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七


  貢舉

  歲貢

  國初、有舉保之令。凡舉保孝廉人材秀才、及山林隱逸、禮部即行所屬、委自正官、選求民間、果係名實相副、素無過犯之人、有司起送到部咨發吏部聽用。其後皆屬吏部掌行。而禮部所掌惟歲貢。

  國初、貢額不一。正統間始定。至今遵行。其額外增貢者、或以疏通、或以恩詔、不著令。茲並列焉

  凡歲貢額數。洪武十六年奏准、天下府州縣學、自明年為始、歲貢生員各一人

  ○二十一年、令歲貢、府學一年、州學二年、縣學三年、各貢一人。必性資純厚、學業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許

  ○二十五年、令歲貢、府學一年二人。州學二年三人。縣學一年一人

  ○永樂八年、令凡州縣戶不及五里者、州一年、縣二年、各貢一人

  ○十九年、令歲貢照洪武二十一年例

  ○宣德二年、令貴州府學、照縣學例、三年一貢

  ○七年、令歲貢照洪武二十五年例

  ○八年、令天下州不及二十里者、歲貢一人

  ○正統六年、令府學一年貢一人。州學三年貢二人。縣學二年貢一人【遂為定例】

  ○成化二年奏准、衛學照縣學例、二年貢一人

  ○四年、令凡京學、二年貢三人。軍民指揮使司衛學、照府學例、軍民生相間、一年貢一人。都司及土官學、照州學例、三年貢二人

  ○弘治十三年奏准、自十四年為始、各處州學、俱四年三貢。其雲南四川貴州等處、除軍民指揮使司儒學、軍民相間、一年一貢。其餘土官及都司學、各照先年奏准事例、三年二貢

  ○十四年奏准、萬全都司、照府學例、一年一貢。其餘都司所屬衛分少者、不許濫比

  ○正德三年奏准、大寧都司學、一年一貢

  ○十一年題准、遼東都司學設優等次等生員各四十名。每年考送一人充貢

  ○十二年奏准、陜西都司學、一年一貢

  ○十三年奏准、廣寧等五衛儒學生員、照州學事例考貢

  ○嘉靖二年、令順天府學、每年起送二名充貢。應天府同

  ○又奏准、貴州宣撫司儒學生員、一年一貢

  ○十七年題准、承天府學、每二年貢三名。單年二名、雙年一名

  凡起貢。洪武十八年、令雲南所屬學校生員有成材者、不拘常例、從便選貢

  ○永樂元年、令廣西湖廣四川土官衙門生員、照雲南例選貢

  ○十八年、令貴州選貢送監

  ○正統四年奏准、生員科舉、停支廩米、准作食糧月日充貢

  ○七年、令歲貢精選端重有文、及通書算者起送○天順六年、令歲貢照例將食糧年深者嚴加考試、務要通曉文理、方許起送○又令歲貢生員、取考科貢、開除廩米月日、准作食糧之數。其餘俱作虛曠。若同案食糧、則以籍名先後為次。仍將考過試卷、黏連批文、親齎赴部

  ○成化四年、令雲南貴州選貢、仍照例考送○又令歲貢生員、丁憂正服月日、准作實數。其養病侍親、及服闋不復學、皆作虛曠

  ○十六年、令歲貢不分軍民生、俱聽提學官考試。其衛學、在布政司地方、布政司給批起送。在兩直隸地方、各府起送。在各邊、都司起送○嘉靖六年奏准、考選歲貢生員、照次取四人陪考。務通文理、方許充貢

  ○九年奏准、照舊用一人陪貢

  ○十年奏准、提學官考選應貢者、於歲考之時、即行詳定。如廩膳考居一等之內、不拘名次、查取食糧年深者、起送一人。如無人材去處、一等無人、方許於二等內十名以前照前起送。不必下及增附

  ○十三年奏准、提學官一遵

  祖宗舊規、以食糧年深充貢。有司起送、止許正貢一人、陪貢一人。提學官考定一人、起送赴部、不必加添四人五人送考。其考貢不中、願告衣巾終身者、聽提學道照例行

  ○十四年、令各處歲貢生員、照例將食糧年深者、嚴加考試、如果不堪充貢、照例罷黜。將以次者考充、務要通曉文理、方許起送○萬曆三年題准、各處歲貢生員、該府州縣提調官、俱要查其節年屢考一等二等、曾經科舉、及年在六十以下、三十以上者照依食糧前後、選取六人送考。提學官擇其最優者起貢。其年力衰邁者、即授以儒官、不准起送○十一年題准、各府州縣遇歲貢之年、止用一正一陪送考、擇其頗優者一人、充貢赴部

  凡恩貢。弘治八年奏准、自九年起、至十三年止。順天應天二府、四年各該貢六名者、許貢一十二名。其餘府學、每年該貢一名者、許貢二名。州學三年該貢二名者、二年許貢三名。縣學衛學、二年該貢一名者、每年各貢一名。以後仍照見行例

  ○嘉靖十年題准、照宣德正統天順年間事例、今歲各學廩膳生員、果係學行出群、年三十以上者、府學許貢三人。州學許貢二人。縣衛學各貢一人。以後仍照該貢年限數目起送。如廩膳內無人、許於增廣附學內考取、務求真才以應明詔。如有名實不稱、及夤緣干進情弊、聽撫按糾舉

  ○隆慶三年題准、將各府州縣衛儒學廩膳生員、不拘食糧淺深、通行考試、務取文行兼優、年力精壯者、府學二人、州縣衛學各一人、以充

  恩貢。俱限本年到部、聽翰林院嚴加考校

  凡補貢。永樂十九年、令歲貢生員起送到部、遇有事故、不許補貢。其在家或中途事故者、勘明、准令次考補貢。若丁憂及患病、勘明、仍補該年之貢。如託故延至二年之外者、亦不准收。有司朦朧送補者、各治罪

  ○成化四年、令歲貢已起送、或在家中途事故、過一年之上、不許補貢

  ○弘治十六年奏准、如遇貢缺、取具所缺事故緣由、并原給咨批朱卷、申繳提學官查明、將次貢考補。過一年以上者、照例不許補貢

  ○正德九年奏准、凡應本年貢、已經考中、領有試卷、丁憂患病回家、不拘已未給文、服滿病痊、雖三年外、各該衙門再查無礙、結送補本年貢。若重給文後、又違限三年之上者、雖有患帖、亦發為民。補貢年月、以本地方到部限期為始。其應貢生員、未曾到部填寫格眼、遇有事故、該衙門咨申試卷、并將以次生員、申送提學官處考補。過一年之上者駁回。若違例起送、本部通將經該官吏、并提學官參究

  【 萬曆三年題准補貢例。見後風憲官提督條下】

  凡三氏歲貢。成化元年、令三氏學、三年貢一人。提學官考試起送○正德四年、令三氏學每三年貢孔氏子孫一人。至第四次、方貢顏孟子孫一人。仍行提學官考選曾經科舉者、不許將年老無學之人、一概入選收用

  ○嘉靖六年、令三氏子孫、照州學例、設廩增各三十名、以廩膳名次起貢

  凡期限。洪武十六年奏准、天下歲貢生員、俱限正月至京

  ○十八年、令貢不如期者、以違制論

  ○永樂二年、令歲貢、直隸浙江河南限正月到部。山東山西陜西湖廣福建江西限二月。四川廣西廣東限三月

  ○成化十七年、令提學官考過該貢生員、務遵永樂初年

  欽定限期赴部考試。如有過限三箇月之上者、壓考一次。一年之上者、照例問罪。託故在家三年之上者、雖有堪據文憑、亦不准收

  ○萬曆二年題准、提學官每歲預將次年應貢生員、通行考定、給領朱卷起文、通限次年三月十五日以前到部。禮部題請、於四月內定期廷試。試畢。願就教者、禮部考送吏部覆請、於六月內廷試。如貢生三月內不到者、俱壓次年候考。罷去秋試、以復初制

  【 先年春月廷試未到者、于秋月補試、至是革】

  凡考試。洪武十六年定、歲貢生員至京、從翰林院試經義四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式者入國子監。不中者罰充吏

  ○十八年、令歲貢不中式者、遣復學肄業。提調官吏、論以貢舉非其人律。教官訓導、罰俸一年

  ○二十四年奏准、歲貢不中者、有司官任及三年者照例論罪。二年者住俸半年。一年者住俸三箇月。學官無分久近、照例責罰。生員食廩五年者充吏。不及者復學。次年復不中者、雖未及五年、亦充吏

  ○二十六年定、歲貢生員到部、禮部奏聞、從翰林院考試。如果中式者、送國子監讀書。其入學五年以上、及二次不中者發充吏典。提調官吏、及教官訓導、照例決罰

  ○又令四川土官衙門歲貢生員、免考送監

  ○二十八年奏准、歲貢初試不中者、遣復學停廩肄業。提調官教官取招。生員限次年再試。兩廣四川限兩年再試。復不中者、照例充吏。提調官教官、仍舊責罰

  ○三十年、令歲貢不中復學者、免停廩

  ○嘉靖十一年、令歲貢到部考試不中五名以上者、提學官降一級。三名以上者、提學並帶考御史從兩京都察院、按察司官從巡按御史、各提問。其考試不中生員、不許容留在京、聽候下次覆考

  ○十五年題准、歲貢生員復試不中、例該充吏者、給賜衣巾終身

  ○隆慶三年題准、恩貢不中如一省發回三名以上、禮部即將提學參奏、降級別用

  【 萬曆三年題准、見後風憲官提督條下】

  凡就教。成化十四年、令歲貢生員願授教職者、雖南監人數、亦送北監坐監一年。本監按季考試能通三場文字、委係家貧親老、許送吏部。考中者方送廷試。取中、選用。不中、仍送回本監肄業

  ○十七年、令歲貢生員願就教職者、禮部嚴加考試。果堪師範、徑送吏部照例覆考除授。考不中者、分送南北二監讀書

  ○嘉靖二十七年奏准、歲貢廷試之後、驗年五十以下、精力未衰、送監卒業。餘查人數多寡、願就教者、准送吏部考除

  ○隆慶三年題准、恩貢考中者、分送兩京國子監讀書、不許告就教職

  凡不願授職。嘉靖十三年、令應貢到京、願告冠帶榮身者、聽。禮部照例行

  ○十八年、詔天下歲貢生員應貢到部、有年老不願仕者、與正七品散官

  凡病故。嘉靖二十七年、令歲貢投文到部、若有病故者、查照見行事例、咨行兵部起關應付還鄉

  科舉

  國初倣古賓興之制。定以子午卯酉年秋八月、各直省皆試士于鄉。中式者、貢於禮部。次年春、禮部奏請會試天下貢士。取中式者、引奏陛見、上親策試之。欽定甲第、賜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初鄉舉各以地方人才多寡為額、多者不過四十人。會試臨期奏請、取中式者亦不過百人。別以人才薦舉他途進者、往往至大官、不盡由科目。其後海內學者日眾、貢額漸增、士就試禮部者至四五千人。所舉視舊額率增數倍。天下英俊之士、非此不得進用、科條禁令、日以益繁矣。今並列于後科舉通例

  凡開科。洪武三年、詔設科取士。以今年八月為始。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京師及各行省鄉試。八月初九日、試初場。又三日、試第二場。又三日、試第三場。初場、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第二場、論一道。第三場、策一道。後十日、復以騎射書算律五事試之。鄉試中式、行省咨中書省判送禮部會試。其中選者、上親策于庭、第其高下。五經義限五百字以上、四書義限三百字以上、論亦如之。策惟務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其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許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

  ○四年、詔各行省連試三年。自後三年一舉、著為定例

  ○十七年定、一三年大比。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四書義主朱子集註。經義、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

  【 後四書五經主大仝】

  十二日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未能者許減二道。俱三百字以上。其中式舉人、出給公據、官為應付廩給腳力、赴禮部印卷會試。就將鄉試文字、咨繳本部照驗。以鄉試之次年、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為三場。舉人不拘額數

  ○一舉人試卷及筆墨硯自備。每場草卷正卷、各紙十二幅。首書姓名年甲籍貫三代本經。

  【 會試殿試並同】

  前期、在內赴應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置簿附寫。于縫上用印鈐記。仍將印卷官姓名、置長條印記、用于卷尾、各還舉人

  ○一試前二日、圖畫東西行席舍間數、編排開寫某行間、係某處舉人某人坐。又于間內貼其姓名出榜曉示

  ○一試之日、黎明、舉人入場。每軍一人看守。禁講問代冒。黃昏納卷。未畢者、給燭三枝。燭盡文不成者、扶出

  ○成化二年定、考試等官、俱于當月初七日入院

  ○十年定監試官、都察院十日以前、選差公正御史。公同提調官、于至公堂編次號圖、提點席舍、審察執役人等、禁約希求考試聲譽。每場進題、考試官先行密封、不許進題官與聞、以致露泄。生員作文全場減場者、監試官各用全減關防印記。至黃昏、全場謄正未畢者給燭。稿不完者扶出

  ○隆慶元年奏准、揭曉之日、提調官即將中式舉人朱墨卷、發出提學道、查驗墨卷字跡、與先前考取科舉原卷、如果出自一手、即令本生于朱墨二卷上親供腳色、提學官用印鈐封。兩京送京府、各省送布政司、差人星馳解部。如試錄先到、而解卷到遲者、將提調官參究治罪。若驗係謄過文卷、而提調官輒為印鈐者、一併參治。其各生赴部、止用文書、不必再錄原卷

  ○萬曆元年奏准、各處鄉試、行令提調官轉行主考官、除初場照舊分經外。其二三場改發別房、各另品題、呈送主考定奪。查果三場俱優者、即置之高選。後場俊異、而初場純疵相半者、酌量收錄。若初場雖善、而後場空疏者、不得一概中式。如有後場雷同作弊者、查將本生從重問擬。其提調主考等官、仍蹈故習者、聽撫按官及禮部查究

  ○四年議准、場中編號、令監試提調官親自掣籤、一面登記號簿、一面楷書卷面、待其入坐、令軍人各驗看字號。如有不同、即時扶出。又委官間出不意、稽查一二。若有通同容隱者、士子即扶出。守號軍人一併究治。謄錄所官、須督責書手真正楷書、如有一字脫誤、及遺落股數者、許對讀所舉送監試提調官究治

  【 會試同】

  凡文字格式。洪武四年、令科舉凡詞理平順者、皆預選列。惟吏胥心術已壞、不許應試

  ○十七年、令文字迴避

  御名

  廟諱。及不許自敘辛苦門地。謄錄官檢點得出、送提調監試官閱過不錄○二十四年定文字格式。一凡出題、或經或史、所問須要含蓄不顯、使答者自詳問意、以觀才識

  ○一凡對策、須參詳題意、明白對答。如問錢糧即言錢糧、如問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務在典實、不許敷衍繁文。遇當寫題處、亦止曰云云、不必重述

  ○一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

  ○又令科舉歲貢、於大誥內出題、或策論判語參試

  ○正統六年、令出題不許摘裂牽綴、及問非所當問。取文務須淳實典雅、不許浮華。違者從風憲官糾劾治罪

  ○成化十三年、令舉人文字。凡遇御名

  廟諱下一字、俱要減寫點畫。考試等官、不許越數多取。出題校文、須依經按傳、文理純正。不許監臨等官干預。小錄不許開寫掌行科舉文字吏典、及謄錄對讀生員姓名

  ○弘治七年、令作文務要純雅通暢、不許用浮華險怪艱澀之辭。答策不許引用繆誤雜書。其陳及時務、須斟酌得宜、便於實用、不許泛為誇大、及偏執私見、有乖醇厚之風。

  御名

  廟諱、及親王名諱、仍依舊制二字不偏諱、不必缺其點畫。違者黜落。文字試題上、不許加奉試字。其正卷務依所出題目次第楷書、不許草書、及先後錯亂。舉人止憑文字高下去取、不得論其地方中式多寡、臨時偏徇進黜、以廢公論。小錄文字、不許提調監試等官代作、及將舉人原文改刻。其考試等官各開職名。不許稱張公李公字樣

  ○十七年、令各處進到小錄有乖違者、禮部與翰林院參奏究問

  ○嘉靖六年奏准、科場文字、務要平實典雅、不許浮華險怪、以壞文體。試錄只依士子本文、稍加潤色

  ○十七年題准、會試校文、務要醇正典雅、明白通暢、合於程式者、方許取中。其有似前駕虛翼偽、鉤棘軋茁之文、必加黜落。仍聽考試官摘出不寫經傳本旨、不循體制、及引用莊列背道不經之言、悖謬尤甚者、將試卷送出、以憑本部指實奏請除名、不許再試

  ○十八年、令今後鄉試進到試錄、禮部詳閱舉奏。如有叛經離道、詭辭邪說、定將監臨考試等官罪黜。取中舉人、辨驗公據得實、革退為民

  ○萬曆元年奏准、試錄序文、必典實簡古、明白正大、俱若成化弘治年間文體。督撫等官、不許妄加稱獎、以蹈浮靡之弊

  ○又奏准、士子經書文字、照先年題准限六百字上下。冗長浮泛者、不得中式

  ○八年奏准、限五百字。過多者不許謄錄○十三年題准、程式文字、就將士子中式試卷、純正典實者、依制刊刻、不許主司代作。其後場果有學問該博、即前場稍未純、亦許甄錄。中間字句不甚妥當者、不妨稍為修飾。但不許增損過多、致掩本文

  凡科場禁例。洪武五年、令舉人不中程式、為有司所黜、多不省已自修、往往摭拾主司細故、謗毀以逞私忿者、罪之

  ○七年奏准、生儒點名進場時、嚴行□檢。入舍後、詳加伺察。如有犯者、照例於舉場前。枷號一月、滿日問罪革為民

  ○十三年奏准、謄錄生宜多增名數、嚴加考選臨期責令所官用心督責。有脫誤差訛者、除查究外、仍將本卷另謄。對讀生查出者、量行給賞。至於分卷謄錄之時、須將前後所收試卷勻散、以防姦弊

  ○十七年、令凡試官、不得將弟男子姪親屬入院、徇私取中。違者指實陳告

  ○成化二年、令舉人不許懷挾、並越舍互錄、及浼託軍匠人等夾帶文字。其軍匠人等、亦不許替帶、及縱容懷挾互錄文字。違者、各治以罪

  ○弘治七年、令應舉生儒人等、不許未熟三場初學之士、及外處人冒濫入試。亦不許重冒古今顯者姓名、有即改正。席舍照依編定字號、並所治本經、相間入坐、毋得攙越錯亂

  ○十三年奏准、應試生儒舉人監生、但有懷挾文字銀兩、並越捨與人換寫文字者、俱問發充吏、三考滿日為民。若係官吏、就發為民。其官旗軍人夫匠人等、受財代替夾帶傳遞、及縱容不舉察者、旗軍調邊衛食糧差操。官罰俸一年。夫匠發口外為民。若冒頂正軍入場看守、屬軍衛者、發邊衛。屬有司者、發附近。俱充軍

  ○十七年奏准、凡科舉入場及開榜之日、如挾私投匿名文書、中傷士子者、在內聽巡城御史五城兵馬司、在外聽按察司、並應捕人役、緝挐到官、依律治罪。見者即便依律燒燬。不許考試官諉以避嫌、妄退文卷。其士子果有作弊實跡、聽明白具告治罪。違者、並聽監試御史糾舉

  ○嘉靖四十四年議准、舉人入場、務要嚴加□檢、放入就舍。如有懷挾、及浼託人夾帶文字入場埋藏抄謄、並越舍與人換寫者、□檢得出、拏送兵馬司究問、枷號一月、發回充吏、滿日為民。不行覺察捉拏者、軍調邊衛、官罰俸一年

  ○隆慶元年奏准、積年棍徒、每遇大比之年、假考官親識、多方設計誆騙、污衊主司。今後如有前項姦徒、照例問擬外。其生儒用賄是實、一體枷號、滿日押發口外為民

  鄉試

  凡鄉試額數。洪武三年定、直隸府州貢額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北平、福建、浙江、江西、湖廣、各四十名。廣西、廣東、各二十五人。若人才多處、或不及者、不拘額數

  ○十七年定、舉人不拘額數、從實充貢

  ○洪熙元年、定取士額數。南京國子監並南直隸、共八十名。北京國子監並北直隸、共五十名。江西、五十名。浙江、福建、各四十五名。湖廣、廣東、各四十名。河南、四川、各三十五名。陜西、山西、山東、各三十名。廣西、二十名。雲南、交阯、各十名

  ○□德四年、令雲南鄉試增五名

  ○七年、令順天府鄉試額取八十名

  ○正統二年、令開科不拘額數

  ○五年、復定取士額。順天府、仍八十名。應天府百名。浙江、福建、皆六十名。江西、六十五名。河南、廣東、皆五十名。湖廣、五十五名。山東、四川、皆四十五名。陜西、山西、皆四十名。廣西、三十名。雲南、二十名

  ○六年、令順天府鄉試增二十名

  ○景泰元年、令開科不拘額數

  ○四年、復定取士額。南北直隸各增三十五名。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廣、山東、各增三十名。廣東、四川、陜西、山西、廣西、各增二十五名。雲南、增十名

  ○成化三年、令雲南鄉試復增十名

  ○十年、令雲南解額復增五名

  ○弘治七年、令雲貴解額共增五名

  ○嘉靖十四年、令貴州另自開科。其解額、雲南四十名。貴州二十五名

  ○十九年、令增湖廣解額五名

  ○二十五年、令增貴州鄉試解額五名

  ○隆慶四年奏准、兩京國子監恩貢生員數多、暫增額各十五名。不為例

  ○萬曆元年、令增雲南解額五名

  凡考試官。洪武十七年定、考試官皆訪明經公正之士、於儒官儒士內選用。官出幣帛、先期敦聘。主文考試二員、文幣各二表裏。同考試官四員、文幣各一表裏。在內應天府請。在外各布政司請

  ○永樂十五年、令北京行部、及應天府鄉試考試官、命翰林院春坊官主考。

  賜宴於本部及本府

  ○正統六年、令考官必求文學老成、行止端莊者。不許將六十歲以上、及致仕養病、與署事舉人、並年少新進、學力未至者舉用

  ○景泰元年、令在京在外鄉試同考試官、五經許用五員、專經考試

  ○三年、令凡科舉、布按二司會同巡按御史公同推保見任教官、年五十以下三十以上、平日精通文學、持身廉謹者、聘充考官

  ○天順三年、令兩京鄉試易詩書三經、各添考官一員

  ○弘治四年、令各處提學官平日巡歷地方、將教官考定等第、以備科舉聘取。若有不堪、即從彼處提學官、於等第內別舉、不許徇私

  ○七年、令考官不許聽囑濫請。各將舉一職名咨呈禮部

  ○十七年、令從公訪舉考試官、不拘職任、務在得人。有不勝任者、罪坐所舉官員

  ○嘉靖六年、令兩京鄉試、除主考照例奏請簡命。禮部仍會吏部、於兩京六科部屬等官內、訪舉每經一員、隨考試官入院、各總校本房。其餘仍用教官。各布政司預呈禮部、亦會舉京官、或進士、每處二員主考。監臨官不許干預內簾職事

  ○又奏准、鄉試除主考官上請會舉。其同考官、巡按御史移文別省請取、止具某經員數、不許明列姓名。聽彼處巡按御史會提學官推舉開送○萬曆四年議准、兩京鄉試、取到同考教官、令該府提調官、察其衰老者、以禮止回。或偶病及不到者、仍查照近科事例、在京於觀政進士、及聽補甲科官員、南京於附近推官知縣內各選補

  ○十三年奏准各省仍用京官主考。凡遇鄉試之年、巡按御史奏請、禮部會同吏部、於在廷諸臣內、訪其學行兼優者、疏名上請每省分遣二員。仍酌量道裡近遠、先期奏差

  凡入場官員。洪武十七年定、一提調官。在內應天府官一員。在外布政司官一員。監試官。在內監察御史二員。在外按察司官二員。供給官。在內應天府官一員。在外府官一員。收掌試卷官一員。彌封官一員。謄錄官一員。書寫、於府州縣生員人吏內選用。對讀官四員。受卷官二員。以上皆選居官清慎者充之。巡綽監門□檢懷挾官四員。在內從都督府委官。在外從守禦官委官

  ○一考試官及簾內簾外官、許各將不識字從人一名、不許縱令出入○一試官入院之後。提調官監試官、封鑰內外門戶、不許私自出入。如送試卷、或供給物料、提調監試官、眼同開門點檢送入、即便封鑰。舉人作文畢、送受卷官收受、類送彌封官撰字號封記、送謄錄所、謄錄畢、送對讀官、對讀畢、送內簾看。提調監試官不得干預○一□檢懷挾官、凡遇每場舉人入院、一一□檢。除印過試卷及筆墨硯外、不得將片紙隻字。□檢得出、即記姓名扶出。仍行本貫、不許再試

  ○一巡綽官、凡遇舉人入院、並須禁約喧鬨。如已入席舍、常川巡綽、不得私相談論。及覺察簾內外、不得洩露事務

  ○一受卷所置立文簿、凡遇舉人投卷、就於簿上附名交納、以憑稽數、毋致遺失

  ○一彌封所、先將試卷密封舉人姓名、用印關防。仍置簿編次三合成字號、照樣於試卷上附書、毋致漏洩

  ○一謄錄所、務依舉人原卷字數語句、謄錄相同。於上附書某人謄錄無差、毋致脫漏添換

  ○一對讀所、一人對紅卷、一人對墨卷、須一字一句用心對同、於後附書某人對讀無差、毋致脫漏

  ○一舉人試卷用墨筆。謄錄對讀受卷皆用紅筆。考試官用青筆。其用墨筆處不許用紅。用紅處不用墨。毋致混同

  ○成化二年定、一巡綽□檢看守官軍、止於在營差撥、曾差者不許再差。若他人冒頂正軍入場者罪之。提調監試官公同往來巡視、不許私自入號。其巡綽官、止於號門外看察。不許入內與舉人交接。違者、聽提調監試官舉問

  ○一試場外、照例五城兵馬率領火夫弓兵、嚴加防守、不得違誤

  ○一每場謄錄紅卷、送入內簾考試。候三場考試已定。方許弔取墨卷於公堂比對字號、毋致疏漏

  ○一謄錄對讀等官、取吏部聽選官、年四十上下、五品、至七品、有行止者、充之

  ○一謄錄對讀所、須真正謄錄、明白對讀。若謄錄字樣差失潦草、及對讀不出者、罪之

  ○六年、令監臨等官、不許侵奪考官職掌。若場中有弊、照例舉問

  ○十年定、一受卷供給巡綽等官入院、監試官□檢鋪陳衣箱等物、不許夾帶文字朱紅墨筆。廚役皂隸人等、審實正身供事、不許久慣之徒、私替出入○一□檢巡綽、取在外都司輪班京操官軍、三場調用。把門人等、時加更換。不許軍人故帶文字、裝誣生員、勒取財物

  ○弘治四年、令各處鄉試、簾內事不許簾外干預。考官務以禮待、不許二司並御史欺淩斥辱。文章純駁、悉聽去取、不得簾外巧立五經官以奪其權。如考官不能勝任、而取士弗當、刊文有差、連舉主坐罪

  凡應試。洪武十七年定、一三年大比、直隸府州縣、試於應天府。外府州縣、試於各布政司

  ○一應試。國子學生府州縣學生員之學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而無錢糧等項黏帶者、皆由有司保舉性資敦厚、文行可稱者、各具年甲籍貫三代本經、縣州申府、府申布政司、鄉試。其學官、及罷閒官吏、倡優之家、隸卒之徒、與居父母之喪者、並不許應試

  ○永樂三年、令北直隸府州縣於順天府鄉試

  ○洪熙元年、令貴州願試者、就試湖廣

  ○宣德二年、令貴州就試雲南

  ○正統九年奏准、各處應試生儒人等、從提學官考送。在京各衙門吏典承差人等、聽本衙門保勘、禮部嚴考通經無犯者送試。仍行原籍勘實、不許扶同詐冒

  ○又令三氏教授司生員、應山東鄉試、本處提學考選

  ○景泰元年、令應試儒士冊內、原無名籍儒士、及贅婿義男、並文武官舍軍校匠餘、悉不許於外郡入試

  ○天順二年、令兩京天文生陰陽人、及官生子弟、許就在京鄉試

  ○八年奏准、依親監生、從提學官考就本處鄉試

  ○成化二十一年、令南京監生人等、從南京都察院考送應天府鄉試

  ○弘治五年奏准、吏部聽選監生、給假在家者、許就本處鄉試。醫士醫生在冊食糧執役者、方許在京應試。其在部未考歲貢、或在監告就教職監生、及不係在任依親官生、並天文生陰陽人、例不許習他業者、皆不許入試

  ○十年、令太醫院各官醫下子孫弟姪、本院冊內有名者、照舊鄉試

  ○正德十年、令兩京武學幼官及軍職子弟、有志科目者、亦許應試、惟不充貢

  ○又奏准、兩京文職衙門、及各布政司、凡有弟男人等、回籍鄉試者、令赴告本州縣取結明白、轉送提學官考試入場。不許徑於仕宦衙門移文起送。其提學官一體遵守、不許阿徇。違者、通查參究

  ○嘉靖六年奏准、歲貢出身教職、歷任三年、教有成效、提學官考試文學優長者、許就見任地方入試

  ○十年題准、直隸德州左等衛儒、學聽山東提學官管轄、就於山東布政司應試。遼東生儒、聽遼東巡按御史考送順天府應試

  ○十六年題准、今後順天府鄉試儒士、務要查審辨驗籍貫明白。其附籍可疑之人、取有同鄉正途出身官印信保結、方許應試

  ○二十二年議准、在京應試監生、備查在監在歷、果無增減月日、託故遲延、及選期未及先到等項情弊、方許收考。其歷滿歲貢援例監生、有志進取者、許赴原籍提學官處、同生儒考選應試

  ○又題准、湖廣清浪鎮遠五開平溪偏橋等衛軍生、改就貴州鄉試

  凡科場應用物料。洪武十七年定、在京及各布政司撘蓋試院房舍、並供用筆墨心紅紙劄飲食之類、皆於官錢支給、咨報戶部

  ○正統九年、令今後各布政司、如遇鄉試畢日、將試院內所用一應物件、照數發去在城府分收貯、令人看守、待下科取用。中間若有損壞者、修整完備送用。免致再科擾民

  ○弘治七年奏准、雲南貴州鄉試進呈錄、稱雲貴鄉試錄。貴州量助錢糧、以備雲南供給

  會試

  凡會試額數。洪武三年、詔禮部會試額取舉人百名

  ○洪熙元年奏准、會試取士、臨期請旨不過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後復以百名為率、南北各退五卷為中卷 【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應天、直隸松江、蘇州、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淮安、揚州十六省府、廣德一州、為南卷。山東、山西、河南、陜西、順天、直隸保定、真定、河間、順德、大名、永平、廣平十二省府、延慶、保安二州、遼東、大寧、萬全三都司、為北卷。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廬州、鳳陽、安慶七省府、徐、滁、和三州、為中卷】

  ○正統五年奏准、增額為百五十人

  ○十三年以後、仍不拘額數

  ○景泰元年、令會試文字合格者、通具中數、臨期奏請定奪

  ○成化二十二年奏准、南北卷復各退二卷為中卷

  ○弘治三年奏准、南北卷仍照舊例、止各退五名為中卷

  【會試中式無定額。大約國初以百名為率。間有增損、多者、如洪武十八年永樂三年俱四百七十二名、永樂十三年三百五十名。少者、如洪武二十四年三十一名。三十年五十二名。成化而後、以三百名為率。多者、如正德九年嘉靖二年三十二年四十四年隆慶二年五年俱四百名。少者、如成化五年八年俱二百五十名。各科三百名之外、或增二十名、或五十名。俱臨時 欽定】

  凡考試官。洪武十八年、令會試主考官二員、并同考官三員、臨期具奏、于翰林院官請用。其餘同考官五員、于在外學官請用

  ○又令考試官員、俱用表裏禮靖

  ○永樂七年、令會試考官

  賜宴於禮部

  ○正統四年奏准、會試考官、翰林春坊專其事。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兼取以充。教官不許

  ○天順元年、令考官不拘員數、務在得人

  ○成化十七年、令會試同考官、書詩經各增一員、共十四員

  ○正德六年、令增會試用同考官共十七員。翰林官十一員、科部各三員。內分易經四房、書經四房、詩經五房、春秋二房、禮記二房、凡入場官員。景泰元年、令會試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於吏部聽選官取用

  ○成化二年、令禮部官一員、提督供給

  ○弘治七年奏准、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官增十六員、謄錄等生員、照例除在京並通州學外、於順天府所屬並鄰近學、選撥已冠能書生員七百名

  ○嘉靖三十二年、令禮部尚書止是領題進呈。有子入試者、不必迴避。侍郎該充知貢舉官入場。有子應試者、許迴避。查照弘治十五年例、命吏部侍郎一員、充知貢舉官、入院供事

  凡應試。洪武十八年、令會試下第舉人、願回讀書、以俟後舉者、聽○三十年、令再試寄監下第舉人中式者、次其等第、除教授教諭訓導。不中者為州吏目

  ○永樂七年、令下第舉人、再試送國子監進學。其優等者、仍賜冠帶、或加俸級。後令發回原學進業

  ○天順八年、令教官由舉人署職、任滿該陞、年四十以下、願會試者、聽○成化二十三年奏准、舉人授教官六年有功蹟者、許會試

  ○弘治十二年、令署職教官、照成化二十三年例、兩科准算六年願會試者、聽。其任滿該陞、如遇會試將近、不拘年歲、亦許會試。若給假、或捏病、久不入選、窺伺會試者、不准

  ○十七年、令教官由舉人九年考滿、不拘署職實授、及功蹟有無、願入試者、聽○嘉靖十年題准、會試除新科舉人、齎執公據外。凡依親等項復班舉人、有不由本布政司倒文到部者、照例送問。各該承行官吏查參。其止齎原給文引者、不拘日期遠近、一切不准入試

  ○萬曆三年題准、兩京各省舉人、有未經入監、及監事未畢告回原籍者、俱限三箇月、起送到部、發監肄業。其原入南監者、仍赴該監依期起文會試。若未經入監、雖有原籍起送公文、不准入場。以後每科會試畢日、凡舉人下第、及中副榜、不願就教者、查照前例、盡數分送兩監肄業。並不許假借告病依親等項名色、告給引回籍

  ○五年題准、各房閱卷、凡士子文字合式者、除正卷外、悉將備卷每房少或五七卷、多則十餘卷、批詳次序、間列數目、一併查對姓名籍貫、付禮部提調司官、以次填入副榜、不必拘定額數

  凡科場應用物入。弘治七年、令各布政司并應天府、量將本處科舉供給餘銀送部、以備會試供給。雲南兩廣免送○嘉靖十七年題准、試院應用物件、并板木紙劄、及登科錄紙劄等項銀一千九百五十兩。供給銀五百兩。筵宴銀三百兩。俱各省科舉用剩銀解用。內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四川、各二百七十兩。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廣東、應天府、各二百兩。雲南、廣西、各一百兩。其刊字刷印等匠工食、俱北直隸各府解用。內真定府二十八兩。保定府二十五兩二錢。大名、永平二府、各二十二兩四錢。順德、廣平二府、各一十九兩六錢。河間府、一十四兩

  殿試

  凡殿試。洪武三年定、殿試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其出身、第一甲第一名、從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正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四年、定恩榮次第。二月十九日、御奉天殿策試貢士。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

  奉天殿欽聽宣

  諭、同除授職名。于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賜宴于中書省。二十三日、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

  ○永樂二年定、前期、禮部奏請讀卷并執事等官、其讀卷、以內閣官、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提調、以禮部尚書、侍郎。監試、以監察御史二員。受卷、彌封、掌卷、俱以翰林院、春坊、司經局、光祿寺、鴻臚寺、尚寶司、六科、及制敕房官。巡綽、以錦衣等衛官。印卷、以禮部儀制司官。供給、以光祿寺、禮部精膳司官。至日、上御奉天殿。親賜策問。 【 儀見策士】 諸舉人對策畢、詣

  東角門納卷、出。受卷官以試卷送彌封官、彌封訖。送掌卷官、轉送東閣讀卷官處、詳定高下。明日讀卷官、俱詣

  文華殿讀卷。

  御筆親定三名次第。

  賜讀卷官宴。 【 儀見策士】 宴畢、仍

  賜鈔。退于東閣拆第二甲三甲試卷。逐旋封送內閣、填寫黃榜。明日讀卷官、俱詣

  華蓋殿。內閣官拆

  上所定三卷、填榜訖。

  上御奉天殿傳制、畢。 【 儀見策士】 張掛黃榜于長安左門外。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明日

  賜狀元及進士宴于禮部。

  命大臣一員待宴。讀卷執事等官皆預。進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 【 花剪綵為之。其上有銅牌、鈒恩榮宴三字。惟狀元所簪花、枝葉皆銀、飾以翠羽、其牌用銀抹金】

  教坊司承應。宴畢。狀元及進士赴鴻臚寺習儀。又明日、賜狀元冠帶朝服一襲。諸進士寶鈔、人五錠。後三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 【 儀見策士】 明日、狀元率諸進士詣國子監、謁

  先師廟、行釋菜禮。禮畢、易冠服。禮部奏請命工部于國子監立石題名

  ○弘治六年奏准、讀卷并放榜等項、遞移次一日

  ○嘉靖五年奏准、受卷彌封官、不許檢看文字、及與掌卷官往來。各卷糊名畢、用關防鈐蓋送掌卷官處、轉送讀卷官。內除

  內閣首一人總看各卷、不必分授。其餘讀卷官、各將所看文字第為三等。先將上等一卷、送內閣公同定擬一甲三名。餘卷從內閣至翰林院、各填一卷。周而復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