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二十一-水经注疏
卷二十一
○汝水
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
(守敬按:《山海经》?《海内东经》?,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县西南,入淮极西北。毕沅以西字断句,郝懿行西南连读。此本《山海经》而但作西,准以水道,当作西南为合也,详见下。)
《地理志》曰:出高陵山,
(守敬按:见汝南郡定陵县下。《续汉志》刘《注》引《地道记》同。)
即猛山也。
(守敬按:《淮南·?形训》,汝出猛山。?《御览》六十三引《春秋说题辞》同。?高《注》,猛山,一名高陵山。在汝南定陵县。)
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
(朱《笺》曰:《汝州志》,大盂山在鲁山县西五十里。山顶低洼,四围若城。赵云:按朱氏以鲁山县笺鲁阳县,大缪,《汉志》,鲁阳县有鲁山,古鲁县,未尝以鲁山名县也。至唐初始改县曰鲁山,至今因之。守敬按:杜氏《释例·水名》内,《山海经》郭《注》并止言,出南阳鲁阳大盂山。《隋志》,鲁县有大义山。义、盂音近。朱氏引《汝州志》释大盂山,非以鲁山县释鲁阳,赵议之,非也。鲁阳,县见《氵蚩水》篇。)
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也。
(守敬按:见《说文》。庐氏县,详《澡水》篇)
《博物志》曰:汝也燕泉山,
(守敬按:见《志》一。)
并异名也。
(守敬按:《经》称天息,《注》云高陵、猛山、大盂还归、燕泉,并异名。盖如伊水,或言出蔓渠,或言出上魏,或言出熊耳,郦谓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惟《汉志》高陵山在定陵,去鲁阳卢氏甚远,不得与鲁阳卢氏之山为一。然观《志》云,汝水出定陵,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定陵、新蔡并在汝南郡,何得云过郡四?又自定陵至新蔡,不过数百里,何得云行千三百四十里?不知班氏断水得系汝水於定陵矣。以汝水所过所行核之,志文当本在南阳鲁阳下。自汉世传抄,即错入汝南定陵下,?详见馀《晦明轩稿》。?故高诱已为所惑,王隐亦然。郦氏盖见其不合,故但引作出高陵山,不标郡县,与下举世闻名南阳鲁阳、弘农卢氏异也。郦以为高陵山即猛山,证之《括地志》,汝水出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元和志》,汝水出鲁山县西一百五十里天息山,一名伏牛山。唐鲁山县即古鲁阳,是高陵山即《经》之天息山,在鲁阳之西,即卢氏之东,亦即《经》梁县之西南。相其地,正大盂山之所在。《水道提纲》,汝水东北流百馀里,方经天息山。《一统志》,大盂山在鲁山县西五十里。盖各指山之一处言之耳。)
馀以永平中,蒙除鲁阳太守,
(会贞按:《北史》本传,於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下言,後试守鲁阳郡。据此《注》,知後字指永平中。乃《明一统志》本《北史》为说,不考此《注》,谓守郡在景明中,误。《清一统志》亦沿其误。《名胜志》景明、永平两存之,尤误。据《地形志》,此郡太和二十二年置。至永安中,属广州,非南广州之鲁阳郡也。)
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讠志
(会贞按:《名胜志》引作志。)
参差,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迳见,
(朱迳作遘,赵同,全、戴改。会贞按:郦氏原序云,自献迳见,又《漯水注》亲所迳见,《渭水注》述行涂迳见,《氵反水注》既在迳见,皆其词例同者。《名胜志》引作遘,亦误。)
不容不述。
(会贞按:郦书载北方之水綦详,较《水道提纲》远过之,知所据必有精密之图。此条云云,则当永平时绘图,均经官司实验,而此篇所叙,则道元所目击也。)
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黄柏谷,
(赵据何焯说,改黄作蒙,全、戴改同。守敬按:非也,说见下。今水出嵩县西南分水领。)
严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
(守敬按:段玉裁云,此《说文》出卢氏还归山所由也。)
其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
(守敬按:《方舆纪要》,太和城在伊阳县西南,後魏时筑,西魏得其地,置兵为防御之所。在今嵩县南太和山下,名太和保。)
又东流迳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
(朱脱松列二字,赵据吴本增,戴有。守敬按:明抄本、黄本有此二字,《名胜志》引同。)
筠柏交荫,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
(朱《笺》曰:《神仙传》,尹轨,字公度,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识纬。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华,日三合许。年数百岁,腰佩漆竹筒十数枚,中皆有药,言可辟兵疫。又能销铜为银,销锡为金。後到太和山中,仙去。会贞按:朱《笺》引《神仙传》,不言何时到太和山。考《御览》八百十二引《神仙传》,光熙元年,公度到南阳太和山中。光熙为晋惠帝年号,称南阳,则是鲁阳之太和?岳?山,非武当之太和山。盖晋时,鲁阳属南阳,武当则属顺阳也。郦氏系公度事於此,至确。乃近《武当太和山志》搜入公度事,失之。又《注》云,公度栖神处,是指《神仙传》之太和山,不得略太和山之名。且《氵蚩水》篇言尧山在太和山太和城东北,明因太和山太和城已见此文,故彼篇不详述。此上既叙太和城,不应遗太和山,当有脱文。《隋志》,鲁县有和山。?夺太字。?《唐志》,伊阳有太和山,皆此山也。在今嵩县南。)
又东尧山西领下,
(守敬按:山见《氵蚩水》篇。)
水流两分,一水东迳尧山南,为氵蚩水也,
(守敬按:氵蚩水与汝水隔山,不通流,郦氏谓汝水居尧山,分为氵蚩水,盖因氵蚩水亦迳尧山也。)
即《经》所言氵蚩水出尧山矣。
(守敬按:见《氵蚩水》篇。)
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
(朱《笺》曰:孙云,按上文当作黄柏谷。赵云:按何焯云,以下文观之,则上文黄字亦当作蒙。守敬按:孙、何说皆误合黄柏、蒙柏为一谷,不知有必不可合者。黄柏谷在大盂山,蒙柏谷在尧山,一也。黄柏谷为汝水所出,蒙柏谷为汝水所历,二也。《注》叙黄柏谷,以严鄣深高四语状之,叙蒙柏谷,则状以左右严岫争深四语,三也。二谷判然各别,当仍原文作黄、作蒙为是。)
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阴渚,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历长白沙口,狐白溪水注之。夹岸沙涨若雪,因以取名。其水南出狐白川,北流注汝水,
(会贞按:今有一水,出伊阳县南普救关下,北流入汝,疑即狐白溪水也。)
又东北趣狼皋山者也。)赵以上汝字断句,水上增汝字,属下文。戴增汝水二字。会贞按:《注》例,不必增。狼皋山见《伊水》篇。)
东南过其县北。
(会贞按:据水道先东北流,过县西,而後东南流,过县北。)
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也。
(守敬按:《河水注》,以孟门为河之巨??,此峡乃汝之险隘处故有汝??之称。《名胜志》,伊阳县东十里有紫罗口,昔禹所凿汝水东出者也,当即此。)
东历麻解城北,
(守敬按:《左传·昭四年》,吴伐楚入麻。《史记·吴世家·索隐》,即襄城县,故麻城指此,但与杜《注》楚东鄙邑稍不合。《括地志》,在梁县界。《元和志》,在县西南。在今汝州西南。)
故曼阝乡城也,谓之蛮中。
(会贞按:《汉志》,新成蛮中,故戎蛮子国。《续汉志》,新城有曼阝聚,古曼阝氏今名蛮中,《左传·昭十六年》,楚杀戎蛮子。刘昭引作曼阝子。曼阝、蛮古字通,曼阝聚即曼阝乡,曼阝氏即蛮氏也,互见《伊水》篇。)
《左传》所谓单浮馀围蛮氏,蛮氏溃者也。
(守敬按:见哀四年。)
杜预曰:城在河南新城县之东南,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
(会贞按:《左传·成六年》,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杜《注》,蛮氏,戎别种也。河南新城县东南有蛮城。郦氏引杜说,接云,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似以戎蛮为一。然考《释例·戎地》内,伊雒之戎,杂居雒水、伊水之间者,河南雒阳县西南有戎城。《释例·蛮城》内,陆浑蛮氏、戎蛮蛮氏,二名,河南新城县东南有蛮城。则二者各别,此叙蛮氏城,伊洛之戎四字,乃连言之。)
俗以为麻解城,非也,
(戴删非也二字。守敬按:郦氏每斥俗说之非,全书可覆按也。全、戴独於此删非也字,何邪?)
盖蛮、麻读声近故也。
汝水又迳周平城南。
(会贞按:《地形志》,汝北郡石台有平州城,州、周古通,平州、周平各,疑《地形志》误倒。盖志本作州平,後人不知州通周,以州平为不辞,遂臆乙作平州耳。在今汝州西南。)
京相?曰:霍阳山在周平城东南者也。
(守敬按:山见下。)
汝水又东,与三屯谷水合,水出南山,北流,迳石碣东。
(朱碣讹作?曷,赵、戴改?曷作碣,与下同。会赠按:明抄本、黄本并作碣。)
柱侧刊云河南界。
(会贞按:河南下,疑本有南字,与下洛阳南界对。)
又有一碣,题言洛阳南界。
(会贞按:《环宇记》,洛阳界碑在旧临汝县西八十里。或即此,当在今伊阳县境。)
碑柱相对,既无年月,竟不知何代所表也。
(会贞按:《氵寇水注》北平县界,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又《金石录》载汉延熹四年河东地界石记,是後汉时定界处甚多,此二碣或亦後汉所立,然考汉、魏、晋、後魏并有河南、洛阳二县,其界当同。故郦氏不能定为何代所表也。二碣,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其水又北流,注于汝水。
(会贞按:水在今汝州西南。)
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
(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梁县有广成泽。《御览》七十二引《河南图经》,泽在梁县西四十里。《元和志》亦云,在县西四十里,周回百里。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泽在新城县界黄阜。盖此泽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县境也。《舆地广记》,避梁讳,改曰广润河,在今汝州西北。)
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民。
(守敬按:安帝以下,范《书·安帝纪》文。《续汉志》新城有广成聚。刘《注》有广成苑。《舆地广记》,梁县西有广成泽,後汉作苑,为游猎之地。)
元初二年,邓太後临朝,邓骘兄弟辅政。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寝?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材之用,无或可废,作《广成颂》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
(朱囿讹作圃,赵据黄本改。戴作囿。会贞按:明抄本作囿。)
营于南郊。右{?目}三涂,
(守敬按:三涂见《伊水》篇。)
左枕嵩狱,
(守敬按:《融传》枕作概,误。嵩狱即太室,见《颍水》篇。)
面据衡阴,
(守敬按:衡山见下文。)
背箕王屋,
(赵箕作基,守敬按:《传》作箕背。王念孙谓当为背箕,箕,读为基。考宋本《环宇记》引《广成倾》作背基,王屋见《济水》篇。)
浸以波、溠,
(守敬按:波水见《氵蚩水》篇,溠水见《?水》篇。)
演以荥、洛。
(守敬按:演,《传》作夤。荥播见《济水》篇,《洛水》篇见前。)
金山、石林,
(守敬按:金山即金门山,见《洛水》篇,石林即大石山,见《伊水》篇。)
殷起乎其中。神泉侧出,
(守敬按:神泉疑即下温泉。)
丹水、涅池。
(守敬按:《丹水》篇见前,涅水见《湍水》篇。)
怪石浮磬,??于其陂。
(朱《笺》曰:马融上《广成颂·序》云,陛下履有虞??之孝,外舍诸家,每有忧疾,圣恩普劳,遣使交错,稀有旷绝。时时宁息,又无以自娱乐,殆非所以逢迎太和,裨助万福也。臣愚以为方涉冬节,农事间隙,宜幸广成,览原隰,观宿麦,劝收藏,因讲武校猎,使寮庶百姓复尸旄之美,闻钟鼓之音。全云:按马融托于安不忘危之义,而实则导君以游猎。观延熹六年陈蕃之谏,则知融之佞。守敬按:元初以下范《书·马融传》文)
桓帝延熹元年,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
(守敬按:范《书·桓帝纪》,延熹元年,校猎广成,遂幸上林苑。六年,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上林苑。此云元年幸函谷关,当本他家《後汉书》,此新安之函谷关见《谷水》篇。)
其水自泽东南流,迳温泉南,与温泉水合。
(守敬按:《通鉴》梁中大通五年,魏主狩于嵩阳,遂幸温汤。胡《注》谓即梁县之温汤。《唐书·玄宗纪》称广成汤,以温泉近广成泽也。《环宇记》,温汤在梁县西四十里。今温泉在汝州西六十里。《主舆纪要》谓一名皇女汤,非也。皇女汤见《氵蚩水》篇,在今鲁山县西。)
温水数源,
(朱数作殷,《笺》曰:一作数。赵云:殷,盛也,字不误。戴作数。守敬按:明抄本作数。《环宇记》引此同,《名胜志》亦同。赵不知殷为误字,曲为之说,疏矣。《明一统志》,源有九眼。)
扬波于川左,
(守敬按:川指广成泽水,泽水东南汉,迳温泉南,是温泉在泽水之左也。)
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
(朱讹作池,赵据《环宇记》引改拒,戴改同。)
方塘石沼,
(朱脱方塘二字,赵据《环宇记》引增,戴增同。)
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
(守敬按:水在今汝州西入汝。)
汝水又东,得鲁水口。水上承阳人城东鲁公陂。
(会贞按:《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淮南·览冥训》谓之鲁阳公,盖即此鲁公,而陂及水皆取以为名也。)
城,古梁之阳人聚也,秦灭东周,徒其君于此。
(守敬按:《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灭东周,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汉志》本之,梁县下云,阳人聚,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注》下载秦灭西周事,称《地理志》云,此不举所参据者,以东周灭徙事详史篇,故不具也。《地形志》,汝北郡初治阳仁城。仁、人古通。《括地志》,阳人故城在梁县西四十里。在今汝州西。)
陂水东南流,合于涧水,
(朱、于作乎。《笺》曰:宋本作于。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于。)
水出北山,
(朱北讹作兆,赵据黄本改,全、戴作北。守敬按:明抄本作北。)
南流注之,又乱流,注于汝水。
(守敬按:水俱在今汝州西。)
汝水之右,有霍阳聚。
(守敬按:范《书·祭遵传》注,霍阳聚在汝州西南。乃《方舆纪要》谓在州东南二十里。《一统志》亦云,在州东南。据此《注》,霍阳山水迳霍阳聚东,梁城西,梁城尚在汝州之西南,则霍阳聚不得在州东南也。)
汝水迳其北,东合霍阳山水,水出南山,杜预曰:河南梁县有霍山者也。
(守敬按:《左传·哀四年》杜《注》作霍阳山。《续汉志》,梁县有霍阳山。《环宇记》,霍阳山俗谓现山,在梁县西南七十里。宋梁县为汝州治。《明一统志》,霍山在汝州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同。《名胜志》两载之,谓霍山在州东南二十里,现山在伊阳南四十里,盖以山绵延甚广也。《一统志》则云,霍山在央州西南六十里,一名霍阳山。霍阳山在伊阳南四十里。不从州东南二十里之说。)
其水东北流,迳霍阳聚东,世谓之华浮城,
(赵云,按章怀《後汉书》注,俗谓之张侯城。会贞按:《通典》与章怀说同。《方舆纪要》,或曰,东汉初,蛮中山贼张满屯此,故有张侯城之名。此华与章形似,当章之讹,盖张、章音同,侯、浮音近,传呼失实耳。)
非也。《春秋左传·哀公四年》,楚侵梁及霍。
(朱《笺》曰:孙云,侵,《左传》作袭。)
服虔曰:梁、霍,周南鄙也。
(会贞按:《环宇记》引《十三州志》亦云,梁即周南鄙邑。)
建武二年,世祖遣征虏将军祭遵攻蛮中山贼张满,时,厌新、柏华
(朱作率,《笺》曰:旧本作华。赵、戴改。)
馀贼合,攻得霍阳聚,即此。
(赵云:按《後汉书·祭遵传》,时新城蛮中山贼张满屯结险隘,为人害,诏遵攻之。而厌新、柏华馀贼,复与满合,遂攻得霍阳聚。道元钞变其词耳。守敬按;《遵传》,厌新、柏华在弘农。章怀《注》,《东观记》,柏华,聚也。)
水又迳梁城西。
(戴水上增霍阳山三字。会贞按:不必增,《注》往往省言水,不举水名,下文水又东北流,注于汝水,水又东南迳注城南同。此《经》之梁县也。汉县属河南郡,後汉、魏属河南尹,晋属河南郡,後魏属汝北郡,在今汝州西南四十五里,汝水之南。)
按《春秋》,周小邑也,
(会贞按:《汉志》梁县,颜《注》引臣瓒曰,见于《春秋》。)
于战国为南梁矣。
(会贞按:《齐策》南梁,高《注》,梁,韩邑,今河南梁也。大梁,魏都,在北,故曰南梁。《史记·田齐世家·索隐》引《晋太康地记》,战国谓梁为南梁者,别之于大梁、少梁也。大梁,见《渠水》篇,少梁见《河水注》四。)
故《经》云,汝水迳其县北,俗谓之治城,非也,以北有注城故也。
(守敬按:因注、治音近而误。《括地志》,梁城在汝南,注城在汝北,隔水相对,注城见下。)
今置治城县,治霍阳山。
(会贞按:後魏县属汝北郡,县治霍阳山,则在今汝州西南,汝水之南,非即汝北之注城也。《地志》多混为一城。)
水又东北流,注于汝水。
(守敬按:水在今汝州西南。)
汝水又左合三里水,
(朱左作右,《笺》曰:一作左。全、赵仍,戴改。会贞按:明抄本作左,三里水在汝之左,改左是也。)
水北躇?县西北,而东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故{单心}狐聚也。
(朱{单心}作单,《笺》曰:当作{单心}。《史记》?《周本纪》?,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单心}狐。徐广曰,{单心}音惮狐聚在洛阳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间。会贞按:《括地志》,汝州外古梁城,即{单心}狐聚也,本郦说。此故城在汝水之北。下云秦徙西周君于此,因乃县之,盖秦县城也。在今汝州西北。)
《地理志》云: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
(守敬按:见梁县下。)
因乃县之。杜预曰:河南县西南有梁城,
(会贞按:《左传·哀公四年》杜《注》,梁,河南梁县西南故城也。此县上当脱梁字。又杜所云梁县,即汉之梁县也。县故城在汉、晋梁县之西北。郦引杜说於此,当本作西北有梁城。盖杜书误西北为西南,後人又据以改郦书也。)
即是县也。水又东南,迳注城南。
(守敬按:《史记·?赵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注城在梁县西十五里。《通鉴》周赧王五十年,胡《注》引作西四十五里。《方舆纪要》从之。据郦说,注城在三里水北,与汝水中隔三里水。《环宇记》,注城南面,已为汝水所毁。是後世汝水北侵,夺三里水道矣。)
司马彪曰:河南梁县有注城。
(守敬按:《续汉志》梁县下。)
《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败秦于注者也。
(守敬按:此《魏世家》文。)
又与一水合,水发注城东坂下,东南流注三里水。三里水又乱流入于汝。
(守敬按:今有一水,出汝州西北路寨东,东南流,迳州西入汝,当即三里水也。)
汝水又东迳成安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省。在今汝州东南三十里。)
按《地理志》,颍川郡有成安县,侯国也。《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鼎五年,校尉韩千秋击南越,死,封其子韩延年为成安侯。
(会贞按:《汉书·武帝纪》击南越在元鼎五年,《史表》是元鼎五年封延年,此元朔为元鼎之误。)
即此邑矣。
(守敬按:谓延年封国在此,是也。《氵反水注》复载则非,说见彼篇。)
世谓之白泉城,非也,俗谬耳。
汝水又东,为周公渡,
(会贞按:渡在今汝州东。)
藉承休之徽号,而有周公之嘉称也。
(守敬按:周承休县见下。)
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躇?山,
(守敬按:《隋志》承休有黄水。《明一统志》谓之黄涧,称源发左村之北山。今水出汝州东北山。)
东南迳周承休县故城东,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废。在汝州东二十六里。)
为承休水。
(守敬按:县多有取水为名者,水亦有取县为名者,此则水取县为名也。)
县,故子南国也。汉武帝元鼎四年,幸洛阳,巡省豫州,观於周室,邈而无祀。询问耆老,乃得孽子嘉,封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
(守敬按:自汉武以下,《汉书·武帝纪》文。)
按《汲冢古文》谓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
(朱作称矣,《笺》曰:一作弥牟。据《檀弓》卫将军文子名弥牟。赵、戴改。)
其後有子南劲。《纪年》,劲朝于魏。
(朱朝作期,《笺》曰:当作朝。全、赵、戴改。又朱魏作卫。赵据黄本改云,按《史记·卫世家》,怀君三十一年,朝魏怀君即劲也。守敬按:明钞本作魏。)
後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秦并六国,魏最後灭。疑嘉是卫後,故氏子南而称君也。
(朱《笺》曰:自按汲冢至此六十字,皆《史记》周子南君臣瓒《注》中语。守敬按:此《周本纪·太史公赞·集解》引瓒说。《汉书·武帝纪》师古《注》引至下更曰郑公止,惟少《地理志》曰十字。师古曰,子南,其封邑之号,以为周後,故总言周子南君,瓒说非也。例不先言姓而後称君,且自嘉以下,皆姓姬氏,著在史传。沈钦韩曰,师古,子南,封邑之号,尤?乙说也。《盐铁论·诛秦》篇,大夫曰,光帝大惠,绍兴其後,封嘉颍川,号周子男君。南与男通用。《左·昭十三年》,郑伯,男也。《周语》,郑伯,南也。《公羊传》小国称伯子男,又云,《春秋》伯子男一也。《董子·三代改制》篇,商合伯子男为一等,周爵五等,《春秋》三等。直以子男并爵,不取男服甸名也。战国时,周之别封,称东周君、西周君,卫元君亦自侯降号为君。汉制,未为彻侯而食邑者,皆称君。)
初元五年,为周承休邑。《地理志》:侯国也,元帝置。元始二年,更曰郑公。
(赵云:按《汉书·地理志》亦作郑公,而後汉黄琼封亢阝乡侯,章怀《注》引《说文》曰,亢阝,颍川县也。汉颍川有周承休侯国。元始二年,更名曰亢阝,音亢。袁绍亦封亢阝乡侯,此云郑公,不详其故。守敬按:王念孙曰,《平帝纪》元始四年,改周承休公曰郑公。荀悦《汉纪》同。《恩泽侯表》亦云,周承休侯绥和元年进爵为公,元始四年为郑公。则此二年当作四年。惟不言郑字之误。按《说文》,亢阝,颍川县。而《汉志》无之。据《恩泽侯表》周承休在亢阝,是前汉有此县,审矣。後汉省亢阝县,有亢阝乡,而周承休之为县名,他无所见。乃知《汉志》本作亢阝县,周承休侯国五字为小《注》。此侯国不以县名为侯国,故详出之,不知何时脱亢阝字,浅人以周承休本为侯国,侯国本从县名,遂以周承休升为大字,作县名,赖有《说文》尚存亢阝字。稽撰其地,信而有徵。可订颜本郑字为误文也。後读段氏《注》,意亦如此。)
王莽之嘉美也。
(朱美讹作荑,全、赵据《汉志》改,戴作美。守敬按:明抄本作美。)
故汝渡有周公之名,盖藉邑以纳称,世谓之黄城,
(朱世讹作也,戴改世,赵也下增世字。)
水曰黄水,皆非也。其水又东南,迳白茅台东,
(会贞按:台在今汝州东南。)
又南迳梁瞿乡西,
(朱《笺》曰:《括地志》,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汝州梁县东北二十六里。赵瞿改雀,下同。引《方舆纪要》云,《括地志》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或云,即梁瞿乡也。盖瞿、雀字形相似,道元以世谓之期城为非,期、瞿音相似,然则雀字为正。会贞按:赵说未审。凡俗传之误,多音同字异,或音近字异,惟期、瞿音相似,故瞿误为期,若雀则音不相似矣。《括地志》作雀,盖传钞之殊。赵氏何反以雀为正,而依改邪?又《地形志》汝北郡下作梁崔坞,顾氏引崔作雀,故崔又雀之讹也。《括地志》谓坞即承休城。《注》先叙承休,而後叙乡,知坞特取乡为名,而乡尚在其东南也。在今汝州东南。)
世谓之期城,非也。
(会贞按:《隋志》郏城下,开皇中,改南阳县曰期城,沿俗称。)
按《後汉书》
(朱脱後字,全、赵、戴增。赵云:此是谢承书。守敬按:汪文台辑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谢沈、袁山松、张?七家《後汉书》,皆无此说。未知何家之书,赵氏何以臆断为谢承书邪?)
世祖自颍川往梁瞿乡,冯鲂先诣行所,
(朱《笺》曰:孙云,行所当作行在所。?王刻脱此字。?赵云:按《春秋经》书公朝于王所,即行所也,不当妄改。守敬按:范《书·鲂传》但云,帝赴颍川,不云往梁瞿乡,行所作行在所。然考《西都赋》,行所朝夕,储不改供。《魏书·刘腾传》,腾使诣行所。《隋书·韩擒传》,送诣行所。则此作行所不误。又《通鉴》唐贞观十八年、十九年,中和三,年四年,并言行在,是行所、行在所外,别有行在之称也。)
即是邑也。水积为陂,世谓之黄陂。
(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东汝南有广陂。《元和志》,黄陂在梁县东二十五里,南北七里,东西十里,隋朝修筑,有灌溉之利。乾封初增修,百姓赖其利。而《环宇记》云,广成泽亦名黄陂。《明一统志》、《方舆纪要》说同。与《注》分叙广成泽、黄陂异,岂後世黄陂与广成泽合为一,因统名黄陂乎?此陂在今汝州东。)
东转,迳其城南,东流,右合汝水。
(守敬按:今水自汝州东北南流,迳州东南,入汝。)
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
(朱脱过字,赵、戴增。)
汝水又东与张磨泉合,水发北阜,春夏水盛,则南注汝水。
(会贞按:今有戴液溪,自汝州流入郏县西北,又南入汝,疑即张磨泉也。)
汝水又东,分为西长湖,湖水南北五十馀步,东西三百步。
(会贞按:《地形志》,汝北郡东汝南有隔陂,盖指此西长湖及下东长湖,以二湖相隔,故又能隔陂之名。今宝丰县东北有阳家湖,阔二十里,或谓即东西长湖,盖二湖已合为一矣。)
汝水又东,扈涧水北出大刘山,南迳木蓼堆东、
(朱木讹作水,赵、戴改。)
郏城西,南流入于汝。
(会贞按:《地形志》,南阳郡南阳有大刘山祠。《隋志》,郏城有大留山。留、刘音同。《元和志》,扈涧水出郏城县北三十里。《通鉴》唐建中四年,神策将刘德信等,与淮宁将李克诚战,败于扈涧,即此。胡氏失采《注》文。今水出郏县西北扈阳山。扈阳,盖大刘之变名也。水南流,迳郏县西南,入汝。木蓼堆在今郏县西,郏城见下。)
汝水又右,迤为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谓之东长湖,湖水下入汝,古养水也,水出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长冈下。
(会贞按:《一统志》,谷积山在鲁山县西北九十里,养、氵敖二水出焉,或谓即将孤山。又云:养水亦名沙水,又曰石河。据新图,石河出今宝丰县西北。宝丰本古鲁阳县地也,氵敖水见下。)
数泉俱发,东历永仁三堆南。
(守敬按:《名胜志》,三堆山在宝丰县西三十里。盖即此,在今县西北。)
又东迳沙川,世谓之沙水,历山符垒北,
(会贞按:《地形志》,汝南郡符垒县有沙水,沿世俗之称。县,太和中置。当即《注》所指,疑山为县之误,又错入符字上也。在今宝丰县西北。)
又东迳沙亭南,故养阴里也。
(会贞按:在今宝丰县西北。)
司马彪《郡国志》曰:襄城有养阴里。
(会贞按:《续汉志》,颍川郡襄县有养阴里。其下即襄城,此引作襄城有养阴里,岂本襄城下之文,而今志错入襄县下欤?然终恐校此书者,皆习见襄城,少见襄,妄加城字。)
京相?曰:在襄城郏县西南。
(会贞按:《左传·昭三十年》,楚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杜《注》,养即所封之邑。此京相释是年传文。今宝丰县为汉郏县地。京言在郏县西南,即宝丰之西北。但《传》言取城父与胡田以益之,此汉沛郡之城父。《汉志》,女阴故胡国,城父在今毫州,女阴即今阜阳县,西与沈邱县近。今沈邱东有养城,当是吴公子所居。京以在郏县者当之,未深考耳。《路史·国名纪》五亦误。)
养,水名也,俗以是水为沙水,故亦名之为沙城,非也。
(会贞按:沙城即上沙亭,《注》往往城亭错出。)
又城处水之阳,而以阴为称,更用惑焉。
(守敬按:《谷梁·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上言养水迳沙亭南,则城在水阳,而曰养阴,故以为疑。然如汶阳县在水之南,荡阴县在水之北,书传中多有名与实违者,盖由率尔命名,未经核实也。)
但流杂间居,裂溉互移,
(朱作{列木}溉平移,《笺》曰:一作筑溉频移,宋本作裂溉互移。赵、戴依宋本改。)
致令川渠异容,津途改状,
(朱作状改,《笺》曰:当作改状。全、赵、戴乙。)
故物望疑焉。
(守敬按:郦意谓城或本在水阴,因水道变迁,转在水阳,令人生疑也。)
又右会堇沟水,
(朱堇作董,《笺》曰:宋本作堇。赵、戴改。会贞按:明抄本作堇。)
水出沛公垒西六十许步。
(会贞按:《明一统志》,沛公垒在汝州东北大刘山南,汉高入关时驻此,世祖西征,亦尝驻焉,故山有大刘、小刘之称。《方舆纪要》从之。盖以山垒相近甚合耳。此《注》於扈涧水,叙大刘山在汝北,於堇沟水叙沛公垒在汝南,则垒与山相去远矣。详堇沟水出垒西,注养,在今宝丰县东北。)
盖汉祖入关,往征是由,
(朱《笺》曰:一作往往。会贞按:《渭水》篇李耳西入,往迳所由,又往迳所由,又往迳所由,兹焉或可;《渠水》篇,盖伯禽之鲁,往迳所由。疑此当作往迳,误作往征、往往也。《史记·高祖本纪》,自阳城,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战?东,道由此。)
故地擅斯目矣。其水东北注养,
(戴养下增水字。会贞按:《注》中如此者甚多,不必增。水在今宝丰县东北。养水又东北入东长湖,(朱长下有迪字,《笺》曰:一无迪字。全云衍,赵、戴删。)
乱流注汝水也。
(朱脱流字,也讹作县,《笺》曰:县,宋本作也。赵、戴增改。会贞按:明抄本作也。《注》养水入汝後,汝水方迳郏县,则入汝在郏县西,今石河自宝丰县西北,东迳县北,又东南迳郏县南,合柏河入汝,则下流有变迁矣。)
汝水又迳郏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废,魏复立,仍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後魏曰?夹城,属南阳郡,即今郏县治。)
--《春秋·昭公十九年》,楚令尹子瑕之所城也。
(会贞按:见《左传》。)
--氵敖水注之。水出鲁阳县之将孤山,
(会贞按:今宝丰县北有柏河,柏、桓形近似,即下桓水。然氵敖水与养水同出将孤山。今柏河出宝丰县西北。)
东南流。许慎云:水出南阳鲁阳,
(朱南下脱阳字,赵据《说文》校增,戴增同。)
入父城,从水,敖声。
(赵云:按《说文系传》作父城,今《说文》讹。守敬按:今《说文》作城父。此《注》父城、城父错出。盖莫能定而两存之,窃以城父为是,说见下。)
吕忱《字林》亦言在鲁阳。氵敖水东入父城县,与桓水会。
(朱桓作柏,《笺》曰:宋本作桓,下同。赵、戴改桓。会贞按:明抄本作桓,宋本《环宇记》引此同。)
水出鲁阳北山,
(朱水上有柏字,赵改桓。戴删。)
水有二源奇导于贾复城,
(沈炳巽曰:奇疑作岐。《氵寇水》篇,徐水三源奇发,言奇亦同。会贞按:城下当有西字,缘下言迳城北,矿知水出城西也。)
合为一渎。迳贾复城北,复南击郾所筑也。
(守敬按:《後汉书·贾复传》,建武二年,更始郾王尹尊等未降,复南度五社津,击郾,连破之。《元和志》,龙兴县城,本通鸦城,即後汉贾复城也,复南击郾所筑。《方舆纪要》云,在郏县东二十里,非也。即今宝丰县治。郾县见下。)
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此渎
(朱此讹作北,赵、戴改。)
水有穷通,故有枯渠之称焉。其水东北流至父城县北,右注氵敖水,
(会贞按:右当作左,氵敖水与养水俱出鲁阳之将孤山,桓水则出鲁阳北山,可知氵敖水北与养水近,在桓水之左,非右也。又氵敖水东南流,东入父城,而桓水东北至父城,注氵敖水,可知桓水注氵敖水,是左注,非右注也。桓水当自今宝丰县西,东北流,至县东,入氵敖水。郦氏已言有枯渠之称,或至今更灭没难明,故新图误以氵敖水为柏河,而柏河之南,不复载他水乎?)
乱流又东北至郏,入汝。
(会贞按:今柏河自宝丰县西北,东南流至县东,又东北,至郏县东南,入汝。)
汝水又东南,左合蓝水,
(朱无又字,赵同,戴增。)
水出阳翟县重领山,
(守敬按:县见《颍水》篇。今禹州西六十里有神後山,蓝水出焉。)
东南流,迳纪氏城西,
(守敬按:下云在郏城东北十馀里,即今郏县东北。)
有层台,谓之纪氏台。
(朱层作增,谓讹作记,脱之字。赵改,增云:《名胜志》引此作有增台,谓之纪氏台,全、戴改增同。守敬按:增、层同,犹增城又作层城也。《名胜志》仍有记字,谓之二字,当是曹氏订补,而不觉记为误字也。)
《续汉书》曰:世祖车驾西征,盗贼群起。郏令冯鲂为贼延裒
(赵作褒,守敬按:从范《书》。)
所攻,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即是处,
(守敬按:范《书·冯鲂传》较详,而略纪氏不载。)
在郏城东北十馀里。其水又东南流,迳黄阜东,
(会贞按:阜在今郏县境。)
而南入汝水。
(会贞按:今有水自禹州西北东南流,迳郏县东,又南有长桥,一名蓝桥,又南入汝。)
汝水又东南流,与白沟水合,
(朱与上衍又字,赵改右,戴删。守敬按:得之。白沟水在汝水之左,非右也。赵改误,戴删。)
水出夏亭城西,
(朱水出下衍亭城西而南迳六字,赵、戴删。守敬按:《括地志》,夏亭故城在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後所封也。在今郏县东。)
又南迳龙城西。
(守敬按:城在今郏县东南。)
城西北即摩陂也,纵广可一十五里。
(戴删一字。)
魏青龙元年,有龙见于郏之摩陂,明帝幸陂观龙,于是改摩陂曰龙陂,
(守敬按:此《魏志·明帝纪》文。摩陂互见《颍水》篇,在今郏县东南。)
其城曰龙城,其水又南入于汝水。
(守敬按:水在今郏县东南。)
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躇?山龙溪,
(会贞按:《地形志》,顺阳郡龙山县有龙山。《元和志》,大龙山在龙兴县东南三十五里。在今宝丰县东南四十里,俗谓之香山,封家溪出焉,即龙山水也。)
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魏因,晋属襄城郡,後魏废,在今宝丰县东四十里。)
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
(守敬按:见《左传·昭十九年》。)
故杜预曰:即襄城之城父县也。
(朱脱县字,《笺》曰:按《汉·地理志》,颍川有父城县,而沛郡有城父县,此《注》自说颍川之父城,乃忽引楚平王城父王城父事,故并举《说苑》襄城君与黄帝襄城问涂,以实杜《注》,岂父城与城父本为一邪?赵据黄本增县字,云:城父、父城本是二县,所属各别,戴说略同,且谓此汉、晋皆不称城父,直改作父城县。守敬按:《左传·昭十九年》、二十年及哀六年、十六年,皆称城父。《史记》、《通鉴》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与蒙恬会城父,亦襄城之城父也。而《汉志》作父城,《续汉志》、《晋志》同。他书亦多作父城。考《汉志》,县之同名者不少,或加东西南北字,或加上下字,或竟不加字。况此为经传旧名,无缘倒置。据《史记·伍子胥传·集解》、《索隐》并称《地理志》颍川有城父县,与《左传·集解》合。疑今本《汉志》为传写之误倒,後人又以改《续志》、《晋志》,而他书亦多沿讹也。详见馀《晦明轩稿》。)
冯异据之,以降世祖,用报巾车之恩也。
(会贞按:《後汉书·冯异传》,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得。异曰,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异归,更始诸将攻父城,异坚守,不下,及光武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迎光武。章怀《注》,巾车,乡名,在父城界。在今宝丰县东南五十里。)
其水又东北流,与二水合,俱躇?山,北流注之,
(会贞按:二水在今宝丰县东南。)
又东北入于汝水。
(会贞按:今封家溪自宝丰县东北流,至郏县东南,入汝。)
汝水又东南,迳襄城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魏因,晋为襄城郡治。後魏因,即今襄城县治。)
王隐《晋书地道记》曰:楚灵王筑。
(守敬按:《元和志》,襄城县城即古襄城,楚灵王筑,本《地道记》。)
刘向《说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服翠衣,带玉佩,徙倚于流水之上,即是水也。楚大夫庄辛所说处。
(朱《笺》曰:《说苑》,襄城君衣翠衣,带玉剑,履缟与,立于游水之上。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拜谒,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城君忿而不言。庄辛曰,君独不闻鄂君子?有感於《越人之歌》乎?襄城君乃奉手而进之。守敬按:《善说》篇文,)
後乃县之。
(守敬按:《元和志》秦县。)
吕氏元年,立孝惠後宫子义为侯国,
(守敬按:见《史记·惠景间侯者表》。《汉书·高後纪》义作弘。据《史记·高後纪》,初名山,二年,别封王,更名义,四年,立为帝,更名弘。)
王莽更名相成也。
(赵成作城。守敬按:赵从《汉志》,成、城通。)
黄帝尝遇牧童于田野。
(朱《笺》曰:庄子云,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守敬按:《徐无鬼》篇文。)
故嵇叔夜赞曰:奇矣难测,襄城小童,倦游六合,来憩兹邦也。
(守敬按:《三国·魏志》嵇康附《王粲传》,裴《注》称康兄喜为《康传》曰,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集为传赞。《隋志》,《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嵇康撰,周续之注。是传及赞皆康撰,《唐志》分为二书,以传属嵇康,以赞属周续之,误矣。《类聚》三十六引嵇康,?原作魏隶从严可均定。?《高士传》中有一条,叙襄城小童,本《庄子》,此即其《传》後之赞也。)
其城南对汜城。周襄王出郑居汜,即是此城也。
(守敬按:《续汉志》,襄城有汜城。《左传·僖二十四年》,王出,适郑,处于汜。杜《注》,郑南汜也,在襄城县南。《括地志》、《元和志》,在襄城县南一里。唐襄城即今县治。又东汜见《渠水》篇汜水下。)
《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伐郑,涉汜而归。
(守敬按:《左传》文。)
杜预曰:涉汝水于汜城下也。)守敬按:钞变杜《注》说。)晋襄城郡治。
(会贞按:《宋志》襄城郡,魏分颍川置。据《魏志·裴潜传》注引《魏略》,襄城有典农中郎将,《陈留王奂纪》,咸熙元年,罢屯田官,诸典农皆为太守,则置郡在魏末。郦氏称晋郡,盖以咸熙时晋国已建,故属之晋乎?而《晋书·武帝纪》云,泰始二年,罢农官为郡县,《地理志》亦谓是年置襄城郡,失之。)
京相?曰: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
(守敬按:《史记·匈奴传·索隐》引《春秋地名》,此文地上脱土字,即京说也。)
今置关于其下。
(守敬按:《周书·崔猷传》,襄城控带京洛,实当今之要地,如有动静,易相应接。此魏置关之由。)
汝水又东南流,迳西不羹城南。
(守敬按:两《汉志》襄城有西不羹。《左传》杜《注》,襄城东南有不羹城,指西不羹也。《括地志》,故城在襄城东三十里。在今县东南二十里,俗呼尧城。又东羹症状见《氵蚩水》篇。)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楚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
(守敬按:昭十二年文,楚城陈、蔡、不羹在十一年。)
《东观汉记》曰:车骑马防以前参药,
(守敬按:官本《东观汉记·马防传》,药上有医字,范《书》同同。)
勤劳省送,增封侯国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户,
(守敬按:本书脱五十二字,范《书》亦有五十二字,可证。惟范《书》二百作三百,异。又但言增邑,略襄城羹亭之名。)
即此亭也。汝水又东南,迳繁邱城南,
(守敬按:《地形志》襄城郡襄城有繁工城,工为丘之误,当以此正之。在今襄城县东南。)
而东南出也。
又东南,过定陵县北。
湛水出?县北鱼齿山西北,
(会贞按:下引京说,湛水在昆阳县北,即?县之东北。?县有鱼齿山并见《氵蚩水》篇。《元和志》,湛水在龙兴县东三十里。即今宝丰县东。)
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馀步。《春秋·襄公十六年》,晋伐楚,报杨梁之役。
(朱梁讹渠,赵据《左传》改,戴改同。)
楚公子格及晋师战於湛阪,楚师败绩,遂侵方城之外。
(守敬按:此《左传》文,杨梁见《淮水》篇涣水下,方城见本篇後醴水下及《氵无水》篇溪水下。)
今水北悉忱翼山阜,于父城东南,湛水之北,山有长阪,
(朱作陂,《笺》曰:宋本作阪,下同。赵、戴改阪。守敬按:今水北云云,先言北有列岫,在其侧首,继言长孤所在,盖郦氏为鲁阳太守时,以目验得之。)
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
(会贞按:《地形志》汉广郡,高阳有东、西二蒲城。此不言有二城,略也。在今页县北二十里。)
京相?曰:昆阳县北
(会贞按:县见後昆水下。)
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
(朱湛讹作汉,赵、戴改。)
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
(会贞按:水今自宝丰县江,东南流迳页县,至襄城县东南,入汝。)
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参。
(守敬按:《左传·襄十六年》杜《注》,昆阳县北有湛水。与京说同。《续汉志》亦谓昆阳有湛水。)
《周礼》:荆州,其浸颍、湛。郑玄云未闻,盖偶有不照也。今考地则不乖其土,言水则有符经文矣。
(赵云:按《汉志》注,师古曰,颍水出阳城阳乾山,宜属豫州。许慎又云,湛水,豫州浸。盖川土相邻故也。全氏曰:《周礼·职方》荆州之浸颍、湛。按湛是汝水支流,而颍亦与汝互相出入之水也。又豫州之浸波、溠,波亦汝水支流,然则汝虽不见于《禹贡》,而未尝不重于《职方》。康成既不知湛水,又不知波水,非善长之《注》,何以证明?守敬按:荆州无湛水,故康成云未闻。《说文》湛下,一曰,湛水,豫州浸。是改周之荆为豫矣。独怪许氏既有此说,郑氏何以云未闻?而郦氏亦不引许说,疑《说文》一曰之文,为後人据《水经注》增之。波水见《氵蚩水》篇。)
汝水又东南,迳定陵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魏因,晋属襄城郡,後魏改置北无阳县,至永安中,置定陵郡,在郦氏後。在今舞阳县北。)
汉成帝元延三年,封侍中、卫尉淳于长为侯国,
(守敬按:见《汉书·恩泽侯表》。《表》谓长封汝南之定陵,郦氏则以颍川之定陵当之。盖汝南之定陵,後汉已废,《经》、《注》皆指颍川之定陵也。)
王莽更之曰定城矣。
(朱脱曰字,赵、戴增。守敬按:王念孙据此谓《汉志》汝南定陵下脱莽曰定城四字,陈奂谓《汉志》颍川定陵下,有莽曰定城四字,恐是郦氏误属,皆非也。郦氏自叙颍川之定陵,王、陈拘於《汉表》,以为是汝南之定陵,故所说并谬。)
《东观汉记》曰:光武击王莽二公,还到汝水上,于涯,以手饮水,澡颊尘垢,谓傅俊曰:今日疲倦,诸君宁备也?
(朱《笺》曰:当作邪。会贞按:《後汉书》略此事,《傅俊传》章怀《注》引《东观记》作邪。也与邪同,详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三。)
即是水也。水右则氵蚩水左入焉,
(会贞按:《氵蚩水》篇见後。)
左则百尺沟出矣。
(会贞按:《隋志》,北舞县有百尺沟,在今舞阳县北。)
沟水夹岸层崇,亦谓之为百尺堤也。
(会贞按:《环宇记》,襄城县有百尺堤,後汉明帝永平十年筑,每雨水不时,兖、豫之人,多被水害,以此堤免之。)
自定陵城北,通颍水于襄城县,颍盛则南播,汝?
(朱作佚,《笺》曰:当作?。赵、戴改。)
则北注。
(会贞按:百尺沟水,盖北至摩陂,通颍水。据《颍水注》,颍水枝津南流,为郏之摩陂,是颍盛则枝津自今阳翟县西北,南流至郏县。汝?则此水自今舞阳县北西北流迳襄城至郏县。往复迳通,陂其停蓄之区矣。)
沟之东有澄潭,号曰龙渊,在汝北四里许,南北百步,东西二百步,
(会贞按:此龙渊非上文之龙陂,龙陂在襄城北,此在襄城南,且龙陂纵广十五里,比此为大,故知非一水也。)
水至清深,常不耗竭,
(朱常讹作尝,赵、戴改。)
佳饶鱼笋,湖溢,则东注漷水矣。
(会贞按:漷水见《颍水》篇。)
汝水又东南,昆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唐山,
(会贞按:《汉志》系昆水於鲁阳,颜《注》昆阳下引应劭曰,昆水出南阳,亦谓出南阳郡之鲁阳。今水曰辉河,出页县西青山西麓,页县与鲁山县接壤,青山即唐山之异名也。)
东南流,迳昆阳县故城西。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魏因,晋属襄城郡,後魏永安中置汉广郡,在郦氏後。《地形志》,昆阳有昆阳城,在今页县北。)
更始元年,王莽徵天下能为兵法者,
(朱脱者字,赵据吴本增,戴增同。)
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又驱诸犷兽,
(守敬按:《後汉书》犷作猛,章怀《注》或作犷。)
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世祖以数千兵徼之阳关,
(朱徼作激,《笺》曰:宋本作邀,《後汉书》作徼。赵改邀。戴改徼。守敬按:阳关见《颍水》篇。)
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入昆阳。世祖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与十三骑出城南门,收兵于郾。寻、邑围城数十重,云车十馀丈,瞰临城中,
(朱脱中字,赵据《後汉书·光武帝纪》增,戴增同。)
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人负户而汲。王凤请降,不许。世祖帅营部俱进,频破之。乘胜,以敢死三千人,径冲寻、邑兵,败其中坚于是水之上,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会大雷风,屋瓦皆飞,莽兵大溃。
(守敬按:自更始以下,《後汉书·光武帝纪》文。)
昆水又屈迳其城南,世祖建武中,封侍中傅俊为侯国。
(守敬按:见《後汉书·傅俊传》。)
故《後汉·郡国志》有昆阳县,
(守敬按:《汉志》有昆阳县,何必《後汉》?《後汉·郡国志》五字,当作《地理志》三字,此郦氏随手甄录,以次第言之。此下二句,当在上更始元年上,世祖建武句,当在上莽兵大溃下。)
盖藉水以氏县也。
(《汉志》,应郡。)
昆水又东,迳定陵城南,又东,注汝水。
(会贞按:《汉志》昆水东南至定陵入汝,此《注》同。《明史·地理志》,昆水入氵蚩水,下流入汝。今辉河自页县东,西至舞阳县,合沙河入汝,则水道有变迁矣。《水道提纲》分昆水、辉河为二,失之。)
汝水又东南,迳奇?城西北,
(朱?作雒,《笺》曰:一作?。赵、戴改?。会贞按:《玉篇》?同额。《方舆纪要》引《环宇记》,奇额城在页县东北三十二里。考《环宇记》无之,城亦不得在页城东北,当在今郾城县东南,互见下。)
今南颍川郡治也。
(守敬按:《地形志》郑州之颍川郡,为秦、汉旧郡。豫州之颍川郡,太和六年置,此即豫州之郡也。郦氏盖对郑州之郡言,故称南颍川郡乎?至霍州别有南颍川郡,则在今安徽境。《方舆纪要》以之当此郡,疏矣。此郡领县首邵陵,据《注》则治邵陵地,非治邵陵城也。)
汶水出焉,世亦谓之大〈氵隱〉水。
(守敬按:大〈氵隱〉水详见《〈氵隱〉水》篇。)
《尔雅》曰:河其雍,汝有汶。
(守敬按:此《释水》文,有俱作为,雍作氵?。)
然则汶者,汝别也。
(全云:公羊子曰,汶泉者,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释名》本之。其音,读如瀵,谓自下而下也。〈氵隱〉则其声之转也。後卷,小〈氵隱〉水下,有汾陂。善长曰,汾,俗音粪,盖汾即瀵之通也。《诗》曰,遵彼汝坟,盖汝旁之水为汶,则汝旁之土亦为坟,谓突起也。如《禹贡》赤埴坟之坟,毛公乃以大防解之,非也。观《孟子》则汝水宜决,不宜防也。其後,〈氵隱〉字又转而为〈氵殷〉,要之,一也。守敬按:郭《注》,《诗》曰,遵彼汝汶,乃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是郦称汝别所本《括地志》乃谓汝水至郾城县名汶水,又曰,汶亦汝之别史,何邪?)
故其下夹水之邑,犹流汝阳之名,
(守敬按:汝阳县见《颍水》篇。)
是或汶、〈氵隱〉之声相近矣,亦或下合〈氵隱〉、颍,兼统厥称耳。
(朱作矣,赵据黄本改耳,戴改同。守敬按:明抄本作耳。)
又东南,过郾县北。
汝水迳奇?城西,东南流,其城礻今带两水,侧背双流。
(守敬按:两水谓汝水与汶水,汝水在城西,汶水在城北,侧汝水,背汶水也。)
汝水又东南流,迳郾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後汉、魏、晋因。东晋时废。《地形志》曲阳有郾城,在今郾城县南。)
故魏下邑也。《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是也。
(会贞按:《史记·楚世家》怀王六年,使柱国昭阳将兵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无取郾明文。此所云,盖八邑之一。但考此襄陵为宋襄公陵,在今睢州,去郾颇远。惟与汉陈留之亻焉县相接亻焉,亦作?焉,通作鄢,又或误作郾耳。)
汝水又东,得醴水口,
(朱讹作口水,赵、戴乙。)
水出南阳雉县,
(朱讹作山,赵据《汉志》校改县,全、戴改同。会上按:《汉志》作澧水,澧、醴同,雉县见《氵育水》篇。)
亦云,导源雉衡山,
(会贞按:《说文》澧水出雉衡山。)
即《山海经》云衡山也。
(会贞按:此《中次十一经》之衡山。)
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
(会贞按:郭《注》,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狱也。考《海内经》,南海之内,有衡山,郭云南狱,是也。又别有衡山,在《中次八经》,无考。此在《中次十一经》之山,与视水、宣山近,则非南狱审矣。而郭亦云南狱,误甚,故郦驳之。)
马融《广城颂》曰:面据衡阴,
(会贞按:已引见前广成泽下。)
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依《山海经》,不言有水。
(朱此下衍焉字,赵同,戴删。会贞按:《中次十一经》,雅山,澧水出焉,东去衡山一百里,郝懿行疑雅山当为雉山,字形相近,并援《後汉书·马融传》注引《山海经》作雉山为证。其说是也。惟《山海经》明分为二山,谓澧水出雉山,非出衡山。此《注》自就衡山言,故云依《山海经》不言有水。段玉裁则曰,分之为雉、衡二山,合之,则单讠乎衡山。是水出雉山,即出衡山,会而通之,可以释郦氏之疑矣。杜佑《通典》,北重山在向城县北,即是三鸦之弟一。又北分领山,领北即三鸦之弟二鸦也。其弟三鸦入鲁山县界。杜之三鸦,盖指古衡山也。今澧河出裕州北境山,乃衡山之东麓。)
然醴水东流,历唐山下,即高凤所隐之山也。
(朱《笺》曰:《後汉书·逸民传》,高凤,南阳页人,教授业於西唐山中。年老执志不倦,隐身渔钓,终於家。守敬按:章怀《注》引郦元注《水经》云,山即高凤所隐之西唐山也。《环宇记》亦引《水经注》云,高凤所隐处,号西唐山。是《注》唐上脱西字无疑。上文言昆水出唐山,此山在其西,故曰西唐山。章怀谓山在湖阳县西北,杜佑亦以湖阳县唐子山为西唐山,并误。《隋志》,方城有西唐山。乐史亦载山於方城,方城与页相接也。在今页县西南六十里。)
醴水又东南,与皋水合,水发皋山。郭景纯言,或作章山,
(朱纯下脱文,全校增曰字,赵增同,戴增言字。守敬按:《中次十一经》作章山,郭《注》云,或作童山。据此,知彼正文当为皋山,《注》当为章山,毕氏依改,是也。)
东流注于醴水。
(守敬按:徐文靖《管城硕记》谓《左传·宣四年》,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为此皋水之浒。但传上言师于漳ㄛ,漳水去此甚远,则皋浒非此水之浒也。此水在今页县西南。)
醴水又东南,迳席城北。
(守敬按:城在今页县西南。)
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醴水又屈而东南流,迳页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後汉、魏、晋因。《地形志》,後魏天平初,属南安,在郦氏後,在今页县南三十里。)
《春秋·成公十五年》,许迁于页者也。
(朱讹作昭公,赵、戴同。守敬按:《春秋》是成十五年,今订。)
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
(朱字讹作城,赵同。戴改云:此四字亦《注》中之小《注》。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字。此条《括地志》略同,而云,楚襄王控霸南土,襄当庄之误,楚至襄王时已弱,其称霸者,庄王也。此控霸上疑脱庄王二字。)
唐勒《奏土论》
(守敬按:唐勒见《史记·屈原传》所谓屈原既没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是也。《奏土论》仅引见此。)
曰:我是楚也,
(戴云:按此语有舛误。)
世霸南土,自越以至页垂,弘境万里,故号曰万城也。馀按《春秋》,屈完之在召陵,
(守敬按:召陵见《颍水》篇。)
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
(守敬按:见《左传·僖四年》。)
杜预曰:方城,山名也,在页南,
(守敬按:此钞变杜《注》文。《元和志》,在页县西南十八里。在今县南四十里,互详《氵无水》篇溪水下。)
未详孰是。
(全云:方城自当以《左传》为是,唐说晚出,不足据。盖方讹而为万,流俗因有以万为万字者。)
楚惠王以封诸梁子高,
(朱脱高字,赵增。守敬按:《史记·高祖纪·正义》引此作子兼,盖传钞者不知兼系高之误,以为衍而删之。《风俗通》二,页公子高,姓沈,名诸梁。)
号曰页公,
(守敬按:《论语》孔《注》,仓采於页,僭称公。)
城即子高之故邑也。
(守敬按:《汉志》,页,楚页公邑。)
页公好龙,神龙下之。
(会贞按:《类聚》九十六引《庄子》云,子张见鲁哀公,不礼焉,去之。曰,君之好士,有似页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於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於牖,拖尾於堂,页公见之,失其魂魄。是页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非龙也。又见《新序·杂事》五。)
河东王乔者,
(汉显宗世,赵、戴同。)
为页令,
(朱作河东王乔之为页令也,赵、戴同。守敬按:朱氏以显宗二字置於下文密令之上,赵同。则上文帝字为无根,今移於此句,而增删之,为合。今《搜神记》一,页作邺,误。)
每月望,
(守敬按:《搜神记》作朔,《风俗通·正失》同。《书钞》七十八、《类聚》七二八、《御览》六百六十二引《风俗通》亦同。然《类聚》九十一引《风俗通》作朔望,《後汉书·乔传》亦作朔望,疑作朔望是。单作朔者脱望字,此单作望,则脱朔字也。)
常自县诣台朝,
(朱作常自诣朝堂,赵同。《笺》曰:《後汉书》作诣台朝帝。赵仍作朝堂。戴改朝堂作台朝。守敬按:朱氏以帝字断句,非也,字当属下。《类聚》九十一、《御览》九百一十九引《风俗通》并作常自县诣台朝,《後汉书》同,戴尚脱县字,今增。)
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支舄。
(守敬按:《搜神记》作一双,《风俗通》同。《书钞》、《御览》九百一十九引《风俗通》亦同,而《後汉书》作一支,他书亦多作一支,与此同。依上双凫,似作一双是也。)
乃诏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页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後天下玉棺于堂前,吏民推排,终不摇动。
(朱无推排二字,赵据黄本增云,《後汉书》本传元有之。戴有。守敬按:明抄本有推排二字。)
乔曰:天帝独欲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
(朱无中字,赵据黄本增云,《後汉书》本传有之。戴有。守敬按:明抄本有中字。)
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
(守敬按:《御览》五百五十一、五百五十六引《风俗通》有《後汉书》作昔同,今《风俗通》作夜,《书钞》九十二引亦作夜。《通典》页县有古墓,在东,俗云王乔墓。在今页县东南三十里。)
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之,而人无知者。百姓为立庙,号页君祠。
(全云:按应仲远尝辨之,以为即页公祠之谬。守敬按:《一统志》称王乔祠在页县南旧县北门外,与页公庙所在处同,是有页公庙,又有王乔祠,岂後人傅会为之乎?)
牧守每班录,皆先谒拜之。吏民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无复声焉。或云:即古仙人王乔也。
(守敬按:王乔出《列仙传》,详见《洛水》篇。)
是以于氏书之于神化。
(朱《笺》曰:王乔事见《後汉书·方术传》,本出干宝《搜神记·神化》篇,赵、戴改于作干。守敬按:于、干错出,前人纷纷致辨,未能定其孰是,故汪辉祖《史姓韵编》两载之。据郦《注》则此条皆《搜神记》说,而今本《搜神记》一叙乔事,至尚书官属履也句止,盖辑者失采郦书,又但分为二十卷,不标篇名,非复原本之旧矣。此文令升本之仲远,复为蔚宗所本,不过字句小异耳。)
醴水又迳其城东,与烧车水合,水西出苦菜山,东流侧页城南,而下注醴水。
(朱醴作澧,《笺》曰:旧本作醴。赵、戴改。会贞按:明抄本作醴。《元和志》,烧车水在页县南二十四里。世祖破王寻,烧其辎重於此水滨,因名。方城山,一名苦菜山,在县西二十五里。郦氏谓水出山,东流侧页城南,下注醴。是出页西南,至页东南,注醴矣。在今县南三十馀里。)
醴水又东,迳页公庙北。
(会贞按:《风俗通》二,页公退老於页,及其终也,页人追思而立祠。《注》言魏令长修饰旧宇。又《环宇记》,页公庙在页县东北三里,唐仙州刺史张景洪建。盖屡重修矣。在今县南旧北门外。)
庙前有《叶公子高诸梁碑》。
(朱作公子高,戴改公作沈。赵增页字。)
旧秦、汉之世,庙道有双阙、几筵。黄巾之乱,残毁颓阙。
(朱《笺》曰:一作顿阙。赵云:案?字不误。)
魏太和、景初中,令长修饰旧宇。後长汝南陈?以正始元年立碑,
(守敬按: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碑字破落,遗文殆存,事见其碑。醴水又东,与页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楚国
(朱作以,《笺》曰:一作国。赵、戴改。)
方城以为城者也。
(会贞按:屈完语及方城在页南,已见上,上乃虚论,此方实叙。)
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为陂,陂塘方二里。
(朱陂作故,赵、戴改。会贞按:《方舆纪要》引志云,西陂方二里。本此为说,在今页县西南。)
陂水散流,又东,迳页城南,而东北,注醴水。
(会贞按:水在今页县东南入澧河。)
醴水又东,注页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
(会贞按:《方舆纪要》,东陂在页县东,引志云,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亦本此为主,在今县东南。)
二陂,并诸梁之所?曷也。
(朱《笺》曰:旧本作地。赵云:按也字不误。)
陂水
(会贞按:此陂水即澧水。)
又东,迳氵无阳县帮城北。
(会贞按:县见《氵无水》篇,氵无作舞。)
又东迳定陵城南,
(戴移下东字于南字上。会贞按:非也,定陵见上。)
东与芹沟水合。
(朱无水字,赵、戴增。)
其水导源页县,东迳氵无阳城北,又东,迳定陵县南,又东南流注醴。
(会贞按:水自今页县南东,至郾城县西北,入澧河。)
其水迳流昆、醴之间,
(会贞按:在昆水南,醴水北。昆水见上。)
缠络四县之中,
(会贞按:四字当误,据上导源页县,迳氵无阳、定陵、立三县,古三四皆积画成字,知本作三,传钞变作四也。)
疑即吕忱所谓氵见水也。
(戴改氵见作岘。守敬按:戴改此为岘者,盖以别於《山海经》之氵见水耳。然何所据而改?若云是《大典》本,直误字耳。会贞按:《大典》本作氵见。)
今于定陵更无别水,惟是水可当之。醴水东迳郾县故城南,
(会贞按:县见上。)
左入汝。
(赵云:按《汉志》南阳郡雉县,澧水东至屋阝,入汝。师古曰,屋阝音屋。考澧水东至郾县入汝,今河南许州郾城县是也。屋阝字误耳。师古更以屋音释之。《广韵》、《集韵》始出屋阝字,云,地名,在南阳,皆为谬也。会贞按:今澧河自裕州北东流,迳页县、舞阳县,至郾城,县南入汝。)
《山海经》曰:醴水东流注于氵见水也。
(朱《笺》曰:孙云,氵见,《山海经》作视,《注》云,或曰视宜为氵亲。赵改视,亦据郭为说。又全云:《山海经》所云澧水注视,澧乃灈字之讹。灈水注氵亲,澧水不注氵亲也。守敬按:今《中次十一经》作视,涉上下之视而讹也。郭《注》视宜为氵亲,在出{艹咸}山之视水下,孙氏误认为一水而从之,赵误同。不知此氵见水出页县,与出舞阴注汝之氵亲水无涉。全氏亦不能据郦《注》以订《山海经》之视,反以《山海经》之澧为误。而道元之氵见水为无著矣。《汉志》、《说文》并云,澧水入汝,此云注氵见者,盖合氵见以入汝也。)
汝水又东南流,迳邓城西,
(守敬按:《左传·正义》斥贾、服以邓为国之非,《潜夫论》九,上蔡北有古邓城。杜《注》,召陵县西南有邓城。《地形志》亦云,邵陵有邓城。《括地志》,在郾城县东三十五里。在今郾城东南三十五里。)
《春秋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者也。
(守敬按:《经》、《传》同。)
汝水又东南流,氵无水注之。
(守敬按:《氵无水》篇见後。)
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
(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魏、晋、宋、齐因。後魏改曰临汝,仍属汝南郡,在今上蔡县西十里。)
汝南郡,楚之别也。
(守敬按:此语未详。)
汉高祖四年置,
(守敬按:《汉志》,高帝置。全云,故属秦颍川、南阳二郡。秦、汉之际,属楚国,高帝四年,属汉,分置郡,治平舆。阎若琚谓郡治上蔡,以《瞿方进传》知之。核《方进传》不足为郡治之据。又谓《汝水注》,於上蔡县云,汉置汝南郡。不知郦氏特因《经》言汝南上蔡,遂於此连叙郡县,非谓汝南即治上蔡也。如《汶水经》过东平章县,《注》即并叙东平、章县,东平治无盐,实不治章县也。)
王莽改郡曰汝汶。
(赵云:按《汉志》,莽曰汝汾。戴改?作汾。)
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
(守敬按:此本《汉志》而钞变其辞,事详《史记·管蔡世家》。)
《世本》曰:上蔡也,
(守敬按:《书·蔡仲之命·正义》、《史记·蔡世家·集解》并引《世本》曰,居上蔡。)
九江有下蔡,故称上。
(全云:先公云,当作沛郡有下蔡,非九江也。守敬按:汉县属沛郡,後汉属九江郡。《名胜志》以此为《世本》文,误。顾祖禹引应劭说。张澍云,当是宋衷《注》文。下蔡见《淮水》篇。)
《竹书纪年》曰: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者也。
(守敬按:古本《纪年》,魏惠成二十五年,今本周显王二十三年。)
永初元年,
(朱永初讹作建安。赵改云:安帝改元,有建光,无建安。按《後汉书》本传,是永初元年封,戴改同。)
安帝封邓骘为侯国。
汝水又东,迳悬瓠城北。
(会贞按:《元和志》,蔡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本此《注》。《环宇记》,悬瓠城亦名悬壶城。《宋书》,悬瓠为戍,以防郄陂,其中城即悬瓠城也。《通鉴》晋兴宁二年,燕李洪败晋兵于悬瓠。《一统志》,晋时谓之悬瓠城,是也。《名胜志》谓刘宋立司州於此,命其城曰悬瓠,疏矣。即今汝宁府治。)
王智深云:汝南太守周矜起义於悬瓠者,是矣。
(会贞按:《齐书·文学传》,王智深撰《宋纪》三十卷。《隋志》不著录。《宋书·殷琰传》载周矜起义於县瓠,称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通鉴》宋泰始二年同。此但作汝南,省文耳。)
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
(会贞按:《地形志》,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豫州。汝南郡与州同治。)
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
(守敬按:《通鉴》宋元嘉二十七年《注》、《地理通释》十三引此,作屈西,并同。《御览》九百七十九引西作而,《舆地广记》亦作而,似是。)
又西南会汝,
(守敬按:水在今汝阳县北,与悬瓠城中隔汝水。)
形若垂瓠。耆彦云:城北名马湾,
(朱马讹作焉,《笺》曰:疑作城比名焉。赵改焉作马,云:孙潜以柳佥本校,若如《笺》说,正不知作何等语也。戴改同。)
中有地数顷,上有栗园,栗小,殊不并固安之实也。
(朱《笺》曰:《魏都赋》,信都之棘,故安之栗。《注》云,故安属范阳,出御栗。守敬按:两《汉》、《晋志》作故,《後魏志》作固。故太冲言故安,道元称固安。《通鉴》梁普通七年,魏都督于荣等击杜洛周将曹纥真于栗园。胡《注》,栗园当在固安县界,固安之栗,天下称之。此郦氏所以言栗独推固安也。固安县见《易水》篇。)
然岁贡三百石,以充天府。水渚,
(守敬按:水渚下称栗渚。《方舆纪要》,栗渚在汝宁府城西南,汝水之湾。《名胜志》,在城南汝湾。皆与上言城北不合。《一统志》,在汝阳县西北。)
即栗州也。
(守敬按:《御览》九百六十四引作栗洲,洲本作州。)
树木高茂,望若屯云积气矣。林中有栗堂、射?享,甚间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
(守敬按:《肥水注》,迎送所薄,与此言游薄同。《名胜志》改薄作嬉,失之。)
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悬瓠,
(守敬按:《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八年、二十二年,两至悬瓠。)
平南王肃
(守敬按:《魏书·王肃传》太和中以功进号平南将军,除豫州刺史。)
起高台
(朱《笺》曰:一作齐。守敬按:明抄本作齐,吴本作台,《环宇记》引作堞,误。)
于小城,建层楼于隅阿,
(守敬按:《一统志》,悬瓠楼在汝宁府城西北隅,今废。)
下际水湄,
(朱作?曷,《笺》曰:一作湄。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湄。)
降眺栗渚,
(朱脱眺字,赵据《环宇记》增,戴增同。)
左右列榭,四周参差竞?寺,奇为佳观也。
(守敬按:《环宇记》、《名胜志》引,并改奇作殊,未识郦氏词例也。详见《沁水》篇。)
又东南,过平舆县南。
(朱《笺》曰:一作平兴。按《汉志》,汝南有平舆县,舆音豫。守敬按:《史记·王翦传》作平与,此《注》氵意水下引之。《笺》一作平兴,兴当与之误。《史记·集解》,与音馀。《汉志》注舆音豫。)
溱水出浮石领北青衣山,
(会贞按:《地形志》,初安郡怀德有青水山、浮石山。水为衣之误,当以此正之。《通鉴》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破魏颍川刺史娄起等於溱水。胡《注》引此文,浮石领北作东北。《名胜志》,确山在确山县南十四里,又谓之浮石领。非古浮石也。古浮石在青衣山北,青衣为溱水所出,二水均远在今确山县之西。今水曰吴砦河,出泌阳县东南山。)
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迳朗陵县故城西,
(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後汉、魏、晋、宋因,齐废。在今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
应劭曰:西南有朗陵山,
(会贞按:《汉志》颜《注》引应说,朗陵山在西南。《元和志》,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朗山县西北三十里。《环宇记》,在县北三十里。唐、宋朗山县,即今确山县治。古朗陵县在确山西南,若山在朗山西北及北,是在古朗陵县东北矣。又《方舆纪要》,朗陵山在确山县南四十里。《一统志》,在县东南四十里。是在古朗陵县东南矣。俱与应说西南不合,当是後人传会也。)
县以氏焉。世祖建武中,封城门校尉臧宫为侯国也。
(会贞按:《後汉书·臧宫传》,建武十五年封,迁城门校尉在後。)
溱水又屈迳其县南,又东北,迳北宜春县故城北,
(朱《笺》曰:《汉·地理志》,汝南郡有宜春县。《後汉·郡国志》作北宜春。守敬按:魏、晋仍曰北宜春,属汝南郡,宋废。《地形志》,义阳郡真阳有宜春城。在今汝阳县西南六十进而。)
王莽更名之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
(守敬按:《後汉书》注同,宜春见《赣水》篇。)
元初三年,
(朱元初讹作永元。赵改云:《後汉书》,安帝即位,建元永初,後改元初。後父之封,在元初三年,见《後纪》。戴改同。)
安帝封後父侍中阎畅为侯国。溱水又东北,迳马香城北,
(守敬按:《地形志》,义阳郡平阳有马乡城,乡、香音同。今有马乡店,在汝阳县南六十里。)
又东北,入汝。
(会贞按:今吴砦河自泌阳县东流,迳确山县,又东北,至汝阳县地,入南汝。)
汝水又东南,迳平舆县南,
(守敬按:故县在今汝阳县东北,?见下。?盖後魏徙此,仍属汝南郡,在汝阳东南六十里。)
安成县故城北,
(赵作安城。守敬按:《汉》、《晋志》作成,《续汉》、《宋》、《齐》、《後魏志》作城。在今汝阳县东南七十里。)
王莽更名至成也。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矣。
(赵云:按《索隐》,在豫章。《地理志》豫章郡无此县。长沙国有安成县,非汝南之安成也。守敬按:郦氏於《赣水注》载之,是也。复载於此,则非,不得以两存为说也。)
汝水又东南,汶水注之,
(朱无注之二字,《笺》曰:孙云,汶水当作陂水。赵删水字,以汶字属下,云,此即《洧水》篇之汶水。唐时尚有汶港栅。戴从孙改作陂水,下增注之二字。守敬按:赵、戴皆非也。明抄本、黄本并作汶水注之。《隋志》,慎阳有汶水。《明一统志》,汶水在汝宁府城南七十里。水自青龙陂入汝,今称汶口,即此水也。赵以《洧水》篇之汶水当之,则风马牛不相及矣。)
水首受慎水于慎阳县故城南陂。
(会贞按:慎水、慎阳县俱见《淮水》篇。汶水受故城南陂,而云受慎水於故城南陂者,盖南陂为慎水枝水所淮也。在今正阳县北。)
陂水两分,一水
(会贞按:此一水在北。)
自陂北,绕
(朱作迳,《笺》曰:宋本作绕。赵、戴改。)
慎阳城四周城堑。
(朱周作固,《笺》曰:一作围。赵改围,戴改周。会贞按:作周,是也。《淮水》篇,四周隍堑,是其辞例。)
颍川荀淑遇县人黄叔度于逆旅,与语移日,曰:子,吾师表也。范晔论曰:
(戴改晔作奕,赵改同。守敬按:黄宪,字叔度。师表也以上,见《後汉书》本传,此论一段,亦《宪传》後文。范蔚宗称,馀曾祖穆侯尝著论,盖并聩然其处顺云云,皆其论中语。考蔚宗之曾祖为范汪,谥穆,见《晋书》本传,是此论为范汪作。郦氏引作范晔。《通鉴》引亦作范晔,与他转之论例视,虽误,犹可言也。戴氏无端改为范奕,且谓近刻晔为误。孔刻本亦作奕,必是《大典》误文。戴氏既不覆勘《後汉书》,又不详考晋、宋并无范奕其人,不谓之卤莽不得也。会贞按:《大典》本仍作晔。)
黄宪言论风旨,无所得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
(朱作深服远,《笺》曰:《後汉书》作服深远。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服深远。)
去疵吝,
(守敬按:原书疵作?。章怀《注》,当为疵,作?者,古字通也。)
将以道周性全,无得而称乎?
(守敬按:原书得作德。)
堑水又自渎东北流,注北陂,
(朱讹作七陂。赵改北陂,云:此与上南陂陂水两分也。戴改同。会贞按:下北陂即指此也。叙北一水暂止。)
一水
(会贞按:此一水在地。)
自陂东北流,积为同陂。
(赵改作?陂,云:《汉志》汝南郡?阳县,应劭曰,在?水之阳也。戴亦改?。会贞按:?阳、?水并见下。明引应主,葛陂水东出为?水,亦称?陂,在氵意水之东,与此陂中隔氵意、汝二水,且?、同字异,赵氏竟混而一之,致戴亦为所误,可怪也。)
陂水又东北,又结而为陂,世谓之窖陂。
(会贞按:叙北一水至此止。)
陂水上承慎阳县北陂,
(会贞按:重叙北一水。)
东北流,积而为土陂。陂水又东为窖陂。
(会贞按:叙南一水,至此止,二水於此合为一。)
陂水又东南流,注壁陂。陂水又东北为太陂。陂水又东,入汝。
(会贞按:水自今正阳县北东流,至新蔡县西南,入南汝。)
汝水又东南,迳平陵亭北,
(守敬按:亭当在今新蔡县西南。)
又东南,迳阳遂乡北。
(守敬按:乡亦当在今新蔡县西南。)
汝水又东,迳栎亭北。
(朱栎讹作乐,赵、戴改。守敬按:下引杜,以栎亭在新蔡东北,随云,今城在新蔡故城西北,盖以目验得之,而不从杜说。又云,城北半沦水,是城在水南矣,故此谓迳亭北也。今在新蔡县北二十五里,俗名野栎店,则又与杜说东北近。)
《春秋》之棘栎也。
(守敬按:《左传·昭四年》,吴伐楚,入棘栎。叙栎而连言棘以足辞,与《丹水注》叙析,而引《史记》下郦淅,《湍水注》叙郦,亦引《史记》下郦淅同。)
杜预曰:汝阴新蔡县东北有栎亭。
(守敬按:此杜氏《集解》文。《释例》,汝阴作汝南。考《续汉志》,新蔡属汝南,《晋志》属汝阴,岂前後度属不同,而成书有先後之异,故尔岐出乎?据《晋书》本传,先作《集解》,後作《释例》,则是《释例》误汝阴为汝南也。)
今城在新蔡故城西北,城北半沦水。
汝水又东南,迳新蔡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後汉、魏同。晋属汝阴郡,後为新蔡郡治,宋因。齐属北新蔡郡,後魏复为新蔡郡治,即今新蔡县治。)
昔管、蔡间王室,放蔡叔而迁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公举之为鲁卿士,
(朱《笺》曰:宋本无鲁字。赵云:按《尚书·蔡仲之命》曰,周公以为乡士。孔安国《传》云,周公,圻内诸侯,二卿治事。孔颖达《正义》云,周公为畿内诸侯,得立二卿。《左传·定公四年》亦云,周公举之,以为已卿士。杜预《注》曰,为周公臣。《注》从《史记·蔡世家》曰为鲁卿士。朱氏不审,乃托名宋本去之,灭裂经史,甚矣其妄也。守敬按:郦氏自本《史记》,故下云以见於王,谓以鲁卿士见王也。若周卿士,则不烦言矣。鲁字自不可去。然《书·正义》曰,《鲁世家》言成王封周公於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成王。则周公身不至鲁,安得使胡为卿士?直以为史迁之谬说,不诬也。)
以见于王。王命之以蔡,申吕地也,
(朱作中,《笺》曰:《郡国志》汝南郡新蔡有大吕亭,故吕侯国也,此中吕未详。赵改申,云:按《传》云,南有荆蛮申吕,中当作申。戴改申同。全云:按汝南有大吕、小吕,故有中吕,改申吕者谬。守敬按:全氏曲说,非也。中为申之误,无疑。惟上下皆《史记》文,不应忽杂以申吕地也四字。如谓是小《注》,因新蔡是吕地,而连言申,与上《春秋》之棘栎也一例,然上先举栎亭,随以《春秋》之棘栎证之,使人知专解栎字。此突言申吕地也,文义亦晦,四字当後人所加。)
以奉叔度祀,是为蔡仲矣。
(守敬按:以上《史记·管蔡世家》文。)
宋忠曰:故名其地为新蔡。
(守敬按:《书·正义》、《史记·集解》并引宋忠曰,胡徙居新蔡,此引宋说不全。《汉志》,成王封叔度子胡於蔡,十八世徙新蔡。又云,蔡平侯自蔡徙此。钱坫曰,宋忠以为胡徙新蔡者,非。郦氏系胡事于此,盖因宋说,聊书存之。故後大吕亭下,又云,蔡平侯始封也。)
王莽所为新迁者也。世祖建武二十八年,
(朱讹作元年,赵改云:按《後汉书·吴汉传》,国封在建武二十八年,戴改同。)
封吴国为侯国。《汝南先贤传》
(会贞按:《隋志》,《汝南先贤传》五卷,魏周裴撰。《旧唐志》斐作裴,五作三,误。《新唐志》作斐,作五,可证。《初学记》二十五亦作斐。)
曰:新蔡郑敬,
(会贞按:郑敬《後汉书》附《郅惮传》。)
字次都,为郡功曹。都尉高懿厅事前,有槐树,白露类甘露者。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敬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树汁耳。懿不悦。托疾而去。
(会贞按:《书钞》三十七、《御览》十二、二百六十四、五百二、九百五十四、《名胜志》引《汝南先贤传》,略同,惟《御览》五百二次都独作次卿,《书钞》高懿独作高台,误。)
汝水又东南,左会氵意水。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城东,
(守敬按:汪士铎《悔翁笔记》,奇?城在汝之南,不得言左会。据《注》,奇?城在别流之南,非在汝南也,左字不误。《说文》,氵意水出上蔡黑闾涧,未知涧即汝水别流否?郦氏谓水承汝水别流於奇?城东,是出今郾城县东南沙河,今水曰洪河。《方舆纪要》,源出西平县周家陂。奇?城见前。)
东南流为练沟,迳邵陵县西,
(赵、戴改邵作召。守敬按:《汉志》召陵,颜《注》,召读曰邵。《地形志》作邵陵,此郦氏从当时之制。县详《颍水》篇,又作召,《〈氵隱〉水》篇亦作召。)
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北,为黄陵陂。
(会贞按:《元和志》,蔡冈,在上蔡县东十里,周回五十里,疑上蔡西冈北当作上蔡冈西北,与下上蔡冈东对文。冈在今上蔡县东,陂当在县北。)
陂水东流,
(朱脱水字,赵、戴增。)
于上蔡冈东为蔡塘。
(会贞按:塘在今上蔡县东。)
又东迳平与县故城南,
(朱《笺》曰:孙云,当作平舆,下同。赵、戴于此及下,俱改舆。守敬按:此不从《经》作平舆者,依《史记》也。历代史志均作舆。汉县为汝南郡治,後汉因,魏属汝南郡,晋、宋、齐因,後魏徙废。《地形志》,平舆有平舆城,即此。《元和志》,故城在汝阳县东北六十里。唐汝阳即今县治。)
为氵意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县,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春秋·文三年》杜《注》,平舆县北有沈亭。《元和志》,平舆故城,古沈字国。钱坫曰,《郡国志》沈,姬姓。《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封弟季载於冉。《春秋传》作冉阝。《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并云,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於沈,即汝南平舆沈亭。字亦为?阝。按古聃字从冉,耽,字从?,聃、耽同字。沈字亦从?,故与冉阝通。是沈即季载国也。)
《春秋·定公四年》,蔡灭沈,以沈子嘉归。後,楚以为县。
(朱脱楚字,全校增,赵、戴增同。守敬按:《环宇记》,後属楚为邑。)
《史记》曰:秦将李信攻平与,败之者也。
(守敬按:见《王翦传》。《经》从《汉志》作平舆,郦氏因《史记》作与,遂改《经》字,以符史文。赵、戴于前文平舆县改从《汉志》之称,可也,并此引《史记》文亦改作平舆,则文乖其实矣。)
建武三十年,世祖封铫统为侯国。
(朱《笺》曰:《後汉书·铫期传》,子统,封建平侯,非平舆。)
本汝南郡治。
(全云:按前、後《汉》,汝南皆治平舆。阎若琚误以为西京治上蔡,东京治平舆,引善长《注》为证,非也。守敬按:全说是也。汉郡理平舆,见《元和志》。《续汉志》,汝南郡先书平舆。)
昔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
(会贞按:《後汉书》称老翁,《神仙传》称壶公。壶姓施,名存,孔子弟子,见《真诰》。又姓谢名玄,见《丹台录》。此称王壶公,未知何据?)
县壶郡市,长房从之,因而自远,
(朱《笺》曰:改本作退。会贞按:朱之臣云,自远字,自是仙凡之隔,作退谬。)
同入此壶,隐沦仙路,骨谢怀灵,无会而返。虽能役使鬼神,而终同物化。
(会贞按:此约《後汉书·费长房传》文。终同物化,指《传》失符为鬼所杀事。长房入壶及返家,详《神仙传》,而不言鬼杀。)
城南里馀有神庙,世谓之张明府祠,
(会贞按:《环宇记》,平舆县张熹庙,後人感德而庙存。今张明府庙在汝阳县东关外二里许。水旱之不节,则祷之。庙前有《圭碑》,(朱圭作石,《笺》曰:旧本作圭。谭元春云:《圭碑》,言碑形如圭也。赵、戴改圭。会贞按:郦氏已言此《碑》文字紊碎,不可复寻,故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主。)
文字紊碎,不可复寻。《碑》侧有小石函。按《桂阳先贤画赞》,
(朱《笺》曰:张熹乃桂阳郡临武县人,吴本作信阳,误。守敬按:《书钞》三十五引作《桂阳先贤传》。《隋志》,《桂阳先贤画赞》一卷,吴左中郎张胜撰。两《唐志》作五卷。)
临武张熹,
(守敬按:《书钞》作张喜,喜、熹通。《汉志》闻喜,刘宽碑阴凡六见,俱作熹。《续汉志》安熹,晋、魏等《志》俱作喜,可证。)
字季智,为平与令。时天大旱,
(朱天讹作天下,赵、戴删下字。)
熹躬祷雩,未获嘉应,
(朱脱躬字,嘉字。《笺》曰:宋本作熹躬雩,未获嘉应。赵、戴增。)
乃积柴自焚。
(朱乃上衍熹字,赵、戴删。戴改柴作薪。守敬按:《书钞》作柴。)
主簿侯崇,
(朱脱侯字,孙潜校补,赵、戴补同。守敬按:《书钞》引节去主簿小史等句,他书无引此事者,侯字当是孙潜从钞本补。)
小史张化,
(朱《笺》曰:史,宋本作吏。赵云:史字不误。戴改吏。)
从熹焚焉。
(朱下有俟字,《笺》曰:旧本作矣,宋本无矣字。赵、戴删。)
火既燎,天灵感应,即澍雨。
(守敬按:《书钞》作甘雨即降。)
此熹自焚处也。氵意水又东南,左乃为葛陂。陂方数十里。
(会贞按:《隋志·九域志》俱系葛陂於平舆。《元和志》,在平舆东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环宇记》同。平舆在今汝南县。又《通典》新蔡有葛陂。《环宇记》复载葛陂於新蔡,与《皇览》?阳有葛陂乡合。?阳,本新蔡地也。《後汉书·灵帝纪》、《费长房传》注,在新蔡西北。《史记·楚世家·正义》在新蔡西北六十里。新蔡即今县。是葛陂在今汝阳之东,新蔡之西北,与此《注》所叙适合。《金■·地理志》,?信有葛陂,则在今新蔡之南,已与古异。《明一统志》乃谓在汝宁府城西南三十里,尤不合,故《一统志》驳之。)
水物含灵,多所苞育,昔费长房投杖于陂而龙变所在也,又劾东海君于是陂矢。
(朱《笺》曰:《神仙传》,壶公以一竹杖与费长房骑之,到家,以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後到东海,值大旱三年,谓请雨者曰,东海神君前来淫葛陂夫人,吾系之,故久旱。今当赦之,令其行雨过天青。即便大雨。守敬按:《後汉书·费长房传》载此二事,与《神仙传》略同。《神仙传》但作系之,《後汉书》作效系之。据此,效为劾之误。《御览》八百八十二引《列异传》载长房事,作敕系,敕亦劾之误。《御览》九百三十四引《列异传》,寿光侯劾百鬼、众魅。《说文》,劾,法有罪也。)
陂水东出为?水,俗谓之三丈陂,
(守敬按:《後汉书·何敞传》,迁汝南太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书钞》七十六引华峤《後汉书》作?阳旧陂。是此水亦淮为陂矣。故此言?水俗谓之三丈陂,下又称?陂,在今新蔡县北七十里。)
亦曰三严水。水迳?阳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後汉、魏因。晋属汝阴郡,後属新蔡郡,宋因,齐属北新蔡郡,後魏复属新蔡郡,在今新蔡县北七十里。)
应劭曰:县在?水之阳。
(赵云:按《汉志》汝南郡?阳县,孟康曰,音纣,是缺误。师古、章怀音训,并承其失。据《太平环宇记》蔡州新蔡县下云,?音纣红反。《说文》,?,直陇切,此与纣红之音相近,为可证也。守敬按:王念孙曰,《广韵》四十四《有》,?,除柳切。《左传·襄四年·释文》,孟康音纣,直九反,是也。?读如纣,此东、幽合韵之证。明监本《地理志》音纣下,始有红反二字,乃妄加。说详《读书杂志》。)
汉明帝永平中,封卫尉阴兴子庆为侯国也。
(朱兴讹作与,赵、戴改。守敬按:《後汉书》,阴兴附其兄《识传》,子庆,永平元年封。)
县有葛陵城,
(守敬按:《史记·楚世家·集解》引《皇览》称?阳县葛陂乡城,下又称葛陵城,《续汉志》注引《皇览》并作葛陂。张守节谓葛陂乡有作葛陵乡者,误。惠栎则云,葛陂一作葛陵。郦氏盖本《皇览》言县有葛陵城,随举铫丹之封以证之。在今新蔡县西北五十里。)
建武十五年,更封安成侯铫丹为侯国。
(朱讹作更名封经侯铫丹为侯国,《笺》曰:宋本作钅至侯。赵删名字,经作钅至。全云:丹以安成徙封,非钅至。戴删同,改经作安成。守敬按:《後汉书·铫期传》,建武十年卒,子丹嗣封安成侯,後徙封葛陂侯,不言十五年,此本他家《後汉书》。)
城之东北,有楚武王冢,民谓之楚王琴,
(朱讹作瑟,下衍城字。《笺》曰:瑟城当作琴城。三十二卷《注》云,楚人谓冢为琴。六安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即皋陶冢也。赵瑟改琴,删城字,云:按《皇览》民谓之楚王岑,盖山陵之异名。戴改、删同。守敬按:《山海经·海内经》,冬夏播琴。毕沅云,播琴,播种也。《水经注》,楚人谓冢为琴,冢、种声相近也。郝懿行云,《皇览》楚武王冢,民谓之楚武王岑,楚人盖谓冢为岑,岑、琴声近,疑初本谓之岑,形声讹转为琴耳。二说可两存。後魏於此置戍,因名楚王戍,亦曰楚王城,见《通鉴》齐建武四年及梁普通七年胡《注》,《地形志》新蔡下,又谓之武陵城,在今新蔡县东北。《史记·楚世家·正义》引《世本》,?当是宋衷《注》。?楚武王莽在豫州新息,异。)
城北祝社里下,土中得公鼎,
(守敬按:祝社里下,当从《皇览》作祝里社下,盖言社下,始可通也。此铭,欧、赵、洪皆不著录,盖已佚。)
曰楚武王,是知武王?遂也。
(守敬按:此条《皇览》文,见《史记·集解》、《续汉志》注,小有异同。)
?陂东注为富水,
(朱?讹作铜,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陂。)
水积之处,谓之陂塘,津渠交络,枝布川隰矣。
(会贞按:叙氵意水左迤之水止此。委名富水,积为陂塘,即《淮水》篇所谓富陂。津渠交络云云,盖指《淮水》篇之谷水,承富水、润水受富陂言也。陂在今阜阳县西。)
氵意水自葛陂东南,迳新蔡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汝水。)全、戴重一汝字,以汝水下属。守敬按:此戴氏臆增,书中如此者甚多。当是刻全书者误沿之。今洪河自西平县东南流,迳上蔡县、汝阳县至,新蔡县东南,入南汝。)
又东南迳下桑里,
(守敬按:《左传·成六年》,楚御晋桑隧。杜《注》,朗陵县东有桑里,在上蔡西南。此《注》叙汝水东南迳新蔡,又东南迳下桑里,则在新蔡东,盖对桑里言,故称下。)
左迤为横塘陂,
(会贞按:陂在今新蔡县东。)
又东为北青陂者也。
(朱《笺》曰:当作又东北为清陂。赵为北改北为,清改青,云;青陂亦名青龙陂。戴改同。会贞按:下青陂在汝水南,此青陂在汝水北,对下青陂作北青陂,似不误。至青龙陂,乃汝南之陂,详下。赵氏以此当之,岂以汝南、北之青陂为一乎?)
汝水又东南,迳壶邱城北,
(会贞按:城在今新蔡县东南。)
故陈地。
(朱地讹作也,赵、戴改。会贞按:《左传》杜《注》,壶邱,陈邑。)
《春秋左传·文公九年》,楚侵陈,克壶邱,以其服于晋,是也。
汝水又东,与青陂合,
(会贞按:青陂下,当有水字。)
水上承慎水于慎阳县之上慎陂,
(会贞按:上慎陂见《淮水》篇。在今正阳县东。)
左沟北注马城陂,
(朱作右沟,赵、戴同。会贞按:《淮水》篇,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其水东流在右,此水北注在左,当为左沟,右为左之误无疑,今订。)
陂西有黄邱亭。
(会贞按:亭当在今正阳县东北。)
陂水又东,迳新息亭北,
(朱又讹作於,赵、戴改。会贞按:亭当在今新息县西北。)
又东为绸陂。
(朱《笺》曰:一作纲陂。)
陂水又东,迳新息县,
(会贞按:县见《淮水》篇。)
结为墙陂。陂水又江,迳遂乡东南,
(会贞按:即前阳遂乡,颖此脱阳字。)
而为壁陂。
(会贞按:此与前壁陂名同实异,前壁陂远在阳遂乡西,此在乡东南,非一陂也。)
又东为青陂,
(会贞按:《史记·陈涉世家》,陈将吕臣与当阳君黥布击秦,破之青波。《方舆纪要》,或谓青陂,即古青陂,是有此陂綦久。据下碑文,在新蔡西南。《一统志》,陂久废,则水之源流必多堙塞,故上所叙各陂,亦皆无可指证。)
陂东对大吕亭。
(会贞按:《续汉志》,新蔡有大吕亭。刘《注》引《地道记》,故吕侯国。《通典》、《元和志》、《环宇记》、《舆地广记》并云,新蔡,古吕国。亭在今新蔡县东,互见《氵育水》篇。)
《春秋外传》曰:当成周时,
(赵作者。)
南有荆蛮、申、吕,姜姓矣,
(朱《笺》曰:《郑语》,史伯语郑桓公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会贞按:韦《注》,申、吕,姜姓。)
蔡平侯始封也。
(会贞按:吴卓信曰,《左传·昭十一年》,楚灭蔡。平王立,复封蔡。于是隐太子之子卢归于蔡,是为平侯·志平侯自蔡徙新蔡,当在是时,事不见经传,惟杜氏《释例》言之。)
西南有小吕亭,
(会贞按:《氵育水》篇,新蔡有小吕亭。当在县西南。)
故此称大也。侧陂南有青陂庙,庙前有陂,
(朱讹作阪。赵、戴改,误。守敬按:明抄本作陂,《玉海》二十三引此同。)
汉灵帝建宁三年,新蔡长河南缑氏李言上请修复青陂。司徒臣训、尚书臣袭。
(守敬按:训者,许训也。袭者,闻人袭也。《後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六月,太常许训为司徒,三年四月,大中大夫闻人袭为太尉,与此称尚书异。)
奏可洛阳宫,于青陂东塘南树碑。
(戴云:按于字,近刻在洛阳宫上。王校云:朱同。守敬按:戴指钟、谭、项?等本,朱与黄本合,不误也。《名胜志》洛阳宫三字作功成二字,《一统志》作成功二字。此碑欧、赵、洪皆不著录,盖已佚。)
碑称青陂在县坤地。
(守敬按:坤,西南。此云在县坤地,是以卦名命四维也。)
源起桐伯淮川,别流入于潺?。
(会贞按:上言青陂水承上慎陂。《淮水注》,上慎陂、中慎陂、下慎陂,皆与鸿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是鸿隙陂之源,即青陂之源,起于桐柏也。)
迳新息墙陂,
(朱陂讹作坡,《笺》曰:宋本作孤。赵改陂云:孤亦陂之讹。戴改同。守敬按:《玉海》引此作孤,亦陂之误。陂水迳新息,结为墙陂,见上。)
衍入褒信界,
(守敬按:褒信见下。郦氏言陂水上流注汝,随叙汝水东迳褒信城北,足徵衍入褒界。)
灌溉五百馀顷。陂水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南入淮,
(会贞按:此一水为枝流,即《淮水》篇所云,分青陂东渎东南流入淮者也。在今息县东入淮。)
一水南东迳白亭北,
(守敬按:此一水为正流。亭,互见《淮水》篇。)
又东,迳吴城南。
(守敬按:城在今新蔡县东南。)
《史记》,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胜入居之,故曰吴城也。
(守敬按:《左传·哀十六年》,楚子西召太子建之子且於吴,使处吴竟,为白公。《史记·楚世家》,子西召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白公。《伍子胥传》,使胜居楚之边邑鄢,号为白公。《左传》未明指所处之地,《史记》巢、鄢错出,而称白公则同。考楚惠王二年,子西召胜。十年作乱,反楚凡九年,先後所处,必非一地。《左传》、《史记》所载,当分别观之。巢在吴、楚界上,《楚世家》为巢大夫,即《左传》所言处吴竟,盖初反时事。《伍子胥传》居鄢,则後来事。《集解》,徐广曰,鄢,颍川鄢陵县。《正义》则云,鄢音偃,《括地志》故郾城在豫州郾城县南五里,与褒信白亭相近,是谓鄢即郾,与白亭近,当就白亭求之。《左传》杜《注》,汝阴褒信县西南有白亭。旧《志》白亭里在今息县东北八十里,郾城在今郾城县,与白亭相隔数百里,何云相近?当有误。《楚世家·正义》,《括地志》云,褒信,本汉郾县之地,後汉分郾,置褒信县,在今褒信县东七十七里。是褒信却郾城远,不得为汉郾县地,惟与汉黾阝县近,黾阝县即冥厄,为九塞之一。今罗山及光山县为汉黾阝县地。光山之北,即息县之东,为古褒信县。则《括地志》当作本汉黾阝县之地,黾阝、郾形近致误也。因《括地志》之误,足见《史记》早误。盖白亭在褒信,白公所居,当近白亭,《史记》必是居黾阝以守要塞,即郦氏所云吴城,黾阝、鄢形近致误。裴る、张守节所见,皆系误本,故依文注释,均不合。杜氏但以白亭解白公邑,郦氏则详疏之。《淮水》篇称白城为白公邑,东北去白亭十里。此《注》叙陂水东南迳白亭北,又东迳吴城南,谓城为胜所居,是吴城西南为白亭,白亭西南且有白城,则{人小}时楚用白公卫藩之实,可由察知。又《颍水注》言,慎县为白公所居以拒吴,亦本《左传》白公败吴于慎为说。至扶沟之白亭,《环宇记》引《舆地志》,楚封太子建之子为白公,居焉。则于经传无徵也。)
又东北屈迳壶邱东,而北流注于汝水,
(会贞按:水自今正阳县东,迳新息县,又东北至新蔡县东南,入南汝。)
世谓之薄溪水。汝水又东,迳褒信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後汉、魏因。晋属汝阴郡,後属新蔡郡,宋因。齐属北新蔡郡,後魏复属新蔡郡,在今息县东北七十里。)
而东注矣。
又东至原鹿县。
汝水又东南迳县故城西。
(赵迳下增原鹿二守。守敬按:後汉县属汝南郡,魏因,晋属汝阴郡,宋废,在今阜阳县西南,互见《淮水》篇。)
杜预《释地》曰:
(朱释上衍所字,赵、戴删。)
汝阴有原鹿县也。
(守敬按:此《释例》宋地内文,僖二十一年《注同》。)
南入于淮。
(守敬按:《汉志》,汝水至新蔡入淮。杜氏《释例》水名内,至褒信入淮。《海内东经》郭《注》同。此经谓至原鹿入淮亦同。)
所谓汝口,侧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会也。
(守敬按:今汝水自嵩县东北流迳伊阳县,又东南迳汝州宝丰县、郏县、襄城县、舞阳县,至郾城县,皆故道。元末,?曷断故汝,令归今沙河,东出合颍河。而《水经注》自郾县至上蔡之流遂绝。上蔡以下,犹是故道。《水道提纲》谓之南汝,承遂平县水,东南迳汝阳县、正阳县、新蔡县、息县,至阜阳县西,入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吕坤
清·蒋敦复
晋·陆机
清·李兆洛
宋·胡三省
(清)雍正皇帝 编纂
(清)张廷玉
(宋)施德操
(明)沈德符撰
清·何耿绳
清·陆西星
五代·柳坤用
(北宋)苏洵撰
西晋·法炬
(宋)龚明之
宋·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