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一-水经注疏
卷三十一
○氵蚩水
氵蚩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
(全云:按《左传》楚子上与晋师夹氵氐而军。杜预曰,氵氐水出鲁阳县东,经襄城、建陵入汝,即氵蚩水也,盖音同字异耳。守敬按:《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文选·南都赋》注引此并无之字,而《御览》六十三引亦有之字,则自宋已衍。《汉志》,南阳郡鲁阳鲁山,氵蚩水所出。鲁山为尧山之误。《说文》,氵蚩水出南阳鲁阳尧山,此《经》亦云出县西尧山,其明徵也。)
尧之未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
(守敬按:见《左传·昭二十九年》。《汲郡古文》,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
(守敬按:《赋》见《文选》,祠于作祀乎。)
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氵蚩水出焉。
(《汝水注》,汝水东流迳太和城北,又东屈尧山西岭下。是尧山在太和城东北无疑。至太和川则异。氵蚩水东流此云出尧山下,云又历太和川,是尧山在太和川西,而不在东北,太和川,当太和山之误,太和山、太和城并详《汝水》篇。《元和志》,氵蚩水出鲁山西大陌山。《环宇记》,尧山俗名大陌山,亦号大龙山。今水曰沙河,出鲁山县西九十里没大岭。)
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氵蚩、澧、滦、氵尽,
(守敬按:《汝水》篇有醴水,《比水》篇亦有澧水,《文选》注引《山海经》澧水出雅山,则以《汝水》篇之水当之,滦水详《比水》篇,氵尽水见《沔水》篇白水下。)
发源岩穴,布?漫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
(守敬按:黄本作总激急趣,《御览》六十三引同,《文选》作总括趋歙。)
箭驰风疾者也。氵蚩水又历太和川
(守敬按:大和川以近大和山得名。《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七年襄阳蛮酉雷婆思等率一千三百馀户内徙,居於太和川,即此。)
东,迳小和川,
(守敬按:氵蚩水只一水,上称太和川,此又称小和种,盖乡俗语以意名之也。)
又东,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泉奇发。
(朱脱追字。赵据《环宇记》校增,又改泉和源。戴改同。《环宇记》、《名胜志》引此并作七泉,泉字自通,不必改。《泗水注》五泉俱导,是其证,泉在今鲁山县西。)
炎热特甚。阚る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矣。
(戴删矣字。)
汤侧又有寒泉焉,
(会贞按:今有凉泉,在鲁山县西八十里。)
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南注氵蚩水。
(朱南下有流字,戴、赵删。)
又东迳胡木山,
(会贞按:山在今鲁山县西。)
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奇毒。こ疾之徙,
(守敬按:《环宇记》引此こ作疴,二字同。)
无能澡其卫漂。救食者
(朱《笺》曰:《白氏六贴》作救痒,戴改痒。赵云:按痒本作C55,《荀子·荣辱》篇,骨体肤理,辨塞署疾C55。凡从疒,后人所加。)
咸去汤十许步别池。然膈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可以疗万疾者也。
(守敬按:据石铭,此温泉月有皇女汤之名,而《新唐志》云,梁县西南五十里有温汤,可以熟米,即此。下引杜说,叙皇女汤之事,接云,又有黄?黄皇通。?女汤,,则发温汤、皇女汤为二,失之。《元和志》温汤水在鲁山县西四十里。《一统志》称旧《志》皇女汤有上、中、下三泉,上水微温,中水平温,下水最热如沸。在鲁山县西六十里。)
故杜彦达云:状中沸汤,
(朱状讹作然,戴、赵同。守敬按:《元和志》作状如沸汤,是也。)
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
(朱饮之作饭而,《笺》曰:一作饮。戴、赵改。守敬按:是抄本作饮。)
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成病愈三虫死。
(守敬按:柳宗元《骂尸虫文序》,道士言,人皆有尸虫三,处腹中,伺人隐微失误,日庚申,出谗於帝。《酉阳杂俎》,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藏,下尸血姑,伐人胃肺。)
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必,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赋》
(守敬按:张平子《南都赋》见《文选》。)
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然宛县有紫山,
(守敬按:紫山在宛县北,见《氵育水注》。)
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十
(朱十作百,戴、赵同。黄本作步,与下复,明为讹字。吴臆改作百,朱从之,亦非。守敬按:明抄本作十是也。今订。)
步,湛然冲满,无所通会,冬夏常温,世亦谓之汤谷也。
(《笺》曰: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阳郡城北有紫山,山东有一水,无所会通,冬夏常温,因名汤谷。)
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故也。
(赵云:按《汉志》宛、鲁阳亦有之,《南都赋》所云,是宛之汤谷,非鲁阳之汤水。西京南阳治宛,而王莽列宛曰南也,故亦或有直称宛为南阳之县也。然文义特晦,守敬按:《注》明云温汤邓《南都赋》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随称宛县之汤谷而驳之。以温泉去南都,比宛县汤谷为远,故云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此字指宛县汤谷,赵氏乃谓郦以《南都赋》所云,是宛之汤谷,非鲁阳之汤水,语适相反,观《注》未审。至餐释南阳,以王莽之南阳为说,殊嫌迂曲。且既云是宛之汤谷,何谓非南阳之县,与正文万不合。此句显有讹误,又疑是衍文。)
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
(守敬按:《文选·南都赋》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文,则以宛县之汤谷当之,朱?存《文选集释》亦云,郦说未然。宛正为南阳郡治,汤谷在城北,故曰涌后。氵育水在县南,故下云氵育水汤其胸,后字、胸字,确不可易,不应转舍此而偏举鲁阳之温泉也。)
氵蚩水又东,房阳川水注之。水出南阳雉县西房阳川,北流注于氵蚩。
(守敬按:雉县详《氵育水》篇。其叙洱水迳房阳城北,俗谓之房阳川,是城即在水南,因以为名,此水在洱水之北,又隔氵育水,则云房阳城甚远,不应亦有房阳川之名,疑有误字,水在今鲁山县西南。)
氵蚩水之北有积石焉,世谓女灵山。
(守敬按:山在今鲁山县西。)
其山平地介立,不连冈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热以自远,四面壁绝,极能灵举,远望亭亭,状若单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颓落,劣得通步,
(朱通作道,《笺》曰:当作通。戴、赵改。(好事者时有扳陟耳。(会贞按:此条叙女灵山之特拔,形容尽致,未见他书,盖道元为鲁阳太守时,以目验得之。)
氵蚩水又与波水合,水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
(会贞按:霍阳山详《汝水》篇,此西川当西山之误。)
俗谓之歇马岭,川曰广阳川,非也。
(会贞按:《名胜志》,鲁山县西八十里,有歇马岭,犹沿俗称。今有水出鲁山县西北,东南流入沙河,盖即波水,则并无广阳之名矣。《一统志》谓波水山歇马岭下,流入汝,乃本此《注》为说耳。)
即应劭所谓孤山,波水所出也。马融《广成颂》曰:浸以波、溠。
(会贞按:《广成颂》见《后汉书·马融传》,《汝女》篇详引之。)
其水又南迳蛮城下。
(会贞按:城当在今鲁山县西北。)
盖蛮别邑也,俗谓之麻城,非也。
(守敬按:《汝水注》麻解城,故曼阝乡城也,谓之蛮中。《左传》所谓蛮氏。杜预曰,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俗以为麻解城,非也。是蛮氏城为汝水所迳,此蛮城为波水所迳,在汝水之南,故知为蛮别邑。俗既蛮氏城为麻解城,又误蛮城为麻城。故复驳之。)
波水又南,分三川于白亭东,
(会贞按:亭当在今鲁山县。)
而俱南入氵蚩水。氵蚩水乍下兼波水之通称也。是故阚る有东北至定陵入汝之文。
(全云:《周礼·豫州》,其川荥洛,其浸波、溠。康成、师古皆不知波水所在,而以荥波,之波当之。后人或疑其非,而以《尔雅》洛出为波之波当之,不知荥洛既为川矣。不应复以其支流为浸也。波水自当以出霍阳由氵蚩入汝之波为是。此可补入《周礼》注中,守敬按:《汉志》,氵蚩水东北至定陵主汝。郦意谓氵蚩水之下流,即波水,太阚る谓波水东北至定陵入汝与《汉志》同。然则东北上,当本有波水二字,传写脱之,语言我遂不明。)
水又东迳鲁阳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置属南阳郡,后汉、魏、副总理因。后魏改曰山北,为鲁阳郡治。今鲁山县治,)
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守敬按:刘累适于鲁县,详篇道,)
有鲁山
(朱脱山字,赵据《汉志。校增,戴增同。守敬按:《续汉志》亦云鲁阳有鲁山。山详下。)
县居其阳,故因名焉。
(守敬按;《括地志》亦云,古鲁阳县,因鲁山为名。)
王莽之鲁山也。
(赵云:今《汉志》无此文。)
昔在于楚,文子守之,与韩扌?难,战有返景之诚。
(戴扌?作遘,删难字。守敬按:《淮南子》?《览冥训》?云,鲁阳公与扌?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高《注》,鲁阳,楚之县以,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环宇记》,鲁阳公墓在露山东北五里,有石碑。)
内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
(赵云:《隶释·跋》曰,《都乡正卫弹碑》,《水经》作卫为,灵帝中平二年立,在汝州昆阳城避。《水经》鲁阳县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平氏县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此则其一也。赵氏误认卫为街,遂云误认卫为街,遂支莫晓其为何碑?予考其文,则县令宁陵君,承昆阳丧乱之馀,愍繇役之害,结单言府,班董科研成果例,收其旧直,临时募顾,不烦居民。太守东郡王环、丞济阴华林,优┰民隐,为之立约,自是之后,吏无苛扰之烦,野无悉痛之声。其大略如此,又云,因民所利,斯所谓惠康之策。又有轻赋敛及役艰苦之语。颂则美其轻赋均约,盖子纪述守令繇役条都也。《前书·食货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注》云,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列者,正卒,谓给中都官者。卫宏《汉官旧仪》,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寂,习射御骑驰战阵。又产业革云,民给正卫才官,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酸枣令刘熊碑》云,愍念丞民,劳苦不均,为作正弹,造设门更。此云都乡正卫弹者,与《刘君碑》同。《困学纪闻》曰,《周礼》里宰以岁时合耦于锄。《注》云,锄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于此合耦,使佐助。《疏》谓汉时在街,置室检弹一里之民。《金石录》有中平二年正月《都乡正街弹碑》,在昆阳城中。赵明诚失于考《礼》注,而郦道元注《水经》,洪氏《隶释》皆以街为卫,又误矣。《汉书·食货志》言古制云,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粼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里胥之塾,其即里宰所谓锄者与?《续金石录》云,《周礼》里宰合耦于锄。郑玄谓锄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疏》云,汉时,在街置室,橙弹一里之民于此。《水经》建宁三年,改新丰为都乡。而《百官志》凡州所监为都。都乡者,都邑之乡,若今之关厢也,故乡曰某张,而都乡则无地名。封爵有都乡侯,在关内侯之上。正者,《汉官旧仪》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前汉·食货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师古曰,更卒给郡县,一月而更。正卒为给中都官者,此都乡之正也。《周礼》于锄合耦以劝晨,汉人于街弹之室纠弹不法,昆阳当乱丧之馀,徭役烦苦,郡守县令,班董科条,收其旧直,临时顾募,不烦居民,立碑于街弹公所以颂其德也。洪氏云,赵氏误认卫字为街,改名《街弹碑》亦引卫宏《汉官旧仪》为证。无论街弹见于《注》、《疏》,若卫士乃正卒一岁以后所迁之名,又弹也。况去士字,似不成语。予意仍题街弹为得。洪氏《碑目》云,《水经》作卫为,赵作街弹,按《水经》,鲁阳县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卫为似人姓名,在鲁阳,非昆阳也,如以卫字属之上文,则为碑二字题额,又何说乎?又引《刘熊碑》,愍念丞民,劳苦不增,为作正弹,按《三国志》吴张淑为司直,表正弹曲二十人,专司不法,与《刘碑》之正弹同,非此碑之正,系卒夫之名也。况洪之所房产科乃卫字,若引《刘碑》,则正弹连合,又何关涉乎?《卮林》曰:《水经注》鲁阳县有《南阳都乡正耳环为碑》,平氏县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卫之与街,岂可强传者?按郑玄驳许慎《异礼》六十、十五皆征之,使为胥徙,给公家之事,如今之正卫耳。纟张宴《汉书》注曰,监门,里正卫也。正卫自是汉、魏微官,秩若封人,仕同里宰,不得以解街弹之室也。会贞按:昆阳城中之碑,非此也。此碑欧、赵、)
洪皆不著录,盖已佚。)氵蚩水右合鲁阳关水,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东北出入氵蚩。
(守敬按鲁阳关及分头山并详《氵育水》篇。鲁阳关水有二,此则关北之水也。《元和志》,鲁阳关水,俗谓之三鸦水,经鲁山县西七里。《方舆纪要》,鸦河在鲁山县西南,自南召县流入境。据此《注》则下入沙河,正当鲁山县之南也。)
氵蚩水又东北合牛兰水。水发县北牛兰山,
(守敬按:《续汉志》,鲁阳有牛兰累亭。《注》引谢沈《书》云牛兰山也,山在今鲁山县西北,水即今县北之达老河,)
东南迳鲁阳城东,
(守敬按:即上鲁阳县故城也。)
水侧面有《汉阳侯焦立碑》。
(守敬按:汉阳侯焦立,不见於史,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戴郦说,盖已佚。)
朱兰水又东南,与柏树溪水合。水出鲁山北峡谷中,东南流迳鲁山西,而南合牛兰水。
(会贞按:水在今鲁山县东北。)
又东南迳鲁山南。阚る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
(会贞按:《元和志》,鲁山在鲁山县东北十里。在今县东北十八里,山高耸,迥出群山,为一邑巨镇,又曰露山。)
水南注于氵蚩。
(守敬按:今达老河自鲁山县北,东南流,至县东入沙河。)
氵蚩水东迳应城南,守敬按:《地形志》,山嵫县有应城。《括地志》,故应城在鲁山县东四十里。在今宝丰县西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
(守敬按:见下。)
《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
(守敬按:《大雅·下武》篇文。)
彭水注之俗谓之小氵蚩水。
(守敬按:对氵蚩水言,故谓这小氵蚩水。)
水出鲁阳县南彭山蚁坞东麓,北流迳彭山西。
(守敬按:称彭山蚁坞,则山与坞相连,然坞实在山西南,故水出坞东麓而北流,迳山西也。考山在今鲁山县东南三十八里,则水出县东南,鲁山县即故鲁阳,《注》言出鲁阳县南,特概言之耳。)
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汉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长立。
(赵云:按范《史·桓帝纪》,元嘉纪元仅二年,至明年夏五月,改元永兴,不得云三年也。或立碑在未改元之先,此与成阳《灵台碑》正同。会贞按:杜仲长无考此碑、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彭水迳其西北,汉安邑长尹俭墓东。
(会贞按:尹俭无考,墓当在今鲁山县东南。)
冢西有石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原物,阙南有二狮子丁骊,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南有两石羊,中平四年立。
(会贞按:此碑及石碣,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彭水又东北流,直应城南而入氵蚩。
(会贞按:水於今宝丰县西南入沙河。)
氵蚩水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山,
(朱山作东,《笺》曰:宋本作山。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山。)
东南迳应山北,
(会贞按;《地形志》,山北县城有应山。《隋志》,?城县有应山。《括地志》,故尖城因应山为名。据此《注》则应山在桥墩水西,与应城中隔桥水亦不在今宝丰县西南。)
又南迳应城西。《地理志》曰:故父城县之应乡也。周武王封其弟为侯国。
(守敬按:见《汉志》父城县,武当作成说见下。(应劭曰:《韩诗外传》称:周成王与弟戏,以桐叶为圭,曰: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乃应时而封,故曰应侯乡。亦曰应乡。(会贞按:《汉志》颜《注》引。今本《汉志》注作故曰应侯乡是也,乡上脱应字。)
按《吕氏春秋》云:成王以桐叶为圭,封叔虞,非应侯也。《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矣。
(直云:按《吕氏春秋》以下是臣瓒说,见《汉志》注;师古曰,武王之弟自封应国,非桐圭之事,应氏之说,盖失之焉。又据《左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则应侯武王之子,又与《志》说不同。守敬按:武与成形近,《汉志》武为成之误,或以弟为子之误,非也。)
战国范睢所封邑也,
(会贞按:《史记·范睢传》,秦封睢以应,号为应侯。)
谓之应水,
(会贞按:《一统志》应水在宝丰县南十二里,一名氵婴河,又名石渠,非也。《注》先叙应水,后叙氵蚩水,东迳?县北,?县在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宝丰尚在东北,则应水迳宝丰境,当在县西南,不在县南也,岂后人求应水不得,而以县南之水当之耳。)
又东南流注于氵蚩。
(朱无此句,戴、赵同。会贞按:依例当增此句。)
氵蚩水又东迳?县故城北。
(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晋因,宋省。在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
《左传·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是也,出于鱼齿山下。
(守敬按:《左传》杜《注》,鱼陵,鱼齿山也,在?县北。《续汉志》襄城有鱼齿山。《元和志》,山在鲁山县东六十里。六字有误,计其道里,不止此也。在今宝丰县东南四十馀里。)
《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矣。所涉即氵蚩水也。
(会贞按:杜《注》,鱼齿山下有氵蚩水,故言涉,郦所本。)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
(朱脱成字、州字。赵增云:《金石录》、《汉隶字源》引此文,俱作吉成侯州苞。载增同。)
冢前有碑,基西枕冈
(赵基改墓云;《未释》作墓,戴改同。)
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门表{渐土}上起石桥,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咨是诹,盖仕自安帝,没于酽后。于时阍阉擅权。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徙,何用许为?石至千春,不若速配,苞墓万古,?彰诮辱,呜呼!愚亦甚矣。
(赵云:《金石录》、《吉成侯州辅碑》,名字已残阙,其额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君之名。辅姓名见范氏《后汉书·宦者传》,以定策立桓帝,与曹腾等七人同时封为亭侯。今此碑载当时诏书,有云,其封辅为叶吉成侯,以此知其名辅。而郦道元注《水经》云,氵蚩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冢前有碑,其辞云,六帝四后,是咨是诹。今验其铭文,实有此语,实有此语,独以辅为苞,盖《水经》之误,当取《汉史》及此碑为正。又曰,余初得州君墓碑,又览《水经》所载,意石兽膊字犹存,会故人董之明,守官汝、颍闲,因手访求之,特以见寄。其一辟邪,道元所见也。其一乃天禄,字差大,皆完好可喜。之明又云,天禄近岁为村民所毁,辟邪虽存,然字书已难辨。一清按:《辅碑》戴《隶释》,其碑阙姓瑟字,辅字无残阙,赵德甫云,名字残阙,盖榻本未善耳。碑文云,特以才明敏达拜小黄门,逮事和熹后孝安思皇后时为太官令,孝顺皇帝践祚,复拜小黄门,适藏府令,当扦中常侍,让与同郡钅奇任,后以病孙位,起家复拜谒者令,中尚方令,迁中常侍。遭顺帝弃天下,扶佐地冲、孝质帝,兼领黄门令,顺烈皇后摄政,拜长乐太仆。遭孝质无嗣,乃定岫帷墓,援立圣主,有定社稷之动。建和二年七月己已,封为叶吉成侯。和平中,复拜大长秋,永寿二年十二月丙子梦。其铭词所谓六帝四后是咨是诹进也。洪氏曰,叶吉成者,叶县之吉成亭也。会贞按碑已佚,惟定删帷幕有安礼稷之勋十字在宋王き所刻《汝州贴》,题曰蔡邕书。又《汝贴》此段之前,刻天禄辟邪四字,题曰宗资石兽膊上字也。翁方纲云。)
氵蚩水又东,?水注之,俗语谓之秋水,非也。
(会贞按:?、秋音近致讹。)
水有二源,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牧场山东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迳?县南,又东北屈迳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
(朱源讹作流,赵同,戴改。)
乱流北注于氵蚩。
(会贞按:《明一统志》,秋河出鲁山县杨家林,流注宝丰县界,入沙河,不言二源,亦不言所出之山,略也。践牧场山、颇山当在今鲁山县东南。并失其名。)
汉高祖入关,破南阳太守吕?于?东,
(朱《笺》曰:太守吕?事出荀悦《汉纪》。守敬按:《史》、《汉》产载此事,但称南阳守?。)
即于是地,氵蚩水之阴也。
(守敬按:?县在氵蚩水南,破??东,则亦在水南,故言氵蚩水之阴。)
氵蚩水又东南迳昆阳县故城北。
(守敬按:县见《汝水》篇。)
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走者相联系腾践,奔殆百馀里闲。
(朱无闲这,赵同,戴增。守敬按:戴盖据《光武纪》,《御览》六十三引此,亦脱闲字。)
会大雨如注,氵蚩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皆乘尸而渡矣。
(戴渡改度,守敬按:自昔汉以下,《后汉书·光武帝纪》文。)
东北过颍川定陵县西北,又东过郾县南,东入于汝。
氵蚩水东迳东不羹亭南。
(朱作西不羹,戴、直同。守敬按:《汉志》襄城有西不羹,定陵有东不羹,《续汉志》同,《左传·昭十一年》杜《注》,一陵西北有不羹亭,指东不羹也。《汝水》篇叙襄城之西水羹。此在定陵城北,当是东不羹,则注西炎东之误,今订,楚城陈、蔡、不羹,不羹实有东西二城,相为犄角。郦氏已於西不羹下引《左传》,故此略之,此亭在今舞阳县西北,)
亭北背汝水,
(守敬按:汝水迳西不羹城南,是城在汝水北,此亭北溺爱汝水,则在汝水南,判然为二,益足徵此是东不羹,非西不羹也。)
于定陵城北,
(守敬按:定陵见《汝水》篇。)
东入汝。郾县在南,不得过。
(会贞按:《汝水注》,汝水东南迳定陵县故城北,右则氵蚩水入焉,又东南迳奇?城西北,又东南迳郾县故城北,是氵蚩水入汝,远在郾县之西北。《经》以为过县南,误矣,故郦氏驳之。今沙河自鲁山县东流,迳宝丰县、叶县,至郾城县西入汝。
○氵育水
氵育水出弘晨卢氏县攻离山,(《笺》曰:孙按《山海经·中山经》云,支队离之山,氵育水出焉。赵云,按《方舆纪要·郡志》云,氵育水出嵩县双鸡岭,双鸡盖攻离之讠为。然方俗语之称,字随读改,《山海经》作支离,字形之近也。戴改作支离。守敬按:《文选·南都赋》注引《山海经》作攻离。《通鉴》汉更始元年、建安二年、晋太康元年《注》引《水经》并同,足向下徵攻字是。今本《山海经》作支,误也。戴反依改,并改《注》文,失之。考氵育水有二,《汉志》弘晨郡卢氏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南阳郡郦,育水出西北,南入汉。盖旧说相传不同,故两存之。如莱芜、朱虚分载二汶水,故安、北新城分载二易水,即其例也。《说文》本《汉志》,故云,氵育水出弘晨卢氏山,东南入沔。又云,或曰出郦山西,乃钱坫?注《汉志》,谓郦县之育水,即卢氏之育水。不知《汉志》有一水之原委分载两县者,未有一水之出分载两县者,段玉裁注《说文》又谓二氵育异源同流,亦未悟此截然二水,非本一水,而源有远近也。《水经》氵育水出攻离,本《山海经》说。郭《注》氵育水出郦县,是即《汉志》郦县之水,而冠以弘晨卢氏。《汉志》有丹水入钧之文。《水经·均水》篇明即卢氏育水而言均水出析县北山,皆与《汉志》违异。郦氏叙氵育水导师源东流迳郦县北;叙均水发源弘晨卢氏能耳山而以《汉志》卢氏之育水释之,说专以《汉志》为据也。此氵育水即今之白河,卢氏氵育水即今之老灌河,源流各别。)
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
(会贞按:据《注》氵育水东南迳西鄂县故城民法,又南迳宛城东,与《经》不照,证以水道,与《注》合,与《经》不合,而郦氏并无驳《经》之辞,知《经》文当作东南过南阳西鄂县东,又南过宛县东,今本乃传钞之误。)
氵育水导源,
(全源下增宏晨二字,赵增同,守敬按:不必增,说见《粉分》篇。)
东流迳郦县故城北。
(会贞按:据下文,此为北郦。《方舆纪要》南郦乃旧郦县,北郦为后魏所析置,则此《地形志》东恒晨郡之北郦也。郭仲产说及《三仓》皆指旧郦言,道元特追叙於此耳。此城当在今南阳县西北,盖郦即《湍水》篇之郦县。)
郭仲产曰:郦县故城在攻离山东南,
(朱南字讹在城下。赵删,戴移。)
郦旧县也。《三仓》
(守敬按:《隋志》,《三仓》三卷,秦相李斯作《苍颉篇》,后汉郎中贾访作《滂喜篇》,故曰《三苍》。)
曰樊、邓、郦。
(守敬按:樊城见《沔水注》中,邓县见本篇下文。)
郦有二城北郦也,
(戴云:按后魏析置南、北郦,湍水迳南郦城东,氵育水迳北郦城北。)
汉祖入关,下淅郦,
(会贞按:见《史记·高祖纪》,淅作析,说见《丹水》篇。)
即此县也。
氵育水又东南流历雉县之衡山,
(朱脱历字,之下衍雉字。戴增删,赵但增历字。守敬按:县详下文,山详《汝水》篇。)
东迳百章郭北,
(守敬近:《元一统志》俗讹为擘章郭,在今南召县南。)
又东,鲁阳关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南分水岭,
(守敬按:县见《氵蚩水》篇。《通典》,向城县北有分岭山。《环宇记》,分水岭在废向城县北七十里,即三鸦之第二鸦也。从此而北五十里,为第三鸦。今水曰鸦河,出南召县西北。)
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
(守敬按:此南水也,北水见《氵蚩水注》。)
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也。
(守敬按:《氵蚩水注》作分头山,沿俗语称。)
其水南流迳鲁阳关,
(守敬按:《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改韩正义,引刘伯壮云,盖在南阳鲁阳关。则关之设旧矣。《元和志》,关在向城且北八十里,邓、汝二州於此分境,荆、豫径途,斯为险要。在今南召县北,即三鸦路。)
工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是以张景阳诗云: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
(守敬按:此景阳《杂诗》,见《文选》。峡作狭,又云,流涧万馀丈,围木数千寻。亦山高木乔之证。)
亦司马芝与母遇贼处也。
(攫《笺》曰:《魏志》,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少为书生,避乱荆州,於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官至大司晨。)
关水历雉衡山西南迳皇后城西。发兵三百馀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
(守敬按:《后汉书·阴皇后纪》,扣,新野人。及邓奉起兵,兄识为之将,随家属,自新野徙阳。光武即位,令侍中传俊迎后到洛阳。)
山有石室,甚饰洁,相传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
(会贞按:末句疑有误。考《环宇记》雉锋芒毕露山下,引《荆州记》衡山有石室,甚整饰相传名皇后室未详其来。《注》本《荆州记》,於文当作所未详也,盖又与未形近,增与羊形近,当为未详之脱烂,而又与所复倒错耳。)
痒水山西南迳雉县故城南。
(守敬按:秦置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后省。后魏复置北雉县,属北氵育郡,在今南召县南。)
昔秦文公之世有阳伯者,
(赵改阳伯作伯阳,云:详《渭水》篇。戴改同。守敬按:赵於《渭水》篇亦作伯阳,谓即老子。观此《注》语意,岂谓老子之辞?当仍作阳伯为是,阳伯即东仓人之名,但未详所出。)
逢二童曰舀,曰被子。
(朱讹作彼,赵乞讨云;《晏公类要》引此是舀与被,乃两童子名,戴改同。)
二童,
(朱二作两,赵同,戴改。)
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飞,化为双雉。光武获雉于此山,以为中兴之祥,故置县以名焉。
(朱《笺》曰:按《列异传》云,陈仓人得异物,献之,道遇二童子,云,此名为?胃,在地下食死人脑。?胃乃言,彼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乃膛童子,化为雉。秦穆公大猎,果获其雌。《搜神记》所引正同。但云,其雄者飞至南阳,秦表其地为雉县。后汉光武起於南阳。此《注》舀曰以下似有缺文。赵云:按:汉志》南阳郡雉,师古曰,旧读,雉音弋尔反,而《太康地志》云,即陈仓人所逐二童子名宝鸡者,雌止陈仓为石,雄止此县,故名雉县,疑不可据也。颜说是也。盖雉县西京已有之,是《注》云光武中兴置县亦非。《搜神记》以为秦县,得之。守敬按:《列异传》、《太康地志》、《搜神记》文并与《注》有异。又《宋书·符瑞志》亦异。此别有所据。至光武置县之说,岂莽尝废省,而光武复置耶?否则本作雄飞至南阳故置县以名焉,在光武句前,传钞者错於中偿之祥下,而又脱去雄飞句也。)
关水又届而东南流,注于氵育。
(守敬按:今鸦河东南流,迳南召县南,屈而西南入白河。)
氵育水又东南流,迳博望县故城东。
(朱县下衍西北二字,戴、赵删。)
郭仲产曰:在郡东北一百二十里,
(朱无在字,戴、赵增。守敬按:此仲产《南雍州记》文。)
汉武帝置,
(会贞按:武帝特置此县以封张骞,与置冠军县以封霍去病同。)
校尉张骞,随大将军卫青西征,为军前导,相望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骞为侯国。
(守敬按:此钞变《汉书·张骞传》文。《传》作元朔六年,此元光为元朔之误。《地理志》博望下《注》侯国。《汉表》宣帝元康二年,封许舜而无封张骞之文。然《吵表》戴骞以元朔六年封,坐罪除。则《汉表》但举后封者为说也。)
《地理志》南阳有博望县,
(朱志下衍曰这,又脱博字,戴、赵增、删。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后放心。在今南阴县东经六十里。)
王莽改之曰宜乐也。
氵育水又东南迳西鄂县故城东。
(朱元县字,戴同,赵增。守敬按:汉置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后魏属南阳郡。《地形志》,北雉有西鄂城。在今南召县南。)
应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江夏之鄂见《江水》三。)
昔刘表之攻杜子绪于西鄂也。功曹柏孝长
(朱柏讹作伯,戴、赵改,见下。)
闻战鼓之音,惧而闭户,蒙被自覆,渐登城而观,言勇可习也。
(守敬按:《魏志·杜袭传》,字子绪,太祖以为西鄂长。《注》引《九州春秋》,建安六年,刘表攻西鄂,西鄂长杜子绪婴城而守。时南阳功曹柏孝长在城中,闻兵攻声,恐惧,入室闭户,牵衣覆头,攻半日,稍敢出面,明日,侧立而听,二日,出问消息,至四五日,乃负盾亲斗,语子绪曰,勇可忌也。)
氵育水又南,
(朱氵育讹作清,戴、赵改。(洱水注之,水出弘晨郡卢氏县之熊耳山,(会贞按:此本《汉志》,似有误,说见下。陈澧以今镇平县潦河当洱水,与《注》所叙水道不合,今内乡东北白河南之水,盖即此水也,惟下流稍短耳。)
东南迳郦县北,
(会贞按:眦上文之产郦也。)
东南迳房阳城北。
(会贞按:城在今内乡县东北。)
汉哀帝四年,封南阳友谊赛守孙宠为侯国,
(赵云:按《汉表》作方阳,云在龙亢。)
俗谓之房阳川。又迳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
(会贞按:《后汉书·张衡传》,字平子,南阳西鄂人。《通典》,张衡墓在向城县南,在今南阳县北。)
墓之东,侧坟有《平子碑》,
(会贞按:《地形志》西鄂有《张衡碑》。)
文字悉是古文篆额,是崔瑗之辞。
(会贞按:崔瑗,字子玉,《后汉书》附其父《る传》。)
盛弘之、郭促产并云:夏侯孝若为郡。
(会贞按:《晋书·夏侯湛传》字孝若,武帝时,出补南阳相。)
薄其文,复刊碑阴为铭。然碑阴二铭,乃是崔子玉及陈翕耳,
(会贞按:陈翕无考。)
而非孝若,悉是录字,二首并存,尝无毁坏。又方墓次有二碑,
(会贞按:此亦盛弘之、郭促产说。)
今惟见一碑,或是余夏景驿途,
(朱景作迳,赵改云:《隶释》作景。戴改同。)
疲而莫究矣。
(会贞按:崔子玉《河间相张平子碑》戴《古文苑》·《集古录》曰,《张平子墓铭》,世传崔子玉撰并书。按范晔《汉书·张衡传赞》云,崔子玉谓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此铭有之,则真子玉作也。其石刻为二本,一在南阳,一在向城,天圣中有右班殿直赵球者,知南阳县事,因治县署,毁马台得一石,有文,验之,乃斯铭也。遂嵌於听事之壁,其文至凡百君子而止。其后半亡矣。其在向城者,今尚书屯田员外郎谢景初得其半於向城之野,自凡百君子以上则亡矣。今以二本相补续,其文遂复完,而阙其最后四字,然则昔人为二本者不为无意矣。《金石录跋·平子碑》即此。《汉隶字原》云,永和四年立,夏侯孝若文,戴《隶释》。洪适曰,《张平子碑》,晋南阳相夏侯湛作,有夏侯湛姓名,而《水经》云书之碑侧,盖郦氏考之不详也。守敬按:孝若之文,比子玉字加一倍,非前碑之阴所能容,盛郭谓刊碑阴,自误。其又言墓次有二碑,极是。盖一碑为子玉作,一碑为孝若作也。郦氏亲至墓次,惟见子玉之作,岂蒙茸或不易披乎?欧、赵、数亦但邮五玉之作,洪又但见孝若之作,皆搜求之漏也。盛、郭刊碑阴之说,郦氏已辨其非。洪乃云郦氏考之不详,亦观《注》未审矣。又按《宣判刻业编·张平子碑阴颂》,晋南阳相夏侯湛撰书,不著名氏。湛因行县至西鄂,过衡墓,刻此《颂》於碑阴,与盛、郭说同,盖亦传闻之差也。今并佚。)
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云六七丈,双?寺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庆馀,古物南青绿,光可以鉴。共上栾栌承ㄆ,
(朱栾讹作銮,《笺》曰:《魏都赋》云,栾栌叠施。戴、赵改。)
雕檐四注,
(朱注讹作柱,赵、戴改。)
穷巧绮刻,妙绝人工。题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人,有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没当葬,女自相谓曰:先君生我姊妹,无男兄弟,今当安神玄宅,翳灵后土,冥冥绝后,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铭》云:墓楼东,平林下,近坟墓,
(朱下作不,赵据《隶释》改,戴改同。)
而不能测其处所矣。
(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六引盛弘之《荆州记》西鄂城东有三女楼,稚汉,三女造此楼於墓所。《金石录》曰,汉王君神道在南阳,云汉故蜀郡属国都尉王君神道封陌,封郦道元注《水经》,洱水南道侧有二石楼,题曰,蜀郡太守姓王,字一阵子雅,南阳西鄂人,云云。今此碑后勤有唐天宝七载向城令张睿之撰《孝女双石楼记》,所书与《水经注》合,惟《水经注》误以都尉为太守耳。守敬按:《环宇记》亦误作蜀郡太守,其以为北齐人尤误,无论汉刻明见《金石录》且北齐境亦不至蜀郡也。今佚。)
洱水又东南流,注于氵育水,
(会贞按:《汉志》,洱水过郡二,行六百里,水於今南阳县东北入氵育。)
世谓之肄水,
(朱脱肄水二字,戴、赵增。)
肄,洱声相近,非也。
(会贞按:《广韵》,肄,羊至切。洱,而止切,又仍吏切。是声相近也。肄、洱声相搂。五字《注》中《注》,非也二字,驳谓之肄之肄水之产。)
《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东南至鲁阳入沔是也。
(会贞按:《汉志》卢氏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是三水惟伊水出熊耳,其洱水,《志》不过谓出卢氏地,非谓并出熊耳也。如《志》武安县钦口山,白渠水所出,东至列人入漳。又有C1水,东北至东昌入?池河。曲逆县蒲阳山,蒲水所出,入濡。又有苏水亦东入濡。非C1水亦出钦口山,苏水亦出蒲阳山,是其证。郦氏乃谓育、洱亦出熊耳。前以均水当《汉志》卢氏之育水,既称发源熊耳。此篇叙洱水,亦云出熊耳,似未审。且均水在伊水南,其源尚去熊耳不远,若洱水在本篇氵育水南,与伊水中隔淆水,氵育水出攻离,洱水不得出熊耳也。)
氵育水又南迳预山东,
(会贞按:《金史·地理志》,南阳奉阴违豫山,豫、预音同,在今南阳县东北十五里。)
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
(会贞按明一统志:,孤峰峭立,俗名独山。)
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二冢,地道潜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进也。
(会贞按:《蜀志·黄权传》魏景初三年,迁车骑将军,权封育阳侯,故葬此。《传》言,权降魏,有司白收权妻子,先主待之如初,又言罗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又言权卒谥曰景侯,子邕嗣。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诸葛瞻拒邓艾,战没,而不言蜀送权妻子於魏。然细玩留罗子崇子文,似子不尽留罗,或尝送妻子於魏,亦未可知。《注》所云树碑之子,盖即邕也。此四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氵育水又西南迳《史定伯碑》南,
(守敬按:史定伯未详何代人,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
(守敬按:《方舆纪要》瓜里津在南阳北四十里。《一统志》亦云,瓜里桥在北四十里。但注叙瓜里於预山之南,预山在南阳东北十五里,则古津梁当在南阳北十数里或数里。)
自宛道途,
(守敬按:宛县见下。)
东出赭阳,
(全全增添:《汉志》、《续志》、《晋志》皆作堵阳,魏收《志》始作赭阳,然《水经》旧一仍作堵阳,章怀《注》引《水经注》云,堵水南迳小堵乡,可证也。《世本忽堵忽赭,不亦惑乎?赵云:予谓六朝、后魏改堵为赭,道元於《沔水》篇作堵,于《氵蚩》、《氵育水》篇改从赭,各存所是,正无取乎从同也。戴改堵,下同。守敬按:赭阳见一篇后文。)
西道方城。
(朱西作而,赵氢孙潜校改,戴改同,会贞按:《氵无水注》引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县东,至氵亲水,达Г阳界,号为方城。即此城之西隅,则宛西亦有方城矣。本文当东西对举,改作西,是也。)
建武三年,世祖自赭阳西入,破虏将军邓奉怨汉
(朱邓作刘,《笺》曰:《后汉书》作邓奉。戴、赵改。)
掠新野,
(守敬按:新野见本篇后文。)
拒瓜里。上亲搏战,降之夕阳下,遂斩奉。
(守敬按:《续汉志》宛县《注》引《东观记》,邓奉拒光武瓜里,惠氏《后汉书补注》六,引《东观记》,时奉拒上於瓜里,上亲搏虞,降之夕阳下。则此本《东观记》,而《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三年,大破邓奉於小长安,斩之,又异。)
《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津、
(朱里下有野字,戴、赵删。守敬按:《郡国志》无野字。)
夕阳聚者也。
(守敬按:《方舆纪要》,瓜里津西即夕阳聚。在今南也县西北。)
阻桥即桓温故垒处。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所营。
(朱所作列,赵同,戴改。《笺》曰:按《晋书·穆帝本纪》,桓温遣诸将讨河北,在永和五年,而《范汪传》云,醒温北伐,今汪率文武躇?国,以失期免为庶人,卒于家。《本纪》范汪之废,则在升平三年,与此互异。赵云,按《晋书·穆帝纪》永和五年,桓温北代,乘石遵之乱也。十年,伐关中,讨苻健也。十二年,又北伐,则征姚襄也,海西公太和四年,又北伐慕容?,盖不仅永和五年一役而已。范汪之废,温公《通鉴目录》书于升平五年,而《穆帝纪》升平五年,又无废汪事。汪放心在《哀帝纪》之冬十月即升平五年之冬十月乳。《汪传》以为温令汪率文武躇?国,似是讨姚襄事。《温传》所云,以谯、梁水道既通,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是也。然升平五年春画龙点睛月,北中郎将都督青、徐、兖、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郄灵卒,二月,以范汪代之。又在伐姚襄之后,岂温以汪势既盛,忌之,追论前事而废之耶?朱氏以汪放心在升平三年,三岂五之误刻耶?)
氵育水又西南迳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
(守敬按:《三国志》,邓芝,新野人,邓艾,棘阳人,地皆与此近。义山岂其族人耶?墓在今南阳县东北。)
垒同迳宛城东,
(守敬按:秦宛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宋、齐、梁属南阳郡。即今南阳县治。)
其地
(戴改地作城。)
故申伯之国,
(赵据黄本改国作都,戴改同。守敬按:《汉志》,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潜夫论》三十五,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括地志》,故申城在南阳县经三十里。《太康地志》,周宣王舅所封。在今南阳县北二十里。)
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
(守敬按:《左传·哀十七年》言,文王县申、息。杜《注》,文王灭申、息以为县。)
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邓以此地为南阳郡,
(守敬按:《史记·秦本纪》,绍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三十五年,置南阳郡。《元和志》并言昭襄王取韩地,置南阳郡。《名胜志》襄阳府引习凿齿《襄阳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
改县曰宛。
(守敬按:《史记·越世家·正义》引《会稽典录》,范蠡,楚宛三户人,文种为宛令,则宛之句县久矣。盖秦并申地於宛,非改申为宛也。《元和志》、《环宇记》谓汉置宛县,汉以下仍故名耳。(王莽列名郡曰前队,,居阳地,故以为名。(朱熙作善,戴、赵同。会贞按:刘熙《释名》南阳在国之南而地阳也。又《史记·秦本纪·正义》引《释名》,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则此乃引熙说,善为熙之误无疑,今订。)
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会贞按:《续汉志》注引《荆州记》,郡城周三十六里。《括地志》,南阳县故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
(守敬按:此谓曹魏荆州治也。《通典》,魏荆州治宛。《魏志·夏侯尚传》可证。又《王昶传》,正始中,适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以屯宛,去襄阳三百馀里,有急不足相赴,仍徙治新野。《通鉴》,嘉平二年,荆州刺史王基向夷陵,昶向江陵。胡《注》,魏荆州刺史与征南府,并屯宛,时已徙屯新野。是魏初州治宛,至正始中复移新野,而此《注》略之。)
今南阳郡治大城,
(守敬按:阎若璩据《汉书·高纪》南阳守?战败於?,东走保城守宛,定於南阳郡治宛,两汉、魏、晋、宋、齐、后魏同。)
其东城内有旧殿基,
(朱重一城字,戴、赵删。)
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
(朱脱殿字,尺讹作丈,戴、赵增、改。)
盖列始所起也。
(守敬按:《后汉书·刘玄传》,更始元年六月,入都宛城。)
城西三里,
(朱城讹作地,赵据黄本改,戴改同。)
有古台,高三丈馀,
(赵三作五。)
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
(守敬按:《魏志·文帝纪》,黄初四年,筑南巡台於宛,)
氵育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氵育水荡其胸者也。
(守敬按:《南都赋》荡作{汤皿}。)
王莽地皇二年,朱鲔等共于城南会诸将,设坛,燔燎,立圣会为天子于斯水上。
(守敬按:东观汉记》,朱鲔等爱会城南氵育水上沙中,设坛,立圣公为天子。据《汉书·王莽传》、《后汉书·刘玄传》事在地皇四年二月,此二年为四年之误。)
《世语》曰:张绣反,瓮一战败,
(会贞按:《魏志·武帝纪》,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公到宛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云云。绣本传尤详。)
子昂不能骑进马于公,而昂遇害。
(朱《笺》曰:《魏志》,丰愍王昂,字子修,弱冠,举孝廉,随太祖南征,为张绣所害。会贞按:昂不能骑以下,《武帝纪》注引《世语》同。)
《魏书》曰:公南征至宛,
(朱无南字,赵增云:《三国志》注引《魏书》有南字,戴增同。会贞按:《武帝纪》正文有此句,《注》引《魏书》,无之。临氵育水,祠亡将士,(赵亡上增阵字,云:以《三国志》注校补。戴增同。会贞按:《武帝纪》注无阵字。)
?欷流涕,众皆哀恸。
(会贞按:自临氵育水以下,《武帝纪》注引同。)
氵育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
(会贞按:《地形志》,宛县有梅溪水。《初学记》八引《南雍州记》,南阳县西七里有梅溪。《类聚》六十四引盛弘之《荆州记》,梅溪源出紫山。山在今南阳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紫灵山。)
南迳百奚故宅。
(会贞按:《环宇记》引《南雍州记》,说同。《类聚》引盛弘之《荆州记》,故老传达室云,溪西有百里奚宅。宅在今南阳县西北。)
奚,宛人也,
(守敬按:《孟子》百里奚,虞人也。《唐书》白氏《世系表》云,虞之公族。《史记·秦本记》,晋灭虞,虞亡入秦。《晋世家·正义》引《南雍州记郡亦云,奚,宛人也。)
于秦为贤大夫,
(守敬按:详见《孟子》。)
所谓迷虞智秦者也。
(守敬按:《史永·淮阴侯传》,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遇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本《吕氏春秋·处方》篇。)
梅溪又迳宛西吕城东。
(朱梅讹作紫,戴、赵改。)
《史记》曰:吕尚先祖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爱封於吕,故因氏为吕尚也。
(会贞按:《齐世家》文。)
徐广《史记音义》曰:吕在宛县。
(会贞按:《史记·集解》,县下有西字,考《潜天论》宛西三十时有吕城。盖徐广所本,此《注》引作宛西吕城之证,则脱西字无疑。《地理通释》,故吕城在南阳西四十里。《元一统志》,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
高后四年,封昆弟子吕忿为吕城侯,
(朱忿作恕,《笺》曰:按《史记·吕后纪》四年,封吕贫为吕城侯。戴赵改。)
疑即此了也。
(守敬按:《括地志》,故吕城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则亦以为即此矣。)
又案新蔡县朋大吕、小吕亭而未知所是也。
(守敬按:大吕、小吕亭,郦氏於《汝水》篇戴之,引《春秋外传》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此吕城亦引《史记》吕尚先祖之封。盖两存之。而又重述新蔡之大吕、小吕,云未知所是,则明明不敢臆定矣。《一统志》则云,以《左传》考之,楚有申、吕时,新蔡属蔡国,楚邑当以在宛县为正。)
梅溪又南迳杜衍县东,故城在西。
(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省,在今南阳县西南二十三晨。)
汉高帝七年,朱汉上衍按字,戴、赵删。)封郎中王翳为侯国。
(守敬按:《史表》高帝七年封,《项羽纪》注,谥壮。《汉表》,名翥,谥严,本壮字。)
古人于安众?曷之,
(会贞按:安人世间县,见《湍水》篇。)
令游水是潴,
(朱令讹作今,赵同,戴改。会贞按:黄本作令,《通鉴》汉献帝建安三年,《注》引此同。)
谓之安众港。
(会贞按:安众港互见《湍水》篇。在今镇平、南阳二县境。)
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终,
(朱终讹作众,赵据《后汉书·祭遵传》改。戴改同。)
破之于杜衍,进兵涅阳者也。
(会贞按:《祭遵传》但言击邓奉弟终於杜衍,破之,不言进兵涅阳,此本他家后汉书。涅阳见《湍水》篇。)
梅溪又南,谓之石桥水,
(会贞按:盖因水有石桥,故以为名。)
又谓之汝溪,
(戴改汝作女。)
南流
(朱南讹作之。戴改,赵改合,非。)
而左注氵育水。
(会贞按:《类聚》引盛弘之《荆州记》,梅溪南流注氵育水。水自今南阳县西北,南流至县南入白河。)
氵育水之南,又有南就聚,
(守敬按:聚在今南阳县南。)
《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二引《荆州图记》亦云,新野郡有三公城左右传,汉时三公饯离处也,邓禹,新野人,其他功臣亦多新野、宛等县人,城在今南阳县东南三十里。)
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氵育水左右,旧有二ㄛ所谓南ㄛ、北ㄛ者,水侧之汶。
(赵云:按:《汉志》,南阳郡宛有北ㄛ山,育阳有南ㄛ聚。诸儒或以为邑,或以为地,或以为水际及边地名,而班固以为山。守敬按:今本《汉志》作筮。王念孙曰,南阳府地无筮山,山当为聚。筮即ㄛ字也。《氵育水注》,氵育水左右旧有二ㄛ,所谓南ㄛ、北ㄛ。ㄛ者,水落石出侧面之汶。育阳有南筮聚,则宛当为北筮矣明矣。而赵氏知山为误字。)
聚在氵育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
(会贞按:《汉志》,育阳南筮聚在东北,此南就聚亦在氵育阳之东北,故郦氏欲以南就当南筮,夼但谓地近,不敢质言之,是其矜慎处。)
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新野郡南有越相范蠡祠。蠡,宛三户人,传云祠处即是宅。为郦所本。祠在今南阳县南三十里。)
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
(守敬按: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
(守敬按:《晋书·夏侯湛传》,武帝时,出补南阳相。)
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
(守敬按:《后汉书·何进传》,南阳宛人。中平元年,为大将军。宅在今南阳县南。)
需西有孔嵩旧居。
(守敬按:在今南阳县南。)
嵩字仲山,宛人,与山阳范式有断金契。贫无食亲,赁为阿街卒,
(赵云;按阿街卒,古之所谓驺唱,唐人谓之笼街喝道。阿与呵通用,而范《史·范式传》作阿里街卒。章怀《注》,阿里,里名也,是又不同。守敬按:范《书》又云,嵩在阿里,正身厉行,则阿里为时名无疑,此《注》,阿里,里名也,是又不同。守敬按:范《书》又云,嵩在阿里,正射厉行,则职里为里名无疑,此《注》脱里字耳。赵以驺哇解阿街卒,失之。又赁下有新野二字街卒下有式为荆州刺史,行部到新野二句。遗迎上有县字方明了,俱当以范《书》参。)
遣迎式。式下车把臂曰:子怀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赢贱役,
(守敬按:《史记·魏公子传》,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晨门,碑下之位。守敬按:《论语》,晨门,掌晨启门,盖贤而隐於下位者也。)古人所不耻,何痛之有?故其《赞》曰:钟山通达,卷舒无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守敬按:孔嵩,范《书》附《范式传》载此事,全本《华峤书》?引见《御览》四百八十四、八百二十九。?而与《注》文有异同,亦无《赞》辞。此本他家《后汉书》。又惠氏《后汉书补注》十九引此《赞》辞,作嵇康《高士传》。考《御览》五百九及十,载嵇康《高士传》数十条,不及孔嵩,当是惠氏误记。故严氏辑《全晋文》,但据郦《注》,入《赞》辞於阙名中。)
又屈南过氵育阳县东。
(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宋、齐、梁属南阳郡,在今南阳县南六十里。)
氵育水又南入县,
(会贞按:入县者,方入氵育阳县境也。下方迳县城。)
迳小长这。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小长安聚。
(会贞按:今本《郡国志》无聚字。然《后汉书·光武》引《续汉书》亦有聚字,则今本之脱无通典无南阳县南三十七里,有小长安。《环宇记》小长安城在县南三十七里,氵育水之东。在今县南。)
谢沈《汉书》。
(赵汉上增后字,孔刻戴本亦增后字。守敬按:《隋志》、《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称:光彩夺目武攻氵育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甄阜战败于此。
(守敬按:《范书·光武帝纪》但言与甄阜、梁丘赐虞於小长安,汉军大败。)
氵育水又西南迳其县故城南。
(守敬按:此云西南迳县故城南,即《经》所谓屈南过县东也。)
桓帝延熹七年,封邓秉为侯国。
(朱秉讹作康,沈氏曰,康封Г阳,其弟秉封氵育阳。守敬按:见《后汉书·邓后纪》。)
县故南阳典晨治,后以为氵育阳郡,
(守敬按:《方舆纪要》,东晋尝置氵育阳郡。)
省郡复县,
(守敬按:谓省郡但为县也。)
避晋简文讳,更名云阳焉。
(戴云改云。守敬按:简文帝讳昱,盖讳嫌名。《宋志》晋孝武改云阳。《齐志》、《地形志》并作云,则此云字不误。戴改云,失考。)
氵育涌水又迳这乐乡北,
(朱乡作郡,戴、赵同。守敬按:此地无立安乐郡事,且两汉封国之制,郡当封王,下文明云封胡广安乐乡侯,此郡字必秀字之误,今订。在今南阳县南。)
汉桓帝建和元年,
(朱讹作六年。沈氏曰:是无年。戴、赵改。)
封司徒,质帝崩,代李固为太尉,录尚书事。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这乐乡侯。则谓封侯时为太尉,非司徒,与《注》异。此本他家后汉书。)今于其国立乐宅戌。郭仲产《襄阳记》
(守敬按:郭仲产有《南雍州记》,其《襄阳记》少见,恐有误。)
曰: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广字彦辅,善清言,见重当时。成都王,广女胥,长沙王猜之。广曰:宁以一女而易五男犹疑之,终以尤殒。其故居今置戌,因以为名。
(会贞按:《晋书·乐广传》,南阳氵育阳人,官至尚书令,载广事与此《注》略同。《书钞》七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南阳范蠡祠南七十里,有晋河南尹乐彦辅宅。周回十馀亩,曩旧井犹未颓,檀道济置逻其中,即名乐宅戌。在今南阳县南。)
又南过新野县西,
(朱《笺》曰:此下原有廿二字重出,今删去。)
氵育水又南入新野县,枝津分源,东南出。隰衍苞注,
(朱苞字讹在隰字上,全校改,戴、赵改同。)
左积为陂,东西九里,南北一十五里。
(守敬按:陂当在今新野县北。)
陂水所溉,咸为良沃。氵育水又南与湍水会。
(守敬按:《湍水》篇见前。)
又南迳新野县故城西。
(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太康中为义阳郡治,惠帝以后为新野郡治,宋、齐、后魏因。在今新县南。)
世祖之败小长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没,追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即此邑也。
(守敬按:见《后汉书·邓晨传》,晨,南阳新野人,初娶光武姊元,)
晋咸宁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五属,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焉。
(朱五讹作伍,无棘字,焉讹作为,《笺》曰,属下当脱一字。赵增棘字,改为作焉,云:按《晋志》义阳郡统县二二,有刺阳,落棘字。为,黄本作焉。戴增、改同,并改伍作五,棘阳、邓见下文。蔡阳、山都见《沔水》篇、穰见《湍水》篇。又朱以下王字上属,《笺》曰:按《晋书·新野壮王传》云,歆字弘舒,太康中,封新野县公,邑千八百户,《惠帝本纪》云,永宁元年三月,齐王ぁ起兵讨赵王伦,而新野公歆举兵应之。四月,伦伏诛。明年为太安元年,十二月,成都王颍、新野王歆同会洛阳,请废ぁ远第。知歆进封为新野王,地赵王伦伏诛之后也。此注断脱,聊复备记之。守敬按:《笺》说甚审,惟不知为系误字,连下读为封为王,则非。赵订是,故戴从之。而郡公之讹,皆未议及,当直改感宁二年作永宁元年,新野郡公作新野郡王,则无不合矣。)
王文舒更立中隔,
(赵云:按下有脱文。《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热。今屯宛,去襄阳三百馀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无。乃表自主治新野。文舒,昶字,此即列立字事也。会贞按:《氵寇水注》,卢奴城下云,后并更筑隔城,此谓文舒於新野城中更立隔城也。故随以西即郡治东则民居释之。赵氏似未见及。)
西即郡治,东则民居,城西傍氵育水。
(会贞按:《元和志》,氵育水西去新野县二百步。)
又东与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
(会贞按:《地形志》,新城有赤石山。《隋志》,新城有朝水。今曰刁河,出内乡县西南山。乃《一统志》既谓赤石山在邓州西北,而又辨刁河非朝水,无论刁、朝音近,且按图以索,邓州西北之水除却刁河尚有何水可以当朝水耶?)
而东南迳冠军县界,
(会贞按:县见《湍水注》篇。)
地名沙渠。又东南驼穰县故城地,
(会贞按:秦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办,晋属义阳郡,后属新野郡,宋、后魏因。在今邓州东南二里。)
楚别邑也。
(会贞按:《史记·韩世家·正义》引郭仲产《南雍州记》,楚之加邑。)
秦拔鄢郢
(会贞按:《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郢。)
秦昭王封相魏冉为侯邑,
(会贞按:《史记·穰侯传》,昭王十六年封。)
王莽更名曰丰穰也。
(赵据《汉志》改作晨穰,戴改同。守敬按:《元和志》谓县取丰穰之义,足证《汉志》原作丰穰,正宜以此订今本《汉志》之误,乃反据改,疏参。)
魏荆州刺史治。
(守敬按:《地形志》荆州,太和中治穰城。)
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
(守敬按:分处当在今邓州东南。)
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
(赵谓朱西讹作四。守敬按:朱不讹,乃黄晟等本讹耳。)
南北五里,谷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故谚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
(守敬按:《后汉书·樊宏传》,父重,善晨稼,开广田土三百馀顷,陂渠灌注。章怀《注》引此文作樊氏失业庾氏昌。云其陂至今犹名为樊陂,在邓州新野县西南。但樊宏湖阳人,郦氏详载重事於《比立》篇湖阳下,岂因湖阳与新野接下来壤,因宅在,故有陂新野乎?又《酷吏传,》樊晔瓣野人,亦在后汉初,疑樊氏陂或别一人。然详开广田土陂渠灌溉之文,此陂非重莫属,章怀说是也。谚言庾氏代昌,新野之庾氏,汉、晋时不见於史,而宋庾深之,齐庾杲之,盖其后裔也,皆新野人。)
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陂,
(朱陂上衍之字,赵同,戴删。赵云:按信臣所开者只石碣耳,至元始五年,列开三门为六石门,今《注》云云,直以六门皆信臣所开矣。误也。守敬按:邵信臣、杜预事并详《湍水》篇,赵辨互见彼篇。)
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
(守敬按:《湍水》篇六门侧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过等,以太康五年六。)
六门既陂,
(会贞按:此陂字误,寻绎文意,盖谓六门已毁也。作陂则适相反,证以《湍水》篇今废不修之文,当本作既废,缘废、陂形近致讹也。(诸陂遂断。(会贞按:樊陂水自朝水出,此诸陂水则入朝水不通流。郦氏既载杜预事於《湍水》篇。复叙於此者,盖因故迹与樊陂近,故类及之。)
朝水又东迳朝阳县故城北,
(会贞按:县见《白水》篇。)
而东南注于氵育水。
(会贞按:今刁河自内乡东南流,经邓州,至新野县西南入白河。)
又东南与棘水合,水上承赭水。
(戴改赭作堵,下同。守敬按:不必改,见下,)
赭水出赭阳县北山,
(朱作棘阳,无山字,赵改、增云:《环宇记》唐州方城县,本汉渚阳县,有堵水,一名柘水。《水经注》云,堵水出堵阳县北山,戴但增山字,守敬按:棘阳在赭阳之西南,此棘字必当作赭,戴仍之,何耶?《地形志》,南阳郡西平有赭山。盖即赭水所出之山,《方舆纪要》,堵水亦曰赭水,出裕州方城山。今考《史记·张释之传》作堵阳。《索隐》引韦昭曰,堵音赭。《汉志》、《续汉志》、《晋志》亦作堵。《地形志》荆州襄阳郡,方城有赭阳城。又襄州,襄城郡治赭阳城,皆谓故堵阳也。又建城郡别领赭阳县,并作赭,盖以堵、赭音同通,故后魏时变堵作赭,而郦氏因於赭水、赭阳、赭乡尽作赭。顾氏见及堵、赭两存,是也。戴概改作堵,似失郦意。)
数源并发,南流迳小堵乡,谓之小赭水。
(会贞按:今有赵河,出鲁阳县南境大山,东南流至裕州西南,有三里河,出赵河东北山,南流来会,即此水乃赭水之西源也。小赭乡当在今裕州西。)
世祖建武三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赭乡。
(朱三讹作二,赭下落乡字,衍也字。赵云:《后汉书·臧宫传》不书击堵乡,事见《岑彭传》云,三年夏,帝自将征奉,至堵阳。邓奉夜逃归氵育阳。彭得与耿?、贾复及积弩将军傅俊、骑都尉臧宫殿等,从追邓奉于小长安。帝率诸将亲战,大破之,奉迫急乃降。而彭于建下二年冬十一月,先率朱佑、贾复、耿?、王常、郭守、刘宏、刘嘉、米植八将军,先击堵乡。邓奉来救董诉,彭等攻之,不克。帝故自将征之,傅俊、臧宫皆从。以《光武帝纪》及《岑彭传》校改二年作三年,增乡字,删也字。戴但改也作张。会贞按:戴仍二字,岂以《注》为别有所据耶?)
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腾沸水,南流迳于赭乡,谓之赭水。
(会贞按:今有潘河,出裕州东北当阳山,西南流至州西南,入赵河,邓赭水东源也。赭乡为东源所迳,则在小赭乡之东,当在宣传部州东。)
建武三年,祭尊引兵南击董?于赭乡。
(守敬按:《后汉书·祭遵传》,建武三年,引兵南击邓奉弟终於杜衍破之,不云,击董?于赭张,此本他家后汉书。)
以水氏县,故有赭阳之名也。
(守敬按: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属南阳国,齐置襄城郡,后魏因。《地形志》治赭阳城,而方城县有赭阳城,知赭阳已废入方城,其建城郡之赭阳县,乃别置也。堵、赭错出详上,故城在今裕州东六里。)
《地理志》曰:县有堵水,
(赵云:按今《汉志》无是文。守敬按:《史记·张释之传》,堵阳人,《正义》引应劭曰,哀帝改为顺阳,水东南入蔡谓堵水也。乃知此县有赭水,下赭水入蔡,是应劭《地理志》注说,非《志》文也。)
王莽曰阳城也。
(守敬按:《汉书·曹参传》,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应劭曰,今堵阳。是县在秦名阳城,莽复故。)
汉哀帝改为顺阳。
(全云:按《汉志》,博山,哀帝置,故顺阳。非赭阳也。道无于《均水》篇已言之矣。守敬按:此应劭说,当移在县有赭水上,岂哀帝改顺是为博山,因改堵阳为顺阳,后汉仍得故名乎?然如果改,则班《志》当以顺阳著录,何以作堵阳?县此非顺水,亦不得有顺阳之称。此自应劭误而郦氏沿之。乃《钱氏考异》归狱郦氏,其《通鉴注辩正》亦然,且云,应劭本无此说,其何解於《史记·正义》之文耶?)
建武二年,更封安阳侯朱祜为堵阳侯。
(守敬按:见《后汉书·朱祜传》。)
堵水於县,
(朱脱于字,戴、赵增。)
?曷以为陂,
(守敬按:陂当在今裕州西南。)
东西夹岗,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断冈两舌,都水潭涨,
(朱《笺》曰:孙云,古今当作左右,都水当作潴水。冈外下垂陂陀而出者,谓之舌,盖削去陂陀之土,接水连岗,筑?曷潴水,以成潭涨也。赵云:古今是右合之误,都义同潴,朱偶不照。守敬按:古今从朱作左右为胜。(南北一十馀里,水决南溃,(朱溃讹作渎,赵同,戴改。守敬按:黄本作溃。)
下注为湾。湾分为二,
(会贞按:分处当在今裕州西南。)
西为赭水,东为荥源。
(朱荥讹作荣,全同,赵改云:荣当人荥,《氵无水注》荥水上承赭水,是也。戴改同。)
堵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名。
(会贞按:《文·张平子〈南都赋〉》赭阳东陂,即此一陂,李《注》失引此文。又云,贮水氵亭ㄜ,亘望无涯足徵陂之广大矣。二陂当在今唐县西北。)
二陂所导,其水枝分,
(朱其讹作俱,戴、赵改。)
东南至会口入比。
(朱比讹作Г,下同。赵因,戴改云:比水见卷之二十九。会贞按:今直河自裕州南流,至唐县西北入泌河。)
是以《地理志》
(朱《志》下有云字,赵同,戴删。)
比水、堵水,皆言入蔡,
(全云:按《汉志》无赭水入蔡语,即Г水入蔡,亦是应劭说。守敬按:《汉志》比阳,师古引应劭曰,比水所出,东入蔡。赭水入蔡亦应劭说。见上。)
互受通称故也。
(会贞按:《比水注》云,蔡水注比,比水五赭水枝津合,以以水为正流也。应劭言比水、赭水入蔡,以蔡水为正流也。此互受通称之例。)
二湖流注,合为黄水。
(会贞按:上叙枝津,此下叙正流,戎水在枝津之西曰黄淳水,曰棘水,曰黄邮水,皆一水之殊称,乃随地变名也。)
惟所受焉。
(朱惟讹作谓,戴、赵改。)
又南迳棘阳县之内淳聚。
(朱脱又南二字,戴、赵同。会贞按:《后汉书·齐武王纟寅传》注引此,有又南二字。《通鉴》王莽地皇三年《注》引同。今增。《续汉导》,棘阳有黄淳聚。当在今新野县东北。)
又谓之为黄淳水者也后汉书。
(朱谢上衍故字,又脱后字。戴、赵删、增。)
甄阜等败光琥于小长安东,乘胜南渡黄淳水前营,背阻两川,
(朱掾讹作皆,戴、赵改。赵云:《后汉书·齐武王传》云,南渡黄淳水,临Г水,阻两川为营,绝后桥,示无远心,是也。)
谓临比水,绝后桥,示无远心,汉兵击之,三军溃,
(朱三讹作二,戴、赵改。)
溺死黄淳水者二万人。
(会贞按:《后汉书·齐武王纟寅传》略同。)
又南迳棘阳县故城西,
(守擎安:汉县属南阳郡,膈汉、魏因。晋属南阳国,惠帝以后,属新野郡,宋属河南郡,齐因。后魏曰南棘阳,为广汉郡治。在今新野县燕北七十里。)
应劭曰:县在棘水之阳,
(朱脱水字,戴、赵增。守按按:《汉志》颜《注》引应说,有水字。)
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汉高帝七年,封杜得臣为侯国。
(朱杜作壮,《笺》,曰:孙曰,按《史记·年表》棘阳壮侯杜得臣。戴、赵改杜。守敬按:《汉表》亦作杜。)
后汉兵起,击唐子乡,
(朱《笺》曰:乡一作卿。赵云:按唐子乡,地名,《光武帝纪》注,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守敬按: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即光武屠唐子乡之地,详见《比水》篇。)
杀湖阳尉,
(守敬按:湖阳县见《比水》篇。)
进拔棘阳,
(守敬按:事见《后汉书·光武》。)
邓晨将宾客会光武于此县也。
(守敬按:见《后汉书·邓晨传》。棘水又南迳新野县,(县详前。)
历黄邮聚,
(守敬按:《汉书·王莽传》,以黄邮聚户三百五十,益封莽。师古引服虔曰,黄邮在南阳棘阳县。《续汉志》,新野县有黄邮聚,在今县东。)
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进击秦丰,先拔黄邮者也。
(守敬按:见《后汉书·岑彭传》,》全《傅俊传》稍略。)
谓之内邮水,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
(守敬按:见《后汉书·吴汉传》。)
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
(会贞按:郦氏犹名云云,则后魏有黄邮蛮之名。魏收《书·列传》第八十九卷,《蛮传》亡,合人补之,失载黄邮蛮。)
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氵育水,谓之为力口也。
(会贞按:今赵河自裕州西南流,至唐县西北,皆赭水之道。别有溧河,自新野县东北,西南流至襄阳县东北,入白河。溧、棘音近,即棘水之道。但今溧河上流,自白河分出,不与赵河通流,则水道有蛮迁矣。)
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从读变,叵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是也。
(朱力子下衍之字,无是字,戴删、增,赵但删之字。《笺》曰:旧本误以〈氵隱〉水东北流枝渎石出ゾ入此《注》,今据宋本改正。会贞按:黄本自也氵育水又东南迳士林东至《〈氵隱〉水注》汝水於奇额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止。共二十馀行,错蛟谌???怼督??菲?诔h吃幌赜猩较隆V焓纤挡幻髁耍?蔷杀臼峭选躲哂??ⅰ纺┪模?躲咭??ⅰ非鞍胛模?俏笠浴躲咭??ⅰ坊烊胍病#?
氵育水又东南,迳士林东,戌名也,(会贞按:戌当在今襄阳县东北。)
戌有邸阁,
(会贞按:邸阁见《河水》五、《淇水》、《浊漳》、《赣水》、《洧水》等篇。)
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
(会贞按:《方舆纪要》,豫章陂在新野县东南,灌田三千馀顷,今废。考棘水入氵育,在今襄阳县境,《注》,叙棘水入氵育后,言氵育水又迳士林东,随指水左有此陂,则陂与士林东西相直,当在襄阳县东北。)
又西南过邓县东。
(朱无又字,作西过。戴改西作南。赵增又字,仍西。守敬按:当作又西南,今订。)
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
(守敬按:《春秋·桓七年》,邓侯吉离来朝。《汉志》,邓故国。)
楚文王灭之。
(守敬按:《左传》在壮十六年。)
秦以为县。
(守敬按:秦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义阳郡,宋为京兆郡治,齐因,梁废。在今襄阳县东北二十里。)
氵育水右合浊水,
(朱氵育讹作清,戴、赵改。)
俗谓之弱沟。
(赵以下水字属此句,下再增水字。守敬按:当以沟字断句,水字连下。《晋书·庾翼传》胡贼出樊城,翼遣冠军将军曹据追击於挠沟北,破之,即此沟,又《齐书·崔慧景传》,慧景自邓城拔军退,南出过闹沟,亦此沟盖此沟适在邓城南也,胡三省《通鉴》注据萧子显云,闹沟近沙?曷,沙?曷盖指豫章大陂,而胡氏谓沙?曷水在宛县界,?曷水入沟,南流迳邓城界而入汉,则是以氵育水之道当此沟,非也。)
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
(守敬按:《白水》篇见前,朝阳县详彼篇。今有清河出襄阳城北界,即浊水也。)
东南流迳邓县故城南。习凿齿《襄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
(会贞按:《战国策》,吴入郢,秦子满、子虎帅师与吴人战於浊水而大败之。据《左传》秦败吴后,子期、子蒲灭唐。唐、邓相近,则秦、吴之战,盖在此水上矣。凿齿言:楚王至邓之浊水,岂即昭王出左时事乎?而《左传》、《国策》皆略之。《环宇记》,浊水在废菊潭县西三下里,乃别指一水。此水在邓州南,襄阳北,不在菊潭西也。)
浊水又东驼邓塞北,
(朱讹作者,赵改南,戴改北。会贞按:浊水东迳邓塞注氵育后,氵育水乃南迳邓塞东,则邓塞确在浊水南,戴改是也。《文选·陆士衡〈辨亡论〉》浮邓塞之舟,即此。)
即邓城东南小山也,
(会贞按:《文选》注引此,东南作东北,误。)
方俗名之为邓塞,
(朱方俗讹作先后,赵同,戴改。守敬按:《元和志》,邓塞城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号曰邓塞。在今襄阳县东北。)
昔孙文台存黄祖于其下。
(守敬按:《吴志·孙坚传》,字文台,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契之。未明言破於邓塞,而《元和志》亦云,孙文台破黄祖於此山下。)
浊水东流注于氵育。
(守敬按:今清河东南流,至襄阳县东北入白河。)
氵育水又南迳邓塞东,又迳?城东,古?子国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二引盛弘之《荆州记》樊城西北有?城,即《春秋》所乐?子之国。《通典》,临汉有?城。在今襄阳县东北十二里。)
盖邓之南鄙也。
(守敬按:《左传》称邓南鄙?人。杜《注》,?在邓县南,沔水之北。《环宇记》,城在邓城南八里。)
昔巴了请楚与邓为好,?人夺其币,
(守敬按:见《左传》桓九年。)
即是邑也,司马彪以为邓之?聚矣。
(守敬按:《续汉志》,邓有?聚,据《环宇记》晋置?县,属南阳郡,后废。)
南入于沔。
(朱此四字接前《经》文过邓县东直,赵据柳佥钞本移此,戴移同。守敬按:《山海经》南流注汉。《汉志》南入汉,汉即沔也,今白河自嵩县东南流,迳南召县,又西南迳南阳县、新野县,至襄是县东北,入汉水。)
○〈氵隱〉水
〈氵隱〉水出〈氵隱〉强县南泽中,东入颍。
(会贞按:《说文》隐作〈氵隱〉,去水出其不意颍川阳城少室山,东入颍。又《汉志》汝南郡〈氵隱〉强下,应劭曰,〈氵隱〉水落石出出颍川阳城。《博物志》泾出少室,泾乃〈氵隱〉之误。言所出并与《说文》同。《水经》则云出〈氵隱〉强县南泽中,东主颍。乍观之,泽似谓《注》之《陶枢陂》,但小〈氵隱〉水东流为陂,非自陂出,且又不入颍,自非《经》之所指。据《颍水经》云,东南过南顿县北,〈氵隱〉水从西来流注之。是《经》以大〈氵隱〉水为正流,而以〈氵隱〉水故渎为上流,以青陵陂水为所出之泽,不惟与《说文》出少室不合,县青陵陂在繁昌东南,不在〈氵隱〉强南,於地望亦乖。故郦氏叙水源,仍从《说文》,下复详举自颍分出之水,以颍北之小〈氵隱〉迳〈氵隱〉强应汉肥,以颍南之大〈氵隱〉合小〈氵隱〉释《经》文。然非参观《汝水》、《颍水》等《注》,未易得其端绪。戴氏多取水证明,今更详疏之。)
〈氵隱〉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
(戴云:按此即《颍水注》所谓中水导源少室通阜者。守敬按:《颍水经》,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注》,颍水有三源,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亦或谓是水为〈氵隱〉水,与此应。阳城、少室并详彼篇。)
东流注于颍水,
(守敬按:此即《颍水注》中水合右水及左水也。)
而乱流东南迳临颍县西北,
(守敬按:自阳城东南迳阳翟、颍阳、颍阴等县,至临颍县西北,皆颍水之道。)
小〈氵隱〉水出焉。
(戴云:按此即《颍水注》所谓颍水自县西小〈氵隱〉水出也。)
东迳临颍县故城北。
(守敬按:县见《颍水》篇。)
〈氵隱〉水又东迳〈氵隱〉阳城北,
(守敬按:城见《颖水》篇。)
又东迳〈氵隱〉强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后汉因,后乎,当在今临颍县东北。)
建武元年,世祖封扬化将军坚镡为侯国。
(沈炳先曰:据本传是二年,戴、赵改二。守敬按:《注》不误,沈说反误,戴、赵皆为所惑,失於不考。)
〈氵隱〉水东为陶枢陂,
(戴云:按欧颍西北派分之小〈氵隱〉水终于此。守敬按:《注》小〈氵隱〉水自临颍县西北出,则更在今县西北,其水东流为陶枢陂。考氵┆水迳此陂东,当在今县东北,已湮。)
余按〈氵隱〉阳城在〈氵隱〉水南,
(守敬按:指上〈氵隱〉水迳〈氵隱〉阳城北言。)
然则此城正应为〈氵隱〉阴城。
(守敬按:《谷梁·僖二十八年·传》,水北为阳,故郦氏以此城在〈氵隱〉水南,当为〈氵隱〉阴。)
而有〈氵隱〉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氵隱〉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
(守敬按:所谓在南有〈氵隱〉水者,指下颍水南之渎也。但此城在颍水北,与〈氵隱〉水中隔颍水,而以〈氵隱〉阳为名,亦有可疑。)
颍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
(朱流下衍行字,戴、赵删。会贞按:下小〈氵隱〉水在此渎之北,对小〈氵隱〉水言,故称南渎,即大〈氵隱〉水之上流也。合《颍水注》观之,盖承青陵陂水。)
历临颍亭西。
(会贞按:此亭当在今临颍县南,与上临颍故城非一地。)
东南入汝,
(会贞按:入处在今郾城县西。)
今无水也。疑即〈氵隱〉水之故矣。守敬按:因〈氵隱〉水旧入汝,故下汝水别出,复得〈氵隱〉名,郦氏疑而不敢质言,盖春慎也。)汝水于奇?城西,别东派,
(朱?讹作雒,戴同,赵心。守敬按:《汝水注》在奇?城西北,)
时人谓之大〈氵隱〉水,
(朱脱大字,赵据孙潜校增。戴增同,云:按此即《汝水注》所谓汶水,世亦谓之大〈氵隱〉水者也。守敬按:《隋志》,郾城有〈氵殷〉水。《元和志》,郾城大〈氵殷〉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经北为〈氵殷〉水。按自汝水中断,不复南出,此遂为北汝之经流,今谓之沙河。(东北流,枝渎右出,世谓之死汝。(守敬按:汝水枝津故渎,世名死汝,详《颍水注》。)
别汝又东北,迳召陵城北,
(守敬按:此及下别汝皆谓大〈氵隱〉水正流。召陵见《颍水》篇。)
练沟出焉。
(守敬按:练沟详《汝水》篇。)
别汝又东,汾沟出焉。
(汾沟见下。)
别汝又东,迳征羌城北。
(守敬按:征羌见《颍水篇》。)
水南有汾陂,俗音粪。
(赵云:按三字《注》中《注》。)
汾水自别汝东注,
(守敬按:此承上实叙汾沟。)
而为此陂。水积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许。
(守敬按:陂在今郾城县东南。)
渎左合小〈氵隱〉水,
(戴云:按此别一小〈氵隱〉水,与上小〈氵隱〉水同名异实。上小〈氵隱〉水在颍水之北,此小〈氵隱〉水在颍水之南。会贞按:此读谓大〈氵隱〉水,乃南渎之下流,所合之小〈氵隱〉水,则二渎之北渎也。)
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巩水,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
(朱青讹作清,戴、赵改。戴云:狼陂、青陵陂并见《颍水注》。会贞按:《颍水注》,颍水枝入为青陵耻,陂水又东入狼陂。此云小〈氵隱〉水承狼陂,南流为巩水,明是青陵陂水之下流,而又云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盖巩水之南,别有一水,自陂出来会,即〈氵隱〉水故渎所承之水也。自〈氵隱〉水湮塞,而此陂水遂改道入巩水矣。)
东回又谓之小〈氵隱〉水,而南流注于大〈氵隱〉水。
(会贞按:《元和志》,小〈氵殷〉水在郾城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氵殷〉水。《方舆纪要》,小〈氵殷〉水在临颍县西南。盖自临颍县东南流,至郾城县东南,入今沙河。)
大〈氵隱〉水取称,盖藉〈氵隱〉沿注,
(朱沿讹作汾,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沿。)
而总受其目矣。
(朱其讹作巨,《笺》曰:宋本作其。戴、赵改。)
又东迳西华县故城南,又东迳汝阳县故城北,
(守敬按:二县并详《颍水》篇)
东注于颍。
(守敬按:今沙子河自郾城县东北流,迳西华县至商水县西北入颍水。)
○灈水
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
(朱奥讹作兴。赵改云:见《山海经》及《氵亲水注》。戴改同。守敬按:《说文》,灈水出汝南吴房入氵亲。《汉志》灈阳下,应劭曰,灈水出吴房,东入氵亲。皆不言奥山,惟《山海经》?《中山经》?云,奥山,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作《水经》者,似以奥水灈水而兼采之。而郦氏於《氵亲水注》,又先本《山海经》叙奥水,后於灈阳县下引应说,岂奥山绵延甚广,奥水、灈水并出此山乎?《经》言入汝,与入氵亲异者,入氵亲以入汝,乃互受通称之例。今有奥来山,在遂平县西七十里。)
东过其县,北入于汝。
县西北有堂溪城,
(戴以堂为讹,改作棠,下同。会贞按:《左传·定五年》及《史记·吴楚世家》、《伍子胥传》并作堂,戴因他书多作棠,而谓堂为讹,失考甚矣。《续汉志》,吴房有棠溪亭。《元和志》,西平县西界有棠溪村。城在今遂平县西北百里。)
故房子国。《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奔楚,封之于棠溪,太曰吴房也。
(守敬按:《左传·定五年,》但言夫?木奔楚为堂溪氏。《汉志》吴房,颜《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於楚。吴王阖闾弟夫?奔楚,楚封於此,为堂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汉县属汝南郡,后汉、魏、晋因,宋省。今遂平县治。)
汉高帝八年,封壮侯杨武为侯国。
(守敬按:此从《史表》。《汉表》避讳,改壮作严。)
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单为堂溪侯。
(守敬按:《后汉书·宗室传》,建武十年封。)
山溪有白羊涧,
(守敬按:郦氏不叙灈水之源,而从入灈之涧发端,略也。今考与奥来山相连者为?仓峰?垂山,下有黑龙池,石洋河出焉,即灈水也。)
涧水旧出山羊,
(朱《笺》曰:克家云,山当作白。赵改白。守敬按:山疑是衍文,《御览》可证,见下。)
汉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涧,
(朱此讹作北,戴、赵改。又此及上下四涧字,朱作渊,戴、赵同。守敬按:《御览》六十九,涧字下引《水经注》,吴房县山溪有白羊涧,涧水旧出羊。又《初学记》八羊涧条,引《十三州记》,武帝时,豫州有白凌晨出溪涧,即元封时事,盖郦所本。则各潘字原皆作涧,今本之误无疑,今订。唐讳渊作泉,无作潼涧者。)
畜牧者祷祀之。俗禁拍物,尝有羊出水,野母惊扑,)朱扑作仆。赵改云:《楚辞·天间》注手拍曰扑。上云,俗禁拍手是也。戴改拍。)自此绝焉。涧水下合灈水。
(守敬按:涧在今遂平县西北。)
灈东迳灈阳县故城西,
(守敬按:两《汉》、《晋志》作灈,《宋》、《齐》、《后魏志》作矍。汉县属汝南郡,后汉、魏、晋、宋、齐、后魏因。《地形志》,瞿阳有瞿阳城。在今遂平县东南。)
东流入氵亲水,
(会贞按:郦氏谓入氵亲者,盖见许慎、鹰劭说而从之。《一统志》明万历末,塞石洋旧河口,於遂平县东七里,开渠,曲折导南流入沙河,则水道有变适矣。今石洋河东南流,於遂平县东入沙河。)
乱流迳其县南。
(会贞按:《后汉书·吴汉传》注,县在灈水之阳,因以为名。)
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吴汉孙旦为侯国。
(朱二十八年讹作元年,旦讹作且。沈氏曰:吴汉三孙,皆以建武二十八年封,吴盱,吴国也。而《水经注》皆以为元年,误矣。会贞按:《后汉书·吴汉传》,国为汉子。盱封筑阳,见《沔水注》,国封新蔡,见《汝水注》。)
其水又东入于汝水。
(会贞按:此释《经》入汝之说,上言与氵亲水乱流,正互受通称也。)
○氵亲水
氵亲水同*18232阴县东上界山。
(守敬按:《汉志》,氵亲水出舞阳,说见王念孙《读书杂志》。县详《氵无水》篇。)
《山海经》谓这视水也。郭景纯《注》:或曰,视宜为氵亲,出葳山,
(守敬按:《中次十一经》,葳山,视水出焉。景纯盖以《汉志》、《说文》等书正之。)
许慎云;出中阳山,
(守敬按:《汉志》作中阴山。段玉裁作阴,是也。)
皆山之殊目也。
(守敬按:《环宇记》,中阳山亦名上介山。则上界亦山之殊目,而后世并沿中阳之称。《金史·地理志》,比阳有中阳山。山在今泌阳县东北,灈水出此,俗名沙河。)
而东与此水合,
(全云:此当作泌,以先司空本校改。《环宇记》唐州泌阳县,汉舞阴县地,泌水在邑界,是也。赵、戴改泌。会贞按:乐史所云泌水,即指今唐县北之泌河,与兹水无涉,不得据改。戴、赵从之,疏矣。此字与苑字形近,《注》当本《山海经》作帝苑水,今本讹苑为此,又脱帝字耳。)
水出氵无阴县旱山,东北流注氵亲。)会贞按:《山海经》?《中山》?毕山,帝区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毕、旱形近错出,未详孰是?今泌阳县东北,沙河南,一水东流至遂平县西南入沙河,盖即斯水也。
氵亲水又东北,杀水出西南大熟之山,东北流入于氵亲。
(守敬按:《山海经》,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考比水出比阳东北大胡山,山在氵亲水之西南。胡、熟音近,疑即一山。水当在今遂平县西南。)
氵亲水又东,沦水注之,水出宣山,东北流注氵亲水。
(朱东南讹南东,戴、赵改。守敬按:《山海经》,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当在今遂平县西。)
氵亲水又东得奥水口,水西出奥山,东入于氵亲水也。
(守敬按:本《山海经》,见《灈水经》文下。《一统志》,虎头山在泌阳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注》谓之奥山,奥水所出,在今遂平县西。)
东过吴房县南,又东过灈阳县南。
(守敬按:县并详《灈水》篇。)
应劭曰:灈水出吴房县,东入氵亲,
(守敬按:见《灈水经》文下。)
县之西北,即两川之交会也。
(守敬按:《灈水注》谓入氵亲在故城之西。)
又东过上蔡县南,
(守敬按:县详《汝水》篇。)
东入汝。
(会贞按:《山海经》、《汉志》并作入汝,《说文》则谓入颍,郝懿行云,盖合汝而入颍也。颍水迳汝阴县、汝水枝津注之,见《水经注》。不知汝水枝津自别汝分出,在郾县东,远在氵亲水入汝之上,而此下无汝、颍通流之道,则《说文》入颍为入汝之误无疑。今沙河自泌阳县东北流,迳遂平县,又东南至汝阳县西北,入南汝。)
○氵无水
氵无水出氵无阴县西北扶予山,
(守敬按:《说文》,氵无水出南阳舞阴。氵无、舞同。《汉志》颍川郡舞阳下,应劭曰,舞水出南,下盖脱阳字,则亦谓出南阳舞阴也。此《经》云出氵无阴与许、应合。)
东过其县南。
《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氵无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
(朱无南字、注字,《笺》曰:孙按《山海经》东南流注于荥。戴、赵增。会贞按:《中次十一经》文。)
《经》书扶予者,其山之异名乎?
(会贞按:扶予山在今泌阳县西北。今舞水出县西北,平地涌出,若飞舞然。)
荥水上承赭水,
(戴心赭作堵。会贞按:赭水详《氵育水》篇,此水承赭水处,在今裕州西南。)
东流,左与西辽水注之,俱导北山,而南流注于荥。
(会贞按:二辽水当在今裕州东南。)
荥水又东北,于氵无阴县北左会氵无水,其道舟西,
(朱其作之,赵同,戴改。)
不出其县南。
(会贞按:此先就氵无阴方位,驳《经》过县南之误。)
汉以为县,
(朱此句作汉以为阳山县。在封岑彭为侯国下。戴、赵同。会贞按:阳山二字衍文,且当在其故城句上方顺。今订。汉县属南阳郡,后汉、魏因,晋属南阳国,宋、齐、后魏属南阳郡,孝昌中为舞阴郡治,在今泌阴县西北六十里。)
其故城在山之阳,汉光下建武中,封岑彭为侯国。
(会贞按:《后汉书·岑彭传》,建武三年封。)
魏武与张绣战于宛,马名绝景,为流矢所中,分伤右臂,引远氵无阴,即是地也。
(会贞按:《魏志·武帝纪》,建安二年,公到宛,张绣降,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乃引兵远舞阴。《注》引《魏书》曰,公所乘马名绝景,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壁成之东有马仁陂。郭仲产曰;陂在比阳县西北五十里,(朱比讹作Г,赵同,戴改。又朱县下有脱文,赵同,戴增西字,会贞按:比阳县《比水》篇,泌阳县治,《方舆纪要》谓马仁陂在泌阳县西北七十里,则此当脱西北二字。今订。)
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陂水三周其隍,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比,氵无水不得复迳其南也。
(会贞按:马仁陂入比,郦氏已叙於《比水》篇,兹复详言之者,以陂至大,其水三周氵无阴之隍,自隍西南会比,则氵无阴之南,但有陂水,氵无水不得复迳其南也。此再就水道驳《经》过县南之误。僖二十八年·传》,水北为阳。县号氵无阴则水在北,不在南,明矣。此更就县名驳《经》过县南之误。)
氵无水又东北,河水注之。
(朱《笺》曰:按《汉志》南阳郡雉县《注》云,衡山,澧水所出,东至屋阝入汝。此河水误,当作澧水,戴、赵改澧。守敬按:《汉志》雉县所云出衡山东至郾入汝者,郦氏已详叙於《汝水》篇中,惟澧作醴耳。此入氵无之水,原作河,未知是何字之误?朱《笺》误引《汉志》,戴、赵从之,竟改为澧,何其不察入汝、入氵无之异文耶?又按此或是醴水枝津。)
水出雉衡山,
(守敬按:山详《汝水》篇。)
东南迳建城东,
(朱此东字在上句山这上,赵同,戴移。守敬按:《地形志》有建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罢郡置戌,永熙二年复。在今叶县西南)
建当为卷,字读误耳。《郡国志》云:叶县有卷城。
(守敬按:《左传·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杜《注》,叶县南有卷城。叶县见《汝水注》醴水下。)
其水又东流入于氵无。
(守敬按:水在今叶县西南。)
氵无水东北迳于东山西,西流入氵无。
(全改上入于氵无及氵无水二氵无字作叶陂,云;重文,二氵无字当作叶陂,不然,氵无水何以流入氵无乎?以《汝水注》叙澧水文参校正之。赵改同。戴云;西流句上有脱文。守敬按:全氏之说,盖沿朱《笺》河水当作澧水之误,而曲为适就。不知二氵无字,一是上水入氵无,一是氵无水正流,分明不误,不得妄改。不谓赵亦为所惑。戴谓西流上有脱文,是也。寻绎文义,当是言有水出于东山,山在今叶县东南六十里。)
氵无水之左,即黄城山也。
(守敬按:山即方城山,详下。)
有溪水出黄城山,
(朱无有溪二字,全校增,戴、赵增同。)
东北迳方城。《地理志》曰:叶县有方城。
(朱作《郡国志》,戴、赵同。守敬按:下文全引《郡国志》,此为讹误无疑。据《汉志》,叶有长城,号曰方城。《注》叶先引《地理志》,今订。)
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
(朱菜讹作莱,下同。赵云;《方舆纪要》,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一名苦莱山,一名长城山。会贞按:《汝水注》正人苦莱山。《括地志》,黄城山俗名菜山,在叶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黄城山一名苦菜山,在叶县西二十五里。皆作菜之确据。郦氏言溪水出黄城山,世谓之方城山水,则黄城即州东北四十里,而又云,又方城县有方城山,一名黄城山,与此《注》合。顾祖禹云,方城山在裕州东北四十里,而又云,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并驳以黄城为方城之非,未审。《一统志》,方城山在叶县南四十里,跨裕州界。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俗名花山,与方城山相连。有意调停,盖惑於顾氏之说而莫能决也。)
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志矣。
(守敬按:于东山在东。黄城山在西,而峰峦连拉·皆方城山所绵延,故通得方城之目。)
世谓之方城山水,东流注氵无水。
(守敬按:水在今叶县南。(故《圣贤冢墓记》曰:南阳叶邑方志西有黄城山,(朱讹作故《地理志》曰,又邑字讹在方城下。全云:按《汉志》曰,叶有长城,号曰方城,未尝云黄城也。是《注》所引,或别有一地理志赵云;按《环宇记》引此文,出《圣贤冢墓记》。戴据归有光本,改《地理志》作《圣贤冢墓记》,移邑字於叶字下。《隋志》,《圣贤冢墓记》一卷,李彤撰。)
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
(守敬按:《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圣贤冢墓记》,稍略。)
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
(守敬按:《环宇记》比阳下引尸子同。)
盖于此也。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县,
(守敬按:县见《氵蚩水》篇。)
东至氵亲水,
(守敬按:《氵亲水》篇见本卷。)
达比阳界,
(朱《笺》曰:达当作迳。赵改迳。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三引此作达比阳县,详《比水》篇。《通典》比阳方城山,自比阳相比连百里,号曰方城。《环宇记》,苦菜山在比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即黄城山也。自叶至比阳,南北相毗连亘百里,亦曰长城山。)
南北聊聊数百里。
(朱《笺》曰:《御览》、《玉海》及旧本,皆作聊聊,吴本改作聊络。)
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
(守敬按:县详《湍水》、《氵育水》二篇。)
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好此城之西隅,
(会贞按:《地形志》,东恒晨郡北郦县有长山。又《括地志》,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号为方城。内乡与郦县近,即此所云方城之西隅也。)
其间相去六百里,
(朱无百字,《笺》曰:《御览》及宋本俱作相去六百里。戴、赵增。守敬按:明抄本有百字。(北面虽无基筑,(朱北面讹作若南北,赵据云;《御览》引此文改戴改同。)
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守敬按:见《左传·僖四年》。)
《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
(赵长城下增山字,云:今本《郡国志》作叶县有长城,曰方城,此《注》落山字,彼文落城字。刘昭《补注》引杜预曰,方城山在县南,可证也。戴依《郡国志》,改长城作长山。守敬按:《郡国志》从《汉志》,当本作长城,故此《注》引作长城。《御览》一百九十三引亦作长城。今本《郡国志》作长山,乃传钞之差。戴反据改,误。赵又据刘昭《注》增山字,尤误。)
指此城也。氵无水又东北,历舞阳且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后汉、魏因,晋属襄城郡,后废。在今舞阳县西南。)
汉高祖六年,封樊哙为侯国也。
(朱作元年。《笺》曰:按《年表》是六年。戴、赵改。)
又东过西平县北。
县故柏国也。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故柏子国也,今柏亭是。)
《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
(会贞按:僖五年文。《汉志》,安阳县故江国,弋阳县故黄国,阳安县故道国。郦氏於《淮水》篇叙江、黄,而道失载。考道城在今确山县东北二十里。)
汉曰西平。
(守敬按:汉肥属汝南郡,后汉、魏、晋、后魏因。在今西产县西四十五里。)
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
(守敬按:亭当在今西平县西。)
西陵平夷,故曰西闰。汉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
(会云:按本表曰临淮。守敬按:临淮之西平,今失其地。郦氏以汝南之西平当之,而《淮》、《泗》等篇不及彼县,盖已不可考矣。)
王莽更之曰新亭。晋《太康地理》曰:戴、赵改《地理志》作《地记》。)县有龙泉水,
(孙星衍曰:邻居罗山县南,合竹竿河,东北入于汝。东北入于汝。守敬按:罗山之水,去西平甚远,且入淮不入汝,孙氏误证。惟有五龙池,在西产县西南三十里。又白龙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一统志》谓或《太康地记》之龙渊水,是也。)
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
(守敬按:《史记·苏秦傅·索隐》引晋《太康地理记》此文。《荀卿传·集解》及《后汉书·韩棱传》注亦节引之。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剑三枚,一曰龙渊,风胡子奏之楚王,王大悦。见《越绝书》。)
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守敬按:《汉志》西平有铁官。《史记·苏秦传·索隐》引晋《太康地理记》,今有铁官令,别领户,是古铸剑之处。今西平县西七十五里,有冶垆城。)
又东过郾县南。
郾县故城
(守敬按:县详《汝水》篇。)
去此远矣,不得过。
(守敬按:郾县在氵无水北,约四五十里,相去不远。《经》言过郾县南不误,郦氏驳之,何也?如谓中隔醴水,则《注》於他篇隔水而言迳其县者甚多,何独於此斤斤乎?)
又东过定颍县北,东入于汝。
(守敬按:《说文》入颍,亦入汝之误,水今自泌阳县东北流,迳叶县为江干河,又东迳舞阳县为三里河,经西平县为洪河。汝水旧迳县东,氵无水於此入之。自汝水中断,今洪河又东南迳上蔡县、汝阳县,至新蔡县东南,入南汝,即氵意水故道也。)
汉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县,
(守敬按:县详《汝水》篇。)
置定颍县。
(守敬按:《续汉志》定颍县不注置立,赖此知之。后汉属汝南郡,魏、晋因,宋废,在今西平县东。)
顺帝永建元年,以是翟郭镇为尚书令,封定颍侯,
(朱顺帝永建元年六字,讹作延光中三字,镇下衍之字。赵改、删云:郭镇,《后汉书》有传,镇以诛阎景,拥顺帝封,是永建元年,不在延光年也。延光乃安帝年号。戴改、删同。)
即经邑也。
○?水
?水出蔡阳县。
(守敬按:《说文》,?水出南阳蔡阳,为《经》所本。县见《沔水》篇。)
?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
(戴隋作随。守敬按:郡治隋县,见下文。)
竟陵之东北,
(守敬按:竟陵郡治石城,见《沔水》篇。《隋志》清潭县有大洪山。《元和志》,山在京山县西冯二百里。皆但就一方言。在今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京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基所跨,
(赵?作磐,守敬按:《御览》四十三引此作盘。)
广圆一百馀里。峰曰悬钅句,处平原众阜之中,
(朱原讹作县,戴、赵改守敬按:《御览》引无平原二字。)
为诸岭之秀。
(守敬按:《元和民》,孤秀为众山之杰。《舆地纪胜》,山崛起一方,?然云间,四面斗绝。)
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多钟乳,
(守敬按:《元和志》亦云,山多钟乳。)
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历、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
(守敬按:《御览》引作不穷其深。)
而穴内常有风势,
(朱势作热,《笺》曰:旧本作风势,吴本改作风热。戴依改作热,赵改作?,又均改而作以。守敬按:明抄本作势。《御览》引同。《五代史·刘?传》有风势俞盛之文。《图书见闻志》阎士安或为风势,甚有意趣,则势字是也,作热、作?并误。而字亦尚可通,不必改。)
火无能以经久故也。
(戴、赵删火了以字。守敬按:《御览》引此有火字、以字,盖行穴中须举火,有风则火不久即灭,故不能到尽处也。不当删。)
?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宽广,
(朱作广厚,戴、赵同。守敬按:明抄本、黄本作宽广,《御览》引同。今订。)
可以浮舟?伐巨川矣。
(守敬按:沈庆之传》,元嘉中,群蛮大动,郧山蛮最强盛,庆之翦定之。《通鉴》作?山。)
?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谓之小?水。
(会贞按:水在今随州西南,俗名石鱼河。)
而乱流东北,迳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
(守敬按:上唐县建置无考。《汉志》舂陵,故蔡阳白水乡,上唐乡故唐国。是上唐乡汉属舂陵。《注》举蔡阳者,追溯其先也。后汉改舂陵为章陵,故《郡国志》言章陵有上唐乡。魏又改为安昌,故杜预《左传》注言,安昌东南有上唐乡,故唐国,其实一也。古唐城在今随州西北九十里。蔡阳见《沔水》篇。)
《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
(守敬按:《左传》霜作爽,《释文》音霜。孔《疏》,爽或作霜。)
子常欲之,旨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
(守敬按:事见《左传》。)
是也。?水又东,均水注之,
(会贞按:《周书·文帝纪》魏废帝三年,改恒州为均州。《武帝纪》天和二年,省均州入唐州。顾祖禹谓州盖以水名。即此水也。)
水出洪山,
(戴、赵兴上增大字。会贞按:郦氏叙山水,往往增字省字,以示变化。)
东北流迳土山北,
(朱北下有山上士山四字,《笺》曰:山上二字疑脱误。赵云:按下云,富水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於文当作水出土山。戴删四字。会贞按:此叙均水,与下土山水无涉,赵说大误。四字明是衍文,戴删,是也。)
又东北流入于?水。
(会贞按:今均水东北流至随州西入?水。)
?水又屈而东南流。
东南过随县西
(朱过讹作迳,戴、赵改。又戴心随,下同。会贞按:《通鉴》晋建兴三年、会贞按:义熙元年,《注》引引此并作过。)
县故随国矣。
(守敬按:《汉志》随故国,《左传》孔《疏》,《世本》随国,姬姓。)
《春秋左传》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者也。
(朱《笺》曰:孙云,《左传》作随。赵云;按随,古作隋,《战国策》宝珍隋珠,盖不独杨坚受禅,始去?为隋也。《金石文字记》曰,《皇甫诞碑》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斐ㄘ《少林寺碑》皆然。当日金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马温公作《通鉴》以后,始壹用隋字。而《水经注》?水随县字作隋。则知此自古人省笔之法,谓文帝始C57始而为隋者,未必然也。会贞按:此桓六年文。)
楚灭之以为县。
(守敬按:春秋随国,或言后属韩,或言后属楚,故桓六年孔《疏》谓不知为谁所灭。郦氏则以为楚灭。《元和志》、《环宇记》从之。《舆地广记》亦言楚灭以为且。秦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义阳郡,太康以后为随郡治。宋改郡县为随阳,后复旧,齐梁县为随郡治。今随州治。)
晋下帝太康中立为郡。
(朱无帝字,戴、赵增。守敬按:《宋志》,晋太康年分义阳为随国。《元和志》,太康九年,分义阳,置随郡。《晋志》又云,惠帝分义阳,立随郡。)
有溠水出县西北黄山,
(宁敬按:《周礼·职方》,豫州,其浸波、溠。《说文》,溠,荆州浸。说见下。今溠水出栲栳山,即黄山,在随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接唐县界。)
南迳氵厥西县西,
(守敬按:《晋志》作厥《宋》、《齐志》作阙。晋县属义阳郡,宋属随阳郡,齐属随郡,梁省。在今随州西北。)
又东南,氵厥水入焉。氵厥水出桐柏山之阳。
(守敬按:山见《淮水》篇。)
吕忱曰:水在义阳。
(守敬按:晋氵厥西县属义阳郡,此义阳似指郡,然义阳郡所领有义阳县?见《淮水注》。?在今桐柏县东,与氵厥西相接。证以《济水注》引吕忱曰,播水在荥阳,《谷水注》引孝水在河南,《汝水注》引氵敖水在鲁阳,《比水注》引氵药水在比阳,皆就县言,则此亦谓在义阳县也。至《隋志》载唐城有氵厥水,则即故氵厥西地矣。)
氵厥水东南迳氵厥西县西,
(会贞按:县以氵厥西为名,当在氵厥水之西。氵厥水当迳县东,此涉上文溠水迳氵厥西县而误。氵厥水之西即溠水。观西魏改氵厥西县为下溠,知其去溠水不远矣。)
又东南流入溠,
(朱作流于溠,全、戴改流作注。赵据《方舆纪要》增入字。会贞按:《方舆纪要》称,《志》云,氵厥水同太平山,南流名扶恭河,一名浮缨河,至随州西北三里入于?,与《注》入溠水下流有变适矣。)
溠水又东南迳隋县故城西。《春秋·鲁壮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
(朱无尹字,《笺》曰:《左传》作令尹。戴、赵增。)
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
(会贞按:《说》引作修涂梁溠。)
军临于隋,
(会贞按:此钞略《左传》文。)
谓此水也。水侧面有断蛇丘,
(会贞按:《续汉志》里数同。《环宇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在今随州西北。)
隋侯出而见大蛇中断,因举而药之,故谓之断蛇丘。后蛇衔明珠报德,世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
(朱《笺》曰:高诱《淮南子》注云,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传傅而举行之。后蛇於大江中衔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又曹子建书云,人人自谓握云蛇之珠。会贞按:见《淮南·览冥训》注及《魏志·曹植传》注。)
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
(朱《笺》曰:《左传》作季梁,戴改梁。赵云:按梁、良音同通用。《渠水注》,扶沟县袁梁碑其碑本作良,是可证也。会贞按:自水侧面有断蛇丘以下,全本《搜神记》二十。)
其水又南与义井水合,水出随城东南,井泉尝涌溢而津注,冬夏不异,相承谓之义井,下流合溠。
(会贞按:有《汉舜了巷义井碑》,见《隶释》。《舆地纪胜》戴舜子井。《随志》,舜子井在州治东南一里,亦名义井。)
溠水又南流注于?。
(会贞按:今溠水东南流,於随州之西北三十里入?水,与《注》违异。盖下流改道,古当於州西北折东,与今浮缨河合,东南入?。全云:按溠水豫州浸,康成、师古皆疑春地下不应在豫,然《职方》之地,犬牙相错,荆州之浸为颍,则知豫之溠,亦其例也。)
?水又会于支水,
(赵支作枝)
水源亦出大洪山,而东流注于?,
(守敬按:水在今随州西南。)
?水又迳隋县南,隋城山北,
(守敬近:《方舆纪要》,山在随州南七里,山热横亘,如城郭然。)
而东南注。
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
隋水出隋郡永是县东石龙山,
(朱随讹作辽,下同,《笺》曰,当作随水。戴改随,赵改隋。全云:《史记》春申君说秦昭王云,隋水右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守敬按:宋置永?《志》误作水。?阳县,属随阳郡。齐属随郡,梁国。在今应山肥北。《后汉书·王常传》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永阳县北有石龙山。《元和志》,山在应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石盘回屈,曲若龙形。在今县北三十里。今有蔡家河出县产,盖即隋水也。)
西北流,南回,迳永阳县西,历横尾山,即禹贡之陪尾山也。
(赵云:《禹贡锥指》曰,《传》云,洛经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今安陆北有横山,即《汉志》所谓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者也。《元和志》云,陪尾山一名横尾山,在这陆县北六十里。淮水曷尝经此?传谬。禹导山至陪尾,盖实为泗水。泗之与淮,犹伊之与洛也。《博物志》曰,泗水隋志出,泗水县有陪尾山。今在县东五十里。阎百诗云,《周礼·保章氏》疏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属摇光星。贾公彦实从《春秋纬文·耀钩》来,则汉人曰作是解。《博物志》固有所受之也。一清按:郦《注·泗水》篇既引《博物志》之言,是《注》不应又引《汉志》,以安陆之横尾为陪尾,岂非自相舛错与?卷末《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亦误。守敬按:《汉志》江夏郡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史记·集解》引郑康成曰,陪尾山在江夏,安陆东北。若横尾者。《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是故书地不以陪尾在安陆者。泗水之陪尾,自别一山。赵氏谓郦氏两载陪尾,自相舛错,不知郦氏正两存之也。)
隋水又西南,入于?。
(朱隋水又西南下,接至安陆县故城西为句,戴、赵同,戴於故城西下增字。守敬按:戴见随水无归宿,因於故城西下增入于?三字,不知随水在?水东,不得至安陆城西入?也。细绎文义,此句是终叙随水,又西南下当本有入于?三字。下句是另叙?水,至字上当本有?水又南四字,盖因两南字相涉而脱也,今订。今蔡家河西南流,至偏差应山县西南入?。)
?水又南,至字陆县故城西,
(赵字陆作安乐。戴西下增入于?三字。守敬按:并误,见上。汉县为江夏郡治。?见《江水注》。?后汉属江夏郡,魏、晋复为郡治,宋为安陆郡治。齐、梁因。今安陆县治。)
故郧城也。因冈为墉,峻不假筑。
(守敬按:《初学记》八引《汉水记》,自汉口入二百里,得?口,有村。入三百里得郧城区,楚邑也。《括地志》,安州安陆县,本春秋时员国志。《元和志》,其城三重,西枕郧水。《御览》一百六十九引《十道志》曰,《春秋》云阝子之国。后楚灭,封斗辛为郧公,则其地也。)
?水又南迳石岩山北,
(全?水下增会之二字。赵增同。会贞按:全、赵不知上随水又西南下有脱文,误认至安陆西者为随水,故此胆怯产。然即如其说,叙他水而言经流会之,全书亦无此文法,盖皆叙大水或左或右会某水也。《晋书·张昌传》石岩山去安陆郡八十里,《方舆纪要》从之,谓在德安府西八十里,但与此注《?水》南迳山北不合。《环宇记》引《荆州记》安陆县南十五里有石岩山,北临?水。在今安陆县南十里。)
昔张昌作乱,于共下笼彩凤以惑众。晋太安二年,镇南将军刘弘遣牙门皮初与张昌战于清水,昌败,追斩于江?。
(朱《笺》曰:旧本作斩于江矣,吴本改作斩于江丰。赵据《春秋分记》引此改江?。戴改同。守敬按:明抄本作江?。《晋书·张昌传》太安二年,昌於石岩山屯聚,旋据有江夏。刘弘遣陶侃、蒯恒、皮初等讨昌於竟陵,刘乔遣李杨、尹奉向江夏,大破之。昌窜於下亻?山,明年秋,乃擒之。《刘弘传》言弘到官,昌惧而逃,其众悉降。昌窜於下亻?山,弘遗军讨昌,斩之。与《昌传》合。是斩昌於下亻?至确。故《通鉴考异》亦从《昌传》,下亻?在江南,然《惠帝纪》则云,刘弘及张昌占於清水,斩之。此《注》略同。盖简略言之。帐昌即追斩昌,故云江?耳,矣为?字之脱烂,至江夏乃昌盘踞地,非追斩地也。)
即《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于柏举,
(守敬按;柏举详《江水注》三举水下。)
从之,及于清发,
(守敬按:杜《注》,清发,水名。)
盖?水兼清水之目矣。
(朱盖?水连下又东南流为文。全盖下增?水之通乐矣六字,此?水字下属,云:以先司空本校增。赵同。戴增兼清水之目矣六字。守敬按:《元和志》、《环宇记》并云,?水故清发水。)
又东南流而右会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大阳山,水有二源:
(朱有也这,赵同,戴删。会贞按:《宋书·柳元景传》,元景副沈庆之征郧山,进克大阳,即此山。《隋志》,西魏有富水县。取水为名。《京山县志》,二富水并发大洪山白龙池,绕金刚坡,分东西流至双河口合流。而有大阳山在京山县北九十里,二富水之间,与《注》言二水出大阳山不合。岂古大阳山本在大洪山之阳,连麓异名,至后世统号大洪而别指一山以当大阳乎?)
大富水出山之阳,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东,而南迳三王城东。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阙落,不可复识。
(会贞按:《后汉书·王常传》,王莽末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据此《注》,三王城在今京山县北。而《环宇记》武当县下载三王城,云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筑,各一城,今号三王城。盖出后人傅会。《舆地碑记目》云,《三王城古碑》,在当阳县之绿林山,汉王匡、王凤、王常之所屯,故曰三王城,城中有《故碑》,字缺落。又因当阳有绿林而傅会之。此碑郦氏已云文字阙落,不可复识,故欧、赵皆不著录。)
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
(会贞按:合於两河口,在今京山县北。)
俗谓之大泌水也。
(会贞按:京山县志〉,土人谓之撞河。则又变名矣。)
又西南流迳杜城西,
(朱《笺》曰:不按《汉志》,江夏郡有云杜县,杜城疑误。赵云;按《汉志》江夏郡无新市县,《续汉志》有之,盖东京分安陆县立也,与云杜并列。《晋志》、《宋志》因之,则云杜非新市治所矣。《方舆纪要》云,云杜城在沔阳州景陵县南,南新市城在承天府京山县东北百里,《水经注》,新市治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东北,《笺》说非也。)
新市县治也,《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会贞按:中山国之新市,在今新乐县西南四十五里。)故此加南,分这陆县立
(朱讹作立县,赵删县字,戴乙。会贞按:后汉南新市属江夏郡,魏、晋因。宋以中山之新市陷北魏,此去南字。齐、梁因,城见上。)
又王匡中兴初,举兵于县,号曰新市兵者也。
(会贞按:《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新市人王匡、王凤聚众攻离乡聚,地皇三年,匡等北入南也,号新市兵。)
富水又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水出土山,
(守敬按:《梦溪笔谈》,清浊相揉者为漳水,别有云梦之漳水,与?合流,邑理如くぐ,数十里方混。《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并云,漳水在安陆县西五十里。好此《注》之漳水,今曰杨家河,出随州西南,则土山在州西南。随之土山县盖取山为名。或谓土山城在州东北五十里,殆未考此文矣。(南迳隋郡平林县故城西,(守敬按:晋置,汉属义阳郡,旋属随郡,后废,宋末改置西平林县,属随阳郡,齐属东新安左郡,梁为上明郡治,在今随州东南。)
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
(守敬按:新市在平林之东。)
故中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守敬按:《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招新市、平林兵。《刘玄传》,平林人陈牧、廖湛聚众千馀人,号平林兵。)又南流,右入富水。
(守敬按:今杨家河自随州东南流,迳安陆县,至云梦县西北入?,不入富,与古异。《一统志》云,章水本合富水,始入?,自明弘治中,?水直决而南,遂与章水合流,自此章水不复入富,富水亦不复入?,而径达於汉。)
富水又东入于?。
(守敬按:水今自京山县东南流,迳应城县,又南逶迤湖泽之间,至汉川县西入汉,盖下流改道矣。)
?水又迳新城南,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
(会贞按:《初学记》八引《舆地志》,安陆县东?《环宇记》引作东南。?有新城,桓温征石季龙所筑,南临?水,在今云梦县东南四十里,城垣尚存。)
?水又会温水。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
(守敬按:县见《沔水注》中氵鬼水下。)
口径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净可爱,靖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人声,则扬汤夺发,无所得见矣,其热可以?寻鸡,洪刘
(守敬按:明抄本作流。)
百馀步,冷若寒泉。东南流注于?水。
(守敬按:《初学记》九引盛弘之《荆州记》,新阳县东?原误惠。?泽中,有温泉,遥望白气如烟,有车轮双辕形,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今人时见女子,往来倏忽,为此《注》所未及。《御览》七十一又引云,人造泉所,一有声则沸从下出,不可止。《环宇记》,温泉在应城县西南,人静则泉清,人闹则朱沸,《应城县志》,温泉俗称汤池,上池周围二十馀丈,水翻沸不息,其南数丈为下池,热稍减,居人於下池之南,引水南出为汤池港,至响水潭,入五龙潭河,据此则温水下流亦有变迁矣。)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
(孙星衍曰:曲陵当作西陵。守敬按:《宋志》江夏有曲陵且,本名石阳,吴立,晋太康元年,改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陆,即此曲陵也。在今应城县东南。若江夏之西陵,在黄冈县西北,潼水安得出此?《隋志》,应阳有潼水。应阳今应城,即故曲陵地,水出曲陵西北,当出今应城西南。)
东南流迳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水。
(守敬按:水自今应城肥东南流,当至汉川县东北入?,今地多沦为湖泽,枉渚交奇,洄湍决氵复,故道难详矣。)
又东南入于夏。
(守敬按:《说文》东入夏,以此作东南为合,?水入沔,而云入夏者,《汉志》沔过江夏谓之夏水也。)
?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
(守敬按:详《江水注》三。)
西入于沔,
(守敬按:互见《沔水注》中。)
谓之?口也。
(守敬按:《通鉴》晋建兴三年,荆州将吏郑攀、马?等,以陶侃被黜,率其徒三千人屯?口,即此。《初学记》八引《汉水记》,自汉口入二百时,得?水口,有村。今?水自随州东南流,迳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汉川县,至夏口听西北,?口塘入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吴广成
(清)不著撰人
(宋)何去非
明·张四维
(南北朝)傅昭
宋·刘蒙
清·聋道人
海上独啸子
唐·慧祥
宋·刘蒙
清·瑞璋
萧齐·僧伽跋陀罗
魏·刘邵
郑振铎
薛涛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