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1部分-嘉泰会稽志
第1部分
嘉泰会稽志 (宋)沈作宾修 (宋)施宿等纂
王家襄序
陆游序
卷一
越
会稽郡
越州
绍兴府
历代属州
历代属县
废州
废县
分野
风俗
州境并至京地里
城郭
子城
学
县学
社稷
诸县社稷
贡院
教场
古城
佥厅
府廨
西园
卷二
王
都尉
内史
太守
守乡郡
卷三
节度使
安抚使
都总管
提刑司
提举司
通判廨舍
路钤辖廨舍
正副将
都监
三司属官
安抚司
提刑司
提举司
职官曹官廨舍
县令长
会稽
山阴
剡县
诸暨
萧山
余姚
上虞
进士
姓氏
卷四
军营
仓
库务〔场局等〕
衢巷
馆驿
邮置
狱
市
堰
会稽县
山阴县
萧山县
上虞县
山阴县
萧山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斗门
会稽县
山阴县
余姚县
上虞县
卷五
户口
赋税
夏
秋
旧额之外创增
折变
课利
税
盐
茶
酒
经总制钱
杂贡
卷六
陵寝
濮王园庙
大禹陵
祠庙
府城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诸暨县
萧山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冢墓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诸暨县
萧山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卷七
宫观寺院〔一〕
宫观
府城
天庆观
报恩光孝观
天长观
开元宫
会稽县
告成观
龙瑞宫
千秋观
嵊县
金庭观
桃源观
诸暨县
干明观
余姚县
广福观
祠宇观
上虞县
天庆观
新昌县
鼓山真圣观
寺院〔一〕
府城
开元寺
大中禹迹寺
延庆院
崇报院
大中祥符寺
圆通妙智教院
永福院
隆教院
景德院
明教院
旌教院
长庆院
善法院
寿昌院
广福院
法济院
悟本院
福果院
山阴
大善寺
报恩光孝禅寺
大能仁禅寺
戒珠寺
光相寺
能仁院
广教院
妙明院
观音教院
会稽县
泰宁寺
淳化寺
雍熙院
显圣院
广福院
大禹寺
天华院
东山寿宁院
宝山证慈院
大中昭福院
妙峰寺
福庆寺
隆庆院
资寿院
护圣院
广爱院
崇仁院
资圣院
普济院
福圣院
庆恩院
灵峰院
普济院
净胜院
渚修院
妙智院
净住院
广教寺
澄心院
华严院
鹫峰院
延安院
崇胜院
九莲院
佛果院
清修院
宝林院
化城院
石佛妙相寺
称心资德寺
明觉院
隆德崇善寺
崇福院
兴福院
山阴县
天章寺
天衣寺
法云寺
本觉寺
智度寺
云秘寺
宝寿院
宝严院
奉圣院
延福院
宝寿院
长寿院
广济院
报恩院
广利院
慈恩院
延寿院
等慈院
资教院
庆寿院
集善院
上方院
香林院
青莲院
报恩院
华藏院
安康院
福安院
保安院
安隐院
崇教院
普香教院
鹫台院
资寿院
明因院
寿星院
永兴院
崇福院
兴教院
兴教院
惠悟院
显慈资庆禅院
广福院
灵秘院
龙兴寺
大庆尼寺
卷八
宫观寺院〔二〕
寺院〔二〕
嵊县
惠安寺
宣妙寺
安福寺
上鹿苑寺
下鹿苑寺
明觉寺
禅惠寺
福感寺
实性院
宝积院
龙藏寺
普惠寺
普安院
戒德院
定林院
圆超院
真如院
尊胜院
天竺院
灵岩院
法祥院
超化院
瑞像院
法华院
南岩廨院
清隐院
大明院
证道院
华藏院
皇觉院
显净寺
报恩院
资福院
空相院
悟空寺
安国院
明心院
诸暨县
大雄寺
咸通保寿寺
永寿寺
化城寺
青莲院
三学禅院
宝乘院
永庆院
法海院
慈氏院
彰圣院
香杜院
云峰院
安隐院
灵峰院
净观寺
修惠院
三德院
智度院
保福院
崇寿院
崇胜院
延庆院
法善院
道林院
钟山院
法藏院
延祥院
咸通西岳院
药师院
荐福院
上普润院
下普润院
明教院
净土院
永庆院
法云院
化城院
慈光院
崇法院
显教院
离相院
永福院
净住院
崇教院
清凉院
荐严院
明觉院
栖岩院
净隐院
正觉院
归寂院
宣妙院
香林院
云就院
梵惠院
广福院
资圣院
普济院
天曹院
宝林院
云居院
解空院
四果院
大历广福院
嘉福院
萧山县
祗园寺
觉苑寺
广化寺
觉海寺
慈云寺
惠济院
净土院
正觉院
广慈禅院
真济院
和庆院
明化院
开善院
净惠院
广法院
广福院
资教院
兴法院
净土院
资福院
重兴院
显教院
兴教院
普惠院
圣果院
资利院
栖真院
兴善院
灵峰院
法印院
六和院
崇因院
隆兴寺
余姚县
龙泉寺
九功寺
圆智寺
建初寺
普满寺
广安寺
长庆院
罗汉院
应天镇国禅院
悟法院
普济院
隆庆院
如意院
宝积院
广教院
西福昌院
普明院
东福昌院
建福院
普圆院
法性院
静凝教忠寺
清果院
禅慧院
明真院
双林院
正觉院
极乐院
超果院
普安院
慈圣院
嘉福院
报先院
胜果院
地藏尼院
上虞县
等慈寺
长庆寺
兴教禅院
戒德院
上乘院
智果院
国庆禅院
明教院
重明院
普净院
法果院
栖禅院
咸通宝泉院
智度院
诸林院
胜因院
澄照院
东资圣院
法界院
栖仁院
太岳院
干符报恩院
明因院
瑞像院
西资圣院
海惠院
化度院
广教院
奉国报恩院
广明宝盖禅院
净众院
福祈禅院
福仙院
涌泉院
新昌县
宝相寺
云居寺
大明寺
七宝院
福圣院
宝严院
慧云院
兴善院
祖印院
广福院
沃洲真觉院
列翠院
鹫峰院
天宫院
华藏院
昌法院
保福院
香林院
普润院
普门院
方广院
戒坛
接待
施水
卷九
山
府城
卧龙山
?山
蕺山
火珠山
阳堂山
峨霢山
白马山
彭山
会稽县
会稽山
秦望山
望秦山
宛委山
射的山
白鹤山
石帆山
赤堇山
若蕡山
宝山
紫云山
富盛山
下皋山
锡山
白鹿山
若耶山
何山
鸡山
鹤鸣山
洞浦山
陶宴岭
日铸岭
葛山
铜牛山
(山豪)山
云门山
土城山
犬亭山
称山
郑弘山
鹿池山
刻石山
太平山
储山
六山
脊山
姥山
大白山
小白山
茅岘
稷山
干山
阴山
横山
少微山
方干岛
尚书坞
谷来岭
剌涪山
山阴县
涂山
侯山
兰渚山
陈音山
亭山
蜀阜山
法华山
容山
羊石山
柯山
人安山
锤头山
巫山
石匮山
五峰山
西余山
乌风山
圣女山
茅岩山
石城山
檀宴山
下马山
梅里尖山
硙山
六峰山
项里山
戴于山
何山
玉架山
花泾山
直步山
徐山姚屿
弹丸山
甔山
海山
蜀山
凤凰山
玉山
琵琶山
乌土山
三山
嵊县
剡山
大白山
小白山
刻石山
丹池山
石鼓山
簟山
动石山
嶀山
车骑山
嵊山
了山
榆树山
梃山
子周山
葛岘山
诸暨县
长山
苎罗山
衡山
覆斗山
东白山
储山
金鹅山
乌带山
杭乌山
句乘山
浮塘山
九江山
石鼓山
黄蘗山
大岩山
岩崖山
鸡冠山
细辛陇山
五泄山
宝掌岩
金鸡山
壮禅师岩
范公岩
萧山县
萧山
北干山
翠嶂山
荏山
黄竹山
洛思山
干姜山
(上厌下手)乌山
航乌山
连山
吹楼山
螺山
菊山
茗山
临江山
去虎山
三台山
苎罗山
龛山
慈孤山
石岩山
东蜀山
西蜀山
峡山
许元度岩
余姚县
秘图山
四明山
竹山
罗壁山
悬泥山
灵绪山
渚山
姚丘山
虞山
吴女山
坞山
太平山
大小黄山
九里山
西石头山
童山
大小雷山
殿山
屯山
松山
柏山
霢山
庙山
白山
化安山
白水山
历山
大兰山
灵源山
鸟胆山
风山
东明山
白云山
冶山
陈山
石匮山
安山
石人山
破山
屿山
仙居山
圣?山
镆剑山
乌山
姜山
熨斗山
何山
上虞县
伞山
上申山
升相山
兰穹山
东山
檀燕山
钓台山
(山豪)山
指石山
夏盖山
握登山
象田山
大雷尖山
石壁山
龙山
佛迹山
长者山
蔡墓山
里(山奥)山
龙塘山
昆仑山
罗岩山
罗壁山
双碁山
四明山
铜山
乌胆山
大雷山
凤凰山
含珠山
凤山
白道猷岭
孝闻岭
新昌县
南明山
东(山卬)山
沃洲山
天姥山
南岩
穿岩
鼓山
天岳
刘门山
石牛山
黄罕岭
卷十
水
府城
府河
箪醪河
运河
新河
会稽县
海
曹娥江
若邪溪
樵风泾
铸浦
沉酿埭
浪港
炭浦
纂风浦
石渎
小舜江
清苦溪
了溪
平水
翁洲
范蠡洲
山阴县
西江
兰渚
上浅溪
余支溪
官渎
射渎
麻溪
双涧
纪家汇
嵊县
剡溪
嶀浦
临溪
诸暨县
湫水
概浦
浣江
五泄溪
石渎溪
上桑溪
黄坛溪
乌石溪
开化溪
濑溪
双桥溪
栎溪
干溪
灵泉溪
山遐浦
萧山县
浙江
浦阳江
渔浦
祖渎
余姚县
余姚江
菁江
湖塘浦
上虞县
上虞江
运河
通明江
五夫河
夏湖溪
李家溪
杜浦
顾墅滩
石溪
思湖浦
饮牛溪
姚家浦
陈家浦
槎浦
达浦
簟浦
省河
钓川
新昌县
东溪
王宅溪
查浦
石笥溪
柘溪
石?溪
沃洲
放马涧
湖
会稽县
山阴县
诸暨县
萧山县
余姚县
上虞县
堤塘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萧山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池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诸暨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潭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海堤
卷十一
泉
府城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余姚县
新昌县
井
府城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诸暨县
萧山县
上虞县
新昌县
洞
会稽县
嵊县
诸暨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石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诸暨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津渡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桥梁
府城
会稽县
山阴县
嵊县
诸暨县
萧山县
余姚县
上虞县
新昌县
卷十二
八县
望会稽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廨舍
镇
场
望山阴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廨舍
镇
场
望嵊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官廨
仓场
镇
望诸暨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廨舍
镇
仓场务〔冶附〕
紧萧山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廨舍
镇
仓场务
望余姚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廨宇
仓场务
望上虞县
道路〔水路附〕
乡里
城池
廨舍
镇
仓场务
紧新昌县
道路
乡里
城池
廨宇
仓库场务
卷十三
镜湖
守御
讨贼
平乱
社仓
义田
节序
送迎
义门
园池
古第宅
虞国宅
孟尝宅
陈嚣宅
江彪宅
孔车骑宅
谢太傅宅
许征士宅
谢车骑宅
王右军宅
王中令宅
何骠骑宅
郭伟宅
谢敷宅
戴安道宅
谢康乐宅
孔稚珪宅
江文通宅
贺季真宅
张玄真宅
徐浩宅
严维宅
施肩吾宅
赵处士宅
古器物
漏泽园
卷十四
人物
公卿大夫
郑吉
严光
贺纯
锺离意
王充
孟尝
魏朗
黄昌
郑弘
朱隽
盛宪
贺齐
丁览
朱育
虞汜
虞忠
锺离牧
贺循
孔愉
虞潭
丁潭
虞喜
虞预
虞(马斐)
孔群
孔坦
孔严
孔汪
孔安国
孔沉
谢奉
谢安
谢玄
王羲之
王徽之
王献之
孙处
孔綝之
虞愿
虞玩之
虞悰
孔(逛去狂改易)
孔琇之
孔稚珪
孔休源
虞荔
虞寄
虞世南
贺知章
罗(王向)
经学
赵晔
虞翻
阚泽
征崇
杨方
谢沉
贺玚
贺琛
孔子袪
虞僧诞
孔佥
孔子云
孔若思
康子元
文章
孙绰
谢灵运
谢惠连
虞绰
贺德仁
严维
吴融
节义
戴就
董袭
邵畴
锺离徇
张茂
孔祗
王琳
张彪
孝行
夏方
贾恩
郭世道
郭原平
何子平
杜栖
罗让
丁兴
张万和
许伯会
戴恭
俞仅
隐遁
嵇康
阮裕
谢敷
戴逵
夏统
孔淳之
戴颙
朱百年
王弘之
孔佑
杜京产
褚伯玉
何(太祖庙讳)
秦系
张志和
孔述睿
方干
贞妇烈女
曹娥
虞潭母孙氏
张茂妻陆氏
王凝之妻谢氏
孙晷妻虞氏
吴翼之母丁氏
屠氏女
张彪妻
卷十五
相辅
杜衍
孙沔
陆佃
陈过庭
李光
姚宪
侍从
姚勉
顾临
石公弼
傅墨卿
姚舜明
张宇发
傅崧卿
陈橐
梁仲敏
胡沂
唐阅
王佐
莫叔光
神仙
范蠡
梅福
伯阳
蓟子训
刘纲
赵广信
虞翁生
葛玄
葛洪
许谧
陶弘景
严青
高僧
竺潜
支遁
于法开
竺法崇
竺法旷
竺道壹
释道慧
释慧基
释昙斐
帛僧光
释弘明
释法慧
释昙翼
释僧护
释僧佑
昙降法流二法师
慧忠国师
大珠慧海禅师
契真禅师
全付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
昙彦
千岁和尚宝掌禅师
玄俨律师
灵一律师
灵澈上人
海慧大师仲休
萧山大眼师
法华从朗法师
咸润法师
象田梵卿禅师
佛智端裕禅师
象田了演禅师
伎术
谢夷吾
韩说
吴范
介象
严卿
孔灵产
顾欢
卷十六
翰墨
碑刻
求遗书
藏书
卷十七
草部
稻
穄
蚤粟
大麦
粱
(艼去丁改瓜)米
竹
荇
苹
藻
海藻
虞蓼
芡
苹
水僊
荷
藕
芹
莼
蘜
刘寄奴
马兜零
玉芝
忍冬
蕨
大蓼
葛
菰菜
昌蒲
蒲萄
凌霄花
三白草
菘
薤
瓜
苋
苦(艼去丁改买)
姜
蒜
茄
莎
木部
楸
松
谷
桃
梅
石榴
橘
(上□下木)
柿
杨梅
李
柰
山茶
栀子
牡丹
杜鹃花
虫部
蜂
萤
蝶
蚕
鱼部
鲻
鲤
(鱼单)
鲿
(鱼庸)
石首鱼
春鱼
梅鱼
比目鱼
鮆
银鱼
乌(鱼则)
水母
蟹
虾
虾蟆
鸟部
鹊
鹳
鹅
鶌鸠
鹈
鹧鸪
鹭
燕
黄鸟
斲木
鸭
脊令
杜鹃
戴胜
乌
兽部
兔
獭
羊
牛
猫
猴
药石部
紫石英
太一余粮
纸
盐
日铸茶
布帛
卷十八
拾遗
卷十九
杂纪
卷二十
古诗文
秦德颂〔李斯〕
赐严助书〔汉武帝〕
曹娥碑〔邯郸淳〕
上巳日会兰亭曲水诗〔并序 王羲之〕
后序〔孙绰〕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沈约〕
会稽山赞〔郭璞〕
太平山铭〔孙绰〕
祭禹庙文〔谢惠运〕
北山移文〔孔稚圭〕
何征君墓志〔梁简文帝〕
朱育对
代谢会稽太守启〔谢朓〕
修心赋〔江总〕
山居赋〔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径湖中瞻眺
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其之
西陵遇风献康乐〔谢惠连〕
酬从弟惠连〔谢灵运〕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谢灵运〕
和谢监灵运〔颜延年〕
过始宁墅〔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谢灵运〕
田南树园激流植援
泛南湖至石帆〔谢灵运〕
游沈道士金庭馆〔沈约〕
序
吾越面斗负溟其山镇曰会稽夏封无余秦汉置郡晋以为王国宋梁陈于郡置东扬州至隋改曰吴州大业初改越州寻复为郡唐末钱武肃王兼两藩节制时升为大都督府宋仍为越州南渡后升为绍兴府志成于通判施宿在嘉泰元年陆游为之序先是直龙图阁沈作宾为守刱始纂辑华文阁待制赵不迹宝文阁学士袁说友等相继为之而宿实始终其事用长安河南成都相台诸志例称会稽志后二十五年张淏以事物沿革今昔不同汇次嘉泰辛酉后事为会稽续志复于前志有所补正成于宝庆元年两书为宋志之最向所盛称顾世少传本见于著录者仅许氏鉴止水斋藏有原刻本明正德五年重刊本亦不多见即清嘉庆时采鞠轩本并散播寖稀及今不图后将沦亡甚可惧也爰与周君养庵取采鞠轩本影印流传比年各省风行修志是志体例足资取法固不独津逮越人源流可溯也夫读书与藏书异每竟一编贵具特识昔李越缦先生究心乡邦掌故于是志一再研索尝谓志中有氏族考关系乡里文献甚巨且以清流品别侨籍隐寓九品中正之法此意可师又谓志引会稽先贤录之陈业与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及水经渐水篇注之陈业并是一人后来府志于孝行引先贤传之陈业于隐逸引典录之陈业以为两人误矣阅会稽掇英集云唐太守题名记王奉慈永徽二年正月自潭州都督授五年拜秦州都督案此必是勃海王奉慈高祖兄蜀王湛之子也旧唐书陇西王博乂传言奉慈显庆中为原州都督薨谥曰敬时代正合惟史文从略止言其所终之官耳此记据宋时石刻误作王奉慈嘉泰志踵其误以后诸志遂皆从之老辈读书精审片辞足宝附缀于兹备后之修志者有所考焉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里人王家襄序
会稽志序
昔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历三千岁而我
高宗皇帝御龙舟横涛江
应天顺动复禹之迹
驻跸弥年
定中兴之业群盗削平强虏退遁于是用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
大驾既西幸而府遂为股肱近藩称东诸侯之首地望盖视长安之陕洛汴都之陈许所命牧守皆领浙东安抚使其目丞相执政来与去而拜丞相执政者不可遽数而又
昭慈圣烈皇后及
永佑以来四陵攒殿相望于郁葱佳气中朝谒之使舻衔毂击中原未清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荆扬梁益潭广皆莫敢望也则山川图谍宜其广载备书顾未暇及者绵数十年直龙图阁沈公作宾来为守慨然以为己任而通判府事施君宿发其端安抚司干办公事李君兼韩君茂卿为之助郡士冯景中陆子虡王度朱鼐永嘉邵持正等相与上参禹贡下考太史公及历代史金匮石室之藏旁及尔雅本草道释之书稗官野史所传神林鬼区幽怪慌惚之说秦汉晋唐以降金石刻歌诗赋咏残章断简靡有遗者若父老以口相传不见于文字者亦闲见层出积劳累月乃成沈公去为转运副使犹经营此书不巳华文阁待制赵公不迹宝文阁学士袁公说友继为守亦力成之而始终其事者施君也书虽本之图经图经出于
先朝非藩郡所可附益乃用长安河南成都相台之比名会稽志会稽为郡虽迁徙靡常而郡本以山得名又禹所巡也故卒以名之既成属游参订其概且为之序嘉泰元年十二月乙酉中大夫直华文阁致仕赐紫金鱼袋陆游序
会稽志卷第一
越
越在唐虞时禹平水土制九州岛而越为扬州之域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释云会稽在山阴旧经云涂山在山阴县西北禹会万国之所在左传哀公七年鲁大夫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云涂山在寿春东北说者遂疑涂山非会稽今涂山之名有四会稽寿春之外复有渝州之涂山杜子美赋禹庙诗者文字音义云嵞【音涂】山占国名夏禹娶之今之宣州当涂县也杜预独指寿春之涂山为禹合诸侯之地宜必有据然按史记夏本纪赞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裴骃注引皇览曰禹冢在山阴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苗山曰会稽家语孔子曰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专车封禅书曰禹封泰山禅会稽由是论之禹既合诸侯于会稽庸讵知鲁大夫所谓涂山非会稽与至夏后氏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旧经云春秋贬之号为于越案春秋定公五年书于越入吴杜预曰于发声也西汉书云太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颜师古云句吴亦犹于越也太伯至德初无贬词特从其俗尔公羊云于越者未能以名通也谷梁范氏注云春秋即其所以自称者书之然窃有疑焉越于是时犹未预中国会盟未尝与中国通也经书于越入吴非越自称明矣岂书于经者乃吴王告同盟之词与哀公二十一年越人始来二十三年鲁始使越据此可知且以句践为君而种蠡为臣果未能以名通者乎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闾阖闾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巳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之役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句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听三月越及吴平吴越春秋谓吴封地百里于越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今诸暨有句无亭】北至于御儿【今嘉兴有御儿乡西汉功臣表两粤传有语儿侯】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今太末地也】广运百里句践乃与范蠡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诸侯毕贺乃徙都琅邪汉书地理志云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吴越春秋亦云越王于此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句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逊国逃于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王翳逊国之贤君盖吴太伯之俦也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疆立案此句践至无疆寔六世旧经云五世者误也王无疆时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疆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
会稽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治吴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用廷尉李斯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汉兴高皇帝六年以其地封刘贾为荆王黥布反荆王贾死之无后十二年封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孝景帝四年吴王濞反诛乃复为会稽郡越绝外传曰汉孝景五年会稽属汉属汉者始并之也旧经云后复属江都国江都王建有罪国除乃更为郡案汉书地理志广陵国注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吴刘贡父云然则会稽不得云属江都也吴朱育以强记称且距汉未远仕本郡门下书佐太守濮阳兴问汉封诸侯事而育所对亦止言刘贾为荆王濞为吴王濞诛乃复为郡治于吴亦不及属江都事也前汉志领县二十六后汉顺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十四县为会稽郡治山阴东晋为会稽国改太守为内史宋武帝永初二年罢会稽郡府复为会稽郡齐梁陈因之隋为吴州改越州寻罢州为会稽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剌史相统治唐武德四年为越州天宝元年复为会稽郡干元元年复改为越州
越州
越州隋大业置古会稽郡也因国为名置剌史焉按汉武帝纪元封五年初置剌史部十三州颜师古曰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剌史印绶有常治所以秋分行部所察六条秩六百石于是乃复禹贡九州岛之名而增以周之幽并与汉所开之朔方交趾以为十三州也会稽自昔常隶扬州晋王羲之为会稽内史王述为扬州牧检校郡事羲之耻之求分会稽为越州不果遂称疾去郡誓墓终身不仕其后至隋而会稽卒为越州盖本于此宋齐梁陈会稽自为东扬州刺史不复受察于扬州虽寝异古制然犹未至尽废刺史之职或以刺史行太守事如曰东扬州剌史领会稽太守是也隋制旧有兵处刺史带诸军事以统之如曰都督会稽等郡诸军事是也或加使持节隋唐而降支郡皆称刺史但领一州而以州统县与他州等故又于此置总管府以统其属州隋文帝初平江南改曰吴州大业中遂改为越州寻罢州置郡以剌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所察六条略如汉制唐武德四年复为越州置总管领州如故未久改总管为都督自是改更不常郡则曰太守州则曰剌史其实一也至干元元年遂为越州大抵越州其实与会稽郡同非复如汉十三州之重剌史亦非复古之部剌史但以总管都督踰制一道尔
绍兴府
建炎三年十月庚申
车驾自杭州巡幸 御楼船渡浙江壬辰 幸越州四年四月癸未 御舟自温台回 驻跸越州明年正月一日改元绍兴越州官吏军民僧道上表乞
赐府额昔唐德宗以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于是 朝廷用兴元故事改越州为绍兴府初
车驾幸扬州 驻跸逾年又尝经郊祀然未尝建为府则绍兴 盖 特恩也
车驾既 移跸临安首命前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
张守知府事故守谢到任表曰矧是肇新府号久驻跸声履句践之故栖厉尝胆枕戈之志想神禹之遗迹服卑宫菲食之劳又谢 赐行宫充本府治所表曰广厦千闲巳免震凌之患土阶三尺尚存简素之风皆言
上驻跸之久而宫室无所增葺也浙东提点刑狱曾(日奂)旧为史官见日历所书绍兴二年正月
车驾移跸临安闰四月戊戌
诏绍兴府
行宫复作府治
上曰时方艰难若不赐与则须别建赐之所以宽民力也州额初题越州大都督府既赐府额当题云绍兴大都督府而右朝奉大夫吴说乃题云大都督绍兴府议者或非之
历代属州
会稽郡自汉顺帝时还治山阴其所领山阴鄮乌伤余暨诸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永宁东候官犹十四县其地南踰闽越西限浙江东北至海而止提封数千里粤自秦汉常为都会【晋渡江后三吴之豪请都会稽虽不果亦足见当是时会稽最号富实常为本根之地故诸葛恢为会稽帝谓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也宋书史臣曰江左以来根本于扬越又云会土带海傍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闲不能比也又袁宏汉纪许子将曰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以此论之会稽自古以富实名者徒以镜湖之利也今民盗湖为田湖废几尽案晋宋闲谓会稽为会土三国志谓吴郡会稽为吴会二郡张纮谓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孙贲传云策已平吴会二郡朱钦宗庙讳传云部伍吴会二郡是也前辈有读会字为都会之会或者以为不然今姑苏有吴会馆盖承其误】后汉末孙策略平江左渡浙江自领会稽太守策卒曹操又表其弟权为会稽太守以统江左诸郡【三国志云策渡浙江以其属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而策自领会稽太守是也孙权谓虞翻曰孤有征讨事未得还府卿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兴平四年策乃分章安永宁之地置松杨县【吴录云取松杨木为名】又置始平县改章安曰罗阳县至吴孙亮太平二年又置临海县立会稽东部为临海郡以临海始平松杨罗阳四县属焉于是会稽始有属郡初后汉建安中孙氏分东候官之地立邑即以年号为名曰建安县【据续通典云孙策建安十二年立案是时策已死】又置南平汉兴二县以属会稽南部都尉至孙休永安三年遂割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孙皓宝鼎元年又以汉末以来分乌伤太末之地所立新安丰安长山吴宁遂昌永康定阳并乌伤太末凡九县置东阳郡至晋又分临海郡之松杨罗阳东阳郡之遂昌凡三县立永嘉郡【乃今处州】晋既平吴立东候官为晋安郡分隶扬州东晋以会稽郡为王国并隶扬州宋永初二年正月罢会稽郡府遂复为郡孝建元年立为东扬州统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大明三年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为扬州以豫章王子尚为刺史加郡督八年冬复以王畿诸郡为扬州而会稽还为东扬州统郡如故永光元年秋八月始改是年为景和元年东扬州并扬州梁普通六年复以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及建安晋安二郡立东扬州大宝二年湘东王绎承制以陈霸先为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东扬州剌史领会稽太守承圣三年以陈蒨都督会稽十郡诸军事会稽太守陈永定三年改永嘉郡为缙州寻省东扬州并属扬州又分建安晋安二郡权立闽州天嘉元年以徐度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信安建安晋安九郡诸军事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天嘉三年侯安都破留异东阳平六月以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晋安建安八郡8m东扬州以扬州剌史始兴王伯茂为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光大二年割东扬州晋安郡为丰州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东扬州曰吴州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废诸州总管府寻改吴州为越州改东阳郡为婺州又改永嘉郡为处州寻改为栝州而废临海郡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越州曰会稽郡婺州曰东阳郡栝州曰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改会稽郡为越州置总管府改东阳郡为婺州永嘉郡为栝州复故临海郡为海州复故建安郡为建州又以剡县立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故句章县地置姚州鄞州以乌伤县地为纲县置纲州并析置华川县析信安县置衢州以龙丘县地置縠州并析置白石县以缙云县地置丽州以松杨县置松州以桐庐分水建德三县置严州五年以永嘉县置东嘉州并析置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属焉是岁改海州为台州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废姚州入余姚县来属废纲州入乌伤县更名义乌属婺州废严州以桐庐县属睦州八年废鄞州以鄮县来属废縠州以白石县入信安县废丽州为永康县属婺州废松州为松杨县贞观元年废东嘉州省横阳永宁二县以永嘉安固二县并隶栝州废嵊州以剡县来属是岁始命并省分天下为十道越州督越婺泉建台栝六州隶江南道高宗上元二年又分栝州之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垂拱二年又析婺州之常山信安龙丘复置衢州景云二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其属州越州所督不满十州定为中都督府既而以其权重皆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分隶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割鄮县置明州天宝元年改越州为会稽郡温州为永嘉郡而栝州为缙云郡台州为临海郡明州为余姚郡建州为建安郡衢州为信安郡干元元年复改会稽郡为越州缙云郡为栝州信安郡为衢州永嘉郡为温州余姚郡为明州东阳郡为婺州临海郡为台州新定郡为睦州领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治越州隶浙江东道大历十四年废浙江东道建中元年复置二年复废贞元三年复置浙江东道领越婺台明衢处温七州而睦州隶浙江西道皇朝因之绍兴元年升为绍兴府所领州如故
历代属县
前汉志会稽郡治吴领县二十六吴曲阿乌伤毗陵余暨阳羡诸暨无锡山阴丹徒余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太末乌程句章余杭鄞钱塘鄮富春冶回浦旧经云光武改回浦曰章安以冶立东候官分章安立永宁县通典云永嘉本汉冶县地后汉改为章安续通典云汉书东瓯举国内徙乃以其地为回浦县属会稽郡后更名章安又以章安之东瓯乡为永宁县隋为永嘉县初西汉以粤反复险阻为后世患迁其民江淮遂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稍出立为冶县【颜师古注云越王冶铸之地】后又名为东冶县后汉光武时又曰东候官今闽县是也言东以别其西如闽县居候官之东故曰东候官以此又知候官之名巳久冶之地不一后因其名以为县也一云秦立胡候之官于此故名通典云后汉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是也大抵南至晋安东至章安皆冶县地详而言之则闽越为冶而东瓯为回浦原其本皆粤地也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人【一作阳羡令】周嘉上书以吴越一国周旋一万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险绝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三国志吴朱育云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以浙江之北为吴郡会稽还治山阴】旧经云领山阴鄮乌伤余暨诸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永宁东候官十四县治山阴又分上虞南乡为始宁县初平三年分太末县置新安县分乌伤南乡为长山县兴平二年分诸暨之大门村为汉宁县又分章安之南乡为松杨县建安四年孙氏分太末立丰安县又分信安立定阳县建安二十三年分太末立平昌县【晋志曰遂昌】吴分永宁立南始平县【今之天台】又分乌伤之上浦为永康县分章安立临海县改章安为罗阳县余暨曰永兴县汉宁曰吴宁县吴少帝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分临海南始平松杨罗阳四县属焉续通典云孙策于建安十二年分东候官之地立邑即以年号为名曰建安县属会稽南部都尉三国志云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而县为属孙皓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以乌伤太末新安丰安长山吴宁平昌永康定阳九县属焉而会稽领山阴永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始宁剡鄞鄮十县晋地道志宋州郡志领县皆十隋平陈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县及剡诸暨统县四唐武德四年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七年辅公祏平废姚州以余姚县来属析会稽立山阴县八年废鄞州为鄮县嵊州为剡县并来属省山阴县复入会稽凡统县五垂拱二年复置山阴县仪凤二年复置永兴县开元二十六年割鄮县置明州天宝元年改永兴为萧山县大历二年因剌史薛兼训之奏省山阴县七年刺史陈少游复奏置焉贞元元年刺史王密奏置上虞县元和十年又省山阴入会稽县十年复置梁开平中钱镠析剡县立新昌县
皇朝因之领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上虞余姚剡新昌八县宣和三年方腊既平七月丁卯
诏越州剡县改名嵊县与睦州改岩州歙州改徽州及睦州青溪县改淳安衢州龙游县改盈川皆同时也
废州
会稽郡汉领县二十六至汉末六朝而降析会稽所隶县为郡今为州军二十四会稽一郡独领汉故县余暨诸暨山阴余姚上虞剡凡六亦可谓盛矣至唐初以州境独夫于它州故析剡县为剡城县立嵊州析余姚县为姚州武德七年废姚州复以余姚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嵊州复以剡县来属
废县
汉顺帝时分上虞南乡为始宁县隋平陈废兴平二年分诸暨大门村为汉宁县吴改为吴宁县宝鼎元年割隶东阳郡后复并入诸暨今县有大门里或云即其地也唐武德四年析剡为剡城县武德七年废入剡县干道八年分诸暨之枫桥镇为义安县淳熙元年废入诸暨县初户部侍郎方公滋以吏事着一时典藩数十年所至有声绩其置县虽承史蒋二公之后然卒成之者方公也亦尝为客言析县之利它日当愈见不可复并矣然曾未几时遂为后守所撤取官署等以建僧寺人颇议之至或谓有大姓居邑中方为镇时擅事权握利柄役服小民无敢与较故大不利于建县云
分野
会稽禹贡扬州之域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星纪吴越也汉书地理志曰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又云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虞翻曰会稽上应牵牛之宿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是也然左传哀公元年吴伍员曰句践与我同壤吴越春秋吴王夫差亦曰越之与吴同土连域然则吴越同壤其来尚矣案晋书天文志曰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为丑吴越分曰扬州而会稽入牛一度春秋元命包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汉永嘉中岁星荧惑太白聚牛女之闲识者以为吴越之分其后孙策孙权寔有江左晋太元闲符坚将入寇石越对曰今岁在吴分天道不顺巳而坚果败去及陈叔宝将亡有星孛于牵牛以此考之则斗牛之分吴越同之班固别而言之恐亦未然
风俗
会稽自夏禹巡守会诸侯方是时会不于岳而于会稽则会稽风俗山川之美固可见矣少康之子封于会稽盖禹之五世孙也夏都平阳少康中兴盛王其封子不于近甸而于会稽则会稽为当时重地美俗又愈可见故其民至今勤于身俭于家奉祭祀力沟洫乃有禹之遗风焉粤自汉晋奇伟光明硕大之士固巳继出东晋都建康一时名胜自王谢诸人在会稽者为多以会稽诸山为东山以渡涛江而东为入东居会稽为在东去而复归为还东文物可谓盛矣宋兴杜正献赵清献继起全名大节着在国史顾内相陆左丞与弟祠部以儒术重姚待制以孝行着陈中书以忠节见于宣和靖康之闲而李参政傅给事以议论操守显于建炎绍兴以来其它未易悉数故今之风俗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不以殖赀货习奢靡相高士大夫之家占产皆甚薄尤务俭约缩衣节食以足伏腊输赋以时不扰官府后生亦皆习于孝弟廉逊刘宗向以官逊其弟黄章以官逊其叔父至于士之居丧不为墨衰居处食饮一用古制送终不惑释氏祭先不徇俚俗者巳十余家往往相慕效以不及为耻其闲或有事干谒自衒鬻则其长老必严戒之无敢肆者
州境并至京地里
东至庆元府慈溪县界一百五十七里西至临安府钱塘县界一百三十八里南至台州天台县界二百九十五里北至海一百一里东西二百三十二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至东京二千四百七十里西京二千八百七十里
城郭
筑城之法城身高四丈城阔五丈上敛二丈若城身高三丈五尺则址阔四丈三尺七寸上敛一丈七尺城外筑瓮城去大城十五步【瓮城圜一面包城高厚与大城之数相等】瓮城外凿壕去大城三十步上施钓桥凡为三壕第一重阔二十步深二丈水深四尺至七尺第二第三重递减五尺壕之内岸筑羊马城去大城五步高八尺址阔五尺上敛二尺自上三尺开箭窗外至壕垠留一步埋设鹿角大城上每三十步置马面敌楼各一座女墙相去各十步凡楼橹之法曰垂锺版曰拐子木曰伏兔子曰手杷腰楅曰鹰架曰踏空版曰扠柱版曰护柱版曰胡孙柱曰鄣水版曰马面曰梯曰马垠踏道曰娥眉砖踏道曰笆曰草椁曰牛革曰毡曰大小索曰铁鴈钩此其名数之大略也并塞控阨之地人人习知故其筑城也易为力而坚致可守内地既非临边又郡邑安固无寇盗之虞者久虽兴版筑或出草创故略书梗概欲在官者知城池之不可忽如此【刘忠显以其久在兵闲身履西陲要害之地至于城壁制度尤其所悉故在会稽修葺郡城虽用功不多而寇至可以无恐使他人为之虽有才智亦未必能也】
罗城周回二十四里步二百五十熙宁中郡守沈立为会稽图其叙如此而旧经云四十三里者非也厥今州城以步计之八千八百二十有八按度地法步三百六十是为一里举今步数总归于里亦二十有四余步百八十八较之图叙所损六十有二宣和初刘忠显治城御方寇尝稍缩其西南隅然则今所损步或者自是时也旧经有云城不为壕今城外故有壕但不甚深广尔皇佑中有 诏浚湟太守王逵始治其事旧经成于祥符不及知也城之四面高厚之数则旧经大略如之【旧经城东面高二丈四尺其厚三丈西面高二丈六尺其厚一丈八尺南面高二丈一尺其厚一丈八尺北面高二丈二尺其厚二丈六尺故老云后虽闲有堕圯寻复缮治旧址尚在不能甚圯损也】城门九东曰都赐门【有都赐埭门之名盖久矣见南史何(太祖庙讳)传】曰五云门东南曰东郭门【有东郭埭】曰稽山门正南曰殖利门【有南埭】西南曰西遍门【有陶家埭】曰常喜门【州城至此与子城会门在其上盖九门之一也】正西曰迎恩门北曰三江门凡城东南门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河西门因渠漕属于江以达行在所北门引众水入于海
子城
旧经云子城周十里东面高二丈二尺厚四丈一尺南面高二丈五尺厚三丈九尺西北二面皆因重山以为城不为壕渐?土嘉佑中刁约守越奏修子城记云城成高二十尺北因卧龙山环属于南西抵于堙尾凡长九千八百尺城之门有五熙宁中沈立为越州图序云杨素筑子城十里越绝书云越王臣于吴故城北向以东为右西为左小城周三里七十步陵门四水门一吴越春秋云小城周千一百二十步一圆三方西北飞翼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又云城南近湖去湖百余步会稽治山阴以来此城即为郡城案今子城陵门亦四曰镇东军门曰秦望门曰常喜子城门曰酒务桥门水门亦一即酒务桥北水门是也其南秦望门去湖亦仅百步虽未必尽与古同然其大略不相远矣由秦望门而入直北曰莲花桥又北走即府治所也秦望门街之东曰雄节营曰五通庙曰酒务坊曰夏麦仓曰都酒务街之西曰第七营曰第四营曰车水桥巷曰提举司干办公事厅循城而西曰念三营繇酒务坊而东经丰宜馆【今为察判厅】三圣庙之前东走酒务桥门繇车水桥巷而西过桥之南有大池曰龙喷池池正方可三十亩池北曰佥判厅池西曰社坛自此西走踰大郎桥会于常喜门莲花桥北街之东曰司理院西曰卧龙坊繇卧龙坊而西数百步西南走威果营又数百步抵城隍庙路及西园南趋清冷桥出常喜门府治之南左曰提刑司干办公事厅曰作院右曰通判南厅【旧为判官厅熙宁闲张大山新建判官厅寿乐堂东坡先土为赋诗者即此是也其后至淳熙闲以旧通判南厅为武提刑治所故南厅遂徙于此】繇府治而右手诏亭下少西曰府院曰下马院繇府治而左颁春亭下东走即镇东军门街之北曰佥厅少东曰通判北厅【南丰曾先生倅越时有卧龙斋见于元丰类稿宣和闲禁臣庶称龙天君主等字或彻其扁堂亦寻废桂堂在便厅之南吴兴施宿所建今存袁尚书起岩书其扁又有绿橘亭亭记颜春公所书事见碑刻今亭与石皆不存】街南曰通判东厅【此即旧所谓通判南厅今为添差通判厅】
学
宋兴学校之制皆因前代惟州郡自唐末五代丧乱学官尽废有司庙祭先圣而巳犹有废而不举者
仁宗皇帝天圣初赐兖州学田又命藩郡皆得立学其后列郡多亦有请悉可之稍增赐之田如兖州由是学校殆遍天下然法制犹未具也庆历中范仲淹辅政议兴学校本行实以取士于是宋祁等合议请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乃下 诏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三年而代官不足取于乡里有学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赋凡隐匿丧服或尝犯刑或亏孝弟有状或两犯法经赎或为乡里害或假户籍或父祖犯十恶或工商杂类或尝为僧及道士皆不得与士齿有司方奉行会仲淹罢于是学校之令皆弛然州郡多自置学聘名儒主之若李觏孙复石介姜潜王令辈其尤著者也
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义而论策如故然亦未遑学校也终
神宗一朝三舍之法止行于太学而巳崇宁初始议颁太学三舍之法于天下京师置辟雍诸路置提举学事州并置教授提学岁中遍行诸路通判岁中遍行诸县贡士皆给驿券然犹止以科举三分之一为贡士大观末始尽罢科举悉由学校升选辟雍□置长贰以下如太学引惠民河以为璧水植木森茂为舍千八百闲然当时议者以谓学制太严士失私养故相张商英以为利近不利远利富不利贫利少不利老又因 诏有司讲求元丰学法中书舍人蔡肇言于众中曰既行元丰安用辟雍肇虽以此被绌然议者皆然之至宣和三年始罢辟雍省其司成以下官天下舍法皆罢复科举取士然斋课以八日试经义十八日试论二十八日试策鼓之节昕三昏四讲五食六升堂七还斋八集九学门以昕鼓启昏鼓阖学之列职以学正举行学规学录佐正纠不如规者斋谕佐长导谕诸生及学规斋规行罚各五等今尚有遵行者若释奠之制则有六一曰时日【谓春秋上丁日】二曰斋戒【谓散斋三日致斋二日】三曰陈设【谓前三日设次前一日埽除之类】四曰省馔五曰行事六曰乐【请行事凝安之乐作三成止诣罍洗同安之乐作诣文宣王神位前明安之乐作洗爵毕再诣神位前成安之乐作】今尚不废惟乐多阙矣议者谓方三舍之法行士子无敢以秃巾短后之服行道上者遇长上无敢不避道拱揖者茶肆酒垆无敢辄游者市人不逞者醉者或凌嫚之士子皆避去无与较者则亦不可以为无补于教养惟痛禁元佑学术凡曾上书直言在籍者皆入自讼斋非自陈改过不许预舍选贤者至耻于入学又学规以谤讪朝政为第一等罚之首非古者不毁乡校之义天下至今叹息云
学在府南五里三十六步
教授直舍在学之东
县学
县学昔者所在或有之至庆历兴学始议州县皆立学而不果行崇宁中乃着为令凡县学以时选试取其尤者升州学为外舍生凡县学设学长一人视州学教授谕一人直学一人斋长斋谕名一人长诸生选特奏名进士无则选老成有经行者充生员大县五十人次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其教养选试之法同州学至宣和三年与州学舍法俱罢然至今天下县亦多有学而会稽诸邑为盛
会稽县
学在县南竹园巷
山阴县
学在县南柴场坊
嵊县
学在县西一百步旧经载至圣文宣王庙在县东南一百步学始创于县令晋陵丁【宝臣】实庆历八年也临川王平甫【安国】为记今不存独宝臣所撰碑及兴学五言尚在宣和中盗起焚毁建炎元年县令应【彬】建孔子殿后三年蜀郡范【仲将】始置廊庑又明年淄川姜【仲开】始大之汝阴王性之【铚】为之记干道癸巳今丞相谢公【深甫】尉剡时与主簿栝仓江【涛】增葺仍立诸生课试之法甚□有邑人周汝上记
诸暨县
学在县西淳熙六年知县李【文铸】建旧县西有夫子庙唐天宝中令郭密之迁于长山下晋天福庚子令赵【湜】移县东一里
皇朝景佑四年尉刘【述】重建庆历四年始
诏州县立学明年令寇【仲温】增造颇为全□李君以其地岁有水患故迁焉
萧山县
学在县南门外二十步【旧经在县西三十步】
余姚县
学在县东一里五十步元丰元年知县事黄【铸】立建炎兵毁惟学独全余【端礼】赵【子肃】赵【公豫】相继新之庆元五年施【宿】刱直舍为致齐考试之地筑墙垣作外门买田置书甚□有尚书楼公【钥】记
上虞县
学在县东南六十五步
新昌县
学在县东南
社稷
社以句龙配稷以后稷配自 京师达于郡邑岁再祭春以春社秋以秋社前一月检举关所属前祭三日散斋【宿于正寝不吊丧不问疾不作乐不行刑不书狱不与秽恶】致斋一日【质明赴祠所凡祭外皆禁】前祭二日设行事执事官次牵牲诣祠所祭日丑前五刻设神位于坛上席以莞陈币篚笾豆俎簠簋罍洗牺尊象尊太尊山尊着尊壶尊皆加幂前祭一夕晡后省馔祭日丑前五刻行事官等各就次掌馔者实馔赞礼者引初献省视陈设乃各就次易祭服以次引二献行礼礼毕引初献饮福受胙还次亚献以下皆受胙再拜送神瘗币乃退此其大略也其详有司存焉方政和闲颁大晟乐于天下祭社稷皆有乐赞者请初献行礼则宁安之乐作八成止引诣坛盥洗则正安之乐作诣神位前则嘉安之乐作送神则宁安之乐复作一成止自建炎绍兴以后乐器多亡工亦不敢习矣三代之社所谓以松以柏以栗先儒以为立社各以所宜木案齐有社栎楚有枌榆社正与先儒之说合今会稽惟樟杨【杨木种多此一种名松杨】二木最寿且茂神祠梵宇及民庐往往有之或至数百年庇地数亩窃意社稷坛壝之傍皆当种蓻以合所宜木之意社在府城南二百九十步
诸县社稷
古者诸侯建国各有社稷虽曹滕邾莒五十里之国皆与齐晋等不独诸侯也有民人则有社稷矣故一邑之小亦有之鲁之费楚之丰皆邑之有社者也而国朝之制县社稷祠祭与郡等会稽八邑皆有社稷焉
会稽县
社在县南礼禋坊庆元二年知县事王【时会】重修有记
山阴县
社在县南柴场
嵊县
社在县北一百一十五步【旧经云在县西南一十五步】
诸暨县
社在县北旧社稷坛在县南三里政和闲令陈【瑞礼】依新式增筑坛五风云雷雨师附焉淳熙丙申令熊【克】别筑五坛于县西墉之外庆元四年令赵【彦权】始迁于此
萧山县
社在县西一百步【旧经在县南二百步】
余姚县
社在县西二里【旧在县南一里】
上虞县
社在县西一里二十五步【旧在县南四十步】
新昌县
社在县西南一里
贡院
贡院在城西锦鳞坊卧龙之阴郡治之西北会稽东南会府而试士旧无定处太师史公浩得地于爽垲丞相蒋公芾继之锐欲鸠僝会奉祠去干道九年资政殿学士钱公端礼始克成之东西重庑为屋百楹考阅有厅宴止有房誊书糊名两舍对峙中门外门规制屹然选举盛观此邦自承平时所未见也既成乃合在官在泮之士赋诗燕饮以落之而礼部尚书胡公沂又为之记距今三十年矣闻之耆旧住舍法时郡学西北隅是为试所迨复科举更寓诸暨大雄寺城东延庆寺最后寓光相寺亡虑十数自贡院之新士皆乐其弘敞然近岁案几犹栉比盖会稽儒学日盛而试者亦寝多矣每举以名上礼部一十有九又用近制别取可补上庠者在岁辛酉所取至一百四十有八人云
教场
教阅之法有二一曰营法二曰阵法所谓营法者六军营索四十有八前军赤后军黑左军青右军白左虞候黄右虞候绿经索五百尺围索二百尺街索五十尺定营工二十四人内十二人掌经索围索各一又十二人掌经索街索各一并以木杙自随子壕砦六人执随营索色旗一木椎一都壕砦一人掌营盘一椎一杙一黄天王旗一据营地中然后子壕砦乃分执其事设幙布车浚壕立栅所谓阵法者其别有六一曰方阵四鼓举白旗则为之二曰圜阵五鼓举黄旗则为之三曰曲阵一鼓举黑旗则为之四曰直阵三鼓举青旗则为之五曰锐阵一鼓举赤旗则为之六曰五阵互变视大将黄旗周麾则为之此教阅之大略也大将之誓辞则曰今与将士同习战阵明视旗麾审听金鼓出入分合坐作进退不如令者军有常刑自承平以来帅守入教场多帽带皁衫如古轻裘缓带之意亦或巾帻战袍犀玉束带略与将士同服以示临戎与常日不同各一说也然自副总管以下名位虽高皆持挺趋庭以军礼见尹龙图洙守平凉狄枢密青时为副部署平日相与甚厚惟教阅及出边则狄公一切以偏裨自处尹公或辞之狄公则曰今法所云一阶一级全归伏事之仪十字自祖宗以来着之孰敢忽哉苏端明轼守中山有王光祖者为副总管春大阅苏公常服坐帐中将吏则皆戎服奔走执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苏公召书吏将 奏劾之光祖震恐立出窃谓凡为元帅者当法苏公而亚将虽贵亦当以狄公为法以光祖为戒也
教场在府南五里一百五十步
古城
古城在会稽县南三里舆地志云越王句践自吴还范蠡所筑既臣于吴故城北向街衢市邑悉在城北吴越春秋曰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越王曰寡人欲筑城立郭分设里闾欲委属于相国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步一圆三方西北立为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四【一作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越绝云山阴大城者范蠡所治也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灭吴以后徙治姑胥台外传谓蠡筑陆门三水门三缺西北图经云城南近湖百许步会稽治山阴以来此城即为郡城其斋厅廊省门合相传是范蠡遗制有五官廨东斋督护阙黄合双木阙夹道阙楼内有筑土传云汉时载长安土所为阙北有雷门句践旧门也重阙二层
句践小城越绝云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一作木】门四水门一今仓库是宫台【一作室】处也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图经作高三丈三尺】溜高丈六【图经作二丈七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寰宇记故城句践小城山阴是也
东郭外南小城越绝云句践冰室去县三里【此下言县凡皆山阴】句践食于冰厨一曰冰室者所以□终也
阳里城越绝云范蠡城也西至水路水门一陆门二
北阳里城越绝云大夫种城也取土西山以筑之径百九十四步名为南安
会稽山上城越绝云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乃以下为牧鱼池其利不租旧经越王城在县东南一十里句践为夫差所败以甲楯五千保于此城也十道志云城天门也天门当闭开必致虎尝观吴之胜越越虽大败犹以甲楯五千保险拒之故得不亡此与汉伐宛无异宛以得存者亦以中城不下故也岂独以纳赂请盟而得存哉及吴之亡也乃束手请如越之事吴者事越岂可得哉夫差非能存亡国句践亦非忍于灭吴各因其势而巳故表出之为后世守国者之戒
会稽山北城越绝云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旧经吴王城在会稽县东一十里夫差围句践于会稽山伍员筑此城以屯兵
苦竹城越绝云句践伐吴还以封范蠡子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冢名土山范蠡苦勤功笃故封其子于是去县十八里旧经在山阴县西南二十九里
侯城旧经云在会稽县东五十八里史记云夏后氏少康封子无余于越所都即此城也
越王城旧经云在县西南四十七里旧经越王墓在古城村今城虽不可考然地名犹曰古城也
故剡城在嵊县西十五里唐武德四年置嵊州及剡城县八年废
萧山越王城在县西九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吴王伐越次查浦越立城以守查吴作城于浦东以守越以越在山绝水乃赠之以盐越山顶有井深不可测广二丈余中多鱼乃取鲤一双以报吴吴知城中有水遂解军而去其山四□皆高隐然有城堑遗址其中坦平井泉湛然
西陵城在萧山县西一十二里皮光业吴越武肃王庙碑云渔浦鼋石翼张下营萧山西陵鳞次列砦则西陵即王屯兵之所今城基在明化寺之南居民犹有得其断砖遗甓者初武肃王既都钱塘僭名西都以为西陵非吉语遂改曰西兴云
嵩城在上虞县西北六十里其城断绝横亘数里乃古垒也晋史载安帝隆安闲孙恩自海攻上虞朝廷遣刘牢之袁崧筑扈渎垒沿海□恩嵩城之名当始于此
佥厅
佥厅旧名都厅在仪门东南都厅盖幕职官联事合治之地帅藩则通判亦在焉在
祖宗时郡有签署【嘉佑末以 英宗嫌名改为签书】判官公事判官掌书记推官支使是为幕职日集于都厅录事司户司法司理参军是为曹官各有职业自 国初以来虽小有增损大概不越此崇宁四年始命州县仿尚书省六部为六案曰士案户案仪案兵案刑案工案而常平免役案知杂案开拆司皆如故政和三年因之遂行分曹建掾之法三京司录事一员司士曹事司户曹事司仪曹事司兵曹事司刑曹事司工曹事各一员五曹各置掾一员惟刑曹三员二员推鞫一员议法大藩至小郡军监以次减省凡十等最下六曹共止三员而司录及掾皆不置然天下增阙犹五百有奇吏额增三之一建炎元年始悉罢曹掾而幕职以下悉如
祖宗旧制吏额亦汰省复其故先是宣和三年怀安军奏今尚书省公相厅改作都厅内外都厅并行禁止欲将本军都厅以佥厅为名
诏从之且命诸路依此此佥厅得名之始也
府廨
府治据卧龙山之东麓是为镇东军节度【唐志越州旧号义胜军后改为威胜军干宁三年曰镇东军】即子城之东以为军门榜曰镇东军【吴郎中说书参政王公绹立居府治之东东向大河即旧经所谓箪醪河也】桥曰府桥桥之北曰惠风亭【今为公库酒肆】直惠风亭北曰东亭今曰蓬莱馆【古以为饯客之地唐人如宋考功辈有东亭诗史魏公改筑因更今名然邦人犹谓之府东亭】由军门而西百二十三步折而北曰谯门【榜赐大都督绍兴府亦吴郎中说书王文公皇佑中于此题东望诗云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建炎二年翟公巽始制漏器篆铭其上】直谯门曰仪门【或云其下即谢夷吾墓夷吾知时将乱戒子孙悬棺葬焉】直仪门曰设厅【绍兴元年九月 高宗驻跸会稽以州治为 行宫会当郊祀之岁乃行明堂大礼即以设厅为明堂前期下 诏有曰朕将来宗祀明堂遵用皇佑二年四月 诏书合祭天地并配 祖宗盖以 太祖 太宗配 上帝一时绵蕝之仪实在此地焉旧经云晋太元中谢輶为郡守掘郡厅柱下深八尺得古铜罍可容数斗封题作越王字甚分明是今隶书輶以范蠡厌胜之术遂埋之今不识处厅西壁有颜鲁公书康希铣断碑王荆公集吴长文新得颜鲁公坏碑诗云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时所珍王平甫诗云吴卿获此喜惊坐朝昏把玩过明珠是也】设厅之后曰蓬莱阁【元微之州宅诗云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小蓬莱蓬莱之名取此故钱公辅诗云蓬莱谪居香案吏此语昔自微之始后人慷慨慕前修高阁雄名由此起程给事公辟为守时秦少游犹未第来客焉数登蓬莱赋诗有次公辟韵云林声摵摵动秋风共蹑丹梯上卧龙路隔西陵三两水门临南镇一千峰湖吞碧落诗争发塔涌青冥画几重非是登高能赋客可怜猿鹤自相容张伯玉州宅诗序云越守王工部至和中新葺蓬莱阁成画图来乞诗工部乃王逵也】设厅之东为便厅【元微之夸州宅诗云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又云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便厅之后曰使宅【建炎四年 车驾再幸越州以州宅充 行宫绍兴元年移跸临安赐行宫充本府治所】使宅之前曰清思堂【张伯玉清思堂昼坐诗云白云无事不肯去幽鸟有时还自来熙宁闲赵清献公亦有题清思堂诗今堂乃建于便厅重屋之后略无所见以前人题咏考之恐非今处】便厅之东曰青隐轩【政和闲王公仲岩作】直青隐轩之北曰招山阁阁之下曰棣萼堂【洪内翰迈所名且自为记初内翰兄文惠公尝守越取纶告中语名之】阁之东为复道以陟山麓曰采菊少北有亭曰晚对便厅之东少下为府佥厅【唐崔元翰判曹食堂壁记云越号中府连帅监六郡督诸军设官之制剧曹皆二人纪纲之职亦分为两以统其事食堂之制陋而不称太子少师皇甫公来临是邦始更而广之后二岁1s史大夫崔公又为之□食器增食物云案题名越帅皇甫温崔昭也盖大历九年至十一年】仪门之外两廊为吏舍仪门之西南向列署五为安抚司佥厅【唐吴蜕镇东军监军使院记曰元帅彭城王平难帝命兼而镇之上将军汝南周公监护之乃命军吏揆日经始累月工毕重门列楹显敞丰博东厢西序窈窕深邃越城之中称为一绝时天复元年辛酉】为设厨为省马院为甲仗库为公使钱库公使钱库之西北为公使酒库厅之两廊为复屋曰走马阁东廊为使宅之便门西廊曰架阁库西廊之西曰军资库直军资库北曰清白堂【范文正公清白堂记府署据卧龙山南足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岩之下获废井泉清而色白渊然丈余引不可竭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建亭其侧曰清白亭时康定元年二月也绍兴初 高宗回跸越州 昭慈圣献皇后崩于西殿西殿即今清白堂也】清白堂之西曰贤牧堂【以记考之当是清白亭之故址越人即以建范文正公祠堂者也其后史文惠公以赵清献公并祀至方侍郎滋又以丞相朱忠靖公赵忠简公参政张公守内翰翟公汝文配焉】贤牧堂之西北曰极览亭【淳熙七年参政李公彦颖建】极览亭西南曰白凉馆白凉馆西南曰城隍庙由蓬莱阁而北少西焉经井仪堂故址【钱公辅有井仪堂记】登卧龙山绝顶曰望海亭【沈立越州图序云剌史之居蓬莱阁望海亭东斋西园皆燕乐之最者旧经飞翼楼在州西三里高一十五丈范蠡所筑以压强吴也今望海亭即其遗址飞翼一作龙翼舆地志云重山有大夫种墓后潮水穴山失其尸今山西缺处是也故元微之望海亭诗云嵌空古墓失文种窟兀怪石疑防风是也刀约记云祥符末州将高公绅植五桂于亭前易其名曰五桂后四十五年予假守访旧迹亭与桂俱废乃广故基纵横增四丈余而亭始葺以元微之尝有此亭诗复名曰望海时嘉佑辛丑仲冬既望】由蓬莱阁而西曰崇善王庙【卧龙山神祠也梁贞明三年吴越武肃王奏立】直使宅之北曰望僊亭【绍熙甲寅赵侍郎不流所建南依岩石北望梅山及海际诸山望僊者以梅福尝隐故名之】使宅之东北曰观风堂【曹徽猷泳所建】由观风堂而北少东焉曰观德亭【王尚书希吕所建习射于此始曰堵如王给事信为守书今额改焉或云即越王台故址旧经云越王台在种山东北唐李公垂诗云越王台上少晴烟窦巩诗云鹧鸪飞上越王台】由观德亭而西历桃蹊梅坞出使宅之北南走城隍庙下为西园便门
西园
府西园之新盖自乐安蒋公堂初景佑三年冬公实始来数月政成郡以无事乃辟金山神祠作正俗亭【以淫祀斥其神即其祠以建亭】既又为曲水阁【凿渠引湖水入屈折萦纡激为湍流阁踞其上】有流觞亭茂林亭【并取永和兰亭故事】后六年而向公传式来是时有渌波亭【此亭前所未见始见于向公诗】又于城上起望湖楼【案向公渌波亭诗云城上兴崇高宗庙讳林端露半梯注云园枕郡城予因建楼其上以望湖山也】闲又有清旷亭【见郡人齐唐记耆旧云在城边】自是以后扁榜位置更易不常莫得尽考而西园如故也今西园有飞盖堂【不详其始旧榜云宣和书学博士徐兢书】堂后有池曰王公池【池繇太守王逵而名园故有池方钱氏有国时分守子弟穷极僭假有后庭棹讴凫鴈之乐实起于池中其后稍堙于是王公之来因浚城隍始复辟之泓渟澄涵皎若坠镜自是为奇观矣】池北有亭曰漾月堂之前四亭对峙史文惠公所建者【冬瑞春荣秋芳夏荫】直堂之南为桥桥外有亭曰水竹循桥而西有数径诘屈相通于竹丛乱石闲得立石如里堠者二及其上所纪亭宇亦皆史公所建者茂林乡兰亭里东流杯岩西右军祠南修竹坞北敷荣门佳山乡鹅池里东清真轩西崇峻庵南骋怀亭北曲水曲水之东栏楯相接若阁道者曰惠风阁繇惠风历清真西南登城亭曰列翠列翠以北曰华星亦城上亭多无扁不具载盖今园燕休则飞盖堂最胜觞咏曲水最胜登览之胜则列翠矣
会稽志卷第二
王
越之为国始于夏后帝少康之时封庶子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至春秋定公时越始见于经哀公时越始来初吴楚皆僭自王而越亦称王允常句践之时越益大与吴楚争衡北伐齐晋又六世乃为楚所灭秦并天下裂为郡县至汉高帝时以闽君摇为越王王闽越故地而以会稽等郡封刘贾为荆王贾既死无后汉复立刘濞为吴王兼有会稽之地濞反诛国除为郡历后汉至三国时孙策孙权皆尝封会稽侯孙氏之有江左实本于此东晋咸和二年封琅邪王昱为会稽王兴宁元年复封昱为琅邪王食会稽宣城如旧而封昱子昌明为会稽王昱即帝位是为简文帝其后昌明又为储嗣而会稽之为王国犹不废故内史领郡事而置邸建康孝武太元六年作新宫帝移居会稽王邸是也太元十七年乃徙封琅邪王道子为会稽王义熙元年封临川王子修之为会稽王宋受禅罢会稽郡府而会稽复为郡齐梁因之至陈后主乃封第八子庄为会稽王魏至周齐皆遥封故不录隋开皇元年文帝封子秀为越王未几徙封于蜀炀帝大业中封元德太子昭之子侗为越王江左承西晋诸王开国并以户数相差为大小三品陈武帝受命自永定迄于贞明唯衡阳王昌特加殊礼命至五千户自余大国不过二千户小国则千户隋唐以下封建之制寖废不复唐有天下太宗封子泰为越王后徙封魏而封幼子贞为越王肃宗封子系为越王天复二年五月以镇东等军节度浙东西道观察处置等使守侍中彭城王钱镠为越王天佑元年改封吴王梁开平元年进封吴越王龙德三年加封吴越国王宠以古列国之礼后唐同光二年复申前命同光三年始受封册建国焉天成四年又以两镇节钺及杭州越州大都督府长史移授其世子元瓘以示优崇长兴三年三月王镠卒谥曰武肃子王元瓘立晋天福六年九月王元瓘卒谥曰文穆子王佐立汉开运四年六月王佐卒谥曰忠献弟王倧立未几何进思废王倧与群臣迎立其弟俶干佑元年王俶立是为忠懿王周显德四年四月亦尝追封世宗长子宗谊为越王
皇朝开宝二年申命俶为吴越国王而命俶子惟浚为杭州越州大都督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俶朝京师五月乙酉表献所部十三州八十七县诏以俶为守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淮海国王唐季中原多故征伐自诸侯出故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巳而藩镇割据僭叛相仍唯钱氏守藩称臣三世五主有国百年中更五代迄于
本朝职贡未尝少缺彼善于此犹为有足言者故历叙其本末云
本朝端拱元年四月诏改封冀王元份为越王嘉佑四年十二月追封豫王昕为越王
英宗皇帝即位追封吴王德昭为越王
徽宗皇帝命皇弟偲为太傅凤翔山南西道节度使凤翔牧兼兴元牧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越王至
钦宗即位授皇叔太师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牧兼真定牧越王越州奏牍公移于知州前列越王衔下书在京二字虽扈从北狩犹仍其故至绍兴十年以后方省去
都尉
都尉汉秩二千石与太守等吾丘寿王为东郡都尉不复置太守武帝赐之玺书曰任四千石之重是也越绝外传汉文帝前九年会稽并故鄣太守治故鄣都尉治山阴旧经云文帝九年山阴为都尉治盖本于此然案汉制国置中尉郡置都尉当文帝时吴会稽皆吴王濞封国汉固不当为置太守都尉又汉纪景帝中二年秋七月始更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则文帝时其官称亦未应有太守都尉之号也汉书地理志云西部都尉治钱唐又越绝外传汉文帝前十六年太守治吴郡都尉治钱唐故旧经云山阴都尉徙治钱唐而不及太守徙治事通典云今金华县汉乌伤县地后汉未分为长山县二汉置西部都尉然则西部固屡徙矣班固汉人不载西部徙治本未而越绝外传独载之详如此何也又旧经云元鼎五年又立东部都尉治冶案武帝纪元鼎六年秋东越王余善反杀汉将吏遣横海将军韩说等出会稽会楼船将军杨仆等击之元封元年东越杀王余善降诏曰东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闲遂虚其地两粤传功臣表皆云元封元年始平东越其承误如此通典云东部今临海是也三国志太平二年二月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案朱育云东部都尉治冶阳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复徙治句章然则东部亦屡徙矣又案西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南部都尉治回浦两粤传汉五年立无诸为闽越王主闽故地都冶颜师古云即候官县是也汉徙其人江淮闲有遁逃山谷闲者颇出立为冶县地属会稽郡后汉改为候官都尉后复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尉【东部治临海南部治建安】旧经乃不载会稽南部都尉盖疏略也后汉纪顺帝阳嘉元年海贼曾旌寇会稽杀句章鄞鄮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案汉百官志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八月省都尉官应劭曰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又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都尉佐太守掌武职甲卒至此乃有分县治民案建安十二年分东候官之地为建安县以属南部都尉此殆是也又安帝永初四年初置长安雍二营都尉官注云扶风都尉居雍虎牙都尉居长安献帝即位省扶风都尉钦宗庙讳帝永寿元年初置泰山琅邪都尉官注二郡寇贼不息故置延熹五年罢琅邪都尉官八年罢泰山都尉官皆事讫罢之如应注云如属国边郡都尉其废置亦书之甚详盖阳嘉元年会稽东部都尉亦临事乃置事讫罢之初平中全柔以董卓之乱弃官东归诏即拜为会稽东部都尉三国志芮良张纮辈皆尝为会稽东部都尉亦以兵兴后置也通典所载二汉置西部都尉理乌伤后汉改冶县为候官都尉又分冶为东南二部凡此皆不常置故其治亦往往屡徙至隋大业二年诏复置都尉官大业七年敕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群盗后此往往不复见云
内史
内史本周官其见于春秋者庄公三十二年周内史过僖公十六年周内史叔兴见于传文公元年天王使叔服来会葬见于经传曰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之类是也秦因之掌治京师秦又置中尉掌徼循京师汉皆因之而不革高帝初置诸侯王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得自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汉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吴楚七国反景帝惩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损谒者郎中令太仆以下员秩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故王国内史中尉如故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成帝绥和元年又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皆秩二千石其绍封削绌者中尉内史官属皆以率减晋元帝渡江乃沿后汉郡国之制建会稽以为国复前汉之旧置内史以治国民王留京师而内史实行郡太守事受察于扬州刺史其后会稽内史地望寖重故王述自前会稽内史擢为扬州刺史而皇子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内史事宋初元二年正月乃罢会稽郡府而内史复为太守
太守
会稽自秦置守汉因之其后更守为太守尉为都尉或以都尉行太守事在汉末三国时亦有以丞功曹行郡事者东晋改为内史至宋乃复为太守焉隋为总管复又改都督唐初亦沿隋制久之乃为浙东观察使
皇朝为知越州事
中兴初升州为绍兴府则又称知绍兴府事今掇秦汉太守以下姓名及行事之显者着于篇
秦殷通二世元年会稽假守
汉严助会稽吴人武帝时拜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闲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母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愿奉三年计最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武帝时邑子严助贵幸荐为中大夫东越数反复拜会稽太守上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及拜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遂乘传去将兵与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入为主爵都尉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拜会稽太守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移书属县巫祝有依托鬼神诈怖愚民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百姓以安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
庆鸿洛阳人慷慨有义节位至会稽太守所在有异迹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并有名称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郡中争厉志节习经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
马棱扶风茂陵人和帝时转会稽太守治有声
马臻永和五年为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其陂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会稽记云创湖之始多淹冢宅有千余人怨诉臻遂被刑于市及遣使按覆总不见人籍皆是先死亡者然越人至今庙祀之
殷丹为会稽太守时郡有孝妇以诬见杀连旱二年丹到郡刑讼女祭妇墓天应时澍雨
成公浮为会稽太守久之征还京师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庞霢皓发自若邪山谷闲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他时吏发求民闲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陈业上虞人为会稽太守洁身清行志怀霜雪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踪天下所闻故(钦宗庙讳)文遗之尺牍之书比竟三高
王朗会稽太守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建安二年诏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
孙权字仲谋策之弟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顾雍字符叹吴郡吴人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
吴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黄武元年迁会稽太守
淳于式为会稽太守孙权遣陆逊讨破丹阳贼帅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嬴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诣都称式佳吏曰式意在养民是以白逊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为会稽太守
楼玄字承先沛郡鄿人为会稽太守
滕(太祖庙讳)字承嗣北海剧人为会稽太守所在见称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
车浚天玺元年为会稽太守在公清忠值岁荒旱民无资粮表求振贷皓谓浚欲树私恩诛之
郭诞孙皓时为会稽太守
晋纪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愍帝时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巳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
诸葛恢字道明琅邪阳都人愍帝召为尚书郎元帝以经纬须才承制调为会稽太守临行帝置酒谓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足食足兵在于良守以君有莅任之方是以相屈恢曰天下丧乱风俗陵迟宜尊五美屏四恶进忠实退浮华帝深纳焉太兴初以政绩第一诏曰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宜进其位班以劝风教今增恢秩中二千石
周札字宣季义兴阳羡人迁右将军会稽内史
虞潭字思奥委会稽余姚人明帝诏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征拜尚书【事见人物门】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成帝时除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成帝时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事见人物门】
孔安国字安国愉之子再为会稽内史领军将军【事见人物门】
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成帝时将征苏峻出舒为外援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佗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巳而行在郡二年而峻作逆假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庾冰奔舒舒率众俱渡浙江顾众顾扬等起义军以应舒峻闻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吴兴太守虞潭率所领屯乌苞亭不敢进舒遣子允之以精锐三千邀贼于武康破之斩首数百级贼悉委舟步走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讨平之陶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
王允之字深猷舒之子咸康中为卫将军会稽内史未到卒
王述字怀祖司徒浑之族穆帝时迁会稽内史莅政清肃终日无事
王愉字茂和述之子为会稽内史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穆帝永和中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事见人物门】
王凝之羲之之子左将军会稽内史
江虨字思玄永和中为护军将军出补会稽内史加右军将军
郗愔简文帝辅政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迁都督徐兖青幽扬州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转冠军将军帝践祚就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因居会稽
谢玄字幼度奕之子孝武帝时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时吴兴太守晋陵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而玄之名亚于玄时人称为南北二玄论者美之【事见人物门】
谢琰字瑗度太傅安之子孙恩逃海岛朝廷忧之以琰为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
王蕴字叔仁孝武定皇后之父都督浙江东五郡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蕴素嗜酒及在会稽略少醒日然以和??闲为百姓所悦
刘牢之会稽太守
王荟卫将军会稽内史
谢輶会稽人会稽内史
【 裴松之传琅邪王茂之会稽谢輶南北之望】
虞啸父征东将军会稽内史
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以字称虞啸父为会稽内史季恭求为府司马不得及高祖定(钦宗庙讳)玄以季恭为内史使赍封板拜授季恭便舟夜还至即叩扉告啸父并令扫拂别斋便入郡啸父闻(钦宗庙讳)玄败震惧请罪季恭慰勉使安明旦乃移季恭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剪罚游惰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宋孔(上山下土)靖之子历显位侍中会稽太守
孔灵符靖之子为会稽太守豫章王子尚抚军长史
刘怀敬彭城人武帝以旧恩累见宠授至会稽太守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伯父吴兴太守邈贼至被害方明结邈门生义故掩讨手自刃之时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营举凶事平世□礼无以加也永初三年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邑里惊扰方明阔略苛细务存纲领缓民期会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东土至今称咏之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无迹可寻
褚淡之字仲原为会稽太守景平二年富阳县孙氏聚合门宗谋逆其支党在永兴县潜相影向县令羊恂率吏民拒战力少退败贼遂盘据直攻山阴淡之自假凌江将军以山阴令陆邵领司马王茂之为长史孔欣谢苓之并参军事贼遂摧锋而前淡之遣陆邵督带戟公石綝广武将军陆允以水军拒之又别遣行参军灟恭期率步军与邵合力淡之率所领出次近郊恭期等与贼战于柯亭大破之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景平闲为会稽太守太祖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干绩而去后常见思不营财利处家俭薄
孟顗字彦重平昌安丘人元嘉中为会稽太守
张茂度吴郡吴人名与高祖同以字称元嘉十八年除会稽太守素有吏能在郡县职事甚理卒官谥曰恭子
竟陵王诞字休文元嘉二十六年授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给鼓吹一部元凶弒立以浙江东五郡立会州以诞为刺史顾琛为太守
庐江王袆字休秀元嘉二十六年迁冠军将军为会稽太守世祖即位复为太守加抚军将军
颜峻为东扬州刺史
张裕会稽太守
张畅字少微吴郡吴人为会稽太守卒官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永光元年为寻阳王子房右军长史加辅国将军行会稽郡事
晋熙王昶字休道世祖时为东中郎将会稽太守寻监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诸军事孝建元年立东扬州即以昶为刺史东中郎将如故进号右将军
宗室思考被遇历朝官极清显为会稽太守
王翼之字秀弼琅邪临沂人徽之之孙官至御史中丞会稽太守
顾觊之孝建元年为义阳王昶东中郎长史宁朔将军行会稽郡事
沈怀文字思明豫章王子尚镇会稽迁抚军长史行府州事时囚系甚多动经年月怀文到任谳五郡九百三十六狱众咸称平
豫章王子尚大明三年以浙江东为扬州命子尚都督扬州江州之鄱阳晋安建安三郡诸军事扬州刺史五年领会稽太守东土大旱鄞县多(田翏)田世祖使子尚至鄞县劝农又立左学召生徒置儒林祭酒文学祭酒劝学从事
松滋侯子房字孝良大明七年进号右将军前废帝元年迁东扬州刺史景和元年以右将军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太宗即位改督为都督进号安东将军太守如故
巴陵哀王休若泰始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永嘉临海新安五郡诸军事领安东将军会稽太守
张永字景云明帝时讨薛安都还徙会稽太守加都督
蔡兴宗明帝时迁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加都督会稽新安东阳永嘉临海五郡诸军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幸臣近习参半宫省封略山湖妨民害治兴宗皆以法绳之会土全实民物殷阜王公(女巳)主邸舍相望挠乱在所大为民患子息滋长督责无穷兴宗悉启罢省又陈原诸逋负解遣杂役并见从三吴旧有乡射礼久不复修兴宗行之礼仪甚整
江夏王跻字仲升后废帝时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东中郎将会稽太守进号右将军
王僧虔为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东请假归客劝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礼接僧虔曰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
洪现罢会稽郡太守无资不欲令人知其清乃以船载土而归【旧经】
齐竟陵王子良字云英升明三年为会稽太守都督五郡宋元嘉中皆责成郡县孝武后征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劳扰子良请息其弊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武陵王(上日下华)字宣昭建元二年为会稽太守加都督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高帝时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郡人吕文度有宠于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丧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
萧灵钧仕为广德令梁高祖义师至行会稽郡事
萧祗字敬式为东扬州剌史于时江左承平政宽人慢祗独莅以严切梁武悦之迁北兖州刺史
梁庾荜字休野新野人高祖平京邑为辅国长史会稽郡丞行郡府事时承雕弊之后百姓凶荒所在谷贵米至数千民多流散荜抚循甚有治理唯守公禄清节逾厉天监元年卒停尸无以殓柩不能归高祖闻之赐绢百匹米五十斛
永阳王伯游字士仁天监元年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诸军事辅国将军会稽太守
衡阳王元简字熙远天监三年迁会稽太守十三年入为给事黄门侍郎
安成王机字智通天监六年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还为给事中
邵陵王纶字世调天监十三年迁轻车将军会稽太守
庐陵王绩字世欣天监十三年会稽太守
武陵王纪字世询天监十三年为会稽太守寻以其郡为东扬州仍为刺史加使持节东中郎将征为侍中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武陵王纪在东州颇骄纵上乃除革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闻革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篚筐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别辩析曾无疑滞人安吏畏百城震恐琅邪王骞为山阴令赃货狼籍望风自解王惮之每侍燕言论必以诗书王因此耽学好文除都官尚书赠遗一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唯乘所给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南郡王大连字仁靖太清元年出为使持节轻车将军东扬州刺史侯景寇京都大连率众四万来赴山贼田领群聚党数万来攻大连命中兵参军张彪击斩之
安陆王大春字仁经大宝元年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东扬州刺史
张彪贞阳侯即位以为东扬州刺史陈蒨军至彪击走之蒨复遣周育等讨彪斩之太平元年三月罢东扬州还为会稽郡
陈霸先字兴国吴兴武康人大宝二年湘东王承制授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
陈蒨字子华承圣三年讨会稽太守张彪以功授持节都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宣毅将军会稽太守
陈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永定三年除吴州刺史有诏追还行会稽郡事寻除散骑常侍忠武将军会稽太守世祖嗣位进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郡诸军事镇东将军会稽太守未行改镇南将军湘州刺史
鄱阳王伯山字静之光大元年为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太建九年征为中卫将军中领军至德四年以中权大将军出为持节都督东扬丰二州诸军事东扬州刺史加侍中
永阳王伯智字策之太建中为使持节都督东扬丰二州诸军事平东将军领会稽内史至德二年入为侍中
新蔡王叔齐字子肃太建七年出为东中郎将扬州刺史至德二年入为侍中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高宗时迁宣惠豫章王长史带会稽郡守行东扬州府事
隋杨异平陈改东扬州曰吴州置总管府开皇十二年自工部尚书为吴州总管二十年终于官
宇文弼开皇二十年自代州总管为吴州总管大业元年正月己酉为刑部尚书而吴州遂改为越州
唐庞玉事隋为监门直阁李密据洛口玉以关中锐卒万骑降高祖以隋旧臣礼之玉魁梧有力明军法久宿卫习知朝廷制度故授玉领军武卫二大将军使众观以为模矱为梁州总管巴山獠叛玉枭其首贼共斩渠长以降徙越州都督召为监门大将军太宗以耆厚令主东宫兵虽老不怠卒赠幽州都督工部尚书【见新唐书案唐太守题名武德元年自右卫将军授二年七月移扬州都督与此不合本府城隍神相传以为公死而为神以福此邦详见祠庙门】
李嘉武德三年授
阚棱武德四年六月自左领军将军授
李大亮自安州刺史授徙交州刺史在州写书数百卷委之廨宇而去
田德平贞观七年七月自鄜州都督授
冯大恩贞观九年八月授
齐善行贞观十七年九月自兰州都督授
王奉慈永徽二年正月自潭州都督授移秦州都督
于德方永徽五年正月自原州都督授
段宝命显庆三年六月自洛州长史授
唐同仁龙朔元年五月自虢州刺史授
刘伯英干封元年五月自翼州长史授总章元年终于官
李孝逸咸亨二年三月自常州刺史授移益州长史
季孝廉仪凤三年二月自苏州刺史授贬平州刺史
崔承福永淳三年二月自 州刺史授
李思贞文明元年二月自婺州刺史授
郭齐宗光宅元年十月自左卫大将军授
杨玄节垂拱元年六月自检校 州刺史授
李奇容垂拱二年三月自奉裕卫副率授移幽州刺史
豆卢钦望如意元年三月自婺州刺史授召拜司宾卿【唐太守题名云司农卿】
钱节神功元年自扬州司马授
蔡德让大定元年自广州都督授
窦怀贞长安四年自尚方监授移扬州刺史旧经云以清干著称
庞贞素神龙元年五月自右卫将军授
张合愍神龙二年七月自光禄员外卿授移徐州刺史
胡元礼神龙三年八月自苏州刺史授移广州都督
姚元之景龙元年十月自宋州刺史授移常州刺史
杨祗本景龙二年七月自陕州刺史授
尹正义景龙三年六月自宋州刺史授移相州刺史
王希隽景龙四年六月自相州刺史授召拜京兆少尹
王子麟开元二年自右卫中郎将授召拜光禄卿
钦宗庙讳臣范开元三年二月自殿中少监授移瀛州刺史
皇甫忠开元十年八月自杭州刺史授十一年移许州刺史
郑休远开元十一年自汾州刺史授十五年去官
何凤开元十六年自右领军将军授十九年五月替
张涗开元二十年自衡州刺史授二十一年移秦州都督
裴鼎开元二十一年自金吾卫将军授二十六年移卫州刺史
元彦冲开元二十二年自襄州刺史授二十六年移卫州刺史
敬诚开元二十六年自台州刺史授二十七年移庐州刺史
秦昌舜天宝元年改刺史为郡守昌舜自通川郡太守授六载移江华郡太守
杜庭诫天宝六载授七载移晋陵郡太守
张守信天宝七年自余杭郡太守授
李处佑天宝九载自余杭郡太守授
于幼卿天宝十三载自鄱阳郡太守授
崔寓至德二年自江夏郡太守授召拜给事中是年复改州刺史
李希言干元元年初置浙江东道节度使自礼部侍郎授移梁州
独孤峻自陈州刺史授加御史中丞召拜金吾卫大将军
吕延之自明州刺史授丁忧
杜鸿渐自湖州刺史授加御史中丞召拜户部侍郎【案新唐书本传不载】
赵良弼自庐州刺史授加御史中丞移岭南节度使
王玙自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授案唐本传自淮南节度使兼祠祭使徙浙东
薛兼训自殿中监兼御史中丞授丁忧后加御史大夫再知移太原节度使
陈少游大历五年废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使自宣歙观察使授八年迁淮南节度使
皇甫温大历九年八月自陕虢观察使授
崔昭大历十一年七月自宣州观察使授是年废都团练观察使以所管州隶浙西
王密大历十四年自湖州刺史授建中元年复置都团练观察使二年复废
韩滉自晋州刺史迁浙江东西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
元(桓去木)贞元二年十二月自楚州刺史授
皇甫政贞元三年二月自权知宣州刺史授十三年三月改太子宾客
李若初贞元十三年三月自福建观察使授十四年移浙西观察使
裴肃贞元十四年九月自常州刺史御史中丞授
贾全贞元十八年正月自常州刺史授
杨于陵永贞元年十月自华州防御使授元和二年四月召拜户部侍郎案唐本传自华州刺史迁浙东观察使越人饥请出米三十万石拊赡贫民政声流闻入为京兆尹
阎济美元和二年四月自前福建观察使授十月追赴阙
薛苹元和二年正月自湖南观察使授五年八月移浙西观察使案唐本传以治行迁浙西加御史大夫
李逊元和五年八月自前常州刺史授九年九月追赴阙案唐本传由衢州刺史以政最擢浙东观察使当贞元初福建军乱前观察使奏益兵三千屯于境以折闽冲遂为长戊逊署事即停之入为给事中旧唐书云为政扶弱抑强境内称理
孟简元和九年九月自给事中授十二年正月追赴阙案唐本传以工部侍郎召
薛戎元和十二年正月自常州刺史授长庆元年九月疾病去官案唐本传所部州蠲酒禁者罪死橘未贡先鬻者死戎弛其禁卒治为吏不尚约束诡名誉居官无灼灼可惊者罢则怀之卒赠左散骑常侍
丁公着自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授长庆三年九月追赴阙案唐本传入为太常卿
元稹长庆三年八月自同州防御使授大和三年九月拜尚书左丞案唐本传自同州刺史徙观察使明州岁贡蚶役邮子万人不胜其疲稹奏罢之旧经云所辟幕职皆当时文士镜湖秦望之游月三四焉而讽咏诗什动盈卷秩副使窦巩海内诗名与稹酬唱最多至今称兰亭绝唱
陆(桓去木)大和三年九月自苏州刺史授七年闰七月移宣州观察使案唐本传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李绅大和七年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授九年五月复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高铢大和九年五月自给事中授开成四年闰正月追赴阙
李道枢开成四年正月自苏州刺史授
萧俶开成四年三月自楚州团练使授会昌二年七月拜给事中
李师稷会昌二年二月自楚州团练使授
元晦会昌五年七月自桂管观察使授大中元年五月追赴阙
杨汉公大中元年五月自桂管观察使授二年二月追赴阙
李栻大中二年二月自京兆尹授二年十月追赴阙
李褒大中三年自前礼部侍郎授六年八月追赴阙
李讷大中六年八月自华州防御使授九年九月贬潮州刺史
沈询大中九年九月自前礼部侍郎授十二年六月追赴阙
郑处诲大中十二年七月自刑部侍郎授十二年移浙西观察使
郑祗德大中十三年自太子宾客授
王式大中十四年自前安南经略使授咸通三年六月移武康军节度使案唐本传剧贼裘甫乱明越观察使郑祗德不能讨选式往代擒甫斩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余姚民徐泽专鱼盐之利慈溪民陈瑊冒名仕至县令皆豪纵州不能制式曰甫窃发不足畏若泽瑊乃巨猾也穷治其奸皆榜死咸通三年检校工部尚书徙武宁军节度使旧经云甚有威略惠政弟?复为刺史人皆舞蹈迎之
郑裔绰咸通三年三月自权知秘书监授
杨严咸通五年九月自前中书舍人授六年二月追赴阙
王沨咸通八年二月自前户部侍郎授
李绾咸通十一年五月自中书舍人授十三年十一月追赴阙
王?咸通十三年十一月自同州防御使授
裴延鲁咸通十五年六月自中书舍人授
崔璆干符四年闰二月自右谏议大夫知匦使授
柳(王舀)干符六年十一月自给事中授
刘汉宏广明元年十一月自宿州刺史授中和三年升为义胜军节度使后为董昌所害
董昌光启二年自杭州刺史破刘汉宏遂为义胜军节度使三年改为威胜军干宁二年削除官爵
钱镠干宁三年以镇海军节度使兼领改威胜军为镇东军
皇朝
毕士安太平兴国三年六月以右赞善大夫知是月移台州
李准太平兴国三年六月以起居郎知五年十二月替
李孝连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以司农少卿知七年三月丁忧罢
高适太平兴国八年七月以殿中侍御史知雍熙三年十二月二日替
江正雍熙三年十一月以虞部郎中知端拱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替
薛智周端拱二年十二月以侍御史知淳化元年六月二十日移婺州
韩崇训淳化元年六月以崇仪使知二年二月移泉州
卢文正淳化二年四月以侍御史知十月二日终于官
封遂成淳化三年六月以太常博士知十二月丁忧罢
王柄淳化四年四月以职方员外郎知至道元年四月移秀州
郭异至道元年四月以工部郎中知二年三月移京东路转运使
元(王巳)至道二年五月以膳部郎中知咸平元年四月移秀州
冯砺咸平元年四月以供□库副使知三年三月替
裴庄咸平三年五月以度支郎中知五年八月替
康戬咸平五年九月以兵部员外郎知景德二年四月替
王砺景德二年四月以职方员外郎知坐失举离任
张巽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以职方员外郎知三年四月替
王贽大中祥符三年四月以祠部郎中知十二月移福建路转运使
李遹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知六年四月替
皇甫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以都官员外郎知八年四月替
杨侃大中祥符八年四月以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天禧元年二月替
陈靖天禧元年三月以兵部郎中直史馆知四月移苏州
高绅天禧元年四月以刑部郎中直昭文馆知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去任
卢干天禧二年十月以虞部员外郎知三年二月终于官
任布天禧四年四月以屯田员外郎知五年十一月移建州
燕肃天禧五年十一月以司封员外郎知六年十月移明州
谢涛干兴元年十二月以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天圣三年十二月一日替
尹锡天圣四年三月以屯田郎中知九月移两浙提点刑狱
宋可观天圣四年十二月以金部郎中知六年十一月替
成悦天圣六年十一月以度支郎中知九年三月替
苏寿天圣九年三月以比部员外郎知明道元年十月移歙州
陈覃明道二年二月以都官郎中知景佑元年十月责监润州税
叶参景佑元年十月以刑部郎中知二年七月替
赵贺景佑二年七月以右谏议大夫知十月移濠州
李照景佑二年十二月以刑部员外郎集贤校理知三年十一月移明州
蒋堂景佑三年十二月以吏部员外郎知四年五月移苏州
郎??闲景佑四年五月以右谏议大夫知宝元二年七月替
范仲淹宝元二年七月以吏部员外郎知康定元年除天章阁待制移永兴军
陆轸康定元年六月以工部郎中集贤校理知庆历二年七月替
向传式庆历二年七月以工部郎中直集贤院知四年八月替
晁宗??闲庆历四年八月以刑部郎中知九月终于官
马绛庆历四年十二月以兵部郎中知六年十二月替
陈亚庆历六年十二月以司封郎中知八年十二月替
富严庆历八年十二月以太常少卿知皇佑三年正月替
杨弦皇佑三年正月以刑部郎中知七月移荆湖南路转运使
魏瓘皇佑三年十月以给事中知四年六月转工部侍郎充集贤学士移广州
王逵皇佑四年八月以工部郎中直昭文馆知五年七月以迁葬去任
李兑至和元年六月以户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嘉佑元年六月改龙图阁直学士移广州
许元嘉佑元年十月以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二年二月移泰州
张友直嘉佑二年四月以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集贤殿修撰知四年七月终于官
刁约嘉佑五年正月以兵部员外郎集贤校理知六年十二月替
沈遘嘉佑六年十二月以右正言知制诰知七年七月转起居舍人依前知制诰移扬州
张伯玉嘉佑八年四月以度支郎官知治平元年十二月移福州
章岷治平二年八月以光禄卿直秘阁知四年五月移福州
朱肱治平四年七月以太常少卿知十二月替
陈升之治平四年十二月以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知熙宁元年正月移许州
鞠真卿熙宁元年四月以太常丞集贤校理知六月移江西路转运使
元绛熙宁元年八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知二年正月移荆南府
邵亢熙宁二年四月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知十一月移郑州
沈立熙宁三年四月以右谏议大夫知四年正月移杭州
孔延之熙宁四年四月以度支郎官知五年十一月召赴阙
谢景温熙宁六年正月以工部郎中直史馆知七年三月除直龙图阁移澶州
张讽熙宁七年四月以司勋员外郎知七月移苏州
赵抃熙宁八年四月以资政殿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十年六月移杭州
程师孟熙宁十年十月以给事中充集贤殿修撰知元丰二年十二月替
丁竦元丰二年十二月以朝议大夫知四年十二月替
郑穆元丰四年以朝散大夫集贤校理知六年七月管句洞霄宫
梁彦明元丰七年四月以朝议大夫知
穆珣元丰八年八月以中散大夫知元佑元年三月移寿州
黄履元佑元年四月以龙图阁学士朝请郎知二年四月降授天章阁待制移舒州
章楶元佑二年八月以朝奉大夫知三年八月替
张询元佑三年八月以朝散郎权发遣九月移福建路转运副使
钱勰元佑三年十一月以龙图阁待制知
蔡卞元佑六年六月以龙图阁待制知八年五月移润州
杨汲元佑八年六月以左朝散大夫充集贤院学士知绍圣元年十一月复宝文阁待制移扬州
章衡绍圣元年七月以左朝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二年十一月复宝文阁待制移扬州
张□绍圣二年十二月以朝散大夫知三年四月移明州
邵材绍圣三年六月以朝散大夫知
翟思绍圣四年四月以朝散郎直龙图阁知元符二年二月移应天府
上官均元符二年九月以朝散郎知三年五月除秘书少监
张琬元符三年六月以朝散大夫权发遣十二月移陕西提点刑狱
翟思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再以朝奉大夫直龙图阁知九月除秘书少监
邵材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再以朝奉大夫权知崇宁元年三月替
丰稷崇宁元年三月以枢密直学士朝散大夫知七月移常州
周常崇宁元年八月以奉议郎充宝文阁待制知十一月管句江宁府崇禧观
宇文昌龄崇宁元年十二月以左中散大夫充宝文阁待制知三年四月移杭州
詹文崇宁三年四月以朝散大夫直秘阁知
王资深崇宁四年四月以承议郎充显谟阁待制知
方会大观二年四月以朝请大夫充集贤院修撰知三年三月除徽猷阁待制知广州十月再知政和三年四月召赴阙
李图南政和三年四月以朝奉大夫充显谟阁待制知十一月移庐州
吕益柔政和三年十一月以朝奉大夫充显谟阁待制知十一月移扬州
王仲薿政和四年八月以中大夫直秘阁知六年五月召赴阙
刘韐宣和二年二月以太中大夫充徽猷阁待制知四年五月召赴阙
章綡宣和四年 月以朝奉大夫直秘阁权发遣
宋昭年
张汝舟宣和五年七月以降授宣教郎直秘阁权发遣六年
郑可简宣和七年 月以朝散郎充右文殿修撰权发遣
李邴靖康元年 月以奉议郎充徽猷阁待制知八月召赴阙
翟汝文靖康元年十月以显谟阁学士中奉大夫知建炎三年正月替
叶燠建炎三年正月以朝散大夫直显谟阁知三月召赴阙
李邺建炎三年 月以奉议郎充徽猷阁待制知
傅崧卿建炎四年二月以朝奉郎直龙图阁知四月移婺州
陈汝锡建炎四年五月以朝请大夫直秘阁知绍兴元年始升州为府二年正月罢
张守绍兴二年二月以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知七月移福州
朱胜非绍兴二年七月以观文殿学士左宣奉大夫知当月召赴阙
王绹绍兴二年九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左中大夫知四年七月奉祠
綦崇礼绍兴四年八月以宝文阁学士左奉议郎知五年七月奉祠
孟庾绍兴五年七月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六年六月
秦桧绍兴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二十九日召赴阙
孙近绍兴六年八月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知十二月召赴阙
赵鼎绍兴八年十一月再以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是月罢
周秘绍兴九年正月以徽猷阁直学士左奉议郎知十年四月奉祠
韩肖冑绍兴十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左奉议郎知闰六月奉祠
张守绍兴十年八月再以资政殿学士左正议大夫知十一年四月召赴阙
孟忠厚绍兴十一年六月以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信安郡王判十二年四月充迎护徽宗梓宫礼仪使
楼照绍兴十二年十月以资政殿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十四年二月召赴阙
孟忠厚绍兴十四年四月再以少傅信安郡王判十月充醴泉观使
詹大方绍兴十五年二月以龙图阁学士左承议郎知十七年八月除工部尚书
林待聘绍兴十八年二月以敷文阁直学士左朝奉郎知十月奉祠
赵不弃绍兴十八年十一月以敷文阁直学士右大中大夫知十九年十月致仕终
俞俟绍兴十九年十二月以敷文阁直学士右中大夫知二十一年九月转右通议大夫致仕终
汤鹏举绍兴二十一年十二月以左中大夫直龙图阁知二十二年三月罢
曹泳绍兴二十二年六月以右朝请大夫直徽猷阁知二十三年九月除直显谟阁移临安府
赵士璨绍兴二十三年十月以左朝请大夫直敷文阁知二十五年十二月罢
魏良臣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以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知十二月奉祠
赵令(言艮)绍兴二十七年四月以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知二十八年八月除户部侍郎
王师心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以显谟阁直学士左太中大夫知三十年八月移福州
宋棐绍兴三十年八月以左朝议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三十二年二月除敷文阁待制奉祠
汤思退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以观文殿大学士左金紫光禄大夫知隆兴元年三月奉祠
吴芾隆兴元年八月以左朝请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二年八月除权尚书刑部侍郎
徐?吉隆兴二年十一月以左朝议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干道元年正月罢
赵令(言艮)干道元年二月再以敷文阁直学士左太中大夫知二年七月奉祠
洪适干道二年十月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四年三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史浩干道四年四月以观文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知六年四月除检校少傅保宁军节度使再任六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蒋芾干道六年十月以观文殿大学士左正议大夫知八年正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方滋干道八年二月以敷文阁直学士右太中大夫知九年五月移平江府
钱端礼干道九年六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知淳熙元年六月除观文殿学士二年四月奉祠
留正淳熙二年四月以显谟阁直学士承议郎知是年六月罢
张宗元淳熙二年六月以中奉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是年十二月差充大金贺生辰使淳熙四年正月除在京宫观
张津淳熙四年三月以敷文阁直学士中大夫知淳熙五年三月召赴行在
李彦颖淳熙五年四月以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知淳熙七年八月除宫观
张子颜淳熙八年正月以敷文阁直学士太中大夫知八月除显谟阁直学士是年九月除在京宫观
王希吕淳熙八年九月以朝议大夫知九年九月除敷文阁直学士十年八月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
郑丙淳熙十年闰十一月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知十二年九月除宫观
丘崇淳熙十三年正月以朝请大夫直龙图阁权发遣十四年四月除两浙转运副使
李彦颖淳熙十四年六月以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知十二月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郑汝谐淳熙十四年十二月以朝散郎两浙转运判官兼知十五年正月除直秘阁就知二十二日罢
张枃淳熙十五年二月以朝散郎集英殿修撰知五月召赴行在
王希吕淳熙十五年六月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知
洪迈绍熙元年二月以焕章阁学士宣奉大夫知
王信绍熙元年十二月以朝议大夫集英殿修撰知三年正月除焕章阁待制
赵不流绍熙三年三月以太中大夫秘阁修撰知绍熙五年五月召赴行在
叶翥绍熙五年七月以显谟阁学士中大夫知庆元元年正月应办 孝宗皇帝梓宫有劳除龙图阁学士五月召赴行在
葛邲庆元元年七月以特进观文殿学士判庆元二年三月改判福州
单夔庆元二年五月以太中大夫显谟阁待制知三年五月除华文阁直学士是年 月罢
刘颖庆元三年九月以朝议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是年十一月移知平江府
张伯垓庆元三年十一月以朝请大夫除直华文阁知十二月除右司郎中
耿延年庆元四年正月自江东运副知是年三月应办 宪圣慈烈皇后梓宫有劳转中奉大夫六月丁母忧
汪义端庆元四年八月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宁国府除华文阁待制知庆元五年八月职事修举升徽猷阁待制是月丁母忧
沈作宾庆元五年十一月以朝请大夫试太府卿淮东总领除直龙图阁知六年二月转朝议大夫三月除两浙路转运副使
赵不迹庆元六年五月以朝议大夫司农少卿湖广总领除直宝文阁知嘉泰元年正月应办光宗梓宫有劳除华文阁待制是年三月移知潭州
袁说友嘉泰元年四月六日以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知是年十一月三日召赴行在
李大性嘉泰元年十二月三日以中大夫试尚书户部侍郎华文阁待制知十二月廿三日到任二年正月一日转太中大夫三年三月十六日准 省札□奉 圣旨召赴行在以后并见续志
守乡郡
汉自严助朱买臣以邦人守郡见于史至后汉时又有陈业晋则孔愉愉子安国愉孙靖谢輶虞潭宋以后孔(上山下土)(上山下土)弟灵符等皆是也至
本朝康定元年六月工部郎中充集贤校理陆公轸来知州事朝士柳公植以下三十一人赋诗饯之于都门今刻石府学而宋景文公亭余内史流觞水路入僊人取箭山之句传天下公将终自草遗表有云乃睠明越之壤实控东南之隅特奉咨俞洊专牧守仍赐金紫顿生光辉盖公又尝守明也后九十二年建炎四年二月朝奉郎直龙图阁傅公崧卿来知州事及移婺州谢表有云病免帅藩恩移支郡是也距今七十年未有继者
会稽志卷第三
节度使
唐节度使之名本起于西北用武之地如安西北庭河阳三城卢龙范阳凤翔河中朔方之类以地名也河东河西淮南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总数州为名也淄青泽潞之类合两州为名也护国天雄宣武横海昭德镇西大同之类特创美名以宠其军也然大抵多在中原耳自唐末五代以来渐及东南为姑息割据之术于是节镇不胜其繁然犹各有支郡其后四方僭窃则又擅置名号不录于职方独钱氏擅有两浙犹尊事中朝凡大事皆请命而中朝亦曲从之故境内节镇尤多用以命其子弟若杭之为宁海越之为镇东最其大镇也久之自尊但为国王而以宁海镇东两节授其子至其纳土越州犹领镇东军节度而
朝廷以宠亲王将相或外戚无归镇者
安抚使
初钱氏国除杭守带钤辖提举两浙路州军兵甲贼盗而浙东限涛江议者以为非杭所能兼领皇佑三年十二月始分两浙为东西两路杭越守臣各兼两路屯驻驻泊兵马钤辖而越守自魏瓘始历
五朝皆因之至宣和二年有方腊之变五月己亥臣寮言睦贼猖獗已见平靖虑班师之后余孽尚在乞以杭越知州并兼本路安抚使镇抚一方 诏杭越州江宁府守臣并带安抚使此浙东安抚使之始也【国朝初止以安抚使命河北雄州守河东代州守其后陕西沿边亦有之寖及内地帅臣皆兼领】
都总管
国初节度使领马步军都部署掌屯戍边要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
英宗皇帝即位避 御名改都总管其后守臣兼一路安抚使者皆带马步军都总管浙东亦其一也
提刑司
宋兴使者止有转运使副使淳化二年置诸路提点刑狱以朝官充此提刑之始也景德四年又置同提点刑狱事以合门祗候以上充皆察所部疑留狱讼劝课农桑按其官吏之不法别其廉良以达于朝其后再尝省提刑然旋即复置而同提刑则屡废不补虽置犹带同字故武臣常居文臣之次及干道以后复置遂去同字故武臣之权益重淳熙以后寖不复命矣【祖宗时又尝以提刑兼劝农使武臣提刑兼劝农副使后皆省去】元佑初罢提举常平以其事来属建炎初亦如之绍兴中复置提举常平司乃复其故浙东提刑司治所在府治之东二百三十七步前临运河与蓬莱馆相望而武臣提刑则以添差通判厅为之其后武臣提刑既久不除乃复为通判东厅
提举司
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壬子制置三司条例司言差官提举诸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句农田水利差役事河东梁端谢卿材江西张次山湖南吴审礼乔叙湖北田君平成都路李元瑜梓路吴师孟田佑利路王直温张吉甫夔路韩正彦张援广东游烈广西关(木巳)福建严君贶 诏从之皆召对遣行或赐绯章服此提举常平之始也元佑初废其官绍圣初复推行而设官亦如初方是时立法甚严专以讲补助之政秋毫不许他用上下共守之至崇宁中始取以充学校养士之费也而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至于花石应奉皆于此取以有执奏之法乃降
御笔免执奏提举江东常平王瞻以为言
朝廷为降 诏戒敕然终亡益也侵蠹之余至建炎初四方所积犹以亿万计会复罢提举司所积颇为诸司侵取孙尚书觌时为给事中奏疏请复专置一司言路论击孙公坐去国然议者终以为不当废乃特置常平主管官一员隶提刑司实使之行常平司事但避提举官之名久之乃并提举茶盐司【提举茶盐司崇宁中所创置】为提举常平茶盐司其名始正初置使合两浙为一路治苏州中徙杭州宣和末厘为东西二路东路使者定治于越见毛平仲所譔题名记司治旧在府衙东一里绍兴末尝以 赐皇侄恩平郡王璩而迁提举司于镇东门外颇宏壮已而复以新提举
赐恩平而司复还其旧今治所是也
通判廨舍
唐刺史虽有上佐然皆佐贰及方镇权益重则佐贰尤卑屈故大历中杜子美至云治中实弃捐也
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之督察方镇非复唐上佐比故当时谓之监州典郡者至有欲求无通判处建隆中初复湖南未逾月即命贾玭等分通判诸州其委任之急如此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然着令犹不许知州荐举通判盖
祖宗遗意也越州旧止通判一员及经
驻跸又为辅藩增至三四员亦尝有不厘务者往时谓三司副使为簉通判为倅簉倅皆副贰之名然惟此两官则称之它虽副贰不可用矣谓通判为倅至今犹然而三司副使废巳久世或不知簉之名故并记之
通判北厅在府东六十步
通判南厅在府南六十四步
通判东厅在府东南八十五步
路钤辖廨舍
国朝置马步军副都部署观察使以上充兵马部署及副部署皆横班【今右武郎以上】诸司使【今武翼大夫以上】及刺史充都钤辖诸司使充都监【以兵马都监名□皆称为路分】合门祗候以上充凡此诸职
国初亦有以文臣充者后乃专命武臣宣和三年五月己亥 诏两浙东路钤辖皆视三路选差时初平方腊也
路钤辖廨舍在府东北一里二百五十五步
正副将
元丰四年诏诸路团练结军马各置将副于东南置十三将淮南东路第一西路第二两浙西路第三东路第四江南东路第五西路第六湖北路第七南路潭州第八全邵永州第九福建第十广东路第十一西路桂州第十二邕州第十三各以兵隶之给虎符为验其兵不满三千人惟置单将【熙宁七年诏总开封府畿京东西河北路兵分置将副自河北始自第一将以下十七将在河北四路第十八将以下七将在府畿自第二十五将以下九将在京东第三十四将以下四将在京西合三十七而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又各列将合四十二总天下为九十二将至是始定其制后 诏诸路兵以本军才武为三等及置部将队将押队训练次诸将佐春秋都试择武力士千人内选十人皆以名闻待 旨解发其愿留乡里者勿强遣也】凡正副将皆选内殿崇班以上尝历战阵亲民者充之仍许监司奏举职制令将副训练约束措置兵政军情不便违法听州县长吏觉察以
闻今府将兵额三千人东南第四正副将各一员【蔡氏官制旧典云王荆公建言分籍诸路兵通一路团结今东南将乃其遗制元丰中将兵法行荆公巳罢相矣时北虏求忻代地富郑公言因刱置将兵遂生边隙宜罢之便张文定公又言使敌人有以测知中国之兵数也后竟不果罢今百余年盖制军之良法也】
都监
都监自府州军监至县镇城寨关堡并以合门祗候以上充亦参用三班使臣监押则专用使臣而巳都监监押悉充在城巡检始其任颇重后寖衰削矣
三司属官
安抚司
旧制都部署都总管司有参谋官兵马钤辖司有机宜文字走马承受公事或不常置后罢承受公事置管勾官中兴后创置参议准□差遣准□差使管勾改为干办机宜有主管有书写一路多至十余员而书写一员例辟其子弟亲属为之后议者以诸司属官员多宜省寻废参谋官准□差遣差使乃罢辟差书写惟存参议主管机宜干办公事员外置各二员而添差参议官独不厘务
提刑司
部使者之属旧有勾当官然不常置今干办公事乃其职也浙东路提刑司干办公事一员或双员检法官一员铨注试中明法或曾历法曹掾人
提举司
熙宁初置诸路提举常平农田水利差役崇宁中置提举茶盐事绍兴中并二司为一旧有勾当公事一员于文臣通判幕职内选差如一路十州军许差双员后改干办公事今茶盐常平司各一员
职官曹官廨舍
国朝大都督府官属之制有长史左司马右司马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士参军司理参军大都督阙则置知府一人通判一人而长史司马皆省节度兼观察处置等使官属之制有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节度判官节度掌书记节度推官观察判官观察支使【有掌书记则省】观察推官其实大都督节度观察使职务悉归知州通判兼总之此越州州官旧制之大略也若防团州以下其制杀减不同矣崇宁四年始命诸州分六案以仿尚书省六曹然官名犹未改也政和二年乃议分曹建掾犹修改久之乃定有司录事有司士曹事司户曹事司仪曹事司刑曹事司工曹事【以上为曹官】有士曹掾户曹掾兵曹掾刑曹掾【以上为掾官】司录曹官承务郎以上掾官并差将仕郎建炎元年九月 诏州郡曹掾官改从旧制司录依旧为签判曹掾依旧为推判官支使书记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司法参军先是曹掾比旧既增员吏额亦从而增至是又 诏人吏亦减三之一择不才多过犯者罢之
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廨舍在府治之西南二百七十步
观察判官廨舍在府治之南二百六十六步
观察推官廨舍在府治之东北一里二百十步
录事参军廨舍在府治之西南 宣诏亭下府院在焉
司理参军廨舍在府治之南狱在焉
司户参军廨舍在府治之东南一里一百十步
司法参军廨舍在府治之东南二里一十步
县令长
会稽
唐李俊之开元中为会稽令县东北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潴水溉田俊之增修焉民赖其利其后令李左次又增修之
李左次【见上】
窦伯元河南洛阳人会稽令
李尧年常山人会稽令
王潀字瀑源临沂人会稽令
孙孝哲清河人会稽令【巳上四人见宰相世系表】
吴镣干宁初为会稽令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反召镣问策镣曰王真诸侯遗荣子孙而不为乃自取灭亡昌怒叱出斩之并族其家
本朝曾公亮字明仲泉州人举进士第五人以太常寺奉礼郎知会稽县事初试吏听狱决讼吏莫敢欺县有镜湖溉民田湖溢反为田病公亮即曹娥江堤疏为斗门泄湖水入江田不病后相
三朝官至太傅鲁国公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配飨
英宗庙庭
山阴
吴朱然为余姚长迁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五县孙权奇其能以为临川太守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与同郡陆逊齐名为山阴令后至会稽太守
晋沈叔任吴兴武康人少有干质为山阴令大有治声后为益州刺史
王镇之字伯重琅邪临沂人历剡上虞令颇有能名会稽内史谢輶请为山阴令复着殊绩
魏顗字长齐会稽人世称四族之隽仕至山阴令
徐豁字万同东莞姑幕人元嘉初为尚书左丞山阴令精练法理为时所推后为始兴太守广州刺史卒
傅僧佑北地灵州人有吏才再为山阴令在县有能称子琰
琰字季珪迁山阴令尤以明察著名迁尚书左丞及齐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令有卖针卖糖二姥争团丝诣琰琰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又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以饲鸡一人云豆一人云粟破鸡得粟罪言豆者县内称其神明琰父子并着奇绩江左鲜有世云傅氏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后为庐陵王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
孔佥会稽山阴人自五经博士为山阴令
齐沈宪吴兴武康人少有干局历乌程令太祖以山阴户众难治欲分为二县世祖启曰县岂不可治顾用不得人尔乃以宪带山阴令治声大振孔稚圭请假东归谓人曰沈令断事特有天才后为散骑常侍孙浚
浚字叔源博学有才干仕梁历山阴吴建康三县并有能名累迁御史中丞
周颙字彦伦汝南安城人建元中为山阴令
刘玄明临淮人有吏能为山阴令大着声绩傅琰子翙代之
傅翙【见上】
王询永泰初为山阴令太守王敬则将举兵反召询问吾欲发丁丁可得几人傅库物钱有几询答县丁卒不可得傅库物多未输入敬则怒将出斩之乃起兵过浙江
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王敬则反以拒守有功迁山阴令居职甚有声称百姓为之谣曰二傅沈刘不如一丘前世傅琰父子沈宪刘玄明继宰山阴并有政绩言仲孚皆过之也梁武帝即位着令小县有能迁大县大县有能迁二千石仲孚于是擢为长沙内史
梁谢岐会稽山阴人为尚书金部郎山阴令侯景乱岐寓东阳景平依张彪彪在吴郡及会稽庶事一以委之
沈僧昭吴兴武康人为山阴令
刘爽东莞莒人为山阴令
土准之字符曾琅邪临沂人为山阴令有能名预讨卢循以功封都亭侯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山阴令
十宝字令升新蔡人领国史补山阴令
宋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为司徒左曹掾累迁山阴令职事闲理时人称之
顾凯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为山阴令邑素号繁剧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凯之理繁以约县曹无事昼日垂帘门庭闲寂自宋世为山阴令务简绩修莫能尚也还为尚书吏部郎卒官湘州刺史
江秉之字玄叔济阳考城人历乌程建康令迁山阴令民户三万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处之晏然以在县有能补临海守
陆邵景平初为山阴令富阳贼孙道庆等攻没县邑直抵山阴会稽太守褚淡之自假凌江将军以邵领司马邵与行军将军灟恭期合力大破贼于柯亭
陈褚玠字温理大建中为中书侍郎时山阴多豪猾前后令皆以赃污免宣帝患之以玠清廉有干用遂擢为令县人张次的王休达等贿赂通奸全丁大户多有隐没玠乃锁次的具状启台宣帝手敕慰劳并遣使助玠搜括所出军人八百余户时曹义达为宣帝所宠县人陈信谄事义达信父显文恃势暴横玠执显文鞭之吏民股栗莫敢犯者
唐韦友顺京兆人山阴令【见宰相世系表】
张逊干宁初为山阴令董昌反自号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署置百官召逊知御史台逊固辞曰王自弃为天下笑且六州势不助逆王据孤州祗速死尔昌怒曰逊不知天意以邪说拒我囚之它日谓人曰我纵无逊何乏于事乃害之
剡县
吴卜静字玄风吴郡人为剡令
贺齐字公苗山阴人为剡长县吏斯从为奸立斩之从族党遂相纠合千余人攻县齐开城门突击大破之
晋周翼郗鉴外甥少遇饥乱赖鉴得存郗亡翼为剡县令解职归心丧终三年后历青州刺史少府卿卒
谢奕字无奕陈郡阳夏人少有器鉴辟太尉掾为剡令有一老公犯法谢以醇酒罚而遣之累迁豫州刺史追赠镇西大将军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否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巳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令
殷旷之仲堪子有父风仕至剡令
宋王镇之字伯重祖耆之位中书郎父随之上虞令镇之为剡令并有能名【宋武帝时】
周颙字彦伦宋明帝颇好玄理以颙有辞义引入殿内亲近宿直帝所为惨毒之事颙辄诵经中因缘罪福亦为之少止元徽中为剡令有恩惠百姓思之
齐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母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毁瘠过人杖而后起州里谓之纯孝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以贫求为剡令会山贼唐寓之作乱稷率厉部人保全县境
梁王怀之剡令【张彪传】
陈徐陵剡令
唐张子冑剡令
本朝丁【宝臣】字符珍晋陵人进士起家以太子中允来知县事始至流大姓一人除獘兴利甚众其殁也王荆公志墓
诸暨
吴陆凯【巳见萧山门】
齐卞彬字士蔚建武末为诸暨令
梁萧视素性静退少嗜欲好学能清言荣利不关于中喜怒不形于色天然简素累迁中书侍郎在位少时求为诸暨县令到县十余日挂衣冠于县门而去
裴子野为诸暨令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阖境无讼
唐李罕诸暨令
本朝丁【宝臣】已见剡县其治诸暨如剡越人滋以为循吏
萧山
吴陆凯字敬风吴郡人丞相逊族子也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吴书】
晋王雅字茂达东海剡人补永兴令以干理著称【本传】
本朝杜【守一】景德二年以大理丞知先是县东五里有虎【守一】为政之二年虎负子西渡浙江而去乡人相贺名其里曰去虎里
郭【源明】字潜亮嘉佑六年知萧山县县之宿豪有父子为奸利者悉置于法民有育孤女利其赀过时不嫁者谕以礼律女遂得所归太守刁景纯【约】闻之曰郭萧山厌民望矣
余姚
吴朱然尝与孙权同书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时年十九后迁山阴令
朱(桓去木)为余姚长遇疾疫谷食荒贵分部良吏隐视医药餐粥相继士民感之
晋山遐为余姚令时江左初基法禁宽弛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遐绳以峻法到县八旬出口万余
孙统为余姚令性好山水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许谧字恩充选补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
谢胜为余姚令王羲之临河叙曰余姚令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即兰亭之会也【见刘孝标世说注石本兰亭诗作前余杭令谢藤】
宋韩景之为余姚令
张永为余姚令有称绩
刘仲道为余姚令
明震为余姚令
梁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瑀以法绳之又县南豪族子弟纵横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佣权右屏迹
刘杳为余姚令在县清絜湘东王发教褒称之
唐李稳为余姚令
李悰为余姚令
本朝谢【景初】字师厚阳夏人其知余姚县也宛陵先生梅圣俞以诗送之略曰我从淮上归君向海澨去安知无几舍邂逅不相遇颇如飞空云到月不得附月行既不留云亦值风故师厚故知制诰希深【绛】之子弟师直【景温】师同【景年】师复【景回】皆知名士诸子悰愔亦皆有名师厚诗极高豫章黄鲁直娶其女自以为从师厚得句法而师厚之姑实归圣俞观送行诗其渊源所从来远矣今后进乃有诋訾圣俞者至以为不可不观者陈无巳诗不可观者圣俞诗岂不陋矣哉故略为辨之
上虞
后汉度尚为上虞长为政严峻明于发擿奸非吏人谓之神明
吴顾雍为上虞长有治迹
濮阳兴为上虞令后为会稽太守位至丞相
刘纲为上虞令师事白君受道历年道成与妻樊夫人俱升天而去
晋颜含为上虞令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多以威御下
傅晞为上虞令甚着政绩
周鹏举为上虞令
华茂为上虞令与王右军会兰亭赋四言诗
徐祚之为上虞令
王随之为上虞令
宋王镇之为上虞令有能名
虞季为上虞令
卞延之济阴冤句人弱冠为上虞令有刚气会稽太守孟觊以令长裁之积不能容脱帻投地曰我所以屈卿者政为此帻耳今巳投之卿矣卿以一世勋门而傲天下国士拂衣而去
王晏为上虞令孔觊自会稽发兵反晏起兵攻郡觊率千人趋石(汀去丁改赐)窜于山(山脊)村村人缚以送晏斩之东阁外
齐周洽为上虞令廉约无私
进士
晋史谓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王羲之晚渡江遂有终焉之志顾恺之谓千岩万壑竞秀争流而一时人物如孙绰李充贺循许询辈皆文艺冠世说友幼读史长而从仕谓今会稽实拱 行阙仕而有职于东盖无难者亦庶几见所谓以山水名天下与人物风流之盛者乎而宦海萍游迄三十年而志弗遂淳熙十六年春始得辱乘传典仓事于是登秦望探禹穴识其委蛇盘礡之观而得其温厚粹美之气盖其锺灵孕秀云行川流胚胎酝酿发而为英杰宜有独盛于斯世者国朝崇儒右文视古为重而东南儒风宏楙盛美会稽为最焉杜祁公以道德文章功业行实克相
昭陵德在生民勋在史册足以仪万世而垂后学如李公光入参大政孙公沔晋贰枢筦顾公临典制北门陈公扬庭执法中司傅公墨卿正位常伯陆公佃石公景略皆以文学冠春官夏公噩齐公唐皆以贤良应大科傅公崧卿以艺魁舍选儒学之秀颉颃上下此非骞翔奋厉之所蕴而雄深秀丽之所锺耶建炎初
六飞渡江尝驻跸于越而越今为陪都盖古三辅也山川之所形见风化之所渐被其儒风士业流闻彭布益以昌大要非余郡可比王公佐詹公骙相望二十余年之闲皆以大策冠多士王公俊石公廷庆莫公叔光皆以进士中宏博石公公辙以 奏恩擢魁名而三岁大比赐第于太常者率十余人其连取世科伯仲联第者又闲见层出人物之茂实为衣冠盛事其亦有以权舆于此哉郡之前进士石朝英陆洋张泽阖辞以告说友曰越之山川则有郡之图志在越之名卿才大夫则有 国之信史在若无候于登载者然乡之宗老则惧晚学之未闻也人寖远而寖忘事愈久而愈坠其不没前人之事者几希朝英等将以郡之进士列名于石且请于府帅阁学尚书王公愿饬工镵石寘诸郡庠之讲堂于以示劝激之意然非文不传也敢以请说友幸以将指来越而楚实有材又所身见而目识者其何可辞则与之言曰夫读古人之书肄当世之业岂直取科级钧爵位以夸荣侈盛于乡曲哉其致君泽民行道及物实自读书肄业始汉世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史氏讥之韦氏教子一经志于青紫后世贬焉士之学固有远者大者今天子龙飞御天适当兴贤之岁越之士将企前慕昔以接踵贤躅而振袂流风者其盍思所以远者大者乎虽然越有君子六千人昔人谓其有志行犹齐之士吴之贤良也呜呼千载之后其必有仍盛美于前人者说友犹拭目以观之题名起于庆历二年前乎此者考诸登科记则乡里多不载故不书而杜祁公则大中祥符元年甲科四名进士盖可考云是年十一月望日朝议大夫权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袁说友记
题名旧刻始于庆历用登科记修也前此记不详其乡里故虽祁公亦不复书阙所不知是固未害然祁公不书何以寓高山景行之瞻教授刘君庶请于府帅待制侍郎单公夔砻旧石而增修之访遗逸于邦之长者得陆公轸以下凡七人遂列祁公于其首自建隆开国距庆历余八十年其闲策名多矣未易考也仍存阙疑之义自庆历至今百五十余岁登载日益盛今年
上以
孝庙故未亲策多士而莫君子纯实为南宫第一三魁相望于四十余年之闲是碑重修其风远矣介既为书旧记于碑首复叙大略以辅教事庆元丙辰腊月既望承议郎添差权通判绍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王介书
姓氏
旧经载会稽之姓十四而不着其望之所出案氏姓书及书传所载其望实出会稽者虞夏兹资骆五氏而巳孔谢朱贺锺离虽不云望出会稽而世居此者皆有显人锺氏粗有所见而荣俞戚三氏于此未有闻焉康庄阚留摇黄裘皆望出会稽而旧经不载总之凡二十有一今并考姓氏所自出与其昔之闻于世者疏于后然会稽今宦学最盛者杜氏石氏陆氏唐氏诸葛氏等各自有谱故不复出
虞氏帝舜之后商有虞仲实出大王之后子孙亦氏虞史记有赵相虞卿汉有虞延吴有会稽虞翻及唐虞世南望出会稽陈留
夏氏夏后氏之裔或云陈宣公之后有夏征舒故其后亦以夏为氏后汉有夏馥夏牟晋有会稽夏统望出吴郡会稽
本朝夏竦为枢密使竦子安期为龙图阁直学士又有贤良夏噩亦以文称
孔氏卫之孔氏出于孔达郑之孔氏出于子孔吾夫子乃出于宋之孔父嘉前汉有孔光孔安国后汉有孔融晋有孔愉融与愉皆自以为出于夫子之后愉之先世避乱徙居会稽遂为会稽人孔靖孔淳之等皆其后也
本朝有孔道辅为御史中丞有直声孔旼居汝州以隐操闻于庆历中皆夫子之后
荣氏左传有荣驾鹅孔子弟子荣旗列子有荣启期北史有荣毗唐有郎中荣九思
本朝有荣諲为光禄卿荣薿为将作监望出乐安
谢氏炎帝之后周申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后汉有谢夷吾谢奉皆会稽人东晋谢安
本朝太子宾客谢涛涛子绛知制诰绛子景初景温景平景回景初子悰愔皆知名望出陈留
锺氏出颍川左传有锺仪汉有锺兴锺皓魏有锺繇南史文学传有锺嵘唐有锺绍京江南有礼部侍郎会稽锺谟
本朝有锺传为西帅锺世美以上书见拔擢
兹氏左传鲁大夫兹无还今望出会稽
俞氏出姓苑古有俞附善医今望出河闲南史孝义传有俞佥唐有俞文俊江宁人
本朝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弟刑部侍郎献卿新安人
戚氏卫大夫食采于戚因氏焉汉有临辕侯戚鳃南史儒林传有戚衮
本朝雎阳人戚同文号正素先生子维为职方郎中纶为枢密直学士望出齐郡其后雷学世有人或问曾南丰以宋之世家南丰以戚氏对
资氏黄帝裔孙有食采于资者后以为氏姓纂汉有资成南阳人望出陈留会稽
骆氏姓苑云吴有东阳骆统唐骆宾王望出河南会稽
本朝骆偃登进士第
朱氏出沛郡义阳吴郡河南四望本自高阳之后封于邾后为楚所灭乃去邑氏朱焉范蠡去越改姓朱曰陶朱公子孙亦或以朱为氏史记有朱亥平原君朱建汉有会稽太守朱买臣会稽朱隽及宋朱百年
贺氏齐之公族庆封之后汉有侍中庆纯避安帝讳改为贺氏吴贺齐贺劭唐贺知章皆会稽人望出河南广平知章之后有铸以诗文得名于元佑中自称鉴湖遗老又有道士贺仲清者会稽人亦自言知章之后绍兴中犹在
锺离氏汉有锺离昧会稽锺离意及吴志有锺离牧锺离徇旧经有锺离表皆郡人绍兴中有锺离松仕至朝请大夫致仕
高宗庆寿松以耆老听再仕力辞
康氏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又梁有康绚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遣子入侍待诏河西因留不去其后遂氏焉晋乱迁于蓝田唐儒学传有会稽康子元
本朝有兵部员外郎知越州康戬建炎中有康执权为中书舍人允之浙西安抚使知杭州望出会稽东平京兆唐康日知灵州人有功深赵封会稽郡王子志睦会稽郡公孙承训会稽县男
庄氏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六国有庄周望出会稽东海天水至后汉避显宗讳改氏严严光本亦姓庄乃后人追改以避讳也又前汉有严忌严助望出冯翊
阚氏左传齐大夫阚止有吴阚泽会稽人北史有阚骃唐有阚棱
本朝尚书郎阚泂望出会稽天水
留氏出自会稽本卫大夫留封人之后汉功臣表强圉侯留肸其后避地山阴迁居东阳陈将军留赞留异五代留从效为泉州节度使
摇氏姓苑云句践之后有东海王摇子孙以为氏汉功臣表有海阳侯摇母余望出会稽
黄氏姓苑云句践之后封于黄因以为氏或云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黄歇汉有夏黄公大司农黄昌皆会稽人及黄霸黄宪三国黄忠黄盖望出会稽江夏案黄氏所在有之然仕至丞相者惟西汉黄霸及
高宗初黄潜善二人相距千五百年
裘氏出姓苑卫大夫食采于裘氏因以为氏望出渤海虢略姓纂云会稽有裘氏今会稽有旌表门闾裘氏别见
会稽志卷第四
军营
唐太宗时于府兵外置北门四军则募兵也其后募兵寝盛为万骑为左右神策天子不可自将故命中官握之谓之北司北司始盛不可制而府卫为南衙兵寝废不□朱梁惩唐北司之弊乃取禁旅天子自将之所谓侍卫马步军是矣周世宗又谓之殿前军盖亦侍卫之比而加精锐然当时藩镇亦皆募兵倚以跋扈虽世宗不能尽制也
祖宗有天下因周之制又尽收天下雄劲士卒列营京畿足以坐制四方矣又谓郡亦不可无□则为之制其别有禁军厢军禁军盖因梁周之名而厢军则因藩镇旧名厢者乃当时分军之名今内则龙神卫四厢及外郡有第几厢之类皆郡分耳禁军犹曰京师之兵而厢军则郡国所有虽衣粮有差降然皆选择及历岁久禁厢军皆郡自募【始犹自京师分遣壮卒为募士之准谓之兵样继易以木梃木策而兵样不至矣】于是禁军则教阅以□征戍厢军给役而巳禁军有退惰者降为厢军谓之落厢自熙宁后置将官而禁军又有系将不系将之别则禁军亦分为二矣初梁太祖令诸军悉黵面为细字各识军号五代至
本朝因之方募时先度人材次阅驰跃次试瞻视【初举手指问之而巳其后又刻木作手加白垩举以试之】然后黵面而给衣屦缗钱谓之招刺利物至今皆不改若或惜费罢募使军士子弟失职或至于溢额冗滥者皆非也
禁军
雄节系将第一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熙宁二年置额五百人
威捷系将第二指挥营在第一厢都亭桥大观二年置额五百人
威果系将第念二指挥营在第四厢鲤鱼桥东宣和五年十一月宣置先是四年二月 诏增置戍将至是下江浙诸州各置威果全捷各两指挥隶侍卫步军司太守翟汝文置营于此额五百人
威果系将第念三指挥营在第三厢水沟坊南宣和五年置额五百人
全捷系将第四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宣和五年十一月置节镇两指挥以威果全捷为名余州一指挥处并以威果为名隶殿前司额五百人
全捷系将第五指挥营在第三厢水沟坊南额五百人
威果不系将五十四指挥营在第五厢卧龙坊宣和五年置额五百人
全捷不系将十三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宣和五年置额五百人
防守步军司指挥营在攒宫禁围外绍兴二年以后置
永佑陵二百五十五人
永思陵八十五人
永阜陵八十五人
永崇陵七十八人
厢军
崇节第七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熙宁二年置额五百人
崇节第八指挥营在第一厢钱武肃庙东熙宁二年置额五百人
壮城指挥营在第一厢北善法寺侧熙宁元年诏江浙兵官选少壮厢军堪习武艺人充依例教阅量留重役以□使令宣和格壮城指挥帅府三百人节镇二百人余州一百人额四百人
牢城宁节第二指挥营在第一厢马坊桥东熙宁四年 诏攽厢军名额自骑射至牢城二百三十色额二百五十人
屯驻营在第五厢附威果营先系海州兵养老绍兴初屯驻额二十人
作院指挥熙宁六年置
剩员指挥
堰营
都泗堰营在会稽县东额二十五人
曹娥堰营在会稽县东南
梁湖堰营在上虞县西额五十人
钱清南堰营在山阴县西
钱清北堰营在萧山县东额五十人
打竹索营在上虞县东
通明堰营在上虞县东额二十五人
西兴捍江营在萧山县西额二百人
土军
三江寨属山阴县额一百八十二人
曹娥寨属会稽县额八十人
龛山寨属萧山县额一百三十二人
西兴寨属萧山县额一百三十二人
西兴都巡寨属萧山县额一百三十八人
渔浦寨属萧山县额四十八人
庙山寨属余姚县额一百人
三山寨属余姚县额一百人
霢山寨属余姚县额二百人
长乐寨属嵊县额二百人
管界寨属诸暨县额一百人
新林寨属萧山县额一百人
紫岩寨属诸暨县额一百人
弓手
会稽县额九十五人
山阴县额九十五人
嵊县额九十八人
诸暨县额一百一十三人
萧山县额七十人
余姚县额一百人
上虞县额七十人
新昌县额六十七人
仓
苗米仓在府衙东二百步
如坻仓在府衙东北一里熙宁十年程给事师孟建秦少游书牓今犹存焉淳熙四年修
支盐仓在府衙东二里
常平仓在府衙东二百步
夏麦仓在府衙南二百步
受纳糯米仓在西门外一里
库务〔场局等〕
都税务在府衙东一里九十步
都酒务在府衙南一百二步
比较务在府衙南一百步
和旨库在府衙东二百六十步
激赏库在府衙东二里十步
公使库在府衙
军资库在府衙
甲仗库在府衙
架阁库在府衙设厅北
常平库在府衙西
茶盐库
经总制库在通判北厅
移用库在通判北厅
五分钱库在通判北厅
激赏钱库在府衙西
回易库在府城东北
醋库在府城东
造袋局在府东北
提举司惠民局在府东
汤浦纸局
新林纸局
枫桥纸局
三界纸局
合同场在
都物料场在府衙南子城内
受纳税场在府衙内
抽解竹木场在府桥
收籴糯米场在迎恩门外
受给场在府城东二十五里
排岸司在城南卧龙坊
浦阳府在城西四十里唐书志会稽有府一曰浦阳盖唐之兵府也今废
都作院在府衙南
省马上院在府衙西
省马下院在府衙西
潜火队在府衙西
衢巷
府城【隶会稽山阴】
越城之中多古坊曲图经所载闲可考知曰千秋坊【以千秋亭名蔡邕得椽竹以为笛】曰礼逊坊【以陈嚣逊地名】曰解愠坊【以王右军书扇名】曰龙华坊【以古龙华寺名案江总修心赋梁太清二年尝避地此寺】曰元真坊【以张志和所居名案本传后更名回轩巷】曰澄波坊【以方干池名】经行其闲宛然犹故处也曰卧龙【以山名】曰锦鳞【以桥名】曰照水【以湖名】曰都赐【以埭名】曰义井【以井名】曰天长【以观名】曰贤良【以齐唐名】曰富民曰观仁曰清道曰德政此皆旧坊至今存者其它更易盖漫不可知矣案图经隶会稽坊二十隶山阴坊十有二厥后增益视旧三倍不可胜记乃若甘露坊【耆旧云古甘滂巷是】锺离坊【以锺离意所居名】竹园坊【以陈嚣竹园名】笔飞坊【以江淹所居名】虽复后出于古有取焉若日池坊月池坊【地皆钱武肃王所凿故坊以池名】因吴越而重也名之美者曰秦望【以门名】曰蕙兰【以桥名】曰杏花【以寺名】曰花市【以市名】淳熙乙未郡人詹君【骙】既冠多士德政坊始更名状元坊后二十一年而莫君【子纯】继之于是复立状元坊矣
剡县一十坊皆如旧经进德益咏礼义清河嘉会兆庆集贤通安丰安齐礼
诸暨县二十坊八如旧经九更名三创立招贤西施【以西子所游处名】范邻【以近范蠡坛名】永宁临津永寿安仁劝农【旧】制锦集货华缨浣溪彩织道山台辅使星芝山【更】相门神秀状元【创】
萧山县三坊皆如旧经清风【以许询宅名】招贤【以江淹宅名并见寰宇记】通阓
余姚县一十坊九如旧经一更名履仁清和待士崇礼训俗通德太平时清永宁【旧】双桂【更】
上虞县一十三坊皆如旧经尚德尊贤照位崇义恤孤纯孝好学属文农务廉贾思仁重义习古新昌县四坊皆如旧经康乐【以谢灵运所游止名】霸越千秋
太平
凡此诸县坊曲所以得名不能尽举若诸暨之西施范邻萧山之招贤清风新昌之康乐盖古迹尤着云
馆驿
府城
蓬莱馆在卧龙山之左【史魏公建盖府东亭旧址高宗皇帝巡幸尝泊御舟于此吕颐浩奏事尝曰臣等昨夕宿提刑司在 御舟□数步即谓此也】东问津亭北通川亭皆临府东大河【即古箪醪河是】水光映发望之如图画舟车既届必有次舍焉而实一州佳观也子城东门有丰宜馆今为观察判官署城西迎恩门东五云门皆有亭以送迎
御香则繇
陵寝寓是也案图经唐观察使李绅尝于府东建候轩亭今废【袭明子葆光录称皮光业微时梦亭上偶人皆列拜觉而自负后果知东府事故老云翟忠惠公帅越亭尚亡恙公出有风罥其伞寘栏干上或谓亭神实为祟也公怒即日撤毁之今市人犹称轩亭】府东北有安轺驿是为轺亭亦废
诸县
会稽县有东城驿在县东六十里今废馆二以待朝陵官属在县东三十五里有上马亭
山阴县有仁风驿在县北三里柯桥驿在县西二十五里钱清驿在县北五十里
剡县有访戴驿在县东南五十五步戴溪亭在县南二百十步
诸暨县有待宾驿在县西南六十步今废兴乐驿在县南五十里今废亭阔驿在县南二十里今废使华馆在县东百六十步枫桥驿在县东北五十里
萧山县有梦笔驿在县东北百三十步临川亭在县西北九十步萧山馆在县西北百二十步驻旌亭在县西一十二里日边驿在县西一十二里候春亭在县之东门渔浦驿在县南三十六里
余姚县有宁波驿在县西五十步今废津亭二在县北一里
上虞县有金罍驿在县东二百步池湖驿在县西南五十里之明亭在县东一里适越亭在县西一里
新昌县有南明驿在县西一百步天姥驿在县东南五十里
诸县亭驿兴废大略在是其闲岁月非有故实不复具书若戴溪亭梦笔驿一时风流皆可想见也
邮置
周官行夫掌邦国传递注曰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乘传骑驿而使必有顿止之次故传置驿因皆为次舍之名田儋传横至尸乡厩置张敖传要之置厕魏相传客诈止传文帝二年十一月诏曰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给传置之类是也颜师古注去置者置传驿之所盖至唐而后谓顿止之次为驿也唐季五代以前犹以民给其役谓之递夫
皇朝建隆二年乃悉以军士充谓之铺兵而为之制非法不许辄入驿役铺兵与法所许而过其数者皆抵罪有急脚递马递步递三等元丰六年八月始用金字牌【牌用朱漆以金饰字靖康元年尝改用惟黄牌朱字 高宗皇帝中兴乃复旧制】令急脚递传送
御前文字尤速于急递矣盖放古羽檄之意也稽留尺一罪至配流甚者上其罪能不废其事亦次第推赏绍兴五年诸军斥堠铺专承军书其刑赏亦如之三十二年十一月又放斥堠之法立摆铺递军书与他文书之最急者降此则步递也而谓之常程然步递亦有京递省递之别如令甲所云文书当递赴京者因谓之京递绍兴五年有
旨诸路机速文书许入
尚书省急递故又因谓之省递焉今州境属县八凡为铺四十三铺兵三百八十一人东南接明台婺西达于
行在所
狱
府院在府衙南
司理院在府衙南
市
照水坊市在城东南二百步
清道桥市在城西一里
大云桥东市在城南二里属会稽县
梅市在城西十五里属山阴县梅市乡乡有梅福里旧经云梅福传有人见福会稽变姓名为市门卒十道志云即梅福为监门处陆左丞适南亭记梅山少西有里曰梅市即此
古废市在都亭桥南礼逊坊旧经云蓟子训货药于此列仙传云蓟子训齐人卖药于会稽市时乘青骡往来忽然不见
大云桥西市在城北属山阴县
龙兴寺前市在城北二里傍有市门桥其北街曰市北街寺今废
驿地市在城北二里
江桥市在城北五里
堰
会稽县
曹娥堰在县东南七十二里唐光启二年钱镠破韩公汶于曹娥埭与朱褒战进屯丰山后埭遂为堰治平中齐祖之撰曹娥重修廨宇记云自阳武之越堤开封之翟桥总为堰者二十七曹娥其一也
东郭堰在县东南三里
陶家堰在县东四十里
都泗堰在县东三里宋何(太祖庙讳)至都赐埭去郡三里因曰仆弃人事此埭之游于今绝矣梁江总言王父昔莅此邦卜居山阴都赐里都赐今作都泗【案江总言王父莅此邦乃江彪也事见别卷】
茅洋堰在县东三十里
矾江堰在县东二十二里俗作凡江
政平堰在县东十五里
王家堰在县东五十里
称浦堰在县东北三十里
杜浦堰在县东五十五里
董家堰在县东七里
严浦堰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瓜山堰在县东四十二里熙宁中越州检照会稽山阴共管(石契)闸水(石达)一十六所瓜山堰之一
白米堰在县东六十五里
言家堰在县东三里
苦里堰在县东北五十里
新埭堰在县东七十里
夏家堰在县东四十五里
彭家堰在县东五十二里
石堰在县东五里
山阴县
南堰在县南一里
三江门外堰在县东北七里堰之北有则水牌
湖桑堰在县西十里堰□有小市居民颇繁
白楼堰在县西四里常喜门外堰之西有则水牌政和中立旧经云汉江夏太守宋辅于种山南教授白楼亭世说许玄度孙兴公共商略先达人物于此注云亭在山阴临流映壑今堰属山阴县界下临溪流昔之白楼亭斯近之矣俗呼常喜堰又名湖(土詹)堰
钱清旧堰在县西北五十里
钱清新堰在县西北五十一里嘉泰元年置先是小江南北岸各一堰官舟行旅沿泝往来者如织每潮汛西下壅遏不前则纷然斗授甚至殴伤堰卒革日继夜不得休或以病告提举茶盐叶公【籈】因寓公之请始为之仍于堰□各置屋以舍人牛盖捐镪二百万而两堰落成人皆便之
萧山县
西兴堰在县西十三里古西陵也水经云西陵湖一名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盖山湖水上承妖皋溪下为浙江谢惠连有西陵遇风寄康乐诗见文选东坡杭州试院诗云为传钟鼓到西兴
槠木堰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地旧多槠林
碛堰在县南三十里
从塘堰在县南二十五里
太末堰在县东二十五里旧经汉会稽郡有太末县韩文 太末之里案太末今信安郡堰名 里也
凤堰在县东一里梁郭原平常于永兴县南郭凤埭助人引船凤埭意即此也
凑堰在县东一里
杨辛堰在县东一里
单家堰在县西一十五里
章家堰在县东北一里
钱清旧堰在县东五十里
钱清新堰在县东五十一里
贾家堰
张九堰
螺山堰
余姚县
兰风乡堰一十三所
东山乡堰九所
开元乡堰二十三所
云柯乡堰一十三所
孝义乡堰二十三所
通德乡堰一十所
龙泉乡堰五所
烛溪乡堰四十八所
双鴈乡堰一十三所
梅川乡堰七所
上林乡堰三所
冶山乡堰三所
云楼乡堰八所
凤亭乡堰十一所
上虞县
梁湖堰在县西二十五里
通明北堰在县东一十里
通明南堰嘉泰元年冬始置海潮自定海历庆元府城南抵慈溪西越余姚至北堰几四百里地势高仰潮至辄回如倾注盐运经由需大泛若重载当谼则百舟坐困旬日不得前于是增此堰分导壅遏通官民之舟而北堰专通盐运
(内文阙)
瓜山闸在县东四十里
少微山闸在县东五里
曹娥闸在县东南七十二里
山阴县
玉山闸在县北一十八里唐正元元年观察使皇甫政始置斗门泄水入江后置闸
萧山县
清水闸在县西一十里二百步景德三年知越州王砺置清浑二水闸往来者便之王荆公萧山诗云灵胥引水清穿市谓此水也
浑水闸在县西一十二里
螺山闸在县东【县履仁乡需水溉田即启闸放小江水遇涝即泄水以入于江】
徐家闸在县西三十五里【县长兴赡养二乡地仰多旱遇决湖溉田先闭闸须二乡水足然后落闸放水夏孝乡】
谢婆闸在县西一十一里
村口闸在县西一十一里
余姚县
康堰闸在县东北五十里
横河闸在县北三十里
石堰闸在县北二十里
上虞县
夏盖湖闸在县西南四十里闸在湖之北
陈仓闸在县
横河闸在县
小冗闸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西溪湖闸在县南三里
孟家桥闸在县东南一里三步
清河坊闸在县东南一里
通明闸在县东一十里景德中置今废
斗门
会稽县
蒿口斗门在县东六十六里
曹娥斗门在县东南七十二里俗传曾宣靖公宰邑所置曾南丰鉴湖序云湖有斗门六所曹娥其一也
三江斗门在县东北八里三江说不同俗传浙江浦阳江曹娥江皆汇于此旧有堰今废为斗门东南通镜湖运河北达于海史记河渠书云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货殖传云夫吴有三江五湖之利国语吴越春秋载伍子胥之言曰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谓吴越地旧有三江通渠货利足以自殖民居其中无所移徙可也史记正义云松江古笠泽江也上江一名东江下江一名娄江于其分处为三江口国语注云三江者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也水经注云江水东径黄桥下江水又东径余姚县故城南江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也以地里考之史记国语所谓三江皆在吴不在越水经云江水径黄桥余姚县南者乃姚江也与今三江不合盖今江东北流由直北以达于海非特泝姚江而后至海也郦道元叙会稽浦阳江巳误其论三江不合固宜案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孔安国云江从彭蠡分为三共入震泽复分为三乃入海说者未以为当至他诸儒论载各异如颜师古云中江南江北江也郭景纯云岷江浙江松江也韦昭云松江浙江浦阳江也霢山苏氏云北江中江南江也王介甫云义兴毗陵吴县三所各为一江也禹迹巳邈书传浩渺未易折衷而史记正义独辨韦昭之注为不然盖以其江在吴越闲似是而非尔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水经引庾仲初扬都赋云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此江又为三矣顾野王地志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也今姑以吴越论之娄江东江松江者吴之三江也松江钱塘江浦阳江者吴越之三江也东径黄桥又径余姚县南又东注于海者越之三江也至如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今汇为斗门者越人所谓三江也俱存之以俟博闻之君子
山阴县
朱储斗门在县东北二十里唐正元初观察使皇甫政凿玉山朱储为二斗门以蓄水后筑塘湮废景德三年知山阴县大理丞段斐改造嘉佑三年知县李茂先尉翁仲通更以石治斗门八闲覆以行阁阁之中为亭以节塘北之水东西距江一百一十五里溉田二千一百一十九顷凡所及者一十五乡里人沈少卿绅撰记略曰沿湖水门众矣广陵曹娥是皆故道而朱储为大曾南丰鉴湖序云去湖最远者朱储斗门也
新泾斗门在县西北四十六里唐太和七年浙东观察使陆(桓去木)始置【泾音径巳见水经】
广陵斗门在县西北六十四里
柯山斗门在县西北二十里
余姚县
东山斗门
云柯乡斗门二所
龙泉乡斗门五所
上林乡斗门五所
冶山斗门
云楼斗门
烛溪湖东斗门
石堰斗门
上虞县
曹娥斗门在县西三十五里
七里斗门在县西二里
会稽志卷第五
户口
旧经具录两汉地理郡国志晋地道记太康地志及宋齐隋唐户口然领县多寡与今不同前汉会稽一郡兼闽浙而有之后汉则东浙与闽皆在焉吴又颇包江东至吴录领县乃兼有明州之境宋齐州郡志亦然是则前代户口之数不可用于今也惟唐志载开元二十三年户部帐可以较登耗其曰领县七者时新昌犹未置也今断自唐始
开元户部账户九万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
国朝大中祥符四年户一十八万七千一百八十丁三十二万九千三百四十八
会稽户三万四千七十六丁三万五千五百八十五
山阴户二千一百七十一丁三千八百
剡户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八丁五万五千六百
诸暨户四万九千六十二丁七万七千五百六十七
萧山户二万三千八十六丁三万九千四百五十三
余姚户二万一千六十三丁四万一千九百一十三
上虞户五千一百四十一丁二万八千二百五十七
新昌户二万三丁四万七千七百六十七
元丰九域志主户一十五万二千五百八十五客户三百三十七
嘉泰元年主客户二十七万三千三百四十三丁三十三万四千二十中小老幼残疾不成丁一十万七千七十二
会稽户三万五千四百六丁四万一千七百八十一不成丁一万四千三百七十八
山阴户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二丁四万六千二百二十七不成丁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七
嵊县户三万九千七百九十二丁五万三千五百七十七不成丁一万七千四百七十八
诸暨户四万二千四百二十四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一不成丁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七
萧山户二万九千六十三丁三万五千一百六十八不成丁九千四百七十五
余姚户三万八百八十三丁三万三千一百四十五不成丁一万二百三十四
上虞户三万三百三丁三万二千三百一十九不成丁九千四百五十八
新昌户二万八千八百二十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二不成丁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五
赋税
夏
户人身丁钱旧管三万六千七百六十五贯二百六十九文足
今催五万三千五百八十二贯六百六十八文省
会稽四千六百一贯四百三十文
今催六千二百二十四贯八百八十文
山阴五千一百三十七贯八百一十三文
今催六千三十八贯九百九十二文
剡县五千八百八十九贯八百五十文
今嵊县催七千四百一十二贯七百二十八文
诸暨八千四百三十七贯一百五十文
今催一万三百一十四贯七百五十二文
萧山二千四百五十六贯六百六十六文
今催二千九百三十三贯六百五十六文
余姚三千三百三十一贯八百六十文
今催五千四十七贯六百八十九文
上虞三千二百九十八贯二百文
今催五千一百二十六贯七百二十文
新昌三千六百一十二贯三百文
今催一万四百七十三贯二百五十一文
紬旧管九千一百六十四疋三丈八尺四寸三分
今催八千六百一疋三丈三尺四寸六分六厘
会稽一千四百六十九疋二丈二尺一寸五分
今催一千三百八十八疋一丈一尺一寸五分
山阴一千八百二十八疋一丈三尺七寸
今催一千七百九十四疋七尺五寸五分五厘
剡县九百二十疋二丈六尺三寸
今嵊县催九百二十九疋一丈四尺四寸一分
诸暨一千四百五疋三丈八尺三寸
今催一千一百六十六疋一丈四尺四寸一分一厘
萧山九百八十七疋一丈八尺八寸
今催一千四疋二丈六尺二寸三分
余姚九百二十九疋一丈二尺五寸八分
今催九百七十疋二丈五尺三寸八分
上虞一千三百三十五疋三丈七尺
今催一千八十六疋一丈一尺四寸三分
新昌二百八十七疋二丈九尺六寸
今催二百六十一疋三丈二尺九寸
绢旧管九万八千二百四十六疋四尺五寸
今催九万九千八百九疋二尺一寸九分四厘六毫
会稽一万一千一百六十八疋三丈二尺七分
今催一万三千七百一十八疋二尺一寸五分五厘
山阴一万七千六百九十四疋三丈八尺九寸
今催一万七千二百四十七疋一丈九尺四寸
剡县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七疋三丈二尺六寸
今嵊县催一万三千二百二十四疋八尺四寸四分三厘
诸暨二万八百二十疋二丈二尺
今催一万八千六疋二丈八尺六寸三分六毫
萧山一万三十八疋四尺一寸七分
今催一万四百八十八疋三尺九寸一分三厘
余姚一万一千八百一十疋三丈七尺
今催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二疋一丈七尺五寸五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陈伦炯
晋·杜预
明·杨尔增
(唐)韩愈
东晋·法显
唐·沈知言
清·许遯翁
唐·姚思廉
清·华阳散人
明·刘侗
唐·贾岛
明·高大器
唐·慧立
明·吴正伦
明·黄虞稷
唐·陈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