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四十-水经注疏
卷四十
○渐江水 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在所
渐江水
(赵云:近宋祁曰牙陵有渐水,东入沅。疑此无渐水,当作汽车。不知渐江、浙水并见《说文》。武陵有渐水,固也。而未可以汽车江水当之。)
出三天子都。
(全云:顾祖禹曰,大鄣山在绩溪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一百五十里,一句三王山。《祥符图经》云,即三天子鄣山。《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水经》,因之,盖讹鄣为都,秦置鄣郡,以此山名也。郭璞曰,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玉山,浙水出其傍。《环宇记》曰,大鄣山,吴、越于此分界。叶梦得《避暑录话》曰,《水经》谓渐江出三天子都,取《山海经》为证。三天子都在彭泽西,安得至此?今钱塘塘江乃北不下流,虽自彭泽来,盖众江所会,不应独以此一水为名,予意渐字即浙字,《水经》误分为二名。《注》引《汉志》浙江者是已。今自分水到出桐庐号歙港者,与衢、婺之溪合,而过富阳以入大江。大江自西来,此江自东来。皆会于钱塘。按《山海经》三天子鄣有三,一曰在闽西、海北,即浙江之源也。郭景纯云,今在新安歙县东,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傍者也;一曰在衡山,即庐江之源也。汉人以霍山为衡山,所谓在彭泽者也;一曰在海中,则不知其处。说者曰,匡庐是西鄣,徽是东北大鄣,婺之永阳亦有三天子鄣,是南鄣,其说当存而不论。若石林谓但在彭泽则谬矣。又谓钱塘乃北江下流,来自彭泽,是仍《水经·沔水》施展以立文者。然三天子鄣虽有三,而大鄣则推浙江之源,秦、汉间人以是取郡名为鄣郡,是非彭泽所能争也。守敬按:三天子诸说不一。全氏考证甚核。乃《一统志》惟以婺源西北一百二十里之率山当之,而斥前人之说皆非。盖以《汉志》渐江水出黟县南为据耳。不知郭云三王山,浙江出其边。黟县南之山,亦三王山所蔓衍也。又《经》云,北过馀杭,则渐江水所出之山当在南,或以郭引张氏《土地记》称永康到南四里之石城山为三天子都,否则北过乃东过之误也。)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
(赵云:按《史记·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唐。浙音折,晋灼音逝,非也,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制、折声相近。会贞按:《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是渐江,《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制、折古字通。《庄子》之制河,乃浙江之异文。《史记·秦始皇、项羽本纪》并作浙江,与《山海经》同,乃阮元《浙江图》据《说文》渐、浙分戴,谓本名渐江,至山阴始名浙江,坚持其说不变。岂《庄子》、《史记》皆指山阴之水言首?况《山海经》明言浙江所出乎?不谓阮氏一代通人,而拘执如是。)
《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
(赵增夷字。)
中。
(赵云:按颜师古注《汉书》引《地理志》作渐,与道元所风之本人浙江者异见《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全云:按王应麟云,唐庐潘引《地理志》作黟县南,率山东,今观是《注》所引,则唐本为误也。而新安人作志乘,以为《山经》这文有率山、率水之目,不知《山经》无此说。《山海经》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郭景纯曰,出新安黟县南蛮中。此与《汉志》、《水经》合。当东汉时,新安一带,山越居之班《志》谓之蛮夷,今以蛮为率,则诬甚矣。率山、率水,不见他书。《太平御览》云,率即歙耳,亦混语也。《环宇记》始收其目,而《九域志》仍不及焉。以罗存齐、程篁墩职志事,尚不能辨正,何也?守卫敬按:《汉志》黟县下明作渐江水,何庸引颜《注》?然道元於下文皆云浙江,故赵氏疑所见本异。余谓郦氏以渐江即浙江,既据《山海经》标明,下引《以志》,邓不必再为分别,非所见《汉志》不作渐江也郭璞引《地理志》作浙江,甩牵於《经》文而改之。新安人讳言南蛮,故以南率误文为奇货。不知山越为患,以丹阳一郡为最,见《吴志》太史慈、程普、贺齐等《传》,史文俱在,保可没也?两《汉》、《晋志》作黝县,误码率。《宋》、《齐志》作黟是也。秦置县,?《环宇记》。?属鄣郡,汉属丹阳郡,后汉因,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宋、齐因、梁属新宁郡,在今黟县东,今婺源、休宁间,犹沿率山、率水之称也。)
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峰若剑杪。时有录鼓潜发,正
(朱作官,《笺》曰:旧本作正。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正。)
长临县,以山鼓为侯,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专用,则官长不反,
(朱作不及,《笺》曰:当作不反。赵改不反,戴改不吉。守敬按:《环宇记》,黟县南十八里有墨岭山,岭上有石,特起十馀丈,峰若剑峙。时有灵鼓潜发,令长每以上鼓为修,鸣则不利于县长。据此则博山即墨岭山。俞正变《癸已类稿》八林历山在黟县南十里,土人即山为庵宇,庵前有峰,员起如得炉。《水经注》黟县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博山盖炉象矣。据此则博山即林历山之一峰,郦氏则分叙之。)
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
(守敬按:《元和志》,黟县有墨岭,出石墨,《癸已类稿》八,黟山亦曰石墨岭,下有井,是昔采墨之所,即今墨穴也。黟县之名由墨岭,古本取黟山为义。)
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
(朱无中山宪王四字,《笺》曰:《前汉书·成帝纪》,鸿嘉二年六月,立中山宪王孙云客广德王。戴、赵增中山宪王四字。守敬按:钱大昕曰,罗原《新安志》云,《景十三王传》复立宪王弟孙利乡侯子云客,是为广德夷王。《诸侯王表》云客以怀王从父弟子绍封,独《成帝纪》戴云额是宪王孙。按云额之祖孝侯安,於宪王为弟,其父戴侯遂於怀王为从父弟,则云额乃宪王弟孙,怀王从父弟子,《表》、《传》所言是也。《纪》脱一弟字。守敬按:此《注》本《成帝纪》,误,戴,赵亦失考。)
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分未宣城郡。
(会贞按:《元和志》广德县,后汉分故鄣县置,?《纪要》中平二年。?《宋志》吴立,?《吴志·吕蒙传》为广德长。?此为晋太康中立,盖吴末废,晋复立首■后汉县属丹阳郡,吴因,晋属宣城郡,宋因,齐为亘成郡治。梁属。《一统志》在广德州西南,与黟县不相接。此条恐郦氏误系。)
会稽陈业,澍身清行,Т
(戴作遁。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遁。《集韵》,Т,遁本字。)
迹此山。
(朱《笺》曰:孔晔《会稽志》云,陈业,上虞人,为会稽太守,洁身清行,志怀霜雪,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踪,天下所闻。守敬按:《会稽志》本《会稽典录》,引见《吴志·虞翻传》注。)
浙江又北迳歙县
(守敬按:北上当有东字,秦县属鄣郡,汉属丹阳郡,后汉因,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宋、齐因,梁为新宁郡治,即今歙县治。)
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迳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
(守敬按:今登水出绩溪县东北大鄣山,西南流至歙县,南入新安江,当即此水也。)
又东迳遂安县南。
(守敬按:后汉末,孙氏置新定县,属新都郡,晋太康初,改曰遂安,属新安郡。宋、齐、梁因。在今遂安县西。今新安江经遂安县北,此南字当作北。)
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
(朱讹作安,赵据《吴书·贺齐传》改,戴改同。守敬按:《贺齐传》,建安十三年,齐表分歙为新定县,《元和志》,分歙南乡安定里置。)
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
(守敬按:《宋志》晋太康元年更名。
浙江又左合绝溪,溪水出始新县西,东迳到故城南,(守敬按:后汉末,孙氏置始新县,为新都郡治。晋为新安郡治,宋、齐、梁因。在今淳安县西六十里。)
为东西长溪。
(会贞按:今有云源溪,出淳安县西北,南流入新安江,疑即绝溪,但所出所迳,与《注》形势异,当是《注》误。又下流只一溪,盖有湮塞也。)
溪有四十七濑,
(会贞按:《汉书·牙帝纪》颜《注》引臣瓒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
睿流惊急,奔波聒天。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贼固黟之林历山,山其峻绝,
(会贞按:《续汉志》注引《魏氏春秋》,黟县有林历山。《通典》,山四面险峻。《元和志》,山在黟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误。《环宇记》,在县南十里面。在今歙县西南十里。)
又工禁五兵。齐以铁?弋?山,
(朱?弋讹作?戈。赵改云:?弋,音弋,橛也。铁?弋者,取守铁如木橛,所以缘而升山也。戴改同。会贞按:残宋本作?弋,吴本同。《贺齐传》作铁戈,误。《舆地广记》亦作铁?弋,可证。)
升出不意,又以白??击之,
(朱又讹作人,赵同,戴改。)
气禁不行,遂和奇功平贼。
(朱《笺》曰:《抱朴子》云,贺将军讨山贼,贼中有善禁者,每交战,九剑不得拔,弓矢还自向。贺曰吾闻金有刃者可禁,虫有毒者可禁,不能禁无刃物矣。乃多作劲木白??,选选有力者五千人世先登,捉??击贼,贼不知备,所杀万计。会贞按:此条前半本《贺齐传》,因传失戴??击事,故后半参以《抱朴子》。)
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
(朱之府作之尉,《笺》曰:宋本作都尉。全云:宋本误,始新县句,非郡名,不得有都尉。沈炳先曰,《齐传》,吴以齐为新都太守,立府於始新,则旧本以为始新之尉者,始新之府耳,尉字误。戴、赵改府。会贞按:《齐传》立府於始新。时齐表以叶乡为始新县,而县分歙立,则是立始新之府於歙之叶乡。《名胜志》引《贤溪记》,歙之东乡,古叶乡也。此作华乡,《舆地广记》同,未详孰是。如《史记·秦本纪》地阳君,《集解》一云华阳,盖二字形近易讹也。)
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
(会贞按:《宋志》,晋太康元年,列名新安郡。)
溪水东注浙江。
浙江又东北迳建德县南。
(守敬按:吴黄武四年,置县,属吴郡。晋、宋、齐、梁因。今建德县治。)
县北有鸟山,
(守敬按:残宋本、黄本鸟作鸟,非也。明钞本作鸟同。《明·地理志》,建德县北有鸟龙山。《一统志》在到北三里,谓即《水经注》之鸟山。)
山下有庙,
(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晏公类要》,鸟龙山在睦州城北一里,元佑三年立庙,乃重立也。)
庙在县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五尺围,
(朱《笺》曰:孙云,十丈当作一丈。五尺。宋本作五十。赵云:按非也。围字当移在五尺之上,本文无误也。协作多同。守敬按:高十丈之石,而,围令五尺,以径一围三计之,但得一尺六雨有奇,不合,考明钞本作五十,与宋本同。此惟尺当作十耳,围字不必移也。杜甫《古柏行》,霜皮四十围。可证。)
水濑睿激而能致云雨。
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
(会贞按:东下当有北字。古寿昌在今县西,在建德之西南。浙江东北流,不得先迳建德而后迳寿昌,明有讹文。据孝子夏先,桐庐人,则下言县南有夏先墓谓桐庐县也。此寿昌为桐庐之误无疑。桐庐县见下。)
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
(戴改险。)
行旅所难。
(会贞按:李习之《南来录》,自杭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般乃可上也。此《注》所指八十里在其中,可为濑皆峻险行旅所难之证。)
县南有孝子夏先墓,
(会贞按:《环宇记》,夏孝先,桐庐人,父亡,负土民坟,庐其侧。《名胜志》,独山在桐庐县西二十二里,旁有孝子泉。晋夏孝先,父亡,负土成坟於此。《一统志》夏老先故宅在桐庐到西三十里孝泉乡,孝先墓亦在孝泉乡。诸书并作孝先,与此异,未知谁脱谁衍?《晋书·孝友传》有夏方,方、先形近,叙负土亦同,然为永兴人,盖别一人也。)
先少丧二新,负土成墓。
(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作坟。)
数年,不胜哀卒。
(朱脱哀字,戴、赵增。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有哀字。)
浙江又北迳新城县,
(守敬按:新城当作桐庐,见下文。)
桐溪水注之。
(朱水字讹在是句浙江下。赵校移。戴但增水字,而不言上句多水字,何也?)
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
(守敬按:《环宇记》引《吴录》云,旧{З曰}字无水,至隋加水。考《汉志》作{З曰},《续汉》、《晋》、《宋》、《齐志》作潜。则非隋始加水。汉县属丹阳郡,后汉因,吴属吴兴郡晋、宋、齐、梁因。今潜县治。《隋志》於?有桐溪,有天目山。《御览》四十六引《舆地志》,山上有两湖,谓左右目。故名天目。今东天目在临安县西北五十里,西天目在於潜县北四十五里。《水道提纲》,桐溪泊出西天目。)
山有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
(朱峻讹作后,赵改浚,戴作峻。守敬按:《御览》四十六引此作峻,赵误。)
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晦深沼,
(守敬按:《御览》五十七引山谦之《吴兴记》天目山上,众木甚美,因句翔凤林。《环宇记》安吉县引《吴兴记》,天目山极高峻,东面东南有瀑布,下注数轩。与此东南有瀑布异,疑此面字误,又《名胜志》、《方舆纪要》云,东西二瀑布。)
名曰蛟龙池。
(赵蛟改浣。云:《御览》引此作浣。戴本改同。守敬按:非也。缪荃荪辑《吴兴记》?《大典》二千二百五十八。?,天目山有蛟龙池,耆老相传,入山之人,常见山边一美人,蛟所化也。则池原名蛟龙。守敬按:残宋本、黄本交作昀。《御览》四十六、《名胜志》引此同。不知赵氏从何误本作浣。致戴亦为所惑。)
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
(守敬按:《御览》四十六引《吴兴记》,山墟村有山名曰百大丈,尧曹洪水,此山不没,但馀百丈,因名。《环宇记》於潜县下引《吴录》称,县西{З曰}山。《元和志》作潜山。《名胜志》百丈山在昌化县西三十里,一名潜山。《一统志》,桐溪源出昌化县西。)
山水落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
(朱夹讹作挟,下同,戴、赵改。)
石长百馀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
(守敬按:《环宇记》昌化县下,《天兴记》云,邑有文山?当作百丈。?水,东南流为紫溪。《舆地志》云:以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夹水有赤色磐石,长百馀丈,望之如霞,名曰赤濑水。皆此《注》之证。)
紫溪又东南流,迳白山之阴。
(赵白下增石字,云:《方舆纪要》广德州灵山下云,又南八十里曰桐山,亦曰桐源山,理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又曰,桐水源出州南白石山,或谓之白石水。杜氏曰,白石之水,冲突,则三湖皆为泛滥是也。《注》落石字,戴增石字同。会贞按:残宋本、黄本并无石字。故《一统志》云,白山在於潜县南腔北调五十八里,以此《注》为据。而《隋志》桐庐有白石山,殆后起之名乎?然与广德州之白石山无涉。赵氏繁称,谬甚。又赵云,《吴越春秋》南窬赤岸,徐天佑注曰,《水经》曰,新安县南白石山名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今本无之。考徐氏所引见《涧水经注》,据以释《吴越春秋》之赤岸,既误。赵氏忘却彼篇,乃云今本无之,补录於此。尤误。而全氏於北临紫溪下,且增亦名广阳山五字,则误不可究诘矣。)
山甚峻极,北临紫溪。
(会贞按:紫溪处今昌化县西,东流至於潜县南,入桐溪。《注》上云溪水与紫溪合,至此当叙紫溪入桐溪,而《注》不明言者,《环宇记》桐庐县下云,桐溪一名紫溪,水木泉石盯映,针楼林,盖二水互受通称,此下所叙紫溪,即桐溪也。)
又东南连山夹,
(朱夹作挟,戴、赵改。)
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馀里中,积石磊?,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晕,名曰楼林。紫溪
(赵有又字。)
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脚点桐庐县。
(会贞按:《元和志》,本汉富春县之桐溪乡,吴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以居桐溪地因名。又《环宇记》,耆旧传曰,桐溪侧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数库存,远望如庐,遂谓为桐庐也。吴县属吴郡,晋、宋、齐、梁因,在今桐庐县西二十五里。)
自县至於潜,凡十)会贞按:《环宇记》作九十,误。《舆地纪胜》亦作十,可证。)有六濑,
(会贞按:《方舆经要》称志云,繇分水县至桐庐溪同,中有十八滩,错立为险。)
第二是严陵濑。濑带山,山下有石室。
(戴石上增一字。会贞按:残宋本、黄本原无一字。)
汉光武帝时,业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山睛有磐石,周回十数丈,交枕潭际,盖陵所游也。
(会贞按:《后汉书·严光传》,字了陵,光武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注》引顾野《舆地志》,七里濑在东阳江下,与严陵濑相接,有严山。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也。《元和志》,严子陵钓台在桐庐县西三十里,浙江北岸,即今桐庐县西。)
桐庐溪又东北,
(赵以庐字为衍删之,云:桐庐,县名;桐溪,溪句,二名不相及,今连称之,非也。戴删同。会贞按:《文选·任彦升注》引《舆地志》桐庐县,吴分富阳之桐庐溪也。则桐溪亦称桐溪亦称桐庐溪,郦氏好奇,故至此变称之。庐字非衍。)
迳新城县入浙江。
(守敬按:新城县即今县治,桐溪水,自今於潜县南流,迳分水县又东南,经桐庐县,屈从县北东入富春江。尚未至新城也。则此当作迳桐庐到东,入浙江,下再叙浙江迳新城县方合。)
县故富春地。
(朱讹作也。戴、赵改。守敬按:《元和志》,本汉富春县地。)
孙权置,后省并桐庐,
(朱脱置字、后字,戴、赵增。)
咸和九年,复立为县。
(朱九讹作元,赵据《宋志》改,戴怍同。守敬按:《环宇记》,吴大帝立新城县。《宋志》,吴立,后并桐庐,晋太康末双立,寻复省。成帝咸和九年又立。晋、宋、齐、梁并属吴郡。)
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
(朱《笺》曰:《晋书》,皇后,讳春华,生景帝、文帝,故讳春字曰阳,而《春秋》曰《阳秋》,富春曰富阳也。守敬按:《宋志》,晋简文郑太后讳春,孝武改曰富阳。《方舆纪要》咸安初改。)
东分为湖浦。
(守敬按:浦当有今富阳县西南。)
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
(守敬按:汉县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吴尝为东安郡治,晋仍属吴郡,东晋、宋、齐、梁曰富阳,今富阳县治。)
县故王莽之诛岁也。江南有山,孙牙皇之先所葬也。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属天。
(守敬按:《吴志·孙坚传》,谥武烈皇帝。《注》引《吴书》,坚,世仕吴,家于富春,葬于城东。冢上数有不怪,云气上属於于。又《御览》四十六引董览《吴地记》,富春有阳城山,孙氏所葬。汉末,上有光,云气属天。即指下亭山之冢言,异。)
黄武四年,孙权以富春为东安郡,分置诸县。
(赵云:按《吴志·孙权传》事在五年秋七月。戴改四作五,又改县作郡。守敬按:残宋本、黄作四年,钱大昕曰,《宋志》亦云黄武四年,以富春为东安郡。盖分郡之议在四年,以全琮为守在五年也。郡治富春县,其九县无考。《环宇记》,建德、桐庐二县俱黄武四年分富春置,当是东安属县也。则县字不误。黄武七年,废东安郡,故城在今富阳北十八里。)
以讨山越,命全琮
(朱作以讨士宗,《笺》曰:《吴志》云,黄武五年秋,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平讨山越。又《全琮传》云,是时,丹阳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招诱降附。此云以讨士宗,疑是字误。全云:当作以讨山越命全琮于文义方合。赵依改。)
浙江又东北迳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冢。
(赵云:按《吴书·孙策传》云,坚梦,还葬曲阿。《孙权传》云,吴高陵松柏斯拔。高陵,坚冢名。《吴地记》云,坚墓在盘门内,何焯曰,参以谢询请置守冢之文,则文台定葬吴也。《许彦周诗话》云,杨舜诏,名友夔,在妈苏时,盗发孙坚冢。杨作诗云云。今《注》所云,得无因孙锺墓而误耶?锺因种瓜得墓地,事备《幽明录》。又按昭《郡国志补注》呈本国下,引《皇览》曰,县东门外,孙武冢。盖春秋时人后人或指此,讹为坚墓,则陈寿《志》还葬曲阿之说,未可非也。道元指富春所葬为孙权父墓,尤误。当是孙坚父锺,孙亮立庙,称曰太祖者。而《幽明录》沈约《宋书》以锺为坚之祖,恐不如刘敬叔《异苑》以锺是坚父之确当也。守敬按:权字定是坚字之误,若是权父,则直当称孙坚冢。盖锺名晦而坚名显也。《一统志》,亭山在富阳县南十八里,晋孙晷建亭其上,因名,又云,阳平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阳城山。后汉孙锺种瓜其上,卒葬此。盖本名阳城山,后世异名歧出耳。)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会贞按:本过钱唐入海,而前汉之钱唐。废於后汉,故此就馀杭言,虽后汉末置钱唐县,而魏人作《经》所不照也。)
浙江迳县左,合馀杭大溪。
(朱作馀干,《笺》曰:疑作馀杭。戴仍。赵改。守敬按:豫章馀干之水,不能至此,则改馀杭差为近之。盖溪以县名与。大溪即东溪苕溪,源躇?安县西北东天目山,东南流经县及馀杭县以下,北流入太湖,与富春江隔山不通流,《注》言浙江左合大溪,误。)
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
(守敬按:《环宇记》临安县南有郭文举宅基。《舆地纪生》,墓在放映安县南十五里,又云,《隐士郭文碑》在临安县,湖州刺史孙彭立。)
晋建武元年,骠骑王导迎文,置之西围。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
(朱《笺》曰《晋书》,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少爱山水,尚嘉Т,步担入馀杭·大辟山中,王导承其名,迎置西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逃归临安,结舍於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病卒。宠葬於所居之处。大辟山见下。)
建安十六年,县民郎雅作乱,
(朱安讹作武,脱作字。赵据《天志·贺齐传》,改增作字,并依改雅为稚。守敬按:残宋本、黄本并作雅。稚、雅形近,未知孰是,当两存之。建上亦当有汉字,)
贺齐讨之。孙权分馀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
(守敬按:立临水县以上,交见《贺齐传》,末句裴《注》引《吴录》说。《宋志》,晋太康元年,列名临安,后汉末县属吴郡,吴属整套兴郡,晋、宋、齐、梁因,即今临安治。)
因冈为城,南门尤高。谢安莅郡,游县,迳此门,以为难为亭长。
(守敬按:《晋书·谢安传》,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睿谷。又云,除吴兴太守。)
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
(守敬按:秦县属会稽郡,汉因,后汉属吴郡,吴属吴兴郡,晋、宋、齐、梁因。据下陈浑事,新县指浑移筑之南城言,故县即今县治,在苕溪北。新县在苕溪南,则是苕溪迳故县南,新县北也。《注》以为浙江,误,)
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
(守敬按:《史记·始皇本纪·集解》引顾夷曰,秦始皇至会稽经此,立为县。《御览》一百七十引《吴兴记》,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因立为县。)
王莽之进睦也。
(何焯曰:进,宋本《汉书》作淮,俗本误。全云:义门之言是也。《梁书》,刘神茂反侯景,拒谢答仁于下淮。《陈书》,留异出下淮抗御沈恪,皆其地。改作淮。赵?戴改淮。会贞按:《方舆纪要》,下淮在桐庐县东五十里,与富阳接境。非馀杭县地。守敬按:残宋本、明朱本并作晋睦,晋、进音同,究难定为孰是。)
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守敬按:《咸淳临安志》,汉熹平二年,馀杭县令陈浑徙城於溪北,后复治於溪南。《县》旧城在苕溪南,汉陈浑徙溪北,与《注》移筑南城相反,与上旧县、新县亦相反。)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
(守敬按:《唐志》,县南五里面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宝历中,令归珧因汉信陈浑故迹置。《一统志》,南湖在馀杭县南。《旧志》,苕溪自天目乘高而下,县地平衍,首当其冲。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始筑两湖,以潴水。春并溪者曰南下湖,环三十里,并出者曰南上湖,环视而不见十二里。於湖西北为石门,函以纳溪水。又於湖东南五亩胜,立滚霸。其派别则北出为黄母港,流十二里,与苕溪会,於其会处,节以石埭曰西函西函在县东十三里,后湮废。唐令归珧因旧重修。宋、明以来,相继修筑十馀里。)
县南有三碑,是顾扬、范甯等碑。
(守敬按:《书钞》一百二十九引《晋中兴书》,言顾扬为馀杭令,新迎郭文举。《晋书》范甯附其父《汪传》,言为馀核充,期年之后,风化大行。《注》言有三碑,而只戴顾、范二碑,不合,据《舆地纪胜》后汉熹平间,陈浑为馀杭令,百姓立祠,号太平立卫王庙。馀一碑,盖《陈浑碑》也。是下当脱陈浑二字。)
县南有大壁山,
(朱《笺》曰:孙云,疑作大条山。赵云:按非也。《今胜志》云,由拳山,一名大辟山,此山在大条之左。守敬按:《郭文传》,入馀杭大辟山中。《元和志》,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故《环宇记》云,由冷气山,一名大辟山。《一统志》又谓由拳山在馀杭县南二十八里,大条山在县西南十八里,旧名大辟,以由拳山当之,未确。)
郭文自陆浑迁居也。
(守敬按:《吴兴记》说,引见《环宇记》。文先居陆浑,《伊水》篇戴之,云寻郭文之旧居中,是也。)
浙江又东迳鸟伤县北,
(会贞按:秦县?《元和志》。?属会稽郡,两汉因。吴属东是郡,晋、宋、齐、梁因,今义鸟县治,在萧山、诸暨二县之南,去浙江甚远。《注》云浙江东驼鸟伤北,误。)
王莽改曰鸟孝,《郡国志》谓之鸟伤。
(会贞按:班《志》已称鸟伤,此句驳文。)
《异苑》曰:东阳颜鸟以淳孝著闻。后有群鸟衔鼓,集颜鸟所居之村,
(朱《笺》曰:《异苑》云,群鸟衔鼓,集颜所居村,鸟口皆伤,一境以为颜至孝,故致兹鸟来萃。衔鼓之兴欲,令聋者远闻。即於鼓处立县,名为鸟伤,赵改衔鼓作衔土,云:按《环宇记》引《异苑》云,群鸟助衔土块为坟。鸟口皆伤。朱氏所引系误本。戴改衔土同。会贞按:《类聚》九十二、《御览》九百二十、《事类赋注》十九引《异苑》并焉此同。又《御览》一百七十一、《舆地广记》引与《环宇记》同。是衔鼓、衔土有两说。窃以《异菀》本作衔鼓,故郦氏引之,自后传钞者以衔鼓为过奇变作衔土,兼删改其乱,遂两本并传。故欧阳询、乐史等各有所据,李?且两说分戴也。乃赵、戴从衔土之说,赵反谓朱引衔鼓是误本,之。)
鸟口皆伤,一境以为颜鸟至孝,故致慈鸟,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鸟伤矣。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唐县,谷水入焉。
(朱谷作?,戴、赵改,下同。赵云:《汉志》作谷水,黄省曾本原是谷字。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谷,考此水古作谷,自《舆地志》云谷江,其水波澜交错,似罗谷之文,因名。?见《御览》六十五。?於是后人我为所惑。《元和志》、《环宇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名胜志》皆作谷,吴卓越信县斥作谷之非,而朱氏亦不察也。郦氏言浙江至钱唐,谷水入焉。本《汉志》立文,钱唐说见后。)
水源西出太末县,
(会贞按:《汉志》作大,颜《注》引孟康曰,大音如闼。《续汉》、《晋》、《宋》、《齐》、《隋志》作太。秦置县,属会稽郡,两汉因。吴属东阳郡,晋、宋、齐、梁因。今龙游县治。《汉志》大末,谷水东北至钱唐入江。据《元和志》谷水在须江县东南一里。须江本汉太末县地,则水源即出今江山县南之文江苏溪也。以今水地详言之,文溪自江山县东北流,经西安县,曰信安江,又经龙游县,汤溪县、兰溪县,折北经建德县,左合新安江,即浙江也。以下东北至钱塘,即谷水与浙江合流之道。郦氏叙谷水之源是也。而下则全非矣。)
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
(全云:汉时方有分部,而西部亦不在姑蔑,东京分部,西部始在姑蔑耳。春秋、战国时不当以西部目之,西部或是西之误。戴改鄙。会贞按:《越语》,句践之地。西至姑篾。韦《注》,姑篾,今东阳太末县,是郦所本。考《元和志》、《舆地广记》,在游县本姑蔑,越西部也。与《注》同。《赣水》篇亦有秦以为庐江南部之文,则西部犹言西境耳。全以汉始分部为说,未免过泥)
秦以为县。
(会贞按:见《东观汉记》。)
王莽之末治也。
(赵云:按黄本作末理,犹仍唐人写本之旧,戴作理。)
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
(朱作立东阳郡,赵、戴立下赠?字。会贞按:下方言郡分会稽置,此安得先言立?且郡治长山,不治太末,亦不得载立郡於此,则朱之误审矣。戴、赵赠?字而仍立字,则是谓吴立太末县,与秦以为县不照,尤非也。或《注》言吴以会稽之县分属东阳耳。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隶东阳郡,当是。今姑从之。然终疑此句是衍文。)
谷水东迳独松故冢下,冢为水毁,其砖文:筮言吉,龟言凶,百年隋水中,今则同龟繇矣。
(守敬按:《御览》七百六十七引郑缉之《东阳记》,独公山?原误冢,依《御览》五百五十九引改。?在县东八十里,有冢临溪,其砖文曰筮言吉,龟言凶,三丰年,隋水中。义熙中,冢犹半存,自后舟已崩尽。独公当从此作独松。此百上当依《御览》增三字。《御览》前引亦有三字,可证。《东阳记》未明言山在何县,据下文东阳郡治长山县,如指长山则冢在今金华县东矣。)
谷水又东迳长山县南,与永康溪水合。
(朱无溪字,戴、赵增。会贞按:后汉末置县,属会稽郡,吴为东阳郡治。晋、宋、齐、梁因。今东华县治。《九域志》永康、武义并有永永溪,今曰南溪,源出永康县,西流迳武义县,又西北至金华县南入东阳江。此《注》言谷水与永康溪水合,溪水入谷水,误。)
县即
(朱作西,《笺》曰:宋本作即。戴、赵改。)
东阳郡治也。
(会贞按:《舆地广记》吴治长山同,又《环宇记》,吴理鸟伤。)
县,汉献帝分鸟伤立。
(会贞按:《环宇记》注引《英雄交争记》,初平三年,分鸟伤南乡立。《宋志》作二年,误。《元和志》、《环宇记》,《舆地广记》,并作三年,可证。)
郡,呈宝鼎中分会稽置。
(会贞按:《吴志》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
城居山之阳,
(朱居作君,《笺》曰:当作居。戴、赵改。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居。《环宇记》引《名山略记》。有长山,在东北,县因之为名。本名常山。《越绝书》,二鸟伤县常山,古人所采药也。高且神。《元和志》一名金华山,在金华县北二十里,今仍称金华山,互详下。)
或谓之长仙县也,言赤松采药此山,因而居之,故以为句。后传呼乖谬,字亦因改。
(会贞按:《方舆纪要》引《舆地志》,长山本名长仙,赤松子采药於此,后讹仙为山。《舆地广记》全本《注》说。)
溪水南出永县。县,赤鸟中分鸟伤上浦立。
(会贞按:《环宇记》引《东阳记》,吴赤鸟入年,分鸟伤之上浦置,?《宋志》同。?属会稽郡,盖其时尚未团龄东阳郡也。至宝鼎时则属东阳矣。晋、宋、齐、梁属同,即今永康县治。)
刘敬叔《异苑》曰: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
(会贞按:《环宇记》谓即永康县之金胜山。)
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担者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元绪,奚事尔也?龟曰:行不择日,今方见烹,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
(会贞按:《吴志·诸葛恪传》,字元逊)
识性渊长,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讨将安泊?
(戴改作治。会贞按:残宋本作沂,故孔刻戴本仍作泊。《类聚》九十六引作薄,《御览》九百三十一引作出。(龟曰:子明,无多辞,既至建业,权将煮之,烧柴万车,龟犹如故。诸葛恪曰,烯以老桑乃熟。献人仍说龟言,权使伐桑,取煮之即烂。故野人呼龟曰元绪。(会贞按:崔豹《古今注》中龟,一名元绪。)
其水飞湍北注,至县南门,入谷水。谷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
(朱无水,戴、赵增。)
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无限制年改曰信安。
(朱元年讹作三年,戴、赵同。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一引《舆地志》后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县立法新安县。晋太康无限制年,以弘晨有新安,改名为信安。以太康元年平吴推之,作元年是也。故《宋志》、《元和志》、《环宇记》并作元年,今订。后汉县属稽郡,吴属冻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西安县西。《隋志》,信安有定阳溪。《明·地理志》以西安县东安东溪当之。《一统志》以同开化县北之金溪当之。二水从於西安合信安江,则定阳溪迳一阳后,即入谷。乃《注》云,又东迳长山县北,又东入谷,则是西安北别有一道,,经信安江北,又经东阳江北,於金华县入东阳江矣,误)
水悬百馀丈,濑势飞注,状如瀑布。濑边有石如床,
(朱作如石,戴、赵乙。)
床上有石牒,长三尺许,有似杂采帖也。
(会贞按:《书钞》一百三十三引《东阳记》,信安县有籍姓在县,?五字有误。?濑如瀑布焉。濑边有石床,上有石牒,长三尺许,似罗列杂缯矣。《御览》六十九引末名,作似罗列杂缯,如店肆也。此本《东阳记》可参异同。)
《东阳记》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郡国志》,石室山,一名石桥山,一名空石山。今谓之烂柯山,在西安县南二十里。《环宇记》越西县下引《九州要记》言,石室山在汶江之北,非也。)
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ㄘ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守敬按:《御览》九百六十五、《事类赋注》二十六引《东阳记》,饥作饥,曰作讼,新情作亲旧,?《舆地广记》作戚。?是也。《述异记》略同。)
其水分纳众流,混波东逝,迳定阳县。
(守敬按:后汉末置县,属会稽郡,吴宝鼎时属东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常山县东南三十里。)
夹岸缘溪,悉生支竹,
(守敬按:《御览》九百六十引此亦作支,疑当作文。)
及芳枳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累赘石,状如凝雪。石溜湍波,浮响无辍。山水之趣。尤深人情。县,汉献帝分信安立。
(守敬按:《宋志》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
溪亦取名焉。溪水又东
(朱讹作连,戴、赵改)
迳长山县北,北对高山。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后人立庙于山下。
(朱《笺》曰:《列仙传》云,赤松子,神晨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才教神晨,能入火自烧。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隋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传家宝,亦得仙俱去。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吴录·地理志》,长山南有春草岩,尽躇?须,赤松化羽处。又六十六引郑缉之《东阳记》,北山去郡三十馀里,有赤松庙。《晋志》,长山有赤松子庙赵云,按《太平御览》引《水经注》曰,赤松涧在东阳,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故山胩有赤松子之词,涧自山出,故曰赤松涧。今本无之。守敬按:《御览》六十九引《水经注》文。《环宇记》戴之,不云出《水经注》,疑《御览》有误。)
溪水又东入于谷水,又东迳鸟伤县之云黄山,山下临溪水,水际石壁杰立,高一百许丈。
(守敬按:《环宇记》,云黄山在义鸟县南三十五里,山多玄猿、赤豹。《九域志》、《舆地广记》作灵黄,误。《名胜志》,云横山,一名云黄山,一名云黄山,一名松山,高一百四十丈,周二十里,上有峭壁,高百丈,广三十五丈。俯临华溪,在今义鸟县南二十五里。)
又与吴宁溪水水合。水出吴宁县,下迳鸟伤县人谷,
(会贞按:《续汉志》注引《越绝》曰,兴平二年,分诸暨立吴宁县。《宋志》是年,孙氏分立。吴后属会稽郡,后属东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东阳县东。今东阳江自东阳县西流,经义鸟县,即吴宁溪水也。其下流至兰溪县,合信安江。此《注》以为迳鸟伤入谷,误。)
谓之鸟伤溪水。
(守敬按:鸟伤溪水见《后汉书》。《九域志》作义鸟溪。《明·地理志》,义鸟南有伤溪。)
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与东阳赵?丙,
(守敬按:《后汉书》作炳。)
并善越方朱《笺》曰:孙云:越方,即《封禅书》所谓越巫、越祝者也。)时曹兵乱相遇于溪,
(守敬按:《后汉书》作遇於鸟伤溪水之上,郦氏据之,故有谓之鸟伤溪水之说。)
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为不流。?丙次禁枯柳,柳为生荑。二人相示,
(赵作视。守敬按:《搜神记》、《后汉书》并作视。视、示同。)
而笑。登年长,?丙师事之。后登身故,东入章安。
(守敬按:汉回浦县属会稽郡,后汉改曰章安,吴为临海郡治,晋、宋、齐、梁因。在今临海县东南一百十五里。)
百姓未知。?丙乃升茅屋,梧鼎而爨,
(朱梧作支,《笺》曰:旧本作梧鼎。赵改梧,云:按梧鼎出《范史·徐登传》,支鼎义自通。戴改同。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交作梧。)
主人惊怪,?丙笑而不应,屋亦不损。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许可证。?丙乃张盖坐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而杀之,民立祠于永康
(朱讹作永宁,戴、赵同。守敬按:《搜神记》作永康,《后汉书》同。章怀《注》,赵炳故祠,在今婺州永康到东,俗呼和浩特为赵侯祠。《环宇记》永康到下,金胜山在永康县东五十里。引《郡国志》,山有赵炳祠。则祠在永康至确,瑟永宁无涉,今订。)
而蚊蚋不能入。
(守敬按:自闽中以下,《搜神记》二文,间参以《后汉书·方术传》。)
?丙秉道怀术,而不能全身避害,事同苌弘宋元之龟,
(朱《笺》曰:《左传·守元年,》诸侯城成吉,三锂毕。晋女叔宽曰,周苌弘将不免。苌叔违天,天之所坏,不可支也。哀三年,苌弘事刘文公,赵鞅以为讨,周人杀苌弘。《庄子》云,苌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宋元王得神龟,卫平请剥之以为大宝。详《史记·龟策传》。)
?运之来,故难救矣。谷水又东入钱唐县,而左入浙江。
(会贞按:今信安江东至兰溪县,即北流,其右则东阳江。自东阳县西流,经义鸟县、金华县来合焉。此《注》乃叙谷水东迳独松故冢、长山县、鸟伤县,又至钱唐县入浙江。则是谷水自兰溪逆行东阳江之道,东经金华县,至义鸟县,又北窬崇山,循今浦阳江之道,曲诸暨县北至钱唐,入浙江矣,误。)
故《地理志》曰谷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唐,入浙江,是也。
(守敬按:《汉志》无浙字,郦氏臆增,盖因误以浦阳江为谷水也。)
浙江又东迳灵隐山,
(守敬按:《元和志》,灵隐山在杭州西北十七里。《名胜志》,在钱唐县西十二里。在今县西十五里。)
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
(守敬按:《书钞》一百五十八引刘道真《钱塘记》,灵隐山北有石穴,傍入,行数十步,有水广丈馀。昔有人采锺乳,见龙迹,闻穴裹隆隆有声便出。《舆地纪胜》引《晏公类要》,有龙泓洞岩石室,)
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
(戴作如。)
莲花。
(会贞按:《御览》九百六十引《钱唐记》,灵隐山四布似连花,中央夹生谷树,甚高大。)
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
(会贞按:《环宇记》许由、葛洪皆隐此山,入去忘归,本号稽留山,今有寺。)
山下有钱唐故县。
(守敬按:朱前后塘字凡十一见。戴、赵或改作唐,或不改。大率指县则改,指塘则不改。《义门读书记》,钱唐自秦有此名以唐为塘,乃俗字耳。则俱宜改作唐也,兹姑仍而辨之。钱唐县,《汉》至《隋志》俱作唐,唐始作塘。《方舆纪要》唐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塘,是也。秦县属会稽郡,后汉省。后复置,属吴郡,吴、晋、宋、齐、梁因。《元和志》杭州引《钱塘记》昔州境逼近海,县理灵隐山下,今馀址犹存。《名胜志》钱唐旧治凡四:一在灵隐山麓,一在钱湖门外,皆汉、魏时治也。一在钱塘门内,今教场地,唐时治也。一在纪家桥华业寺故址,宋时治也。)
浙江迳其南,王莽列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会稽醅都尉治。
(守敬按:见钱唐县下。)
《钱唐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
(守敬按:《世说》注以为沈姓令县筑塘。)
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
(朱无石字,戴、赵同。地敬按:玩具文明言载土石,则此当有石字。考《后汉书·朱?传》注、《御览》八百三十六引并作日,今订。)
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赵云:按武林水因下林山泉,潴而且为湖,旧湖水通江,后人筑塘以隔江湖,泉与钱通用,王莽改钱唐为泉亭,阚る曰,山出钱水,可证也。故湖曰钱湖,江曰鲧江。皆以一塘分限得名。华信筑塘与钱之事,盖出於传记之悠谬耳。会贞按:郦氏引《钱唐记》末作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似此时塘始称钱塘,但无解於始皇至钱唐,秦时已有钱唐之名。《环宇记》引作塘成,县迁此地,因是为钱塘县,似此时县始号钱唐,亦无解於《前汉志》已有钱唐县。后世地学家纷给予议论,皆未得其症结所在。今详考之,乃知是引《钱唐记》者删节太过之失也。据《御览》八百三十六引塘以之成下云,王莽时,县名泉亭,於是改为钱唐。《事类赋注》十引略同。盖本钱唐县,王莽改泉高官厚禄,至是仍复故名也。但加王莽一节,则涣然冰释矣。)
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
(守敬按:《初学记》七引刘道真《钱塘记》,明圣湖在县南三里,?二字依《类聚》九引增。?父老相传,湖中有金牛,古尝有见其映宝云泉,照耀流精,神化莫测,遂以明圣为名。《一统志》,在钱塘县西,即古明圣湖,三面环山,溪谷诸水汇而为湖,周三百里,故名西湖。一名锗塘湖,亦名上湖。)
县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阚る云:山出钱水,东入海。
(全云:《汉志》会稽郡钱唐县,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少海,行八百三十里。武林山即灵隐山,在今钱唐县治西五里,武林水东入海,则是截钱唐江而东,趣龛、赭以达于海,不针不得云东入也。计其里数,不及二百,何云八百三十里耶?赵云:按《说文》有渐江,又有浙江,云江水东至山阴为浇灌,则黟县之渐江,至钱唐乃有浙名。班《志》有浙江,无渐江。浙江下但云东入海,不计道里之数。至钱唐武林水,亦云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补此一名,以见浙江之即渐江也。武林水既入于江,则是合江流而东入于海,推本源流,所行恰有此数,亦非孟坚误记也。守敬按:《名胜志》引邵重生云:武林乃南、北天竺、灵隐诸峰之总名。及东晋以后,因有诸名,而武林反以无专指而晦。赵谓班《志》有浙江无渐江,非也。说见前。班《志》行八百三十里句,究是错简,或谓是黟县渐江水下之文,但黟县属丹阳,遭到会稽隔郡,以系於太末谷水下为合。)
《吴地记》言,县惟浙江,今无此水。
(赵云:按武林水即钱水,今杭人所谓西湖者是。陆氏之记,殆不识眉目之言也。)
县东有定、包
(朱作已,《笺》曰:疑作包。戴、赵改。)
诸山皆西临浙江,
(守敬按:《御览》四十六引《吴地记》,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涛所衔,行旅为阻。《咸淳临安志》,苏轼守杭日。《开河奏》云,潮水东来,势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犬牙错入,以乱潮水。定山在今钱塘县东南四十晨,浮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面,浮山即名山也。)
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睿,兼涛水书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馀。
(会贞按:《元和志》,江涛每日书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舆地纪胜》作七,误。?日极大,小则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土女共观。舟人渔子,氵斥涛触浪,谓之弄潮。所云月三日、十八日,兼晦及望后望之。但言八月,不及二月,略也。《舆地纪胜》,当朔望之后,则天地之变也。气以变而盛出,故潮之大也。独异於馀日。当卯、酉之月,则阴阳之交也。气以交而盛,故潮之大也。独异於馀月。)
《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
(守敬按:见《吴越春秋》十,此名先虚言。)
昔子胥亮于吴,
(朱亮讹作死。全云:隋人避讳,改忠为亮,今误作死字,非也。戴、赵改亮。守敬按:全说是也。《初学记》六引董览《吴地记》,夫差立,子胥以忠謇见亡,遂赐死,浮尸於江,设祭置坛。国人因为立庙,焉此同,可证。)
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
(守敬按:见《史记·伍子胥传》,据《沔水》篇叙卢山,不关子胥事,故《正义》斥太史之误。此盖存异闻。又按《后汉书·张禹传》注引郦元《水经注》,吴王赐了胥死,浮尸於江。夫差悔,与群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较此为详,岂《江水》篇,之佚文首?)
《吴录》曰:
(戴作云。)
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
(守敬按:《史记·集解》引张晏说同。《吴录》所本,《注》盖别采以示博。)
文种诚于越,,
(朱诚讹作城,何焯云:隋人避忠字,写本乃作诚,又讹作城。戴、赵改诚。)
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
(赵改重作种,下同,云:《环宇记》作种山。《御览》吴会稽分地曰种山,大夫种所葬也,在西乡郭外,后潮水穴山,漂去其尸。俗云伍子胥乘潮水取以去今山胁有缺处。守敬按:《越绝书》八,种山者,句践葬大夫种。《续汉志》注引作重山。《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重山,大夫种墓,语讹成重。?故《名胜志》引《舆地志》,卧龙山一名种山,又曰重山。《隋志》、《元和志》并作重山,是从其朔言作种是,就?既讹后言作重亦是,赵改失考,)
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
(守敬按:自文种诚于越以下,本《吴越春秋》,实叙。)
是以枚乘曰:涛无记焉。然海水上潮,江水朔流,似神而非,于是处焉。
(守敬按:《文选·枚乘〈七发〉》,客曰,将以八月之望,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楚太子曰,涛何气载?客曰,不记也,然似神而非,江水逆流,海水上潮云云,郦氏则以浙江当之,何氏曰,元人以《七发》之曲江为浙江,盖因此书引枚生语也。《竹汀日记》,枚乘观涛曲江,百诗不从《南齐书·州郡志》、[二0]山谦之《南徐州记》,而主浙江,犹中也。乃谓春时会稽郡并入江都国,本欲云江都都之曲江,以二江字相犯,易为广陵。考春时,会稽初不属江都,误甚。《朱彝尊文集》亦据郦《注》,谓《七发》广陵之曲江即浙江。《十七史商权》驳之,以李善旧解指广陵国为是。)
秦始皇三十七年,将游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所不能渡,故道欠条高之西津也。
(守敬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集解》引徐广曰,盖在馀杭也。郦氏参合《史》及徐《注》为说。《通鉴》胡《注》,所谓水波恶处,则今之由钱塘渡西陵者是也。西ɑ中渡,则今富阳、分水之间。宋陈鹄《老旧述闻》云,馀杭非江流所经,狭中即今富阳县,绝江而东取紫霄宫路,江流至此极狭,水波委蛇,始皇从此渡,取暨阳界至会稽山。)
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诏卢之名也。
(守敬按:《初学记》七,钱唐有承湖,一名诏息湖。此云诏卢息湖本名阼湖,示知孰是。又引《钱塘记》,去邑十里有诏息湖,古老相传,昔秦始皇巡狩,经途暂息,因以诏息为名,亦曰御息湖。在今仁和县东北十八里。)
浙江又东合临平湖。
(守敬按:《隋志》,钱唐有临平湖。《元和志》,临平湖在盐官县西五十五城,今仁和县东北五十四里面有临平山,湖在山东南五里。)
《异苑》曰晋武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曰:
(戴作云。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云,黄本作曰。)
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守敬按:《初学记》五《御览》五十二、《事类赋注》十一引《异苑》同。又《类聚》八十八引末名作数里,无十字,与《晋书·张华传》同。)
刘道民
(何焯曰:道民,宋武帝小字也。)
《诗》曰:事有远而使蜀桐鸣吴石。
(守敬按:《御御览》五百八十二引刘道民诗,事作亦。)
传言此湖草秽壅塞,
(赵改秽作?,云:当从草作?,下同。全、戴改同。守敬按:《吴志》作秽,《通通鉴》作?,《玉篇》?与秽同。)
天下乱,是湖开,天下平。孙皓天玺元年,吴郡上言,临平湖自秽塞,今更开通。又于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馀,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删为天玺元年。
(守敬按:《吴志·孙皓传》文。)
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徽,五湖之石瑞也。
(会贞按:《御览》九十八引孙盛《晋阳秋》,孙皓时,得石函,中有小石,上有皇帝字,时人莫察其祥。意者岂中宗兴五湖之徵欤?郦氏钞变孙说。《环宇记》盐官县下同,盖本此而石瑞误作瑞石。)
《钱塘记》曰:桓玄之难湖水色赤,荧荧如丹。
(会贞按:《晋书·五行志》下,安帝元兴二年,钱塘临平湖水赤,桓玄讽吴郡合言开除以为已瑞。《宋书·五行志》同。)
湖水上通浦阳江,下注浙江,
(全云:临平湖在浙江之西,不得越浙江而通浦阳江。若云上通南江则善矣。赵云:按此文之误与《沔水》篇《注》正同,即此一名,乃知南江与浙江合之证。守敬按:阮元云,临平湖在临平山西南,其水或西北泄於南江之迳石门者,谓之下注浙江可也,浦阳则必不可以上通。毛检讨大可临平湖乃临湖之误。临湖即今临浦,在萧山南三十里,横亘於浦、浙之间。)
名曰东江,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
(朱此下接又迳会稽山阴县云云。赵依全本移后浙江又东迳御儿乡至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二百馀字于此下,接又迳会稽山阴县,戴但移后半浙江又迳固陵城北至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百馀字於此,说见下。)
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
(守敬按:《越绝书》八,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孝兵城也,其陵固可守,谓之固陵。《晋书·王舒》、《宋书·孔觊》、《齐书·沈文季》、《梁书·也胤》等《传》,并称西陵。《通鉴》注西陵在今越州萧山县西十二里西兴渡是也。吴越时以陵非吉语,改曰西兴。在今萧山县西二十里。)
浙江又东迳?且塘,
(朱?且讹作祖,下同,赵改云:《三国志·吴书·孙静传》作查渎。裴松之《注》云,查音祖加反。下祖字皆当作?且。戴改同。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且。《通鉴》汉建安元年《注》引此同。《一统志》查渎一名查浦。在萧山县西南九里。)
谓之?且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数战不利。孙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
(朱脱城字,赵以《三国志》校增,戴增同。)
?且渎去此数十里,
(朱《笺》曰:陆游《会稽志》祖[当作?且。]渎属萧山县。)
是休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策从之,破朗于固陵。
(守敬按:钞略《孙静传》文。)
有西陵湖,
(守敬按:《舆地纪胜》,西陵湖在萧山县西十三里。谢惠连有《西陵遇风寄康复乐诗》。后易名西兴,宋萧山即今县治。)
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
(赵云:毛奇龄曰,当作东有湖城山,西有砟架山,夏架山去海祗数里,焉得复有湖在西?守敬按:湖城山在今萧山县西。《舆地纪胜》,翠嶂山在萧山西,一名夏架山。《名胜志》,夏时水涨,此山若驾於湖中,在今萧山县西二十五里。)
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
(朱浙江又迳固陵城北至此,在后渡会稽溱山阴是也之下,又迳永兴县北之上,戴据归有光本移。守敬按:妖皋溪在今萧山县西。)
又迳会稽山阴县,有若竹里,里有旧城,言句践封范蠡子之邑也。
(守敬按:《越语》下,环会稽三百里以为范蠡地。《史记·越世家》,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吴越春秋》十,封蠡妻子百里之地。皆大概言封蠡。《越绝书》八则宝指之曰,苦竹城者,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城在今山有县西南二十九里。)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
(守敬按:溪在今山阻县西。)
湖南有天柱山,
(守敬按:天柱山邓石匮山,见下。)
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二一]
(会贞按:《名胜志》,考古兰亭,即《越绝书》句践种兰渚田也。《环宇记》,兰亭在山阴到西南二十七里。《舆地》云,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义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舆地纪胜》旧《经》云,亭,王右军所置。按《兰亭修禊诗》有谢安,又《御览》一百九十四引王隐《晋书》,王羲之与谢尚等宴集於兰亭。安为尚从弟。然郦氏则不专指会兰亭言也。)
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
(会贞按:谢勖不见史传。沈炳震《廿一史四谱》亦失载勖封兰亭侯。)
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е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晋司人何无忌临郡,起亭山椒,极望岩阜,基址犹存,因号亭山。此陛盖?之误。《说文》?或作址。亭山在今山阴县南十里。)
浙江又迳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额村。
(守敬按:《越绝书》八,木额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冢在今山阴县南十五里木客山。)
耆彦
(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彦,孙潜校本作谚。)
云:句践使工人伐荣?,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尤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
([二二]守敬按:《吴越春秋》九,越王使木工三千馀人,入山伐木,献之吴,一年,师无所幸,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之吟,本耆彦说。)
句践都琅邪,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践不欲,遂上。
(守敬按:亦《吴越春秋》文,分风作?风。《书钞》一百六十引亦作?风。)
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
(守敬按:《御览》六十六引《会稽记》,汉顺帝永和五年,会场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阻县界。筑塘蓄水,高丈馀,田又高海丈馀,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堤塘周回三[《通典》、《元和志》、《环宇记》并作三,此误。]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馀顷。[二三]《方舆纪要》,镜湖在绍兴府城南三里,一名长湖,由汉氨唐湖如故。宋初民始资湖为田,至淳熙时,遂至堙放心。《水道提纲,镜湖故迹,仅存城西南一处,馀皆水田,但支港纵横,四通八达,俱至府城之北,汇为巨流,又北入海。)
湖南有覆山,周五百里,
(会贞按:《玉篇》,,俗斗字。《名胜志》引《舆地志》,会稽山一名衡山,有石状如覆?、亦名覆?山。又称《道书》会稽山周围三百五十名阳明洞天。或作釜,即下文这覆釜山,此山周三百五十里,即会稽山,亦即覆?山,覆斗当是覆?也。会稽山详下。)
北连鼓吹山,
(会贞按:《舆地纪胜》,鼓吹峰在诸暨县北七十里,风雨晦明,常闻乐声。此山盖同。)
山西枕长溪,溪水下注长湖。
(会贞按:旧湖总纳环山三十六源之水,此《注》叙利亚长溪及若邪溪,溪但略举之耳。)
山这西岭有贺台,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
(朱矣讹作吴,戴、赵改。会贞按:《初学记》二十四引《吴越春秋》,越王平吴后,立贺台於越。今本《吴越春秋》十但云诸侯毕贺,无立贺台之文。)
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涉境便见。
(朱涉讹作陟,戴、赵同。守敬按:《御览》四十七、《事类赋注》七引此并联作涉。《汉书·高帝纪赞》,涉魏而东,颜《注》引晋灼曰,涉犹入也。此涉与陟形近致误,今订。《文选·颜延年〈和谢灵运诗>>注》引孔晔《会稽记》,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环宇记》引也晔《记》,秦望为众峰之杰,入境便见。《注》全用孔说,孔当是涉境,乐史臆改作入也。《明地理志》,会稽山东接秦望,在今会稽县东南四十里。)
《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
(守敬按:见《始皇本纪》三十七年。)
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此无以字。)
悬?登
(朱作嶝,赵同,戴改。守敬按:《说文》作?登,《集韵》?登同嶝。)
孤危,径
(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崩溃。)
路险绝。[二四]《记》云: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
(朱无甚字,赵据《御监狱》引此文校增,戴增同。)
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焦岘,岘裹有大城,越王无馀之旧都也。
(守敬按:《越绝书》八,昔越之先君无馀,乃禹之世,别封们越,都秦馀[字疑衍。]望南。《史记·越世家·正义》,《越绝》云,无馀都,会稽山南。故越城是也。《方舆纪要》,绍兴府东五十八里有侯城,相传无馀所都。)
故越场面是也。《方舆纪要》,绍兴府东五十八里有侯城,相传无馀所都。)故《吴越春秋》又云: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馀,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
(守敬按:今本《吴越春秋》脱此文,或谓当在《句践归国外传》,孤不能承前君之制句上。)
又有会稽之山,
(会贞按:《周礼·职方氏》,扬州镇山曰会稽。《吕氏春秋·有始览》,会乱为九山之一。《汉志》山阴,会稽山在南。《元和志》,会稽山在会稽县东南二十里。《环宇记》,在县东南十里。在今县东南十三里。陆参《法华山碑》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会稽,后世分为秦望、云门等山,其实一山也。则此《注》前后所叙各山,何一非会稽之支承、陇首?)
古防山也,
(会贞按:防山无考。据《鲁语》下,禹致群神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此山盖因戮防风得名。)
亦谓之为茅山,
(会贞按:《越绝书》八,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列名茅山曰会稽。茅一作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越传》作上苗山,并引《皇览》,会稽山本名苗山,)
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
(会贞按:《书钞》一百六十引《越绝》曰,秦始皇取浙江岑石,刻立於大越栋山上。《注》本《越绝》为说,作栋与《书钞》同。今《越绝》八作东,非也。《御览》四十七引此作拣,亦误。)
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
(会贞按:隋开皇十四所所诏,以会稽山为南镇也。)
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夫石。
(朱?夫讹作?,戴、赵同。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自四方以下,《山涨经·南次二经》文,作?,《玉篇》,作?夫。)
《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
(赵夕改勺,湖改溴,云:《经》是夕字,郭《注》勺或作多,然则夕字正和多字之半耳。会贞按,《经》与上文接,郦氏但明引二句,此行文之变化也。)
《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共帝之遗识也。
(守敬按:《吴越春秋》六,禹杂《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禹梦见玄夷苍水使进来侯,倚歌覆釜之山,谓禹曰,欲得山神书,髯齐三月。禹乃退齐,登宛委山,发石取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宛委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五里。《注》言在覆釜山之中,盖以覆釜山即会稽山,覆釜足以该宛委也。《事类赋》七,引遗识作遗缄。)
山下有庙,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孔灵符《会稽记》,会稽山上石,状似覆釜,今禹庙在下,《括地志》,禹庙在会稽县东南十一里。《环宇记》,在县南二十里。《一统志》禹庙旧在山阴县涂山南麓,宋、元以来,皆祀禹於此,明改祀於会稽山陵。)
庙有圣姑像。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会稽记》,东海圣姑从海中乘舟,张石帆至,雨过天青物见在庙中,《环宇记》引《舆地志》,禹庙内别有圣姑堂,云禹平水土,天赐玉女也。)
《礼乐纬》云:禹治水毕,
(朱讹作旱,赵据《日知录》引此文改,戴改同。)
天赐神女,
(守敬按:《御览》八十二。引《礼含文嘉,》曰天赐妾,乃别条。马国翰辑《乐纬·助声仪》采此文。)
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
(守敬按:《汉志》文。《史记·夏本纪·集解》引《皇览》同。《括地志》八,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在今县东南十二里,)
莫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
(守敬按:见《史记·夏本纪》。)
有鸟来为之耘,春衔拔草根,
(朱脱衔字,戴、赵同。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此有衔字。此本《十三州记》,记原有衔字,今增。)
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东有湮井,
(朱湮井讹作硎,[二五]赵据《御览》[按四。]改,戴改同。)
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
(会贞按:《汉志》会稽山上有禹井。《史记·太史公自序》,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集解》引张晏曰,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正义》,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即太史公所探,《舆地纪胜》旧《经》皆以穴击之宛委山,里人以阳明洞即是非曲直也。(秦始皇登稽山刻石毒性功,尚存山侧。(戴稽山增会字。会贞按:《事类赋注》七引此有会字。然残宋本、明钞本、黄本并无会字。《御览》四十七引亦无。无下文西连稽山栖于稽山,此盖但作稽山。《事类赋注》臆增会字,不足据。《史记·始皇本纪》,始皇上会稽立石刻,颂秦德。《正义》,其碑见在会稽山上。《舆地纪胜》引《十道志》,碑在秦望山,尚存。秦望乃会稽之支山也。《一统志》谓刻石山即会稽县西南之鹅鼻山。始皇《会稽刻石》今亡,有元申屠?重刻本。)
孙畅之《述书》云:朱述下衍征字,戴、赵删。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无征字。孙畅之《述书》、《隋志》不载。)丞相李斯所篆也。
(会贞按:《史记·正义》,碑文及书皆李斯,其字四寸,书如小指,圆镌。今文字整顿,是小篆字。)
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
(朱作又有石山石形似七字。《笺》曰:《御览》引此作石匮山石形假借中央云云。戴、赵依增。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无石形似匮四字,惟别引;贺循《记》云,其形似匮。山在今会稽县东南十五里。)
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
(朱《笺》曰:言字衍。赵云:按言字仍存。)
得百川之理也。
(守敬按:《类聚》八引孔灵符《会稽记》,会稽山面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石匮。昔禹跻此山,发石匮,得金简玉字,以知山河体势,於是疏导百川,和尽其宜。孔说本《吴越春秋》。郦氏上据《吴越春秋》谓覆釜口山中有金简玉字之书,此又从孔说,叙石蒉山而申之言。)
又有射的山,
(守敬按:《环宇记》射的山在山阴县东南十五里。在今县十五里。)
远望山的的状若射侯,[二六]故谓射的
(朱谓作为,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一并作谓。)
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射的玄,斛米千。
(守敬按:此条孔晔《会稽记》文,引见《类聚》八,斛作斗,异。《环宇记》、《太平广记》三百九十七引较略作斛并与此同。)
北则石帆山,山东北有孤石,高二十馀丈,广八丈,望之如帆,因以为名。
(守敬按:《初学记》八引《会稽志》射的北有石帆,壁立临水,漫石亘山,遥望??,有似张帆。《事类赋注》七引夏侯曾用名先《志》,会稽山有石帆山,石危起若数百幅帆,与此文异。《环宇记》,石帆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五里。在今县东十五里。)
北临大湖。
(会贞按:上两称长湖,此改称大湖,下又大湖、长湖互称,盖郦氏好奇,故意错出,以示变化耳。非长湖外别有一大湖也。汪氏分图长湖、太湖,误矣。)
水深不测,传与海通。何次道作郡,常于此水中得鸟贼鱼。
(会贞按:《晋书·何充传》字次道,成帝时为会稽内史。《酉阳杂俎》十七,海人言,昔秦皇东游,弃?袋於海,化为鸟贼鱼。是鸟贼生海中,大湖与海通,故次道常於此水得之。《元和志》明州贡鸟?骨。唐明州,即故会稽郡治也。)
南对精庐,上荫修,
(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修。)
木,下瞰寒泉。西连稽山,
(戴稽上增会字。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联无会字。)
一山也东带若邪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涸而出铜,以成五剑。
(朱涸讹作锢,又脱而出铜三字,《笺》曰:孙云,锢疑作铸,赵改涸云:《吴越春秋》,赤堇之山,已令无云,若耶之溪,深而莫测。故《战国策》曰,涸若耶而取铜,破堇山而取锡也。又云:按《越绝外传》记宝剑曰,当此造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戴改同。又增而出铜三字。守敬按:《类聚》六十引《吴越春秋》越王允常,聘区冶子作名剑五枚:一曰纯钅句,二曰湛卢、三曰豪曹,四曰鱼扬,五曰巨阙。秦额客薛烛善相剑,王取纯钅句示之。烛曰,臣闻王之造此剑,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又曰,湛卢之剑,去如楚,昭王得之。风胡子曰,赤堇之山已合,[不作令,又下少无云二字。]若耶之溪,深而莫测,《御览》三百四十三、《事类赋注》十三引同。今本《吴越春秋》无涸而出铜四句,又以深而莫测四句,为薛烛说,其馀文亦大异。盖经后人删改。赵失检《类聚》等书,故引今《吴越春秋》以表异同,又转引《国策》、《越绝》为证耳。赵又云,《汉志》会稽郡鄞县下云,有镇亭,有鲒老大哥亭,东南有天门水涨船高海。有越天门山。镇亭,山名,在奉化县西南百里,势极高。天门山在县南六十里,一名蜃楼门,滨裹港海,两峰对峙,势若插天。天门水即到之广平湖及大溪是也。而《水经注》无闻焉。又返天门水在海口,有龙居之。明督万文巡海,夜射?少其目,今犹谓之钅?门老龙也。)
溪水上承?焦岘麻溪,
(守敬按:秦望山南有?焦岘,见上。)
溪之下,孤潭,周数晦,甚清深,有孤石临潭。
(守敬按:《环宇记》若耶山下有潭,潭旁有石,时人谓之葛仙公石。)
乘崖俯视。
(朱乘讹作垂,赵同。戴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乘。《清水》篇,瀑布乘岩。《氵寇水》篇,南出乘崖。其词例也。)
犭爰?惊心,寒木被子潭,森沈骇观。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作连句,题刻树侧。
(守敬按:《御览》六十七引《郡国志》,孤潭以下略同。)
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书。汉世刘宠作郡,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钱出送,
(朱脱此溪二字,戴增,赵据黄本校增。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有此溪二字,则增是也。然犹未尽。考《后汉书·刘宠传》详叙此事,无去治之文,惟《吴志·刘繇传》注引《续汉书》宠自会稽太守,徽将作大匠。山阴县民去治数十晨有若邪水在山谷间,五六老翁云云。此《注》盖约《续汉书》文,解任当断句,去治此溪四字,当作此溪去治数十里,若但於去治下增此溪二字,是以去治属上句矣。非本书这意。)
宠各受一文。然山栖Т逸之士,谷隐不羁之民,有道则见,物以感远为贵,荷泉
(戴改钱。会贞按:泉、钱通。)
致意,故受者以一钱为荣,岂藉费也。义重故耳。溪水下注大湖,
(守敬按:《环宇记》,若耶溪大会稽县东南二十八里。《一统志》,在会稽县南二十里若耶山下,北流入镜湖。)
邪溪之东,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郑公泉,泉方数大江东去,冬温夏凉。
(守敬按:《舆地纪胜》,郑公泉在会稽县东五云乡,去葛仙翁钓矶为近,以郑弘寄生虫名味极甘,宜茶。《环宇记》,寒溪一名温泉,在镜湖南,署月水冷,冬月水温。)
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因以名泉。
(守敬按:《后汉书·郑弘传》,会稽山阴人,元和元年,代邓彪为太尉。《环宇记》引《舆地志》,郑弘虽在左辅,常思故居。及疾困,思得泉水。家人驰往到之。饮少许便差。今一名沈酿埭。)
弘少以苦节自居,恒躬采伐,用贸粮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戢之劳。村人伉藉风势,常依隋往还,有淹留者,徒辈相谓,汝不欲及郑风邪?其感致如此。
(守敬按:《郑弘传》注引也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郑太尉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耶溪载薪为难原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若耶溪同,至今犹然,呼为郑公风也。此《注》参以他说。)
湖水自东亦注江通海,
(守敬按:亦字承上言,上指湖水深处,暗与海通,此谓湖水东注,亦明与海通也。)
水侧有白鹿山。
(守敬按:《越绝书》八,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亦名鹿池山在今会稽县东北。)
山北湖塘上旧有亭,吴黄门郎杨哀明,
(朱杨讹作吴,戴改。赵据黄本改,云:《会稽志》引此文亦作杨,下亭埭皆以杨为名是也。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杨。《图图书集成》引此作杨裒明。)
居于弘训里,太守张景数往造焉,使开渎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杨为名。
(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七引《异苑》会稽石亭埭有空中枫树云云,当即此亭妹也。)
孙恩作贼,从海不,杨亭被烧,
(守敬按:《晋书·孙恩传》,恩自海袭据会稽,诸贼皆廪,焚邑屋,故此亭亦被烧。)
后复修立,厥名犹在。
(守敬按:《图书集成》引此作犹存。)
东有铜牛山,山有铜穴,三十许丈,穴中有大树神庙山上有冶官,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铜牛山,旧传常有一黄牛,出山岩食草,人或驱蹙之,垂及辄失,知为神《神环宇记》,铜牛山在会稽县东南五十八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西南铜牛,是越王铸冶之处。莫有铜牛,走入山,因名之。《一统志》谓铜牛山在会稽东南静林山之西,《注》叙铜穴中之大树神庙,未明言何树何庙,据《异苑》会稽石订埭有大枫树,[二七]中空,每雨水辄满溢。有商旅载生?且,聊放一头着孔中,以为狡狯,村民咸谓是神,乃依绔起屋,宰牲祭祀,因名?且父庙。铜牛山在亭埭之东,足证铜穴之大树即大枫树。神庙即?且父庙也。)
山北湖下有练塘里,
(赵练改炼,云:练塘,徐天佑《吴越春秋注》引《越旧经》作炼塘,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是也戴依此改下作练。会贞按:《华严经音义》上炼字书作炼,《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炼与练古字通。本书此及下旧无俱作炼者,戴两字俱作练,与残宋本、明钞本合,然朱此作练,下作炼,与黄本合。郦氏好奇,往往故意错出,当是也。《越绝书》八作练塘。《舆地纪胜》,炼塘在会稽县东五十里。在今县东五十七里。)
《吴越春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
(会贞按:今本《吴越春秋》脱此文。若耶出铜,堇山出锡,见上。)
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
(会贞按:《越绝书》,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徐天佑称《越旧经》炭渎在会稽县东六十里。)
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於越百里之地,
(朱脱一吴字,戴、赵增。)
东至炭渎,
(会贞按:《吴越春秋》八文。)
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
(会贞按:《不宇记》,侯山在会稽县西南四里,《一统志》作南九里。)
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Т世栖迹此山。
(朱《笺》曰:孔晔《华稽志》云,孔愉,字敬康,以论议守正为王导所衔,出为会稽内史,在郡三年,乃营山阴湖南,侯山下数库存地为宅,草屋数间,便弃官居之。全云:也愉弃官居山阴,不得言是省时。会贞按:《晋书》敬康本传,会稽山阴人,年十三而孤养祖母以孝闻。与同郡张伟康、丁世康齐名,号会稽三康。吴平,迁于洛,年七十五,咸康八年卒。是敬康少居山阴,有高名,由咸康八年年七十五逆数之,太康元年平吴,其年十三,然未必即以是年迁洛。《注》言少时栖迷此山,乃别有所据。盖烽居此山,弃官仍居此,乃情事所有。《会稽志》略其朔耳,正当据《注》以补《会稽志》之阙,全反执《会稽志》凝此,非也。)
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
(会贞按:《越绝书》八,乐野者,越王之戈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去县七里,乐、鹿音近,即此山也。)
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
(会贞按:今本《吴越春秋》八立苑於乐野地,不云麋苑,盖有脱误,以原书上文贺台在於成丘、下文燕台在偏差石室等句例之,此当本作麋苑在於乐野,传钞者脱麋字,又讹在为立,错入苑字上,遂与郦氏所引不相应耳。《环宇记》引《吴越春秋》作立苑於乐野,与今本同,则自宋已脱误。)
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
(会贞按:《越绝书》八山是石室,句践所休谋,也。)
县南湖北
(朱脱南字,戴、赵增。)
有陈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陈音,越王问以射道,又善其说,乃使简士习射北郊之外。
(朱《笺》曰:《吴越春秋》,范蠡进善射者陈音,楚人也。王曰,善子之道,原子悉以教吾国人,音曰,道出於天,事在於人,人之所习,无有不神。乃使音教士,习射北郊之外。三月,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
按《吴越春秋》,音死,葬于国西山上,今陈音山乃在国南五里。
(守敬按:《天越春秋》,音死葬於国西号其葬所曰陈音山。《越绝书》八,射浦者,句践教习兵处也。今射浦去县五里。射卒陈音死。葬民[字误。]西,故曰陈音山,未知与《天越春秋》方位合否?《御览》四十七引也晔《会稽记》,冢今开,冢壁悉书作骑射之象。[二九]徐天佑云,在山阴县西南四里。《环宇记》曰,属上虞县,非也。《名胜志》、《一统志》并云在西南四里。)
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连衍相属。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
(守敬按:《越绝书》八,无馀初封大越。句践小城,山阴城也。《汉志》,山阴,越王句践本国。)
秦改为山阴县,
(守敬按:秦县在会稽山北,[《环宇记》]属会稽郡,汉因,后汉为会稽郡治,吴、晋、宋、齐、梁因。今山阴县治。)
会稽郡治也。
(守敬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置会稽郡。《续汉志》,秦置郡,本治吴。立吴郡乃治山阴。此《注》下文详叙永建中分吴郡置会稽郡,是会稽郡后汉始治山阴,《注》於秦改为山阴县下,接言会稽郡治,盖谓后之会稽郡治耳。)
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朱不叠会稽二字,赵同。戴增。会贞按:见《史记·夏本纪》。)
始以山名,因为地号。
(会贞按:《元和志》说同。)
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
([三0]全云:按夏人报杼,乃夏后之贤者,岂以支子分封奉祠载?《史沪·越世家》亦不云是后杼也。会贞按:《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少子号曰偏差越,越国之称始此。则相传有少康封少子之说。郦氏更以杼实少子之名,然考《左传》襄四年之后杼,哀元年曰季杼,又《鲁语》上,杼能帅禹者。韦《注》,杼,禹后,少康之子季杼也。少康安得复有少子杼封此载?《舆地广记》变言少康封庶子杼,《路史后纪》十四又谓少康庶子季杼为越无馀,亦为臆说。合《越世家》少康封庶子,《越绝书》八无馀别封越观察之,当是少康复封庶子无馀也。则惟《天越春秋》八得其实也。)
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
(守敬按:《史记·正义》引《舆地志》,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有越侯夫谭,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与此句践称王异,此本《越世家》也。)
《天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
(会贞按:今本《天越春秋》脱此文。据《路使后纪》十三下,夏帝杼封云西瓯,处于埤中,曰无余。则越都埤中久矣。)
在诸暨冀是,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
(会贞按:《旧唐志》,诸暨县,越王允常所都。)
越事吴,
(朱有处字,戴同,赵据黄本删。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无处字。)
故其其门,以东为右,西为左,
(会贞按:《天越春秋》八,范蠡筑小城,缺西北,亦服事吴也。盖即此事。)
故双阙在北门外。
(守敬按:《名胜志》引《旧经》城北门有双木阙,夹道。)
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句践所造。
(会贞按:《汉书·王尊传》颜《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声闻洛阳。《环宇记》雷门,《郡国志云,句践所立,以吴有蛇门,复雷而发,表事吴之意。[三一]雷门在北,而《方舆纪要》引《修城记》,山阴城有九门,东面旧曰雷门,句践所作。晋时改曰五云门。方位不同,盖后世取故门为名耳。)
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
(全云:按此即王十朋《赋》所云双杉厅是越故物者也。)
句践霸世。徙都琅邪,后为楚伐,始还浙东。
(会贞按:见《越绝书》八、《天越春秋》十。句践欲霸中国,徙都琅邪,《潍水》篇叙之。)
城东东郭外有灵?,
(会贞按:《史记,留侯世家》圮上,《索隐》,姚察见《史记》本有作土旁者,乃引今会稽东湖大桥名为灵圮。《太平广记》引何延之《兰亭记》作录?,与赀。有灵?桥在今会稽县东二里。)
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又有句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里中甘滂南。
(守敬按:《越绝书》八,故禹宗斋,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盖即句践所立也。)
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
(守敬按:《名胜志》引《十道志》,石篑[即石匮。]山一名玉笥,亦名天柱,则玉笥与上文之石匮、天柱一山也。《舆地纪胜》,昔王子敬居云门山,有五色祥云,诏建云门寺。郦氏叙精舍,就玉笥、竹林、云门、天柱分指之,盖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明·地理志》,会稽支山为云门山,在今会稽县南三十二里。又云,会稽山东接天柱山。在今会稽县东南十五里,竹林未详。)
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害虫涧延流,
(朱无割字,《笺》曰:疑脱一字。赵以《会稽志》引此文校增害虫字。戴增同。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有害虫字。《舆地纪胜》引此同。)
尽泉石之好,水流迳通。
浙江又北迳山阴县西,西门外百馀步有怪山。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孔晔《会稽记》文。《太平广记》三百九十七引《广古今五行记》,山阴郭中有怪山。互见下龟山。)
本琅邪郡之东武县山也,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
(守敬按:《环宇记》引《神异志》,琅邪东山徙於会稽,压杀百姓。以此《注》证之,有脱文。)
《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
(守敬按:《吴越春秋》八文作一夕自来。《类聚》八、《御览》四十七引《吴越春秋》并同。考《越绝书》八云一夜自来,当是《吴越春秋》所本。则此一名为一夕之讹,来下衍山字。《舆地广记》亦承此《注》而讹衍。惟今本《吴越春秋》脱百姓怪之句,当据此及《类聚》、《御监狱》补。)
亦曰:越王无疆为楚所伐,去琅邪,远浙江,东武人随居山下。
(朱远浙东三字作一山字,赵同。戴改山作上。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止,则改止有据,然实误也。作止是以止东武断句,则随居山下为东武之山矣。《名胜志》引此作去琅邪,远浙东,东武人随居山下是也。今订。)
远望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乐也。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吴越春秋》,形似龟体,故谓龟山。《环宇记》,龟山在山阴县东北九十四步。在今山阴县县治后,卧龙山南。)
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
(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文。末脱物字,当依此增。又《越绝书》八龟山者。句践起怪游台,以灼龟,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又《吴越春秋》信,起注重台立增[与层同。]楼,冠其山巅,以为灵台,爷观天文,侯日月之变怪。[二句依《初学记》二十七引增。]与孔说可参异同,)
川土明秀,亦为胜志。
(会贞按:《世说》二顾长康言会稽山川之美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与兴霞蔚。又王逸少云,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三二])
故王逸少云: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
(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一引《宋略》,王羲之云,每行山阴道上如镜中游。)
浙江之上,又朋吴王、小吴王村,并产阖闾、春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
(守敬按:《句胜志》,城东十里曰王城,吴王夫关围句践于会稽伍子胥筑此城以屯兵,华氏《考古》云,有大吴王村、小吴王村,并是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吴王里尚沿其名。)
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馀众,栖于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
(会贞按:见《史记·越世家》。)
《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
(会贞按:《吕氏春秋·顺民》篇,越王若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酒,投之江。与民同之。与此文异。惟《列女传》一云,越王伐吴,以醇酒注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而士卒战自五也较合,岂郦氏误记首?)
所投即浙江也。
(会贞按:《环宇记》,投醪河在会稽县西三里,句践投醪之所。《舆地纪胜》,一名箪醪河,在绍兴府西二百步。)
许慎、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江之西岩有朱室坞,
(朱作堤,《笺》曰:实本作坞。戴、赵改坞。会贞按:胆钞本作坞。)
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谓此也。
(朱谓作为,戴、赵改。会贞按:《吴越春秋》八,句践臣吴,七年而归。吴封地百里们越,西止周宗。周、朱音近,宗室形近,以文义求之,疑疑朱室为是。《一统志》萧山县东北三十二里,洛思山下有朱室坞。)
浙江又东北迳重山西,大夫文种这所葬也。
(赵改重作种。守敬按:文种葬种山,一作重山,赵改误。详见前。)
山上有白楼亭,亭本在山下
(朱脱在字,赵据孙潜校增。戴增同。)
县令殷朗称置今处。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也孔晔《会稽记》,汉江夏太守宋辅於重山南立学教授,今白楼亭处是也。则宋辅时亭尚未移。)
沛国醒俨,避地会稽,闻陈业履行高澍。
(守敬按:陈业详前黟山下。)
往侯不见。俨后浮海,南入交州,临支遗书与业,不因行李,击白楼亭柱而去。
(守敬按:《类聚》三十一引《会稽典录》,陈业少特操,沛国桓俨,避地会稽,闻业高节,欲与相见。终不获。后俨浮海南入交州,临去遗书与业,并载书辞,其中有不因行李以系山阴白楼之文。此朱育所谓桓文林遗之尺自居之书,比竟三高者也。)
升陟远望,山湖满目也。
(守敬按:《名胜志》引《会稽记》亭在山阴,临流映壑。)
永建中,阳羡周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
(守敬按:《元和志》苏州下,后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嘉、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遂割制制江以东为会稽,制江以西为吴郡。越州下作阳羡令周嘉同。考《御览》一百七十一引《舆地志》阳羡人周嘉上书云支。《环宇记》越州总序,引《舆地志》同,又陶氏《说郛》载陆广微《吴地记》,汉永建四年,有山阴县人殷重献策於帝云云,称阳羡人,称山阴人,则《元和志》令为人之误。此阳羡周嘉即谓阳羡人也。《天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又云刘府君上书,则当时上书者,不止周、殷二人也。)
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
(朱一作亦,《笺》曰:当作一。全云:按高帝六年,会稽郡属荆王贾国中,十二年,属吴王濞国中,故曰亦吴也。景帝四年始以郡属天子。赵仍,戴改。)
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
(赵作吴郡、吴兴郡。)
会稽其一焉。
(会贞按:《通典》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
浙江又东迳御儿乡。
(守敬按:在今石门县东南。)
《万善历》
(守敬按:《御览》一百五十七引作《万岁历》。《隋志·子·五行类》有太史公《万岁历》一卷,盖即其书。此善当岁之误。据叙吴黄武事,则三国后人作也。)
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
(守敬按:见《吴志·孙权传》。)
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隋地便能语,
(朱作随便能语,《笺》曰:宋本作隋地便能语。戴、赵改。)
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
(朱脱方字、鼎字,赵据《御览》引《万善历》增,戴增同。)
金乃生。因是诏为语儿乡
(朱作是因,戴、赵乙。守敬按:《御览》作於是因曰语儿乡。)
非也。御儿之名远矣。盖无智之徒,因陋就简藉地名,
(朱讹作民,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犯法本作名。)
生情节穿凿耳。《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御儿
(守敬按:《越语》文。)
是也,安得引黄武证地哉?韦昭曰:越北鄙在嘉兴。
(守敬按:《吴语》韦昭《注》文。嘉兴见《沔水注》下。《一统志》御儿之名,见《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书、《汉书·东越传》、《越绝书》则易为语,《史》、《汉》又或作{艹御},窃意汉人以其名言之非顺,类曾子回车之嫌,故取其音之相近者易之耳。)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
([三四]守敬按:亦在今石门县东南。盖御儿乡其总名柴辟则乡之一地。故郦氏分叙之。柴辟亭互详沔水下。)
旧吴楚之战地矣。
(朱越作楚,戴、赵同。会贞按:吴、楚战地不至此。《越绝书》三,去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又八云,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以为战地,至於柴辟亭,志由拳以下,为吴、越占地是也。则此楚为越之误。今订。)
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渡会稽,
(朱作荑,戴、赵改稽。守敬按:《越绝书》二,是故从由拳,度辟辟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辟侯塞也。会夷不经见,故戴、赵改。)
溱山阴是也。
又迳永兴县南,
(戴改北。)
县在会稽东北一百二十里,故馀暨县也。
(朱无此五字,赵同,戴增。会贞按:两汉馀暨县属会稽郡,吴改永兴,仍属会稽郡,晋、宋、齐、梁因。《海内东经》,浙江入海馀暨南。《沔水》篇。浙江於馀暨南入海。与此浙江迳永兴县南合,戴以记兴为今萧山,故改南为北,不知《注》明言县在会稽东北一百二十里。安得以萧山当之?古永兴当在今海盐县之东南,盖后移於今萧山也。)
阖闾弟夫概之故邑也。
(赵云:按此是应劭说,而颜师古非之,然吴伐越,封句践以百里之地,则或取其馀地以封夫概,未可知也。载阖上增应劭曰三字,改故作所,删也字。守敬按:郦氏援据群书,多不出书名,引应劭说亦针。此不必增。《元和志》吴王凝夫?邑同。)
王莽之馀衍也。
(守敬按:宋本《汉志》作馀行。[三五])
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
(赵云:按永兴故汉之馀暨,与馀杭而为三,故为三馀也。会贞按:《通典》琥康下引《舆地志》,汉鸟程之馀不乡地。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吴乃改会稽之馀暨为永兴,分馀不为永安,以协力谣言,亦见《元和志》。赵说未详何据。又《舆地纪胜》引《梁陈故事》,梁武帝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馀。梁武帝於馀干、馀杭、馀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馀干山,则后世之所谓三馀也。)
故孙权改曰永兴,
(朱永讹作元,戴、赵改。)
县滨浙江。
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鸟伤县,
(朱江水下衍之字,赵作又,戴删。守敬按:今浦阳江源同今浦江县西境之深袅山。)
东驼诸暨县,
(朱东上衍又字,赵同,戴删。)
与泄溪合。
(守敬按:《隋志》,诸暨有泄溪。)
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
(朱五讹作三,戴、赵改。)
下泄悬三十馀丈,
(朱脱下字,戴、赵增。)
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
(朱三讹作二,戴、赵改。)
登
(赵有他字。)
山远望,乃得见之。泄悬百馀丈,
(朱泄上衍下字,戴、赵删,并删泄字。守敬按:删泄字,非也。《名胜志》引此作泄悬百馀丈,足徵泄字不当删。)
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饱馀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朱《笺》曰:《舆地志》云,五泄溪在诸暨县西五十里,山峻而有五级,故以为名。下泄要三十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窬度,登他山望始见之。上泄垂百馀丈,声如{云木}霆。守敬按:此条戴、赵增改,皆本《舆地志》。《名胜志》引宋刁约云,溪源自富阳山峡下,有东西两龙潭,东龙潭即飞瀑处。有响钱岭,过岭即富阳界,岭曲一峰,转而面南,峰下有五泄寺。西龙潭深入谷中五里许,未到潭一里为浦江界,随潭流北至寺前,与东潭水合。山势转而南面。两山夹潭流,东行绵延十馀里,奇迹秀绝。《方舆纪要》,五汇山在诸暨县西五十里,泄亦作氵曳,山中有泉,沿历回绕,分为五潭,即五泄也。)
江水又东迳诸暨县南,
(会贞按:秦县属会稽郡,两汉、吴、晋、宋、齐、梁因。即今诸暨县治。)
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鸟山,
(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孔灵符《会稽记》,诸暨县西北有鸟带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居士射敷,少时於此山掘得紫石,《事类赋注》七,引《会稽记》作鸟带山同,是鸟带之名甚著。此《注》载之,当作北有鸟带山,今本北下脱有字,带鸟二字当倒转。据《会稽记》山在县西北。又《元和志》,鸟带山在县北五十里,《名胜志》,鸟带山在县东五十里。是山绵延甚广,自西及北至东皆是,故此《注》举北以该之。乃曹学全不知此《注》有夺误,於鸟带山外,别出带山外,别出鸟山,而以县西一里之长山当之,谓即此《注》之山,不知西与北亦不合也。)
故越地也。
(朱此下有夫?王之故邑六字,赵亦有,而辨之云:按《汉志》之馀暨,吴更名永兴。应劭云,夫?之所邑,即今之萧山县也。又诸暨莽曰疏虏,不云是夫?邑。《注》上文于永兴县下,已引应说,此又复出,岂误诸暨为馀暨乎?守敬按:《名胜志》或言夫?之故邑,盖聊述闻见,亦不以为可信也。)
先名上诸暨,
(守敬按:《名胜志》引应劭云,汉分诸暨、山阴地为下诸暨,后更名馀暨。此上诸暨对下言,如上邳之外有下邳。《泗水》篇云,有下故此为上矣。上、下诸暨皆其先之名,至后,下诸暨名馀暨,而上诸暨但名诸暨矣。)
亦曰句无矣。
(朱无作吴,下同。赵改云:句吴,《国语》作句无。韦昭曰,诸暨有句无亭,《括地志》以为句乘山也。山在县南五十里,又阚る曰:句践之地,南至句无,其后并吴,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戴作无。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无。)
故《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然无。
(守敬按:《越语》上文。)
王莽之疏虏也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
(守敬按:《隋志》诸暨有大晨湖,疑即此。)
春夏多水,秋冬涸浅。江水又东南迳剡县,与白石山水会。
(守敬按:浦阳江经诸暨北流,东与剡县隔山。郦氏叙江水与白石山水会,是以浦阳江自诸暨东逆行落马港之道,窬山由赵溪合剡溪矣。误。白石山水乃古剡溪之西源也。今谓之西港。)
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
(守敬按:《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剡县西七十城,有白石山,肯上有瀑布水,悬下三十丈。今曰大白在嵊县西七十里。西港自西东流,至县南,即剡溪。)
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
(守敬按:前汉县属会稽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元和志》,汉县,故城在今剡县西南十二里。《名胜志》引孔晔《记》剡治在江东,吴贺齐为令,徙今治。故《注》叙东迳县东。今嵊县治。)
王莽之尽忠厚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馀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泛单船为浮航。西渡通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
(守敬按:今自嵊县东出,通宁海县,南同,通天台县,皆古临海郡地。西出,通东阳县,为古东阳郡地。今仍为行旅孔道,惟西南二渡,曰建石桥,近年东渡亦建石桥。)
江边有查浦
(守敬按:《御览》三百五十引《异苑》,鸟伤黄蔡,义熙黄蔡,义熙初於查溪岸照射云云,当即此查浦也。《舆地纪胜》引《类要》,查浦在海上,去鄞县六十里。)
浦东行二百馀里,与句章接界。
(守敬按:秦句章县属稽郡,两汉、吴、晋、宋、齐、梁因。秦至晋隆安四年,在今慈溪县西三十五里,以后,在今鄞县南六十里。)
浦裹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馀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
(赵有六字。)
溪,六溪列溉,散入江。
(赵改列作裂,删散字,云:按《汉志》会稽郡·句章县渠水东入少。全氏曰:即六溪之水也。凡言渠水必皆以人力为之。句章之渠水,亦是居民若江潮之斥卤,而引山溪,这水为渠以利田溉,是即所谓渠水者矣。盖六溪皆簟溪之支流,簟溪入伍浦阳,而此六溪者潴而为渠遂独独擅句章之望。虽于前记无明文。然舍己救人此六溪更无水以当之矣。)
夹溪上下,崩崖若倾,东有簟山。
(朱《笺》曰:《会稽志》云,簟山有嵊县东三十一里。孔晔,云,山遥望之如铺簟也。守敬按:在今嵊且东北三十里。)
南有黄山,
(守敬按:《名胜志》,黄山在嵊县南十里,厥势平正,又名方山。)
与白石三山为,为县之秀峰。山下众流前导,
(戴改前作泉。)
湍石激波,浮险四注。
(守敬按:《名胜志》引旧《经》,山下众流趋导,湍石迅激。)
浦阳江又东迳石桥,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溪中相攻,贝响外发,未至桥数晨,便闻其声。
(守敬按:《名胜志》新昌县下,浦阳江口有石桥,引《水经注》云云,又引《舆地志》剡东百里有石桥,里人传,旧路自石笥用语天姥,今石笥桥下一大井,与《水经注》合,疑即此也。)
江水北迳嵊山,
(会贞按:《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孔晔《会稽记》,剡县有嵊山。《名胜志》,嵊山在嵊且东北四十五里。剡溪之口。?雩浦之东。明嵊县即今县治。)
山下有亭,
(会贞按:《南史》梁张稷为剡公,至剡亭生子,因名嵊。)
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
(会贞按:《名胜志》引此作翠。《御览》四十七引作蔚,同。)
沙渚平静,赵据《御览》引此改净。)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雩山之成功峤。
(朱?雩作??,下同。戴、赵同。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黄本作C60,乃?雩之别体。《御览》四十七引此作?雩。信心相。《文选·江文通》注,始宁县西有?雩山。《明·地理志》,?雩县北有?雩山。在今上虞县西南五十里。又朱功作工,赵改云,曹学全称世传谢玄破苻坚,归会稽,县人荣之,磨石大书成功峤三字,深刻其上,则以为成工峤者,误也。戴改同。)
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溪,
(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作蹊。)
寻上,于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洁。
(朱光作方,《笺》曰:《会稽志》引此作光,戴、赵改。)
远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憩宴,故以坛宴名山,
(会贞按:《御览》四十七引孔晔《会稽记》,始宁县有坛宴山,相传云仙灵所宴集处。山顶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许大,皆作行列。)
峤北有?雩浦,
(会贞按:《名胜志》,剡溪口,水深而清,曰?雩浦。)
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雩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
(会贞按:《名胜志》引《舆地志》,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逆江上数十里,两岸峭壁,乘高瞰正月深林茂竹,句为?雩嵊,奔濑迅湍。《方舆纪要》,?雩、嵊二山,参差相对,为经胜处。嵊山属始宁,嵊山属剡县,见上。)
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哇
(孙星衍曰:《御览》作水。会贞按:残宋本、黄本作畦,同。)
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
(会贞按:《晋书·王导传》,孙?,字元琳,以才学文章,见昵於孝武帝。必当有游记,叙??,嵊二山之胜,而以神明境称之,倾涧怀烟云云,盖即其记中语也。)
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会贞按:谢灵运。,晋时袭爵康乐县公,宋武帝受禅,降封康乐侯,世称谢康乐,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详见本传。灵运山居在今嵊县北五十里石门山。)
浦阳江自?雩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谢玄田居所在。
(朱《笺》曰:《会稽志》引《水经注》作谢玄旧居。会贞按:谢玄,灵运祖也。《灵运传》父、祖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一统志》谢玄故宅,在上虞县西南四十里,其地有车骑山,相近有太康湖。)
右滨长江,左傍连山,
(会贞按:下云东出趣山,则山在湖之东,盖献身以东为左也。)
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
(戴改趣作趋。会贞按:趣与趋通。)
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
(朱《笺》曰:《会稽志》引此俯眺平烟,杳然在下。)
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
(会贞按:《名胜》引《十道志》,浦阳江有琶琵圻。又引宋钅至《东山记》,山西有谢灵运别墅,又西为西小江,有琵琶圻,在今上虞县西南。)
圻有古冢隋未,甓有隐起字动荡: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
(会贞按:《御览》五百五十九引《舆地志》,记此至传观句同,由宋初逆推年数,则是周时冢。)
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唯利是图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
(朱潮讹作湖,戴、赵改。守敬按:《名胜志》此引作荡,亦非。)
晋中兴之初,治今处。
(守敬按:《御览》八十一引《风土记》,始宁,上虞南乡也。《宋志》始宁令,保承天《志》汉末,分上虞立。又引贺《续会稽记》顺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乡立。后汉属会稽郡,吴、晋、宋、齐、梁因。旧治在今上虞县三界镇,后东徙,在今上虞县三界镇,后东徙,在今县西南五十晨。)
县下有小江,源出?兆山,谓之?兆浦,迳县下西流注于浦阳{艹休}山,下注此浦。
(会贞按:《山居赋》休、周期性发表。原《注》称休山,休乃{艹休}之省。浦阳{艹休}山,谓山在浦之北,下山阴浦,则谓浦在山之北也。)
浦西通山阴浦而达于江。
(会贞按:水在今县西南。)
江广百丈,
(朱《笺》曰:宋本作江广百丈,黄本作江广一百固误,吴心侨胞里亦非也。守敬按:残宋本作江广一百,与《笺》所称宋本异吴本但有里字,上作墨钉,与《笺》云不合。赵琦美校改一里,戴、赵作百丈。)
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棹兰?曳,望景争途。江南有故城,太尉刘牢之讨,孙恩报筑也。
(全云:按刘牢之终于镇北将军,其讨孙恩,为会稽五部都督,非太尉。会贞按:《晋书·刘牢之传》孙恩入会稽,牢之东征,与上虞,即此志也。在今上虞县西南,)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
(守敬按:秦县?《名胜志》。?属会稽郡,两汉、吴、晋、宋、齐、梁因。在今上虞县西北。)
王莽之会稽也。
(朱王上有至字,戴、赵删。)
本司盐都尉治也。
(戴删也字。)
地名虞宾。
(守敬按:《名胜志》引旧《经》同,《御览》八十一引《风土记》作虞滨,路史《国名纪》丙引此亦作虞滨。)
《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
(守敬按:《晋志》上虞,舜避丹朱于此,本《太康地记》。《环宇记》,虞山在馀姚县西三十里。《太康志》,舜避丹朱於此。又称《地志》云,舜桥,舜避丹朱於此,百官侯之,故亦名成官桥。)
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赵云:按《释名》曰:吴,虞也,封泰伯于此,以虞其志。即虞乐之义古娱、虞通用也。会贞按:《舆地纪胜》称《图经》引《十三州志》,禹与诸侯会计,因相虞乐於此,故曰上虞。此会下当有计字,)
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会贞按:钱坫曰,周处以馀录为舜支庶所封,上虞富亦因此而涉其称耳。则又一说也。)
县南有兰风山,
(会贞按:《名胜志》上虞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兰芎山,即兰风山。今在上虞县西北二十八里。)
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沙,苕苕孤危,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道路栏干,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
(会贞按:《宋书·王弘之传》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
丹阳葛洪Т
(戴改遁。)
世居之,基井存焉。
(会贞按:《晋书·葛洪传》不载此事。《环宇记》引《会稽录》昔葛玄隐于兰芎山,后仙去似此当作葛玄。然《御览》四十七孔灵符《会稽记》上虞县有龙头山,峰顶盘石广丈馀,葛洪学仙坐其上,龙头山去兰风仅五里。又玄为洪从祖,洪就玄弟子郑隐学,得其法。《环宇记》引《舆地志》以兰风湖为葛洪所栖隐处,盖玄先居兰芎山,洪亦尝居之首》)
琅邪王方平
(守敬按:《宋书·王弘之传》字方平。)
性好山水,又爰
(朱作爱,《笺》曰:旧本用爰。戴、赵改爰。)
宅兰风,垂钓于此,
(守敬按:本传,垂纶在三石头,此字承上条言。)
以永终朝。
(朱永作永,戴、赵改。)
行者过之,不识,问曰:卖鱼师,得鱼卖否?方平答曰:钓亦海里,得复不卖。
(守敬按:见本传,文稍有增损。)
亦谓是水为上虞江。
(会贞按:上虞江见《论衡·书虚》篇。又《初学记》六,凡江带县,因以为名,则有上虞江。《元和志》,上虞江在上虞县西二十八里。)
县之东郭外有渔浦湖,
(守敬按:《环宇记》馀姚县渔浦湖,《舆地志》云,舜渔处。上虞与馀姚接壤也。考舜渔雷泽见《瓠子河》篇,舜渔?泽,见《沁水》篇,此又一说,盖因《风土记》舜生姚邱之说而傅会之)
中有大独小独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渔浦王庙。庙今移入裹山,此
(朱作北,《笺》曰:一作此。赵仍,戴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此。)
三山孤立水中,
(守敬按:渔浦湖即上陂湖《上虞县志》谓中有三山,弓家山、印禄山、佛迹山也。则是大独、小独、覆舟之为名矣。)
湖外有青山、黄山、泽兰山,重岫叠岭,参差入云。泽兰山头有深潭,山影临水,水色青绿,山中有诸坞,
(守敬按:坞,小障也。)
有石楗一所,
(守敬按:《史记·河渠书》,下淇园之竹以为楗。《集解》引如淳曰,树竹塞水决之口,以草塞其裹,乃以土填之,有石,以石为之。)
右临白马潭。潭之深无底,传云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
(守敬按:《名胜志》,夏盖湖南有白马湖,创自东汉,周四十五里。是湖甚大,此潭特指其一处言之耳。《志》云,相传县令周鹏举出守雁门,思此景物,乘白驹泛舟,溺於湖。白马之名本此。又称创湖之始云云,盖见闻异辞也。)
湖之南,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墉、阳中二里。
(朱二讹作三,戴、赵改。)
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灵符
(守敬按:孔灵符,《宋书》附其父《季恭传》,自丹阳尹,出为会稽太守。)
遏蜂山前湖以为埭。
(守敬按:埭,以土堰水也。)
埭下开渎,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舍此江,得无淹溃之害。县东有龙头山,
(守敬按:《针胜志》,龙头山一名龙山,西瞰曹娥江,在今上虞县西北三十里。)
山崖之间有石井,
(守敬按:《上虞县志》,崖间有泉,清莹如玉,曰龙头山井。)
冬夏常冽清泉,
(守敬按:《衅书集成》引作清泉常冽,非也。此本《诗·小雅》,有冽氵九泉。)
南带长江,东连上陂。
(守敬按:《名胜志》夏盖湖南,白马湖西,有上妃湖,创於东汉,周三十五里。《水经注》谓之上陂湖。《唐地理志》,上虞西北有任屿湖。又《会稽志》有谢陂湖,皆上陂之别名也。按自元末,湖为豪冢所侵,今四望产畴,支流如浅矣。)
江之道南有《曹娥碑》。
(守敬按:《后汉收·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停,为立碑。《环宇记》,碑在上虞县水滨。《宝刻业编》引《会稽志》,在会稽县东南七十二里。岁久字多讹缺,景德中重立。)
娥父?于,
(守敬按:黄本作?于,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盱,考碑作盱,《后汉书》及《世说》注中、《舆地纪胜》引《会稽典录》并同。当以盱为是。)
迎涛溺死,娥时年十四,哀们尸不得,
(朱作测,《笺》曰:宋本作得。戴、赵改。)
乃号涌江介因解衣投水,祝
(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兄,朱从吴本作祝,?兄、祝通。)
曰:若值父尸,衣当沈。若不值,衣当浮,裁落更沈,娥遂于沈处赴水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以彰孝烈。
(守敬按:《后汉书》注引《典录》外甥作弟子,云,邯郸淳,字子礼,有异才,尚使为碑文,操笔而成,无所黠定,碑载《古文苑》信,《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淳字子叔,异。)
江滨有马目山,洪涛下,波隐是山,势沦嵊亭,间历数县,行者难之,
(会贞按:马目山当在今上虞县西北,曹娥江口滨海处,洪涛屈时汹涌,荡荡怀山,故隐而不见。嵊不下有亭,见上,此谓潮流由江逆上,自上虞过始宁直达剡且之嵊亭也。)
县东北上,亦有孝子杨威母墓。
(赵无上字。会贞按:《图书集成》杨威母墓,今不知何所,当在上虞县北。)
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
(会贞按:残宋本作尝。)
与母入山采薪,
(会贞按:失从黄本、吴本作薪。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旅。王国维曰,《后汉书·光武纪》野谷旅生,《注》,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今字书作?,音吕。又《献帝纪》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注》引《埤苍》曰,?自生也稆与?同,此云采旅,语本蔚宗也。)
为虎所副,自计不能御,于是抱母,且号且行,虎见其情,遂弭
(作佴,《笺》曰:旧本作弭。戴、赵改弭。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作弭。)
耳而去。自
(赵作是。)
非诚贯精微,孰能理感于英兽矣。又有吴渎,破山导源,注于胥江。
(守敬按:全本以有吴渎以下十二字移前浙江北合诏息湖上,疑当从之。)
上虞江东迳周市而注永兴。《地理志》曰:
(戴作云。)
县有仇亭,柯水东入海,仇亭有县之东北一十里江北,
(守敬按:亭当在今会稽县东。)
柯水疑即江也。
(守敬按:钱坫说同。)
又东北迳永兴县东,
(朱无县字,戴、赵增。)
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地理志》又云:县有萧山,
(守敬按:《环宇记》萧山在萧山县西一里,晋许询尝登此山,凭林构室。即今县治西。)
潘水所出,东入海。赵云: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魏都赋》注作潜水,刘良《注》,赵称刘良,亦非。)又疑是浦阳江之别名也,自外无水以应之。
(全云:浦阳江水,发源义鸟,分于诸暨,是为曹娥、钱清二口,其自义鸟山南出者,道由蒿霸,所谓东小江也。下流斯为曹娥。其自山北出者,道由义无反顾桥,所谓西小江也。下流斯为钱清。考浦阳之名,汉时所未有,故班《志》不录,然《志》于浦阳东道之水,则曰柯水,而系之上虞,即曹娥也。西道之水、则有潘水,而系之馀暨,即钱清也。《续志》有潘水而失柯水,至韦昭始以浦阳为三江之一。六时时,合曹娥、钱清二江,总曰浦阳。故谢康复乐《山居赋》所云,皆指曹娥,而《南史》争战之地,则皆在钱清。历唐五代作志乘者,尚无曹娥、钱清之名。故《九域志》以曹娥镇属会稽,钱清镇属山阴可证也。道元注《水经》,以上虞江称曹娥,而钱清则否。是知曹娥为浦阳江经流疑矣。观《南史》浦阳江南北各有埭司,以稽察行旅。胡梅?间曰,浦阳江南津埭,即今之梁湖堰,北津埭,即今之曹娥堰,与西陵妹、柳浦埭称四埭。六朝官制班班,足与水道相证明。盖浦阳之水东行者,当埭堰示兴之日,直自馀姚达于句章之境,非犹夫今之曹娥也。道元言之不明,遂启后人之疑。守敬按:《方舆纪要》浦阳江出浦江县,东北流至山阴县南,分为二支,一西北至绍兴府西五十里之钱清镇,名钱清江,是钱清江即浦阳江也;一自山阴县东南,东与嵊县剡溪之下流膈,经府东九十二里之曹娥,庙,为曹娥江,是曹娥江亦浦阳东分流所汇也。郦氏以曹娥江当清亨良是,惟谓上流自诸暨东南,迳剡县不合耳,据此《注》,全氏为浦阳江经流,至确,顾氏谓公流所汇,微误。至今浦阳江自浦江县北入钱塘江,则又近时之变迁也。)
浙江又东注于海。
(守敬按:今率水自休宁县东流,经歙县,曰新安江,又经淳安县、寿昌县、建德县又东北曰富春江。经桐庐县、新城县、富阳县,又东北曰锗塘江。经钱塘县、萧山县,至海宁州南入於海。)
故《山海经》曰:浙江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
(戴以在其东三字为衍而删之。守敬按:《海内东经》有此三字。郝懿行曰,其字疑讹。据《环宇记》引作蛮,郭《注》,黟即歙也。黟亦引作蛮。以《地理志》、《说文》证之,当是也。径删失之武断。)
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
(守敬按:《吴志》本传作韦曜。裴《注》本名昭,史为晋讳改。《越语》注浙江作钱塘。《史记·夏本纪·索隐》引韦昭亦作钱塘江。浙江於馀暨东合浦阳江,是言浙江,已包浦阳,不得分而为二。而岷江正环吴之境,不得独遗之。《沔水注》引郭璞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故胡渭云,以此当《国证》之三江,则长於韦矣。郦氏但取浦阳东之名。未遑计及此也。
斤江水出交?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戴云:按《汉书》作折算员水。会贞按:朱作斤江,误。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斤南,是也。《汉志》作斤员,亦非。详见《温水》篇。又朱?作趾,全、赵同,戴作?。按黄本作?,与《江水》、《叶榆》等篇同。龙编县见《叶榆》篇。《汉志》临尘有斤员水,领方斤员水入郁。《温水经》云,郁水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合。《注》临尘县有斤员水,迳临尘东,和领方县,流注郁水,均与此篇《经》、《注》互见。今水曰郦江,源出交趾广源州,东流入广西,经龙州厅、崇善县、新宁州,至宣化县西,为左江。合左江即所谓注郁也。)
《地理志》云:芝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容容、夜、纟卤、
(会贞按:字书无此字。)
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
(朱作黎,赵同,戴改。会贞按:黄本、吴本作黎。残宋本、明钞本作离。考《禹贡》之合黎,《水经·山水泽地》作合离,犹《吴志》之黎斐,离为黎之误,非也。《经》则本《汉志》作侵离。朱自容容下为一条,赵同,戴改。)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
(会贞按:《晋志》元年,分郁林,立晋兴郡。《宋志》晋元帝太兴元年分立,异。郡治晋兴县,今宣化县治。)
东至临尘,
(朱东讹作得,赵改行,戴改东。)
入郁。
(赵云:按《汉志》郁林郡临尘县下云,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亦见《温水注》,云迳临尘入领方,注郁。会贞按:《注》侵离水出晋兴郡,就当时之郡言也。临尘,吴时已省。至临尘入郁,就《汉志》为说也。今曰明江,源出上思州,西南流经宁明州,又北,合龙不为尘江,又东合右江,即所谓入郁也。
无会、重濑、夫省、无变(赵云:按无变见《温水注》。)
由蒲、王都、融、勇外
(朱自无会至此为一条,赵同,戴改。)
此皆出晶同郡西,东入于海。
(朱重一东字,戴、赵删。又此十一字朱讹作《经》,全、赵同。戴改云:今考《经》文,总上二十水见于后,此乃《注》文体例。又朱《笺》曰:汉《地理志》,日南郡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此无会诸水,盖十六水之名也。)
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欠转北也。
右二十水,从江已面,至日南郡也
(朱二十作三十,又北十三字作《注》。赵云:按知容容以下,文义难晓。今以双字数之,得十七水耳。而《注》云三十水,岂有脱文耶?《汉志》日南郡下云,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稍为近之。全三作二,仍作《注》,云:《汉志》日南郡西扌卷县下云,水主海,则西扌卷亦水名,西扌卷水见《温水注》。戴改二十,改作《注》,云:考《经》文后云,右《禹贡》山水泽地所地,凡六十。体例与此同,今改正。)
《禹贡锥指》曰:弱水,《经》水言掘,桑钦以为出张掖删丹县,郑康成曰:众水东流,此独西流。而《水经注》无之,其所经与所入,不可是而详也。一清按:《史记·索隐》曰:《水经》曰: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汉志》张掖郡删丹县,桑多余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便黎,即是小司马所引之文。是唐时尚有《弱水》篇,今本尽失之耳。张守节《正义》亦云:合黎水躇?松县东,而北流迳张掖故城下,又北流至县北二十三里,合弱水。弱水自全黎山折而北流,迳沙碛之西,入居延泽,行千五里里。又《汉志》金城郡临羌县下云:有弱水。《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观此则弱水之源委,约略可得矣。又曰:山也,或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国春秋》乞札子击吐谷浑。觅地於弱水西。《元和志》弱水在删丹县南山下。《括地志》兰门山一名穷石,在删丹县西南七十里。《离骚》夕次於穷石。《淮南子》弱水出穷石山是也。《隋书·地理志》删丹县有祀山、弱水。胡渭曰:疑即?几字之误。《环宇记》曰:合黎水一名羌谷,鲜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张掖河,南自吐浑界流入。《禹贡》导弱水至於合黎。孔安国云: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即谓此也。详《河水》篇第二篇《注》中。
《禹贡锥指》曰:《传》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正义》云:《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故滇王国也。武帝元封二年,始开为郡。郡内有滇池县。县有黑水祠。止言有祠,不知水之所在。郑云:今中国无也。《传》之此言,顺《经》文耳。案郦道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难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张掖、敦煌,并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雾,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渭案:滇池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与雍州无涉。《山海经》曰:灌湘之山,又东五百里曰难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难山不知在何郡?郭璞无注。而孔《疏》引《水经》以为出张掖之难山,检今此文,盖基书有用逸耳。《太平御览》引《张掖记》曰:黑水出县界难山,亦名玄圃。昔有娥氏女简锹浴於玄丘之水,即黑水也。据此则难山当在甘州张掖县界,汉为?乐得县地。今陕西甘州卫西,有张掖河,即古羞谷水。出羞中北流,至卫西为张掖河,合弱水,东北入居延海,俗谓之黑河。此水并不经三危入南海,安昨以此为《禹贡》之黑水耶?《山海经》明言南流注于海,必非东北入居延之张掖河,其难山恐亦不在县界也。又曰:夏、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为戎、翟所据。及周室东迁,旧都八百里之地,悉弃以予秦。秦染夷俗,诸侯摈之,不焉中国会盟,?轩之使,莫有过而问焉。况三危西裔之区乎?故屈原《天问》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盖自虎黑暗,此时之山川,已与昆仑弱水,同其渺茫,仅得之传闻而无从目验矣。秦火之后,载籍沦亡。汉兴,治《尚书》者,不能言黑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门、阳关之外,使者往来数十辈,不闻涉大川而西,可以当古之黑水者。故班《志》张掖、酒泉、敦煌郡下,并无其文。司马彪亦无可言。至郦道元始云:黑水出张掖难山,而其所谓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入南涨,亦不过顺《经》为义。与他水历叙所过之郡县者,详略相去远矣。故杜佑云:道元注《水经》,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唐初,魏王泰《括地志》云:黑水出吾县北。此与张掖难山,示知孰是?然其所谓南流绝三危者,竟亦不可复寻。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详。自屈原已不能知,而况伏生辈乎?自古文《尚书》家,已不能知,而况班固、司马彪、郦道元、魏王泰泰诸人乎?至若樊绰、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阳等,纷纷辨论,击风捕影,了无所得,徒献笑於后人而已!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守敬按:嵩高句,《尔雅·释山》文,下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同。《汉志》颍川郡?高县太室山是为中岳。后汉省?同,入阳城,故《续汉志》颍川阳城嵩高山。在今登封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今阳,故石凝为山。
(守敬按:《古微书》引同。)
《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
(守敬按:《周语》下太子晋曰,山,土这聚也。又曰,禹封崇九山。此合引之。)
《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崧。
(守敬按:《释山》文,无曰字。《释文》崧又作嵩。《释名》云,山大南昌高曰嵩。)
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为省室,东北为太室。
(戴二为字并作有。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有太室、为少室。黄本、吴本并作为。《淮南·?形训》注,少室、太室,崧高之别名。《类聚》七引戴延之《西征记》,嵩高山,岩中也。东谓太室,西谓少室,总名也。《嵩高山记》(会贞按:《初学记》五屡引卢元明《嵩山记》,《环宇记·河南道》亦一引之,此是卢作。)
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
(会贞按:《类聚》六十二、《御览》八百四十九引《嵩高山记》此条,有此四字,今增。)
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见三仙玉女,
(朱脱此四字,戴同。赵谓见字上下有脱文,增作尝见之。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八引《嵩高山记》同,《书钞》一百四十二引稍略。)
因以名台。
(朱《笺》曰:《纪异志》,嵩山有玉女扌寿帛石,立秋前一日,中夜,常闻杵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
(守敬按:《汉志》泰山郡博县岱山在西北。岱、泰字古通用。后汉魏县属泰山同。在今泰安县北五里。)
岱宗也,
(守敬按:《书·舜典》,至于岱宗。孔《传》,岱宗,泰山,为中岳所宗。)
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朱《笺》曰:应劭《汉书》注云,王者,功成治定,靠成功於天,登封泰山,刻石记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守敬按:此《武帝纪》颜《注》引孟康说,朱氏误为应劭。庆云:封於其上,示增高也。则郦所本,此封禅於其山,当封於其上之误。)
霍山为南岳,在庐江?县西南。
(守敬按:《汉志》庐江郡?县天柱山在南。《称雅》郭《注》,霍山即天柱山。《续汉志》作属庐江同。山在今霍山县西北五里。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为霍。(朱为作曰,赵同,戴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为。《释山》原文作大山宫小山霍,黄本同。)
《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所下固穷泉。
(全云:按《禹贡》不志霍山,盖以五岳而类及之。赵云:按下又出衡山,则《禹贡》荆州之山为南岳也。此因汉武帝改祀而特记之。守敬按:郝懿行曰,《风俗通》衡山一名霍山其说是也。《诗·崧高·正义》引孙料以霍山为误。当作衔山。二说虽不同,要其大意,皆以南岳为指衡山。郭氏不从,而以霍山为指天柱。《诗》及《左·昭四年·正义》,霍山今在庐江?县,潜水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衡山辽旷,故移春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来也。而学者钩霍山不得为南岳,又方从下帝始及言之,即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之前乎?斯不然也。此盖郭《音义》之文,虽本《尔雅》,以天柱为霍山,但《尔雅》之霍山本谓衡山,不谓在柱,自汉武我岳祠於天柱,而后彼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此说甚明。可知天柱无妨亦名霍山,而海里冒南岳,之名,郭为误所。乃孔颖达不主应劭而驳孙炎,反以郭说为然,谬矣。审如其说,亦止为汉武之南岳而不得为《尔雅》之南岳矣。近洪颐轩著《霍山为南岳解》,深明此义。)
华山为西岳,在弘时晨华阴县西南。
(会贞按:《汉志》京兆尹华阴,太华山在南。后汉、魏县晨,在今华阴县南十里。)
古文之敦物山也。
(朱敦作?,《笺》曰:《汉书》支,?物山峰开山也岂垂、华字相乱耻?赵云:按《汉志》右扶风武功县下云,垂山,古文以为?物。非华山也。道元误引。会贞按:当作敦物,说见下。《经》明言敦物在扶风武功县西南,郦氏安得以华山为敦物?此《注》当是后人因《汉志》讹文而妄加。《史记·夏本纪·索隐》引《志》作华山,古文以为敦物可证。《括地志》误同。)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会贞按:《汉志》,灌东郡蒲反雷首山在南。《续汉志》作蒲坂,属河东同。《史记·夏本纪·索隐》南作东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山,在今永济县南。)
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
(会贞按:《禹贡》作底,《史记·夏本纪》作砥。又朱无山字,赵同,戴有山字,按残宋本、明钞本有山字。也《传》,底柱,山名,在河水中,若柱,两汉、魏并属河东。《索隐》引此县东作县南,山在今陕州东北四十里。)
王屋山在江东垣县东北也。
(朱垣下衍曲字,赵据两《汉》、《晋志》删,戴删同。会贞按:《汉志》河东郡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后汉县属河东同,在今垣曲到东北一百里。赵自雷首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
(会贞按:《抱朴子·极言》篇,黄帝陟王屋而受丹经。)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
(守敬按:《汉志》河内郡{?土}?古文野字。?王太行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河内同。在今河内县北二十里。)
王烈得石髓处也。
(朱《笺》曰:《神仙传》,王烈,字长休,邯郸人,尝之太行山,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青石,石中一穴,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刃之,髯臾成石,嚼之,气如粳米饭,用携少许示嵇叔夜。守敬按:亦略见《晋书·嵇康传》。)
恒山为背后同,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
(守敬按:《汉志》常山郡上曲阳恒山,北岳在西北。后汉、魏县改属中山。山在今曲是县西北。)
碣石山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
(赵云:《禹贡锥指》曰,《烃志》右北平骊成县下云,大碣石山在县西南,莽曰碣石,辽西郡?县下云,有碣石水南入官,不言有山也。及文颖注《武纪》曰,碣石在辽西?县。?县今罢,入临渝,此石著海旁。颖字叔良,南阳人,为荆州从事,谓此山旷渝之孤石,与班固异自颖始。《水经》有魏、晋间人所附益。故亦云碣石在临渝。《后汉志》无骊成,刘昭《补注〉遂于临渝言碣石,会贞按:〈水经〉魏初人作,赵尚未见及。赵自恒山下连为一条,与残宋本同。戴改。)
大禹凿其石,
(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昔大禹治水,破碣石。)
平右而纳河,
(朱更何况右讹作右夹,赵据《禹贡》校乙,戴乙同。)
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
(守敬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之碣石,刻碣石门。《汉志·武帝纪》,元封元年,东巡海上,至碣石。《濡水》篇末叙其事。)
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守敬按:详见《河水》篇末。)
析城山在河东?泽县西南。
(守敬按:《汉志》河东郡?泽,《禹贡》析城山在西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在今阳城县西。)
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
(守敬按:《汉志》河东郡彘,霍太山在东。《分水注》,霍太山即太岳,《禹贡》所谓岳阳也。后汉改县曰永安,伤属河东同。在今霍州东南二五里。)
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
(守敬按:《汉志》河东郡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后汉、魏初县属河东同。在今吉州东南。)
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
(守敬按:《汉志》左冯翊夏阳,《禹贡》龙门山在北,此言在河东皮氏西,盖龙门东西对峙,各指一面言之,在今韩城县东北,河津县西北,黄河两岸。)
梁木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
(守敬按:《汉志》左冯翊夏阳,《禹贡》梁山在西北。《公羊传》梁山,河上之山也。后汉、魏县属冯翊同。在今韩城县西。)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
(守敬按:《汉志》左冯翊裹?古怀字。?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后汉县属冯翊同,山在今朝邑县南。)
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
(守敬按:《汉志》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扶风同。山在今岐山县东北。)
?山
(朱作关山,《笺》曰:《禹贡》无关山。《汉志》扶风?县有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山。《周礼》雍州之镇曰岳山。郑云,吴岳也。赵改开山,云:按《经典释文·尚书音义》曰,岍音牵,又作?山。马本作开,《释名》曰,吴山谓之开山。盖刘熙,郑康成弟子,而康成,马融弟子也。故同马本。关山,是开山之讹。又脱禹贡北条山也注。戴改?山。守敬按:《一统志》云,两《汉志》皆谓吴山即?山。《通典》、《元和志》、《环宇记》俱别有?山,与吴山不相蒙,近志皆因之。然脉络相连,在古只是一山也。)
在扶风?县之西也。
(守敬按:汉县属右扶风,后汉、魏属扶风同。山,在今陇州西,赵自析志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又於此下增《禹贡》北条山也六字《注》文,云,按道元既参用马融、王肃之说,以西顷为中条,れ冢为南条,则宜以?山为北条。《地理志》右扶风?县下云,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山,雍州山。又总叙云,雍州山曰岳,师古曰,即吴岳也此本《周礼》郑康成说。而《渭水》篇《注》则又引班《志》左冯翊怀德禹贡北条荆山之文。全增同。(陇山、(朱此二字合下终南云云为一条,作《经》。戴同。赵二字连上《禹贡》北条荆山也作《注》,云:全氏曰,此篇专释《禹贡》,而陇山非《禹贡》所及。《汉志》陇西郡下,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坂,即今之陇山。?、陇相接,道元或因?及陇,本《注》中?字,其后脱落缪置,误作《经》文,未可知也。今改正。)
终南山、敦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
(朱敦作?,戴、赵同。会贞按:朱从吴本作?。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黄本并作敦。考《禹贡》作?,《汉志》武功下则作敦,此《经》所据也。今改敦以还旧观。《汉志》右扶风武功,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当作南。?后汉、魏县属扶风同,太壹山今曰太白山,在武功肥南九十里。垂山今曰武功山,在县南一百里。)
西顷山,
(朱脱西字,赵同,戴增。又朱顷作须,《笺》曰:《汉·地理志》作顷,读曰倾。戴、赵改顷。)
在陇西临洮县西南。
(赵云:按《汉志》陇西郡临洮县,《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县西句,此云西南。盖误截。守敬按:《禹贡,正义》作在县西南,《史记·夏本纪·索隐》同。乃今本《汉志》脱南字。后汉县属陇西同。山在今洮州厅西南三百三十馀里。赵此条连上文,与各本异,误。)
《禹贡》中条山也。
(朱《笺》曰:《禹贡》西倾因醒是来,马融、王萧《禹贡说》云,赋为北条,西顷中条,れ冢南条,凡三条也。)
れ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
(守敬按:《汉志》陇西郡西县下,戴《禹贡》れ冢山。《续汉志》亦称西有れ冢山。此言山在氐道,与西接坏也。两汉县并属陇西,山在今秦州南。)
南条山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
(会贞按:《汉志》陇西郡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后汉、魏县属陇西同。山在今渭源县西。)
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
(会贞按:《诗·秦风·秦谱·正义》引《禹贡》王肃《注》鸟鼠、同公安部皆山名,则亦以为二山。)
鸟名为馀,似雌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孔安国曰:共为雌雄,杜彦达曰:同公安部止宿,养子互相哺食用工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
(守敬按:《尔雅·释鸟》,鸟为,鼠为。郭《注》云云,亦见《西山经》,郭《注》、郑《注》当同,鼠如句,鼠字下当有名为三字,与上文对,郭又俱引孔说、张说,此兼采之,惟参以杜说。《书》疏引李巡曰,,鸟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也。不如杜详,)
故因以叶山。
(朱《笺》曰:沈约《宋书》,沙州甘谷岭北,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岭,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黄,地生黄紫花草,便有誉鼠穴,此虽非注,存之以广异闻。)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
(守敬按:《汉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后汉、魏县属陇西。今曰大雪山在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三十馀里。黄河北岸。)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
(戴云:案《山海?〈西山〉?经》郭璞《注》引此为《水经》之文,其《注》乃后人所托,不足据证。守敬按:见《西次三经》注。)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
(会贞按:《汉志》武威郡武威,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土}泽。《史记·夏本纪》作都野。后汉县属武威同,泽在今镇番县东北。)
县在姑臧城北三里里,
(会贞按:《环宇记》,县在番和县西北三百里,在今镇番县北。)
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
(朱《笺》曰:《禹贡》,至于猪野。)
其水上承姑成才武始泽,
(会贞按:《通鉴》晋水不十一年,凉宋混军于琥始大泽。《地形志》,襄城有武始泽,今水曰三坌河,俗呼为郭河,源同武威县南境重山中。)
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迳姑臧县故城西,
(朱脱迳字,戴、赵增。)
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
(朱渊作源,《笺》曰:宋本作渊,戴、赵改。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渊。《环宇记》,灵朱池在姑臧县南城中。《十六国春秋》,张玄靓五年,有大鸟集灵朱池。后凉吕光太安三年,宴群僚於录泉池。)
王隐《晋书》曰:汉末,博士敦
(赵作敦。)
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
(朱脱起字,赵以《晋书·张轨传》校增,全、戴增同。会贞按:《类聚》六十二引王隐《晋书》有起字。)
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增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门娄,与学阙相望。
(会贞按:《张轨传》略同。)
泉源徙发,
(赵徙改陡,云:陡,音斗通作《作史记·封禅书》。成山斗入海。昌黎《答张二一诗》,斗觉霜毛一半加,皆其义也。全改同。)
重导于,故有灵渊之叶也。泽水又东北流迳马成东,
(守敬按:《地形志》武兴郡有马城县,取此城为名。)
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
(守敬按:汉县属武威郡,后汉因,后省。《地形志》,襄城有休屠城,在今武威县北六十里。至后魏武兴郡有休屠县,则别一城矣)
本匈奴休屠王都。--
(守敬按:《环宇记》休屠城即汉休屠王所理之地。)
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凉州治。
(守敬按:汉县为武威郡治,后汉、魏、晋因,后魏改曰休中,仍为郡治。今武威县治。州治见下。)
《地理风俗记》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
(赵有州字。)
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守敬按:《晋志》略同。《释名》西方寒凉。或曰河西土田薄,故曰凉。)
迁于冀,
(全云:按《续志》凉州刺史治汉阳陇县,其再迁善罢甘休,则中叶以后事。会贞按:献帝时,凉州治冀,见《魏志》阎温及《蜀志·马超传》。)
晋徙治此,。
(守敬按:《通典》,魏、晋并置凉州,理武威,盖建安十八年省凉州,后魏文帝复置州於此而晋因之也。)
王隐《晋书》曰: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
(会贞按:《类聚》八十三引王隐《晋书》此文,作凉州城有卧龙形,足证此脱城字卧字,惟七、三下并有十字,则非。《通鉴》晋升平三年,《注》引王隐,三作二,亦微误。《张轨传》作七里、三里,与此同。《后汉书·窦融传》注引《西河旧事》,凉州城,昔匈奴故盖臧城,后人音讹名姑臧。■及张氏之世居也。(朱及讹作乃,赵据黄本改,戴改同。守:残宋本、明钞本并作及。《晋书》,自张轨为凉州牧,至天锡,败凡九世。)
又增筑四城,箱各行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志殖园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宫殿。
(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七引王隐《晋书》增筑以下同。)
中城内作四时宫,随节游增,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门牌号,有绮妆饰,拟中夏也。
(守敬按:《晋书》,张茂大城即臧,修灵均台。又张骏於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书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春殿,以春三月居之。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又张重华母严氏居永训宫,所生母马氏居永寿宫,又张天锡居安昌门、平昌殿,皆可与此相参证。若后凉、南凉《戴记》称北城、南城,又称朱明、青阳等门,及融明观、紫阁,大率仍张氏之旧也。)
其水侧面城北流,注马城河
(守敬按:水在今武威县东。)
河水又东北,清涧水入焉,俗亦谓之为五涧水也。水出姑成才城东,而西北流注马城河。
(守敬按:《晋书·载记》,秃发亻辱檀率步骑三万,次于五涧。即此。《环宇记》番和县下,引《周地图记》,青涧源与五涧水合流。分青涧、五涧为二,误。又姑臧县下云,五涧谷水,自番和县界北流入白海。水亦在今武威县东。)
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扌胥次县
(朱《笺》曰:按《汉·地理志》,扌胥次县属武威郡。孟康云,扌胥音子如反,次音咨。旧本作楫。误。守敬按:两《汉》、《后魏志》作扌胥,《晋志》作揖。汉县属武威郡,挂一漏万魏、晋因。后魏时松郡。在今古浪县北,)
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
(守敬按:今内洋川出下威县东南,北流,又东北入郭河,盖即此水也。)
又东北迳宣威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县属武威郡,后汉、魏、晋:在,后魏?《志》误作《宜盛》。?为武安郡治。在今镇番县南。)
又东北迳平泽、晏然二亭东,
(守敬按:《汉志》,休屠,莽曰晏然,是休屠即晏然,此乐晏然亭,似即王左之县,而去休屠故城颇远,岂王莽改晏然时,有迁徙欤?《地形志》武兴郡有晏然县,盖又以亭为县也。)
又东北迳武威县故城东。汉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置武威县,武威郡治。
(朱脱治字。赵增云:阎若璩曰,汉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县,为武威郡治。县居班《志》之和二,戴增同。赵又云:齐召南曰,《本纪》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郡。《志》云,武威郡,太初四年开,则不同时矣。疑当以《经》为是。按《功臣表》昆邪以元狩二年封,则《志》误也。善长又误仍之。守敬按:《注》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以众云云,此明明引《武纪》之文。疑郦氏元狩二年,后人据《汉志》改之。)
王基更名张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威入海,此水流两分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迳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
(赵有为字。)
东海,通谓之都野矣。
(全云:《汉志》,武威郡姑藏县,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少,行七百九十里,道元以为通谓之都野,是也。考苍C63县南山,C63陕水所出。北至扌胥次入海。休屠县都尉治熊水鄣,谷水、C63陕水、熊水,皆泽之所属也。C63,师古曰,古松字也。陕音下陕反,两山之间也。C63陕,陕名。守敬按:《一统志》三岔河自下威县东北流出边又三百馀里潴为大泽,方广数十里,俗名鱼海子,即古休屠泽。但《水经注》谓其东别有潴野,与《汉志》谓休屠即潴野泽,异。而《括地志》谓都野泽在姑藏城东北二百八十里,似指今古浪到东C63陕水出边所汇之泽为潴野泽也。)
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
合黎山也。
(赵云:按《元和志》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张掖县西北二百里。《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误。《行都司志》,合黎山在甘州卫北四十里,迤逦至镇夷所,同石硖口三百里。一作合离。《禹贡锥指》,汉会水县故城在今当时州卫东北。《十六国春秋》,吕光遣吕纂讨段业,战於合离。羌谷水北至张扩县合黎山下,与弱水合,故因山为名曰合黎水。是合黎水即弱水也。守敬按:《史记·夏本纪·索隐》称郑玄引《地说》与《水经》同,惟变离作黎。马国翰云,《水经》合离即合黎,用今文《尚书》字。《汉志》删丹下云,桑钦以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谓至酒泉之会水县也。后汉、魏县泉同。山在今高台县北。)
流沙子地在张掖居延东北。
(守敬按:《禹贡》馀波入于流沙,《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马融、王肃云,流沙,地名。《汉志》张失郡居延,居延泽在东?《集解》、《索隐》作西,误。?古文以为流沙。后汉、魏县属张掖同。泽在今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
(朱脱北字,赵以《汉志注》校增,戴增同。)
《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
(会贞按:《海内西经》郭《注》,今西海居延泽,《尚书》所谓流沙者,表如月生五日也。)
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
(朱沙与水脱沙字,戴、赵增。会贞按:《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注》引张揖云,流沙,沙与水流行也。)
亦言出锺山,
(守敬按:《海内西经》,流沙出锺山。)
西行极崦嵫之山,
(守敬按:《西山经》有崦嵫之山。郭《注》,日没所入山。)
在西海郡北。全云:此汉献帝时曹氏所置之西海郡,非新左置於金城者也。守敬按:《续汉志》张掖居延属国《注》,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晋志》,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当是清置於兴平,至建安末始置也。在甘州府境。)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迳
(赵作经。)
日不灭。有大黑风,自流沙出奄之,乃灭,其石如初。言动火之事,发疾经年,故不敢轻近耳。
(守敬按:《山海经》但言崦嵫山中多砥砺。)
流沙又迳浮渚,历壑市之国,又芝于鸟山之东,朝云国,西历昆山,西南出于过瀛之山。
(赵云:按以上所引,本之《大荒经》,而有脱失。据本文历壑市,又有国曰?叶,曰鸟山,曰淮山,曰朝云之国。《注》中过瀛之山四字,不知所出,盖道元旁撮以成文。会贞按:以上本《海内经》,赵以为《大荒经》,误矣。此《注》无?叶,郝懿行以为脱,又池渚不见《山海经》,惟《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绝浮渚,涉流沙。张揖云,浮渚,流沙中渚也。郦参用以示《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迳夏捂工之东(朱脱此二字,赵同,戴增。守敬按:明钞本、黄本有此二字。)
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焉。
(赵云:按郭璞解上三嫔于天,谓献美女于天帝。《朱子》以为当是启梦宾天。吴任劳任怨臣曰,夏启三梦上宾于天,得传天帝之乐,如秦穆听钧天之奏,唐皇效霓裳之兵团也。《楚辞》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正作宾字。开即启,避汉景帝讳。然《大荒西经》之文曰,西南海之外,协商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焉。则非夏启民。道地盖抄为其词守敬按:毕郝懿行皆以为夏记事,无异说。)
又历员丘不死山之西,
(朱脱山字,赵以《山海经》校增,戴增同。赵云:按此句员丘二字,出郭璞《注》,非《山海经》文。会贞按:《海内经》,澈沙之东,有山名不死之山。山在流沙东,故此云历山西也。郭《注》,不死山即员丘。又《海外南经》注亦云,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
入于南海。
(朱《笺》曰:据宋本补之西入于南涨辩字。戴、赵补同。会贞按:黄本、吴杯死字在行末,后一行即蛄危《经》文,不死下明有脱文。守敬按:残宋本不死后一行不明。再一行方是三危《经》文。故袁寿皆校云,钞本缺此一行空白,则朱所据本是也。《海内西经》,流沙西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此言历昆山,后出过瀛山,历不死山方入海,盖杂采为文。全云《汉志》张为所欲为、酒泉、敦煌,多有水道貌岸然,道地不之详,而泛滥于《山海经》,甚矣其蔽也。)
三危山在敦煌县南。
(赵敦作敦。下同,云:降煌之敦不从火。守敬按:历史、地志皆作放,《集韵》作指之山《山括地志》三危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唐敦煌即今县治。)
《山海经》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圆百里。
(守敬按:《西次三经》文。)
在鸟鼠山西,
(守敬按:《史记·夏本纪·索隐》,郑玄引《河图》及《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岂能山相连连。《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注》引张揖,西南作西,郦氏以为据。盖因古人言三危非一,聊述闻见,与《经》表异同也。--即《尚书》所谓窜三苗于三危也。(守敬按:郭《注》,三危山,今在敦煌郡。《尚书》云,窜三苗于三危,是也。郦氏则藉以释鸟鼠西之山。《续汉志》首阳刘《注》引《地道记》,有三危,三苗所处是郦所本,赵云,《禹贡锥指》曰,《正义》云三危山必是西裔,未知山之所在,郑玄引《地记》书曰,三危之山,在鸟鼠之西,南当岷山,则在积石之西南。《地记》乃妄书,言未必可信。要之,三危山必在河之同也。渭按《水经》两引《山海经》以证《尚书》之三危,与《地记》略同。鸟鼠之西,南当岷山,则在今临洮府南,岷州卫北矣。又云,在积石之西南,殊不可晓山南带黑水,出素岭山,入白水者当之也。妄言无疑。三危山自当以在沙州者为是。《肃州旧志》云,白龙堆沙,东倚三危,北望蒲昌,是为西极要路。推其地望,可以得三危之形势矣。《地理今释》云,梁州黑水即今云南之金沙江。其源发于西蕃诺莫浑五巴什山分支之东,曰阿克达母必拉南,至茶叶成关入云南郦江府境,亦曰郦水,东南流姚安府大姚县之左村乡北,打冲河自盐井卫来会之。又东主四川境,迳会川卫南,又东至东川府,西折而东北流,迳鸟蒙府西北,马湖府南,又东迳叙州府南,入岷江。雍州黑水出陕西西、甘肃塞外,南流至河州,入积石河,今俗名大通河是也。导川黑水,即今云南之澜沧江,其发源西颐和园诺莫浑五巴什山分支之西,曰阿克改拉,南流至你那山于云南界东岐。一支为漾备江,东南流,分注大理府之西洱海经流,入顺宁府境。其正支南行,绝云龙满面是东南至云州北之分水岭,仍与漾备合,又南流至至可瓦国入南海。案金沙,澜沧一为梁州之黑水,一国导川之黑水,然皆非四大水之黑水也。昔人谓颐和园名山川,皆以形色,西南夷地,水色多黑,故悉蒙黑名,如打冲,金沙、澜沧,俱得称黑水也。而真黑水之源,去澜沧之西三百馀里,蕃名哈拉鸟苏色禽,经蒙蕃,怒彝、猓猓界,由顷甸报告文学南海经,即佛书所谓黑水出阿耨达山东是也。禹迹之所不至。盖中国在阿耨达之东,故名震旦,所入大水,唯黄河一支,可见黑水出阿耨达之东,实在中国之西南,未尝流入内地,故从古无人知其源委也,又云,案黑水之辨,诸家纷如,今考地图,《禹贡》之黑水有三,正不必强合。《水经注》所谓黑水,出张掖难山,至于敦煌,此雍州之黑水也。《汉书·地理志》犍为郡南广县《注》云,汾关山,符黑水所出,北至?道入江。唐樊绰亦以丽江为古黑水,云罗些城北有三危山,其水从山南行,上流出吐蕃界,薛季宣谓泸水为黑水,引郦道元说,黑水亦曰泸水,即若水,出姚州徼外,吐蕃界中,《山海经》黑水之有若水,是也。以丽江之说为非。不知打冲河至大姚县即合金沙江,会流入岷江,薛氏之说,原与《汉志》相合,此梁州之黑水也宋程大时以澜沧江为黑水,李元阳《黑水辨》亦云,陇、蜀无入南海之水,唯滇之澜沧足以当之。而《元史》戴劝晨官张立道使交践,并黑水以至其国。吴任臣《山海经注》亦以澜沧为古黑水,此导川之黑水也。盖雍州之黑水其源在黄河之北,梁州及导川这黑水,其源皆在黄河之南,有截然不相率者,第以张掖、敦煌尚在内地,可以寻源,而求、而推其委而不得,遂托为越越河伏流之说夫昆仑为地轴,其山根连延起顿,包河南,接秦陇,直达长安为南山。黑水自敦煌而南,纵可越大河之伏流,其不能越河以南之南山也明矣。若狃于雍州三危既宅之说,此是雍州分域以内,今终南、鸟鼠皆在河之南,而三危更在鸟鼠之南,其与雍州之黑水又何涉邪?然主泸水、丽江、澜沧之说者,亦皆以意度,未能确指水之分合,不知泸水、丽江,源异而流同;丽江、澜沧,源近而流别。分合言之,梁州之黑水,有两支,而与导川之黑水实为一地也而古未有及之二水僻在蕃界,隔蔽南山阻奥,从古未通中国,即魏之法显,唐唐之元壮,元世祖之南征,邱处机之西游,皆绕出昆他以外,历西域诸国,至于滇南,总未尝经其地,但从入中国之支流,以古今分域配之,糕点约为某水、某水落石出而已。今海内一统,西南徼外,咸入版图,爰遣使臣,遍历其地,究源讨委,写图以志支派经络,了如指掌,诸家浮说有所折衷矣。)
《春秋传》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
(会贞按:《左传·昭九年》文。)
瓜州,地名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
(会贞按:《汉志》敦煌,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御览》九百七十八,引《广志》,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敦煌之种为美。)
瓜州之戎并于月氏者也。
(朱氏作氐,赵改云:月氏音支,不作氐,戴改同。会贞按:《环宇记》引《十三州志》,瓜州之其为月支所逐。)
汉武帝后元年,
(朱作后元二字。赵后无下增年字,云:齐氏召南曰,《本纪》分武威、酒泉为张掖、敦煌,在元鼎郡久矣。曰后元年者,《志》之误也。全、戴作元鼎六年四字。)
分酒泉置,南七里有鸣沙山,
(会贞按:《续汉志》注引《耆旧记》,山有鸣沙之异。《元和志》,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央敦煌县南七里,基山积沙为之,峰峦然峭,四面皆沙垅,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复如旧,)
故亦曰沙州也。
(会贞按:《晋书·张骏传》,分凉州西界三郡,置沙州。)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朱城讹作县。赵改云:冀县当作冀城,《注》故云即冀县。全、戴改同。守敬按:《禹贡》朱圉,《汉志》作朱圄,圉、圄。北字衍文,推其故,盖传钞者误分冀为北异二字,后人觉其悲入异为冀,忘删北字耳。何自来治此书者皆不觉也?《汉志》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后汉县为汉阳郡治。《蜀志·姜维传》注引《魏略》言天水郡治冀,盖魏复改汉阳为天水也。此称天水冀城,乃《经》作於古国魏人之确证。山在今伏羌县西南三十里。)
即冀县,山有石鼓,《开山图》谓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则鸣,有常应。又云:石鼓山有石鼓,于星为河鼓,星动则石鼓鸣,石鼓鸣则秦土有殃,鸣浅殃万物,鸣深则殃君王矣。
(守敬按:《渭水》篇叙朱圉之石鼓,本《十三州志》及《汉书·五行志》详叙之。此别引《开山图》二条,盖故示博。)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守敬按:《禹贡》岷山,《汉志》作?昏山,此作湔氐道,足见《江水经》作氐道之为脱误,《汉志》蜀郡湔氐道,《禹贡》?昏山在西徼外,后汉县属蜀郡同。至蜀属汶山郡,则作《经》者所不照也。山在今松番边外二百二十里,曰大分水岭。)
《汉书》以为渎山者也。
(朱《笺》曰:《汉书·交祀志》,自华以西,名山七,一曰渎山。渎山,蜀之岷山也。)
熊耳山,
(朱作蟠冢山,赵引全云:三字误。说见下。戴改熊耳山。)
在弘晨卢氏县东。
(朱作南全、赵同,戴改东。过敬按:《汉志》弘晨郡卢氏,熊耳山在东,后汉、魏县属弘晨同。山在今卢氏县东南。)
是山也。谷水出其林也。
(全云:按蟠冢山当作れ冢林,见《山海经》。且谷水出弘晨黾池,与卢氏无涉桑《经》郦《注》,于《谷水》篇悉本《山经》之旧,至此宁遂忘之?此篇专释《禹贡》山水泽地所在,れ冢林非《禹贡》之所有,篇中独失去熊耳山,则蟠冢二字即熊耳二字,简策零断,行间失次,后人率意填写,又假作《注》文以附会之,未可知也。《汉志》弘晨郡卢氏县云,熊耳山在东。东近于南,不至相悬,说地理者,当以班《志》为据。)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
(会贞按:《汉志》南郡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后汉县属南郡同,至魏属襄阳郡,则作《经》者偶忽之。山在今南漳县西南八十里。)
东条山也。
(朱《笺》曰:东样未详,赵云:按《禹贡推指》曰,《漳水注》,亦引《地理志》曰,《禹贡》东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是六朝《汉书》误本,道元袭用之耳。然既以临沮之荆山为东条矣,顾于蟠冢下云南条山也,曾不思《禹贡》导蟠冢至于荆山本相连属乎?从导?至敷浅原,旧说有三条之目。《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C64德,南条荆山在临沮,而临洮之西顷不云是中条,既不云集用马融、王肃之说。郦氏前遵马、王,又杂采班氏,然以荆山为东条,则大缪矣三条,郑玄又分为四列,导?为正阴列,西顷为次阴列,蟠冢为次阳列,愚民山为正阳列。胡渭曰,四更长于三条,或嫌其阴阳之名近怪,余曰,阴阳只作南北字用。朱字据志导字分南北,实本康成,而又参以一行山河两戒之说。然则究无东条也。)
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壁哭于其下,王后使玉人理之。
(朱脱王字、使字,戴增。全增二字於后下,赵同。)
所谓和氏之玉焉。
(会贞按:《韩非子·和氏》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厉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武王即位,又献之,复相曰石也。刖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下,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王使玉人治之,得宝玉焉。命曰和氏之壁。)
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守敬按:《汉志》江夏郡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后汉县属江夏同,至吴属江夏,则作《经》者所不照也。山在今猪锺祥县西南,接门州界。)
《禹贡》注章山也。
(赵云:顾氏祖禹曰,章山在这陆府东四十里,古文以为内方山。《左传·定公四年》,蔡侯、唐侯伐楚,舍舟于淮?,自豫章与楚夹汉。《图经》云,豫章即章山。晋太安二年,华宏讨义阳贼张昌于江夏,败于障山,却此。)
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
(朱《笺》曰:《禹贡》,内方至于大别。孔《传》云,二山荆州,汉所经也。孙云,荆州大别山在江夏郡,此庐江大别,疑非一山。赵云:按大别是鲁山,妈古翼际山,不在安丰也。会贞按:《汉志》六安国安丰,《禹贡》大别山在西南。后汉县属庐江,魏属安丰,此称庐江安丰,盖魏安丰郡后省,仍属庐江也。山在今商城县南,罗田到北,守敬按:大别在安丰,班、郑无异说,故《水经》从之。自李吉甫以鲁山当大别,而后人多为所惑,然古谊不可易也。详见《江水》、《沔水》篇。)
外方山,崧高是也。
(赵云:按《汉志》古文以?高炊具方山。此条与前条参互。)
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守敬按:《汉志》南阳郡平氏,《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后汉、魏县属南阳同。山在今桐柏县西南三十里。)
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守敬按:《禹贡》陪尾,《汉志》作倍尾,云江夏郡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倍尾山。后汉、魏县属江夏同。山在今安陆县北六十里。赵云:按胡渭曰,禹导陪尾,实为泗水。泗出陪尾,见《博物志》。然则不在江夏安陆也。)
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南。
(会贞按:《汉志》长沙国湘南,《禹贡》衡山在东南。后汉、吴初县属长沙同。山在今衡山县三十里。)
禹治洪水,血
(赵作用白二字。)
马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按省玉字。得能水理也。
(朱《笺》曰:《吴越春秋》,禹登衡山,血白马以祭。梦玄夷使者,告以神书,发覆釜山,得金简玉字,通水之理。会贞按:《吴越春秋》所叙,乃会稽山之事,《渐江水》篇载之。故《方舆纪要》引《舆地志》,会稽山一名衡山,《湘水》篇禹治洪水云云,则以湘南之衡山当之,此《注》同。而朱氏亦未遑深考也。)
九江地在长沙下?,
(朱作?,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
县西北,
(守敬按:《汉志》长沙国有下?县,后汉、吴县属长沙郡,依《经》则九江在今巴陵县。全云,据《汉志》九江在庐江寻阳县南,王伯厚谓以九江为洞庭,本于《水经》,大胆、晁、曾因之。指此条也。予观《经》之所据。当是《楚地记》所在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者,善长《注》曾不及之,宁有遗忘?其疏九江,专主刘歆湖汉九水之说。一见于《江水》篇,再见于《赣水》篇,至《湘水》篇,绝不以九江与之,将无谓善长于《经》有异同耶?则宜纠正之矣。今不论列五言,何也?夫九江与东陵相首尾,以九江为湖汉,则东陵当在庐江,以九江为洞庭,则东陵当在巴陵,无两可也。今《水经》云,九江在长沙下?,而又云,东陵有庐江金兰,自相矛盾,有是理乎?殆不学之人,见行间脱烂漫,从而妄补之,而不能掩其败阙也。至于九江之不当为洞庭,则夏柯山已疑之。而胡梅?间尤疑之。北宋以来,大儒数十辈,考正审定,而终不得其是,抑九江固不可以言地,若九江地果是《经》文,则如大亻丕地,善长亦必提其失也。赵云,按全氏之说甚辨,但此简朴决非后人添补,道地专附班固,故汉洞庭为九江,而又不敢显斥《水经》,存而不论,示可知也。守敬按:《禹贡》之九江有二,九江孔殷,荆州之九江也。东至于澧,过九江,《导江》之九江也。荆州之九江,当从《山海经》所云,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是在九江之间。若《导江》,之九江,在寻阳,《汉志》应劭说不可易也。但此义晦盲我矣,别详余《禹贡本义》。)
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
(会贞按:《汉志》南郡华容,云梦泽在南。后汉、吴属南郡同。泽在今华容县南。)
东陵地在庐江江金兰县西北,
(朱九江至金兰县西北为一条,《笺》曰:前、后《汉志》庐江郡无金兰县,孙按,《汉志》庐江郡《注》云,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水经》三十二卷《注》中有金兰县。赵云:按《汉志》庐江郡下云,金兰西北有东陵乡,顾祖禹曰,金兰县亦见《汉志》苏林《注》。检今本《汉书》注非苏林也。又曰,或以为三国魏所置县。晋废,盖在大苏山东。胡渭曰,金兰,汉初有是县,中废。故《韦》不书。晋、宋间复置,故郦《注》据以为言,当在固始西南,南直黄梅之北矣。今考善长《注》所说金兰县,见《决水》篇,而《晋》、《宋志》则又无之。宛溪、东樵所言,增未的也。)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
(赵改南,云:《汉志》注校改。师古亦云豫章历陵南。会贞按:歼宋本、明钞本并作西南。《汉志》豫章郡历陵,傅易山、傅易山、傅易川在南,古文以为傅浅原。傅、敷通用。后汉县属豫章同,至天属鄱阳,则作《经》者所不照也。原在今德安县西南。)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西北。
(朱脱西字,赵增云:《汉志》分《注》在西。师古曰,在西北,从之。戴增同。守敬按:《汉志》豫章郡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西可以该西北也。后汉、吴县属豫章同。泽在今彭泽县西南。朱敷浅原至此连为一条,赵九江地至此连为条,戴改。)
《尚书》所谓彭蠡既猪,阳鸟修居也。
(守敬按:《禹贡》文。)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
(朱脱西字,赵据《汉志》增,戴增同。)
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
(守敬按:《汉志》丹阳郡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后汉、吴,蕉湖属丹阳同。阳羡惟汉属会稽。后汉、吴属吴郡。《经》称会稽阳羡,就《汉志》为说也。故中江出今鞠湖县西,东至镇洋县入海。)
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
(守敬按:《汉志》会稽郡吴,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后汉、吴县属吴郡,泽在今吴县西南。)
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
(守敬按:《汉志》会稽郡毗陵,北江在北,江入海。后汉、吴县属吴郡,北湛累陵县北。赵按《水经》此条是本《汉志》以成书,非《禹贡》之三江也。班《志》会稽郡吴县下云,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南江在南,东入海,扬州川,以震泽为南江。殆是误读班《书》耳。郦道元《沔水注亦以具区为南江,且合石城分江水为一条,盖承其缪。孔安国《导江传》云,有北,有中,有南可知。《导漾传》云,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夫彭蠡未尝分三也,且亦未尝入震泽也。夫江流祗一川耳,《禹贡》漾水下之北江,即《江水》下之中江,所谓江汉朝宗于海者也。故师古于北江曰,自彭蠡江分为三,遂为北江而入海。又于中江下云,亦自彭蠡出。班《志》灾害所谓中江出芜湖,西南至阳羡入海者,流,会彭蠡以入海为中江。汉自北入江,会彭蠡为北江。苏氏之说,人或疑之说,人或疑之,及阅徐坚《初学记》引郑康成《书》注以证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右会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者,明岷江至蠡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始知苏氏所说,东汉时固已有之。又曰,《越语》子胥曰,吴之与越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韦昭《注》云,三江,松江、钱塘、浦阳江也。又范蠡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邪?三江亦当从韦解。然此但可以解《国语》耳。《水经·沔水》下篇《注》引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愚谓以此当《国语》之三江,更长于韦。何也?《汉志》毗陵县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是岷江正环吴之境,而韦独遗之。郦元云,浙江于馀暨东合浦阳江,是浦阳、钱塘,浑涛入海,而韦强分为二,故以岷江易浦阳,较长也。然终不可以释《禹贡》,盖松江乃震泽之下流,以松江为中江,浙江为南江,与《导水》之文相背戾矣。又曰,《职方氏》荆州曰,其川江汉,扬州曰,其川三江,与《禹贡》同。盖荆州未会彭蠡,故但称江汉,及至扬州则江汉与彭蠡参会,故有三江之目。二经若合符节。朱自中江下至此连为一条,赵同戴改。)
峄阳山在下邳县之西,
(会贞按:《汉志》东海郡下邳,古文以为峄阳。后汉、魏县属下邳,山在旧邳州西北六里。又后儒多以邹峄为峄阳,可备一说。)
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也。
(会贞按:《汉志》东海郡祝其,《禹贡》羽山在南。后汉、魏县属东海同。山在今海州西北,赵峄阳下至此连为一条。)
县即王莽之犹亭也。
(赵云:按此文与《淮水》篇复出。)
《尚书》殛鲧于羽山,
(会贞按:《舜典》文。)
谓是山也。山西有羽渊,
(会贞按:《释例》郯地内,羽渊在祝其县西,羽山西南。)
禹父之所化,其神为黄能
(戴作熊。)
以入渊矣。
(会贞按:见《晋语》。)
故《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公祝融杀鲧羽郊者也。
(会贞按:《海内经》文。)
陶丘在济阴定陶县之西南
(会贞按:《汉志》济阴郡定陶,《禹贡》陶丘在西南。后汉、魏县为济阴郡治,同丘在今定陶县西南七里。)
陶丘,丘再成也。
(会贞按:见《尔雅·释丘》。)
菏泽在定陶县东。
(会贞按:《汉志》济阴郡,《禹贡》荷泽在定陶东,荷一作菏,泽在今菏泽县东南三十里。)
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
(会贞按:《汉志》济阴郡成阳,《禹贡》雷泽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济阴同。泽在今灌州东南,接菏泽县界。)
菏水在山阳湖陆县南。
(全云:菏泽在定陶,班《志》语也。菏水在湖陆孔《传》及许氏,说文语也。二菏有上下之一分,故《水经》渭哓哓于此,抑昧矣。会贞按:《汉志》山阳郡湖陵,《禹贡》浮于淮、泗,通于河,水在南。后汉、魏县曰湖陆,属山阳同。水在今鱼台县南,此菏水亦本班《志》,全偶失检。)
蒙山在太山蒙阴县西南。
(守敬按:《汉志》泰山郡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后汉、魏无此县。《经》称太山蒙阴,据《汉志》为说也。山在今蒙阴县南四十里。)
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东北。
(守敬按:《汉志》山阳郡钜{?土}?古野字。?大{?土}泽在北。后汉、魏县属汉山阳同。泽在今钜野县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县北。
(守敬按:《禹贡》大,《史记》作大邳。《汉志·总序》作大亻丕,《汉志》河南郡成皇不载大邳。后汉、魏到属河南同。《续志》注,《禹贡》至于大?丕,张揖云,成睾县山。《经》焉张揖同,在今?水县北。朱自菏泽下至此连为一条,赵同,戴改。)
《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邳,
(。守敬按:《释山》文,)
然则大邳山名右面地之名也。
(朱《笺》曰:《禹贡》东过洛?,至于大亻丕。郑玄《注》云,大?丕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皇县山也。臣瓒《汉书》注云,修武、武德无此山,而成皇山又不一成,今黎阳县山临河,是大?丕也。)
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
(会贞按:《禹贡》孟猪,《史记》作明都,《汉志》作盟诸,云,梁国睢阳县,《禹贡》盟诸泽在东北。后汉县属梁国同。魏受禅后,入国为郡。《魏志·卢毓传》魏初为梁郡太守,可证。至明帝太和六年,元城王悌改於梁以后,委员长为梁国矣。此称梁郡睢阳,此《经》作於矿六年以前这确证。泽在今商邱县东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
(守敬按:《汉志》蜀郡汶江,江沱在西南,东入江。后汉汶东道属蜀郡同。至蜀属汶山郡,则作《经》者所不照也。水当即今理番厅之孟董沟,惟不自江出。盖有变迁。)
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会贞按:《汉志》蜀郡郫县,《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后汉、蜀属蜀郡同。水盖即今灌县之太平河,东南流至泸州入江乾也。)
荆州沱水在南郡枝江县。
(会贞按:《汉志》南郡枝江,江沱出西,东入江。后汉、吴,县属南郡同。水在今枝江县。《环宇记》所谓南为外江者,岷江之正流也。北为内江者,沱水也。今则南江微而北江盛矣。全云,汶江县之沱,为开明所凿,郫县之沱,是湔?崩江,李冰所堰,皆非禹迹也。顾祖禹尝疑之,而不能指沱之所在,岂益州无沱水乎?予谓《江水》篇都安县下《注》云,C68江水出焉;武阳县下《注》云,C68江水入焉。C68江出江,入江,与沱义合。《禹贡锥指》亦曰,江原县C68水,近世谓之大皂江者,岷江之正流,而班氏以为首受江,故郑康成云沱之类。以此当《禹贡锥指》梁州之沱,或庶几焉。荆州之沱,惟枝江足以当之。赵云,按全氏此言亦未的,梁、荆二州之沱,当主夷水,故皆有沱潜既道之文。而《导江》云,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直以江沱与醴水相接连。而《导漾》下不别出沱水,是其明证也。详见《夷水》篇。守敬按:梁、荆之沱,全一主班《志》,一不主班《志》,其说是也。赵乃以一夷水该之,不知夷水不自江出也。驳其彼篇)
三ㄛ池在南郡C65县之北,
(朱讹作三ㄛ地之南,在邛县之北。《笺》曰:邛县,误。《汉志》南郡有C65县,疑转写讹也。赵作三ㄛ池在南郡C65县之北,云:《禹贡锥指》曰,《水经》三ㄛ池,今本作地字为是,然自郦道元时已。观《注》云池流可见。传寅《集解》引此亦作池。明地字乃近世所改。一清按:《水经》自明正、嘉以来,屡经各家校刊,改池为地,池虽误文,实古本也故浴俗改作地字耳。全与赵同。戴据《注》称《经》云C65县北沱,作三ㄛ地在南郡C65县北沱。守敬按:北沱实不成语,戴读《注》文不审,故臆改。汉南郡C65县不载三ㄛ,后汉县属南郡同。至魏属襄阳,则《经》偶忽之。依《经》,三ㄛ在今宜城县北,朱自明都泽以下至此连为一条,戴改。)
《尚书》曰:导汉水过三ㄛ,
(守敬按:《禹贡》文。)
《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ㄛ,合流触大别山陂,
(何焯校改陂作孤,戴、赵改同。守敬按:非也。详见《沔水注》中东行触大别之陂下。)
故马融、郑玄、王萧、孔安国等,咸以为三ㄛ,水名也。
(守敬按:孔《传》,三ㄛ,水名。许慎言:ㄛ者,埤增水边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曰:(戴删曰字。)
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句ㄛ,
(守敬按:杜《注》,楚西界。)
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ㄛ。
(守敬按:杜《注》,漳水边。)
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ㄛ。
(守敬按:杜无《注》。)
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越缢於蓬ㄛ。
(朱《笺》曰:《左传》作?ㄛ。戴同。赵云:按胡渭云,盖以上文有?字而误。宋绍兴间,括苍李如篪作《东园业说》引《左传》正作蓬,可知《世本》之非,当据六明旧典以正之也。杜《注》,?ㄛ楚地。)
服虔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
(朱有曰字,赵同,戴改。)
杜预亦云:水际及边地名也。
(赵云:按《春秋·成十五年·传》,则决睢ㄛ。杜预《注》曰,ㄛ,水涯。会贞按:《楚辞·九歌》王逸《注》同。)
今南阳、氵育水之滨,有南ㄛ,北ㄛ参。
(会贞按:《汉志》,南阳郡宛有北ㄛ山,氵育阳当增宛这。《氵育水》篇,氵育水左右旧有二ㄛ,所谓南ㄛ、北ㄛ者,水侧之?。)
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惟郑玄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
(会贞按:《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郑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
《经》云C65县北沱,然沱流多矣,
(朱《笺》曰:孙云,池并当作沱,赵云:按徐锴《说文解字击传》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观楚金所释,则古字通作沱,故曹粹中《诗传·埋麓》篇,以出旱山之池水为沱水民。此与江沱之沱,声书并同而义异。守敬按:道元盖隐括《经》文语,非谓经沱在北字下也。戴氏据以改《经》,疏甚。)
论者疑焉。
(朱论上有而字,赵同,戴删。)
而不能辨其所在。
(赵而依孙潜校改亦,云:按此篇惟释《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不及其他,而且忽出池这,所以后人改三ㄛ池为三ㄛ地也。《索隐》引《水经》亦云,三ㄛ,地名。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ㄛ水,参音云声,《方舆纪要》亦曰,三汊水在竟陵南三十里,汊读曰叉,即《禹贡》三ㄛ故地民。最为低洼。然道元又明明注为池字,则非传写之误可知。而不能正其缪,殆强弩之末,博学好奇,或未致思耳。守敬按:此篇专释《禹贡》山水泽地,大率本《汉志》,而不释水,以各水已见《水经》也。然太原、覃怀、大陆、九河、荥播蔡蒙、原隰、孟津、醴皆不载,而霍山、陇山不见《禹贡》者乃窜入之,嵩高外方两载,以荆山为东条,与马融、王萧大异。以九江在下?县西北,与《汉志》大异。以谷水出蟠冢,可云传抄之误,而以开明之所凿,李冰之所堰,属《禹贡》之沱,其他名称不合,方位差池,不可枚举,与旧说多异。此必非出著《水经》者一人之手,郦《注》详略殊甚,大抵已见《水经注》者略之,然如历陵之敷浅原,下?之九江。不见《水经注》,亦不著一字节,而已风《水经注》者如朱圉山石鼓事,见《渭水》篇,衡山血马事,见《湘水》篇,羽山鲧化黄熊事,《淮水》篇大邳引《尔雅》山一成谓之邳,见《河水注》,而皆复载之,又如内方《注》云,《禹贡》注章山也,此郑康成引《地理志》说,何以不标所出?至放物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何以复以华山为敦物?此明明不学者妄加。又《积石山注》引《山海经》郭璞以为《水经》之文,则尤非郦氏所及知矣。郭氏何能引郦《注?戴氏以郭此注,为后人所伪托,是也。)
右《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
(全云:按六十之目,芟去承山之误文,改正蟠冢山之讹字,?定三ㄛ池之标目,斯为吻合,前人读《水经注》者,至此大氐以将毕业,神疲力索,不复细讨,于是陇山窜入,熊丧职,而三ㄛ池且为寄公矣。可发一笑也。)
2001.07.15 尹小林整理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吴金寿
清·徐时栋
太公金匱
清·朱丹溪
清·赵之谦
明·潘季驯
张衡
清·陆九芝
清·徐寿兹
清·黄宫绣
北魏·郦道元
(明)许次纾
元·王实甫
宋·惟净
明·欧大任
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