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
經名:太上老君清靜心經。撰人不詳,約出于唐代。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清部。又見《雲笈七籤》卷十七。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1。清靜為本,濁動為末#2。故陽清陰濁,陽動陰靜#3;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清靜,天下貴之#4。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莫得#5,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既無其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6,寂無其寂。無寂寂無,俱了無矣,欲安能生#7?欲既不生,心自靜矣。心既自靜,神即無擾。神既無擾,常清靜矣#8。既常清靜,及會其道。與真道會,名為得道#9。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既無所得,強名為得。為化眾生,開方便道#10。老君曰#11: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為得。故言實無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為見有心。既見有心,則見有身。既見其身,則見萬物。既見萬物,則生貪著。既生貪者,則生煩惱。既生煩惱,則生妄想。妄想既生,觸情迷惑,便歸濁海,流浪生死,受地獄苦,永與道隔。人常清靜,則自得道。於是而說偈曰#12:
天尊妙用常眼前,舉體動心皆自然。
息箇動心看動處,動處分明無際邊。
邊際由來本性空,非觀心照得虛空。
自悟因緣無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宮。
宮中宮外光且明,萬法圓中一道平。
清心清鏡皎無礙,無礙無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無有異,天堂地獄誰安置。
神既內寂不虧盈,善惡若空何處生。
只為凡夫生異見,強於地上起縱橫。
縱橫遮莫千般苦,一一諦觀無宰主。
諦觀無主本無宗,只箇因緣即會中。
中間雖會常無會,放會無為任物通。
若時有人知是經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誦,深心受持,則能滅除無量一切宿障諸惡,冤家皆得和合,無受苦報。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諸眾生,欲度厄難,各已清淨,信受奉行。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竟
#1『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清靜經》作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2『清靜為本,濁動為末』二句,《清靜經》所無。
#3故陽清陰濁,陽動陰靜』,《清靜經》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4『人能清靜,天下貴之』,《清靜經》作『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5『三者莫得』,《清靜經》作『三者既悟』。
#6『觀空亦空……湛然常寂,』《清靜經》作『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7『寂無其寂……欲安能生』,《清靜經》作『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8『欲既不生……常清靜矣』,《清靜經》作『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靜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9『即常清靜……名為得道』,《清靜經》作『如此清靜,慚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10『強名為得,為化眾生,開方便道』,《清靜經》作『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11以下『老君曰』二段,《清靜經》作『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云云一段,文多不同。
#12『於是而說偈曰』以下,《清靜經》無其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
宋·延一
(明)沈德符撰
(后蜀)赵崇祚辑
吴航野客
(清)文康
宋·朱端章
(清)雍正皇帝 编纂
清·王谟
宋·周羽
屈原
(春秋魯)左丘明
元·刘一清
明·韩邦靖
颐琰
明·段宝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