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1部分-凤山县采访册
第1部分
凤山县采访册
自序
釆访案由
旧志纪略
甲部
乙部
丙部
丁部
戊部
己部
庚部
辛部
壬部
癸部
自序
凤山釆访共事者,如卢孝廉德祥、陆孝廉日翔二君,其总办者也;周明经熙清,王广文春华二君,其帮办者也;暨嘉,凡五人。其余外里诸绅,虽承李明府谕帖,多半置之不理。局设于壬辰(光绪十八年)季冬之朔,诸同人坐候数月,寂无一事。至迟之又久,而始有港西里举人李向荣及港东里生员洪占春各就该里约举数条,亦属寥寥无几。不得已,商请李明府饬传各里总保、庄耆按月查报,始得陆续造送疆域、田园两项。
嗣因槐黄期迫,逐队观光,而卢孝廉亦适有榕省之行,暂为搁下。迨秋闱报罢,买棹南归,已届九月杪。是冬,李明府始命在局执草创之役,而以讨论、修饰分责诸君。嘉,时屡辞不获命,而诸君复坚为怂恿,且许以匡所不逮,因腼颜视事。每一稿脱,必先就正诸君,刊谬订讹,至佥以为「可」,然后发钞。钞讫,又必校读一过,然后装订成书,由县缴送。自愧鸦涂獭祭,率尔操觚;贻笑大方,在所不免。然藉此日受诸君教益,已觉乐此不疲。他年通志告成,购一编而快读之,其受益更当奚似!稿既成,用述其缘起如此。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腊月既望,廪生卢尔德嘉谨识。
釆访案由
光绪十八年六月,台北府陈文騄、淡水县叶意深会禀云:『窃维考献征文,程存二代;书方纪策,政奉中天。自歌谣罢釆于輶轩,梼杌遂登诸钟鼎。其可以昭鉴戒、着美恶者,志乘诚为要矣。况台湾一岛,渟峙东南,筦钥乎中原,屏藩乎六合。在三代存而不论,地仅见于「隋书」;而两间郁而必彰,名早传于「明史」。亥步不详分野,坤舆未载图经。自大清定鼎于北都,伪郑削藩于南服,延颈系吏,稽首称臣。举红夷赤嵌之城,效赵佗而入贡;偕鹿耳鲲身之族,先征侧以来朝。计其纳■〈禾悤〉秷于天庾,输篚筐于大府,自康熙二十二年以后,已二百一十余年矣。其间啸社揭竿,虽频动王师挞伐;而衣冠礼乐,亦渐争上国光辉。迨夫异族环窥,海艟西至。或艳蠙珠之产,设廛市于奥区;或因轮轴之需,资扉粮于孔道。而南人不复存汉,西戎未忘朝唐。以故前列宪宣布威灵,抚绥番庶,区南、北、中为郡县,正叶天上三台;聚漳、泉、粤之民人,式廓寰中一省。乃复营屯棋布,海日涌而旌旗红;碉堡星罗,山风鸣而鼓角应。电光烁烁,线传简牍之音;雷声辚辚,火激车轮之响。阛阓骈坒,关市讥也;鉏耙森横,壤则定也。舳舻飞渡,声气通也;学校如林,选登广也。盖自规模渐备,以迄经画咸周,及今又十余年。我宪台经纬三才,表章百辟。今日维屏作翰,已风人而雨人;异时开府建牙,咸福我而寿我。乃能阴阳无忒,瘴疠全消;金锡蕴而山辉,斥卤充而川媚。红镫夜烬,焚香选卷之宵;白羽晨飞,扫穴犁庭之业。固已文开混沌,地变狉榛;物产精华,人遵道路。乃复念山川之扼塞、赋税之盈虚、关津邮传之更移、城郭堡戍之建置以及官方兵制,记其沿革;方物土宜,征其充牣。他若循吏、儒林、孝子、节妇,「班史」载艺文之目,「范书」志食货之经;卉木名证于吴都、仓储制详于宋代。综百年之消长,纪十世之创垂;验一代之弛张,永千秋之征信。爰修通志,进之史峸;上备圣天子体国经野之资,下裨百执事宣化承流之助。洵今日之急务,诚旷代所罕逢。卑府等承望下风,图维先事;谨拟章程六事,曰设局、筹款、分职、购书、求才、制器,开具清折,恭呈鉴核。如蒙俯允,再将将来未尽事宜,随时斟酌,请示遵办。所拟纂修通志缮具折略缘由,理合联衔具禀,伏乞宪台察核,批示立案。敬请钧安,伏乞垂鉴。除禀抚宪外,卑府文騄、卑职意深谨禀』。
计呈清折一折:
遵议纂修通志设局事宜,缮折呈请钧鉴。
一、设局:纂修通志,事极繁重,非多设一局,则无所会归。查试院轩敞幽静,拟即设为修志总局,庶写作各家可以荟萃于此。将来椠板排印,不患狭隘难容。并请颁发木质关防一颗,其文曰「修纂台湾遍志总局关防」,开局启用,以昭信守。每届岁、科试,局中员役暂为挪让。
一、筹款:各省本无闲款分给,经费一项,已于去年详定,专归司库以济。津贴项下,如不足,惟磺脑、金沙二局。厘金尚旺,为善后局额外之入款,拟请移知善后局,每月拨洋银一千两,作为修志经费;或有余、或不足,俟二、三月方有准则。至将来脱稿后,同纸张所需正巨,当再禀请另筹别款。
一、分职:总纂一人,业经聘定。此外,拟请派提调一员,主张局务;帮提调一员,以便轮换,庶不致抛荒本任公事。如派候补人员充当,即一员亦足敷用。以下拟请派正途二员为纂修。又协修四人、校录四人、誊录六人;协修主分门编纂之役,校录专司核对,誊录专司缮写,统归于纂修覆订后以达于提调、总纂。此外,须用收掌一人,专管收发书籍、登记号簿;清书四、五人,以备赴各衙门钞录案卷及执掌外府州县公文来往。又支应司事一人,经管内外供亿、出入银钱、油烛纸张。自纂修以下,均听提调差委。又,火夫一名,随时雇用;听差二名,由府、县拨派。又,门役即用试院原夫,与听差各役均由局酌给津贴。至纂修以下各员名薪水工食,开局时另请定夺。惟是经费不充,不能不实事求是;如有以挂名支修请者,应即概行谢绝。即成书以前,非实在烦冗,亦不另添别项名色。
一、购书:台地入版图仅二百年,前代惟「隋书」一见,「明史」始有台湾之称,无须远稽册籍。拟请札饬各属将前所有旧志及台人著述或他著作家有关系台湾掌故、风土、山川者,各悉入搜访。愿售者买之,不愿售者立定章程,钞后发还。均宜认真访求,共勷盛举,不得空言搪塞。其总纂须着各种书籍,开单后交提调至内地购买。
一、求才:设局后,惟测量、绘画两事,难得其人。拟与搜访遗书一节,请一并通饬并出示晓谕,有能自献其长、共勷盛举者,准其来局报明,听候察验。即藏书之家,愿售、愿借者,亦准来局随时登记。
一、制器:开局之初,先请发款三、五百元,将屋宇修理洁净、裱糊洒扫,购买书架、床帐、棹椅,以备总纂以下各人来往住宿。
以上各条,皆先务之急;开局以前,即宜布置。此外,未尽事宜,俟设局后,随时开请宪示遵行。
旋奉台抚部院邵批:『台湾于古无考,自郑氏辟除荒陋,旋归版籍。康熙三十三年,分巡台厦高道拱干创纂台湾府志。乾隆六年、十一年、二十五年,按察刘副使良璧、巡台范御史咸、台湾府知府升任福建巡抚余部院文仪,先后续修。维时所载府治四县二厅,盖距今一百三十余年矣。山川道里,日开月辟;分职经野,屡见更张。光绪十有四年,台湾升建行省,增改郡县;规模制度,秩然可观。若使载记阙如,无以信今而传后。据禀请纂「福建台湾省志」,所议筹款、设局、求才、分职、购书、制器六条,尚为妥协。仰布政司查照核办,移饬遵照;仍将开局日期暨执事员名具报。缴。折存』。
抚宪又于六月二十七日,将原批札示各属。且云:『昨经饬据署台北府陈守议请纂修「福建台湾省志」,并陈筹款、设局、求才、分职、购书、制器六条,当已批司查照核办在案。查台湾唐藩司景崧、台湾顾臬道肇熙,堪以派充福建台湾通志总局监修;署台北陈守文騄,堪以派充该局提调;代理淡水县叶令意深,堪以派充帮提调。其余执事各员暨司书、夫役人等,即由监修、提调分别委派,各专责成。仍将一切应办事宜,主持调度,随时详候裁夺。除分札饬遵外,合行札委。札到该府,即使遵照办理,毋违。此札』。
(以上俱由代理台南府包,于闰六月二十日行知,二十三日到县)
光绪十八年十月初二日,奉到钦命台湾布政使司霍伽春巴图鲁唐为通行事:『查台湾郡县旧有志书,迄今已逾百年,事实急宜续纂。且大都残失,完本难求;至改设添建之郡州厅县,更未闻议及修志。将来省志虽成,而各属无志,终留缺憾,贻诮后人。查台〔归版图〕以来,规模大备,及是时鲸波不作,征文考献,于海防、吏治正相成而不相妨;所望贤有司文采风流,润色穷岛。现在通行釆访,即可为各厅县修志张本;努力为之,事半功倍。厅县有志,则「府志一易于辑办,不难接踵成书。幸勿视为不急之务,厌怠徘徊,本司将于此觇各牧令之志量焉;合行通饬。为此,札仰该县官吏即便遵照,将修志事宜筹度开办,具报查考。毋违。此札。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札』。
附修志事宜十四条
一、府县建置,宜考其沿革也。台湾海邦,于康熙二十三年始隶版图。虽于古无征,然如康熙间始设台湾一府、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雍正元年又增设淡水厅、彰化县;五年又增设澎湖厅。厥后又改诸罗为嘉义,改淡水厅同知、噶玛兰通判所辖地为台北一府三县及基隆一厅;又增设埔里社、恒春厅县各一。凡此沿革不同,皆宜详其更置。又如近设台湾、云林、苗栗三县、台东一州,其地或为旧址、或为新辟,东剖西割,移步换形;并宜分其井疆、着其因革,俾知名目虽异,封域不殊。是在条理分明,稽考核实,庶使今昔兴废,一览了然。
一、舆图测绘,宜得其要领也。「汉书」「地理志」云:推表山川,是地理以山川为纲领,而城郭、村墟、津梁、塘汛、隘口附丽于其间者,或在山之南、或在水之北,万万不能倒置;山宜分其支干,水宜穷其源流。惟台湾高山水源多在生番界内,足迹既不能到,测绘遂不能真。祗有但就可到之区,绘其水自某处始见,缺其上流,不作为源;其下流经某处与某水汇合,又至某处入海,此则当穷其委者也。凡绘图,无论山名、水名、地名、村名,必须于四至交接之处,两图并书,庶使此图可与彼图逗合;此为最要。旧志于山则绘树木,于水则绘波澜,于美景则绘渔艇、浮屠,于营汛则绘烟墩、旗帜;此最可厌,今宜一切删除。
一、疆域广狭,宜着其道里也。一府领若干县?一县领若干堡?总数远近,掣领提纲,分壤纵横,条分缕晰。其有犬牙交错之地,尤宜详细着明;务令四至分明,方舆可考。若插入生番地界、未隶版图者,例从阙如,不须式廓。
一、人物立传,宜稽其实迹也。凡德行、文学、宦绩、武功,例所必录;而孝义、贞烈有关风化者,尤应表彰,以风薄俗。但必须事征其实、行考其详,不得附和随声,瞻徇滥列。如名宦则必开列政绩,乡贤则必呈送行状,文儒则必搜求著作,庶使信而有征,不至贻讥滥厕。其寄寓羁客、隐居名流,例得兼收,并宜博访。惟生存之人及升擢出省上官,概不收录,以符史例。其守节妇女,已奉旌表及未奉旌表而年例已符者,虽生存亦得并录,不在此例。
一、田赋科则,宜析其等差也。台湾新旧县分不同,钱粮各异,从前旧额与清赋后新额悬殊,是宜纪载赅详,以备参考。田亩名为戈甲,即内地所谓邱段。其一戈一甲,当内地之若干亩,亦宜着明。其它园围、水圳与及隆恩租、抄封、杂税等项,并宜录载详明,毋紊、毋漏。
一、物产土宜,宜辨其种类也。台湾果木杂卉与内地多有不同,称名亦异。如台湾之檨,即粤东所谓檬果;台湾之黄梨,即粤东所谓波罗。名异实同,足资互证。又如守宫色白能鸣,蜘蛛状类人面。此皆台湾物产之异者。他如蜃、蛤、鱼、虫,族类尤伙;倘考证綦详,可续稽含「南方草木状」、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则亦海外奇观也。
一、土客风俗,宜究其异同也。台湾本无土著,生番即其土著。然自闽之漳泉、粤之惠潮嘉,自内地徙居,历年已久,悉成土著。而台地所称客庄者,乃指粤人所居而言,是闽又以粤为客矣。其土风不同,俗尚互异;所有冠婚、丧祭、岁时、伏腊、刚柔、驯悍,均宜分别釆风,着之于册。
一、文艺杂着,宜广其搜罗也。大而辅经翼史,阐道明德尚矣。次若诸子百家导衍津派及词章训诂、图画谱牒之类,苟有可称,均当博釆。已刻者则购其书,未刻者则录其稿,或残缺散佚者亦宜分晰着明。
一、地方修造,宜纪其兴废也。凡城池、衙署、学宫,孰为创建、孰为重修?均宜详其姓名、年月。其仓库、书院、义学、水圳及庙宇、寺观、桥梁、古坟、驿站并游观名胜之区,均须备录;倘已颓废者,亦着于册。
一、职官缙绅,宜录其姓氏也。自府县、儒学、县丞、巡检、典史并武职各官,于某年某月履任,或实缺、或署理、代理、兼理,均宜详着。其缙绅则自文武进士、举人及五贡并宜着其科分、选贡之年,以备列表。
一、寇贼兵事,宜详其始末也。明季、国初如林道干、颜思齐、朱一贵等已见旧志者,无庸备录。自乾隆中叶以后迄于近年,如蔡牵、戴万生之流,寇乱延及郡县,其始事因由、弭平功绩,宜详访之;即近年东洋、法国、凶番兵事,如于辖地有关涉者,亦宜博釆,登之册籍。
一、产矿山场,宜察其地脉也。淡水附近地方,近出煤炭、金沙,乃大地精华,蓄久泄露;其它府、县如有五金矿、煤炭矿并樟脑出产之处,亦宜标其山名,纪录于册。
一、番社方言,宜通其称谓也。旧志,于番语釆自诸罗一志。然番族平埔与高山不同、此社与彼社亦异,南、北、中路尤为大相径庭,未可仅据一隅,以概各社;允宜就番社之附近各厅、县者而博考之。
一、灾祥变异,宜载其事实也。天灾流行,自古不免;史书所载,例不讳言。凡水旱、飓风、山崩、川竭、地震之类,俱宜纪其年月、着其地名。此外,一切祲氛、异闻、罕见者,亦不妨博釆兼收,以备登之志乘。
(以上于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由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宪札发黏钞,十月十四日到县,并于十月二十五日由盐运使衔补用道台南府正堂唐札发黏钞,二十八日到县)
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奉到特授台北府淡水县调署凤山县正堂李为谕饬釆访事:『本年十月十四日,奉通志总局司道宪札开:「为照台湾修纂通志,各府厅州县疆域、乡堡、村镇、山川、道里、险隘、田园、沟洫、城池、廨署、营汛、仓廒、桥梁、津渡、坛庙、祠宇、书院、义庄、善举、人丁、户口、钱粮、税课、文武职官、兵制、选举、学校、人物、古迹、名宦、流寓、列女、番社、风俗、物产、典礼、政事、艺文、灾祥、兵事、中外交涉,并一切地方建置兴废沿革,均关记载,相应叙具修志事宜及釆访册式,饬发各属,先行按条釆访,各自纂辑成书,一面将釆访各项随时禀送本总局汇核纂办。该县即就地遴选品端学粹绅士,酌延数人,俾膺釆访之任,务宜查照现发册式事宜,逐条切实搜罗,详慎考核,毋任罣漏稽延,是为至要。至釆访不无费用,应由本总局各给银一百两,以资津贴。如有不敷,由该县自行筹办。其分省前后所有地方事宜奏咨案据有关征考之件,随时查访;所在衙门,由局分别申详移行钞取核办。除呈报两院宪暨分别移行外,合行钞发。为此,札仰该县即便遵照办理。毋违。此札」等因。计札发釆访册式五十本下县。奉此,除出示晓谕外,合行谕饬。为此,谕仰该绅董卢尔德嘉即便遵照,迅将发去釆访册式,认真办理,并搜求志书,全部借钞,以便详送,该绅毋得视为具文,互存观望。此项修纂通志釆访各事,即可为修县志张本。务各实心实力,分别釆访举办。切切,特谕。计发釆访册式一本。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谕』。
十二月初一日设局举办。
光绪十九年五月二十一日,造报疆域册一本;二十五日,李邑侯具文申送。奉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宪批:『据详送疆域册一本,该县首先造送,办事认真,殊堪嘉尚。惟查册内分纪各庄界限,虽已分明,而于该县辖内全境四至里数,尚未赅备。应令补造全县所辖东西南北四至,以何处为界?延袤若干里?至台南府城若干里?均须载明。仰即饬该绅董等再行详细确查,另造简明清册申送,以备编纂。毋延!切切。此缴,册存』。
(右批于六月二十三日到县,旋奉李邑侯于二十五日录批照会到局遵办)
七月二十日,造报田园清册一本,由李邑侯具文申送。
二十五日,复补造疆域册一本,亦由李邑侯具文申送。
八月十八日,奉到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为饬催赶办事:『照得本总局纂修通志,迭经通饬所属各厅县釆访事实,送局备纂。嗣因延未送到,复经行催各在案。兹查本总局开办以来,已届一年,而各属缴到釆访册,尚属寥寥。本总局无所取材,凭何编纂?现在濡笔以待,不容再事因循,亟应严催赶办缴送,以备纂辑。除分行札饬外,合行札催。为此,札仰该县立即遵照,迅将釆访事实陆续造送,仍不得草率塞责,总期黾勉趋公,早日蒇事,勿再挨延,切速。此札。光绪十九年八月初七日札』(又于三十日,蒙台南府唐照札饬催,九月初一日到县)。
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八日,奉到台藩司唐为饬催事:『照得台湾设省,举办省志,设局已及一年,为费甚属不赀。而各县釆访,到者寥寥,编纂无从着手。似此耽延时日,固属不成事体,即经费亦难乎为继。迭经通志总局公牍频催,无如各厅县置若罔闻。须知此事万难住手,各属釆访不到,则总局经费虚靡;应勒限三个月内,一律釆访竣事,详送通志总局备纂。此系特饬之件,勿再视为具文,任意逾延,致干咎戾。除移台湾道一体饬催并分饬遵办外,合行札饬。为此,仰〔该〕县官吏即便遵照办理。毋违,速速。此札。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札』。
(右札旋奉李邑侯于九月十五日照会到局遵办;十七日奉台南府唐照前札饬催,十九日到县;二十六日,再奉台南府唐札奉臬道宪顾照前札饬催,二十九日到县)
十月初二日,奉特授台北府淡水县调署凤山县正堂奉旨嘉奖加十级纪录十次李为谕饬遵办事:『照得前奉通志总局司道宪札开:「为照台湾修纂通志,各府厅州县疆域、乡堡、村镇、山川、道里、险隘、田园、沟洫、城池、廨署、营汛、仓廒、桥梁、津渡、坛庙、祠宇、书院、义庄、善举、人丁、户口、钱粮、税课、文武、职官、兵制、选举、学校、人物、古迹、名宦、流寓、列女、番社、风俗、物产、典礼、政事、艺文、灾祥、兵事、中外交涉并一切地方建置兴废沿革,均关记载,相应叙具修志事宜及釆访册式,饬发各属先行按条釆访,各自纂辑成书,一面将釆访各项随时禀送本总局汇核纂办。该县即就地遴选品端学粹绅士,酌延数人,俾膺釆访之任。务宜查照现发册式事宜,逐条切实搜罗,详慎考核,毋任罣漏稽延,是为至要。至釆访不无费用,应由本总局各给银一百两,以资津贴。如有不敷,由该县自行筹办。其分省前后,所有地方事宜奏咨案据有关征考之件,随时查访;所在衙门,由局分别申详移行钞取核办。除呈报两院宪暨分别移行外,合行钞发。为此,札仰该县即便遵照办理。毋违。此札」等因。计札发釆访册式下县。业经分发各乡绅董据实釆访,并照会卢绅德祥、陆绅日翔为釆访总绅,以专责成。嗣蒙本府宪唐来函,以奉委邱仙根工部为全台釆访总绅,饬即赶速釆访汇报等因,迭经转催赶办在案。兹查:由局查造各册,转报者固属不少;而釆访事宜,势难再事因循,是非设立主稿之人,不足以资专责而冀速成。现查该廪生品学兼优,堪以委任在局主稿,合行谕饬。为此,谕仰该廪生即便遵照,务将釆访事宜妥为主稿办理。每月由局给发薪水六八洋银十六元,以资津贴。此系奉饬要件,该廪生务须实力举办,毋负委任。切切!特谕。右谕仰廪生卢尔德嘉。光绪十九年十月初一日谕』。
先是,九月二十九日,奉到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为札饬事:『为照本总局纂修通志,前经刊发釆访册式,饬令各属将地方应纂事宜,按册釆访,送局备纂,并准各支经费银一百两在案。现计开局一年之久,仅据澎湖厅采辑送局,其余各属迭经饬催,未据采送。推原其故,无非因经费太薄,不敷开销;各该地又无可筹,以致日久观望。除埔里社厅、恒春县、台东州三属,均系新辟地方,釆访较易,仍令遵照前檄赶紧采送、无庸议加经费外,台湾、彰化、安平、凤山、嘉义、淡水六县,缺分较优,应予酌加经费银各三百两,先由各该厅、县自行垫支。自此次文到三日起,勒限半年,一律釆访完竣;仍随时送局备纂,不准再有迟逾。一面先将奉文日期报查,并俟依限办竣,赴局将应领经费请领归垫;如有迟延逾限之处,即将所加经费银两扣发,以示劝惩。除详请总裁抚宪暨分移通饬外,合行札饬。为此,札仰该县立即遵照办理。勿违。速速。此札。光绪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札』(又于十月初八日,由台南府唐照札行知,初十日到县)。
又于本日奉到台南府唐为行知事:『本年九月二十八日,蒙通志总局司道宪札开:「为照本总局总纂蒋明经师辙,前据请假回籍,经委纂修王令国瑞代办在案。现在蒋明经日久不来,王令又兼办提调,查有纂修薛孝廉绍元,堪以改订总纂,以便主持一切纂辑事宜。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月致送修银一百元,王令仍以纂修兼办提调,照旧月支薪水共银七十元。除详明总裁抚宪暨分移关订札知外,合就行知。为此,仰该府即便知照。此札」等因。蒙此,除移行外,合就行知。为此,仰〔该〕县官吏立即查照。此札。光绪十九年十月初八日札』。
十二月二十五日,造报山川清册一本;二十六日,由李邑侯具文申送。
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七日,奉到特授台北府淡水县调署凤山县正堂奉旨嘉奖加十级纪录十次李为遵札照会事:『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奉通志总局司道宪札开:「照得本总局纂修通志,前经札发釆访册式,并迭催造册送缴备纂在案。昨据宜兰县首先缴到各册,一律完竣,洵属急公。惟册内称引旧志居多,于近事转多缺略。查台省旧志,现存者如台湾府志、诸罗、凤山、彰化县志,噶玛兰、淡水、澎湖厅志,早经檄取存局备纂,无庸釆访诸绅再事援引。惟于旧志以后事迹,釆访宜详,方足以资纂辑。除分饬外,合行札饬。为此,札仰该县即便遵照谕饬釆访各绅,查照前发釆访册式,逐条详细参订,从速造册,陆续送缴本局,以凭集纂。其与旧志同者,无庸援引胪列。惟旧志舛误、今经考订改正者,不妨并引,声明旧志新辑,以订舛讹;庶免缴册到局,致烦驳诘,展转需时,是为至要。切切,此札」等因。奉此,合就备文照会。为此,照请贵总局请烦查照,赶速办理,望切望切,须至照会者。右照会釆访总局。光绪二十年元月初六日照会』。
二月二十七日,奉到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为特札催缴事:『照得本总局纂修通志,须待各属釆访册籍缴齐,方可纂辑成书。屡经札催造送,并于去年九月间,酌加釆访经费,勒限半年缴齐,乃仅据澎湖厅、苗栗县釆访齐全,考订成书送局;又据埔里社厅、宜兰县备造釆访册送缴。此外如台东州、凤山、安平、台湾、恒春等县,亦经陆续造送。惟嘉义、彰化、云林、新竹、淡水五县暨基隆一厅,未据缴送。现将届限满,本总局立待造缴齐全,以资编辑。合行札催。札到,该县即便遵照督饬釆访各绅,迅速赶办,一律造齐送局,不得再行宕延。切切,此札。光绪二十年二月十八日札』(又于三月十一日奉台南府唐照札转饬,十三日到县)。
五月初一日,造报水利清册上下二本。十二日,由俞邑侯具文申送。
九月十七日,奉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为特催赶送事:『为照本总局纂修通志,早经通饬各属举办釆访,以便纂辑,嗣因延未采送到局,复经迭次分催,酌加经费,勒限造送去后;续据各属先后釆访完竣,造册送局各在案。所有该县应造前项册籍,迄今阅时已久,仅据送到疆域、田园、山川、水利等项釆访册,其余所缺尚多,迄未采送完竣,殊属延缓。本总局亟待集纂,未便再事因循,合亟特札严催。为此,札仰该县立即遵照迅将釆访册籍赶紧造送齐全,以备核纂。该县现值办理海防,不无兼顾,然釆访事仍须一面督催各绅并行不悖,毋得藉词挨延。切切,此札。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九日札』。
附录釆访贞孝节烈妇女旌表事例
一、孝子。凡实行昭彰,乡邻共喻,无间人言者,可采其平日事亲若何?奉养若何?终丧若何?详为纪载。间有割股疗疾、出于至性者,亦须叙明。
一、孝子割股伤生及烈妇夫死并无逼嫁情形而遽殉节者,奉旨不准给旌。此自圣朝广大好生之德;然有出自至性、割臂割股疗病至愈、两无伤损者,伉俪情重、不因逼迫而慷慨以殉夫者,由六部九卿科道疆臣奏请旌表,候旨遵行。此足见我朝典例,仁之至、义之尽。凡我士民,当仰体朝廷德意,遇有此等,一体开报。
一、列女分贞、孝、节、烈四种名目。女曰贞,妇曰节。孝者,妇女善事其父母、翁姑也。烈者,妇女惨遭不幸、奋不顾身也。此须分晰明白。
一、女未字在母家守贞者,曰贞女。已字未嫁而夫死,遂赴夫家守贞者,曰贞妇。女家无男子,女自誓在家守贞、奉养父母终老者,曰孝女。出嫁孝养舅姑代替危难者、妇代夫危难者,均曰孝妇。夫死守节、孝养舅姑、抚孤成立者,或无子而守节终养者,均曰节孝。凡节未有不孝者也。不论妻妾,但年三十以前夫死而守节至五十岁者,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节已及六年者,均曰节妇。
一、夫死以身殉夫者,曰烈妇。遭遇盗贼强暴捐躯殉难者,妇曰烈妇,女曰烈女。力不能拒、羞愤实时自尽者,亦合旌表例建坊。凡妇女贞而兼孝者,曰贞孝;兼节者,曰贞节;兼烈者,曰贞烈;节而兼孝者,日节孝;兼烈者,日节烈。各随其事实变通办理可也。
一、女许字未嫁而夫死、女往夫家守贞身故及未符年例而身故者,一体旌表。
一、妇女遭寇守节致死,虽事历年久,准补行请旌建坊。
一、节妇夫死毁容自誓、如令(?)女割鼻之类,近年新例不俟年限即行给旌;如遇此等,亦应开报。
一、本省府厅州县开报贞孝节烈妇女,请注明某里、某乡及里乡户首姓名、举贡生监保认姓名,以备查核。
一、贞女、孝女,请载父母名氏,云某人之女某贞姬、贞娥、贞姑,称谓各随乡俗可也。已许字者曰字某姓,未字则云未字。
一、贞节烈妇,请载夫名,云某人之妻某氏;孝妇兼载舅姑名氏。
一、贞节妇某年于归、某年夫卒,计守贞、守节若干年,现存年若干岁;其未五十而身故者,载某年身故,计生前守贞、守节若干年。
一、节妇有子几人,或抚子、或无子,均请分析载明。凡妇人守贞砥节,其志至苦而其神至清,故子孙多致贵显,非独天之报施不爽,亦其平日之懿行淑德所以感之者有渐也。如贞节之子孙,有得科名仕官者,均应详载。
一、烈妇、烈女,请载某年月日遭寇贼强暴自尽。其贞、孝、节三等妇女卒之年月日及葬地,有可考者,亦应载明。
一、贞、孝、节、烈妇女已请旌表者,应书明某年月日、某官某题请旌表。其未旌表者,亦应书明尚未奉旌表。
一、贞、孝、节、烈业经题奏,奉旨予旌,而通志遗漏未载者,亦请开明补刊不误。
十二月初二日,奉到台湾纂修通志总局司道为严催速送事:『照得本总局纂修通志,早经通饬各属举办釆访,以便纂辑。嗣因延未采送到局,复经迭次分催,酌加经费,勒限造送去后;续据各属先后釆访完竣,造册送局各在案。惟有该县应造前项册籍,所阙尚多,阅时已久;早经逾限,未据造送完竣,复于本年二月、九月迭经檄催,迄今又阅数月,仍然任催罔应,实属挨延,不成事体。本总局需费甚巨,因该县釆访未完,搁笔以待,以致虚縻经费,势难再任宕延。合再严催。为此,札仰该县着于札到之日,立将何时釆访完竣,先行禀复,一面迅将未完釆访各条,查造齐全,星飞递送,不得再行挨延,致干未便。懔之,慎之。切速,特札。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札』。
旧志纪略
凤山旧志十二卷,创于康熙五十八年李邑侯丕煜;又重修于乾隆二十九年王邑侯瑛曾,距今已一百三十年。旧有刻本,兵燹之后,散失无存,惟兴隆谢姓家藏一部。光绪三年,凤仪书院前董事蔡垂芳曾向其借钞,全部订作十本,编十干为次第;计縻钞写、装订工资银十四元。其中字多舛讹,殊非善本。近闻谢姓一部业经遗失,不知流落谁何之手?现在釆访必需,固犹赖有此钞本,以资考证。物罕见珍,亦足贵矣。今录其目如左:
卷首
序(三篇)
旧序(五篇)
重修职名(十人)
旧志职名(十一人)
凡例(计十二例)
图(六幅)
卷一
舆地志(星野、建置沿革、疆界附形胜八景、山川附海道)
卷二
规制志(城池附街市、公署附行署养济院义冢、水利附潭港桥梁津渡、仓廒)
卷三
风土志(气候附岁时、坊里、风俗、番俗、番社风俗附抚番余论番语番曲)
卷四
田赋志(田园、租赋、户口即人丁、番饷附鹿皮价、杂饷附官庄盐课当税、经费、耗羡附养廉)
卷五
典礼志(公式、坛庙)
卷六
学校志(学宫附入学额数、书院即义学附土番社学学田)
卷七
兵防志(营制附赏恤、营署附军厂军器库火药库较场、汛塘附铺舍、海防附潮信风信占验、船政、武职、武功列传)
卷八
职官志(官制、官秩、宦迹)
卷九
选举志(科目、贡生附例贡、武科、封荫附乡饮宾)
卷十
人物志(列传、义民、列女、寓贤)
卷十一
杂志(名迹附寺观坟墓、灾祥附兵燹、物产、丛谈)
卷十二
艺文志(奏疏、文移附禀札、序记、诗赋)
旧志职名
总裁:分巡台湾道兼提督学政梁文煜(汉军正白旗人、监生)。
鉴定:台湾府知府王珍(山西长治人、辛酉副榜)、台湾府海防同知王礼(顺天宛平人、监生)。
主修:凤山县知县李丕煜(直隶泺州人、岁贡)。
编修:台湾府学岁贡生陈文达、本县学廪生陈钦文、诸罗县学廪生陈慧。
编次:台湾县岁贡生陈逸。
校刊:凤山县儒学教谕富鹏业(晋江县人)。
督梓:凤山县典史周起渭、凤山县淡水司巡检王国兴。
重修职名
总裁:分巡台湾道兼提督学政觉罗四明(字松山、满洲正蓝旗人、内阁中书)。
主修:俸满台湾府知府今升台湾道余文仪(字宝冈、浙江诸暨人、丁巳进士)、台湾府知府蒋允焄(字为光、贵州贵筑人、丁已翰林)、台湾府海防同知徐德峻
(字发岩、浙江兰溪人、丁巳进士)。
编纂:凤山县知县王瑛曾(字玉裁、江南无锡人、甲子举人)。
参阅:癸酉科举人黄俏(字乐序、福州侯官人)、拣选知县庚午科举人卓肇昌(字思克、本县人)。
校对:贡生柯廷第(字声侯、本县人)、生员林梦麟(本县人)、生员张源义(字世文、台湾县人)。
建置沿革
县治距府东南七十里,古荒服地;倭与琉球别种。自前明嘉靖末,流寇林道干掠海上,都督俞大猷逐之,道干遁附倭,舣舟打鼓山下,始通中国。寻道干惧为倭所并,遁占城,地复归倭。万历末,荷兰入北港,据之,筑城以居。天启元年,海寇颜思齐、郑芝龙再引倭踞其地,寻各弃去,复为荷兰所有。
国朝顺治十八年,芝龙子成功逐荷兰取之,改台湾为承天府,设伪县二,南曰万年,即县地也;再传至克塽。康熙二十二年,圣祖命靖海将军施琅讨平之,置郡一,领县三,南为凤山县(按伪郑时县曰万年、营曰统领。国朝定制:改县曰凤山,分营曰南路)。然初底定,土地寥旷,文武职官多侨居府治。康熙六十年,台匪窃发后,始令归治。
附录
「蓉洲文稿」:台湾,海中番岛,「名山藏」所谓『乾坤东港,华严婆娑洋世界』,名为鸡笼。考其源,则琉球之余种,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远接吕宋,控南澳,阻铜山,以澎湖为外援。明万历间,海寇颜思齐踞有其地,始称台湾。思齐剽掠海上,倚为巢窟。台湾有中国民,自思齐始。
「府旧志」:台湾古未隶中国版图,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通志」作郑和)舟下西洋,因风泊此。嘉靖四十二年,林道干寇乱边海,都督俞大猷逐道干入台,侦知港道纡回,不敢进,留偏师驻澎,时哨鹿耳门外。道干以台非久居所,遂恣杀土番,取膏血造舟,从安平镇二鲲身隙间遁去占城(占城属广南,今尚有道干遗种)。道干既遁,澎之驻师亦罢;因设巡检守之,寻裁。天启元年,汉人颜思齐为东洋国甲螺(东洋即今日本,甲螺即头目之类),引倭屯于台。郑芝龙附之。寻弃去。久之,荷兰红毛舟遭飓风飘此。爱其地,借居于土番,不可,乃绐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遂许之。红毛翦牛皮如缕,周围圈匝,已数十丈。因筑台湾城居之(今安平城)。已复筑赤嵌楼,与相望,设市于城外,而漳,泉之商贾集焉。国朝顺治七年庚寅,甲螺郭怀一谋逐红毛,事觉被戮。辛丑,郑芝龙子成功自江南败回,其势日蹙,孤军厦门,适甲螺何斌负债逃厦,诱成功取台地。舟至鹿耳门,乘大雾骈进。荷兰归一王以死拒战,成功告之曰:『此地先人故物,今珍宝听而载归,地仍还我』。荷兰知不敌,乃遁去。成功遂入据之。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县二,曰天兴,曰万年。成功死,子经嗣,改东都为东宁、二县为二州,设安抚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总督姚启圣用间牒,阴散其党,约伪宾客司傅为霖为内应,垂成事泄,为霖遇害。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统舟师进征。六月,由铜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盘屿,戒军士毋得妄杀。军士苦水咸,岛岸突涌甘泉,遂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平,克塽震慑,遂籍府库,纳地归诚(附海道:邑治北至安平四草湖,水程二更;南至恒春沙马矶头,水程四更;西北至澎湖,水程一百七十五里。至厦门四百九十五里。至福建省会十五更。南至吕宋六十四更。北至日本七十余更。至天津七十更。按「樵书」云:六十里为一更。又日夜一周定为十更。定更之法,以焚香几枝为度。船在大洋,风水有顺逆、驾驶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从船首置海中,人自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行齐至,则更数准。若人行至船尾,木片未至,为不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则为过更。均非更度也。舟子,各洋胥有秘本,所以历番夷绝岛、数旬不见山屿,舟师知在何处,皆此法也。闻前明太监王三保传授云)。
甲部
地舆(一)
疆域(包括田园、户口)
路程
疆域(包括田园、户口)
邑治旧在兴隆里,乾隆五十一年丙午,逆匪林爽文倡乱,贼党庄大田攻陷县城。戊申,贼平,乃移新城,即今大竹里陂头街是也。原辖七里(仁寿、维新、长治、嘉祥、依仁、新昌、永寗)、二保(喜树仔、土墼埕)、六庄(兴隆、半屏、赤山、大竹、小竹、凤山)、一镇(安平)。康熙五十八年(旧志),增港东、西二里、观音山一庄,凡九里、七庄,保镇仍旧。雍正九年,更定疆界,县北永寗、新昌、依仁三里并土墼埕、喜树仔二保、安平一镇,统拨归台湾县(即今安平县)管辖,新增文贤一里,今概称为十四里(大竹、兴隆、赤山、小竹、凤山、观音、半屏、仁寿、维新、嘉祥、文贤、长治、港东、港西),保镇无。
大竹里,在县治首区,辖庄三十二。陂头街、过沟仔、德乃嘉、下菜园、中仑庄、牛寮仔、陂岸脚、七老爷、一甲庄、五甲庄、前镇庄、道爷廍、新甲庄、冈山仔、篱仔内、竹巷庄、新庄仔、五块厝、林竹竿、戏狮甲、大林尾、过田仔、能雅寮、■〈鱼逮〉港埔、■〈鱼逮〉港庄、三块厝、前金庄、盐埕庄、龙水庄、旗后街、大线头、哨船头。东以规仔寿陂与凤山里分界,西以龙水港与兴隆里分界,南以丹凤澳与凤山里分界,北以武洛塘山与赤山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七里,南北相距十四里,积方二百三十八里。其中田一千五百五十一甲七分九厘九毫三丝四忽二微,园一千零五甲六分八厘八毫零三忽四微,平等沙田一百二十三甲五分零四毫四丝,平等沙园一百零四甲一分七厘二毫。埔一处,在新甲庄北,纵二里,横三百七十五步,积方四分里之三。人民七千二百三十六户,男二万九千三百九十四丁,女二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口。
兴隆里,在县治西北方,距城十五里,辖庄二十。船仔头、菜公庄、覆鼎金、新庄仔、田尾庄、漯仔底、盐埕埔、崎脚庄、桥仔头、内围庄、龙目井、洲仔庄、山脚庄、旧城内、陂仔头、廍后庄、左营庄、竹仔脚、桃仔园、打鼓山、哨船头。东以大湾山与赤山里分界,西以桃仔园与海分界,南以龙水港与大竹里分界,北以火烧廍巷与半屏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六里,积方六十里。其中田一千零八十五甲八分八厘七毫七丝一忽,园二百三十八甲九分零四毫零六忽,平等沙田七十六甲三分三厘五毫二丝,平等沙园二十甲零七分八厘。埔无。人民二千九百十一户,男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三丁,女七千四百八十五口。
赤山里,在县治北方,距城二里,辖庄二十三。赤山庄、寓潮埔、后庄仔、陂墘庄、外甲庄、崎仔脚、鸟松脚、大脚骽、梦鲤庄、竹围仔、米香店、仙草埔、滥埔庄、蒲尖园、十九湾、大陂庄、山仔脚、本馆庄、林内庄、湾仔内、国公厝、新陂内、大邱园。东以加会阮沟与小竹里分界,西以田尾港与兴隆里分界,南以武洛塘山与大竹里分界,北以烟墩山与观音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五里,南北相距八里,积方一百二十里。其中田一千一百六十八甲零二厘八毫三丝二忽八微,园一百甲零三分八厘五毫(应加五十九甲六分五厘三毫五丝。旧系错算,今特补之)。平等沙园无。埔无。人民一千六百二十八户,男四千五百九十五丁,女三千八百三十八口。
小竹里,在县治东方,距城五里,辖庄九十五。前庄、中庄、后庄、山仔顶、冈山仔、翁公园、洪厝埕、洲仔寮、内埔仔、九曲塘、新山脚、砖仔窑、井仔脚、井仔湖、竹仔寮、大坪顶、小坪顶、龙目井、大邱园、中坑庄、新公馆、乌瓦窑、大树脚、磨新厝、番仔楼、新厝庄、大洲庄、头前溪、下考潭、大崎脚、考潭寮、芎蕉脚、中洲仔、大寮庄、林内庄、潮洲寮、琅冈庄、新庄仔、旗竿脚、潭头庄、中厝庄、后厝庄、溪洲庄、湾仔内、中港庄、西溪庄、半廍庄、山脚庄、大湖庄、滥尾庄、瓦窑沟、三张廍、王公庙、檨仔林、顶厝庄、内厝庄、二坑庄、顶嵌仔、港仔埔、港仔嘴、林内庄、林内仔、廍边庄、顶林仔边街、顶林仔边、牛埔内、顶沟墘、下沟墘、韭菜园、牛埔庄、中芝庄、中线庄、五块厝、湖底庄、坪仔头、打铁店、大竹围、琉球仔、溪埔仔、湾仔店、狮公厝、赤嵌庄、苦楝脚、柚仔脚、椰树庄、田中央、后大厝、罟仔寮、溪洲仔、南势坑、竹崎庄、竹围仔、溪埔寮、砖仔窑寮、中溪埔。东以淡水溪与港西里分界,西以凤山与凤山里分界,南以中港(即中芝线尾港)与海分界,北以大树脚沟与观音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三十五里,积方三百五十里。其中田一千零四十甲零二分五厘八毫一丝零八微(应扣九十五甲四分七厘二毫八丝零八微),园二千九百五十八甲四分五厘五毫四丝零二微(应扣七百十三甲零八厘三毫九丝一忽六微),平等沙田五十一甲四分六厘三毫,次等沙田三分二厘六毫,平等沙园二百三十甲零七分一厘四毫一丝,次等沙园七百七十一甲零八厘七毫六丝六忽(应扣二百十六甲五分五厘五毫四丝),下等沙园三百九十七甲一分七厘零九丝八忽七微(按下等沙园应改作一百五十六甲八分六厘一毫六丝五忽六合)埔无。人民五千九百五十六户,男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六丁,女一万六千六百七十二口。
凤山里,在县治东南方,距城五里,辖庄六十三。尚书林、过路窟、龟仔潭、山仔脚、陂腹内、湾仔头、园尾庄、田中央、陂仔后、涂库仔、过陂仔、顶下中庄、篱仔内、内外旷地、中大厝、后大厝、大加冬、四块厝、大桥头、店仔后、莿葱脚、大坪顶、上塘庄、沙滥庄、中廍庄、二桥庄、仙草岭、湖内庄、大草厝、圳寮仔、草陂脚、山猪堰、沙座庄、顶田寮、后壁林、草衙庄、苓仔寮、集凤屿、佛公庄、港仔墘、大令庄、二令庄、大人宫、竹仔港、堰仔庄、尖尾庄、鹿窟庄、下田寮、咸水港、大林蒲、中林庄、赤竹仔、凤鼻头、中坑门、线尾庄、海汕庄、过堰仔、烧灰园、帮坑仔、土地公、中洲仔、过港仔、将军宫。东以凤山与小竹里分界,西以规仔寿陂与大竹里分界,南以海汕与海分界,北以崎港沟与大竹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十五里,积方一百二十里(?)。其中田二千一百二十四甲五分八厘七毫零四忽六微,园三百九十九甲九分一厘三毫零八忽八微,平等沙田一百五十九甲四分二厘六毫,次等沙田二甲六分零五毫三丝,下等沙田七甲零二厘四毫,平等沙园二十六甲一分二厘七毫八丝,下等沙园二分三厘八毫八丝。埔无。人民五千一百五十四户,男一万零八百六十九丁,女九千五百九十八口。
观音里,在县治北方,距城十里,辖庄一百零八。赤山仔、竹仔门、豆酱间、瓦窑仔、后庄仔、仁武庄、田寮庄、草潭庄、中庄仔、湾仔内、蛇仔形、乌材林、漳浦厝、三公寮、灰望仔、南势埔、顶考潭、林仔边、中埔庄、山仔脚、楠梓坑、三奶坛、大社庄、涂库庄、芎蕉脚、中路林、万根松、檨仔脚、保舍甲、凤山厝、下乌鬼、顶乌鬼、面前埔、中冲崎、江春仔、外埔庄、海丰庄、篱仔内、蜈蜞潭、北势林、琼仔林、大竹围、柑仔宅、箍桶寮、加猎崎、水哮仔、大崎头、滚水坪、吊鸡林、湖仔内、角宿庄、滚水庄、援剿中、援剿右、新厝仔、五老爷、竹仔脚、麒麟尾、金山仔、崎漏庄、鞍仔平、番仔田、千秋寮、深水仔、眠牛湖、塔仔脚、横山仔、和尚庄、四角林、过鞍仔、破车笼、陂仔尾、无水寮、姑婆寮、圣妈坑、山猪窟、兴化寮、檨仔脚、土墼厝、大庄、山顶庄、郎君寮、洲仔庄、楼仔庄、竹脚厝、山顶社、甲尾庄、三脚寮、围内庄、兴化廍、兴化廍山顶、竹围庄、都雅厝、溪埔庄、菜寮庄、升仙坑、升仙坑山顶、嘉兴庄、田寮庄、知母令阮、渡船头、二帮嵌、岭口庄、统领坑、公馆庄、五脚松、岭顶庄、瓦厝仔。东以淡水溪与港西里分界,西以下草潭岸与半屏里分界,南以烟墩山与赤山里分界,北以浊水溪与嘉祥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二十五里,南北相距三十三里,积方八百二十五里。其中田二千八百八十二甲零五厘七毫八丝零八微,园二千一百八十六甲四分零六毫七丝四忽(应扣六丝六忽六微),平等沙田二百九十七甲四分八厘六毫三丝(应扣六厘三毫方合),次等沙田三十甲零三分三厘九毫,平等沙园一百四十五甲二分九厘三毫六丝,次等沙园一百六十九甲二分九厘一毫二丝,下等沙园八十七甲五分三厘五毫。埔无。人民四千五百七十七户,男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五丁,女一万一千五百十一口。
半屏里,在县治西北方,距城十五里,辖庄十三。八卦寮、后港庄、大湾庄、檨仔林、陂底庄、顶五块、下五块、后劲庄、右冲庄、苦瓜寮、王来厝、下咸田、湾中港。
东以下草潭岸与观音里分界,西以湾中港与海分界,南以火烧廍巷与兴隆里分界,北以后劲溪与仁寿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六里,积方六十里。其中田六百零七甲九分三厘五毫五丝,园五百二十三甲零五厘五毫二丝,平等沙田五十六甲七分零八毫一丝,次等沙田六甲九分九厘二毫五丝,下等沙田七甲七分六厘八毫九丝,平等沙园一百十甲零一厘七毫,次等沙园六甲七分二厘零三丝。埔无。人民一千五百四十五户,男二千九百四十八丁,女二千七百三十一口。
仁寿里,在县治西北方,距城三十里,辖庄五十七。桥仔头、白树仔、倒松仔、毕宿庄、大寮庄、下后红、顶后红、下竹围、台上庄、程乡庄、围随庄、厝仔庄、下庄仔、五里林、芋寮庄、檨仔脚、六班长、九甲围、新庄社、仕隆庄、下咸田,顶咸田、下湾中港、顶湾中港、青埔庄、阿公店、街尾仑、刘稿工、石螺潭、典宝庄、嘉棠坑、赤嵌庄、娟官庄、梓官庄、大舍甲、前锋庄、仔寮、同安厝、后协庄、白米庄、三点山、旧港庄、知高寮、顶下盐埕、弥陀港、顶漯底、下漯底、新厝仔、管甫山、港口仑、新港庄、大山仔、王爷庙、咸埔庄、牛埔仔、中仑庄、火光厝。东以琼仔林溪与观音里分界,西以新厝仔庄与海分界,南以后劲溪与半屏里分界,北以还辕港与维新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二里,南北相距十五里,积方一百八十里。其中田一千五百六十一甲一分八厘三毫六丝一忽二微,园二千五百甲零五分九厘四毫四丝八忽五微,平等沙田八十二甲九分八厘三毫,平等沙园八十八甲五分三厘二忽。埔无。人民五百七十六户,男一万六千六百十三丁,女一万三千三百八十六口。
维新里,在县治西北方,距城五十里,辖庄二十一。大社庄、围仔内、半路竹、蔡文庄、鸭母寮、三爷陂、乌树林、嵌下庄、竹仔港、本洲庄、湾仔内、北领旗、三块厝、三镇庄、下社庄、二滥庄、新厝仔、下甲庄、旧港口、新港口、覆鼎金。东以二滥沟与嘉祥里分界,西以新厝港与海分界,南以还辕港与仁寿里分界,北以漏窑巷与长治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九里,积方九十里。其中田一千七百七十六甲一分零五毫七丝,园二百五十八甲三分七厘六毫五丝,平等沙田九十三甲九分五厘五毫六丝,次等沙田五十六甲零二厘五毫零六忽四微,下等沙田十甲零九分六厘二毫七丝九忽八微,平等沙园三十三甲九分七厘六毫,次等沙园六甲二厘,下等沙园六十甲零三分九厘五毫六丝七忽四微。埔无。人民一千五百三十六户,男三千四百五十三丁,女三千二百二十一口。
嘉祥里,在县治北方,距城五十里,辖庄七十。大邱园、水蛙潭、过鞍庄、尖山社、和尚庄、牛椆埔、新庄寮、大埔仔、顶寮庄、祖师田、中仑庄、八馆庄、牛椆庄、柑宅庄、仙草仑、山猪堰、下庄仔、仙草埔、南势湖、仑尾庄、尾寮庄、番仔厝、田寮庄、中寮庄、营盘仔、山窝寿、菜堂庄、大崎头、内东皋猎、外东皋猎、援剿右寮、南安老、仙草寮、竖支亭、嘉棠湖、打鹿埔、石燕潭、阿嗹庄,中路庄、青旗甲、后寮庄、仑仔顶、窑仔甲、六甲尾、中甲庄、嘉棠脚、陂仔尾、新廍庄、冈山营、九阄庄、瓦窑仔、那拔林、港仔后、仓官庄、瓦廍庄、田厝庄、大庄社、挖仔庄、五甲尾、潭底庄、候缺庄、三块厝、前锋庄、涂库庄、新庄、乌山庄、廍亭山、四块厝、虎甲林、山隙庄。东以大乌山与安平县分界,西以石燕潭沟与长治里分界,南以浊水溪与观音里分界,北以冈山溪与安平县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三里,南北相距十八里,积方二百七十八里(?)。其中田二千二百六十六甲五分九厘三毫六丝七忽三微,园八百零四甲六分七厘八毫三丝一忽(应扣六分一厘五丝七忽九微),平等沙田一百甲零二分零四毫三丝二忽八微,下等沙田六十三甲四分七厘九毫六丝八忽四微,平等沙园七十甲零三分九厘九毫四丝四忽,次等沙园二十三甲三分三厘七毫四丝,下等沙园四十六甲九分四厘五毫一丝三忽六微。埔一处,在涂库庄外,纵横各半里,积方四分里之一。人民二千六百八十九户,男六千二百十二丁,女五千四百四十一口。
文贤里,在县治西北方,距城六十五里,辖庄十四。大海埔、小海埔、中厝仔、下厝仔、拔仔林、下黄仔、太爷庄、叶厝甲、公馆庄、西势庄、廍边庄、围仔内、草仔窑、崎漏庄。东以中厝巷与长治里分界,西以考水港与安平县分界,南以■〈石函〉口圳与长治里分界,北以冈山溪与安平县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里,南北相距六里,积方六十里,其中田七十二甲七分六厘零九丝五忽六微,园五百七十甲零三分三厘九毫四丝七忽,平等沙园二十一甲一分零三毫,次等沙园二十五甲五分七厘七毫六丝,下等沙园一百二十甲零四分四厘三毫零九忽二微。埔无。人民一千七百五十九户,男四千八百四十七丁,女三千八百八十八口。
长治里,在县治西北方,距城六十里,辖庄十八。新园庄、下坑仔、营前庄、营后庄、一甲庄、三甲庄、前窝庄、大湖街、参军庄、湖内庄、田尾庄、竹沪庄、下甲庄、后乡庄、顶寮庄、中寮庄、下寮庄、三块寮。东以石燕潭沟与嘉祥里分界,西以三寮港与海分界,南以漏窑巷与维新里分界,北以■〈石函〉口圳与文贤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十三里,南北相距八里,积方一百零四里。其中田一千四百三十九甲五分六厘七毫八丝一忽七微,园六百十一甲八分八厘九毫一丝一忽四微,平等沙田五十一甲一分三厘四毫,平等沙园五十二甲一分二厘四毫二丝。埔无。人民一千三百五十六户,男三千五百九十五丁,女一千九百三十一口。
港东里,在县治东南方,距城三十里,辖庄一百七十。嵌顶街、头前厝、衙门口、力力社、瓦窑沟、后壁厝,土墼窟,陂仔头,陂仔口,新庄、九块厝、檨仔脚、大脚仙林、打铁店、廍边庄,仑仔庄、陂内庄,旗竿厝、社皮仔、社尾庄、顶武丁、下武丁、田寮庄、槟榔脚、沟仔底、北势仔、过溪仔、油车庄、南路安、新港东、旧港东、乌龙庄、中洲仔、后廍仔、洲仔庄、后廍庄、万陇庄、粪箕湖、大潭新庄、鹿场角、狮头庄、潮州庄、打铁庄、北势尾、三家村、嵌脚庄、北势廍、刘厝庄、仑仔顶、沟仔墘、内庄、林后庄、四块厝、嘉早庄、见月新庄、田头新庄、加匏朗、新厝庄、赤山庄、万全庄、荖藤林、新置庄、五魁楼、新庄仔、打铁店、水哮庄、虎舍庄、八老爷、下林仔边街、庄头庄、新厝庄、南埔庄、大窟头、营埔厝、湖内庄、漯仔底、竹仔脚、檨仔脚、五块厝、大武丁、新埔庄、番仔寮、四块厝、田寮庄、筛斗店、姜园庄、海埔庄、葫芦尾、芦竹堰、放索庄、崎仔头、土墼厝、堰尾庄、中庄、田墘厝、堰岸头、槟榔宅、下庄、洲仔庄、顶寮庄、堰仔庄、竹围内、排仔路头、潭尾墘、南岸庄、东岸庄、沙水田、顿物潭、头沟水、二沟水、三沟水、四沟水、五沟水、罗广牵、万蛮庄、鹿寮庄、乌龙庄、大庄、新开庄、下寮庄、匏仔园、顶营庄、蜈蜞沟、大饷营、竹仔营、水底寮、大北旗尾、小北旗尾、番仔仑、大武烈、枋寮街、口庄、内庄、北势寮、新中庄、内寮庄、新东庄、六根庄、东港街、太监府、南平庄、■〈石函〉仔口、社边庄、社口庄、新陂头、本司衙、滥头庄、牛埔庄、车路墘、三仙庄、巷仔内、沙仑庄、什华庄、溪洲庄、半梗庄、后堰庄、线尾庄、滥港庄、番仔厝、七块厝、下廍庄、三叉河、龟夷庄、海坪庄、船仔头、石松径、关帝港、溪底庄、鼓山庄、琉球屿。东以三条仑岭与傀儡山分界,西以东溪与港西里分界,南以率芒溪与恒春县分界,北以东溪与港西里分界。里内东西相距二十三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积方五百七十五里。其中田五千三百七十甲零五分四厘八毫九丝,园七千一百七十四甲一分八厘二毫九丝,平等沙田一千五百六十七甲一分九厘三毫八丝,次等沙田二百四十一甲三分一厘四毫,平等沙园一千九百甲零四分八厘一毫八丝,次等沙园七百四十六甲四分七里一毫,下等沙园三十甲零八分零七丝。埔两处(一在六根庄,纵横各六里;一在放索屯,纵横各十里),共积方一百四十九里。人民一万零六百七十三户,男二万六千九百十四丁,女二万五千二百十四口。
港西里,在县治东北方,距城二十里,辖庄二百四十四。阿里港、林仔庄、鸭母寮、番社庄、山寮仔、耆老庄、隆恩后庄、中冷庄、林仔头、九块厝、顶冷水、下冷水、嵌仔顶、大邱园、王厝廍、东势庄、过田庄、水尾庄、三块厝、搭楼庄、潮州厝、崎仔头、北路廍、槟榔脚、旗尾庄、手巾寮、弥勒肚、廍仔庄、埔仔厝、三张廍、涂库庄、顶林仔头、下林仔头、西势仔、番仔寮、过港仔、旧寮庄、菜寮庄、大埔庄、咸树庄、船斗庄、蒲姜仑、新蒲姜仑、马六甲、中仑庄、头仑庄、福兴庄、阿拔泉、青龙庄、嘉猎埔、旧南势、打铁店、顶武洛、下武洛、旧庄、青埔尾、嘉棠庄、砖仔地、新南势、溪洲仔、关帝厅、沟仔墘、犁头店、顶厝后庄、笃嘉仔、落教庄、揭阳庄、金瓜寮、中芝庄、竹仔门、牛埔庄、弥浓庄、龙渡庄、九芎林、竹头角、柚仔林、十八分、溪埔寮、田厝庄、刺仔脚、叛产厝、南雅仙、刺仔寮、刺桐坑、月眉庄、嵌顶庄、水流庄、新水流庄、高士阿、私陂仔、新围庄、新围庄、新庄仔、再兴庄、田仔庄、檨仔脚、仕隆庄、槟榔林、兴南庄、漏陂新庄、新东势、老东势、早仔角、内埔庄、中心仑、二仑庄、和顺林、新北势、老北势、头仑庄、尾仑庄、西势庄、南势庄、竹围庄、八寿陂、杜君庄、漏陂庄、浮圳鹿、火烧庄、仑仔庄、分仔庄、芎蕉脚、竹叶庄、山猪毛、旧潭头、新潭头、潭底庄、竹崎下、玲珞庄、香椽脚、西瓜园、大道关、高朗朗、咸埔庄、旧隘寮,新隘寮、番仔厝、大新庄、犁头标、半分庄、加冬仔、清水港、新彭厝、旧彭厝、新庄仔、番仔厝、公馆庄、玉成庄、龟屯庄、滥仔庄、仑尾庄、涂库厝、顶社皮、麻芝丹、连连庄、大湖庄、广安庄、柳仔林、刘厝庄、牛埔仔、北势头、头分埔、归来庄、番仔埔、海丰庄、新厝仔、溪洲仔、沟仔尾、崇兰廍、崇兰庄、槟榔脚、潭仔墘、大埔庄、林仔内、六块厝、阿侯街、万丹街、广官庄、顶本县廍、下本县廍、上蚶庄、下蚶庄、客厝庄、田厝庄、仑仔顶、后庄仔、道爷庄、井仔头、公馆埔、顶宅庄、竹仔脚、外新庄、四十分、后大厝、番社庄、湾仔内、下社皮、下廍庄、水泉庄、新庄仔、水哮庄、兴化廍、甘棠门、后廍仔、六分庄、凤山厝、双溪口、三块厝、沟仔墘、猫网庄、大湖仔、北势仔、大邱园、顶林庄、下林仔、竹围仔、滥庄、六巷庄、保长厝、中林庄、新园街、鸟鼠洲、新兴廍、新厝庄、山仔脚、西势仔、田洋仔、仙公庙、店仔口、港仔墘、客厝庄、加冬门、番仔厝、顶瓦窑、下瓦窑、下巷仔、内庄仔、口庄仔、咸埔仔、五房洲、港西庄、港冈庄、加贝庄、桥头庄。东以南太武山与番社分界,西以淡水溪与小竹里分界、南以东溪与港东里分界、北以南雅仙山与安平县分界。里内东西相距三十里,南北相距五十七里,积方一千七百一十里。其中田七千零十七甲五分一厘七毫五丝五忽八微(应加九十五甲四分七厘二毫八丝八微方合),园七千七百零五甲三分五厘七毫六丝四忽七微(应加七百十三甲零三厘二毫九丝一忽六微),平等沙田一千四百二十二甲三分零一毫二丝,平等沙园二千五百三十甲零一分二厘七毫二丝二忽四微(应加六厘一毫二丝方合),次等沙园五百八十七甲七分九厘五毫二丝(应加上二百十六甲五分五厘五毫四丝),下等沙园三百零八甲九分三厘二毫九丝(应加上二百四十甲零三分零九毫三丝三忽七微)。埔两处(一在打铁店,纵横各里许;一在南太武山麓,纵三十里,横七里),积方二百十一里。人民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三户,男五万七千五百四十七丁,女五万一千三百八十一口。
右全邑凡十四里,计辖庄九百四十八处。东以南太武山与山后分界,西以万丹仔港与海分界,南以中港与海分界,北以南雅仙山与安平县分界,东南以率芒溪与恒春县分界,东北以龙交湾山与生番分界,西南以西港(即旗后港)与海分界,西北以冈山溪(俗呼二层行溪)与安平县分界。全邑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八十里,积方四千八百里。其中田二万九千九百六十四甲八分三厘二毫零五忽八微,平等沙田四千一百二十四甲二分五厘四毫九丝二忽八微(应加六厘三毫方合),次等沙田三百三十七甲六分零一毫八丝六忽四微,下等沙田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五毫三丝八忽二微,园二万七千零三十八甲二分二厘五毫九丝五忽(应加五十九甲四厘二毫二丝五忽五微),平等沙园五千三百三十三甲八分四厘六毫三丝六忽四微(应加六厘一毫三丝八忽方合),次等沙园二千三百六十六甲四分零四毫三丝六忽(应加六甲二厘),下等沙园一千零五十九甲一分八厘二毫五丝八忽九微。共田三万四千五百十五甲九分二厘四毫二丝三忽二微(当改作三万四千五百十五甲八分六厘一毫二丝三忽八微),共园三万五千七百九十七甲六分五厘九毫二丝六忽三微(当改作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二甲六分六厘零一丝三忽八微)。埔六处,共积方三百六十一里。全邑人民凡七万三千七百十九户,男凡二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丁,女凡一十八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口。
路程
县治北距府治八十里(按县治往郡出北门九里大将庙,又七里太平桥,又四里楠梓坑,又十里桥仔头,又二里倒松仔溪,又八里阿公店,又十里二滥陂,又五里半路竹,又五里大湖街,又七里二层行溪,综计六十七里,入安平县界。又五里营盘口,又五里大林庄,又二里大桥头,又一里小南门,综计八十里,入台南府治),南距恒春一百四十二里(按县治往恒春,出东门东南行五里山仔顶,又三里芎蕉脚,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三里下鸟鼠洲,又六里王爷宫,又四里五房洲,又三里东港街,又四里仑仔顶,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芦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综计六十二里,入恒春县界。又四里嘉鹿塘,又六里南势湖,又七里枋山,又三里刺桐脚,又十二里枫港,又十五里柴寮,又十八里车城,又十五里恒春,综计一百四十二里,入恒春县城内)。东距南太武山六十五里,西距万丹仔港十八里。此仅据路程而言,若论全邑疆域,当以淡水为中,而就四正、四维各测实地,不计路程,纔能得总积方之数。自淡水溪之中,东至南太武山麓,得实地三十里;西至万丹仔港口,得实地三十里;南至中港口,得实地四十里;北至南雅仙山麓,得实地四十里;东南至率芒溪边、东北至龙交湾山麓、西南至西港口、西北至冈山溪,各得实地五十里;统计全邑东西广六十里(旧志作六十五里、府志作六十里,当从府志为是),南北延袤八十里(旧志作四百四十五里,府志作四百四十里,此就路程而言也。若实地焉有如此之多?旧志云:县治北至二层行溪五十里,南至枋寮口,南势埔八十五里,极南至外山沙马矶头三百七十里;所称四百四十五里,即指二层行溪至沙马矶头而言。然亦见其辞之张大矣。今自率芒溪以南,尽归恒辖,所存实地,仅八十里而已),积方四千八百里(原报十四堡,共积方四千四百九十六里,全邑总积方九千五百二十五里。二者互相矛盾,今特详考而更正之)。此其实数也。
按县治疆域似「曰」字,上画为东(即南太武、南昆仑一带傀儡山),下画为西(西面沿海一带,如草仔寮港、弥陀港、万丹仔港及蛇山、打鼓山皆是),左画为北(上半段即石仔仑、匏仔湖、寨仔脚、南雅仙等山,下半段乃冈山溪之上游也),右画为南(南面亦沿海,如新打港、南平港、东港、中港及凤鼻山、海汕、旗后山皆是),而中间一画,其淡水溪也(按淡水溪发源于南雅仙山,而出口于东港,横界全域之中。其东岸为港东西两堡,其西岸为大竹等里之十二堡,盖全邑之经溪也。详见本溪条下),平上去入四偶,其四维也:平隅属西北(为冈山溪下游,其出口即草仔寮港也),上隅属东北(为龙交湾山,即港西里尖山之后背也),去隅属东南(为率芒溪,即凤、恒之分界也),入隅属西南(乃大竹里之西港,即旗后港也)。县治在全域之西南,故全邑积方当以淡水溪为中,而不当以县治为中也。嘉初时未谙此情,所以总积方失之过多,即各堡之小积方及辖庄之多寡、分界之地名,亦未能一一吻合。乘兹补造平埔、户口、人丁,理合改订舛讹,遵照釆访册式,挨次缮就一本,再行附报,以昭划一。将来续修县志,即用此本;而去年原报两本,即当覆瓿。廪生卢尔德嘉谨白。
乙部
地舆(二)
诸山
诸山(光绪二十年腊月二十四日,凤山釆访局龙岩章占秋缮本)
县治诸山自东北绵亘而来,势皆西南向。大乌山高耸特起,为县治少祖。脉分三大支:以沿溪一带为左支,沿海一带为右支;屈伸起伏,联络四十余里奔赴县治者为中支。
由金山南行,历火光、五湖、开光、七里、横山、番仔湖、鰕山、虎形,蜿蜒二十余里,陡起十九峰者,为观音山。自金山以下,两旁辅夹而行,左则大滚水、眠牛、石塔、鲤鱼、箍桶寮,若迎若送;右则尖山、虎头、小滚水、乌鬼埔、蜈蜞岭,若断若连。再由观音发脉,奔放南下,内为总督陂、乌材林、蛇仔形,外为狮形山、飞凤穴、湾仔,内至顶考潭,穿田而过小赤者,曰「烟墩」。峰回路转,鹤膝蜂腰,纡徐而入县治者,曰「大湾」、曰「狮头」、曰「球山」、曰「金钟湖」、曰「乌石山」、曰「大湖山」、「龙喉山」、曰「大赤山」、「吊灯陂」、「武洛塘」诸山。此中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大鸟山,在嘉祥、观音二里,县北四十八里,脉由安平罗汉内门金交椅、银锭山、凉伞山,绵亘十里许,高昂腾耸,为县治少祖。界内诸山,皆由此发脉。上一峰曰「朝天岭」,自麓至巅,不知几百寻丈,约人行十余里,峻绝冠群峰,非强有力者不能造其巅。登高四望,北尽木冈,南极沙马,中通罗汉门,皆在指顾间。山麓有泉,下注大邱园沟。
金山,在观音里,县北四十一里,脉分自乌山,与大滚水山、尖山相辉映。石笋秀削,旁一峰曰「石瓶」,上有异花一本,色白,香若木樨,人不能识。山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其麓宽平,多产老藤。山腰有泉,分注浊水、援剿中二溪。
火光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六里,脉由金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五湖陂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三里,脉由火光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
开光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二里,脉由五湖陂出,高半里许,长里许。
七星山(即角宿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脉由开光山出,七峰联络,圆秀如星,故名(其麓为龙角寺)。山腰有泉,下注角宿陂。
横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九里,脉由七星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乌鬼埔陂。
番仔湖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八里,脉由横山出,高五丈余,长里许。
鰕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五里,脉由番仔湖山出,高十丈余,长半里许。
虎形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四里,脉由鰕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观音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三里,脉由虎形山出,高三里,长十五里,陡起十九峰。中一峰屹立如菩萨端坐,众小峰拱峙于侧,分支环抱,不可名状。其麓一岩,名曰「翠屏」,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翠屏夕照即此)。中盖观音寺,左右二山,天然钟鼓,形家称胜地焉。
大滚水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八里,脉由大乌山出,山不甚高,上有六汤泉,瀵涌而出,水带浊泥,味咸。或涌出椗索,相传其下通海。近山之地,草木不生,烟气逼人。
眠牛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五里,脉由大滚水山出,逦迤起伏,邱阜拗凹,若眠牛状。
石塔山(亦名塔仔脚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二里,脉由眠牛山出,上有石塔遗址,尚存其半。
鲤鱼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脉由石塔山出,高十余丈,长半里许,状若鲤鱼,故名。
箍桶寮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六里,脉由鲤鱼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尖山,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脉由大乌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形极端正。县治尖峰,当以此为最。
虎头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三里,脉由尖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圆厚高卓,昂似虎头,故名。
小滚水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一里,脉由虎头山出,上有小窍,径二尺许,深不见底。涌出浊泥,昼夜不息;投以火,则然,亦奇景也。旁有涧泉,下注滚水坑溪。
乌鬼埔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八里,脉由小滚水山出,东与横山绵续。相传红毛时,为乌鬼聚居于此,今遗址尚存。樵采者常掘地得玛瑙珠、奇石诸宝。盖荷兰时所埋也。
蜈蜞岭(亦名蜈蜞潭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五里,脉由乌鬼埔山出,高二十余丈,长三里许,其下为蜈蜞潭。
总督陂山(俗呼为大山母),在观音里,县北十八里,脉由观音山出,高二里许,长七里许。
乌树林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脉由观音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上有暗光鸟成林,土人名为鸟穴。其巅亦多猿猱。
蛇仔形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三里,脉由乌材林出,高五丈余,长里许。
狮形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脉由观音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狮形沟。
飞凤穴山,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脉由狮形山出,高十丈余,长里许。
湾仔内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脉由飞凤穴出,高十丈余,长里许。
顶考潭山,在观音里,县北十里,脉由蛇仔形山出,高里许,长八里许。
小赤山,在观音里,县北九里,脉由顶考潭穿田而过,高半里许,长里许。
烟墩山(亦名大将庙山),在赤山里,县北八里,脉由小赤山出,高六、七丈,长三里许。旧有烟墩三座,今废。其麓为大将庙。
大湾山,在半屏、赤山、兴隆三里交界(北半屏、南赤山、西兴隆),县北七里,脉由烟墩山出,高十丈余,长四里许。山麓有莲花陂。
狮头山,在兴隆里,县西北九里,脉由大湾山出,屹立覆鼎金陂中,西、南、北三面环水,堪舆家以为狮子弄球云。
球山,在兴隆里覆鼎金庄内,县西北七里,脉由大湾山之西四里许平地起突,肖形而名。
金钟湖山,在赤山里,县北六里,脉由烟墩山出,高十余丈,长二里许,东临公爷陂。
乌石山,在赤山里,县北五里,脉由金鉴湖山出,高十丈余,长里许,东临公爷陂。
大湖山,在赤山里,县北四里,脉由乌石山出,高八、九丈,长里许,南与龙喉山俱环公爷陂。
龙喉山,在赤山里,县北四里,脉由金钟湖山出,高二十余丈,长里许,北临公爷陂。
大赤山,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脉由龙喉山出,高十余丈,长二里许,北临公爷陂。
吊灯陂山,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脉由大赤山出,高十余丈,长里许,西临公爷陂。
武洛塘山,在大竹里,县北半里许,脉由吊灯陂山穿田过峡,高二、三丈,长里许,山南为昭忠祠。
其东北沿溪南下一带为左支,由兰陂岭东南行,历深水山、大坪顶、统领尖、统领坑、吊狗岭、升仙坑、牛迹坑、厚栗崎、小围榜、大围榜、石壁寮、三脚寮、山猪窟、兴化寮,昂然特出者,为土地公崎山。自土地公崎以下,则皆产菠萝之区。其有名目可纪者,若中坑湖、南势坑、竹崎山、井仔湖口山,其分支鼎峙者也。若十九湾、新陂内、龙目井、大坵园、滥埔山、蒲尖园山,其团结凝聚者也。若小坪顶、大坪顶、竹仔寮、井仔脚、无水寮、仙草埔、内埔仔、九曲塘山,其联络奔放者也。九曲塘之东,有琅冈山焉,屹立溪边,为沿溪一带之外护。琅冈之西,为山仔顶、龟仔潭、拔仔林山,其下为总舍陂、尚书林、蛟龙坑山。自蛟龙坑发脉,趋南小山历落,为下考潭山,为凤弹山,又为大坪顶山。其高起横列者,为凤山。极南滨海为凤鼻山。孤悬海中为琉球屿。沿海而西为海汕。海汕尽处为旗后山。此左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兰陂岭(一名岭顶山,又名观音亭山),在观音里,县东北四十里。脉由乌山出,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岭尖分水,安、凤分界。上有观音亭,为同治癸酉年职员蓝登辉建。山泉下注岭口沟。
深水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脉由兰陂岭出,高里许,长三里许。阿里港往郡经此,山麓有泉下注深水溪。
大坪顶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脉由深水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统领尖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二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三里许,长四里许,山峰秀拔,故名。
统领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脉由统领尖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统领坑沟。
吊狗岭,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脉由统领坑山出,高三里许,长四里许,羊肠小路,巨石壁立,俯视幽崖,深削万丈,经者咸股栗。山麓有泉分注一溪(水哮)、两沟(统领坑、知母令坑)。
升仙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脉由吊狗岭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升仙坑沟。
牛迹坑山(亦名牛食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脉由吊狗岭出,高半里许,长六里许,山麓有泉下注水哮溪。
厚栗崎山(即加猎崎),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脉由牛迹坑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
小围榜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脉由升仙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小围榜沟。
大围榜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六里,脉由小围榜山出,高半里许,长四里许。
石壁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四里,脉由大围榜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如壁削立。阿猴街往郡,小路经此。
三脚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五里,脉由石壁寮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山猪窟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脉由石壁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兴化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一里,脉由三脚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大树脚港。
土地公崎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脉由兴化寮山出,高二里许,长六里许,纡回盘曲,冈阜错综,联络一带菠萝山(?)。山麓有泉,下注大树脚沟。
中坑湖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由土地公崎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南势坑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八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乌瓦窑沟。
竹崎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五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仙草埔沟。
井仔湖口山(亦名大山母),在赤山里,县东北十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
十九湾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十里,脉由竹崎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新陂内沟。
新陂内山,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脉由十九湾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龙目井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六里,脉由南势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下有两井相连,状若龙目,故名。其泉清冽,相传饮之可以愈痾。
大邱园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十四里,脉由竹崎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滥埔山,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脉由大邱园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蒲尖园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脉由十九湾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蒲尖园陂。
小坪顶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八里,脉由南势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竹仔寮沟。
大坪顶山,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脉由小坪顶山出,高半里许,长四里许。
竹仔寮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井仔脚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三里,脉由竹仔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五里许。
无水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三里,脉由井仔脚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仙草埔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脉由无水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内埔仔山,在小竹里,县东北九里,脉由无水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九曲塘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二里,为无水寮山余脉,山至此止矣。
琅冈山,在小竹里,县东十五里,平地起突,高半里,长里许。
山仔顶山,在小竹里,县东七里,平地起突,高里许,长二里。
龟仔潭山,在凤山里,县东七里,脉由山仔顶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其下为龟仔潭。
拔仔林山,在凤山里,县东四里,脉由山仔顶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总舍陂山,在凤山里,县东二里,脉由拔仔林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回环绕陂。
尚书林山,在凤山里,县东三里,脉由总舍陂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蛟龙坑山(亦名加令坑山),在凤山里,县东五里,脉由尚书林山出,高二里许,长三里许。
下考潭山,在小竹里,县东南七里,脉由蛟龙坑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凤弹山(亦名旷地仔山),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脉由下考潭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数小峰历落错综,圆润秀媚,因名。俗呼为凤卵。
大坪顶山,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脉由凤弹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凤山,在小竹、凤山二里交界(东小竹、西凤山),县东南十八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四里许,长十里许,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凤岫春雨即此)。首昂如冠(俗名为凤髻山),最为圆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飞凤展翅,县治命名取此(按此山南为马鞍山,即凤颈也。北为朝天岭,即凤臀也。又北为大坪顶、凤弹山、下考潭、蛟龙坑,龟仔潭、尚书林、山仔顶、拔仔林、总舍陂诸山,皆凤尾也。统计凤山自首至尾,约长二十里)。内有凤山洞(其洞适当山腰,中有泉下注凤山池)、向天池(池在山顶,周里许,夏秋蓄水,能产鱼虾,冬则涸)、金面盆(系山上小邱,四围隆起,中微凹,形家以为胜地)、清水岩(岩在山麓,有泉从石罅出,清冽宜茶,注为污池,大旱不涸,灌田百余亩。相传此水为堪舆林镇仙仗剑喝出,未知信否?石上有大榕一株,俯临如盖。其水澄澈无尘,游鱼可数,故名。岩南数武,有观音堂,即名清水岩寺)、石翁媪(在清水岩寺南数武,平原中浮一小邱,上有两石人,状如相携,天然图画,亦奇景也)、石鸲鹆(亦平地一石结成,色灰黑,大倍于鹅,细审之,真如生者)、石牛椆(在马鞍山后,石壁削立,下有窝如半月形,盗牛者恒于此宰之,故名。其旁一仑突起,顶宽平,四围石人环立,中豁一邱。邱中一坑,深不见底。火桁木两株,从下挺出,高数丈,众鸟争集,而树上绝无鸟粪。周围四望,则满山皆红珊瑚树,森列其间,亦异境也)、石钟(块然一石,高丈许,或击之,声如洪钟)、石鼓(与石钟对峙,相距数武,肖形而名)、石船(高丈余,长三、四丈,亦取其形似而已)、石棋盘(形如棋盘,面平可供偃息)、仙人迹(石上有足趾痕,深二分许,五指宛然,类人工琢就者)、狮子喉(山上辟一窍,径六尺许,作狮子张口势。土人云:其喉若吐烟,则东港必遭回禄。此理殊不可解)诸胜,凡十三景,皆以其近似者名之也。
凤鼻山,在小竹、凤山二里交界(东小竹、西凤山),县南二十里,脉由凤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屹立海边,小仑直下,肖形而名。旁有巨石峙海际,土人名为石龟(按石龟之下,多产黑球,团圆;然大若红橙,根附于石,刺集如猬。以手摩之,则众刺皆动,声磔磔以鸣,破之,中有蟹黄,形状诡异,人不敢食)。
小琉球屿(俗呼为剖腹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与凤鼻山对峙(按昔人有以小琉球为灵芝草者,云凤鼻山下有石线一条,从海底过脉),孤悬海中,周围二十余里(东西相距四里许,南北相距六里许,积方二十四里有奇),澳、庄各六(按六澳东曰大寮澳,西日杉板路澳,南曰天台澳,北曰白沙尾澳,西北曰花瓶仔澳,东南曰厚石澳;六庄即打牛崎庄、尖山庄、相思埔庄、鱼埕尾庄、滥潭庄、龟仔路脚庄是也),居民四百余户,男女二、三千口。地不差五谷,以捕鱼兼莳杂粮为生。光绪三年,恐宵小之易于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营地在白沙尾澳,现驻水师汛官一员,目兵二十四名),上有石洞(在天台澳尾,相传旧时有乌鬼番聚族而居,颔下生腮,如鱼腮然,能伏海中数日,后有泉州人往彼开垦,番不能容,遂被泉州人乘夜纵火尽燔毙之。今其洞尚存。好事者辄往游焉)、花瓶石(在花瓶仔澳西北数武,有巨石峙海中,高二丈许,其上小松数株,类花之插瓶然,故名)、观音亭诸胜,士分红、黄二色,且多沙砾,仅产竹木、花生豆、番薯,下有巉石,不堪泊舟。海日初升,霞光焕发,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内有球屿晓霞,即此)。
海汕,在凤山里,县南二十里,东连凤鼻山,西抵旗后山,延袤二、三十里,为县治眠弓拱案,居民数百家,皆以捕鱼为业。
旗后山,在大竹里,县西十五里,适当港门之左,与打鼓山对峙,高里许,长二里许,旧为渔人采捕之所,近置炮台,可容驻兵五百。旁设灯楼一座,所以瞭望船只往来。腰有临水夫人庙及吕仙祠诸胜。
其西北沿海南下一带为右支。由大廍亭西南行,历小廍亭、虎头山、牛磨湾,回旋二十余里,崚峥秀媚者,为大冈山,联络对峙者,为小冈山。其西北滨海为国祥山,西南为漯底山,侧而东,突起嵯峨为半屏山,穿莲池潭里许为龟山,旧治在焉。更转而西,高山盘郁为蛇山。蛇山之头,有石塔屿,孤立海中。蛇山之腰,转折而南,崔巍腾跃,为打鼓山。上有文峰插汉、秀削凌霄,为打鼓峰(旧城圣庙以此峰为文笔,形家称胜地焉)。其背为石佛屿,山麓擘划成门,潮汐往来,有凉伞屿在港门中。此右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大廍亭山,在嘉祥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大乌山出,高里许,长四里许。
小廍亭山,在嘉祥里,县东北五十七里,脉由大廍亭山出,高二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山窝寿陂。
虎头山,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脉由大廍亭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牛磨湾山,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一里,脉由小廍亭山出,高二十余丈,长八、九里,山麓有泉下注竹脚崎溪。
大冈山,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脉由牛磨湾山出,高七里许,长二十里。树木蔚然,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冈山树色,即此)。山腰有超峰寺,祀观音佛,为前太守蒋允焄建。寺前活泉两股,大旱不涸。俗名「龙目泉」。其巅蛎房壳甚多,沧海桑田,不知何时物也。山上有雨,则湖水满。山阴有古石洞,莫测所底。或以瓦掷之,窅然无声。相传其下通海云(按旧志台湾记略云:大冈山状如覆舟,天阴埋影,晴霁则见,上有仙人迹,铁猫儿碇、龙耳瓮在焉。相传国有大事,此山必先鸣。又丛谈云:冈山未入版图时,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冈顶,向橘行里许,则有巨室一座,由石门入,庭花开落,阶草繁荣,野鸟自呼,厢廊寂寂,壁间留题诗词及水墨画迹,纔存各半,登堂一无所见,惟只犬从内出,见人摇尾,绝不惊吠。随犬曲折缘径恣观,环室皆径围桔树也。虽盛暑,犹垂实如碗大。摘啖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诸怀,俄而斜阳照入,树树含红,山岚袭人,有凄凉气。辄荷樵寻归路,遍处志之。至家,以语。其人出桔相示,谋与妻子共隐焉。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见有桔。又云:明太监王三保植姜冈山上,至今尚有产者。有意求觅,终不可得。樵夫偶见,结草为记,次日寻之,弗获故道。有得者,可疗百病)。
小冈山,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五里,脉由大冈山出,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巅有巨石,圆秀如冠,俗呼为纱帽石。
国祥山(亦名崎漏山),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六里,系沙仑结成,高丈许,长四里许,西临大海。
漯底山,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平原旷野,中浮一邱,顶宽平,有小窍出水,若泥淖,其深无底。山多沙砾,少草木。
半屏山,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平地起突,高二里许,长六里许,形如列幛、如画屏,故名。为圣庙左翼,莲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山腰有窍,洞阔丈许,深不见底,相传其下通海云。
龟山,在兴隆里旧城内,县西北十五里,高里许,长三里许,近接半屏山,形如龟,蟠踞城内。繁阴密荫中多乔木,居民环聚,其下有天后宫、观音亭诸胜,可供远眺。
蛇山,在兴隆里,县西十六里,高里许,长四里许,与打鼓山分脊联冈,首趋外海,草木蓊荟,樵采资焉。
石塔屿,在兴隆里,县西二十二里,即蛇山余脉,特立海中,距蛇山数十武,高二十余丈,可造其巅。
打鼓山(一名埋金山、一名麒麟山,俗呼打狗山),在兴隆、大竹交界,县西十五里,脉由蛇山出,高三里许,长十里许,适当港门之右,与旗后山对峙。上有两炮台,一在临港扼要处,一在大棚顶,可容驻兵一千名。山麓一岩,有泉出石罅,夏秋雨润,泉涌如喷雪翻花,潺湲远闻,冬春稍细(土人云此泉甚奇,雨则吞入,旱则吐出),下注污池,灌田数十甲,汲以煮茗,清甘异常,极旱不竭,居民名为龙岩泉(亦名龙眼井泉)。今补人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龙岩洌泉,即此)。其上里许为仙洞(按旧志云:打鼓山石洞须秉烛而下,中一石柱,高丈许,宽四、五尺,内有石乳,淙峥可供把玩,或谓即锺乳石云。又一新洞,相距三里许。其内亦有石乳下垂,与旧洞大同而小异。又云埋金山在打鼓山巅,相传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干,道干遁入台,舣舟打鼓山港,杀其妹,埋金山上,时有奇花异果,入山樵采者或见焉,若怀归,则迷失道;虽志其处,再往,终失之)。
石佛屿,在大竹里,县西二十里,即打鼓山背,竖立海中如石佛状,渔人尝坐其上。
凉山屿(即猴跳石),在大竹里打鼓山麓,县西十七里,当西港中(即旗后港),舟犯之立碎。下有鸡心礁,另在海底,潮退则见。
内支(谓港东、西二里内山,故曰内支),总名傀儡山(地属生番界,俗呼生番为傀儡,故曰傀儡山),由北而东、而南绵亘一百二十余里,势若弯弓,为县治外局左辅,极北为南雅仙山(地属安平)。自南雅仙以上,则有寨仔脚、匏仔湖、石仔仑、尖山、网山、柴梳山、触口山、北叶山、芋匏山、山猪毛山,其最高者为南太武山(山后为崇爻、卑南觅诸山)。山猪毛、南太武之间,有南北坪焉,为诸溪发源之所。其北坪即大泽机之所从出,其南坪即双溪口之所由分也。南太武之南为昆仑坳、嘉早山。又南为南昆仑、浮圳鹿、摆律山、七脚亭山、力里山、三条仑岭、董的山、内湖尖山,极南为率芒山、枋山(地属恒春)。外支(谓沿傀儡山麓一带附近民居者)为旗尾、弥浓、龙渡、龟山、蛇山,又其外为龟仔豆山,弥浓之东有九芎林、狮仔头、大铳山、竹仔门山,又东为柴牛椆、草山、尾寮山、打鼓坑山,折而南为挖仔手、无尾坑山、大坑山、芒仔芒埔山,又为水底坑、熬酒桶、芎蕉坑、鹿场顶山,再南为蒲姜坑、大埔顶、滴水崁、四目公、大坑口、帮崁山、狮头山、横山,其西为两鱼山。此下淡水诸山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南雅仙山(旧志作南马仙,俗呼湳仔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地属安平,为淡水溪发源之所,联络寨仔脚、匏仔湖诸山。
寨仔脚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五里,东联弥浓,南接旗尾,北交南雅仙,其麓土地平旷,川泉涓流下注旗尾溪。
匏仔湖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七里,东联尖山,西接南雅仙山。
石仔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六里,下联弥浓山,上接柴梳山,诸峰挺峙。
尖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八里,巨瀑悬崖,东行合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东与网山、柴梳山相辉映。其南为石仔仑、九芎林诸山,东北为龙交湾山,人迹罕到。
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九里,东与柴梳山毗连,其内为网社生番居之。
柴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里,树木崇茂,清秀圆媚,形似柴梳横列,故名。北与嘉邑蔚山、火山相连。
触口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八里,为尖山溪、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发源之所。其后为大口、红目、墩仔、施武郡、万斗笼等社生番居之。
北叶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二里,曲折纡回,不可名状。其内为北叶社、内满社、摆园社、兰汝社、一栗仔社、施武内社、屠古物社生番居之。
芋匏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里,北与嘉邑内优山连界。
山猪毛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五里,山麓有北坪,即大泽机,为南势溪发源之所。内有山猪毛山、毛孩、万里笃山、无仑、加六堂等社生番居之。
南太武山(旧志作傀儡山,俗呼为嘉礼山),在港西里,县东六十五里,重峦迭嶂,插汉凌霄,为县治诸山之冠(内地舟至澎湖即见此山),即生番亦不能造其巅,朝夕常有白雪拥护(俗传上有石室、石床、石灯,仙子居焉)。南与嘉早山、南昆仑相连不断,势若长虹。夏秋之交,霖雨滂沱,瀑布悬崖,如水银舄地,下注南坪(一名双溪口山,水分两支,北支由泷空出口,南支由嘉早山下出口,上有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其坪高可两丈许,横插山麓,顶宽平,土皆红色,熟番多牧牛羊于此),为东西溪发源之所。初霁则晴岚可挹,豁人心目。山前有大坑阙,高十数仞(阙若石门,凡入山者皆由此进,其地多生茅茨,土人取以盖屋,内有八丝力社、礁老其难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腊社、心武里社、山里留社、锡干社、毛丝丝社、阿律社、施率腊社、礁网曷氏社、加笼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难社、务朗逸社、陈阿难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锡干社生番居之)。其外平埔三十余里,草木丛茂。二、八月间,樵采者日数千人,附近居民皆藉此山为生活云。
昆仑坳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即南太武、南昆仑二山之凹折处。内有昆仑坳社、乌鸦石社、内社生番居之(其上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按县治出东门八里至芎蕉脚庄,又七里至鸟鼠洲庄,又五里至两鱼山,又十五里至双溪口,又五里至内社,又十五里至昆仑坳,又十里至大石岩,又四十里至诸也葛,又二十里至干仔仑,又十三里至大猫里,又四十五里至卑南觅,综计一百八十三里,入卑南觅界)。
嘉早山(俗呼加走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长十四里许,内有加走山社、加蚌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南昆仑山(亦名廍亭岭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三里,高出云表。其大亦与南太武相埒。内有本地社(即粪箕社)、顶望仔、立下望仔、立加磅社、陈阿修社、沙里老社、北力力社、加无朗、古阿仑等社。所产树木(附近粤民与平埔番、山番熟识者,往往相邀上山伐木,放火烧炭,搬运下山,每夜望见火光一团,即知为山麓人在彼焚炭。汉人名为番山夜火云),金线莲(性极凉,能治热症,汉人皆珍贵之,县城有购自药圃者,其价颇昂,洋银一元仅得一两五钱。若内山则一元可买数两)及番黍、番芋,生番赖之(上有新开山路,可通卑南觅。按县治出东门,五里山仔顶,又三里芎蕉脚,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五里新园街,又十二里崁顶,又八里射寮,又八里半红泥嘴,又十六里力里社,又八里半南昆仑,又二十里古阿仑,又二十三里春望岩,又十里大乌万溪口,又四十三里大猫里,又四十五里卑南觅,综计二百十四里,入卑南觅界)。
浮圳鹿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昆仑出,高七里,长十里许,内有浮圳鹿社生番居之。山下有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摆律山(一名拜律山、一名排力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五里许,长七里许,内有摆律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下注摆律溪。
七脚亭山(亦名七脚坛山),在港东里,县东六十里,脉由南昆仑山出,七脚亭社在其内,生番居之。山下有摆律山泉,下注摆律溪。
力里山(即立里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七里许,长十里许,内有力里、割肉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摆律山泉下注摆律溪。
三条仑岭,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同治十三年屯兵于此(营地即在岭上,现有营官镇守),上有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
董的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八里,脉由力里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董的社在其内,生番居之。
内湖尖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五里,脉由董的山出,高五里许,长七里许,山南有泉分注下苦溪、率芒溪。
率芒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二里,内有率芒、南屏、心麻、沙那、谷武吉、大笼、坳吧郎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泉下注率芒溪,南属恒春县界。
枋山,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地属恒春(按县治往恒春路程,山东门五里山仔顶庄,又三里芎蕉脚庄,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三里下鸟鼠洲,又六里王爷宫庄,又四里五房洲庄,又三里东港街,又四里仑仔顶,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芦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综计六十二里,入恒春县界)。
旗尾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寨仔脚山出,肖形而名,旁有小仑突起,状如带铃。
弥浓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龙渡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弥浓山出。
龟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脉由龙渡山出。
蛇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脉由龙渡山出。
龟仔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平地起突,三小山相连,其下为尖山溪。
九芎林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狮仔头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九芎林山出。
大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竹仔门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尖山出。
柴牛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纲山出。
草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
尾寮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山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打鼓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挖仔手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无尾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大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芒仔芒埔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九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水底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八里,脉由山猪毛山出,山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熬酒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七里,脉由南太武山出,肖形而名。
芎蕉坑山(一名猪槽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六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鹿场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蒲姜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四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大埔顶山(一名大坪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三里,脉由南太武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山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滴水嵌山(亦名茶油坑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山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四目公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一里,脉由南昆仑山出。
大坑口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帮嵌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狮头山,在港东里,县东四十八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生番居之。
横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脉由狮头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山南为摆律溪。
两鱼山(一名下赤山、一名滚水山),在港西里淡水溪边,县东二十里,平地起突,高十丈余,长二里许,二山相连,势若双鲤,故名(按旧志:下赤山以土色赤,故名。又云:滚水山不甚高,顶涌温泉。光是,瀵涌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涌温泉,近地不生草木),山麓均有观音寺,一名赤山岩、一名高冈亭。土人云:近来二山皆有泉,一温、一冷,甚奇。
右全邑诸山,凡一百五十九座,其与旧志合者仍之,误者正之,阙者补之,略者详之,颠倒者、错乱者综理而条贯之。割归他邑者,略述一、二,而其余悉汰去之。务使脉络分明、层次不紊,为纲凡四,为目一百五十有九。至若川之一类,实与水利相关,釆访未全,俟明春再行续报可也。光绪十九年十二月,龙岩章占秋缮本。
丙部
地舆(三)
县治大势,东北为山,西南为海,由山发源、萦洄不息者,为溪、为沟。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为港、为澳。拦溪引水、溉田流行者为圳,潴蓄者为陂,深者为潭,次者为池,浅者为窟。傍海围筑、水半咸半淡、畜鱼于中、岁收其利者为堰。有船筏济人者为渡。横跨两岸、利人来往者为桥。此全邑诸川及水利、津渡、桥梁之大概也。谨胪列于后,而以八景附焉。
诸溪(川类一)
沟渠(川类二)
港澳(川类三)
圳道(水利一)
陂泽(水利二)
深潭(水利三)
池塘(水利四)
水窟(水利五)
鱼堰
官渡
义渡
民渡
桥梁
八景
诸溪(川类一)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脚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
尖山溪(上游名触口溪,分旁支入旧寮圳,下游名龟仔豆溪,分旁支入狮仔头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触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等流。
弥浓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两圳(龙渡、弥浓),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揭阳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北行,过十八分(去声),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三张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行过弥勒肚,下注淡水溪,长十五里。
二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一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南行,兼汇两圳(旧寮、狮仔头),旁入顶下陂(亦二圳名),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南势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大泽机(即北坪山、猪毛山泉),西行十四里,下注巴六溪。
隘寮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七里,源由珑空口(即南坪北支南太武山泉)分支,西北行,分注三圳(漏陂、杜君英、大道关)、三溪(巴六、番仔寮、甘棠庄)、两沟(漏陂、杜君英),长十四里。
巴六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南势、隘寮二溪,西行,旁入五圳(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两沟(嘉棠庄、火烧),本支过下冷水,下注淡水溪,长二十二里。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丰、崇兰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八里。
甘棠庄溪(俗名加冬庄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丰溪。
海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庄溪、大道关圳,西行十七里,过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四十分(去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由珑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纳二沟(漏陂、杜君英),分注两溪(阿候、西势),长十二里。
阿候溪(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纳火烧沟、海丰圳,过下蚶,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西势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两圳(新陂、滥庄)、一陂(桥头),本支受玲珞陂,过双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汇东溪合流,长十四里。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纳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东溪,长二十三里。
东溪,在港东、西二里交界(东南岸属港东,西北岸属港西),县东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沟水、四沟水、五沟水圳)、一陂(甘棠门陂)。本支递纳四溪(番仔埔、头沟水、西势、九甲)、四陂(桥头、犁郎崎、沙仑、加钓陂)、两沟(沟仔墘、头前厝)、两圳(梓潼、北势廍圳)、一潭(顿物),以迄东港,乃归于海。沿溪设官渡二(北势尾、后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头港、东海坪),长五十里(按此溪亦纳港西里头前厝、客厝二圳水尾,应补入)。
头沟水溪,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爷陂、北势廍圳,本支下注东溪。
九甲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仑陂、内陂、石陂仔、什华)而纳一陂(七块厝陂),至海坪渡,汇东溪合流,长二十八里。
后藔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庄、下廍、■〈石函〉仔口)、两堰(西港、仑仔顶堰),下游递受两陂(什华、甘棠门陂)、一沟(三巷),至灰窑仔,分注南平、东港二流入海,长二十九里。
摆律溪,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二里,源受摆律山泉西南行,过大武丁上下陂,分注两溪(姜园溪、顶苦溪)、一陂(摆律),长十里。
姜园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兼受三仙庄陂,西行十七里,汇新打港(民渡)入海。
顶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一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顶寮庄南入海。
下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摆律陂、头陂仔、石头下陂),东南行,汇内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许入海,长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险恶,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率芒溪,在港东里(南属恒春县界),县东南六十二里,源受内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势寮庄南入海,长十二里。
后廍溪,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大树脚、乌瓦窑二沟,东行二里许,入淡水溪。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东西、观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东属港西上里,西属安邑,中游东属港西中里,西属观音内里;下游东属港西下里,西属小竹上里;水尾东属港东中里,西属港西下里),县东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递纳十溪(旗尾、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丰、阿候、后廍)、九沟(岭口、统领坑、知母令坑、升仙坑、小园榜、大坑、嘉棠庄、竹仔寮、冷水坑)、八圳(岭口西圳、新庄、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崇兰圳)旁注一圳(岭口东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头)、两溪(中溪、五房洲溪),迄东港入海,长七十里。县治诸溪,当以此为最(按县治纬溪凡四十六条,而经溪只此一条。全邑疆域,俨被此水中分为二。东岸港东西两堡,与西岸十二堡地适相等,两岸相距三里许。夏秋水涨,或宽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园庐舍,常被淹坏,他如尖山、南势、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势、东溪、九甲、后寮、摆律、姜园、顶苦溪、下苦溪,皆能冲坏田庐,民恒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则如万道金蛇,中流荡漾,故昔人列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当秋之夕,泛舟夜游,则溪中浮一金线,自此而南,长亘是溪,而他溪独否,此景尤奇)。沿溪设官渡四(岭口、冷水、砖仔窑、仑仔顶)、民渡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港冈、东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纳港西里搭楼窟水尾,应补入)。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纳新庄仔、陈爷滥二沟,过顶林仔边溪(官渡),汇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长十四里。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闾分支,东南行五里许,过咸埔仔溪(官渡),又东行里许,汇东港合流入海,长六里许。
冈山溪(亦名二层行溪,义渡),在嘉祥里,县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从大冈山北西行,兼纳二沟(东皋猎、牛椆埔),过长治、文贤,旁注■〈石函〉口圳。本支汇草仔寮港入海,长一百里,北属安平县界。
涂库溪,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南行,旁注两圳(田厝、涂库)。本支汇洪爷陂尾,下注鲫鱼潭,长十五里。
九空桥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六里,源受鲫鱼潭,兼纳五陂(杂陂仔、三爷陂、北领旗上下陂、脚桶陂)、一窟(湾仔内),南行四里许,汇阿公店溪合流。
竹脚崎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四里许,汇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浊水溪,长十里。
浊水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二里,源受观音里大滚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纳竹脚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长十五里。
援剿中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许,下注加拔陂。
琼仔林溪,在观音、仁寿二里交界(东属观音,西属仁寿),县东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许,入大寮溪。
大寮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里,源受浊水溪、琼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许,下授阿公店溪。
阿公店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汇九空桥溪,过还辕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围、下新围、中新围顶)。本支至弥陀港入海,长十里。
滚水坑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滚水山泉,南行里许,汇深水溪合流。
深水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许,下授面前埔陂。
水哮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受吊狗岭、牛迹坑二泉,西南行六里许,下授中圳。
中冲崎溪,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源受两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许,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倒松仔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二里,源受中冲崎溪,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五里林溪。
五里林溪,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许,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许,随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里。
楠梓坑溪,在观音里楠梓坑街大桥下,县北二十里,源受三沟(帮陷、大陂、林仔边),西南行二里许,下授后劲溪。
后劲溪(有桥),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坑溪,西南行递纳一陂(竹仔门)、两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戆、向望仔、海坪)。本支过右冲溪,湾中港,汇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二里。
东门溪,在大竹里县城同仪门外(即东便门,亦小东门)东福桥下,源受武洛塘,东南行二里许,兼纳德乃嘉池,过路窟,汇内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许,下注规仔寿陂,长七里。
右全邑诸溪,凡四十七条,皆按次第逐节联贯,便于绘图。凡叙南北处,必先北后南,叙东西处,必先东后西,此定例也(前之叙山亦然)。其余如叙沟、叙港、叙澳、叙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桥梁,莫不皆然。以全县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也。间有变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东。因势利导,不得不尔,非敢自为矛盾也。
沟渠(川类二)
漏陂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杜君英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嘉棠庄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
火烧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阿候溪。
沟仔墘沟(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头仑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
客厝沟(有桥),在港西里(上蚶庄西),县东十七里,源受雨水,东南行三里许,入冷水坑沟。
头前厝沟,在港西里(万丹东门桥下),县东二十里,源受滥庄圳,东南行二里许,入东溪。
三巷沟,在港东里七块厝庄西,县东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许,下注后寮溪。
冷水坑沟(有桥),在港西里(两鱼山麓),县东二十里,源受万丹陂,兼纳客厝沟,西南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
岭口沟(亦名公馆仔沟),在观音里(北属安邑番薯寮辖),县东北三十四里,源受兰坡岭、深水山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统领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源受统领坑、吊狗岭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知母令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吊狗岭、知母令坑泉,东行五里许,入淡水溪。
升仙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升仙坑山泉,东行四里许,入淡水溪。
小围榜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围榜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大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东行八里许,入淡水溪。
大树脚沟,在观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观音、南小竹),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兴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东行七里许,入后廍溪。
乌瓦窑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南势坑山泉,东行五里许,入后廍溪。
竹仔寮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顶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湖底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东南行六里许,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下考潭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雨水,东南行三里许,汇下考潭水尾合流。
下考潭中沟,在小竹里,县东南九里,源受凤弹山雨水,东行三里许,入下考潭(潭名)。
下考潭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东北行三里许,汇下考沟水尾合流。
芎蕉脚沟(有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圳,南行三里许,下授大崎脚沟。
大崎脚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芎蕉脚沟,南行汇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冈沟,长里许。
琅冈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脚沟,东南行里许,授新庄仔沟。
新庄仔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二里,源受琅冈沟,东南行里许,入中厝溪。
林内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岭(即凤山凤臀也)雨水,东行里许,入金京潭。
陈爷滥沟(上有溪洲仔桥),在小竹里溪洲仔庄西,县东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东南行二里许,入中厝溪。
苦苓脚沟(上有二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东南行二里许,入苦苓脚窟。
港仔埔沟,在小竹里港仔埔桥下,县东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脚窟,南行里许,由本庄尾入海。
东皋猎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窝寿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冈山溪。
大邱园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九里,源受大乌山泉,西行三里许,下授牛椆埔沟。
牛椆埔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园沟、田寮陂、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八里许,下注冈山溪。
顶寮仔沟,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沪庄雨水,西南行里许,过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长里许。
顶覆鼎金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七里,源受顶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大湖陂。
三镇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二里,源受本庄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启隆陂。
二滥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里,源受二滥陂,南行过二滥下陂,直注鲫鱼潭,长三里许。
三块厝沟,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港仔堰。
弥陀沟(亦名北沟),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源受弥陀陂,西北行递纳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旧永安、新永安),汇弥陀港入海,长六里许。
帮陷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一里,源受闩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大陂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跷龟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三公寮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许,下注总督陂。
林仔边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九里,源受大滥陂、高平陂、总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狮形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六里,源受狮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四安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许,授太平桥沟。
太平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桥沟,北行半里许,授豆酱间圳。
新陂内沟,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源受十九湾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仙草埔沟,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双头漏沟(有桥),在赤山里,县北五里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西行里许,下注公爷陂。
外濠沟(有桥),在大竹里,县城外北门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许,兼纳松仔陂、赤山顶圳,过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鲢港、中圳、竹脚圳)。
宝珠沟,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宝珠陂,西北行二里许,下注田尾港。
内濠沟,在大竹里,县城内北门桥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数武入沟,水皆环绕县城,内通左仓、右库二池,外注荐龙、柑宅、七老爷三圳,兼受火药库沟,汇东门溪合流,长六里许。
顶横街沟,在县署东数武,源受顶横街雨水,北行过隘门,折而西下,注玉带沟。
玉带沟,在县署南数武,源受左仓池,经攀龙桥下,兼汇顶横街沟,环署前照墙后,转入右库池,长半里许。
枋桥头沟,在县署东南寅饯门下(即鱼仔市隘门),源受三角通、鱼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数武,下注洗马池。
火药库沟,在中军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由火药库炮台角城墙■〈石函〉下,注内濠沟。
十三望沟,在小竹里,县东四里,源受山仔顶圳漏泉,西北行过五宫■〈石函〉(■〈石函〉上即曹公旧圳水道)陂腹内桥下,授崎港沟,长二里许。
崎港沟,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受十三望沟,西行汇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长二里许。
大坪顶沟(中游名山猪堰沟,下游名刺葱脚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中廍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帮坑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一里,源受马鞍山(即凤山,俗呼为凤颈)雨水,南行里许,至海沙埔入海。
中坑门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三里,源受凤山雨水,西南行里许,至本庄脚入海。
下石桥沟,在凤山里大林蒲庄北,县东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许,下注红毛港堰。
右全邑沟渠,凡六十四条。盖同发源于山而亚于溪者,曰沟。其受雨水杂流,积而成渠者,亦曰沟。以不溉田,故列入川类。
港澳(川类三)
草仔寮港,在文贤里(北属安邑,旧志作喜树仔港),县西北七十里,源受冈山溪,西行二里许,至安邑白沙仑入海。
考水港,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七里,源受■〈石函〉口圳,兼纳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许,下注三寮港。
三寮港(即顶寮、中寮、下寮内海仔),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纳顶寮仔沟、月眉池、大湖陂及头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许,下注弥陀港。
还辕港,在维新、仁寿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纳翻花陂,入弥陀港,长五里许。
弥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还辕二港,兼纳一溪(阿公店溪)、一沟(弥陀)、一潭(顶草潭)、两陂(浪庄陂、祖师庙)、六堰(顶港仔、乌树林、崁下、翰林、兴成、合吉),合流入海。
湾中港,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受复劲溪,西行五里许,下注万丹仔港。
万丹仔港,在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北仁寿、东半屏、南兴隆),县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湾中港,兼纳十七堰(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以上五口属仁寿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顶堰、蚝壳、亨宝成,以上十口属半屏里。大道公、顺德,以上二口属兴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船仔头港(有桥),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纳八圳(后港、菜公下、葫芦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边)、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长六里许。
田尾港(有桥),在赤山、兴隆二里交界(东赤山、西兴隆),县西北十里,源受船仔头港,西南行,兼纳一沟(乌鱼)、两圳(赤山下、田尾二)、两陂(新陂、小关帝陂),下授龙水港,长二里许。
龙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兴隆二里交界(东南大竹、西北兴隆),县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纳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盐埕港,长四里许(按此港亦纳施仁陂水尾,应补入)。
盐埕港(民渡),亦在大竹、兴隆交界,县西十二里,源受龙水港,南行兼纳■〈鱼逮〉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凤澳。
三块厝港(民渡,有桥),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鱼逮〉鱼潭,兼纳五堰(后金顶、后金下、林投围、前金东、前金西),西南行,注丹凤澳。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后),下注丹凤澳。
前镇港(民渡),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十里,源受妈祖港陂,西南行,兼纳南畔圳、庙前陂二流,下注丹凤澳。
竹仔港(民港,有桥),在凤山里,县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头陂,西南行,汇草衙圳合流,下注丹凤澳。
凤山港(即咸水港,有桥,民渡),在凤山里,县南十七里,源受大桥头陂,合东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凤澳。
西港(一名旗后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里,县西南十六里,源受丹凤澳,西行,由港门(旗后、打鼓二山,左右对峙,相距七、八丈,若巨灵擘画然,故曰。港门当中有鸡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谨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轮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涨退,不过八尺,为他邑所无),内为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贾云集,经筑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门户也。
中港(一名中芸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纳下廍窟合流入海,两岸相距里许,深丈余,商船便于出入。
东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源受东西溪,兼汇后寮、五房洲等流入海,两岸相距三里许,深丈余,内地商船往来贸易,为舟艘辐辏之区。
南平港(民渡,旧志作茄藤港),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三里,源受后寮溪,南行兼纳西港、乌树、大潭、仑仔顶堰入海。
新打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受姜园溪,西南行兼纳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丹凤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内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内,县南十里,源受六港(盐埕、三块厝、前金、前镇、竹仔、凤山)、十四堰(红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顺兴、德成、裕昌、鲎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顶、大林尾下、过田仔、山脚),西行,由港门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处(盐埕、三块厝、前金、能雅寮、前镇、竹仔港、凤山港、旗后、哨船头),帆楫往来,款乃声不绝于耳,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夹板洋船。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屿北,县东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师汛在焉)。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屿西北,县东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屿西,县东南六十五里(旧时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大寮澳,在小琉球屿东,县东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两穴可资灌溉)。
天台澳,在小琉球屿东南,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误犯之立碎)。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条。其中可通大船往来暂泊者,惟东、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仅丹凤一澳耳。余则各从其类,附记备釆而已(以上诸川,以下水利)。
圳道(水利一)
旧寮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姜仑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狮仔头圳(一名涂库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许,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龙渡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一里,源由弥浓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许,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弥浓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弥浓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许,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顶陂圳,在港西里砖仔地东北,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汇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铁店庄南,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汇顶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许,分注搭楼、台九两窟,灌田七十二甲。
新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台九窟,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南圳,在港西里鸭母寮庄北,县东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耆老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隆恩圳(一名后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中冷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九块厝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漏陂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大道关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许,至仕隆庄,下注海丰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绪十二年抚垦局董陈国馨率众开筑。
海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崇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新陂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八寿陂,引西势溪上游,东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庄、新东势、老东势、早仔角、内埔、中心仑、二仑、和顺林、新北势、老北势、头仑、尾仑、西势、南势共十五条圳,皆入田洋灌溉),长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顶柳仔林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米筛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龟屯、龙须、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龟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四甲。
龙须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许,入龙须洋,灌田十五甲。
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许,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一百甲。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东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三十甲。
连连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滥仔圳,本支经注社皮圳(长三里许),灌田四十甲。
滥仔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一里,源由连连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社皮圳,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连连、滥仔二圳,南行三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甲。
广安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许,汇本县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滥庄圳,在港西里(滥庄西北),县东二十三里,源受西势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县廍圳、头前厝沟(长五里许),灌田七十三甲。
本县廍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滥庄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许,汇广安圳合流,下注万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头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桥),县东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许,合流入东溪,灌田四十二甲。
梓潼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受陂内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甲。
北势廍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引头沟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四甲。
三、四、五沟水圳(粤圳),俱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六里,源引东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各入本庄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许,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五十四年,杨光兴开筑。
岭口东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长十里许,灌田九十八甲。
岭口西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由岭口东圳分支,南行里许,旁注檨仔脚陂,本支再行二里许,汇东圳水尾合流,东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石函〉口圳,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园边,引冈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许,递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许,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嘉棠脚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内、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许,旁分小支,入本庄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中甲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脚圳,西行里许,分两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汇石燕潭、启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鲫鱼潭,长八里许,灌田十二甲。
新廍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北行汇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田厝圳,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九里,源引涂库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三甲。
涂库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引涂库溪下游,西行半里许,至本庄洋止,灌田八甲。
百甲圳(有二石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三里,源引浊水溪,西北行六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一百甲。
营仔埔圳(俗名陷后坑圳),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许,至陷后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汇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冲崎溪,长六里许,灌田六十二甲。
仕隆圳,在仁寿里,县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冲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许,至九甲围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锦开筑,年未详)。
大戆圳,在半屏里,县西二十二里,源引后劲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后劲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许,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海坪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后劲溪下游,西行里许,下注草桥堰,灌田四十甲。
以上八堡(港西、港东、观音、文贤、嘉祥、长治、仁寿、半屏)闽、粤圳(闽圳四十六条,计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粤圳二十条,约记作四条,计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余遗漏甚多。因各粤绅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粤庄居民釆访数条而已),计共五十条,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观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观音),县东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凤陂、一名曹公圳头,水从淡水溪栏围而入,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北支水入圳兼纳三沟(湖底、仙草埔、新陂内),西北递分十支,入八圳(冈山仔、内埔仔、蜈蚣、竹围仔、兴化厝、赤山瓣、湾仔内、大将庙瓣)、两陂(国公厝、嘉棠陂),本支径注下草潭,长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冈山仔圳,在小竹里,县东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前庄圳(旧圳额内),灌田六十甲。
内埔仔圳,东小竹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东北行三里许,入内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条),在赤山里,县东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七十甲。
竹围仔圳,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四十甲。
兴化厝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许,汇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二十甲。
赤山瓣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许,下授乌松脚圳,灌田五甲。
乌松脚圳,在赤山里,县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许,分注双头、漏沟、崎仔脚圳,灌田七十甲。
崎仔脚圳,在赤山里,县北六里,源受乌松脚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寓潮埔圳,在赤山里,县北三里,源受崎仔脚圳,南行里许,过陂底桥,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火光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受公爷陂(按此陂总名公爷陂,其出纳处另名草陂,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过双头、漏沟,乃入此陂),过龙喉瓣(此瓣即凿龙喉山三十余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脚、拔甲、赤山顶三圳,本支下注林内陂,长三里许,灌田一百二十甲。
山仔脚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林内陂,灌田七十甲。
拔甲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许,下注本馆陂,溉田九十甲。
赤山顶圳,在赤山里,县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许,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沟,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条,俱在新圳第八支内。
湾仔内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东北行里许,注湾仔内陂,灌田三十二甲。
大将庙瓣圳,在赤山里,县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小赤山圳,在观音里,县北十里,源受大将庙瓣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莲花陂,灌田三十甲。
覆鼎金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莲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北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中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八甲。
店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七甲。
尾厝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条,俱在新圳第十支内。
大湾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大湾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顶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湾仔底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后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长三里许,灌田三十五甲。
后港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湾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四十五甲。
月眉圳,在半屏里,县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过双空桥,西北行旁入后劲溪(北行)、五块厝圳(南行),本支下注乌松瓣,长八里许,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五块厝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顶圳,本支下注乌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菜公顶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块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许,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菜公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五十一甲。
葫芦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乌松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乌松圳本支,再行里许,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乌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乌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许,汇五块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洲仔洋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乌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庄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径注莲花潭,长二里许,灌田十甲。
草陂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许,汇乌松圳尾,下注新庄仔圳,灌田三十甲。
新庄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许,汇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弥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洲仔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北行二里许,折而南,下注莲花潭,灌田三十五甲。
林边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一支,东行三里许,入船仔头港,灌田八十甲。
田尾二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二支,东南行四里许,入田尾港,灌田五十七甲。
三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三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一百甲。
那拔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四支,西南行三里许,汇十五戈圳,注内围陂,灌田六十八甲。
十五戈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五支,西南行三里许,汇那拔仔圳合流,灌田二十四甲。
前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六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四十八甲。
龟头■〈石函〉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七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六十九甲。
豆酱间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源受太平桥沟,北行里许,分注中圳、竹仔门陂,灌田十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北十八里,源受豆酱间圳旁支,西行五里许,下注后劲溪,灌田三十甲。以上二十四条,俱在新圳尾闾下草潭额内。
右曹公新圳凡四十六条,计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按此圳相传为旧圳开成后四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曹公命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即恩贡生郑朝清之子。先是,宣治率众开凿大圳,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积劳成疾。病革时,嘱其弟增生宣孝踵而成之)等开筑。越两年(即二十四年,甲辰岁)而告厥成功。命曰「曹公新圳」,志不忘所自也。
曹公旧圳,在小竹、凤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凤山),县东三里,源引九曲塘(说见新圳条下)南支水入圳,兼纳四陂(总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龟仔潭等流,西南行递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庄、山仔顶、二十四甲、青埔、涂库、三台瓣、大人宫瓣、大桥头瓣、外旷地、沙滥、中廍西、二桥、石尖仔、石牛椆),本支径注红毛港堰,长二十七里(按此圳,其名有八,上游曰新陂瓣,次过路窟瓣,次草陂瓣,次涂库瓣,次五瓜瓣,次中廍瓣,次大林蒲圳,下游观音圳),灌田三百零一甲。
中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坪仔头,受旧圳第一支(左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前、后庄二圳,本支再行里许,入中庄陂,灌田二十甲。
前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中庄圳分支,东南行,兼纳冈山仔圳(新圳额内)水尾合流,下注山仔顶圳,长里许,灌田二十五甲七分。
后庄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中庄圳分支,西南行里许,下注柳仔陂,灌田二十甲。以上三条,均在旧圳第一支内。
山仔顶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新陂瓣,受旧圳第二支(右支),东南行二里许(中游有漏泉注十三望沟),授芎蕉脚沟,灌田二十六甲三分。
赤山下圳(亦名湾仔内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三里,源受外濠沟(此沟源出武洛塘,塘之源又出旧圳第三支),过四瓜瓣分支,北行七里许,下注田尾港,灌田一百二十甲。
■〈鱼逮〉港圳,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北行分注一沟(宝珠)、两陂(小关帝、三十六),本支汇中圳注盐埕港,灌田二百一十甲。
中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行二里许,至武庙后,汇■〈鱼逮〉港圳合流,灌田三十一甲。
竹脚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南行七里许,分注两陂(五块厝顶、大关帝厅),灌田一百甲。以上四条,在外濠沟额内,属旧圳第三支。
荐龙圳(即功力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澄澜炮台角),源由内濠沟(即武洛塘下游之水,仍在第三支额内)分支,西行四里许,入五块厝下陂,灌田五十六甲。
柑宅瓣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柑宅园边),源由内濠沟分支,西南行里许,分注新甲、篱仔内、七番等圳,灌田六甲。
新甲圳(亦名冈山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三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北行四里许,至鸭母寮庄,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篱仔内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新甲、七番二流,分注南、北畔圳,灌田四十甲。
北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北行五里许,分注两堰(能雅寮后、大林尾顶),灌田五十四甲。
南畔圳,在大竹里,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南行七里许,下注前镇港,灌田五十四甲。
七番圳(亦名柑宅圳),在大竹里,县南里许,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七老爷圳,在大竹里,县城南门桥右边,源由内濠沟分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庙后、陂仔尾、大路中、中仑瓣四圳,灌田在下。
庙后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入篱仔内洋,灌田九十甲。
陂仔尾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汇林边中圳,入大路中圳合流,灌田三十甲。
大路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入五甲庄洋,灌田一百二十甲二分五厘。
中仑瓣圳,在大竹里,县南二里,源由知高滥(地名),分七老爷圳旁支,东南行里许,分注林边中(圳名)、林边圳(灌田在下)。
林边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三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灌田二十八甲。
林边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一百十二甲。以上十四条,在内濠沟额内,仍属旧圳第三支。
二十四甲圳,在凤山里,县东二里,源由过路窟瓣(此瓣即由新陂瓣过五空■〈石函〉而至者),受旧圳第四支(右支),西南行,兼纳大草陂水尾合流,入园尾洋,长三里许,灌田四十三甲。
青埔圳,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由草陂瓣,分旧圳第五支(右支),西行二里许,至田中央庄边,汇大嘉棠圳合流,灌田八十五甲。
涂库圳,在凤山里,县东六里,源由涂库瓣,分旧圳第六支(左支),东行里许,人外旷地陂,灌田二十甲。
三台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七支(右支),西行二里许,分注大嘉棠、大令、二令等圳(灌田在下)。
大嘉棠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源由三台瓣分支,兼汇青埔圳尾,西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五十甲。
大令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九里,源由三台瓣分支,西南行三里许,至四块厝仔庄止,灌田四十七甲四分。
二令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由三台瓣分支,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四十甲。以上四条,在旧圳第七支内。
大人宫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八支,西行二里许,分注鹿窟、大人宫两圳,灌田四十甲零七分五厘。
鹿窟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源由大人宫瓣分支,西行三里许,至二令社前止,灌田六十五甲。
大人宫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九里,源由大人宫瓣分支,西南行二里许,汇北圳尾下注新堰,灌田八十甲。以上三条,在旧圳第八支内。
大桥头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九支,南行五里计,分注东、西、南、北四圳,灌田三十八甲八分。
北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北行二里许,汇西圳入大人宫圳合流,灌田四十九甲九分。
西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西行二里许,汇北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二分。
南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三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南行三里许,下注顺兴堰,灌田六十二甲五分五厘。
东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四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东行里许,汇规仔寿陂第六支水合流,又南行二里许,下注凤山港,灌田六十五甲。以上五条,在旧圳第九支内。
外旷地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十支(左支),东行二里许,至内旷地洋止,灌田十二甲四分。
沙滥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源由中廍瓣,分旧圳第十一支(右支),兼纳一陂(外旷地)、两沟(大坪顶、中廍),北行二里许,下注沙滥陂,灌田三十甲。
中廍西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三里,源由中廍瓣,分旧圳第十二支(右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注大桥头陂,灌出三十甲零二分五厘。
二桥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五里,源由廍中瓣,分旧圳第十三支(右支),南行二里许,下注大草厝陂,灌田四十甲。
石尖仔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源受旧圳第十四支(左支),东南行五里许,至凤鼻山麓止,灌田一百甲。
石牛椆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源受旧圳第十五支(右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下石桥沟,灌田一百甲。
右曹公旧圳,凡四十四条,计溉田二千五百四十九甲五分。按此圳系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前邑侯曹公(讳谨字怀朴,河南人)开筑。自是而后,踵行者众。凤山水利之兴,实肇于此。
附录:曹公圳记
朝廷建官千百,皆以为民也。而地与民近,情与民亲,周知其利病,而权足以有为者,莫如县令。县令主持一邑,鳃鳃于期会簿书,而不知民之本计;知民之本计,而行以苟且,不能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者,皆不足以图久远。是故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又不如得贤吏一也。予于道光甲午,出守台阳,莅官之始,问政于先事诸君,而求其要。佥曰:治台之法,惟在弭盗而已。询以民生衣食之原,则曰:台地沃饶千里,户有盖藏,民食不待筹也。予是时甫莅斯邦,见闻未悉,无以胜言者之口,而心窃不能无疑焉。
丙申秋,台、凤、嘉接壤之区被旱百有余里,闾阎待哺,宵小跳梁;觉向所谓弭盗者,询为急务,而所谓民食不待筹者,犹未得治台之本计也。予于议食、议兵之后,循行田野,察其被旱之由。窃谓:饥馑之患,独在此百余里内,实由民之自取,而不得委为天灾。盖稻为水榖,自播种以至秋成,皆须深水浸之。周礼稻人之职,所谓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者,乃农家不易之经也。台地惟山泽之田,有泉引灌,可期一岁再收。其平原、高阜之田,往往行数十里而不见有沟渠之水耕者。当春夏阴雨之时,仓皇布种,以希其获;及至数日不雨,而水涸矣。又数日不雨,而苗槁矣。前此被旱之百余里,皆此类也;又安可委为天灾而不思所以补救乎?予为劝兴水利,教以凿陂开塘之法,而愚民狃于积习,不能奋然行之。论治者又或目为迂远,而不肯实为其事,则予第托诸空言而已,莫由收实效也。
丁酉春,凤山大令曹君怀朴,奉檄来台。予于接见之初,首言及此。大令颔之而不轻诺。予疑其事或未谙,抑所闻治台之法犹夫向者之言欤?固不能强以必行也。数月后,人有言其度地鸠工将为民开水利者。大令于继见时,言不及之,亦不形诸简牍,则又未见其必能行也。戊戌冬,大令果以水利功成来告,且图其地形以进。凡掘圳四万三百六十丈有奇,计可灌田三万一千五百亩有奇。于是,廉访姚公,亟奖其劳,将其上事于大府,而为之请于朝。檄予亲往视之。
予于己亥仲春,躬临其地,士民迎马首者,千数百人。予令董役之若干人,随行泷畔,向其一一询之,乃知圳之源出淡水溪,由溪外之九曲塘决堤引水于塘之坳,垒石为门,以时蓄泄。当其启放之时,水由小竹里而观音里、凤山里,又由凤山里而旁溢于赤山里、大竹里。圳旁之田,各以小沟承之。上流无侵,下流无靳,咸听命于圳长,而恪守其官法。向之所谓旱田者,至是皆成上腴矣;岂非百世之利哉?吾观从政之士,有以才能自诩者,当其述职长官,往往累数十纸不能尽,观者咨嗟太息,谓古循良无以过之。及核其政之所就,则皆饰词邀誉,自为功利之谋。而所谓泽被生民者,曾不可以终日;此其居心尚可问乎?若大令者,未为而不轻诺,未成而不轻言。可谓务为实事,先行后从者矣。自经始以迄蒇事,不辞劳瘁、不惜厚资,历二载而如一日,庶几知民之本计,而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者欤?廉访嘉其续而特彰之,岂非体国爱民、用贤若渴之大君子哉?凤之士民,从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所谓民情大可见者。今岂异于古耶?予进士民而奖之,皆曰:是惟吾邑侯之仁贤劳苦,始克臻于有成,众何力之有焉?然则,大令之得于民者,不既深乎?予将归报廉访,众复请予名其圳,以刊诸石。予曰:汝曹以是为邑侯功,即名之以「曹公圳」可乎?众曰:诺。于是乎书。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十月日勒。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天夫、钦加道衔、知台湾府事、前署台澎等处地方海防兵备通、兼提督学政熊一本撰并书。
二令东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一支,东南行四里许,下注汫水堰,灌田一百一十甲。
竹仔脚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二支,东南行三里许,汇港仔墘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港仔墘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三支,东南行,汇竹仔脚圳合流,下注汫水堰,长五里许,灌田一百一十甲。
草衙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四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竹仔港,灌田一百二十甲。以上四条,在规仔寿陂额内,计灌田四百二十甲。
右全邑圳道凡一百四十四条,综计溉田一万零五百八十一甲。
陂泽(水利二)
桥头陂,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三里,周四里许,源引西势溪,南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一百二十四甲。
万丹陂(有桥),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本县廍圳,下授冷水坑沟,长四里许,溉田八甲。
玲珞陂(粤陂),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七里,周六里许,源引番仔寮溪,西南行,过四十分(去声。溪名),下注西势溪,溉田二百甲。
王爷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四十一里,周里许,源受头沟水溪上游,西北行,六里许,下注万峦陂,溉田三十六甲。
万峦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周里许,源受王爷陂,西北行三里许,分注犁郎崎、罗广牵二陂,溉田二百甲。
犁郎崎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周里许,源受万峦陂,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一百八十甲。
罗广牵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周五里许,源受万峦陂,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顿物潭,溉田一百甲。
沙仑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引九甲溪上游,西行十二里,下注东溪,溉田十四甲。
陂内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许,分注梓潼圳、石头陂,溉田一百甲(后查实仅六十五甲)。
石头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由陂内陂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七块厝陂,溉田二百四十甲(后查实仅八十二甲)。
七块厝陂,在港东里,县东二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受石头陂,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九甲溪,溉田四十五甲。
石陂仔,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三里,周半里许,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滥林陂,溉田十二甲。
滥林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石陂仔,西行里许,下注汉沙陂,灌田十四甲。
汉沙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周二里许,源受滥林陂及上下二池(均在北势廍庄),西行里许,下注南门陂,溉田三十七甲二分。
南门陂,在港东里潮洲庄南门桥下,县东三十里,周半里许,源受汉沙陂,西行里许,下注加钓陂,溉田六十甲零六分。
加钓陂,在港东里(八老爷庄地),县东二十九里,周里许,源受南门陂,西行二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二十四甲。
什华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九甲溪上游,南行十里许,下流后寮溪,溉田二十甲。
三仙庄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八里,源引后寮溪上游,西南行五里许,下注姜围溪,溉田二十四甲三分。
下廍陂,在港东里(车路墘庄东),县东三十七里,源引后寮溪上游,西行四里许入陂,周里许,溉田四十甲。
■〈石函〉仔口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后寮溪上游,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一甲二分。
巷仔内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许,入本庄洋,溉田二十甲。
甘棠门陂,在港东里后廍庄西,县东三十一里,源受东溪,南行五里许,水分两支:一东南行五里许,至大潭新庄,下注大潭堰;一西南行四里许,至三叉河庄西,分注田内堰后寮溪。溉田四百十六甲。光绪六年副将衔叶清标修筑。
大武丁上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一里,由摆律溪上游筑堤为陂,溉田二十二甲。
大武丁下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由摆律溪下游筑堤壅水,分注八甲头陂,溉田七十六甲。
八甲头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源受大武丁下陂,西南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十甲。
嘉礼陂,在港东里(番仔寮庄北),县东南四十三里,周长五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番仔寮洋,溉田四十甲。
四块厝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周长里许,中有活泉,兼受番仔寮田水,西行半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六甲。
海埔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一里,周长二里许,源受石公径窟,西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十八甲。
大武烈陂,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八里,周长二里许,源受力里山泉,西南行十四里,入本庄洋,溉田五十甲。
石头下陂,在港东里(水底寮庄西南),县东南五十九里,周长二里许(连檨仔脚陂在内),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下苦溪合流,溉田一百十五甲。
头陂仔,在港东里(水底寮庄东南),县东南六十里,周长二里许(连二小陂在内),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下苦溪,溉田六十五甲。以上二陂,均系嘉庆十六年王飞虎开筑。
摆律陂,在港东里(水底寮庄东),县东南六十里,周长四里许,由摆律溪分支,西南行,注下苦溪,溉田一百甲。
檨仔脚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周二里许,源受岭口西圳,东南行半里许,仍汇本圳尾合流,溉田园五甲。
竹仔寮顶陂,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六里,周里许,中有活泉,溉田园二十五甲。
竹仔寮下陂,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溉田三十五甲。
内埔仔陂,在小竹里,县东北九里,周三里许,源受内埔仔圳(即曹公新圳第二支),东北行,入内埔仔洋,溉田五甲。
中庄陂,在小竹里(中庄社西),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中庄圳(即曹公旧圳第一支),东南行半里许,入中庄洋,溉田八甲。
柳仔陂,在小竹里(后庄西北),县东五里,周里许,源受后庄圳,西南行二里许,入崎港沟合流,溉田二十五甲。
新庄仔陂,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东南行数武,入新庄仔洋,溉田二十六甲。
山窝寿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八里,周里许,源受小廍亭山泉,西南行九里许,下注东皋猎沟,溉田二甲六分。
田寮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大乌雨水,西南行七里许,下注牛椆埔沟,溉田一甲五分。
大陂(俗呼陂内大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三里许,源受清冷池,西行二里许,分注嘉棠脚圳、阿嗹上陂(溉田在下)。
阿嗹上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半里许,源由大陂分支,西北行二里许,入阿嗹下陂,溉田三甲。
阿嗹下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里许,源受阿嗹上陂,西南行四里许,汇中甲圳尾合流,溉田三甲。
窟仔甲上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南行数武,入窑仔甲下陂,溉田二十四甲。
窑仔甲下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九里,周半里许,源受窑仔甲上陂,南行半里许,汇石燕潭水尾合流,溉田八甲。
陂仔尾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七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行六里许,汇新廍圳水尾,下注洪爷陂,溉田十二甲。
洪爷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周二里许,源受陂仔尾陂,西南行里许,汇涂库溪合流,溉田二甲。
新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受小冈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许入陂,溉田四甲。
大埔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七里,周里许,源受小冈山雨水,西行三里许,入前锋洋,溉园二甲。
大湖陂,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顶覆鼎金沟,西行四里许,旁注头前堰本支,入三寮港,溉田三甲。
新园陂,在长治里,今废。
围仔内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覆鼎金陂,溉田六甲。
顶覆鼎金陂,在新里,县西北五十七里,周二里许,源受围仔内陂,西北行,入顶覆鼎金沟,溉田八甲五分。
罗汉陂(俗名路陷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南行里许,下注竹脚寮陂,溉田五甲五分。
竹脚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许,源受罗汉陂,南行数武,下注鸭母寮陂,溉田二甲。
鸭母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许,源受竹脚寮陂,南行数武,下注马顶陂,溉田十三甲四分。
马顶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二里,周里许,源受鸭母寮陂,南行里许,下注二滥陂,溉田十甲。
二滥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里,周里许,源受马顶陂,西南行,入二滥沟,溉田二甲五分。
二滥下陂,在维新里二滥沟中,县西北五十里,周半里许,四围可作秧田。
下社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行入下社洋,溉田六甲。
启隆陂(即三镇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二里,周长里许,源受三镇沟,南行里许,汇中甲圳尾合流,溉田十二甲。
新陂仔庄,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一里,周长二里许,源受雨水,东南行六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五十甲。
三爷陂(旧志作三老爷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东南行四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二十甲。
北领旗上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南行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十甲。
北领旗下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行里许,入九空桥溪,溉田八甲。
脚桶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四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行二里许,入九空桥溪,溉田四甲。
浪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一里,周半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过后乡小沟,入弥陀港,溉田二甲。
祖师庙陂,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南),县西北四十五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过芋园小沟,入弥陀港,溉田二甲。
丙廍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入顶草潭,溉田二十甲。
本洲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里许,下注新陂仔,溉田二甲五分。
新陂仔,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本洲陂,西北行里许,下注三块厝沟,溉田四甲五分。
翻花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四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南行里许,入还辕港,溉田十二甲。
乌树林陂,在维新里,今废。
菱角港陂,在维新里,今废。
弥陀陂,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周里许,源受漯底山雨水,西北行,入弥陀沟,溉田十甲。
中冲崎陂,在仁寿里,今废。
眠牛湖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周里许,源受眠牛山雨水,溉田五甲(按旧志谓:此陂溉马料田千余亩,大小两陂相连,雍正四年筑,与今所釆不符,或历年既久,沧桑之变,亦未可知。姑存之以备考)。
五湖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北行五里许,下注援剿右陂,溉田六甲。
援剿右陂(旧志作龟潭,三陂相连),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七里,周二里许,源受五湖陂,西北行四里许,下注琼仔林溪,溉田四十甲。
加拔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六里,周里许,源受援剿中溪,西北行五里许,下注琼仔林溪,溉田四十二甲。
角宿陂(俗名湖仔内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许(中隔一堤,分为上下),源受七星山泉,西行十里许,下注中冲崎溪,溉田四十五甲。
面前埔陂,在观音里(横山之东),县东北二十七里,周里许,源受深水溪,西北行四里许,下注中冲崎溪,溉田十二甲。
乌鬼埔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周里许,源受横山泉,西南行二里许入陂,溉园八甲。
石壁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四里,周里许,源受石壁寮山泉,西行半里许入陂,溉田六甲。
闩口埔陂(旧志作许公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三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帮陷沟,溉田十甲。
新陂(旧志作盐埕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帮陷沟,溉田十甲。
客仔陂,在观音里(即翠屏岩东北),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四十三甲。
硗龟石陂,在观音里(翠屏岩后旁一巨石,作硗龟势,其水产鱼,皆硗,故名),县东北二十三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三十六甲。
大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三十甲。
大滥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二十二甲。
高平陂,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三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十八甲。
总督陂(旧志作仁武庄陂,距庄二里许),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七里,周六里许,源受三公寮沟,西北行二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一百二十八甲。
竹仔坑陂,在观音里(乌树林庄东南),县东北十七里,周半里许,源受竹仔坑雨水,西行三里许,入下草潭,溉田十二甲。
竹仔门陂,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周里许,源由豆酱门圳分支,西北行里许,下注后劲溪,溉田二甲。
湾仔内陂,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周里许,源受湾仔内圳(即曹公新圳第九支),西行里许,入下草潭,溉田五甲。
八卦寮陂,在半屏里,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兼受下草潭漏水,西南行里许,入船仔头港,溉田园十甲。
九番陂(旧志作后港陂,即顶五块厝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周四里许,源受湾仔底圳,西南行里许,下注七番陂,溉田二十五甲。
七番陂(即下五块厝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源受九番陂,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溉田十五甲。
顶陂仔,在半屏里,县西北十里,周长二里许,源受檨仔林圳,西行穿岸入檨仔林陂,溉田十五甲。
檨仔林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里,周二里许,源受顶陂仔,西南行二里许,入船仔头港,溉田二十四甲。
莲花陂,在半屏里(大湾山麓),县西北八里,周二里许,源受小赤山圳,北行入覆鼎金圳合流,溉田十甲
蒲尖园陂,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周里许,源受蒲尖园山泉,西行入陂,溉田五甲。
虎形陂,在赤山里(滥埔庄口),县东北八里,周里许,源受滥埔山雨水,南行半里许,下注兴化厝圳,溉田十五甲。
国公厝陂,在赤山里(仙草埔南),县东北七里,周三里许,源受曹公新圳第三支,东北行数武入陂,又南行三里许,由地■〈石函〉过下水坑仔,入武洛塘,溉田十四甲。
嘉棠陂,在赤山里(国公厝庄西北),县东北六里,周里许,源受曹公新圳第四支,东北行数武入陂,溉田四甲。
公爷陂(即赤山大陂,其南曰草陂,两陂相连,今合为一),在赤山里,县北五里,四山环绕,周十里许(陂内四围有单季田二十三甲一分二厘三毫三丝,旧系民间隐匿秧田,同治十二年李邑侯煐详请上宪拨归凤仪书院作义学田),源受双头漏沟(此沟源由乌松脚圳分支,属曹公新圳第八支),南行过龙喉瓣,入火光圳,溉田二百八十甲。县治诸陂,当以此为最。
林内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八里,周长二里许,源受火光、山仔脚二圳(属公爷陂额内),西南行里许,下注新陂,溉田十甲。
本馆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八里,周里许,源受拔甲圳(亦公爷陂额内),西南行里许,下注旧陂,溉田十甲。
旧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十里,周三里许,源受本馆陂,西南行里许,汇新陂水尾合流,溉田二十四甲。
三苞竹陂,在赤山里,县北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吊灯陂,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周里许,源受本山雨水,南行至北门洋,下驻松仔陂,溉田二十甲。
松仔陂,在赤山里(武洛塘山麓),县北半里许,周里许,源受吊灯陂及本山雨水,南行数武,下注外濠沟,溉田五甲九分。
覆鼎金陂,在兴隆里(狮头山麓,陂环其下),县西北九里,周五里许,源受覆鼎金圳,西南行,分注四圳(北圳、中圳、店仔、尾厝)、一陂(新陂),溉田六十八甲,多产菱芡(他如九番、七番、顶陂仔、檨仔,林林——内本馆、客仔、菜公、内围等陂亦然)。
新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周三里许,源受两陂(覆鼎金、林内陂),西行二里许,汇旧陂,入田港,旧可溉田,今废。
阿弥陀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周二里许,源受新庄仔圳,东南行里许,入客仔陂,溉田十二甲。
客仔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阿弥陀陂,东南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溉田十二甲。
菜公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源受菜公顶圳,东南行,分注菜公下、葫芦尾两圳,溉田二十二甲。
内围陂(亦名顶陂),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六里许,源受四圳(三圳、那拔仔、前锋、龟头),南行穿岸(北岸,即旧志「硫磺陂」条下所谓中隔一堤者,盖误以此陂为硫磺上陂也,今特详考而更正之),入硫磺陂,溉田五十八甲。
硫磺陂(亦名下陂,与内围陂相连,仅隔一峰,旧志误以内围陂合并在内,故有上下之称),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长六里许,源受内围陂穿岸入水,东南行里许,下注龙水港,溉田四十二甲。
施仁陂(俗名咸草堰仔),在兴隆里,县西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龙岩池、硫磺水(按此水源出打鼓山麓,味似硫磺,故名)二流,东南行三里许入陂,又东南行过施仁桥,下注龙水港,溉田二十六甲。
宝珠陂(一名八房公馆顶陂),在大竹里,县西六里,周三里许,源受宝珠沟,西北行,下注乌鱼沟,溉田十二甲。
菜堂陂(一名八房公馆下陂),在大竹里(宝珠沟洋),县西八里,周二里许,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大关帝厅陂,在大竹里,县西五里,周里许,源受竹脚圳右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鱼逮〉鱼潭,溉田园三甲。
五块厝顶陂,在大竹里,县西五里,周半里许,源受竹脚圳左支,南行入五块厝洋,溉田一甲。
五块厝下陂,在大竹里,县西六里,周半里许,源受荐龙圳,西北行四里许,下注■〈鱼逮〉鱼潭,溉田三甲。
小关帝厅陂,在大竹里,县西十里,周二里许,源由■〈鱼逮〉港圳分支,西北行半里许入陂,又西行半里许,下注田尾港,溉田十五甲。
三十六陂,在大竹里,县西十里,周四里许,源由■〈鱼逮〉港圳分支,西南行里许入陂,又西行百余步,下注盐埕港,溉田三十六甲。
庙前陂,在大竹里(篱仔内庄朱王庙口),县西南七里,周里许,源受雨水,南行四里许,下注前镇港,溉田四十甲。
规仔寿陂,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三里,周五里许,源受东门溪,南行兼纳林边圳、大嘉棠圳二流,分六支入五圳(二令、东竹仔、脚港仔、墘草衙及东圳)、一陂(六番仔头),本支再行里许,下注妈祖港陂(溉田在下)。
妈祖港陂,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七里,周长二里许,源受规仔寿陂水尾,南行二里许,下授前镇港,溉田十三甲。
六番仔头陂,在凤山里,县南五里,周里许,源受规仔寿陂第五支,南行五里许,下注竹仔港,溉田五甲。
总舍陂(旧志作赏舍陂),在凤山里(即总舍陂山麓),县东二里,周三里许,四山环绕,源受雨水,西行,由过路窟瓣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五十六甲。
考史陂,在凤山里,县东四里,周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行数武,下注曹公旧圳,溉田十二甲。
小草陂,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北行半里许,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二甲八分。
大湖陂,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东北行半里许,折而西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三甲。
大草陂(旧志作将军陂,一名新陂),在凤山里,县东三里,周三里许,源受尚书林山雨水,西南行数武,下注二十四甲圳,将军施琅所筑,溉田六十四甲。
外旷地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周里许,源受涂库圳,东南行二里许,入沙滥圳,溉田六甲。
沙滥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周二里许,源受沙滥圳,南行数武,入大桥头陂,溉田五十甲。
大桥头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周长四里许(旧时荷花最盛),源受中廍西圳,合沙滥陂,南行三里许,下注凤山港,今废。
大草厝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七里,周长里许,源受二桥圳,西南行里许,下注凤山港,溉田十甲。
右全邑陂泽凡一百四十一口,内除六口已废,实一百三十五口,计溉四千三百七十四甲。内分春秋二季,凡受溪水者,皆灌春季;受雨水者,皆灌秋季也。
深潭(水利三)
归来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周三里许。
公馆庄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周二里许。
公馆埔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许。以上三口,均有活泉,多产鱼鰕,大旱不涸。
顿物潭(粤潭),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三里,周七里许,源受罗广牵陂,西南行二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二百五十六甲。
向潭,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多产鱼鰕,大旱不涸。
下考潭,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周二里许,源受下考潭中沟,东行汇南北沟水尾,合流入大崎脚沟,溉田八甲。
金京潭(旧志作滥尾潭),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周二里许,源受林内沟,东南行,分注沟仔墘窟、陈爷滥沟。
石燕潭,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五里许,分注营仔埔圳本支,再行里许,汇窑仔甲下陂水尾,入中甲圳合流,溉田二十甲。
大潭,在嘉祥里(和尚庄地),县东北四十七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南行里许,汇竹脚崎合流,溉田二甲。
水蛙潭,在嘉祥里(尖山东北),县东北四十六里,周七里许,源受雨水,四围可作秧田,冬则涸。
鲫鱼潭(俗呼潭底),在嘉祥里(九空桥边),县北四十六里,周八里许(潭底四围有单季禾田三十余甲,席草田亦三十除甲。自清丈后,钱粮大租均带甚重,残不知此洋地势极卑,若遇秋霖,则洪流泛滥,九空桥上水深丈余,行人病涉,全洋悉被淹坏矣。此亦附近居民所深患也),源受涂库溪,兼纳一沟(二滥)、两窟(老公窟、三块厝)、三圳(中甲、田厝、百甲),西行入九空桥溪,冬则涸,溉田十甲。
顶草潭,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南),县西北四十五里,周二里许,源受内廍陂,西行半里许,入弥陀港,溉田十六甲。
石螺潭,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六里,周五里许,源受雨水,溉田二十甲,冬则涸。
田螺潭,在仁寿里(螺底庄东),县西北三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溉田四甲。
蜈蜞潭,在观音里(蜈蜞岭麓),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三里许,汇中圳合流,溉田十二甲。
顶考潭,在观音里,县北十里,周里许,源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三里许,入下草潭,溉田十甲。
下草潭,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周九里许,源受曹公新圳,兼纳一沟(狮形)、一潭(顶考)、两陂(竹仔坑、湾仔内),分注三圳(大湾圳、湾仔底、月眉)、一沟(即四安桥沟,又有漏泉入八卦寮陂),溉田一百零二甲。
后劲潭,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周二里许,可作秧田,夏秋蓄水,冬则涸。
莲水潭(旧志作莲池潭,俗呼为莲陂潭),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周十里许,中有活泉,为圣庙泮池;每逢荷花盛开,香闻数里。昔人目为八景之一(八景内有泮水荷香,即此)。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宋永清浚。道光二十二年,知县曹谨命邑绅(即郑兰等)踵开新圳,以达斯潭(按潭之来水有二,曰洲仔洋瓣、曰洲仔洋圳是也。去水有七,一曰林边圳、二曰田尾二圳、三曰三圳、四曰那拔仔圳、五曰十五戈圳、六曰前鉾圳、七曰龟头■〈石函〉圳,皆从本潭分出以溉田者也),溉田三百六十甲(或云每日晨起,则潭水空明,群山倒影,连学宫楼阁俱入画图,亦奇景也)。
泗洲潭,在兴隆里(即旧治西门外泗洲寺前),县西北十五里,周二里许,夏秋蓄水养鱼,冬则涸。
■〈鱼逮〉鱼潭,在大竹里,县西九里,周长里许,源受两陂(大关帝厅、五块厝下),西行里许,下注三块厝港,溉田三甲。
龟仔潭,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兼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许,下注曹公新圳,溉田十二甲。
右全邑深潭凡二十二口,计溉田八百三十五甲。
池塘(水利四)
旗尾池,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周里许,有泉可养■〈鱼逮〉鱼。
荷花池,在港东里(巷仔内庄东),县东南三十八里,周里许,中有活泉,多产莲花。
上鱼池,在港东里(北势廍顶),县东三十一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许,下注汉沙陂。
下鱼池,在港东里(北势廍下),县东三十一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许,下注汉沙陂。
向天池,在小竹里(凤山顶狮子喉北,按凤山西属凤山里、东属小竹里,其条下阙此一景,应补入),县东南二十里,周里许,春秋蓄水,能产鱼虾,冬则涸。
清水岩池,在小竹里(凤山朝天岭后),县东南二十里,周十丈许,源出石樽,澄澈无尘,游鱼可数,汲以煮茗,清洌异常。东南行入苦苓脚沟,溉田十五甲余(见「凤山」条下)。
九曲塘(亦名五凤陂,俗呼曹公圳头),在小竹里(淡水溪边),县东十里,周五里许,源引淡水溪,西行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
清冷池,在嘉祥里(大冈山麓),县北六十里,周里许,源受冈山泉,西行半里许,下注大陂。
莲花池(俗名手纲穴池),在长治里(营后庄北),县西北六十里,周里许,中有活泉,多产莲花,溉田园一甲。
月眉池(俗名下甲陂仔),在长治里(竹沪庄西南),县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数武,下注三寮港,溉田二甲(按旧志云:明寗靖王术桂所凿,植莲其中,景致幽淡,颇堪玩适)。
鱼池,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龟头■〈石函〉圳漏泉,春则播田,夏秋蓄水养鱼。
龙岩池(即龙眼井),在兴隆里(打鼓山麓,按此山北属兴隆里),县西十六里,周十丈许,源出石罅,东南行里许,入山脚洋,溉田二十八甲。
武洛塘(旧志作竹桥陂,俗呼为紫头陂),在大竹里,县东北里许,周五里许,源由新陂瓣,受曹公旧圳第三支,兼纳一沟(崎港)、一圳(寓潮埔圳)、一陂(国公厝陂),西行分注一溪(东门)、两沟(内濠、外濠),溉田四十甲。
德乃嘉池,在大竹里(报安祠前),县东北里许,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南行数武,下注东门溪。
左仓池(一名放生池,俗呼龙王庙窟),在县署东偏,周半里许,源受内濠沟,南行过攀龙桥,下注玉带沟。
右库池(俗呼草窟),在县署西辕门外,周半里许,源受玉带沟,西北行下注内濠沟。
洗马池(一名绿油池,俗呼大老衙窟),在县城内参将衙前,周半里许,源受枋桥头沟,南行数武入池,水作深碧色,为他池所无。
凤山池,在凤山里,当凤山之麓,县东南十六里,周半里许,源受洞内(即凤山洞)泉,西行数武入池,溉田二十八甲。
右全邑池塘凡十八口,计溉田一百十四甲。
水窟(水利五)
港西里水窟八口,俱在县之东北方,计溉田十一甲:台九窟(距县四十一里,周半里许,受下陂圳,注新庄圳)、搭楼窟(距县三十七里,周半里许,受下陂圳,注淡水溪)、米筛泉窟三口(距县三十六里,形似品字,周里许,西南行,入顶柳仔林圳)、归来窟(距县二十三里)、阿侯窟、冲天泉窟(各距县二十里,周里许,按冲天泉即连连、广安二圳发源之所)。
港东里水窟四口,俱在县之东南方,溉田三十三甲:石公径窟(周里许,距县四十五里,下注海埔陂)、公馆窟、三埒窟、帮窟(各距县三十里)。
小竹里水窟二十六口,俱在县东南方,溉田五十甲:前庄、中庄、后庄窟六口(各距县六里许)、下考潭窟十口(各距县八里许)、滥仔口窟三口(距县八里)、坪仔头窟二口、大峙脚窟二口(各距县九里许)、苦苓脚窟,周里许,源受苦苓脚沟,流入港仔埔沟(距县十八里)。沟仔墘窟,周里许,源受金京潭,流入下廍窟(距县十九里)。下廍窟,周半里许,源受沟仔墘窟,流入中厝溪(距县二十里)。
嘉祥里水窟二口,俱在县之北方,溉田三十四甲:老公窟,周半里许,中有活泉,流入鲫鱼潭(距县五十二里)。三块厝窟,周半里许,中有活泉,流入鲫鱼潭(距县五十一里)。
维新里水窟二口,俱在县之西北方,溉田七甲:廍口窟,周半里许,源受雨水,流入头前洋(距县五十里)。湾仔内窟,周半里许,源受雨水,流入九空桥溪(距县四十三里)。
仁寿里水窟一口,在县之西北方,溉园五甲:后协窟,周里许,距县四十里,夏秋蓄水,溉园亦可养鱼。
赤山里水窟一口,在县之东北方,溉田七分:下厝窟,在仙草埔庄内,周半里许,距县七里。
大竹里水窟二百六十口,溉田园四百三十四甲:道爷廍窟五口(县西南二里许,溉田十甲)、荷底园窟五口(县西南三里许,溉田八甲)、新甲窟三十四口(县西南四里许,溉田六十一甲九分)、冈山仔窟十一口(县西南五里,溉田十七甲)、鸭母寮窟十一口(县西南六里许,溉田二十三甲)、五块厝窟二十口(县西五里,溉田四十六甲)、林竹竽窟四十一口(县西七里,溉田四十九甲)、戏狮甲窟二十五口(县西南八里许,溉田五十七甲)、过田仔窟三口(县西南九里,溉园十甲零六分)、大林尾窟四十四口(县西南九里许,溉田五十五甲)、前镇窟十二口(县南十里,溉田四十二甲四分),■〈鱼逮〉港埔窟十二口(县西九里,溉田园二十甲)、过港洋窟四口(溉田四甲三分)、廍尾洋窟六口(溉田四甲六分)、面前洋窟八口(溉田七甲六分)、内外洲洋窟二口(溉田五甲六分),前金洋窟十七口(溉田一十二甲)。以上五处,俱在县西十里。
凤山里水窟一口,在县之东南方,溉田园二甲三分:过路窟,周里许,源受雨水,西行半里许,下注东门溪(距县里许)。
右全邑水窟凡三百零五口,溉田园五百七十七甲。统计全邑水利(圳道、陂泽、深潭、池塘、水窟)灌溉田园一万六千四百八十一甲。
鱼堰(水利六)
壅水为埭曰堰,俗作塭。查各种字书,均无塭字,当从堰为是。堰于扇切,入阮、愿、霰三韵,盖傍海围筑以畜鱼者也。按内地无鱼堰,惟台始有之。台有鱼盐之利,甲于天下,而堰居其半。鱼堰虽不溉田,亦近水利,故列为水利之六云。
文贤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六十五里:草尖堰(周六里许,源受■〈石函〉口圳第一支)、大陂内堰(周五里许,受第二支)、西挖堰、鸳鸯潭前堰、鸳鸯潭后堰(各周二里许,俱受第三支)、涂仑脚堰、外寮堰(各周二里许,俱受第四支)、帮陂仔堰(周二里许,受第五支)、内湾堰(周三里许,受第六支)、合和堰、新堰、挖仔堰(各周二里)、崎漏课堰(周六里许,以上俱受第七支)、妈祖堰(周四里许)、大港堰(周里许,以上俱受第八支)。以上共十五口,俱入考水港。
长治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五十五里:头前堰(受大湖陂),周四里;中寮堰,周二里;俱由三寮港出入。
维新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五十里:顶港仔堰(即竹仔港堰,周十里,源受三块厝沟)、乌树林堰、崁下堰(俱周四里)、翰林堰、兴成堰(俱周三里)、合吉堰(周二里许,以上俱受雨水),共六口,俱入弥陀港。
仁寿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五分堰(周三里,源受阿公店溪第一支)、港仔墘堰(周二里许,受第二支)、大汫堰(受第三支)、大咸堰(受大汫,俱周五里许)、白眉堰(受大咸,周三里)、月眉堰(受第四支,周二里许)、海底堰(受月眉,周七里)、新围下堰(受第五支,周五里许)、旧围堰(受新围下,周六里许)、新围中堰(受第六支,周四里许)、旧永安堰(受新围中,周六里许)、新围顶堰(受第七支,周五里许)、新永安堰(受新围顶,周六里许,以上十三口,各距县四十五里)、下甲头堰(受雨水,周七里)、顶甲头堰(受下甲头,周四里许,以上二口,各距县四十三里)、下渊堰(受雨水,周四里)、顶渊堰(受下渊,周二里)、粪箕堰(受雨水,周三里,以上三口,各距县四十二里)、下面堰(受雨水,周四里)、知曹堰(受下面,周二里)、姜寮堰(受田水,周四里)、漯底堰(受知曹、姜寮,周八里)、沙仔堰(受漯底,周六里)、草尖顶堰(受雨水,周五里)、草尖中堰(受草尖顶,周五里许)、草尖下堰(受草尖中,周七里许,以上八口,各距县四十里)、大潭官堰(受五里林溪,周五里许)、新顶堰(受雨水,周二里)、草桥堰(受海坪圳,周十二里)、洽心堰(周二里许)、中心堰、湾中港堰(俱受雨水,周三里许,以上六口,各距县二十五里)。全里共堰三十二口。其入弥陀沟者九(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永安、新永安),入万丹仔港者五(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余则彼此流通而已。
半屏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内惟面前堰受大戆圳,余各受雨水而已)。公堰(周三里许,距县二十五里)、新堰(周四里许,距县二十四里)、加埕堰、港仔墘堰、合成堰(俱周二里)、挖仔堰、面前堰(俱周六里)、顶堰(周三里许)、蚝壳堰(周四里许)、亨宝成堰(周二里许,以上八口各距县二十里)。全里堰共十口,俱入万丹仔港。
兴隆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二十里。大道公堰(周二里许)、顺德堰(周四里许),源受雨水,入万丹仔港。
大竹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南方,距城十里许。岩仔堰(周半里许,注盐埕港)、后金顶堰、后金下堰(俱周二里)、林投围堰(周三里许)、前金东堰、前金西堰(各周里许,以上五口均受雨水,注三块厝港)、前金中堰、前金南堰(俱受雨水)、能雅寮后堰(受北畔圳,以上三口各周里许,注前金港)、鲎穴堰(周里许)、堰寮仔堰(周半里许)、中寮堰(受妈祖港陂,周三里)、大林尾顶堰(受北畔圳,周二里许)、大林尾下堰、过田仔堰(俱周半里)、山脚堰(受打鼓山泉,周里许;以上七口,注丹凤澳),全里共堰十六口。
凤山里鱼堰俱在县之西港内。红毛港堰(受曹公旧圳下石桥沟,周八里许,距县十八里)、港口堰(受雨水,周三里,距县十五里)、汫水堰(受二全东圳、港仔墘圳,周三里)、新堰(受大人宫圳,周三里;以上二口,各距县十二里。以上四口,俱在县之东南方)。顺兴堰(受南圳,周里许)、德成堰(受雨水,周里许)、裕昌堰(受雨水,周二里,以上三口,俱在县南十里许)。全里共堰七口,均注丹凤澳。
港东里鱼堰俱在县之东南方。田内堰(受甘棠门陂,周七里,距县三十五里)、大潭堰(受甘棠门陂田内堰,周十二里,距县三十四里)、乌树官堰(受崎仔头泉,周十四里,距县三十三里)、西港堰(受后寮溪,周十里许,距县三十二里)、仑仔顶堰(受后寮溪,周六里,距县三十二里;以上四口,均注南平港)、放索堰(受雨水,周十里许,距县四十里,注新打港),全里共堰六口。
右全邑鱼堰凡九十六口。
官渡(津渡一)
义渡论
(此壬辰八月八日拙稿也。时,李邑侯倡建义渡,是课因以此命题。其自注云:凤山下淡水各溪,每逢夏秋,水深难渡,往来行人,甚苦之。诸生生长于斯,应如何办理方善,幸祥论之,以便釆择焉。嘉此论固不足以当大雅之一粲,然其中颇有与津渡相发明者,故自忘其陋,而附录于此云)。
凤山下淡水各溪,发源于傀儡山瀑,万顷汪洋,倾舄而下,分为数十重,虽地势使然,亦粤民筑坝截围所致也。闻前辈不许截围,欲使山泉顺流而放诸海,不为害于闽庄。惜粤民不肯,几成械斗。因弗果行。遂至溪流浩大,泛滥无常。夏秋霖雨滂沱,积潦骤涨,野水纵横,处处病涉。溪边舟子,编竹筏以待行人,载至中流,始需渡价,多方勒索(有勒至数金者)。贪得无厌。甚而挤人于水(有挤下孤客,任急流滚出外海而坐视不救者),横取衣物,大则殒命,小则伤财。狼子野心,实堪切齿。义渡之设,安可少哉?渡之最要者,曰岭口、曰冷水、曰砖仔窑、曰仑仔顶、曰东港,此皆港东西与邑治往来之要冲,而不容不设者也。他若巴六渡、北势尾、后廍仔、外水哮、五房洲、咸埔仔、中厝渡、顶林仔边、南平渡、新打港、顶下、苦溪,此可设可不设者也。苦溪最险,新打港次之,南平渡又次之。欲设苦溪,须相度地形,移入内港方善。其余如旗尾渡、三张廍、二重溪、番仔寮、西势溪、双溪口、力力渡、客厝渡、排仔路、头港、东海坪、九甲、后寮、姜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此则无害于民而可以不必设者也。今欲取各溪尽设义渡,势有不能,且恐赀费不敷,无能为役。计惟择其要者而先办之,则不外筹款与用人而已。然人可以用附近之人,而款则不可专筹附近之款。何者?以利通邑往来之便而独派彼附近殷实之家,无论揆诸理有所不均,即令勉强顺从,亦恐难以持久。倘其中有一二因人成事、观望不前者,则彼此转相效尤,互相掣肘,而舟子将援以借口,依然故态复萌,因噎废食,势所必至。鄙意窃以为:凤山原有极巨公款,久为海口诸洋行所窃据,十余年来,曾莫有过而问者,则俗所谓「糖抽」是也。盖本邑一年所出笼糖,多则四、五十万,至少亦不下三十万;即就三十万而计之,每糖一笼,抽厘一辨五尖(即民间所谓一尖五辨也,纳大钱十五文,洋行向农民买糖,皆就糖价扣起,藉以私肥,故俗谓之「糖抽」。盖闾阎之隐语也),全年可抽四千五百元(洋行抽此款,辄以修理车路为词,其实全年修理之费,不过数百金而已)。此款若提得来,然后酌置各义渡之田,俾舟子足资事畜,更举二、三历炼公正之人,认真督察,有不率教者,则革而去之,庶法立而弊不生。夫天下非常之事,惟非常人乃能为。「糖抽」之款,公款也;义渡之事,公事也;以无碍之公款,为有益之公事,行见口碑载道,不独士林矣。草野愚生,寡闻孤陋,谨陈鄙见,用献刍荛。
岭口渡,在淡水溪边(县东北三十四里),阿里港往郡经此(渡钱十文)。
冷水渡,在淡水溪边(县东北三十二里),县往阿里港经此(渡钱十文)。以上港西里,系顺和等栈经理。
砖仔窑渡(小竹),在淡水溪边,县东十四里,县治往阿侯、阿里港经此,渡钱六文。协顺、瑞记等栈经理。
仑仔顶渡(港西),在淡水溪边,县东十二里,县治往万丹经此,渡钱六文。董事石蕴山等经理。
东港渡(港西),在淡水溪尾闾,县东三十里,县治往东港经此,渡船一只,渡钱四十文。顺源等栈经理(此港渡夫最坏,闻当时业有成议,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殊为可惜)。
巴六渡(港西),在巴六溪(即九块厝庄边),县东北三十里,县治往阿里港经此,渡钱十文。
北势尾渡(港东),在东溪上游,县东三十二里,县治往粤庄经此,渡钱十文。
后廍仔渡(港东),在东溪中游,县东二十六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六文。
外水哮渡(港西),在西势溪下游,县东二十三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十文。以上三渡,共置义渡田二甲一分五厘,岁收租榖七十八石,系廪生蔡联登经理。
五房洲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上游,镇东南二十五里,县治往东经此,渡钱四文。
咸埔仔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下游,县东南二十七里,顶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
中厝渡(小竹),在中厝溪上游,县东南十八里,县治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以上三渡均系顺源等栈经理。
顶林仔边渡(小竹),在中厝溪下游,县东南二十里,顶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生员黄赞元经理。
右官渡十三处,均系光绪十八、十九两年间李邑侯先后命各神商经理,或捐赀置田,或抽糖米各杂费(此系另抽,非海口「糖抽」之款也),逐月按给渡夫,周而复始。
义渡(津渡二)
二层行渡(文贤),在冈山溪下游,县西北六十七里,县治往郡经此,渡钱无(按此渡工费闻系凤冈书院公款,为院中诸绅创建,年月未详。民间义渡,只此一条)。北属安平县界。
民渡(津渡三)
旗尾渡(港西),在旗尾溪,县东北六十里(旗尾往番薯寮经此),渡钱十文。
三张廍渡(港西),在三张廍溪,县东北四十三里,县治往弥浓经此,渡钱二十文。
二重渡(渡西),在二重溪,县东北四十一里(县往弥浓经此),渡钱二十文。
番仔寮渡(港西),在番仔寮溪,县东北二十八里,阿侯往阿里港经此,渡金十五文。
西势渡(港西),在西势溪上游(六港庄脚),县东二十五里,万丹往粤庄经此,渡钱十五文。
双溪口渡(港西),在西势溪下游,县东二十二里,万丹往沟仔墘经此,渡钱十五文。
力力港(港东),在东溪中游,县东二十五里,万丹往崁顶经此,渡钱三十文。
客厝港(港西),在东溪(力力渡下),县东二十里(万丹往东港),渡钱二十文。
排仔路头渡(港东),在东溪(客厝渡下),县东二十八里,县往崁顶经此,渡钱二十文。
港东渡(港东),在东溪下游,县东南二十八里,顶林仔边往崁顶经此,渡钱十五文。
海坪渡(港东),在东溪尾,县东南三十里,渡船一只,新园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九甲渡(港东),在九甲溪,县东南三十一里,潮州庄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后寮渡(港东),在后寮溪,县东南三十二里,下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姜园渡(港东),在姜园溪,县东南四十二里,下林仔边往水底寮经此,渡钱十五文。
南平渡(港东),在南平港,县东南三十三里,县治往水底寮经此,渡船一只,渡钱五文。
新打港渡(港东),在新打港,县东南四十五里,县治往水底寮经此,渡船一只,渡钱十文。
顶苦溪渡(渡东),在顶苦溪,县东南五十一里,县治往枋寮经此,渡钱五文。
下苦溪渡(港东),在下苦溪,县东南五十九里,县治往枋寮经此,渡钱五文。
番薯寮渡(港西),在淡水溪上游,县东北六十里,旗尾往郡经此,渡钱十文。
大树脚渡(小竹),在淡水溪(砖仔窑渡之北),县东北二十里,大树脚往阿侯经此,渡钱五文。
道爷庄渡(港西),在淡水溪(仑仔顶渡之南),县东十六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六文。
鸟鼻洲渡(港西),在淡水溪(道爷庄渡之南),县东十五里,县治往新园经此,渡钱六文(按:此渡下游五里曰港冈渡,距县二十二里,新园往顶林仔边经此,渡钱十文)。
叶厝甲渡(文贤),在冈山溪尾,县西北六十七里,文贤往郡小路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竹仔湖渡(长治),在冈山溪(二层行渡之东),县北六十二里,大湖往中洲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还辕渡,在还辕港,县西北四十三里,为维新、仁寿往来小路,两岸相距五丈,公设竹筏,以绳牵引,渡钱无。
弥陀港渡(属维新、仁寿二里,北名竹仔港),县西北四十四里,为弥陀港、竹仔港二庄往来小路,渡钱二文。
新港渡(仁寿),在弥陀港口,县西北四十八里,蠘仔寮往乌林投小路经此,渡钱六文。
万丹仔港渡(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在万丹仔港,县西北二十里,桃仔园往蚝仔寮经此,渡钱四文。
漯仔底渡(兴隆),在龙水港,县西北十三里,三块厝往旧城经此,渡钱三文。
丹凤渡,在丹凤澳(属大竹里),县南十里,县治往旗后哨船头经此,渡船九处(盐埕十五,三块厝二十,前金、免钗、能雅寮二十,前镇三十,竹仔港十八,凤山港百文,旗后、哨船头各二十),彼此均可往来,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余详「丹凤澳」条下)。
右民渡三十八处,约记作三十条。
统计全邑津渡(官渡、义渡、民渡)凡五十二处,约记四十四条,以盐埕等九处均在丹凤内也。
桥梁
过港仔桥(港西),在县东北四十里,长丈四,宽六尺,阿里港往弥浓经此,光绪十七年居民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里港西门外,县东北四十里,长丈许,宽四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十二年苏昌修。
崎仔头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九里,长八尺,宽三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十一年职员蓝登辉造。
七星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八里,长四丈二,宽五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元年职员蓝登辉造。
石板桥(港西社口庄之东南),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长丈四,宽五尺,阿侯往何里港经此。
王厝廍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三里,宽长同上,阿侯往阿里港经此。以上二桥均系光绪十一年蓝登辉造。
番仔埔桥(港西),在县东二十二里,长二丈六尺,宽四尺,横跨阿侯溪,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六年曾吉星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侯街南门外,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六尺,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八年曾吉星修。
四分埔桥(港西),在阿侯溪上,县东二十一里,长二丈五,宽四尺许,阿侯往归来经此,光绪十四年曾吉星造。
沟仔墘桥(港西),在本庄沟上,县东二十五里,长三丈五,宽四尺许,万丹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八年庄民修。
滥庄桥(港西蜊仔田水尾、万丹往西势经此),县东二十三里,长八尺,宽三尺。
客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尺许。
头前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三尺。
万丹东门桥(港西里万丹往粤庄经此),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二尺。
万丹陂桥(港西本陂上,县治往万丹经此),县东十九里,长三丈,宽四尺。
田厝桥(港西),在冷水坑沟上,县东十八里,长丈八,宽三尺,仑仔顶往万丹经此以上二桥系一光绪五年、一二十年,副将衔叶清标修。
客厝桥(港西),在客厝沟上,县东十七里,长丈四,宽八尺,县治往万丹经此,光绪二十年郭知高造。
仙公庙桥(港西),在县东二十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四年庄民高标造。
南门陂桥(港东里潮州庄),在县东三十里,长二丈,宽四尺,潮州庄往枋寮经此,光绪五年蔡源兴造。
加钓陂桥(港东潮州庄西),在县东二十九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建造同上。
过溪仔桥(港东新园往过溪仔经此),县东三十里,长二丈余,宽三尺。
东港桥(港东),在港东街西,县东南三十里,长三丈五,宽五尺许,东港往仑仔顶经此,光绪十九年吴磷修。
姜园桥(港东,下林仔边往枋寮经此),县东南四十里,长三丈六,宽四尺。
枋寮桥(港东),在县东南六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坚固异常,枋寮往水底寮经此,咸丰五年义首林万掌造。
芎蕉脚桥(小竹),在芎蕉脚沟上,县东南八里,长二丈四,宽七尺,县治往东港经此,同治十二年杨文生造。
苦苓脚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尺余,顶林仔边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十四年林嘉志修。
溪洲仔桥(小竹,即东畔桥),在陈爷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五,宽三尺,本庄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六年庄民修。
苦苓脚木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二尺,本庄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元年林纯一修。
过沟仔桥(小竹),在顶林仔边隘门外,县东南二十里,长丈三,宽五尺,王公庙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元年武生黄经邦造。
港仔埔桥(一名二坑仔桥),在小竹里港仔埔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六丈,宽五尺,二坑仔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年生员黄赞元修。
阿嗹桥(嘉祥),在县北五十七里,长三丈六,宽四尺二,本庄往大冈山经此,嘉庆七年居民造(又一阿嗹下桥,相距里许,宽长同上,建造同时)。
嘉棠脚桥(嘉祥),在嘉棠脚圳上,县北五十六里,长二丈八,宽四尺,县治往阿嗹经此,嘉庆五年马昌造,同治二年吴辨修。
中甲桥(嘉祥),在中甲圳上,县北五十五里,长丈八,宽四尺,县治往仑仔顶经此。
六甲尾桥(嘉祥),在中甲圳下游,县北五十四里,长丈六,宽四尺,近庄往来经此。
五甲尾桥(嘉祥),在百甲圳上游,县北四十五里,长丈二,宽四尺,阿公店往大冈山经此,道光二十六年生员黄国安造。
二路桥(嘉祥),在百甲圳下游,县北四十三里,长丈四,宽七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元年黄朝清造。
九空桥(北维新、南仁寿),在县北四十六里,长六丈,宽八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二十五年生员蔡修德造。
围随桥(仁寿),在县北四十四里,长丈二,宽五尺,本庄往五甲尾经此,道光三十年曾坎修。
街北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北,县北四十里,长丈六,宽三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一年居民造。
街头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头,县北四十里,长丈二,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时造。
大寮桥(仁寿,一名竿蓁林桥),在县北三十五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五年岁贡生许名扬造。光绪十七年林怀恩修。
五里林桥(仁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长丈许,宽二尺余,阿公店往旗后经此。
楠梓坑桥(观音),在楠梓坑溪,县北二十里,长丈五,宽七尺,县治往郡经此,乾隆三十九年岁贡生郑南全造,道光八年池元亨修,光绪十四年岁贡生苏瑞麟重修。
车埔桥(观音),在楠梓坑街南,县北二十里,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三年陈开基造。
太平桥(观音),在县北十六里,长二丈,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
四安桥(观音),在县北十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今已倾圮。
双空桥(观音),在草潭岸月眉圳上游,县北十二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四年生员郑宣孝造。
后劲桥(半屏),在后劲溪,县西北十九里,长五丈,宽四尺,后劲往楠梓坑经此,嘉庆二十一年杨儒造。
新圳桥(小竹),在曹公新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光绪六年职员蓝登辉造。
旧圳桥(小竹),在曹公旧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六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由水圳总理逐年修造。
双头漏桥(赤山),在双头漏沟,县北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四年郭维枢修。
陂底桥(赤山),在寓潮埔圳尾,县北三里,长四丈,宽六尺,县治往仙草埔经此,光绪十一年郭隆益、张义记同修。
田尾桥(赤山、兴隆),在田尾港上,县西北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县治往旧城经此,道光年间林源成造。
船仔头桥(兴隆),在船仔头港上,县西北十一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旧城小路经此,光绪八年蔡勇独造。
施仁桥(兴隆),在施仁陂水尾,县西十五里,长丈五,宽四尺,旧城往旗后经此,光绪十六年庄众造。
东福桥(大竹),在东门溪上,长五丈余,宽尺许,县治往下淡水经此,同治三年何学洙修。
大竹桥(大竹),在武洛塘上,县东北里许,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德乃嘉往寓潮埔经此,光绪十八年生员陈廷瑞修。
外濠桥(大竹),在外北门濠沟上,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六年重修。
郡南桥(大竹),在外濠桥北数武,长八尺,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创建莫考。
车路桥(大竹),在外濠沟上,县城西北隅,长丈许,宽八尺,新庄仔往赤山经此。
内濠桥(大竹),一名内北门桥,在内北门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十八年街众重修。
攀龙桥(大竹),在县署东偏左仓池侧,长丈许,宽六尺,县治往凤仪书院经此,咸丰六年岁贡生吴奉华造。
石桥(大竹),在玉带沟上游,县治东南隅,长七尺,宽二尺余,往双慈亭经此,光绪十八年居民修。
枋桥(大竹),在玉带沟下游,县治西南隅,长八尺,宽三尺,双慈亭后居民往来经此,光绪十三年王助独造。
西辕门桥(大竹),在县署西偏右库池侧,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西门经此,光绪六年王助董造。
西门桥(大竹),在西门外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海口经此,光绪十年拔贡生张大河造。
南门桥(大竹),在南门外濠沟上,长丈四,宽六尺,县治往前镇经此,光绪九年林元忠造。
■〈鱼逮〉港桥(大竹),在■〈鱼逮〉鱼潭尾,县西九里,长五丈,宽四尺,■〈鱼逮〉港往林竹竿经此。
三块厝桥(大竹),在三块厝港,县西十里,长四十丈,宽五尺,三块厝往能雅寮经此,同治十三年朱明造,亦名凤仪桥。
冈山仔桥(大竹),在县西南六里,长丈许,宽八尺,冈山仔入县经此。
陂腹内桥(凤山),在崎港沟上,县东三里,长丈八,宽八尺,县治往阿侯经此。
土墼店仔桥(凤山),在山仔顶圳下游,县东三里,长丈许,宽八尺,县治往东港经此。
过路窟桥(凤山),在二十四甲圳头,县东二里,长丈许,宽八尺,尚书林入县经此。
竹仔港桥(凤山),在竹仔港上,县南十一里,长二丈五,宽二尺,大人宫往海汕经此。
凤山桥(凤山,一名咸水港桥),在凤山港,县南十七里,长五丈,宽五尺,县治往大林蒲经此,乾隆二十六年郑世英造。
顶石桥(凤山),在大林蒲庄东,县东南二十里,长四丈,宽六尺,大林蒲入县经此,同治十三年陈鹏修。
下石桥(凤山),在石牛椆圳尾(即下石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宽六尺,光绪五年张品修。
右全邑桥梁凡七十七处,其中石桥五十有九、木桥十有三(南门陂、加钓陂、旧圳、芎蕉脚、苦苓脚、港仔埔、枋桥、■〈鱼逮〉港陂、腹内、竹仔港、凤山港、东港、客厝)、竹桥凡五(过溪仔、姜园、沟仔墘、大竹、车路)。其不注者,皆石桥也。
(附)八景(按旧志载:邑治八景内琅峤潮声一景,今归恒辖,应裁;兹依旧志,增补龙岩冽泉一景)
一曰凤岫春雨,在县东南十八里,说见「凤山」条下。
一曰龙岩冽泉,在县西南十五里,说见「打鼓山」条下(互见「池」类)。
一曰淡溪秋月,在县东十里,说见「淡水溪」条下。
一曰球屿晓霞,在县东南六十里,说见「小琉球屿」条下。
一曰冈山树色,在县北五十里,说见「大冈山」条下。
一曰泮水荷香,在县西北十五里,说见「莲花潭」条下。
一曰翠屏夕照,在县东北二十三里,说见「观音山」下。
一曰丹渡晴帆,在县南十里,说见「丹凤澳」条下(亦互见「丹凤渡」条下)。
右全邑八景,前一(丹渡)、后一(翠屏)、左右各三(左凤岫、淡溪、球屿、右龙岩、冈山、泮水),俱为县治名胜。
附录旧志
诸山
朝天岭(即大鸟山岭,今合在「乌山」条下)、大龟文山(地属傀儡山后,非本邑界)、崇爻山、卑南觅山、大乌万山、朝华离山、网翠山、大柴高山、霄马干山、老佛山、琅峤山、沙马矶头山(以上或在山后、或属恒春,均不可考)。
诸溪
西溪(即淡水溪)、二层行溪、冈山溪(二溪分上下游,今合为一)、大泽机北溪、大泽机西溪(二溪今合为一,即南势溪上游是也)、力力溪(即东溪中游)。
诸港
打鼓港(即西港)、硫磺港(即龙水港)、蛲港(今已壅塞,应裁)、鲲身港(今属安邑)、井水港(即后劲溪)、关帝溪(即东港上游,今不另载)、茄藤港(即南平港)、鳖兴港(今不可考)、放■〈纟索〉港(即新打港)。
陂泽
将军陂(即大草陂)、凤山陂(即大桥头陂,今废)、三镇陂(即启隆陂)、三老爷陂(即三爷陂)、乌树林陂(即乌树林堰)、新园陂(今废)、中冲崎陂(即中圳)、许公陂(即闩口埔陂)、盐埕陂(即新陂)、赤山陂(即公爷陂)、竹桥陂(即武洛塘)、仁武庄陂(即总督陂)、后港陂(即九番陂。又按中冲崎陂,或云即中圳,或云已废,未详孰是)。
潭港
莲池潭(即莲花潭)、龟潭(即援剿右陂)、滥尾潭(即金京潭)、井水港(即后劲溪,今引为大戆、白望仔、海坪等圳)、菱角港(今废)、茄冬坑(即五里林溪下游,今不溉田)、冷水坑(今变为沟)。
津渡
硫磺水渡(即漯仔底渡)、小硫磺渡(今已造施仁桥,免渡)、兰坡岭渡(即岭口渡)、阿猴渡(已有番仔埔、四分埔二桥,免渡)、万丹渡(即万丹陂,有桥免渡)、新园渡(即道爷庄渡)、岐后渡(即旗后渡,在「丹凤陂」条下)、蛲港渡(今废)。
桥梁
小店仔桥(即街北桥)、鲫子潭桥(即九空桥)、冈山溪桥(今废)、中冲崎(无桥)、赤山仔桥(即陂底桥,今造石梁)、竹子港桥(即竹仔港桥,今属凤山里)、陂腹内桥、凤山港桥(俱改隶凤山里)、坑仔口桥(今不可考)。
按凤山釆访,似难以他县相例。他县未尝移城,凡旧志所载山川、方位、道里、远近,均能吻合,固可无庸援引。凤山自县治迁移而后,方位犹不甚差(新治距旧治凡十五里,均在全域西南隅,故方位所差较少),至核及远近,则十无一符。若不逐条比对,详纪现在情形,何贵有此番釆访?鄙见以为纂修通志,所关在吏治民生,必先使釆访诸绅不敢率尔操觚,他日志书告成,庶足以信今而传后。若必克期以待,则后此不得不因陋就简矣。兹册新釆者固多,而复述旧志者亦复不少。盖欲使之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亦势之不得不尔也。
正讹(诸山、津渡):一、凤山条下有清水岩一景,注云:灌田百余甲,甲字当改作亩字。又岩西数武,西字当改作南字。又石翁媪一景,注云:在清山岩寺西数武,西字亦当改作南字。一、东港渡原议欲建官渡,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当改入民渡「鸟鼠洲、港冈渡」下。
补遗(桥梁):同安厝石桥,在港东里八老爷庄东,县东南三十里,长二丈七,宽尺余,本庄往潮州庄经此,同治元年赖泰山造。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一日凤山釆访局生员吴士俊缮本。
丁部
规制
城池
街市
廨署
仓廒
营汛
铺递
炮台
险隘
番屯
番社
义冢(附坟墓及养济院)
钱粮
学宫
学额
学田
书院(附试院、奎楼)
义学(附番社义学)
社学
祠庙
城池
县城,在郡南八十里武洛塘山之南,地属大竹里,旧名陂头街,邑新治也(按邑旧治在兴隆里,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庄大田应之,躝县城者再。五十三年事平,始移建于此)。乾隆五十三年,始建竹城,环植刺竹,编棘为篱,聊蔽内外而已。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倡建四门,分为六座。大东曰朝阳,小东曰同仪,亦曰东便,西曰景华,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门曰郡南第一关。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就六门上增建城楼各一,复于四隅筑炮台六座(东北隅、西南隅各一,东南隅、西北隅各二),外浚濠堑(东面即东门溪,余三面即内濠沟,详见本条下),广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一千一百二十丈。咸丰四年,参将曾元福建筑土墙,高八尺,宽二尺,上无雉堞,周如濠之数,墙外仍植刺竹。光绪十八年,墙圯,李邑侯淦命众业户重修。
旧城,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邑旧治也。康熙六十一年署县刘光泗筑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东西南北设四门,左倚龟山,右连蛇山。外浚濠堑,广一丈,深八尺。雍正十二年,知县钱洙奉文环植刺竹,围绕三重。乾隆二十五年,知县王瑛曾,就四门侧增建大炮台四座。道光五年,知县杜绍祁再移旧址,舍去蛇山,全围龟山在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五寸,上有雉堞,周一千二百二十四丈,仍置四门。门上有楼,高四丈二尺,东门曰凤仪,西门曰奠海,南门曰启文,北门曰拱辰。又于四隅建立炮台四座,高一丈三尺,今尚完固。
街市
外北门街(旧志作武洛塘街),在外北门内,逐日为市。
和安街(一名翠桐脚街),在内北门内,逐日为市。
顶横街(一名新打路街),在县署东数武,逐日为市。
县口街(一名石桥仔街),在县署前,逐日为市。
登瀛街,在县署东南数武,逐日为市。
永安街,在西门内,逐日为市。
大庙口街(一名菜市仔、一名柴市仔),在县署南数武,逐日为市。
仁寿街(一名三角通街),在登瀛街角南,五方凑集,地极喧哗,逐日为市。
寅饯门街(一名鱼仔市、一名鸭仔市),在仁寿街东,逐日为市。
大老衙街,在参将署前,逐日为市。
中和街(旧志作中街),在寅饯门街东,逐日为市。
庆安街,在中和街东,逐日为市。
仁和街(一名草店尾街),在大东门内龙山寺前,逐日为市。
下横街,在草店尾街东,逐日为市。
打铁街,在小东门内,逐日为市(以上十五条,俱在县城内,属大竹里)。
过沟仔街,在大竹里,小东门外数武,逐日为市。
能雅寮街,在大竹里,县西南十里,逐日为市。
三块厝街,在大竹里,县西十里,逐日为市。
旗后街,在大竹里,县西十五里,逐日为市。
大道公街(旧志作县前街,又有下街仔、南门口街、大街、总爷口街、北门内街等处,今不作市),在兴隆里旧城内,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
陂仔头街,在兴隆里旧城北门外,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
顶林仔边街,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里,逐日为市。
大林蒲市,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五日一市。
仁武庄市,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逢节为市。
楠梓坑街,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三奶坛市,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下午为市。
角宿市,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逢节为市。
援剿中市,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五里,逢节为市。
右冲街,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后劲街,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桥仔头街(旧志作小店仔街),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逐日为市。
阿公店街(旧志作竿蓁林街),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逐日为市。
半路竹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逢节为市。
五甲尾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五里,逢节为市。
阿嗹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八里,逐日为市。
大湖街,在长治里,县西北六十里,逐日为市。
竹沪市,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逐日为市。
围仔内市,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五里,逐日为市。
潮州庄街,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逐日为市。
嵌顶街,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逐日为市。
东港街,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逐日为市。
下林仔边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逐日为市。
枋寮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逐日为市。
水底寮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逐日为市。
新园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逐日为市。
万丹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逐日为市。
阿候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遂日为市。
阿里港街,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里,逐日为市。
右全邑街市凡四十八条。
廨署(附闽海关、通商、厘金、电报等局)
县署,在县城内,南向,大小五十间。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建。大堂、二堂、三堂、花厅、幕厅、内室,外则头门、仪门——门左福德祠,门右监狱,门内八房办事所,悉如制。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重修一次,增建水心亭,以验圳水之多寡。咸丰三年,逆匪林恭作乱,焚毁县署。是年八月间,代理知县郑元杰复行修葺完固。光绪十九年,李邑侯淦禀请重修(按县署原在兴隆里,旧城内,乾隆五十三年始移建于此)。
县丞署,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原在万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王瑛曾奉文移建阿里港。五十年,复移建于阿侯。年久倾圯,现移住街尾天后宫左,室六间。
巡检司署,在港东里枋寮街,县东南六十里,原在东港,雍正九年移建大昆麓。年久倾圯,又移赁公馆在嵌顶街,再移旧城。同治十六年,乃移枋寮,屋十九间。巡检胡震建。光绪十九年,被风损坏未修,现租民房居住。
典史署,在县署左(原在旧治,乾隆五十三年移此)。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典史谈坤建。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修。咸丰三年,知县郑元杰重修。年久倾圯,现存十间(二堂三间、内房三间、外房三间、厨房一间),系光绪十八、十九两年间典史梁调昌先后捐廉重修。
儒学教谕、训导署,俱在兴隆里旧治北郊,县西北十五里(余见「学宫」条内)。
南路营参将署,在县城南门内,原在旧治城南,乾隆五十三年移建。大小四十八间(头门五间、门外左右各二间、大堂三间、堂左四间、堂右萧曹祠三间、二堂五间、左右两廊各三间、上房五间、左右两廊各二间、官厅五间、厨房四间),咸丰三年被贼焚毁,四年参将曾元福奉文修葺。光绪十九年,参将叶承辉重修。署前为洗马池。
下淡水营都司署,在港西里烟墩脚埔,县东北三十里(原在山猪毛隘口,有营盘,环植刺竹,南北二门,设炮台二座。雍正十一年,发帑建。历任武职捐俸重修。咸丰七年,被水冲坏。十年,都司陈光辉重修。同治十年,复遭水灾倒成平地。光绪十一年,禀请移建于此)。光绪十一年,都司郭清远建。大小十五间(头门、大堂、内室及左右两廊各三间)。十八年,被风损坏,都司赵菊初修。
中军守备署,在参将署东数武(原在旧治参将署前,道光二十八年移此),旧为台募公厅,大小九间,创建莫考。道光二十八年,改作衙署。光绪十八年,守备王得凯修,增建后房一间,凡十间。
闽海关,在大竹里旗后码头,县西南十五里,屋二十间,光绪十三年抄民房入官。
厘金局,亦在旗后码头,屋十八间,光绪十二年,武弁吴元德建。
税务司,在大竹里哨船头(打鼓山麓),县西十五里,屋十四间,同治八年,英商张怡记建。
电报局,在大竹里哨船头(打鼓山麓),县西十五里,屋十二间,光绪六年,武弁江若震建,驻兵三名。
仓廒
仓廒,在县署后,计十间,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建。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修。咸丰三年,知县郑元杰重修(光绪十四年圯)。
义仓,在凤仪书院照墙内左廊,平列九间。同治十二年劝捐民榖六千余石,董事生员王应运监理。今颗粒无存,仓亦倒坏。一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屋五间,同治十二年劝捐民榖三千五百余石,内除粜卖民间得银二千二百四十七元四角四瓣、置田六宗外,现存银一百七十一元四角四瓣、榖二百九十二石,交董事生员陈崇管理。
营汛(附塘〕
南路营额设战兵六十五名,守兵一百零一名,稿字识九名,号令手三名,内分配各汛、塘、站、局外,统归存城汛管辖。无营盘,皆散住在东岳庙(即六将庙)、火药库及火房公厅(即内北门街天后宫)等处。
下淡水营,在港西里烟墩脚埔,县东北三十里。旧额:设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外委三员、额外二员、马兵六名、战兵三百四十八名、守兵二百三十五名。同治八年四月奉文裁兵加饷,拟留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三员、额外一员、马战兵四名、步战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一百九十六名。光绪三年五月,奉前镇宪张裁汰疲弱战兵四十四名、守兵八十三名,并陆续事故外,现在实存步战守兵一百二十六名,作为定额,分派下淡水各汛防驻札外,余悉在营(按下淡水亦无营盘,旧营在山猪毛隘口,周二里许,环植刺竹,开南北二门,设炮台两座,自咸丰七年以后,频遭水患,已变邱墟矣)。
防军营,在港西里西瓜园庄东(营地旧在南太武南坪山顶,光绪十二年镇海中营统领陶茂森驻札,抚番开垦,至光绪十九年七月,被隘寮溪水冲坏,乃移于此),县东北四十二里,垒石为墙,周二里许,驻统领一员、兵二百名。
防军营右哨(俗呼鸟松脚营),在港东里大阮口山麓,县东四十五里,光绪七年造营房十五间,缭以石墙,周半里许,驻正哨官一员,兵四十名。一在港东里潮州庄街三山国王庙,护室六间,县东三十里,光绪七年驻副哨官一员、兵四十名,今仍之。一在港西里万丹街天后宫,护室(疑有脱字),县东二十里,驻兵二十名,统归潮州庄街副哨管辖。
石头营,在港东里三条仑岭,县东五十里,同治十三年,屯兵于此。现驻都司一员、兵二百名(内分札归北门、力里社、树林口、浸水营、出水陂等处,各驻兵三十名,惟大营五十名,合二百名)。
打鼓山营,在大竹里打鼓山大棚顶,县西十五里,周里半。营房七十四间。光绪九年统领张福胜造。十七年副将万国标修。现驻副将一员、兵五百名。
南路营存城汛,在县城火药库内,屋三间,咸丰四年参将曾元福建。光绪十九年千总陈春元修。驻千总一员、兵一百十五名。
协防塘,在参将署内,驻额外一员、兵六名。
旧城汛,在兴隆里旧城内大道公街,县西十五里,租民房两间,驻千总一员、兵四名。
攀桂桥汛,在小竹里大树脚庄,县东北二十里,租民房三间,驻把总一员、兵四名。
坪仔头塘,在小竹里坪仔头庄,县东九里,租民房,驻额外一员、兵一名。
观音山汛,在观音里楠梓坑街,县北二十里,屋六间,驻把总一员、兵四名。
石井塘,在观音里援剿中庄,县北三十里,屋六间,驻额外一员、兵一名。旧营地在湖仔内庄南,今废。
阿公店汛,在仁寿里阿公店街,县西北四十里,旧有营盘,今废。现租民房三间,驻把总一员、兵四名。
枋寮汛,在港东里枋寮街,县东南六十里,屋二十二间,同治十二年巡检司胡震建。光绪十九年,被风损坏,现租民房。驻额外一员、兵二名(以上九处,属南路营辖)。
下淡水营存城汛,在港西里烟墩脚埔,县东北三十里,驻外委一员、兵四名。
阿里港汛,在港西里阿里港街,县东北四十里,屋九间,驻把总一员、兵六名。
九块厝塘,在港西里九块厝庄,县东北三十里,驻兵一名。
阿侯汛,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屋二间,驻把总一员、兵十名。
万丹汛,在港西里万丹街,县东二十里,旧有营盘,今废。现租民房五间,驻千总一员、兵六名。
新园塘,在港西里新园街,县东二十里,旧有营盘,同治六年被水冲坏,现租民房二间、驻额外一员、兵二名。
潮州庄汛,在港东里潮州庄街,县东三十里,租民房五间,驻外委一员、兵五名。
东港汛,在港东里东港街,县东南三十里,屋六间,驻外委一员、兵五名(以上八处,属下淡水营辖)。
冈山汛,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旧为冈山营营盘在焉,今废。现移营外,茅舍三间、驻千总一员、兵四名。
半路竹塘,在维新里半路竹市,县西北五十五里,租民房,驻兵一名,冈山汛辖。
大湖塘,在长治里大湖街,县西北六十里,租民房,驻兵三名,冈山汛辖(以上三处,属台南府城守营辖)。
水师汛,在大竹里旗后街,县西南十五里,屋四间,驻把总一员、兵四名。(一在港东里东港街,县东南三十里,租民房二间,驻千总一员、兵六名。一在小琉球屿白沙尾澳,县东南六十里,光绪三年屯兵于此,现驻水师汛官一员、兵二十四名(以上三处属台东右营辖)。
铺递(即驿站)
凤城铺,在参将署内,西北距阿公店铺四十里,东南距东港铺三十里;铺司一名、铺目一名、铺兵六名,南路营辖。
阿公店铺,在仁寿里阿公店街,县西北四十里,北距府治四十里,南距凤城铺四十里;铺目一名、铺兵六名,南路营辖。
东港铺,在港东里东港街,县东南三十里,西北距凤城铺三十里,东南距枋寮铺三十里;铺司一名、铺兵六名,下淡水营辖。
枋寮铺,在港东里枋寮街,县东南六十里,西北距东港铺三十里,南距恒春枫港铺三十七里;铺司一名、铺目一名、铺兵五名,南路营转。
炮台(附军装房、火药库、演武亭)
炮台,在大竹里打鼓山大棚顶,县西十五里,周二里许,营房二十七间,大炮四尊,光绪元年副将王福禄造。
一在临港扼要处,周里许,营房八间,大炮两尊,光绪元年副将王福禄造。
一在旗后山岭,县西南十五里,周里半,营房二十二间,大炮四尊,光绪元年副将王福禄造。
军装房,在打鼓山营侧,光绪九年统领张福胜造,计八间,十七年副将万国标修。
火药库,在县城中军衙右(原在旧治参将署营盘后,乾隆五十三年移此),计八间,环植刺竹,外浚沟渠,周里许,咸丰三年被逆截水灌坏,四年参将曾元福修。光绪十八年被风损坏二间,现存六间,十九年守备王得凯重修。
演武亭,在县治西郊,大小十四间,前为演武厅,厅外平埔,即较场地。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建,年久倾圯,椽瓦无存,只余较场埔而已。
险隘
一在山猪毛口隘寮社(港西),县东北四十里。
一在南太武南坪山麓漏陂社(港西),县东北三十七里。
一在昆仑坳山麓加藤社(港东),县东三十五里。
一在嘉早山麓力力社(港东),县东三十七里。
一在三条仑岭放索社(港东),县东南四十五里。
以上五处,原各设隘首一名,今裁。
番屯
新港屯,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驻外委一员、兵三百名。
搭楼屯,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七里,外委一员、兵三百名。
放索屯,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外委一员、兵三百名。
尖山屯,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驻外委一员、番兵一百名。
以上四屯,驻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统归台南分府辖。
番社
网社、大口社、红目社、墩仔社、施武郡社、万年笼社、北弃社、内满社、摆月社、兰汝社、一票仔社、施武内社、屠古物社、山猪毛社、山毛孩社、万里笃社、山无仑社、加六堂社、松松社、八丝力社、礁老其难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腊社、心武里社,山里留社、锡干社、毛丝丝社、阿律社、施率腊社、礁网曷氏社、加笼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难社、务朗逸社、陈阿难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锡干社、昆仑坳社、乌鸦石社、内社、加走山社、加蚌社、本地社(即粪箕社)、顶望仔立社、下望仔立社、加磅社、陈阿修社、沙里老社、北力力社、加无朗社、古阿仑社、浮圳鹿社、摆律社(一名排力、一名拜律)七脚亭社(即七家陈)、力里社(即立里社)、割肉社、董的社、率芒大社(即知法社)、南屏社、心麻社、沙那谷社、武吉社、大笼坳社、吧郎社、草山社。
义冢(附坟墓及养济院)
一在武洛塘山(大竹),县北半里许,鱼鳞迭葬,已无隙地(建置莫考)。
一在冈山仔埔(大竹),县西南六里,周里许,嘉庆二十三年庄公漏置。
一在篱仔内大埔(大竹),县西南七里,周二里许,嘉庆二十年陈云起置。
一在篱仔内庄南(大竹),县西南七里,纵里许,横二十丈,嘉庆二十年陈云起置。
一在旧城西蛇头埔(兴隆),县西北十七里,纵里半,横里许,雍正十二年知县钱洙置。
一在灰窑仔埔(兴隆),县西北十七里,纵里许,横半里许,乾隆五十三年守备庄锡舍置。
一在石烛埔(兴隆),县西北十六里,周二里许,嘉庆年间洪麟生置。
一在顶林仔边(小竹),县东南二十里,纵里许,横半里许,乾隆年间刘振汉置。
一在南梓坑埔(观音),县北二十里,周二里许,咸丰九年生员郭对扬置。
一在梓官庄西道爷埔(仁寿),县西北三十里,纵九十丈,横三十三丈,建置莫考。
一在前锋庄廍亭埔(仁寿),县西北四十一里,周里许,建置莫考。
一在前锋埔(仁寿),县西北四十里,周二里许,道光三十年王吉安置。
一在后协埔(仁寿),县西北四十里,纵里许,横半里许,咸丰十年黄宝藏置。
一在围仔内老大埔(文贤),县西北六十七里,纵里半,横半里许,建置莫考。
一在加足庄仑仔顶埔(港东),县东四十里,纵二里许,横半里许,乾隆五十九年张石港置。
一在潮州庄打铁店埔(港东),县东三十里,纵里许,横半里许,乾隆五十九年张石港置。
一在北势廍刺仔脚埔(港东),县东三十三里,周四里许,乾隆二十五年曾发生置。
一在仑仔顶埔(港东),县东三十一里,纵里半,横里许,道光十年洪晋成置。
一在溪洲庄西(港东),县东三十里,纵三里,横里许,道光二十一年陈山知置。
一在新庄埔(港东),县东三十五里,纵里半,横半里许,咸丰元年黄宽记置。
一在东港蚝壳堆埔(港东),县东南三十里,周二里许,道光三十年郑朝置。
一在过港仔埔(港西),县东北四十二里,纵二里许,横半里许,咸丰元年蓝见元置。
一在阿侯铜锣埔(港西),县东二十一里,纵里许,横半里许,建置莫考。
一在万丹后壁埔(港西),县东二十里,纵四里许,横里许,嘉庆八年谢南置。
坟墓
寗靖王墓,在长治里竹沪庄(即湖内庄之南),墓后有檨仔林,俗呼寗靖王宅。
黄节孝妇墓,在凤山里港仔墘庄。
唐节孝妇墓,在港西里深水仔庄牛椆湖山。
养济院
养济院,在县治西郊较场埔边,屋六间,嘉庆年间王勇建。
钱粮
上则田七百十三甲六分零九毫六丝三忽四微,年征银一千七百六十一两五钱三分六厘八毫一丝八忽二微。
中则田七千九百零三甲五分五厘一毫一丝九忽三微,年征银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五两七钱五分二厘三毫七丝六忽八微。
下则田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一甲四分六厘六毫六丝一忽一微,年征银二万二千六百七十二两零四厘九毫一丝四忽二微。
下下则田七千七百二十六甲二分零四毫六丝二忽,年征银一万零二百八十七两七钱九分三厘七毫六丝六忽四微。
上则园一百八十五甲二分八厘八毫五丝一忽,年征银三百七十四两零六分一厘九毫二丝六忽二微。
中则园三千七百五十五甲一分二厘零五丝四忽二微,年征银六千二百五十两零一钱四分二厘七毫九丝三忽九微。
下则园一万零五百九十九甲一分一厘五毫四丝二忽一微,年征银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三两二钱零五厘五毫零二忽七微。
下下则园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七甲七分四厘三毫七丝三忽二微,年征银一万三千三百七十六两九钱六分六厘七毫二丝九忽八微。
平等沙田四千一百二十四甲一分九厘一毫九丝二忽八微,年征银二千二百六十八两三钱零五厘五毫六丝零四微。
次等沙田三百三十七甲六分零一毫八丝六忽四微,年征银一百四十八两五钱四分四厘八毫二丝零一微。
下等沙田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五毫三丝八忽二微,年征银二十九两四钱四分七厘六毫七丝六忽。
平等沙园五千三百三十三甲七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四微,年征银二千三百四十六两八钱六分五厘三毫九丝二忽九微。
次等沙园二千三百七十二甲四分二厘四毫三丝六忽,年征银七百八十二两九钱零三丝八忽八微。
下等沙园一千零五十九甲一分八厘二毫五丝八忽九微,年征银二百三十三两零二分零一毫六丝九忽五微。
通县二十八里;共田三万四千五百一十五甲八分六厘一毫二丝三忽二微,园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二甲六分六厘零一丝三忽八微,年计征银九万零六百两零五钱四分八厘四毫八丝五忽九微。
附录四则三等田园每甲征银额数
上则田征二两四钱六分八厘五毫。
中则田征二两零一分九厘。
下则田征一两六钱六分五厘。
下下则田征一两三钱三分二厘。
平等沙田征五钱五分。
次等沙田征四钱四分。
下等沙田征三钱三分。
上则园征二两零一分九厘。
中则园征一两六钱六分五厘。
下则园征一两三钱三分二厘。
下下则园征一两零六分五厘三毫。
平等沙园征四钱四分。
次等沙园征三钱三分。
下等沙园征二钱二分。
右自光绪十四年起,照一条鞭征收;每银一两,另加平余补水二钱五分。内如上、中、下、下下各则田园,奉部覆准照征。其沿山、沿海、沿溪之沙田、沙园,原请与垦荒未熟之地暂缓升科。嗣查此项田园,收成微薄,虽难按则科征,而与垦荒未熟者究有不同。酌定平、次、下各三等,按照内地同安县不配米各条征则,酌拟平等沙田每甲征银五钱五分、次等四钱四分、下等三钱三分、平等沙园每甲征银四钱四分、次等三钱三分、下等二钱二分,永为定例。
学宫
圣庙,在旧治北郊(兴隆),县西北十五里,大小二十四间(大成殿三间、大成门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礼乐器库各六间),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杨芳声建。风雨损坏,四十三年知县宋永清复建。五十八年知县李丕煜修。乾隆二年本县兵马司指挥施世榜修。大抵瓦屋数椽,规制未备。十七年知县吴士元重建。岁久倾圯。光绪元年,训导叶滋东再行募建,至三年落成。中为大成殿,东西庑,前为大成门,又前为棂星门,两旁为义路、礼门坊,殿后为崇圣祠。庙前有莲花潭天然泮池。凤山对峙,屏山左拱,龟山、鼓山右辅,形家称为人文胜地。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平列九间(享堂三间、左右官厅房各三间),康熙四十三年知县宋永清建,同治四年训导衔陈天奎重建。
明伦堂,在圣庙左,大小十六间(明伦堂三间,头门七间、左案牍祠三间、右福德祠三间,后为教谕宅),乾隆十七年知县吴士元建,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重建。
朱子祠,在崇圣祠左,平列七间(中享堂三间、左右辅舍各二间),乾隆十一年知县吕锺琇建,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重建,祠租三十六石。
奎楼,在崇圣祠右,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建,高三丈,深广各一丈四尺八寸。
名宦祠,在大成门左,享堂三间,乾隆十七年知县吴士元建,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重建。
乡贤祠,在大成门右,享堂三间,乾隆十七年知县吴士元建,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重建。
教谕宅,在明伦堂后,屋十五间(正宅七间、左右学舍各四间),乾隆十一年知县吕锺琇建,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重建。
训导宅,在乡贤祠右,屋十四间(正宅三间、后进三间、右畔学舍五间、头门三间)乾隆十七年知县吴士元建,光绪三年训导叶滋东重建。
以上俱在学宫之内,总绕围墙,前高七尺二寸,后高八尺七寸,周一百二十二丈四尺。
学额
康熙二十五年,题定岁进文武童各十二名,科进文童十二名,拨入府学无成额,廪膳十名,增广如之;岁贡二年贡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名数如前。道光年间,加廪、增、附,广额各三名,计廪膳十三名,增广如之,文童十五名,武童仍旧。咸丰年间,再加廪、增文武童广额各二名,计廪膳十五名,增广十五名,文童十七名,武童十四名,文童拨府五名,武童拨府九名。光绪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文童五名,拨府三名。十六年,蒙宫保爵抚宪刘会同闽浙总督部堂卞,奏准全台学额,凤山悉仍其旧。
学田
一在赤山里,下则田(旧志作下则园,今变为田)二十甲,年收租谷一百二十一石七斗四升(旧志作一百零一石四斗五升,今加二十石零二斗九升),康熙二十六年教谕黄赐英置(此项租粟存为圣庙香灯及诸生月课、饭食、奖赏等费)。
一在嘉祥里,下则田(旧为园,今变田)二十甲,年收租粟一百六十石(旧志作九十六石六斗,今加六十三石四斗),康熙二十六年教谕黄赐英置(此项租粟存为圣朝及学署、学舍修理等费)。
一在兴隆里硫磺,水田九十甲,年收租粟四百三十五石二斗。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宋永清置(按旧志载此田年所收粟,除正供及所费外,以首贡廪生掌其事,估其价值,上下相承充为修理圣庙、义学等费,近归儒学掌管,已为成例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魏)曹操
周天游 辑注
宋·彭百川
宋·罗大经
明·谢榛
(清)刘献廷
周·程本
(宋)范成大
清·杭世骏
清·恽格
清·王原祁
元·程端礼
顾诚
李密
明·陈沂
清·台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