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新唐书目录:
卷一 本纪第一
卷二 本纪第二
卷三 本纪第三
卷四 本纪第四
卷五 本纪第五
卷六 本纪第六
卷七 本纪第七
卷八 本纪第八
卷九 本纪第九
卷十 纪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卷七十七 列传第二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
卷八十 列传第五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卷八十四 列传第九
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传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传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
卷九十 列传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传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传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传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传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传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传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传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传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传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传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传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传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传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传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传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传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传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传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传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传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传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传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传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传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传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传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传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传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传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传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传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附录:进新唐书表
卷十一 志第一
◎礼乐一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冕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岁时聚会以为朝觐、聘问,欢欣交接以为射乡、食飨,合众兴事以为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吉凶哀乐,凡民之事,莫不一出于礼。由之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者,常不出于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盖其朝夕从事者,无非乎此也。此所谓治出于一,而礼乐达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
...更多
卷十二 志第二
◎礼乐二
六曰进熟。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内壝门外。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门,各至其陛。祝史俱进,跪,彻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诸太祝迎馔于坛上。司徒、太官令俱降自东陛以出。又进设外官、众星之馔。皇帝诣罍洗,盥手,洗爵,升坛自南陛。司徒升自东陛,立于尊所。斋郎奉俎从升,立于司徒后。皇帝诣上帝尊所,执尊者举幂,侍中赞酌泛齐,进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兴,少退,立。太祝持版进于神右,东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更多
卷十三 志第三
◎礼乐三
自周衰,礼乐坏于战国而废绝于秦。汉兴,《六经》在者,皆错乱、散亡、杂伪,而诸儒方共补缉,以意解诂,未得其真,而谶纬之书出以乱经矣。自郑玄之徒,号称大儒,皆主其说,学者由此牵惑没溺,而时君不能断决,以为有其举之,莫可废也。由是郊、丘、明堂之论,至于纷然而莫知所止。
《礼》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玄以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宝也。又曰:"兆五帝于四郊。"此五行精气之神也,玄以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者,五天也。由是有六天之说,后世
...更多
卷十四 志第四
◎礼乐四
其非常祀,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守、视学、耕藉、拜陵。
《文中子》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盖其旷世不常行,而于礼无所本,故自汉以来,儒生学官论议不同,而至于不能决,则出于时君率意而行之尔。隋文帝尝令牛弘、辛彦之等撰定仪注,为坛泰山下,设祭如南郊而已,未尝升山也。
唐太宗已平突厥,而年谷屡丰,群臣请封泰山。太宗初颇非之,已而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太山上七十二君坛迹,以是岁两河大水而止。其后群臣言封禅者多,乃命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
...更多
卷十五 志第五
◎礼乐五
皇后岁祀一。季春,吉,巳享先蚕,遂以亲桑。散斋三日于后殿;致斋一日于正寝,一日于正殿。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正殿西序及室中,俱东向。致斋之日,昼漏上水一刻,尚仪版奏"请中严"。尚服帅司仗布侍卫,司宾引内命妇陪位。六尚以下,各服其服,诣后殿奉迎。尚仪版奏"外办"。上水二刻,皇后服钿钗礼衣,结珮,乘舆出自西房,华盖警跸。皇后即御座,六尚以下侍卫。一刻顷,尚仪前跪奏称:"尚仪妾姓言,请降就斋室。"皇后降座,乘舆入室。散斋之日,内侍帅内命妇之吉者,使蚕于蚕室,诸预享者皆斋。
前享
...更多
卷十六 志第六
◎礼乐六
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与其使者。
蕃国主来朝,遣使者迎劳。前一日,守宫设次于馆门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就次,蕃主服其国服,立于东阶下,西面。使者朝服出次,立于门西,东面;从者执束帛立于其南。有司出门,西面曰:"敢请事。"使者曰:"奉制劳某主。"称其国名。有司入告,蕃主迎于门外之东,西面再拜,俱入。使者先升,立于西阶上,执束帛者从升,立于其北,俱东向。蕃主乃升,立于东阶上,西面。使者执币曰:"有制。"蕃主将下拜,使者曰:"有后制,无下拜。"蕃主旋,北面再拜稽首。使者
...更多
卷十七 志第七
◎礼乐七
四曰嘉礼。
皇帝加元服。
有司卜日,告于天地宗庙。
前一日,尚舍设席于太极殿中楹之间,莞筵纷纯,加藻席缁纯,加次席黼纯。有司设次,展县,设案,阵车辇。设文官五品以上位于县东,武官于县西,六品以下皆于横街之南,北上。朝集使分方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亲位于四品、五品之下,皇宗亲在东,异姓亲在西。藩客分方各于朝集使六品之南,诸州使人于朝集使九品之后。又设太师、太尉位于横街之南,道东,北面西上。典仪于县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
...更多
卷十八 志第八
◎礼乐八
皇帝纳皇后。
制命太尉为使,宗正卿为副,吏部署承以戒之。前一日,有司展县、设桉、陈车舆于太极殿廷,如元日。文武九品、朝集、蕃客之位,皆如冠礼。设使者受命位于大横街南道东,西上,副少退,北面。侍中请"中严"。群臣入就位。使、副入,立于门外道东,西面。黄门侍郎引幡、节,中书侍郎引制书桉,立于左延明门内道北,西面北上。乃奏"外办"。皇帝衮冕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使、副入,就位。典仪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制,降,诣使者东北,西面曰:"有制。"使、副再拜。侍中宣制
...更多
卷十九 志第九
◎礼乐九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
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桉,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于横街之南,道东;褒圣侯位于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于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于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于县东,六品以下位于横街之南。又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于文、武官三品之东、西,四品以下分方位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州使人又于朝集使之下,诸亲于四品、五品之南。设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
...更多
卷二十 志第十
◎礼乐十
五曰凶礼。
《周礼》五礼,二曰凶礼。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义府、许敬宗以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国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礼阙焉。至国有大故,则皆临时采掇附比以从事,事已,则讳而不传,故后世无考焉。至开元制礼,惟著天子赈恤水旱、遣使问疾、吊死、举哀、除服、临丧、册赠之类,若五服与诸臣之丧葬、衰麻、哭泣,则颇详焉。
凡四方之水、旱、蝗,天子遣使者持节至其州,位于庭,使者南面,持节在其东南,长官北面,寮佐、正长、老人在其后,再拜,以授制书。其问疾亦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晋·陈延之
班固
晋·杨泉
唐·玄嶷
清·胡王延
(宋)陈世崇,徐铉著
清·朱仕玠
宋·曾巩
(宋)李焘
清·黄汉
宋·吴聿
清·周煌
宋·史堪
汉·史游
明·姚士粦
清·袁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