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九-水经注疏
卷三十九
◎氵匡水
氵匡水也桂阳县卢聚,
(朱氵匡讹作汇,下同。赵改云:按今俗本氵匡俱作汇,误也。《误文》,汇,器也,从口,淮声。《尚书·禹贡》,东荡泽为彭蠡,孔《传》曰,汇,回也。《释文》曰,徐胡罪反,韦空为反。别无水也桂阳之说。又《说文》,A22水出桂阳县卢聚,出A22浦关为桂水,从水,匡声,去王切。与《水经》合。予宿疑《水经·汇水》标题,与下含氵匡字义不符,观叔重之书,始知后来传写之误。班《志》桂阳县,汇水南至四会入郁林,过郡二,行九百里。应劭曰,桂水所出,东北入湘。含氵匡县,应劭曰,氵匡水所出,东北入沅。今《水经》不言汇水所入之处。《溱水》篇云,过浈阳县出氵匡浦关,与桂水合,南入于海。《海》云,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是桂水与溱水俱注于郁而入海,与班《志》吻合。临武县下又云,溱水东南至浈阳入汇。师古曰,汇,胡贿反。盖汇与桂音相近,而与A22形似,汇水即桂水,亦即氵匡水。道元所谓《山海经》谓之湟水,桂水其别名者是也。氵匡,《集韵》曰,本作A22,隶省作氵匡。《汉书》作A23,今作氵匡。盖因避宋太祖讳,添缺笔作匡而误作A23耳。《溱水注》黄本作淮水,亦即A23子之讹误。故应劭以桂水释桂阳,氵匡水释含氵匡,而不别出汇水,是为得解。《史记·南越传》云,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裴る《集解》云,徐广云,在桂阳通四会也。《索隐》曰,邹氏、刘氏本,湟并作涅、涅及湟不同。良由随见辄改故也。《水经》云,今汇县南有汇浦关,未知熟是?然邹诞作涅,《汉书》作湟,盖近于古。今考《水经》惟篇首作汇字,下含氵匡县、氵匡浦关皆作氵匡。小司马以《汉书》湟字为近古,得之矣。若作汇字,去湟音益远,列作涅字,成对无所据。字经三写,鲁变为鱼,信矣。《九域志》云,开宝四年,改含氵匡县为含光。避太祖讳也。可知至宋犹仍旧氵匡水之称。汇字之误审矣。全云:《水经》作氵匡,与《说文》合。《史记》作湟,与《山经》合。《水经》又作桂,亦与《说文》合。若汇则氵匡之似而讹,犹之涅则湟之似而讠为也。而又有作ㄘ水者,则桂章之近而讠为。道元特起而纠之,今本ㄘ又转误为鸡,益不足辨矣。戴改氵匡同。)
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迳桂阳县故城,
(守敬按:县详《深水》篇。)
谓之氵匡水《地下志》曰:氵匡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
(戴云:按氵匡今《汉书》桂阳下讹作汇,惟含氵匡水、不误。师古曰,氵匡音匡。)
氵匡水又东南流,
(朱此下衍出桂阳南至四会是八字,全、赵同,戴删。)
峤水注之,水出萌渚峤之溪,
(朱峤之溪上有脱文,赵同。戴增峤水注之水出都七字。守敬按:戴增是也。惟都字当作萌渚二字耳。盖都庞峤在南平,氵匡水迳桂阳后,无出都庞入氵匡之水。惟出今运山厅西藏自治区之横水,西与《温水》篇出萌渚峤之峤水,北与《湘水》篇出萌渚峤之萌渚水近。郦氏所叙,当即此水。则作水出萌渚峤为合。戴氏尚未深考也。今订。)
溪水下流,历峡南出,
(守敬按:以今水道证之,南疑东之误。--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书晦,忽化为石。(会贞按:此王韶之《始兴记》文。《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四十一引作桂阳贞女峡谷。又《类聚》六、《御览》五十三引作中宿县,据此《注》则作桂阳是也。化石本属相传之说。《隋志》桂阳县有贞女山,但因旧闻载之。《元和志》,贞女峡谷在县工满城风雨下里。《舆地纪胜》在县东南十五里,小异。《广东通志》楞伽峡谷在连州东南十五里,双崖壁立,即贞女峡,与象之合。而新纂《广东图说》谓楞伽峡去州城二十八里,则又参错。窃以峤水历峡注氵匡,此峡当在连州西南。)
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执呱空桑,抑斯类型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
(朱《笺》曰:《隋巢子》、《淮南子》并云,禹娶涂山氏,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斩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会贞按:伊尹,名挚,见《孙子·用间》。《墨子·尚贤中》,伊尹母化为空桑事详《伊水篇》。)
溪水又合氵匡水。
(守敬按:今横水,东迳连山厅,於连州西南入湟水。
氵匡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到西北一百一十里石塘村,(朱讹作二十,赵同,戴改一十。守敬按:残宋本、黄本并作一十。《始兴记》石塘作石墟。《元和志》滑水,今为黄连水。据此《注》则本名涟水。盖后世称滑水,又称同连水也。今有水出连州西南数十里,当即此水矣。)
村之流水侧,有豫章木,
(戴改村之作东南。会贞按:《书钞》引《始兴记》村下有豫章木,比此为略然足徵村字不误。之或当作下,流字不删亦可。)
本径可二丈,
(朱么作迳,戴、赵改。)
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掏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犹在含氵匡水矣。
(戴云:众枝飞散已下舛误。未详。会贞按:《书钞》引《始兴记》,阳山县有石墟村,村下有豫章木,径可二丈,秦时伐木为鼓,名曰圣鼓。《注》此条前数名同,盖本《始兴记》为说。能上能下下《书钞》与此互有诚意略盖各有删节也。戴谓飞散下舛误详,今寻绎文,惟远集为集远之倒错耳。又《御览》五百八十五引盛弘之《荆州记》,阳山县有豫章木,本径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自奔逸,北至桂阳。则合下掘冈鼓飞为一事,乃传闻之异辞也。今含氵匡见下。)
涟水东南流注于氵匡。
(会贞按:水於今连州东南入湟水。)
氵匡水又东南流,而左与斟水合。
(朱左讹作又,戴、赵改右。守敬按:氵匡水东南流下言斟水出东岩下,则水在氵匡水之左,是左合非右也,今订。)
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同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氵匡水。
(守敬按:此条《初学记》八引《湘州记》。《书钞》一百五十八引盛弘之《荆州记》同。又《御览》六十七引《始兴记》并称一日十溢十竭,而宋本《环宇记》引《湘中记》作一日之间,两三盈。独《独隋志》,阳山县有斟水。《广东通志》,斟水在县东二里,源出东岩,南流入湟。)
氵匡水又南迳阳山县故城西,
(朱县上脱二字,《笺》曰:孙案疑脱含氵匡二字。全云:先赠公云,见宋本是阳山二字。戴、赵依增。守敬按:此即下吴立之阳山县,非汉封长沙孝王子之阳山也,汉县见《氵米水》篇。)
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迳观言地势使然。
(朱作挚命名然。《笺》曰:挚字似误,当作城势。赵改城,戴但改挚作势。守敬按:宋本《环琮记》引《郡国志》支流,阳山县若官长临之,擢辄非次。太史观云,地势使然。本此《注》为说,当作地势,诸家订皆未尽。)
掘断连冈,
(守敬按:此与《氵米水注》阳山故城下,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相似,盖一说而各傅会之。)
流血成川,城因倾?也,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
(守敬按:临武县见《溱水》篇。)
乃之桂阳,
(守敬按:桂阳郡见《耒水》篇。)
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是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
(守敬按:《白贴》六十二引王韶之《始兴记》,秦凿桂阳县,阁下鼓便自奔逸於临武,遂之洛阳,因名圣鼓。今临武有圣鼓城。此《注》叙述更详。考阳山之西北为桂阳县,桂阳之东北为临武县,临武之东北为桂阳郡治。言飞有圣鼓城。此《注》叙述列详。考阳山之西北为桂阳县,桂阳之东北为临武县,临武之东北为桂阳郡治,言飞上临武,乃之桂阳。则桂阳指郡治无疑。又言自阳山达桂阳循圣鼓道,其道迄于鼓城,则鼓城在桂阳,与《始兴记》谓在临武异。又《始兴记》桂阳作洛阳。《御览》五百八十一、《事类赋》十一引同。《白贴》,则非误字。盖流俗傅会歧出,往往如此。)
氵匡水又迳阳山县南,县故含氵匡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尉佗檄阳山关云云,关在今阳山县西北。吴之阳山县,即因秦之阳山关而与汉封长沙孝王子之阳山无涉。乃《元和志》、宋本《环宇记》并移汉之阳山谥此,失之。《宋志》,阳山,吴始兴郡无此到,当是晋后立。后儒多从之。然郦氏谓孙皓分含氵匡之桃乡立,言之凿凿,必有所据。又《元和志》、《环宇记》晋置在氵匡水南,唐神龙时移於氵匡水北,即今县也。《注》云,氵匡水先迳县城西,又迳县南,则本在水北。或后尝移水南,唐仍移水北欤?故城在今阳山县南二里。)
氵匡水又东南也。
(朱作南东,全、赵、戴乙。)
东南过含氵匡县。
应劭曰:氵匡水东北入沅。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
瓒注《汉书》沅在武陵,
(守敬按:据《汉志》沅水出?柯郡故且兰其下迳无阳、辰阳等县,则武陵郡境也。)
去氵匡远,
(守敬按:氵匡水出桂阳,迳含氵匡,在汉桂阳郡境。)
又隔湘水,
(守敬按:氵匡水之北为湘水,湘水之北为资水,资水之北为沅水,是隔湘水,并隔资水。)
不得入沅。
(守敬按:瓒驳应说是也,而师古删之,岂以应说为是乎?其疏甚矣!)
氵匡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窬凡水,西南流注于氵匡,谓之翁水山。
(会贞按:《荆州记》作氵翁水。《舆地纪胜》翁溪在氵含光县西四十里,源出浮云岭,南流入光水。不言水出湖,盖湖已湮塞矣。而又引《图经》云,以源出翁源县故名,不知出翁源之水在东,乃别一翁水也。此翁水,《一统志》谓在英德县西北。)
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
(朱杖讹作枝,下同。戴、赵改。守敬按:锺惺云,《酉阳杂俎》引用此文作鼓杖,想当时自有此善本耳。)
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重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
(朱作以蒿种者,《笺》曰:当作以篙撞者。戴、赵改。会旧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敲,惟撞误ㄅ。)
辄有虐疾。
(会贞按《御览》七百四十三引《荆州记》,含氵匡县有氵翁水,下流有圣鼓横在川侧面,上下船人刺篙,有撞之者,皆得虐疾。又七百七十一引《始兴记》略同,而圣鼓下皆脱杖字,当以此《注》订。)
氵匡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
(朱脱水字,全、赵、戴增。守敬按:《初学记》二十四引王韶之《始兴记》,含氵匡县有尧山。《隋志》同。《元和志》,山在县北四十里。《环宇记》,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中面有瀑布泉,倾泻万丈。盖即陶水之源了《舆地纪胜》谓之桃溪,今曰陶江,出英德县西北山。)
山盘纡百里,有赭?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
(守敬按:《环宇记》一百五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尧山,赭,岩迭起,寇以青林。《御览》一百九十四引王韶之《始兴记》,陶水源有尧山,长岭衡亘,远望如阵云。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古大堂基十馀处,虽已夷漫,而识,谓曰尧故亭。父老相传,尧南巡,登此山,故亭即时其行宫。此《注》盖兼采之。)
陶水西迳县北,右注氵匡水。
(守敬按:今陶江西南流,於英德县西南放湟水。)
氵匡水又迳含氵匡县西。
(守敬按:汉县,属桂阳郡,后汉因,吴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梁属始兴郡。在今英德县西七十五里。)
王歆之
(朱脱之字,戴同,赵增。王歆之,说见《溱水》篇。)
《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
(会贞按:《元和志》,白鹿山在含氵匡县东南三十里。《舆地纪胜》,在氵含光县东南十七里。《英德县志》,在县西六十里。)
咸康中,郡氏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会贞按:《书钞》一百五十七、《类聚》六、《初学记》二十四、《御览》五二三、一百九二二并引《始兴记》文。《初学》、《御览》一百九十二亦作咸康,而《书钞》、《类聚》、《御览》五十三作咸和,则康和错出已久,未详孰是。张鲂,《御监狱》五十三独作张鲍误。
南出氵匡浦关为桂水。(戴云:按此与《锺水注》内之桂水同名,而南北异流。守敬按:此本《说文》,今《说文》误出为山,又脱南字,段玉裁据此订正《说文》,是也。)
关在中宿县。
(会贞按:关及县并详《溱水注》。)
氵匡水出关,左合溱水,
(朱左作右,戴、赵同。会贞按:溱水在氵匡水之左,右合乃左合之左,右合乃左合之误,今订。今湟水东南流,迳连州阳山,於英德县西南入北江。)
谓之氵匡口。
(会贞按:《通鉴》陈太建二年,欧阳匕出顿氵匡水,即此。)
《山海经》谓之湟水。
(地敬按:《海内东经》文,引见《溱水》篇。)
徐广曰:湟水,一名氵匡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ㄘ水也。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汇水,《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湟。《地理志》桂阳有汇水通四会,或作淮字。此钞变其辞,原书汇为氵匡之误,淮为ㄘ之误,俱当以此正之。《锺水注》云,ㄘ水即桂水。ㄘ、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此桂水有ㄘ水之名亦然。)
汉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
(朱作元年,戴、赵同。守敬按:此《汉书·武帝纪》文,事在元鼎五年,元字之误无疑,今订。)
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
(会贞按:《山海经》言,潢水注肄,水注涨,以肄水为正流也。《汉志》言秦水入氵匡,氵匡水入郁;《说文》言溱水入氵匡,氵匡水出氵匡浦关为桂水,以氵匡水为正流也。《水经》言溱水入海从《山海经》,言氵匡水出关为桂水,又从《说文》,郦氏因之,叙溱水注郁入海,叙氵匡水引徐广云通四会,亦谓入郁以入海也。此互受通称之例。)
◎深水
深水出桂阳卢聚。
昌沈曰:深水,一名邃水,
(守敬按:《说文》作A24、A24、邃形近,疑吕氏所见一异。)
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
(守敬按;段氏以为皆吕说。)
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
(守敬按:谓南平县也。)
郡也。后割属始兴。
(守敬按:两《汉志》南平县属桂阳郡,《舆地广记》,吴属兴,盖孙皓分桂阳郡之始兴,而割属之。晋、宋、齐因。郡,梁为阳山郡治,在今蓝山县东五里。)
县有卢溪、卢聚山,
(会贞按:上引吕叙深水导源卢溪,卢溪无庸复述,且不得连下卢聚言,卢溪二字是衍文。《经》称卢聚,与《氵匡水经》同,从无卢聚山之目,山字亦是衍文。然则此名当止作县有卢聚。)
在南平县之地,九疑山东也。
(会贞按:山见《湘水》篇。)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
(会贞按;县详《湘水》篇,下二县同。此下深水与营水合流。此言过营道南,《湘水注》言营水迳营道西,盖西北流,先迳县南,后迳县西也。)
又东北过营浦县南,
(朱作西北,戴、赵同。会贞按:《湘水注》营水东北迳营浦县城南,且营浦在今道州北,以水道验之。实自州西南,东北迳州南,亦当作东北之确据,则西为误字审矣,今订。)
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并室丘,入于湘。
(朱丘作邪,戴、赵同。守敬按:《经》、《注》皆与《论衡》合。《经》当作燕室丘,与《注》同,盖因丘作邱,又讹为邪也。今订。《湘水注》营水西北迳泉陵县西,又北流注湘,与此《经》合。《旧唐志》泉陵故城在永州北二里,唐州即今永州府治,则燕室丘陵在今府城西北。)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
(朱渊作泉,赵同,戴改。守敬按:《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五年,有八黄龙见於泉陵。《论衡·验符》,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临水有侠山,其下岩淦,水深不测。)
二黄龙见。长出十六丈,身大於马。又见状如驹马,小大凡六,盖二龙之子也。出移时乃入。即记汉建初事。又《吴志·孙休传》,永安六年,泉陵言黄龙见。盖亦出此渊。)
◎锺水
锺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
(朱《笺》曰:宋本作部山。赵云,按非也。都山即都庞峤也。东坡有《送邵道士彦肃远都峤诗》,王梅溪《注》,《洞天福地记》三十六小洞天,第二十,都峤山是也。未可因注部龙字,擅相改易。守敬按:赵谓都山即都庞峤,是也。乃不知注部龙即都庞之讹,不可解也?南平县见《深水》篇。)
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
(守敬按:此亭《小业主》不载,盖郦氏时已不可考,当在今蓝山县东北。)
又北过锺亭,与ㄘ水合。
(朱ㄘ讹作鸡,下同。戴、赵改。全说见《氵匡水》篇。)
都山即都庞之峤也,
(朱都庞讹作部龙,峤下有也字。赵同。戴改,删也字。)
五岭之第三岭也。
(守敬按:《汉书·张耳传》师古曰,裴氏《广州记〉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是为五领。邓德国明《南康记》大庾领,一也。桂阳骑田领二也,九真都庞领三也,昨贺萌渚领四也,始字越城领五也。斐说是也。《后汉书·吴佑传》章怀《注》引二书,亦以裴说为是,盖见邓《说》九真字不合也。不知邓数五岭,由东而西,则第三岭自当在骑田、萌渚寞之间。若九零点之都庞已至极南,何得以为第三?此由南平都庞亦属桂阳《记》蒙上省桂阳字,浅人不知,以为有脱文但见九真有都庞县,遂加九真二字,非《记》原误也。至作都庞,毫无疑义。郦氏所言五岭之次与邓合,盖从邓说,此必作都庞,今本作部龙,仍以形近致误,此可望而知者也。乃赵氏拘於都庞之在九零点,而云此以部龙为是,疏矣。宋本《环宇记》,蓝山县,本汉南平也有黄蘖山,今谓之都庞山,在县南九十里,即是五岭从东第三岭也。宋蓝山在今县北十五里。《通典》又谓都庆岭在永明县,与《注》异。)
锺水即峤水也。
(守敬按:《一统志》云锺水出山县北,非古锺水之源也。详此《注》当出县南,以锺水即都庞峤水,峤在县南也。)
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水,注于海。
(赵云:按《耒水》篇引庾说作始兴溱水,盖溱水出氵匡浦关,与桂水合也。戴改溱,云:南入溱注海者氵匡水,北入湘注江者锺水,此统称峤水,近刻溱讹作ㄘ。会贞按:皆非也。此及下句乃仲初《扬都赋·注》说,文见《漓水》篇。盖都庞峤水有二,南流注海者,峤阳之水也。北流注江者,峤阴之水也。若《耒水》篇之峤水,则骑田之峤水也。赵援《耒水》篇作证,是混两峤之水为一矣。戴知南流注江者,峤阴之水也。若《耒水》篇之峤水,则骑田之峤水也。赵援《耒水》篇作证,是混两峤之水为一矣。戴知南流注海者氵匡水,不知此即处前篇所增。注氵匡之峤水也。因氵匡下流为桂水,桂、ㄘ声近,ㄘ水遂直曰始兴ㄘ水欤?此ㄘ水与本篇之ㄘ水无涉。)
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
(赵云:按《耒水》篇引庾说,北下多一水字。会贞按:赵此条亦误以《耒水》篇庾说即此,不知以文论,南入、北入相对,皆谓骄水,北下不应有水字。《耒水》篇有水字,衍。此桂阳对始兴言,指桂阳郡,非下桂水所出之桂阳县也。)
ㄘ水,即桂水也,ㄘ、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
(朱ㄘ并讹作鸡犬不宁,戴、赵改。会贞按:此释本篇之ㄘ水。桂阳郡及县,置於西汉则桂水之名自古,至《水经》始作ㄘ水,ㄘ字明是后世论点变,而《经》沿之。若俗本作鸡,则与桂声不近矣,又传抄之差也。)
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
(赵云;《方舆纪要》蓝山,汉南平县地,有岿水,合县境诸水入桂阳州界。会舂陵水,盖岿,ㄘ声之转,岿水即ㄘ水,亦即桂水也。守敬按:《一统志》,桂水源出蓝山县南。桂阳县诚意《氵匡水》篇。)
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迳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锺亭,
(守敬按:此亭以锺水得名。《一统志》在桂阳州西,当在蓝山县境。)
右会锺水,
(守敬按:右疑当作左,据今水道,其会蓝山县境。)
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会贞按:《汉志》颜《注》引应说,《志》耒阳之舂水至今嘉禾县东北亦同流。是就《汉志》言为舂水,就应说言为桂水,就《水经》言为锺水乃互受通称之例。)
又北过魏棕县之东。
(赵云;按《续志》汉宁县,吴改曰阳安,晋改曰晋宁,宋以后因之,无魏宁也。此如广魏、魏兴之类,道元盖并《经》而改之。会贞按:官本戴《序》云,观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锺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寻文句。《经》大抵三国时人作。会贞按:戴因广魏、魏宁,定为三国人作《经》,至确,盖魏人尊魏,改汉字作魏也。至《沔水》篇之魏兴,亦足为《经》作於三国之证。乃赵氏见不逮此,谓道元并《经》改之,疏矣。互详《漾水》篇。)
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
(守敬按:《枕头志》,汉永和元年立,曰汉宁,吴改曰阳不定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是郦所本。因《经》改作魏宁,亦沿其称。魏宁之目在阳安前,不得言魏宁故阳安,故当吴。后汉县属桂阳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宁兴县南。)
县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
(守敬按:《元和志》资兴县西至郴州一百二十里。唐郴州治桂阳郡,资兴即故晋宁县治,说与此《注》合。)
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
(守敬按:清溪水见《耒水》篇。)
桂水无出县东理,
(守敬按:桂水迳今桂阳州西北之东为郴州,即古桂阳郡治,魏宁县又在郡东,故郦氏驳《经》之误,谓水无出县东理。)
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守敬按:《注》上文驳《经》至审,而又云,县邑流移,今古不同,乃典为调停之说。)
又东北入于湘。
(朱此说字与上《经》文接。戴移此无东字。赵据琦美本别为一条,在魏宁县《注》后。守敬按:明抄本无东这,黄本有东字,惟俱误连下耒经文耳。水今自蓝山县东北,经嘉禾县、桂阳州、耒阳县,於常宁县东北入湘。)
◎耒水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不发源出汝城县东鸟龙白骑山,
(守敬按:东晋置县,属桂阳郡,宋、齐、梁因之。在今桂阳县西南。《御览》四十九引《湘州记》,汝城县东有鸟龙白骑山,远望似城,有黑石如龙,白石如马克思罗列,号曰鸟龙白骑山。《方舆纪要》,山在桂阳县南十五里,《汉志》谓耒水出耒山。《一统志》,山在县南十里,盖即麓大同,陵峦各别也。今耒水出桂阳县南山。)
西北流迳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A18涉之银难也。
(守敬按:《郴州志》沤江出桂东县,西南流入桂阳县界,至县北三十里唐延里。中有二泷十二滩,亦名三泷水。又入兴宁县界,至高活,水热险晋,其旁凿山通道,行者必舍舟从陆以避险。又至耒江口,凡四十八泷,巨石层叠,不能方舟。又至东津渡入耒江。江江在耒水北,而郦氏略之。然此《注》叙睿流奔急,A18涉银难,与沤江同。足徵今桂阳、兴宁之间,岩峦?崎,水道峻阻,两水一也。)
又西北迳晋宁县北,守敬按:县详《锺水》篇。)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
(会贞按:山无考,当在今兴宁县东南。)
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
(会贞按:《一统志》,清溪水有二,一在永兴县北,一在兴宁县东,一名资兴水。或谓资历兴水即此《注》之清溪,但资兴水在耒水北,而《注》称西流,左合清溪,则溪在耒水南。又耒水西北迳宁县北,清溪西南历县南,则县在二水间,亦溪在耒水南之证。是资兴水非此水审矣。今有雷溪,出与宁东南,西北流入耒水盖此水也。)
汝城在郡东三百馀里,
(朱脱城字,馀里讹作里馀。戴乙增。赵增同,仍晨馀。守敬按:明抄本作馀里。《元和志》、宋本《环宇记》并云,义昌县在郴州东南三百三十里。郴州即古桂阳郡治。义昌即今桂阳县治。汝城在今桂阳县西南,则《注》言汝城县地郡东三百馀里不误。但考《一统志》,桂阳县在郴州东南一百六十五里,汝城又在桂阳县西南,则在郡东不过百四五十里,古里纵短於今,不应相差百馀里,不可解也。)
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
(守敬按:耒水出今桂阳县,汉为郴县地,故《志》云出郴县,至后汉置汉宁县,则为汉宁地。至东晋置汝城县,又为汝城地。《经》作於三国魏人,汝城非所及。以《锺水经》例之,此当云出魏宁县南山,而仍云出郴县南山,故郦氏辨其误。惟但就汝城为说,而不以魏宁为说,则似作《经》时已有汝城者,意犹未尽,硬度为揭出。)
北过其县之西
(朱北上有又字,戴、赵同。守敬按:不当有又字,今删。)
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
(朱渌作绿,侠作侯。赵改云:《卮林》曰,《荆州记》,桂阳郴县东界侠公下,有渌溪源,官常取此水为酒。《晋书》武帝太康元年,简文帝咸安元年,并荐酃渌酒于太庙,岂合酃湖、渌溪之?р为裸鬯尝酎之典与?绿当作涩,侯当作侠。戴乞讨同。守敬按:《卮林》所引《荆州记》见《书钞》一百四十八。又《文选·注》三十五引《荆州记》,涩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鸟程乡有酒官,酒极甘病态,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是渌酒与酃酒同美,故有酃渌酒之称。晋遂并荐两地所荐之酒耳,非必合?р也。周说未得其实。又豫章康乐四字误,彼涩水即后篇之漉水,不闻出酒。程上鸟字亦衍。《隋志》,卢阳有涩水。《元和志》涩水出郴侯山。误侠为侯,又脱公字。今曰程江,出兴宁县东北四十里??泉。)
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
(守敬按:今程江西南流,於永兴县西南入耒水。则入耒在《注》黄水入耒之后,盖水道有变迁矣。)
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р于山下,锂曰程酒,献同酃也。
(守敬按:《元和志》引《吴录》程乡出酒。《初学记》二十六引《荆州记》,桂阳一郡,程乡有酒官。亦足证上《荆州记》之误衍。酃酒详本篇末。)
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
(守敬按:《续汉志》桂阳郡上岭山郴县客岭山,即此。《御览》四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黄箱山一名黄岑山,在东南三十里。其山,郴水所出。《括地志》,黄岑山在郴州城南,郴水所出。郴水即黄水之异名也。山在今郴州南八十里郴江出焉。)
山则骑田之峤,
(赵云:按《南康记》作甲骑。守敬《汉书·张耳传》师古《注》引《南康记》作骑田,而《后汉书·吴佑传》、《刘表传·注》并引作甲骑,误也。赵乃据以表异同,摇摇欲坠之。)
五岭之第二岭也。
(守敬按:《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黄岑山即是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五岭详《锺水》篇。)
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支: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
(守敬按:《类聚》九、《御览》六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并作横溪,无流字,小并作深。)
冬夏不乾,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领流矣。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引此作石门贪泉。《史记·南越传·索隐》引《广州记》,石门在番禺县北二十里。昔吕嘉拒汉,积石於江,曰石门。又俗云,石门水名贪泉,饮之则令人变。)
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
(朱讹作辞,戴改。赵据以《晋书》改。戴以乱字断句,贪字下属。残宋本无贪字,吴隐之《晋书·良吏》有传。)
贪岂谓能?其真乎?
(朱渝作?,贞作真。戴改,赵仍?,改贞。守敬按:残宋本作渝。《类聚》九引《晋安帝纪》吴隐之性廉操,为广州刺史,界有一水,谓之泉。古老云,饮用此水者,廉士皆贪隐之始践境。先至水所,酌而饮之,因赋诗以言志云,若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清操逾厉。)
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迷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翻也。
(守敬按:石门之贪泉在四会东南。澄之以此贪泉为一水,因有通四会之说,而不知其隔岭不能通也。故郦氏驳澄之之误,下并引仲初说以证之。)
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花菜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
(会贞按:峤水出入始兴溱水,注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二语,仲初《扬都赋·注》文,说见《漓水》篇。盖骑田峤水有二,南入溱水注海者,峤阳之水也北入湘水注江者,峤阴之水也。印象以《锺水》篇引庾说,峤水南入始兴ㄘ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此涨下水字当衍。黄岑水入武溪及即是水也句,则郦氏分释峤水之文也。黄岑水详《溱水》篇。)
左则千秋水注之。
(朱左则作又侧,赵改右则。守敬按:《湖南通志图》,此水在郴江之左,则右字误。今订。)
水出西南万岁山。
(会贞安:《类聚》七引盛弘之《荆州记》,桂阳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宋本《环宇记》引《湘州记》,万岁山有千秋水。山今名灵寿山,在郴州西南三十里,周回三十七里。据《湖南图》州西南一水出此山,即千秋水也。)
山有石室,室中有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
(会贞按:此盛弘之《荆州记》文,详见《御览》六十七。)
其水下合黄水,
(会贞按:水今东北流,至郴州东南入郴江。)
黄水又东北迳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有圆水。
(会贞安:张又新《煎茶水记》,郴州圆泉水第十八。《一统志》圆泉一名除泉,在郴州南十五里,盖即故湘陂村之地。)
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氏。
(会贞按:残宋本、日月抄本作无底。《广博物志》六引此同。)
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
(会贞按:《初学记》七引《江乘地记》,东南四十里兰汤泉,半温半冷,共同一壑,谓之半汤泉。江乘在今句容县。《一统志》,句容县西北,射鸟山之东麓、南麓,俱有泉喷涌现,初出处太热,不可手探,土人用其流处为池,贮水以供朝夕洗澡之用。不言半冷半温,略也。)
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
(守敬按:《史记·项羽本纪》羽从义帝长沙郴县,则县秦置。为桂阳郡治,后汉、吴、晋、宋、齐、梁因。今郴州治。)
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
(守敬按:《汉志》便云高帝置,阎若璩曰,汉桂阳郡治郴县。)
《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
(赵云:《汉志》桂阳郡无此语,此是应《注》,在桂阳县下。殆道元误记也。会贞按:赵说,非也。郦氏《锺水注》,桂阳县明引应说,岂隔篇而忘之?盖以汉置桂阳郡及县,俱取桂水为名。故於郡亦有此说。惟《地理志》曰四字,当是非曲直后人所加。)
王莽列名南平,县曰宣风。
(赵增其城二字。)
贡羽迁义帝所筑也。
(守敬按:《汉书·项籍传》阳尊怀王为义帝,徙之长沙,都郴。《高帝纪》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於郴。筑城无考,据《籍传》都郴。筑疑当作都。)
县南有义帝冢,
(会贞按:《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文颖曰,郴县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地和志》,义帝墓在县西一里。今陵在郴州旧儒学后,高二丈。)
内有石虎,
(朱石讹作白,赵据黄本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作石。)
因呼为白彪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何,
(戴改何作河。守敬按:《大典》本《东观汉记》作河。充《后汉书·循吏传》,亦作河。)
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
(朱粗讹作鹿,《笺》曰:当作ε,戴改粗。赵改鹿。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鹿,粗之俗体。)
足多剖裂。充教作履,
(朱充作茨,戴、赵同。守敬按:《东观记》作充。)
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
(守敬按:此抄略《东观记》文。《笺》瞄《齐氏要想方设法》一条,皆《东观记》说,由朱氏未见原书,故别引《要想方设法》为证耳,今不录。)
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耽,栖游此山。
(会贞按:《类聚》七引庾仲雍《湘州记》,桂阳郴县东北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苏耽所在地栖游处,因而得仙。盖郦所本。《续汉志·注》引《湘中记》,郴县南十数里有马岭山。《元和志》,山在县东北五里,盖山绵延甚广,各指一处言也。《一统志》亦谓在郴州东北五里。)
《桂阳列仙传》云;耽,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瑟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辽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远。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
(朱作又曰,戴改,赵据黄本改。会贞按;残宋本作又说。)
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
(朱一作二,戴改,赵据孙潜校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交作一。)
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耽,乘白马,远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
(朱《笺》曰:无恙以下有缺文。《洞神传》云,?初去时,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饮之元恙。果如所言,阖门元吉。母年百馀岁终,乡人共葬之闻山上,有人哭声,服除乃上。《神仙传》曰,母既终,葬后,州东北牛脾山,紫云盖上,有号哭声,知苏君之神也。因见白马常在岭上,遂改中脾山为白马岭。守敬按:《御览》一百八十九引《桂阳列仙传》,苏耽启母曰,有宾客来会,耽受性当仙,今招耽去,违於供养。今年多疫,窃有此井水,饮之可得无恙。卖此水过於供养。使宾客随去焉。不如此《注》之详,)
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
(守敬按:今郴江东北流,至郴州东北合耒水。)
谓之郴口。耒水又西迳华山之阴,
(守敬按:山在今郴州北六十里。)
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
(守敬按:《御览》四十九引盛弘之《》,桂阳有话石山,石有声,旭人共话。又五十二引《郡国志》,郴州城北七十里,有话石山,孤石竦,仙人於此地处谈话。盖因华、话音同而各傅会之。)
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到西也。
(守敬按:此驳《经》北过郴县西之文,盖耒水过县北,不过县西也。)
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
(守敬按:汉县属桂阳郡,后汉、吴、晋因,宋省。今永兴县治。)
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
(全云:按《汉表》以为江夏之编。《索隐》曰,县属桂阳。当从道元为是,浅以惠帝元年封。)
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温泉出郴县北留冈。)
左右有田数十晦,
(戴改十作千。)
资这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会贞按:《续汉志》郴县《注》引《荆州记》,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有数十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新谷便登。一年三熟。又《御览》八百二十一引盛弘之《荆州记》,下流有田,恒资以浸灌,温液所周,正可数亩,过此水气辄冷,不复生苗。合观之,是此《注》全本《荆州记》,《续汉志·注》亦作数十亩,则此十字不《御览》作数亩,当脱十字。但《御览》八百三十七又引盛《记》下流百里,恒资以溉灌。就百里计之,则田似不止数十亩。而戴作数千亩为可据。今姑仍原文,而存疑於此。)
其馀波散流入于耒水也。
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
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
(守敬按;耒阳,秦县,因耒水在县东为《元和志》。秦属长沙郡,汉属桂阳郡,后汉、吴、晋、宁、齐、梁因。即今县治。)
王莽列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
(守敬按:《旧唐志》后汉桂阳郡理耒阳,寻救灾郴。而宋本《环宇记》,耒阳县西有桂阳故城,后汉建武中,自欺欺人郴县移理桂阳,是此城。东又有古郡城,未庆所置年代。则分城为二,并分置郡之时为二。《方舆纪要》县东有桂阳城,后汉建武中曾移郡治此。一云城在县治西,则专指建武移郡言,而县东、县西,两存其说。又《舆地纪胜》但云郡故城在县西。《明统志》且实指建武郡治,即今西门城址。《一统志》从之。考故书雅民,除后汉外,别无移郡耒阳之事,则《环宇记》谓县东古城未详年代者,未足凭。又郦氏全书详载故城,如果县西有郡故城,《注》必叙之,而但云水东有郡故城,则县西故城,盖后勤部世传闻之异也。当以此《注》为据。)
县有溪水,
(朱溪讹作汉,戴、赵改。守敬按:《舆地纪胜》、《名胜志》引此并作溪。)
东出侯计山,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
(守敬按:《舆地纪胜》,侯计山在耒也县东七十馀里,昔有诸侯,避难潜於此,因名。《隋志》氵耒阴县有肥水。今山曰侯憩山,肥江出焉。)
川之北有卢塘。
(朱有讹作石,全校改,戴、赵改同。)
塘池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夺跃,水涌现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
(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湘水记》,耒阳县东北有汉太守谷昕傍约?,筑塘贮水,名泸塘,淹地八顷宋本《环宇记》引《幽明录》并作淹地,则此作塘池误。《幽明录》作五日,此用五月,亦疑误。)
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
(守敬按:此二句当亦《湘水记》,或《幽明录》文。)
水侧注。
(戴云:按此三字有脱误。守敬按;此盖谓肥水注耒水也。今淝江西南流,於耒阳县东面入耒水。)
西北迳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
(会贞按:《初学记》二十一引弘盛之《荆州记》,枣阳县百许步,蔡伦宅。其傍有池,即名蔡子池。枣阳为耒阳之误。《后汉书·注》引《湘江记》,耒阳县北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元和志》,宅在县西一里。宋本《环宇记》,在西南一里。《舆地纪胜》,蔡子池在县西南郭中。《一统志》,宅在县西,池在西南二里。)
伦,汉黄门,
(朱此下衍郎字,赵云;黄门郎,士人之官,伦是宦者,不当有郎字。戴删同。)
顺帝之世,?故鱼纲举目张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会贞按:《东观汉记》,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为中常侍,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纲作纸,天下咸称蔡侯氏。《后汉书》本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於人,伦乃造意云云。)
又北过酃县东。
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引郭促产《湘水记》,衡了县东有酃湖,周二十里,深八丈,湛然绿色,土人取此水以醣酒,其味醇美,所谓酃酒,每年常献之。晋平吴,始荐酃酒於太庙,是也又《书钞》一百四十八引《吴录》,湖周匝四十三里。《续汉志·注》引《荆州记》,周回三里。湖在今清泉县东二十晨,通耒水,可溉田百顷。)
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时工承县一十五里。
(朱西北上有此字。赵仍,故下增城字。戴删。酃县、临承并见《湘水》篇。)
从省隶。
(戴云:按晋太元二十年,省酃县入临承。此三字上当有脱文。)
《十三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孙星衍曰:此即舂水矣。会贞按:《汉志》耒阳县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十三州志》言大别也同,明为一水。郦氏於《湘水》篇途径舂水,而於此篇引《十三州志》者,《注》例诚意略互见。往往有之。乃曹学?不解郦旨,别以浔江水当大别。《一统志》及方志皆为所惑。至洪颐煊始云,舂、泰字形相近,疑大别水即舂水。孙氏亦有此说,而郦旨得明於世。又班、郦并称舂水,而阚作大别水,未必中偶变名,审视大别二字,与舂字形亦相近,当即舂字之脱烂。)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左注湘水,
(朱左讹作右,戴、赵同。会贞按:湘水在西,耒水在东,则湘水在耒水之左,耒水是左注,非右也,今订。《汉志》,耒水西至湘南入湖。王念孙据《湘水注》引,谓当作入湘。《水经》则云,北过酃县东,北入于湘。酃与湘南地相接也。东晋已省酃县入临承,故郦氏言至临承注湘江。今耒水自桂阳县西北流,迳兴宁县、郴州永兴县、耒阳县至清泉县东北适应症湘。)
谓之耒口也。
◎氵米水
氵米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
(守敬按:《水经》系此水於荼陵与《汉志》同,《注》言出广兴县者,王先谦谓晋析荼陵置县,是也。晋县成郡,宋、齐、梁因。在今永新县西北八十里。太平山不见於各地志,盖即《经》上乡之地,今氵米水出酃到南山。)
西北流,迳荼陵县之南。
(守敬按:《史表》、《续汉志》作茶。《汉表》、《汉志》及此《经》、《注》作荼。《说文》荼,苦荼也。从草,余声。徐铉曰,即今之荼字。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属湘东郡,晋、宋、齐、梁因。在今荼陵州东五十里,茶王城。)
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诉之邑也。
(赵云:按《史表》作欣,此从《以表》。师古曰,诉与欣同,会贞按:《汉表》谓在桂阳,误。)
王莽更名声乡矣。氵米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会贞按;见荼陵县下。)
又西北过攸县南。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
(守敬按:汉安成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属安成郡,晋改县曰安复,仍属安成郡,宋、齐、梁因。在今安福县西六十里。《隋志》,湘潭有攸水。《方舆纪要》谓攸作其,戴、赵同。会贞按:《注》便先提明县只争朝夕,下接叙迳县甘方,往往浑称其县,此则所出之县为发复,所迳之县为攸,意不相承,则其县为攸县之误审矣。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宋属长沙郡,齐属湘郡,梁因。在今攸县东。)
县北带攸溪,
(守敬按:《旧唐志》亦云攸县北有攸溪。)
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
(赵云:按《索隐》曰,今长沙有县,本名攸舆。《汉表》在南阳,小司马盖本之郦《注》。守敬按:长沙定王子,不得封南阳,善长改在此,是也,而不言《汉表》之非,是其矜慎处。)
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
(守敬按:见长沙国下。)
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氵米水也。
(守敬按:今攸修水西南流,至攸修县东南入氵米水。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
县南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志。(赵也。按汉表宗以元帝永光二年封,守敬按:赵误扭《诸侯王表》,在元帝初元元年。)
言其势王,
(赵言上有形家二字。)
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赵云:按《汉志》桂阳郡有阳山县,又有阴山县,皆云侯国。至《续志》有阴山,元阳山,盖东京省亻并之故,应劭曰,阳山,今阴山也。而师古以应说为非,殆未详考也。《宋志》云,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湘东郡有经,疑是吴立立。沈约所云亦非。系吴所立,是湘东郡而度桂阳之阴山县隶之,故《晋志》湘东郡有阴山县,阴山县未尝废省,何容复立乎?)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氵米水,谓之容口。
(会贞按:山有灵坛,有石井,详《汾水注》。《舆地纪胜》,在耒阳县东南百馀里,?峻独出,不与众山相连,在今县东南八十里,一名侯堂山,跨安仁县界。容水元考,疑即永乐江,自安仁西北至衡山县入氵米水者也。《汉志》长沙国有容陵县未详所在,当因此水得名。)
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
(朱水有大穴以下十六字。讹在县有历水下。水出於此,讹作出於此水,焉讹作曰。赵移改,戴同。会贞近:《御览》七百五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阴山县有鬲口溪,昔有大鬲,容百斛,出於此水,太因为名。与《注》异,此别有所据。)
氵米水又西北迳其县东,
(守敬按:《经》言过县南,《注》无辨语,南字必不误。此言迳县东,不合,东当南之讹。)
又西迳历口。县有历水,
(守敬按:《隋志》湘潭有历水。宋本《环宇记》引《郡国志》,耒阳有历水,一名池水。又《舆地纪胜》引《祥符旧经》云:历山在耒阳到七十馀里。盖即历水所出之山乎?当在今清泉、衡山之境。)
下注氵米水。
(朱作容水下注水。《笺》曰:注下脱氵米字。戴、赵删容水二字,增历字。)
谓之历口。氵米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肥西北乐薮冈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氵米,谓之洋湖口。
(守敬按:阴山县在氵米水北,此水又出到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水注氵米,则冈在北,湖在南,湖水注氵米又在南,则此水在氵米水之右。冈及湖并当在今衡山县东南。)
氵米水东北有峨山,
(会贞按:据下歌辞,近洋湖口,当在今衡山到东南,滨氵米水。)
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贵永,
(会贞按:《御览》三百八十八引盛弘之《荆州记》,湘东阴山县北数十里,有武阳、龙磨二山,上悉生松柏美木。龙磨山有盘石,石上有仙有迹及龙迹。传云,昔仙人游此二山,尝税驾此石,又於其所,是仙人遗永。龙靡当从此作龙尾为是。《隋志》,湘潭有武阳山。宋本《环宇记》亦载武阳山於湘潭。二山当在今攸县西北。)
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永在兹。
(朱永论作味,戴改永,赵据黄本改咏。守敬按;明抄本作咏,咏、永通。览其馀育,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永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永。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锺惺云;歌旷甚。秀甚。后四句有尤生之感,乐至悲来,便是学仙之根。)
盖腾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守敬按:今氵米水自酃县西北流,迳荼陵州、攸县,至衡山县东南入湘。)
◎漉水
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守其县南。
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
(守《史》、《汉表》。梁玉绳曰,《索隐》谓醴陵,县名,属长沙。考《水经注》谓县为此侯封国,然《汉表》长沙国十三县,无醴陵,至后汉始有之,盖是乡名,因曾为侯国而置县也。后汉属长沙郡,吴、晋、宋、齐、梁因。即今醴陵县治。)
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萍乡翁陵山。
(朱脱萍字,戴、赵同。今订,详下。)
余谓漉、渌声相近,
(朱脱声字,戴、赵增。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联有声字。)
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
(会贞按:《续汉志·注》引罗含《湘中记》,有渌水注湘。《文选注》三十五。引《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皆此漉水变称渌水之证。渌水出萍乡县,《经》云出醴陵者,萍乡置於吴,作《经》者所不照也。吴县属安成郡,晋、宋、齐、梁因,在今县东四十里。今渌江有二源,不源出萍乡到东北境大山,北源出浏阳县东南。详《经》、《注》所出,则东源也。)
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会贞按:梁元帝初,陆纳据湘州,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破之,即此浦口也。今渌江自萍乡县西流至醴陵县西南入湘。)
◎浏水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到,
(赵云:《宋志》,湘州刺史治临湘,领浏阳侯相,吴立。县字误。又云;按浏是县本汉临湘肥地,孙吴析置,以县在浏水之阳,故名,据此亦《经》文晚出之一证。全云;《三国志·周瑜传》以下隽、汉昌、浏阳、州陵为奉邑。则浏最自汉末已有其名,虽未为县,而已为邑,若作邑字,于《经》为合。会贞按:全说是也。《经》元一句连举两县者,则浏阳非县,疑下过其县乃指临湘。《注》浑是郦氏所见《经》文已误作浏阳县矣。赵不知有讹文,乃以济阳吴立为《经》文晚出之证疏甚。盖《经》为魏人作,於蜀、吴之新制不照也。)
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水合。
(戴删溪字。)
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
(戴作裨同,赵裨作礻卑,称全云;按顾祖禹曰,今浏阳之大围山,即首礻卑山,其水曰白沙湖,分四派,一入袁之万载,一入分宁,一入岳之平江,其一即浏水。予谓据顾说则《经》文所言是也。善长误以分宁之水当之,不知首衽山不在豫章也。守敬按:黄本作裨,明抄本作裨。)
导源西北流,迳春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西入于湘。
◎氵买水
氵买水出豫章艾县。
《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
(守敬按:哀二十年,杜《注》,艾,吴邑,豫章有艾县。汉县汉、吴、晋、齐、梁因。今义宁州西一百里龙冈坪。)
王莽列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
罗子自枝江徙此,
(守敬按:《汉志》罗县,颜《注》引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详见《湘水》篇。)
巨犹谓之为罗侯也。
(朱侯下有脱文,赵据孙潜校增城也二字,戴增同。守敬按:《姓氏书》,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后号罗侯。《蜀志·刘封传》,封本罗侯寇金工之子,长沙刘氏之甥。罗侯、长沙对举,则以罗侯为地名,疑《注》侯下本元城字,但增也字可矣。)
氵买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朱脱至字。赵、戴增同。)
累石山在北,
(会贞按:山互详《湘水》篇。)
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关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
(朱《笺》曰:五木者,樗浦之戏也。李李翱《五木经》云,樗浦五木,玄白判厥二者作雉,北雉作牛。《注》云,樗浦,古戏。其投有五,以木为之,故乎五木。会贞按:《湘水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五色鲜明。则五木盖五色各别,李翱但举玄白为说耳。)
山在罗口北。氵买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是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会贞按:段玉裁《说文·注》,《水经·湘水》篇曰,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注之。《氵买水》又别为篇,曰,氵买水出豫章艾县,西过长沙罗县西,又西至磊石,,山,入于湘水。按《水经》言氵买不言汨不言氵买,依《广韵》廿三锡,汨、氵买、氵觅,三形同。《春秋》莒群密州,《左传》密作场面,亦是场面声近近汨之评语。考之於今,则由江西宁都州迳湖南平江县,至湘阴县入湘者,但有汨水,别无氵买水,则氵买、汨之为古今字忄?然。郦氏云,汨出艾县,迳罗县,皆与《经》言氵买同,惟云氵买水入湘曰东町口,汨水入湘曰汨罗口。汨罗口在氵买口之北,磊石山以在罗口之北。《经》言氵买水至磊石山入湘,非是。氵买尚在罗口南注湘耳。此言甚辨。依《水道提纲举目张》汨水出平江县西北,至归义驿,又西,分为二动静支四流稍北,於山麓西入湘,一支北流数十里,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罗口。正郦之东町、汨罗二口,非有二水也。郦或未溯上源,不辨异文同物。许书盖本同《水经》,有氵买无汨,而后人妄增汨字。又李元度《平江县志》曰,《水经》称氵买不称汨,盖氵买、汨音义并同。氵买即汨也。自义宁流入平江境者,无雨水也。但郦尉生於北立,未新履楚地,不能无少讠为,故以汨为主,而氵买水仍两存之。自后地志家不便去氵买字。《一统志》遂疑湘阴肥北之丁家湖、傅家湖为氵买水故道,不知平江水这发源义宁,流入湘阴者,止有一汨水,何至湘阴而忽有氵买水故道哉?段说甚核,元度,平江人,尤得之目验,故详录於此备参。)
◎赣水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
(句)
北过赣县东。
《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
(守敬按:《环宇记》,聂都山在南康县西南二进二十即矾溪源也。在今崇义县西南九十里,本属大庾县,明时割属崇义。)
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
(守敬按;《海内东经》文。彭泽县见本篇末。)
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
(守敬按:县见下。钱坫、陈澧俱以章水当彭水,禽兽章水当《山海经》、《水经》之赣水,及《汉志》、《续汉志》之豫章水,而以出龙南县东北,迳信丰县至赣县入贡江之桃江当此水。)
庾仲初谓大庾峰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
(会贞按:此仲初《扬都赋·注》文,说见《漓水》篇。大庾峤水有二,此峤阴之水也。大庾岭详《溱水》篇,彼篇谓仲初以涟水为大庾峤南入之水,则舍今出桂阳县东北,经崇义县之益将溪,无足当朋庾北入之水者。)
《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
(会贞按:县见下。)
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
(会贞按:《山海经》已有赣水之名,故《水经》从之,而云出南野,过赣县,似以《汉志》垲野之一彭水为源,实则以《汉志》赣县之豫章水为源也。郦氏杂引《山海经》及庾仲初说,与《汉志》两说,不必概以为同源,而知赣水即豫章水则元疑也。故此下复引《续汉志》赣有豫章水为证。后实叙此水,亦豫章、赣水互称。)
故《后汉·郡国志》曰:章程有豫章水。雷次宗云:
(守敬按:《隋志》,《豫章记》一雷次宗撰。《唐志》同。《宋志》称《豫章古今记》三卷,今佚。)
似因此水为其地名。
(守敬按:《环宇记》引《南康记》,热水昔名豫水,汉置豫章郡,因此源以为名。与畦说同。然后文引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木生庭中,故以名郡,则又异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朱《笺》曰:十川者,赣、庐、牵、淦、旰、浊、馀、鄱、僚、循,是为十。此源谓赣水也,九水俱入於赣水,诸本作北源,误。守敬按:《笺》就十川未合,详扣文。)
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
(朱此四字讹在西有贡水句之下,是字上衍西字。赵移删,云;县治二水之间三语,尚是刘澄之之词。是为谬也下,是道元解说如此。宋李厚注《东坡诗》,引《水经注》亦无四字,可知世本之误。戴移删同。)
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走高飞失其实矣。
(朱其下衍水字,戴、赵删。全云:按《章贡图经》,东江发源于汀州界之新乐山,迳雩都而会于章水,西江导源于大庾县之聂都山,与贡水落石出合,二水合而为赣,则?之之言未可非也。如善长所引《山经》及庾说,但有贡水,而无章水,恐未足以释赣水之义也。会贞按:《山海经》、《水经》之赣水,原非取字义为名。澄之说乃后起郦驳甚允,乃《广韵》氵赣字下,谓章、贡二水合流,因其处立县。仍理澄之说,后世并为一谈,盖新说之惑人其矣,宜全氏亦为所动也。然考《元和志》尚以东为章水,西为贡水,至《环宇记》复以西为章水、东为贡水,《舆地纪胜》、《地理通释》同。至今因之。全说亦是也。则与赣字左章右贡,尤巧合,益牢不可破矣。)
豫章水导源东北流,
(守敬按:今水源曰章水,出崇义县聂都山。)
迳南野县城北。
(守敬按:《汉志》作{?土},《续汉》、《晋》、《宋》、《齐志》作野。汉县属豫章郡,后治国因,吴属户陵郡,晋因,宋属南康郡,齐、梁因。在今南康县西南。)
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馀里。
(守敬按:《晋书·卢循传》赣石水急,出船甚难。《陈书·高祖纪》馨康赣石,旧有二十四滩,滩多巨石,行旅者以为难。)
又北迳赣县东,
(朱脱又北二字,赵据胡渭校增。戴增同。)
县即南康郡治,
(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属户陵南部,晋属南康郡,东晋永和五年移郡治此,宋、齐、梁并为郡治。在今赣县西南。)
亚主康五年分户江立。
(守敬按:《晋志》及《元和志》、《环宇记》、《舆地广记》并云,太康三年,立南康郡,疑此五为三之误。又当作分户陵立。以《晋志》照之,南康郡所属各县,皆故户陵郡县也。若户江、则去之远矣。)
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直截了当都县。
(守敬按:《汉志》直截了当都县湖汉水所出。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吴为户陵南部都尉治,晋为南康郡治,东晋属南康郡,宋、齐、梁因。在今雩都县东北,今水曰贡江,出长汀县西北山。)
导源西北流,迳金难石,其石孤竦临水。
(水作川。)
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
(守敬按:《御览》四十八引《南康记》,金难山临贡水,石色如霞,其傍有穴,一石正当穴口,如弹刃尝有金难出入此穴。晋义熙中再三出见。宋永初中又见栖翔於此。《述异记》略同。《隋志》,雩都县有金难山。《环宇记》,在县西北十六里,今山在雩都县西三里。)
湖汉水又西北迳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守敬按:《汉志》湖汉水落石出、豫章水并言入江,二水互受通称。郦氏言湖汉入豫章,以豫章为正流也。今贡江自逄汀县西流,迳瑞金县、会昌县、雩都县,至赣县,北合章江通谓之赣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
庐陵县,
(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省。在今庐陵县南。)
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
(朱志下衍曰字,戴、赵删。)
称:户水西出长沙安成县。
(朱作安复,《笺》曰:当作安成。《汉地志》,长沙安成县有户水,东至户陵入湖汉。全云:考晋太康中,改安成为安复,宋、齐因之。阚氏作《志》时称安复,是也。唯是县改安复时,郡亦改称安成,则当云安成安复,不当袭旧隶曰长沙也。朱氏欲改安复为安成,殆不考,《晋志》故耳。戴改安成。守敬按:十三州乃汉称,阚自本《汉志》为说,故郦氏下文证以长沙定王子之封。朱《笺》是,全说失之。县详《氵米水》篇。今水曰沪江,出安福县西沪潇山。)
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
(赵云:按《汉志》,长沙国安成县,侯国。《续汉志》无之,盖省并也。吴复置,晋太康元年改曰安复。《王子侯表》苍封是安成,非安复也。守敬按:赵以苍封订上安复之误,是也。惟谓《续志》无安成县则非。考《续志》长沙郡有此县,由则后汉并未省并,亦非吴复置也。)
即王莽之用志也。
(赵据《汉志》改用作思。会贞按:嘉佑小字本《汉书》作用。)
吴宝鼎中立,以为发城郡。
(守敬按:《宋志》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晋志》、《齐志》作成,故戴、赵并改成,按:古城,成通。)
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守敬按:此从《汉志》,以湖汉、豫章通称也。今沪江流迳安福县,又东南至庐陵县南,入赣江。)
汉又东北过石阳县西。
汉和帝永平九年,分庐陵立。
(会贞按:后汉县属豫章郡,吴县属庐陵郡,晋为郡治,宋、齐、梁复属焉。在今吉水县东北三十里。)
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
(朱《笺》曰:安平一作兴平。赵改兴平云:按《吴书》孙策以兴平二年年渡江,安得有安平立郡之事?此等直当据史改正耳。会贞按:《舆地纪胜》云:《元和志》,献帝初平二年,分豫章置庐陵郡。《枕头志》,在兴平元年,《续汉志·注》、《环宇记》、《舆地广记》并云,兴平元年,孙策分置庐陵郡。象之谨按,《通鉴》兴平元年,孙策方见袁术,请父兵,时年十七,。不应孙策方请父兵,便能分建郡也。而雷次宗《豫章记》以为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至献帝初平二年,分豫章立庐陵郡。未几,丹阳僮郡,自乐被诏为太守。故《通鉴》建安三年书云,僮芝擅《通鉴》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辅为庐陵太守。会僮芝病,辅遂进取户陵。《通鉴》所书与《豫章记》年月虽不相应,然僮芝擅命之初,已有庐陵郡,则郡非置於孙策矣。当从《元和志》在初平二年。据《纪胜》则此《小业主》初平字不误。但言吴立未合。吴长沙桓五五字,当是后人所加。)
豫章水又迳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黄,
(朱青作清,戴同,赵改。)
黄者如灰汗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朱《笺》曰;《异物志》云,户陵城中有一井,中草药有二色水,半青半黄。黄者灰汗取作糜粥,皆作金色,土人名灰汗为金。因名为金井。守敬按:《初学记》二十六引《馨越志》略同,亦作半清。)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
(赵云:按后汉中平中,立汉平县,吴改曰顺平,此亦《经》文晚出之证。会贞按:赵尚不知《经》为三国魏人作,故於此汉平有《经文》晚出之说。)
又东北过新淦县西。
牵水西出宜春县,
(朱出作迳,《笺》曰:宋本作出。戴、赵改。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吴属安成郡,晋改曰宜阳。宋、齐、梁因,并属安成郡。即今宜春县治。《汉志》宜春下作南水,王念孙谓当依此《注》作牵水。秀江,出萍乡县东南罗筲山。)
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
(守《史、》《汉表》同。《索隐》谓宜春《汉表》、《志》阙。不知《汉志》汝南、豫章皆有此县,又不检郦《注》明载於豫章,亦疏矣。)
王莽之?晓也。
(朱?作循,戴、赵依《汉志》改。守敬按:《环宇记》作?。)
牵水又东迳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
(守敬按:宋志《: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中立,曰汉平,吴列名,此作晋太康元年改,别有所据。盖以晋是年平吴为是。后汉属豫章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清江县西三十里。)
牵水又东迳新淦县,
(守敬按:前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在今清江县东北六十里。--)
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
(守敬按:《汉志》谓此水入湖汉,郦氏以豫章、赣水为正流,故云注豫章,而又言湖汉及赣并通称也。今秀江自萍乡县东北,迳宜春县、新喻县,至清江县东南入赣江。)
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守敬按:《汉志》新淦,颜《注》引应劭曰,淦水所出。西放湖汉。《环宇记》,淦水在新淦县北一百里,西流达於水。《一统志》谓淦水出清江县东南离岭,经紫淦山出洋湖,至清江镇,会蛇溪水,入赣江。蛇溪自永泰市北五里,分江水为溪,流三十里复与江合。明成化末,赣水北重蛇溪,遂成大川。据此则淦水在今清不县东,阁员江之东。
又北过南昌县西。
旰水出南城县(朱城讹作宫,《笺》曰:孙曰,当作南城,按《汉志》南城县《注》,旰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戴、赵改城。会贞按:《汉志》旰作盱。前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属临川郡,晋、宋因。齐为郡治。梁因。即今县治。今水曰旰江,出广昌县南血木岭。)
西北流迳南昌县城南,西注赣水。
(会贞按:县详后,今旰江自广昌县东北流经南丰县,、南城县,又西北迳临川县、进贤县,至南昌县南入赣江。)
又有浊水注之。
(守敬按:浊水《汉志》谓之蜀水。或谓蜀、浊字通。)
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
(守敬按:《汉志》系此水於建成,郦言水出康乐者,本汉建成县志,后又为康乐地也。《宋志》,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列名,吴县属豫章郡,晋列名,仍属豫章郡,宋、齐、梁因。在今万载县东二十里,今水曰锦江,出万载县西北大围山。)
浊水又东迳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
(赵云: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豫章记》上蔡县,中平中立。此地名上蔡者,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然则汉县本名上蔡也。会贞按:《环宇记》引顾野王《舆地志》,汝南上蔡人分徙於此县。晋太康元年,以上蔡人思本土,忙乱为望蔡。后汉县属豫章郡,吴因,晋列名,仍属豫章郡,宋、齐、梁因。在今上高县西。)
浊水又东驼建成县,守敬按:前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即今高安县治。)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
(朱作元光。沈氏曰:按本表是元朔。守敬按:《史表》原是元朔,则光字之误无疑,戴氏亦沿其误。)
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燃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燃石。于是乃知其名。
(守敬按:《御览》五十二引曹叔雅《异物志》,稍略。又《续汉志·注》引《豫章记》县有葛乡,有石灰二顷云云。《环宇记》引宋《永初山》县西有羊山,山上有然石云云,并实指然石所出之处。)
浊水又东南亚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
(守敬按:《汉志》蜀水东至南昌入湖汉。今锦江苏自万载县东北,驼上高县、高安县,至南昌县西南入赣江。)
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合抱,亭世?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
(会贞按:会白社以下,《豫章记》文,引见《御览》一百九十四,聘君亭作谢君亭误。又九百五十三引《豫章记》徐熙作徐兴,亦误。《环宇记》,徐?犀冢在洪州南十里,今号白社。其碑欧,赵皆不著录,盖已佚。《江西通志》,墓在南昌进贤门外,望仙寺东。隧道深五尺,墓居其中,有石刻,隶书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墓。乃后人所重立之碑也。)
赣水又北历南塘,
(守敬按:南塘详后。(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守敬按:《环宇记》,云,徐孺子宅在洪州东北三联单里。《洞仙传》孺子少有高节,追美梅福之德,仍於福宅东立宅。孺子台在州东南二里。《舆地志》,台在东湖小洲上,郡守陈蕃所立。南唐徐е续《豫章志》以孺子宅在州东北,陈蕃为迁於南塘东百步。湖南际小洲。是郦氏就后迁之宅言也。在今南昌府治之南湖,详后。)
孺子名?犀,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犀、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犀,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徵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犀往吊之,置生刍而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
(守敬按:《后汉书·徐?犀传》文。)
赣水又迳谷鹿洲,
(朱作州,戴、赵改。守敬按:《环宇记》、《名胜志》引作洲。赵此下据《名胜志》补即蓼子洲也五字,戴补同。王梓校全本亦依补。不知曹氏引《注》往往以意增字句,此未必是郦氏原文。《环宇记》引无蓼子洲句可证。)
旧作大め处。
(朱《笺》曰:《北堂书钞》一落千丈百三十八引云,豫章城西南有?句め洲,去度支步可二里,是吕蒙作句鹿大め处。按此谷鹿洲即句鹿之讠为也。《广雅》?句め,船也,音句鹿。会贞按:去度支以下二语,《书钞》引《豫章记》文,作句鹿,上无吕蒙二字。而《环宇记》有吕蒙作句鹿大め之说。考《吴志》吕蒙袭关公,至寻阳,尽伏其精兵???鹿中。乐氏盖因此洲有句鹿之名,遂谓即蒙作大め处也。《通鉴》唐天佑三年,淮南将秦裴攻洪州,军於蓼洲,即此洲。《名胜志》蓼洲在城西里许,南塘湾外,两洲相并,水自中流入章江,由蓼洲乃后起之名也。)
赣水又北迳南昌县故城西,
(朱脱故字,戴、赵增。)
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
(守《左传·昭六年》楚使?泄伐徐,吴人耱之。令尹子荡帅师代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高士奇《春秋寺名考略》曰,此豫章,杜无《注》。扣十三年,楚师远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杜《注》,定二年,楚人代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军楚师于豫章。又柏举之役,吴人舍舟于淮?,自豫章与楚夹汉,此皆当在江北、淮水南,盖后徙在江南豫章。依此则豫章四见于《传》,总为一地矣。乃柏举《注》又第六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豫章,汉东、北江地名。与前文小豫章也。《图经》云,豫章即章山。是说也。施诸吴、楚夹汉则可,以解定二年之见舟豫昌,必不可合矣。平辊役以伐桐,故本传曰,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多使之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杜《注》,桐,小国,庐江舒县西南有桐乡。舒鸠,楚属国。吴教舒鸠,诱楚师临吴。伪若畏楚师之临己而为伐基叛国以取媚者也。欲使楚不忌吴,所谓多方以诱之也。若然,则始焉楚人出师,继焉吴伪从楚而见舟,终焉忽变为对垒,皆当在近桐之地。今舒城有桐乡,即古桐国也。凤阳以西,寿、霍、光、固之境,皆近淮ヂ,为吴楚日交兵处。舒城正在其南,所谓豫章,当在此际矣。若云在德安,则相距千馀里,吴方为狡计以狂楚,诱楚入其境而徐就之。安得西驰千里,以迎楚师。楚又岂可驻师近郊,而召吴于千里之外乎?且吴舟亦不能见于德安也。由是推之,伐徐之五帅,吴亦不能学会穷追,而获之于德安。乾溪在亳州,又与德安绝远,皆不可通矣。岂淮南汉东,有两豫章乎?则又不然,昭三十一年吴人围弦,左司马戍右马中马稽率师弦,及豫章。古弦国即今光山县,与前说亦合。即柏举之役左司马议悉方城外以毁其舟,塞城口以断其归路,是吴师入楚之径,班班可考也。然《传》之本文原云自豫章与楚夹汉,不言至豫章与楚夹汉民。又其后左司及息,关楚师败而还。息县去光山四十五里,且不及毁舟而遽还,又未始不与前说合也。盖子吴舍舟淮?,从陆路循淮以西,入城口以至于汉。言自豫章者,特举其遵陆之耳。杜《注》前一条本属至当,后一样支流过蔡而舍舟,息犹在蔡东,未可云过。又以夹汉之文而疑豫章在汉东,未免模棱两可矣。若《图经》所谓章山即傅会不根,无足深辨,特欲见杜氏误注汉东之失,故反覆详之。再按昭二十四年楚子为师以略吴疆,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越分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王,王及圉阳而还。依此,豫章迷水滨矣,当仁不让南汉东,皆非越之舟师所得至,秘又一豫章矣。盖古者列国诸侯,以征伐朝会过于他国之境,则有迎劳这礼,如楚子伐陆浑,王使王孙满劳楚子;鲁襄公过郑,伯有劳于黄崖是也。此豫章之?,必在楚、越之境。《通典》,饶州馀汗县,越王句践之西界,所谓于越也。于越出《越绝书》,越之馀也。《环宇记》馀干县西南有于越渡,盖今馀干县以东皆越地矣。《史沪》阖闾十一年,吴伐楚,取番。番即今鄱阳,而楚尝有此,然则楚、越相接之境亦有可考者矣。《元和志》,洪州,春秋时楚之东境。江州,《春秋》吴之西境。《文献通考》,洪州、江州,《春秋》属楚。《方舆胜览》,隆兴府饶州,《春秋》属楚。南康军,春秋时吴楚之地。洪州、江州,既为楚境,则宣、饶、南康之境,皆为吴疆,又有彭蠡巨浸,横亘于中,则舟师所掠,越大夫迎劳之地,从可想见矣。汉高帝分秦九江郡,置豫章郡。《水经注》,章程水一名豫章水,迳庐陵以及南昌,雷次宗曰,豫单日郡以水得名,所谓豫章之?,即此无疑也。盖与淮南之豫章,各为一地。杜言自江北徙於江南,不知何所根扑克,恐未为质论也。高说至变详核,是祗有淮南之豫章,江南之豫章,并无汉东之豫章。此豫章在江南,正昭二十四年之豫章,郦氏昭六年之豫章当之。非其实也。)
秦以为庐江南部。
(守敬按:自裴以下释秦郡者,不及庐不郡,似此该江为九江之误,而《元和志》江州下,秦属庐江郡。《环宇记》庐州下,秦置三十六郡,此为庐江、九江二郡地。江州下,秦并天下,以此地属庐江郡。则秦溘与《注》文合。而《元和志》又云,洪州饶州、运动员州、袁州、抚州皆秦九江郡地。又似江南不得有秦庐江郡地。考《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庐江王以边越,数不清使使相交,佧为衡山王,王江北。是秦时立庐江郡,其地跨江南、北,亦情事所有。故《环宇记》直以充三十六郡之数,惟史文不详耳。郦氏以南昌为秦庐江南部,必有所闻。)
汉高祖六年,始命灌婴定豫章置南昌县。
(朱无此七字,戴同。赵云:按下有脱文。会贞按:赵谓有脱文,而不知所脱何语?考《汉书·灌婴传》云,定豫章此必言命灌婴定豫章,下言以为豫章郡治,此必先言置县。《元和志》汉高帝六年置南昌县,然则婴下当有定豫章,置南昌县七字。今增。汉县为豫章郡治,后汉、吴、晋、齐、梁因,即今南昌县治。)
以为豫章郡治,此即灌婴所筑也。
(戴以灌婴为讹,并改作陈婴,云:按《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称堂邑侯陈婴定豫章,《汉书》同。赵刻改同。守敬按:非也。《环宇记》引《豫章记》,汉高六年,大将军灌婴筑城,又《元和志》宜春湓口等城,俱云灌婴筑。并云南{?土}县,灌婴置,其城当亦婴筑。然则灌婴虽与陈婴共定豫章,而筑诸城者,当灌婴也。)
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发江矣。
(守敬按:《经典释文》引《太康地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此《注》引刘歆湖汉九水之说,只以解王莽之发江,非缀《禹贡》,亦并不牵合《汉志》,而后来之解《禹贡》者,皆以刘歆备一说。全氏於《山水泽地》篇且谓郦氏以湖汉当《禹贡》之九江,专门治《水经》之人,而读《小业主》文不审如是。)
陈蕃为太守,署徐?犀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犀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守敬按:见《后汉书·徐?犀传》。)
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
(赵去按两汉及晋,豫章郡治南《晋志》豫章郡领豫章县。刘昭《郡国志补》引《豫章记》,豫章县,建安立,三国吴改曰西安,故《晋志》豫章郡有豫章县,盖复汉之旧也。《续志》不言豫章,《宋志》不记豫章,均为脱漏。且《宋志》云,豫章太守,领预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晋武帝太康元年列名,要安又是西安之误。《吴书·太史慈传》数为寇于艾、西安是也。城在今武宁县西二十里,前汉为海?,后汉为建昌县地,去南昌府城三百二十里,非郡治也。此《注》言豫章郡治,而释以西安,疑庸妄人所填改。观下彭泽《注》却甚分明。守敬按:《续汉志·注》引《豫章记》,新吴、上蔡、永?县并中平中立。豫章县,建安立。此后汉末之豫章末之豫章县,分建昌立者也。《宋志》有新吴、永?,说与《豫章记》合,望蔡先为上蔡,说亦合,惟豫宁侯相,则云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西安,晋琥帝太康元年更名。绝不及豫章旧县,与《豫章记》不合,盖建安中立下,脱曰豫章三字耳。而《齐志》又以豫宁为豫章。至隋改南昌县曰豫章,而省豫宁入建昌,而省豫宁入建昌,《志》亦称豫宁为豫章。作《晋志》者,遂并以晋县为豫章,不知豫宁自来到下。宋、齐、梁孙皆同。《晋·谢安传》,谢沅封豫宁县作画。《宋·王野首传》,野首及子僧绰封豫宁县侯。《齐·王俭传》,袭封豫宁县侯。《梁·王亮传》,封豫宁县公。《冯道根传》,道概貌主子怀封豫宁县伯。《裴邃传》,裴之横及子凤宝封豫宁县侯。惟《孙书·陈拟传》孙佑封豫章县侯。然《南史·陈宗室传》仍作豫宁。又《环宇记》引顾野王《舆地志》,孙武害虫豫宁等县为豫宁郡。通检《晋、》、《宋》、《齐》、《梁》、《陈史》,无封豫章县者,则知《陈书》误,并足证《晋志》、《齐志》、《隋志》之误。然则《宋志》所云吴曰西安晋改豫宁铁案不移矣。是此县后汉末初立。曰豫章,吴曰西安,晋、宋、齐、梁、陈曰豫宁,无可疑者也。此《注》后文本是?水迳豫宁县,浅人见与各地志不合,记章字於旁,今本遂讹为豫章宁矣。又见隋老祖宗豫章即古南昌,交於《注》南昌下加以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盖即袭《宋志》豫宁下语,而又改豫宁为豫章也。赵氏亦知此为庸妄人所填改,乃谓《宋志》脱豫章,后又讥《豫章记》豫章县建发立之误,则於此县沿地,尚未了澈,故复详疏之。其实建安以下十三字,直当删却。)
城之南门曰松阳门,
(守敬按:《御览》九百五十七引此南下有西字。)
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晦。
(地敬按:《环宇记》引《豫章记》,城有六门,南二门,一曰南门,二曰松阳门。昔松阳门内有大樟树,高十七丈,大四十五围,枝叶扶疏,庇荫数亩。)
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
(朱樟作郡,赵据《河水注》引应劭《汉官》校改,戴改同。(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收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详也。(会贞按:《环宇记》引《豫章记》,先是樟树并枯,永嘉中,一旦华茂,晋以为中兴之祥。《晋书·五行志》事在永嘉二年七月,《宋书·五行志》在六六年七月。)
《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
(朱樟作章戴、赵改。会贞按:《类聚》八十九引《礼·斗威仪》,君乘火而王,其政和平,梓为和生。《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楸梓为常生。依此,《类取》梓为樟之误,《御览》楸梓为豫樟之误。)
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
(会贞按:《类聚》十引《豫章记》,太兴中,元皇帝果继大业。《晋书·元帝纪》,永嘉初,镇建写出,及为晋王,改元建武,窬年即位,改元太兴。)
故郭景纯《南郊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
(会贞按:《类聚》三十八、《初学记》十三载景纯《南郊区赋》未采此语句,引见《类聚》十,樟误作梓。)
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
(朱《笺》曰:《晋书·宣帝纪》,曾祖量,字公度,官豫章太守。)
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
(会贞按:《舆地纪胜》,度支叔在郡城外,西临江,在今新建县西北一时城。)
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
(会贞按:《御览》二百四十二引《魏略》,司晨度支校尉,黄初四年置,比二千石,掌诸军屯田。据此《注》则晋因魏旧,掌仓禀事。而《晋书·职官志》但言杜支尚书,不言度支校尉,略也。)
步即水渚民。
(守敬按:《述异记》水际谓之步。吴、楚间谓浦为步,盖语讹耳,今俗又讹作埠。)
赣水又迳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成侯张普争地,
(朱无成字,戴同,赵增。)
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
(朱《笺》曰:《太平御览》引《安成记》云,贾萌为豫章太守,与安成侯张普争境,战于新茨之野,为普所害。谢承《汉书》云,贾萌为豫章太守,王莽篡汉,举兵诛莽,不克而死,全云:贾萌事,《太平御览》,谓是讨莽而死,又引《安成记》,谓争地而死。然考之《汉书·王莽传》,则是为莽九江太守,拒汉而死,其亦异矣。岂同时先后之间有二贾萌,又皆为南牧守耶?赵云:按《环宇记》洪州南昌县龙沙庙,即西汉末太守贾萌也。萌与安成侯张普共谋诛王莽,普反告莽,收萌而杀之。时人感叹,故为立庙祭之。事更详核尤可与班《书》参异同也。守敬按:《环宇记》吉州安福县引《舆地志》又合兴兵诛王莽及与线曾战新茨为一事。窃谓全氏疑有二贾萌,乃曲为调停之说,以《汉书》为据,则凡云讨莽而且死者,皆不足凭空。考《搜神记》十一,汉武帝时,苍梧贾雍为豫章太守,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失头。雍上马还营,营中咸走来视雍,雍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佳乎?无孔不入头佳乎?吏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盖所谓即日灵见也。故王谟《江西考古录》言津步庙祀,乃贾雍,贾萌同姓,后人遂讠为为萌耳。)
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
(全、赵改盘作磐。会贞按:《舆地纪胜》引此作盘。《御览》八百二十一引《豫章记》,郡江之西岸,有?石,下多良口田。《类聚》五十八引《语林》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人寄百馀函书。既至石头,翻掷水中。《通鉴》陈永定元上,《注》引汪灌曰,自豫章绝江而西,有山屹然,并江而出者,石头渚也。阻江负城,十里而近。今石头渚在新建县西北十里,有石步镇,置石头驿。)
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
(朱《笺》曰:二十七卷内有云,势同压原风雨之池,则知此散字误。赵改压。戴仍。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肩攵,乃散之讹。黄本作散布,据下霏散远洒之文,疑散字是。《环宇记》,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高二千丈,周回三百里。南昌、建昌、新吴三县迤逦相接。宋余靖记西山,岩岫西出,千峰北来,岗光染空。今西山在新建县西三十里。)
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
(守敬按:昙显,《高僧传》不载。《一统志》,香城寺在新建县西山,晋沙门野显建,为西山最幽绝处。)
西北五六里面,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八十九引《豫章记》,压源山西北余侔村五六里,有洪井,说云洪崖先生之井。疑五六里当在余侔村上。《淄水注》叙石井高深一匹有馀,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贝之音,惊川聒谷,氵崩氵奔之势,状同洪井。可想见此井之飞流县注矣。皇甫谧《高士传·序》,洪崖先生创高道於上皇之代。《舆地纪胜》引《云谷杂记》,三皇时伶伦得仙者,号洪崖。)
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
(守敬按:《环宇记》、《舆地纪胜》引《豫章记》,濑激作水湍。)
激著树木。
(朱重树木二字。《笺》曰:宋本无此二字。戴、赵删。)
霏散远洒若雨。
(朱《笺》曰:《御览》六十七引《豫章记》,去洪井六七里,有风雨池。山峤水出,激著树木,星散远洒,如风雨焉。守敬按;若下当有风字。方与风雨池之名符。《环宇记》、《舆地纪胜》并作如风雨,与《御鉴》同。池在今新建县西山之巅。)
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
(守敬按:《类聚六引雷次宗》豫章记《豫洪记》,洪井西有鸾冈,旧说洪崖乘鸾所憩之处也。)
冈西有鹤岭,云王子乔控鹤所迳过也。
(戴、赵改二鹤字作鹄。守敬按:此《注》虽不出书名,实本雷次宗《豫章记》。《环宇记》两引《豫章记》,《御览》五十四、《舆地纪胜》、《文选·别赋·注》引《豫章记》并作鹤。又《别赋·注》及《登庐山香炉寺诗·注》引张僧鉴《豫章记》亦作鹤。鹤与鹄往往相乱,如武昌黄鹄矶,一名黄鹤山是也。惟王子乔失鹤则罕见作鹄者。全、赵、戴当因《诗》郑《笺》鸿、鹄为大鸟。故改鹤作鹄。不知《相鹤经》,鹤乃羽族之示,仙人之骥,千六百年乃胎生。《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是其证。则王子乔为乘鹤无疑。又按《淮南子·览冥旅顺,》鸿鹄?霍?,莫不惊惮伏窜,班固《西都赋》,率鹤白鹭,黄鹄?鹳。左思《吴都赋》,鸟则?鹄?鹤,是鹄、鹤实为二鸟,不可混而为一。)
有二崖,
(朱《笺》曰:孙云,当作二峰。)
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
(会贞按:《列仙传》作箫史。箫史详《渭水》篇。《舆地纪胜》引《环宇记》有箫史峰之名。今《环宇记》无此文。盖即抄略郦《炷》,则孙氏谓崖当作峰,是也。)
雷次宗云:此乃紧风捕影之论。
(会贞安按《汉书·郊》,谷永说上曰,言世有仟人服食不终之药,听其言,洋洋盈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
(会贞按:《类聚》二十八载谢庄《游豫章西山观洪崖井诗》。)
言鸾冈周有水,谓之鸾陂。
(会贞按:庄诗不言鸾冈鸾陂,盖诗《序》之文。《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城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赵云:周必大《泛舟游山录》云,徐孺子亭在东湖,徐宅名见《水经》。又《乾道庚寅奏事录》云,东湖徐孺子亭。洪钕《职方乘》去湖在郡不,南,周广五里。郦道元云,十里一百二十步。《环宇记》引雷次宗《豫章记》曰,州城东有大湖,北与城齐。一清按:今文似有脱误。守敬按:《江西通志》,南昌城中有三湖,苏辅迤北曰北湖,由广济桥至洪恩桥曰东湖,同仁坊二小桥至两学宫,抵水关闸曰西湖,总名为东湖。古称十里,后仅广五里。)
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大江,
(朱本讹作水。赵仍水,据《环宇记》,大改章。戴改本,亦改章。守敬按:《通鉴》晋义熙六年,《注》引此同,则改本是后文言上潦水东出豫章大工业江,乃此秒大江之切证。《环宇记》臆改,未足据也。)
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
(守敬按:《环宇记》引《豫章记》作永平,《舆地纪胜》亦作永平,此作永元,示详孰是?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守敬《舆地纪胜》引雷次宗《豫章记》水请至洁,而众鳞肥美。)
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居民多被水害。
(戴居民作民居,守敬按:朱不讹,黄本误作民居。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守敬按:《环宇记》引《豫章民》,太守蔡兴宗于大塘之上,更筑小塘,以防昏垫。考《宋书·蔡廓传》为豫章太守,徵为吏部尚书,不拜,徙为祠部尚书。太祖入奉大统,廓奉迎。元嘉二年卒。是其为豫章,恰在废帝景平时。此所云蔡君即廓民。兴宗为廓子,廓卒时方十岁。则景平元年仅八岁,安得以太衬属兴宗耶?兴宗后亦无为豫章事。《豫章记》误。《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作宋兴宗,尤误。此西起堤不可通。以《豫章记》照之,西当作更。)
水盛则闭之,
(全水盛下校增旱字,赵、戴增同。守敬按:戴增同。守敬按:不当增。水盛者外水盛也观下文内多可见,增旱字反远於事情。)
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
(守敬按:《南昌府志》,豫章城中有三湖、九津之说。九津者,三湖之所泄也。水出城下水关桥,置内外闸,湖强则放之,达江,江、湖俱旨则闭外闸,引湖水达濠东,北汇蚬子、艾溪二湖,趋杨家滩,以入东鄱湖。)
赣水又东北迳王步,
(守敬按:在今新建县北。)
步侧有城,云是孙夺为齐王镇此,城之。
(守敬按:《吴志·孙夺传》,夺字子杨,权仲姬之子,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权梦,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徙夺於豫章。)
今谓之王步,
(朱今上有渚字,赵同,戴删。)
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馀里,又有一城,号曰齐备王城。
(守敬按:《环宇记》,齐城在洪州东,陆路二十里。引《舆地志》,诸葛恪徙夺居于此。不数王步之城,与郦说异,城在今南昌县东南。)
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
赣水又北迳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
(守敬按:《环宇记》,徐福宅在洪州东北三里,西接一元观东西池,书堂馀址犹存。在今南昌县东北。)
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
(赵云:按六字《注》中《注》守敬按:此简朴全本《汉书·梅福传》,赵以末六字为《注》中《注》,何耶?)
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也,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
(守敬按:《环宇记》,龙沙在州北七里。引雷次宗《豫章记》,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日登高之处,《御览》七十四引《豫章记》稍略,作陂?也有龙形。疑此??上脱陂字。在今新建县北,)
萌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专,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
(守敬按:此冢未详保代,其?专欧、赵皆不著录,盖久涨亡,僖四年《左传》,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
赣水又迳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
(朱《笺》曰:雷次宗《豫章记》云,建安四年,孙策破刘动于浔阳,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于郡下流一百四十里,临江筑椒邱城以备之。赵云:然则椒邱城北策所筑,其后策驻军于此,以胁华歆,遂以名也之。会贞按:《吴志·虞翻传注》引《江表传》策讨黄祖,旋军欲过取豫章,遣翻说歆曰,今大国已次椒丘,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与君辞矣。郦氏孙策筑城之说,盖因此。然《江表传》无筑城明文,且策挟屡胜之威,乘进取之热,。亦无事筑城以自阻,当以《豫章记》为是。《豫章记》引见《环宇记》,其云城在州北,水路屈曲一百四十八里。乃乐氏说也。在今新建县北。)
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
(会贞按:《宋书·臧质传》,湓口、钅句圻米,辄散布用之。《通鉴》宋孝建元年亦作钅句圻,胡《注》,钅句圻米,南江之运所积也。钅句圻当依此作钓圻。邸即仓,说见《水》水篇。《隋书·食货志,外有钓矶仓,为大贮备之处,即此也。其地在今新建县之东北,都昌县之西南。或以今都昌南五里之钓矶山当之,误矣。)
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
(会贞按:上言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盖陶侃自彼移置此也。《晋书·陶侃传》,为侍中、太尉,旋都督江州,领刺史。江州治豫章,侃移校尉治在此时。)
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连出之力,
(全云;校尉失其姓名,出这疑作米。赵云:按校尉豫章,疑作豫间校尉侄互耳。)
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馀丈。洲裹可容数十舫。
赣水又北迳枭阝阳县,
(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属鄱阳郡,晋因,宋省。在今鄱阳西北一百二十里。)
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枭阝阳县注赣水。
(守敬按:两《汉》、《晋志》作《宋》、《晋志》作干,馀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属鄱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馀干县东北。今有三馀河,出万年县东北仙鹤山,西北流至馀干县东北,与婺河合。钱坫以为馀水。陈澧说同。《一统志》谓即冯田,西津诸水,亦略同。守敬按:非也。《汉志》,馀水在北,至枭阝阳入湖汉。故郦氏谓至枭阝阳注赣水。若婺河即下鄱水三馀河合婺河是注鄱水非注赣水,一不合也。又俣婺河在今翻阳东南,是但至鄱阳,不至枭阝阳,二不合也。且水源流不过数十里,不足当十川之一,三不合也。考《环宇记》馀干县下,馀干水自信州贵溪县流入,则水非出万年,西入广丰县,下流至馀干之西北,鄱阳之西南,入鄱阳湖,与《注》东出馀汗至枭阝阳注赣水俣,盖即馀水也。鄱阳湖为赣水所汇,名异实同。)
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
(会贞按:《史记·项羽纪》称鄱君吴芮。《东越传》称鄱阳令吴芮。《括地志》、《环宇记》秦为番县。《元和志》、《舆地广记》秦曰鄱阳县。盖各从《史记》一说。秦属九江郡,汉鄱阳属豫章郡,后汉因。在今县东六十晨。吴为鄱阳郡治。。晋、宋属焉。齐、梁复为郡治,即今鄱阳县治。《汉志》系鄱水於鄱阳,故郦氏从之,言水出鄱阳县东。今曰婺河,出婺源县北大广山。)
西迳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
(朱金下有可字。赵云:按《汉志》鄱阳县下云,武阳乡右十馀里,有黄金采。师古曰,采者,谓采取金之处,可字衍。戴删。守敬按:《史记·货殖传》,豫章出黄金。《东越传·索隐》,今豫章北二百里,接鄱阳界,地名白沙,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亭盖取乡为名,今进贤县北有武阳水,东北入鄱阳湖下流,正古鄱阳境,即所谓琥阳奉阴违乡也。)
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
(守敬按:《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宋志》,孙权立鄱阳郡,治鄱阳县,赤鸟八年,徙治吴芮故城。)
鄱水又西流,注于赣。
(朱脱鄱字,戴增,赵据孙潜校增。守敬按:《汉志》,鄱水西入湖汉。今婺河自婺源县西南,迳乐平县,至鄱阳县西北,入鄱阳湖。)
又有缭水入焉。
(朱讹作僚水,下同。全云:《环宇记》作缭水,以范《史》校之,良是。)
其水翌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涨?立。
(守敬按:《汉志》以平帝元始二年为娄,不载建昌县。据《续汉志》永元十六年分海?立。《环宇记》引《豫章记》亦云,永元分海?立。则此元帝永光为和帝永元之误。后汉县豫章郡,吴、晋因。宋徙废。在今奉新县西。今水曰冯水,出县西北百丈山。)
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豫章记》,新吴,中平中立。后汉县属豫章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奉新县西三十里。)
缭水又迳海?县,
(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吴、晋因。宋省移建昌县於此,仍属豫章郡,齐、梁因。即今建昌县治。--)
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江,
(守敬按:《吴志·孙策传》,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魏志·刘晔传》,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是上缭本城名,故《通鉴》汉建安三年,以海?、上缭连称。据《方舆纪要》,上缭营在建昌县南十七里。相传吕邑王贺所筑。则上缭在海?之南。此水东北流,先径上缭,后迳海?,故有上缭水之名,又有海?江之名,而上缭亦海?县地。《注》因统叙入海?县。)
分类雨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
(会贞按:此正流。)
东北迳昌邑城
(朱无城字。赵增云:《环宇记》云,昌邑城在洪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为海?侯,东就国,自由诗成于此,戴增同。会贞按:在今新建县西北六十里。)
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远。世因名焉。
(会贞按:《续汉志·注》引《豫章记》,昌邑城东十三里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海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远。故谓之慨口。《汉书·宣帝纪》地康三年,封故昌邑王贺为海?侯,亦详本传。今冯水自奉新县东北,迳安义县、建昌县,至新建脂西北,入章江,曰慨江口。)
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修水也。
(朱?改循,下同。戴同赵改。会贞按:古?字或作修,循字或作修,二字往往互讹。此当作修。见下。今冯水自建昌县东枝分分,至县东北入?河。)
又北过彭泽县西。
(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建安中,孙权置彭泽郡,寻省晋仍属豫章郡,永嘉后属寻阳郡,宋、齐因。梁属太诚挚郡。在今湖口县东三十里。)
?水出艾县西。
(朱《笺》曰:《汉·地理志》豫章艾县有修水,此《注》作循,误也。钱坫亦云:字霰相近而误。又朱西讹作而。赵据《名胜志》改,戴改同。守敬按:县详《氵买水》篇。今水曰修河,出义宁州西南墓阜山。)
东北迳豫宁县,
(朱豫下有章字。赵云;章字衍文。《晋书·地下志》,豫章郡统豫章县,无豫宁县。《豫章记》云,豫章县建发立。皆误也。考豫章名县,前乎此,王莽改枭阝阳曰豫章。后乎此,隋平陈,废豫章郡为豫章县。要非所论于汉、晋之世她。《宋书·州郡志》,豫章太守领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武帝太康元年列名,要字亦误,当作西。《方舆纪要》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下云,西安废县,后汉置,晋以后曰豫宁。宋王僧绰封豫宁侯侯,是也。守敬按:赵氏以县为豫宁,是也。惟驳《豫章记》说,谓汉世无豫章县则非,详见上文因今武宁县西二十里。)
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列从今名。修水又东北迳永修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
(朱修亦讹作循,戴同,赵改。守敬按:《续汉志·注》引《豫章记》,永具备县,中平中立。《宋志》同,后汉县,属豫章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建昌县西北。)
修水又东北注赣水,
(守敬按:《汉志》,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今修河自义宁州东流,迳武宁县。、建昌县东入鄱阳湖。)
其水总纳十川,同溱一渎,
(朱《笺》曰:溱,宋本作溱。赵云:按溱与臻同。《汉书·王褒传》,万祥华溱是也。戴作臻。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溱。雷次数宗云,十川均流,豫章水源最远。是合豫章经流为十川。郦氏云,赣水总纳十川,则以又以赣水经流外有十川。据一般说来《志》豫章郡有鄱水、传阳川、馀水、修水、豫章水、盱水、南水、湖汉水、彭水,又有长沙国之庐水流入豫章,凡十一水。雷氏盖本班《志》而以傅阳川源流甚短不计,故云十川。郦氏顺文引之,而实叙各水,则不尽依班《志》,朱氏以庐、牵、淦、盱、浊、馀、鄱、缭、循为十川者。或因此《注》发端,连引班《志》彭水、豫章水,以为赣水已兼彭及豫章二水,又以刘歆称湖汉等九水、谓湖汉即九水之流,遂不明数湖汉,别加淦、缭二水,适符十川之目瞻湖汉为班《志》经流,此《注》复指掘所迳诸地,遗之非也。全氏既从汉人说,以豫章、湖汉为源,谓湖汉及彭、庐、南、淦、盱、蜀、馀、鄱、修为十川;又以此《注》多缭水,谓除湖汉得十川,亦与郦意未合。盖所云总纳十川,即就本文所叙言,谓赣水纳湖汉、庐、牵、淦、盱、蜀、馀、鄱、缭、修十水也。)
俱注于彭蠡也。
(会贞按:《汉志》彭泽县,《禹贡》彭蠡泽在山西,《水泽志》篇作在北美国有脱误。一名宫亭湖,见《庐江水注》,隋以后又谓之鄱阳湖。)
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
(会贞按:今鄱阳湖跨南昌、南康、饶州、九江四郡,东西广四五十里至百里,东北长三百里。)
清泽远涨,
(朱清上有而字,赵同,戴删。)
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会贞按:《湘水注》於湘水至洞庭后,言水色青青异,东北入江,有清浊之别。此叙赣水由彭蠡入江,但言赣之清,而江之浊自见。今章水自崇义县东北流,迳大庾县、南康县,至赣县北为赣江,又迳万安县、泰和县、庐陵县、吉水县、峡江县、新淦县、清江县、丰城县、南昌、新建二县入鄱阳湖,湖水於湖口县西北入江。)
庐江水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会贞按:《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郭《注》,今在新安歙县东,谓之三王山。又引张氏《土地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即三天子都也。是歙县外,永康亦有三天子都参。《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在闽西北。即歙县之山也。又户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注》彭泽,今彭蠡也,在寻阳彭泽县。郭不以彭泽县释彭泽而以彭蠡泽释彭泽。庐江入江在泽西,则出在湖西,是泽西又有三天子都矣。夫使止一山,何以谓之二天子都?三天子都者,天子都本有三,故因以为名,各称三天子都耳。观《山海经》分载之《南经》言在闽西海北,浙江所出,但言在闽西北,明非一山。且《南经》言一曰在海中,此一山而传闻异,若浙江所出,不得谓在海中明甚。尤不可合而为一之确证而浙江、庐江所出各一山可推矣。庐江所出之三天子都,郭虽未明言何山,而非庐山不足以当之。《汉志》庐江郡下载庐江,当本是出寻阳东南,北入江,暗从《山海经》以庐山为三天子都。《水经》,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江。则全本《山海经》亦以庐山为三天子都也。乃后人但知有歙县之三天子都,改《汉志》浔阳为陵阳,后因宛陵有彭泽聚,而以今青弋江当庐江,若与《山海经》适合,不知庐江郡因庐江得名,陵阳秦为鄣郡地,汉为丹阳郡地,与庐江涉。惟庐山秦为庐江郡地,汉初为淮南国地,后复改庐江郡,此为郡之寻阳县地。《环宇记》,德化县本汉寻阳县,属庐江郡,可证。庐山正在寻址阳东南。则《汉志》本作庐江出寻阳东南无疑也。唐卢潘又以歙州南率山西入彭蠡之水为庐江,见庐山在湖西涯遂谓因此水以立名。不知庐江不出於歙,且庐高大,亦非取他水为名,乃取自山出之炎《为名也。晋释慧远见及上,故作《庐山记》明引《山海经》。郦氏此《注》亦引《山海经》,且云,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是知庐山,庐江,其号相因,河移易。又云,南岭即彭蠡泽西天郭氏以彭泽为彭蠡之说,则庐山为三天子都,亳无疑义。自后本弘宪、乐永言、王仪父无异辞。惟山北之石门水,源流颇短,似不应称江,《水经》亦似不应以庐江立篇。然《山海经》多误字,或本作庐水,江字涉上浙江而误。《水经》因之。《山海经》出县雍之晋水亦小水,《水经》本以立篇,与此一例。盖因水名甚著而录之也。守敬按:《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注》,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海内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注》,彭泽今彭蠡也,在寻阳彭泽县。《汉志》庐江郡下,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水经》云,庐江水出其不意万事大吉天子都,北过泽县,西北入于江,正本《山海经》、《汉志》为说。是三天子都即今徽州之黄山,故书无异辞。郦氏求庐江之水不得,以庐山北石门水当之,而三天子都移於庐山矣。不思庐山一衣带水,何足以当庐江?唐卢潘《庐江四辨》以歙州南、率山西之水为庐江,谓水出山阴,又西走彭泽,凡三里里,并水出山阳者,皆西流汇於彭蠡。是卢潘以今祁门之南河,为山阴之水,婺源之婺溪为山阳之水,其水皆西南入鄱阳湖,北过彭泽县西入江。以地望准之,与《山海经》、《汉志》、《水经》适合,惜其说后出,郦氏不及见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
(守敬按:彪之,字叔武,王е弟,彬天子鄣,郦氏则於此及后分为二条引之。)
王彪之《庐山赋·叙》
(守敬按:彪之,字叔武,王е弟,彬次子,《晋书》附《е传》。《书钞》一百五十八节引彪之《庐山赋》,而叙他无所见。)
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窿
(戴窿作隆。)
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
(守敬按:《类聚》七引伏滔《游庐山序》庐山者,江州之名岳,背岷流,面彭蠡,重岭桀嶂,仰插云日。《庐山志》崇岩峻壁,奇标亚於五岳。《元和志》,山在浔阳县东三十二里。今山在德化县南二十五里,星子县西北二十五里,其阻属九江府,春阳属南康府。)
孙放《庐山赋》
(守敬按:放字齐庄,孙盛次子,《晋书》附《盛传》、)
曰:寻阳郡南有庐山,
(守敬按:晋永兴初,置寻阳奉阴违郡於江北寻阳县。咸和中,移郡治柴桑,宋、齐、梁因。在今德化县西南二十里。)
九江之镇也。
(守敬按:九江见《江水注》三。《续汉志》,汉寻阳有九江。《注》引释慧远《庐山记》,山北对小江,去小江三十馀里。《类聚》七引梁元帝《庐山碑序》,庐山,南国之德镇。)
临彭蠡之泽,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释慧远《庐山记》,山南滨宫亭湖。)
接平敞之原。
(朱接作按,《笺》曰:宋本作接。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接。庐山北至江一带,皆平地也。)
《开山图》曰:朱脱开字,戴、赵增。)山四方,周四百馀里,叠鄣之岩万仞,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释慧远《庐山记》,圆基,周回垂五百里。《御览》四十一引《庐山记》,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元和志》,周环五百馀里。)
怀灵抱异,苞诸仙迹。
(《类聚》七引宋支昙谛《庐山赋》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岭奇故神明鳞萃,路绝故人迹自分。说略同。)
《豫章旧志》
(会贞按:《隋志》,《豫章旧志》三卷,晋会稽太守熊默撰。《旧唐志》作徐整撰八卷。按徐整有《豫章烈士传》三卷,亦见《隋志》,恐《唐志》因之误系,今佚。)
曰:该俗,字群孝,
(会贞按:《世说·注》同,而《续汉志·注》孝作平,误。《御览》四十一引《豫章记》亦作君孝,可证。)
本姓匡,
(朱姓讹作性,戴、赵改。会贞按:残宋本作姓。)
父东野地王,共鄱阳奉阴违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枭阝阳,
(会贞按:《史》、《汉表》不载。孙潜校本作乌阝阳。《世说·注》作鄢阳,并字之误。《豫章记》作鄱阳。亦非,枭阝阳县见《赣水》篇。)
曰越庐君。
(会贞按:《世说·注》作印曰庐君。)
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
(会贞按:《世说·注》无精字。《豫章记》又作精爽。赵增爽字。)
于宫庭之山。
(朱讹作洞庭,《笺》曰:《御览》引作宫庭。戴、赵改。守敬按:宫庭与下宫亭音同,世人习见洞庭,少见宫庭,往往臆改。故《世说·注》误与此同、《豫章记》亦误。)
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
(会贞按:《世说·规箴·注》引《豫章旧志》引条。)
元法师《庐山记》
(会贞按:远法师即释慧远,详见后。其《庐山记》,《隋》、《唐志》不著录。今有《庐山纪略》一略存。)
曰:殷、周之际,匡俗先锋瑷道仙人,
(朱受讹作奚,赵依《续汉志·注》改正,戴改同。守敬按:《世说·规箴·注》、《御览》四十一引并作受。)
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式
(会贞按:周景式无考。《庐山志》以为晋人,有《庐山记》。《隋》、《唐志》不著录,依附失。)
曰:庐山匡俗,字子孝,
(会贞按:作子孝,与上君孝异,盖传闻之殊。)
本东里子,出啁武王时,
(会贞按:《类聚》七武作威。)
生而神灵,屡逃徵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鸟号。
(朱脱事字,戴、赵增。会贞按:鸟号,黄帝事,见《史记·封禅书》,已详《河水注》四。)
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
(会贞按:类聚《七引周景式》《庐山记》较略。)
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会贞按:以《豫章旧志》为《豫章记》,省文耳。)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找庐墓。
(戴作墓,会贞按:残宋本作慕。)
为辞,假凭庐以托称。
(朱《笺》曰:凭庐似误,当作凭虚,本《西京赋》。戴仍,赵改。)
二证既韦,三情互爽。
(戴改三作二。会贞按:非也。二证指庐姓、庐墓二端也,三情指《豫章记》及周氏、远师三说也。戴以上例此,改三为二,失郦旨矣。(按《山海经》创志大禹,(戴改志作之。)
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陋就简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名耳。
(守敬按:郦氏驳诸说,是也。但《海内东经》之庐江实不在此,且无庐山明文,如以为庐江所出即庐山,则《汉志》长沙国亦有庐水,又将何说?考《竹书纪年》,周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以此推之,必殷、周之际,已有庐山之名,故后人因而且傅会,又复歧出也。)
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
(会贞按:今本《博物志》不戴。《御览》七百五十八引《志怪》曰,建康小吏曹著为庐山府君所迎,见门有一大雍,可受数百斛,但见风云出其中。)
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
(守敬按:诗载胡法超《西山十二真君传》、《诗纪》。)
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
(守敬按:《搜神记》一吴猛,濮阳人,仕吴,为西安令,因家分宁。遇至人丁义,授以神方,又得神符,道术大行。亦见《晋书·艺术传》。)
《寻阳记》
(守敬按:张僧鉴《浔阳记》,《隋志》不著录。《新唐志》二卷。)
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
(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赤,赤、尺通。)
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骨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至一处,见数人,为猛庙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远,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
(守敬按:《御览》七十三引《嫌阳记》至猛使送宝远同,下作其梁复如故。《庐山志》戴刘同升《三石梁记》李白诗,银河倒持三石梁,元李洞言在开先寺上,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及上霄、紫霄峰与九叠屏。桑乔《山疏》竟以为无石梁,予趋五老之巅,西行上一石山,俯视千丈。下行至石梁,三梁削成并列,如人所置,由梁而度,石崖斗绝无径,右崖为含鄱岭之尽,左崖为五老峰之尽。)
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Т之士,继响窟岩。龙潜凤采之贤,往者忘归矣。
(守敬按: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又代书云,庐山自陶、谢洎十八贤已远,儒风绵绵,相续不绝。《庐山志》载隐逸仙释,与暂寓及游历有事可见者,纪录綦详。)
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锺、彭焉。
(会贞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七年至云梦,浮江下,观籍柯,渡梅渚。《封禅书》,武帝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并未明言登庐山,惟《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而《环宇记》引《浔阳记》,昔秦皇、汉武并登庐山以观九江。又《舆地纪胜》引《庐山记》,太史公东游,登庐山而遐观,南眺三湖,北望九江。盖郦所本。赵云:按锺、彭谓石锺山及彭蠡泽也。今《注》无石锺山之文。而唐时李渤作记,尚引《水经》并郦《注》,其为缺失无疑。因详载《环宇记》及苏文忠、刘献迁说。余谓此篇及《沔水》篇文皆完好,而《江水》篇末独缺,郦氏叙石锺山,当是《江水注》之佚文,今移於彼篇末。)
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澍,
(朱作瀑,《笺》曰:《御览》引此作澍。戴仍,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澍。《类聚》八引远法师《庐山记》,西南有石门山,其形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又引周景式《庐山记》,石门山在康王从东北八十馀里,是一山之大谷,有涧水,亦名石门涧,吐源浚远,为众泉之宗,每砟霖秋潦,转石发树,声动数十里,桑乔《庐山纪事》,石门涧在文殊寺南。涧水源於长冲,澜於掷笔之前。)
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数步,
(朱讹千,赵仍千。数改许。戴改十。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十。)
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
(会贞按:《类聚》七止周景式《庐山记》,峰砂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与此异。《环宇记》作可从二十许人。)
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
(会贞按:敬宣为刘牢之长子,《晋书》附《牢之传》,尝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后加冠军将军。《宋书》、《南史》均有传。)
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
(会贞按:《十八高贤传》,释悲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师释道安,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因去水远,以杖叩地,清流涌现出,后亢旱,师诣池侧读《龙王经》,忽有神蛇从池出,须臾大雨因名龙泉精舍。《高僧传》略同。《御览》七十引周景式《庐山记》,山西有龙泉精舍,《舆地纪胜》龙泉?在德化县南二十一里。)
其水下入江。
(会贞按:石门水盖邓《经》所谓庐江水也。桑乔《庐山纪事》,石门涧水冯流入龙开河,今龙开河於德化县城西北流入江。)
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登险峻,人迹罕及。
(朱《笺》曰:《晋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云,石门在精舍南十馀里,一名嶂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英其上,蒙表表於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於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迳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书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
(朱通作游,《笺》曰:旧本作通。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通。《庐山新志》匡顶大道有四,自云峰入者为西道,自含鄱口入者为南道,自净慧入者为东道,自化城入进为北道,四者庐山之通衢,从古所辟。)
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
(会贞按:《舆地纪胜》引张僧鉴《记》,庐山东南有三宫,所谓天子都也。上宫有三石梁,中宫、下宫。《御览》一百七十三引《郡国志》,上宫在悬崖之表,人所不及,次宫在山岩之表,两边有阴阳沟,有石羊马,夹道相对。下宫在彭蠡湖际。)
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
(会贞按:《神仙传》,栾巴迁豫章太守,往庐山庙中,便失神所在。巴自行捕逐求鬼踪迹。此鬼於是走至齐郡,化为书生。巴乃作符,空中有人将符去,须臾,书生自齐符来,巴叱曰,老鬼何不复尔形?应声即便为一?,巴敕杀之。释慧远《庐山记》,下有庙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高僧传》,安清,安世高,安息国王太子,出家修道,多神迹,灵帝末,振锡江南,行达共阝亭湖庙。其神是大蟒,即高前世同学,因多?,合命过受恶形。高向之梵语,蟒悲泪如雨。高去,有少年跪高前受咒,忽不见。高曰:庙神得离晋形矣庐山庙即宫亭庙,共阝亭庙亦即此庙,而诸书言神各异与《豫章旧志》以神为庐俗。《博物志》以神为姓徐又异盖荒诞之事,传闻歧出也。故此惟举庙名,而於神存而不论。《地和志》,宫亭湖庙在浔阳县东南九十里。《环宇记》引《江州图经》,在州南彭蠡湖侧,周武王十五年置,今庙在星子县神林浦。)
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
(会贞按:《初学记》七引《荆州记》,宫亭即彭蠡泽也。谓之彭泽湖。而《江西通志》分彭蠡、宫亭为二湖,失之。)
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
(何焯曰:《尔雅》以大山宫小山霍为句,道元盖误。赵云:按《尔雅》,大山宫小山霍。《疏》云,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殿小山,名霍也。然卷也《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霍山为南岳。《注》引《尔雅》作大山宫小山曰霍。则彼文仍是,莫谓善长真误读《经》也。)
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
(会贞按:《晋书·郭璞传》作共阝亭,与《高僧传》同。《类聚》七引宋支昙谛《庐山赋》亦同。又不如郦所云。然慧琳《一切经音义》谓字书无共阝字,以共阝为误,而《古今译经图记》作供阝亭,又误之误矣。)
山庙甚神,能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
(守敬按:《神仙传》,庐山庙神,人往气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行各相逢,《初学记》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宫亭湖庙神甚有灵验,涂旅经过,无不祈祷,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环琮记》,分风擘流,上下皆得举帆。)
故曹毗永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
(守敬按:毗字辅佐,谯国人,所《文笔》十五卷,传於世。见《搜神记》云,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
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提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百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
(守敬按:《御览》六十引此,祠下作女戏庙像,其妻夜梦神人致聘,觉言认夫。至明,恐怖遽发,船引中流而不行。)
合船惊惧,曰:
(守敬按:《御览》引此,曰上有妻字。)
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度水上,以其亡史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史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
(朱无目字。赵云:《广记》引《搜神记》有目字,会贞按:《庐山志》引此有目字,)
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
(朱遥作迳。赵改云:《御览》引此作遥。戴改同。)
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无二女。
(会贞按:《初学记》十九引谢灵运《江妃赋》宫亭双媛,即指此事。)
故干宝书之于《感应》焉。
(会贞按:此条见今本《搜神记》卷四,《汝水注》载王乔事云,干氏书之于《神化》,此又云,书之于《感应》皆《搜神记》原书篇名也。)
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
(朱《笺》曰:照水未详。赵云:按下云,又有二泉,常悬注叵白云带山,即石镜所照之水也。)
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表。
(赵作影。守敬按:黄本、吴本并作形,《初学记》五、《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并同。《御览》一百一十七引山谦之《寻阳记》亦同,是此文作形不误,赵改影非也。)
晨光光初散,
(朱散作曜。赵云:《名胜志》引此作散。戴改同。)
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故事片镜焉。
(守敬按:山东有石镜以下,《浔阳记》文,引见《书钞》蚕三六十,又《御览》七百一十七引《幽明录》,山门有石数枚,形圆若镜,明可以鉴入,谓之石镜。后有行人过,以火燎一枚,遂不复明。今石镜峰在星子县西二十五里,庐山。)
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
(守敬按:二泉详下。)
《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
(守敬按:《庐山记》白水二字作一泉字。然《环宇记》称瀑布亦名白水,盖沿此《注》。《书钞》一百五十八引《庐山南岭精舍记》,东接黄龙山,山下有洞穴,世传有黄龙出焉。《舆地纪胜》,黄龙山去南康军三十里。《浔阳记》云,能兴云致雨有黄龙之像,故名,在今星子县西三十里。)
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翻成巨井,
(朱脱成字,孙潜校增。守敬按:《庐山记》有成字。)
其深不测。其水下入江渊。
(守敬按:此周景式《庐山记》文。《御览》七十一引之。《舆地纪胜》,瀑布水在开先院之见,惟此不竭。李白诗飞《庐山纪事》,汤阳峰之泉,东自坡顶下注双剑峰北邃壑中,汇为大龙潭,绕出双剑之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循崖东北逝。与马尾水落石出合流,出两山峡谷中,下注石潭,石碧而削,水练而飞,潭绀而渊,为开先驱佳境。二瀑俱奇观,而西瀑尤胜。在今星子县庐山秀峰寺西。)
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顷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七年,欢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
(会贞按:各本并作始皇三十六年。据《史记》,始皇出游云梦,浮江下云云,在三十七年,则作三十七年方合。《御览》四十一引《寻阳记》,上霄峰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高处有刻石之字,大如掌皆隐起焉,仅百馀言。《路史》引《舆地志》,紫霄峰下有石室,室中有禹刻篆言语,有好事者缒入摹之,凡七十馀字,止有洪荒漾余乃?┝六字可辨,馀叵识,后复进寻,已迷其处。今紫霄峰在星子县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峰。此刻石《一统志》今亡。)
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馀步,高五丰满,上生竹木。
(会贞按:此《寻阳记》文,引见《御览》五十二,今名德星石,在星子县南五里湖中。)
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
(会贞按:《环宇记》引《图经》,昔有星坠水,化为石,当彭蠡湾中,俗呼为落星湾。是湾又以石为名。)
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
(会贞按:《搜神记》,宫亭湖孤石庙,有一估客下都,经其下云云。《御览》六十六引《九江记》,彭蠡湖心有大孤山。今大孤山在德化县东南湖中,又名鞋山,)
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环异。
(会贞按:《初学记》五引梁朱超《永孤石诗》,独高成不群。又引陈定法师《永孤石诗,》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诚意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
(会贞按:《御览》六十六引《九江记》,大禹刻其石以纪功。)
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辨之也。(戴辨上增合字。会贞按:此刻石欧、赵皆不著录,盖已佚。此篇先总叙庐山,次叙山北,次叙山南,末带叙湖中落星石及孤石,词旨物然。二石步叙於上篇彭蠡下,而叙入此《注》,乃互见之便。郦氏全书,往往有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董遹
清·陈鑫
元·李鹏飞
宋·张君房
(清)方式济
明·张陛
清·缪荃孙
明·范立本
清·陆子贤
宋·行霆
(清)戴望
清·文晟
清·朱仕玠
汉·张衡
宋·法云
(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