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栾城集-宋·苏辙
栾城集目录:
栾城集
栾城集卷一
栾城集卷二
栾城集卷三
栾城集卷四
栾城集卷五
栾城集卷六
栾城集卷七
栾城集卷八
栾城集卷九
栾城集卷十
栾城集卷十一
栾城集卷十二
栾城集卷十三
栾城集卷十四
栾城集卷十五
栾城集卷十六
栾城集卷十七
栾城集卷十八
栾城集卷十九
栾城集卷二十
栾城集卷二十一
栾城集卷二十二
栾城集卷二十三
栾城集卷二十四
栾城集卷二十五
栾城集卷二十六
栾城集卷二十七
栾城集卷二十八
栾城集卷二十九
栾城集卷三十
栾城集卷三十一
栾城集卷三十二
栾城集卷三十三
栾城集卷三十四
栾城集卷三十五
栾城集卷三十六
栾城集卷三十七
栾城集卷三十八
栾城集卷三十九
栾城集卷四十
栾城集卷四十一
栾城集卷四十二
栾城集卷四十三
栾城集卷四十四
栾城集卷四十五
栾城集卷四十六
栾城集卷四十七
栾城集卷四十八
栾城集卷四十九
栾城集卷五十
栾城后集卷一
栾城后集卷二
栾城后集卷三
栾城后集卷四
栾城后集卷五
栾城后集卷六
栾城后集卷七
栾城后集卷八
栾城后集卷九
栾城后集卷十
栾城后集卷十一
栾城后集卷十二
栾城后集卷十三
栾城后集卷十四
栾城后集卷十五
栾城后集卷十六
栾城后集卷十七
栾城后集卷十八
栾城后集卷十九
栾城后集卷二十
栾城后集卷二十一
栾城后集卷二十二
栾城后集卷二十三
栾城后集卷二十四
栾城三集卷一
栾城三集卷二
栾城三集卷三
栾城三集卷四
栾城三集卷五
栾城三集卷六
栾城三集卷七
栾城三集卷八
栾城三集卷九
栾城三集卷十
栾城应诏集卷一
栾城应诏集卷二
栾城应诏集卷三
栾城应诏集卷四
栾城应诏集卷五
栾城应诏集卷六
栾城应诏集卷七
栾城应诏集卷八
栾城应诏集卷九
栾城应诏集卷十
栾城应诏集卷十一
栾城应诏集卷十二
补遗
附录
序跋提要
栾城三集卷六
◆策问十六首【策问】 问:大钱直十,行于世仅十年矣。物重而钱轻,私铸如云,百物踊贵,民病之久矣。朝廷知之,凡官府之积,以数千万计,而民间之畜,不可胜数。以民之不易也,弃而不惜,十损其七。圣人仁民之意,可谓深矣!然窃意旧钱耗于盗铸,新泉在者十三,而公私百用,大率如故,求所以善其后者,不可不预讲也。愿著之于篇,有司将有采焉。问:尧、舜、周、孔之道,行于天下,无一物而不由,无一日而不用,而佛、老之教,常与之抗衡于世。世主之欲举而废之者屡矣,而终莫能。此岂无故而能然哉?诸生皆学道者也,请推言其所以然,辩其不可去之理,与虽不去而无害于世者
...更多
栾城三集卷七
【论语拾遗〈并引〉】
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所未安。时为籀等言,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恨不得质之子瞻也。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恶之,斯以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更多
栾城三集卷八
◆杂说九首【易说三首】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何谓道,何谓性,请以子思之言明之。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者,性之异名也;性之所寓也。道无所不在,其在人为性。性之未接物也,寂然不得其朕,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乐,特未有以发耳。及其与物接,而后喜怒哀乐更出而迭用,出而不失节者,皆善也。所谓一阴一阳者,犹曰一喜一怒云尔,言阴阳喜怒皆自是出也,散而为天地,敛而为人。言其散而为天地,则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更多
栾城三集卷九
【书传灯录后】
予久习佛乘,知是出世第一妙理,然终未了后従入路。顷居淮西,观《楞严经》,见如来诸大弟子多従六根入,至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混入性海,虽凡夫可以直造佛地。心知此事,数年于兹矣,而道久不进。去年冬,读《传灯录》,究观祖师悟入之理,心有所契,手必录之,置之坐隅。盖自达磨以来,付法必有偈。偈中每有下种生花之语。至六祖得衣法南迈,有明上坐者,追至岭上,知衣不可取,悔过求法。祖诲之曰:“汝谛观察,不思善,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明即时大悟,遍体流汗,曰:“顷在黄梅随众,实不省自己本来面目,今
...更多
栾城三集卷十
【记四首】
【遗老斋记】
庚辰之冬,予蒙恩归自南荒,客于颍川,思归而不能。诸子忧之曰:“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吾侪之责也。”则相与卜筑,五年而有成。其南修竹古柏,萧然如野人之家。乃辟其四楹,加明窗曲槛,为燕居之斋。斋成,求所以名之,予曰:予颍滨遗老也,盍以“遗老”名之?汝曹志之。予幼従事于诗书,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直言,有以予应诏者。予采道路之言,论宫掖之秘,自谓必以此获罪,而有司果以为不逊。上独不许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
...更多
栾城应诏集卷一
◆进论五首【夏论】
圣人之道,苟可以安于天下,不求夫为异也。尧舜传之贤,而禹传之子。天下以为禹无圣人而传之,而后授之其子孙也。夫圣人之于天下,不従其所安而为之,而求异夫天下之人,何其用心之浅邪?昔者汤有伊尹,武王有周公。而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也。汤之太甲,武之成王,皆可以为天下,而汤不能与其臣,武王不以与其弟,诚以为其子之才,不至于乱天下者,则无事乎授之他人而以为异也。而天下之人,何独疑夫禹载?今夫人之爱其子,是天下之通义也。有得焉而思以予其子孙,人情之所皆然也。圣人以是为不可易,故従而听之,使之父子
...更多
栾城应诏集卷二
◆进论五首【汉论】
古之圣人,制为君臣之分,天子以其一身,立乎天下之上,安受天下之奉己而不辞。天下之人,奇才壮士,争出其力,自尽于天子之下,而无所逃遁。此二者何为如此也?天下之事,固其贤者为之也。仁人君子尽心以制天下之事,而无所不成;武夫猛士竭其力以翦天下之暴乱,而无所不定。此其类非不智且勇也,然而不得其君,则其心常鳃鳃然,旷四海而不能以自安,功成事业立,缺然反顾,而莫之能受。是以天下之贤才,其才虽足以取之,而常喜天下之有贤君者,利其有以受之也。盖古之人君,收天下之英雄,而不失其心,故天下皆争归之也。而英
...更多
栾城应诏集卷三
◆进论五首【唐论】
天下之变,常伏于其所偏重而不举之处,故内重则为内快,外重则为外患。古者聚兵京师,外无强臣,天下之事,皆制于内。当此之时,谓之内重。内重之弊,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匹夫横行于四海而莫之能禁。其乱不起于左右之大臣,则生于山林小民之英雄。故夫天下之重,不可使专在内也。古者诸侯大国,或数百里,兵足以战,食足以守,而其权足以生杀,然后能使四夷、盗贼之患不至于内,天子之大臣有所畏忌,而内患不作。当此之时,谓之外重。外重之弊,诸侯拥兵,而内无以制。由此观之,则天下之重,固不可使在内,而亦不可使在外也。
...更多
栾城应诏集卷四
◆进论五首【礼论】
昔者商周之际,何其为礼之易也。其在宗庙、朝廷之中,笾豆簠簋、牛羊酒醴之荐,交于堂上,而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周旋揖让,献酬百拜,乐作于下,而礼行于上,雍容和穆,终日而不乱。夫古之人,何其知礼而行之不劳也?当此之时,天下之人惟其习惯而无疑,衣服、器皿、冠冕、佩玉,皆其所常用也,是以其人入于其间,耳目聪明而手足无所忤,其身安于礼之曲折,而其心不乱,以能深思礼乐之意,故其廉耻退让之心,盎然见于其面,而坌然发于其躬。夫是以能使天下观其行事,而忘其暴戾鄙野之气。至于后世,风俗变易,更数千年以至
...更多
栾城应诏集卷五
◆进论五首【燕赵论】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
...更多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嘉義管內采訪冊
(明)秀水沈德符景倩
唐·李义府
宋·汪洙
清·黄汉
(宋)洪皓
清·梁章钜
宋·张澡
唐·罗隐
清·汤球
明·梅鼎祚
(明)郑朴 辑
(宋)张预
唐·丘光庭
清·文伯子
明·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