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新唐书目录:
卷一 本纪第一
卷二 本纪第二
卷三 本纪第三
卷四 本纪第四
卷五 本纪第五
卷六 本纪第六
卷七 本纪第七
卷八 本纪第八
卷九 本纪第九
卷十 纪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卷七十七 列传第二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
卷八十 列传第五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卷八十四 列传第九
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传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传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
卷九十 列传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传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传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传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传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传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传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传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传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传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传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传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传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传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传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传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传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传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传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传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传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传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传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传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传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传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传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传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传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传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传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传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附录:进新唐书表
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皓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昺,袭封唐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
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隋文帝独孤皇后
...更多
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虐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
...更多
卷三 本纪第三
◎高宗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字为善,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皇后长孙氏。始封晋王,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承乾废,而魏王泰次当立,亦以罪黜,乃立子治为皇太子。太宗尝命皇太子游观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乃营寝殿侧为别院,使太子居之。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
二十三年,太宗有疾,诏皇太子听政于金液门。四月,从幸翠微宫。太宗崩,以羽檄发六府甲士四千,卫皇太子入于京师。六月甲戌,即皇帝位于柩前。大赦,赐文武官勋一转,民八十以上粟帛,
...更多
卷四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父士皞,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久之,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高宗废皇后王氏,立宸妃为皇后。
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上元
...更多
卷五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高宗第八子也。始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徙封豫王,又封冀王,累迁右金吾卫大将军、洛州牧。徙封相王,复封豫王。武后废中宗,立为皇帝,其改国号周,以为皇嗣,居于东宫。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武后封皇嗣为相王,授太子右卫率。累迁右羽林卫大将军、并州牧、安北大都护、诸道元帅。中宗复位,进号安国相王。
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韦皇后弑中宗,矫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以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同中书门下三品;吏部
...更多
卷六 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玄宗第三子也。母曰元献皇后杨氏。初名嗣升,封陕王。
开元四年,为安西大都护。性仁孝,好学,玄宗尤爱之,遣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邢璹等侍读左右。
十五年,更名浚,徙封忠王,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
十八年,奚、契丹寇边,乃以肃宗为河北道行军元帅,遣御史大夫李朝隐等八总管兵十万以伐之。居二岁,朝隐等败奚、契丹于范阳北,肃宗以统帅功迁司徒。二十三年,又更名玙。
...更多
卷七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代宗长子也。母曰睿真皇太后沈氏。初,沈氏以开元末选入代宗宫。安禄山之乱,玄宗避贼于蜀,诸王妃妾不及从者,皆为贼所得,拘之东都之掖廷。代宗克东都,得沈氏,留之宫中;史思明再陷东都,遂失所在。
肃宗元年建丑月,封德宗奉节郡王。代宗即位,史朝义据东都,乃以德宗为天下兵马元帅,进封鲁王。八月,徙封雍王。
宝应元年十月,屯于陕州,诸将进击史朝义,败之,朝义走河北,遂克东都。十一月史朝义死幽州,守将李怀仙斩其
...更多
卷八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宪宗第三子也。母曰懿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遥领彰义军节度使。元和七和,惠昭太子薨,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澧王惲,而惲母贱不当立,乃立遂王为皇太子。
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陈弘志杀吐突承璀及澧王。辛丑,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于柩前,司空兼中书令韩弘摄冢宰。闰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丁未,贬皇甫镈为崖州司户参军。戊申,始听政。辛亥,御史中丞萧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乙卯,尊
...更多
卷九 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宣宗长子也。母曰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
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宗实杀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庚子,始听政。癸卯,令狐綯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九月庚申,追尊母为皇太后。十月辛卯,大赦。赐文武官阶、勋、爵,耆老粟帛。十一月戊午,萧邺罢。十二月甲申,翰林学士
...更多
卷十 纪第十
◎昭宗 哀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也。母曰恭宪皇太后王氏。始封寿王。乾符三年,领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僖宗遇乱再出奔,寿王握兵侍左右,尤见倚信。
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渐,群臣以吉王长,且欲立之。观军容使杨复恭率兵迎寿王,立为皇太弟,改名敏。乙巳,即皇帝位于柩前。四月戊辰,孙儒陷扬州,自称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奔于庐州。庚午,追尊母为皇太后。韦昭度为中书令,孔纬为司空。乙亥,张全义陷孟州,李罕之奔于河东。成汭陷江陵,自称留后。辛卯,朱全忠及秦宗权战于蔡州,败之。五月壬寅,赵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落花散人
落花散人
明·程登吉
唐·杜祐
梁·沈约
元·李京
清·李西沤
唐·朱景玄
蘅塘退士选编
明·汪廷讷
宋·施护
宋·李焘
(元)高德基
清·孙承泽
元·念常
普陀洛迦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