足大趾內,本節後陷中。肝臟卷云:在足大趾本節內側白肉際。

  太白,在足大趾內側,核骨下陷中。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三陰交,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

  漏谷,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太陰絡。《銅人經》云:亦名太陰絡。

  地機,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足太陰郄也。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

  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一作三寸。

  箕門,在魚腹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

  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十四

  厲兌,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

  陷谷,在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

  衝陽,在足駙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一二寸。一云二寸。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足陽明絡,別走太陰。

  下廉,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

  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

  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

  犢鼻,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第二十聳萬: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臨膝取之。

  伏兔,在膝上六寸,不灸。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或雲三寸,足陽明郄也。

  伏人明堂圖

  十門 一百五穴 內十六穴單 八十九穴雙

  伏人頭上第一行五穴遠近法第一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

  強問,在後頂後一寸半。

  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不灸。

  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不灸。

  瘖門,在項後髮際宛宛中,不灸。

  頭上第二行三穴遠近法第二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

  絡卻,在通天後一寸半。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

  頭上第三行三穴遠近法第三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半。

  腦空,在承靈後一寸半,俠玉枕傍枕骨下陷中,一名顳顬。

  伏人耳後六穴遠近法第四

  顱息,在耳後青脈間。

  瘈脈,在耳本鷄足青脈,不灸。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

  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節間。

  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

  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

  至陽,在第七椎下節間。

  筋縮,在第九椎下節間。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

  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

  腰輸,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

  長強,在脊骶端。

  脊中第二行二十-穴遠近法第六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

  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肺輸,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肺#7臟卷云:對乳引繩度之。

  心輸,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膈輸,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肝輸,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第八卷云:第九椎節脊中。

  膽輸,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脾輸,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第八卷云:脾輸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輸,是脾穴。

  胃輸,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三焦輸,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腎輸,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大腸輸,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小腸輸,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膀胱輸,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中膂輸,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白環輸,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上窌,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兩傍。

  次窌,在第二空俠脊陷中。

  中窌,在第三空俠脊陷中。

  下窌,在第四空俠脊陷中。

  會陽,在陰尾骨兩傍。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遠近法第七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三寸。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

  論譆,在肩膊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三寸。《外臺》云十椎下。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外臺》云十一椎。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外臺》云九椎下。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三寸。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

  胞育,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三寸。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

  手少陽三焦經十七穴第八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掖門,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

  中渚,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

  外關,在腕後二寸陷中,手少陽絡,別走心主。

  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

  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手少陽郄也。

  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刺。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後,外大骨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

  清泠泉,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泉亦是淵字。

  消灤,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

  天宗,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外畫》屬小腸經。

  臑輸,俠肩命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下。

  肩外輸,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

  肩中輸,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應手痛。

  手太陽小腸經九穴第九

  少澤,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

  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陷者中,手太陽郄也。

  支正,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外臺》在三焦經。

  足太陽膀胱經十七穴第十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京骨,在足外節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申脈,陽蹻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門,在足外踝下陷中,一名關梁,足太腸郄也。

  僕參,一名安耶,在足跟骨下陷中。

  崑崙,在足外踝外#8,跟骨上陷中。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傷山,一名肉柱,在兌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

  飛揚,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陽。

  承筋,一名端腸,一名直腸,在經後,從腳跟上七寸,腨中央陷中,不刺。

  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三寸。

  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

  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扶承,一名肉郡,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屍臀下股陰下文中。一雲尻臀下橫文中。

  側人明堂圖

  六門 八十七穴雙

  側人耳頸二十穴遠近法第一

  頷厭,在曲周顳顬上廉。

  懸顱,在曲周顳顬中。

  懸釐,在曲周顳顬下廉。

  天衢#9;在耳上如前三寸。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

  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

  角孫,在耳廓中間,開口有空。

  和窌,在耳前兌髮下動脈。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

  聽會,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容,在耳下曲頰後。

  天牖,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橫骨陷中。

  扶突,在氣舍後一寸半。

  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陷中。

  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後。

  人迎,在頸大脈應手,俠結喉傍,以候五臟氣,不灸。

  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一本云:水突在曲頰下一寸近後。

  氣舍,在頸,直人迎,挾天突陷中。

  側脅十穴遠近法第二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文外,直臍季肋端。

  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

  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

  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居髎,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中風卷云: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天池,在乳後一寸,腋下著肋,直腋獗肋間。

  側人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遠近法第三

  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

  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

  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

  偏歷,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

  溫留,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一作小上、大上,手陽明郄也。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曲池,在肘後轉屈肘曲骨之中。

  肘命,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肘上行向#10裹大脈中,不刺。

  臂臑,在肘上七寸,□肉端。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秉風,俠天窌外,肩上偶後,舉臂有空。

  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天窌,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

  肩髃,在肩端兩骨間。脈極篇萬: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外臺》名扁骨。

  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遠近法第四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間本節前。

  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不灸。

  臨泣,在足小趾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

  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

  付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懸鍾,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

  陽輔,在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許、去丘墟七寸。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陽郄也,少陽所生。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命,腸維郄。在外踝上七寸,邪屬三腸分肉間。一本云踝上三寸。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關陽,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11外。一本云關陵。

  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

  環跳,在髀樞中。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第五

  大敦, 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行間,在足大趾間動應手陷中。

  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

  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

  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中郄,在內踝上七寸腑骨中,與少陰相值,一名中都。

  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者中,足厥陰郄也。《甲乙》、《銅人經》雲二寸,《甲乙》又以中郄為厥陰郄。

  曲泉,在膝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在陰廉下二寸。

  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

  足少陰腎經十一穴第六

  涌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捲趾宛宛中。肝臟卷云:在腳心大趾下大筋。

  然骨,一名龍泉,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婦人方上卷云:在內踝前直下一寸。

  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

  大鍾,在足跟後衝中,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水泉,在太谿下一寸,內踝下,足少陰郄也。

  照海,陰蹻脈所生,在足內踝下。

  伏留#12,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

  築賓,在內踝上踹分中。

  陰谷,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

  已上三人圖共三百四十九穴。

  三陰三陽流注第二#13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上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輸,所過為源,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

  春取滎,夏取輸,季夏取經,秋取合,冬取井。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滎,注於大泉為輸,過於列缺為源,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於中衝為井,心包絡脈也,流採於勞宮為滎,注於大陵#14為輸,過於內關為源,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心出於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滎,注於神門為鰍過於通里為源,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滎,注於三間#15 為輸,過於合谷為源,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滎,注於中渚為輸,過於陽池為源,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滎,注於後谿為輸,過#16於腕骨為源,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下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滎,注於陷谷為輸,過於衝陽為源,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於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滎,注於臨泣為輸,過於丘墟為源,行於陽輸為經亂。入於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滎,注於束骨為輸,過於京骨為源,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滎,注於太一白為輸,過於公孫為源,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肝出於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滎,注於太衝為輸,過於中封為源,行於中郄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於涌泉為并,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滎,注於太谿為輸,過於水泉為源,行於伏留為經,入於陰谷為合。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七竟

  #1曆:原作『腎』,據影宋刻本改。

  #2或:原作『或』,據影宋刻本改。下仿此。

  #3一:原作『方』,據影宋刻本改。

  #4之:原作『正』,據影宋刻本改。

  #5別:原作『實』,據影宋刻本改。

  #6太:影宋刻本作『少』。

  #7肺:原作『第』,據影宋刻本改。

  #8外:影宋刻本作『後』。

  #9衢:影宋刻本作『衡』。

  #10向:原作『馬』,據影宋刻本改。

  #11鼻:原作『皮』,據影宋刻本改。

  #12伏留影宋刻本作『復溜』。下同。

  #13三陰三陽流注第二;原勝顫據影宋刻本補。

  #14大陵:原作『大海』,據影宋刻本改。

  #15三問:原作『二間』,偉寥來劉本敵。

  #16過:原作『骨』,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方

  針灸禁忌法#1第三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素問》云: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

  新內無刺,已刺無內。

  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大勞無刺,已刺無勞。

  大醉無刺,已刺無醉。

  大飽無刺,己刺無飽。

  大饑無刺,已刺無饑。

  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乘車來者,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刺之。

  步行來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

  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五臟死曰變動,出《素問□ 刺禁篇》 。又《診要經終篇》云: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又《四時刺逆從篇》云: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王冰注云:此三論皆岐伯之言,有不同者,傳之誤也。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吐嘔。

  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

  刺趺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流脈,不幸為盲。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膝臏出液為跛。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2。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言。

  刺郄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

  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刺腨腸內陷為腫。

  刺目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神庭禁不可刺。

  上關刺不可深。

  缺盆刺不可深。

  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臍中禁不可刺。

  左角刺不可久留。

  雲門刺不可深。經云:雲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者宜詳悉之。

  五里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足陽明經:伏兔刺入五分,則不當禁。

  三陽絡禁不可刺。

  伏留刺無多見血。

  承筋禁不可刺。

  然谷刺無多見血。

  乳中禁不可刺。

  鳩尾禁不可刺。

  灸禁忌法

  頭維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腦戶禁不可灸。

  風府禁不可灸。

  瘖門禁不可灸。

  陰市禁不可灸。

  下關耳中有干適低無灸。

  耳門耳中有膿及適低無灸。

  人迎禁不可灸。

  陽關禁不可灸。

  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位禁不可灸。

  脊中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

  瘈脈禁不可灸。

  石門女子禁不可灸。

  白環輸禁不可灸。

  氣衝灸之不幸,不得息。

  泉腋灸之不幸,生膿蝕。

  天府禁不可灸。

  經渠禁不可灸。

  伏兔禁不可灸。

  地五會禁不可灸。

  鳩尾禁不可灸。

  五臟六腑變化傍通訣第四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則#3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為傍通#4,令學者少留意推尋,造次可見矣。

  五臟:腎水一、心火二、肝木三、肺金四、脾土五。

  六腑:膀胱、小腸、膽、大腸、胃、三焦。

  五臟經:足少陰、手少陰、足厥陰、手太陰、足太陰。

  六腑經: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

  五臟脈:沉濡、洪盛、弦長、浮短、緩大。

  五臟斤兩:一斤二兩又云一斤一兩、十二兩三毛七孔、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二斤三兩。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斗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臟輸: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輸: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管、石門。

  五臟脈出:涌泉、中衝、大敦、少商、隱白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太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里、中封、列缺、公孫。

  行:伏留、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腋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合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唇。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肉。

  五液:唾、汗、相、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嘻。

  五神:志精、神性,又作脈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狼、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乂、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昤味、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5。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躁、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臺》云: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屈#6、圓。

  五畜:豕《外臺》云豕鼠、羊《外臺》云蛇馬、鷄《外臺》云虎兔、犬《外臺》云猴鷄、牛《外臺》云龍羊犬牛。

  五穀:大豆、麥、麻、稻黃黍、稷。

  五果:栗、杏、李、桃、棗。

  五菜:藿、越、韭、葱、葵。

  論曰:假令人腎、心、肝、肺、脾為臟,則膀胱、小腸、膽、大腸、胃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爾,觸類長之,他皆仿此。《外臺》續添二十三條,本非《 千金》 之舊,今更不附入。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八竟

  #1法: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為腫: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則:影宋刻本作『在』。

  #4傍通:原作『膀適』,據影宋刻本改。

  #5八十一絲:原『十』下脫『一絲』二字,據影宋刻本補。

  #6屈:影宋刻本作『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方

  用針略例第五

  夫用針刺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夫為針者不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絡。

  東方甲乙木,主人肝、膽、筋膜、魂。

  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腸、血脈、神。

  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腸、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腎、膀胱、骨髓、精志。

  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

  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

  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

  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

  傷骨髓者,令人呻昤失志。

  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

  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憂也。所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謂愚人妄針必死,不能起生人也。

  又須審候,與死人同狀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雖聖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國也。故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凡愚人貪利,不曉於治亂存亡,危身滅族,彼此俱喪,亡國破家,亦醫之道也。

  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呼吸應江漢,補瀉校升斗,經諱有法則,陰 陽不相干。震為陽氣始,火主#1於寅。兌為陰氣終,戊為土墓#2 。坎為太玄華,冬至之日夜半一陽爻生。離為太陽精。為中女之象。欲補從卯南,補不足,地戶至巽為地虛。欲瀉從酉北。天門在乾。針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針出隨月光。從申向午,午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氣以調榮衛,用以將息之,是曰隨身寶。

  凡用鋒針針者,除疾速也。先補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隨師而將息之。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淺內而久留之;刺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逆順久留之,疾出之,壓其穴勿出其血。諸小弱者,勿用大針。然氣不足宜調以百藥。餘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針亦用鋒針,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

  巨闕、太倉、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癥塊當停針轉動須臾為佳。

  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下針一宿發熱惡寒,此為中病,勿怪之。

  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裹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凡經云橫三間寸者,財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3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外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於方數。其人老小贏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灸法有百壯者,有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仍須准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

  凡新生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

  凡灸,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已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灸之生熟法:腰已上為上部,腰已下為下部;外為陽部榮,內為陰部衛。故臟腑周流,名曰經絡。是故丈夫四十已上氣在腰,老嫗四十已上氣在乳。是以丈夫先衰於下,婦人先衰於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外氣務生,內氣務熟,其餘隨宜耳。頭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不得亂,灸過多傷神,或使陽精玄熟,令陰魄再卒,是以灸頭正得滿百。脊背者,是體之橫梁,五臟之所擊著,太陽之會合,陰陽動發,冷熱成疾,灸太過熟,大害人也。臂腳手足者,人之枝幹,其神擊於五臟六腑,隨血脈出,能遠近採物,臨深履薄,養於諸經。其地.狹淺,故灸宜少,灸過多即內神不得入,精神閉塞,否滯不仁,即臂不舉。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臟之內為性,貪於五味無厭,成疾風寒結痼,水穀不消,宜當熟之。然大杼、脊中、腎輸、膀胱八窌,可至二百壯。心主、手足太陰,可至六七十#5壯。三里、太谿#6、太衝、陰陽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壯。腹上、下管、中管、太倉、關元,可至百壯。若病重者,皆當三報之,乃愈病耳。若治諸沉結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諸陰陽風者,身熱脈大者,以鋒針刺之,間日一報之。若治諸邪風鬼注,痛處少氣,以毫針去之,隨病輕重用之。表針內藥,隨時用之,消息將之,與天同心,百年永安,終無橫病。此要略說之,非賢勿傳,秘之。凡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傷血脈,焦筋骨。凡汗已後勿灸,此為大逆。脈浮熱甚勿灸。

  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生。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一准耳。其溫病隨所著而灸之,可百壯餘,少至九十壯。大杼、胃#7管可五十壯。手心主、手足太陽,可五十壯。三里#8、曲池、太衝,可百壯,皆三報之,乃可愈耳。五#9勞孫沉重,九部盡病,及毒氣為疾者,不過五十壯,亦宜三報之。若攻臟腑成心腹疼#10者,亦宜百壯。若卒暴病#11,鬼魅所著者,灸頭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其少不減三五七九壯。凡陰陽濡風口啁僻者,不過三十壯,三日一報,報如前。微者三報,重者九報,此風氣濡微細入,故宜緩火溫氣,推排漸抽以除耳。若卒暴催迫,則流行細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緩火。凡諸虛疾,水穀沉結流離者,當灸腹背,宜多而不可過百壯。大凡人有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皆須急灸療,慎勿忍之停滯也。若王相者可得無他,不爾,漸久後皆難愈。深宜知此一條。凡人昊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昊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裹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

  太醫針灸宜忌第七

  論曰: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12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今具如左。

  木命人行年在木,則不宜針及服青藥。火命人行年在火,則不宜汗及服赤藥。土命人行年在土,則不宜吐及服黃藥。金命人行年在金,則不宜灸及服白藥。水命人行年在水,則不宜下及服黑藥。凡醫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年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

  推天醫血忌等月忌及日忌傍通法:

  月傍通: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天醫: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巳 午 辰呼師治病吉

  血忌: 丑 未 寅 申 卯 酉 辰 戌 巳 亥 午子忌針灸

  月厭: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卯 寅 丑 子 亥忌針灸

  四激:戌 戌 戌 丑 丑 丑 辰 辰 辰 未 未 未忌針灸

  月殺:戌 巳 午 未 寅 卯 辰 亥 子 丑 申 酉不可舉,百事凶。《千金翼》、《外臺》云: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

  月刑:巳 子 辰 申 午 丑 寅 酉 未 亥 卯 戌不療病

  六害: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不療病

  右天醫上呼師避病吉,若刑害上凶。

  推行年醫法:

  年至: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醫:卯 戌 子 未 酉 亥 辰 寅 巳 午 丑 申

  求歲天醫法:

  常以傳送加太歲,太乙下為天醫。

  求月天醫法:

  陽月以大吉、陰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為鬼道,傳送下為天醫。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為天醫,可於此避病。

  推治病法:

  以月將加時,天醫加病人年,治之瘧。

  喚師法:

  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喚師凶。

  推行年人神法:

  臍 心 肘 咽 口 頭 脊 膝 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 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

  右九部行神,歲移一部,周而復始,不可針灸。

  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

  心辰 喉卯 頭寅 眉丑 背子 腰亥 腹戌 項酉 足申 膝未 陰午 股巳眉,《千金翼》作肩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

  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  九十一 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 九十五 九十六

  右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針灸及損傷,慎之。

  日辰忌:

  一日足大趾,二日外踝,三日股內,四日腰,五日口舌咽懸癰,六日足小指《外臺》雲手小指,七日內踝,八日足腕,九日民,十日背腰,十一日鼻柱《千金翼》雲及眉,十二日髮際,十三日牙齒,十四日胃管,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氣衝《千金翼》云及脅,十八日腹內,十九日足趺,二十日膝下,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伏兔,二十三日肝輸,二十四日手陽明、兩脅,二十五日足陽明,二十六日手足,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陰,二十九日膝經顳顬,三十日關元下至足心《外臺》雲足趺上。

  十干十二支人神忌曰:

  甲日頭,乙日項,丙日肩臂,丁日胸脅,戊日腹,己日背,庚日膝#13,辛白脾#14,壬日腎,癸日足。

  又云:甲乙日忌寅時頭,丙丁日忌辰時耳,戊己日忌午時髮,庚辛日忌申時闕文,壬癸日忌酉時足。

  子日個,丑日耳,寅日口《外臺》云胸面,卯日鼻《外畫》云在脾,辰日腰,巳日手《外臺》云頭斗,午日心,未日足《外臺》云兩足心,申日頭《外畫》雲二肩,酉日背《外臺》云腔,戌日項《外毫》云咽喉 亥日頂《外臺》云臂經。

  建日申時頭《外臺》云足,除日酉時膝《外臺》云鴛滿日戍時腹,平日亥時腰背,定日子時心,執日丑時手,破日寅時口,危日卯時鼻,成日辰時唇,收日巳時足《外奎》云頭,開日午時耳,閉日未時目。

  右件時不得犯其處,殺人。

  十二時忌:

  子時踝,丑時頭,寅時目,卯時面耳《外臺》云在項,辰時項口《外奎》云在面,已時肩《外臺》云在乳,午時胸脅,未時腹,申時心,酉時背胛《外臺》云在膝,戌詩膠陰,亥時股。

  又: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腎。

  已上并不得醫治,凶。

  凡五臟王時不得治及忌針灸其經絡,凶。

  又:正月丑,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

  五月丑,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

  九月丑,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春左脅,秋右脅,夏在臍,冬在腰,皆凶。

  又: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盡日療病,令人長病。

  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刺出血,勝藥針灸皆凶。《千金翼》雲不出月凶。

  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此日針灸凶。

  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此日男忌針灸。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此日女人忌針灸。

  甲子、壬子、,甲午、丙辰、丁巳、辛卯、癸卯、乙亥,此日忌針灸。《外臺》云:甲子日天子會,壬子日百王會,甲午日太子會,丁巳日王公會,丙辰日諸侯會,辛卯日大夫會,癸卯日大人會,乙亥日已上都會。

  又:男避除,女避破,男忌戊,女忌巳。

  凡五辰、五酉、五未、及八節先後各一日皆凶。

  論曰:此等法散在諸部,不可尋究,故集作一處,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討也。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九竟

  #1主:影宋刻本作『生』。

  #2墓: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灸: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4其地: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5六七十:原作『六十七』,據影宋刻本改。

  #6 谿:原作『鷄』,據影宋刻本改。

  #7胃:原作『而』,據影宋刻本改。

  #8三里:原作『中黑』,據影宋刻本改。

  #9五:影宋刻本作『風』。

  #10疼:影宋刻本作『疹』。

  #11病:影宋刻本『病』上有『百』字。

  #12所:原作『新』,據影宋刻本改。

  #13膝:影宋刻本作『肺』 。

  #14脾:影宋刻本作『腳』。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孔穴方

  孔穴主對法

  論曰:凡云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或一病有數十穴,或數病共一穴,皆臨時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若溫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其腳氣一病,最宜針之。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耳。所以學者深須解用針,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頭面第一

  頭病:神庭、水溝,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又云:神庭主風頭眩善嘔煩滿。

  頭維、大陵,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甲乙》云: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

  崑崙、解谿、曲泉、飛揚、前谷、少澤、通里,主頭眩痛。

  竅陰、強間,主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

  腦戶、通天、腦空,主頭重痛。

  消灤,主寒熱痹,頭痛。

  攢竹、承光、腎輸、絲竹空、瘓脈、和窌,主風頭痛。又云:瘈脈主風頭耳後痛。

  上星,主風頭眩顏清。又云:上星主風頭引頜痛。

  囟會,主風頭眩,頭痛顏清。

  天牖、風門、崑崙、關元、關衝,主風眩頭痛。

  合谷、五處,主風頭熱。

  前頂、後頂、頷厭,主風眩偏頭痛。

  玉枕,主頭半寒痛。《甲乙》云:頭眩目痛,頭半寒。

  天柱、陶道、大杼一作本神、孔最、後谿,主頭痛。

  目窗、中渚、完骨、命門、豐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臨泣、小海、承筋、陽'陵泉,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

  項病:

  少澤、前谷、後谿、陽谷、完骨、崑崙、小海、攢竹,主項強急,痛不可以顧。

  消灤、本神、通天、強間、風府、瘖門#1、天柱、風池、齦交、天衝、陶道、外丘、通谷、玉枕,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

  天容、前谷、角孫、腕骨、支正,主頸腫項痛不可顧。又方:天容主頸項癰,不能言。角孫主頸頷柱滿。

  飛陽、涌泉、頷厭、後頂,主頸項疼,歷節汗出。

  面病:

  攢竹、齦交、玉枕,主面赤,頰中痛。

  上星、囟會、前頂、腦戶、風池,主面赤腫。

  巨窌,主面惡風寒,頰腫痛。

  天突、天窗,主面皮熱。又云:天窗主頰腫痛。

  腎輸、內關,主面赤熱。

  行間,主面蒼黑。

  太衝,主面塵黑。

  中渚,主顳顬痛,頷顱熱痛,面赤。

  懸釐,主面皮赤痛。

  目病:

  大敦,主目不欲視,太息。

  大都,主目眩。

  承泉#2、前頂、天柱、腦空、目窗,主

  目眩瞑。

  天柱、陶道、崑崙,主目眩,又目不明,目如脫。

  腎輸、內關、心輸、復留、大泉、腕骨、中渚、攢竹、精明、百會、委中、崑崙、天柱、本神、大杼、頷厭、通谷、曲泉、後頂、胃輸、絲竹空,主目□□不明,惡風寒。

  陽白,主目瞳子痛癢,遠視□□,昏夜無所見。

  掖門、前谷、後谿、腕骨、神庭、百會、天柱、風池、天牖、心輸,主目泣出。又云: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聰。

  至陰,主目翳。

  後谿,主毗爛有翳。

  丘墟,主視不精了,目翳,瞳子不見。

  前谷、京骨,主目中白翳。又云:京骨,主目反白,白翳從內眦始。

  精明、齦交、承泣、四白、風池、巨窌、瞳子窌、上星、肝輸,主目汨出,多眵?,內眦赤痛癢,生白膚翳。

  照海、主目痛,視如見星。

  肝輸,主熱病瘥後,食五辛多患眼間如雀目。

  陽白、上星、本神、大都、曲泉、俠谿、三間、前谷、攢竹、玉枕,主目系急,目上插。

  絲竹空、前頂,主目上插,增風寒。

  承泣,主目瞤動,與項口相引。《甲乙》云:目不明,氾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目瞤動,與項口參相引,□僻,口不能言。

  三間、前谷,主目急痛。

  申脈,主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眦始。

  陽谿、陽谷,主目痛赤。

  曲泉,主目赤腫痛。

  陽谷、太衝、崑崙,主月急痛赤腫。又云:太衝,主下眦痛。

  束骨,主眦爛赤。

  掖門,主目澀暴變。

  顴窌、內關,主目赤黃。

  二間,主眦傷。

  商陽、巨窌、上關、承光、瞳子窌、絡卻,主青盲無所見。

  期門,主目青而嘔。

  風池、腦戶以玉枕、風府、上星,主目痛不能視,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

  太泉,主目中白睛青。

  俠谿,主外眦赤痛逆寒,泣出目癢。

  鼻病:

  神庭、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通谷,主鼻鼽,清涕出。

  曲差、上星、迎香、素命、水窌、齦交、通天、禾窌、風府,主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僻多涕,鼽衄有瘡。

  水溝、天牖,主鼻不收涕,不知香臭。《甲乙》云鼻軌不得息及衄不止。

  齦交,主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類中痛,鼻中有蝕瘡。

  承靈、風池、風門、譩譆、後谿,主鼻衄窒喘息不通。

  腦空、竅陰,主鼻管疽,發為癘鼻。

  風門、五處,主時時嚏不已。

  肝輸,主鼻中酸。

  中管、三間、偏歷、厲兌、承筋、京骨、崑崙、承山、飛揚、隱白,主頭熱鼻鼽衄。又云:中管,主鼻間焦臭。

  天柱,主不知香臭。

  復留,主涎出,鼻孔中痛。

  京骨、申脈,主鼻中衄血不止,淋灤。

  厲兌、京骨、前谷,主鼻不利,涕黃。

  耳病:

  上關、下關、四白、百會、顱息、翳風、耳門、頷厭、天窗、陽谿、關衝、掖門、中渚,主耳痛鳴聾。

  天容、聽會、聽宮、中渚#3,主聾嘈嘈若蟬鳴。天牖、四漬,主暴聾。

  少商,主耳前痛。

  曲池,主耳痛。

  外關、會宗,主耳渾渾淳淳,聾無所聞。

  前谷、後谿,主耳鳴,仍取偏歷、大陵。

  腕骨、陽谷、肩貞、竅陰、俠谿,主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

  商陽,主耳中風聾鳴,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

  口病:

  承泣、四白、巨窌、禾窌、上關、大迎、頗骨、強間、風池、迎香、水溝,主口□僻不能言。

  頰車、額窌,主口僻痛,惡風寒不可以嚼。

  外關、內庭、三里、太泉《甲乙》云: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商丘,主僻噤。

  水溝、齦交,主口不能禁水漿,□僻。

  齦交、上關,大迎、翳風,主口噤不開引鼻中。

  合谷、水溝,主層吻不收,瘖不能言,口噤不開。

  商丘、曲鬢,主口噤不開。

  地倉、大迎,主口緩不收,不能言。

  下關、大迎、翳風,主口失欠,下牙齒痛。

  膽輸、商陽、小腸輸,主口舌乾,食飲不下。

  勞宮、少澤、三間、太衢,主口熱、口乾、口中爛。又云:勞宮,主大人小兒口中腫,腥臭#4。

  曲澤、章門,主口乾。

  太谿、少澤,主咽中乾,口中熱,唾如膠。

  兌端、目窗、正營、耳門,主唇吻強,上齒齲痛。

  陽陵泉,主口苦,嗌中介介然。

  光明、臨泣,主喜嚙頰。

  京骨、陽谷,主自嚙層一作頰。

  解谿,主口痛嚙舌。

  舌病:

  廉泉、然谷《甲乙》作通谷、陰谷,主舌下腫難言,舌痰涎出。

  風府,主舌緩,瘡不能言,舌急語難。

  扶突、大鍾、竅陰,主舌本出血。

  魚際,主舌上黃,身熱。

  尺澤,主舌乾脅痛。

  關衝,主舌卷口乾,心煩悶。

  中衝,主舌本痛。

  支溝、天窗、扶突、曲鬢、靈道,主暴瘖不能言。

  天突,主俠舌縫脈青。

  復留,主舌卷不能言。

  齒病:

  厲兌、三間、衝陽、偏歷、小海、合谷、內庭、復留,主齲齒。

  浮白,主牙齒痛不能言。

  大迎、顴窌、聽會、曲池,主齒痛惡寒。

  陽谷、正營,主上牙齒痛。

  陽谷、掖門、商陽、二間、四瀆,主下牙齒痛。

  角孫、頰鼻#5,主牙齒不能嚼。

  下關、大迎、翳風、完骨,主牙齒齲痛。

  曲鬢、衝陽,主齒齲。

  喉咽病:

  風府、天窗、勞宮,主喉啦痛。

  扶突、天突、天谿,主喉鳴暴忤氣哽。

  少商、大衝、經渠,主喉中鳴。

  魚際,主喉中焦乾。

  水突,主喉咽腫。

  掖門、四瀆主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

  間使,主嗌中如扼。《甲乙》作行間。

  少衝,主酸咽。

  少府、蠡溝,主嗌中有氣如息肉狀。

  中渚、支溝、內庭,主嗌痛。

  復留、照海、太衝、中封,主嗌乾。

  前谷、照海、中封,主咽偏腫,不可以咽。

  涌泉、大鍾,主咽中痛,不可內食。

  然谷、太谿,主啞內腫,氣走咽喉而不能言。

  風池,主喉咽僂引項攣不收。

  喉痹:

  完骨、天牖、前谷,主喉痹、頸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後。

  中府、陽交,主喉痹、胸滿塞、寒熱。

  天容、缺盆、大杼、膈輸、雲門、尺澤、二間、厲兌、涌泉、然谷,主喉痹、哽咽、寒熱。

  天鼎、氣舍、膈輸,主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

  天突,主喉痹咽乾急。

  大陵、偏歷,主喉痹嗌乾。

  旋機、鳩尾,主喉痹咽腫,水漿不下。

  三問、陽谿,主喉痹咽如哽。

  神門、合谷、風池,主喉痹。

  三里、溫留、曲池、中渚、豐隆,主喉痹不能言。

  關衝、竅陰、少澤,主喉痹,舌卷口乾。

  凡喉痹,脅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各瀉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竟

  #1門:原作『關』,據影宋刻本改。

  #2泉:影宋刻本作『漿』 。

  #3渚:原作『風』,據影宋刻本改。

  #4臭: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5鼻:影宋刻本作『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孔穴方

  心腹第二

  胸脅:

  通谷、章門、曲泉、膈輸、期門、食寶、陷谷、石門,主胸脅支滿。

  大杼、心輸,主胸中鬱鬱。

  本神、顱息,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

  肝輸、脾輸、志室,主兩脅急痛。

  腎輸,主兩脅引痛。

  神堂,主胸腹滿。

  三間,主胸滿腸鳴。

  陽谿、天容,主胸滿不得息。

  期門、缺盆,主胸中熱,息賁,脅下氣上。

  曲池、人迎、神道、章門、中府、臨泣、天池、旋機、府輸,主胸中滿。

  支溝,主脅腋急痛。

  腕骨、陽谷,主脅痛不得息。

  豐隆、丘墟,主胸痛如刺。

  竅陰,主脅痛咳逆。

  臨泣,主季脅支痛,胸痹不得息。

  陽輔,主胸脅痛。

  陽交,主胸滿腫。

  環跳、至陰,主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

  太白,主胸脅脹切痛。《甲乙》云:腸鳴切痛。

  然骨,主胸中寒,咳唾有血。

  大鍾,主胸喘息脹。

  膽輸、章門,主脅痛不得臥,胸滿,嘔無所出。

  大包,主胸脅中痛。

  膻中、天井,主胸心痛。

  華蓋、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輸、俠谿、步廊、商陽、上廉、三里、氣戶、周榮、上管、勞宮、涌泉、陽陵泉,主胸脅柱滿。

  膺窗,主胸脅癰腫。

  乳根,主胸下滿痛。

  雲門、中府、隱白,期門、肺輸、魂門、大陵;主胸中痛。又云:雲門,主胸中暴逆。

  鳩尾,主胸滿咳逆。

  巨闕、間使,主胸中澹澹。又云:間使,主胸痺背相引。

  中管、承滿,主脅下堅痛。

  梁門,主胸下積氣。

  太泉,主胸滿嗷呼,胸膺痛。

  魚際,主痹走胸背,不得息。

  關元、期門、少商,主脅下脹。

  經渠、丘墟,主胸背急,胸中彭彭。

  尺澤、少澤,主短氣、脅痛、心煩。

  少衝,主胸痛口熱。

  凡胸滿短氣不得汗,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

  心病:

  支溝、太谿、然谷,主心痛如錐刺,甚者手足寒至節,不息者死。又云:然谷,主心如懸,少氣不足以息。

  大都、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脹,  心痛尤甚。

  臨泣,主胸痹心痛,不得反側。《甲乙》云:不得息,痛無常處。

  行間,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

  通谷、巨闕、太倉、心輸、膻中、神府,主心痛。

  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

  期門、長強、天突、俠白、中衝,主心痛短氣。

  尺澤,主心痛彭彭然,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

  腎輸、復留、大陵、雲門,主心痛如懸。

  章門,主心痛而嘔。

  建里,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

  少衝,主心痛而寒。

  太泉,主心痛肺脹,胃氣上逆。

  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

  上管,主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

  中管,主心痛難以俯仰。《甲乙》云:身寒心疝,衝冒死不知人。

  不容、期門,主心切痛,喜噫酸。

  肓門,主心下大堅。

  靈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瘈癥。

  間使,主心懸如饑。

  郄門、曲澤、大陵,主心痛。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凡卒心痛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

  內關主凡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

  腹病:

  復留、中封、腎輸、承筋、陰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又云:復留,主腹厥痛。

  石門、商丘,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

  氣海,主小腹疝氣游行五臟,腹中切痛。

  關元、委中、照海、太谿,主小腹熱而偏痛。

  膈輸、陰谷,主腹脹,胃管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

  高曲,主腹中積聚,時切痛。一名商曲。

  四滿,主腹僻切痛。

  天樞,主腹中盡痛。

  外陵,主腹中盡疼。

  崑崙,主腹痛喘暴滿。

  氣衝,主身熱腹痛。

  腹結,主繞臍痛搶心。

  衝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痛疼淫灤。

  間使,主寒中少氣。

  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喘。

  鳩尾,主腹皮痛,搔癢。

  中極,主腹中熱痛。

  水分、石門,主小腹中拘急痛。

  巨闕、上管、石門、陰蹺,主腹中滿,暴痛汗出。

  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柱心,心下滿。

  太谿,主腹中相引痛。

  涌泉,主風入腹中,小腹痛。

  豐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脹滿病:

  中極,主小腹積聚堅如石,小腹滿。又云:中極,主寒中腹脹。

  通谷,主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食不消。

  膀胱輸,主堅結積聚。

  上管,主心下堅,積聚冷脹。

  胃管、三焦輸,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食飲不消。

  三里、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卻、崑崙、商丘、陰谷、曲泉、陰陵泉,主腹脹滿不得息。又云:陰陵泉,主腹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又云:商丘,主腹中滿,嚮嚮然不便,心下有寒痛。

  隱白,主腹脹逆息。又云:隱白,主腹滿喜嘔。

  尺澤,主腹脹喘振慄。

  解谿,主腹大下重。又云:解谿,主厥氣上柱,腹大。

  大鍾,主腹滿便難。

  肝輸、包肓,主小腹滿。

  水道,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

  日月、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

  委中,主小腹堅腫。

  關元,主寒氣入腹。

  懸樞,主腹中積上下行。

  懸鍾,主腹滿。

  脾輸、大腸輸,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身贏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肋。

  陰市,主腹中滿,痿厥少氣。

  丘墟,主大疝腹堅。

  京門,主寒熱腹#1脹

  高曲,主腹中積聚。

  肓輸,主大腹寒疝。《甲乙》界一大腹寒中。

  天樞,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

  氣衝,主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暴脹滿,癃,淫灤。

  太衝,主贏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期門,主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小腹尤大。

  太陰郄,主腹滿積聚。

  太谿,主腹中脹腫。

  衡門,主寒氣腹滿,腹中積聚疼痛。

  巨闕、上管,主腹脹、五臟脹、心腹滿。

  中管,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

  陰交,主五臟遊氣。

  三里、行間、曲泉,主腹瞋滿。

  陷谷,主腹大滿,喜噫。

  衝陽,主腹大不嗜食。

  五里,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

  太白、公孫,主腹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

  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縝滿急。

  蠡溝,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也。以手聚而按之,堅持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中管,久持之中不動,乃出針。

  凡腹滿痛不得息,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腳,并氣衝針入三寸,氣至瀉之。

  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

  陷谷、溫留、漏谷、復留、陽綱,主腸鳴而痛。

  上廉,主腸鳴相追逐。

  胃輸,主腹滿而鳴。

  章門,主腸嗚盈盈然。

  膺窗,主腸鳴泄注。

  太白、公孫,主腸鳴。

  臍中,主腸中常鳴,上衝心。

  陰交,主腸鳴濯濯,如有水聲。

  大小便病:

  豐隆,主大小便澀難。

  營衝四穴,主大小便不利。

  長強、小腸輸,主大小便難,淋癃。

  水道,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秩邊、包肓,主癃閉,下重,大小便難。

  會陰,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又云:主小便難,竅中熱。

  大腸輸、八命,主大小便利。

  陽綱,主大便不節,小便赤黃,腸嗚泄注。

  屈骨端,主小便不利。大便泄數,并灸天樞。

  勞宮,主大便血不止,尿赤。

  太谿,主尿黃,大便難。

  中窌、石門、承山、太衝、中管、大鍾、太谿、承筋,主大便難。又云:太衝,主淋不得尿,陰上痛。又云:中管,主小腸有熱,尿黃。大鍾,主大便難#2。

  崑崙,主不得大便。

  育輸,主大便乾,腹中切痛。

  石關,主大便閉,寒氣結,心堅滿。

  中注、浮部,主小腹熱,大便堅。

  上廉、下廉,主小便難,黃。

  少府、三里,主小便不利,癃。

  腎輸,主小便難,赤濁,骨寒熱。

  橫骨、大巨、期門,主小腹滿,小便難,陰下縱。

  大敦、箕門、委中、委陽,主陰跳遺尿;小便難。

  中極、蠡溝、漏谷、承扶、至陰,主小便不利,失精。又云:承扶,主民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

  陰陵泉,主心下滿,寒中,小便不利。

  關元,主胞閉塞,小便不通,勞熱石淋。又云:主石淋,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并灸足太陽。又云:主傷中尿血。

  列缺,主小便熱痛。

  京門、照海,主尿黃,水道不通。又云:京門,主溢飲,水道不通,溺黃。

  陰交、石門、委陽,主小腹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

  大陵,主目赤,小便如血。

  承漿,主小便赤黃,或時不禁。

  完骨、小腸輸、白環輸、膀胱輸,主小便赤黃。

  前谷、委中,主尿赤難。

  陰谷,主尿難,陰痿不用。

  中封、行間,主振寒溲白,尿難、痛。又云:行間,主癃閉,莖中痛。

  凡尿青、黃、赤、白、黑,青取井,黃取輸,赤取榮,白取經,黑取合。

  關元、涌#4泉,主胞轉氣淋,又主小便數。

  陰陵泉、關元,主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以俯仰,氣癃尿黃。

  氣衝,主腹中滿熱,淋閉不得尿。

  曲泉,主癃閉陰痿。

  交信,主氣淋。

  然谷,主癃疝。

  復留,主淋。又云:主血淋。

  懸鍾,主五淋。

  大敦、氣門,主五淋不得尿。

  通里,主遺溺。

  曲骨,主小腹脹,血癃,小便難。

  關門、中府、神門,主遺尿。《甲乙》中府作委中。

  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

  泄痢病:

  京門、然谷、陰陵泉、主洞泄不化。

  交信,主泄痢赤白,漏血。

  丹田,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

  復留,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痙狀。

  脾輸,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

  小腸輸,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

  關元、太谿,主泄痢不止。

  京門、崑崙,主洞泄體痛。

  天樞,主冬月重感于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

  腹哀,主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

  尺澤,主嘔泄上下出,兩脅下痛。

  束骨,主腸澼泄。

  長強,主頭重洞泄。

  太白,主腹脹,食不化,喜嘔,泄有膿血。

  地機,主溏痕,腹中痛,臟痹。

  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

  太衝、曲泉,主搪泄,痢注下血。

  腎輸、章門,主寒中,洞泄不化。

  會陽,主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三焦輸、小腸輸、下窌、意舍、章門,主腸鳴臚脹欲泄注。

  中窌,主腹脹飧泄。

  大腸輸,主腸鳴腹瞋腫,暴泄。

  消渴病:

  承漿、意舍、關衝、然谷,主消渴嗜飲。又云:意舍, 主消渴身熱,面目黃。

  勞宮,主苦渴食不下。

  曲池,主寒熱渴。

  隱白,主飲渴。

  行間、太衝,主啞乾善渴。

  商丘,主煩中渴。

  水腫病:

  公孫,主頭面腫。

  水溝,主水腫,人中滿。

  胃倉,主水腫臚脹,食飲不下,惡寒。

  章門,主身潤,石水身腫。

  屋翳,主身腫皮痛,不可近衣。

  中府、間使、合谷,主面腹腫。

  陰交、石門,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氣滿。

  關元,主小腹滿,石水。

  四滿、然谷,主大腹石水。

  關門,主身腫身重。

  天樞、豐隆、厲兌、陷谷、衝陽,主面浮腫。又云:豐隆,主四肢腫,身濕。

  天府,主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身腫,喘息多唾。

  氣衝,主大氣石水。

  解谿,主風水面肘腫,顏黑。

  上廉,主風水膝腫。

  三里,主水腹脹,皮腫。

  陷谷、列缺,主面目癰腫。又云:列缺,主汗出,四肢腫。

  臨泣,主腋下腫,胸中滿。

  大敦,主大腹腫脹,臍腹悒悒。

  天牖,主乳腫、缺盆中腫。

  崑崙,主腰尻腫,端跟腫。

  丘墟、陽蹻,主腋下腫,寒熱,頸腫。

  曲泉,主腹腫。

  復留、豐隆,主風逆,四肢腫。

  陰谷,主寒熱,腹偏腫。

  完骨、巨命,主頭面氣肘腫。

  陽陵泉,主頭面腫。

  凡頭目癰腫,留飲,胸脅支滿#5,刺陷谷出血立已。

  不能食病:

  豐隆,主不能食。

  石門,主不欲食,穀入不化。

  天樞、厲兌、內庭,主食不化,不嗜食,俠臍急。

  維道,主三焦有水氣,不能食。

  中封,主身黃有微熱,不嗜食。

  然谷、內庭、脾輸,主不嗜食。

  胃輸、腎輸,主胃中寒脹,食多身贏瘦。又云:胃輸,主嘔吐筋孿,食不下,不能食。

  大腸輸、周榮,主食不下,喜飲。

  陽綱、期門、少商、勞宮,主飲食不下。

  章門,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苦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酸疼,贏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嘔吐還出。

  食竇,主膈中雷鳴,察察隱隱常有水聲。

  巨闕,主膈中不利。

  中極,主饑不能食。

  上管、中管,主寒中傷飽,食飲不化。

  凡食飲不化,入腹還出,先取下管,後取三里瀉之。

  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立饑。

  嘔吐病:

  商丘、幽門、通谷,主喜嘔。又云:商丘,主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多寒熱,喜嘔。

  俞府、靈墟、神藏、巨闕,主嘔吐胸滿。

  率谷,主煩滿嘔吐。

  天容,主咳逆嘔沫。

  胃輸、腎輸,主嘔吐。

  曲澤,主逆氣嘔涎。

  中庭、中府,主嘔逆吐,食下還出。

  石門,主嘔吐。

  陽陵泉,主嘔宿汁,心下澹澹。

  維道,主嘔逆不止。

  少商、勞宮,主嘔吐。

  絕骨,主病熱欲嘔。

  大鍾、太谿,主煩心滿,嘔。

  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

  隱白,主膈中嘔吐,不欲食。

  膈輸,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

  巨闕、胸堂,主吐食。

  大敦,主噦噫。又灸巨關。

  內庭,主喜頻伸數欠,惡聞人音。

  吐血病:

  上管、不容、大陵,主嘔血。

  胸堂、脾輸、手心主、間使、胃管、  天樞、肝輸、魚際、勞宮、肩輸、太谿,主唾血吐血。

  郡門,主衄血吐血。

  委中、隱白,主衄血劇不止。

  大泉、神門,主唾血振寒,嘔血上氣。

  手少陰郄,主吐血。

  行間,主短氣嘔血,胸背痛。

  太衝,主面唇色白,時時嘔血,女子漏血。

  涌泉,主衄血不止。

  然谷,主咳唾有血。

  凡內損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地五會主之。刺入三分,特忌灸。凡唾血,瀉魚際,補尺澤。

  咳逆上氣:

  天容、廉泉、魄戶、氣舍、譩譆、扶突,主咳逆上氣,喘息嘔沫,齒噤。《甲乙》云: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膜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不得息,取之天容;上氣胸痛,取之廉泉;咳逆上氣,魄戶及氣舍、譩譆主之;咽喉鳴喝喘息,扶突主之;唾沫,天容主之。

  頭維,主喘逆煩滿,嘔沫流汗。

  缺盆、心輸、肝輸、巨闕、鳩尾,主咳唾血。又云:鳩尾,主噫喘,胸滿咳嘔。

  缺盆、羶中、巨闕,主咳嗽。

  期門,右手屈臂中橫紋外骨上,主咳逆上氣。又云:期門,主喘逆、臥不安席,咳,脅下積聚。

  天府,主上氣,喘不得息。

  然谷、天泉、陷谷、胸堂、章門、曲泉、天突、雲門、肺輸、臨泣、肩井、風門、行間,主咳逆。

  維道,主咳逆不止。

  扶突,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

  魄戶、中府,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

  大包,主大氣不得息#6。

  肺輸、腎輸,主喘咳少氣百病。

  或中、石門,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

  天池,主上氣喉嗚。

  天突、華蓋,主咳逆上氣喘暴。

  紫宮、玉堂、太谿,主咳逆上氣,心煩。

  膻中、華蓋,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

  輸府、神藏,主咳逆上氣,喘不得息。

  或中、雲門,主咳逆上氣,漾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安席。

  步郎、安都,主膈上不通,呼吸少氣喘息。

  氣戶、雲門、天府、神門,主喘逆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俠白,主咳,乾嘔煩滿。

  庫房、中府、周榮、尺澤,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又云:中府,主肺系急,咳輒胸痛。

  少海,主氣逆呼吸噫噦嘔。

  經渠、行間,主喜咳。又云:經渠,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

  大陵、少商,主咳逆,喘。又云:大陵,主咳逆寒熱發。

  勞宮,主氣逆,噫不止。

  大泉,主咳逆胸滿,喘不得息。

  三里,主咳嗽多唾。

  支溝,主咳,面赤而熱。

  肩輸,主上氣。

  前谷,主咳而胸滿。

  咳喘,曲澤出血立已。又主#7卒咳逆,逆氣。

  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

  賁豚氣:章門、石門、陰交,主賁豚上氣。《甲乙》 云:賁豚腹腫,章門主之。賁豚氣上,腹瞋痛,莖腫先引腰,後引小腹,腰臗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石門主之。賁豚氣上,腹腆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陰交主之。

  關元,主賁豚,寒氣入小腹。

  期門,主賁豚上下。

  歸來,主賁豚,卵上入,引莖痛。

  中極,主賁豚上搶心,甚則不得息。

  天樞,主賁豚脹疝。《甲乙》云:氣疝噦嘔,面腫,賁豚。

  然谷,主胸中寒,脈代,時不至寸口,小腹脹,上搶心。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一竟

  #1腹:影宋刻本作『(?)』。

  #2大鍾,主大便難:此六字原脫,據影宋刻本并參道藏本文例補。

  #3尿:原脫,據文義補。

  #4涌:原作『酒』,據影宋刻本改。

  #5滿:原作『溝』,據影宋刻本改。

  #6息: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7主: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孔穴方

  四肢第三

  手病:

  掖門,主手臂痛。

  巨闕,主手清。

  肩貞,主手髍小不舉。

  陰交,主手腳拘攣。

  少商,主手不仁。

  列缺,主手臂身熱。

  大陵,主手攣不伸。又云:主手掣小偏。

  內關,主手中風熱。

  間使,主手痛。曲澤,主手青逆氣。

  中衝、勞宮、少衝、大泉、經渠、列缺,主手掌熱,肘中痛。

  前腋,主臂裹攣急,手不上舉。

  尺澤,主掣痛,手不可伸。

  神門、少海,主手臂攣。

  養老,主手不得上下。

  內庭,主四厥,手足悶。

  腕骨、中渚,主五指掣,不可屈伸。

  曲池,主手不可舉重,腕急,肘中痛,難屈伸。又云:主手不舉。

  陽谿,主臂腕外側痛不舉。

  心輸、肝輸,主筋急,手相引。

  臂肘病:

  尺澤、關衝、外關、竅陰,主臂不及頭。

  前谷、後谿、陽谿,主臂重痛肘攣。

  臑會、支溝、曲池、腕骨、肘窌,主肘節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

  中?輸、論譆,主腋攣。

  腕骨、前谷、曲池、陽谷,主臂腕急,腕外側痛脫如拔。

  天井、外關、曲池,主臂痿不仁。

  大泉、經渠,主臂內廉痛。

  巨骨、前谷,主臂不舉。

  肩窌、天宗、陽谷,主臂痛。

  曲池、關衝、三里、中渚、陽谷、尺澤,主肘痛時寒。又云:關衝,主肘疼,不能自帶衣。

  魚際、靈道,主肘攣柱滿。

  大陵,主肘攣腋腫。

  間使,主肘內廉痛。

  地五會、陽輔、申脈、委陽、天池、臨泣,主腋下腫。

  肩背病:

  氣舍,主肩腫不得顧。

  曲池、天窌,主肩重痛不舉。

  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肩不可屈伸,肩肉髍木。

  肩貞、關衝、肩髃,主肩中熱,頭不可以顧。

  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動搖。

  支溝、關衝,主肩臂酸重。

  清冷泉、陽谷,主肩不舉,不得帶衣。

  天宗,主肩重臂痛。

  肩外輸,主肩胛痛而寒至肘。

  曲垣,主肩胛周痹。

  後谿,主肩臑痛。

  腕骨,主肩臂疼。

  養老、天柱,主肩痛欲折。

  涌泉,主肩背頸項痛。

  前腋,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

  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

  膈輸、論譆、京門、尺澤,主肩背寒痓,肩胛內廉痛。

  列缺,主肩#1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2。

  凡實則肩背熱,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寒慄,氣不足以息。

  腰脊病:

  神道、谷中、腰輸、長強、大杼、膈關、水分、脾輸、小腸輸、膀胱輸,主腰脊急強。

  腰輸、膀胱輸、長強、氣衝、上窌、下窌、居髎,主腰痛。

  志室、京門,主腰痛脊急。

  小腸輸、中膂輸、白環輸,主腰脊疝痛。

  次窌、胞肓、承筋,主腰脊痛,惡寒。又云:次窌,主腰下至足不仁。

  三里、陰市、陽輔、蠡溝,主腰痛不可以顧。又云:陽輔,主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寒熱。

  束骨、飛揚、承筋,主腰痛如折。

  申脈、太衝、陽蹻,主腰痛不能舉。

  崑崙,主脊強,背尻骨重。

  合陽,主腰脊痛引腹。

  委中,主腰痛,俠脊至頭几几然,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大鐘,主腰脊痛。

  委陽、殷門《甲乙》云腰痛得俯不得仰、太白、陰陵泉、行間,主腰痛不可俯仰。

  扶承,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

  涌泉,主腰脊相引如解。《甲乙》云:腰痛大便難。

  陰谷,主脊內廉痛。

  附分,主背痛引頭。

  膈關、秩邊、京骨,主背惡寒痛脊強,難以俯仰。

  京門《甲乙》云腰痛不可以久立、石關,主脊痙反折。

  腳病:

  崑崙,主腳如結,踝如別。

  陰陵泉,主足痹痛。

  京骨、承山、承筋、商丘,主腳攣。又云:承山、承筋,主腳經酸,腳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

  浮白,主足緩不收。

  天柱、行間,主足不任身。又云:行間,主原足下熱。

  然谷,主足不能安,經酸不能久立。

  中都,主足下熱,一經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衝陽、三里、僕參、飛揚、復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又云:僕參,主足跟中踝後痛。又云:飛揚,主腨中痛。又云:復溜,主經寒不能自溫。主腳後廉急,不可前卻#3,足駙上痛。

  京骨、然谷、腎輸,主足痛#4。

  太谿、次窌、臉胱輸,主足清不仁。又云:太谿,主手足寒至節。

  地倉、大泉,主足痿璧不能行。

  光明,主癢蹙,坐不能起。

  風府、腰輸,主足不仁。

  條口、三里、承山、承筋,主足下熱,不能久立。

  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樞腳痛。

  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痹不仁。

  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主髀樞中痛,不可舉。

  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申脈、隱白、行間,主腔中寒熱。

  太衝、涌泉,主經酸。

  付陽,主端外廉骨痛。

  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

  至陽,主經疼四肢重,少氣難言。

  厲兌、條口、三陰交,主經寒不得臥。

  內庭、環跳,主經痛不可屈伸。

  陽間、環跳、承筋,主經痹不仁。

  涌泉、然谷,主五趾盡痛,足不踐地。

  凡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而留之,以月生死為息數,立已。

  膝病:

  風市,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軃璧,或青或焦,或枯或鯬,如腐木#5。

  太衝,主膝、內踝前痛。

  梁丘、曲泉、陽關,主筋攣,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犢鼻,主膝中痛不仁。又云:主膝不仁,難跪。

  中封,主少氣身重濕,膝腫,內踝前痛。

  解谿、條口、丘墟、太白,主膝股腫,腑酸轉筋。

  合陽,主膝股重。

  上廉,主風水膝腫。

  陰市,主膝上伏兔中寒。

  俠谿、陽關,主膝外廉痛。

  髀關,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光明,主膝痛經熱不能行,手足偏小。

  膝關,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喉咽痛。

  凡犢鼻腫,可灸不可刺,若其上堅勿攻,攻之即死。

  四肢病:

  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

  列缺,主四肢厥,喜笑。

  曲泉、付陽、天池、大巨、支溝、小海、絕骨、前谷,主四肢不舉。

  照海,主四肢淫灤。

  五里、三陽絡、天井、厲兌、三間,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復留、豐隆、大都,主風逆,四肢腫。

  風痹第四#6

  風病:率谷,主醉酒風熱發,兩目眩痛。《甲乙》云:不能飲食,煩滿嘔吐。

  完骨,主風頭耳後痛,煩心。《甲乙》云:及足不收,失履,口□僻,頭項搖,瘈痛牙車急。

  天柱,主風眩。

  絕骨,主風勞身重。

  天府、曲池、列缺、百會,主惡風邪氣,泣出喜忘。

  陽谷,主風眩驚,手捲泄風汗出,腰項急。《甲乙》 手捲作手腕痛。

  陰蹻,主風暴不知人,偏枯不能行。

  解谿,主風從頭至足,面目赤。

  俠谿,主胸中寒如風狀,頭眩,兩頰痛。

  崑崙,主狂易大風。

  臨泣,主大風目痛。《甲乙》云:目外眦痛。

  付陽,主痿厥,風頭重痛。

  涌泉,主風入腹中。

  巨闕、照海,主瘈癥引臍腹,短氣。又云:照海,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

  內關,主手中風熱。

  間使,主頭身風熱。

  商陽,主耳中風生。

  關衝,主面黑渴風。

  天井、神道、心輸,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又云: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

  命門,主瘈瘲裹急,腰腹相引。

  後谿,主風身寒。

  掖門,主風寒熱。

  上關,主瘈瘲沫出寒熱,痓,引骨痛。

  中膂輸、長強、腎輸,主寒熱,痊#7,反折。

  脾輸、膀胱輸,主熱痓,引骨痛。

  肝輸,主筋寒熱痓,筋急手相引。

  通里,主不能言。

  魚際,主痓,上氣,失瘖不能言。

  濕痹:

  曲池、列缺,主身濕搖,時時寒。

  風市,主緩縱痿痹,端腸疼冷不仁。

  中瀆,主寒氣在分肉間,痛苦痹不仁。

  陽關,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經痺不仁。

  懸鍾,主濕痺流腫,脾筋急瘈,脛痛。

  豐隆,主身濕。

  曲泉,主卒痹病引臏下節。

  陽陵泉,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絕骨,主髀樞痛,膝脛骨搖,酸痹不仁,筋縮,諸節酸折。

  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

  商丘,主骨痹煩滿。

  中封,主痿厥,身體不仁,少氣,身濕重。

  臨泣,主身痹,洗淅振寒。

  凡身體不仁,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皆瀉之。

  癲疾:

  偏歷、神庭、攢竹、本神、聽宮、上星、百會、聽會、築賓、陽谿、後頂、強間、腦戶、絡卻、玉枕,主癲疾,嘔逆。又云:偏歷,主癲疾,多言耳鳴口僻。

  攢竹、小海、後頂、強間,主癇發瘓癥,狂走不得臥,心中煩。

  金門、僕參,主癲疾馬癢。

  兌端、齦交、承漿、大迎、絲竹空、囟會、天柱、商丘,主癲疾嘔沬,寒熱痙互引。又云:承漿、大迎,主寒熱凄厥,鼓頷癲痙口噤。又云:天柱,主卒暴癇眩。商丘,主癇瘈。

  上關,主瘈瘲沬出,寒熱痓。

  絲竹空、通谷,主風癇癲疾,涎沫,狂煩滿。又云:通谷,主心中憒憒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解谿、陽蹻,主癲疾。

  腦戶、聽會、風府、聽宮、翳風,主骨酸眩狂,瘈瘲口噤,喉鳴沫出,瘡不能言。

  臑會、申脈,主癲疾腠氣。

  五處、身柱、委中、委陽、崑崙,主脊強反折,瘈瘲癲疾頭痛。又云:身柱,主癲疾瘈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調言見鬼。崑崙,主癇瘈口閉不得開。

  尺澤、然谷,主癲疾,手臂不得上頭。

  列缺,主熱癇驚而有所見。

  曲池、少澤,主瘈瘲癲疾。

  飛揚、太乙、滑肉門,主癲疾狂吐舌。

  長強,主癲疾發如狂,面皮敦敦者不治。

  溫留、僕參,主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

  筋縮、曲骨、陰谷、行間,主驚痛,狂走癇疾。

  間使,主善悲驚狂,面赤目黃,瘖不能言。

  陽谿、天井,主驚瘈。

  完骨,主癲疾僵仆狂瘧。

  天井、小海,主癲疾羊癇,吐舌羊鳴,戾頸。

  懸釐、束骨,主癲疾互引,善驚羊鳴。

  天衝,主頭痛癲疾互引,數驚悸。

  風池、聽會、復留,主寒熱癲仆。

  風府、崑崙、束骨,主狂易,多言不休。

  腦空、束骨,主癲疾大瘦頭痛。

  風府、肺輸、主狂走,欲自殺。

  絡卻、聽會、身柱,主狂走瘈瘲,恍惚不樂#8。

  天柱、臨泣,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

  支正、魚際、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驚恐。

  溫留、掖門、京骨,主狂仆。又云: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

  神門、陽谷,主笑若狂。又云:神門,主數噫恐悸不足。

  陽谿、陽谷,主吐舌,戾頸妄言。

  巨闕、築賓,主狂易妄言怒罵。又云:巨闕,主驚悸少氣。

  衝陽、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下廉、丘墟,主狂言非常。

  陰蹻,主臥驚,視如見鬼。

  勞宮、大陵,主風熱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歔欷,喜笑不止。

  曲澤、大陵,主心下澹澹喜驚。《甲乙》作內關。

  陰交、氣海、大巨,主驚不得外。又云:大巨,主善驚。

  大鍾、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然谷、陽陵泉,主心中怵惕恐,如人將捕之。

  解谿,主瘈瘲而驚。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少府,主數噫恐悸,氣不足。

  行間,主心痛數驚,心悲不樂。

  三間、合谷、厲兌,主吐舌,戾頸喜驚。又云:厲兌,主多臥好驚。

  通里,主心下悸。

  手少陰、陰郄,主氣驚心痛。

  後谿,主泣出而驚。

  腕骨,主煩滿驚。

  卒尸厥:

  隱白、大敦,主卒尸厥不知人,脈動如故。

  中極、僕參,主恍惚尸厥煩痛。

  金門,主尸厥暴死。

  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者久持之,厥熱腦痛,腹脹皮痛者,使人久持之。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動如故,其形無所知,其狀若尸,刺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取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後取手大指之內去爪甲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筒吹其兩耳#9立已。不已,拔其左角髮方寸燔治,飲以醇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卒中惡:

  百會、玉枕,主卒起僵仆,惡見風寒。

  通天、絡卻,主暫起僵仆。

  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裹急,身不安席。

  飛尸遁注:

  天府,主卒中惡風邪氣,飛尸惡注,鬼語遁尸。

  豐隆,主厥逆,足卒青痛如刺,腹若刀切之狀,大便難,煩心狂見鬼好笑,面四肢卒腫。

  旁廷,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後二寸陷中,俗名注市,舉掖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壯。主卒中惡,飛尸遁注,胸脅滿。

  九曲中府,在旁廷注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壯。主惡風邪氣遁尸,內有瘀血。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二竟

  #1肩: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警:原作『驚』,據影宋刻本改。

  #3卻:原作『腳』,據影宋刻本改。

  #4痛:影宋刻本作『寒』。

  #5木:『木』下原衍『木』字,據影宋刻本刪。

  #6 風痹第四:此四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7痓: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8瘲,恍惚不樂:此五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9耳:影宋刻本『耳』下有『中』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針灸孔穴方

  熱病第五

  熱病

  魚際、陽谷,主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

  經渠、陽池、合谷、支溝、前谷、內庭、後谿、腕骨、陽谷、厲兌、衝陽、解谿,主熱病汗不出。

  孔最,主臂厥熱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列缺、曲池,主熱病煩心,心悶,先手臂身熱,瘈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珠。《甲乙》云:兩乳下二寸堅,脅下滿悸。

  中衝、勞宮、大陵、間使、關衝、少衝、陽谿、天窌,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又云:間使,主熱病煩心喜噦,胸中澹擔,喜動而熱。

  勞宮,主熱病,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甲乙》云:主熱病煩滿而欲嘔噦,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胸脅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小便血,紐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啦中痛,食不下,喜海,舌#1中爛;掌中熱,欲嘔。

  三間,主氣熱身熱喘。《甲乙》云:寒熱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

  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乙》云:心澹然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清,汗出不過眉;傷寒、慍病曲澤主之。

  曲池,主傷寒餘熱不盡。

  掖門、中渚、通理,主熱病先不樂,頭痛面熱無汗。又云:通理,主熱病先不樂數日。

  承漿,主汗出衄血不止。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

  上管、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命、懸釐、風池、命門、膀胱輸,主煩滿汗不出。

  飛揚,主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

  五處、攢竹、正營、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熱。

  巨闕,主煩心喜嘔。《甲乙》云:心腹脹,噫;煩熱善嘔,膈中不通利。

  百會,主汗出而嘔,痓。

  商丘,主寒熱好嘔。

  懸顱,主熱病頭痛身熱。

  少譯,主振寒,小指不用,頭痛。

  玉枕、大杼、肝輸、心輸、膈輸、陶道,主汗不出,凄厥惡寒。

  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

  懸董、鳩尾,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眦。

  膈輸、中府,主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支滿。又云:膈輸,主嗜臥怠惰,不欲動搖,身當濕,不能食。

  列缺,主寒熱,掌中熱。

  神道、關元,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

  曲泉,主身熱頭痛,汗不出。

  三焦輸,主頭痛,食不下。

  魚際,主頭痛不甚,汗出。

  天井,主振寒頸項痛。

  腎輸,主頭身熱赤,振慄,腰中四肢淫灤,欲嘔。

  肩井、關衝,主寒熱凄索,氣上不得臥。

  尺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

  肩貞,主寒熱項歷適。《甲乙》云:耳嗚無聞,引缺盆肩中熱痛,麻木不舉。

  委中,主熱病,俠脊痛。

  衝陽,主振寒而欠。

  大都,主熱病汗出且厥,足清。《外奎》云:汗不出,原手足清。

  太白,主熱病,先頭重顏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熱病滿悶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

  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經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痛而強,振寒,寒熱。《甲乙》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生疣,小者痂疥。

  後谿,主身熱惡寒。

  光明,主腹足清寒,熱汗不出。

  復留,主寒熱無所安,汗出不止,風逆,四肢腫。

  凡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谿,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

  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身清,清則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顛顛然,先取涌泉及太陽井、榮,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涌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涌泉。熱去四逆,喘氣偏風,身汗出而清,皆取俠谿。

  凡熱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身痹洗淅振寒,季脅支滿痛。

  凡溫病,身熱五日已上汗不出,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若未滿五日者,禁不可刺。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輸。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黃疸

  然谷,主黃疸,一足寒一足熱,喜渴。《甲乙》云:舌縱煩滿。

  章門,主傷飽身黃。

  太衝,主黃疸,熱中喜渴。

  中封、五里,主身黃,時有微熱。《甲乙》 云:不嗜食,膝內廉、內踝前痛,少氣,身體重。

  脊中,主黃疸,腹滿不能食。

  中管、大陵,主目黃振寒。

  勞宮,主黃疸目黃。

  太谿,主黃疸。《甲乙》云:消癉善端,氣走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

  脾輸、胃管,主黃疸。又云:脾輸,主黃疸,喜欠,不下食,脅下滿,欲吐,身重不欲動。

  霍亂

  巨闕、關衝、支溝、公孫、陰陵泉,主霍亂。

  期門,主霍亂泄注。

  魚際,主胃逆霍亂。

  太陰、大都、金門、僕參,主厥逆霍亂。

  太白,主霍亂逆氣。

  解谿,主膝重腳轉筋,濕痹。

  三里,主霍亂遺屎失氣。

  承筋,主瘈瘲腳酸。《甲乙》雲:霍亂經不仁。

  大泉,主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

  金門、僕參、承山、承筋,主轉筋霍亂。

  丘墟,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附筋足攣。

  竅陰,主四肢轉筋。

  委中、委陽,主筋急身熱。

  人迎,主凡霍亂頭痛胸滿,呼吸喘嗚,窮窘不得息。

  凡霍亂泄出不自知,先取太谿,後取太倉之原。

  瘧病

  列缺、後谿、少澤、前谷,主瘧寒熱。又云:列缺,主瘧甚熱。

  陽谷,主瘧,脅痛不得息。

  太鍾,主多寒少熱。

  太谿,主熱多寒少。《甲乙》云:瘧悶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寒厥足熱。

  丘墟,主瘧振寒。《甲乙》云:腋下腫。

  中封,主色蒼蒼然,太息振寒。

  崑崙,主瘧多汗。《甲乙》云:腰痛不能  俯仰,目如脫,項如拔。

  臨泣,主瘧日西發。

  然谷,主溫瘧汗出。

  天府,主瘧病。

  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

  少海,主瘧背振寒。《甲乙》云:項痛引肘掖,腰痛引小腹中,四肢不舉。

  少商,主振慄鼓頷。

  陽谿,主瘧甚苦寒,咳嘔沫。

  商丘、神庭、上星、百會、完骨、風池、神道、掖門、前谷、光明、至陰、大杼,主療瘧熱。双云:商丘,主寒瘧,腹中痛。

  陰都、少海、商陽、三間、中渚,主身熱瘧病。

  太泉、太谿、經渠,主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寒熱。

  大陵、腕骨、陽谷、少衝,主瘧,乍寒乍熱。

  合谷、陽池、俠谿、京骨,主瘧寒熱。

  偏歷,主風瘧,汗不出。

  譩譆、支正、少海,主風瘧。

  天井,主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

  三里、陷谷、俠谿、飛揚,主疲瘧少氣。又云:俠谿,主瘧,足痛。飛揚,主狂瘧頭眩痛,痓反折。

  溫留,主瘧,面赤腫。

  少澤、復留、崑崙,主瘧寒汗不出。

  厲兌、內庭,主瘧不嗜食,惡寒。

  衝陽、束骨,主瘧從腳腑起。又云:衝陽,主瘧先寒洗浙,甚久而熱,熱去汗出。

  癭瘤第六

  癭瘤

  天府、臑會、氣舍,主癭瘤氣咽腫。《甲乙》天府作天窗。

  腦戶、通天、消灤、天突,主頸有大氣。

  通天,主癭,灸五十壯。

  胸堂,羊屎灸一百壯。

  痔癭

  飛揚,主痔,篡傷痛。

  絕骨,主瘻,馬刀,掖腫。

  天突#2、章門、天池、支溝,主漏。又云:支溝、章門,主馬刀腫瘻。

  商丘、復留,主痔血泄後重。又云:商丘,主痔,骨蝕,喜魘夢。

  大迎、五里、臂臑,主寒熱頸瘰?。

  天突、天窗,主漏,頸痛。

  勞宮,主熱痔。

  會陰,主痔,與陰相通者死。

  俠谿、陽輔、太衝,主掖下腫,馬刀瘻。

  承筋、承扶、委中、陽谷,主痔痛,腋下腫。

  竅陰,主癰疽,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動則煩心。

  大陵、支溝、陽谷,後谿,主痂疥。

  □疝

  曲泉,主□疝,陰跳痛引臍中,不尿,陰痿。一雲:痛引莖中,不得尿。

  中都,主□疝崩中。

  中管,主衝疝冒死不知人。

  合陽、中郄,主□疝崩中,腹上下痛,腸澼,陰暴敗痛。

  照海,主四肢淫灤,身悶,陰暴#3起疝。

  太谿,主胞中有大疝瘕積聚,與陰相引。

  商丘,主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以俯仰。

  關元,主□疝。又云:主暴疝痛。

  巨闕,主狐疝。

  肩井,傍肩解與臂相接處,主偏□。

  臍中、石門、天樞、氣海,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疝繞#4臍衝胸不得息。《甲乙》云:臍疝繞臍痛衝胸,不得息,灸臍中。臍疝繞臍痛,石門主之。臍疝繞臍痛時止,天樞主之。

  四滿,主臍下疝積。《甲乙》云:胞中有血。

  大敦,主卒疝暴痛,陰跳上入腹,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臍腹中,悒悒不樂,小便難而痛,灸刺之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甲乙》云:照海主#5之。

  太陰郄、衝門,主疝痔#6陰疝。

  天樞,主氣疝嘔。

  大巨,主□疝偏枯。

  交信,主氣癃,□疝陰急,股樞膊內廉痛。

  中封,主□疝,癃,暴痛,痿厥,身體不仁。

  氣衝,主□,陰腫痛,陰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

  少府,主陰痛。實時挺長寒熱,陰暴痛,遺尿;偏虛則暴癢氣逆,卒疝,小便不利。

  大赫、然谷,主精溢,陰上縮。

  陰市,主寒疝下至腹勝,膝腰痛如清水,小一作大腹諸痛#7,按之下至膝上伏兔中,寒疝痛,腹脹滿,痿,少氣。

  太衝、中封、地機,主□疝,精不足。又云:太衝,主狐疝嘔厥。

  中極,主失精。

  魚際,主陰濕,腹中餘疾。

  五樞,主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

  陰交、石門,主兩丸騫。又云:石門,主腹滿疝積。

  太衝,主兩丸騫縮,腹堅,不得臥。《甲乙》云:環臍痛,陰騫兩丸縮;腹堅痛,不得臥。

  會陰,主陰頭寒。

  行間,主莖中痛。

  陰谷,主陰痿不用,小腹急,引陰內廉痛。

  雜病第七

  膏肓輸無所不治,主贏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裹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胸戶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當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襆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準望取之。

  論曰: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三里,主腹中寒,脹滿,腸嗚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脹,皮腫,陰氣不足,少腹堅,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所見,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腫,喉痹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柱滿,不能久立,膝痿寒熱中,俏穀苦饑,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噦。凡此等疾皆灸刺之,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

  涌泉,主喜喘,喉痹,身熱痛,脊脅相引,忽忽喜忘,陰痺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膠脊如解,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內食,瘖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風入腸中,癲疾,俠臍痛急,胸脅柱滿痛,衄不止,五疝,指端盡痛,足不踐地。凡此諸疾,皆主之。

  婦人病第八

  小腹堅痛,月水不通,刺帶脈入六分灸五壯,在季肋#8端一寸八分。端,一作下。

  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刺血海入五分,灸五壯。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9。

  漏血,小腹脹滿如阻,體寒熱,腹遍#10腫,刺陰谷入四分,灸三壯。在膝內輔骨後大飭之下,小筋之上,屈膝乃得之。《甲乙》云:漏血,小便黃,陰谷主之。

  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小腹腫,陰挺出痛,經水來下,陰中腫或癢,漉青汁如葵羹,血閉無子,不嗜食,刺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壯。

  疝瘕,按之如以揚沃股內至膝,飧泄,陰中痛,小腹痛堅,急重下濕,不嗜食,刺陰陵泉入二分,灸三壯。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

  經逆,四肢淫灤,陰暴跳,疝,小腹偏痛,刺陰蹻入三分,灸三壯。在內踝下容爪甲。即照海穴也。

  小腹大,字難,嗌乾嗜飲,俠臍疝,刺中封入四分,灸三壯。在內踝前一寸半,伸足取之。

  女子不字,陰暴出,經漏,刺然谷入三分,灸三壯。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字難,若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刺崑崙入五分,灸三壯。在足外踝後跟骨上。

  月事不利,見赤白而有身反敗,陰寒,刺行間入六分,灸三壯。在足大趾間動應手。

  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刺腰輸入二#11寸,留七呼,灸三壯。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

  絕子,瘧寒熱,陰挺出不禁,白瀝,痓,脊反折,刺上窌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壯。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

  赤白瀝,心下積脹,腰痛不可俯仰,刺次窌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壯。在第二空,俠脊陷中。

  赤淫時白,氣癃,月事少,刺中命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在第三空,俠脊陷中。

  下蒼汁不禁,赤瀝,陰中癢痛,引小腹控□,不可以俯仰,刺腰尻交者,兩腫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刺立已。一云下命。

  腸嗚泄注,刺下窌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在第四空,俠脊陷中。

  赤白裹急,瘈瘲,刺五樞入一寸,灸五壯。在帶脈下三寸。

  拘攣,腹滿,疝,月水不下,乳餘疾,絕子陰癢,奔豚上?,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刺陰交入八分,灸五壯。在臍下一寸。

  腹滿疝積,乳餘疾,絕子陰癢,奔豚上?,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刺石門入五分。在臍下二寸,忌灸,絕孕。

  絕子,衃血在內不下#12,胞轉不得尿,小腹滿,石水痛,刺關元入二寸,灸七壯。在臍下三寸。又主引肋下脹,頭痛,身背熱,賁豚,寒,小便數,泄不止。

  子門不端,小腹苦寒,陰癢及痛,賁豚搶心,饑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乳餘疾,絕子,內不足,刺中極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壯。在臍下四寸。

  赤白沃,陰中乾痛,惡合陰陽,小腹?堅,小便閉,刺屈骨入一寸半,灸三壯,在中極下一寸。

  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刺氣穴入一寸,灸五壯。在四滿下一寸。

  胞中痛,惡血,月水不以時休止,腹脹腸鳴,氣上衝胸,刺天樞入五分,灸三壯,去肓輸一寸半。

  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背痛,胞中瘕,子門空,大小便不通,刺水道入二寸半,灸五壯。在大巨下三寸。

  月水不利,或暴閉塞,腹脹滿癃,淫灤身熱,乳難,子上搶心,若胞不出,眾氣盡亂,腹中絞痛,不得反息,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膝,并氣衝,針上入三寸,氣至瀉之。在歸來下一寸,動脈應手。

  產餘疾,食飲不下,賁豚上下,傷食腹滿,刺期門入四分,灸五壯。在第二肋端。

  乳癰驚痹,經重,足跗不收,跟痛,刺下廉入三分,灸三壯。在上廉下三寸。

  月水不利,見血而有身則敗,乳腫,刺臨泣入二分,灸三壯。在足小趾次趾間,去俠谿一寸半。

  女子疝及小腹腫,溏泄,癃,遺尿,陰痛,面塵黑,目下眦痛,漏血,刺太衝入三分,灸三壯。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中動脈。

  女子疝,赤白淫下,時多時少,暴腹痛,刺蠡溝入三分,灸三壯。在內踝上五寸。

  女子無子,咳而短氣,刺涌泉入三分,灸三壯。在足心陷者中。

  乳難,子上衝心,陰疝,刺衝門入七分,灸五壯。在府舍下,上去大橫五寸。

  女子不下月水,痹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刺照海入四分,灸二壯。在內踝下四分。又主女子淋,陰挺出,四肢淫灤。

  血不通,刺會陰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在大便前,小便後。

  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刺石關入一寸,灸五壯。在陰都下一寸。

  肓門,主乳餘疾。

  三里,主乳癰有熱。

  神封、膺窗,主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

  乳根,主膺腫乳癰,凄索寒熱,痛不可按。

  大谿、俠谿,主乳腫癰潰。又云:俠谿,主小腹堅痛,月水不通。

  太泉,主妬乳,膺胸痛。

  大赫,主女子赤沃。

  四滿,主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疝。又云:主胞中有血。

  中極,主拘孿腹疝,月水不下,乳餘疾,絕子陰癢。

  氣衝,主無子,小腹痛。

  支溝,主女人脊急目赤#13。

  築賓,主大疝絕子。

  陰廉,主絕產若未曾產。

  涌泉、陰谷,主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食。

  水原、照海,主不字,陰暴出,淋漏,月水不來而多悶,心下痛。又云:照海,主陰挺下血,陰中腫或癢,灑清汁,若葵汁。

  小兒病第九

  本神、前頂、囟會、天樞#14,主小兒驚癇。

  臨泣,主小兒驚癇反視。

  顱息,主小兒癇,喘不得息。

  然谷,主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

  瘈脈、長強,主小兒驚癇瘈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

  懸鍾,主小兒腹滿不能食飲。

  譩譆,主小兒食晦頭痛。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三竟

  #1舌:影宋刻本作『口』。

  #2天突:原作『大突』,據影宋刻本改。

  #3暴:原作『恭』,據影宋刻本改。

  #4疝繞:此二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5主:原作『注』,據影宋刻本改。

  #6痔:影宋刻本作『瘕』。

  #7痛,.影宋刻本作『疝』。

  #8季肋:原作『手肘』,據影宋刻本改。

  #9中:影宋刻本作『半』。

  #10這:原作『傳』,據影宋刻本改。

  #11二:影宋刻本作『三』。

  #12下:原作『在』,據影宋刻本改。

  #13赤: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4天櫃:影宋刻本作『天柱』。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