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1部分-南平县志
第1部分
《南平县志》
目录
卷 一
序
纬候表第一
附气候占验
历代沿革表第二
卷 二
大事志第三
卷 三
山川志第四 附水利关隘
卷 四
城市志第五
名胜志第六
户口志第七
卷 五
田赋志第八
捐税志第九
卷 六
物产志第十
卷 七
职官志第十一
卷 八
学校志第十二
卷 九
选举志第十三
武备志第十四
卷 十
实业志第十五
交通志第十六
外交志第十七
卷十一
礼俗志第十八
惠政志第十九
祠祀志第二十
卷十二
艺文志第二十一
诸家著作书目
艺文状疏议(一)
卷十三
艺文志 记 卷上
卷十四
艺文志 记
卷十五
艺文志 记
卷十六
艺文志 序
卷十七
艺文志 引 碑 铭 跋 书 祭文
卷十八
赋
五 古
五 律
五 绝
七 古
七 律
七 绝
词
歌 咏
卷十九
列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
循吏传第二十三
儒林传第二十四
文苑传第二十五
独行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一
忠烈传第二十七
孝义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二
列女传第二十九
卷二十三
方技传第三十
流寓传1第三十一
方外传第三十二
卷二十四
杂录第三十三
附拾遗
南平县志卷之末
序
重修南平县志序
(一)
南平昔南剑州治,延平四先生实生兹郡,有理学名邦之誉。余自束发受书,心焉慕之!民国二年春,奉简命观察是邦,见其君子读书而守礼,其小民安分而力作,隐然古之遗风也。然当更化之世,患锢闭,而利交通。于是首兴工艺,兼事农林,开学校以教之,而冀贫瘠者庶几富庶焉。政暇之馀,首披邑志而读之,旷阙百年,慨然兴叹!洎夫民国五年,兼省长李公,允议会修属邑志之请,遂令行各属设局纂修。余忝分督修之职,以南平为观瞻所先之邑,命前令吴君栻聘邑之有宿学者,得蔡君笃斋、章君卓人以总其事。越四春秋告成,为表、志、传,其目三十有三,卷二十有四。其义例,参旧志与通志局订定凡例而为之,裒然巨集也。蔡君乞序於余,余以暇日展读一过。见其中凡邑之天时地利无不备,民之谣俗风土无不载,官之职守政事无不书,昔贤之嘉言懿行无不详;而又表忠,劝孝,敬节,崇义,幽潜必阐,遗逸必搜;其於人心风俗之间,顺而导之,激而扬之,可谓备矣。然而陵谷变迁,沧桑兴感。知故而不知新者,夏虫不可语冰也。可经而后可权者,君子不可虚拘也。故是志之修,定其部居,归诸体要。意虽主乎因,而损益折衷补苴荟萃,义兼取乎革。诚以政由俗革,道与时通。吾愿读是志者,知损益因革之异宜。而奋发振兴之。尤有待於邑人士也。是则余之所厚望也夫!
中华民国十年一月温陵蔡凤序于建安道署
(二)
南平,东越之奥区也。城扼于山,溪乱于石,其巅崖律崒件1急流惊湍,若有抑郁不平之气者焉。顾地当闽北之中,居高建瓴,控三山而带两溪,噤喉水陆,屹然险固,又雄视上游一巨镇也。今天下亦多故矣,辛亥以还,政体改革,海内骚然。群不逞之徒,假名义而便己私者,所在皆是。延郡菁密,盗薮潜滋,始而行劫杀人,继且据城称变,闾阎荡涤,村市为墟。吾民颠沛流离之苦,有不忍言者。余奉令来驻是邦,蒐讨军实。里豪巨憝,既禽猕而草薙之矣。其惴软2胁从者,则传檄各邑,谕之归农。迩来幸稍安辑,得与此邦贤士大夫相接晤,温纯朴茂,蔼然有延平、豫章之风,又未尝不钦而敬之。兵事既戢,文治以兴,南平邑志之修,于焉告竣,邦人士请序于余,余维疮痍之甫复,而民志之日休也,抚今追昔,乐观厥成。为序其山川形势,与夫世变所经,概略如此。后之览者,亦将有盛衰兴复之感欤!若夫例别条分,征文考献,则自有在事诸贤之序在,兹不赘。
民国十年二月湘南徐镜清
【注】
1.律崒:山高峻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山则盘行岪郁,隆崇律崒”。
2.惴软:恐怕,怯懦。
(三)
昔韩宣聘鲁,见易象、春秋曰:“周礼在鲁”。故觇国者,知其国粹之能保,即知其政教风俗之所留贻也。夫地无广狭,治无大小;武城絃歌,而岩疆易使;单父卧治1而下邑得人。吾人一行作吏,百废待举。然有视为可缓而实急者,邑志是也。盖年岁代迁,有古人难作之叹,是以文献不足,愈久而愈失其真,及此而修之。是亦难得易失之时也。韩昌黎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故善作者必待乎善述,而后一邑之政事文章,叹观止矣。间尝考旧志,南平承有宋理学之盛,儒先辈出。人文荟萃,民朴俗醇,礼教灿然。越清初,邑始独为志。至嘉庆再修,迄今逾百年矣。洎民国初建之五年,闽省议会提议修各邑志。上峰令至,余闻之窃心焉喜!以为是亦礼教之一端也。使余邑国民睹是志,而知亲贤乐利之所由来者远,不亦善乎!乃於丁巳六年开局采访,延聘孝廉蔡君笃斋、章君卓人总其成焉。越四秋,修始告竣。走柬乞序于余,余观其条目整齐,门汇分析。令人一览,而知其事实悉备也,余何赘焉?然余有期於邑人士者,夫杨、罗、李、朱四贤之流风馀韵,远而未湮,在人能自得师耳。孟子曰:“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其是之谓乎。故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俱不朽。凡志之所载,曰某也遗爱在民,某也俎豆不祧。其他伟节瑰行,美不胜纪者,大书而特书之,亦以见斯邑政教之隆,风俗之美,有足多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九年孟冬上浣前署理南平县知事江苏吴栻谨序
【注】
1.卧治:称颂政事清简。
(四)
一邑之志,犹一国之史也。虽纪载有详略,体例有宽严,而述往事示来者,其义一也。南平为有宋四先生过化之区,吾道南来,人志蔚起。士食旧德,农服先畴。亲贤乐利之休,声明文物之盛,於今为烈。而邑乘之所流传,由来久矣。惟旧志自清代嘉庆以还,阙焉未修。事旷百年,文献之存者盖寡。而辛亥鼎革,时移势易,不胜沧桑之感。则咨诹博访,亦曰艰哉!然古者太史陈诗,以观民风。一邑虽小,亦在輶轩1之所采。征文考献,责在有司。邑乘之修,曷可缓乎。余於己未八年,权南平县篆。适邑人纂修邑志,将次蒇事,及今冬告成,请序於余。观其为书,条目灿然。一本省通志拟定凡例,而参诸旧志。搜罗必广,采择必严,信实录也。凡一邑版图之大,山川之胜,物产之富,诗书礼乐之贻,振废起衰之故。后之览者,得以兴感焉。於是邦文献,岂曰小补也哉。
中华民国九年岁次庚申仲冬月前权南平县知事汉阳周赓慈谨序
【注】
1.輶轩:轻车。古代帝王的使臣多乘輶车,后称使臣为輶轩使。
(五)
邑之有志,由来尚矣。然自欧化输入,人竞新学,凡志乘1之作,流俗多以不足重轻置之。而不知网罗散失,辨析是非,述往事以昭示来许,使读者慨然兴起,相与廉顽立懦2,革薄从忠,其关系於政教风俗者至深且巨,非仅以为文献之资已也。南平邑志,旧附於郡。其析而为书者,昉於前清康熙年间,朱邑令夔。越嘉庆十三年,杨邑令桂森乃一修之。自是厥后,迄民国纪元,中间相隔百年。可纪之事,指不胜屈。而阙焉未备,考古者每引为憾事!岁丁巳,吴前令希敬,始奉檄重修。聘邑中孝廉蔡君笃斋司总纂,并延致知名士,以赞襄其事。历四寒暑而书成。适予今春权邑篆,谋以付剞劂3。自愧於斯志,初未尝有所裨助。而窃以得睹成书为幸!因反覆读之,见其於沿革、山川、物产、职官、礼俗、艺文等类,可备一方掌故者,则为之斟酌损益,以仍其旧。於学校、选举、捐税、实业、交通、外交等类,其事属创举者,则为发凡起例,以启其新。而尤於循吏、名儒、忠孝、节义、以及文苑、独行4诸传,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凡以为励世磨钝计,意至深也。於戏5,操觚6者之用心可谓苦矣。夫南平为道学重兴,渊源所自之地。杨、罗、李、朱四先生之流风遗泽,至今未艾。以言道德,则师其言行之一节,便可为乡里善人。以言政治,则内圣外王7之学,班班可考。所谓措之一邑,而一邑治。措之天下,而天下治是也。世方更化,百度维新,窃以为政之要,必先之教,而教必本於道。政可因时以制宜,道则历久而不变。予昔幕游闽中,上游各邑。案牍之馀,每喜读四先生所著诸书。虽不能蕲至乎万一,而确有见修、齐、平、治之旨,如日月之经天,如江河之行地。今幸承乏此间,览斯编所载前贤之嘉言懿行特详,敢不以向所景仰者,而益加自勉!并期与都人士共勉之也哉。
中华民国十年岁次辛酉夏月代理南平县知事浙绍沈镜元谨序
【注】
1.志乘:志,记志。乘指史乘。
2.廉顽立懦:顽夫变成廉洁,懦夫变成立志。
3.剖劂:剞曲刀,劂曲凿,指刻印。
4.独行:独特高尚的节操。
5.於戏:同呜呼。
6.操觚:操,持;觚,木简。指作文。
7.内圣外王: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政为用。
(六)
今之世,我国国境内,就行政之便利,定为一地方,京兆1,二十二行省,四特别区域。综其下辖县,千有数百。考厥沿革,大半县各有志。然天文、纬候、山川、地理、人民、户口、赋税、物产、学校、武备、实业、交通、外交、礼俗、均有自然政治之关系;非仅征文考献,成一代之纪载史,徒备庋藏,而供蠹蚀已也。故以优良之人种,占优良之地势,便能相得益彰,日趋强盛。非是则日就衰亡,几为世界之公理。是以人文,固藉自然地理以发生;而自然地理,又非人文不足以发明而光大之。闽上游各邑,首指南平,本延郡之负郭。山溪奥阻,俯视省会,有类建瓴。以言用兵形势,诚力扼要。辛亥改革以还,中原多故,萑苻2因而俶扰。南平以上各邑,咸苦不靖。鸣镝在郊,絃歌顿辍。余以戊午冬,总师是邦,稍事绥辑,旋庆安堵。乃得进而与邑之贤士大夫,从容坐谈。知为有宋以来,理学名邦。杨、罗、李、朱四先生馀风未沫。士多读书守礼,小民亦知安分力作。固俨然具有优良之人种,非不可兴实业善交通,而犹未能锐於进化者,则地势为之也。夫民无异性,俗有异宜,因其利而导之,知其宜而制之。是在当局者善为之谋,非余言所敢越俎也。往与蔡镜湖道尹,握手南剑州戎帐中。见疮痍甫复,不禁慨然!世变日新,民生日困。文治之布施,不容一日缓。忽忽居诸,又已三更裘葛。余方理省防,驻福州,而邦人士以新修南平县志书成,持示一编,展读终卷。部居灿列,含有政治史,文化史之性质,足以发明地理人文之关系。视我国旧日府县志,编纂义例有进。且与余向日对政治家论治所欲言者有合也。爰乐而为之书数言简端,请还质之镜湖道尹,以为何如?
民国十年九月陆军中将前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省防司令皖亳姚建屏序於三山军次
【注】
1.京兆:即今北京。
2.萑苻: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后因称盗贼出没之处。
(七)
南平县志重修告竣,客有自剑津来,乞序於余,且谓:是书得以早告成功,非公暨蔡道尹之力不及此。余闻之而疑!请客自申其说,则曰:民国五年,奉令通饬各县设局重修志书。案南平县志,修於清嘉庆年间,迄民国纪元,约相隔百年。中间可纪之事,应行采访者,颇费时日。迨民国七年,采访略备,而南北构衅,敌焰方张。永、将、建、泰各县相继沦陷。所在志局,辄遭蹂躏,稿底无有一存者。而南平处峰火紧迫之中,局内诸同志,独得相与从容讨论,起讫仅及四载,编纂成书。当日设无我公身临前敌,督率各将士拚力捍御於外,蔡道尹之维持秩序於内,曷克臻此。且也南平为上游之枢纽,即省会之咽喉,倘有疏虞,非但志局早为永、将、建、泰之续,其影响所及,盖有不堪设想者。迨后划界严守,旋将各县完全收复,地方无事,我公奉令,整旅回省,都人士思之,敢忘其所自也?余曰:当日之役,尝胆卧薪,枕戈待旦。幸不负国负民,此皆文武职守所当然。且系密承督帅李公、师长姚公,默示机宜,详为指挥所致,半亦一方文献之幸,余与道尹何力之有焉。惟念余奉令调省,已一年矣。闻客语,追维畴昔,与蔡景梧道尹,誓死保守延城,其情景仿佛若昨日事。虽不敢引为己功,而上游为理学名区,足见三代之直道犹存,其意至可钦佩!独惜余武人,於文翰一道,素未精究。且是书精义已为鸿篇巨制,抉择无遗,亦无取再赘。兹只将与客问答之言,拉杂书以付之。其可灾梨枣与否?尚希诸君子酌之。
皖六张清汝志於闽垣防次
(八)
观政於朝,观俗於野。国政之张驰,恒视出治者之良否为转移。而风俗之隆替,则在士大夫平日之所蕲向,与夫提倡者何如耳。国史纪一代之掌故也,而于风俗每略而不详。志乘纪一邑之文献,而于风俗政治均莫能外。此輶轩之采之所及,而观于乡,有以知王道之易易也。南平风俗,夙号敦庞。自有宋大儒迭出其间,而海滨邹鲁称极盛焉。今虽代远年湮,而入其邑聚,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型仁讲让,先儒之流风遗俗,犹有存者。且地居东西两溪之总汇,形势险要,山川阻深。不独物产如松杉竹箭之属,为天然之宝藏;而九峰蟠结,诞生哲人,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均占优良位置。故志书所载,如隐逸,如节孝、如道学、如文艺,皆足以昭往古,而示来今,则邑乘之纂修,其关系顾不重哉。蔡笃斋先生,为逊清名孝廉,实纂其事,成一家言。越三载而书成,越六载而书始付梓。维浚绾篆斯土,两度春秋。但惜军书旁午,於教养两端,阙然未讲。既无以尽公仆之任务,将何以慰我都人士喁喁望治之忱。尚幸是书告成,洛阳纸贵。有以卜邦人君子,披阅是编,而知风俗之醇茂,非一朝一夕使然;与其典章文物,所以相养相生者,此来有自。有为之先,尤贵有为之后,庶循既进之程,而益臻光大也夫。
南平县知事刘维浚谨识
延平兵房建筑纪事
国家建筑,以容俎豆,讲军实,至重至要。延平居闽省上游,文则有县、有府、有观察使。武则制设协参专员。改革后,制度稍易,然为军政要区,固昭昭也。予於民国七年冬,领全旅道出是邦,警在疆圉,重师阗溢1。旧建协戎官署,庳湫狭隘,无以容有众。借止祠庙,又苦不足。於是露宿与占栖民居之事,往往不免滋舆议,堕士气,岂不与国家讲军实本旨相径庭哉?九年冬,奉大府命,设防来延,亟图维之,牵于事未果也。迟至十年仲夏,择有昔时练兵,俗称小校场之地,占城东北隅。位于道署县署之北,背山面河,爽垲高亢,讲军实甚合也。爰截西周一百七十丈,建筑兵房四列。列各袤十七丈九尺,广六尺。迤东正中为营部,再折而东,地阔百余丈,岁时训练操作,于是乎在。旅司令部位其西,东北向崇楼耸立,超出兵房丈有咫。若以楹计之,总百五十六。用木四万有奇,砖石二十五万,瓦六十九万,为夫日百五十余。始自民国十年八月,竣工民国十一年二月。费银蚨二万八千一百八十一枚。其为役亦大矣。夫耗民力以事工作,令甲所禁。予之毅然决然为此者,实以延平为闽省上游要区,而怵心古人讲军实不可废,其必有以见韪于邦人君子也。谨揭其本末,以告来者。
津门王永泉识
【注】
1.阗溢:充满众多意。史记?汲郑列传:“宾客阗门。”
(九)
南平,东西二溪合流处。溯西溪而上之,则杉关在焉,适赣之孔道也。溯东溪而上之,则仙霞在焉,入涮之要冲也。蜿蜒各数百十里,以汇於城下,是曰闽江,委宛慓疾,有建瓴之势,为闽北一都会。不幸而有事,尤为兵权谋家所必争。汉初,属闽越王无诸封壤,其入版宇稍晚。暨宋罗、李诸大儒,相继挺生,与朱文公师友传习,有理学名邦之目。岂非清淑灵秀之气,郁之久而泄之盛耶?其君子则朴厚而有守,其小人则耕田力作,以事其上。无甚富,亦无甚贫。其山川阻深,一是奇邪淫巧之物,不易达於观听。虽为矜异喜新者之所不足,而先王遗风,亦赖是廑存而弗坠,挽近以来,习俗锐变。至於辛亥改革事起,国是棼如,迄无宁宇。黠桀好乱者,小则鸠合丑类,肆劫夺;大则盘距郡县,自立名号,与政府相抗。南平以形胜之势,国家常置重旅,以资控御。闾阎之间,萧然苦兵矣。乌乎!文物之地,沦於萑苻。给足之乡,变为凋攰1政教之失,由来者渐矣。予於去冬,奉令援闽,入自杉关。既由福州返旆回指,遂拜闽北护军之命。间与文武僚佐,推阐本原。窃以为诘奸禁暴,起痼扶衰,固非苟且补苴之治之所能为也。适邑士绅以新志脱稿,属序於予,见其提纲挈领,又能洞明乎世运递嬗之故。以斟酌於典章制度,因革损益之宜,故其言皆有体要务可行,独於正人心厚风俗三致意焉。有欲跻斯邑於乐利者,斯志其先事师也。毋亦诸大儒在天灵爽实式凭之,裨斯志适成於斯时。岂徒逞该博,摭旧闻,琐琐撰著者媲哉。爰亟书此以归之,并速其付梓云。
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荫威将军闽北扩军使周荫人撰
【注】
1.凋攰:衰落。
新修南平县志序
邑志列在乙库,隶属舆地,亦为政书之一种。盖其所志,皆有关一邑之大,言治者所宜取资也。南邑旧附郡,清圣祖时,始独为志。一修於仁宗之十三年,旷百有余岁。至民国五年再修之。邑孝廉蔡君建贤实总纂任,四阅寒暑,乃告成书。凡为表、志、传共若干篇,自纬候沿革以下,皆踵事旧志。其捐税、实业、交通、外交则新增者也。可谓得因革损益之宜者矣。予窃重有慨焉!从来言治者,莫亟於教养。学校者,教之事也。科举废而学堂兴,作新人材,于是乎赖。强迫教育,未能起行,故南邑国民学校及高小学校可记者止此,则民有失学者矣。实业者,养之事也。南邑工厂仅具雏形,商无巨资,服贾不远,农、桑、林、矿,墨守旧习,则民有失业者矣。非志者之阙也,司教养者之责也。乌乎!经正民兴,邪慝不作。迩来信教自由,垂为法令。在我者失所固有,则人必起而代之,势也。古者取民有制,今则厘金未裁,新捐毛举,苛敛无艺,而企业者益多沮丧,亦势也。读外交、捐税二志,而叹志者之独有深意焉。民国十一年冬,政府有援闽之役。予荷戈东迈,入自杉关,目击夫兵匪纵横,村落离散,心窃痛之!其明年夏,复因缘时会,承乏一道。顾以军事倥偬,飞刍挽粟1,迫无暇晷,百废莫修。用敢刺举斯义,以冀他日,而望后贤,且以明吾恧也。南邑有理学名邦之目,四先生之遗泽未沫,诚能干戈早息,得良有司敷治其间,劳来辅翼,以蕲复当日之盛,亦易易事,其必将取资於斯志也,无疑也。邑士绅以行将付刊,谒序於予,爰书此以为之序。代理建安道道尹江宁孙毅威撰。
【注】
1.飞刍挽粟:迅速运送粮草。
(十)
志者记也,因事以成文,而义亦寓焉。义莫备於经,而可通诸志者。取诸易,以观化,则美利滋;取诸书,以观政,则法守昭;取诸诗,以观风,则习俗正;取诸礼,以明节,则名分章;取诸乐,以导和,则德化美;取诸春秋,以起例,则统纪明。始于邦邑,而达于天下。故和亲康乐,可勒为书。虽时势迁流,古今不相沿袭。而所谓经正民兴者,其致一也。将欲通变宜民,因时成俗,存几希于既往,垂法则于将来。一邑虽小,则斯志之修,洵为邑者之先务也。我南平本延郡之负郭,志旧统于郡。至前清康熙季年,邑令朱公夔始析郡志为书。嘉庆十三年,杨公桂森宰斯邑,又取官枝亭太史旧稿,而重脩焉。事实文章,灿然大备。然自咸同以降,遭时多故,旷阙百年。由今思之,凡诸所见所闻所传闻之有待于志者,何可胜道。乃者民国肇兴,岁丙辰,闽省议会诸君子建议,以时修各邑志。省兼长李公韪之,遂命实行。越明年,建安道尹蔡公镜湖,邑长吴公希敬,询于郑君鼎铭,林君泰阶,谬举余以司纂辑。于仲春月朔,开局采访,并延章君卓人、陈君玉川、卢君光周、叶君干臣、以襄厥事。增损前志,奉省通志局订定凡例,以为标准。余自维浅学寡闻,不足承大雅之后。然于旧例之相沿者,新政之奉行者,未尝不讨论而悉书之,以期合于记事之义云。时客有询于余曰:“吾子修兹邑志,皆前代之陈迹。昔重于九鼎大吕者,今之刍狗也。方今政尚共和,选贤与能,天下为公。内崇两院,外建议会。下至一乡一邑,莫不尊重法治。以兴教育,则中小层升,农商并肄。以讨军实,则海陆林立,警备区分。以利交通,则邮电风驰,航轨云集。修邦交于四海,绍正统於中原。吾子将何以扬厉铺张,壮共和之新猷,而游大同之极轨也,岂不懿欤,而何以旧闻为。”余曰:“子言固然,抑知志之所以为义乎?夫义以文显,亦以事明。昔者六经之作,皆载道之文。而易设爻象,书纪政刑,诗托名物,礼详仪则,乐隆祭享,春秋重会盟谨灾异,未有舍事而拟议者,圣人所谓载诸空文,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虽一邑之纪载,略而未备,然功德文章之不朽,忠孝节义之可风,犁然有当於人心,故闻者莫不兴起。况吾邑先正典型,前修未远。延平四先生之风,犹可私淑也。故家遗老,世德相承。有清一代之盛,犹可得闻也。湮没不彰,余滋惧焉。他如天文地舆,所以建置。民生物产,所以保聚。政教风俗,所以纲维。皆一邑关系之大者也,又乌可忽诸?夫兴废举坠,良有司之风也。抱残守阙,邑人士之耻也。”於是网罗补辑,上接嘉庆之季,以迄民国八年。为表、志、传,其目三十有三,俾后有可考焉。语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其所以修之之义也夫。
中华民国九年岁次庚申季冬月总纂蔡建贤谨序
(十一)
今使贤守令,欲求治理,而察我一隅之土地人民政事,其中险易盛衰,隆污消长之所由分,人不能详。又使士夫,欲证学说,而考百年来之土地人民政事,其中险易盛衰,隆污消长之所以推迁,人亦不能详。是志之不可已,而修之尤不容缓。南邑至今日,萑苻滋蔓,墟郭鼎沸。人不安居,涂罕顺轨。萧楼杨亭1之迹,荡乎荒烟。班刘略2之士,伤彼行路。顾欲援古证今,修举废坠,与秦中、渼陂、槐野、苑洛、泾野、对山诸先生之著作,洁长较短,欲资以磨世厉钝,有类揖让之救火,人将以不知务訾之。孰知区区二十余卷,如鲁灵光3,如广陵散4,即千钧一发之所维系,事无有重於此者。时余副长省议席,决议修各县志,省通志局。参时宜,新颁体例,以期一律。弥罅芟芜,移事属类。去其不必载者什之二三,益其所当载者什之五六。标举范围,不容其增减出入。以符国不异政,书则同文之治。邑志残缺者,已百年。山川犹是也,而东浙、西赣,其间带砺5沧桑几何处。户口依然也,而城乡九区中,其间赋丁息耗几何所。礼俗则自有清中叶后,可称道者几何代。人才则绍四先生之绪余者几何人。在官之政治,可以见仁见智,新旧适宜者几何事实。在野之潜德,可以迈众式俗,昭垂不朽者几何名称。设时际盛平,遗老凋零,犹不易从容载笔。况一罹咸、同之离乱,再经鼎革之变迁。散佚无考,传闻异辞。所得者非片羽,即鳞爪耳。徒姑取已陈之刍狗,而丹黄箧衍焉,又奚修之为?幸而指南之车,若辙可循。大同之奏,无弦弗改。必具有作史之三长,识其大者,举一端,而古今上下治乱,倚伏之故无不详。树一论,而源流升降,补救损益之计无不备。识其小者,而舆图水利,俗尚民情,诗歌物产,皆能考察周至。上足以供輶轩之采,下足以垂惩劝之资。此程篁墩之新安文献、李元仲之宁化志,所以推独步也。兹役为邑中积学耆硕,笃斋蔡先生总其事,而赞襄者皆一时隽选。卷仍其旧,编年纪事,以春秋及鉴、史为本。而志传则准之迁、固。事必穷其源流,人必核其素履。无择不精,无语不详。余复膺民选,供职中央众议院。岁时归休,与家兄元勋亦时参商榷,以献一得之愚。迨校仇既竟,复卮於无耻败类,媚蚀指定之费,以是迟迟付诸手民。今幸考献征文,裒然成集。庶后之为官者,求治理之沿革。为士者,证学说之是非。胥於此穷源竟委,而奉为南针也,志其不虚续矣乎。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春三月邑人郑元桢谨序
【注】
1.萧楼杨亭:指六朝文物。
2.班艺刘略:班固文艺和刘歆“七略”,指有识之士。
3.鲁灵光:汉鲁王灵光殿,时诸殿毁坏而灵光独存。指硕果仅存之意。
4.广陵散:琴曲名。晋稽康善弹此曲著称。指康死无人能弹,珍罕之意。
5.带厉:河如带,泰山若历
重修南平县志跋
余感时崛起,整士卒以拨乱维新为职志。膺戍守闽北之命,思所以保境安民,尽力武备外,於文化尤兢兢致意。公余辄延揽明哲,而隆以客礼,畅所欲言,以省余所推行者之中规与否?客曰:“闻公在故乡,脩宣圣殿,新文公祠,重订尤溪县志,重视文献,不一而足。今兹倡捐俸,新建道署,复令县署亦建葺如仪。可畏可象,民具尔瞻,其政在涤旧乎?”余曰:“官廨为文化观瞻,一部之仪表,不敢沿旧也。”客曰:“自延城下达囦关,久苦行役。新修路政,平平有期,其力毋太劳乎?” 余曰:“交通凡百所关,文化尤巨,不敢惮劳也。”客曰:“科学之兴,岩疆较滞,改良中校,志在育才。”余曰:“延郡为闽北观化要枢,教育不兴,则人才衰歇,何以图存?”客又曰:“方今宰民社者,为洪君钟元,重文礼士,政通人和。为地方得人庆,亦公知人善任也。”余曰:“嘻!亲民之职,关系千钧。佥以为宜,心滋慰矣。”夫以铜为鉴,可别妍媸;以古为鉴,可资取舍。邑乘一文化昭明之鉴也,驻节伊始,欲洞悉山川人物,风俗物产之掌故,籍以收因地制宜之效。继而知南平县志,於民国六年间,经耆旧蔡笃斋孝廉总纂其事,而章、郑诸先生实分任之,迄九年告竣。初因地方多故,付梓迟迟。嗣以印刷手民数易主,失信羁延,迄今未订成帙。爰先索阅稿本,知山川据扼要建瓴之势,人物产罗文质、李文靖之贤。察其风俗敦朴,君子则尚志而守礼,野人则聚族食力,不肯轻去其乡。考其物产丰饶,竹木纸笋,交易生活,山谷有天然之利,洵昔人所称为理学名邦也。而其中纲目厘然,於沿革建置利弊损益,美恶盛衰,靡不罗缕洞贯,穷溯本原,旁达支委。与新颁修志通用凡例悉合,不可谓非一方之文献。会当协尽棉薄力,促是编及早成书,俾鉴古者有所考镜。而余亦不至贻马上求治之讥,则幸矣。
民国十七年戊辰孟秋之月沈溪卢兴邦撰於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司令部附修理道署记,重修南平县署记二篇。
重修延郡旧道署记
道制既废,听道署之存毁可也,安用重建为?曰:是有说,闽之道四,闽海、厦门、汀、漳各隶郡二,建安独隶郡三。各道郡与郡间,恒自为风气。而延、建、邵三郡,民风较齐,一十七县团结之精神,履兹署,可想见焉。鼎革以来,岂惟废道,即府制亦无存。后生小子,将不知有延、建、邵之名,更无徭1知三郡齐一之风气。存道署以考其辖境,藉觇未废道以前,三郡联系之迹,其有关掌故为何如也。今制闽北县凡十六,直统於省政府。而会城遥隔数百里,窒碍滋多。地方驻军,又多半直辖中央,征调靡常,与十六县不相胶附,疑此制不可以久也。物穷反本,去道之名,存道之实,或不能任兹署之湮没乎?延郡廨舍多依山,惟旧道署建於平地,故有堂曰履平,胜概也。以名胜论,重修亦宜。今缁黄2之徒,各修葺栖止之所。乃旧时廨宇,必夷为瓦砾之场,不使稍留陈迹而后快,是诚何心?有此数因,遂倡重建之议。顾署之倾圮特甚,其失修盖已久矣。考南平县志,延、建、邵分巡道署,设於康熙六年。逮乾隆三十年,巡道杨仲仁重建。嘉庆八年,巡道戴求仁重修大堂二门。自兹以迄建安道尹时代,其有无改作或缮治,纪载阙如。然观其倾圮之情状,足知历时二百余载,或补苴罅漏,未遑修建;或并补苴3罅漏而亦靳之,宜乎风雨漂摇,岌岌若不可终日也。兴邦籍隶尤溪,实建安道之旧部民。比岁治军剑津,与延、建,邵属十六县长,有缟之谊,遂驰书各县长,告以修复旧道署之用意。各县长以余意商诸父老,询谋佥同。曰:民国疆域变置不常,吾延、建、邵三郡,后此之如何分析或归并,未可知也。欲知旧日三郡团结之精神,必以旧道署为征信之物。继自今,凡属公家机关,苟为三郡人民宣力,不偏於一郡一邑者,咸可坐斯署之堂皇,以发号施令,虽兴作而不虞靡费也。遂醵金4如数,具详副碑。余之意既见谅於父老,遂鸠工庀材5。经始於戊辰孟春,至岁暮而落成焉。署之占地既广,而瓴甓椽柱无完者,匪云修缮,改建而已。仍称旧道署,名从主人也。然欲存控驭三郡之规模,以追溯三郡团结之盛,故自堂庑以至庖湢,悉如旧制无改。称为旧道署,信与旧道无或殊也。三郡人士,尚有未明余意者乎?请睹斯记。
中华民国十七戊辰年冬月沈溪卢兴邦作於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司令部
【注】
1.徭:即由。
2.缁黄:僧道的代称,和尚穿缁服,道士戴黄冠。
3.补苴:补缀,弥缝之意。
4.醵金:集资。札记礼器:“周礼其犹醵与?”
5.鸠工庀材:聚集工匠,备具材料。
重修南平县公署记
延平古剑津,闽上游雄郡,南平其首邑也。地当孔道,以冲繁闻。溯流1而上,峰嶂回环,溪河湍急,盖成为天堑焉。鼎革以来,频年战争。官斯土者,辄因政局纠纷,席不暇暖。旧有公廨,遂听其风雨飘摇,莫或修葺。余於丁卯暮春,奉檄宰斯邑。初假同善社治事,以湫隘嚣尘不可居。复迁於箭道旧址,虽暂可栖息,而犹弗便於从公也。幸绥靖委员卢公旌旗莅止,谓:临政亲民,发号施令之地,宜宏厥规制,以壮观瞻。特命缮葺南平旧署,乃集绅商议醵资,众咸踊跃。於是鸠工庀材,兴始於五月十日,告成於九月望日。昔之断瓦颓垣,今则易为高甍巨桷。居其间者,虽官书堆几,而神志开朗,忘其案牍之劳。公暇与宾僚,俯仰徘徊,弥复得少佳趣,视旧日湫隘嚣尘之所,相去若天渊矣。署之沿革,志乘弗详。而廨榜尚约略可考。今之县署,为延平府署,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事傅尔泰建。同治四年知府事张文彬重修。民国元年府制废,遂改为南平县署。迄今岁始议修治,距同治四年重修之期,历时盖五十余载。当多事之秋,大都因陋就简。非卢公提倡,不能兴兹役。非各界襄助,不能观厥成。余与掾吏,鞅掌2余闲,获有偃息优游之乐者,皆出自卢公与都人士之力,虽不能文,乌可以不记。
中华民国十六年九月沈溪洪钟元识
【注】
1.溯流:逆流而上。
2.鞅掌:失容。指公事忙碌,无暇整理仪容。
重修南平县志官绅姓名
督修
福建建安道道尹 蔡凤 本省晋江
署南平县知事 吴 拭 江苏吴县
署南平县知事 袁世钟 湖南
权南平县知事 周赓慈 湖北
署南平县知事 程光棨 安徽
权南平县知事 沈镜元 浙江
署南平县知事 卢榕林 福建顺昌
署南平县知事 刘维浚
总纂
前清举人 蔡建贤
协纂
前清举人 章云汉
分纂
前清拔贡 陈厚华
前清岁贡孝廉方正 叶玉桢
前清岁贡 卢书方
前清进士 郑元桢
前清拔贡 林升平
前清恩贡 王瑞槐
前清恩贡 卢金声
提调
省立第四中学校校长清优附生 郑元勋
采访
前清附生 龚鼎元
前清附生 陈上鋆
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清附生 陈德章
前清附贡 杨圣箴
前清廪生 徐寿图
前清岁贡 应进元
前清岁贡 高仰之
前清附贡 应昭德
前清附生 李在屏
前清廪生 胡震亨
前清廪生 陈文英
前清附生 欧国龙
前清附贡 蔡建泉
前清附生 林日新
前清附生 傅赞和
前清岁贡 杨宗坡
前清附生 官辅宸
南平阅报所所长 叶玉琼
监印
福建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蔡绍伊
校对
福建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陈承虞
福建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徐泰润
福建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应锡华
福建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胡光祖
凡 例
一原志总目三十有八,为卷四十。今参用省通志局订定通例,首列纬候、沿革二表。次列大事志,以累朝蠲赈征抚灾祥汇载焉。又次山川、城市、名胜、户口、田赋、捐税、物产、职官、学校、选举、武备、实业、交通、外交、礼俗、惠政、祠祀、艺文、列传、循吏、儒林、文苑、独行、忠烈、孝义、列女、方技、流寓、方外、杂录、总为三十三门。稍有更订,与原志大同小异。惟自嘉庆十五年后,以至民国五年前后,遥隔百有七年。事实人物例应增者甚夥,虽多方采访,难免挂漏贻讥。
一民国肇造,所行新政,大半胚胎清末。南邑风气初开,如实业、交通、外交等事,寥寥无多。惟捐税重叠杂出,不宜同载。正赋另立捐税一门,以冀政府省啬,而轻斯民之担负。
一邑现裁府职官一门,应增道府二职。查府志修自乾隆三十年,以后阙如。今宜照府志,增道府职官,并增府儒学教官,及各贡生题名,以免日久无考。
一旧志山川一门,末附水利考。其所资以灌溉田亩者曰坝、曰圳、曰陂,亦既罗列无遗。若坑涧之水,皆汇入东西南三溪,并无湖泊巨浸可言,故不另志水利。一儒林并载杨、罗、李、朱四贤。或以杨与朱不生斯地,然四贤渊源一脉,过从讲学,胜迹犹留。且其子姓裔孙,现隶邑里者较多,故备纪之,以励后学。
一忠烈及循吏,政绩卓著为作传,余但题名。邑人仕绩孝义,卓有可称者,亦应传述。
一列女,首名媛,次贞烈,次节孝。而名媛不数见,惟将旧有者具载。至贞烈、节孝,自明迄清代,有题请旌表,故得备列。若生存节妇,年至五六十者,亦题名氏,以广励风化。
一户口,自康熙五十年编审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并丁银於田亩。百余年来,户口册籍无存,仅就现办保卫团登载。
一物产,应增矿产。南邑山多,遍植森林,出息以此为大宗。而於矿物,未能发明,如采访有得,以备一汇。
一前志晋唐无考,制度人物,多详於宋明及清,籍资考证。
一公署各图。如县署之移府署,道南书院之为中学校,俱心改绘。道尹公署,驻节邑城,图宜续增。
一艺文,悉依旧志成帙,查有名人杰作,亦应增入。
一纪载年月,多沿前志,民国以来,仍用夏建纪月。
一纪事,截至民国八年止。
纬候表第一
南平星野属牛一度,於十二次属星纪之分。
经纬度南平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六十分零为纬度。南平去北极中线之左四十三度八十分为经度实。新法,经度用北京线南平在东经一度四十九分。纬度在北纬二十六度三十九分。
立春日子宫十五度,以立春日,夜半子壬之中的时定中星。丙午天顶中星轩辕七,偏西二度二十四分,出地平星贯索四,出五度五十八分,入地平星胃宿三,入七度四十三分。
旦中星贯索四,偏西五度五十八分,昏中星胃宿三,偏西七度四十三分。日出卯正一刻十三分,日入酉初二刻二分。
雨水日亥宫初度。昏中星砺石四,偏西七分,旦中星贯索东增九,偏西五十六分。日出卯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
惊蛰日亥宫十五度。昏中星天高四,偏西五十八分,旦中星天市东魏,偏西一度零六分。日出卯正初刻十分,日入酉初三刻五分。
春分日戍宫初度。昏中星钺北增一,偏东一十九分,旦中星屠肆北增二,偏西五十二分。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清明日戍宫十五度。昏中星弧矢增五,偏西二十四分,旦中星齐东增二,偏西三分。日出卯初三刻五分,日入酉正初刻十分。
谷雨日酉宫初度。昏中星爟东增八,偏西一度四十八分,旦中星左旗北增十一,偏东六分。日出卯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
立夏日酉宫十五度。昏中星轩辕七,偏西二度二十四分,旦中星天津八,偏西三分。月出卯初二刻一分,日入酉正一刻十四分。
小满日申宫初度。昏中星轩辕东增三十一,偏东十三分,旦中星林羽军,偏西一度二十六分。日出卯初一刻十分,日入酉正二五分。
芒种日申宫十五度。昏中星虎贲,偏西二十二分,旦中星室宿东增四,偏西四十九分。日出卯初一刻四分,日入酉正二刻十一分。
夏至日未宫初度,昏中星郎位七,偏西一度二十三分,旦中星奎宿四,偏西五度一十四分。日出卯初一刻二分,日入酉正二刻十三分。
小暑日未宫十五度。昏中星周鼎一,偏东二分,旦中星奎宿十二,偏西一度四十三分。日出卯初一刻四分,日入酉正二刻十一分。
大暑日午宫初度。昏中星折威一,偏东二十八分,旦中星胃宿西增一,偏东一分。日出卯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立秋日午官十五度。昏中星贯索四,偏西五度五十八分,旦中星胃宿三,偏西七度四十三分。日出卯初二刻二分,日入酉正一刻十三分。
处暑日巳宫初度。旦中星砺石四,偏西七分,昏中星贯索东增九,偏西五十六分。日出卯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
白露日巳宫十五度,旦中星天高四,偏西五十八分,昏中星天市东魏,偏西一度零六分。日出卯初三刻五分,日入酉正初刻十分。
秋分日辰宫初度。旦中星钺北增一,偏东一十九分,昏中星屠肆北增二,偏西五十二分。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寒露日辰宫十五度。旦中星弧矢北增五,偏西二十四分,昏中星齐东增二,偏西三分。日出卯正初刻十分,日入酉初三刻五分。
霜降日卯宫初度。旦中星爟东增八,偏西一度四十八分,昏中星左旗北增十一,偏东六分。日出卯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
立冬日卯宫十五度。旦中星轩辕七,偏西二度二十四分,昏中星天津八,偏西三分。日出卯正一刻十四分,日入酉初二刻一分。
小雪日寅宫初度。旦中星轩辕东增三十一,偏东十三分,昏中星羽林军七,偏西一度二十六分。日出卯正二刻五分,日入酉初一刻十分。
大雪日寅宫十五度。旦中星虎贲,偏西二十二分,昏中星室宿东增四,偏西四十九分。日出卯正二刻十一分,日入酉初一刻四分。
冬至日丑宫初度。旦中星郎位七,偏西一度二十三分,昏中星奎宿四,偏西五度一十四分。日出卯正二刻十三分,日入酉初一刻二分。
小寒日丑宫十五度。旦中星周鼎,偏东二分,昏中星奎宿十二,偏西一度四十三分。日出卯正二刻十一分,日入酉初一刻四分。
大寒日子宫初度。旦中星折威一,偏东二十八分,昏中星胃宿西增一,偏东一分。日出卯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
说明按南平至福州四百里,福州北极出地二十六度,由福州至南平偏西北四百里,勾三股四合为三百里,以二百五十里差一度论,南平在福州之西北,程四百里,为勾三股四之三百里。福州径直而北与南平相对之处不及百里,以纵计横则南平为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六十分零,为纬度北极中线之左,福州为四十五度,则南平为四十三度八十分,为南平去北极中线之经度实。岁差一日三十九微五四七五七二一六,至六十九年零八日四十二刻八十六分六五九差一度。南邑前志修自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岁,至民国五年丙辰岁,相去一百零七年,所载中星度数应差一度半有奇,但未知推步之学,不敢臆为增减,姑仍其旧,至日出入时刻,依汀粤罗传烈通书为据,与下游及外省不同。
附气候占验
南平去炎海,五百里而遥,虽恒燠,而无四时皆夏之酷。山环如城郭,三溪流恶,山气以舒。特朝雾常蒙,日出地数丈,犹霏烟蔽空。间乃终日如坌尘勃,俗谓之落黄沙。又崇冈叠,蔽亏日月。大林丛箐,晴明则九冬亦暖,淫雨则盛夏生凉。至岩居之户,挟纩披裘於六月。平畴暄溽於役者,四时袒裸矣。霜无坚冰,惟峰头时或皓然,碎玉悬乳,往往见之绝壁。先春花发,不独梅开也,弥望芊绵,岂必松柏乃后雕乎?放风鸢必待九秋,凉飚振翮。三春多霖,仲夏暴涨。谚云:春暖多晴,春寒多雨,常也。今惟高空凛肃,乃占晴明,才觉薰融翳立至矣。谚云:三日风,三日霜,三日大日光,常也。今或连旬严霜,不止三日。或昨朝瓦白,次晓含阴;亦有晨起履霜,日中执盖之候。十月谓之小阳春,桃李枝梢,点缀三两朵耳。近年一漏春华,次第舒萼,连接孟春,如一序,蛰虫咸俯迟在孟冬,常也。近年虫声唧唧,不绝寒宵。蜡月暄和,蝇蚊遽集。寒不在冬,而春来僵冻。夏犹憭慓,而秋益歊蒸。至於数年无冰,或一冬而积雪没胫。春不鸣雷,而冬乃殷殷忽响,此非气候之恒。然欲斤斤讲洪范1之庶征,执京房之占验,有不必尽然者;要亦南服恒燠所致,偶或不齐,未可遽谓为变也。
正月,元旦宜阴天,逢霜是旱年。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若要禾丰熟,但看年头三个六。
二月,惊蛰雷鸣米贱,春分有雨病稀。雨打惊蛰节,下雨不得歇。
三月,初一逢风雨,瘟疫万人愁。清明南风至,晴明大有秋。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在月中,斗种三担丰。谷雨在月头,斗种收三头。谷雨在月尾,禾苗不结尾。
四月,立夏东风病少,初八晴明果多。十三十四十五,无风无雨欢歌。小满又宜下雨,酷暑无忧旱禾。甲子庚辰雷震,蝗虫为灾奈何。四月十四禾生日,下雨绵绵谷须积。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有雨,三伏不炎炎。吃了五月粽,寒衣方可送。
六月,若遇初三雨,七十二风时。六月热如火,人畜田禾好。小暑大暑晴,人畜自安宁。三伏甚酷热,田禾多不结。秋收正堪虞,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须雨雷莫发,不然虫鼠满田匝。处暑必须晴,结实自盈盈。
八月,白露晴凉,禾黍穰穰。秋分云多,绝好晚禾。雷轰电闪,米价高搴。八月大,菜长价。
九月,初一若飞霜,人民产业伤。重阳寒露节,无雨冬晴光。霜降月如火,人人多病殃。更遇雷声震,桑叶贵难当。不怕重阳雨,只怕重阳风。重阳若刮风,明年岁不丰。九月二十晴,柴炭满街迎。
十月,立冬怕逢壬,高田枉费心。更逢壬子日,灾害损人民。小雪须微雨,不旱祝升平。
十一月,初一西风盗贼多,更兼大雪有妖魔。冬至天阴无日色,来年定唱太平歌。冬至在月中,无雷亦有风。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群空。若逢大雪,来年水竭。得晴一日,耕田省力。大寒小寒,霜雪堆岩。来年田野,出水洋洋。
四个甲子晴,天下大太平。春丙阳阳,无水下秧。夏丙洋洋,旱煞禾娘。秋丙阳阳,乾晒一仓。冬丙阳阳,无雪无霜。
【注】
1.洪范:《尚书》篇名。
历代沿革表第二
延平府
唐虞扬州。
三代七闽地。
秦闽中郡。
汉高帝五年以无诸有功,封为闽越王。属闽越为东冶县地。武帝时,闽越数与东瓯相攻。元封元年,诏徒其民於江淮之间,逃亡者出自山谷,自立为冶县。汉因置侯官都尉,属会稽南部,使遥制之。建安初,分侯官之北置南平县,即今地府也。
三国置建安郡,仍属会稽南部。吴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乡增置将乐县,领县二:南平、将乐。
晋建安郡属江州,大元四年改南平为延平,领县二:延平、将乐。太和四年,析南平之南乡置沙戍。隆安二年,析将乐之西乡为绥安县。寻改为绥成,领三县一堡:延平、将乐、绥成、沙戍。
宋建安郡属江州,明帝时废延平县。元嘉时改沙戍为沙村县,领县三:将乐、绥成、沙村。
齐建安郡,领县三:将乐、绥成、沙村。
梁建安郡属东扬州,领县三,将乐、绥成、沙村。
陈建安郡初属闽州又属丰州,领县三;将乐、绥成、沙村。
隋绥成并入邵武,属抚州,改沙村县为沙县,寻废之,并废郡属泉州。大业初,属闽州,三年复置建安郡。【注】泉州即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为建、福、汀三州地,三年置延平军,五年复析邵武仍为将乐县,属抚州。延平军初属泉州都督,其后又属岭道,又属闽州都督府,又属江南东道,又属福州都督府,又属福州节度使。上元元年,改为剑州观察使,领县一:将乐。
五代王审知改为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王延政僭位於建州,改为龙津县,寻置镡州。开运二年,南唐兵拔镡州,复以为军,明年改为剑州,领县三:延平、富沙、剑浦。汉仍为剑州,领县六:延平、富沙、尤溪、剑浦、沙县、顺昌。伪闽以将乐为镛州。南唐讨平复为县,属建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因蜀有剑州,乃加南字以别之,曰南剑州。以建州之将乐来属省,延平、富沙二县属威武军节度使,领县五:剑浦、将乐、尤溪、沙县、顺昌。雍熙二年隶福建路。
元至元十五年,改南剑州为路,属福建行中书省。十六年改属宣慰使司。大德六年,改为延平路,隶福建行中书省,领司一曰录事改剑浦为南平,领县五:南平、将乐、尤溪、沙县、顺昌。至正末,陈友定据而守之。
明洪武二年,取延平路改为延平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五:南平、将乐、尤溪、沙县、顺昌。景泰三年,置永安县。嘉靖十四年,析尤溪又置大田县,领县七:南平、尤溪、沙县、顺昌、将乐、永安、大田。
清顺治三年归清,沿明制,领七县,至雍正十二年,以大田隶永春,领县六:南平、顺昌、沙县、将乐、尤溪、永安。
南平县
唐虞扬州。
三代七闽地。
秦闽中地。
汉初为闽越国,后为侯官地,建安中置南平县。
三国南平。
晋改南平为延平。
宋明帝时,废南平,仍属建安郡。
齐建安郡。
梁建安郡。
陈建安郡。
隋建安郡。
唐延平军。
五代初为延平镇。继为永平镇。又改为龙津县。置镡州。开运二年,改为剑浦。
宋剑浦。熙宁二年,割县之交溪乡以裨顺昌。
元大德六年,改剑浦为南平。
明南平县。
清南平县。
中华民国元年,以延平府为南平县,迁县署於府治。二年,裁府复南平县
南平县附郭在府治,疆界广一百四十五更,袤一百八十里。考宋初设积善、昌沙、归善、上洋、芹哨、延平、垂裕七乡,领三十七里。元改为团。明编户为四隅,四十一里,领以四架,统图九十有九。清顺治十四年,邑令姜修仁取四隅七图并入四十一里之内,为九十二图。乾隆五年,编畲民钟、蓝、雷三姓,立普顺图,合为九十三图。
东至建瓯县,一百二十里。以房村口石牌坊,四十五里为界。
西至沙县,一百四十五里。以青州,六十五里为界。
南至尤溪县,一百八十里。以乔保,一百三十里为界。
北至顺昌县,一百五十里。以上洋口。一百二十里为界。
东南至古田县,一百八十里。以巨口。一百三十里为界。
西南至永安县,三百零五里。以新兴,二百里为界。
东北至建瓯县,一百二十里。以大武岭,百里为界。
西北至顺昌县,一百五十里。以上洋口,一百二十里为界。
大事志第三
一日二日,万几1无旷,庶事所以用康也。夙夜匪懈,靖共2尔位,王事所以贤劳也。故敬事而信,为道国3之要。先事后食,为纯臣之义。王言如纶,其出如綍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言所自也。涓涓弗塞,将成江河。星星弗灭,将至燎原。凡事之大者,莫不起於其小;是以谨乎小,而大可理也。国之人事在戎,兵戎之为祸至烈,残民命,耗国帑,兵戈所指,邑里为墟。然揆其致衅之始,皆由政乱民愁,而上不知。财殚力竭,而吏不恤。以致外寇乘虚,边圉不靖。内讧交作,家室靡宁。虽张杀伐之威,成戡定之功,而元气凋残甚矣。是故圣明之世,慎选守令,惠养元元5。重农事,以厚民生。兴文事,以正民俗。平讼事,以和民风。人事既修,天心自顺。灾眚不作,景福会昌。洪范休咎之徵,皆本五事实6,良有以也。南平建置於东汉之末,六朝纷纭,五代割据,其事靡得而详焉。自宋而后,文明大启。迄於明、清,彬彬盛矣。姑撮其大者,以著於篇。
【校】
旧本“王言如綍,其出如纶”应为“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注】
1.万几:旧指皇帝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2.靖共:恭敬。共通恭。
3.道国:治理国家大事之意。
4.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语出礼记。缁衣,后称诏令为纶綍。
5.元元:庶民,众民。史记?孝文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6.五事:指貌、言、视、听、思。书?洪范:“敬用五事。”
大 事
汉
建安元年,孙策遣贺齐代韩晏,领会稽南部都尉,受商升降,侯官既平。建安八年,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破降群贼,复立县邑。
陈
武帝永定元年,陈宝应乱闽中,豪帅往往立砦自保。武帝令肖乾往谕以顺逆,所在款附,就除1建安太守。天嘉二年,留异反,宝应助之,因逼建安,乾单使临郡,不能守,弃郡避闽中。时宰守并受宝应署置,乾独不屈。
唐
乾符二年,曹州人黄巢倡乱,横行天下。五年破虔、吉、饶、信等州。因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崇安,镇将邓光布率兵御之,中流矢死。而沙县被屠戮。巢顺流而下,过延平,遇风雷雨雹。贼由福州攻杀而去。
【注】1.除:授官职。
宋
天圣三年,知南剑州曹修古建学馆於州城西山之巅。市田饩士1为诸郡倡。庆历三年,始诏天下修学校,置师儒官。我州建学先二十年,文化之盛,自是启之。建炎中,建寇范汝为遣叶彻来寇延平。摄南剑知州张御之,彻中矢死。其二子复来,与统制官任士安夹攻,大破之。
绍兴元年,范汝为复乱,宣武副使韩世忠奉诏讨之,亟领步卒三万,水陆并进,次2剑潭,贼焚桥遁。绍兴元年,建寇魏阿拥众数千,寇南剑州,通判朱倬擒获之。是年,广东人袭富聚众数千,流劫闽境,围南剑州,又犯沙县,知县万锷大破於浮流镇。二年七月,诏蠲3诸州被兵家田税。
淳祐间,峡阳寇作,知南剑州徐元杰,擒渠魁4八人斩之,余悉平。
德祐二年,丙子夏五月,益王即位福州,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七月,天祥开府南剑州,复邵武军。
【注】
1.市田饩士:买田地给养诸生。
2.次,停留。
3.蠲:减免。
4.渠魁: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脑。
德祐二年,益王广王入闽时,黄万石降元,以尝为漕使,欲取全闽为己功。汀、建诸州谋从万石送款,闻二王至,复闭门以拒万石。南剑州守臣林起鳌,遣军逐之,万石败走,其将士多来归,兵势稍振。八月,以王积翁为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剑州,备御上三郡。九月,元阿刺罕寇建宁府,执守臣赵崇釠。积翁弃城去,走行都,遣人纳款於元。十一月,元军寇福州,积翁为内应,与知州王刚中以城降。
元
至元十五年,升南剑路,后改延平路。
大德六年,改剑浦,为南平县。
至正十二年,延、建山贼起,黄土寨巡检陈友定讨平之。
至正二十二年,春二月,伪汉将邓克明陷延平路,遂围建宁路。秋八月,汀州总管陈友定率兵至建宁路,大破之,悉复延平诸县。元拜友定福建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二十八年,戊申正月,陈友定以兵据守延平。明征南将军汤和,率师取延平路,执友定,送建康,不屈死。
明
洪武中,南平剧贼赵子贵为患,知县朱孟常捕置之法。永乐间,延平山寇猖獗。
正统三年,沙寇邓茂七作乱。监察御史柳华奉命巡按于闽,警备盗贼。时承平日久,境内晏然,未闻桴鼓1之声。华至,檄各郡县,凡城郭乡村之中,大小巷道,首尾俱令创立一隘门。门上为重屋,各置金鼓兵戈器械于其上。又于乡村之小者,立望高楼于其中。大者,则立于四维。乃编其各乡民为什伍,而设总小甲以统率之。夜则轮番直宿于隘门之上,鸣鼓击柝,以备不虞。有不从令者,听总小甲惩治之。治之而不悛者,许总小甲闻官处问。由是总小甲各得以号召其乡之人,而无敢或违者。闽藩八郡,盖莫不然。行路所至,警备严肃,气象凛然,若有大寇之将至者,已知其不祥矣。况其所编总小甲,率多强梗狡黠之徒,往往于其事外,别生枝节,以豪夺于民。沙县民有邓茂七者,及其弟茂八,是时实编为其乡之总甲。乡例佃田者,岁还租外,有新米鸡鸭之类,以馈田主,名曰冬牲。至是茂七等,倡乡民革之,田主亦莫如之何。既而倡议,佃者合还租谷,令田主自备脚力担归,不许送至其家。田主因诉于县逮之,茂七等率众拒捕不服。县乃下巡检司追摄,茂七因杀弓兵数人。县以闻上,召官军三百人往捕之。茂七等又聚众格斗,官军杀伤殆尽。至是势不容己,乃刑白马,祭天歃血,誓众举兵反,时十三年之二月也。旁近尤溪县民,亦闻风而起,乌合之众,日以益甚,至十余万人,旋僭称王号,伪署官职,八闽为之骚动。诏遣兵讨之,而以都督刘聚为总兵,都督陈韶、刘德新为左右参将,佥都御史张楷监军,贼犹未下。十四年复命宁阳侯蒋懋为总兵,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懋,崇信伯费钊为副总兵,都督范雄,都督佥事董兴为左右翼总兵。太监曹吉祥、陈梧监军。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御史丁瑄纪功。是年茂七率其众来攻郡城,与官军战于水南,为乱兵所杀,福建始平。景泰元年,其余党罗丕等,复率其众寇沙县,朝廷又命范雄及太监廖秀奉御马讨平之。镇守刑部右侍郎薛希琏,巡按御史陈员韬,督知县余宽抚恤疮残,招辑流徙。重建公署,虽粗复旧观,然凋弊亦甚矣。朝廷推究祸乱之由,始置柳华于大辟。而当时巡按御吏汪澄、柴文显并罹酷祸焉。
弘治十四年,建州土寇王胡维作乱,肆掠普安等乡。
正德八年,德化县贼郑韩五寇延平府,南平知县曾确购擒之。
嘉靖四十年,永安人刘永祖妖言惑众,结寨于集峰之巅,潜通贼陈明光,从尤溪寇沙县、延平。军门谭伦,都督刘显屯兵延平。郡守周贤宣领军门把总邓子龙,以部兵百八人,战于沙邑琅口,贼大败遁去。
是年古田、宁德、政和等县寇入普安等乡。义总祝士奇、陆天朗率义勇乡兵却之。
【注】
1.桴鼓:指战鼓或警鼓。史记?田叔列传:“提桴鼓,立军门。”
四十一年,古田、宁德、政和等寇掠保福、遵教、普安等乡。
四十二年,古田等寇掠普安等乡。倭寇蔓延郡邑。客兵往来延平,络绎不绝,民无安居。
万历间,山寇吴建等以白莲教惑众,倡乱延、建间。朱都督檄官兵擒之,余党始散。
崇祯间,梅平州贼犯南平,调南营兵剿之。
乙酉闰六月,明唐王聿键,称号於福州。次年二月移驻延平。丙戍七月二十六日,王以兵部主事王士和知延平府。八月二十二日,清征南将军贝勒孛师薄1城下,士和死之,事在顺治三年。
清
顺治四年,土寇蜂起,延蔓八府。秋七月,吴长文、谢七宝等陷建宁,延平亦先后被掠,进围剑城,总兵张国柱、守道曾延孔却之。
五年二月,葛寇梅南、蓼地,民居尽遭焚烧其名前志失考。
九年,陈统、黄云纪等,分据大挂、漳湖坂各处为乱,副将张天禄擒云纪等贼众四百余人,遂平。
【注】
1.薄:迫近。
十年,余西周文璋窃发,跨踞余东。陈维纲、林新起等劫掠余东等处。官兵获吴进弟、周昌等,维纲、新起投诚,编入保甲。是时李京倡乱於桔溪等处。张有弟啸聚於大外等处。叛贼数百,突入长安等处,蜂掠杀人,擒去男妇缚归。尤溪县十七都漳溪寨官兵捕之,寻溃去。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伪都督曾养性率兵来寇。九月大师至,延民获安全。
康熙五十二年,降谕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地亩并未加广。宜施宽大之恩,共享恬熙之乐。嗣后直隶各省地方官,遇编审之期,察出增入人丁,止将实数,另造清册奏闻。其征收钱粮,但据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不许有司於造册之时,藉端需索,用副朕休养生息之意。
雍正二年,县令文国绣奉文,就粮匀丁。
乾隆元年,县令许廷璠查议,具详抚院卢焯具题,奉旨豁免余丁口额银三千三百八十三两六钱零。乾隆三年,於钦奉案内,复免虚苗丁口银三百六十五两九钱。自后丁粮画一,户役害除。
道光十九年,降谕廷臣会议,严禁鸦片烟草。章程颁发各直省遵行,予限一年六个月。
咸丰三年,四月间,红巾黄有使作乱,自永安陷沙县。三十日率众数千,围攻郡城。五月十一日,省援剿统带官副总兵李煌,游击常福兵至,延协副将李寿春开城会省援兵,击破之。按:有使即万荣永春州人,业操舟。乱时有使犹在郡城,或告之曰:闻永安乱,名尔旗号,乃大惊走永,不日陷沙县,随下攻郡。贼以红巾裹头为号。时延平协李寿春武探花出身,有勇力,手持大刀四十觔,防守西门外。先遣宋千总士超带兵百名,御之於西芹三门瓦厂。贼由后山抄出包围,众寡不敌,宋千总暨兵丁阵亡三十八人。李协亟回守城,贼数千环攻有日,昧爽贼由东门龙山偷城入。守者睡熟,独一延平卒醒觉,见大炮位移向城将轰,卒见贼已入城,急以晚食余粥於炮门沃之,遂大声疾呼,卒竞为贼所杀。李协闻警,提大刀驰上山杀贼,贼随退,城得以全。初胡道宪应泰闻永乱,即截留饷银,请省兵,事急城闭,复募人泅水赍文请救。至五月十一日,省援军至,李协率兵开城出战,会援军夹攻破之。贼众溃散,沙、永随复。黄有使逃逸,不知所终。
咸丰丙辰六年,知府金万清奉檄往顺昌,查办土匪,扎万全坑,匪众攻围,阵亡。
延、建、邵道袁艮往顺昌,防堵发寇,兵溃殉难而亡。
咸丰丁巳七年,发逆大股围攻建宁府寻1退,延平戒严。八年八月,发逆至大历口乡,团拒之,寻退。
咸丰己未九年,发酋石达开、郭万淙屠顺昌。分股至上洋,及南平界江汜,乡兵力战却之。
咸丰庚申十年,土匪王贵生等蜂起,结寨金井岩。候补道陈维汉奉王制军令,带广勇住扎西芹,擒土匪二十余名,戮於西芹。十二月二十七日,攻金井岩匪巢,破之。
【注】
1.寻:不久。
同治甲子三年八月,总督左宗棠由浙至延,防堵漳州发酋汪海洋之寇,驻扎延平,营扎天地台,及东教场,军令严肃。
光绪丁亥十三年,郡城及洋口,纷传哥老会蠢动。谭制军檄候补道刘麒祥带兵至延,查办拿获滕福标、赖八古、潘和兴先后正法。并办保甲,上游遂安。
二十九年癸卯三月,改道南书院为中学堂。秋设蒙养学堂。
三十年甲辰,始用紫铜元。
三十一年乙巳秋九月,奉文停科,岁考、乡、会试。
三十二年丙午,始设两等小学堂。
三十三年丁未,延平协营考验把总外委。奉文裁延平都司。是年奉文严禁鸦片烟,以十年肃清为限。六月,始禁开设烟馆。七月,设教育会。
宣统元年己酉,选举谘议员。延平六邑,当选者四人。二年,福建省开谘议局於大贡院。是年县设自治研究所,巡警教练所,及商会、农会。九月设劝学所。
三年辛亥正月,县始设禁烟公所,调验吸烟人。乡设去毒支社。三月县开自治议事会,董事会。
秋九月十九日,福州革命。都督孙道仁电至延平,军、商、学界,赞同光复。奉文称黄帝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奉文改用阳历,以是日为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夏,裁县留府,迁县署於府治。冬十二月,选举省议会议员,并参、众两院议员。
二年癸丑二月,裁府复县,改为县知事,仍治府署。改延、建、邵道,为北路观察使。
三年甲寅春,停办城自治会。改观察使,为建安道尹。改内河水师,为水上警察第二署。四年八月,奉文复设劝学所。
四年乙卯冬十一月,改为洪宪元年一月。次年丙辰三月,复奉文取销洪宪,仍称民国五年。
五年阳历四月,奉文举行道试,旋改六月十七日。监试官、道尹蔡凤,省委典试官吴夔,南平取俊士七各,外属共取四十名。
六年丁巳春,改延平中学校,为省立第四中学校。设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於旧县学,建筑校舍,秋七月开学。
七年秋,蔡道尹设道立甲种森林学校于旧箭道。次年移普通寺。秋七月建筑城市石路,至九年四月工竣。
灾祥附
宋
太平兴国七年七月,溪水暴涨,坏民居一百四十余家。
至道三年,民刘相妻,一产三男。
景德四年六月,山水汛涨,漂溺民居无算。
乾兴元年,麦一本五穗。
天圣四年六月丁亥,大水坏官民庐舍千余区,溺死者百余人。诏赐被灾家米二石。溺死者,官瘗之。九月壬申,雨水坏民居。
皇祐四年九月,禾一本,双茎十二穗。
元丰元年五月,木连理。
元符元年,禾一茎九穗。
隆兴二年正月地震。
隆道六年夏旱。
淳熙四年五月庚子,大水至,於壬寅漂民庐千余家。十六年九月,大火毁民居,存者无几。
绍熙二年四月,淫雨至於五月。
庆元六年五月,大水自庚午至甲戍,漂民庐害稼。
嘉泰二年六月连雨,至於七月大风雨,水害苗稼无算,圮庐舍共三百五十家,溺死者众。
嘉定十七年五月,大水圮郡治城楼、狱舍、官廨。民居凡避水楼上者皆死,朝命福建路监司赈之。
淳祐十二年六月辛丑,大水冒城郭,漂没室庐,死者甚众。是日严、信、衢、婺、台、处、建、剑、邵九郡皆大水,人民死者万数余。清吏奏曰:“唐五行志,取财过度,则阴失其节,而水入仓库。国课所入,未免争直取赢,而商贾告病,此水之所由应也。汉关中大水翼奉以为亲舅后之故。今宜少抑宦官戚畹,庶可以回天意。”帝即日命学士院,降诏罪己。命诸军计院师舆等,往建、邵、南剑等郡赈恤,仍蠲九郡苗米。
元
至正四年,夏秋大疫。
六年八月已巳,灾毁官舍民居八百余家,死者五人。
明
永乐十四年,夏淫雨,七月既望,大水入城。城中地势唯灵佑庙最高,水没正殿,仅余鸱吻1。波浪澎湃,民居物产,荡然无存。溺死人数,不可胜计。
宣德六年,四月水涨,漂流民居。
成化十一年,自四月不雨,至十二月赤地弥望,人民艰食。秋大疫。
成化二十一年,淫雨,自三月至闰四月,溪水泛涌,高十余丈。舟楫由城上往来,经旬少退。五月初水再作,视前加丈许,越五日渐退。损田稼,坏室庐。濒溪民居,物产漂荡尤甚!
十一月己未夜,广丰仓火廒八间,延及预备仓,米谷文牍尽毁。
三十二年八月甲戍夜灾,毁四鹤、西水二城门楼,并公署民庐佛寺凡千余区。
弘治十一年七月望,县吏舍灾,毁县治,及儒学、城隍庙、民居,直抵四鹤门,计千余区。守道王琳檄知县陆嵩赈恤。
十二年正月,大雨连绵,至四月终方止。境内山多崩颓,田遭冲荡,庐舍桥梁漂流,人遭覆压有死者。自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禾稼薄收,民多饥馑。守巡藩臬闻於朝,命有司赈恤。死者之家,人给米一石。先是有诏,已免民税十二。至是又免四分,是为十之六。
正德四年八月,灾毁公署、民庐、佛寺七百余区,有司赈之。
十二年九月,灾毁卫署城楼军民屋宇,自通衢以及军营,凡九千五百区,有司赈之。
嘉靖四年二月,雨雹。
十一年,彗星见西方。
十四年五月十四夜,西溪大水逆流,东溪水浸至八角楼板不没者三尺,坏民庐甚众。
二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夜,有星自西流,大如斗,坠地声闻百里。是岁大疫,死者万计。
二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夜,县东南吉溪等乡,北连建安,凡百余里,大水骤至,平衢荡为湖陂,深逾寻丈2,水中光耀照目。近溪民庐漂没,不可胜计,溺死者众。
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夜,灾毁官署民居数千间,自东北街至西南街,经晨不灭,有司赈之。
三十四年五月初二日,溪水暴涨,傍岸圩3地多崩。邑令张焘作洚水4赋云:“六月既晦,斗建西方。洚水暴至,居民孔伤。仓卒中夜,荡荡怀襄5寝者方梦,水惊卧床。呱呱子女,乃恋爷娘。牵裳负握,沦胥以亡。亦有逝者,陟陂高冈。返视旧址、宛在中央。朱楼华栋,鱼游上梁。尔家我室,彻彼北墙。埘无鸡犬,栖去牛羊。巨石转壑,危峰堕江。芄芄禾黍,砂砾其场。万亩一顷,漫无四疆。瞿瞿父老,相对凄惶。百有余载,罕觏此殃。予也弗职,弭召灾祥。寤言不寐,食也徬徨。嗟尔众庶,自涤肺肠。凡以告我,以匡弗臧。吉凶消息,天道之常。顺时养晦,惟吾自强。循吏有传,善人有章。庶几交警,以对上苍。”
三十五年夏,大饥,斗米至七十馀钱。秋大疫,死者无数。知府彭澄发仓谷赈之。是年眚6为灾,民间讹言,有海骝精,状如萤,着人衣裙必死。城中并各乡,家击金鼓,如防盗贼,彻夜不眠。有道士数人,鬻符於市,曰:“此足以治怪也。”有司疑即彼所为,捕之,将处以法,道士逸去,怪亦息。
【注】
1.鸱吻:古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
2.寻丈:八尺为寻。
3.圩:河边地。史记?河渠书:“故尽河圩弃地。”
4.洚水:即洪水。
5.怀襄:围绕。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
6.眚:目病生翳。
隆庆三年十二月,灾毁左三巷坊,军民庐四百余家,及延福门,剑浦驿。有司赈之。
六年正月二十日,灾毁天河边坊,军民庐二百二十余家。
万历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午时,郡儒学对山,五色云见,移时不散,是年登科者三人。
二年八月初四日,自未至申,地震有声。
闰十二月十二日,灾毁铁像堂坊,军民庐三百余家,及延福门城楼。有司赈之。
三年五月初五日,大水入城二丈余,漂流西郊外及水南、水东等处,民居二百余家,溺死者不可胜计。是年大饥,有司赈之。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灾毁西门四鹤桥坊,民居一百余家,拆毁城楼,并县学官舍一座。
六年五月,大水入城丈余,漂流民居数十家。巡抚刘思问祷於城隍,是日雨止水退。十二月二十六日,灾毁开平坊民庐百余家,及府堂左吏廨,拆毁公署数座。按:延城崎岖狭隘,民居稠密,屡罹火患。万历三年,郡守林梓悯民困苦,令民吴侃侃、徐佑、李鎡、许历、蓝襄福等,议置银两,买地砌墙七座,然墙犹未周也。万历六年冬,复遭火患。郡守管大勋捐俸增筑不足者,侃侃、佑鎡等,谕屋主量助拓基,又成二座,总为九座,火患少免。郡守易可久思前人用心之密,阅时久远,或多更变墙之地基,必有侵没者,准坊民呈,录之於志。
火墙共九座
府前坊一 开平坊三
铁像堂坊一 三魁坊一
威武楼坊一 中和坊一
紫芝岭坊一
历来火灾,延烧甚广,赖设高墙,以断火路。乾隆十九年,左三巷铁像堂坊灾,保长翁永誉禀官出示,劝民捐筑火墙银,捐地让墙,竟未筑,以致复灾。窃意民居稠密之处,皆宜建筑,不可缓也。又城中每坊,向俱设有冷铺,以侦缉窃盗,及放火之人。亦设水桶钩绳,救火之具。又谓:水铺,今侦缉不设水铺,或改建或空旷。救火之具,或有或无。思患预防,似不嫌於周密也。
八年十一月四日,灾毁县治仪门,及吏户、礼房,吏廨,并县文牍。
十年五月四日,大水入城近丈,漂流水南、水东民庐二十余家。
十三年冬,府治前灾,毁至四鹤门止。
十五年八月十六日,新建南平儒学,有童子持芝献瑞,复於故处,得紫色、金色、玉色芝各数本。
十九年春疫,民间传染,不相往来。
九月十八日,铁炉坑坊灾。
二十二年荒,斗米一钱五分,军民苦之!知府闻金和,推官余诏,多方议赈。
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戌时地震,屋瓦有声。虎伤人,不可胜计。有司设法捕获,至三十四年始息。
三十五年县学前灾,毁民房甚多。
三十七年五月初六日未时地震。二十五日大水入城,二十八日方退。水满雉堞之上,漂流官民屋宇,溺死者甚众。冬,镡津坊灾。
三十八年,西郊马坑桥坊灾。
四十年正月七日,大雷电,雨雹。
四十一年晏公庙坊灾,毁民庐二百余家。有司计户赈恤。
四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府治前灾,毁民屋上至西门,下至火墙,计百五十余家,有司赈之。
四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大水冒城,涨至府前,初五日退。初六日复涨,加二丈。
白西门至东门,坏民舍不可胜计。初七日,酒务巷坊灾。
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日下有红绿晕围绕,历六日方解。
泰昌元年,禾一茎三穗,大有年。
天启二年四月十一日,大风雨雹,自北徂西四十里,民居屋瓦皆飞。
五年十一月府治灾,毁民庐。
七年五月二十三日,雷震南平县门,震毙三人。
崇祯元年饥,斗米二钱。知县吴襄发粟赈之,令富户计口平粜。
六年十一月初七日,晏公庙坊灾,毁民居百余家。
八年七月初六日巳时,灾毁府前坊民居,及西、南、延福、小水四门城楼,各公署、剑浦驿、神祠庙,共十四坊,计三千余家。知县王道焜拜祷,次日卯时方熄。随发赈难民,复捐金三十两,筑威武楼坊火墙一座,以御后患。
九年四月饥,斗米二钱五分,知县王道焜令富户计口平粜。
九月二十三夜府治前灾,毁民庐百余家。
十三年五月,淫雨不止,至十六七日,四乡山崩地裂。折竹主历山崩数十余丈,后塘山崩数十余丈,甚有南崩如夷,北突成山,真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也。
清
顺治二年二月初八日,大风雨雹,屋瓦皆飞。
三年正月十二日雨雹,大者如拳,小者如弹。
四年二月初六日,地震,屋瓦有声。
四月淫雨不止。
五月山崩田塌。十八日大水至,二十四日方退。城不浸者三版,漂流民物产,不可胜计。进贤坊地沉,深一丈,广十三丈余,坏民居庐十五间。西郊后山裂,阔六尺,深数丈。四乡崩颓,不可枚举。
五年八月,南庠丁祭日,学宫对山五色云见。
六年四月十九日灾,毁开平、铁像二坊民庐二百余家。
八年四月,虎入城爪伤五人。兵民围逐,潜城东深草中,守捕至夜,不知何往。
十二月二十六日,子夜地震,剑潭水跃起数丈,有异声。省志此条作康熙八年。
十年至十四年,郡邑虎患甚多,时或入城伤人,不可胜计。
十一年,梅山地鸣,声如水沸,城北隅皆然,移时而止。是年大饥,斗米五钱六分。此条省志作康熙十一年。
十四年正月至三月不雨,秋禾半收。十一月十二日酉时地震。
康熙四年四月不雨,至八月。
六年九月九日,灾铁像堂及威武坊,民居十余家。
十五年九月西郊外,灾毁民庐数百家,延及学宫双桧。
十八年秋八月黄昏,天河水鸣,是月灾毁铁像堂坊民庐百余家。
十九年十一月,彗星见於西方,初如匹练,长竟天,三旬而灭。
十二月延福门城楼灾。
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县署灾。
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灾延烧七坊,计民庐一千六百余区,百角楼毁。
三十五年自二月不雨,至於五月,米价腾涌,斗米钱百八十文。知县陈兆声开仓平粜,设粥赈饥,民甚赖之。四月初八日,西郊外灾毁民庐数百家。
三十六年饥,知县陈兆声复设粥平粜。九月广积仓坊灾。
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威武坊灾,毁民居百余家。
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灾毁威武、中和二坊,民庐二百余家。
四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大水入城丈余,民多赁舟以避,坏民庐舍甚多。
四十八年五月日,雷震县堂左柱。
五十年三月,协镇署灾。九月十一日,子夜地震,屋瓦有声。
五十一年三月初三日,东门外灾,毁民居百余家。
五十三年,蓼地灾,毁民居二十八家。
五十四年八月初三日未刻,雷击普通岭罗氏妇。
五十五年夏,西北峡阳里,诸乡大疫。十二月灾,毁左三巷坊民居九十余家,知府任宗延赈之。
五十六年二月,延福门城楼灾。
五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府治前灾,毁民庐二百余家,延及府大门谯楼,司狱廨舍,南门城楼。巡道刘冲、知府任宗延、通判杨毓健、知县朱夔各赈给有差。
五十七年,汶浆灾,毁民居十所。
六十年,宝龟山灾,毁民居二十八家。
六十一年,南门城楼灾。
雍正二年九月,北门岭仔头火烧民居十余所。
三年十一月,火烧大关帝庙,及民居四十余家。后七日,又烧小关帝庙后民居十余家,有司赈之。
五年春夏疫。三月汶浆灾,毁民居八家。又三月盐价腾贵。
十年九月,城中北门,地震有声。
乾隆元年五月十三日夜二更尽,月华五彩,周围广六七尺,约一更次始退。
八月,火烧祠堂巷王家一所,又烧箭道邱家一所。
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火烧西门外后街民居数十家,几延学宫。
四年火烧四鹤桥坊,民居十所。
五年正月初九日,金砂、葫芦山、灾毁民居十七家,知县初元美动项赈恤。
十二月枧水巷灾,毁民居六家。
六年小儿痘疫。
八年九月初一日,卫后、开平、铁像三坊灾,毁民居二百四十二间。延烧巡道头二门,几及延粮厅仓,知县初元美动项赈恤。是后仓外左右,不许民人架屋。
九月宝龟山灾,毁民居四十家。
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夜大雨,火烧雄官城民居十余家。十一月二十九日未刻,寿岩里大历口灾,毁民屋二百七十六间。摄县通判金承荫捐赈。十一月三十日,埂埕村灾毁民屋,并拆毁一百三十七间。社神庙一座,烧毙女孩一口,棺柩二具。知县刘辰骏捐恤。
十年九月十八日,梅南下瓦村灾,毁民屋十九间。十月十一日夜,迁乔里官坑村灾,毁民屋十九间,知县裘思通捐恤。
十一年正月,彗星见,六月方灭。三月麻梨村灾毁民屋五间。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亥时,寿岩里大历口新街,洪水冲坏街道四丈五尺,损铺屋七家,淹毙一人,知县苏渭生捐恤。十二月初九日夜,火烧开平坊民居,连拆毁三十余间,知县陶敦和赈恤。
十五年三月初八日,吉田夏坑关帝庙灾,延烧民居三十二间,知县陶敦和赈恤。
七月初九日,大水高过城垛五丈。内大街水深丈余,毁民居四百余间,淹毙男妇三人。漳湖坂淹毙二人。各处桥梁尽圯。石垄坑山崩,压坏民屋三十二间,毙男妇十四人,知县陶敦和赈恤。
十五年夏,有大鸟,一足异状,立於东山头。
十六年,黄金山岭下井鸣,声如小锣,合坊俱闻。次年春壬申,恩科谢纯钦捷亚魁,时论以为响应在是。十月二十夜二更,道南书院地震,床物皆动。月雷击大东门,民人沈丽彩死。十二月十三日,水南上坊曾子清家灾,毁高楼,子清烧毙。
十七年,威远楼灾。三月初七日夜,蓼地灾,延烧民居三百二十八间,知县陶敦和赈恤。
十八年七月十四日酉刻,雷震延福门城楼,火墙崩塌,压毁夫厂民居五间,压毙驿夫民人五人,伤损者无算,知县陶敦和捐恤。
十八年,西竺寺毁。
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戍刻,火烧府前坊民居三十余家,知县陶敦和捐恤。
二十年八月初十日夜,火烧石官岭章家,死者男妇四人,棺二具。八月十五日夜,火烧左三巷、铁像堂两坊,毁民屋百余间,延及延福门城楼柱,知县陶敦和捐恤。
二十二年二月初五日,火烧聚奎坊吴鹏南屋一所。原游居敬宅。
二十三年,龟源村地震,屋瓦有声。
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午,火烧五帝庙民居三十余所。是年夏秋之间,榕树生烟,迷离如雾,烟缕直上,树叶尽枯,以为必死,比年复荣,通城皆是,虽七十老人亦讶之!
二十五年四月初九日,铁像堂灾毁民居三十余间,知县吴宜燮捐恤。六月初一日大风,府仪门倾倒,压毙一人。开平坊旧库墙倒,压毙一人。铁像堂坊新架屋倒,压毙一人。八月十七日戌时,大历后洋村三角坪,灾毁民居一百二十余家,毙男妇十人。
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石垅坑火烧毁民居四十二间。十二月二十三夜,晏公庙火烧民居四十余家,知县赵爱捐恤。
二十八年正月,西郊外兴化寺毁。 月宝龟山民卢海妻,一产三女。九月初七日夜,水南下坊灾,毁民居三十余家,棺柩一具,毙者一人。九月十八夜,晏公庙灾坊,毁民居百余家,棺柩一具。十月二十五夜,左三巷坊灾,毁民居二十余间。十二月十二日汶浆灾,毁民居四十一间,知县赵爱捐恤。
二十九年冬,小儿痘疫。十二月葛坪灾。
三十年二月十五日,龙山野烧,延毁道南祠华表,及飨堂。闰二月初六日子时地震。日南山瓦厂灾毙六人。三月二十八日,雷击保福里漈头,民人饶光节毙。夏饥,斗米三百二十文,知府傅尔泰、知县卫克堉发仓,并劝富户平粜。
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南河涨,水淹漳湖坂,平街二尺余,漂流低田。
三十五年十月二十四日亥刻,四鹤桥坊灾,毁民屋数十间。
普通岭民人黄天裘妻严氏,一产三男。
三十七年三月三十夜,道前左三巷坊灾,毁民庐九十五家。
六月初十日,王台村灾。
三十八年,田谷大熟,有一本双穗者。
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三魁坊灾,毁民屋六十余间,延及延福门城楼毁。冬,小儿痘疫。
四十年正月十一日,毁梅山寺坊曹姓屋一所。
四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午刻,大风雨雹,民居多崩塌。县东隅诸村,雨雹大如瓯,击毙牛羊。漈头洋村灾,毁农居十余灶,伤毙一人。
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五夜,威武坊灾,延烧民居房屋一百零四间。
四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西芹村灾,毁民舍十五家,毙龚子和妻男女三人。是年宝龟山乡崛当坊,后门井忽涌清泉过井,三日始止。秋间该乡卢家元中举,称为吉兆。他年井复涌黄泉过井三日,续有虎患,人以为异!
四十五年五月初五日,朱地村火烧农居三十一间。十月十六日,王台村灾。
四十六年五月,云盖里田地村灾。八月十七日大风雨雹,屋瓦皆飞。
四十八年五月初二日,溪水大涨,自延福门,东迄小水门,西至左三坊,平街水满二尺余,初四日始退。九月初一日下霜,田禾不实。
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东溪暴涨,漂流人畜房屋树木,竟一日夜,浮尸狼藉。小瀛洲、大瀛洲二村,水高过屋,崩塌墙屋,不可胜计。米价昂,乡村无觅籴处,剥树皮,掘草根以食。外岐村,黄竹生米,民赖以疗饥。
五十年十月初九,酒务巷坊灾,毁民庐九十余所。
五十一年十月,水南坊灾。
五十四年元旦,大雪盈尺。十一月,西芹火焚民居二十余间。
五十五年七月初一夜,开平坊火,延烧民房一百余间。十一月二十四夜,外岐村灾,延烧民房八十七间。十二月初八日,道前左三坊灾,延烧民居八十余所。
是年三月二十三日,西芹村出虎伤人。自是叠年为患,耕樵过客俱苦之!官募捕弩民设机阱,莫可如何?至嘉庆八年冬患息。计县西长砂、上下开平、大内、大外等村,共被伤者四百余人。宝龟山乡,亦有虎患。
五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大水冒城,平街盈丈,越三日方退。五月,斗米五百文。六月初三日暴雨,县北大岩石孔涌泉,冲倒岩前数围古树十余株。半岩民居几塌,村民以犬血制之,乃止。
五十七年四月初一日,王台村灾,毁民居一百六十余间。六月初二日,晏公庙坊灾,毁民居数十间。初六日普庵堂灾,毁及民居八十余间。
五十八年三月十四日,砂溪覆船,淹毙三十余人。
六十年六月,斗米价五百余。郡守袁秉直甫莅任,出金建郡告籴并劝富户平粜,民赖以安。
嘉庆元年五月,杜溪里,炉下村灾。
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地震。
三年,埂埕村,雷毙江姓六岁子。
四年正月初二日夜灾,毁府城隍庙前民屋数间。
四年正月初,夜火灾,毁晏公庙。
五年,雷发外岐村河滨,震毙船梢一人。
七年,云盖里,田地村灾。
九年十二月二十四夜,道前左三巷坊灾,延烧民舍一百二十余间。九月龙溪口村灾,毁民庐七十余间。
十年五月,米价骤昂。延平府李尧栋劝民间殷户平粜,县令刁思卓续开仓平粜。
十二月,西芹村灾,毁民房十余间。
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铁像、卫后、开平三坊灾,毁民居二百九十余间。
十二年五月十五夜,府前坊灾,延烧民庐八十余间。南平县杨桂森赈恤。延烧西门城楼,南平县杨捐俸重建。十月,西芹灾,毁民房二十二所。十二月十九日,埂埕村灾。
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卫后坊叶宅库墙倾倒,压毙民人魏步乾一家妻室子女五口,文武官出资优恤。四月,长安南里,下塘尾村,苍筤竹生实如米,村民采取得十余石,熟而食之,咸以为瑞。闰五月初八日,戌时地震。七月城内地震。
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城市廛灾。
二十五年,无岁,斗米六百文。
道光元年九月二十七日,市廛灾。
十四年五月大水,饥,斗米八百文。
咸丰五年四月十四日,府前坊灾。
八年,饥,斗米七百八十文。四月初八日平粜,五月二十八日开义仓,六月十二日止。
同治元年二月十九夜,明翠阁灾,八月重建。
三年,宝龟山火灾,焚民屋四。
四年 月 日,西芹乡华阳坊灾,延烧民房及店十余栋。是年城饥,斗米六百六十文。五月二十八日平粜,至六月二十八日止。二十九日开义仓,七月十一日止。
八年十二月初五日,东山头坊精忠庙灾,毁古榕树一大株,压毙朱姓一孩。
九年七月十四日,火烧五尚同,吕姓一库屋。三月二十八日,西芹街市灾,毁库屋一栋,店二十间。
十二年,更古乡产一牛五足,牛头一举,足即摇动,放生於无量寺。
光绪二年五月,西溪大水,西门外民屋水浸数尺。延福门城基陷裂,城塌十余丈。米缺,价昂。
丁丑三年闰五月,东溪大水入城,铁像坊至东门大街,水深数尺。父老传闻,国初大水有童谣:“水流延平府”。因以延平府匾送,河水退,知府张国正仿行之。时米价昂,官开粜於天宁寺,运海米接济。
八年秋,有年,斗米三百文。八月彗星见。十月,宝龟、北山乡火灾,尽毁民居二十余家。
九年五六月旱,西路十乡,诣玉皇阁求雨。七月旱,早稻歉收。十月大旱,山田冬稻无收。八月初二日午,三魁坊灾,毁库屋店六十余间。
十一年,有年,斗米二百八十文。
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大雨,十八日大水入城,较丁丑年水高尺余,东溪漂流房屋无算。知府雷榜荣以延平府直匾加帽靴送,入河禳之,午刻水退。巡道恩良会同雷守、知县秋嘉禾,捐米煮粥,用船载往西北门外,给遭水之不能爨者。
十三年二月二十八夜,威武坊灾,东至邱宅门首,西至后所岭尾。闽王庙边火墙。四月初三初四两夜,昼锦坊地震。八月初二夜,三魁坊灾,即九年八月初二日午刻灾处。八月三十日未刻,府前坊灾,味兰居烟店起,延烧至西城边,毁民屋百余间,即咸丰五年四月十四日灾处。
十四年正月十二夜,卫抚仓坊中街灾。七月初九日,天河坊土地岭灾。
十七年二月,酒务巷坊灾,华光庙毁,延烧民庐四十余间。三月初五早,大风雨,东黑西红,大木斯拔。
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威武坊灾,毁店屋五十余间,即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灾处。西至后所岭,东至叶宅墙边。十一月二十三晚,化剑阁灾。
十九年十二月初四日,铁像坊灾,自庙前东至延福门边火墙。是年东连左三坊,添筑火墙一座,次年三月成。
二十年十二月,中和坊邱宅毁。罗胜巷王宅灾。
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未刻交春时,天主堂叶宅灾。
二十四年十月十二日,铁像坊灾,自火墙西至开平卫后,毁民居二百余间。
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六至初八日大雪,四山皆白,屋瓦积雪寸余。
二十六年正月初七夜大雪,四山皆白。六月初三日大水,先五月晦,连日大雨,初三夜子刻,泛涨入城,高丈余,府前鹿角架有水。东西两溪,漂流房屋无算。时斗米八百文,十四日开义仓,平粜二十天。九月十五日早,白马庙灾。十二月初四日,龙山道南祠灾。
二十八年六月初一日,县学大成殿灾,两庑及名宦乡贤祠尽毁。七月十三昧爽,西芹乡大街灾,毁店屋四十余间。
二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傍晚,水东灾。闰五月初七日,后所岭尾叶宅灾。
三十二年,丙午三月初四日黎明地震。六月十八日,茂地乡水暴涨,溺毙男妇十人。上洋田亩崩塌甚多。是月虫食松,鬣长数寸,樵者踏之足烂。斗米七百二十文。七月初一日,开义仓平粜。十二月二十九日,化剑阁楼亭灾。
三十三年夏五月,斗米八百四十文。五月十八日,开义仓平粜,十日殷户续粜。
十一月三十日,镇口坊德胜庙灾,毁民居十余间。先於十月十二日,北路汶浆乡,火毁六十二家。
三十四年五月初八日,水南上坊灾,毁民房十六间。是冬,小孩痘疫多夭。十月,盖头乡火灾一十七家。
宣统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铁像坊灾,延烧设厅庙,六邑公馆。东至道衙前,西至开平坊火墙,毁民庐一百二十三间。巡道彭述会同知府恽毓嘉,知县王扩中各赈粥,发给灾民,洋银二百八十元,分极贫次贫赈之。是年夏四月彗星见。
宣统三年元旦昧爽,天大雷雨。
民国元年壬子一月一日未初,府育婴堂前厅灾。晏公庙左厢灾。六月十八日,开义仓平粜,每斗三百八十文。
二年癸丑春三月,大雨雹。六月,斗米银一元零,十二日,开义仓平粜,每斗四百文。
三年甲寅春正月十七日,马站渡亭灾。四月十七晚,西城外进贤坊灾,毁民屋三间。
四年乙卯春二月,大雨雹。九月,盖头乡火灾,毁二十余家。五年,丙辰冬十二月二十日午,水南太保庙灾。罗源里篁路等乡,冬有虎患数月,纸槽佣工被噬约有十余人。北路各乡竹山,虫食竹叶殆尽,竹多枯。是年冬旱,河水浅甚。
七年,戊午春正月初三日未初刻,地震墙屋动荡,纣一分钟止,城乡皆同。
八年,己未夏六月初五日酉正一刻,地动,屋瓦有声。
山川志第四 附水利关隘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隆然高者力山,颓然下者力川,地之所以言势也。南平山脉,自邵武杉关奔腾而至界首。由界首蜿蜒至瓯宁、吉阳、梅岐间,矗起高峰,亘数百里,层岩叠岫,千态万状。中峰挺然特秀,高千余丈,俯视大海若咫尺。东为郭岩,崔峨云表,盛暑犹寒。岩左出建瓯之房村口,右出建、延交界之鸬鹚口,是为南邑来山入首。自是左出房村,转入花桥,至大历过广山,后通大洋为小岩。由大洋坋过峡,起五谷岩,出衍仙山。上有文峰岩、石佛山,石佛之旁,有峰曰:小鹫。由衍仙逾侯宰岭,趋大岩跌峡,俗名三千八百坎。由是横空绵亘,历芒荡洋二十余里为西岩。自衍仙山至此,厜仪天外,列为大帐。乃於西岩,连叠崿而下,云蔚雾涌,如楼台殿阁,或续或断。中袅一线,西莲花峰,从此分出。腾踊而下,如火烛天。群峰岿,攒秀骈丽,若芙蓉一朵,为中莲花山。中莲花下发四枝,折落转东而趋嵝蹇嵃,历乎金山,势渐骞举1。过后峡,突如天马凌空,腾跃开张,而延之龙山峙焉。山顶三脉,及中山而止。左脉界溪,为城东门山,明翠阁建其上。右脉自顶而下,分力一枝,一绕龙山下,趋东陁为峡。十字街当其凹。蓄势起作平岗,峛崺横东溪上阣立,曰:龙鼎山。南曰:东山。又南曰:梅山。一自龙山下趋南,委蛇而行,稍昂为印山。横落为积宝山,又横为北山。一脉下伏突起,城中为紫云岗。其正脉绕北门陂陀为陵。东绕紫云岗右。其西南耸兀为西山,横列於西溪上。其阳为普通岭,右址延福门,与东山址相凑。右址南门龙山,位北向南。至其分支,则左右拱卫,而东临夫剑潭,此则南邑之正山也。其间山石嵌空,谽谺2而为洞,有三,曰含源,曰石觜,曰紫烟。自中莲花右抽三支,皆为正山之护砂。而第一支,则又为县儒学之正脉。从中莲花下至大龙门,嶒3而为蓬莱山。下陊奔西而南,复转东回西,若蛟龙之蟠旋。忽云峦上跻,作骏马下坂,渴虹俯涧之势,乃跭踓特峙,结顶正方,而凝体苍秀,是为虎头山。左址四鹤桥,右址马坑桥。第二支从大龙门西南出,而左址马坑与虎头山之右址接,右则址於西铭桥。第三支右畔岌巑岏4为溪源、凤山、凤冠岩,怪石孤耸,嶔崟5绝水。杜工部所谓:风御冉而蓉者,樵苏6莫及,林樾櫹椮,涧道溟,极幽邃之致。左出西浴,分赤岐山,直趋水磨坑作狮形蹲踞西溪。凡三支皆龙山之右护,与龙山为四。而中莲花之脉已尽其为洞,一曰洗心,自大岩下分支石笋坑起,为东莲花山,亦作四支。经上瓦、下瓦、大湆、小湆而出,右止马家桥,左止安丰桥,皆界东溪,为正山之左护。自西岩右分一脉而下,崆嶱嵑嶔为西莲花山,左界溪源,中坻后坪、上洋,出水磨坑作象形,与中莲花第四支狮形相对。山之西过长砂,包温州渔船窟,至莱州而尽。而凉伞山、碧岩、卤水峉在其中。凡三莲花列峙北方,背倚大帐,而面瞰三溪,开延平之大局。所以控制上游,屏蔽省会,信十闽之要区也。其东北诸峰,由五谷分支,为南峰、为腾空岭、弥勒峰、螺峰。在汾常,为云顶山。大岩分支,为百丈山,高峻临水,飞练千寻。相传旧有越王台榭。狮子岩,与漈头之观音山,范坑之金斗山,皆巍巍凌汉。而金斗峙北极蹲蹲,尤为陡绝。中岩,居大岩、西岩之中,银河倒泻,匹练飘空,下视云涛汹涌若上潮,庐阜飞泉,不能复过。其东为左岩、白土岩,其西为宝云岩。由西岩下耸铜钉山,岝岭天半,实为西北群山之祖。赤壁岩,崄嵃,壁立如削。藤花苔叶,点缀朝霞夕照间,行人虽急,每为片刻勾留。宝龟山,平田突出大山,宫而为峘,仰观顺昌之八角岩,嶪如天上碧城,三峰山,若海上神岛,可望而不可即。去蓼地四五里,有狮岩、里岩、外岩、石鼓岭皆梅南之胜。其在寿岩,有牛眠山、六华山。而百花岩,则若素馨玉蕊,雪华繁发。吉田有太平岩、大土岩。梅东有雾岐山、青岩。塘源有碧山。至极北而有大武山,地界南瓯,绵亘数里。茂林密菁,宵小7或出没其间。盖皆郭岩以南苕峣秀出者也。西北有鹅鼻、头尖、十三峰,平地耸起,高势凌竞。下有常窠岭。又西为玉屏山,与赤壁、宝龟、狮山,同为铜钉山所发。而玉屏由九龙岩、十龙岩、百花岩、七宝岩、金斗山,至水头岭,珠丝落脉,土星端严,为峡阳之镇山。其阳坦平宽饶,前临西溪,县丞驻其间,控引七里十五图,是亦一方之繁会也。凡诸山皆瓯宁、顺昌分界以南,在郭岩入首,左水房村,右水鸬鹚之界中者也。其在梅东者曰金源仙,若乃剑溪之东,自北而南,由建安、迪口横出南雅口,下抵延安桥,则有楼台岩,岧峣云构,绚丽中天。八仙山、锦城山、歌舞山、石马山、湖头岭、太古山;由太古山而东,则有象三峰,峙若三台法云峰、金凤山片云,由太古山而南,则有龙船山、玉屏山、百花岩、容照岩、双髻山、鲤鱼山、塔山、石累山、是皆为邑之近护。而自湖头岭以下诸山,又皆由石累逆溯而上,以趋於邑东者也。其离石累而南,在迁乔有大乾山、南山、风波岭。普安有紫岩、文笔岩、狮岩。保福有龙湖山、虎掌山、仁岩、吴山。金砂有尤山、礨磈山、葫芦山。余庆有虎掌岩、金山、大录山。遵教有芹山、狮子岩。长安北有龙山、狮子岩、禅岩、清风山、牛峰山、中峰、举岩、黄源岭、金鸡岭。而狮子岩则自延安至吉溪诸山之所从出。自吉溪至岳溪,则芹山之脉。自岳溪至黄龙桥之山,则大录之支。自黄龙桥至三都口,则由九龙而分出者也。此则南邑溪东之山,作邑之左卫,趋为东南外郛者也。若乃西北诸山,傍樵溪西而下者,则皆原於天台山。其之而天竺者,天竺山、莲花山、圣泉岩。其之而安福者,筼筜山。其之而资福者,梧桐岭、天柱山。其列於鳀潭、西芹,而为峡阳之朝对,则有香山、狮山、剑山,盖皆天台之支,左展江汜,右距洽湖,自西趋东,而作邑之右卫者也。其为邑西南拱护,上界沙阳,下尽芹溪诸山,则皆原乎金凤山而出者也。山峙如凤,嵬嵬汉表,与沙县之幼山遥遥相对。其在大源内里,为金鸡山、莲花岩、乾山、石城山、半山;其在大源外里,为榜山、三峰山、天井岩、西岩。若其开平,则有金宝山、权山、三望洋。至芹山则当西溪之南,面北向而拱焉,与金凤同出尤溪,杰然角立,为南方诸山之祖者,是为美山。由左抽下北趋而来,屴崱嶛岧于城南者,大文笔峰。其稍崜岌嶪於前而锐者,为小文笔峰。文笔峰之左,涌为宝云山,敷叶结朵,如花四照,袍山幕卷屏开,堂皇赫昈。文笔之右,则展旗山,褵呼襂,信旐郅偈8之旖旎9也,旁叠九峰。是数山者,叠压屏张,紫蔚青来,列为南面之藩翰。其上有磬陀石,方广丈余。四山环绕,清泉涌出,佳木繁阴。又东为九龙岩,又南为麂坑岩,怪石嶙峋,绝流峙汉,是又为邑之华表者也。其由美山又抽而下,在云盖则有美岩、鹞子山、白叶山。在杜溪则有珠山、虎鼻山。在罗源则有居中山,自横路出为金楼山,上刻山玉峰直与文笔相表里。其自叶坑峡,出山盖岭、下洋头、吴坑为樟岚山。自洋头右趋陈坑峡,崛起北峰山,盘而为蛇轮囷10,左出横山及邱道山,右出桔树后,为观音趺坐山。北峰右旋出学林,为瓦口山,此皆美山所发峙於南邑者也。自是而太平则有:西山、天马山、杉岭、赤岭、飞凤岩。长安南里则有:东山、半山、后深山、黄龙山。乔保里则有:长元山、寨头山。至尤溪口而尽,是皆源於尤溪东北行,而为邑南境之城郛也。徒观其盘纡合沓,迸笋攒崿,非特南平一邑,在浓岚积翠之中,为分其本支条理,则主宾位置,回环掩映。古之人所为景山陟11,以为郡邑,固非偶然也。其川由建宁来曰东溪,纡回萦折,叠石嶒,自汾常为南建交界。其南北所受之水有九:北曰房村口溪,曰常坑、曰峰溪,曰小湆坑,曰大湆坑,曰小凿坑。南曰南雅溪、延安溪、埂埕溪。其极险之滩有五:曰汾滩,曰竹林后,曰龙港,曰黯淡,曰凿其。洲二:曰瀛,曰仙。其湖曰七星。其自顺昌南下,合沙村水东流曰西溪。其东西所受之水凡十有五:东曰鸬鹚溪,曰麻溪,曰诏溪,曰吴侍郎坑,曰卢溪,曰水磨坑,曰西门坑,曰洗心坑,曰马坑,曰田坑;西曰筼筜溪,曰洽湖,曰大芹溪,曰尤坑,曰镇口桥坑。其极险之滩凡十有八:曰石柱,曰扛猪,曰张八嫂,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同,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曰鹭鹚墙。其潭一:曰鳀其。洲二:曰鳀,曰雍。其东西交会处,曰剑津,由剑津东南,流至会城入海者,曰南溪。其东西所受之水凡十有一:在东,曰十里庵口,曰安济口,曰桔溪,曰岳溪,曰武步溪;在西者,曰徐洋渡,曰畲溪,曰蛟坑,曰太平里溪,曰龙溪,曰尤溪口。其滩之险者凡九:曰剑鞘,曰嵩口,曰大湘,曰小湘,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铜场,曰龙窟。溪行将出邑境,山峭夹水势若敛,东曰峡,其潭二:曰剑,曰九里;其洲六:曰黄龙,曰土埠,曰大,曰鲤鱼,曰萝卜,曰鳗。剑津上下水深处为池,以放生者二:一在城东迎恩亭前,一在南玄妙观下。邑所在多泉,其芳洁可称者六:曰茯苓,曰槃涧,曰佛智,曰金,曰育德,曰香潭。在剑津里者一:曰万丈湖。在罗源里者一:曰鳖。在长安南者二:曰碧洞,曰慈林碧。在保福里者一:曰龙其。自山涌而下者为漈有四:曰中,曰百丈,曰罗源,曰大上。其穿於地者为井,在城中者曰镡北,曰圆,曰龙山,曰龙兴,曰草鞋坑,曰镡津,曰积宝,曰樟抱,曰枫树,曰黄泥,曰葫芦,曰观音,曰元坛庙,曰学粮仓,曰右营前,曰夏,曰光孝寺,曰府,曰卫后,曰常丰,曰闽贤祠外。在城西者,曰河泊所前,曰南山下。在天竺者,曰涌泉,曰福泉,曰庆泉,曰西斋,曰金山,曰资善,曰画桥,曰醴泉,曰夏泉,曰第中,曰仙岩。在峡阳者,曰新水,曰环秀阁,曰千军。在寿岩者,曰溪头,曰村头,曰下泽,曰后巷,曰黄历口。在西南东西村者曰漈头,曰陈,曰童,曰横路,曰黄坑,曰鸠源路前,曰香岭,曰柴坑,曰坵道,曰街头,曰中宅,曰三,曰圆山兜,曰真武庙,曰街中,曰后窠,曰后州,曰南山。其以壅水曰坝,凡四十有三:曰朱师,曰上沜,曰谢当石桥下,曰千岚尾,曰樟岚,洋头,曰田头,曰岐兜,曰河沙,曰油丁,曰大官,曰龙潭,曰大横,曰山下,梅子坑,曰洋坋,曰水头,曰龙汾埂,曰洪桥下溪,曰梅子坑,曰石城,曰南州村,曰铁沙,曰田溪村头,曰村头洋,曰后井,曰范墩,曰漈里村,曰曾源洋,曰古德,曰湄洋水尾,曰坑坪,曰登源,曰白沙,曰高车,曰石,曰大窠,曰渎溪,曰浪头龟,曰山,曰化龙桥,曰石纹,曰洋当,曰太保亭,曰新,曰葛尾。其为圳以引水者,凡二十有三:曰大作,曰泼头,石砖头,曰地坑,曰苏坑,曰洋当村,曰坑,曰丝田,曰西坑,曰上洋,曰游墩,曰竹,曰珠墩门前洋,曰应坑村,曰桥头,曰石纹,曰洋当,曰翁墩,曰翁墩洋后,曰漈头村,曰八仙,曰木犀,曰梅岐门前,曰东坑。其为陂以蓄水者,凡十有三;曰当祥,曰田头,曰注泽大王,曰后当坑,曰尤墩,曰下坑底,曰西洋,曰茶陵,曰娘桥,曰丁历,曰判官,曰马氏仙源,曰放生池。前此,皆川之利於一邑者也。然考其形势,崇山峻岭为郛郭。惊涛湍流为沟池。附于郡治,接壤邵武,有将、顺为捍御。接壤汀、漳,有尤、永为藩篱。
大田虽分隶永春,营政仍归延协。惟密迩古田、闽清、瓯宁无悍蔽。议者谓:湖头、秋竹、安济、蓼地、水南,皆南平要害地。一或有警,塞湖头,斯无左顾之忧;镇秋竹,可无右盼之虑;守安济,而下流安靖;屯蓼地,而背冲无虞;备水南,而沙尤间道。绕云盖罗源而出者,前无冲突之患。故宋立湖头寨,建炎中张彻入寇,郡守张设伏於此而歼之。而凿滩旧有东津镇,则又备於湖头之北岸也。西则招捕陈靴立寨於卤水、是秋竹之北岸黄墩,为西乡之扼要而立以关隘。沙溪为顺、沙二水合流之处,西津之镇设焉。梧桐一寨,又当沙溪对岸之险,是又备於秋竹之西矣。北则中军帐,凭高以望远,鹅鼻头尖寨,则更备於北之西,麻头关隘,则更备於北之东。大历巡司之地,又在北之北向,亦岿然重镇,是不止於蓼地设屯也。南则罗源一镇,又在水南之南,峡一寨,本属静江旧镇,又在安济之下,可不谓防之愈密乎?顾峡之设巡司,谓其西望水口,南至尤溪,北至古田。古田之民,以贩盐为业。南平、保福、遵教、余西、普安诸村落,俱仰食焉。里中无赖,每相朋奸。岁歉则勾引贩夫为盗,焚掠肆出,乡民重被其毒。巡司之设,备探望,使声息相闻而已。而诸里东南北畔,从未议立关隘。明末时诸村时遭蹂躏,清初犹然。周文璋且自恃其远僻,跳梁於余西,即峡有鞭长莫及之势,此又要害之不可不知者也。总之,山川如故,宝藏不兴,而货弃於地,泉源易涸,而田鞠为荑。虽天险可恃,难免地瘠民贫之叹矣!
【注】
1. 骞举:高举,飞起。
2. 谽谺:山深貌。
3. 嶒:高突兀貌。
4. 巑岏:山高锐峻大貌。
5. 嵚崟:山高貌。
6. 樵苏:打柴割草,以充燃料。
7. 宵小:旧谓盗贼之类。
8. 郅偈:郅、大。偈,急驰。
9. 旖旎:旌旗随风扬貌。引申为柔美。
10. 轮囷:屈曲貌。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蟠木根抵,轮囷离诡。”
11. 陟:登上山顶。
山
龙 山一名龙骑山,在县城东北,由后峡奔腾而入,山势凌空,长松蓊鬱。山巅建威远楼,环堞而为城。山半有道南、文公、大忠三祠,嘉庆八年复建昭忠祠,於大忠祠之侧。
梅 山多梅树故云,在城南。宋绍兴间建招福院,后改梅山寺。天启五年,郡守项唯聪改寺建学,今府儒学在其巅。
西 山在城西,旧儒学踞其巅,实当紫云冈之前。
积宝山在县署之左支,俗名网巾山。以上四山在城。
玉屏山在东南,一名屏山,如画屏然故名。宋蔡君谟建画轩诗云:“画屏曾指孤舟客,今日孤舟在画屏”。
双髻山城东南,屏山后,两峰并耸如双髻然,宋张远所称双旌拔秀者也。
金凤山城东三里。
鲤鱼山在水东,山势溯剑潭而上,其尾为化剑阁。
太古山城东五里,山势雄伟。
衍仙山城东北十里,旧名含源。昔时有衍客炼丹於此,传为羽化1故云。山有文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又名石佛山。地舆纪胜云:此山东面略通人迹,山中产桔可食,携出则迷道不得归。有衍仙水,下穿暗窦,流出剑津。
歌舞山城东,演仙下里,高桐对岸,高髻长袖,窈窕蹁跹,有大小垂手之态。
八仙山县东汾常里,相传有仙过此,足迹犹存。以上诸山在东。
虎头山西郊外,县儒学在其麓,跭踓特起,形如虎踞。堪舆家谓山形有卷帘殿试之格。嘉庆五年,里人在此扦坟,知县完智饬差押止。十二年兴化人程廿三,复在此山来龙处盗葬,知县杨差押举扦,勒石永禁。
九峰山城南剑津里,面对府公署。峰峦九叠,旋绕萦回,为县治诸峰之冠。第八峰有万福精舍2,第三峰有天庆阁,明正德间提点陈本润,闭关五十年,尸解於此,有诗载艺文。
溪头凤山剑津里西,相传有龙居其中,岁旱祈雨辄应。宋宣和间,道人张声隐居於此。
大文笔山县西南二十里,其峰尖削如笔,由美山发脉,高耸绵亘,作干分支,直至福州。三谶云:“黄龙歇气三千里,跳落平阳十万家”。
小文笔山峰峦秀丽,文笔插天,其峰较诸大文笔,尤尖尤秀,形家以为一邑文星所系。先是有顽民在此凿石炼灰,屡蒙官禁,准勒碑以垂永久,记载艺文。嘉庆五年,汀郡奸徒,复蹈前辙,阖邑公呈,知县完智复禁,罚银修县儒学魁星阁。
赤岐山城西五里,旧有庵。
凉伞山城西,相传曾出黑石。
莲花山城西天竺里,重峦叠峰,状若莲花。
天柱山城西安福里,一峰孤特,撑柱青冥。
筼筜山城西安福里,山多产竹,明吴国伦有:“苔藓石门花自合,松篁烟碧翠常新”。
天台山城西百二十里,界连顺昌、沙县。危岩峭壁,云雾时蒙,内多石洞神石,上有寺。
美 山开平里,两峰高低并峙,形如美字故名。山从尤溪出龙岩寨,突起地上,从后视之,险绝无垠,上极霄汉,视诸山如隶。上有仙奶三殿,俗呼米山,又名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足给庵众。后有吴释子大其窍,其米遂绝。
宝云山资福里,山势秀特,时生云气。
展旗山资福里,山势开展,若扬旗之状故云。宋黄裳诗有:“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之句。以上诸山属西。
金楼山在城南,一名南山,端严肃穆,方正崇宏,群山环向,皆作土平。罗氏豫章徙居其麓,文质公实诞於此。基址之左,建为书院。山右有岩,上下梅树三株,传为文质公手植。前有泉,曰白水,亦曰香泉。
虎掌山保福里,形似虎掌故名。
龙湖山保福里,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故名,今废。
九龙山长安里,九峰蜿蜒如龙,九峰书院在其麓。
樟岚山杜溪里,上临南溪西岸,花秀深蔚,李延平先生於其间居焉,居址犹存。
瓦口山杜溪里学林村,李延平先生墓葬其麓。以上诸山在南。
葫芦山金砂里溪边,以形相似名。以上诸山属南。
茫荡洋山在西北,俗名懵懂洋,广袤二十余里。本一高原,上有老虎洞、猫儿岩、狐狸陇、鸡冠山、虾蟆石、鲤鱼山、笔架石、双门石、五马槽、七星斗、孔雀坑,惟墨砚窟最奇,窟在岩面,不甚深大,常出清泉一泓,四时不涸,千人饮之不竭,谢地乡,在其山足。
金斗山城北保福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四山环峙。相传昔有仙人坐化於此,塔内塑像,乃其蜕骨。
蓬莱山城北五里,曲径幽荫,旧有庵,今废。
金斗山城北,巍峨凌汉,势极陟峻,旧有庵。
铜钉山塘源里,山高而秀,为西北郡山之祖。四时景物,变态万端,岁旱祷雨多应。
碧 山寿岩里,岩壁峻绝,上有一金字,望之俨然。以上诸山在北。
【注】
1.羽化:古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之意。
2.精舍:旧时集生徒讲学之所。
岩
百花岩剑津之东,石壁峭立,勒有百花岩三字隶书。方春百花鲜丽故名。有百花亭废址,今犹存。
容照岩在百花岩之侧,岩石嶙岣,清光一穴可照。
大 岩在城东十五里,俗名三千八百坎,上有亭,名岩头亭,古木阴森,中有滴水岩,暑月过此,常於此纳凉,有时载艺文。
中 岩演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泉,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汾常里,时有云气冒其上,故云。
五谷岩城东四十里,上有殿祀神农,其中悬崖峭削,有帐屏狮虎之状。以上诸岩俱在城东。
西 岩在城西南三十里。
天井岩大外里,山石一窍通明,故云。
圣泉岩天竺里,下有清泉甘冽,旱岁不涸,相传有圣僧过此,凿以济渴。
碧 岩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 岩梅东里,其石四时青色,隐隐异於他石。以上诸岩城西。
麂坑岩山多产麂,怪石嶙峋,横截溪畔,剑水合流而下,藉以砥柱。顽民凿石於此,宜禁。
举 岩长安北里。
虎掌岩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云。
文笔岩峰尖如笔故名,在普安里。
狮 岩在城东南普安里,逶迤而南,廌山祠在其麓。
紫 岩岩石皆紫故名。
美 岩云盖里,唐有刘姓者,於此坐化,遗庵尚存。以上诸岩城南。
郭 岩寿岩里,周围几百里,山麓建安、瓯宁、顺昌,建阳数县环焉,为延郡发龙之始。其巅有亭,覆以铁瓦,可观日出。其地产松菜,不种而四时自生。相传郭仙居於此,故名。
狮子岩新兴里漈上,以形似名。有洞深半里许,可容数十人。岩石峭削,高三十余丈,中共三十六洞,如张、萧、刘、连、马仙、雷公、袈裟、莲花、电母,其最著者一在遵教里蒲山石岩下,有三井,中井相传龙居其中,立庙於侧,祷雨多应,前太守孙衍、管大勋因旱祷雨於井,大雨骤至,里人祀之。
太平岩古田里,相传岩中藏经,诗僧林友削发於此。以上诸岩城北。
峰
小鹫峰演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佑中漕使曾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弥勒峰城东四十里,无量寺在其麓。
螺 峰立形如螺漩,故名。
莲花峰城南里,层峦叠障,状若莲花。
岭
紫芝岭城北隅,旧府儒学之西,岭道逶迤,民居稠密。
大觉岭在府儒学义路礼门前下。
普通岭在延平卫街左,梁时建寺於岭,名曰普通,遂称普通岭,后为学院校士贡院,又名贡院岭。
浆洗岭在道署左,上通协镇府署。
后所岭在建小门街左,闽王庙对门,直上通梅山。
天官岭俗呼黄官岭,在建小门街左。
狮子岭岭中一石狮,故名。
县前岭旧县署便道,在县前。以上俱在城。
湖头岭在演仙下里,宋张伏败张彻於此。
梧桐岭资福里,多产梧桐。方道隆诗有:“不报新秋到,惟生待凤栖。”之句。
白沙岭多出白沙,故名。
候宰岭在新兴里。
石鼓岭梅南更,其山峻绝,方圆中尺许,以石扣之,其声如鼓。
大武岭地界南瓯,绵亘数里,茂林森荫,多伏莽抢夺之患。康熙癸已大横驿丞张士逵,署大历司篆,率众改向山麓,由田中,宵小不能潜伏,行者旅者称便。
常窠岭城北大岩外,路通峡阳,山林阴翳,险同大武。
水头岭在城北。
风波岭城南三十里。
洞
紫烟洞在明翠阁之东,俗呼紫霞洞。
含源洞梅东里,云雾时封洞门,四时泉声,响如笙簧。
碧云洞百花台之下。
隐鳞洞与百花台相接。宋吴仪隐居於此。
南楼洞
白水洞
三井洞以上三洞俱遵教里。
莲花心洞在剑津里,山有九曲,如花心复叠者然。
金源仙洞梅东里,元至正中,方士隐其姓名,修真於此,赐号显迹道场。
闻猿洞城南九峰山右,相传有方士袁深炼丹其中,二白猿往来相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
峡
后 峡城东北五里,此系郡城入脉结束之处。嘉庆十三年,汀郡奸民在此挖毁栽种,合邑佥呈,前任邑侯杨,将此山归官,勒石永远禁止栽种,碑文见艺文。
筼 峡城西天竺里,多产竹。
藏春峡剑溪之东,宋吴仪读书处,两山环峙,繁花杂卉生其间,四时皆和。旁侧有咏归台、老圃亭、暗香亭,虚心亭,容照岩,废址犹存。
峡城南长安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有巡司公署,署前古榕二株,相传宋时朱文公手植。
归云峡城北演仙下里,云起云气飞飏故名。
石
花纹石有五彩纹。
虾蟆石临水状如虾蟆,夏月居近此石,无蚊虫。
笏 石屹立如笏,以上三石,俱剑津里。
金精石石色黄莹如金,在城东。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之曰:此石味同凤肉,煮食之,其母疾愈故云。在仁州里。
仙书石城东崇福里,或指以为仙书。
卤水石城西长沙上里,叶梦得避暑录,石有三种,其一出卤水,可为砚。互见产物。
玳瑁石色如玳瑁故名,在城西长沙上里。
磐陀石在城南,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佳木阴森,境绝幽雅。宋李愿中、朱晦翁二先生,常游息其上,有天趣园,即延平书院。
马鞍石在城南,状如马鞍故名。
川
剑 溪一名剑津,又名龙津,又名剑潭,城东西二溪会合之处。昔时有宝剑跃入潭,化为龙故名,详载艺文。
东 溪源出浦城、松溪、崇安三县,凡五派合流,会於建宁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顺至剑津。
西 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东流至顺昌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沙溪口与沙县溪合,流四十里至剑津。
南 溪与东西二溪之水合流,名丁字水,又名三溪,九十里与尤溪之水合,直抵福州入海。
房村口溪源出瓯宁谢屯、郑墩出,溪为南邑山之界水,村属瓯宁。
峰 溪源出底坑,经杨厝,合观音山朵云坑水,流至峰溪,出口入溪。
南雅溪
延安溪
埂埕溪
以上汇合东溪
鸬鹚溪源出瓯宁梅岐,经苦竹溪、岚下、前墩、吴墩、头黄冒、大历口,抵北海桥后由吉田、夏坑,至此而入大溪。
麻 溪源出瓯宁谢屯地方。
诏 溪源出梅西、梅南、新兴里,同迳八字桥至口而入大溪。
卢 溪源出长沙。
筼筜溪源出沙县黄泥隔至筼筜,由溪后、井窠、江口,出王台下大桥入大溪。
大芹溪左出沙县界,由长沙坑,历大溪源,岭兜、塘下,至三冈峙中出尤溪界,由梅子坑、白塔、栅下,至冈峙合流,至禾村与溪头溪尾坑水合,出七星桥入大溪。
以上六溪会合西溪
十里庵口溪水出山源,历桥门、上地、半岭,从白沙桥入溪。
安济口溪水出后溪,历澄州源出通济桥入溪。
桔 溪源出建安蓼溪,由龙湾历普安、迁桥诸乡,出吉溪桥入大溪。
岳 溪源出保福里龙湖,由古德洋、东墙、连坑,至岳溪口入溪。
武步溪一自建安出遵教,流经乌厝前大演溪,至沙溪口;一自古田出余东,由村头、苏墩、赖墩至沙溪口,合遵教溪出巨口,由同仁桥流经武步入大溪。
徐洋溪一自美山,由小盖出云盖里,合增坑水抵文田;一自大坪出罗源峡,与横路水合出文田、会云盖溪,由徐洋入溪。
畲 溪一自大盖出裕坑,由洋头、吴坑、樟岚出瓦口;一自虎鼻出杜溪,绕洋尾至瓦口,与樟岚水合,从畲溪入溪。
太平里溪由大峰山出中寨入溪。
龙 溪俗名小溪,在漳湖坂尾,源出尤溪。
尤溪口
以上诸溪汇合南溪
坑
常 坑源出杨厝群仙洋,经小常入溪。
小湆坑源出大岩,朵云坑,由王官岭大源至小湆入溪。
大湆坑源自中岩,经上瓦、大湆至安丰桥入溪。
小凿坑源自梅西白水灇,由邋还石合石笋坑水,至大凿十里,趋马家桥下入溪。
以上出东溪
吴侍郎坑源出梅东,左后坪,右前后洋合流,至温州出,入大溪。
水磨坑源出溪源上下村,绕下合大横坑水,出石桥入大溪。一名磨面坑,即菊花涧,胡九峰先生读书处,旧址犹存。
西门坑发源小浴岭下,至县尉司前,石桥下。
洗心坑源出溪源,经大浴岭下十余里,至镇安桥出大溪。
马 坑源出蓬莱山,至地藏堂,合兴化寺前坑水,至化龙桥下入大溪。
田 坑源出广教寺之东西坑,至中岩合流水云村,绕金山寿岩庵前坑虎头山左峡二水,出四鹤桥下入大溪。
尤 坑
镇口桥坑
以上诸坑出西溪
蛟 坑出南溪。
滩
汾 滩
竹后滩
龙港滩
黯淡滩最险,波涛高起丈余,舟人惮之!载艺文。
凿 滩
以上东溪险滩
石柱滩
扛猪滩
张八嫂滩一名张婆,峡阳西里余,两旁石夹溪水,曲流仅容一舟,水涨尤险。
三门滩峡阳金砂渡下,乱石槎枒,水港散出,舟人误识,危不可救!
小黄口滩
张岩滩
虎口滩
樟槎滩
苏坑滩
星窟滩
大湍滩
小湍滩
城门同滩滩水湍急,石壁险峭,舟人拔岩挽缆,多踬於水。清朝康熙五十三年,中军陈光祚捐俸,募匠开凿缆道。
将军滩
黄墩头滩
慈油滩
鹭鹚墙滩二滩在西芹,石不甚险,而往往覆舟,盖多暗石也。
以上西溪险滩
剑鞘滩
嵩口滩
大湘滩忌大水
小湘滩
五港滩
天柱滩险!宋绍兴中,郡守上官愔等,既凿黯淡,复请凿诸滩。有僧祖日者,能扛滩势,命董其役,漕司以钱百万助之,愔自益钱百五十万,南溪之滩始平。
鸠道滩
同场滩
龙窟滩
附外茶洋
以上南溪险滩
潭
万丈潭城南剑津里,灵源庵之前,其深莫测,潭上旧有亭,以潭名名之。
九里潭城东南金沙里,上下皆急滩,惟潭九里,平流如掌。
鳀 潭城西峡阳,中有一洲,岩石嵯峨,林木阴翳。
湖
七星湖城东十里,长三里许,多产虾,味逾他处,夏月尤多。
雍 湖城西长沙上里,芹溪之西。
鳖 湖一名白湖,城南罗源里。
碧洞湖漳湖坂尾,内有鲤鱼出,则里人登科有验。
慈林碧湖长安南里,三吾寺右,相传有龙居之。
龙 湖保福寺,一名象湖。
漈
罗源漈城南罗源里。
三角漈茫荡洋下,谢地水尾。
中 漈城北新兴里。
牛皮漈茫荡洋山上。
百丈漈城北新兴里,有瀑布水垂下,可观!
大上漈详注前山内。
池
放生池一在城东迎恩亭之前,旧名宋南剑州放生池。一溪南元妙观下,旧为剑浦县放生池,即剑津上下水深处,禁止渔捕。
绿净池城东地,名天河古放生池,今废。
叶家池梅山之麓,今废。
莲花池田头南山之阳,今废。
泉
槃涧泉剑津里,源出山巅,盘回石涧,泓深洁净,其味甘美。
香 泉一名白水,南城东罗源里,豫章先生书院右,其味甘香故名。
佛智泉在城西,开平寺方丈后,极清冽,遇岁旱不涸。
育德泉城南九峰山麓,宋罗、李、朱三先生讲道於此,常饮此泉,取蒙卦象词名之。
茯苓泉城北中岩岩畔,古松下结茯苓,泉出其侧故云。
金 泉城西二里许,泉中有沙淘之,往往得金。
洲
大 洲城东南,寿山里,安济铺前,其地多居民。
雍 洲城西南,长沙上里,水中平地突起,俗名鲤鱼洲。
蒙 洲汾常里。
仙 洲有山介二水之间。上二洲俱城东。
黄龙洲一名黄龙沙,城东南张司空祠前,每春水后,土人视洲沙多寡,占岁丰歉。宋黄裳诗云:“看此黄龙沙斗起,满城歌吹入丰年。”
土埠洲城东南,崇福里。
金 砂溪沙淘之有金故名,又以名其里。
白 砂溪沙淘之有银故名。上二砂俱在金砂里。
小 砂崇福里,俱城南。
桥
明翠桥旧有浮桥,在城东旧建宁门外,用舟三十有八,横亘大溪中,而架木板以通行,两旁铁索维之,可容驷马。水涨则分系溪岸,用舟以渡行人,今废。
水东桥一名龙津,在旧延福门,明万历三十七年,郡守倪朝宾建。清朝乾隆三十年,知县卫克堉重建,今废。
西 桥在南门外,其浮桥制与明翠同,各用舟三十有二,压以厚坂,昔人谓之三桥,官民称便,今俱废。
四鹤桥城西延成门外。
延安桥宋嘉定中,邑人赵崇鲁建。
延平桥旧名柏平,宋宣和中,邑人范崇建。
登科桥
大凿口桥石砌二桥,俱宋庆历间,邑人范迪简建。桥下即龙山东畔界,水流入大溪。
湆口桥石砌,宋嘉祐中邑人范侗建。
湖头桥在丘墩铺前,制如明翠,宋元丰元年建,今废。
乘驷桥汾常里。
大横桥以上八桥俱城东。
十里庵桥旧名利涉。
安济桥旧名通济,上二桥俱石桥,在崇福里。
桔溪桥石桥,水自南山诸乡流出,久圮。行人但以舟济,行人苦焉,嘉庆十三年,邑侯杨桂森重修。
吉昌桥
吉安桥宋端平中,里人吴瑞建。
吉水桥屋桥,明万历间建,俗呼野猪桥。
龙坝桥
联第桥石桥。
店口桥石桥,上四桥普安里。
同仁桥旧名黄龙桥,久圮。嘉庆九年,郡守广善倡捐重修。
清风桥唐贞观,里人吴益建。
花 桥以上俱城东南。
镇口桥水南,民国五年重建石桥。
岭下桥漈头。
罗源泗洲桥屋桥。
田当桥罗源里,有亭。
化龙桥石砌,即马坑桥,元至正,里人蔡果卿重建。
西芹桥石桥,一名七星,宋熙宁间建。
黄墩桥西芹上石砌。
皇泽桥
瑞龙桥蓼地,旧用木。乾隆十八年以石建。
八字桥峡阳,乾隆十八年重建。宝龟,洛源、渎溪、聪坑等北乡之水俱会於此,出哨。
渡
东门渡原有浮桥,即明翠桥。
湖头渡
白砂渡
延安渡
八仙渡
房村口渡
南门渡原有浮桥即西桥。
秋竹渡
鱼船窟渡
洽湖渡以上西溪。
徐洋渡
坵墩渡原有浮桥。
埂埕渡
大横渡
小雅渡
小瀛州渡
南雅口渡以上东溪。
西铭桥渡
前溪渡西芹。
沙溪渡
水东渡原有浮桥。
桔溪渡乾隆二年,设水手二名,给工食。
畲溪渡
岳溪渡官渡,同吉溪设。
小杜渡
九里潭渡
武步渡
诏口渡
蛟湖渡
菜州渡
王埠渡
江汜渡以上北溪,即樵川也。
葫芦山渡
大溪头渡
龙窟渡
龙溪口渡里人捐置田,给舟子工食。
尤溪口渡以上南溪。
筼溪渡
梨坪渡
蒲屯渡
金砂渡峡阳,里人捐置苗田二十三段,为舟子工食及造舟修路之费,有碑记。
附水利
灞
朱师灞演仙上里。
谢当石桥下灞
樟岚洋头灞以上三灞崇仁里。
上沜灞罗源里。
千岚尾灞
田头灞
岐兜灞以上崇福里。
油丁灞
龙潭灞以上杜溪里。
山下梅子坑灞以上汾常里。
水头灞太平里。
洪桥下溪灞长砂下里。
石城灞以上大内里。
铁沙灞梅东里。
村头洋灞
范墩灞普安里。
曾源灞
湄洋水尾灞太平里。
登源灞上二长安南里。
高车灞
大窠灞以上四灞,吉田里。
河沙灞寿山里。
大官灞
大横灞
洋坋灞资福里。
龙汾埂灞天竺里。
梅子坑灞
南州村灞大外里。
田溪村头灞
后井灞以上遵教里。
漈头村灞金砂里。
古德灞上二保福里。
坑坪灞
白沙灞
石 灞
渎溪灞新兴里。
浪头龟日山灞塘源里。
石纹灞
太保亭灞
葛尾灞以上六灞,寿岩里,葛尾在翁墩,当南瓯之界。
化龙桥灞
洋当灞
新灞
圳1
大作圳县东北。
泼头石砖圳县东。
地坑圳西南。
苏坑圳梅东里。
坑圳开平里。
上洋圳西北。
竹 圳二圳安福里。
应坑村圳以上吉田里。
石纹圳
翁墩洋后圳以上寿岩里。
西坑圳东北。
东坑圳县南。
上洋圳城西北。
洋当坑圳大外里。
丝田圳大平里。
游墩圳
珠墩门前洋圳
桥头圳
洋当圳
潦头村圳塘源里。
八仙圳梅南里。
梅岐门前圳以上梅北里。
大垳圳梨坪乡东。
上坪圳茂地水尾。
外坑大圳汶浆乡南。
百丈漈圳百丈漈乡水尾。
大垅圹马坑、黄畲二乡间。
丁岩三圹宝龟山东南。
上下长圹谢地。
木犀圳
郎坑长垳圳麻洲郞坑。
外岩大圳该乡下。
溅头圳有上溅、中溅、下溅等圳,均在新兴里。
涵源圹东山坪乡,源出茫荡洋山。
关刀坵圹梨坪乡。
三节圹谢地水尾。
【注】
1.圳:田间水沟。
陂
当洋陂一名大官陂,广十五丈有奇。
注泽大王陂
尤墩陂
西洋陂源出自陈古岩下。
田头陂一名官陂,广二十丈。
后当坑陂
下底坑陂以上城南。
茶陵陂俗呼水洋源,源出保福里吴山。
娘桥陂迁乔里。
判 官县西北峡阳里。
放生池前陂安福里。
丁历陂寿岩里,大历镇之北。
马氏仙源陂县长安北里。
关 隘
中军帐在县城西北田坑广节营后山,宋郡守张建,以为斥堠,招讨使陈重建。
黄墩关隘城西二十五里。
麻州头关隘城北梅岐里。
寨
卤水岭寨城西,长砂上里,背山枕溪,上下壁立万仞,路仅通步,险数折,招捕使陈寨所,此与中军帐,鹅鼻头尖寨,因警而设,非如各营寨为经制也。
鹅鼻头尖寨城北,考窠岭上十三峰,平地耸起,高十余丈,中有捷路通郡城中军帐,后通峡阳,前通溪源诸处,有邻警,则屯此以候望焉。建炎间,郡守张建立。
湖头寨城东十里,面溪背山,前建浮梁,宋建炎中,彻入寇,郡守张设伏於此射杀之。
阳门寨宋元丰三年建,隶剑津县左翼军。
桐岭寨城西梧桐岭,宋嘉定七年提举刘允济建。
峡寨在峡镇上,宋元丰三年建。
弓兵营在城将顺门外,宋嘉定五年,郡守陈宓、县尉张元简建,越二年坏於洪水。端平三年,郡守董洪、县令赵希綮重建。
附废镇
罗源镇城西对岸罗源峡,自镇口而南十五里。
东津镇凿滩范迪简所居地。
永平镇剑津北岸,五代时王延翰置都镇,屯驻闽城兵卒。
西津镇沙、顺二水合流处。
静江镇今峡巡检司处。
城市志第五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民所止也。五都1之市,九逵2之衢,民所趋也。为之重门巨堑,以备不虞。为之列肆受廛3,以来工贾。夫是以闾阎扑地,阛阓连云4。齐称表海5临淄,殷阗6周卜宅中宅7,洛阳繁盛,其地利使然也。夫郡邑立,而后城垣筑;城垣筑,而后官守崇。公署者居官莅治之所,所以大居正而尊朝廷也。以治官府,以纪万民。堂阶不下,而四境之疮痍,如遇诸目。群黎之呼吁,如闻诸耳。用能不懈於位,民之攸塈8。故善觇邑者,入其野,而知其治之美恶。过其市,而知其俗之俭奢。岂徒以山豁之险,封疆之大为美谈哉。南邑附郡,倚山为城,循溪辟市,直贯东西,颇形湫隘。城筑自宋,或曰筑於元之至元。东西长,南北短,周九里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厚六尺。墙垛二千四百有奇。门十有一,明更为九。窝铺六十一。历年以时修废。城滨於东西二溪,时有水患。乾隆甲申9大水,城崩七十八丈,卫令克堉补葺之。嘉庆初年甲辰己酉续坍,何令茹莲勘报於大府。庚戌水溢塌甚,题闻於朝,黄令铨请帑修之,壬子落成。光绪二年丙子仲夏水灾,延福门城基陷,复塌二十余丈,役大资巨,迄未能修,难称防卫之固矣。故志其城市及其公署,以详其里图,墟镇驿站之属,虽兴废不同,亦古今之明鉴也。
城 门
旧十有一
子城东曰镡津门
子城南曰崇化门
子城西曰延安门
子城北曰崇仁门
临溪曰延平门
延清门
披云门
城东曰建安门
城西曰将顺门
城南曰通福门
城北曰延泰门
今为八门
延禧门即旧建安门,今为东门。有城楼,万历三十七年,郡守倪朝宾重建,嘉庆丁卯,知县杨桂森重修,后朽。民国三年,建安道尹蔡凤新建洋楼於上,设公抽东排关,在此办事,楼跨衢临溪,凭栏眺望,江山如画。
延恩门即小东门,又呼垆坑门。
延安门即上小水门,有城楼临溪,嘉庆丁卯,知县杨桂森重修,后毁。
延宁门即下小水门,有城楼临溪,民国四年,设盐务掣验关於楼上。
延福门即旧通福门,有城楼,康熙十九年毁,知府徐哲建。五十六年毁,知县朱夔建。俯凭雉堞,双溪汇流,棹歌悠扬,帆樯云集,来往不绝,为邑城第一道头。民国元年,商捐局修,历设税厘局杏验卡於上,今仍之。
延寿门即旧将顺门,今为南门,有城楼,万历三十七年水漂塌,郡守倪朝宾重建。民国元年,城门石□崩,府知事李焕修,二年道尹蔡凤新建城楼,设公抽西排关,办事於此,明窗轩敞,山光水影,挹人眉宇。
延成门即旧延安门,今为西门门外,有四鹤桥坊,相传有古柏千年,鹤巢其上,番国识者取为香,燃烟中,有四鹤翔舞故名。嘉庆十二年六月毁,知县杨桂森捐建,同治后归道署西排关,公款叠有修造。
延泰门即旧延泰门,今为大北门。
小北门今塞。
【注】
1.五都。五大城市,历代所指不同,泛指繁盛的都市。唐李益诗:“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
2.九逵:都城的大道。南朝梁何逊诗:“长安九逵上,青槐荫道植。”
3.列肆受廛,肆,商店,手工业作场。廛,商肆集中之处。本句指工商业网点排列。
4.闾阎扑地,阛阓连云:闾阎,里巷的门。阛阓,市区墙门,亦指街道。本句指市区四通八达。
5.齐称表海:齐指山东,海指黄海,古为东海。
6.殷阗:富足充裕。
7.周卜宅中,周指周代,卜宅指选择建都中,洛阳居天下之中。
8.攸塈:见“诗?大雅?假乐”:“民之攸塈。”指休息,安层乐业之意。
9.乾隆甲申:公元一七六四年。
街
和丰街旧州治左。
噀雨街开平坊上街。
平政街迁善坊南。
石犀街
十字街丰衍仓北。
后 街在大街之后,由道治至府治。
朝宗街开平坊门外。
偃风街开平坊下街。
演庆街铁冶巷口。
梦鱼街旧州巷以上俱旧名。
大 街由东抵西。
北镇街大北门城上。
巷
斗蓬巷招福坊。
酕醄巷城东中和岭上,俗呼曹家巷。
卖菜巷与钩栏巷相近。
通判巷大北门内。
铁冶巷县学东南临溪。
祠堂巷
钩栏巷
衣香巷四鹤桥边。
罗胜巷县学东。
坊
龙鼎坊
三魁坊
中和坊
左三巷坊
威武坊
铁像堂坊
卫后坊鼓楼一座,今废,基存。
紫芝岭坊
城上坊
酒务巷坊
帝师殿坊有钟楼一座,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重修。
镡津坊
北镇坊
卫抚仓坊
宝武营坊
圣恩坊
剑浦坊东门隔河。
进贤坊
夫人宫坊
水南下坊
崇恩坊
开平坊
聚奎坊
宝积坑坊
天河边坊
积宝山坊
毅勇坊
梅峰坊
东山头坊
教场坊
水东坊延福门隔河。
昼锦坊
西铭坊以上西郊外。
镇口坊以上南门隔河。
三元坊以上北郊外。
府前坊
大北门坊
晏公庙坊
普通岭坊
迎仙坊
四贤坊
招福坊
梅山寺坊
广积坊以上在城。
作滩坊俱东郊外。
四鹤桥坊
马坑坊
水南上坊
井
潭北井镡北精舍前。
龙山井龙山堂下,玉清官前。
龙兴井草鞋坑内,俗名八角。
枫树井道南书院岭下,明成化间铸铁为栏,万历间更易以石,水清而甘。
草鞋坑井八角井外,将乐窠前。
元坛庙井紫云台右麓。
右营前井小关帝庙岭下阛阓间,甚浅而不竭,旱亦不涸。
夏 井紫芝岭下。
光孝寺井天宁寺殿前,左右二井,右井久塞,地上时有泉出。
府 井府治大门内,左右二井,左井甘,右稍逊,一名谯门双井。
常丰井常丰仓右,一名下察院井。清朝雍正间堙塞,乾隆八年,监生叶珩捐资重浚。
河泊所前井
南山下井衣香巷内,以上在城。
福泉井
圆山井龙华庵外。
观音井紫云台右麓。
樟抱井樟抱坑武当行宫前。
葫芦井晏公庙坊,水特清冽。
学粮仓井俗名灯笼井,水带铁气。
卫后井五帝庙后。
闽贤祠外井鼓楼墩下。
涌泉井
庆泉井
谭津井漂沙坑口。
黄泥井晏公庙前。
西齐井
资善井
醴泉井
第中井
新水井明崇正十八年凿,深十丈。
千军井宽二尺,深仅三尺,泉涌不竭,可饮千军,以上峡阳里。
溪头井
夏泽井
黄历口井以上寿岩里。
陈 井罗源峡街头。
童 井罗源峡街尾。
鸠源路前井
香岭井内外二井。
街头井
中宅井
金山井
画桥井
夏泉井
仙岩井以上天竺里。
环秀阁井
村头井
后巷井
漈头井罗源里。
横路井
横坑井
柴坑井
坵道井
二 井吴坑大庙前。
南山井迁乔里。
真武庙井
圆山兜井以上徐洋。
街中井
后窠州井以上畲溪。
墟 市
峡阳镇墟一、六日集。
王台市墟逢四、九日集。
西芹市
大横市汾常里,旧二、七墟,今无。
外岐市
大坝市墟
畲溪市
葫芦山市
漳湖坂镇
泰平市
大历口墟寿岩里,逢一、六日集。
王泽墟大平里,逢二、七日集
安丰桥市
埂埕市
下道市
炉下市
桔溪市
南溪市
岳溪市
公 署
建安道尹署,在卫治东左右所理刑厅旧址,原武平道行台,旧在府治东旧察院之左,为按察分司,嘉靖三十年,佥事黎澄改。今所先为分巡武平道臬司佥宪,万历五年,奏改藩司少参。清国初设分守建南道驻汀州,康熙六年裁,十年设分巡延建邵道仍驻延。乾隆三十年,巡道杨仲兴扩大门照墙重建。嘉庆八年,巡道戴求仁重修大堂,二门中有超然堂,又有翠竹山房,巡道庄令翼题额。清晖阁,巡道刘冲题额。看剑阁,巡道王道新题额。陈国华重修识山亭,巡道陈廷统题额。兰馥斋、云轩、揽秀亭、俱巡道陈国华於乾隆甲申年建。三圣殿西堂,陈国华重修。民国三年,蔡道尹於公署西边建办公厅,六年於二堂西隅掘一井,泉水清洁。
南平县署,即旧延平府署,在城西北隅,旧盐仓场址。后据西山,前面九峰,宋曰州治,在今治东。元改本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为延平卫署,三年,知府唐铎改,今地正德间毁,知府朱应登建。十三年,谯楼吏舍毁,知府廖纪建。嘉靖年间,仪门并东吏舍毁,知府沈鎜建。三十五年,彭澄重修、并改旧理刑厅所为延宾馆。清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府任宗延增修,前为忠爱堂,后为寅恭堂,又后为三圣庙,庙之西北为怀清堂,堂左为吸江楼,乾隆二十六年,知府傅尔泰改名大观楼,又於退食处增筑书室三楹,在怀清堂之前。署后有三桂亭,堂左为府新仓、吏舍、库狱、谯楼。大门外,为“道学名邦”坊,知府傅尔泰重建。嘉庆九年,知府李尧栋重修大堂仪门鼓楼。中华民国元年,府知事李焕,初并南平县於府,二年春裁府,复南平县,以府治为县署。四年,县知事林扬光改寅恭堂及三圣庙为县监狱。大堂后,左为警备队长署,右为监狱官署。寅恭堂左为旧府义学,今改为拘留所。
县佐署在峡阳北隅,清乾隆十八年,县丞弓彤支购骆、范二姓基建筑,前为大门,门左右为徒役班房,中为仪门,内两廊为吏胥房,中为堂,其右为常平仓,仓之前为三圣庙,堂之后为燕堂,燕堂之后为私室。
附新旧废署
延平协署在天河边坊,旧在城东南隅,后废为射圃。遂以将乐游击到郡公寓,为副将署甚隘。康熙年间,副将陈栋扩基建造之,即今地也。乾隆二十八年,副将李如筠捐俸增建重修今存。
延平协,教武圃场即箭道,在酒务坊,清乾隆间,副将李如筠改建今存。
学院行署,今称贡院,在府治后东北隅,御史台之前。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府范来贤建,其地即旧府学明伦堂基,因迁学梅山,改建上察院。三十五年,知府彭澄重茸之。清朝学政按临,驻此校士。后有四贤堂,康熙间,知府萧来鸾题额,相传旧时四贤书院即此地。大堂及左右考棚,俱如常制。乾隆三十三年,巡道杨仲兴重建,立石记之。知府胡宝琳、南平知县陶敦和复重修。同治六年,知府赵均、南平县知县陈培桂重修。至民国四年,南平县知事林扬光奉官产处卖与广东梁淇祥作蚕桑所,售大洋二百二十元。
南平县署,宋、元在延平卫前。明洪武初,知县刘居信迁府城外西二里许,后毁。景泰三年,知县刘铭建,规制未备。成化十五年,知县王佐撤而新之。弘治十一年毁,知县陆嵩重建。正德三年,知县江良贵以治远在城外非便,请建今所,在府治东二里许,后枕龙山,前面玉屏,中为大堂,旧时名之,曰作新堂。大堂之中道为华表,两廊为吏胥徒役舍,南为仪门,仪门外左为土地祠,明知县商之彝建,旧分前为延宾馆,后并入祠。右为狱,南为大门谯楼。左右旧“承流宣化”坊,外有“申明旌善”亭,后坊亭俱毁。前为“八闽冲邑”坊,后改颜曰“弁冕六邑”外向曰“襟带十闽”。堂左为架阁房,原赞政厅,后废。堂后为燕堂,东为藏库,西为库王庙,燕堂之后少东为川堂,左为可告轩,前为謻堂1。原县丞厅。后为幕舍。川堂之后为官房,其西为厨房,其后为三圣楼。清康熙间,知县王绍刚、章世德、朱夔先后重修。乾隆三十年,知县卫克堉复於内署增廓花厅,有御史林俊“南平新县事记”尚书林瀚撰,张焘“南平县题名记”见艺文。嘉庆丁卯,知县杨桂森复建小芸阁三植,月课生童於此。光绪十三年,知县孙兴寿重建大堂。民国元年迁府治,四年,知事林扬光奉官产处卖与福州人建会馆,售银大洋二百四十元。
六邑公馆,疑系旧察院、旧布政分司遗址。清咸丰间,延平府知府金崇建,宣统二年五月毁。民国四年,知事林扬光奉官产处卖与广东梁淇祥为桑园。
府经历署,在府署仪门右,今改为第二国民学校。
府教授署,在府学明伦堂左,外截。详学校门
训导署,在府学明伦堂左,内截。详学校门
县教谕署,在县学明伦堂前左,居仁斋。详学校门
训导署,在县学明伦堂前右,由义斋。详学校门
县丞署,在县署大堂东,后移驻峡阳镇。
典史署,在旧县大堂之左,后圮。
【注】
1.誃堂:别馆。
延平都司署,本左营守备署,在梅山寺坊。乾隆六年,守备余国龙莅任后,详请修葺。二十九年,守备杜世杰详请重修。嘉庆年间,移驻将乐,改设都司,遂为都司署,右为旗令厅。民国四年,县知事林扬光奉官产处卖与邱荫枨建宗祠,售大洋八十四元。
钟楼在紫云冈右畔,古钟声洪音闻十里,今渐朽烂宜修。
鼓楼在普通岭尾,光绪二十四年十月毁,石磡基存。
旧上察院在府治后。
旧布政分司在旧察院之右。
推官所在府署大堂东。
照磨所在府署大堂东。
税课司
旧主簿署后改典史署,早裁。
大历巡检司署在县西北,寿岩里。
检校在府署大堂西南。
峡递运所
右营守备署在天河边坊。
旧察院在府治东。
清军厅在府署东。
理刑厅在府署大堂东。
知事在府署大堂西南。
延粮厅在府治西,后移府治东。
府司狱司在府仪门谯楼右。
杂造局
府递运所
河泊所
两营千把总公廨在迎仙坊。
都司公馆在酒务巷坊。
镇抚司在卫右。
中千户所在镇抚司右。
后千户所在卫后。
阴阳学旧在旧府学前,嘉靖三十一年,移建府治前东。
医 学在府治东。
道纪司在府治。
东 隅原统图二,今并归里。
罗源里统图四,县西南二十里,初名上团。以罗从彦祖自豫章从此,故名。
延平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
左右千户所在卫东。
前千户所在镇抚司右。
僧纲司在府治右。
罗 地
霞 地
山 口
葛 坪
篁 路
溪 当
东 坑
上 地
横 坑
陆 坑
溪 头
坑 源
大 平
北 湖
路 下
考 坑
溪 尾
漈 头
黄 漈
南 山
岭下桥
长 斜
尤山头旧作尤坑。
罗源夹有塘1、市,旅店。
后 塘陈统啸聚於此。
居中山
安浆坑
文 田
曾 坑
麦 坪
【注】
1.塘:塘报,明代为紧急军情报告,清代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
云盖里统图二,县西南四十里,旧有大盖小盖,乃诸乡总名,今删。
鸠 源有塘、市。
谢 坑
洋 头
重 洋
坑 下
大 坑
小 坪
西 坑
后 窟
赤 坑
黄连坑
田 地
裕 坑
诸 源
叶 坑
下 东
垅 坪
谢 丹
西 洋有塘。
东 边
罗 坑
台 前
圳 田
洋 坑
乃 洋
上 漈
余罗源
白叶山
杜溪里统图二,县西南六十里。
龙 村
蛇 村
洋 洧
龙门坊即垆下。
上 洋
田 头
小 杜
仁 泽今名铜产,即原志之铜场。
珠山头
芹菜洋尤溪界。
岭 兜尤溪界。
虎鼻山尤溪界。
官 庄
前 洋
坑 底
大 陇
大 排
大磊口
连 庄
下 井
坑 柄
后 洋
峡 头
横 坑
下 洋
上儒岭
草埠头
寿山里统图二,县西南二十里。
徐 洋有市。
下 道
香 岭
段树坑
横 坑
洋 坑
张 坑
邱 道
麂 坑
溪 口
炉 下
小 坵
水 源
大 洲
柴 坑
崇仁里统图一,县西南六十里,李侗世居里中。
畲 溪有市。
张 坑
堀 中
漳州厂
瓦 口
古长坑
学 林
樟 岚
吴 坑
后 窠
水井后
陈 坑
崇福里统图二,县东南十五里。
塔 下
梨坑铺
安 济有塘、市。
坑 峰
半 岭
漈 坑
新 庙
十里庵有塘、市。
后 溪
马 窟
罗 坑
上 溪
洋 丹
马 历一名麻梨,有塘、市。
大 坪
山 源
邱 墩有塘。
上 地
土埠州有塘。
澄州源
山 后
长 窟
黄坑源
小茶洋
箭 坑
长老庄
以上六里,旧属归善乡。
演仙上里统图一,县东北三十里。
高 桐有塘、市。
茶 坑
岩 后
陈 墩
吴 历
大 块
大高桐
山 头
圳 后
大 坪
岩 面
更 古
漈 头
演仙下里统图三,县东北十五里。
常 坑
江 道
坝 头
洪 溪
高 山
黄泥坪
小 湆
磨下洋
群仙洋俗名鸡心洋。
底 坑
杨 厝
庙口后
垅 口
大 源
下 瓦
黄 墩即黄丹。
罗家厂
小 作
大 湆
朵云坑
安丰桥
戴家厂
作 滩
湖 尾
上 瓦
小 常
万家厂
大 作
仁州里统图二,县东北三十里。
西 坑
垅 尾
坑水尾
北 墩
上 楼
上 源
外 岐
坵 墩
延 安
上 京有塘、驿、市。
坪 尾
赤 袅
马 腰
下 源
黄 墩
坵 坑
大均尾
康 石
岐 头
旧南山一名殷南山。
窠 家
埂 埕有塘。
洋 墩
坑 傍
傍 垅
大墘头
汾常里统图二,县东北五十里。
大 横有塘、驿、市。
岩 角
白 砂
赤 陇
大马山
黄泥墟二、七期,建安界。
平 洋即汾常、建安界。
李子园
大横头
赴 树
横 坑
八 仙建安界,有塘、市。
西 历今名细历。
上 坝
洋 头建安界。
石 门
瀛 州
移 村即中各,今名伊关。
以上四里旧属富沙乡
西 架
西 隅原统图一,今并归里。
太平里统图六,县西九十里。
垅 后
官 甲
尤地山
邓 墩
吴 地
上洋坑
罗 墩
谷 溪
下洋坑
峡 头沙县界。
灯火墘
罗 源
王泽尾
楼 前
后洋源
郑 坑
张 墩
车 窠
后 坑
黄泥头
湾 田
水 尾
井 窠
新 坑
王源墟
房 头
东 边
王泽墟
墩 后
山 尾
焦 坑
大墘头
阁 下
乌 石
大洋尾
东 山
黄 田
折 坑
刘 坑
后 溪
赤 陇
溪仔边
禾 村
资福里统图二,县西八十里。
茶 上
漈 根
岩 后
浪 边
坵 坑
黄 墩
墩 坑
石陇坑沙县界。
新树岐
前 宅
吴 坑
高埠头
梭 坑
百丈漈
村 尾
以上二里旧属上阳乡
梅东里统图二,县西北五十里,原名梅岐东。
菜 州即麻州。
东山坪
林 宅
前 村
蒲 团
后 坪
坑 尾
浆 隔
前 塘
高 梧
前山陇
蛟 湖
前 洋
狮 井
山 腰
牛髻头
圳 头
后 洋
马 坑
林 坑
刘 宅
王 埠
前 坪
洋 坑
山居陇
十二丈
旧属芹哨乡
天竺里统图六,县西六十里。旧志有溪后,系总名,今删。天竺、资福、大平三里,旧多山寇啸聚。
王 台有驿、市。
山 坊
前 埔
乾 头
漈 头
上 里
长谷坑
山 腰
邹 墩
茶 坑
河 瑶
洋 培
山 后
江 口
路 口
洋 坑
岭 后
尾 坪
下 坑
宋 墩
溪 尾
吉 坪
塘后窠
东 坑
后 田
上 坊
垓瑶窠
东 坋
天竺山
东 山
馆 后
榔树坑
岩 溪
南 山
下 楼
长沙上里统图二,县西南四十里。
洽 湖桥上沙县,桥下南平。
矮 坑
绿水坑
金 砂
砂 溪有塘、市、旅店。
苦竹口
水坋头
吴侍郎坑
鱼船窟
凿坑头
槐树下
上福坑
发 竹有塘、市、旅店。
前 村
张 坑
长窠头
张 坑
禾 村
禾树下
坑 底
吴 坑
立 墩
中 漈
吴 司
坂 后
温州头
外 村
长沙下里统图一,县西南二十里。
西 芹一名三芹,有塘、市、旅店。
卢 溪
三 门
长沙尾
长 沙
澭 洲
大内里统图一,县西南八十里,原名大源内。
上 坑
陇 头
棚 下
龙泉坑
小 地
上 场尤溪界。
垅 坪
石 城
漈 上
半 山
大溪源
隔 头
永济堡
寺 兜
菖蒲洋尤溪界。
乾 山
白 塔
石伏坑
岭 兜
潼关旺
坑 边
大 地
岩 兜
下 场
塔 前
城 口
叶树坪
路 前
里 坑
朱池坑
大外里统图二,县西南八十里,原名大源外。
朱 地沙县界。
泗 坑
西 岩
湖 头
深 坑
洋 墩
杉州坑
三 峰
吴 坑
梨 坑
药 村
榜 山
南 州
洋 地
福 溪
乾 山
塘 下
水南坑
横坑尾
小 溪
鱼田坑
上 洋
漈头坪
峡 头
东山头
隔 外
开平里统图四,县西南四十里。
村 头
禾 村
洪 溪
深 溪
刘 墩
洋 尾
大柳源
中 坪
权 山
楮 兜
叶 坑
岩头窠有塘。
长 建
康 布
下 坑
坑 底
小米岩
东 山沙县界。
归荣坑
中堡漈
康 甲
深 坑
清 窠
枧 坑
院 口
洋 头
外 窠
余师坑
刘坑尾
后 塘
桔树湾
槐树坑
剑津里统图一,县西南五十里。
上 洋
叶 洋
下 村
尤 坑
乃 洋
南 庄
磨面坑
溪 源
西 浴
秋 竹有塘。
官沙田
龙 坑
书 院
鱼塘坑
后 路
上 村
下 漈
蛟 坑
上 漈
大横坑
以上七里旧属延平乡
南 架
南 隅统图二,今并归里。
普安里统图三,县东南四十里。
大 坝有市,旅店。
后
前 坑
凤池坊
铁 场
桥 门
岭 后
江 埠
纸 坝
厚 德
岩 溪
王坑洋
岭 兜
明 洋
下 楼
黄坑头
黄早坑
杉口尾此处南平,建南分界。
池 墩
石 坑
东 门
店 口
龙 湾
浆 边
九 晶
后 岐
漈 头
杜嵩岭
双漈坑
白 源
红 草
大 坑
折 竹
野 猪
芹 山
上 庄
齐 坑
斑竹岐
王坑头
小进溪建安界。
角 芜
迁乔里统图一,县东南五十里。
桔 溪有塘、市、旅店。
衢村尾
衢 村
剧 头
坑 口
后 洋
迁乔里统图一,县东南五十里。
桔 溪有塘、市、旅店。
衢村尾
衢 村
剧 头
坑 口
后 洋
漈 头
水 垅
麦 坑
小坑头
白果树下
官 坑
小 溪
五坝后
黄 田
南 山
牛栏窠
衢 后
枫树坑
院 口
保福里统图二,县东南八十里。
漈 头
下 庄
东 墙有小市。
蔡 家
程 岩旧作仁岩。
后 垅
岩 底
曾 源
吴 山
连 坑
上 庄
大城池
上 篷
象 湖
东 山
七 邱
中 洋
四斗坪
黄 坑
油 坑
西 山
古竹洋
可 坑
赤 门
新 元
椒 坑
后 寨
谢家庄
前 湾
前 坪
良 坑
遵教里统图二,县东一百二十里,南平、古田、建安三县交界。
童 坑
路 尾
半 岭
后 楼
大 禄
大坝洋
桥 下
中 洋
前 村
西 坑
南 山
下 坑
田 丹
岭 上
连 坑
西 边
村 尾
大洋坋
大 演有塘。
新 庄
卑 头
中 村
黄 权
炉 下
后 坪
东 坑
高 村
堀 丹
殿 下
浮 山旧作普山。
油 坑
后 井
吴厝前
伏 岭
大 院
金砂里统图一,县东南六十里。
赤 埔
梨 铺
魄 礧
白 砂
清 风有驿。
野猫坑
漈 头
长 岭
樟 坑
金 砂茶洋驿移驻,原有塘,今设葫芦山。
茶 洋驿移金砂。
葫芦山有塘。
龙 源有塘。
窑 上
谢 坑
早 兜
韦 坑
岳 溪有塘。
九里潭
上陈坑
尤山头
南 山
余东里统图二,县东一百里,原名余庆东。
九 龙古田界。
宝积坑
苏 墩
吴 墩
上 埔
赖 墩
洋丹存
井 头
半 岭
坑 边
东 坑
南 坑
南 元
横 坑
村 头
焦 坑
豁 墩
大 地昔寇周文璋啸聚於此。
叶 墩
玉 坑
横 岭
田溪洋
黄蚌厂
余西里统图一,县东一百里,原名余庆西。
墓 坑
岭 兜
蓝 峰
洋 尾
长 漈
井 西
巨 口
詹 坑
长 濑
浴 洋
谷 园
施 坑
北 坑
赤 岭
后面窠
泰平里统图一,县西南八十里。
上 坑
大 寮
余 墩
小 坑
津 头
下 坑
大 寨
西 山
后 山
杉 岭
桐 岚
陂 兜
后 坪
长 宦原名长望。
山 后
村 尾
横 坑
菩萨坑
中 寨
蛟 坑有塘。
后 山
南平岚
蛟 洋
山 岭
大 坂
桐林后
刘家寨有小市。
马 头
蛟坑底
横坑尾
长 堀
湄洋丹
上 寨
埔 头
赤 岭
罗汉阁
龙 窟
乔保里统图一,县东南百五十里,上下七甲。
安 宁古田界。
马林坑闽清界。
高 州尤溪、古田、闽清界。
前 洋古田界。
前 村闽清界。
寨 头尤溪界。
三 洋闽清、尤溪界。
长元山闽清、古田界。
以上九里属积善乡
长安南里统图四,县东南一百里。
溪 口
岭 兜
剧 头即极头,古田界。
罗 源
高 洋
大王埔
尤溪口入口七里尤溪界。
下 垆
洋 堀
碓 头
龙 湖
石壁尤溪界。
西家塘
新 村
元 头
漳湖坂有塘、市,内分坂头、坂中、坂尾、上坂。坂尾即下塘尾。
寮 坑
秋竹坪
南 洋
东 山
半 山
坑 坪
夏洋坑
兴 洋
翠竹洋
前 洋
黄 宅
新 泽
龙 池
青定州
后洋山
黄竹坑
长安北里统图二,县东南九十里。
武 步有塘。
下清风
南 溪
中 峰
峡有巡司塘汛,古田交界。
乔 坑
上 坑
竹夹尤溪界。
茅 安
坵 墩
上陈坑
下陈坑
大坵头
小地坑
牛峰山
下田坑
黄龙桥
以上二里旧属垂裕乡
北 架
北 隅
梅西里统图三,县北六十里,原名梅岐西。
鸭 兜
黄 畲
芦 思
谢 地
溪 坪
山方仔
溪 尾
横 坑
坂 坑
大 坪
北 山
乐家窟
半 山
思 畲
丁 岩
上 边
宝龟山
梅南里统图三,县北四十里,原名梅岐西。
蓼 地
大 作
梅 岐
茶 坪
半 岩
里 岩
漈 头
张 坑
大 坑
继 根
赵 州
潜 口
山 腰
漈头坪
前 冲
汶 浆
天 堂
外 岩
重 溪
乐 口
里 村
小南坪
后 冲
召 口
鹿 坑
下 瓦
前 坑
延 安
石笋坑
葛 延
新兴里统图四,县东北六十里。
骆 源
渎 溪
大 历
仙 谷
洛 托
山 后
霞 坑
盖 头
山 角
中 漈
下 楼
范 坑
严 墩
上 楼
岩 角
漈 头
陈 墩
谢 墩
江 墩
流墩尾
葱 坑
东坑窟
张 墩
折竹坪
大上漈
古同山
高 坝
喉咙坑
上 漈
小演坪
金竹坪
范 墩
渎溪庙后
绵竹陇
后 埠
猫儿头
大洋坋
远 山
百丈漈
先后坑
小岩头
峡阳里统图四,县西北六十里。
峡阳街内分东隅、西隅、左隅、北隅、前南隅、后南隅、中后隅。
高 地
曹 畲
大 窠
碌 坑
叶 坪
塘源里统图二,县北八十里。
江 汜
樟 边
浪 石有塘。
上 瓦
小 前
太 洋
漈 头
谷 坑
吴 墩
鸬鹚口有塘。
陈 坑
麦 原
杨梅坑
上洋头
赤 埂
邓 坑
李子坑
寿岩里统图二,县北一百十里。
黄 历
翁 墩
白 沟
大 历
丁 历
大山头
吴 地瓯宁界。
下 房
黄历口二村相连总名大历口,一、六日墟。
下 店瓯宁界。
梨 墩
上 崇
范 地
小吴墩
下黄地
涂 墩
大吴墩
历 墩
黄 源
东 坑
上黄坑
洋 后
吉田里统图二,县北一百二十里。
夏 坑
殷 坑
观 上
下
横坑
官墩
官墩
上
田后
大坪
漈面
畲坑
小坑
梅北里统图二,县西北七十里,原名梅岐北。
高源
浆
洋
小渎
河东坑
村尾
鳀潭尾
以上八里旧属芹哨乡
安福里统图二,县西北一百里。
高坑
林坑
溪口
埂尾
吴墩
皂树
七里
水南
坋当
樟槎
溅头
张坑
瑶下
埂下
后垞
梨坑旧志作小梨坑。
莒坑
素坑林坝下
叶源头
樟坑口
西坑窠
泗坑口
黄麻坑
后洋源
游墩桥
凿 埠
建兴里统图一,县北一百里。
大 源
西 坑
埂 头
下 垞
樟树根
埂 上
黎 坑
祭 下
三连埂有塘。
坑 田
蔡 原
安 窠
潜溪口
以上二里旧属上阳乡
自峡阳里至此七里十五图,乾隆十五年,县丞移驻峡阳,归其分辖征收。
普顺图县西南二十里,乾隆五年,以畲民雷起元呈请,并钟、蓝二姓俱编立。
驿 站
剑浦驿旧在建宁门溪东。明嘉靖十三年、同知张真移建延福门内。康熙三十八年归县,在延福门城楼。今仍移溪东马站。上至大横四十里,下至茶洋七十里,留设赡夫一百三十名,走递夫十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义塘递夫二名。
大横驿在县东汾常里,洪武初建。景泰间,驿丞冯清重建。乾隆二十年归县,上至太平四十里,下至剑浦四十里。留设赡夫百名,走递夫八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塘递夫二名。有萨都刺诗,见艺文。
茶洋驿在县治东南金砂里。宋为金砂驿,元间改今名。洪武间,知县刘居信建。景泰中迭建,万历己卯洪水漂流,知县刘兆元重建。乾隆廿年归县,上至剑浦七十里,下至峡四十里,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夫八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塘递夫二名。有萨都刺诗,见艺文。
峡驿在县东南长安北里,原峡司代理。乾隆二十一年归县,上至茶洋四十里,下至古田县黄田四十里。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夫六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递夫二名,今名清风驿。
王台驿在县西天竺里。宋为站,元因之,洪武初改今名。成化间,知府王范檄县丞郑贤易民地重建,后圮。清朝复设末建。雍正九年归县。下至剑浦七十里,上至顺昌县双峰六十里。留设赡夫一十名,走递夫三名。以上五驿,通共设夫五百三十五名,每年额给夫食银三千八百一十两,如遇有闰之年,加领银三百一十七两五钱。
旧有大横公馆在汾常里,嘉靖间,知府裴椿立。
王台公馆在本驿前,知县伍伟立,今废。
武林公馆在县南长安北里,知县张焘立。
酉芹税馆先在长砂里,后迁天竺里,王台馆。今俱裁
金沟公馆在县东仁州里,嘉靖间,知府彭澄立。
发竹公馆县西长砂上里,知县伍伟立。
茶洋公馆
铺附
府前总铺,额设铺兵九名分递。城东铺下至倪坑铺十里,城西铺上至秋竹铺十里。按季,每季给银十九两二钱五分一厘。
东路城东铺十里,达福州路。
上京铺十里, 一名金沟。
坵墩铺十里,达建宁路。
高桐铺十五里,仁州里。
大横铺十里,汾常里。
以上五铺,每铺额设铺兵七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四两九钱七分三厘。
西路城西铺达邵武、汀州路。
沙溪铺十里。
以上二铺,每铺额设铺兵六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二两八钱三分四厘。
秋竹铺十里,罗源里。
发竹铺十里,长砂上里。
王台铺十里,天竺里。
筼筜铺十里,资福里。
西芹铺十里,长砂下里。
吴坑铺十里,天竺里。
樟槎铺十里,资福里。
三连铺十里,建兴里。
以上八铺,每铺额设铺兵五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两六钱九分五厘。
南路倪坑铺十里,崇福里。
吉溪铺十里,迁乔里。
茶洋铺十里,金砂里。
龙源铺十里,长安北里。
武步铺十里,长安北里。
安济铺十里,崇福里。
金砂铺十里。
白砂铺十里,金砂里。
清风铺十里,长安北里。
峡铺十里,长安南里。
以上十铺,每铺额设铺兵七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四两九钱七分三厘。
东西南二十六铺,共铺兵一百六十六名。全年额工食并匀闰,带征银一千四百二十两零二钱九分六厘,四季给发,每季给银三百五十五两零七分四厘,每名应给银二两一钱三分九厘。
外有罗源铺罗源里。
大盖铺云盖里。
鸠源铺云盖里。
岭头铺尤溪界。
赴尤溪山路,不属大道通行之区。
冷 铺在城四隅,人烟辏聚之区,每十余家设一所,藏灭火之具,於中夜轮流守宿,以备缓急,兼防盗贼,今废。按宋绍熙间,守胡舜创立水铺以防火,冷铺即其遗意。今府县署前各备应援旗号,大小桶楻积水,以备救火,盖原於此。以上驿夫铺兵今俱裁,冷铺久废。
名胜志第六
古称铜鞮、阿房之宫,章华、姑苏之台,结绮、临春之阁,固赫然名於一世者也,而今安在哉?然兰亭之会,柳州之游,因右军、子厚而显。浣花之溪,辋川之墅,待杜甫、王维而传。何帝王之宫观,不若文人学士钓游之迹也。往往以一人一时之俯仰流连,遂使山川生色,后人思之而不能置,名因以永焉。南平自晋雷焕之子携剑成龙,从此剑州、镡州,名播海内。其他或物因人重,或地以事传,贤士大夫物色而标榜之者,不胜枚举。岂必尽周明堂,鲁灵光始堪仰止哉!故游明翠之阁,登百角之楼,如黄鹤、岳阳之或遇也。寻藏春之峡,访咏归之堂,如东山、舞雩1之未远也。眺画屏之轩,过水云之村,如阆风、蓬莱2之可即也。城乡寺刹林立,不下数十,有田粮者三十有四,皆踞山林泉石之胜,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至若世家之绰楔,前贤之庐墓,昔人之碑碣,磨崖题字,凿石铭功,其足为宝贵者不乏,非皆胜迹之所留耶?故并志之,以著於篇。
【注】
1.东山舞雩:东山,《诗?豳风》篇名,表现战士胜利返归的喜悦心情。舞雩,《论语?先进》:“浴手沂,风手舞雩。”祭天祈雨之处,有增树木。
2.阆风蓬莱:均指仙境。
越王台在县城北百丈漈,又王台,亦名越王台,相传皆汉时越王筑。
桔溪钓台县东南,宋吴仪筑,杨时有诗。
望夫台在长沙下里,宋王琅之妻,假彩女,夫出久不归。彩女晨夕登舍后山望之,邑人遂称其地为望夫台云。
溪山伟观台在旧州治西,有小亭,宋真德秀有记。
隐鳞洞黄裳有诗。
藏春峡吴仪别业,杨时、李侗、黄裳、王汝舟、胡纶各有诗。
水云村在衍山下,黄裳有记。
天趣园县东南,杜溪里上。有盘陀石,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佳木荫森,境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明李东阳有诗。
观物园城西马坑,明参政黄焯娱亲之所。游可斋传云:观物园在郡西,离公所居不数百步,倚山麓,有泉石之胜。公筑室徜徉其间,奉亲之暇,读书吟咏自适。时或对客投壶弹棋,或飞翰作大行书,皆精绝。有丐文者应之,咸关理道,树风猷,否不与也。焯有小兴诗。
菊香涧胡琼有诗。
万福精舍在溪南,内有张楷“妙觉嗣宗”,余思复 “说第一法”,黄晋良“万福精舍”匾,字画甚佳。东序壁上,有许遇画枯木竹石,僧珍护之,今移置东堂。正中庵在第九峰。第八峰下产茶,康熙间,僧隐峰精於选制,号“龙团”,色白味清,堪与“日铸龙井”争美!自后罕知其制法,茶树亦渐稀少。乾隆十一年,知县苏渭生改祀龙神,诸匾俱悬后殿,知府张楷有碑记。
九峰精舍明胡琼建,有喜客见访诗。
茶 苑黄裳有诗,宋吴仪游息之所。
竹 溪宋吴伯长元之爱剑溪,筑室其上,绕庐植竹,匾曰“竹溪”。瑞州状元姚勉为之序。
醉吟轩邓肃有诗。
画屏轩宋蔡襄舟宿延津诗:“画屏曾倚孤舟看,今日孤舟看画屏”。
仪凤轩桔溪,明游居敬幼读书处。
补过轩府署内,知府彭澄建。
九峰亭
云深亭俱元妙观前。
聚星亭旧县治后,元至正中废。
闲云亭
化城亭俱兴化寺前。
绿阴亭杨时有诗。
共乐亭城东石岩之巅,宋时建。元至正中,废其址为城垣。
洞云亭城东,明洪武间改为盘诘所,寻废。
百花亭明改水东坊。
南溪亭在溪南,又东门亭,洪武元年建,永乐十四年圮於水。正统五年,通判李杰建西门亭城西嘉应庙,北门亭北门外,元至正间圮。
老圃亭在咏归堂之前,宋吴仪居此。西北山麓,又创暗香、虚心二亭。
仰高亭旧府学前,明正统十一年,知府王彪建。
应雨亭城西县学后,成化间,知府郑时祷雨有应,知县王贯构亭刻文以纪其事,弘治十一年毁,胡谧有诗。
鳞瑞亭在城西,林希元有记。
剑归阁即化剑阁,在府治北,李纲书碑尚存。明施中诗:“渺渺平津东阁开,几番风雨更徘徊。神龙恐识游人意,仍化丰城宝剑来”。
明翠阁东门外,紫霞洞下。岩前左畔有接龙桥,祀送子观音。凤冠岩,祀老佛。清康熙三十一年建,乾隆二年并二十七年重修。嘉庆间复修。同治年毁,是年重建。光绪二十年僧真觉募捐重修。
凌虚阁即百角楼,祀唐先锋李系。
冷风阁面仙山,俯剑潭,登者有出尘之想。
步云阁溪东,宋吴仪建,久废。
闻猿阁以其望闻猿洞,故名。
妙峰阁在城东黯淡院前,对高峰。旧有宋蔡襄题字,及李孝彦草书。
环演阁在尊经阁旁,又有衍山、魁星二堂,遥碧轩、肃容亭,俱宋时建,元至顺二年,郡守文富撤肃容亭,建思诚堂。明洪武二年,知府唐铎改魁星堂,为文昌阁。永乐十七年,知府方改环演阁、衍山堂、遥碧轩,为教官廨舍。
御书阁在礼殿之后,讲堂之前。宋绍兴十一年,郡守季文渊建。嘉定十四年,郡守陈忠重修。元至大四年,教授揭佑民改名宝章楼。明正统九年,知府王彪毁之,以其址为明伦堂甬道。
垂虹阁府治内。
赋梅阁在府学内,明伦堂后。
衍仙堂在旧州治,据山之阜,溪山环绕,有登览之胜。
琴 堂宋朱温之建,吴仪为主序。
仪郑堂吴少綝方庆筑,以祀其父雷州刑曹公觏,邓肃为之记。
明德堂推官署内。
一鉴堂北门外,游居敬有记。
剑溪草堂延平书院侧,明郑庆云建,汪伟为之记,鲁铎、顾磷有诗。
咏归堂在城东崇福里,宋吴仪隐居其中,宋杨时有诗。
双溪楼在府城东,又有双溪阁,在剑津上。
市隐楼在府城外溪东,宋吴仪建。宋杨时有市隐楼诗。
和静庵有李侗自咏诗。
清远楼在府城南、久废。
大观楼在府署宅门外左侧,旧名吸江楼。
塔
双石塔一在水南九龙岩巅,一在水东鲤鱼山南塔山岭,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有叶向高记。
明翠塔在明翠阁右旁。
金山塔北门外金山下。
万寿塔漳湖坂村尾。
峡阳塔乾隆二十三年建,有何昌茂建塔序。
光孝铁塔在天宁寺大门内,民国元年道署卫队兵折毁铁塔,取其古铜塔顶,仅留下层铁围。
铜 塔在汾常里宝善庵,高盈丈,四方各二尺余,其色青紫,不知何代物。嘉庆十年有匪徒欲毁而取铜,持斧往击,村民觉时,已损其一角。
寺 观
天宁光孝寺在府治西,唐天宝二年建,名广济。宋咸平七年,改名景德。崇宁中,改名崇宁。政和六年,改名天宁,七年加赐万寿字。绍兴七年改名报恩光孝。元至正二十年毁,寻复建。明永乐景泰重建,以为祝圣之所。成化二十三年复毁,弘治元年住持僧能持募众重建。正德四年毁,都纲德溥募建。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彭澄改新门殿匾曰 “万寿山”。清乾隆十八年,殿墀添建两寮,至同治初,寺无住持,改作万寿宫。知府赵均,以寺右屋二进为育婴堂。民国元年,兵队将三宝佛像毁,殿壁尽坏,次年全栋倾塌,仅存基址。寺后西偏,有地一大片,上至后山,原属保甲局。民国四年,知事林扬光,奉官产处,卖与泉州人蔡瑶文为果园。
普通寺梁普通元年建,旧为院,元至正五年改名寺。淳熙元年毁,宣德五年重建。寺在府治后,西山岭上,弘治十三年迁寺以广学,遂改建於紫云冈头,即今所也。西寮为梅山寺派,寺改建学,寄居於此,今梅山僧派已绝,其西寮嘉庆六年知府广善、知县童德本,改为养正书院,后改剑津书院,今废,基存。
普庵堂在县治后,乾隆五十七年毁,嘉庆九年里人重建。
龙山堂在龙山平冈,祀元天上帝。
龙华庵东门内招福坊圆井,龙山左支之麓。
北镡精舍清乾隆十二年,僧通誉建,俗呼新庵。
玉清官城北龙山麓,民国五年邑人募捐大修。
紫玄宫城东,中和坊,清同治初年建,祀大华山、邱、王、郭三仙祖师,时著灵应。殿宇崇宏,溪山拱秀。惜光绪年毁於火,十六年改建於后殿。
哪吒庙原在十字街头岭畔,久圮为园,庙移岭下。
武当别院樟抱坑,祀玄天上帝,建於范姓,俗呼范公堂。清康熙六年七月建,乾隆十三年修。
慈荫庵在城大北门坊山麓,清光绪二十三年,邑人募建。
圣君堂在北门内北山上,祀张圣帝君,及雷电等神,凡祈睛祷雨,向俱设坛於此。
圣者堂梅山上,府儒学后。
萧公庙梅山上圣者堂西,祀宋萧法明。
晏公庙在紫云山东麓,十富桥头南,祀晏公,盖水神。清康熙三十五年,巡道白璧琛祈雨不降,夜梦黑面长须神人,告曰:不请於我,焉得雨!明日遍询,佥曰:必晏公,祷而迎之,倾雨如注。嘉庆六年毁,十三年里人重建。
华光庙城内外共八所;一在延福门内酒务巷,一在东郊马站,一在水南,一在西郊马坑,一在西郊西铭桥,一在新兴里渎溪,一在崇仁里学林,一在灵盖洋头。
三义殿延福门内,剑浦驿左。清顺治间,建祀汉昭烈帝,及关、张二杰。
铁像堂城东南,巡道署前街北,宋祥符间建,以铁铸真武像,故名。正统间,逆寇邓茂七,薄城下寨,见延福门城头,黑帜隐隐七星,有披发神人,仗剑其下,寇心惊疑!不久遂败。
准提阁在西郊虎头山东麓,一在紫云岭畔,清顺治四年建。康熙十五年,知府任宗延,为李侗改建御书阁。
玄坛庙紫云山西麓。
三圣楼紫云山普通寺西。按三圣,周、陈、王三位。俗称唐时土人,生而正直,死见灵异!土人祀之。以庙一在道南祠下,香火极盛,祷赛无虚日;一在铁像堂后,祈祷亦众。因迫近巡道署,乾隆八年遇灾,拆去庙前亭,无复向时阴森气象。至道府县署内,皆有祠祀,道署尤彰异迹,奉之必虔,不敢亵。其他结砖为座,垒石成龛,以奉香火者,不可胜数。柴坑又有九牛三圣府,县胥役,每岁二月初五,三月二十四,七月十二,必洁牲醴往祀。
白马庙府学前,祀华光神。
五帝庙在卫后,明崇祯壬午年建,乾隆八年毁,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其一在东门外,明翠阁前,名五帝楼。
观音堂府城隍庙后,一在通判巷,一在东门外,宋嘉定二年建。学粮仓,又有观音楼。
以上城内
城内废寺
梅山寺在城东梅山上,宋绍兴二年建。初为招福院,元改为寺。“梅山朝旭”,为延平八景之一。明天启乙丑,改建府儒学。
杨将军庙积宝山顶,乾隆二十年毁,里人重建,今废。
七星堂杨将军庙左,今废。
西林寺在城东南,五代梁建。宋朱文公谒李延平受学,尝寓於此,今废。
高山堂城东北隅,万历初,知府林梓,改为兴林寺,亦废。
灵宝堂府治东南,宋祥符间建,久废。
西竺寺在龙山下,康熙间建,乾隆十八年毁。
城东寺观
东岳宫旧在紫芝岭坊,明知府彭澄改建於藏春峡。乾隆十三年,知县苏渭生重建大门,庙貌特加宏敞,前设戏亭。后殿原有地藏堂,今废。有井泉极冷。
法云庵溪东五里许,明万历间建,名新庵。清顺治庚寅改今名。庵前后松林蓊蔚,颇堪消夏。宣统初,僧慧元修葺,风景清幽。
片云庵溪东,清顺治元年重修。
金凤庵溪东,宋时建,明天启元年重修。
华藏静室溪东三里许,僧元福初结茅於此,明天启癸亥创为室。
三峰静室溪东。
象山庵溪东五里许,山隈中,明崇祯十七年建,以形象故名,
三十六种丘墩对岸山坳,清顺治八年僧人翠微,俗姓冯,自带夙业,皈佛兴建。
朝龙静室在峰溪,清康熙五年僧擎空捐建,置香灯田亩。乾隆二十年,法嗣碧秀重修。
弥陀庵演仙下里,宋绍兴元年建。
明秀庵演仙下里,宋绍兴元年建。
中岩庵演仙下里,宋绍兴二年建。
石佛莲花院演仙下里,宋绍兴二年建。
广寿寺汾常里,唐会昌五年建。
南峰院汾常里,宋淳熙五年建。
无量寺仁州里高桐,入山五里许,宋名定光,宝庆二年元庵开山。明改南峰塔寺。清顺治八年更名无量寺,僧来云居之,开堂讲法,遂称丛林。有重兴碑记,并南峰八景。谢肇浙,朱韶武有诗,有南峰初志,有无量寺志、有寺僧诗稿,林友僧梅花百咏诗稿。光绪间毁,僧真无重建。
释迦寺仁州里,宋咸淳四年建。
南峰静室大横头。
郭水庵
梅 庵二庵,俱南雅口入山。
文惠王庙演仙下里,庙临黯淡滩,盖水神也,凡舟过,必祭之。
城东废寺
追远堂旧名普照,演仙上里,宋嘉定元年建,今废。
广教寺县东北演仙下里,宋绍兴元年建,久废。
黯澹寺演仙下里,黯淡滩上,唐大顺二年僧无示结庵,宋为院,元改寺,后有妙峰阁,久废。
寖隐庵演仙下里,宋乾道八年建,久废。
钟山堂旧名明觉,县东演仙上里,嘉定元年建,今废。
城南寺观
太保庙在水南桥头,巫者称康公太保元帅,莫究其始。周亮工闽小纪谓:在闽不解者,其一曰於神不解,太保舍人是也。沙县奉之尤虔,志载:三元乡中,明正德间,大雨雹,通乡沈灶无烟,独神灯不灭,民赖举火。每有贼至,必夜作鸭声,使民先避,或举阴兵拒之,贼卒不至,亦可谓响应矣。民国五年十二月毁,待建。
灵官庙水南。
圆通寺在水南,即元妙观,冷风阁旧址,面仙山,俯剑潭,登者有出尘之想。宋王以咏诗:“剑水落霞晴熨绿,衍峰新月夜梳鬟”。阁后山形如交椅,俗传为陈友谅祖墓,或曰陈友定祖墓。友谅沔阳渔家子,本姓谢,祖迁入赘於陈,因冒陈姓。友定福清人,少孤病头疮,走汀之清流,俱非延产,山亦无墓形或为后人所毁。光绪中,僧骊龙募建,规模宏壮。
宝云寺在水南,唐龙纪元年建,旧名南峰普济院,元改名三寺,“三寺云深”,八景之一,今废。
保福院云盖里鸠源,后梁龙德二年建,明嘉靖二年重建。崇祯间,户部主事吴恩题其额。
伏虎庵云盖里鸠源,宋乾道间建。
三井庙吴坑。
地藏院寿山里,后唐同光元年建。
荐福寺寿山里,后梁龙德元年建。
幽禅院崇仁里,后梁乾化二年建。
福兴宫杜溪里洋洧。
林重寺杜溪里,唐大中三年建,初名院,元改寺。
泰平寺太平里,唐宝历二年建。
桐林寺太平里。
观音阁太平里,湄洋当,飞凤岩上。明万历中建。吴航致仕长史谢汝韶题额。清康熙十七年修,乾隆十七年重修。层楼环翠,旷望出尘。乡人士肄习其中,书声梵唱,嘹亮天半。
三吾寺长安南里,元大德元年建,旧名院,改为寺。
剑池院旧名龙池,长安南里,宋嘉熙二年建。
黄龙亭长安南里,南洋山巅。石磴逶迤,景称幽旷。
圣公堂长安南里,宋嘉定元年建。
福庆堂漳湖坂,奉连公,相传学法茅山,其术甚精。里人置田,岁七月建醮祷祀,应若影响。康熙三年,剑南道杨兆鲁,副总兵官陈维新,以“仙都龙窟”颜其堂。
城南废寺
元妙观在九峰麓,旧志云:五代周显德中建,初名招仙道院,宋改为天庆观,元元贞间,赐额名元妙观,明洪武暨正统末,两毁於兵,寻复建。有太乙宫、普化院、云深亭诸胜。清时道流零落,观宇颓废。乾隆二十八年,浦城道人李旭阳,募众兴修今废,有唐王天庆观诗,朱熹诗。
明王寺寿山里,后唐同光元年建。
资来寺后改资寿。
城东南寺观
磈礧庵金砂里,宋淳化元年建。
龙洲庵金砂里,宋绍兴二年建。
吉昌堂迁乔里南山,两吴书院上,即伏虎庵。
种福堂迁乔里南山后,明嘉靖三十四年重建,清顺治八年修。
云际寺南山,唐永隆元年建,今名云际庄。
云雁庵云际,有吴一鸣“云雁堂记”寺侧。
崇寿寺迁乔里,唐龙纪元年建。
夫人殿院口桃枝洋路后。
东门寺普安里东门,原名普安,宋景祐二年建。
盖福寺普安里,后梁乾化二年建。
铁场庵普安里,祀伏虎禅师。
罗山寺普安里,宋淳熙五年建。
含兴寺余西里,宋绍兴二年建。
东林院余东里,后梁龙德二年建。
龙湖保福寺保福里,唐贞观八年,僧妙觉建。
福兴寺保福里,宋景祐二年建。
崇福院崇福里,后梁乾化二年建。
倪侯庙崇福里,宋端平间建,祀邑人倪师,师生而颖异,殁而神灵,水旱祷之。
松林寺长安北里,后梁乾化二年建。
油洋院长安北里,宋淳化二年建。
九龙院长安北里,后唐同光元年建。
城东南废寺
含清寺余西里,宋绍兴元年,僧法纯募建,初为院,元改为寺,明正统间重建。内有含晖阁,清晖堂,今废。
檀林寺崇福里,唐景龙二年建。
同仁庵长安北里,明成化间,太监黄赐、潘瑛奏请建,后改为寺,今废。
城西寺观
斗蓬庵城西半山之阳,顺治庚寅年建。
德胜庙西郊夫人宫坊,古传为宋韩蕲王征建寇范汝为。过延,破贼有功,邑人祀之。
夫人宫在西郊,祀临水夫人。
弥陀庵剑津里,宋景德元年建。
云鹫庵宋淳化二年建。
栖云庵剑津里,唐乾宁元年建。
灵源堂剑津里,宋政和二年建。
一钵庵宋宝庆元年建。
永庆庙剑津里,祀唐庄宗弟李存礼,宋淳熙中赐今额。
龙德寺剑津里,后梁龙德二年建。
开福院旧名南峰,剑津里,唐龙纪元年建。
同光院长砂下里,后唐同光元年建。
烈女庙长砂上里,其女姓假,名彩女,宋里人王琅之妻。琅仕宦不归,彩女登山望之,既殁,屡见灵异,里人祀之,名其地曰望夫台。
资福寺长砂上里,俗名温州寺,地近温州村也。宋嘉熙元年建,清顺治十六年僧永揆募众重建,康熙五十三年毁,雍正十一年僧隆苾僧隆刍捐建,乾隆二十一年僧戒文修,内有幻园。
慈荫庵开平里,旧名伏虎庵,淳化元年建,清乾隆二十四年毁,二十五年重建,规模巨丽,非复旧观。光绪十二年重修,十四年於庵右建文昌殿,层楼上祀关帝吕祖,又建游春阁,又於庵左建紫琼楼,古传伏虎禅师坐化於此,有塑像,传为肉身,故称芹山祖殿。每年二月,各乡及沙、尤界,来请香火者,逐日不断,尤见灵应。嘉庆初虎患未息,知府广善亲祷於庵,八年患除,题额曰“丰乐仙都”。
开平寺开平里,五代梁开平四年建,旧名报国显亲院,元改为寺,明洪武三十年毁,三十四年重建。寺后有泉曰“佛智”,旧有风篁亭、自在轩。光绪间,寺僧信元建金刚殿门楼,僧莲茂重修佛殿,复建旁楼。
西峰寺天竺里,后梁乾化二年建。
天竺院天竺里,旧名静居,唐长庆四年建,今改为寺。
珠宝庵天竺里,元至正二十七年建。
莲花庵天竺里新坑。
镜台庵天竺里。
资福院资福里,唐大中二年建。
正觉庵资福里。
西岩寺大外里,唐宝历二年蔡、柳二师,一名智真,一名正原,游历此山,观其清胜,卓锡居之,会昌中汰僧二师遂避名称姓。宋名院,元改寺,明景泰重建。
文昌阁王台,清学使张为经有诗。
白马庙
赤马庙
真武阁
仙岩殿
灵济殿
西平寺
英显庙开平里,药村。宋州民建,以祀知南剑州张,诏赐号英显公。游居敬延平志云:延平旧志,姓张名遵,邑之长砂上里人。宋授忠义大夫,摄参军,拜本州守,捐宅地,以广州治,有功德於民。既殁,立庙州治之右,绍兴中,敕赐忠佑王。按三山志,则以神为张,而宋南剑州志,书功业,直称张英显,与庙额同,则神为,非遵明矣。清康熙间毁,神移祀西芹之灵贶侯庙。
灵贶侯庙宋嘉兴中建,在开平里,祀郡人刘矜。旧志云:神尝有功於民,故得血食兹土。清康熙间,药村英显庙灾,民往救,暂将神像迎入侯庙,今遂并祀,呼其庙曰侯王,合刘侯张王而称之也。咸丰元年七月毁,重建,合祀侯王於前殿,后为天后宫,在西芹兴贤坊。
纠察使永王庙在西芹前溪水尾,古传水神,商民奉之尤虔,凡有祈祷辄应。光绪二十三年重修,悬楼临溪,风景清佳。
定光堂开平里,宋绍兴元年建。
大平寺大平里,唐大中三年建。
恩福寺大平里,唐乾符元年建。
报恩寺大平里,唐侍讲张翥建,遗有蒸尝苗田一十五石。
胜光院大平里,宋政和二年建。
庄感殿乾隆十二年,里人吴成森,捐置香灯田一百余斛。
越王殿
东山庙
将军阁以上俱黄起莘、黄梦瑞登将军阁有诗。王台。
城西废寺
兴化寺西郊,旧名资寿,五代唐建,宋大平兴国间,赐名兴化院,有李纲匾,元改寺,今废。
苦竹寺长砂上里,唐长庆二年建。
慈恩寺天竺里,旧名西峰,唐贞观二十二年建,宋名院,元改寺,今废。
城北寺观
三元宫旧称紫微禅林,在北郊三元坊,明建,清顺治丁亥毁於寇,己丑重建,乾隆十八年觉乘重修,光绪二十二年大修,建玉皇楼,又於民国丙辰五年重修,改称三元宫。
寿山庵三元宫右,山内,俗名老佛殿,清康熙二十七年建,乾隆六年监生陈义,捐田亩鱼池菜地山场,记勒诸石。
地藏堂披云寺前,明崇祯间建,乾隆二十年僧重修。
披云道院宋建,明洪武间重建,祀杨真人维,在西郊外三里许。乾隆十九年,知县陶敦和捐银十两,交住持僧梵行,置香灯田,一在罗源峡。
溪源庵在凤冠岩下,庵半依厂,中祀萧公法明,夏六月,四处村农,从庵乞香祈雨,或宿神前祈梦。吴珙、谢良琦、施中、彭士瑛、陈观光等,各有题咏。
新兴院新兴里,宋元丰三年建。
报恩院新兴里,宋元丰三年建。
鹫峰院新兴里,宋嘉定二年建。
福兴寺新兴大上漈,宋政和二年建。
童子庵渎溪。
报国寺新兴里渎溪,五代唐天成元年建,旧有开山僧普明,尝遗醋一缶,嘱其徒遇佛讳日,以汤投之,酌以和蔬。后经数百余年,尚存色味不变。朱松游此有诗。
禅 楼新兴里洛托。
涵源庵梅东里。
云顶庵梅西里鸭兜,旧名寂照,宋绍兴二年建,一名半山。
莲宫院梅西里,唐大顺二年建。
瑞应庵梅西谢地乡,明洪武二年建。
金峰庵梅西里,宝龟山。
金斗庵梅西谢地乡,清嘉庆四年重建。
马岐庵梅西里,后唐同光元年建。
三峰庙梅西里,宝龟山。
云兴堂梅西里汶浆。
普应庵梅南里,元至正二十四年建。
元天阁梅南里,蓼地。
龙华庵蓼地。
文昌阁寿岩里洋后,万历二十七年建,清乾隆二十九年重建。
实相庵寿岩里,宋乾道七年建。
寿山寺寿岩里,唐乾符元年建。
珍珠寺大历口。
黄冒寺大历口。
牛眠山庵寿岩里洋后,约五里许,崇祯间建,有匾额曰狮子窠;有联曰:“任从天地移,我独山中坐。”字画甚佳,里人以为解缙笔。
南山堂吉田里,旧名泰定,宋绍兴三年建。
顺成堂吉田里,宋嘉定元年建。
洪德院吉田里,宋景定元年建。
龙兴庵吉田夏坑村,乾隆二十四年建,地居峻岭,水带山环,颇为佳境。
远山寺吉田上村。
洪山寺观上村。
圆觉庵塘源里,明永乐十七年建。
弥勒寺塘源里,宋淳祐二年建,有宋朱松同叶道宿弥勒寺诗,载艺文。
西崇福寺在建兴里,唐龙纪二年建,明正统五年重建。
安福院安福里,宋绍兴二年建。
金山庵峡阳里,有朱熹书,“天光云影”额尚存。
庄武王庙在峡阳里,祀唐阎汝明。汝明,邵武人,生平忠义刚果,为唐使,还舟过鳀潭,乐其山水之胜曰:吾没后,当庙食於此。舟再至,溺死於潭,其尸过数滩,凡三返,逾月不朽,人异之!具棺殡葬於溪南之山,而封树焉。后唐天成中,封庄武王,立庙祀之,颜曰“灵显庙”,据潭上,突起高阜,四匝水环,居然岛屿,古树阴森,烟云满目,往来舣舟,过客登眺,亦足勾留。清康熙壬子年重建,乾隆十三年重修。
天成寺峡阳里,宋嘉定元年建。
西峰庵在峡阳,宋时建,明洪武二十七年重建,成化二十二年修,正德四年重修,里人骆升为之记。
老佛庵峡阳北。
大觉庵在峡阳东里许,元至正二十年建,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
宝照庵峡阳。
香山庵峡阳溪南三里许,元至正二十年建,山阿盘曲,林木阴翳。
雪山庵峡阳北十里许,庵居山巅,禅房深邃,冬常积雪,故名。
城北废寺
寿岩寺寿岩里,唐乾符元年建,今废。
回向院寿岩里,宋淳熙二年建,后改寺,今废。
芦峰庵旧名寺,峡阳沼溪去十里,芦峰滩之左,宋绍兴二年建,庵内有朱熹楷书“道脉心传”四字额尚存,又七言绝一首,载入艺文。
观废寺
金鸡庵
坊 表
观风问俗 三路扬镳道署前今废。
道学名邦府谯楼外,为杨、罗、李、朱四先生建。
南剑名邦府谯楼外,知府沈鎜立。
牧 爱县丽谯楼外。
纲常门第 光岳精华二坊,在县学门内,知县刘继善立。
状元又名三魁,宋为黄裳立。
世科为施显、施观父子举人立。
鸣凤为举人陈纶立。
鲲化 进士二坊,知府刘钦、郑时,为刘璋立。
方伯知府王范,为浙江左布政使司刘璋立。
都宪为右副都御史刘璋立。
尚书通判应元征,为工部尚书刘璋立。
春宫少保巡按御史朱文,为太子少保刘璋立。
宫保知县刘继善,为太子少保刘璋立。
文英为举人胡启立。
蟾宫独步在十字街,为进士曾辰立。
经元为举人陈邦彦立。
文明为举人李时修立。
跃龙门为举人萧韶立。
群俊登瀛为举人萧韶、吴泰、陈臻、陈福立。
奎璧联辉为举人萧韶、萧歆立。
畿贵为举人陈贵立,贵以尤溪籍,中式顺天乡试。
地官为主事萧韶立。
进士为萧韶立。
国光为举人胡琼立。
进士知府姜元魁、知县魏朝瑞,为进士胡琼立。
世科为举人黄焯立。
鸿逵知府姜元魁、知县魏朝瑞,为举人郑庆云立。
春官第知县刘继善,为南京礼部郎中黄焯立。
翰林 柱史巡按御史李元扬、知府沈大楠,为翰林院庶吉士广东道监察御史游居敬立,知县彭澄重修。
方伯巡按吉澄知府彭澄,为浙江左布政使游居敬立。
登科知府范来贤,为举人王滋、蔡文盛、李杏立。蔡尤溪,李永安,与王同中嘉靖乙酉乡试。
进士与登科共坊,为王滋立。
科甲联蜚为举人王滋、李杏、蔡文盛、蔡梦旸立,考嘉靖乙酉题名,无蔡梦旸。
壬子造士 明时三凤二坊,知府沈鎜为举人朱成文、黄成乐、蔡纲立、蔡尤溪与朱黄同中嘉靖壬子乡试。
世美为宁烈、宁承立。
双凤鸣阳为举人邱宪章、应懋璜立。
元科四俊为举人陈正谟、朱廷献、王以蒙、陈源湛立,陈元湛县人。
明时吁俊为林大亨、卓佃、吴三让、张问达立,卓沙县,吴顺昌,张将乐,以上俱府治东。
桂香为举人朱经立。
世美在县学左,为进士王耈,举人王玙、王福,三世立。
登俊 进士二坊,知府胡钦、郑时,为罗明立。
方伯知府王范,为云南左布政使罗明立。
少司空知府苏章,为工部右侍郎罗明立。
冠英为举人吴珙立。
进士为主事吴珙立。
登俊为举人李翔凤立。
国华为举人黄清立。
飞腾为举人黄相立,相,清侄孙。以上俱府治西。
登俊为举人吴恭、吴宁立。
登云福州门内,为举人刘祐立。
登瀛府旧谯楼左,为举人朱显立。
擢秀府旧谯楼左,为举人袁宝立。
凌云福州门内,为举人郑贤立。
宋儒第李延平宅,知县刘继善立。以上俱府治南。
进士第 司寇第在御史台岭下,为刑部侍郎游居敬立,乾隆二十二年毁。
司徒大夫为郎中游于广立,广,居敬子。以上府治北。
南宫英俊东郊外,圣恩坊,节孝祠对面,向溪,为陈正谟立,石碣尚存。
世科在云盖里,为吴恭、吴珙、叔侄立。
亚魁在天竺里塘后,为举人邓富立。
登第在金砂里,为举人吴从周立。
龙门一跃在杜溪里,为举人陈一言立。
进士第在普安里吉溪,为游居敬立,以上乡隅各坊。
元僚宏博府谯门,宋时立。
激扬 贞肃在旧察院并布按二司前左右。
台宪在武平道前左,知府彭澄立。
道义之门 国家元气二坊,在旧府学前,欧阳铎立。
兴贤 毓秀二坊,在新府学前,知府范来贤建。以上府属公署坊。
亚元为永安林腾蛟立。
豸绣力广东道御史林腾蛟立。
会元为大田田一俊立,在县治东。
宗伯馆师在府治前,万历十九年,知府周公保,为礼部尚书国子祭酒田一俊立。
进士为永安严九岳立。以上外县附府各坊。
弁冕六邑 襟带十闽县治前。
万里鹏程儒学前。
名 宅
状元黄裳宅在城中,三魁坊。
先儒罗从彦宅在罗源里,后徙於沙县濑溪。罗源故址,子孙世居,短垣矮屋,过者兴叹!
先儒李侗宅府治南,知县刘继善,为建宋儒第坊,一在崇仁里,故居樟林乡。
范迪简六桂堂在演仙凿滩,宋仁宗朝,范迪简父子六人相继登进士第,因以名堂。陈了斋诗云:“公家丹桂六枝芳,冷笑燕山窦侍郎。”
张宪武眉寿堂在衍仙下里,宋漳州守张宪武之母寿九十,宣和间,膺封诰,因名其堂。
世彩堂城西二十五里,宋尚书廖刚所居。
侍郎游居敬宅在御史台上,司寇第坊。
名 墓
汉闽越王墓在王台,黄宫良有诗。
先儒罗从彦墓在罗源里黄漈,宋郡守刘永济刻志,吴宗尧有祭文。
先儒李侗墓在崇仁里,宋学士汪应辰制碑铭,督学熊尚文有田碑记。
宋状元黄裳墓在剑津里尤坑上。三墓俱府城南。
礼部尚书冯梦得墓在王台驿慈恩寺,即墓庵。
明侍郎罗明墓在城南宝云山麓。弘治二年,朝廷遣官督有司营葬,学士张元桢制神道碑。
翰林吴恭墓云盖里,鸠源狮子山。
少保刘璋墓马坑桥西,正德六年,朝廷遣官督有司营葬。都御史莆田林俊撰神道碑。
御史胡琼墓剑津南庄。郡守陈能置地营葬,建享堂门庑,置墓田米八十斛。
参政叶宜墓仁洲延安。
参政黄焯墓徐阳街尾后山,大学士徐阶制碑铭。
谏议郑庆云墓檀林社头陇,徐阶制碑铭。
知县游纶墓凤池山桔溪,祭酒龚用卿制碑铭。
侍郎游居敬墓桔溪桥西,有司营葬。
知府莫尔浚墓水东华藏净室左山。公号冰庵,北直大兴人,崇祯癸酉举人。顺治间,以工部郎中出知延平,笃学好文,知人得士,遭时论罢。寓郡三年,忧郁而卒。戊戌僚属绅衿子民卜葬此。
附金石
宋南剑州重建州学碑记宋张致远撰,今在校士馆前,字甚佳。
御书阁碑在校士馆,字甚佳,与州学碑对峙。
李先锋灵祐庙碑记旧有神书玉带藏绅士家,每神诞日,陈设队仗之前。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庙遭回禄,碑物俱成灰烬。
李侗墓碑宋汪应辰撰文。
剑归阁碑宋丞相李纲书。
宋南剑州汤汉谢雨碑记三山陈渶刻,在万福龙神庙。
福庆庵碑在里钱谦益撰。
朱子题字“道脉心传”匾,在峡阳芦蜂庵。“鸢飞鱼跃”匾,在塘源李子坑,昔有精舍,朱子避地尝居之,号沧州钓叟,后失其匾,今流传有石刻四字。“溪山第一”匾,在县西北,福星桥上,今失。又有“忠孝廉节”四字,大逾数尺,在文公祠壁,板刻存。
朱子石刻坐像在朱子裔孙家奉祀,有宋名人题赞甚夥,旧有拓本。
石刻圣谕在丘墩渡头,岩壁上,隆庆六年延平府知府刊。
黯淡院题字宋蔡襄书。
峡岩字在峡溪尾桥边,岩上刻“蒙泉怀古”四大字,天台蔡潮书,未详何代。
百花岩字隶书。
平寇颂石李先锋降寇坐此,郡人刻石颂其功。
珊瑚石李延平先生祠前街右,色紫黑,而润有纹理,高丈余,状如人立。石之西为延协副将署,乾隆二十八年,副将李如筠扩官厅,辟其前,石毁。
铜塔在汾常里宝善庵。高盈丈,四方各二尺余,其色青紫,不知何物。嘉庆十年有匪徒欲毁而取铜,持斧往击,村民觉往护之,已损其一角矣。
铁塔在城天宁寺,民国元年毁於兵队。古有二塔,其右一塔先年久毁,仅存左塔,今又毁。
朱子手植双榕在峡巡检旧署前,今寻无存。土人称在对岸溪口,胡纶有诗题存焉。
樟树在杜溪里龙门村,大十数围,干霄蔽日,朱子从学延平先生,往来憩树下,至今枯而复荣。
海忠介手植桧儒学教谕旧署前,今为忠介先生祠,根株无存。
户口志第七
国以民为本,故周礼献民数,王拜受之。诸侯之宝三1,民为贵焉。古者不料民2号而知其少多,政修於上,民安於下也。三代以还,号称富庶者,汉之文、景、昭、宣,唐之贞观、开元,宋之咸平、景德,其时民物滋丰,户口蕃息,可谓盛矣!至於季世,征役不息,饥馑荐臻,流亡转徙,天下户口,什减大半,何也?良由使之无道,取之无制故耳。余观有明,户役之害,粮长甲夫保大当民充其役,辄至破产,纲、徭、机、站3,四差匀派,又有料盐之征,浸淫至於清初而未已。洪维康熙五十二年一诏,以五十年丁口,定为常额,永不加赋。编审之年,但造盛世滋生户口。雍正元年,复就粮匀丁。乾隆二三年,南平一邑,独邀两次豁免余丁口银,及缺额无征银。自是而诸弊息除,其良法善政,有非前代所能及者。是以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盛,至於四万万,呜呼岂不懿欤!前志户口,载至嘉庆中叶,后皆阙如。同治、光绪间,时因匪乱,举办联甲,虽有编查,时举时废,册籍无存。民国三年,省长令办保卫团,南平城乡计分九区,调查户册事近数实,可以依据,然户口增多,非尽苗粮之户。近查城厢户口,损什之四,迥不如昔。曲巷城隅,屋庐毁败,荆棘丛生。至於四境之内,生齿虽繁,民贫食寡,往昔殷户,零落殆尽。加之习尚日奢,赋税重叠。天地生财,止有此数,民生安得而不蹙哉!使后之为国者,复讥清之非古,妄仿欧西重赋之法,举国皆兵之制,忘前鉴,而贻后祸,是厉4中国也。夫无圣君贤相之识,而纷纷妄作,流弊何极。吾愿趋时之士,勿以误国家者,误天下苍生也。故志户口,并附前代户役以著於篇。
【注】
1.诸侯三宝:《孟子尽心下》以土地、人民、政事为诸侯之三宝。
2.料民:指统计人口。《国语?国语上》:“乃料民于太原”。
3.纲、徭、机、站:纲指正役,纲银。徭指在官人役给使令者。机指以机兵防盗贼。站指接递驿传,合称四差。
4.厉:祸患,《易?乾》“夕惕若,厉,无咎。”
户 口
宋元无考。
明
正统七年,户一万九千六百一十有四。 口六万七千一百四十有八。
景泰三年,户一万八千四百五十有八。 口六万五千八百二十。
嘉靖元年,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有一。 口六万六千九十。
嘉靖十一年,户一万二千二百三十有九。 口五万三千六百二十有三。
嘉靖二十一年,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有一。 口六万六千三百二十有八。
嘉靖三十一年,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有一。 口六万六千三百二十有八。
嘉靖四十一年,户一万二千七百四十有七。 口五万七千九百六十有一。
隆庆六年,户一万二千八百七十。 口五万八千九百有二。
万历二十年,户一万二千九百三十有八。 口五万九千四百二十有二。
万历三十年,户一万三千七百有三。 口六万九百有三。
清
南平旧无屯丁,康熙间编增。乾隆元年,改归永福等县征解编增丁数附后,其详见屯田。
康熙十年,户一万三千七百有三。 口五万一千九十有三。康熙十九年,新编屯丁,延平共一百三丁。二十五年,新增屯丁延平共二十五丁。
康熙五十一年,旧志五十七年。户二万三千六百一十有四。按此户数与丁数同,未知是否当时户数,无凭查核,今仍之。丁二万三千六百一十有四。 口二万七千四百八十有九。 丁口共五万一千一百有三。自后以为定额,永不加赋。
康熙五十五年,新增男子成丁三百七十。 口三百有六。新增屯丁二丁。
康熙六十年,新增男子成丁四百五十有四。 口二百五十有九。新增屯丁三丁。
雍正五年,新增男子成丁四百八十有二。 口三百五十有七。
雍正十年,新增男子成丁五百五十。 口三百五十有八。
乾隆二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八十有六。 口一百一十有一。
乾隆六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二十有二。 口二百四十有一。
乾隆十一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五十有一。 口二百三十有九。
乾隆十六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七十有五。 口二百七十有七。
乾隆二十一年,新增男子成丁一百一十有四。 口二百四十有七。
乾隆二十六年,新增男子成丁五百有八。 口三百六十有二。
以上依官志,以后照民户丁口册纂。
乾隆五十年,户二万一千五百零八。 口六万八千四百八十八。
乾隆五十六年,户二万一千五百零八。 口七万二千五百七十一。
嘉庆元年,户二万一千五百零八。 口八万一千三百二十五。
嘉庆六年,户二万一千五百零八。 口八万七千一百六十。
嘉庆十一年,户二万一千五百零八。 口八万九千三百五十七。
嘉庆十三年,户二万一千五百零八。 口八万九千九百一十三。以后失考。
民国户口照四年保卫团调查,通报实数。
户五万零八百六十三。
丁一十万零六千一百五十六。
口七万三千三百七十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文轨
清·天休子
明·黄仲昭
宋·叶梦得
宋·浦江吴氏
清·刘鹗
清·陈克鉴
明·袁黄
明·杨时伟
清·王锦季
宋·东轩居士
(北宋)欧阳修
宋·钱时
(明)李东阳撰
金·张元素
汉·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