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2部分-皇极经世
第2部分
辛丑周慎靓 四 十一 九 十八 十三 十五 六 燕噲王#66
壬寅二 五 十二 十 十九 十四 十六 七 二
癸卯三 六 十三 十一 二十 十五 魏哀王 八 三
甲辰四 七 十四 十二 二十一 十六 二 九 四
乙巳五 八 十五 十三 二十二 十七 三 十 五
丙午六 九 十六 十四 二十三 十八 四 十一 六
丁未周赧王 十 十七 十五 二十四 十九 五 十二 七
戊申二 十一 十八 十六 二十五 二十 六 十三 八
己酉三 十二 十九 十七 二十六 二十一 七 十四 燕昭王
庚戌四 十三 二十 十八 二十七 韓襄王 八 十五 二
辛亥五 十四 二十一 十九 秦武王 二 九 十六 三
壬子六 十五 二十二 二十 二 三 十 十七 四
癸丑七 十六 二十三 二十一 三 四 十一 十八 五
甲寅八 十七 二十四 二十二 四 五 十二 十九 六
乙卯九 十八 二十五 二十三 秦昭王#67 六 十三 二十 七
丙辰十 十九 二十六 二十四 二 七 十四 二十一 八
丁巳十一 二十 二十七 二十五 三 八 十五 二十二 九
戊午十二 二十一 二十八 二十六 四 九 十六 二十三 十
己未十三 二十二 二十九 二十七 五 十 十七 二十四 十一
庚申十四 二十三 三十 二十八 六 十一 十八 二十五 十二
辛酉十五 二十四 三十一 二十九 七 十二 十九 二十六 十三
壬戌十六 二十五 三十二 三十 八 十三 二十 二十七 十四
癸亥十七 二十六 三十三楚頃襄 三十一 九 十四 二十一 二十八 十五
經辰之辰二千二百二十五
甲子十八 二十七 三十四 二 十 十五 二十二 二 十六
乙丑十九 二十八 三十五 三 十一 十六 二十三 三 十七
丙寅二十 二十九 三十六 四 十二 韓釐王 魏昭王 四 十八
丁卯二十一 三十 三十七 五 十三 二 二 五 十九
戊辰二十二 三十一 三十八 六 十四 三 三 六 二十
己巳二十三 三十二 三十九 七 十五 四 四 七 二十一
庚午二十四 三十三 四十 八 十六 五 五 八 二十二
辛未二十五 三十四 四十一 九 十七 六 六 九 二十三
壬申二十六 三十五 四十二 十 十八 七 七 十 二十四
癸酉二十七 三十六 四十三 十一 十九 八 八 十一 二十五
甲戌二十八 三十七 四十四 十二 二十 九 九 十二 二十六
乙亥二十九 三十八 滅宋宋亡 十三 二十一 十 十 十三 二十七
丙子三十 三十九 十四 二十二 十一 十一 十四 二十八
丁丑三十一 齋襄王 十五 二十三 十二 十二 十五 二十九
戊寅三十二 二 十六 二十四 十三 十三 十六 三十
己卯三十三 三 十七 二十五 十四 十四 十七 三十一
庚辰三十四 四 十八 二十六 十五 十五 十八 三十二
辛巳三十五 五 十九 二十七 十六 十六 十九 三十三
壬午三十六 六 二十 二十八 十七 十七 二十 燕恵王
癸未三十七 七 二十一 二十九 十八 十八 二十一 二
甲申三十八 八 二十二 三十 十九 十九 二十二 三
乙酉三十九 九 二十三 三十一 二十 魏釐王 二十三 四
丙戌四十 十 二十四 三十二 二十一 二 二十四 五
丁亥四十一 十一 二十五 三十三 二十二 三 二十五 六
戊子四十二 十二 二十六 三十四 二十三 四 二十六 七
己丑四十三 十三 二十七 三十五 韓桓惠 五 二十七 八
庚寅四十四 十四 二十八 三十六 二 六 二十八 燕武成
辛卯四十五 十五 二十九 三十七 三 七 二十九 二
壬辰四十六 十六 三十 三十八 四 八 三十 三
癸巳四十七 十七 三十一 三十九 五 九 三十一 四
經辰之巳二千二百二十六
甲午四十八 十八 三十二 四十 六 十 三十二 五
乙未四十九 十九 三十三 四十一 七 十一 三十三 六
丙申五十 二十 三十四 四十二 八 十二 趙教成 七
丁酉五十一 齊王建 三十五 四十三 九 十三 二 八
戊戌五十二 二 三十六 四十四 十 十四 三 九
己亥五十三 三 楚考烈 四十五 十一 十五 四 十
庚子五十四 四 二 四十六 十二 十六 五 十一
辛丑周慎靓 五 三 四十七 十三 十七 六 十二
壬寅二 六 四 四十八 十四 十八 七 十三
癸卯三 七 五 四十九 十五 十九 八 十四
甲辰四 八 六 五十 十六 二十 九 燕孝王
乙巳周滅 九 七 五十滅周 十七 二十一 十 二
丙午 十 八 五十二 十八 二十二 十一 三
丁未周赧王 十一 九 五十三 十九 二十三 十二 燕王喜
戊申 十二 十 五十四 二十 二十四 十三 二
己酉 十三 十一 五十五 二十一 二十五 十四 三
庚戌 十四 十二 五十六 二十二 二十六 十五 四
辛亥東周惠君亡十五 十三 秦孝文荘襄二十三 二十七 十六 五
壬子 十六 十四 二 二十四 二十八 十七 六
癸丑 十七 十五 三 二十五 二十九 十八 七
甲寅 十八 十六 四 二十六 三十 十九 八
乙卯 十九 十七 秦始皇 二十七 三十一 二十 九
丙辰 二十 十八 二 二十八 三十二 二十一 十
丁巳 二十一 十九 三 二十九 三十三#69 趙悼襄 十一
戊午 二十二 二十 四 三十 三十四 二 十二
己未 二十三 二十一 五 三十一 魏景湣 三 十三
庚申 二十四 二十二 六 三十二 二 四 十四
辛酉 二十五 二十三 七 三十三 三 五 十五
壬戌 二十六 二十四 八 三十四 四 六 十六
癸亥 二十七 二十五 九 韓玉安 五 七 十七
經辰之午二千二百二十七
甲子 二十八 楚幽王 十 二 六 八 十八
乙丑 二十九 十一 三 七 九 十九
丙寅三十 三 十二 四 八 趙王遷 二十
丁卯三十一 四 十三 五 九 二 二十一
戊辰三十二 五 十四 六 十 三 二十二
己巳三十三 六 十五 七 十一 四 二十三
庚午三十四 七 十六 八 十二 五 二十四
辛未三十五 八 十七滅韓 韓亡 十三 六 二十五
壬申三十六 九 十八 十四 七 二十六
癸酉三十七 十 十九滅趙 十五 趙亡 二十七
甲戌三十八 楚負芻 二十 魏王假 二十八
乙亥三十九 二 二十一滅燕 二 燕亡
丙子四十 三 二十一滅魏 魏亡
丁丑四十一 四 二十三
戊寅四十二 楚亡 二十四滅楚
己卯四十三 二十五
庚辰齊亡 二十六滅齊
辛巳 二十七
壬午 二十八
癸未 二十九
甲申 三十
乙酉 三十一
丙戌 三十二
丁亥 三十三
戊子 三十四
己丑 三十五
庚寅 三十六
辛卯 三十七
壬辰 秦二世
癸巳 二
經辰之未二千二百二十八
甲午漢高祖先入關 楚項王後入關#70 秦亡
乙未二 二
丙申三 三
丁酉四 四
戊戌五 五
己亥六 楚亡
庚子七
辛丑八
壬寅九
癸卯十
甲辰十一
乙巳十二
丙午十三
丁未漢惠帝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漢呂后立惠帝養子#71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漢呂后立養子恒山王為帝#72。
戊午二
己未三
庚申四
辛酉漢文帝
壬戌二
癸亥三
經辰之申二千二百二十九
甲子四
乙丑五
丙寅六
丁卯七
戊辰八
己巳九
庚午十
辛未十一
壬申十二
癸酉十三
甲戌十四
乙亥十五
丙子十六
丁丑十七
戊寅十八後元
己卯十九
庚辰二十
辛巳二十一壬午二十二
癸未二十三
甲申二十四
乙酉漢景帝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八中元
癸巳九
經辰之酉二千二百三十
甲午十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後元
己亥十五
庚子十六
辛丑漢武帝建元#73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七元光
戊申八
己酉九
庚戌十
辛亥十一
壬子十二
癸丑十三元朔
甲寅十四
乙卯十五
丙辰十六
丁巳十七
戊午十八
己未十九元狩
庚申二十
辛酉二十一
壬戌二十二
癸亥二十三
經辰之戌二千二百三十一
甲子二十四
乙丑二十五元鼎
丙寅二十六
丁卯二十七
戊辰二十八
己巳二十九
庚午三十
辛未三十一元封
壬申三十二
癸酉三十三
甲戌三十四
乙亥三十五
丙子三十六
丁丑三十七太初
戊寅三十八
己卯三十九
庚辰四十
辛巳四+一天漢
壬午四十二
癸未四十三
甲申四十四
乙酉四十五太始
丙戌四十六
丁亥四十七
戊子四十八
己丑四十九征和
庚寅五十
辛卯五十一
壬辰五十二
癸巳五十三後元
經辰之亥二千二百三十二
甲午五十四
乙未漢昭帝始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元鳳
壬寅八
癸卯九
甲辰十
乙巳十一
丙午十二
丁未十三元平
戊申漢宣帝本始
己酉二
庚戌三
辛亥四
壬子五地節
癸丑六
甲寅七
乙卯八
丙辰九元康
丁巳十
戊午十一
己未十二
庚申十三神爵
辛酉十四
壬戌十五
癸亥十六
皇極經世卷第四之上竟
#1『二十二』原作『二十一』,據四庫本改。
#2『二十三』原作『二十二』,據四庫本改。
#3『二十四』原作『二十三』,據四庫本改。
#4『二十五』原作『二十四』,據四庫本改。
#5『二十六』原作『二十五』,據四庫本改。
#6『二十』七原作『二十六』,據四庫本改。
#7『晉孝侯』原作『七』,據四庫本改。
#8『二』原作『晉考侯』,據四庫本改。
#9『三』原作『二』,據四庫本改。
#10『四』原作『三』,據四庫本改。
#11『五』原作『四』,據四庫本改。
#12『六』原作『五』,據四庫本改。
#13『七』原作『六』,據四庫本改。
#14『八』原作『七』,據四庫本改。
#15『九』原作『八』,據四庫本改。
#16『十』原作『九』,據四庫本改。
#17『十一』原作『十』,據四庫本改。
#18『十二』原作『十一』,據四庫本改。
#19『十三』原作『十二』,據四庫本改。
#20『十四』原作『十三』,據四庫本改。
#21『十五』原作『十四』,據四庫本改。
#22『十六』原作『十五』,據四庫本改。
#23『晉小子侯』原作『九』,據文義改。
#24『二』原作『晉小子侯』,據四庫本改。
#25『三』原作『二』,據四庫本改
#26『四』原作『三』,據文義改。
#27『五』原作『四』,據文義改。
#28『湣侯』原作『侯湣』,據文義本改。
#29『晉奚齊卓子』原作『二十六』,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30『晉惠公』原作『晉奚齊申子』,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31『二』原作『晉惠公』,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32『三』原作『二』,據四庫本改。
#33『四『原作『三』,據四庫本改。
#34『五』原作『四』,據四庫本改。
#35『六』原作『五』,據四庫本改。
#36『七』原作『六』,據四庫本改。
#37『八』原作『七』,據四庫本改。
#38『九」原作『八』,據四庫本改。
#39『十』原作『九』,據四庫本改。
#40『十』原作『十』,據四庫本改。
#41『十二』原作『十』,據四庫本改。
#42『十三』原作『十二』,據四庫本改。
#43『晉懷公』原作『十三』,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44『晉文公』原作『晉懷公文公』,據四庫本改。
#45『十四』原作『晉成公』,據四庫本改。
#46『晉成公』原作『二』,據四庫本改。
#47『二』原作『三』,據四庫本改。
#48『三』原作「四』,據四庫本改。
#49『四』原作『五』,據四庫本改。
#50『五』原作『六』,據四庫本改。
#51『六』原作『七』,據四庫本改。
#52『七』原作『八』,據四庫本改。
#53『秦惠公』原作『秦哀公』,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54『三』原作『二』,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55『晉出公』原作『晉幽公』,據四庫本改。
#56『周』下疑脫『貞定『二字。
#57『悼公』疑為『躁公』之誤。
#58『考王』原作『孝王』,據四庫本改。
#59『悼公』原作『韓公』,據四庫本改。
#60『二』原作『一』,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61『休公』原作『休王』,據四庫本改。
#62『十三』原作『十二』,據文義改。
#63『傑立』原作『傑亡』,據四庫本改。
#64『二十二』原作『二十』,據文義改。
#65『宣王』原作『宣惠』,據四庫本改。
#66『哈王』原作『王哈』,據四庫本改。
#67『昭王『原作『昭襄』,據四庫本改。
#68『惠文』原作『文惠』,據四庫本改。
#69『三十三」原作『三十二』,據文義改。
#70『項王』原作『伯王』,據四庫本改。
#71『惠帝養子』四庫本作『無名子』。
#72四庫本無『養子』、『為帝』四字。
#73『建元』原脫,據四庫本補。
皇極經世卷第四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四之中
以會經運之九 觀物篇之二十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午七
經星之庚一百八十七
經辰之子二千二百三十三
甲子十七五鳳
乙丑十八
丙寅十九
丁卯二十
戊辰二十一甘露
己巳二十二
庚午二十三
辛未二十四
壬申二+五黃龍
癸酉漢元帝初元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六永光
己卯七
庚辰八
辛巳九
壬午十
癸未十一建昭
甲申十二
乙酉十三
丙戌十四
丁亥十五
戊子十六竟寧
己丑漢成帝建始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五河平
經辰之丑二千二百三十四
甲午六
乙未七
丙申八
丁酉九陽朔
戊戌十
己亥十一
庚子十二
辛丑十三鴻嘉
壬寅十四
癸卯十五
甲辰十六
乙巳十七永始
丙午十八
丁未十九
戊申二十
己酉二十一元延
庚戌二十二
辛亥二十三
壬子二十四
癸丑二+五綏和
甲寅二十六
乙卯漢哀帝建平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五元壽
庚申六
辛酉漢平帝元始
壬戌二
癸亥三
經辰之寅二千二百三十五
甲子四
乙丑五
丙寅漢孺子居攝#1
丁卯二
戊辰三初始#2
己巳漢王莽稱新室,改建國元年
庚午二
辛末三
壬申四
癸酉五
甲戌六天鳳
乙亥七
丙子八
丁丑九
戊寅十
己卯十一
庚辰十二地皇
辛巳十三
壬午十四
癸未十五劉玄稱更始
甲申漢光武帝封蕭王#3
乙酉二稱帝,稱建武.
丙戌三
丁亥四
戊子五
己丑六
庚寅七
辛卯八
壬辰九
癸巳十
經辰之卯二千二百三十六
甲午十一
乙未十二
丙申十三
丁酉十四
戊戌十五
己亥十六
庚子十七
辛丑十八
壬寅十九
癸卯二十
甲辰二十一
乙巳二+二
丙午二十三
丁未二+四
戊申二+五
己酉二十六
庚戌二+七
辛亥二十八
壬子二+九
癸丑三+
甲寅三+一
乙卯三+二
丙辰三+三
丁巳三十四
戊午漢明帝永平
己未二
庚申三
辛酉四
壬戌五
癸亥六
經辰之辰二千二百三十七
甲子七
乙丑八
丙寅九
丁卯十
戊辰十一
己巳十二
庚午十三
辛未十四
壬申十五
癸酉十六
甲戌十七
乙亥十八
丙子漢章帝建初
丁丑二
戊賓三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元和
乙酉十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章和
戊子十三
己丑漢和帝永元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五
經辰之巳二千二百三十八
甲午六
乙未七
丙申八
丁酉九
戊戌十
己亥十一
庚子十二
辛丑十三
壬寅十四
癸卯十五
甲辰十六
乙巳十七
丙午漢殤帝延平
丁未漢安帝永初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八元初
乙卯九
丙辰十
丁巳十一
戊午十二
己未十三
庚申十四永寧
辛酉十五建元
壬戌十六延光
癸亥十七
經辰之午二千二百三十九
甲子十八
乙丑十九
丙寅漢順帝永建
丁卯二
戊辰三
己巳四
庚午五
辛未六
壬申七陽嘉
癸酉八
甲戌九
乙亥十
丙子十一永和
丁丑十二
戊寅十三
己卯十四
庚辰十五
辛巳十六
壬午十七漢安
癸未十八
甲申十九
乙酉漢沖帝永壽
丙戌漢質帝本初
丁亥漢桓帝建和
戊子二
己丑三
庚寅四和平
辛卯五元嘉
壬辰六
癸巳七永興
經辰之未二千二百四十
甲午八
乙未九永壽
丙申十
丁酉十一
戊戌十二延熹
己亥十三
庚子十四
辛丑十五
壬寅十六
癸卯十七
甲辰十八
乙巳十九
丙午二十
丁未二十一永康
戊申漢靈帝建寧
己酉二
庚戌三
辛亥四
壬子五熹平#4
癸丑六
甲寅七
乙卯八
丙辰九
丁巳十
戊午十一光和
己未十二
庚申十三
辛酉十四
壬戌十五
癸亥十六
經辰之申二千二百四十一
甲子十七中平
乙丑十八
丙寅十九
丁卯二十
戊辰二十一
己巳二十二光熹、又昭寧、永漢。#5
庚午漢獻帝初平
辛未二
壬申三
癸酉四
甲戌五興平
乙亥六
丙子七建安
丁丑八
戊寅九
己卯十
庚辰十一
辛巳十二
壬午十三
癸未十四
甲申十五
乙酉十六
丙戌十七
丁亥十八
戊子十九
己丑二十
庚寅二十一
辛卯二十二
壬辰二十三
癸巳二十四
經辰之酉二千二百四十二
甲午二十五
乙未二十六
丙申二十七
丁酉二十八
戊戌二十九
己亥三十
庚子魏文帝
辛丑二黃初 蜀先帝
壬寅三 二吳大帝
癸卯四 蜀後主建興#6 二黃武#7
甲辰五 二 三
乙巳六 三 四
丙午七 四 五
丁未魏明帝太和 五 六
戊申二 六 七
己酉三 七 八黃龍#8庚戌四 八 九
辛亥五 九 十
壬子六 十 十一嘉禾
癸丑七青龍 十一 十二
甲寅八 十二 十三
乙卯九 十三 十四
丙辰十 十四 十五
丁巳十一景初 十五 十六
戊午十二 +六延熙 十七赤烏#9
己未十三 十七 十八
庚申魏帝芳正始#10 十八 十九
辛酉二 十九 二十
壬戌三 二十 二十一
癸亥四 二十一 二+二
經辰之戌二千二百四十三
甲子五 二十二 二十三
乙丑六 二十三 二十四
丙寅七 二十四 二十五
丁卯八 二十五 二十六
戊辰九 二十六 二十七
己巳十嘉平 二十七 二十八
庚午十一 二十八 二十九
辛未十二 二十九 三十
壬申十三 三十 三十一神鳳#11建與
癸酉十四 三十一 吳帝亮
甲戌魏帝正元#12髦 三十二 二五鳳#13
乙亥二 三十三 三
丙子三甘露 三十四 四太平
丁丑四 三十五 五
戊寅五 三十六 吳帝休#14永安
己卯六 三十七 二
庚辰魏帝免景元 三十八 三
辛巳二 三十九 四
壬午三 四十 五
癸未四 蜀亡 六
甲申五
乙酉晉武帝勝秦始#15 二甘露
丙戌二 三實鼎
丁亥三 四
戊子四 五
己丑五 六建衡#16
庚寅六 七
辛卯七 八
壬辰八 九服鳳凰#17
癸巳九 十
經辰之亥二千二百四十四
甲午十 十一
乙未十一威寧 十二天冊
丙申十二 十三天璽#18
丁酉十三 十四
戊戌十四 十五
己亥十五 十六
庚子十六#19 吳亡
辛丑十七
壬寅十八
癸卯十九
甲辰二十
乙巳二十一
丙午二十二
丁未二十三
戊申二十四
己酉二十五
庚戌二十六太熙永熙#20
辛亥晉惠帝永平元康#21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六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十永康#22辛酉十一永寧#23壬戌十二#24癸亥十三
以会经运之十 观物篇之二十二
经日之甲一
经月之午七
经星之辛一百八十八
经辰之子二千二百四十五
甲子十四永安建武永興 漢刘元淵熙
乙丑十五 二
丙寅晉懷帝#25永嘉 三 后蜀李雄永武#26丁卯二永嘉#27 四 二
戊辰三 五永凤 三
己巳四 六河瑞 四
庚午五 汉刘聰光興 五
辛未六蒙塵平陽#28 二嘉平#29 六
壬申七 三 七
癸酉晋愍帝建興 四 八
甲戌二 五建元 九 前涼張寔永興
乙亥三 六 十 二
丙子四蒙塵平陽 七嘉麟 十一 三
丁丑東晉元帝建武#30 八 十二 四
戊寅二稱帝太興#31 前趙劉曜光初 十三 五
己卯三#32 二 十四 六後趙石勒趙王
庚辰四 三 十五 涼張茂永元 二
辛巳五 四 十六 二 三
壬午六永昌 五 十七 三 四
癸未晉明帝太寧#33 六 十八 四 五
甲申二 七 十九 涼張駿太元 六
乙酉三 八 二十 二 七
丙戌晉成帝太寧 九 二十一 三 八
丁亥二 十 二十二 四 九
戊子三 前趙亡 二十三 五 十
己丑四 二十四 六 十一
庚寅五 二十五 七 十二建平#34
辛卯六 二十六 八 十三
壬辰七 二十七 九 十四
癸巳八 蜀李班 十 赵石弘延熙#35
经辰之丑二千二百四十六
甲午九 蜀李期玉恆#36 十一 二
乙未十咸康#37 二 十二 趙石虎建武#38
丙申十一 三 十三 二
丁酉十二 四 十四 三
戊戌十三 蜀李壽漢興 十五 四
己亥十四 二 十六 五
庚子十五 三 十七 六
辛丑十六 四 十八 七
壬寅十七 五#39 十九 八
癸卯晉康帝建元 漢李勢太和#40 二十 九
甲辰二 二 二十一 十
乙巳晉穆帝永和#41 三 二十二 十一
丙午二 四嘉寧 二十三永樂 十二
丁未三 蜀汉亡 涼張重華#42 十三
戊申四 二 十四
己酉五 三 十五太寧前 燕慕容?元年#43
庚戌六 四 十六 二
辛亥七 五 后赵亡 三滅趙 前秦符犍皇始
壬子八 六 四元璽 二
癸丑九 凉张祚永平 五 三
甲寅十 二 六 四
乙卯十一 涼玄靓太始#44 七 五
丙辰十二 二 八 秦符生壽元#45
丁巳十三 三 九光壽 秦符堅永興
戊午十四 四 十 二
己未十五 五 十一 三
庚申十六 六 燕慕容暐建熙 四
辛酉十七 七 二 五
壬戌晉哀帝隆和 八 三 六
癸亥二 涼天錫太清 四 七
经辰之寅二千二百四十七
甲子三 二 五 八
乙丑四 三 六 九建元#46
丙寅晉廢帝太和#47 四 七 十
丁卯二 五 八 十一
戊辰三 六 九 十二
己巳四 七 十 十三
庚午五 八 前燕亡 十四滅燕
辛未晉文帝咸安 九 十五
壬申二 十 十六
癸酉武帝寧康 十一 十七
甲戌二 十二 十八
乙亥三 十三 十九
丙子四太元 凉亡 二十滅涼
丁丑五 二十一
戊寅六 二十二
己卯七 二十三
庚壬午十 二十六
癸未十一 后燕慕容垂燕元 二十七
甲申十二 二 后秦姚長白雀 二十八
乙酉十三 三 二#48 後魏 西秦乞伏國仁建義 秦符丕太安
丙戌十四#49 四建興 三建初#50 二拓跋珪改登國 二 後涼呂元太安 秦符登太初
丁亥十五 五 四 三 三 二 二
戊子十六 六 五 四 秦乾歸太初 三 三
己丑十七 七 六 五 二 四麟嘉#51 四
庚寅十八 八 七 六 三 五 五
辛卯十九 九 八 七 四 六 六
壬辰二十 十 九 八 五 七 七
癸巳二十一 十一 十 九 六 八 八辰八
经辰之卯二千二百四十八
甲午二十二 十二 秦姚興皇初十 七 九 前秦亡
乙未二十三 十三 二 十一 八 十
丙申二十四 燕寶永康#52 三 十二 九 十一
丁酉晉安帝隆安 二 四 十三 十 十二 南涼禿發鳥孤#53 北涼段業神璽
戊戌二 燕盛建平#54 五 十四 十一 十三 二太初 二 南燕慕容德元年#55
己亥三 二長樂#56 六弘始 十五 十二 涼呂纂咸寧 三 三天璽 二
庚子四 三 七 十六 十三 二 涼利鹿孤建和#56 四 三建平 西涼李鬻庚子#58
辛丑五 燕熙光始 八 十七 十四 三 二 北涼沮渠蒙遯#59 四 二
壬寅六元興#60 二 九 十八 十五 涼呂隆神鼎#61 涼傉檀弘昌 二永安 五 三
癸卯七 三 十 十九 十六 二 二 三 六 四
甲辰八 四 十一 二十天錫#62十七涼亡三四 七 五
乙巳九義熙#63五 十二二十一 十八 四 五 燕超太上#64六建初
丙午十 北燕高雲正始 十三二十二 十九 五 六 二 七 夏赫運勃勃#65
丁未十一 二 十四 二十三 二十更始 六 七 三 八 二
戊申十二 三 十五 魏明帝永興 二十一 七 八 四 九 三
己酉十三滅南燕 北燕馮跋太平 十六 二 二十二 八 九 南燕亡 十 四
庚戌十四 二 十七 三 西秦熾盤永康 九 十 十一 五
辛亥十五 三 十八 四 二 十 十一 十二 六
壬子十六 四 十九 五 三 十一 十二 十三玄始#66 七
癸丑十七 五 二十 六神璃 四 十二 十三 十四 八鳳翔
甲寅十八 六 二十一 七 五 南涼亡 十四 十五 九
乙卯十九 七 二十二 八泰常 六 十五 十六 十
丙辰二十 八 秦姚弘永和 九 七 十六 十七 十一
丁巳二十一 九 後秦亡 十 八 十七 西涼李歆嘉興 十二
戊午晉德文 十 十一 九 十八 二 十三武昌
己未二元熙 十一 十二 十建弘#67 十九 三 十四真興#68
庚申宋武帝永處#69 十二 十三 十一 二十 四 十五
辛酉二 十三 十四 十二 二十一 五 十六
壬戌三 十四 十五 十三 二十二 六 十七
癸亥宋義符景平 十五 十六 十四 二十三滅西涼 西涼亡 十八
經辰之辰二千二百四十九
甲子宋文帝元嘉 十六 魏太武始光 十五 二十四 十九
乙丑二 十七 二 十六 二十五 夏昌成光#70
丙寅三 十八 三 十七 二十六 二
丁卯四 十九 四 十八 二十七 三
戊辰五 二十 五 西秦暮末永弘昌成光#71二十八承玄 夏定勝光己巳六 二十一 六 二 二十九 二
庚午七 北燕馮弘太興 七 三 三十義和 三滅西秦
辛未八 二 八滅夏 西秦亡 三十一 夏亡
壬申九 三 九延和 三十二
癸酉十 四 十 北涼牧犍永和#72
甲戌十一 五 十一 二
乙亥十一 六 十二太延 三
丙子十三 北燕亡 十三滅北燕 四
丁丑十四 十四 五
戊寅十五 十五 六
己卯十六 十六 北涼亡
庚辰十七 十七太平真君
辛巳十八 十八
壬午十九 十九
癸未二十 二十
甲申二十一 二十一
乙酉二十二 二十二
丙戌二十三 二十三
丁亥二十四 二十四
戊子二十五 二十五
己丑二十六 二十六
庚寅二十七 二十七
辛卯二十八 二十八
壬辰二十九 魏文成興安#73癸巳宋孝武#74 二
經辰之巳二千二百五十
甲午二#75 三興光#76乙未三 四太安
丙申四 五
丁酉五大明#77 六
戊戌六 七
己亥七 八
庚子八 九
辛丑九 十
壬寅十 十一
癸卯十一 十二
甲辰宋帝業永光#78 十三
乙巳宋帝彧太始 十四
丙午二 魏獻文天安#79
丁未三 二
戊申四 三
己酉五 四
庚戌六 五
辛亥七 魏孝文延興#80
壬子宋帝昱元徽 二
癸丑二 三
甲寅三 四
乙卯四 五承明#81丙辰五 六太和#82丁巳宋順帝準昇明 七
戊午二 八
己未齊高帝建元 九
庚申二 十
辛酉三 十一
壬戌四 十二
癸亥齊武帝永明 二
經辰之午二千二百五十一#83
甲子二 十四
乙丑三 十五
丙寅四 十六
丁卯五 十七
戊辰六 十八
己巳七 十九
庚午八 二十
辛未九 二十一
壬申十 二十二
癸酉齊昭業隆昌 二十三
甲戌齊明帝建武 二十四
乙亥二 二十五遷居洛陽
丙子三 二十六改姓元氏
丁丑四 二十七
戊寅五永泰#84 二十八
己卯齊寶卷永元 二十九
庚辰二 魏宣武景明
辛巳齊寶融中興 二
壬午梁武帝天監 三
癸未二 四
甲申三 五正始
乙酉四 六
丙戌五 七
丁亥六 八
戊子七 九永平
己丑八 十
庚寅九 十一
辛卯十 十二
壬辰十一 十三延昌
癸巳十二 十四
經辰之未二千二百五十二
甲午十三 十五
乙未十四 十六
丙申十五 魏明帝熙平
丁酉十六 二
戊戌十七 三神龜
己亥十八 四
庚子十九普通 五
辛丑二十 六
壬寅二十一 七
癸卯二+二 八
甲辰二十三 九
乙巳二十四 十孝昌
丙午二+五 十一
丁未二+六大通 十二
戊申二十七 魏孝莊建義永安#85
己酉二十八中大通 二
庚戌二+九 魏帝曄建明
辛亥三十 魏帝恭普泰
壬子三+一 魏帝脩太昌永熙
癸丑三+二 二
甲寅三+三 西魏寶炬 東魏善見靜帝天平
乙卯三+四大同 二大統 二
丙辰三+五 三 三
丁巳三十六 四 四
戊午三十七 五 五元象#86
己未三十八 六 六興和
庚申三+九 七 七
辛酉四十 八 八
壬戌四十一 九 九
癸亥四十二 十 十武定
經辰之申二千二百五十三
甲子四十三 十一 十一
乙丑四十四 十二 十二
丙寅四十五中大同#87十三 十三
丁卯四十六太清 十四 十四
戊辰四十七 十五 十五
己巳梁簡文帝#88 十六 十六
庚午二大寶#89 十七 北齊宣帝天保
辛未梁棟天正#90 十八 二
壬申梁元帝承聖 西魏帝欽元年 三
癸酉二 二 四
甲戌梁恭帝 西魏恭帝元年 五
乙亥二紹泰 後南涼蕭詧大定 六
丙子三太平 二 周閔帝元年 七
丁丑陳武帝永定 三 周明帝元年 八
戊寅二 四 二 九
己卯三 五 三武成 十
庚辰陳文帝天嘉#91 六 周武帝#92 齊昭帝皇建
辛巳二 七 二保定#93 齊武帝太寧#94
壬午三 後梁蕭巋天保 三 二河清
癸未四 二 四 三
甲申五 三 五 四
乙酉六 四 六 齊高緯天統
丙戌七天康#95 五 七 二
丁亥陳#96 六 八 三
戊子陳宣帝 七 九 四
己丑二太建 八 十 五
庚寅三 九 十一 六
辛卯四 十 十二 七
壬辰五 十一 十三建德#97 八
癸巳六 十二 十四 九
經辰之酉二千二百五十四
甲午七 十三 十五 十
乙未八 十四 十六 十一
丙申九 十五 十七 十二隆化
丁酉十 十六 十八滅北齊 北齊亡
戊戌十一 十七 周宣帝天成
己亥十二 十八 周靜帝大象
庚子十三 十九 二
辛丑十四 二十 隋文帝開皇#98
壬寅十五 二十一 二
癸卯陳奴實至德 二十二 三
甲辰二 二十三 四
乙巳三 二十四 五
丙午四 後涼蕭琮廣運 六
丁未五禎明 納國與隋#99 七
戊申六 八
己酉陳亡 九
庚戌 十
辛亥 十一
壬子 十二
癸丑 十三
甲寅 十四
乙卯 十五
丙辰 十六
丁巳 十七
戊午 十八
己未 十九
庚申 二十
辛酉 二十一
壬戌 二十二
癸亥 二十三
經辰之戌二千二百五十五
甲子 隋煬帝
乙丑 二大業
丙寅 三
丁卯 四
戊辰 五
己巳 六
庚午 七
辛未 八
壬申 九
癸酉 十
甲戌 十一
乙亥 十二
丙子 十三
丁丑 隋亡
戊寅唐高祖武德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五
癸未六
甲申七
乙酉八
丙戌唐太宗
丁亥二貞觀
戊子三
己丑四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經辰之亥二千二百五十六
甲午九
乙未十
丙申十一
丁酉十二
戊戌十三
己亥十四
庚子十五
辛丑十六
壬寅十七
癸卯十八
甲辰十九
乙巳二十
丙午二十一
丁未二十二
戊申二十三
己酉二十四
庚戌唐高宗永徽
辛亥二
壬子三
癸丑四
甲寅五
乙卯六
丙辰七顯慶
丁巳八
戊午九
己未十
庚申十一
辛酉十二龍朔#100
壬戌十三
癸亥十四
皇極經世卷第四之中竟
#1『孺子居攝』原作『孺子初始』,據四庫本改。
#2『初始』原作『始初』,據四庫本改。
#3『封蕭王』原脫,據四庫本補。
#4『熹平』原作『嘉平』,據四庫本改。
#5『光熹,又昭寧、永漢』原作『元』,據四庫本改。
#6『建興』原作『建寧』,據四庫本改。
#7『黃武』原作『神武』,據四庫本改。
#8『黃龍』原作『黃初』,據四庫本改。
#9『赤烏』原脫,據四庫本補。
#10『正始』原作『平始』,據四庫本改。
#11『神鳳建興』原脫,據四庫本補。
#12『魏帝正元髦』四庫本作『魏高貴正元』。
#13『五鳳』原脫,據四庫本補。
#14『帝休永安』原作『帝烈』,據四庫本改。
#15『泰始』原作『太始』,據四庫本改。
#16『建衡』原脫,據四庫本補。#17『鳳凰』原脫,據四庫本補。
#18『天璽』原脫,據四庫本補。
#19『庚子十六』四庫本作『庚子太康滅吳』。
#20『大熙永熙』原脫,據四庫本補。
#21『永平』、『元康』原脫,據四庫本補。
#22『永康』原脫,據四庫本補。
#23『永寧』原作『永字』,據四庫本改。
#24『壬戌十二』下疑脫『太安』二字。四庫本作『大安』。
#25『懷帝永嘉』疑為『惠帝光熙』之誤。四庫本作『光熙懷
帝』。
#26『後蜀李雄永武』疑為『成李雄晏平』之誤。四庫本作『後蜀李雄大武』。
#27『永嘉』原脫,據四庫本補。
#28『蒙塵』疑為『蒙城』之誤。
#29『嘉平』原脫,據四庫本補。
#30『建』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31『稱帝太興』原脫,據四庫本補。
#32『乙卯三』下原有『稱帝大武』四字,據四庫本刪。
#33『明帝』原作『昭帝』,據四庫本改。
#34『建平』原脫,據四庫本補。
#35『石弘』原脫,據四庫本補。
#36『李期』原脫,據四庫本補。
#37『咸康』原脫,據四庫本補。
#38『石虎』原脫,據四庫本補。
#39『五』原作『五太和』,據四庫本改。
#40『李勢太和』原作『李勢』,據四庫本改。
#41『穆帝』原作『楚帝』,據四庫本改。
#42『張重華』當係於『丙午』年。四庫本本年作『張重華永樂』,亦誤。
#43『慕容隽元年』原作『慕容後燕元』,據四庫本改。
#44『玄觀』原作『李靚』,據四庫本改。
#45『符生』原作『符堅』,據四庫本改。
#46『建元』原脫,據四庫本補。
#47『廢帝』原作『帝奕』,據四庫本改。
#48『二』原作『一』,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49『丙戌十四』下原有『建興』二字,據文義及四庫本刪。
#50『建初』原脫,據四庫本補。
#51『麟嘉』原脫,據四庫本補。
#52『永康』原作『永寧』,據四庫本改。
#53『禿發烏孤』原作『禿烏』,據四庫本改。
#54『建平』原作『永樂』,據四庫本改。
#55『慕容德】原作『慕容』,據四庫本補。
#56『長樂』原脫,據四庫本補。
#57『利鹿孤』原作『利鹿』,據四庫本補。
#58『庚子』原脫,據四庫本補。
#59『沮渠蒙遜』原脫,據四庫本補。
#60『元興』原脫,據四庫本補。
#61『神鼎』原脫,據四庫本補。
#62『天錫』原脫,據四庫本補。
#63『義熙』原脫,據四庫本補。
#64『太上』原脫,據四庫本補。
#65『赫連勃勃』原脫,據四庫本補。
#66『玄始』原脫,據四庫本補。
#67『建弘』原脫,據四庫本補。
#68『真興』原作『真』,據四庫本補。
#69『永初』原作『永和』據四庫本改。
#70『承光』原作『永光』,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71『暮末永弘』原作『慕未永嘉』,據四庫本改。
#72『永和』原脫,據四庫本補。
#73『文成興安』原脫,據四庫本補。
#74『孝武』原作『帝麟建武』,據四庫本改。
#75四庫本『甲午二』下作『孝元』,誤。按:應作『孝建』。
#76『興光』原脫,據四庫本補。
#77『大明』原脫,據四庫本補。
#78『帝業永光一原脫,據四庫本補。
#79『獻文天安』原脫,據四庫本補。
#80『孝文延興』原脫,據四庫本補。
#81『承明』原脫,據四庫本補。
#82『太和』原作『永和』,據四庫本改。
#83『二千二百五十一』原作『二千二百五十』,據文義及四庫本補。
#84『永泰』原脫,據四庫本補。
#85『考莊建義永安』原作『孝昭義熙永寧』,據四庫本改。
#86『元象』原作『元』,據四庫本補。
#87『中大同』原脫,據四庫本補。
#88『簡文帝』原作『文帝大寶』,據四庫本改。
#89『大寶』原系己巳年,據四庫本改。
#90『棟天正』原脫,據四庫本補。
#91『天嘉』原作『太嘉』,據四庫本改。
#92『武帝】下原有『永定』二字,據四庫本刪。
#93『保定』原脫,據四庫本補。
#94『武帝』疑為『武成』之誤。四庫本作『武定』,亦誤。
#95『天康』原脫,據四庫本補。
#96『陳』下疑脫『伯宗光大』四字,四庫本作『伯宗光天』,亦誤。
#97『建德』原脫,據四庫本補。
#98『開皇』原脫,據四庫本補。
#99『納國于隋』原作『納國于寶』,據四庫本改。
#100『龍朔』原脫,據四庫本補。
皇極經世卷第四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四之下
以會經運之十一 觀物篇之二十三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午七
經星之壬一百八十九
經辰之子二千二百五十七
甲子十五麟德
乙丑十六
丙寅十七乾封
丁卯十八
戊辰十九總章
己巳二十
庚午二十一咸亨#1
辛未二十二
壬申二十三
癸酉二十四
甲戌二十五上元
乙亥二十六
丙子二十七儀鳳
丁丑二十八
戊寅二十九
己卯三十調露
庚辰三十一永隆
辛巳三十二開耀
壬午三十三永淳
癸未三十四弘道
甲申唐中宗嗣聖,武後廢帝為盧陵王,遷之均。立豫章王旦,改元文明#2,再改元光宅。
乙酉二武後徙帝于房陵,改元垂拱#3。
丙戌三
丁亥四
戊子五
己丑六武後改元永昌。
庚寅七武后改元載初,又改國為周,元曰天授,豫章王旦為皇嗣。
辛卯八
壬辰九武后改元如意,再改長壽。
癸巳十
經辰之丑二千二百五十八
甲午十一武後改元延載。
乙未十二武後改元證聖,再改元天冊萬歲。
丙申十三武後改元萬歲登封,再改萬歲通天。
丁酉十四武後改元神功。
戊戌十五武後改元聖曆,召帝房陵,復政#4。
己亥十六
庚子十七武後改元久視。
辛丑十八武後改元大足,再改元長安。
壬寅十九
癸卯二十
甲辰二十一
乙巳二十二復唐,改元神龍,中宗年號。
丙午二十三
丁未二十四景龍
戊申二十五
己酉二十六
庚戌唐睿宗景雲
辛亥二
壬子唐玄宗先天
癸丑二開元
甲寅三
乙卯四
丙辰五
丁巳六
戊午七
己未八
庚申九
辛酉十
壬戌十一
癸亥十二
經辰之寅二千二百五十九
甲子十三
乙丑十四
丙寅十五
丁卯十六
戊辰十七
己巳十八
庚午十九
辛未二十
壬申二十一
癸酉二十二
甲戌二十三
乙亥二十四
丙子二十五楊妃入宮#5
丁丑二十六
戊寅二十七
己卯二十八
庚辰二十九
辛巳三十
壬午三十一天寶
癸未三十二
甲申三十三
乙酉三十四
丙戌三十五
丁亥三十六
戊子三十七
己丑三十八
庚寅三十九
辛卯四十
壬辰四十一
癸巳四十二
經辰之卯二千二百六十
甲午四十三
乙未四十四
丙申唐肅宗至德
丁酉二
戊戌三乾元
己亥四
庚子五上元
辛丑六
壬寅七寶應
癸卯唐代宗廣德
甲辰二
乙巳三永泰
丙午四大曆
丁未五
戊申六
己酉七
庚戌八
辛亥九
壬子十
癸丑十一
甲寅十二
乙卯十三
丙辰十四
丁巳十五
戊午十六
己未十七
庚申唐德宗建中
辛酉二
壬戌三
癸亥四
經辰之辰二千二百六十一
甲子五興元
乙丑六貞元
丙寅七
丁卯八
戊辰九
己巳十
庚午十一
辛未十二
壬申十三
癸酉十四
甲戌十五
乙亥十六
丙子十七
丁丑十八
戊寅十九
己卯二十
庚辰二十一
辛巳二十二
壬午二十三
癸未二十四
甲申二十五
乙酉二十六順宗不不及年永貞#6。
丙戌唐憲宗元和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四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經辰之巳二千二百六十二
甲午九
乙未十
丙申十一
丁酉十二
戊戌十三
己亥十四
庚子十五
辛丑唐穆宗長慶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唐敬宗寶曆
丙午二
丁未唐文宗大和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八
乙卯九
丙辰十開成
丁巳十一
戊午十二
己未十三
庚申十四
辛酉唐武宗會昌
壬戌二
癸亥三
經辰之午二千二百六十三
甲子四
乙丑五
丙寅六
丁卯唐宣宗大中#7
戊辰二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五
壬申六
甲戌八
乙亥九
丙子十
丁丑十一
戊寅十二
己卯十三
庚辰唐懿宗咸通
辛巳二
壬午三
癸未四
甲申五
乙酉六
丙戌七
丁亥八
戊子九
己丑十
庚寅十一
辛卯十二
壬辰十三
癸巳十四
經辰之未二千二百六十四
甲午唐僖宗乾符
乙未二
丙申三王仙芝陷淮南。
丁酉四黃巢陷沂、鄆。
戊戌五
己亥六
庚子七#8廣明,黃巢陷兩京,稱齊金統。
辛丑八中和
壬寅九
癸卯十黃巢走藍關。
甲辰十一
乙巳十二光啟
丙午十三建身#9 王潮據福州。
丁未十四 二
戊申十五文德 三
己酉唐昭宗龍紀 四 錢鏐據杭州。 王建據成都。
庚戌二大順#10 五 二 二
辛亥三 六 三 三 楊行密據掦州。
壬子四景福#11 七 四 四 二
癸丑五 八 五 五 三
甲寅六乾寧 九 六 六 四 李茂貞據鳳翔。
乙卯七 十 七 七 五 二
丙辰八 十一 八 八 六 三
丁巳九 十二 九 九 七 四
戊午十光化 閩王審知 十 十 八 五
己未十一 二 十一 十一 九 六
庚申十二 三 十二 十二 十 七
辛酉+三 四 十三 十三 十一 八
壬戌十四 五 十四 十四 十二 九
癸亥十五 六 十五 十五 +三 十
經辰之申二千二百六十五
甲子天十六天佑 七 十六 十六 十四 十一
乙丑唐哀帝 八 十七 十七 吳渥立 十二
丙寅二 九 十八 十八 二 十三
丁卯梁全忠開平 十 十九 十九 三 十四
戊辰二 十一 二十 蜀王建稱帝 吳渭立 十五
己巳三 十二 二十一 二武成 二 十六
庚午四 十三 二+二 三 三 十七
辛未五乾化#12 十四 二十三 四永平#13 四 十八
壬申梁友珪鳳歷 十五 二+四 五 五 十九
癸酉梁友乾化 十六 二+五 六 六 二十
甲戌二 十七 二十六 七 七 二+一
乙亥三貞明#14 十八 二+七 八 八 二+二
丙子四 十九 二+八 九通正 九 二+三
丁丑五 二十 二+九 十天漢 十 二+四 南漢劉陟乾亨
戊寅六 二十一 三十 十一天光 十一 二十五 二
己卯七 二十二 三十一 蜀王衍乾德 十二渭帝武義 二十六 三
庚辰八 二十三 三+三 二 二 二十七 四
辛已九 二十四 三十三 三 吳浦立順義 二十八 五
壬午十 二十五 三十四 四 二 二十九 六
癸未後唐莊宗同光 二十六 三十五 五 三 附于後唐 七
甲申二 二十七 三十六 六 四 八
乙酉三滅蜀 閩延翰 三十七 蜀亡 五 九白龍
丙戌後唐明宗天成 閩延鈞 三十八 六 十
丁亥二 二 三十九 七#15 十一 契丹耶律德光天顯
戊子三 三 四十 八 十二大有 二
己丑四 四 四十一 九 十三 三
庚寅五長興 五 四十二 十 十四 四
辛卯六 六 四十三 十一 十五 五
壬辰七 七光啟#16 四十四 十二 十六 六
癸巳後唐閔帝 八 吳王元瓘 十三 十七 七
經辰之酉二千二百六十六
甲午後唐應順從珂清泰#17九 二 蜀孟知祥明德 十四 十八 八
乙未二 閩永和王昶 三 蜀孟昶明德 十五天祚#18 十九 九
丙申晉敬塘天福 二通文 四 二 十六 二十 十
丁酉二 三 五 三 南唐李昇昇元#19 二十一 十一
戊戌三 四 六 四廣政#20 二 二十二 十二
己亥四 閩延義永隆 七 五#21 三 二十三 十三
庚子五 二 八 六 四 二十四 十四
辛丑六 三 九 七 五 二十五 十五
壬寅七 四 吳錢佐 八 六 二十六 十六
癸卯晉重貴 五 二 九 七 南漢玢昇 十七
甲辰二開運 閩延政天德#22 三 十 南李璟保大#23 二應乾乾和 十八
乙巳三 二 四 十一 二 三 十九
丙午四 三 五 十二 三 四 二十
丁未漢知遠 閩留從#24 六 十三 四 五 契丹兀欲天祿#25
戊申二乾祐 二 吳錢俶 十四 五 六 二
己酉漢隱帝承祐 三 二 十五 六 七 三
庚戌二 四 三 十六 七 八 四
辛亥周郭廣順 五 四 十七 八 九 契丹耶律明立北 漢劉崇乾祐
壬子二 六 五 十八 九 十 二 二
癸丑三 七 六 十九 十 十一 三 三
甲寅四顯德 八 七 二十 十一 十二 四 四
乙卯周世宗 九 八 二十一 十二 十三 五 五
丙辰二 十 九 二十二 十三 十四 六 北漢承鈞天會
丁巳二 十一 十 二十三 十四 十五 七 二
戊午四 十二 十一 二十四 十五 十六 八 三
己未五 十三 十二 二十五 十六 南漢張大寶#26 九 四
庚申宋太祖建隆 十四 十三 二十六 十七 二 十 五
辛酉二 十五 十四 二十七 十八 三 十一 六
壬戌三 十六 十五 二十八 南唐李煜#27 四 十二 七
癸亥四乾德 閩洪進 十六 二十九 二 五 十三 八
經辰之戌二千二百六十七
甲子五 二 十七 三十 三 六 十四 九
乙丑六 滅蜀三 十八 蜀亡 四 七 十五 十
丙寅七 四 十九 五 八 十六 十一
丁卯八 五 二十 六 九 十七 十二
戊辰九開寳 六 二十一 七 十 十八 十三
己巳十 七 二十二 八 十一 契丹明記保寧 北漢繼元廣運
庚午十一 八 二十三 九 十二 二 二
辛未十二 九 二十四 十 十三 三 三
壬申十三 十 二十五 十一 南漢亡 四 四
癸酉十四 十一 二十六 十二 五 五
甲戌十五 十二 二十七 十三 六 六
乙亥十六 十三納國 二十八 南唐亡 七 七
丙子宋太宗太平與國 二十九納國 八 八
丁丑二 九 九
戊寅三 十 十
己卯四滅北漢 十一乾享 北漢亡
庚辰五 十二
辛巳六 十三
壬午七 十四
癸未八 契隆緒統和
甲申九雍熙 二
乙酉十 三
丙戌十一 四
丁亥十二 五
戊子十三端拱 六
己丑十四 七
庚寅十五淳化 八
辛卯十六 九
壬辰十七 十
癸巳十八 十一
經辰之亥二千二百六十八
甲午十九 十二
乙未二十至道 十三
丙申二十一 十四
丁酉二十二 十五
戊戌宋真宗咸平 十六
己亥二 十七
庚子三 十八
辛丑四 十九
壬寅五 二十
癸卯六 二十一
甲辰七景德 二十二
乙巳八 二十三
丙午九 二十四
丁未十 二十五
戊申十一大中祥符 二十六
己酉十二 二十七
庚戌十三 二十八
辛亥十四 二十九
壬子十五 三十開泰#28
癸丑十六 三十一
甲寅十七 三十二
乙卯十八 三十三
丙辰十九 三十四
丁巳二十天禧 三十五
戊午二十一 三十六
己未二十二 三十七
庚申二十三 三十八
辛酉二十四 三十九太平#29
壬戌二十五乾興#30 四十
癸亥宋仁宗天聖 四十一
以會經運之十二 觀物篇之二十四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午七
經星之癸一百九十
經辰之子二千二百六十九
甲子二 四十二
乙丑三 四十三
丙寅四 四十四
丁卯五 四十五
戊辰六 四十六
己巳七 四十七
庚午八 四十八
辛未九 四十九景福#31
壬申十道明 契丹宗真重熙#32 西夏元吳顯道#33
癸酉十一 三 二
甲戌十二景祐#34 四 三
乙亥十三 五 四
丙子十四 六 五大慶
丁丑十五 七 六
戊寅十六寶元 八 七天授理法延祚#35
己卯十七 九
庚辰十八定康 十
辛巳十九慶曆 十一
壬午二十 十二
癸未二十一 十三
甲申二十二 十四
乙酉二十三 十五
丙戌二十四 十六
丁亥二十五 十七
戊子二十六 十八
己丑二十七皇祐 十九
庚寅二十八 二十
丁酉十七
戊戌十八
己亥十九
庚子二十
辛丑二十一
壬寅二十二
癸卯二十三
甲辰二十四
乙巳二十五
丙午宋欽宗
丁未宋高宗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八
乙卯九
丙辰十
丁巳十一
戊午十二
己未十三
庚申十四
辛酉十五
壬戌十六
癸亥十七
經辰之辰二千二百七十三
甲子十八
乙丑十九
丙寅二十
丁卯二十一
戊辰二十二
己巳二十三
庚午二十四
辛未二十五
壬申二十六
癸酉二十七
甲戌二十八
乙亥二十九
丙子三十
丁丑三十一
戊寅三十二
己卯三十三
庚辰三十四
辛巳三十五
壬午三十六
癸未宋孝宗
甲申二
乙酉三
丙戌四
丁亥五
戊子六
己丑七
庚寅八
辛卯九
壬辰十
癸巳十一
經辰之巳二千二百七十四
甲午十二
乙未十三
丙申十四
丁酉十五
戊戌十六
己亥十七
庚子十八
辛丑十九
壬寅二十
癸卯二十一
甲辰二十二
乙巳二十三
丙午二十四
丁未二十五
戊申二十六
己酉二十七
庚戌宋光宗
辛亥二
壬子三
癸丑四
甲寅五
乙卯宋寧宗
丙辰二
丁已三
戊午四
己未五
庚申六
辛酉七
壬戌八
癸亥九
經辰之午二千二百七十五
甲子十
乙丑十一
丙寅十二
丁卯十三
戊辰十四
己巳十五
庚午十六
辛未十七
壬申十八
癸酉十九
甲戌二十
乙亥二十一
丙子二十二
丁丑二十三
戊寅二十四
己卯二十五
庚辰二十六
辛已二十七
壬午二十八
癸未二十九
甲申三十
乙酉宋理宗寶慶元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紹定元年
己丑二
庚寅三
辛卯四
壬辰五
癸巳六#40
經辰之未二千二百七十六
甲午端平元年
乙未
丙申
丁酉嘉熙元年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淳祐元年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車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寶祐元年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開慶元年
庚申景定元年
辛西
壬戌
癸亥
經辰之申二千二百七十七
甲子
乙丑宋度宗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幼主
丙子元至元十三年宋亡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辰之酉二千二百七十八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辰之戌二千二百七十九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戌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辰之亥二千二百八十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元亡
丁未
戊申大明洪武元年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閉物終月戌之中經星之戊三百一十五
經辰之子二千二百六十九
經辰之丑二千二百七十
經辰之寅二千二百七十一
經辰之卯二千二百七十二
經辰之辰二千二百七十三
經辰之巳二千二百七十四
經辰之午二千二百七十五
經辰之未二千二百七十六
經辰之申二千二百七十七
經辰之酉二千二百七十八
經辰之戌二千二百七十九
經辰之亥二千二百八十
經星之甲一百九十一
經星之甲一百九十一
經星之乙一百九十二
經星之丙一百九十三
經星之丁一百九十四
經星之戊一百九十五
經星之己一百九十六
經星之庚一百九十七
經星之辛一百九十八
經星之壬一百九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
經星之甲二百一
經星之乙二百二
經星之丙二百三
經星之丁二百四
經星之戊二百五
經星之己二百六
經星之庚二百七
經星之辛二百八
經星之壬二百九
經星之癸二百十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未八
經星之甲二百一十一
經星之甲二百一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一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一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一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一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一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一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一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一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二十
經星之甲二百二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二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二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二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二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二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二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二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二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三十
經星之甲二百三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三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三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三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三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三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三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三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三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四十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申九
經星之甲二百四十一
經星之甲二百四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四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四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四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四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四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四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四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四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五十
經星之甲二百五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五十二#41
經星之丙二百五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五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五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五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五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五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五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六十
經星之甲二百六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六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六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六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六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六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六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六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六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七十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酉十
經星之甲二百七十一
經星之甲二百七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七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七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七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七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七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七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七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七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八十
經星之甲二百八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八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八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八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八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八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八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八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八十九
經星之癸二百九十
經星之甲二百九十一
經星之乙二百九十二
經星之丙二百九十三
經星之丁二百九十四
經星之戊二百九十五
經星之己二百九十六
經星之庚二百九十七
經星之辛二百九十八
經星之壬二百九十九
經星之癸三百
經日之甲一
經月之戌十一
經星之甲三百一
經星之甲三百一
經星之乙三百二
經星之丙三百三
經星之丁三百四
經星之戊三百五
經星之己三百六
經星之庚三百七
經星之辛三百八
經星之壬三百九
經星之癸三百十
經星之甲三百十一
經星之乙三百十二
經星之丙三百十三
經星之丁三百十四
經星之戊三百十五
皇極經世卷第四之下竟
#1『咸亨』原作『咸寧』,據四庫本改。
#2『文明』原作『大明』,據四庫本改。
#3『陵,改元垂拱』原脫,據四庫本補。
#4『復政』原脫,據四庫本補。
#5『宮』原脫,據四庫本補。
#6『永貞』原脫,據四庫本補。
#7『大中』原作『太平』,據四庫本改。
#8『七』原脫,據文義及四庫本補。
#9『建身』疑為『建貞』之誤。
#10『大順』原脫,據四庫本補。
#11『景福』原作『景德』,據四庫本改。
#12『乾化』原作『乾祐』,據四庫本改。
#13『永平』原脫,據四庫本補。
#14『貞明』原作『貞昭』,據四庫本改。
#15『七』下疑脫『乾貞』二字,四庫本作『七乾真』。
#16『光啟』原脫,據四庫本補。
#17『應順從珂清泰』:原作『慶順從河清泰』,據四庫本改。
#18『天祚』原作『天祐』,據四庫本改。
#19『昇元』原脫,據四庫本補。
#20『廣政』原係己亥年,據四庫本改。
#21『四』下原係『廣政』,據四庫本改系戊戌年。
#22『天德』原作『大德』,據四庫本改。
#23『李璟』原作『李景』,據四庫本改。
#24『留從』下疑脫『效』字,四庫本作『留從孝』。
#25『兀欲』原作『元欲』,據四庫本改。
#26『張大寶』原作『鋹大寶』,據四庫本改。
#27『李煜』原作『李昱』,據四庫本改。
#28『開泰』原作『朝處』,據四庫本改。
#29『太平』原脫,據四庫本補。
#30『乾興』原脫,據四庫本補。
#31『景福』原脫,據四庫本補。
#32『契丹宗真重熙』原作『聲興鐘』,據四庫本改。
#33『元吳』原作『元是』,據四庫本改。
#34『景祐』原脫,據四庫本補。
#35『天授理法延祚』原作『天受理法延』,據四庫本改。
#36『洪基清寧』原作『洪』,據四庫本補。
#37『治正』疑為『治平』之誤。
#38『咸雍』原脫,據四庫本補。
#39『宗神宗』四庫本作『今上』。
#40『癸巳』原作』癸亥』,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41『五十二』原作『五十一』,據文義改。
皇極經世卷第五
三川邵堯夫撰
以運經世之一 觀物篇之二十五
以運經世之二 觀物篇之二十六
以運經世之三 觀物篇之二十七
以運經世之四 觀物篇之二十八
以運經世之五 觀物篇之二十九
以運經世之六 觀物篇之三十
皇極經世卷第五之上
以運經世之一 觀物篇之二十五
經元之甲一#1
經會之巳六#2
經運之癸一百八十#3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四十九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四十九
經世之丑二千一百五十
經世之寅二千一百五十一
經世之卯二千一百五十二
經世之辰二千一百五十三
經世之巳二千一百五十四
經世之午二千一百五十五
經世之未二千一百五十六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唐帝堯肇位于平陽,號陶唐氏。命羲、和欽若吳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曰載。建寅月為始,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申二千一百五十七
甲子:唐帝堯二十一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酉二千一百五十八
甲午:唐帝堯五十一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鯀治水,績用不成。
癸丑:帝堯求禪,明明揚測陋。始徵舜登庸,歷試諸難,釐降二女于溈汭,作嬪于虞,以觀法焉。
甲寅
乙卯:舜言底可績,帝以德薦之于天而命之位。
丙辰:正月上日,舜受命于文祖,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羣神,輯五瑞五玉,班于羣
后。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四時行巡狩,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象以典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正而天下咸服。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一百五十九
甲子:虞帝舜九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帝堯殂落。
甲申
乙酉
丙戌: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號有虞氏。都蒲坂,詢四嶽,闢四門,明四目#4,達四聰。咨十有二牧,命九官,以伯禹為司空,稷司農,契司徒,臯陶司士,垂司工,益司虞,夷司禮,夔典樂,龍司言,此九人使宅百揆,三載考績,黜陟幽明,庶績其凝。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亥二千一百六十
甲午:虞帝舜三十九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帝舜求代,以功薦禹于天而命之位。
丁巳:正月朔旦,禹受命于神宗,正天下水土,分九州、九山、九川、九澤,會于四海,修其六府,咸,則三壤#5成,賦中邦。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以運經世之二 觀物篇之二十六
經元之甲一#6 經會之午七#7
經運之甲一百八十一#8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六十一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六十一
甲子:夏王禹八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帝舜陟方乃死。
甲戌:禹都安邑,徙居陽翟。大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後至,戮焉。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夏王禹東巡狩,至于會稽,崩。元子啟踐位。
甲申: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夏王啟崩,元子太康踐位。
癸巳
經世之丑二千一百六十二
甲午:夏王太康二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夏王太康失邦,盤遊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不返。有窮后羿因民不忍,距于河而死。子仲康立。
壬戌:命胤侯征羲氏、和氏。
癸亥
經世之寅二千一百六十三
甲子:夏王仲康三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夏王仲康崩,子相繼立。依同姓諸侯斟灌、斟鄩氏。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卯二千一百六十四
甲午:夏王相二十二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寒浞殺有窮后羿,使子澆及豷伐斟灌、斟鄩氏,以滅相#9。相之臣靡逃于有鬲氏,相之后還于有仍氏,遂生少康。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辰二千一百六十五
甲子:夏王少康生二十三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夏之遺臣靡自有鬲氏收斟灌、斟鄩二國之燼,以滅寒促而立少康。少康立,遂滅澆于過,滅豷于戈,以絕有窮氏之族。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巳二千一百六十六
甲午:夏王少康立十三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夏王少康崩,子杼踐位。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夏王杼崩,子槐踐位。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午二千一百六十七
甲子:夏王槐四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夏王槐崩,子芒踐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未二千一百六十八
甲午:夏王芒八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夏王芒崩,子泄踐位。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夏王泄崩,子不降踐位。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申二千一百六十九
甲子:夏王不降四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酉二千一百七十
甲午:夏王不降三十四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夏王不降崩,弟扃立。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一百七十一
甲子:夏王扃五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夏王扃崩,子廑踐位。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亥二千一百七十二
甲午:夏王廑十四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夏王廑崩,不降子孔甲立。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以運經世之三 觀物篇之二十七
經元之甲一#10
經會之午七#11
經運之乙一百八十二#12經世之子二千一百七十三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七十三
甲子:夏王孔甲二十三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夏王孔甲崩,子皋踐位。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夏王皋崩,子發踐位。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丑二千一百七十四
甲午:夏王發十一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夏王發崩,子癸踐位,是謂之桀。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寅二千一百七十五
甲子:夏王癸二十二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始嬖姝喜。
丙子
丁丑:成湯即諸侯位,自商丘徙治亳,始用伊尹。
戊寅:成湯征葛。
己卯:成揚荐伊尹于夏王。
庚辰
辛巳
壬午:伊尹#13醜夏復歸于亳。
癸未
甲申:桀囚成湯于夏臺。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卯二千一百七十六
甲午
乙未:伊尹相成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桀敗走三( ),遂伐三( ),俘厥寶玉,放桀于南巢,還至大垌。
仲虺作誥,歸至亳。乃大誥萬方,南面朝諸侯,建國曰商。以丑月為歲始,曰祀。與民更始。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商王成湯崩,元子太甲踐位,不明,伊尹放之桐宮。
戊申
己酉
庚戌:商王太甲思庸,伊尹乃冕服奉嗣王于亳,返政。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辰二千一百七十七
甲子:商王太甲十七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商王太甲崩,子沃丁踐位。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巳二千一百七十八
甲午:商王沃丁十四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商王沃丁崩,弟太庚立。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午二千一百七十九
甲子:商王太庚十五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商王太庚崩,子小甲踐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商王小甲崩,弟雍己立。
壬辰
癸巳
經世之未二千一百八十
甲午:商王雍己三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皮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商王雍己崩,弟太戊立,是謂中宗。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ㄨ王家#14,大修成湯之政。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申二千一百八十一#15
甲子:商王太戊二十一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酉二千一百八十二
甲午:商王太戊五十一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商王中宗崩,子仲丁踐位,遷于囂。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一百八十三
甲子:商王仲丁六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商王仲丁崩,國亂,弟外壬立。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商王外壬崩,國復亂,弟河亶甲立#16,徙居相。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亥二千一百八十四
甲午:商王河亶甲八年。
乙未:商王河亶甲崩,子祖乙踐位。圯于耿,徙居邢,巫賢為相。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商王祖乙崩,子祖辛踐位。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皇極經世卷第五之上竟
#1『經元之甲』原作『經世之甲』,據四庫本政。
#2『經會之己』原作『經世之己』,據四庫本改。
#3『經運之癸』原作『經世之癸』,據四庫本改。
#4『明四目』原作『明四日』,據四庫本改。
#5『壤』原作『孃』,據四庫本改。
#6『經元之甲』原作『經世之甲』,據四庫本改。
#7『經會之午』原作『經世之午』,據四庫本改。
#8『經運之甲』原作『經世之甲』,據四庫本改。
#9『滅相』原作『濟相』,據四庫本改。
#10『經元之甲』原作『經世之甲』,據四庫本政。
#11『經會之午』原作『經世之午』,據四庫本改。
#12『經運之乙』原作『經世之乙』,據四庫本改。
#13『伊尹』原作『湯伊尹』,據四庫本改。
#14『ㄨ』原作『又』,據四庫本改。
#15『八十一』原脫『一』字,據四庫本補。
#16『立』原作『之』,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五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五之中
以運經世之四 觀物篇之二十八
經元之甲一#1
經會之午七#2
經運之丙一百八十三#3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八十五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八十五
甲子:商王祖辛十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商王祖辛崩,弟沃甲立#4。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丑二千一百八十六
甲午:商王沃甲二十四年。
乙未:商王沃甲崩,國亂,兄祖丁立#5。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寅二千一百八十七
甲子:商王祖丁二十九年。
乙丑
丙寅
丁卯:商王祖丁崩,國亂,沃甲之子南庚立。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商王南庚崩,國亂,祖丁之子陽甲立。諸侯不朝。
癸巳
經世之卯二千一百八十八
甲午:商王陽甲二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商王陽甲崩,弟盤庚立,復歸于亳,改號曰殷。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辰二千一百八十九
甲子:商王盤庚二十五年。
乙丑
丙寅
丁卯:商王盤庚崩,弟小辛立。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已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商王小辛崩,弟小乙立。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
經世之巳二千一百九十
甲午:商王小乙六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商王小乙崩,子武丁踐位,是謂高宗。甘盤為相,以夢求傅說,得之于傅岩#6 。
丁已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午二千一百九十一
甲子:商王武丁八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未二千一百九十二
甲午:商王武丁三十八年#7。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商王高宗崩,弟祖庚立。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商王祖庚崩,弟祖甲立。
癸亥
經世之申二千一百九十三
甲子:商王祖甲二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周文王生。
經世之酉二千一百九十四
甲午:商王祖甲三十二年。
乙未:商王祖甲崩,子廪辛踐位。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商王廪辛崩,弟庚丁立。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商王庚丁崩,子武乙踐位,徙居河北。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一百九十五
甲子:商王武乙二年。
乙丑
丙寅:商王武乙震死,子太丁立。#8 丁卯
戊辰
己巳:商王太丁崩,子帝乙踐位。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周文王始即諸侯位。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亥二千一百九十六
甲午:商王帝乙二十五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商王帝乙崩,次子受辛立,是謂之紂。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始嬖妲己。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商囚文王于羑里。
壬戌
癸亥:商紂乃放文王歸于國,錫命為西方諸侯伯#9。
以運經世之五 觀物篇之二十九
經元之甲一#10
經會之午七#11
經運之丁一百八十四#12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九十七
經世之子二千一百九十七
甲子:商王受辛十八年。西伯伐崇,自岐徙居豐。
乙丑:周西伯伐密須。
丙寅:周西伯戡黎。
丁卯:周西伯伐邘#13。
戊辰
己巳:周文王沒,元子發踐位,是謂武王。葬文王于畢。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周武王東觀兵于盟津。
戊寅:商王受殺太師比干,囚箕子,微子以祭器奔周。
己卯:呂尚相武王,伐商。師逾盟津,大陳兵于商郊,敗之于牧野。殺紂#14,立其子武庚為後,還歸,在豐踐天子位。南面朝諸侯,大誥天下。以子月為歲始,曰年。與民更始。
庚辰命管叔、蔡叔、霍叔守邶、鄘、衛之三邑,謂之三監。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周武王崩,元子誦踐位,是謂成王。周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二公分治陝、洛,受顧命,率天下諸侯夾輔王室。葬武王于畢。
丙戌:三監及淮夷叛,周公東征,大誥天下。
丁亥
戊子:三監平,始黜商。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于宋以代商後#15,封康叔于衛,以保商民。命箕子于高麗,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鄰,降霍叔為庶人,不齒。東征淮夷,魯侯伯禽誓師于費,淮夷平,遂踐奄,肅慎來賀。
己丑
庚寅:往營成周,命召公相宅。
辛卯
壬辰:成周既成,周公分政成周東郊。以王命誥多士。
癸巳
經世之丑二千一百九十八
甲午:周成王九年。
乙未
丙申:周公沒,命君陳分政成周東郊。葬周公于畢。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周成王崩,召公、畢公受顧命,輔元子釗踐位,是謂康王。
癸亥:周康王元年,命畢公代君陳分政成周東郊。
經世之寅二千一百九十九
甲子:周康王二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周康王崩、子瑕踐位,是謂昭王。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卯二千二百。
甲午:周昭王六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辰二千二百一
甲子:周昭王三十六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周昭王南巡不返。子滿立,是謂穆王。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巳二千二百二
甲午:周穆王十五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午二千二百三
甲子:周穆王四十五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周穆王崩,子繁繄扈踐位,是謂共王。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周共王崩,子□踐位,是謂懿王。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未一一千二百四
甲午:周懿王八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周懿王崩,穆王子辟方立,是謂孝王。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申二千二百五
甲子:周孝王十三年。
乙丑
丙寅:周孝王崩,懿王子燮立,是謂夷王。國自此衰矣。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周夷王崩,子胡踐位#16,是謂厲王。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酉二千二百六
甲午:周厲王十二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周厲王好利,以榮公為卿。
甲寅
乙卯
丙辰:殺諫臣以為謗己者。
丁已
戊午
己未:周厲王為唱人所逐,出奔彘。週、召二伯行政,謂之共和。太子靜匿于召公家。文武之德自此盡矣。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二百七' 甲子:周厲王四十二年,在彘。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已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周厲王死于彘,周、召二伯立太子靜,是謂宣王。有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申伯為輔,大修文武之功。
甲戌:周宣王北伐獫狁。至于太原,吉甫為將。
乙亥:周宣王南征荊蠻,方叔為將。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亥二千二百八
甲午:周宣王二十一年。
乙未:宣王封弟友于鄭。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伐魯,立孝公。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伐姜戎#17,師敗于千畝,遂失南國。癸丑:
癸丑:料民于太原。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周宣王崩,太子宮涅踐位,是謂幽王。
庚申
辛酉
壬戌:始嬖褒姒。
癸亥
皇極經世卷第五之中竟
#1『經元之甲』原作『經世之甲』,據四庫本改。
#2『經會之午』原作『經世之午』,據四庫本改。
#3『經運之丙』原作『經世之丙』,據四庫本改。
#4『沃甲』原作『沃丁』,據四庫本改。
#5『兄』下疑脫『之子』二字。
#6『于傳岩』原脫,據四庫本補。
#7『商王』原作『商三』,據四庫本改。
#8『子太丁』原脫『子』字,據四庫本補。
#9『諸侯伯』原脫『伯』字,據四庫本補。
#10『經元之甲』原作『經世之甲』據四庫本改。
#11『經會之午』原作『經世之午』,據四庫本改。
#12『經運之丁』原作『經世之丁』,據四庫本改。
#13『邢』原作『邢』,據四庫本改。
#14『紂』原作『受』,據四庫本改。
#15『代』原作『杞』,據四庫本改。
#16『胡』原作『起』,據四庫本改。
#17『姜』原作『羌』,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五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五之下
以運經世之六 觀物篇之三十
經元之甲一
經會之午七
經運之戊一百八十五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九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九
甲子:周幽王五年,廢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虢石父為卿。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侯以犬戎伐周,敗幽王于驪山,殺之。晉、秦率鄭、衛之君逐犬戎,立太子宜臼,是謂平王。東徙居洛邑,是謂東周。
辛未:周平王錫晉文侯、秦襄公,命秦分岐西,晉分河內。
壬申:秦立西畤,祠白帝。魯惠公即位。
癸酉
甲戌
乙亥:秦文公即位。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秦東徙,居濟渭之間。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衛莊公即位。
甲申
乙酉:秦作鄜畤。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丑二千二百一十
甲午:周平王二十四年。
乙未:晉昭侯即位。
丙申:晉昭侯封弟成師于曲沃。
丁酉:鄭莊公即位。
戊戌:鄭莊公封弟段于京城。
己亥
庚子:衛公子州吁阻兵。
辛丑:楚亂,熊通弒其君代立。
壬寅:晉亂,大夫潘父弒其君昭侯而納桓叔,不克。國人殺潘父而立君之弟平,是謂孝侯。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衛州吁出奔。
己酉
庚戌:晉曲沃桓叔卒,子莊伯繼。齊莊公卒,子釐公立。
辛亥
壬子:宋桓公疾,讓其弟穆公。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晉曲沃莊伯入翼,弒其君孝侯。 國人逐莊伯,立孝侯子,是謂鄂侯。
戊午
己未:魯隱公立。
庚申
辛酉:周平王崩,其孫林立,是謂桓王。與鄭交惡。宋穆公病,讓其兄之子殤公。世子馮奔鄭。
壬戌:衛公子州吁作難,弒其君桓公代立。宋會陳、蔡、衛三國之師伐鄭,殺州吁于濮。國人迎公之弟晉于邢而立之,是謂宣公。
癸亥:晉曲沃莊伯以鄭、邢之師攻翼,王使尹氏翬#1、武氏為之助,翼侯出奔隨。莊伯叛王,王使虢伐,莊伯復奔曲沃。晉人及虢侯立翼侯子光,是謂哀侯。鄭伐宋。
經世之寅二千二百一十一
甲子:周桓王三年。晉翼侯自隨入于鄂,是謂鄂侯。
乙丑:晉曲沃莊伯卒,子稱繼,是謂武公。
丙寅:宋、齊、衛之君盟于瓦屋。
丁卯:秦自沃、渭之間徙居雍。
戊辰:齊會魯、鄭之師伐宋。
己巳:魯亂,公子翬#2弒其君隱公,立惠公之子,是謂桓公。羽父為之太宰。
庚午
辛未:宋亂,太宰華督殺司馬孔父及弒其君殤公,迎穆公子馮于鄭士,是謂莊公。
壬申:晉曲沃武公敗晉師于汾旁,獲哀侯。晉人立其子,是謂小子侯。
癸酉:晉曲沃武公弒其君哀侯于曲沃。
甲戌:周桓王以蔡、衛、陳之師伐鄭,不利,矢中王肩。
乙亥:蔡人殺陳佗。戎伐齊,鄭使公子忽救之,有功。楚伐隨,俾請王之號于周。
丙子:晉曲沃武公入翼,殺小子侯。王使虢仲伐,稱復歸曲沃。虢仲立一及侯弟湣。
丁丑:秦亂,寧公卒,三父廢世子而庚立出子#3。是年,楚熊通伐隨,東開地至濮上,遂稱王,是謂武王。
戊寅
己卯
庚辰:鄭莊公卒,世子忽繼。宋執鄭祭仲,立突,是謂厲公。忽奔衛。祭仲專政。衛宣公殺其二子伋、壽。
辛巳:衛宣公卒,子朔立,是謂惠公.
壬午:齊會宋、衛、燕伐魯,不利。
癸未:秦三父殺出子#4而立世子,是謂武公。齊釐公卒,世子諸兒繼,是謂襄公。宋會齊、蔡、衛、陳伐鄭。
甲申:周桓王崩,太子佗嗣位,是謂莊王。鄭祭仲殺雍糾而逐厲公,迎忽反政,是謂昭公。秦伐彭戲氏至于華山。齊襄公削公子無知祿。宋會魯、衛、陳伐鄭。
乙酉:衛公子伋、壽傅逐惠公,立伋之弟黔牟。惠公出奔齊。宋會魯、衛、陳、蔡伐鄭。
丙戌:秦夷三父族。鄭高渠彌弒其君昭公,立其弟子亹,渠彌專政。
丁亥:周有黑肩之難。齊襄公殺魯桓公于灤,立其子同,是謂莊公。又會諸侯于首止,殺鄭子亹。高渠彌逃歸,與祭仲迎公子嬰于陳立之。
戊子:周王姬下嫁#5于齊。
己丑:周葬桓王。
庚寅
辛卯:周伐隨,責尊楚也。齊伐紀,紀侯大去其國。楚武王卒于#6伐隨,子繼,是謂文王。始都郢。
壬辰:齊會宋、魯、陳、蔡伐衛,入惠公。
癸巳:衛惠公復入,殺二公子傅#7 ,黔牟奔周。
經世之卯二千二百一十二
甲午:周莊王十年。秦滅小虢。
乙未:齊公子無知以葵丘之戍卒#8入弒襄公,代立。公子糾奔魯,小白奔莒。
丙申:齊人殺無知。公子小白入,是謂桓公。糾後入,不克。齊伐魯,殺糾。其傅召忽死之,管仲請囚,又相桓公。
丁酉:魯敗齊師于長勺,敗宋師于乘丘。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9獻舞歸。自是江漢之國皆服于楚。
戊戌
己亥:周莊王崩,太子胡齊嗣位,是謂釐王。宋亂,南宮萬殺其君閔公及其大夫仇牧#10、太宰華督,立公子遊。羣公子奔蕭,復以蕭攻萬#11及殺遊,立公弟御說,是謂桓公。
庚子:齊會宋、陳、蔡、邾之師伐魯,三敗之,取遂。又會魯于柯,遂復其侵地,曹沫劫盟故也。
辛丑:齊會陳、曹及王人伐宋。楚師入蔡。
壬寅:齊桓公會宋、陳、衛、鄭之君盟于鄄。晉曲沃武公滅翼,以重寶入周,得請為諸侯。
癸卯:齊桓公會宋、陳、魯、衛、鄭、許、滑、滕之君盟于幽。秦武公卒,弟德公立。楚滅鄧。
甲辰:周釐王崩,太子閬踐位,是謂惠王。晉武公卒,子獻公詭諸繼。秦徙居雍。楚文王卒,世子□繼,是謂杜敖。
乙巳:秦德公卒,子宣公#12繼。
丙午
丁未:周有五大夫#13之難,邊伯、石速、蔿國以蔡、衛之師攻王,立弟頹。王出,居鄭之櫟。
戊申:鄭厲公及虢叔入王,于成周殺頹#14,而執仲父及五大夫#15;難遂平。
己酉:秦作密畤,敗晉師于河曲。晉伐驪,獲驪女以為姬。陳公子完奔齊。楚亂,弟惲弒其君□代#16立,是謂成王。
庚戌:楚修好于周及諸侯。
辛亥:衛惠公卒,子懿公繼。
壬子:晉有驪姬之難,殺群公子,自翼徙居絳。
癸丑:晉伐#17虢,責納群公子也。
甲寅:周惠王錫齊桓公,命為伯。
乙卯:晉城#18曲沃及蒲。楚伐鄭。
丙辰
丁巳:齊伐山戎,至于孤竹,以救燕,俾修貢天子。秦宣公卒,弟成公立。楚殺令尹子元,以鬬穀於菟為令尹。
戊午
己未:魯亂,叔牙弒其君莊公。子開立,是謂湣公。季友立世子班,不克,奔陳。
庚申:晉滅霍、魏、耿,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
辛酉:魯亂,慶父以莊姜弒湣公代立。季友逐慶父而立公子申,是謂釐公。狄滅衛,殺懿公。齊桓公攘戎狄而立戴公,東徙渡河,野處曹邑。戴公卒,弟燬立,是謂文公。自曹邑徙居楚丘。晉伐東山皋落氏。秦成公卒,弟任好#19立,是謂穆公。
壬戌:秦伐茅津#20。齊會宋、鄭、魯、曹、邾之君于檉。
癸亥:齊城楚丘以居衛,又會江、黃之君于貫。晉滅虢。
經世之辰二千二百一十三
甲子:周惠王二十年。齊會宋、江、黃之君于陽穀#21。
乙丑:齊會宋、陳、魯、衛、鄭、許、曹之師伐蔡,遂入楚,盟于召陵,執陳轅濤徐。晉殺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走蒲,夷吾奔屈。秦#22娶晉女為夫人。
丙寅:齊桓公會宋、陳、魯、衛、鄭、許、曹之君及王世子盟于首止#23 。晉伐蒲,重耳奔翟。又伐虞及虢,虢君奔周。是年#24;秦#25始得志于諸侯,百里奚、蹇叔為之輔。楚滅弦。
丁卯:齊伐鄭。晉伐屈,夷吾奔梁。
戊辰
己巳:周惠王崩,太子鄭踐位,是謂襄王。太叔作難。齊帥宋、衛、許、曹、陳會王#26人于洮。晉伐翟,不利于齧桑。
庚午:齊桓公會宰孔周公及宋、衛、鄭、許、曹之君于葵丘。宋襄公立。晉獻公卒,公子奚齊立。大夫里克及丕鄭#27殺之。大夫荀息立其弟卓子。
辛未:晉里克殺其君卓子及大夫荀息,而納夷吾。夷吾入,是謂惠公。惠公既立,殺里克而絕秦。
壬申:周亂,叔帶以戎伐周,秦、晉來救。
癸酉
甲戌:齊桓公會宋、陳、魯、衛、鄭、許、曹之君盟于鹹。晉饑,秦輸之粟。
乙亥:秦饑,晉閉之糴而又伐之。楚滅英。
丙子:齊桓公會宋、陳、魯、衛、鄭、許、曹之君盟于牡丘,以救徐。管仲卒,易牙專政。秦伐晉,敗之于韓原,獲其君夷吾。夷吾獻河西地,乃得還,仍以世子圉為質。
丁丑:戎攻周,齊會諸侯師戍#28周,又會宋、魯、衛、陳、鄭、許、邢、曹之君于淮,以全鄫。
戊寅:齊桓公卒,五公子爭國,公子無詭立,易牙專政,世子昭出奔宋。
己卯:宋會曹、衛、邾伐齊,殺無詭,敗四公子,立世子昭,是謂孝侯。狄伐衛。
庚辰:秦滅梁。
辛巳
壬午:宋襄公會楚、陳、蔡、鄭、許、曹六國之君于盂#29;為楚所執。楚成王執襄公于會以伐宋,盟而#30之。
癸未:齊入王叔帶于周,秦、晉徙陸渾之戎于伊川。宋會衛、許、滕伐鄭,不利。晉公子圉自秦逃歸。楚救鄭,大敗宋師于泓。
甲申:周頹叔桃子以狄師伐鄭,遂以狄女隗氏為後。宋襄公卒,子成功壬臣繼。齊伐宋。楚伐陳。
乙酉:襄王廢狄后,頹叔桃子以狄師攻周,王出居鄭之氾,叔帶代立,與狄后居于溫。晉有卻芮之難,惠公卒,世子圉繼,是謂懷公。秦穆公使人殺之,而入公子重耳,是謂文公。趙衰為原大夫專政。
丙戌:秦、晉之師滅王叔帶于溫,而納王于成周。王享晉文公于郟,而命益之河內地。衛文公卒,世子成公鄭繼。楚圍陳,以入頓子。
丁亥:宋背楚親晉。楚滅夔伐宋,又#31伐齊。
戊子:齊孝公卒,弟潘父殺世子代立,是謂昭公。晉救宋,作三軍。楚使子玉#32伐宋。
己丑:周襄王狩于河陽。晉會齊、宋、蔡、秦之師伐衛,大敗楚師于城濮。遂會齊、宋、蔡、鄭、魯、衛之君盟于踐土。楚救鄭,不利,殺令尹子玉得臣。
庚寅:晉會王人及諸侯于翟泉。
辛卯:衛成公自陳如周,周請晉納成公于衛,而誅大夫元咺及公子瑕。秦、晉圍鄭。
壬辰:魯取濟西田。衛徙居帝丘。
癸巳:晉文公卒,世子歡繼,是謂襄公。
經世之巳二千二百一十四
甲午:周襄王二十五#33年。秦穆公伐鄭。晉敗秦師于般,獲其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魯僖公卒,世子興繼,是謂文公。
乙未:晉歸秦三帥。楚亂,世子商臣弒其君惲代立,是謂穆王。
丙申:秦伐晉,不利于彭衛。
丁酉:秦伐晉,取王官#34。楚伐江,晉師來救。
戊戌:秦伐西戎,破國十二。楚滅江。
隁
壬寅:周襄王崩,太子壬臣嗣位,是謂頃王。
癸卯:周葬襄王。晉會諸侯人救鄭。秦伐晉,取武遂。
甲辰:晉伐秦,取少梁。秦伐晉,取北徵。
乙巳:魯敗狄于鹹,獲其帥喬如。
丙午:秦伐晉,取羈馬。
丁未:楚穆王卒,世子莒繼,是謂莊王。
戊申:周頃王崩,國亂,公卿爭權。晉趙盾平周亂而立王子班,是謂匡王。宋及諸侯盟于新城。齊昭公卒,國亂,公子商人殺世子舍代立,是謂懿公。
己酉:秦伐蔡。齊伐魯。
庚戌:齊修郪丘之盟。宋人弒其君昭公,弟鮑立,是謂文公。楚滅庸。
辛亥:晉會衛、陳、鄭伐宋。
壬子:魯文公卒于臺下,襄仲殺世子惡,而立公子俀#35,是謂宣公。三桓專政。秦康公卒,世子稻繼,是謂共公。齊亂,大夫丙歜殺其君懿公,立公子元,是謂惠公。宋亂,羣公子作難。
癸丑:齊取魯濟西田#36。晉伐鄭。楚侵陳及宋。
甲寅:周匡王崩,弟瑜立,是謂定王。鄭敗宋師于大棘,獲其太宰華元。晉伐鄭。秦伐晉。晉趙盾弒其君靈公,迎襄公弟黑臀于周,立之,是謂成公。
乙卯:周葬匡王。楚伐陸渾之戎,遂觀兵于周郊。
丙辰:鄭亂,公子作難。
丁巳:晉伐陳以救鄭。秦共公卒,世子稻繼,是謂桓公。
戊午:晉趙盾、衛孫兔侵陳。
己未:晉會諸侯于黑壤。
庚申:晉伐秦。楚滅舒蓼。
辛酉:晉侯會宋、衛、陳、鄭于扈,陳不至,遂伐陳。晉成公卒于扈,公子據立,是謂景公。趙盾卒,子朔繼事。
壬戌:齊歸魯濟西田。齊惠公卒,公子無野繼,是謂頃公。大夫崔杼奔衛。陳亂,夏徵舒弒其君靈公。晉伐鄭,楚師來救。楚伐鄭,晉師來救。
癸亥:楚伐陳,誅夏徵舒,納公孫寧儀于陳。
經世之午二千二百一十五
甲子:周定王十年。楚伐鄭,大敗晉師于河上。晉屠岸賈作難于下宮,殺趙朔及其族。朔妻匿于公宮,生武。
乙丑;楚伐宋。
丙寅:楚圍宋。
丁卯:周定王殺二伯。晉滅赤狄#37及潞氏。
戊辰:楚宣王榭火。晉滅申氏,又平王室之亂。
己巳:晉會諸侯之君于斷道。
庚午:魯宣公卒,世子黑肱繼,是謂
成公。:晉伐齊。楚莊王卒,世子審繼,是謂共王。
辛未:周伐茅戎,不利。
壬申:齊伐衛,敗魯、衛之師于新築。晉會諸侯之師救衛,大敗齊師于鞍#38。宋文公卒,子瑕繼,是謂共公。華元專國,兩盟于晉、楚。楚會十國之人于蜀#39。
癸酉:晉會宋、衛、魯、曹伐鄭。鄭兩伐許。
甲戌:晉伐楚救鄭。
乙亥:周定王崩,太子夷嗣位,是謂簡王。晉會齊、宋、衛、魯、鄭、曹、邾、杞八國之君盟于蟲牢。楚伐鄭。
丙子:楚伐鄭,晉救鄭。是年,壽夢稱王于吳。
丁丑:晉會齊、宋、魯、衛、曹、邾、莒八國之君于馬陵,以救鄭。吳王壽夢始通好中國。
戊寅:晉殺大夫趙同、趙括#40。
己卯:晉會齊、宋、魯、衛、鄭、曹、邾、杞八國之君盟于蒲。齊頃公卒,子環繼,是謂靈公。晉伐鄭。秦伐晉。楚伐莒,入鄆。
庚辰:晉景公有疾,授世子#41州蒲位,是謂厲公。景公卒,程嬰攻屠岸賈于公宮#42 ,滅其族,復趙武、趙朔之封邑。程嬰請死。
辛巳:秦、晉修夾河之盟#43。
壬午:晉、楚同盟于宋#44,晉#45 敗狄于交剛。
癸未:魯成公朝于周。晉會#46齊、宋、魯、衛、鄭、曹、邾、滕八國之師伐秦,敗之于麻遂。
甲申:秦桓公卒,子景公繼#47。
乙酉:晉會諸侯之君于戚。宋共公卒,國亂,大司馬唐山殺世子肥,右師華元、左師魚石#48誅唐山,而立公子成,是謂平公。楚遷許于業。吳大會諸侯之君于鍾離。
丙戌:晉伐鄭,大敗楚師于鄒陵#49 。楚救鄭不克。矢中王目,誅令尹側。
丁亥:晉會諸侯盟于柯陵。是年,晉殺三卻。
戊子:晉亂,樂書弒其君厲公,迎公子周于周,立之,是謂悼公。魯成公卒,子午繼,是謂襄公。楚會鄭伐宋,入彭城。晉侯會宋公、魯仲孫蔑、衛侯、邾子、齊崔杼,同盟于虛杼。
己丑:周簡王崩,太子泄心嗣位,是謂靈王。晉會諸侯之師伐宋,圍彭城。
庚寅:周葬簡王。晉伐鄭,會諸侯之師于戚,以城虎牢。
辛卯:晉會八國之君盟于雞澤。楚伐吳,至于衡山。
壬辰:晉用魏絳。楚伐陳。
癸巳:晉會諸國之師于戚城,又救陳。吳會魯、衛之君于善道。
經世之未二千二百一十六
甲午:周靈王五年。
乙未:晉會七國之君于鄬。
丙申:晉會諸國之君于邢丘。鄭子駟殺羣公子。
丁酉:秦伐晉。晉會十一國之君伐鄭。楚亦伐鄭。鄭兩盟晉、楚。
戊戌:晉率十一國之君會吳壽夢于祖#50,以滅逼陽。又會十一國之師伐鄭,又伐秦。楚伐宋,又救鄭。
己亥:晉兩會十一國之師伐鄭,賜魏絳食釆安邑。秦伐晉救鄭。魯三桓分軍。楚伐鄭,又伐宋。
庚子:楚會秦伐宋。吳壽夢卒,長子諸樊繼。
辛丑:楚共公卒,子昭廢世子代立,是謂康王。吳伐楚,不利。
壬寅:晉率齊、宋、魯、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國之君會吳諸樊于向#51,又會諸侯之師伐秦。衛亂,孫林父、寧殖#52作難,衛侯出奔齊。楚伐吳,有功。
癸卯:晉悼公卒,子彪繼,是謂平公。
甲辰:晉侯會宋、魯、衛、鄭、曹、莒、邾、薛、杞、小邾十國之君盟于大梁,執莒子、邾子以歸。又伐楚,至于方城。
乙巳
丙午:晉用范中行會宋、衛、魯、鄭、曹、莒、邾、滕、薛#53、杞、小邾十一國之師伐齊,敗之于靡下,進圍臨淄#54,齊靈公奔莒。
丁未:齊廢世子光,以公子牙為世子。崔杼復廢牙,立光為世子。靈公卒,光繼,是謂莊公。崔杼當國。鄭簡公誅大夫子孔#55,以子產當國。
戊申:晉侯會十一國之君盟于澶淵。
己酉:晉侯會八國諸侯盟于商壬。樂盈奔楚。
庚戌:晉會十一國之君盟于沙隨。楚殺令尹子南。晉樂盈自楚適齊。
辛亥:欒盈自齊復入于晉,不克,死。范中行滅樂氏之族。齊伐晉,取朝歌。
壬子:晉會十一國之君于夷儀。楚會諸侯伐吳,又伐鄭。
癸丑:齊亂,崔子弒其君莊公,立異母弟杵臼,是謂景公。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晉敗齊師于高唐。楚會陳伐鄭及滅舒鳩。吳伐楚,不利。諸樊死,弟餘祭立,封季札于延陵。
甲寅:衛亂,育喜、孫林父爭權,林父不勝,奔晉。甯喜弒其君剽。晉執甯喜,求衛公子齊而納之。封林父于宿。齊慶封夷崔杼族而專國。鄭#56封子產六邑。楚會陳。蔡伐鄭。
乙卯:晉用趙武為正卿,是謂文子,與韓宣子起、魏武子絳同執國命#57,會諸侯大夫于宋。衛誅育喜。晉、楚、齊、秦同會兵于宋,從向戌之請,將弭兵也#58。
丙辰:周靈王崩,太子貴嗣位,是謂景王。齊慶封弛政,其子舍及田、鮑、高、樂之徒逐之,慶封奔魯,又適吳。楚康王卒,世子麋繼,是謂郊敖。
丁巳:晉智伯會十國諸侯入#59城杞。楚用叔圉為令尹。吳亂,餘祭遇弒#60;弟餘昧立。季札使魯、齊、鄭、晉。
戊午:蔡亂,世子弒其君代立。鄭亂,羣公子爭寵。宋災。晉會諸侯。
己未:魯襄公卒#62,世子又#62卒,國人立齊歸之子惆,是謂昭公。季武子專政#63。
庚申:晉趙武會諸國之大夫于虢。楚亂,令尹圍弒其君麋代立,是謂靈王。公子比奔晉。薳罷為令尹。
辛酉:晉韓宣子起使魯。
壬戌:魯昭公朝晉。齊晏嬰使晉。鄭伯#64 朝晉,又朝楚。
癸亥:楚會十一國之君于申,執徐子于會。又會七國諸侯師伐吳之朱方#65;以誅齊慶封。吳拔楚三邑。
經世之申二千二百一十七
甲子:周景王八年。楚會諸侯伐吳。秦景公卒,世子繼,是謂哀公。
乙丑:齊北伐燕,楚東伐吳,吳敗楚師于乾谿。
丙寅:楚起章華臺#66。
丁卯:楚滅陳,執其公子招,放之于越。
戊辰
己巳:晉平公卒,世子夷繼,是謂昭公#67。齊陳、鮑逐樂、高氏于魯#68,分其室。
庚午:晉韓起會齊、宋、魯、衛、鄭、曹、杞、邾大夫于厥憖。楚誘蔡侯于申,殺之。公子棄疾滅蔡,守之。執其世子有歸,用之。
辛未:魯朝晉。楚伐徐。
壬申:晉昭公會齊、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盟于平丘#69,魯不得與,執季孫意如以歸。楚公子比自晉歸,弒其君于乾谿。公子棄疾自蔡入,殺比代立,是謂平王。釋陳、蔡二君歸國。吳滅州來。
癸酉:楚復諸侯侵地,觀從用政。
甲戌:晉伐鮮虞。楚費無忌為太子建逆婦于秦。吳餘昧卒,季札逃,國人立餘昧子僚。
乙亥:晉昭公卒,子去疾立,是謂頃公。楚誘戎蠻子殺之。
丙子:晉滅陸渾之戎,吳伐楚。
丁丑:周鑄大錢。宋、衛、陳、鄭、吳、楚遷許于白羽。
戊寅:楚用費無忌專政,放太子建于城父。
己卯:齊景公與大夫晏嬰入魯問禮。宋有華氏之難,大夫華亥、華定、向寧奔陳。楚世子建自城父奔宋,又適鄭,又適晉。其傅伍奢及其一子死于楚。子員奔吳。
庚辰:宋華亥、華定、向寧入宋南里叛。
辛巳:周景王崩,葬景王。王室亂,三王子爭國。國人立猛,是謂悼王。王子朝殺猛代立。晉逐朝而入丐,是謂敬王。宋華亥、華定、向寧奔楚。楚世子建及晉師襲鄭,不克,死。其子勝奔吳。
壬午:召氏、尹氏入王子朝于成周。單子、劉子以王出居狄泉。楚徙都鄂,囊瓦子常為令尹。吳伐楚,敗陳、蔡、頓、胡、沈之師于雞父,滅胡、沈,獲陳夏齧,楚建之子勝啟之也。
癸未:楚城郢。吳公子光伐楚,拔巢及鍾離,二女爭桑故也。
甲申:魯有三桓之難,昭公奔齊。齊景公唁之于野井。晉趙鞅會宋、魯、衛、曹、邾、滕、薛、小邾之人于黃父。
乙酉:晉趙鞅會諸侯之師入王于成周。召、尹二氏之族以王子朝奔楚。楚平王卒,世子軫繼#70,是謂昭王。
丙戌:晉韓、趙、魏三家大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地#71。楚令尹子常殺費無忌。吳季札使晉。公子光弒其君僚代立,是謂闔廬。專諸、伍員為相。
丁亥:魯昭公自鄹如晉,次于乾侯。楚大夫伯嚭奔吳。
戊子
己丑:晉頃公卒,世子午繼,是謂定公#72。吳滅徐以侵楚。
庚寅:晉定公使大夫荀躒納魯昭公,不克。吳伐楚,拔舒。
辛卯:晉、韓不信,會齊、宋、魯、衛、曹、莒、薛、杞、小邾之師城成周。魯昭公卒于乾侯,三桓立其弟宋,是謂定公。吳伐越。
壬辰: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楚令尹子常敗吳師于豫章。
癸巳:吳敗楚師于豫章。
經世之酉二千二百一十八
甲午:周敬王十三年。
乙未:晉定公會宋、蔡、魯、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齊大夫于召陵,以伐楚。楚昭王北伐蔡。吳師入郢,令尹子常奔鄭,昭王奔鄖。又奔隨,使申包胥求救于秦。許徙居容城。吳王闔廬敗楚師于柏舉,五戰及郢,遂入其國,燒其宮,平其墓,伍子胥啟之也。
丙申:魯陽虎囚季桓子。秦救楚,敗吳師于稷。楚昭王自鄖復歸于郢,封吳夫概于堂谿。越乘虛破吳,入其國。吳王弟夫概自堂谿亡歸代立。闔廬逐夫概,夫概#73奔楚。
丁酉:周有檐翩之難,王出居姑蕕。楚去郢,復都鄀。鄭滅許。
戊戌:晉師入周敬王于成周。齊取鄆,為陽虎邑。
己亥:魯有陽虎之難,攻三桓,不克。竊寶玉大弓,走陽關#74。
庚子:秦哀公卒,子惠公,繼。
辛丑:魯以孔丘為司寇,從定公會齊景公于夾谷。齊復魯侵地,晏嬰在會。
壬寅:宋公之弟辰及大夫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陳入于蕭以叛。鄭子產卒。
癸卯:孔子去魯適衛。
甲辰:魯孔子在衛。晉六卿相攻。
乙巳:衛世子蒯聵奔宋。魯孔子自衛之宋,又如陳。楚會吳伐陳,滅頓。吳王闈廬伐越,不利,死。子夫差立,以伯嚭為太宰。是年,於越#75勾踐敗吳師于槜李,稱王于會稽。
丙午:魯定公卒,子蔣繼,是謂哀公。楚滅胡。
丁未:晉趙鞅圍范中行氏于朝歌,中行走邯鄲。楚會陳、隨、許圍蔡。吳敗越于夫椒,伏而釋之。越王勾踐伐吳,不利,使大夫文種行成委質以臣妾,遂棲于會稽。
戊申:衛靈公卒,其孫輒立。晉趙鞅會陽虎,以師入衛世子蒯聵,不克,居之于戚城。魯孔子復過宋。楚伐蔡。吳徙蔡于州來。於越#76范蠡歸國。
己酉:秦惠公卒,子悼公繼。魯孔子在陳。
庚戌:魯孔子之蔡。
辛亥:齊伐宋。晉伐衛。齊景公卒,子荼繼,是謂孺子。晉韓、趙、魏敗范中行氏于邯鄲。
壬子:齊亂,田乞弒其君孺子,迎公子陽生于魯而立之,是謂悼公。高昭子死國,惠子奔莒。魯孔子復至陳。楚昭王救陳軍于城父,卒于師。世子章繼,是謂惠王。吳伐陳。魯伐邾。宋伐曹。
癸丑:吳會魯于鄫,以伐齊,徵百牢于魯。
甲寅:宋滅曹。楚令尹子西召平王世子建之子勝于吳,以為巢大夫,號白公。吳伐魯,盟于城下而還。
乙卯:宋伐鄭。楚伐陳。吳伐齊。
丙辰:齊田乞卒,子常繼事,是謂成子。齊亂,鮑子弒其君悼公,立其子壬,是謂簡公。田常專國。魯孔子自陳復至于衛。楚伐陳。吳會魯伐齊,以救陳,殺大夫伍員。
丁巳:孔子自衛返魯,子貢使齊及吳、越、晉。齊伐魯,吳救魯,敗齊師于艾陵。越朝吳#77。
戊午:楚白公勝復奔吳,子西復召之。吳會魯、衛之君于橐臯,移兵攻晉。
己未:晉定公及諸侯會吳夫差于黃池。越伐吳,入其郛,執其世子友而還。
庚申:魯西狩獲麟。齊田常殺相闞止及弒其君簡公于徐州,立其弟驚,是謂平公。割安平以東自為湯邑。孔子于魯請討,不克。秦悼公卒,子厲公繼。晉伐鄭。宋桓魋出奔衛,又奔齊。楚巢大夫白公勝殺令尹子西,逐其君代立。
辛酉:魯使子服景伯使齊,子貢為介。齊歸魯侵地。衛世子蒯聵自戚入,是謂莊公。輒出奔魯。楚葉公以兵入,誅白公,而迎章復位,滅陳而縣之。
壬戌:魯孔子卒。
癸亥:晉伐衛,莊公出奔,國人立公子班師。齊伐衛,執班師,而立公子起。越敗吳師于笠澤。
經世之戌二千二百一十九
甲子:周敬王四十三年,衛石圃#78逐其君起,而迎輒復位。起奔齊。
乙丑:周敬王崩,太子嗣位,是謂元王。齊田常卒,子盤繼事,是謂襄子。吳會齊、晉之師伐楚。越伐吳。
丙寅:晉定公卒,子鑿繼之。知伯伐鄭,取九邑。越人伐吳。
丁卯:越伐吳,圍其國。
戊辰:越滅吳,破姑蘇#79,殺其王并其大夫,北會諸侯于徐州,致貢于周。太宰范蠡辭祿,遊五湖。殺大夫文種,遂兼有吳地。
己巳
庚午
辛未:周元王崩,太子介嗣位,是謂貞定王。
壬申
癸酉:魯季康子卒,三桓作難,弒其君哀公,立其子寧,是謂悼公。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晉伐鄭。
戊寅
己卯
庚辰:秦伐大荔。
辛巳
壬午
癸未:晉趙簡子鞅卒,子毋卹繼事,是謂襄子。同智伯、韓康子、魏桓子滅范中行氏,四分其地,及逐其君,立公孫驕,是謂哀公。秦取晉武城。
甲申:晉伐秦,復武城。
乙酉:齊平公卒,子積繼,是謂靈公。晉智伯及韓、魏二家兵攻趙襄子于晉陽。
丙戌:晉三家兵圍晉陽。
丁亥:晉韓康子、魏桓子復合趙襄子之兵攻智伯,滅之于晉陽,三分其地。齊田盤卒,子白繼事,是謂莊子。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世之亥二千二百二十
甲午:周貞定王二十三年,楚滅蔡。
乙未:秦厲公卒,子躁公繼。
丙申:秦伐義渠,虜其王以歸。楚滅杞,東開地至泗上。
丁酉
戊戌
己亥:周貞定王崩,太子去疾嗣位,是謂哀王。三叔襲殺哀王代立,是謂思王。
庚子:周亂,少弟#80鬼殺其王叔代立,是謂考王。
辛丑:晉哀公卒,子柳繼,是謂幽公。公室止有絳及曲沃。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秦躁公卒,弟懷公立。楚惠王卒,子中繼,是謂簡王。
庚戌:魯悼公卒,子元公繼。楚滅莒。
辛亥
壬子
癸丑:秦庶長黽弒其君懷公,立躁公孫,是謂靈公。
甲寅
乙卯:周考王崩,太子午嗣位,是謂威烈王。河南惠公封其少子于鞏,稱東周君。
丙辰:晉趙襄子卒,兄之子院繼事,是謂獻子。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獻子代立。韓康子卒,子武子繼事。魏桓子卒,子斯繼事,是謂文侯。
丁巳:趙桓子卒,國人殺其子,而迎獻子復位。
戊午:秦攻魏少梁。
己未:秦作上下畤。
庚申
辛酉:魏文侯殺晉幽公,立其弟止,是謂烈公。
壬戌
癸亥
皇極經世卷第五之下竟
#1『尹氏』原脫『氏』字,據四庫本補。
#2『公子暈』原作『羽父子暈』,據四庫本改。
#3『出子』原作『它子』,據四庫本改。
#4『出子』原作『它子』,據四庫本改。
#5『嫁』原作『降』,據四庫本改。
#6『卒于』原作『帥師』,據四庫本改。
#7『傳』原作『洩』,據四庫本改。
#8『戍卒』原作『戎卒』,據四庫本改。
#9『以蔡侯』原作『齊侯』,據四庫本補改。
#10『仇牧』原作『地牧』,據四庫本改。
#11『攻萬』原脫,據四庫本補。
#12『宣公』原作『宣王』,據四庫本改。
#13『五大夫』原作『三大夫』,據四庫本改。
#14『頹』原作『頹』,據四庫本改。按:『頹』同『頹』。
#15『五大夫』原作『三大夫』,據四庫本改。
#16『代』原作『伐』,據四庫本改。
#17『伐』原作『代』,據四庫本改。
#18『城』原作『滅』,據四庫本改。
#19『任好』原作『伍好』,據四庫本改。
#20『茅津』原作『芽津』,據四庫本改。
#21『陽穀』原脫『陽』字,據四庫本補。
#22『秦』原作『蔡』,據四庫本改。
#23『首止』原脫,據四庫本補。
#24『是年』原脫『年』字,據四庫本補。
#25『秦』原脫,據四庫本補。
#26『王』原作『正』,據四庫本改。
#27『丕鄭』原脫,據四庫本補。
#28『戍』原作【戌』,據四庫本改。
#29『盂』原作『盍』,據四庫本改。
#30『釋』原作『梓』,據四庫本改。
#31『又』原作『父』,據四庫本改。
#32『子玉』原作『子五』,據四庫本改。
#33『二十五』原作『一十五』,據四庫本改。
#34『王官』原作『王宮』,據四庫本改。
#35『侈』原作『倏』,據四庫本改。
#36『濟西田』原脫『田』字,據後文及四庫本補。
#37『赤狄』原作『赤伏』,據四庫本改。
#38『鞍』原作『安革』,據四庫本改。
#39『國之人于蜀』原脫,據四庫本補。
#40『趙同、趙括』原脫『同趙括』三字,據四庫本補。
#41『授世子』原脫,據四庫補。
#42『于公官』原脫,據四庫補。
#43『夾河之盟』原脫,據四庫補。
#44『宋』原脫,據四庫本補。
#45『晉』原脫,據四庫本補。
#46『晉會』原脫,據四庫本補。
#47『景公繼』原脫『公繼』二字,據四庫本補。
#48『左師魚石』原作『右師子魚』,據四庫本改。
#49『鄢陵』原作『鄂陵』,據四庫本改。
#50『柤』原作『租』,據四庫本改。
#51『向』原作『衛』,據四庫本改。
#52『寧殖』原作『寧桓』,據四庫本改。
#53『薛』原脫,據四庫本補。
#54『臨淄』原作『臨蕾』,據四庫本改。
#55『子孔』原作『子札』,據四庫本改。
#56『鄭』原脫,據四庫本補。
#57『國命』原脫,據四庫本補。
#58『也』原作『步』,據四庫本改。
#59『入』原作『人』,據四庫本改。
#60『遇弒』原作『過蔡』,據四庫本改。
#61『公卒』原脫,據四庫本補。
#62『世子又』原脫,據四庫本補。
#63『子專政』原脫,據四庫本補。
#64『鄭伯』原作『鄭侯』,據四庫本改。
#65『朱方』原脫,據四庫本補。
#66『起章華臺』原脫,據四庫本補。
#67『昭公』原作『元公』,據四庫本改。
#68『魯』原作『晉』,據四庫本改。
#69『晉昭公』原作『晉元公』,『平丘』原作『靈丘』,併據四庫本改。
#70『世子軫』原作『世于珎』,據四庫本改。
#71『分其地』原作『外其地』,據四庫本改。
#72『定公』原作『定侯』,據四庫本改。
#73『夫概』原脫『夫』字,據文義及四庫本補。
#74『陽關』原作『陽開』,據四庫本改。
#75『於越』原作『放越』,據四庫本改。
#76『於越』原作『放越』,據四庫本改。
#77『朝吳』原作『伐吳』,據四庫本改。
#78『石圃』原作『石國』,據四庫本改。
#79『破姑蘇』原作『被姑蘇』,據四庫本改。
#80『少弟』原作『弟少』,據四庫本乙正。
皇極經世卷第六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六之上
以運經世之七 觀物篇之三十一
經元之甲一
經會之午七
經運之巳一百八十六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二十一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二十一
甲子:周威烈王九年,魏城少梁。
乙丑:秦靈公卒,季父立,是謂簡公。
丙寅
丁卯:魏伐秦。韓伐鄭。
戊辰:齊伐晉。魏伐中山。
己巳
庚午:齊田莊子卒,子太公和繼。趙城平城。
辛未;魯元公卒,子顯繼,是謂穆公。
壬申:晉韓武子卒,子景侯度繼。趙獻子卒,子烈侯藉繼。魏伐秦。
癸酉:韓伐鄭,取雍丘。魏滅中山。楚簡王卒,子當繼,是謂聲王。
甲戌:鄭伐韓,取負黍。
乙亥:宋昭公卒,子悼公購繼。趙以白公仲為相#1。
丙子:齊宣公卒,子康公貸繼。田會以廪丘叛#2。
丁丑
戊寅:晉韓、趙、魏求為諸侯于周。
己卯:周威烈王崩,太子驕嗣位,是謂安王。楚聲王遇盜卒,子疑立,是謂悼王。
庚辰:秦攻魏陽狐#3 。
辛巳:秦簡公卒,子惠公繼。韓景侯卒,子烈侯繼。趙烈侯卒,弟武侯立。魏文侯以卜子夏、段干木為師,西門豹為將守鄴,吳起為將守西河,魏成子為相,樂羊為將,同韓、趙伐楚#4,至于乘丘。
壬午
癸未
甲申:韓盜殺相俠累。
乙酉
丙戌:晉烈公卒,子孝公繼。
丁亥
戊子:魏伐鄭,城酸棗。又敗秦軍于注。楚伐韓,取負黍。
己丑
庚寅:齊田和徙其君康公于海上,食一城。秦伐韓宜陽,取六邑。韓、趙大敗楚師于大梁。
辛卯:魯伐齊于平陸。齊伐魏,取襄陵。
壬辰:秦伐魏陰晉。
癸巳:齊田和會魏文侯于濁澤,求為諸侯。魏請于周及諸侯,皆許之。
經世之丑二千二百二十二
甲午:周安王十五年。秦惠公卒,子出子繼#5 。韓烈侯卒,子文侯繼。魏文侯卒,子武侯繼。
趙武侯卒,子敬侯繼。
乙未:田和稱諸侯于齊,列于周紀。魏攻趙邯鄂。
丙申: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于彭城。魏城安邑及王垣。趙破齊師于靈丘。齊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繼。秦庶長改殺出子及其母#6;迎靈公之子于河西立之#7,是謂獻公。
丁酉:趙破齊師于廪丘。
戊戌:魏敗趙師于兔臺。
己亥:齊、魏以衛伐趙,取剛平。
庚子:趙會楚伐魏,取棘蒲。楚悼王卒,宗室作亂,殺吳起。王子繼,是謂肅王#8。誅害吳起者七十餘家#9。
辛丑:齊伐燕,取桑丘。
壬寅:齊康公死于海上。齊桓侯卒,子因齊立,是謂威王。
癸卯:晉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繼。韓、趙、魏伐齊,至于靈丘。
甲辰:韓文侯卒,子哀侯繼。趙攻中山,戰于房子。魯穆公卒,子共公繼。
乙巳:周安王崩,太子喜嗣位,是謂烈王。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同滅晉,而三分其地。以靜公為家人,食端氏一城。
丙午:韓滅鄭,徙都之。趙敬侯卒,子成侯繼。宋休公卒,子辟公繼。
丁未
戊申:魯伐齊,入陽關。趙伐齊,至博陵。
己酉:魏拔齊薛陵,攻趙北藺。趙拔魏鄉邑七十三。宋辟公卒,子剔成繼。
庚戌:韓嚴弒其君哀侯,立其子懿侯。魏武侯卒,公子爭國。趙伐魏,立公子罃,是謂惠王。趙敗秦軍于鄗安。
辛亥:趙伐齊,取甄。魏敗趙師于覃懷。齊威王烹阿大夫,封即墨大夫萬家。楚肅王卒,弟良夫繼,是謂宣王。
壬子:周烈王崩,弟扁嗣位,是謂顯王。齊西敗趙、魏之師于濁澤。趙輸長城#10,魏入觀。齊、魏敗韓師于馬陵。
癸丑:韓、魏攻周#11。
甲寅:趙、韓分周為二。
乙卯:魏會趙攻秦,不利于宅陽。
丙辰:齊攻秦,不利于石門。魏伐宋,取儀臺。
丁巳:周顯王西賀秦獻公。魏與秦會于杜平。
戊午
己未:秦獻公卒,子孝公繼,敗魏師于少梁。魏敗韓師于澮。
庚申:魏拔趙皮牢。
辛酉:周致文武胙于秦孝公。東周君惠公卒,子傑繼。韓、趙、魏伐齊。
壬戌:秦用衛鞅。韓懿侯卒,子昭侯繼。
癸亥
經世之寅二千二百二十三
甲子:周顯王十二年。宋取韓黃池。齊封驪忌為成侯。
乙丑:趙會燕于河上,會齊于平陸。魯、衛、宋、鄭朝魏。
丙寅:魯共公卒,子康公繼。齊會趙于郊,會魏于平陸,會秦于杜平。
丁卯:秦敗魏師于元里,取少梁。魏圍趙邯鄲。
戊辰:韓攻東周君,取陵觀及邢丘。齊田忌、孫臏救趙,敗魏師于桂陵。是年,齊始稱王。
己巳:秦大良造、衛鞅會韓、趙之師圍魏襄陵。
庚午:韓用申不害為相。秦、趙伐魏,魏歸趙邯鄲,盟于漳水之上。
辛未:趙成侯卒,世子繼,是謂肅侯。秦開阡陌,大築冀室于咸陽,自雍徙都之。
壬申
癸酉:趙奪晉君端氏,徙之屯留。秦初為賦。
甲戌
乙亥:魯康公卒,子景公繼。
丙子
丁丑
戊寅:周顯王錫秦孝公,命為伯。齊威王卒,子宣王辟彊繼。
己卯:諸侯西賀秦。
庚辰:齊救韓、趙,田忌、田嬰、孫臏大敗魏師于馬陵,獲將龐涓及世子申。
辛巳:楚宣王卒,子威王繼。秦奪魏河西七百里。魏去安邑,徙都大梁。
壬午
癸未:秦孝公卒,子惠文君繼,是謂惠王。商鞅奔魏,魏不受,復入于秦。
甲申:秦惠文君夷商鞅族。蘇秦入秦,不受。
乙酉:周顯王西賀秦。孟軻為魏卿。
丙戌:秦拔韓宜陽。魏惠王卒,子襄王繼。齊宣王會魏襄王于鄄。
丁亥:蘇秦會趙、燕、韓、魏、齊、楚六國之師盟于洹水之上,以攻秦,至于函谷。韓作高門。是年,楚滅越,獲其王無彊,盡取其地,東開地至浙江。魏始稱王。齊田嬰為相。
戊子:燕文公卒,子易王立。韓昭侯卒,子惠王立。楚敗齊師于徐州。齊田嬰詐楚,故不利。
己丑:齊會魏伐趙,又伐燕,取十城。
庚寅:秦伐魏。
辛卯:宋亂,公弟偃弒其君代立,是謂元王。
壬辰:楚威王卒,子懷王槐繼。魏伐楚,取陘山。秦伐魏,取汾陰。
癸巳:秦用張儀為相。陳軫適楚。楚滅蜀。魏輸秦上郡。
經世之卯二千二百二十四
甲午:周顯王四十二年。齊會魏攻韓之桑丘。
乙未:趙肅候卒,子定繼,是謂武靈王。齊用孟軻為上卿。
丙申:孟軻去齊。
丁酉:秦始稱王。齊宣王卒,子湣王地繼。秦築上郡塞。
戊戌:韓、燕稱王。楚破魏襄陵八城,移兵攻齊。秦張儀會齊、楚執政于齧桑。
己亥:秦張儀出相魏。燕會韓、魏二君于區鼠。
庚子:周顯王崩,子定嗣位,是謂慎靚王。是年,趙始稱王。齊封田嬰于薛。盜殺蘇秦于齊。蘇代復相燕。燕易王卒,子噲繼。子之專國。蘇代使齊。
辛丑:宋伐楚,取地三百里,始稱王。秦、齊交婚。
壬寅:魏襄王卒,子哀王繼。張儀復相。
癸卯:楚會齊、趙、韓、魏、燕攻秦,不利。齊獨後。秦樗里疾大敗六國之師,獲將申差及韓、魏二公子。
甲辰:齊敗魏師于觀津,與秦爭雄雌。魯景公卒,子平公繼。秦敗韓師于濁澤,韓請割名都一以助伐楚#12;既而背之#13,秦又伐韓,敗韓師于岸門。楚救不至。燕王噲以國屬子之。
乙巳:齊伐燕。秦伐趙,拔中都及西陽。
丙午:周慎說王崩,子延繼,是謂赧王,稱西周君。秦拔義渠二十五城,又取韓之石章。
丁未:楚、齊和親。燕亂,將市被攻子之,不克,反攻世子,又不克,死。
戊申:楚攻秦,不利。秦伐齊,楚救不至。秦張儀結楚樗里疾攻趙#14。
己酉:楚懷王大伐秦,不利。又伐,又不利。秦庶長魏章會齊、韓之師,大敗楚師于藍田,又敗之于丹水之陽,獲其將屈丐,遂取漢中地,置黔中郡。韓宣王卒,世子蒼繼,是謂襄王。齊以五都兵攻燕。燕亂,國人立太子平,是謂昭王。
庚戌:楚屈原使齊。秦張儀使楚,會楚、齊、韓、趙、魏、燕六國西事秦,至咸陽。而秦惠王卒,世子武王繼。燕起金臺以禮郭隗。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至,劇辛自趙至。
辛亥:秦會魏于臨晉。張儀、魏章適魏。樗里疾、甘茂為相。
壬子:楚合齊以善韓。
癸丑:秦武王會魏哀王于應,會韓襄王于臨晉。
甲寅:東、西二周君相攻。楚圍韓之雍丘#15。秦甘茂拔韓之宜陽。武王舉周鼎,絕臏而死,國人迎母弟稷于趙而立之,是謂昭襄王太后臨朝稱制,魏冉專政。趙武靈王改用胡服。
乙卯:秦復韓武遂。嚴君疾、向壽為相。甘茂適魏。
丙辰:楚絕齊以善秦。
丁巳:秦昭襄王會楚懷王于黃棘,復之上庸。
戊午:齊、韓、魏攻楚。楚求救于秦。魯平公卒,子文公賈繼。秦取韓武遂,拔魏蒲坂。
己未:秦復魏蒲坂,會韓于武遂。
庚申:楚伐秦,不利。秦昭襄王會齊、韓、魏伐楚,敗之于重丘。
辛酉:齊孟嘗君入秦為質。
壬戌:楚懷王放大夫屈原于江濱,與秦昭襄王會于武關,不復。國人迎太子橫于齊而立之,是謂頃襄王。其弟子蘭為令尹。齊歸秦涇陽君。孟嘗君自秦逃歸。秦會齊、魏伐楚,取八城。趙拔燕、中山,攘地北至代,西至九原。
癸亥:齊會韓、魏伐秦,至于函谷。秦伐楚,取十六城。趙武靈王稱主父,會群臣于東宮,廢太子章,而授庶子何位,是謂惠文王。以肥義為之相。北略地,南入秦,稱使者。
經世之辰二千二百二十五
甲子:周赧王十八年。楚懷王于秦逃歸,不克。
乙丑:楚懷王死于秦,楚遂絕秦。魏哀王卒,子昭.王繼。齊會韓、魏、趙、宋五國之兵攻秦,至盥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韓襄王卒,子釐王繼。趙主父滅中山,徙其王于膚施,封廢太子章于代,號安陽君。使田不禮為之相。
丙寅:秦免樓緩相,穰侯魏冉復相,率師攻魏。趙安陽君及田不禮作難,公子成及大夫李兌平之。主父死于沙丘宮。
丁卯:秦向壽伐韓,拔武始。
戊辰:楚與秦復和。韓伐秦,不利。秦左庶長白起大敗韓及諸侯之師于伊闕,取城五,坑軍二十四萬,獲將公孫喜。
己巳:楚逆婦于秦。秦魏冉免相。大良造、白起伐魏取垣,攻楚拔宛。
庚午:秦魏冉復相,封陶邑。司馬錯伐韓軹及鄧。
辛未:齊有田甲之難,免孟嘗君相。魏獻河東地方四百里入秦,韓獻武遂二百里入秦。趙會齊伐韓。
壬申:齊復孟嘗君相。秦伐韓,拔六十一城。
癸酉:齊、秦約稱東、西帝,復罷。
甲戌:齊孟嘗君謝病#16。秦昭襄王巡漢中及上郡、河北,拔魏新垣及曲陽。
乙亥:齊滅宋,至于泗上。十二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南取楚之淮北,西侵韓、趙、魏。魏獻秦安邑。秦伐魏之河內,攻韓之夏山。
丙子:齊孟嘗君以薛屬魏。秦昭襄王會楚頃襄王于宛,會趙惠文王于中陽,伐齊,拔九城。
丁丑:燕樂毅會秦、楚、韓、趙、魏五國之師伐齊,大敗齊師于濟西。遂入臨菑,拔城七十。拜樂毅上卿,封昌國君。留圍齊即墨及莒。齊湣王保莒。楚使潭齒救齊,殺齊湣王于莒。莒人立其子法章,是謂襄王。荀卿行祭酒。
戊寅:楚頃襄王會秦昭襄王于鄢。秦穰侯代魏,至于國。
己卯:秦昭襄王會韓釐王于新城,會魏昭王于新明,伐趙,拔二城,伐韓,取六邑。
庚辰:楚會魏、趙伐秦。秦伐楚。魏冉復相。趙使蘭相如入秦獻璧。
辛巳:楚割上庸及漢中,請和于秦。秦白起拔趙二城,司馬錯拔楚上庸。燕昭王卒,子惠王繼,以騎劫代樂毅將。樂毅奔趙。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會于澠池。藺相如相。
壬午:齊田單大破燕軍于即墨,獲將騎劫,復城七十,迎襄王自莒入臨菑。封田單安平君。秦白起拔楚西陵。
癸未:楚頃襄王出奔陳。郢陷于秦。大良造、白起破楚入郢,燒夷陵,以郢為南郡。封起武安君。
甲申:秦拔楚巫及黔中,作黔中郡。魏昭王卒,子安釐王繼。
乙酉:楚東收江旁十五邑以扞秦。魏拔秦二城,封無忌信陵君。
丙戌:秦兵圍大梁。魏入溫請和。秦以穰侯為相國。韓暴□救魏,不利。趙廉頗拔魏房子、安陽。
丁亥:魏芒卯攻韓#17,不利。秦師救韓,敗趙、魏之師十五萬于華陽。魏入南陽請和,以其地為南陽郡。
戊子:韓釐王卒,子桓惠王繼。趙取東胡地。
己丑:楚黃歇奉太子完入秦為質,求平。又助韓、魏伐燕。齊田單拔燕中陽。秦會楚、韓、趙、魏伐燕。燕惠王卒,子武成王繼。趙藺相如伐齊。
庚寅:秦穰侯伐齊,取剛壽以廣陶邑。范睢自魏入秦。
辛卯:秦師伐韓,以逼周。
壬辰:秦中更胡傷攻趙閼與,趙奢擊之有功,封馬服君。與廉頗同位。秦人為之少懼。
癸巳:秦拔魏懷城。
經世之巳二千二百二十六
甲午:周赧王四十八年。秦太子卒于魏。
乙未:秦拔魏郪丘,罷穰侯相國及宣太后權。以客卿范雎為相,封應侯。魏冉就國。趙惠文王卒#18,子丹繼,是謂孝成王。太后專政。
丙申:齊襄王卒,子建繼。田單救趙。秦以安國君為太子。宣太后卒。拔趙三城,進圍邯鄲。趙出長安君為質于齊求救。趙勝為相,封平原君。
丁酉:齊用田單為相。秦白起攻韓,拔九城。
戊戌:楚頃襄王卒,太子完自秦亡歸繼,是謂考烈王。以左徒黃歇為令尹,號春申君,封于吳,食淮北地。秦白起拔韓南郡。
己亥:楚獻地于秦乞和。秦五大夫賁伐韓,拔五十城,以斷太行路。韓馮亭以上黨入于趙。趙受韓上黨。廉頗軍長平。
庚子:楚伐魯,取徐州。秦白起攻趙長平。
辛丑:秦武安君大敗趙軍于長平,進圍邯鄲。趙以趙括代廉頗將,長平遂陷,兵四十萬為秦所坑。
壬寅:秦分軍為三,罷武安君白起將,以王齕代。攻趙,拔趙武安及皮牢。司馬梗北定上黨。趙使蘇代使秦。
癸卯:秦加范雎相國。王齕圍邯鄲。張唐攻魏。燕武成王卒,子孝王繼。趙平原君求救于楚、魏。
甲辰:楚春申君、魏信陵君救趙。秦起武安君白起,不克,殺之于杜郵。
乙巳:周赧王會齊、韓、趙、魏兵出伊闕攻秦,不利,西奔秦。秦昭王滅周,盡入其地三十六城,徙其王于憚狐。楚滅魯,以齊荀卿為蘭陵令。
丙午:秦徙周民及九鼎于咸陽。蔡澤自燕入秦,代范雎相。燕孝王卒,子喜繼。
丁未:楚、齊、韓、燕、趙皆服命于秦,魏獨後,秦使將軍樛伐之,取吳城。
戊申:秦郊上帝于雍丘。趙徙都鉅鹿。
己酉:趙平原君卒。
庚戌:秦昭襄王卒,太子安國繼,是謂孝文王。立三日,又卒。子楚立,是謂莊襄王。以華陽夫人為后,子政為太子。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十萬戶。楚春申君入弔于秦。燕將栗腹攻趙,不利。趙廉頗破燕軍于鄗,封頗信平侯。
辛亥:東周君會諸侯攻秦,不利,沒于秦。秦丞相呂不韋平東周,盡入其地,置三川郡,徙其君于陽人。趙廉頗伐燕,圍其國。
壬子:秦蒙驚拔趙太原,拔韓榮陽及成皋。
癸丑:秦蒙驚拔魏高都,又舉趙三十城。楚、齊、魏、韓、燕、趙攻秦,不利。
甲寅: 秦莊襄王卒,太子政繼,是謂始皇帝。以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同太后專政。李斯為舍人。齊田單屠聊城。魏無忌自趙歸國,率楚、齊、韓、趙、燕五國之師攻秦軍于河外,走蒙驚,追至函谷。
乙卯:秦蒙驚平晉陽#19。
丙辰:趙孝成王卒,子偃繼,是謂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將,頗奔魏。
丁巳:秦蒙驚攻魏,拔二城。攻韓,拔十二城。
戊午:魏安釐王卒,子景湣王繼。信陵君亦卒。趙將李牧拔燕二城。
己未: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趙伐燕,獲將劇辛。
庚申:楚考烈王會齊、韓、趙、魏、燕五國之兵伐秦,至于函谷,不利。東徙都壽春。春申君就國于吳。
辛酉:秦拔魏之汲。趙拔魏之鄴。
壬戌:秦封嫪毒長信侯,關政于內。韓桓惠王卒,子安繼。
癸亥:長信侯嫪毒作難,政鄿年宮,不克,伏誅。徙太后于雍,流蜀者四千家。楚考烈王卒#20,子幽王悍繼。
經世之午二千二百二十七
甲子:秦始皇帝十年。呂不韋坐嫪毒事免相。李斯為相。齊、趙來置酒,復華陽太后于甘泉宮。
乙丑:秦王萬、桓齮拔趙九城。趙悼襄王卒,子遷繼。秦兵攻鄴。
丙寅:秦會魏伐楚及韓。文信侯呂不韋自殺。
丁卯:秦桓齮大敗趙軍十萬于平陽。韓公子非使秦不還。
戊辰:秦桓齮破趙宜安及赤麗。韓王安朝秦。
己巳:秦伐趙,一軍攻鄴,一軍攻狼孟。燕太子丹自秦逃歸。趙李牧抒秦有功。
庚午:魏獻秦麗邑。
辛未:秦內史騰滅韓,獲其王,以其地為穎川郡。
壬申:秦王翦下井陘,大破趙軍,進圍鉅鹿。趙以趙葱代李牧、顏聚代司馬尚將#21。
癸酉:秦王翦滅趙,獲其王,以其地為趙郡。楚幽王卒,母弟猶立。庶兄負芻殺猶代立。魏景湣王卒,子假繼。趙亡太子喜稱王于代,會燕軍于上谷。
甲戌:秦王翦破燕軍于易水。為一刻軻使秦,不還。
乙亥:秦王翦、王賁滅燕,獲其太子丹。剪謝病還,拔楚十城。
丙子:秦王賁滅魏,决河灌大梁,獲其王。
丁丑:秦王翦破楚,殺其將項燕。楚喪師于薪,走壽春。
戊寅:秦王翦、蒙武滅楚,獲其王,以其地為楚郡。
己卯:秦王賁平遼東,獲燕王。平代,獲趙太子。王翦定越,以其地為會稽郡。
庚辰:秦王翦滅齊,獲其王,以其地為齊郡。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嚮戶,北至陰山遼東,分天下地為三十六郡,罷侯置守。鑄天下兵為十二金人。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于咸陽。大建宮室,作阿房。為萬世業,稱始皇帝。更以建亥月為歲首。
辛巳:西巡狩,至于隴右北地及回中乃復。
壬午:東巡狩,至于鄒峰,封太山,禪梁甫,南登瑯琊。丞相院林王綰,卿士李斯,王戊五大夫趙嬰,將軍楊樛及九侯勒帝功于金石,表于海上,遂南至于衡山,浮江自南郡,由武關乃復。
癸未:東巡狩,至于博浪沙中,遇盜。遂登之罘#22,刻石紀功,北由上黨乃復。
甲申
乙酉
丙戌:北巡狩,至于碣石,由上郡乃復。使蒙恬擊胡取河南地。
丁亥:南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又北斥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以築亭障。
戊子:置酒咸陽宮,聚天下書焚之。
己丑:聚天下學士于驪山,坑之。廣阿房宮,自咸陽達于渭南。
庚寅
辛卯:南巡狩,至于雲夢。左丞相馮去疾留守,右丞相李斯從行。少子胡亥請行。至九疑,浮江東至于會稽,又北至于瑯琊,由平原達沙丘,崩。左丞相李斯、宦氏趙高矯帝書,更立少子胡亥,賜上郡太子、將軍蒙恬死,遂還咸陽。胡亥立,是謂二世皇帝。葬始皇帝于驪山。
壬辰:宦氏趙高為中郎令,專政。東巡狩,至于會稽,北又至于遼東乃復。大殺王族及群臣。復廣阿房,徵天下材士,以五萬人為屯尉,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戍卒陳勝稱王于楚,關東郡邑皆殺其令長以應陳勝,而西攻秦。陳勝將武臣稱王于趙,魏咎稱王於魏,狄人田檐稱王于齊,楚人項梁稱兵會稽#23,徐人劉季稱兵豐沛。陳勝兵西攻秦,至于戲。
癸巳:秦殺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及囚左丞相李斯,諫罷阿房故也。將軍章邯滅陳勝于城父#24,破項梁于定陶,平田儋于臨濟,渡河北攻趙。田儋死,其弟榮立儋子市為王。陳勝將秦嘉立勝子景駒為王。項梁殺景駒,求楚懷王孫心立之,保盱眙。項梁死,其侄羽軍彭城#25,其將劉季軍碭山。楚王心收項梁軍,自盱眙徙彭城。以劉季為碭郡長,封武安侯,俾南略地而西攻秦。以項羽為魯國公,封長安侯,俾北救趙而西攻秦。約先入關者王。
經世之未二千二百二十八
甲午:秦二世三年。中郎令趙高稱丞相,殺李斯及弒其君胡亥于望夷宮,代立,不克,立二世兄之子子嬰為王#26。子嬰立#27,夷趙高三族。沛公兵十萬由武關入至咸陽,秦子嬰降于軹道。收圖籍,封宮室府庫,示秦人以約法三章,還軍灞上,以待東諸侯。項羽北救趙,殺大將軍宋義#28。至鉅鹿,大敗章邯軍于洹水。秦軍降者二十萬,悉坑之于新安#29。合齊、趙、魏、韓、燕五國之兵四十萬,由函谷而入,會沛公于戲,而屠咸陽,殺子嬰,收子女玉帛,焚宮室府庫。
乙未:項羽渝約,自主封建,立楚王心為義帝,徙之江南,都郴。封沛公季為漢王,遷之漢中,都南鄭。分秦關中為三,一封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一封降將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一封降將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分齊為三,一封齊將田都為臨菑王,都臨菑。一封齊將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一封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徙即墨。分楚為三,一封楚將英布為九江王,都六。一封楚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一封蕃
君吳茵為衡山王,徙邾。分趙為二,一封楚將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一封趙王歇為代王,徙鴈門。分韓為二,一封楚將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一封韓將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分魏為二,一封趙將司馬印為殷王,都朝歌。一封魏王豹為魏王,徙平陽。分燕為二,一封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一封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徙無終。封吳芮將梅鋗十萬戶侯,趙歇將陳餘環三縣,田市將田榮不及封。羽自稱西楚霸王,王梁地九郡,都彭城。諸王之在戲下者,咸遣罷兵就國。羽亦東出,使人殺義帝于江上,殺韓王成,以鄭昌代之。臧荼殺韓廣于燕,并有其地。田榮殺田都、田安、田市于齊,并有其地,稱齊王。彭越受榮符以覆梁地,陳餘受榮兵以破常山。趙王歇自代遷都鉅鹿。張耳走漢。項羽北破田榮于齊,榮死,弟橫立榮子廣,復保城陽。
丙申:漢王自南鄭東收三秦、二韓,五諸侯兵合三河,士五十六萬東伐楚,入彭城,取重寶美女,為置酒高會。項羽至自伐齊,大破漢軍于雎水,殺十餘萬,并獲漢王父母妻子。漢王退保榮陽,築甬道,以通敖倉粟,使將韓信、張耳攻魏、趙,丞相蕭何兵至自關中,自此日戰于京索間。
丁酉:楚圍漢于榮陽,拔之。紀信、周苛摐公死之。漢退師保成皋。九江王英布降于漢。彭越破楚軍于下邳。韓信、張耳平魏、趙還軍脩武。漢王自成臯北渡河至脩武,使張耳收兵趙地。韓信伐齊,盧綰、劉賈南渡白馬津,會彭越攻楚。楚又拔漢成臯。
戊戌:漢復取成臯,與楚對兵廣武。韓信平齊,乞封假王。項羽請和,約分天下于鴻溝,歸漢父母妻子,還軍至陽夏。漢軍復至,楚復敗漢軍。漢又大會韓信、彭越、英布及諸侯兵于垓下。
己亥:漢滅楚,項羽死于東城。漢王以魯國公禮葬羽于穀城。楚之諸侯而王者並降封侯。封齊王韓信為楚王,治下邳。建成侯彭越為梁王,治定陶。九江王英布為淮南王,治廣陵。韓王信為韓王,治陽翟。衡山王昊茵為長沙王,治臨湘。肇帝位于汜水之陽,西都長安,大建宮室。燕王臧荼不恭,命攻下代郡,往平之,獲臧荼。以太尉盧綰為燕王。齊王田廣卒,叔橫立,入于海。
庚子:帝遊雲夢,會諸侯于陳,執楚王韓信歸,降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一封劉賈為刑王,治淮東。一封弟交為楚王,治淮西。別封子肥為齊王,徙韓王信為太原王。匈奴寇馬邑,韓王信以眾叛。帝尊父太公為太上皇。
辛丑:帝北征韓王信于銅鞮,信走匈奴,遂征匈奴,至于平城。匈奴圍帝于平城七日。樊噲北定代,以兄仲為代王。
壬寅:建未央宮。代王劉仲自鴈門逃歸,廢為合陽侯。以陳豨為代王。
癸卯:大朝諸侯于未央宮。趙相貫高事覺。
甲辰:太上皇及太上后崩。陳豨以鴈門叛,帝北征。誅淮陰侯韓信,并夷三族。蕭何為相國。
乙巳:梁王彭越以定陶叛,平之,夷三族。淮南王英布以廣陵叛,兼有淮東、西地。
丙午:帝征淮南,平之,夷英布三族。周勃平代,獲陳稀于當城。帝崩,太子盈踐位,是謂惠帝。太后呂氏臨朝稱制。蕭何、曹參、陳平、周勃輔政。葬高祖于長陵。盧綰以燕叛。
丁未:太后殺趙王如意及母夫人戚氏。齊王肥獻陽城為魯元公主湯沐邑。
戊申:相國蕭何卒,曹參為相國。
己酉:城長安。
庚戌:除挾書律。
辛亥:相國曹參卒,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壬子:太尉樊噲卒,周勃為太尉。
癸丑:惠帝崩,立無名子為帝。葬惠帝于安陵。封呂氏四人為王,六人為侯。罷王陵相。進陳平右丞相,以審食其為左丞相。關政于內#30 ,于太后專制,名雉。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幽無名子于永巷,殺之。立恆山王義為帝#31。
戊午:尉它稱帝南越。
己未:匈奴寇狄道。
庚申:太后殺趙王友,以梁王呂產為相國,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分統南、北軍。
辛酉:太后呂氏崩。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曲周侯酈商及子寄誅呂祿、呂產#32;獲南、北軍,夷呂氏三族。廢恆山王義,迎高祖中子代王恆于鳫門,立之,是謂文帝。以宋昌為衛將軍,專南、北軍,丞相陳平讓周勃右丞相,而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張武為中郎。
壬戌:以皇子啟為皇太子。周勃免相,陳平兼左右丞相。
癸亥:丞相陳平卒,周勃復相。始作銅虎符。
經世之申二千二百二十九
甲子:漢孝文皇帝三年。免周勃相,以灌嬰為相。王興居以濟北叛,平之。匈奴寇北地。
乙丑:絳侯周勃下廷尉。
丙寅
丁卯:王長以淮南叛,徙之蜀。放賈誼于長沙。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除肉刑。
乙亥
丙子:祀上帝。
丁丑
戊寅:改稱元年,是謂後元。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匈奴寇雲中、上郡,命六將屯備,周亞夫軍細柳。
甲申:文帝崩,太子啟踐位,是謂孝景皇帝。葬太宗于灞陵。
乙酉:與匈奴約和親。
丙戌
丁亥:吳王濞、膠西王印、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葘川王賢、膠東王雄渠七國連叛,誅御史大夫晁錯。七國平,梁孝王霸有東土。
戊子:以皇子榮為皇太子
己丑:以公主嬪于匈奴
庚寅
辛卯:廢皇太子榮,以膠東王徹為皇太子。太尉周亞夫為丞相。
壬辰:改稱元年,是謂中元。
癸巳
經世之酉二千二百三十
甲午:漢孝景皇帝十年。周亞夫免相。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載改元年,是謂後元。周亞夫下獄死。
己亥
庚子:景帝崩,皇太子徹踐位,是謂孝武皇帝。葬景帝于陽陵。
辛丑:改建元元年。
壬寅:竇嬰免相,田蚡免太尉。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改元元光,始令郡國貢。孝廉董仲舒起焉。
戊申:命將五兵三十萬大伐匈奴,不利。
己酉
庚戌:竇嬰棄市,田蚡卒。
辛亥:廢皇后陳氏,以衛子夫為皇后,弟青為將軍。
壬子:命將四大伐匈奴,無功。
癸丑:改元元朔。
甲寅:衛青伐匈奴有功,收河南,置朔方、五原郡。
乙卯
丙辰:匈奴寇上郡。
丁巳:匈奴寇雁門,衛青伐之有功,拜大將軍。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戊午:衛青征匈奴大有功。霍去病為嫖姚校尉。張騫通西域有功,封博望侯。
己未:改元元狩,獲白麟故也。淮南王安、衡山王賜二國叛,平之。冊據為皇太子。
庚申:霍去病征匈奴,至于居延,拜驃騎將軍。李廣征匈奴,無功,謫為庶人。
辛酉
壬戌:衛青、霍去病、李廣大伐匈奴,李廣自殺。
癸亥:丞相李蔡自殺。
經世之戌二千二百三十一
甲子:漢孝武皇帝二十四年。大司馬霍去病卒。
乙丑:改元元鼎。
丙寅:丞相翟青下獄死。
丁卯:徙函谷關于新安。
戊辰:封方士樂大為樂通侯。
己巳:南越王相呂嘉叛,諸侯坐酎金輕,奪爵者一百六十人。丞相趙周下獄死#33。樂通侯樂大坐誣罔,棄市。西羌及匈奴寇五原。
庚午:南寇平。東越王餘善叛。卜式為御史大夫#34。
辛未:改元元封。帝征匈奴,至于北海。東越殺餘善降。有事于東西中三嶽及禪梁甫。東巡狩,至于碣石,西歷九原,歸于甘泉。
壬申:復巡太山,作瓠子隄。朝鮮寇遼東。
癸酉:朝鮮殺其王右渠以降。祀是汾陰后土。
甲戌
乙亥:南巡狩,至于盛唐。大司馬衛青卒。
丙子:西幸回中及祀汾陰后土#35。
丁丑:改元太初。東巡太山。更以建寅月為歲首。西伐大宛。起建章。
戊寅:北幸河東,祀后土。騎二萬征匈奴,不復。
己卯:東巡海上。匈奴寇張掖、酒泉。
庚辰:李廣利平大宛,獲其王及汗血馬。
辛巳:改元天漢,中郎將蘇武使匈奴#36;北幸河東。
壬午:東巡至于海上,又西幸回中,將軍李陵征匈奴不還。
癸未:東巡太山,又北幸常山。匈奴寇鳫門。
甲申:大伐匈奴,不利。朝諸侯于甘泉宮。
乙酉:改元太始。
丙戌:西幸回中。
丁亥:東巡海上。
戊子:東巡太山。
己丑:改元征和。巫蠱事起。
庚寅:太子殺江充。相劉屈騖攻太子#37,戰于長安。太子敗死,皇后自殺,諸邑公主皆坐巫蠱死。
辛卯:大伐匈奴。巫蠱事覺,誅丞相劉屈氂#38。
壬辰:東巡海上。天下疲于兵革。
癸巳:改元後元。重合侯馬通叛。
經世之亥二千二百三十二
甲午:漢孝武皇帝五十四年。冊皇子弗陵為皇,太子。帝幸益座五柞宮,崩。大司馬霍光顧命,太子弗陵嗣皇帝位,是謂昭帝。葬世宗于茂陵。大將軍霍光專政。
乙未:改元始元。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改元元鳳。誅鄂邑長公主及燕王旦,左將軍上官桀謀害霍光事覺故也。
壬寅
癸卯
甲辰:丞相田千秋卒。
乙巳:丞相王訢卒。
丙午
丁未:改元元平。帝崩,昌邑王賀立。葬世宗于平陵。賀立,不明。大將軍霍光廢之,迎戾太子孫詢立之,是謂孝宣皇帝。邴吉為相。
戊申:改元本始。
己酉:命將五兵十五萬大伐匈奴。
庚戌
辛亥:皇后許氏遇毒,崩。霍光以女上皇后。
壬子:改元地節。
癸丑: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卒,子禹繼事。
甲寅:冊皇子奭為皇太子。
乙卯:大司馬霍禹謀逆事覺,夷三族,廢皇后霍氏。
丙辰:改元元康。
丁巳:冊王氏為皇后。
戊午: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謝病,歸東海。
己未
庚申:改元神雀。趙充國伐西羌。
辛酉
壬戌:蕭望之為御史大夫。
癸亥:穎川太守黃霸賜爵關內侯。河南太守嚴延年棄市。
以運經世之八 觀物篇之三十二
經元之甲一
經會之午七
經運之庚一百八十七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三十三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三十三
甲子:漢孝宣皇帝十七年。改元五鳳。左馮翊太守韓延壽棄市,貶蕭望之為太子太傅,坐慢丞相邴吉也。平通侯楊惲棄市,坐怨望也。
乙丑
丙寅:丞相邴吉卒,黃霸為相。
丁卯
戊辰:改元甘露。
己巳
庚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39。于定國為相。
辛未
壬申:改元黃龍。宣帝崩于未央宮,皇太子奭踐位,是謂孝元皇帝。
癸酉:改元初元。葬中宗于杜陵。
甲戌:冊皇子驚為皇太子。盜殺蕭望之。
乙亥
丙子:幸河東。
丁丑
戊寅:改元永光。
己卯:西羌叛。韋元成為相#40。
庚辰:西羌平。
辛巳
壬午
癸未:改元建昭。甲申乙酉:匡衡為相。
丙戌
丁亥
戊子:改元竟寧。帝崩,皇太子驚即位,是謂孝成皇帝。葬高宗于渭陵。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專政。
己丑:改元建始。
庚寅
辛卯:王商以誣免相,匡衡為庶人。
壬辰:河大决。王商為相。
癸巳:改元河平。
經世之丑二千二百三十四
甲午:漢孝成皇帝六年。
乙未
丙申
丁酉:改元陽朔。京兆尹王章下獄死。張禹為相。
戊戌:王音為御史大夫。
己亥:大司馬王鳳卒,弟音繼事。
庚子
辛丑:改元鴻嘉。
壬寅:幸靈陽。
癸卯:廢皇后許氏。
甲辰
乙巳:改元永始。封王莽新都侯。冊趙飛燕為皇后。
丙午:大司馬王音卒,王商為大司馬,翟方進為相,孔光為御史大夫。
丁未
戊申:大司馬王商免,王根為大司馬。
己酉:改元元延。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改元綏和。
甲寅:成帝崩,皇太子欣踐位,是謂孝哀皇帝。太后王氏臨朝稱制,大司馬王根專政。葬成帝于延陵。王根罪免,丁明為大司馬#41,孔光為丞相。
乙卯:改元建平。冊傅氏為皇后,傅喜為大司馬,朱博為大司空。
丙辰:傅喜免,丁明復為大司馬,孔光免,朱博自殺。
丁巳:相平當薨,王嘉為相。
戊午:息夫躬下獄死。
己未:改元元壽。王嘉以下獄死,大司馬丁明免。
庚申:哀帝崩,元帝孫中山王子衍即位,是謂孝平皇帝,年方九歲,太后衡姬臨朝,以王莽為太傅,輔政王室。元始五年,立莽女為皇后#42。
辛酉:改元元始。封大司馬王莽安漢公。
壬戌
癸亥
經世之寅二千二百三十五
甲子:漢孝平皇帝四年,王莽以女上皇后。
乙丑:王莽弒帝于未央宮,立元帝孫孺子嬰。莽加九錫。
丙寅:王莽改元居攝。
丁卯:王莽稱假皇帝。翟義立嚴鄉侯信于東都。莽將王邑滅之。
戊辰:王莽改元初始。
己巳:王莽竊國命,改國為新室,元日建國。降孺子嬰為定安公。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王莽改元天鳳。四夷交侵中國。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校書郎楊雄卒。
庚辰:王莽改元地皇。兵起綠林。
辛巳
壬午:劉玄稱兵宛業,劉秀及兄伯升稱兵舂陵。
癸未:劉玄稱帝,元曰更始。以劉伯升為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是年,大破莽將王尋、王邑軍于昆陽三輔,遂滅莽于漸臺。劉玄拜劉秀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使持節巡撫河北。王郎以王子林稱帝邯鄲#43。
甲申:劉玄西入長安,殺漢孺子嬰。大將軍劉秀北徇薊還,拔邯鄲,誅王郎,受劉玄封蕭王#44,又敗銅馬賊#45,破赤眉大彤於射犬。赤眉西入函關,攻更始。李憲自立稱王淮南,秦豐自號楚黎王,董憲起東海,延岑稱兵漢中。
乙酉:蕭王肇帝位于河朔之鄗,國曰漢,元曰建武,南次洛陽都之。赤眉陷長安,稱帝,殺劉玄。公孫述稱帝成都,元曰龍興。劉永稱帝雎陽。陳囂稱兵隴右。盧芳稱兵安定。彭寵稱王薊門。
丙戌:赤眉焚長安宮室陵寢,銅馬、青犢、尤來立孫登為帝于上郡,其將樂方殺之。
丁亥:赤眉降漢于宜陽,長安平。蓋延平劉永于雎陽,院囂以西州格命,李憲稱帝淮南。
戊子
己丑:彭寵為家奴所殺,來降,封不義侯。薊門平朱祐、平秦豐于黎丘,滅張步于臨淄。盧芳稱帝五原,帝徵嚴光,不起。
庚寅:馬成平李憲于淮南,吳漢平董憲于東海,陳囂以西州入于蜀。
辛卯
壬辰:西征馮異,竇融破院囂于隴右。
癸巳:隗囂死,子純立。來歙、馮異伐蜀,入天水。
經世之卯二千二百三十六
甲午:漢光武皇帝十年。西征滅隗純于隴右。
乙未:西征蜀,至于南陽。吳漢、岑彭大破蜀軍于刑門。
丙申:吳漢拔成都,誅公孫述及將田戎、岑延。
丁酉:盧芳自五原亡入匈奴。
戊戌:天下平。
己亥:大司徒歐陽歙下獄死。
庚子:交阯女徵側叛,青、徐、幽、冀盜起。
辛丑:南巡,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后,冊貴人陰氏為皇后。
壬寅:西巡,史故以成都叛,吳漢復平之。馬援伐交阯。幸長安。
癸卯:南巡,馬援平交阯,封新息侯。廢皇太子彊為東海王,以東海王莊為皇太子。
甲辰:大司徒戴涉下獄死。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馬援破武陵蠻。
庚戌:作壽陵。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東巡狩。
乙卯
丙辰:東封太山,禪梁甫,改元中元。西幸長安。馮魴為司空#46。
丁巳:帝崩,皇太子莊踐位,是謂孝明皇帝。葬世祖于原陵。
戊午;改元永平。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北巡。
癸亥:東巡。
經世之辰二千二百三十七
甲子:漢孝明皇帝七年
乙丑
丙寅
丁卯:南巡狩。
戊辰
己巳:牟融為司空。
庚午:河大決。
辛未
壬申:東巡狩。
癸酉:司徒邢穆、駙馬都尉韓光下獄死。
甲戌
乙亥:帝崩,皇太子炟踐位#47,是謂孝章皇帝。葬顯宗于節陵。
丙子:改元建初。
丁丑
戊寅
己卯:鮑昱為太尉#48,桓虞為司徒。詔于白虎觀議五經異同。
庚辰
辛巳
壬午:廢皇太子為清河王,立皇子肇為皇太子。北幸鄴,西幸長安。
癸未:東巡狩。
甲申:改元元和。南巡狩。鄭弘為太尉#49。
乙酉:東巡狩。
丙戌:北巡狩。
丁亥:改元章和。南巡狩。
戊子:帝崩,皇太子肇踐位,是謂孝和皇帝。太后竇氏臨朝稱制。竇憲為車騎將軍,專政。葬肅宗于敬陵。以鄧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己丑:改元永元。竇憲敗匈奴于稽落山,以寶憲為大將軍。
庚寅
辛卯:帝加元服,班超平西域。
壬辰:竇憲作逆事覺,伏誅。帝始親萬機。
癸巳
經世之巳二千二百三十八
甲午:漢孝和皇帝六年。
乙未
丙申
丁酉:司徒劉方有罪自殺。
戊戌
己亥
庚子:張酺罷太尉,張禹為太尉。
辛丑:魯恭為司徒。
壬寅:廢皇后陰氏,冊貴人鄧氏為
皇后。徐防為司空。
癸卯:南巡。
甲辰:司徒魯恭罷免,徐防為司徒,陳寵為司空。
乙巳:改元元興。帝崩,皇子隆立,是謂殤帝。太后鄧氏臨朝稱制。車騎將軍鄧隲專政。
丙午:改元延平。葬穆宗于慎陵。帝又崩,鄧隲迎章帝孫祐立之,是謂孝安皇帝。葬殤帝于康陵。尹勤為司空。
丁未:改元永和。魯恭為司徒,禹為太尉,張敏為司空。周章謀廢立不克,自殺。
戊申:鄧隲為大將軍。
己酉:帝加元服。
庚戌:海寇亂。
辛亥:西羌入寇。張禹免大尉。
壬子:太后鄧氏有事于太廟。劉愷為司空。
癸丑
甲寅:改元元初。司馬苞為太尉。
乙卯:冊閻氏為皇后,劉愷為司徒袁敞為司空。
丙辰:李咸為司空。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改元永寧。楊震為司徒。
辛酉:改元建光。太后鄧氏崩,帝始親政事。特進鄧隲渡遼將軍。鄧遵下獄死。
壬戌:改元延光。
癸亥:司徒楊震為太尉。
經世之午二千二百三十九
甲子:漢孝安皇帝十八年。東巡,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楊震罷太尉,馮石為太尉。
乙丑帝南巡,崩于葉。太后閻氏臨朝稱制,閻顯為車騎將軍,專政。立章帝玄孫北鄉侯懿,誅大將軍耿寶。葬恭宗于恭陵。懿又卒,車騎將軍閻顯及大長秋江京閉宮門,擇立它子。中黃門孫程十九人殺江京,迎濟陰王立之#50,是謂孝順皇帝。顯兵入北宮,不勝,孫程取閻顯及江京之黨殺之,亂乃定。以王禮葬北鄉侯。馮石為太傅,劉喜為太尉,李郃為司徒。
丙寅:改元永建。皇太后閻氏崩。桓焉為太傅,朱寵為太尉,朱倀為司徒。
丁卯
戊辰
己巳:帝加元服。龐參為太尉,王龔為司空,劉俊為司徒。
庚午:班勇棄市。
辛未
壬申:改元陽嘉。冊梁氏為皇后。
癸酉:施延為太尉。
甲戌:黃尚為司徒,王卓為司空。
乙亥
丙子:改元永和。王龔為太尉。
丁丑:郭虔為司空。
戊寅:劉壽為司徒。
己卯:誅中常侍張達。
庚辰
辛巳:趙誠為司空,梁冀為大將軍。
壬午:改元漢安。遣張綱等八使持節巡行天下。廣陵寇亂。趙峻為太尉,胡廣為司徒。
癸未:彭門寇亂。
甲申:改元建康。帝崩,皇太子炳踐位,是謂沖帝。太后梁氏臨朝稱制,大將軍梁冀專政。葬敬宗于憲陵。盜發憲陵。免尚書樂巴為庶人。
乙酉:改元永嘉。帝崩,太后梁氏、大將軍梁冀迎肅宗孫纘立之,是謂質帝。葬沖帝于懷陵。江淮寇亂,九江賊稱黃帝,歷陽賊稱黑帝。
丙戌:改元太初。梁冀弒帝,迎肅宗曾孫志立之,是謂桓帝。李固罷免。梁冀專政。
丁亥:改元建和。梁冀以女上皇后。杜喬為太尉,胡廣罷免,李固、杜喬下獄死。
戊子:帝加元服。趙誡為太尉,袁湯為司徒。
己丑
庚寅:改元和平。太后梁氏崩。
辛卯:改元元嘉。黃瓊為司空,尋罷免。
壬辰
癸巳:改元永興。袁成、逢隗為三公。
經世之未二千二百四十
甲午:漢孝桓皇帝八年。黃瓊為太尉,尹頌為司徒。
乙未:改元永壽。韓縯為司空。
丙申
丁酉
戊戌:改元延熹。
己亥:皇太后梁氏崩,大將軍梁冀謀逆事覺,夷三族。黃門單超擅命#51。胡廣、韓縯滅死。
庚子:白馬令李雲直諫,死于獄。太山及長沙寇亂。
辛丑:武庫火。
壬寅
癸卯
甲辰:南巡。揚秉為太尉#52。
乙巳:廢皇后鄧氏,冊貴人寶氏為皇后。陳蕃為太尉,竇武為大將軍。
丙午:黨錮事起,司隸李膺等三百人下獄。
丁未:改元永康。帝崩,太后寶氏臨朝稱制。
戊申:竇武迎肅宗玄孫解瀆亭侯宏立之#53,是謂靈帝。竇武錄尚書事,專政。改元建寧。葬威宗于宣陵。中常侍曹節、王甫殺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尚書尹勳、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夷其族。徙太后寶氏于南宮,謀誅宦氏不克故也。胡廣為太尉,劉寵為司徒。
己酉:朋黨事復起,殺李膺等百人。
庚戌
辛亥:帝加元服。冊宋氏為皇后。
壬子:改元嘉平。太后竇氏崩。誣構事大起。
癸丑:段穎為太尉,楊賜為司空。
甲寅:李咸為太尉。
乙卯: 五經文皆刻石于太學。袁隗為司徒。
丙辰:劉寬為太尉,楊賜為司空。
丁巳:大伐鮮卑。孟郁為太尉,陳耽為司空。
戊午:改元光和。合浦、交陸內寇。廢皇后宋氏。大齋爵至三公。袁滂為司徒。
己未:諸貴臣下獄死者相繼,宦氏誣故也。劉郃為司徒#54,段穎為太尉,張濟為司空。
庚申:陳耽為司徒。冊何氏為皇后。
辛酉:作宮市,帝遊,以驢為駕。
壬戌
癸亥
皇極經世卷第六之上竟
#1『白公仲』疑為『公仲連』之誤。四庫本作『田公仲』,亦誤。
#2『廪丘』原作『廪兵』,據四庫本改。
#3『陽狐』原作『陽孤』,據四庫本改。
#4『伐楚』原作『代楚』,據四庫本改。
#5『出子』原作『出公』,據四庫本改。
#6『出子』原作『出公』,據四庫本改。
#7『河西』原作『河上』,據四庫本改。
#8『肅王』原作『簡王』,據四庫本改。
#9『七十餘家』原作『十七家』,據四庫本改。
#10『輸長城』原脫,據四庫本補。
#11『魏攻周』原作『魏及周一』,據四庫本改。
#12『割名都一以助伐楚』原脫『一以助伐楚』,據四庫本補。
#13『既而背之』原脫,據四庫本補。
#14『結』原作『給』,據四庫本改。
#15『雍丘』原作『雍氏』,據四庫本改。
#16『孟嘗君』原作『孟嘗郡』,據四庫本改。
#17『芒卯』和『苙卯』,據四庫本改。
#18『趙惠文王』原作『趙文惠王』,據四庫本改。
#19『蒙驚』原脫『蒙』字,據四庫本補。
#20『考烈王』原作『者烈王』,據四庫本改。
#21『趙葱』原作『趙忽』,據四庫本改。
#22『之眾』原作『眾罳』,據四庫本改。
#23『稱兵』原作『稱王』,據四庫本改。
#24『章邯』原作『張邯』,據四庫本改。
#25『其侄』原作『其子』,據文義改。
#26『子嬰』原脫『子』字,據文義補。
#27『子嬰』原脫『子』字,據文義補。
#28『宋義』原作『宋毅』,據四庫本改。
#29『悉』原作『西』,據四庫本改。
#30『關政于內』原脫『于』字,據四庫本補。
#31『義為帝』原作『為義帝』,據四庫本乙正。
#32『吕祿』原脫,據四庫本補。
#33『趙周』原作『趙同』,據四庫本改。
#34『卜式』原作『下式』,據四庫本改。
#35『汾陰』原作『分陰』,據四庫本改。
#36『匈奴』原作『匈使』,據四庫本改。
#37『屈氂』原作『屈釐』,據四庫本改。
#38『屈氂』原作『屈釐』,據四庫本改。
#39『呼韓邪』原作『呼韓增』,據四庫本改。
#40『西羌叛。韋元成為相』原脫,據四庫本補。
#41『大司馬』原脫『大』字,據四庫本補。
#42四庫本『庚申』下作『三公分職,董賢為大司馬,孔光為大司徒,彭宣為大司空。帝崩,太皇太后王氏稱制。罷董賢大司馬,以王莽為大司馬錄尚書事,廢太后趙氏,迎元帝庶孫中山王衍立之,是謂平帝。葬哀帝于義陵。王莽專政。』
#43『以王子林』原脫『以王』二字,據四庫本補。
#44『封』原脫,據四庫本補。
#45『敗銅馬賊』原作『號為銅馬帝』,據四庫本改。
#46『馮魴』原作『馮房』,據四庫本改。
#47『太子炟』原作『太子坦』,據四庫本改。
#48『鮑昱』原作『鮑宣』,據四庫本改。
#49『鄭弘』原作『鄧彪』,據四庫本改。
#50『濟陰王』原作『濟陰侯』,據四庫本改。
#51『黃門』原作『黃開』,據四庫本改。
#52『楊秉』原作『楊東』,據四庫本改。
#53『解瀆亭侯』原作『解犢侯』,據四庫本改。
#54『劉郃』原作『劉劭』,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六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六之中
經世之申二千二百四十一
甲子:政元中平#1。漢孝靈皇帝十七年。黃巾寇起。鄧盛為太尉,張溫為司空,侍中向栩、張鈞下獄死。閹人大起誣構。黃巾平。
乙丑:黑山賊起。崔烈為司徒,張延為太尉,許相為司空。三輔寇亂。陳耽、劉陶坐直言死。
丙寅:張溫為太尉。江夏兵起。前太尉張延下獄死。
丁卯:賣官至關內侯。曹嵩為太尉。三輔盜起,漁陽賊稱帝。
戊辰:天下群盜起,黃巾賊復寇郡國,稱帝。置八校尉以捕天下群盜。馬日磾為太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董重為驃騎將軍。
己巳:帝崩,皇太子辯踐位,皇太后何氏臨朝稱制,大將軍何進專政。改元光熹。封皇弟協為勃海王。殺上軍校尉蹇碩、驃騎將軍董重及太皇太后董氏,議立協故也。徙協為陳留王。中常侍張讓、段珪殺大將軍何進,中郎袁術以兵攻束宮,張讓、段珪以帝及陳留王走北宮#2。何苗攻北宮,司隸校尉袁紹兵入,大殺閹堅,讓、珪以帝及陳留王出走小平津。尚書盧植兵追及之,讓、珪投于河死。盧植以帝及陳留王還宮。改元昭寧。董卓自太原入,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是謂獻帝。徙太后何氏于永安宮。改元永漢。卓殺太后何氏及弘農王辯于永安宮,稱相國,專制。黃琬為太尉,楊彪為司徒,荀爽為司空。哀紹入冀州。
庚午:改元初平。天下兵起,群校尉推袁紹為主,同攻董卓。卓大殺宗室及官屬,遷帝西都長安。孫堅兵起刻州,白波賊寇東郡。劉虞為太傅,種拂為司空。
辛未:董卓稱太師,大焚洛陽宮闕及徙居民于長安。孫堅敗董卓兵于陽人,入洛,脩完諸帝陵寢,引軍還魯陽。黑山賊寇常山,黃巾賊擾太山。
壬申:董卓將王允、呂布誅卓于長安,夷三族。卓將李催、郭汜陷長安#3;殺王允,呂布走袁紹。傕、汜擅政,以皇甫嵩為太尉,淳于嘉為司徒。曹操破黃巾于壽張。孫堅卒,子策代總其眾。
癸酉:李催、郭汜屠三輔。朱儳為太尉,趙溫為司空。袁紹、袁術交兵東方。
甲戌:改元興平。帝加元服。楊彪為太尉。孫策據有江南。
乙亥:李傕、郭汜爭權,相攻于長安。楊定、楊奉、董承以帝東還#4。曹操破呂布于定陶,遂有衮州。布走劉備。
丙子:帝還洛陽,改元建安。曹操徙帝都許昌。
丁丑:哀術稱帝九江,拜袁紹大將軍。曹操破袁術于揚州。呂布襲劉備于下邳,劉備走曹操。
戊寅:曹操平呂布于下邳,兼有徐州。
己卯:袁術死。袁紹破曹操將公孫瓚于易水#5。孫策破劉勳于廬江。
庚辰:曹操大敗袁紹于官渡。劉備去曹操,奔劉表于荊南。江南孫策卒,弟權繼事。
辛巳
壬午:袁紹卒,子尚繼事,以弟譚為將軍。
癸未:袁尚、袁譚相攻,譚敗奔曹操。
甲申:曹操破袁尚于鄴,兼有冀州。尚走青州,譚復奔尚。
乙酉:曹操滅袁氏于青州,譚死,尚走烏丸。
丙戌:曹操破高幹于太原,幹走荊州。
丁亥:曹操破烏丸于聊城,袁尚走遼東。死。
戊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遂領丞相。荊州劉表卒,子琮繼事。劉備起諸葛亮于南陽。亮以吳周瑜兵大破曹操于赤壁,遂有荊州,稱牧,治公安。
己丑:孫權會劉備于京口,劉備表孫權為徐州牧,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
庚寅:曹操起銅爵臺于鄴。孫權南收交州。
辛卯:曹操平關中,益州劉璋會劉備于葭萌。孫權自京口徙治秣陵。
壬辰:曹操割河已北屬鄴。孫權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
癸巳:曹操以冀之十郡稱魏國公,加九錫。劉備攻劉璋于成都。孫權扞曹操于濡須。
經世之酉二千二百四十二
甲午:漢獻帝二十六年。曹操弒皇后伏氏及二皇子,又破張魯米賊于漢中。劉備克成都,據有巴蜀。孫權取劉備三郡。
乙未:曹操以女上皇后,又平張魯于漢中。孫權、劉備連兵攻曹操。
丙申:曹操進爵為魏王,南伐吳。
丁酉:曹操用天子服器。孫權稱表曹操,報以婚禮。
戊戌:少府耿紀、司直韋晃殺曹操,不克,伏誅。操攻劉備,進攻漢中。
己亥:劉備取曹操漢中,稱王。孫權取劉備判州,稱牧。關羽死之。
庚子:改元建康。曹操卒,子丕繼事。是年,丕代漢命于鄴,是謂文帝。改國曰魏,元曰黃初。降帝為山陽公,葬太祖曹操于西陵。自鄴徙都洛陽。
辛丑:魏郊祀天地。是年,劉備稱帝成都,建國曰蜀,元曰章武。諸葛亮為相。孫權自建業徙都鄂,改鄂為武昌。
壬寅:魏加兵于吳。蜀伐吳,不利,敗于猇亭。是年,孫權稱王武昌,是謂文帝。建國曰吳,元曰黃武。通使于蜀以脩前好。
癸卯:蜀主備卒于白帝城,太子禪繼,是謂後主。改元建興。魏與蜀和親。
甲辰:魏伐吳。
乙巳:魏伐吳,始兵廣陵。蜀諸葛亮平四郡蠻。
丙午:魏帝丕終,太子截嗣位,是謂明帝。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丁未:魏改元太和。有事于南郊及明堂。蜀諸葛亮出師漢中。
戊申:蜀諸葛亮圍魏陳倉。吳破魏石亭。
己酉:蜀克魏武都。吳孫權稱帝,改元黃龍,自武昌復徙都建業。
庚戌:魏伐蜀,假司馬懿黃鉞。蜀諸葛亮攻魏天水。
辛亥:蜀圍魏岐山。
壬子:蜀息軍黃沙。吳改元嘉禾。
癸丑:魏改元青龍。蜀伐魏,師出褒斜。
甲寅:魏南伐吳,至于壽春。西伐蜀,至于渭南#6。蜀諸葛亮卒于師。吳伐魏,師出合肥。是年,漢山陽公卒。
乙卯:魏大起洛陽官室。司馬懿為太尉。蜀以蔣琬為大將軍,專國事。
丙辰
丁巳:魏改元景初。公孫淵以遼東叛,稱王。
戊午:魏司馬懿平遼東。蜀改元延熙。吳改元赤烏。
己未:魏明帝叡終,齊王芳繼。司馬懿及曹爽輔政。
庚申:魏改元正始。
辛酉:吳全琮伐魏,軍出淮南。
壬戌:蜀姜維伐魏,軍出漢中。
癸亥:魏帝加元服。司馬懿伐吳,至于舒。蜀蔣琬伐魏,軍出漢中。五伐魏,軍出六安。
經世之戌二千二百四十三
甲子:魏主芳五年,蜀主禪二十一年,吳主權二十三年。魏曹爽伐蜀,無功。
乙丑:蜀伐魏,費樟師出漢中。吳將馬茂作難,夷三族。
丙寅
丁卯:魏曹爽專政,何晏秉機。司馬懿稱病。
戊辰:蜀伐魏,費禕師出漢中。
己巳:魏曹爽奉其君謁高平陵,太傅司馬宣.王稱兵于內,夷大將軍曹爽及其支黨曹義、曹訓、曹彥、何晏、丁謚、鄧颺、畢執、李勝、桓範、張當三族,迎帝還宮,改元嘉平,復皇太后,懿加九錫,專國事。
庚午:魏伐吳南郡。
辛未:魏司馬懿宣王卒,子師繼事。吳改元太元。
壬申:魏伐吳,不利。吳改元神鳳。權卒,子亮繼,改元建興。
癸酉:吳、蜀伐魏。
甲戌:魏亂,司馬師廢其君芳,立高貴鄉公髦,改元正元。師假黃鉞,專制,稱景王。蜀伐魏,姜維拔魏三城。吳改元五鳳。
乙亥:魏司馬師伐吳,平淮南,還許昌卒。子昭繼事,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專制。蜀姜維敗魏軍于臨洮。吳孫峻敗魏于壽春。
丙子:魏改元甘露,大敗蜀軍于上邽。司馬昭稱文王,假黃鋮。吳改元太平,大將軍孫峻卒,國亂。
丁丑:魏大將軍諸葛誕以揚州叛,入于吳。蜀伐魏,姜維師出駱谷#7。吳王亮始親政事#8。
戊寅:魏司馬昭伐吳,拔壽春,誅諸葛誕。蜀改元景耀,宦氏黃皓專政。吳亂,大將軍孫琳廢其君亮,立亮弟休,改元永安。綝作逆,伏誅。
己卯
庚辰:魏亂,司馬昭弒其君髦,立常道鄉公璜,改元景元。昭加九錫,稱晉國公#9。專制。
辛巳
壬午:魏鄧艾、鍾會伐蜀。
癸未:魏滅蜀,徙其君于洛陽。蜀改元炎興,是年,國亡。吳出軍壽春救蜀,不克。
甲申:司馬昭進爵為晉王,增郡二十,用天子服器。改元咸熙。以檻車徵鄧艾。鍾會以蜀叛。吳孫休卒,濮陽王興、中軍張布廢休子靈,立權廢子和之子皓,改元元興。皓立,誅興及布。
乙酉:魏司馬昭卒,子炎繼事。是年,炎代魏命,是謂武帝。改國為晉,元日太始。降其君璜為陳留王,徙于鄴。吳徙都武昌,改元甘露。
丙戌:吳改元寶鼎。復還建業。
丁亥:晉立子衷為皇太子。
戊子:吳伐晉。
己丑:吳改元建衡,南伐交阯。
庚寅:吳孫秀奔晉。
辛卯:吳平交阯。蜀劉禪卒于晉。
壬辰:晉賈充以女上太子妃,遂為司空。吳改元鳳凰。
癸巳:晉何曾為司徒。吳師寇晉弋陽。
經世之亥二千二百四十四
甲午:晉武帝十年,吳主皓十年。晉分幽州,城平州。
乙未:晉改元咸寧。吳改元天冊。
丙申:晉東西夷十七國內附。吳改元天璽。
丁酉:晉四夷內附。吳改元天紀,將邵凱、夏祥逃入于晉。
戊戌:吳劉翻、祖始逃入于晉。
己亥:晉命賈充督楊渾、瑯琊王伸、王戎、胡奮、杜預、唐彬、王濬七將兵二十萬伐吳#10。是年,汲人發魏襄王塚,得書七十五卷。
庚子:晉平吳,徙孫皓于洛陽。改元太康。
辛丑
壬寅:東西夷二十九國修貢。山濤為司徒,衛罐為司空。賈充卒。
癸卯:孫皓卒。魏舒為司徒。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汝南王亮為司馬,假黃鋮。
庚戌:改元太熙。武帝崩,太子衷踐位,是謂惠帝。冊妃賈氏為皇后。改元永熙。葬武帝于峻陵。王渾為司徒,何助為太師,裝楷為少師,和嶠為少保,王戎為少傅,衛瓘為太保,石鑒為司空。
辛亥:改元永平。皇后賈氏專制,夷十二大臣族,太傅楊駿、太保衛瓘、汝南王亮皆被戮焉。廢太后楊氏為庶人,徙之金墉。遣諸王就國。改元元康。趙王倫為大將軍。
壬子:賈氏弒皇太后楊氏于金墉。
癸丑
甲寅
乙卯:武庫火。
丙辰:張華為司空。秦雍寇亂,齊萬年稱兵涇陽,楊茂搜稱兵百頃。
丁巳:王戎為司徒,何助為僕射。
戊午
己未:賈后廢皇太子遹為庶人,及其二子送之金墉。裴頠為僕射。
庚申:改元永康。皇后賈氏徙皇庶人于許昌,殺之。趙王倫、王彤廢皇后賈氏為庶人送金墉,殺之。誅宰相張華及僕射裴頠、侍中賈謐,又誅嵇康、呂安、石崇、潘岳于東市。倫假黃鉞#11,稱相國,專制。以彤為太宰,冊羊氏為皇后。賈氏黨趙廞以成都叛#12。
辛酉:趙王倫竊命,徙帝于金墉。改元建始。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兵入,誅趙王倫及其黨,迎帝反。正冏大司馬,專制。以穎為大將軍,顯為太尉,改元永寧。流人李特殺趙廞于成都,張軌以涼州叛。
壬戌: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新野王飲、范陽王虓兵入,誅齊王冏,送其族于金墉,殺之。乂稱太尉,專制,改元太安。流人李特以六郡稱牧廣漢。
癸亥:河間王顒、成都王穎、東海王越執長沙王乂,送之金墉,殺之。顯稱太宰,專制于長安。陸機、陸雲兵死。石冰以徐、揚亂#13。李特攻成都,不克,死,子雄繼。
以運經世之九 觀物篇之三十三#14
經元之甲一
經會之午七
經運之辛一百八十八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四十五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四十五
甲子:晉惠帝十四年。河間王顒廢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徙之金墉。表成都王穎為太弟,加九錫,鎮鄴。改元永安。右衛將軍陳軫復羊氏皇后及覃太子,大會司徒王戎及東海王越、高密王簡、平昌公模、吳王晏、豫章王熾、襄陽王範、左僕射荀藩八部兵奉帝北伐鄴,師敗于湯陰,嵇紹死之。帝如北軍,穎以帝歸鄴,改元建武。顯將張方入洛,復廢皇后羊氏及覃太子。安北將軍王浚、東瀛公騰以烏丸攻鄴,穎師敗,帝還洛陽。河間王使張方徙帝西都長安,亦復羊氏皇后及永安年號,廢穎太弟#15,以豫章王熾為太弟,改元永興。王戎豫朝,政始分東、西臺。是年,李雄逐羅尚于成都,稱王。單于左賢王劉淵稱王離石,國曰漢,元曰元熙。
乙丑:東海王越嚴兵徐方,范陽王虓抗師許昌,成都王穎擁兵河北。河間王顯又復廢羊氏皇后,以穎為大將軍,都督河北。虓、越將周權入洛,又復羊氏皇后。洛陽令何喬殺周權,又廢羊氏皇后。虓、越攻穎不已,穎敗,棄鄴走洛陽。唬、越攻洛陽,穎奔顒于長安。漢劉淵攻晉劉琨于板橋,不利。
丙寅:東海王越、范陽王虓兵攻長安,河間王顒、成都王穎走南山。虓、越將祁弘、宋冑以帝東還洛陽,復以羊氏為皇后,改元光熙。越稱太傅錄尚書事,專制。虓為司空,卒。越遂弒帝,立太弟熾,是謂懷帝。引溫羨為司徒,王衍為司空。顒、穎野死。李雄稱帝成都,國曰蜀,元曰太武,謂之後蜀。
丁卯:晉改元永嘉。東海王越稱大丞相,鎮許昌。以后父梁芬為太尉。成都王黨汲桑陷鄴,王彌稱兵青徐。漢劉淵破晉河東諸郡,晉劉琨獨保晉陽。
戊辰:劉淵稱帝蒲子,改元永鳳,拔晉平陽居之。王彌、石勒附于漢。石勒攻常山,王彌攻洛陽,焚建春門。
己巳:東海王越入洛,殺大臣十餘人,以左僕射山簡征東南大將軍,都督刻州,南鎮襄。漢劉淵改元河瑞。石勒兵出鉅鹿,王彌兵出上黨,劉聰兵出壺關,同攻晉洛陽。
庚午:東海王越徵兵天下,諸侯咸無從者,自率兵出許昌。漢劉淵卒,子和繼。弟楚王聰殺和代立,改元光興。以北海王義為皇太弟,劉曜為相國,石勒為大將軍。
辛未:天下亂,晉詔兖州苟晞會諸侯兵伐許昌,會東海王越卒,乃止。是年,洛陽陷,王衍為石勒獲,王師十二敗,帝及傳國六璽皆沒于寇。長安亦陷,南陽王模亦沒于寇。漢劉曜、王彌、石勒拔晉洛陽,俘其帝于平陽,改元嘉平。劉曜拔晉長安保之,石勒害王彌于巳吾,而并其眾。蜀李雄拔晉梓潼及涪城,改元玉衡。
壬申:晉懷帝在平陽,賈疋逐劉曜于長安三輔,與閻鼎、梁芬、梁綜、麯允、共奉秦王業為皇太子#16,以入長安。鎮東將軍瑯琊王睿帥亡眾大集壽春,苟晞保蒙城,不利,降于石勒。劉琨保晉陽,不利,奔常山。拓跋琦盧以兵六萬來救,大敗劉曜、劉粲于狼孟。劉琨復保陽曲。漢劉聰納劉殷女二人為皇后,孫四人為貴妃。拔晉太原,復失之。
癸酉:晉懷帝死于平陽,皇太子業稱帝長安,是謂愍帝。改元建興。以梁芬為司徒,麴允為使持節領軍錄尚書事,索綝為尚書左僕射,瑯琊王睿為左丞相都督陝東諸軍事,南陽王保為右丞相都督陝西諸軍事。山東郡縣悉陷于寇。漢石勒鎮襄國,曹嶷攻下三齊,據有廣固。
甲戌:晉以瑯琊王睿為大司馬,苟祖為司空,劉琨為大將軍,封凍州,張軌為太尉。西平郡王軌卒,子皇繼,稱西河王,國曰涼,元曰永興。城姑臧,是謂前涼。漢劉聰立三皇后,改元建元。劉曜圍晉長安,石勒圍晉幽州。
乙亥:晉進左丞相瑯琊王睿都督中外軍事#17,右丞相南陽王保為相國司空,苟祖為太尉大將軍,劉琨為司空。陶侃平江表,獲杜弢。漢劉聰立七皇后#18,授石勒專命,俾征伐晉#19。勒拔晉濮陽。
丙子:晉長安陷于寇,帝出降于豆田中。漢劉曜拔晉長安,俘其帝于平陽,改元麟嘉。石勒拔晉太原,劉琨走幽州,依段匹磾。
丁丑:晉帝在平陽。瑯琊王睿渡江,稱晉王于建康,元曰建武。以西陽王羕為太尉#20,王敦為大將軍,王導都督中外。帝死于平陽。
戊寅:晉王睿稱帝建康,改元大興,以子紹為太子,是謂東晉元帝。劉琨為段匹磾所害。王敦稱牧荊州。王導開府建康。漢劉聰卒,子粲繼,改元漢昌。將靳準殺集代立。相國劉曜自長安入至赤壁,稱帝,改元光初,加大將軍勒九錫,封趙國公。國人誅靳準以迎曜。
己卯:晉南陽王保保祁山,稱晉王。漢劉曜還長安,改國曰趙,是謂前趙。殺石勒使者王循。石勒稱王襄國,國曰趙,元曰趙王,是謂後趙。以張賓為之相,號大執法。以弟虎為之將,號元輔。
庚辰:晉南陽王保走桑城,死。涼亂,殺張寔,皇弟茂代領其眾#21。
辛巳:晉王導為司空。幽州陷,段匹磾沒于石勒。鮮卑慕容廆受晉持節,都督遼東、遼西。
壬午:晉改元永昌。大將軍王敦以武昌叛,破石頭,稱丞相都督中外。太保西陽王羕進位太宰,加司空。王導進位尚書令。石虎寇太山,梁顧以淮陰叛。帝憂憤死,皇太子紹嗣位,是謂明帝。石勒拔劉曜河南。
癸未:晉改元太寧。王敦假黃鉞。劉曜、石勒皆入寇,趙劉曜拔晉陳安,收隴城陝城及上邽。趙石勒滅晉曹疑于廣固。涼張茂稱藩于前趙。
甲申:晉王敦寇江寧,帝御六軍敗敦于越城。敦死于蕪湖。王導為太宰。蜀李雄以兄之子班為太子。涼張茂卒,兄子駿立,改元太元。
乙酉:晉以子衍為皇太子。石勒入寇。以陶侃為征西大將軍,都督荊、湘、梁、雍。明帝終,太子衍嗣位,是謂成帝。太后庾氏稱制。司徒王導錄尚書事同中書令,庾亮關政。遼西亂,段遼弒其主自立。趙石勒拔晉司、衮、豫三州及劉曜新安、許昌。
丙戌:晉改元咸和。進王導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軍事。蜀李雄攻晉涪城#22。趙石勒攻晉汝南。
丁亥:晉豫州祖約、歷陽蘇峻、彭城王雄、章武王休連兵犯建業,司馬流距戰不克,死于慈湖。
戊子:晉蘇峻敗王師于西陵,入宮,稱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徙帝于石頭。虞潭與庾冰、王舒稱義三吳,會征西將軍陶侃、平南將軍溫嶠、平北將軍魏該圍峻白石,滅之。峻弟逸代總其眾。韓晃寇宣城,祖約奔石勒。勒大敗劉曜於洛陽,獲之,遂滅前趙。用徐光為中書令。
己丑:晉蘇逸據石頭。帝野次滕含,敗逸于石頭。逸退保吳興。王允敗逸于溧陽#23,滅之。趙石生進收長安。石虎破上邽,殺劉熙、劉胤三千人,進平隴右。
庚寅:晉陸阮、孔愉為左右僕射,起新宫于苑。陶侃擒郭默于尋陽。蜀李雄攻晉巴東。涼張駿稱藩于石勒。趙石勒稱帝,自襄國徙都鄴,改元建平。
辛卯:晉以陸阮為尚書令。
壬辰:晉徙居新宫#24,進太尉陶侃大將軍。趙石勒卒,子弘繼,改元延熙。加石虎九錫,專政,稱丞相魏王,殺中書令徐光及右長史程遐。
癸巳:晉遼東公慕容廆卒,子皝繼。蜀李雄卒,子班繼,叔父壽專政,趙亂,石弘出奔譙城,石朗稱兵洛陽,石生抗軍長安,石虎咸滅之。
經世之丑二千二百四十六
甲午:東晉成帝九年,蜀李班為庶兄越所殺,立雄子期,改元玉恆。越專政。涼張駿受晉大將軍命。
乙未:晉改元咸康。石虎入寇,假大司馬王導黃鉞,出兵戍慈湖、牛渚、蕪湖。趙亂,石虎殺弘代立,稱攝天王,改元建武。
丙申
丁酉:鮮卑慕容皝稱王遼東。趙石虎稱趙天王#25。
戊戌:單于冒頓拓跋什翼健稱王定襄,國曰代,元曰建國。蜀亂,李壽自漢中入,殺期代立,改國為漢,元曰漢興。慕容魷攻後趙。
己亥:晉王導卒,伐蜀。
庚子:晉陸阮為司空。遼東慕容皝獻伐石虎之捷。漢李壽拔晉丹州。
辛丑:晉慕容皝求為假燕王,徙居和龍。
壬寅:晉成帝崩,母弟瑯琊王岳立,是謂康帝。封成帝二子,丕為瑯琊王,弈為東海王。中書監庾冰、中書令何充、尚書令諸葛恢輔政。漢李壽卒,子勢繼,改元太和。
癸卯:晉改元建元。
甲辰:晉康帝崩,太子聃繼,是謂穆帝。太后稱制。趙石虎伐涼,不利。伐燕,有功。
乙巳:晉改元永和。會稽王昱錄尚書六條事,專政。
丙午:晉桓溫伐蜀。漢李勢平李弈,改元嘉寧。涼張駿卒,子重華繼,改元永樂。趙石虎攻涼金城。
丁未:晉桓溫滅蜀,徙李勢于建康。蜀復亂,范賁稱帝成都。涼張重華敗石虎于抱罕。
戊申:晉桓溫為征西大將軍,入長安,至于灞上。遼東慕容皝卒,子?繼。趙石虎攻晉竟陵。
己酉:晉平蜀亂。鮮卑慕容?稱王遼東,國曰燕,元曰燕元,是謂前燕。趙石虎稱帝,改元太寧。虎卒,子世繼。張豺為相,專制。內難作,石遵自關右入,殺世及張豺代立。石冰自薊門入,殺遵不克。石閔殺遵,立石鑒,改元青龍。閔稱大將軍,專政。符洪稱兵廣川。
庚戌:趙石鑒殺大將軍閔及李農,不克。閔殺鑒代立,復姓冉氏,改國曰魏,元曰永興。大滅石氏宗室。鑒弟祇稱帝襄國,以將劉顯南攻冉氏,不克,殺衹以降。閔破襄國,誅顯,滅其族。將符健自枋頭入關,逐杜洪于長安,據之。將魏統以兖州、冉遇以豫州、樂弘以刑州、鄭系以洛州入于晉。劉淮以幽州入于燕。燕南略地至幽、冀。
辛亥:趙將周成以廪丘、高昌以野王、樂立以許昌、李歷以衛州請附于晉。劉啟、姚弋仲亦奔于晉。魏冉閔攻燕,不利,死,國亡。石虎將符健稱天王于長安,國曰秦,元曰皇始,是謂前秦。敗晉軍于五丈原。燕慕容?南伐魏,滅冉閔于昌城。
壬子:晉武陵王晞為太宰,會稽王昱為司徒,大將軍桓溫為太尉。魏冉智以鄴降,燕慕容?稱帝,自和龍徙居中山,改元元璽#26。秦符健稱帝長安。
癸丑:涼、秦相攻。涼張重華卒,子耀靈繼。伯父祚殺耀靈代立,改元永平。
甲寅:晉太尉桓溫伐秦至灞上,秦符健敗晉軍于白鹿原,又敗之于子午谷。
乙卯:晉將段寵敗燕軍于狼山。右軍王羲之辭官歸。涼宋混、張罐殺張祚,立耀靈弟玄靚,改元太始。燕南攻晉,不利。秦符健卒,子生繼。
丙辰:晉桓溫敗姚襄軍于伊水,遂復洛陽。秦符生改元壽光。
丁巳:晉改元升平。帝加元服。王彪之為左僕射。燕改元光壽,自中山徙都鄴。秦符生虐用其人,雄子堅殺生代立,去帝號#27,稱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為之輔#28。
戊午:晉將馮鴦以眾入于燕,燕拔晉上黨。
己未:晉伐燕,不利。燕敗晉于東阿。秦改元甘露,以王猛為中書令、尹京兆。
庚申:晉仇池公楊駿卒#29,子世繼。燕慕容?卒,子障繼,改元建熙#30。慕容恪為太宰,專政。慕容評為太傅,慕容根為太師,慕容垂為河南大都督。根作逆,伏誅。
辛酉:晉穆帝終,立成帝子瑯琊王丕,是謂哀帝。
壬戌:晉改元隆和。燕師攻晉洛陽。
癸亥:晉改元興寧。桓溫為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軍事,北伐。涼張天錫殺玄靚代立#31,改元太清。燕將慕容評攻晉許昌。
經世之寅二千二百四十七
甲子:東晉哀帝三年,餌丹有疾,太后稱制。燕、秦入寇洛陽。
乙丑:晉哀帝終于餌丹,母弟瑯琊王弈立。洛陽陷于燕。司馬勳以梁州叛,稱成都王。秦改元建元。匈奴左右賢王以朔方叛#32,平之。
丙寅:晉改元太和。會稽王昱為丞相。燕、秦入寇。涼張天錫受晉命大將軍,都督隴右。燕拔晉魯郡。秦拔晉南鄉。
丁卯:燕攻晉竟陵。秦攻晉涼州。
戊辰:秦符雙以上邦、符抑以蒲阪叛,王猛悉平之。
己巳:晉大司馬桓溫北伐燕,不利,歸罪袁真。袁真以壽陽入于燕。燕大將慕容垂敗晉師于枋頭,以眾降秦,評害功故也。秦救燕有功,取燕之金墉,責無信也。
庚午:晉壽陽袁真卒,子瑾繼。桓溫敗瑾于壽陽。廣漢及成都寇亂。王猛滅燕于鄴,徙慕容暐于長安,收郡五十七,猛留鎮鄴。
辛未:晉桓溫平壽陽,獲袁瑾以歸,廢其君弈為海西王,立會稽.王昱,改元咸安,是謂文帝。溫稱丞相,鎮姑熟,專制。殺太宰武陵王晞、新蔡王晃,仍降海西王為公及害其二子與母#33。
壬申:晉命苗濟餘句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守。庾希以海陵叛,入于京口。文帝昱終,子曜嗣,是謂武帝。桓溫還姑熟。秦王猛平慕容桓于遼東,滅仇池公楊纂于秦州。
癸酉:晉改元寧康。大司馬桓溫卒,太后稱制。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尚書僕射,專政。張天錫貢方物。秦拔晉成都及梓潼。
甲戌:晉桓石破秦軍于墊江。張育稱王于蜀,秦復平之。
乙亥:秦大將軍王猛卒。
丙子:晉改元太元。帝加元服。皇太后委政桓沖。桓豁為將軍,謝安為尚書監錄尚書事。秦滅前涼,徙張天錫于姑臧。又平朔方,獲托跋什翼犍,徙之長安。
丁丑:晉、秦二國抗衡天下。
戊寅:晉作新宮。
己卯:晉敗秦軍于淮南,秦拔晉襄陽。
庚辰:晉李遜以交阯叛,秦符洛以和龍叛。
辛巳:晉謝石為尚書僕射。桓石攻秦,有功。四夷六十二國脩貢于秦。
壬午
癸未:晉伐蜀,敗秦軍于武當。秦符堅舉國南伐,晉謝安帥謝瑛、謝玄、桓沖、桓伊大敗秦師于肥水,進圍洛陽。秦符堅喪師壽春,符融沒于戰,諸將咸叛。慕容垂稱王榮陽,北居中山,國曰燕,元曰燕元,是謂後燕。攻符丕于鄴。丁零翟斌以行唐叛#34,仇池楊世入于晉。
甲申:晉假謝安黃鉞,都督軍事,鎮廣陵#35,領荊南十五州,復襄陽。秦符朗以青州降,秦符堅來乞師,遣劉牢之救鄴。秦將姚萇稱王萬年,國曰秦,元曰白雀,是謂後秦。慕容沖稱王阿房,慕容泓稱王華池,慕容、水稱王長子,呂光稱王酒泉。萇、沖兵互逼長安。燕北伐高句麗,復遼東故也。
乙酉:晉謝安救秦至于長安,復洛陽以還,卒。秦符堅沒于姚萇,子丕自鄴攻晉陽,稱帝,改元太安。慕容沖屠長安。秦將乞伏國仁稱牧洮罕#36,國曰秦,元曰建義,是謂西秦。燕慕容垂南平鄴,徙都之。秦姚萇獲符堅于五將山,歸,殺之于新平。是年,冒頓托跋什翼珪稱王定襄之成樂,國曰魏,元曰登國,是謂後魏道武皇帝。
丙戌:秦符丕為慕容永所敗,走晉東垣#37;為晉將馮該所殺,其眾奔杏城。符登稱帝隴東,改元太初。符堅將呂光稱牧姑臧,國曰涼,元曰太安,是謂後涼。燕慕容垂稱帝于鄴,改元建興。慕容沖為將段隨、韓延所#38。其眾奔垂。慕容永稱帝長子。秦姚萇稱帝,徙民長安,改元建初。
丁亥:晉以子德宗為太子,敗翟遼于洛口。秦符登東攻姚萇,封乞伏國仁為苑川王。
戊子:秦符登攻姚萇,不利。秦乞伏國仁卒,弟乾歸立,稱河南王,改元太初,徙都金城。
己丑:晉陸納為尚書令。彭城妖賊亂。翟遼圍榮陽。秦姚萇西攻符登。涼呂光稱三河王,改元麟嘉。
庚寅:晉敗翟遼于滑臺。永嘉寇亂。秦符登攻姚萇,不利。
辛卯:晉王詢為左僕射,謝玫為右僕射。
壬辰:晉蔣喆以青州亂。慕容垂平丁零翟釗于滑臺西#39。秦乞伏乾歸開地至巴及隴。
癸巳:秦符登攻姚萇,不利。秦姚萇卒,子興繼,去帝稱王。
經世之卯二千二百四十八
甲午:東晉孝武帝二十二年,後魏道武皇帝十年。秦符登攻姚興,不利,戰死。子崇立,奔湟中,稱帝,改元延初,為乞伏乾歸所滅。燕慕容垂平慕容永于長子。秦姚興復稱帝槐里,改元皇初。涼呂光徙居樂都。
乙未:燕慕容垂攻魏,不利。魏破燕師于參合陂#40。
丙申:晉武帝泛舟于泉池,沒。太子德宗嗣位,是謂安帝。會稽王道子專政。燕慕容垂拔魏平城。垂卒于上谷,子寶繼,改元永康。太原陷于魏。魏拔燕并州,圍中山,稱帝,改元皇始。涼呂光稱天王,改元龍飛。
丁酉:晉改元隆安。兖州王恭、豫州庾楷、吳郡王欽各以城叛。燕慕容寶北走龍城。慕容詳稱帝中山,慕容麟殺詳代立#41,慕容德自丁零入#42,又殺麟代立#43,徙居鄴。中山陷于魏。呂光寇西,秦自金城復徙居苑川。涼呂光將禿髮烏孤稱王廉川,國曰涼,元日太初,是謂南涼。涼呂光將沮渠蒙遜立段業為牧于張掖,國曰涼,元曰神璽,是謂北涼。
戊戌:晉北伐燕,師敗于管城。兖州王恭、豫州庚楷、荊州殷仲堪、廣州桓玄兵犯建業,敗內師于白石。假會稽王道子黃鉞,玄師敗走潯陽。杜烱以京口亂。燕慕容寶南伐,至于黎陽乃復。將蘭汗殺寶代立于龍城,稱昌黎王,改元青龍。寶子盛誅蘭汗,稱王,改元建平。稱帝,再改元長樂。鄴陷于魏。范陽王慕容德自鄴南走滑臺,稱王,改元元年#44,是謂南燕。魏拔燕之鄴及信都,改元天興,自盛樂徙居平城。涼禿髮烏孤克金城,敗呂光于街亭,稱武威天王。
己亥:秦姚興拔晉洛陽。燕慕容德拔晉青州。仇池楊盛稱藩于晉。妖賊孫恩陷晉會稽,晉謝瑛、劉牢之往伐。劉裕始參軍政。秦姚興去帝號,稱王,改元弘始。魏南攻滑臺。涼呂光傳子紹位,稱太上皇。光卒,兄纂殺紹代立#45。涼禿髮烏孤徙居樂都。烏孤卒,弟利鹿孤立,又徙居西平,仍附于姚興。涼段業稱天王,改元天璽。大將沮渠蒙遜出守西安。燕慕容德逐辟閭渾于廣固,徙居之,滑臺沒于魏。
庚子:晉司馬劉裕敗孫恩于臨海,以楊州元顯為十六州都督。燕慕容盛去帝號,稱庶人天王#46,大破高句麗。秦姚興破西秦,俘其王乞伏乾歸于長安。涼呂纂改元咸寧。大司馬呂弘殺纂不克。涼利鹿孤改元建和。涼將李實稱牧秦州,國曰涼,元曰庚子,是謂西涼。燕慕容德稱帝廣固,改元建平。
辛丑:晉平孫恩,劉裕出守下邳。燕慕容盛將段璣行弒盛,叔父熙誅璣,稱帝,改元光始。秦姚興放乞伏乾歸還苑川。涼呂超弒其君纂,立其兄隆,改元神鼎,稱藩于姚興。涼禿髮利鹿孤稱西河王。涼大將沮渠蒙遜自西安入,殺段業代立,改元永安。
壬寅:晉改元元興。桓玄據刻州建牙、夏口,假楊州元顯黃鉞,顯軍敗,玄入于建業,稱侍中丞相錄尚書事,又稱太尉總百揆,乃殺都督元顯及會稽王道子,以瑯琊王德文為太宰,改元大亨。劉軌以翼州叛。秦姚興伐呂光有功,拒魏不利。魏敗秦軍于蒙坑。涼禿髮利鹿孤卒,弟傉檀立#47,改元弘昌,徙居樂都。涼沮渠蒙遜稱藩于姚興。
癸卯:晉加桓玄九錫,稱相國楚王,用天子器服。玄竊命,徙其帝于永安宮,降為平固王,遷之潯陽,改國曰楚,元曰永始。
甲辰:晉帝在潯陽,劉裕唱義帥沛國劉毅、東海何無忌二州兵大破桓玄兵于京口,又敗玄將桓弘于廣陵、吳甫之于江乘、皇甫敷于羅落。玄逼帝走江陵。裕又敗玄兵于湓口。玄復逼帝東下。裕又敗玄兵于崢嶸洲,又破之于覆舟山,迎帝入江陵。玄敗死于枚徊洲。其將桓振復陷江陵,幽帝。譙縱以成都叛,稱王。秦姚興入十二郡脩好,貢于晉。魏改元天錫。涼呂隆奔姚興,國亡。涼傉檀去年號,求姑臧於姚興。燕慕容德卒,兄之子超立。
乙巳:晉平桓振,帝自江陵還建業,改元義熙。劉裕都督中外錄尚書事,還鎮丹徒。涼褥檀受姚興命徙姑臧。燕慕容超改元太上。涼李嵩徙居酒泉,改元建初,稱藩于晉。
丙午:晉伐蜀,敗譙縱于白帝。孔安國為尚書、左僕射,大將軍劉裕開府京口,仇池楊盛稱藩。燕慕容超三將奔晉#48。燕慕容熙將馮跋殺熙,立慕容雲,復姓高氏,稱王,改元正始。秦姚興將赫連勃勃稱天王于朔方,國曰夏,元曰龍昇。
丁未:晉劉裕入朝,殺東陽太守殷仲文、南蠻校尉殷叔文、晉陵太守殷道叔、永嘉太守駱球。姚興攻禿髮傉檀及赫連勃勃。乞伏乾歸復稱王苑川,改元更始。涼禿髮傉檀攻沮渠蒙遜及赫連勃勃。
戊申:晉劉裕入總朝政,北敗慕容超于臨胊,出大峴,進圍廣固。魏國亂,后萬人同子申弒其君珪,次子紹誅萬人及申自立,是謂明帝。魏史云賀夫人及子紹弒珪秦乾歸南攻姚興。涼傉檀復稱王姑藏,改元嘉平。夏勃勃南攻姚興。
己酉:晉劉裕滅南燕,徙慕容超于建業。後燕國亂,將馮跋用幸臣離班殺雲代立,稱天王,改元太平,是謂北燕。魏改元、水興。秦乾歸平抱罕。夏赫連攻姚興。
庚戌:晉始興賊盧循兵寇建業,劉裕大破之,循走潯陽,再破之于豫章。裕假黃鉞。蜀兵陷巴東。秦乞伏乾歸為兄之子公府所殺#49,子熾盤誅公府而自立,改元永康。涼沮渠蒙遜攻李暠有功。夏赫連勃勃攻姚興不利。
辛亥:晉劉裕南攻盧循,盧循走交州,死。劉毅以江陵叛。涼沮渠蒙遜攻禿髮傉檀有功。夏赫連勃勃攻姚興不克。
壬子:晉劉裕殺劉藩及謝琨,遂平劉毅于江陵。涼傉檀徙居樂都,姑臧陷于沮渠蒙遜。涼蒙遜拔禿髮傉檀姑臧,徙居之,稱西河王,改元玄始。
癸丑:晉朱齡石平蜀。魏改元神瑞,與秦姚興和親。秦熾盤破土谷渾于澆河。涼傉檀攻蒙遜不利。夏改元鳳翔,城統萬。
甲寅:秦乞伏熾盤滅南涼禿髮傉檀。
乙卯:晉刻州刺史司馬休之、雍州刺史魯宗之叛,裕攻破之,逐之于江陵。劉穆之為尚書僕射。秦姚興卒,子泓繼,弟弼作難,不克。魏改元太常。
丙辰:晉劉裕北伐姚泓,拔洛陽,進逼潼關。加裕九錫,總百揆,封宋國公。秦姚泓改元永和。洛陽陷于晉。姚懿、姚恢內叛,兵逼長安,姚紹平之。秦乞伏熾盤拔沮渠蒙遜河湟。夏赫連勃勃拔姚泓陰密。
丁巳:晉劉裕平長安,滅後秦,執姚泓以歸。以子義真守長安。裕加宋王。魏南攻晉,兵敗于河曲。涼李暠卒,子歆立,改元嘉興。
戊午: 晉劉裕弒其君德宗,立其弟瑯琊王德文#50,是謂恭帝。長安陷于夏。涼李故稱藩于晉。夏赫連勃勃拔晉之長安,稱帝,改元昌武#51。
己未:晉改元元熙。宋王劉裕自揚.州入,用天子服器。秦乞伏熾盤改元建弘。夏赫連勃勃還居統萬,改元真興。
庚申:劉裕代晉命于揚州,是謂武帝。改國曰宋,元曰永初。降其君德文為零陵王。
辛酉:宋零陵王德文卒。
壬戌:宋武帝劉裕終,子義符繼。魏攻宋滑臺。
癸亥:宋改元景平。魏攻宋金墉。明帝紹終,子燾繼,是謂太武皇帝。涼沮渠蒙遜滅西涼,執李歆歸于姑臧。
經世之辰二千二百四十九
甲子:宋帝義符二年,臣徐羨之、傅亮行弒,立其弟義隆,是謂文帝。還都建業,改元元嘉。魏太武元年,改元始光。
乙丑:魏武帝以崔浩為相。夏赫連勃勃卒,子昌繼,改元承先。
丙寅:宋文帝誅執政徐羨之、傅亮,謝晦以荊州叛,平之。魏拔夏之長安。
丁卯:魏西破夏赫連昌。
戊辰:魏改元神□。武帝破夏于統萬,俘赫連昌以歸,西北開地三千里。秦乞伏熾盤卒,子暮末繼,改元永弘#52。涼沮渠蒙遜改元承玄。夏之統萬陷于魏,弟定代立,徙居平涼,改元勝光。
己巳
庚午:宋之金墉陷于魏。燕馮跋卒,弟弘殺跋之子翼代立,改元太興。魏拔宋洛陽。涼沮渠蒙遜改元義和。夏赫連定攻秦暮末。
辛未:宋之滑臺陷于魏。夏滅西秦于苑川,俘其君乞伏暮末。魏滅夏于平涼,浮其君赫連定。
壬申:宋謝靈運棄市于廣州。魏改元延和。遼西內附。
癸酉:宋謝惠連卒。涼沮渠蒙遜卒,子牧犍繼,改元永和。
甲戌:魏南開地至漢中。
乙亥:魏改元太延。
丙子:宋誅檀道濟。魏滅北燕,虜馮弘于遼西。
丁丑
戊寅
己卯:魏滅北涼于姑臧,獲沮渠牧犍以歸。
庚辰:魏改元太平真君,與宋稱南北朝。
辛巳
壬午
癸未:魏克仇池。
甲申
乙酉
丙戌:魏毀經像佛教#53。
丁亥:魏城長安#54。
戊子
己丑
庚寅:魏南開地江淮,夷宰相崔浩三族。
辛卯:魏改元正平,伐宋至于爪步。
壬辰:魏國亂,中常侍宗愛弒其君武帝#55,立南安王餘#56,改元承平。又殺之,群臣迎武帝孫濬立之,是謂文成皇帝,改元興安。夷宗愛三族。元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錄尚書事。
癸巳:宋國亂,太子劭弒其君文帝代立,改元太初。少子武陵王駿稱帝新亭,克建康,誅元凶#57,改元建武,是謂孝武皇帝。
經世之巳二千二百五十
甲午:宋孝武皇帝二年。魏文成皇帝三年,改元興光。
乙未:魏改元太安。
丙甲
丁酉:宋改元大明。
戊戌
己亥
庚子:魏改元和平。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宋孝武皇帝終,太子業嗣位,改元永光。
乙巳:宋改元景和,業立,不明,臣壽寂殺之,迎湘東王彧立之#58,改元太始,是謂明帝。魏文成帝終,太子弘嗣位,是謂獻文皇帝。
丙午:宋晉安王子勛以得陽叛,稱帝,平之。冊子昱為太子。魏師入寇。魏改元天安,盡取宋江北地。大丞相乙渾謀逆#59,伏誅。
丁未:魏改元皇興。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魏獻文授太子宏位,是謂孝文皇帝。弘稱太上皇,改元延興。
壬子:宋改元太豫。明帝失道死,太子昱立。
癸丑:宋改元元徽。
甲寅:宋桂陽王休範以江州叛,兵犯建業,右衛將軍蕭道成平之。
乙卯:魏改元承明。
丙辰:宋建平王景素謀殺蕭道成不克。道成為司空錄尚書事。魏太后馮氏弒太上皇。
丁巳:宋國亂,蕭道成弒其君昱,廢為蒼梧王,立明帝子准,改元昇明。道成假黃鉞,稱齊國公,專制。改元太和。
戊午
己未:宋相國蕭道成稱王,是年,代宋命于建業,改國曰齊,元曰建元,是謂太祖。以子賾為皇太子,降其君准為汝陰王,殺之。
庚申
辛酉
壬戌:齊高帝道成終,太子賾嗣位,是謂武帝。以子懋為太子,攻魏淮南。
癸亥:齊改元永明。
經世之午二千二百五十一
甲子:齊武帝二年,魏孝文帝十三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魏伐蠕蠕。
癸酉:齊武帝終,太子懋亦卒,其孫昭業立。
甲戌:齊改元隆昌。五月,西昌王蕭鸞行弒,廢其君為鬱林王,立其弟昭文,改元延興。鸞假黃鉞,稱宣城王,都督中外,專制。十月,宣城王蕭鸞廢昭文為海陵王,殺之,代立,是謂明帝。改元建武,以子寶卷為太子。魏大伐于齊。
乙亥:齊大殺宗室。是年,魏自平城徙都洛陽,用中國禮樂。
丙子:魏改姓元氏。
丁丑
戊寅:齊改元永泰。明帝鸞終,太子寶卷嗣位。魏伐齊,拔新野。
己卯:齊改元永元,以子誦為太子。魏孝文帝終,子恪繼嗣位,是謂宣武皇帝。彭城王勰受顧命輔政。
庚辰:齊崔惠景以廣陵叛,兵犯建業,蕭懿平之。寶卷殺懿。蕭衍稱兵襄陽,蕭穎冑稱兵刑州#60。魏改元景明。彭城王勰拔齊壽春。
辛巳:齊蕭衍立南康王寶融于江陵,以兵圍臺城,國人殺寶卷而入寶融于建業,是謂和帝,改元中興。衍稱相國、司空,假黃鉞,錄尚書事,專制。廢寶卷為東昏侯。蕭寶夤奔魏。
壬午: 齊蕭衍被九錫,封梁王。四月,衍代齊命于建業,是謂武帝,改國為梁,元曰天監。以子統為皇太子,降其君寶融為巴陵王,殺之于姑熟。
癸未
甲申:魏改元正始。
乙酉
丙戌
丁亥:東西夷四十國脩貢于魏。
戊子:魏改元永平,殺太師元勰。
己丑:戎夷二十四國脩貢于魏。
庚寅
辛卯:東西夷二十九國脩貢于魏。
壬辰:魏改元延昌。
癸巳
經世之未二千二百五十二
甲午:梁武帝十三年,魏武帝十五年。
乙未:魏宣武終,太子翎嗣位,是謂孝明皇帝。太后胡氏稱制,劉騰、元文為輔相。
丙申:魏改元熙平。
丁酉
戊戌:魏改元神龜。
己亥
庚子:梁改元普通。魏改元正光,幽靈太后胡氏于北宮。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魏改元孝昌。相劉騰、元义罪免為庶人,迎太后胡氏于北宮,還政。中山、上谷、彭城寇亂。
丙午
丁未:梁帝衍沒身于同泰寺,改元大通。魏諸郡寇亂。
戊申:魏改元武泰。太后胡氏殺其帝詡,立無名子。大都督爾朱榮自太原入,殺無名子及太后胡氏。諸王貴臣于河陰立長樂王攸,是謂莊帝,改元建義,又改元永安。榮都督中外諸軍事,稱太原王,還晉陽,專制。
己酉:梁改元中大通。衍復沒身于同泰寺,群臣以錢幣贖衍還政。元顥自梁入洛,稱帝,改元建武,徙攸于河北。爾朱榮自晉陽入,逐元顥,迎攸返政。
庚戌:魏帝攸殺爾朱榮于洛陽宮,爾朱兆自晉陽入,徙攸于河東,殺之。爾朱世隆立長廣王嘩于長子,改元建明。
辛亥:梁昭明太子統卒,晉安王綱為太子。魏爾朱兆廢曄,立廣陵王子恭于洛陽#61,是謂節閔,改元普泰,還鎮晉陽。冀州刺史高歡稱兵信都,立章武王子、勃海太守朗于信都,改元中興。歡稱丞相。
壬子:魏高歡襲據鄴,敗爾朱兆于韓陵,西平并州,南入洛,廢恭,殺之。又廢朗于河陽,殺之。立平陽王脩于洛陽#62,改元太昌,再改元永熙。還鎮鄴,專制。爾朱兆走秀容,死。脩立,是謂武帝。
癸丑:魏高歡平爾朱氏。
甲寅:魏高歡入洛,帝脩西走長安。歡立清河王子善見,是謂靜帝。改元天平,徙洛陽四十萬戶于鄴,都之,是謂東魏。歡鎮太原,都督中外,專制。宇文泰廢脩于長安,殺之,立南陽王寶炬,是謂文帝。改元大統,是謂西魏。泰都督中外,專制。
乙卯:梁改元大同。
丙辰:侯景為東魏右僕射南行臺。
丁巳:西魏宇文泰大破東魏高歡軍于沙苑。
戊午:東魏改元元象,高歡大破西魏宇文泰兵于洛陽。
己未:東魏改元興和。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東魏改元武定,高歡大破西魏宇文泰軍于邙山,遂拔洛陽。
經世之申二千二百五十三
甲子:梁武帝四十三年,西魏文帝十一年,東魏靜帝十一年。
乙丑
丙寅:梁武帝三失身于同泰寺,改元中大同。羣臣及皇太子畢會于同泰寺,是夜,同泰大火。
丁卯:梁改元太清。東魏勃海王高歡卒于晉陽,子澄繼事。侯景以河南十三州叛,慕容紹宗敗侯景於長社,景南走壽春,附于梁,封為河南王。
戊辰:侯景兵犯梁建業,立蕭王德于南關。
己巳:侯景破梁臺城,殺衍,立太子綱,是謂文帝。景稱大丞相,都督中外軍事,專制。湘東王繹開府江陵#63,將王僧辯、陳霸先率兵攻侯景。東魏盜殺高澄于晉陽,弟洋自鄴還晉陽繼事。
庚午:梁改元大寶。侯景稱相國、漢王,逼綱走西州。西魏拔梁之安陸,取漢中地。東魏高洋入總百揆,進爵為齊王。五月,洋代東魏命,是謂宣帝。改國為齊,元曰天保。降其君善見為中山王。
辛未:侯景廢梁帝綱,又殺之,立豫章王棟,改元天正。又廢之代立,改國為漢,元曰太始。西魏文帝寶炬卒,子欽繼。
壬申:梁湘東王繹平侯景,使將朱買臣殺棟,稱帝江陵,是謂元帝。改元承聖。以陳霸先為征北大將軍,王僧辯為揚州刺史。武陵王紀稱帝成都,年用天正。西魏稱元年。
癸酉:梁平武陵王子蜀。西魏宇文泰殺尚書元烈。
甲戌:梁蕭詧引西魏兵陷江陵,殺繹及諸王。大將軍陳霸先、揚州刺史王僧辯立繹之子晉安王方智于潯陽,是謂恭帝。還都建業。王僧辯為太尉,居內。陳霸先為司空,鎮丹徒。西魏宇文泰弒其君欽,立齊王廓,改元元年。泰用蕭督南征,拔江陵,殺繹,徙其民于長安。
乙亥:梁貞陽侯蕭明自齊入,至東關,太尉王僧辯拒之不勝,遂迎蕭明入建業,立之。降方智為太子,改元天成。司空陳霸先自丹徒入,殺王僧辯,廢蕭明為司徒,封建安公。復立方智,改元紹泰。霸先為尚書,都督中外,專制。是年,蕭詧稱帝江陵,改元大定。北附于宇文氏,是謂後南梁。
丙子:梁改元太平。陳霸先稱相國,敗齊軍于江上。西魏宇文泰卒,子覺繼事。是年,覺代西魏命于長安,是謂閔帝。改國為周,是謂後周。元稱元年,降其君廓為宋國公。
丁丑:梁相國陳霸先進爵為陳王。十月,陳霸先代梁命于建業,是謂武帝。改國曰陳,元曰永定。降其君方智為江陰王。周亂,宇文護弒其君覺,立宇文毓,是謂明帝。稱元年。護為太宰,專制。
戊寅:梁蕭莊以郢州稱帝,求援于齊。
己卯:陳武帝霸先終,兄臨川王情立,是謂文帝。以子伯宗為太子。周宇文毓稱天王,改元武成。齊宣帝洋卒,子殷繼于晉陽。以諸父演為太師,湛為司馬,元氏宗室無少長皆殺之,投于漳水。
庚辰:陳改元天嘉。周亂,宇文護弒其君毓,立其弟邕,是謂武帝。齊改元乾明。太師高演弒其君殷代立,是謂昭帝,改元皇建。
辛巳:周改元保定。齊帝演卒于晉陽,大司馬湛立,改元太寧,是謂武成。
壬午:齊改元河清,還都鄴。後南梁蕭詧卒,子歸繼,改元天保#64。
癸未
甲申:周、齊戰于洛陽。
乙酉:齊高湛傳子緯位,改元天統。
丙戌:陳改元天康。文帝蒨終,太子伯宗嗣立,庶兄頊錄尚書,都督中外軍事,專制。周改元天和。
丁亥:陳改元光大。
戊子:陳亂,安成王陳頊弒其君伯宗代立,是謂宣帝。
己丑:陳改元太建,以子叔寶為太子。
庚寅:齊改元武平。
辛卯
壬辰:陳將吳明徹伐齊有功。周襲封李淵為唐國公,誅太宰晉公護,改元建德。
癸已:陳伐齊有功。
經世之酉二千二百五十四
甲午:陳宣帝頊七年,周武帝邕十五年,齊武帝緯十年,後南梁蕭壽十二年。
乙未:周大伐齊,圍其晉州及洛陽。
丙申:周拔齊平陽及晉陽,齊拒周不利。晉州陷于周,緯走并州。周圍并州,緯走鄴,改元隆化。兄宗德王延宗稱帝并州,改元昌德。并州又陷于周。
丁酉:周軍圍齊之鄴,緯傳子恆位,改元承光。緯走青州,恆又禪丞相任城王湝#65。湝稱守國天王。鄴又陷于周,國遂亡。緯亦就擒于青州。
戊戌:周改元宣政。帝邕卒于伐齊,子贊繼,是謂宣帝。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都督揚州。改元天成。
己亥:陳將昊明徹伐周,不利于呂梁,淮南之地盡沒于周。周帝贊傳子闡位#66,是謂靜帝。贇稱天元大帝。改元大象。
庚子:周大帝贇終,大司馬楊堅自楊州入總朝政,假黃鉞,都督中外軍事,專制。堅召宇文宗室在蕃者六王至長安,皆殺之。天下兵起,尉遲迥稱兵相州,宇文冑稱兵榮州,石遜稱兵建州,席毗稱兵沛郡,席人羅稱兵兖州,王謙稱兵益州。堅悉平之,進爵為隋王,用天子服器。鄖州蕭難以鄧州入于陳。
辛丑:周改元大定。是年,隋王楊堅代後周命于長安,是謂文帝。改國曰隋,元曰開皇。以高熲、虞慶則、李德林、康世、康暉、元巖、長孫毗、楊尚希、楊惠十人為之輔,冊妃獨孤氏為皇后,子勇為太子,廣為晉王。降其君闡為介國公,殺之。
壬寅:陳宣帝項終,子叔寶繼,是謂後主。隋起新宮于龍首岡。
癸卯:陳改元至德。隋徙居新宮。
甲辰:後南梁蕭巋朝隋。
乙巳:後南梁蕭巋卒,子琮繼。
丙午:隋成國公梁士彥、杞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謀興復不克,伏誅。梁蕭琮改元廣運。
丁未:陳改元禎明。梁蕭琮納國于隋,太傳安平王蕭巖、刻州刺史蕭瓛降于陳#67。
戊申:隋命晉王廣、秦王浚、清河公楊素督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為八路大伐陳,以壽春為行臺府。
己酉:隋師滅陳,以陳後主叔寶歸于長安。
庚戌:蘇、越、饒、泉、婺、樂安、蔣山、永嘉、餘杭、交阯未服,楊素悉平之。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東巡封泰山。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伐高麗無功。
己未庚申:廢太子勇,立晉王廣為皇太子。
辛酉:改元仁壽,命十六使巡行天下。
壬戌:命七大臣定禮。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二百五十五
甲子:隋文帝二十四年。帝崩,晉王廣即位,是謂煬帝。改元大業。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西幸河右,征吐谷渾至于覆土展川。
庚午:南幸江都。
辛未:北幸涿郡。
壬申:以兵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為二十四軍#68,分左右道大伐遼東,不利,全陷九軍。
癸酉:以代王侑留守長安,越王侗留守東都,秦王浩從駕征遼東,復大集兵于涿郡。天下羣盜起,楊玄感以本兵叛于黎陽。
甲戌:高麗請降,乃班師。扶風盜稱帝,延安寇稱王,離石賊稱天子。
乙亥:北巡至于鴈門,為突厥所圍。
丙子:南幸江都。羣盜李密稱兵河南,竇建德稱兵河北,林士弘稱兵江南,徐圓朗稱兵山東,劉武周稱兵代北,薛舉稱兵隴右。
丁丑:煬帝在江都。唐公李淵自晉陽入,立代王侑于長安。以江都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淵稱唐王,專制。羣盜竇建德稱王河北。李密進據興洛#69,稱公,國曰魏,元曰永平。薛舉稱帝隴右,國曰秦,元曰秦興。梁師都稱兵夏州,李軌稱兵涼州,蕭銑稱兵巴陵,李子通稱兵海陵,朱集稱兵冠軍,沈法興稱兵毗陵,杜伏威稱兵歷陽。
戊寅:五月,唐王李淵代隋命于長安,是謂神堯皇帝。改國曰唐,元曰武德。以裴寂、劉文靜為輔相,世子建成為皇太子,次子世民為秦王。降其君為□國公。是年,宇文化及弒煬帝于江都,立秦王浩為#70。化及稱王,專制。北轉至魏州,化及又殺浩代立,稱帝,國曰許,元曰天壽。又北走聊城。王世充立越王侗于東都,改元皇泰#71。世充稱鄭王,專制。群盜竇建德進有河北,都樂壽。隴右薛舉卒,子仁果立#72。劉武周進有河東,稱帝,國曰漢,元曰天興。梁師都進有朔方,稱帝,國曰梁,元曰永隆。李軌進有河右,稱帝,國曰涼,元曰安樂。蕭銑進有江右及嶺表,稱帝,國曰梁,元曰鳴鳳#73。李子通進有江都,稱帝,國曰吳,元曰明政。朱集進有山南,稱帝,國曰楚,元曰昌達。沈法興進有江東,稱王,國曰梁,元白延康。林士弘稱帝虔州,國曰楚,元曰太平。杜伏威進有淮南,受唐封楚王。秦王平隴右,獲薛仁果。
己卯:唐秦王平河右,獲李軌。李密與王世充相攻,不利,奔唐,復叛,死于桃林#74。徐世勣以河南十郡降。竇建德滅宇文化及于聊城,自立為帝,甫有黎陽之地,稱國曰夏,元曰五鳳。蕭銑滅林士弘于虔州。杜伏威南保江都,李子通西保江陵。王世充殺越王恫于東都,稱帝,國曰鄭,元曰開明。朱粲降于唐,復殺唐使者,奔王世充。
庚辰:唐秦王平河東,劉武周走突厥。李子通滅沈法興于江東,徙居餘杭。工部尚書獨孤懷恩以謀逆伏誅。
辛巳:唐秦王平河南、河北,獲王世充及竇建德以歸。杜伏威滅子通于餘杭。竇建德將劉黑闥復稱兵河北。
壬午:唐李靖滅蕭銑于金陵,江南及嶺表平。
癸未:唐秦王平河北,獲劉黑闥,又平徐圓朗于曹州。江淮杜伏威來朝,其將輔公祏稱王丹徒#75,國曰宋。
甲申:唐李靖平輔公祏于江淮。
乙酉:唐加秦王中書令。
丙戌: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作難,殺秦王不克,秦王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王君廓、房玄齡、杜如晦、長孫順德、柴紹、羅藝、劉師玄、李世勣、劉弘基、王孝恭平之于玄武門。帝乃授秦王世民位,退居太安宮,稱太上皇。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璃為尚書右僕射。
丁亥:改元貞觀。尚書封倫卒,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右僕射。
戊子:平梁師都于朔方。
己丑:相裴寂以罪兔,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李靖為兵部尚書,魏徵守祕書監,關議朝政。
庚寅:李靖平突厥,獲頡利可汗。戴冑、蕭瑀參預朝政#76,溫彥博為中書令。
辛卯:春大蒐于昆明,冬幸溫湯。
壬辰:祀南郊。
癸巳:魏徵為侍中,頒新定五經于天下。
經世之亥二千二百五十六
甲午:唐廣孝皇帝九年。
乙未:李靖平吐谷渾,獲其王,放還本國。太上皇崩于太安宮,葬高祖于獻陵。
丙申:魏徵遷特進,溫彥博遷右僕射。
丁酉:幸洛陽宮。
戊戌:高士廉為右僕射。
己亥:幸九成宮,荒服十國來脩貢。
庚子:侯君集平高昌,獲其王以歸。弘化公主嬪于吐谷渾,至日圓丘,祀吳天上帝。
辛丑:幸洛陽,文成公主嬪于吐蕃。
壬寅:幸岐陽。
癸卯:圖二十四勳臣于凌煙閣。內難作,皇子齊王祐以齊叛,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徙之黔。幽魏王泰于北苑,徙之均。以晉王治為皇太子。誅侯君集。至日祀南郊。
甲辰:岑文本、馬周為中書令。幸洛陽及親征遼東。
乙巳:平高麗。
丙午:李勣破薛延陀。荒服十一國脩貢。
丁未:起翠微宮于終南山。
戊申:阿史部平龜玆#77,獲其王以歸。征松州蠻。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卒,褚遂良為中書令。
己酉:帝崩于翠微宮,皇太子治踐位,葬太宗于昭陵。長孫無忌、褚遂良輔政。復李勣官,仍加特進。于志寧、張行成進侍中,知政事。
庚戌:改元永徽。褚遂良罷政。
辛亥:征賀魯至千金領,至日有事于南郊。
壬子:冊陳王忠為皇太子,韓瑗、來濟為相,宇文節為侍中,柳奭為中書令。
癸丑:駙馬都尉房遺愛、柴令武、薛萬徹、刑王元景及二公主以謀逆伏誅,遂殺吳王恪。褚遂良復為右僕射。睦州女寇亂。
甲寅:築長安羅城,親謁昭陵。
乙卯:廢皇后王氏、良姊蕭氏為庶人,冊昭儀武氏為皇后,罷長孫無忌、褚遂良政事,以許敬宗、李義府為相。武后殺庶人王氏及蕭氏。崔敦禮為中書令。
丙辰:廢皇太子忠為梁王,冊代王弘為皇太子。改元顯慶。杜正倫為相。
丁巳:幸許、洛,以洛陽為東都。李義府進中書令,許敬宗進侍中,貶相韓瑗、來濟為州刺史。
戊午:蘇定方平賀魯,獲其王。
己未:殺長孫無忌、褚遂良于流所。幸東都。
庚申:廢梁王忠為庶人。蘇定方平百濟,獲其王扶餘。
辛酉:改元龍朔。
壬戌:還長安,進門下、尚書、中書為東中西三臺,分侍中、中書令為左、右相。造蓬萊宮。許圉師為左相,尋下獄。
癸亥:起含元殿于蓬萊宮。李義府為右相,尋配流雋州死。改來年為麟德。
皇極經世卷第六之中竟
#1『改元中平』原脫,據四庫本補。
#2『走北宮』原作『是北宮』,據四庫本改。
#3『李傕』原作『李榷』,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4『董承』原作『董丞』,據四庫本改。
#5『袁紹破曹操將公孫瓚于易水』原作『曹操將公孫瓚屯于易水』,據四庫本改。
#6『渭南』原作『魏南』,據四庫本改。
#7『駱谷』原作『洛谷』,據四庫本改。
#8『政事』原脫,據四庫本補。
#9『晉國公』原作『進國公』,據四庫本改。
#10『瑯琊王伸』下原有『王渾』二字,據四庫本刪。
#11『假黃鉞』原作『解黃鉞』,據四庫本改。
#12『趙廞』原作『趙欽』,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13『石冰』原作『石水』,據四庫本改。
#14『三十三』原作『三十四』,據文義及四庫本改。
#15『廢』原脫,據四庫本補。
#16『共奉』原作『麯特奉』,據四庫本改。
#17『都督』原作『大都督』,據四庫本刪。
#18『皇后』原作『星后』,據四庫本改。
#19『晉』原脫,據四庫本補。
#20『西陽王羕』原作『西陽王義』,據四庫本改。
#21『殺張蹇,蹇弟茂代領其眾』原作『張茂殺皇代立,改元永和』,據四庫本改。
#22『晉』原作『進』,據四庫本改。
#23『溧陽』原作『漂陽』,據四庫本改。
#24『新宮』原作『新官』,據四庫本改。
#25『趙天王』原作『正天王』,據四庫本改。
#26『元璽』原作『天璽』,據四庫本改。
#27『去帝號』原脫『號』字,據四庫本補。
#28『汪梁』原作『注梁』,據四庫本改。
#29『楊駿』原作『楊俊』,據四庫本改。
#30『建熙』原作『建燕』,據四庫本改。
#31『張天錫』原作門帥天錫』,據四庫本改。
#32『左右賢王』原作『二右賢王』,據四庫本改。
#33『母』原作『毋』,據四庫本改。
#34『丁零翟斌』原作『句町翟真』,據四庫本改。
#35『鎮廣陵〕原作『領廣陵』,據四庫本改。
#36『洮罕』凝作『洮秦』。四庫本作『秦河二州』。
#37『東垣』原作『東桓』,據四庫本改。
#38『段隨、韓延』原作『段木延』,據四庫本改。
#39『丁零』原作『句町』,據四庫本改。
#40『參合陂』原作『黍谷』,據四庫本改。
#41『慕容麟』原作『慕容普鄰』,據四庫本改。
#42『慕容德』原作『慕容賀鄰』,據四庫本改。
#43『麟』原作『普鄰』,據四庫本改
#44『元年』原作『上元』,據四庫本改。
#45『纂』原作『篡』,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46『天王』原脫,據四庫本補。
#47『傉檀』原作『傉擅』,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48『三將』原作『三軍』,據四庫本改。
#49『為』原脫,據四庫本補。
#50『德文』原作『昌明』,據四庫本改。
#51『昌武』原作『武昌』,據四庫本改。
#52『永弘』原作『永嘉』,據四庫本改。
#53『經像佛教』原作『象教』,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六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六之下
以運經世之十#1 觀物篇之三十四
經元之甲一
經會之午七
經運之壬一百八十九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五十七
經世之子二千二百五十七
甲子:唐弘孝皇帝十五年。殺西臺侍中上官儀,又殺庶人忠于流所。竇德玄為左相#2,劉祥道為右相。
乙丑:帝同皇后巡東海,封泰山。陸敦信為右相。
丙寅:帝同皇后至自泰山,改元乾封。劉仁軌為右相。
丁卯:禁工商乘馬。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瑾並同東西臺三品。
戊辰:李勣平高麗,執其王。祀明堂,改元總章。
己巳:帝同皇后幸九成宮。郝處俊同東西臺三品#3。李勣卒。
庚午:改元咸亨。薛仁貴征吐蕃不利#4。
辛未:帝同皇后幸東都及許昌,皇太子監國。閻立本為中書令。
壬申:帝及皇后至自東都。
癸酉:帝及皇后幸九成宮。
甲戌:皇后稱天后,帝為天皇,改元上元。帝同皇后幸東都。帝有疾。
乙亥:皇太子弘卒,以雍王賢為皇太子。
丙子:帝及皇后自東都還,改元儀鳳。來恆、薛元超、李義琰、高智周並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敬玄、劉仁軌為中書令。
丁丑
戊寅:改來年為通乾。
己卯:甘露降,改元調露。帝同皇后幸東都。裴行儉大伐突厥。
庚辰:廢皇太子賢為庶人,立英王哲為皇太子。帝同皇后幸汝州及嵩山。裴炎、崔知溫、王德貞並同中書門下三品#5改元水隆。帝及皇后至自東都。
辛巳:裴行儉平突厥,虜其王伏念。改元開耀。裴炎進侍中,崔知溫、薛元超進中書令。
壬午:改元永淳。帝及皇后幸東都,起奉天宮于嵩之陽#6。劉景先、郭待舉、郭正一、岑長倩、魏玄同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癸未:改元弘道。帝崩于東都,皇太子哲嗣位,是謂昭孝皇帝。天后稱制。劉仁軌進尚書左僕射,岑長倩進兵部尚書#7,魏玄同進黃門侍郎,劉齊賢進侍中,裴炎進中書令。
甲申:改元嗣聖。皇后廢帝為廬陵王,遷之均。立豫王旦,改元文明。侍中裴炎進爵為侯,王德真進侍中,劉禕之、武承嗣進中書平章事。葬高宗于乾陵。再改元光宅。徐敬業以揚州舉兵南攻潤州,平之。殺宰相裴炎。又改來年為垂拱。來俊臣、周興大行誣構#8,謂之羅識。
乙酉:武后徙帝居房陵#9,改中書為鳳閣鸞臺。
丙戌:蘇良嗣為文昌左相,韋待價為文昌右相,並同鳳閣鸞臺三品。
丁亥:武后賜宰相劉禕之死。張公輔為鳳閣侍郎。
戊子:武后稱聖母,關東八王謀興復,博州瑯琊王沖及父越王貞先發,悉平之#10。大夷王室。
己丑:武后改元永昌,稱聖皇。大殺王族,又殺納言魏玄同及內史張光輔#11。引王本立、范履冰、邢文偉為相。
庚寅:武后改元載初。以建子月為歲首,祀明堂。以墨為名,以詔為,制。大殺王族。改國為周,元曰天授,稱皇帝,降豫王旦為皇嗣。立武氏七廟,封武氏三人為王。引傅遊藝為相。改魚為龜。
辛卯:武后祀明堂。格輔元、樂思晦並同鳳閣鸞臺平章事#12,歐陽通為納言。殺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及納言歐陽通,用狄仁傑為相。
壬辰:武后祀明堂,改元如意。再改元長壽。楊執柔、崔元琮、李昭德、姚鑄、李元素為相,狄仁傑下獄。
癸巳:武后祀明堂,稱金輪皇帝。引豆盧欽望、韋巨源、陸元方為相,婁師德亦相。
經世之丑二千二百五十八
甲午:唐昭孝皇帝十一年,在房陵。武后祀明堂,改元延載。引蘇味道、王孝傑、楊再思、杜景儉、李元素、周允元相繼為相#13。
乙未:武后改元證聖。明堂火,稱天冊。再改元天冊萬歲。
丙申:武后封中岳,改元萬歲登封。祀新明堂,再改元萬歲通天。契丹李盡忠以孫萬榮叛,陷營冀,命二十八將討之,不利。引王方慶、李道廣為相。
丁酉:武后祀明堂,河朔平,再用婁師德為相。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並同鳳閣鸞臺三品。改元神功。狄仁傑、杜景儉復相。誅司業少卿來俊臣,遂及內史李昭德。
戊戌:武后祀明堂,改元聖曆。召帝于房陵,返政。突厥執武延秀及行人閻知微以破嬀、檀,寇趙定。姚元崇、李嶠為相。
己亥:武后幸嵩山,封皇嗣旦為相王。引魏元忠、吉頊為相,又引王及善、豆盧欽望為左右相。
庚子:武后幸汝陽,建三陽宮于嵩山之陽。改元久視,復舊正朔。張錫、韋安石為相,武三思為特進#14,相吉頊配流嶺表#15,內史狄仁傑卒。
辛丑:改元大足。武后幸嵩之三陽宮,又改元長安#16。李懷遠、顧琮、李迥為相。
壬寅:武后祀南郊。
癸卯:武后幸東都,朱敬則為相。
甲辰:張柬之同平章事,韋安石納言,李蟜內史。
乙巳:武后改元神龍。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平張易之及昌宗之亂#17,徙武后于上陽宮#18 ,除周號。以相王旦為安國王,太平公主為鎮國公主,賞定亂功也。韋氏復正皇后位,武三思進位司空相#19。武后崩于東都之上陽宮#20。祝欽明、唐休璟為相。
丙午:帝還長安。附武后于乾陵#21。以宮人上官婉兒為昭容#22。武三思居中用事。封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彭恕己、敬暉五人為王,復貶為州司馬,殺之于流所。進魏元忠、李嶠為中書令,李懷遠同中書平章事。冊衛王重俊為皇太子,開長寧、安樂二公主府,大行斜封墨制。于惟謙為相,蘇環進侍中。
丁未:李多祚以羽林兵討武三思,又討皇后韋氏,不克,敗死。太子重俊出奔野死。宗楚客、蕭至忠為相。改元景龍。
戊申:安樂公主假皇后車服出遊。張仁亶為相。
己酉:作宮市,韋嗣立、崔提為相#23。
庚戌:殺諫臣燕欽融于殿庭。皇后韋氏及安樂公主行弒于內寢,立溫王重茂為嗣,改元唐隆。以裴談、張錫、張嘉福、岑羲為相。臨淄王隆基以劉幽求、薛崇簡、鍾紹京、麻嗣宗兵入誅韋溫、紀處訥、宗楚客、武延秀、馬秦客、葉靜能、趙履溫、楊均及皇后韋氏、安樂公主、上官昭容。葬中宗于定陵。臨淄王隆基稱平王,降重茂嗣,尊父相王旦為帝,是謂興孝皇帝。既踐位,以鍾紹京、劉幽求、薛崇簡、崔日用為相,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改元景雲。進廢皇后韋氏、安樂公主為庶人。姚元之為相。
辛亥:皇太子隆基監國,郭元振、張說、竇懷貞、陸象先、魏知古為相,劉幽求進侍中相。
壬子:祀南郊,改元太極。祀北郊,改元延和。帝傳位于皇太子隆基,是謂明孝皇帝。既踐位,改元先天。黜劉幽求、鍾紹京、張暉官。
癸丑:太平公主、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常元楷、薛稷、賈膺福、李慈、李欽、李猷、崔湜、盧藏用、傅孝忠、僧惠範作逆#24,伏誅。進姜皎、李令問、王毛仲、王守一官,復劉幽求、鍾紹京、張暉官,令知政事,講武于驪山。改元開元。用盧懷慎、姚崇為相,改中書為紫微。
甲寅
乙卯:冊郢王嗣謙為皇太子。
丙辰:太上皇崩,葬睿宗于喬陵。源乾曜、蘇頲為相,姚崇讓宋璟為相。
丁巳:幸洛陽。嬪永樂公主于契丹。
戊午:至自東都。
己未
庚申:張嘉貞為相。
辛酉:相姚崇卒。
壬戌:幸東都。
癸亥
經世之寅二千二百五十九
甲子:唐明孝皇帝十三年。廢皇后王氏為庶人。幸東都,宋璟守長安。
乙丑:封泰山,用源乾曜、張說為左右相。
丙寅:李元絃、杜暹為相。還東都。
丁卯:至自東都。
戊辰:蕭嵩為相。
己巳:張說、宋璟為左右相。謁喬、定、獻、昭、乾五陵。裴光庭為相。
庚午:北討契丹。
辛未:幸東都。
壬申:至自東都,宋璟兔相。
癸酉:韓休、張九齡、裴耀卿為相。
甲戌:幸東都,李林甫為相。
乙亥
丙子:至自東都。牛仙客為相。是年,太真楊氏入宮,李林甫用事。
丁丑:廢皇太子瑛為庶人,罷張九齡相,仍黜之。相宋璟卒。監察御史周子諒言牛仙客事,殺死于朝。
戊寅:冊忠王璵為皇太子。相李林甫領隴右、河西節度,牛仙客領河東節度。
己卯:平突厥,獲其王。追封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兖國公#25,餘哲並為侯。
庚辰
辛巳:命安祿山為平盧軍節度使。
壬午:改元天寶。李適之為相#26。開莊、文、列、庚桑子四學#27。裴耀卿進尚書右僕射。
癸未
甲申:改元為載命。安祿山為范陽節度使,作太真妃楊氏養子。
乙酉:冊太真妃楊氏為貴妃。契丹殺公主叛。
丙戌:陳希烈為左相,右相李林甫大行誣構,首陷韋堅。
丁亥:改溫泉為華清宮。
戊子:以宦人高力士為驃騎大將軍,關總中外。賜安祿山鐵券。幸華清宮。
己丑:幸華清官。
庚寅:幸華清宮。權歸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及鴻臚卿楊銛、宰相楊國忠五家。安祿山進封東平郡王。
辛卯:幸華清宮。安祿山入朝,乞兼河東。討雲南不利。
壬辰:幸華清宮。李林甫卒,楊國忠為右相。
癸巳:幸華清宮。楊國忠大行誣構。進封哥舒翰西平郡王。
經世之卯二千二百六十
甲午:唐明孝皇帝四十三年。受朝于華清宮。韋見素為相。始以詩賦取士。楊國忠進位守司空。
乙未:安祿山以范陽叛,兵陷東都。皇太子璵為元帥,監國。高仙芝、封常清軍敗,以哥舒翰將兵二十萬守潼關。
丙申:潼關不守,帝西幸蜀,至馬鬼,兵亂,殺宰相楊國忠及貴妃楊氏。祿山陷長安,稱帝東都,國曰燕,元曰聖武。皇太子西至靈武,即皇帝位,是謂宣孝皇帝。改元至德。以廣平王俶為元帥,裴冕為相,尊蜀中帝為太上皇,移軍彭原。恆山陷#28,顏杲卿死于東都。
丁酉: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太原節度使李光弼兵入,逐安祿山將,大敗之于香積,遂復兩京。帝還長安,太上皇至自成都。封廣平王俶為成王,苗晉卿代韋見素為左相。安祿山為子慶緒所殺,代立,退保相州,改元天成。
戊戌:唐改元乾元。以成王俶為皇太子,李揆、王璵為相。九節度圍安慶緒于相州,軍潰。祿山將史思明殺安慶緒,稱帝魏州。
己亥:唐改元順天。李峴、吕誣、第五琦為相。史思明復陷東都。
庚子:唐改元上元。宦人李輔國逼太上皇入西宮。劉展以揚州叛。
辛丑:太上皇崩于西宮,帝亦不豫,皇太子俶監國,苗晉卿行冢宰。史思明為子朝義所殺,代立,保東都。
壬寅:改元寶應。皇后張氏謀立越王係,內臣李輔國、程元振幽皇后張氏于別殿,殺之。帝崩,皇太子俶踐位,是謂孝武皇帝。以雍王適為元帥,元載為相,程元振為驃騎大將軍,居中用事。復東都及河朔。史朝義走幽州,幽人殺之以獻。
癸卯:吐蕃犯長安,別立武王宏。帝出居陝。郭子儀收京城,帝還長安,放武王宏于華州。葬玄宗于泰陵,葬肅宗于建陵。改元廣德。僕固懷恩以汾州叛。罷苗晉卿、裴遵度相,以李峴為相。
甲辰:以雍王為皇太子。吐蕃寇邠及奉天。王縉、杜鴻漸代劉晏、李峴為相。
乙巳:改元永泰。吐蕃大掠畿甸,帝御六軍屯于苑,命九節度以本軍討賊。吐蕃又會回紇寇奉天,僕固懷恩啟之也。郭子儀復以回紇隨白元光討吐蕃于靈武。崔旰以西川亂。
丙午:改元大曆。周智光以華叛。
丁未:吐蕃大寇靈武。郭子儀鎮涇陽。
戊申:吐蕃再寇靈武。
己酉:裴冕為相。
庚戌:臧玠以潭州叛#29。
辛亥
壬子:回紇掠京城。朱沘節度幽州。
癸丑:郭子儀大敗吐蕃于靈武。
甲寅
乙卯: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擅取洺、衛、磁、相四州。河陽及陝州軍亂。
丙辰:淄青李正己擅取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兖、鄆,請命封隴西王。李寶臣封隴西王,李忠臣封西平王,段秀實封張掖王。崔寧破吐蕃。河陽軍亂。
丁巳:誅宰相元載,并夷其族。貶相王縉括州刺史。楊綰、常兖為相。
戊午:回紇寇太原。吐蕃寇靈武。
己未:汴州軍亂,皇太子適監國。帝崩,皇太子適踐位,是謂孝文皇帝#30。葬代宗于元陵。貶相常衮,以崔祐甫為相,郭子儀為尚父。
庚申:改元建中。朱泚領四鎮節度使。劉文喜以涇亂。冊宣王誦為皇太子,楊炎為相。劉晏貶忠州,尋賜死。
辛酉:盧杞為相。貶相楊炎崖州司馬。尚父郭子儀卒。淄青李正己卒,其子納自立。梁崇義反,淮西帥李希烈討斬之#31。田悅圍邢州,馬燧救之,田悅敗走。
壬戌
癸亥:李希烈陷汝州,執刺史李元平。東都行營節度使哥舒曜討李希烈,兵馬使劉德信及李希烈戰于扈澗,敗績。命涇州姚令言以本軍救東都。兵至,作亂,入長安,立朱泚為帝于含元殿。渾瑊奉帝出居奉天。朱泚兵頓乾陵。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以本軍救奉天,朱泚退保京城。李懷光以本軍叛。李希烈陷襄陽、許鄭及汴州,哥舒曜走洛陽。貶宰相盧杞新州司馬。
經世之辰二千二百六十一
甲子:唐孝文皇帝五年,在奉天,改元興元。王武俊格命,李懷光走河中#32,帝移軍梁州。渾瑊及吐蕃敗朱泚于武功,李晟收京師。涇原兵馬使田希鑑殺馮河清以涇州叛。李抱真、王武俊敗朱滔于涇城。淄青李納亦歸款,田希鑑殺姚令言以涇州降。李晨平涇亂,殺朱泚。李希烈將李澄以滑州格命,劉洽、曲環敗李希烈于陳州。盧翰為相。
乙丑:改元貞元。李希烈陷南陽,渾瑊平李懷光于河中。
丙寅:劉滋、崔造、齊映、李勉相繼為相#33。陳仙奇殺李希烈以蔡州降,以陳仙奇為蔡州刺史#34。吳少誠又殺陳仙奇以蔡州請命,以吳少誠為蔡州刺史。吐蕃寇涇隴。
丁卯:張延賞、柳渾、李泌為相。渾瑊會吐蕃于平諒#35,吐蕃竊兵發于會,渾瑊逃歸,馬燧請之謬也。
戊辰:福建軍亂,邠寧亦軍亂。李晟、馬燧、李泌連相國,徵夏縣處士陽城為諫議大夫。
己巳:董晉、竇參為相。韋臯破吐蕃于隽州。
庚午:吐蕃陷北庭。
辛未
壬申:襄州軍亂。趙憬、陸贄為相,貶相竇參郴州別駕。吐蕃入寇。
癸酉:賈耽、盧邁為相。宣武軍亂。
甲戌:南詔異牟破吐蕃于神川,韋臯破吐蕃于峨和。元誼以田緒叛于洺,黃少卿以邢叛。
乙亥
丙子:崔損、趙宗儒為相。
丁丑:韋臯破吐蕃于隽州。
戊寅:鄭餘慶為相。栗鍠殺刺史以明州叛。
己卯汴州軍亂,吳少誠以陳、蔡叛,伐淮西不利。
庚辰:伐蔡不利,又伐,又不利。徐州軍亂。貶相鄭餘慶郴州司馬,齊抗為相。蔡州吳少誠順命。
辛巳:韋臯大破吐蕃于雅州。封臯南康郡王。
壬午
癸未:高郢為相。吐蕃請和。
甲申:吐蕃、南詔、日本脩貢。
乙酉:正月,帝崩,皇太子誦踐位。王叔文、王伍用事,韋執誼、賈耽、鄭珣瑜、高郢、杜佑為相。罷宮市物。貶京兆尹李實通州長史,削民故也。冊廣陵王純為皇太子,罷鄭珣瑜、高郢相,以杜黃裳、袁滋為相。帝不豫,八月,授位于太子,徙居興慶宮。皇太子純踐位,是謂章武皇帝#36。葬德宗于崇陵。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馬,韋執誼崖州司戶。以鄭餘慶、鄭絪為相。
丙戌:改元元和。太上皇崩于興慶宮。杜佑行冢宰事。葬順宗于豐陵。王士真為相。劉闢以西川叛,高崇文平之。誅王叔文于貶所。
丁亥:武元衡、李吉甫為相。李錡以潤州叛#37,平之。
戊子:裴垍為相。
己丑:冊鄧王寧為皇太子。王承宗以鎮叛。蔡州吳少誠卒,弟少陽繼事。
庚寅:用權德輿為相。
辛卯:罷李藩相,用李吉甫、李絳為相。皇太子寧卒。
壬辰:冊遂王恆為皇太子。魏博軍亂。
癸巳:振武軍亂。
經世之巳二千二百六十二
甲午:唐章武皇帝九年。蔡州吳少陽卒,子元濟繼事,以淮西逆命。
乙未:伐淮西盜。殺宰相武元衡,以裴度為相。會兵伐王承宗于鎮。淄青李師道以嵩僧叛,會兵伐淄青。
丙申:太伐淮西及鎮。李逢吉、王涯為相。黃洞蠻屠巖州。宿州軍亂。
丁酉:崔群、李廓為相。裴度大伐淮西,將李愬入蔡,獲吳元濟以獻。淮西平,裴度復相。
戊戌:鎮州王承宗、淄青李師道順命。李夷簡、皇甫鎛、程異為相。
己亥:劉悟殺李師道,以淄青十二州降。令狐楚為相。沂及安南軍亂。以方士柳泌為台州刺史。帝餌金石有疾。
庚子:帝崩,皇太子恆踐位,是謂文思皇帝。段文昌、崔植為相,貶皇甫鎛崖州司戶。安南平。葬憲宗于景陵。鎮王承宗卒,弟承元繼事。
辛丑:改元長慶。杜元穎、王播為相。劉總棄幽州,以張弘靖代之。幽州軍亂,逐張弘靖,立朱克融為留後。鎮州軍亂,殺田弘正,立王廷凑為留
後。瀛州軍亂,幽軍拔瀛州。鎮軍圍深州。相州軍亂。
壬寅:冊景王湛為皇太子。幽州朱克融陷滄州,會鎮州王廷凑兵攻深州。王智興逐崔群,以徐州亂。元積、裴度、李逢吉為相。李?逐李愿,以汴州亂。鎮軍救饒陽及博野。王國清以浙西叛。德州軍亂。
癸卯:牛僧孺為相。
甲辰:帝崩,皇太子湛踐位,是謂昭愍皇帝。貶侍郎李紳端州司馬。李逢吉、牛僧孺為相,又以李程、竇易直為相。葬穆宗于光陵。
乙巳:改元寶曆。牛僧孺免相。
丙午:裴度復相,內命亂,中人弒帝于飲所。群臣誅賊,立江王卬#38,是謂昭獻皇帝。以韋處厚為相。幽州軍亂,殺其帥朱克融。
丁未:改元大和。貶相李逢吉。葬敬宗于莊陵。
戊申:鎮州王廷凑逆命。安南軍亂。路隨為相。
己酉: 魏博軍亂,殺節度使史憲誠#39,立何進滔為留後。李宗閔為相。南詔蠻陷成都。
庚戌:興元軍亂,殺節度使李絳,溫造平之。牛僧孺、宋申錫為相。
辛亥:幽州軍亂。貶相宋申錫開州司馬,內臣王守澄誣故也。
壬子
癸丑:李德裕、王涯為相,罷李宗閔相。冊魯王永為皇太子。
甲寅:幽州軍亂。復李宗閔相。
乙卯:鄭注、李訓用事,貶李德裕袁州長史。罷李宗閔相,貶為潮州司戶。用李訓、賈餗、李固言、舒元輿為相。出鄭注為鳳翔尹。李訓誅宦氏不克,走南山。中尉仇士良屠宰相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及王播、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十餘家。監軍張仲清屠鄭注于鳳翔。李訓野死。引鄭覃、李石為相,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并為大將軍#40。遣內養馳四方,交殺州縣官吏。
丙辰:改元開成。李固言為相。
丁巳:陳夷行為相。河陽軍亂。
戊午:盜傷宰相李石于親仁里。楊嗣復、李珏為相。易定軍亂。皇太子有罪,卒于少陽院。
己未:崔鄲為相。冊陳王成美為皇太子,監國。
庚申:帝有疾。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冊穎王瀍為皇太子#41,廢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帝崩,皇太子瀍立,是謂昭肅皇帝。楊嗣復行冢宰,殺陳王成美、安王溶于邸。二中尉封國公。崔鄲、崔珙、陳夷行為相。葬文宗于章陵#42。楊嗣復、李珏罷相,李德裕復相。
辛酉:改元會昌。用李紳為相,貶相楊嗣復、李珏為州司馬。幽州軍亂。
壬戌:李德裕專政。
癸亥:劉積以澤、潞叛。
經世之午二千二百六十三
甲子:唐昭肅皇帝叫年。太原軍亂,邢、洛、磁三州叛,澤、潞二州平。杜琮、崔鉉為相,貶相崔珙為州司馬。
乙丑:罷崔鉉、杜琮相,李回、崔元式、鄭肅為相。大除象教。
丙寅:帝餌金石有疾,命光王怡為皇太叔。馴帝崩,太叔怡立,是謂獻文皇帝。用白敏中、盧商、韋琮相。葬武宗于端陵。
丁卯:改元大中。貶相李德裕潮州司馬。
戊辰:周墀、馬植、崔龜從為相。
己巳:丁丑:罷周墀、馬植相,再貶李德裕崖州司戶,崔鉉、魏扶為相。幽州軍亂。
庚午:魏扶罷相,令狐綯為相。
辛未:魏謨為相。
壬申:裴休為相。
癸酉:鄭朗為相。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魏謨出尹成都。崔慎由、蕭鄴為相。
戊寅:劉瑑、夏侯孜為相。宣、洪寇亂。
己卯:蔣伸為相#43。冊鄆王溫為皇太子。帝崩,皇太子溫踐位,是謂恭惠皇帝。令狐綯行冢宰。
庚辰:葬宣宗于貞陵。令狐綯出尹河中,杜審權、杜悰為相。改元咸通。宣、洪寇亂。
辛巳:相蕭鄴出尹太原,蔣伸罷相。林邑蠻入寇。
壬午:徐州軍亂。林邑蠻陷交阯及安南都護。
癸未:楊收、曹確、高璩為相。蠻陷安南州。
甲申:杜審權出刺潤州,蕭寘為相。蠻寇邕管。
乙酉:徐商為相。高駢平林邑蠻,復安南都護。
丙戌:夏侯孜出尹成都,路巖為相。
丁亥:楊收觀察浙西,于琮為相。
戊子:湘潭戍軍亂,立龐勛為帥歸,陷徐、宿、滌、和、濠五州。貶楊收端州司馬,移驩州,賜死。
己丑:蔣伸罷相,劉瞻為相,徐商出尹江陵。命十八將伐徐,以康成訓為軍師,徐寇平。蠻復寇東西二川。
庚寅:相曹確病免,韋保衡為相。大黜官吏。王鐸為相。
辛卯:相路巖出尹成都。
壬辰:劉鄴出刺幽州,于琮出刺襄州,趙隱為相。大行黜陟,命沙陀李國昌移鎮雲中,國昌以大同阻命。
癸巳:征李國昌、蕭倣為相。冊普王儼為皇太子。韋保衡行冢宰。帝崩,皇太子儼踐位,是謂恭定皇帝。兩軍中尉居中用事。黜冢宰韋保衡,仍賜死。復前貶官吏。
經世之未二千二百六十四
甲午:唐恭定皇帝元年。葬懿宗于簡陵。崔彥昭、鄭畋、盧携為相。改元乾符。蠻寇兩川。
乙未:浙西及曹濮寇亂。王鐸復相。
丙申:相蕭倣病免。浙西寇平。曹濮、王仙芝陷江淮南北十五州,至江南乞符節于朝,不聽。李蔚為相。
丁酉:冤句寇黃巢陷沂、鄆,南會王仙芝。將尚讓于蔡之查牙山破隨及江陵#44。沙陀李國昌寇朔州。
戊戌:江陵寇平。黃巢擾淮北、淮南及江南、廣南。李國昌陷奇嵐。昭義軍亂。鄭從讜為相。李蔚出守東都。
己亥:黃巢據嶺表,乞符節于朝,不聽。罷盧携、鄭畋相。以崔沆、豆盧瑑為相。盧携復相。
庚子:改元廣明。鄭從讜出尹太原。沙陀軍敗北。黃巢軍北逾五嶺,破湖、湘及江淮、揚州。高駢距之不利,發徐、冤、許軍赴溵水以捍東都#45。溵水軍潰,黃巢陷東都,西攻陝、號,潼關失守。罷盧携相,王徽、裴徹為相。黃巢陷長安,稱帝,國曰齊,元曰金統。帝出南山。
辛丑:帝移軍興元,蕭遘為相,鄭畋為都統,楊復光為監軍,羽書飛天下。沙陀順命請勤王。黃巢攻鳳翔,帝移幸成都,改元中和,以韋昭度為相。河中王重榮軍屯沙苑,經原唐弘夫軍屯渭北,易定王處存軍屯渭橋,鄜延托跋思恭軍屯武功,鳳翔鄭畋軍屯盩厔,邠寧朱玫軍屯興平#46,刑襄王鐸軍至自行在,王徽都督潞州。
壬寅:帝在成都,黃巢保長安,其將朱溫以同州降,錫名全忠。沙陀李克用自代北至,軍屯梁田#47。
癸卯:帝在成都,諸將合攻,大破巢軍于渭南。巢走藍關,遂收京城。以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朱全忠為宣武軍節度使。巢軍東走,圖陳、蔡,蔡州秦宗權以城降賊,合巢兵攻陳州,以舂磨圍陳三百日#48,陳刺堅守不陷。
甲辰:帝在成都,以鄭昌圖為相。汴州朱全忠及關東諸侯鎮帥兵會河東,李克用兵大破巢軍于太康及西華,又北破之于中牟,又東滅之于冤句。巢寇平。朱全忠圖李克用于汴之上元驛,不克。自此二帥交惡#49。朝廷封李克用隴西郡王,以和解之。
乙巳帝至自成都,改元光啟。秦宗權保逆陳、蔡,王鎔專兵鎮陽,李昌符抗兵鳳翔,王重榮擅兵蒲、陝,諸葛爽擁兵孟、洛,孟方立控兵邢、洛,李克用阻兵并、代,朱全忠瀆兵汴、滑,時溥弄兵徐、泗,朱瑾窮兵齊、鄆,王敬武握兵淄青,高駢玩兵淮南,劉漢宏恃兵浙東,王處存結兵易、定,李可舉堅兵幽、薊。中尉田令孜取河中王重榮解州、鹽池,不克,引邠寧師伐河中,重榮會太原師攻令孜。京師軍亂,邠將朱玫敗歸邠州,神策軍大掠都市。令孜以帝幸鳳翔,封宣武節度朱全忠為沛郡王。錢鏐始受封為杭州刺史。
丙午:帝在鳳翔,河中王重榮條罪攻田令孜,令孜以帝移幸興元。相蕭遘、裴徹、鄭昌圖召邠軍迎帝還都。朱玫軍至自鳳翔,令孜以帝移軍,過散關。朱玫追帝不及,至遵途,獲皇子襄王煴。興元節度石君涉合朱玫軍破棧,以絕帝歸路。帝至興元,石君涉棄城走朱玫軍,帝以孔緯、杜讓能為相,出田令孜為劍南節度使。李鋌、楊守亮、楊守宗敗朱玫軍于鳳翔。朱玫逼蕭遘立襄王煴于鳳翔,玫稱大丞相,率百官還京,奉煴稱帝,改元建貞。罷蕭遘相,以鄭昌圖、裴徹為相,宣諭四方,加諸鎮官。常山、太原、宣武、河中不受命,王重榮、李克用敗朱玫將王行瑜于鳳翔,行瑜退,攻興元,以邠軍還長安,殺朱玫,大掠京城。裴徹、鄭昌圖以襄王煴奔河中,王重榮殺襄王煴以獻。蔡將孫儒陷鄭及許、洛、懷、孟、陝、虢,榮將諸葛爽據河陽,李罕之據澤州,張宗奭據懷州,秦宗權稱帝陳、蔡,王潮據福州。
丁未:帝自興元移軍鳳翔,以張濬為相。揚州軍亂,牙將畢師鐸囚帥高駢,召秦宗權之宣州觀察,秦彥為揚州節度使。蔡兵攻汴,兖、鄆之師敗蔡軍于邊孝,蔡將孫儒棄鄭及許、洛、懷、孟、陝、虢。張宗奭取洛陽,李罕之取河陽,同附于全忠。張宗奭賜名全義。京師楊守立、李昌符爭道,戰于通衢,昌符敗走隴州。河中軍亂,牙將常行儒殺其帥王重榮,立其弟重盈為留後。楊行密與蔡將孫儒爭揚州,行密拔揚州。秦彥、畢師鐸奔孫儒于高郵,復攻行密。行密求救于汴,汴軍援行密于淮口。束川顧彥朗、壁州王建攻成都。
戊申:帝至自鳳翔,改元文德。觀軍容使楊復恭專命,李鋋為相,冊壽王傑為皇太弟。帝崩,皇太弟傑踐位,是謂景文皇帝。韋昭度行冢宰。魏州軍亂,殺帥樂彥貞,小校羅宗弁為留後。張全義拔河陽,李罕之走澤州。蔡將孫儒拔揚州,楊行密走宣城。朱全忠攻徐州,蔡將趙諲以荊、襄降于汴。全忠敗蔡人于龍坂。蔡將申叢執秦宗權降于汴#50。淮西平,全忠兼領蔡州節度使。王建大寇劍南,韋昭度出尹成都。葬僖宗于靖陵。
己酉:改元龍紀。以劉崇望為相,封朱全忠東平王。王建陷成都,稱留後。太原李克用攻邢、洺。杭州錢鏐拔宣城,獲劉浩。
庚戌:改元大順。孟遷以邢入于太原。李克用攻雲州,幽州援之,敗李克用于蔚州。幽州李匡威、雲州赫連鐸會汴兵攻太原李克用。潞州軍亂,殺李克恭降于汴。克用將安建以邢、洛、磁三州降于全忠。宰相張濬帥京兆孫揆、華州韓建出陰地關,會汴將葛從周兵入潞州,太原兵攻潞州,幽、雲兵攻鴈門,太原將康君立入潞州,克用敗幽、雲之兵于鴈門。將李存信又敗張濬、韓建兵于陰地,遂收晉、絳。朝廷復克用官,貶張濬連州刺史,崔昭緯、徐彥若為相。克用將李存孝以邢入于汴。
辛亥:命中尉楊復恭致政,復恭不受命,陳兵于昌化里。命天威軍使李順節討之,不利。兩軍中尉劉景宣、西門重遂殺天威軍使李順節于銀臺門#51,順節兵散,大掠京城。復恭奔興元。鄭延昌為相。太原李克用攻邢州,責叛己也。宣武朱全忠攻魏州,責不助討也。鎮州援邢州,克用攻鎮州,幽兵援鎮州。汴兵攻宿州,幽、鎮兵攻定州,處存求援于太原。宣州楊行密滅孫儒,據有揚州。封行密為淮南王。
壬子:改元景福。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華州韓建、同州王行約、泰州李茂莊兵陷興元,殺楊守亮及楊復恭#52。左軍中尉西門重遂殺天威軍使賈德晟于京師#53,部下奔鳳翔。太原李克用會易定兵敗鎮兵于堯山。
癸丑:鳳翔李茂貞舉兵犯闕,敗覃王兵于盩厔。帝誅中軍西門重遂、李周□,貶相杜讓能,岐兵乃止。進茂貞中書令,封秦王。以王行瑜為尚父,王搏為相。成都王建與李茂貞爭東川。幽軍亂,逐其帥李匡威于鎮,以其弟匡籌為留後。汴兵滅徐,兼領其鎮。李克用敗鎮州王鎔于平山,鎔乞盟,遂許盟于還。
甲寅:改元乾寧。崔胤為相。王搏出鎮湖南#54。李茂貞擁山南十五州以抗王室。汴兵敗兖、鄭之師于東阿,朱瑄、朱瑾求救于太原。李克用拔邢州,獲李存孝。拔雲州,獲赫連鐸。拔幽州,獲李匡籌。用幽人請#55,以匡籌將劉仁恭為留後。
乙卯:河中王重盈卒,太原李克用請以王珂襲重盈封于朝,邠州王行瑜、鳳翔李茂貞、華州韓建請以王珙襲重盈封于朝。朝廷先許克用,陝州王珙、絳州王瑤以兵攻珂于河中。王行瑜、李茂貞兵入長安,行廢不克,殺宰相韋昭度及李磎,各以兵二千留京師而去。李克用渡河稱討,同州王行實棄郡奔京師,與兩軍中尉駱全珍、劉景宣逼帝西幸。帝以李筠、李君實兵出次南山,都官畢從。命延王戒丕、丹王允從李克用西討,封淮南,楊行密、弘農王亦從西討。克用敗邠軍于梨園,帝還京。邠州平,行瑜野死。封克用為晉王,克用還太原。崔昭緯罷相,徐彥若為相。董昌以浙東叛,稱王,國曰羅平,元曰大聖。
丙辰:岐兵犯長安,韓建逼帝幸華州,建進封中書令兼兩京尹#56,陸扆、王搏、崔胤、孫偓為相。魏州羅弘信敗太原之師于莘,以絕李克用兖、鄆之援。克用攻魏,下十城。湖南軍亂,立馬殷為留後#57。錢鏐平浙東,獲董昌。授鏐中書令。相王搏觀察浙東,陸扆出刺硤州。
丁巳:帝在華州。孫倔罷相,鄭綮為相。冊德王裕為皇太子,封韓建為昌黎王。鄭縈病免,朱朴為相。韓建殺禁衛李筠,以散衛兵。罷八王兵柄,仍殺之。貶相朱朴,殺帝侍衛馬道殷、許巖士。帝封兩浙錢鏐吳王,俾救難王室。汴將龐師古拔鄆州,朱瑄野死#58。汴將葛從周拔兖州,朱瑾奔淮南。兖、鄆、曹、濮、齊、棣、徐、宿、陳、蔡、許、鄭、滑盡入于汴。全忠以八郡兵攻淮南,朱瑾以淮南兵敗汴兵于清口,獲將龐師古。又敗汴軍于渒河,走葛從周。楊行密遂據有江淮。幽州劉仁恭敗李克用于安塞#59。福州王潮卒,弟審知繼事。
戊午:帝在華州。以崔遠為相,冊何氏為皇后。帝還長安,改元光化,以華州為興德府。韓建進封穎川王。汴將葛從周拔李克用之邢、洺、磁,氏叔琮拔趙匡凝之隨、唐、鄧#60。澤州李罕之拔克用之上黨,歸于汴#61。幽州劉守文拔汴之滄州。魏博羅弘信卒,子紹威稱留後。
己未:復陸扆相。蔡軍以崔珙奔淮南。幽兵寇趙、魏,魏引汴兵破之。汴將氏叔琮攻太原,不利。陝州軍亂,牙將殺其帥王珙,立李璠為留後。又殺之,降于汴。青州王師範將牛從毅以海州入于淮南。
庚申:相崔胤誣殺宰相王搏、樞密使宋道弼、景務翛。朱全忠會魏軍攻幽之滄、德州,李克用拔汴之邢州,又以三鎮兵攻鎮州,王鎔乞和,乃還。汴將張存敬攻幽之滄州,又拔祁州,又敗定州王處直于沙河,進攻定州,處直以定州降于全忠。罷崔遠相,以裴贄、裴樞為相,徐彥若觀察青海。中尉兩軍劉季述、王仲先幽帝于東內,令皇太子裕監國。相崔胤、張濬告難于全忠,全忠自定還汴護駕,將孫德昭、周承誨、董彥誅劉季述、王仲先#62。帝自幽所還政。
辛酉:誅神策使李師度、徐彥回,窘帝故也。降皇太子裕為德王,改元天復。汴將張存敬由含山路拔李克用之河中及晉絳。朱全忠兼領河中節度,進封梁王。梁軍大舉攻晉之太原,晉將孟遷以澤入于梁。梁將氏叔琮長驅出團柏,屯軍洞過。葛從周以趙、魏兵入土門,陷承天。會天大雨,乃復。宰相崔胤受全忠命逼帝幸東都,未及行,中尉韓全誨以李茂貞兵勒帝幸鳳翔,罷崔胤相。崔胤至太原,促全忠西攻,全忠以四鎮兵破華州,由京城西圍鳳翔。又破邠州,獲李繼徽,以絕其援。
壬戌:帝在鳳翔。封淮南楊行密吳王、兩浙錢鏐越王,俾救難王室,皆不至。李克用南攻朱全忠,自鳳翔至河中,令將拔晉之汾州,進圍太原,不利。全忠自河中復至鳳翔,鄘州節度使李周彝以兵援鳳翔,汴將孔勛乘虛陷鄜州#63,周彝以兵降全忠。邠寧、鄜坊又入于梁。鳳翔李茂貞乃誅宦氏韓全誨以解全忠之圍。
癸亥:帝還長安。進朱全忠元帥,復崔胤相。全忠誅宦氏七百人。罷陸扆相,以裴樞、王搏為相。青州王師範拔梁之兖州,全忠東攻青州。成都王建寇李茂貞之秦、隴#64,以脩好于全忠。王師範會淮南兵敗梁軍于臨淄,梁將楊師厚敗青軍于臨胊,王師範以青州降。淮南楊行密攻鄂州,刻南成汭救鄂,澧朗軍乘虛陷江陵,趙匡凝乘虛陷刑州,成汭憤死。岐兵逼長安,梁軍屯河中,全忠逼帝都洛陽,殺宰相崔胤、六軍使鄭仁規、皇城使王建勳、飛龍使陳班、閣門使王建襲、客省使王建義、左僕射張濬#65,緩遷故也。柳璨、崔遠代相。
經世之申二千二百六十五
甲子:唐景文皇帝十六年,東徙至穀水,梁王朱全忠坑帝侍從二百人。至洛陽,改元天祐#66,以張漢瑜為相。楊崇本以邠兵寇關輔#67;全忠西攻,行弒于洛宮#68,立輝王祚,是謂哀帝。李克用以本部兵據太原。
乙丑:梁王全忠逼帝授禪,殺宰相裴樞、崔遠、陸扆及九王,用張文蔚、楊涉為相,盡黜朝廷官吏。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成都王建、襄陽趙匡凝同謀興復,梁將楊師厚敗趙匡凝于江湄,進拔襄陽。匡凝將王建武以刻南兵眾降#69,唐、鄧、復、郢、隨、襄、荊南又入于梁#70,匡凝奔淮南。朱全忠加九錫,總百揆,天下元帥,進封魏王,不受,再逼授禪,殺樞密使蔣玄暉、豐德庫使應頊、尚食使朱建武及宰相柳璨、太常卿張廷範、太常少卿裴磵、溫變、知制誥張茂昭及皇后何氏#71。淮南楊行密卒,子渥繼事。太原李克用會契丹阿保機于雲州#72,進兵河北。
丙寅:魏州牙兵亂,朱全忠坑之。進圍幽之滄州,幽人求救于太原。李克用會幽軍攻上黨。梁將丁會以澤潞降全忠,自長蘆還大梁。
丁卯:朱全忠代唐命于汴,改國曰梁,元曰開平。薛貽矩、韓建為相。降帝為濟陰王#73,徙之曹。河東晉王李克用、淮南吳王楊渥、劍南蜀王王建、山南秦王李茂貞、兩浙越王錢鏐、荊南渤海王高季昌、湖南楚王馬殷、泉南閩王王審知、廣南南海王劉隱並行唐年。
戊辰:梁攻河東#74,用于兢、張榮為相,殺濟陰王于曹州。荊南高季昌、湖南馬殷、兩浙錢鏐附于梁#75。是年,劍南王建稱帝成都,國曰蜀,元曰武成#76。河東李克用、淮南楊渥、山南李茂貞、泉南王審知、南海劉隱行唐年。河東李克用卒,子存勗繼,誅亂,命李克寧、李存顥敗梁軍于潞之三垂崗#77。淮南楊渥為部將張顥所殺,代立。大將徐溫自金陵入#78,誅顥,立渥弟渭,溫專制。
己巳:梁自汴徙都洛陽,郊祀天地。趙光逢、杜曉為相#79。張奉以沙州亂,劉知俊以同州叛。丹襄軍亂。泉南王審知、南海劉隱附于梁。劉隱卒,弟巖立#80。河東李存勗、淮南楊渭、山南李茂貞行唐年。
庚午:梁之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請附于晉。河東李存勗東下河北。
辛未:梁改元乾祐,北攻鎮、定,軍敗于柏鄉。蜀改元永平。是年,李存勗將劉守光稱帝幽州。
壬申:梁北攻鎮、定,屠棗強乃復。六月,郢王友珪行弒代立,改元鳳曆。殺博王友文于汴。冀王友謙以河中入于晉。許州軍亂。晉王李存勗敗燕軍于龍岡,進圍幽州。
癸酉:梁六軍殺友珪,立均王友貞于汴,復乾祐三年。晉李存勗平幽州,獲劉守光及父仁恭以歸。
甲戌:梁將王殷以徐叛,附于吳。晉李存勗開霸府于太原。
乙亥:梁改元貞明。鄴王楊師厚卒,勞其地六州為兩鎮,魏軍遂亂,囚其帥賀德倫,以六州入于晉。蜀拔山南之秦鳳。階成宮大火。晉李存勗東下,大會兵于魏郊。
丙子:梁之河北皆入于晉,趙光逢、鄭珏為相,攻晉不利。蜀改元通正,拔山南之隴州。晉李存勗敗梁軍于故元城。吳封相徐溫為齊國公,屬之以金陵、丹陽、毗陵、宣城、新安、池陽六郡,鎮金陵。
丁丑:梁冊兩浙錢鏐為天下兵馬元帥。是年,劉巖以南海稱帝#81,國曰漢,元曰乾亨。蜀改元天漢。誅降將劉知俊于炭市。晉李存勗拔梁之楊劉城。
戊寅:梁之鄆、濮陷于晉。蜀改元天光,建遇毒死,子衍立。晉李存勗擁太原、魏博、幽、滄、鎮、定、邢、洛、麟勝、雲朔十鎮之師大閱于魏郊,敗梁軍于胡柳。
己卯:梁張守進以兖入于晉。蜀改元乾德。晉逼梁之河南。是年,楊渭稱帝淮南,國曰吳,元曰武義。徐溫為大丞相,都督中外,封東海王。
庚辰:梁李琪為相。陳州妖寇亂。晉兵入寇。吳楊渭卒,弟溥立。晉存勗拔梁之同州。
辛巳:梁改元龍德。惠王友能以陳叛。吳改元順義。晉鎮、定亂。契丹犯幽州。
壬午:晉李存勗平鎮、定,又敗契丹于易水。
癸未:河東晉王李存勗稱帝魏州,是謂莊宗,國曰唐,元曰同光,是謂後唐。以豆蘆革為相,郭崇韜樞密使,自魏由鄆而南敗梁將王彥章于中都,長驅入汴,殺友貞于建國樓,降之為庶人。潞州軍亂。淮南楊溥、兩浙錢鏐、山南李茂貞、湖南馬殷請附。吳楊溥去帝號,稱王。荊南高季興、泉南王審知行梁年。
甲申:唐自汴徙都洛陽,平上黨。
乙酉:唐帝存勗北巡魏郊。以樞密使郭崇韜同魏王繼岌伐蜀,七旬平之,獲其主王衍以歸。至秦川驛,族殺之。以孟知祥鎮成都。刻南高季興請附。蜀改元咸康,國亡。漢改元白龍。泉南王審知為子延翰所殺,代立。
丙戌:唐內命亂,皇后劉氏使人殺樞密使郭崇韜于蜀。魏軍變,以鎮帥李嗣源伐之。嗣源至,魏軍又變,二軍奉李嗣源入汴。唐帝存勗東征,至萬勝乃復。內軍又變,殺存勗于絳霄殿。嗣源入洛稱帝,是謂明宗,改元天成。誅宰相豆蘆革、韋說,以鄭珏、任園為相,安重誨為樞密使。魏王繼岌自成都入至渭橋,殺之。刑南逆命,泉南稱附。泉南王延翰為弟延鈞所殺,代立。
丁亥:唐以馮道、崔協為相。盧臺及浚儀軍亂。淮南楊溥復稱帝,改元乾貞。宰相徐溫卒,養子知誥繼事,于金陵稱王。是年,北狄耶律德光稱帝潢水,國曰契丹,元曰天顯。
戊子:唐以王建立為相。王都以定叛。高季興以刑南入于吳。漢改元大有。
己丑:唐以趙鳳為相。安重誨專政。吳改元大和。
庚寅:唐改元長興。河中軍亂。西川孟知祥、東川董璋連叛。
辛卯:唐以李愚為相,罷安重誨樞密使#82,以趙延壽、范延光為樞密使。東、西二川相攻。
壬辰:唐孟知祥平東川,獲董璋,稱表,封知祥為蜀王。吳王錢鏐卒,子元瓘繼。福州王延鈞稱帝,國曰閩,元曰光啟。
癸巳:唐以劉煦為相。潞王從珂出尹鳳翔。石敬塘移鎮太原。帝嗣源病,秦王從榮以河南府兵攻端門,不克,敗死。明宗終,立宋王從厚,是謂閔帝。馮道、李愚為相,專政。朱弘昭、馮贇為樞密使。
經世之酉二千二百六十六
甲午:後唐閔帝從厚元年,改元應順。以鳳翔潞主從珂移鎮太原。從珂自岐入,逐從厚,代立于洛宮,改元清泰。從厚出奔衛州,就殺之。是年,孟知祥以兩川稱帝成都,國曰蜀,元曰明德。知祥卒,子昶繼。
乙未:唐以韓昭胤為相,忻州戍軍亂。吳改元天祚。閩改元永和。臣李倣弒其君延鈞,立其子昶。
丙申:唐以馬裔孫為相,以太原石敬塘移鎮汶陽。石敬塘自太原入,以北狄耶律德光稱帝,入洛代唐命,改國為晉,元曰天福。以并州從事桑維翰、趙瑩為相,馮道依舊相,輸冀、代之北入于狄。從珂火死于玄武樓。刻南、兩浙稱附。閩王昶誅李倣,改元通文。
丁酉:晉以李崧為相。河陽張從賓、魏州范延光、滑州符彥饒、袁州盧文進不從命,悉平之。吳大將徐知誥代吳命于金陵,改國曰齊#83,易號為唐,元曰昇元。復姓李氏,易名為昇。以宋齊丘、徐玠為左、右相。徙其君于丹徒,殺之。
戊戌:晉徙都汴。魏州范延光順命,封高平王,移鎮汶陽。北狄耶律德光改元會同。
己亥:閩亂,連重遇殺其君昶,立其叔父延羲,改元永隆。
庚子:晉用和凝為相。李金全以安叛,命馬安節以十郡之師平之。
辛丑:晉帝石敬塘北過鄴。安從進以襄叛#84,安重榮以鎮叛#85。兩浙錢元瓘卒#86,子弘佐繼。
壬寅:晉帝石敬塘終于鄴,從子齊王重貴立。侍衛將軍景延廣專政,始貳于狄。漢劉巖卒,子玢繼,改元光大。
癸卯:晉楊光遠以青叛,北狄入寇。漢亂,弟晟殺其君玢代立,改元應乾,再改元乾和。江南李昇卒,子璟繼,改元保大。宋齊丘、周京為相。平白雲蠻于虔州。閩王延羲弟延政亦稱帝建州,國曰殷,元曰天德。
甲辰:晉改元開運。北狄入寇,至于魏博。封晉陽劉知遠為太原王,劉穎為相。閩亂,大將朱文進殺其君延羲代立,以福州稱附于晉。
乙巳:北狄大入寇晉河朔,至于磁、相。封劉知遠北平王,罷和凝、桑維翰相,以馮玉為相,李崧知樞密院事。
丙午:晉大將杜重威、李守貞及裨將張彥澤以軍降狄于中渡,彥澤以兵五百人入汴,為狄清路,幽其君重貴于開封府。南唐平閩之建州,滅王延政。
丁未:正月,契丹耶律德光入汴,滅晉,改國為遼。誅張彥澤,徙其君重貴于北荒,致之龍城。二月,北平王劉知遠稱帝晉陽,年用天福,是謂高祖。五月,契丹潰于汴,耶律德光留相蕭翰守汴,翰求後唐明宗子從益立之而去。六月,劉知遠留子崇于太原,南入汴,代命,建國曰漢。用蘇逢吉、蘇禹珪為相,又以竇貞固、李濤為相,楊贇、郭威為樞密使。相馮道、李崧自樂城至。杜重威以魏州拒命。閩國分為三。荊南、兩浙稱附于漢。吳越錢弘佐卒,弟弘倧立。狄契丹耶律德光還至樂城卒,兄之子兀欲代立,歸國,廢德光母,改元天祿。
戊申:漢改元乾祐。帝知遠終,子周王承祐繼。罷李濤相,以楊贇為相。平鄴,誅杜重威#87。李守貞以河中阻命,王景崇以鳳翔叛,趙思綰以永興抗命,郭威以樞密使西伐之。浙東亂,大將胡思進廢其君弘倧,立其弟俶。
己酉:漢之蒲、雍、岐三叛平。契丹寇河北。命郭威以樞密使北伐鎮、鄴。
庚戌:漢夷宰相楊贇、侍衛將軍史宏肇、三司使王章#88,賜澶州王殷、魏州郭威、王峻死。十二月,樞密使郭威以魏兵入,渡河,敗內軍于劉子陂,其主承祐野死。郭威至汴,請宰相馮道迎其君之弟承珪于徐州。還至澶淵,軍變,入汴。太后命威監國,降承珪為湘陰公,誅宰相蘇逢吉及劉銖。
辛亥:正月,監國郭威代漢命于汴,是謂太祖,改國曰周,元曰應順。王峻、范質、馮道為相#90。湘陰公死于宋州。兖州慕容彥超不受命,荊南、兩浙稱附#91。太原劉崇稱帝河東,國曰漢,年用乾祐。江南唐平湖南#92,徙其屬于金陵。北狄亂,契丹兀欲為其族述乾所殺#93,德光子述律平其亂代立,改元應曆,易名為璟#94。
壬子:周平兖州。
癸丑:周以皇后侄柴榮為皇太子#95,封晉王,尹開封府。流王峻于商州,王殷于登州,皆殺之。李穀、馮道為相。
甲寅:周鄭仁誨、王溥為相。改元顯德。太祖威終,晉王榮紹位于汴宮。河東劉崇以契丹之師入寇,周主榮親征,大破劉崇于高平,誅不用命者將校七十人,進攻太原,不克。澤、潞、汾、遼、忻、代、嵐、石迎降。宰相馮道卒于□州。
乙卯:周大伐江南及蜀。漢劉崇卒,子承鈞繼。
丙辰:周廣汴之外城。南伐,取唐之滁、和,敗其君于渦口。漢劉承鈞改元天會。
丁巳:周李穀罷相,王朴為樞密使,伐江南有功。唐改元交泰,軍敗于紫金山#96,請以江北地求和于周。
戊午:周受唐江北地。南海漢劉晟卒,子鋹繼,改元大寶。唐請附于周,殺宰相宋齊丘及陳覺、李知古。
己未:周北征契丹,至于瓦橋。寧雄瀛莫迎降。周帝榮有疾,乃復。榮妃符氏為皇后,子崇訓為皇太子,封梁王。周魏仁溥、范質為相。趙匡胤進位檢校太傅,充殿前都點檢使。世宗榮終,皇太子崇訓嗣位。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經世之戌二千二百六十七
經世之亥二千二百六十八
皇極經世卷第六之下竟
#1『以』原脫,據四庫本補。
#2『竇德玄』原作『竇隱玄』,據四庫本改。
#3『郝處俊』原作『張文瓘』,據四庫本改。
#4『薛仁貴征吐蕃不利』原脫,據四庫本補。
#5『裴炎』原作『裴琰』,據四庫本改。
#6『奉天宮』原作『奉天觀』,據四庫本改。
#7『兵部尚書』原作『六部尚書』,據四庫本改。
#8『誣構』原作『誣構』,據四庫本改。
#9『房陵』原作『房陸』,據四庫本改。
#10『關東八王謀興復,博州瑯琊王沖及父越王貞先發,悉平之』原作『關寡人瑯琊王沖及越王貞舉兵以討亂,不克』,據四庫本改。
#11『張光輔』原作『張公輔』,據四庫本改。
#12『格輔元』原作『格元輔』,據四庫本乙正。下同。
#13『周允元』原作『周元允』,據四庫本乙正。
#14『為特進』原作『罷特進』,據四庫本改。
#15『吉頊』原作『吉瑱』,據四庫本改。
#16『改元』原作『而還』,據四庫本改。
#17『崔玄暐』原作『崔玄暉』,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18『徙』原作『彼』,據四庫本改。
#19『武三思」原作『武王思』,據四庫本改。
#20『上陽官』原作『上楊宮』,據四庫本改。
#21『附武后』原作『拊武台』,據四庫本改。
#22『上官婉兒』原作『上官苑兒』,據四庫本改。
#23『崔湜』原作『崔寔』,據四庫本改。
#24『賈膺福』原作『賈應福』,據四庫本改。
#25『兖國公』原作『梵國公』,據四庫本改。
#26『李適之』原作『李通之』,據四庫本改。
#27『庚桑子』原作『耕桑子』,據四庫本改。
#28『恒山陷』原作『安錄山陷』,據四庫本改。
#29『臧玠』原作『臧介』,據四庫本改。
#30『孝文皇帝』原作和『文孝皇帝』,據四庫本乙正。下文同。
#31『李希烈』原作『李義烈』,據四庫本改。
#32『河中』原作『河東』,據四庫本改。
#33『劉滋、崔造、齊映』原脫,據四庫本補。
#34『陳仙奇』三字原脫,據四庫本補。『蔡州』原作『豫州』,據四庫本改。
#35『張延賞、柳渾、李泌為相。渾瑊』原脫,據四庫本補。
#36『章武皇帝』原作『彰武皇帝』,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37『李錡』原作『李奇』,據四庫本改。
#38『江王印』通行作『江王昂』。四庫本作『江王邙』,誤。
#39『史憲誠』原作『史獻誠』,據四庫本改。
#40『魚志弘』原作『虞志弘』,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41『穎王纏』原作『穎王炎』,據四庫本改。『皇太子』疑作『皇太弟』。
#42『章陵』原作『竟陵』,據四庫本改。
#43『蔣伸』原作『蔣申』,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44『隨』原作『隋』,據四庫本改。
#45『冤』原作『兖』,據四庫本改。
#46『朱玫』原作『朱政』,據四庫本改。
#47『梁田』原作『良田』,據四庫本改。
#48『舂磨』原作『春磨』,據四庫本改。
#49『二帥』原作『二師』,據四庫本改。
#50『申叢』原作『由叢』,據四庫本改。
#51『天威軍使』原作『天威兵破』,據四庫本改。
#52『楊守亮』原脫『楊』字,據四庫本補。
#53『左軍中尉』原作『在軍中尉』,據四庫本改。
#54『湖南』原作『湖湘』,據四庫本改。
#55『用』原作『其』,據四庫本改。
#56『兩京尹』原作『兩京軍』,據四庫本改。
#57『馬殷』原作『馬商』,據四庫本改。
#58『朱瑄』原作『朱軍』,據四庫本改。
#59『于安塞』原作『子安寒』,據四庫本改。
#60『氏叔琮』原作『民叔琮』,據四庫本改。下文同。
#61『歸于汴』原作『歸下汴』,據四庫本改。
#62『董彥』疑作『董彥弼』。
#63『汴將孔勛乘虛陷』原脫,據四庫本補。
#64『寇』原作『復』,據四庫本改。
#65『陳班』原作『陳莊』,據四庫本改。
#66『天祐』原作『天祚』,據四庫本改。
#67『邠兵』原作『頒兵』,據四庫本改。
#68『洛宮』原作『別宮』,據四庫本改。
#69『王建武』原作『王建玄』,據四庫本改。
#70『隨』原作『據』,據四庫本改。
#71『豐德庫使應頊』原作『澧德庫使殷頊』,據四庫本改。『尚食使』原脫『尚食』二字,據四庫本補。『張廷範』:原作『張廷弘』,據四庫本改。
#72『會』原作『攻』,據四庫本改。
#73『濟陰王』原脫『陰』字,據四庫本補。
#74『河東』原作『河裹』,據四庫本改。
#75『馬殷』原作『馬商』,據四庫本改。
#76『武成』原作『武康』,據四庫本改。
#77『李克寧』原作『李克孳』,據四庫本改。『敗梁軍于潞之三垂崗』原脫,據四庫本補。
#78『大將徐溫自金陵入』原脫,據四庫本補。
#79『杜曉』原作『杜撓』,據四庫本改。
#80『弟巖』原作『弟涉』,據四庫本改。
#81『劉巖』原作『劉涉』,據四庫本改。
#82『樞密使』原脫『使』字,據四庫本補。
#83『齊』原作『濟』,據四庫本改。
#84『安從進以襄叛』原脫,據四庫本補。
#85『以鎮叛』原作『以鎮洛』,據四庫本改。
#86『錢元瓘』原作『錢鏐』,據四庫本改。
#87『誅杜重威』原作『攻杜重威』,據四庫本改。
#88『史宏肇』原脫『宏』字,據四庫本補。
#89『其主』原作『其王』據四庫本補。
#90『范質』原脫,據四庫本補。
#91『受命,荊南、兩浙稱』原脫,據四庫本補。
#92『江南唐平湖】原脫,據四庫本補。
#93『兀欲』原作『瓦欲』,據四庫本改。
#94『璟』原作『明』,據四庫本改。
#95『侄柴榮』原作『弟柴榮』,據四庫本改。
#96『敗于紫金山』原作『攻于紫金山』,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七之上
觀物篇之三十五
日日聲平之一闢 水水音開之一清開音清和律一之一 平聲闢唱呂一之一#7
古古古古 古甲九癸
多可個舌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近揆
一音 禾火化八 一音 多多多多
一聲 古古古古 一聲 坤巧丘弃
開宰愛○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乾虹
回每退○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黑花香血
良兩向○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黃華雄賢
一音 光廣況○ 二音 多多多多
二聲 古古古古 一聲 五瓦仰 丁井亘○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吾牙月堯
兄永瑩○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安亞乙一
千典旦○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爻王寅
一音 元犬半○ 三音 多多多多
三聲 古古古古 一聲 母馬美米
臣引艮○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目貌眉民
君允巽○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夫法 飛
刀早孝岳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父凡 吠
一音 毛寶報霍 四音 多多多多
四聲 古古古古 一聲 武晚 尾
牛斗奏六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文方 未
○○○玉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卜百丙必
妻子四日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步白備鼻
一音 衰○帥骨 五音 多多多多
五聲 古古古古 一聲 普朴品匹
○○○德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旁排平瓶
龜水貴北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東丹帝 宮孔眾○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兌大弟一音 龍甬用○ 六音 多多多多
六聲 古古古古 一聲 土貪天 魚鼠去○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同覃田 烏虎兔○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乃妳女 心審禁○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內南年一音 ○○○十 七音 多多多多
七聲 古古古古 一聲 老冷呂 男坎欠○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鹿犖高 ○○○妾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走哉足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自在匠一音 ○○○○ 八音 多多多多
八聲 古古古古 一聲 草釆七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曹才全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思三星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寺 象一音 ○○○○ 九音 多多多多
九聲 古古古古 一聲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山手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士石一音 ○○○○ 十音 多多多多
十聲 古古古古 一聲 耳 ○○○○ 多多多多
古古古古 二 ○○○○ 多多多多
開音清和律一之二
黑黑黑黑 莊震 多可今舌 多多多多
黑黑黑黑 乍二音 禾火化八 十一音 多多多多
一聲 黑黑黑黑 一聲 义赤 開宰愛○ 多多多多
黑黑黑黑 祟辰 回每退○ 多多多多
黑黑黑黑 卓中 良兩向○ 多多多多
黑黑黑黑 宅直二音 光廣況○ 十二音 多多多多
二聲 黑黑黑黑 一聲#8 坼丑 丁井亘○ 多多多多
黑黑黑黑 茶呈 兄永瑩○ 多多多多
平聲闢唱呂一之二
黑黑黑黑 古甲九癸
千典旦○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近揆
二音 元犬半○ 一音 良良良良
三聲 黑黑黑黑 二聲 坤巧丘弃
臣引艮○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乾此
君允巽○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黑花香血
刀早孝岳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黃華雄賢
二音 毛寶報霍 二音 良良良良
四聲 黑黑黑黑 二聲 五瓦仰 牛斗奏六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吾牙月堯
○○○玉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安亞乙一
妻子四日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爻王寅
二音 衰○帥骨 三音 良良良良
五聲 黑黑黑黑 二聲 母馬美米
○○○德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目貌眉民
龜水貴北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夫法 飛
宮孔眾○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父凡 吠
二音 龍甬用○ 四音 良良良良
六聲 黑黑黑黑 二聲 武晚 尾
魚鼠去○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文万 未
烏虎兔○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卜百丙必
心審禁○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步白備鼻
二音 ○○○十 五音 良良良良
七聲 黑黑黑黑 二聲 普朴品匹
男坎欠○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旁排平瓶
○○○妾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東丹帝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兌大弟二音 ○○○○ 六音 良良良良
八聲 黑黑黑黑 二聲 土貪天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同覃田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乃妳女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內南年二音 ○○○○ 七音 良良良良
九聲 黑黑黑黑 二聲 老冷呂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鹿犖离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走哉足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自在匠二音 ○○○○ 八音 良良良良
十聲 黑黑黑黑 二聲 草釆七 ○○○○ 良良良良
黑黑黑黑 曹才全 ○○○○ 良良良良
開音清和律一之三
安安安安 思三星 多可個舌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寺=象三音 禾火化八 九音 良良良良
一聲 安安安安 二聲 === 開宰愛○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回每退○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山手 良兩向○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士石三音 光廣配○ 十音 良良良良
二聲 安安安安 二聲 口耳 丁井亘○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二 兄永瑩○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莊震 千典旦○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乍三音 元犬半○ 十一音 良良良良
三聲 安安安安 二聲 義赤 臣引艮○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祟辰 君允巽○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卓中 刀早孝岳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宅直三音 毛寶報霍 十二音 良良良良
四聲 安安安安 二聲 坼丑 牛斗奏六 良良良良
安安安安 茶呈 ○○○玉 良良良良
平聲闢唱呂一之三
安安安安 古甲九癸
妻子四日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近揆
三音 衰○帥骨 一音 千千千千
五聲 安安安安 三聲 坤巧丘弃
○○○德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乾虬
龜水貴北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黑花香血
宮孔眾○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黃華雄賢
三音 龍甬用○ 二音 千千千千
六聲 安安安安 三聲 五瓦仰 魚鼠去○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吾牙月堯
烏虎兔○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安亞乙一
心審禁○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爻王寅
三音 ○○○十 三音 母馬美米
七聲 安安安安 三聲 千千千千
男坎欠○ 目貌眉民
安安安安 千千千千
○○○妾 安安安安 夫法 飛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父凡 吠
三音 ○○○○ 四音 千千千千
八聲 安安安安 三聲 武晚 尾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文万 未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卜百丙必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步白備鼻
三音 ○○○○ 五音 千千千千
九聲 安安安安 三聲 普朴品匹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旁排平瓶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東丹帝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兌大弟三音 ○○○○ 六音 千千千千
十聲 安安安安 三聲 土貪天 ○○○○ 千千千千
安安安安 同覃田 ○○○○ 千千千千
開音清和律一之四
夫夫夫夫 乃妳女 多可個舌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內南年四音 禾火化八 七音 千千千千
一聲 夫夫夫夫 三聲 老冷呂 開宰愛○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鹿犖离 回每退○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走哉足-
良雨向○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自在匠四音 光廣况○ 八音 千千千千
二聲 夫夫夫夫 三聲 草釆七 丁井亘○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曹才全 兄永瑩○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思三星 千典旦○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寺 象四音 元犬半○ 九音 千千千千
三聲 夫夫夫夫 三聲 === 臣引艮○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 君允巽○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山手 刀早孝岳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士石四音 毛寶報霍 十音 千千千千
四聲 夫夫夫夫 三聲 耳 牛斗奏六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二 ○○○玉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莊震 妻子四日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乍四音 衰○帥骨 十一音 千千千千
五聲 夫夫夫夫 三聲 义赤 ○○○德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祟辰 龜水貴北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卓中 宮孔眾○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宅直四音 龍甬用○ 十二音 千千千千
六聲 夫夫夫夫 三聲 坼丑 魚鼠去○ 千千千千
夫夫夫夫 茶呈 烏虎兔○ 千千千千
平聲闢唱呂一之四
夫夫夫夫 古甲九癸
心審禁○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近揆
四音 ○○○十 一音 刀刀刀刀
七聲 夫夫夫夫 四聲 坤巧丘弃
男坎欠○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乾虬
○○○妾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黑花香血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黃華雄賢
四音 ○○○○ 二聲 刀刀刀刀
八聲 夫夫夫夫 四聲 五瓦仰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吾牙月堯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安亞乙一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爻王寅
四音 ○○○○ 三音 刀刀刀刀
九聲 夫夫夫夫 四聲 母馬美米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目貌眉民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夫法 飛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父凡 吠
四音 ○○○○ 四音 刀刀刀刀
十聲 夫夫夫夫 四聲 武晚 尾
○○○○ 刀刀刀刀
夫夫夫夫 文万 未
○○○○ 刀刀刀刀
開音清和律一之五
卜卜卜卜 卜百丙必
多可個舌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步白備鼻
五音 禾火化八 五音 刀刀刀刀
一聲 卜卜卜卜 四聲 普朴品匹
開宰愛○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旁排平瓶
回每退○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東丹帝 良兩向○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兌大弟五音 光廣況○ 六音 刀刀刀刀
二聲 卜卜卜卜 四聲 土貪天 丁井亘○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同覃田 兄永瑩○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乃妳女 千典旦○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內南年五音 元犬半○ 七音 刀刀刀刀
三聲 卜卜卜卜 四聲 老冷呂 臣引艮○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鹿犖高 君允巽○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走哉足 刀早孝岳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自在匠五音 毛寶報霍 八音 刀刀刀刀
四聲 卜卜卜卜 四聲 草采七 牛斗奏六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曹才全 ○○○玉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思三星 妻子四日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寺 象五音 衰○帥骨 九音 刀刀刀刀
五聲 卜卜卜卜 四聲 ○○○德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龜水貴北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山手 宮孔眾○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士石五音 龍甬用○ 十音 刀刀刀刀
六聲 卜卜卜卜 四聲 耳 魚鼠去○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二 鳥虎兔○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莊震 心審禁○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乍五音 ○○○十 十一音 刀刀刀刀
七聲 卜卜卜卜 四聲 义赤 男坎欠○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祟辰 ○○○妾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卓中 ○○○○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宅直五音 ○○○○ 十二音 刀刀刀刀
八聲 卜卜卜卜 四聲 坼丑 ○○○○ 刀刀刀刀
卜卜卜卜 茶呈 ○○○○ 刀刀刀刀
平聲闢唱呂一之五
卜卜卜卜 古甲九癸
○○○○ 妻妻妻妻
卜卜卜卜 近揆
五音 ○○○○ 一音 妻妻妻妻
九聲 卜卜卜卜 五聲 坤巧丘弃
○○○○ 妻妻妻妻
卜卜卜卜 乾虬
○○○○ 妻妻妻妻
卜卜卜卜 黑花香血
○○○○ 妻妻妻妻
卜卜卜卜 黃華雄賢
五音 ○○○○ 二音 妻妻妻妻
十聲 卜卜卜卜 五聲 五瓦仰 ○○○○ 妻妻妻妻
卜卜卜卜 吾牙月堯
○○○○ 妻妻妻妻
開音清和律一之六
東東東東 安亞乙一
多可個舌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爻王寅
六音 禾火化八 三音 妻妻妻妻
一聲 東東東東 五聲 母馬美米
開宰愛○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目貌眉民
回每退○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夫法 飛
良兩向○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父凡 吠
六音 光廣瓦○ 四音 妻妻妻妻
二聲 東東東東 五聲 武晚 尾
丁井亘○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文方 未
兄永瑩○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卜百丙必
千典旦○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步白備鼻
六音 元犬半○ 五音 妻妻妻妻
三聲 東東東東 五聲 普朴品匹
臣引艮○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旁排平瓶
君允巽○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東丹帝 刀早孝岳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兌大弟六音 毛寶報霍 六音 妻妻妻妻
四聲 東東東東 五聲 上貪天 牛斗奏六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同覃田 ○○○玉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乃妳女 妻子四日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內南年六音 衰○帥骨 七音 妻妻妻妻
五聲 東東東東 五聲 老冷呂 ○○○德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鹿犖高 龜水貴北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走哉足 宮孔眾○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自在匠六音 龍甬用○ 八音 妻妻妻妻
六聲 東東東東 五聲 草釆七 魚鼠去○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曹才全 烏虎兔○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思三星 心審禁○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寺 象六音 ○○○十 九音 妻妻妻妻
七聲 東東東東 五聲 男坎欠○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妾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山手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士石六音 ○○○○ 十音 妻妻妻妻
八聲 東東東東 五聲 耳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二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莊震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乍六音 ○○○○ 十一音 妻妻妻妻
九聲 東東東東 五聲 义赤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崇辰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卓中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宅直六音 ○○○○ 十二音 妻妻妻妻
十聲 東東東東 五聲 坼丑 ○○○○ 妻妻妻妻
東東東東 荼呈 ○○○○ 妻妻妻妻
開音清和律一之七 平聲闢唱呂一之六
乃乃乃乃 古甲九癸
多可今舌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近揆
七音 禾火化八 一音 宮宮宮宮
一聲 乃乃乃乃 六聲 坤巧丘弃
開宰愛○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乾虬
回每退○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黑花香血
良兩向○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黃華雄賢
七音 光廣況○ 二音 宮宮宮宮
二聲 乃乃乃乃 六聲 五瓦仰 丁井亘○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吾牙月堯
兄永瑩○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安亞乙一
千典旦○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爻王寅
七音 元犬半○ 三音 宮宮宮宮
三聲 乃乃乃乃 六聲 母馬美米
臣引艮○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目貌眉民
君允巽○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夫法 飛
刀早孝岳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父凡 吠
七音 毛寶報霍 四音 宮宮宮宮
四聲 乃乃乃乃 六聲 武晚 尾
牛斗奏六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文方 未
○○○玉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卜百丙必
妻子四日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步白備鼻
七音 衰○帥骨 五音 宮宮宮宮
五聲 乃乃乃乃 六聲 普朴品匹
○○○德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旁排平瓶
龜水貴北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東丹帝 宮孔眾○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兌大弟七音 龍甬用○ 六音 宮宮宮宮
六聲 乃乃乃乃 六聲 土貪天 魚鼠去○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同覃田 烏虎兔○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乃妳女 心審禁○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內南年七音 ○○○十 七音 宮宮宮宮
七聲 乃乃乃乃 六聲 老冷呂 男坎欠○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鹿犖离 ○○○妾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走哉足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自在匠七音 ○○○○ 八音 宮宮宮宮
八聲 乃乃乃乃 六聲 草釆七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曹才全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思三星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寺 象七音 ○○○○ 九音 宮宮宮宮
九聲 乃乃乃乃 六聲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山手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士石七音 ○○○○ 十音 宮宮宮宮
十聲 乃乃乃乃 六聲 耳 ○○○○ 宮宮宮宮
乃乃乃乃 二 ○○○○ 宮宮宮宮
開音清和律一之八
走走走走 莊震 多可個舌 宮宮宮宮
走走走走 乍八音 禾火化八 十一音 宮宮宮宮
一聲 走走走走 六聲 义赤 開宰愛○ 宮宮宮宮
走走走走 祟辰 回每退○ 宮宮宮宮
走走走走 卓中 良兩向○ 宮宮宮宮
走走走走 宅直八音 光廣況○ 十二音 宮宮宮宮
二聲 走走走走 六聲 坼丑 丁井亘○ 宮宮宮宮
走走走走 荼呈 兄永瑩○ 宮宮宮宮
平聲闢唱呂一之七
走走走走 古甲九癸
千典旦○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近揆
八音 元犬半○ 一音 心心心心
三聲 走走走走 七聲 坤巧丘弃
臣引艮○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乾虬
君允巽○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黑花香血
刀早孝岳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黃華雄賢
八音 毛寶報霍 二音 心心心心
四聲 走走走走 七聲 五瓦仰 牛斗奏六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吾牙月堯
○○○玉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安亞乙一
妻子四日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爻王寅
八音 衰○帥骨 三音 心心心心
五聲 走走走走 七聲 母馬美米
○○○德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目貌眉民
龜水貴北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夫法 飛
宮孔眾○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父凡 吠
八音 龍甬用○ 四音 心心心心
六聲 走走走走 七聲 武晚 尾
魚鼠去○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文万 未
烏虎兔○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卜百丙必
心審禁○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步白備鼻
八音 ○○○十 五音 心心心心
七聲 走走走走 七聲 普朴品匹
男坎欠○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旁排平瓶
○○○妾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東丹帝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兌大弟八音 ○○○○ 六音 心心心心
八聲 走走走走 七聲 土貪天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同覃田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乃妳女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內南年八音 ○○○○ 七音 心心心心
九聲 走走走走 七聲 老冷呂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鹿犖離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走哉足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自在匠八音 ○○○○ 八音 心心心心
十聲 走走走走 七聲 草采七 ○○○○ 心心心心
走走走走 曹才全 ○○○○ 心心心心
開音清和律一之九
思思思思 思三星 多可個舌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寺 象九音 禾火化八 九音 心心心心
一聲 思思思思 七聲 開宰愛○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回每退○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山手 良兩向○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土石九音 光廣瓦○ 十音 心心心心
二聲 思思思思 七聲 耳 丁井亘○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二 兄永瑩○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莊震 千典旦○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乍九音 元犬半○ 十一音 心心心心
三聲 思思思思 七聲 义赤 臣計艮○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崇辰 君允巽○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卓中 刀早孝岳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宅直九音 毛寶報霍 十二音 心心心心
四聲 思思思思 七聲 坼丑 牛斗奏六 心心心心
思思思思 茶呈 ○○○玉 心心心心
平聲闢唱呂一之八
思思思思 古甲九癸
妻子四日 ○○○○
思思思思 近揆
九音 衰○帥骨 一音 ○○○○
五聲 思思思思 八聲 坤巧丘弃
○○○德 ○○○○
思思思思 乾虬
龜水貴北 ○○○○
思思思思 黑花香血
宮孔眾○ ○○○○
思思思思 黃華雄賢
九音 龍甬用○ 二音 ○○○○
六聲 思思思思 八聲 五瓦仰 魚鼠去○ ○○○○
思思思思 吾牙月堯
烏虎兔○ ○○○○
思思思思 安亞乙一
心審禁○ ○○○○
思思思思 爻王寅
九音 ○○○十 三音 ○○○○
七聲 思思思思 八聲 母馬美米
男坎欠○ ○○○○
思思思思 目貌眉民
○○○妾 ○○○○
思思思思 夫法 飛
○○○○ ○○○○
思思思思 父凡 吠
九音 ○○○○ 四音#9 ○○○○
八聲 思思思思 八聲 武晚 尾
○○○○ ○○○○
思思思思 文萬 未
○○○○ ○○○○
思思思思 卜百丙必
○○○○ ○○○○
思思思思 步白備鼻
九音 ○○○○ 五音 ○○○○
九聲 思思思思 八聲 普朴品匹
○○○○ ○○○○
思思思思 旁排平瓶
○○○○ ○○○○
思思思思 東丹帝 ○○○○ ○○○○
思思思思 兌大弟九音 ○○○○ 六音 ○○○○
十聲 思思思思 八聲 土貪天 ○○○○ ○○○○
思思思思 同覃田 ○○○○ ○○○○
開音清和律一之十
乃妳女 多可個舌 ○○○○
內南年十音 禾火化八 七音 ○○○○
一聲 八聲 老冷呂 開宰愛○ ○○○○
鹿犖高 回每退○ ○○○○
走哉足 良兩向○ ○○○○
自在匠十音 光廣昆○ 八音 ○○○○
二聲 八聲 草采七 丁井亘○ ○○○○
曹才全 兄永瑩○ ○○○○
思三星 千典旦○ ○○○○
寺 象十音 元犬半○ 九音 ○○○○
三聲 八聲 臣引艮○ ○○○○
君允巽○ ○○○○
山手 刀早孝丘 ○○○○
士石十音 毛寶報霍 十音 ○○○○
四聲 八聲 耳 牛斗奏六 ○○○○
二 ○○○玉 ○○○○
莊震 妻子四日 ○○○○
乍十音 衰○帥骨 十一音 ○○○○
五聲 八聲 義赤 ○○○德 ○○○○
崇辰 龜水貴北 ○○○○
卓中 宮孔眾○ ○○○○
宅直十音 龍甬用○ 十二音 ○○○○
六聲 八聲 坼丑 魚鼠去○ ○○○○
茶呈 烏虎兔○ ○○○○
平聲闢唱呂一之九
古甲九癸
心審禁○ ○○○○
近揆
十音 ○○○十 一音 ○○○○
七聲 九聲 坤巧丘弃
男坎欠○ ○○○○
乾虬
○○○妾 ○○○○
黑花香血
○○○○ ○○○○
黃華雄賢
十音 ○○○○ 二音 ○○○○
八聲 九聲 五瓦仰 ○○○○ ○○○○
吾牙月堯
○○○○ ○○○○
安亞乙一
○○○○ ○○○○
爻王寅
十音 ○○○○ 三音 ○○○○
九聲 九聲 母馬美米
○○○○ ○○○○
目貌眉民
○○○○ ○○○○
夫法 飛
○○○○ ○○○○
父凡 吠
十音 ○○○○ 四音 ○○○○
十聲 ──── 九聲 武晚 尾
○○○○ ○○○○
文萬 未
○○○○ ○○○○
開音清和律一之十一
卜百丙必
多可個舌 ○○○○
步白備鼻
十一音 禾火化八 五音 ○○○○
一聲 九聲 普朴品匹
開宰愛○ ○○○○
旁排平瓶
回每退○ ○○○○
東丹帝 良兩向○ ○○○○
兌大弟十一音 光廣瓦○ 六音 ○○○○
二聲 九聲 土貪天 丁井亘○ ○○○○
同覃田 兄永瑩○ ○○○○
乃妳女 千典旦○ ○○○○
內南年十一音 元犬半○ 七音 ○○○○
三聲 九聲 老冷呂 臣引艮○ ○○○○
鹿犖离 君允巽○ ○○○○
走哉足 刀早孝岳 ○○○○
自在匠十一音 毛寶報霍 八音 ○○○○
四聲 九聲 草采七 牛斗奏六 ○○○○
曹才全 ○○○玉 ○○○○
思三星 妻子四日 ○○○○
寺 象十一音 衰○帥骨 九音 ○○○○
五聲 九聲 ○○○德 ○○○○
龜水貴北 ○○○○
山手 宮孔眾○ ○○○○
士石十一音 龍甬用○ 十音 ○○○○
六聲 九聲 耳 魚鼠去○ ○○○○
二 烏虎兔○ ○○○○
莊震 心審禁○ ○○○○
乍十一音 ○○○十 十一音 ○○○○
七聲 九聲 義赤 男坎欠○ ○○○○
祟辰 ○○○妾 ○○○○
卓中 ○○○○ ○○○○
宅直十一音 ○○○○ 十二音 ○○○○
八聲 九聲 坼丑 ○○○○ ○○○○
荼呈 ○○○○ ○○○○
平聲闢唱呂一之十
古甲九癸
○○○○ ○○○○
近揆
十一音 ○○○○ 一音 ○○○○
九聲 十聲 坤巧丘弃
○○○○ ○○○○
乾虬
○○○○ ○○○○
黑花香血
○○○○ ○○○○
黃華雄賢
十一音 ○○○○ 二音 ○○○○
十聲 十聲 五瓦仰 ○○○○ ○○○○
吾牙月堯
○○○○ ○○○○
開音清和律一之十二
安亞乙一
多可個舌 ○○○○
爻王寅
十二音 禾火化八 三音 ○○○○
一聲 十聲 母馬美來
開宰愛○ ○○○○
目貌眉民
回每退○ ○○○○
夫法 飛
良兩向○ ○○○○
父凡 吠
十二音 光廣況○ 四音 ○○○○
二聲 十聲 武晚 尾
丁井亘○ ○○○○
文萬 未
兄永瑩○ ○○○○
卜百丙必
千典旦○ ○○○○
步白備鼻
十二音 元犬半○ 五音 ○○○○
三聲 十聲 普朴品匹
臣引艮○ ○○○○
旁排平瓶
君允巽○ ○○○○
東丹帝 刀早孝岳 ○○○○
兌大弟十二音 毛寶報霍 六音 ○○○○
四聲 十聲 土貪天 牛斗奏六 ○○○○
同覃田 ○○○玉 ○○○○
乃妳女 妻子四日 ○○○○
內南年十二音 哀○帥骨 七音 ○○○○
五聲 十聲 老冷呂 ○○○德 ○○○○
鹿犖离 龜水貴北 ○○○○
走哉足 宮孔眾○ ○○○○
自在匠十二音 龍甬用○ 八音 ○○○○
六聲 十聲 草采七 魚鼠去○ ○○○○
曹才全 烏虎兔○ ○○○○
思三星 心審禁○ ○○○○
寺 象十二音 ○○○十 九音 ○○○○
七聲 十聲 男坎欠○ ○○○○
○○○妾 ○○○○
山手 ○○○○ ○○○○
士石十二音 ○○○○ 十音 ○○○○
八聲 十聲 耳 ○○○○ ○○○○
二 ○○○○ ○○○○
莊震 ○○○○ ○○○○
乍十二音 ○○○○ 十一音 ○○○○
九聲 十聲 義赤 ○○○○ ○○○○
祟辰 ○○○○ ○○○○
卓中 ○○○○ ○○○○
宅直十二音 ○○○○ 十二音 ○○○○
十聲 十聲 坼丑 ○○○○ ○○○○
茶呈 ○○○○ ○○○○
觀物篇之三十六
日月聲平之二翕 水火音開之二濁
開音濁和律二之一 平聲翕唱呂二之一
古甲九癸
多可個舌 禾禾禾禾
近揆
一音 禾火化八 一音 禾禾禾禾
一聲 一聲 坤巧丘弃
開宰愛○ 禾禾禾禾
乾虬
回每退○ 禾禾禾禾
黑花香血
良兩向○ 禾禾禾禾
黃華雄賢
一音 光廣況○ 二音 禾禾禾禾
二聲 一聲 五瓦仰 丁井亘○ 禾禾禾禾
吾牙月堯
兄永瑩○ 禾禾禾禾
安亞乙一
千典旦○ 禾禾禾禾
爻王寅
一音 元犬半○ 三音 禾禾禾禾
三聲 一聲 母馬美米
臣引艮○ 禾禾禾禾
目貌眉民
君允巽○ 禾禾禾禾
夫法 飛
刀早孝岳 禾禾禾禾
父凡 吠
一音 毛寶報霍 四音 禾禾禾禾
四聲 一聲 武晚 尾
牛斗奏六 禾禾禾禾
文萬 未
○○○玉 禾禾禾禾
卜百丙必
妻子四日 禾禾禾禾
步白備鼻
一音 衰○帥骨 五音 禾禾禾禾
五聲 一聲 普朴品匹
○○○德 禾禾禾禾
旁排平瓶
龜水貴北 禾禾禾禾
東丹帝 宮孔眾○ 禾禾禾禾
兌大弟一音 龍甬用○ 六音 禾禾禾禾
六聲 一聲 土貪天 魚鼠去○ 禾禾禾禾
同覃田 鳥虎兔○ 禾禾禾禾
乃妳女 心審禁○ 禾禾禾禾
內南年一音 ○○○十 七音 禾禾禾禾
七聲 一聲 老冷呂 男坎欠○ 禾禾禾禾
鹿犖离 ○○○妾 禾禾禾禾
走哉足 ○○○○ 禾禾禾禾
自在匠一音 ○○○○ 八音 禾禾禾禾
八聲 一聲 草釆七 ○○○○ 禾禾禾禾
曹才全 ○○○○ 禾禾禾禾
思三星 ○○○○ 禾禾禾禾
寺 象一音 ○○○○ 九音 禾禾禾禾
九聲 一聲 ○○○○ 禾禾禾禾
○○○○ 禾禾禾禾
山手 ○○○○ 禾禾禾禾
土石一音 ○○○○ 十音 禾禾禾禾
十聲 一聲 耳 ○○○○ 禾禾禾禾
二 ○○○○ 禾禾禾禾
開音濁和律二之二
黃黃黃黃 莊震 多可個舌 禾禾禾禾
黃黃黃黃 乍二音 禾火化八 十一音 禾禾禾禾
一聲 黃黃黃黃 一聲 義赤 開宰愛○ 禾禾禾禾
黃黃黃黃 -祟辰-
回每退○ 禾禾禾禾
黃黃黃黃 卓中 良兩向○ 禾禾禾禾
黃黃黃黃 宅直二音 光廣況○ 十二音 禾禾禾禾
二聲 黃黃黃黃 一聲 坼丑 丁井亘○ 禾禾禾禾
黃黃黃黃 茶呈 兄永瑩○ 禾禾禾禾
平聲翕唱呂二之二
黃黃黃黃 古甲九癸
千典旦○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近揆
二音 元犬半○ 一音 光光光光
三聲 黃黃黃黃 二聲 坤巧丘弃
臣引艮○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乾虬
君允巽○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黑花香血
刀早孝岳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黃華雄賢
二音 毛寶報霍 二音 光光光光
四聲 黃黃黃黃 二聲 五瓦仰 牛斗奏六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吾牙月堯
○○○玉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安亞乙一
妻子四日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爻王寅
二音 衰○帥骨 三音 光光光光
五聲 黃黃黃黃 二聲 母馬美米
○○○德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目貌眉民
龜水貴北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夫法 飛
宮孔眾○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父凡 吠
二音 龍甬用○ 四音 光光光光
六聲 黃黃黃黃 二聲 武晚 尾
魚鼠去○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文萬 未
烏虎兔○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卜百丙必
心審禁○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步白備鼻
二音 ○○○十 五音 光光光光
七聲 黃黃黃黃 二聲 普朴品匹
男坎欠○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旁排平瓶
○○○妾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東丹帝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兌大弟二音 ○○○○ 六音 光光光光
八聲 黃黃黃黃 二聲 土貪天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同覃田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乃妳女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內南年二音 ○○○○ 七音 光光光光
九聲 黃黃黃黃 二聲 老冷呂-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鹿犖離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走哉足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自在匠二音 ○○○○ 八音 光光光光
十聲 黃黃黃黃 二聲 草釆七 ○○○○ 光光光光
黃黃黃黃 曹才全 ○○○○ 光光光光
開音濁和律二之三
思三星 多可個舌 光光光光
寺 象三音 禾火化八 九音 光光光光
一聲 二聲 開宰愛○ 光光光光
回每退○ 光光光光
山手 良兩向○ 光光光光
士石三音 光廣況○ 十音 光光光光
二聲 二聲 耳 丁井亘○ 光光光光
二 兄永瑩○ 光光光光
莊震 千典旦○ 光光光光
乍三音 元犬半○ 十一音 光光光光
三聲 二聲 義赤 臣引艮○ 光光光光
祟辰 君允巽○ 光光光光
卓中 刀早孝岳 光光光光
宅直三音 毛寶報霍 十二音 光光光光
四聲 二聲 坼丑 牛斗奏六 光光光光
茶呈 ○○○玉 光光光光
平聲翕唱呂二之三
古甲九癸
妻子四日 元元元元
近揆
三音 衰○帥骨 一音 元元元元
五聲 三聲 坤巧丘弃
○○○德 元元元元
乾虬
龜水貴北 元元元元
黑花香血
宮孔眾○ 元元元元
黃華雄賢
三音 龍甬用○ 二音 元元元元
六聲 三聲 五瓦仰 魚鼠去○ 元元元元
吾牙月堯
烏虎兔○ 元元元元
安亞乙一
心審禁○ 元元元元
爻王寅
三音 ○○○十 三音 元元元元
七聲 三聲 母馬美米
男坎欠○ 元元元元
目貌眉民
○○○妾 元元元元
大法 飛
○○○○ 元元元元
父凡 吠
三音 ○○○○ 四音 元元元元
八聲 三聲 武晚 尾
○○○○ 元元元元
文萬 未
○○○○ 元元元元
卜百丙必
○○○○ 元元元元
步白備鼻
三音 ○○○○ 五音 元元元元
九聲 三聲 普朴品匹
○○○○ 元元元元
旁排平瓶
○○○○ 元元元元
東丹帝 ○○○○ 元元元元
兌大弟三音 ○○○○ 六音 元元元元
十聲 三聲 土貪天 ○○○○ 元元元元
同覃田 ○○○○ 元元元元
開音濁和律二之四
父父父父 乃妳女 多可個舌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內南年四音 禾火化八 七音 元元元元
一聲 父父父父 三聲 老冷呂 開宰愛○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鹿犖離 回每退○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走哉足 良兩向○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自在匠四音 光廣況○ 八音 元元元元
二聲 父父父父 三聲 草釆七 丁井亘○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曹才全 兄永瑩○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思三星 千典旦○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寺 象四音 元犬半○ 九音元 元元元
三聲 父父父父 三聲 臣引艮○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君允巽○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山手 刀早孝岳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士石四音 毛寶報霍 十音 元元元元
四聲 父父父父 三聲 耳 牛斗奏六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二 ○○○玉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莊震 妻子四日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乍四音 衰○帥骨 十一音 元元元元
五聲 父父父父 三聲 義赤 ○○○德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崇辰 龜水貴北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卓中 宮孔眾○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宅直四音 龍甬用○ 十二音 元元元元
六聲 父父父父 三聲 坼丑 魚鼠去○ 元元元元
父父父父 茶呈 烏虎兔○ 元元元元
平聲翕唱呂二之四
父父父父 古甲九癸
心審禁○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近揆
四音 ○○○十 一音 毛毛毛毛
七聲 父父父父 四聲 坤巧丘弃
男坎欠○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乾虬
○○○妾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黑花香血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黃華雄賢
四音 ○○○○ 二音 毛毛毛毛
八聲 父父父父 四聲 五瓦仰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吾牙月堯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安亞乙一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爻王寅
四音 ○○○○ 三音 毛毛毛毛
九聲 父父父父 四聲 母馬美米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目貌眉民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夫法 飛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父凡 吠
四音 ○○○○ 四音 毛毛毛毛
十聲 父父父父 四聲 武晚 尾
○○○○ 毛毛毛毛
父父父父 文萬 未
○○○○ 毛毛毛毛
皇極經世卷第七之上竟
#1『一百一十二』 原作『一百一十一』,據四庫本改。
#2 『一百一十二」原作『一百一十一』,據四庫本改。
#3『○』原作『●』,據四庫本改。
#4『一百一十二』 原作『一百一十一』,據四庫本改。
#5『○』原作『●』,據四庫本改。
#6『一百一十二』原作『一百一十一』,據四庫本改。
#7『平聲闢唱呂一之一』以下正文與『開音清和律一之一』以下正文次序顛倒,應據四庫本改。『 平聲翕唱呂二之一』以下正文與『開音濁和律二之一』以下正文亦次序顛倒,依此類推,直至卷十下結束,皆應據四庫本改。按:因篇幅長,為保持原貌,故未做更動。
#8『一聲』原作『二聲』,據四庫本改。
#9 『四音』原作『西音』,據四庫本改。
皇極經世卷第七
三川邵堯夫撰
皇極經世卷第七之中
開音濁和律二之五
步步步步 卜百丙必
多可個舌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步白備鼻
五音 禾火化八 五音 毛毛毛毛
一聲 步步步步 四聲 普朴品匹
開宰愛○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旁排平瓶
回每退○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東丹帝 良兩向○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兌大弟五音 光廣況○ 六音 毛毛毛毛
二聲 步步步步 四聲 土貪天 丁井亘○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同覃田 兄永瑩○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乃妳女 千典旦○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內南年五音 元犬半○ 七音 毛毛毛毛
三聲 步步步步 四聲 老冷呂 臣引艮○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鹿犖離 君允巽○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走哉足 刀早孝岳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自在匠五音 毛寶報霍 八音 毛毛毛毛
四聲 步步步步 四聲 草釆七 牛斗奏六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曹才全 ○○○玉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思三星 妻子四日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寺 象五音 衰○帥骨 九音 毛毛毛毛
五聲 步步步步 四聲 ○○○德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龜水貴北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山手 宮孔眾○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士石五音 龍甬用○ 十音 毛毛毛毛
六聲 步步步步 四聲 耳 魚鼠去○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二 烏虎兔○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莊震 心審禁○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乍五音 ○○○十 十一音 毛毛毛毛
七聲 步步步步 四聲 義赤 男坎欠○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祟辰 ○○○妾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卓中 ○○○○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毛直五音 ○○○○ 十二音 毛毛毛毛
八聲 步步步步 四聲 坼丑 ○○○○ 毛毛毛毛
步步步步 茶呈 ○○○○ 毛毛毛毛
平聲翕唱呂二之五
步步步步 古甲九癸
○○○○ 衰衰衰衰
步步步步 近揆
五音 ○○○○ 一音 衰衰衰衰
九聲 步步步步 五聲 坤巧丘棄
○○○○ 衰衰衰衰
步步步步 乾虬
○○○○ 衰衰衰衰
步步步步 黑花香血
○○○○ 衰衰衰衰
步步步步 黃華雄賢
五音 ○○○○ 二音 衰衰衰衰
十聲 步步步步 五聲 五瓦仰 ○○○○ 衰衰衰衰
步步步步 吾牙月堯
○○○○ 衰衰衰衰
開音濁和律二之六
兌兌兌兌 安亞乙一
多可個舌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爻王寅
六音 禾火化八 三音 衰衰衰衰
一聲 兌兌兌兌 五聲 母馬美米
開宰愛○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目貌眉民
回每退○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夫法 飛
良兩向○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父凡 吠
六音 光廣況○ 四音 衰衰衰衰
二聲 兌兌兌兌 五聲 武晚 尾
丁井亘○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文萬 未
兄永瑩○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卜百丙必
千典旦○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步白備鼻
六音 元犬半○ 五音 衰衰衰衰
三聲 兌兌兌兌 五聲 普朴品匹
臣引艮○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旁排平瓶
君允巽○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東丹帝 刀早孝岳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兌大弟六音 毛寶報霍 六音 衰衰衰衰
四聲 兌兌兌兌 五聲 土貪天 牛斗奏六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同覃田 ○○○玉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乃妳女 妻子四日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內南年六音 衰○帥骨 七音 衰衰衰衰
五聲 兌兌兌兌 五聲 老冷呂 ○○○德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鹿犖離 龜水貴北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走哉足 宮孔眾○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自在匠六音 龍甬用○ 八音 衰衰衰衰
六聲 兌兌兌兌 五聲 草采七 魚鼠去○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曹才全 烏虎兔○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思三星 心審禁○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寺 象六音 ○○○十 九音 衰衰衰衰
七聲 兌兌兌兌 五聲 男坎欠○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妾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山手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土石六音 ○○○○ 十音 衰衰衰衰
八聲 兌兌兌兌 五聲 耳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二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莊震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乍六音 ○○○○ 十一音 衰衰衰衰
九聲 兌兌兌兌 五聲 義赤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祟辰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卓中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宅直六音 ○○○○ 十二音 衰衰衰衰
十聲 兌兌兌兌 五聲 坼丑 ○○○○ 衰衰衰衰
兌兌兌兌 荼呈 ○○○○ 衰衰衰衰
開音濁和律二之七 平聲翕唱品二之六
內內內內 古甲九癸
多可個舌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近揆
七音 禾火化八 一音#1 龍龍龍龍
一聲 內內內內 六聲 坤巧立棄
開宰愛○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乾虬
回每退○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黑花香血
艮兩向○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黃華雄賢
七音 光廣侃○ 二音 龍龍龍龍
二聲 內內內內 六聲 五瓦仰 丁井亘○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吾牙月堯
兄永瑩○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安亞乙一
千典旦○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爻王寅
七音 元犬半○ 三音 龍龍龍龍
三聲 內內內內 六聲 母馬美米
臣引艮○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目貌眉民
君允巽○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夫法 飛
刀早孝岳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父凡 吠
七音 毛寶報霍 四音 龍龍龍龍
四聲 內內內內 六聲 武晚 尾
牛斗奏六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文萬 未
○○○玉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卜百丙必
妻子四日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步白備鼻
七音 衰○帥骨 五音 龍龍龍龍
五聲 內內內內 六聲 普朴品匹
○○○德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旁排平瓶
龜水貴北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東丹帝 宮孔眾○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兌大弟七音 龍甬用○ 六音 龍龍龍龍
六聲 內內內內 六聲 土貪天 魚鼠去○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同覃田 烏虎兔○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乃妳女 心審禁○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內南年七音 ○○○十 七音 龍龍龍龍
七聲 內內內內 六聲 老冷呂 男坎欠○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鹿犖高 ○○○妾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走哉足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自在匠七音 ○○○○ 八音 龍龍龍龍
八聲 內內內內 六聲 草釆七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曹才全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思三星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寺 象七音 ○○○○ 九音 龍龍龍龍
九聲 內內內內 六聲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山手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士石七音 ○○○○ 十音 龍龍龍龍
十聲 內內內內 六聲 耳 ○○○○ 龍龍龍龍
內內內內 二 ○○○○ 龍龍龍龍
開音濁和律二之八
自自自自 莊震 多可個舌 龍龍龍龍
自自自自 乍八音 禾火化火 十一音 龍龍龍龍
一聲 自自自自 六聲 義赤 開宰愛○ 龍龍龍龍
自自自自 祟辰 回每退○ 龍龍龍龍
自自自自 獸卓中 良兩向○ 龍龍龍龍
自自自自 宅直八音 光廣況○ 十二音 龍龍龍龍
二聲 自自自自 六聲 坼丑 丁井亘○ 龍龍龍龍
自自自自 荼呈 兄永瑩○ 龍龍龍龍
平聲翕唱呂二之七
自自自自 古甲九癸
千典旦○ ○○○○
自自自自 近揆
八音 元犬半○ 一音 ○○○○
三聲 自自自自 七聲 坤巧丘棄
臣引艮○ ○○○○
自自自自 乾虬
君允巽○ ○○○○
自自自自 黑花香血
刀早孝岳 ○○○○
自自自自 黃華雄賢
八音 毛寶報霍 二音 ○○○○
四聲 自自自自 七聲 五瓦仰 牛斗奏六 ○○○○
自自自自 吾牙月堯
○○○玉 ○○○○
自自自自 安亞乙一
妻子四日 ○○○○
自自自自 爻王寅
八音 衰○帥骨 三音 ○○○○
五聲 自自自自 七聲 母馬美米
○○○德 ○○○○
自自自自 目貌眉民
龜水貴北 ○○○○
自自自自 夫法 飛
宮孔眾○ ○○○○
自自自自 父凡 吠
八音 龍甬用○ 四音 ○○○○
六聲 自自自自 七聲 武晚 尾
魚鼠去○ ○○○○
自自自自 文萬 未
烏虎兔○ ○○○○
自自自自 卜百丙必
心審禁○ ○○○○
自自自自 步白備鼻
八音 ○○○十 五音 ○○○○
七聲 自自自自 七聲 普朴品匹
男坎欠○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都门贪梦道人
清·张志聪
三国魏·周生烈
李贺
(唐)皇甫牧撰
(明)李鼎
清·王谟
(南朝宋)刘敬叔撰
(清)王士禛
(舊題宋)蘇軾
宋·许洞
清·杨岳斌
明·陈邦瞻
明·韩邦奇
战国·司马穰苴
明·吾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