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百十五 舆地考一-文献通考
卷三百十五 舆地考一
○总叙
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易》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少皥氏之衰,其後制度无闻。
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统领万国
(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
。北至於幽陵
(幽州)
,南至於交趾
(交州)
,西至於流沙
(在张掖居延县)
,东至於蟠木
(东海中山也)
,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
。
唐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还为九州,如旧制: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详及注并见《封建考》)
。东渐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声教讫於四海。
蔡氏五服说见封建考。
虞舜摄帝位,分为十二州
(雍、荆、豫、梁、冀、幽、并、青、营、徐、兖、扬)
,故《虞书》云"肇十有二州"是也。
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间,递相兼并。
商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
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曰侯畿
(亦曰服)
,又外曰甸畿,又外曰男畿,又外曰采畿,又外曰卫畿,又外曰蛮畿,又外曰夷畿
(要服也)
,又外曰镇畿,又外曰藩畿
(荒服也。详及注并见《封建考》)
。至成王时,亦曰九州,属职方氏
(扬、荆、豫、青、兖、幽、冀、并)
。其後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及平王东迁,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征伐,更相吞灭,不可胜数,而见於《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
(百三十九国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也)
。蛮夷戎狄,不在其数。逮乎下分地里,上配天象,所定躔次,总标十二。及周之末,唯有七国
(秦昭王时,西周尽献其地邑三十六,口三万,受献而归其人。至庄襄王灭东西周国,七城而已)
。
唐氏周九服唐五服异同说见封建考。
秦制,天下为四十郡。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
汉兴,以秦地太大,加置郡国。其後开越攘胡,土字弥广,改雍曰凉,梁曰益,又置徐州,复禹之旧号,置交
(初为交趾,後为交州)
。北有朔方
(初为朔方,後为并州)
,凡为十三州部刺史
(司隶、并、荆、豫、扬、冀、幽、兖、徐、益、青、交、凉)
,而不常理。至哀、平之际,凡新置郡、国六十三,与秦四十,合百三。县、邑千三百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三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此汉之极盛也。
後汉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四百馀所。其後亦为十三州部:司隶治河南
(今河南府)
,豫治谯
(今酇县)
,兖治昌邑
(今鲁郡金乡县)
,徐治郯
(郯音谈。今临淮郡下邳县)
,青治临淄
(今北海郡县)
,凉治陇
(今天水郡陇城县)
,并治晋阳
(今太原府)
,冀治鄗
(许各反。今赵郡高邑县)
,幽治蓟
(今范阳郡)
,扬治历阳
(今郡县)
,益治雒
(今永昌郡)
,荆治汉寿
(今武陵郡武陵县)
,交治广信
(今苍梧郡苍梧县)
。渐复加置郡、国。至於灵、献,凡百有五焉,县、道、侯国千一百八十
(桓帝永兴初,有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二十)
。东乐浪郡,西燉煌郡,南日南郡,北雁门郡,西南永昌郡,四履之盛,亦如前汉。
魏氏据中原,有州十三:司隶、荆、豫、兖、青、徐、凉、秦、冀、幽、并、扬、雍
(扬治寿春,今郡;徐治彭城,今郡;荆治襄阳,今郡;凉治武威,今郡;馀并依前式)
。有郡、国六十八。东自广陵
(文帝黄初六年亲征,幸广陵故城。及旋师,留张辽屯江都。齐王嘉平後属吴,即今郡)
、寿春
(母邱俭、诸葛诞皆镇之)
、合肥
(明帝青龙元年,满宠於合肥西北三十里筑新城,吴军频攻不拔,即今庐江郡。故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是也。")
、沔口
(建安十五年,文聘为江夏太守,镇焉。其後吴军频攻不拔。青龙後属吴,即今濮阳郡)
、西阳
(黄初中,令满宠将守之,今齐安郡)
、襄阳
(建安二十四年,徐晃守之,蜀将关羽攻,不下)
,重兵以备吴
(江、淮之间,徐镇兵处,夏无人居。青龙之中,孙权遣数千家佃於江北,为满宠破也)
;西自陇西
(今郡是)
、南安
(今陇西郡陇西县。齐王嘉平五年,蜀将姜维来伐,攻陇西、南安,皆不克)
、祁山
(明帝太和二年,蜀将诸葛亮攻祁山城,不拔,今同谷郡长道县东十里)
、汉阳
(明帝青龙三年,蜀将诸葛亮来伐,遣兵备於此,即今天水郡)
、陈仓
(建安二十四年,因蜀将破夏侯妙才於汉中,遂令张郃守陈仓。太和二年,诸葛亮以数万人攻陈仓,将军郝昭以千人守二十馀日,不拔,在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攻郿不克,在今县东北十五里故郿城是。并今扶风郡)
,重兵以备蜀。
蜀主全制巴蜀,置益
(治成都,今郡)
、梁
(治汉中,今郡)
二州,有郡二十二,以汉中
(建安末,破魏将夏侯妙才後,遂有汉川,以魏延镇守,後蒋琬、姜维相继镇於此,即今郡地)
、兴势
(後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大将军曹爽攻,不克。今洋州郡兴道县也)
、白帝
(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为重镇。後主建兴十五年,吴将全琮来攻,不克。即今雲安郡)
,并为重镇。
吴主北据江,南尽海,置交
(治龙编,今安南府)
、广
(孙权置,治番禺,今南海郡)
、荆
(治南郡,今江陵郡)
、郢
(治江夏,即今郡)
、扬
(治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
五州,有郡四十有三。以建平
(自孙权黄武初,破蜀先主後得之。孙皓天纪四年,晋军沿流来伐,守将吴彦请增兵,皓不从。今巴东郡)
、西陵
(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北讨魏将于禁等於襄阳,陆逊为宜都守,镇此。黄武初,蜀先主来,逊大破之,後步阐、陆抗并镇焉。即今夷陵郡是也)
、乐乡
(吴孙皓建衡三年,陆抗所筑乐乡城,後朱然修之戍焉。晋王濬攻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以城降。在今江陵郡松滋县东)
、南郡
(自建安末克关羽後,蜀将糜芳来降,遂得之。孙皓凤皇元年,将张咸、任延并守之。晋军平吴,当阳侯杜元凯趋於此。即今江陵郡)
、巴邱
(建安十九年鲁肃、孙皓宝鼎元年万彧并镇守。即今巴陵郡)
、夏口
(建安十三年,孙权征黄祖,克之,後遂置兵镇。孙皓天纪元年,孙慎守之。及晋平吴,将军胡奋趋於此。即今江夏郡是)
、武昌
(孙权甘露元年,城武昌,陆逊、诸葛恪镇守。及晋平吴,将军王戎趋於此。即今江夏郡是)
、皖城
(建安十九年,孙权克之。赤乌四年,诸葛恪屯此。今同安郡。皖音患)
、牛渚圻
(孙皓天纪末,何植镇守。晋平吴,大将王浑趋於此。即今宣城郡当涂县采石也)
、濡须坞
(建安十七年筑,後曹公频来攻,不克。在今历阳县西南百八十里)
,并为重镇。其後得沔口
(孙权嘉禾後,陆逊、诸葛瑾屯守)
、邾城
(赤乌四年,陆逊常以三万兵戍之。今齐安郡东西界,临江与江夏郡武昌相对)
、广陵
(孙亮建兴三年,卫尉冯朝城广陵)
。自三国鼎立,更相侵伐,互有胜负,疆境之守,彼此不常,才得遽失,则不暇存也。今略纪其久经屯镇及要害之地焉
(其守将亦略纪其知名者,馀不可遍举,他亦类此)
。
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分为十九州部:置司州,治洛阳
(今河南府)
;兖治廪邱
(今濮阳郡雷泽县是)
;豫治项
(今淮阳郡项城是)
;冀治房子
(今赵郡是)
;并治晋阳;青治临淄;徐治彭城;荆初治襄阳,後治江陵
(今郡)
;扬初治寿春,後治建业;凉治武威,分三辅为雍,治京兆
(今府)
;分陇山之西为秦,治上傢
(今天水郡县)
,益治成都;分巴、汉之地为梁,治南郑
(今汉中郡县)
;分雲南为宁,治雲南
(今郡)
,幽治涿
(今范阳郡范阳县)
;分辽东为平,治昌黎
(今安东府)
;交治龙编
(今安南府)
;分合浦之北为广,治番禺。又增置郡、国二十有二,凡州百五十有六,县千一百有九,以为冠带之国,尽秦、汉之土。及永嘉南渡,境宇殊狭,九州之地有其二焉。初,元帝命祖逖镇雍邱
(建武初,逖北伐,便屯雍邱。今陈留郡县)
,逖死,北境渐蹙
(大兴四年逖死)
。於是荆、豫
(自淮北,今汝南、汝阴、南阳等郡以北)
、青、兖四州
(今东莱、东牟、高密、北海、淄川、济南等郡地)
及徐州之半
(今彭城、埌琊等郡)
,陷刘曜、石勒,以合肥
(戴若思镇守之)
、淮阴
(刘隗镇守,即今山阳郡县)
、寿阳
(祖约镇守,後又陷於石勒,季龙死後复之,即今寿春郡也)
、泗口
(刘遐镇守,即今临淮郡宿迁县)
、角城
(安帝义熙中置,亦在宿迁县界)
为重镇。成帝时,酇守将退屯襄阳
(咸和初,魏谚屯酇,为刘曜将黄秀所逼而退守襄阳。後亦陷石勒,寻复之。庾翼、朱序皆镇於此,又为苻坚将苻丕所陷,寻复之。即今郡)
。穆帝时,平蜀汉
(永和三年,桓温西讨,擒李势)
,复梁、益之地
(梁川则汉川,益则蜀川是)
。又遣军西入关,至灞上
(十年,桓温讨苻健於今京兆府万年县白鹿原,战败)
。再北伐,一至洛阳永
(和十二年,温讨慕容俊,破其将姚襄於伊水,时襄巳降)
,一至枋头
(废帝太和三年,温又讨慕容暐,败还。今汲郡卫县界。枋音方)
,所得郡县,军旋又失。洎苻坚东平慕容暐
(太和五年)
,西南陷蜀汉,西北克姑臧
(孝武太和五年,张天锡败。今武威郡是)
,则汉水、长淮以北,悉为坚有。及坚败
(太和八年)
,再复梁
(九年,将郭宝平梁州)
、益
(蜀郡太守任权斩苻坚益州刺史李平,益州平)
、青、徐、兖、豫、司之地。其後青、兖陷於慕容德
(安帝隆安三年,德据之,杀幽州刺史辟闾浑,时镇广固,即今北海郡)
,豫、司陷於姚兴
(隆安三年)
,以彭城为北境藩扞
(朱序镇守)
。後益、梁陷於谯纵
(义熙初陷)
。每因刘、石、苻、姚衰乱之际,则进兵屯戍在於汉中、襄阳、彭城,然大抵上明
(今江陵郡松滋县)
、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
(其刺史所治,皆置州兵,虽有不经攻围,互是重镇,他皆类比)
。义熙以後,又复青、兖、司、豫、梁、益之地,而政移於宋矣。
宋武北平广固
(晋安帝义熙六年,平慕容超,得青州之地。广固即今北海)
,西定梁、益
(九年,朱龄石平谯纵)
,又克长安
(十三年亲征,平姚泓)
,尽得河南之地。长安寻为赫连勃勃所陷,至废帝荥阳王景平中,武牢以西,复陷後魏。今大较以孝武大明为正,凡二十有二州。扬治建业,南徐治京口
(今丹阳郡丹徒县)
。徐治彭城南兖治广陵,兖治瑕
(今鲁郡县)
,南豫治历阳,豫治汝南
(今汝南郡汝南县)
,江治浔阳
(今郡县)
,青治临淄
(初治历城,今济南郡县。後治广固;後又移治临淄,即今县是)
,冀治历城,司治义阳
(今郡)
,荆治南郡,郢治江夏
(今郡)
,湘治临湘
(今长沙郡)
,雍治襄阳
(今郡)
,梁治南郑,秦亦治南郑,益治成都
(今蜀郡)
,宁治建宁
(今雲南郡)
,广治南海,交治龙编,越治临鄣
(今合浦郡。自东晋成帝,中原流民多南渡,遂於江、汉、淮之间侨立州郡,以抚其民。中间并省、废置,离合非一,不能详制焉。纪其所治经久者,他皆类此)
。郡凡二百三十有八,县千一百七十有九。初,文帝元嘉中,遣将北伐,水军入河,克魏碻磝、滑台、武牢、洛阳四城
(碻磝即今济阳郡城,滑台今灵昌郡城,武牢今氾水县,洛阳今故洛阳城。碻音口交反。磝音敖)
,其後又失。又分军北伐,西军克弘农、开方二城
(并今弘农郡)
,以东攻滑台不克,而平碻磝,守之,寻皆败退
(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於滑台败归。时柳元景拔弘农、开方,及元谟败,亦弃而归)
。於是後魏主太武总师,经彭城、临江,屯於瓜步
(今广陵郡六合县东)
,退攻盱眙,不拔而旋
(臧质守之,魏师攻围三旬不下。今淮阳郡县)
。明帝时,後魏又南侵淮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西境,悉陷没
(太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引魏军,自是沈文秀东阳城、崔道固历城,并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安都以彭城、常珍奇以悬瓠并降魏。悬瓠,今汝南郡城)
。则长淮为北境,侨徐、兖於淮南
(淮阴立兖州,锺离立徐州)
,立青、冀二州,寄治赣榆
(今东海郡东海县。赣,古淡反)
。其後十年馀而宋亡,然初强盛也,南郑、襄阳、悬瓠
(元嘉二十六年,後魏主太武率兵攻围汝南,太守宪等距四十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
、彭城、历城、东阳
(南废帝景平初,筑夔镇守,後魏攻围数旬不克。即今北海郡治东城)
,皆为宋藩扞。
齐氏淮北之地所以全少,青州治朐山
(今东海郡。朐音衢)
,冀治涡口
(今临淮郡连水县)
,豫治寿春
(豫州自东晋以後,或治淮南,或治淮北,不常其所,今举其要害之地)
,北兖治淮阴,北徐治锺离,又置巴东,治巴
(今雲安郡)
。其馀州郡,悉因宋代,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有五,县千四百七十有四。其後频为後魏所侵,至东昏永元初,沔北诸郡,相继败没
(今南阳郡地)
。又遣军北伐,败於马圈,退屯盆城
(魏马圈城去襄阳三百里,时陈显达攻围四十馀日不拔,魏援师至,败还。在今襄阳郡界)
,又失寿春
(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城反入魏)
。後三年,齐亡
(齐氏七主,凡二十四年,内难繁兴,不遑外略。及东昏暴虐,北境弥蹙也)
。始全盛也,时南郑
(明帝建武二年,後魏大将元英来伐,梁州刺史萧懿守拒,攻围百馀日不下)
、樊城
(今襄阳郡安养县。建武中,後魏主孝文率兵十万,数旬攻围,将曾武拒,不下)
、襄阳、义阳、寿春
(高帝又建镇,谓垣崇祖曰:"兵冲要地,切备魏师。"俄而魏将王肃以师二十万至,败而归)
、淮阳、角城
(明帝初,後魏南侵,以李安仁戍之)
、涟口、朐山为重镇。
梁氏州郡,多沿旧制。天监中,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有五。其後更有析置,大同中,州百有七,郡县亦称於此。自侯景逆乱,建康倾陷,坟籍散逸,不可得而详焉。初,武帝受禅,数年即失汉川及淮西之地
(天监三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本部叛降後魏,自剑阁以北并陷没。又魏将元英破将军马仙琕於义阳,失地)
。其後,诸将频年与魏军交战於淮南、淮北,互有胜负
(自天监四年以後,将张惠绍克魏宿迁城,韦叡克合肥,裴邃克翟邱城,朐山城,寻皆败,唯合肥独存)
。虽得悬瓠,彭城,俄而又失
(天监六年,魏军主白皂生、豫州刺史胡逊以悬瓠,普通六年,徐州刺史元法兴以彭城并内属,无何,悉复於魏)
。又克寿春
(普通七年,将夏侯亶、元植等克之,获魏扬州刺史李宪。自齐东昏永元二年陷後魏,至是凡二十七年,南朝始复)
。大通初,大举北伐,城镇相次克平,直至洛阳,蹔为梁有
(大通元年,魏将尔朱荣害胡太后及少主,魏朝大乱,遣将陈庆之率军送元颢为魏主,入河阳,六句五日,尔朱荣来攻,庆之渡河,守北中府城,数日颢败,庆之亦奔退,所得之地,寻亦失之。中府地,即今河阳北城是)
。其後,又复汉中
(大同中,将兰钦克之。自天监二年失汉川,凡经四十三年却复)
。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有名无实。及景平後,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於西魏
(太清初,侯景以十三州来降,旋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二年,景举兵反,围建康,陷之。及景平後,元帝承圣初,齐将辛术南伐,尽复淮南、江北之地,得传国玺,反於齐。三年,西魏将达奚武陷汉川,尉迟迥陷蜀川,其汉川经九年复失)
。大抵雍州
(今襄州)
、下溠
(音槎)
戍
(汉东郡枣阳县东南)
、夏口、白苟堆
(大同中,东魏静帝遣将尧雄为南境守将,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请备之。"在今汝南郡真阳县)
、硖石城
(今汝阴郡下蔡县)
、合州
(即合肥)
、锺离
(将康绚镇守之)
、淮阴、朐山为重镇
(天监三年,角城戍主柴庆宗以角城;十一年,东莞太守刘晰以朐山,并降入魏)
。
陈氏比於梁代,土宇弥蹙,西不得蜀汉,北失淮肥,以长江为境
(文帝天嘉初,湘川之地为周军所陷;二年,侯瑱克平之。湘川,今澧阳、武陵、长沙、衡阳等郡之地也)
。有州四十有二
(地转狭而州益多,暨後周郡又数倍多於前代,故不可详)
,郡百有九,县四百三十有八。宣帝太建中,频年北伐,诸将累捷,尽复淮南之地
(将吴明彻,於寿春城斩高齐将王琳)
。更经略淮北,大破齐军於吕梁。及旋师,属高齐亡国,又总军北伐,至吕梁,周军来拒,又大破之
(自太建五年北伐,七年破齐军,九年又破周将梁士彦,悉得梁淮北城镇下邳、朐山)
。旋为周军所败,悉虏其众
(时梁士彦守彭城,明彻来攻未下。十年,周将王轨来伐,明彻退师,全军没於清口)
,自是江北之地,尽没於周,又以上江为界
(十二年,周大将司马消难以淮西地来降,又遣将周罗侯攻克新野,寻并失之)
。及隋军来伐,遣将守狼尾滩
(後主祯明三年,戚听守之。今夷陵郡宜都县界)
、荆门
(将仲肃据之,亦宜都界)
、安蜀城
(将顾觉镇之,亦夷陵郡)
、公安
(将陈纪镇之,今江陵郡县)
,巴陵以下,并风靡退散
(信州道大总管、清河公杨素自峡中舟师东下,东方守将相继而破。信州即今雲安郡也)
。隋军自采石
(隋将韩擒虎袭陷之)
、京口
(贺若弼袭陷之)
渡江而平之。
後魏起自北方,至道武,率兵下山东,攻拔慕容宝中山
(今博陵郡唐昌县)
,遂有河北之地,於是迁都平城
(今雲中郡)
。慕容氏丧败,遣将南略地,至於滑台、许昌
(今颍川郡)
、彭城。明元帝太常中,始於滑台、许昌置兵镇守
(道武天兴中,长孙肥等克滑台、许昌,寻不能守,至是始有之)
。太武帝时,又得蒲坂
(今河东郡)
、长安、统万
(始光中,遣军伐赫连昌,克蒲坡及长安,又克统万,後遂灭赫连。统万即赫连所都,今朔方郡是)
。神紝中,宋师来伐碻磝今
(济阳郡城)
、滑台、武牢
(今河南府氾水县是)
,戍将皆不守,寻并复之
(神紝三年,宋将到彦之、王仲德等陷滑台、武牢、洛阳,遣安颉、叔孙建等击败走之)
。太延以後,东平辽东,西平姑臧
(三年,东伐冯氏;五年,西伐沮渠,并灭之)
,於是西至流沙,东接高丽,所未得者,汉中及南阳、悬瓠、彭城、青州之南而巳。其後,帝自南征,遂临瓜步,宋淮北城镇守将,多有败没
(太平真君十一年,因宋将王玄谟来侵,克碻磝城,戍将济州刺史王买德弃城而走,宋师至滑台败,帝乘胜至江上)
。献文天安初,自河之南,长淮之北,皆为魏有
(时因宋晋安王子勋之乱,遣将慕容白曜略地,破宋将沈文秀,毕众敬、薛安都、崔道固、常珍奇,遂有其地)
。孝文迁都洛阳
(太和十九年徙都)
,频岁亲征,皆渡淮、沔
(二十年,屯八公山;三十年,屯新野及樊城)
。宣武初,又得寿春
(景明初,齐将裴叔业以寿春来降,後至明帝孝昌二年,又陷入梁)
;续收汉川,至於剑阁,兼得淮西之地
(正始初,梁将夏侯道迁以汉中降,又元英破梁将马仙琕於义阳,遂有其地)
。庄帝时,梁军洛阳数旬,败走
(永安初,因尔朱荣害胡太后、少帝之乱,梁将陈庆之送元颢为魏主)
。尔後内难相继,不暇外略,三四年後,分为东、西魏矣,皆权臣擅命
(具周、齐事中)
。自永安末年,尔朱世隆称兵入洛,图籍散亡,不可详记。今按旧史云,管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县千三百五十有二
(按魏收史所载州郡,是东魏静帝武定中,其时洛阳以西及关中、梁、益之地,悉属西魏,收犹总而编之)
。自太武以後,渐更强盛,东征西伐,克定中原。属宋明以後及於齐、梁,国土渐蹙,自守不暇,虽时有侵掠,而退不旋踵,故魏之城镇,少被攻围,因利进取,不常所守也。
北齐神武东魏天平末,大举西伐,至蒲津
(静帝天平四年,三道伐西魏,齐神武自总大众至蒲津,窦泰自风陵济河,至潼关,高敖曹入武关,陷上洛,以泰军败没,并旋师。风陵在潼关北岸相对)
。西魏乘胜攻陷陕州
(周文帝率李弼等东征,下陕州,擒刺史李祥伯。即今陕郡)
。神武西至沙苑
(其年冬,大败而归。今冯翊郡界)
。西军又乘胜袭陷洛阳
(西魏将独孤如愿据金墉)
。明帝,西师又至於河阴
(今洛阳县北)
,时拒守河阳城
(潘相乐守北城,即据此。高永乐守南城,即今城。後周文帝亲征,不克)
,西师败归
(大象元年,周文帝亲征,败还。如愿亦弃金墉遁走,神武遂毁其城)
。其後,神武攻围西魏玉壁,不克
(兴元四年,西魏将王思政守之。今绛郡稷山县)
。西师来伐,至於邙山
(武定初,周文帝亲征,神武御之,败。杀周将王雄後)
。神武又围玉壁,不克
(武定四年,西魏将韦孝宽守之)
。文襄遣将围颍川,拔之
(自武定五年冬攻围,至明年六月城陷)
。於是河南自洛阳之西,河北自晋州之西
(今平阳郡)
,悉入西魏。文宣之世,命将略地,南际於江矣
(天保二年,属侯景乱梁,遣辛术南讨,遂得传国玺;又过江得梁夏口。後二国通和,旋师矣)
。武成河清中,筑戍於轵关
(河清二年,遣斛律光筑之。今河南府济源界)
。其年,周军至洛阳,败还
(晋公护统军将杨标等至轵关败走)
。後主武平中,陈军来侵,尽失淮南之地
(武平五年以後,陈将吴明彻频岁来侵,淮南城镇皆不守,诸将累败)
。周师攻拔河阴大城
(周武亲征,有疾,班师)
。幼主崇化末,西师攻拔晋州
(今平阳县)
,因之国灭
(齐都於邺,即今郡县)
。自东、西魏之後,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宇文有关西,高氏据河北,有州九十有七,郡百六十,县三百六十有五
(文宣天宝七年,巳并省州三,郡百五十三,县五百八十九,镇二,戍二十六)
。当齐神武之时,与周文帝抗敌,十三四年间,凡四出师,大举西伐,周师东讨者三焉
(略举齐神武、周文帝统师亲征,诸将攻战则不绝纪)
。自文宣之後,才守境而已。大抵西则姚襄城
(今文城郡西城,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後主武平二年,大将斛律光破周兵於城,遂立镇焉)
、洪洞
(今平阳郡县北故城,控据恶险。崇化末,周师既克晋州,其城王张元静以城降周)
、晋州、武平关
(三关并今绛郡正平县界)
、柏崖
(城侯景所筑,今河清县西)
、轵关、河阳,南则武牢
(陆子章增筑城守)
、洛阳、北荆门
(今陆津县东北故城是)
、孔城防
(今伊关县东南故城是)
、汝南郡
(今临汝郡梁县南)
、鲁城
(今汝南郡鲁山县东北)
,置兵以防周寇
(自洛阳之南,襄城、汝阴、汝南以北,皆齐有)
。及陈师侵轶,数岁齐亡,南境要害,未遑制置也。
周文帝西魏大统中,东魏师至蒲津
(文帝大统二年,齐神武亲征至蒲津,以窦泰死,退军)
。文帝东征,克陕州,兼得宜阳郡、邵郡
(邵郡,今绛郡垣县。宜阳郡,今福昌县)
。东师又至沙苑
(其年冬,齐神武亲征,大败,走)
。後文帝东征,至河阴,先胜後败
(大统四年,杀魏将高敖曹也)
,筑城於玉壁
(大统八年,将王思政筑之,齐神武攻围不克。至十二年,韦孝宽守之,齐神武又攻围六旬,不克)
。文帝又至邙山,先胜後败
(大统九年)
,得梁雍州
(十六年,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虓举州内附)
。废帝初,克平汉中
(梁侯景逆乱,遣达奚武克之)
,又遣军平蜀
(将尉迟迥克之)
。文帝西征至姑臧,後又平江陵
(齐王廓後元初,于谨平之,杀梁元帝)
。自是疆理西有姑臧,西南有全蜀,南至於江矣
(明帝武成二年,将贺若敦克陈湘川之地,三年失之。今澧阳、武陵、长沙、衡阳等地是)
。其河南自洛阳之东之北,河东自平阳之界,属於高齐。至武帝建德中东征,拔齐晋州城,寻又东征,破齐师於晋州城下
(建德五年,攻拔晋州,使梁士彦守之。齐後主来攻,三旬馀不拔。六年,又破齐後主军)
。乘胜平齐。後遣军破陈军於吕梁
(将王轨破陈将吴明彻,悉虏其众也)
,其东南之境,尽於长沙。通计州二百十有一,郡五百八,县千二十有四。当全盛战争之际,则玉壁
(初王思政守,後韦孝宽守,东军攻不拔,遂置勋州)
、邵郡、齐子领
(今王屋县东二十里周、齐分界处)
、通洛防
(故函关城,武帝宝定中改名。在今新安县东)
、黄栌、三城
(今永宁县西北)
、宜阳郡、陕州、土划
(今长水郡西北二十五里)
、三荆
(将独孤信略定北荆州,即今伊阳县。东荆州後改名淮州,今淮安郡。荆州今南阳县)
、三鸦镇
(今汝州鲁山县西南,名平高城)
,置兵以备东军。
隋文帝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
(即今成)
,遂废诸郡,以州治民
(自三代以前为九州,两汉加置十三州。晋、宋之後,析渐多。至於魏、齐、後周,虽割据鼎立,天下分裂,其於州郡,乃倍两汉之地。隋氏以官繁民弊,遂废五百馀郡,而以州治民,名则因循,职事同於郡守,无复刺举之任)
。自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大业初,移洛阳城
(即今之城)
;又征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三年,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本史不分别所领诸郡)
。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百九十,县千二百五十五。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於海,西至且末
(隋氏西境惟得今燉煌郡以东。且,子余反)
,北至五原
(即今九原郡。按,隋氏北境唯至於河)
,隋氏之盛,极於此矣。
唐武德初,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其边镇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领军戎。至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贞观初,并省州县,始於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月淮南道,八曰江西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既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东西九千五百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十八里。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馀里,旋为新罗、韎鞨所侵,失之。又开四镇,即西境拓数千里,于阗、疏勒、龟兹、焉耆诸国矣。景雲二年,又分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统诸州,时议以权重不便,寻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京畿
(治西京城内)
、都畿
(治东都)
、关内
(多以京官遥领)
、河南
(治陈留郡)
、河东
(治河东郡)
、河北
(治魏郡)
、陇右
(治西平郡)
、山南东
(治襄阳郡)
、山南西
(治汉中郡)
、剑南
(治蜀郡)
、淮南
(治广陵郡)
。江南东
(治吴郡)
、江南西
(治豫章郡)
、黔中
(治黔中郡)
、岭南
(治南海郡)
。又於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
(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
。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馀匹。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匹段,军仓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十万
(开元、天宝每岁边用不过二百万)
。其地东至安东都护府,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汉之东境有乐浪郡,西境有燉煌郡。今东极安东府,则汉辽东郡也。其汉之玄菟、乐浪二郡,并在辽东郡之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今西极安西府,其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则汉代戎胡所据,皆未得而详)
。天宝初,又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大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羁縻州郡不在数中。其後范阳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乱,至於唐亡。
梁初,天下别为十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氏所有六十九州以为梁。
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其後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巳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而营、平二州陷於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
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於契丹,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合百九州以为晋。
刘氏之初,秦、凤、阶、成复入於蜀,隐帝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为汉。
郭氏代汉,十州入於刘旻,世宗取秦、凤、阶、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废者三,合一百十八州以为周。宋因之。此中国之大略也。其馀外属者,疆弱相并,不常其得失。至於周末,闽巳先亡,而在者七国。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唐,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自太原以北十州为东汉,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合中国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军不在焉。
宋太祖皇帝受周禅,凡州、府、军、监一百三十九,县六百六十一,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年,荆南高继冲来朝,得州、府三
(江陵府、归峡)
,县一十七,户一十四万二千三百;是年,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监一
(潭、衡、邵、郴、道、永、全、岳、澧、朗、溥、辰、锦、溪、叙、桂阳监)
,县六十六,户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乾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
(益、彭、郿、嘉、邛、蜀、绵、汉、资、简、梓、遂、黎、雅、陵、戎、泸、维、茂、昌、荣、果、阆、渠、合、龙、普、利、兴、文、巴、剑、蓬、壁、夔、忠、万、集、开、渝、涪、黔、施、达、洋、兴元府)
,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开宝四年,平广南,得州六十
(广、韶、潮、循、封、端、英、连、雄、恭、惠、康、恩、春、宠、勤、新、高、潘、雷、罗、辨、桂、贺、昭、梧、蒙、龚、象、富、融、宜、柳、严、思唐、邕、澄、贵、蛮、横、宾、钦、寻、容、牢、白、廉、党、绣、郁林、滕、窦、义、禺、顺、琼、崖、儋、万安、振)
,县二百一十四,户一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军三
(昇、宣、歙、池、洪、润、常、鄂、筠、饶、信、虔、吉、袁、抚、江、汀、建、剑,江阴、雄远、建昌军)
,县一百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八月,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
(唐及五代节镇皆有支郡。国初平湖南,始令潭、朗数郡直属京,长吏得自奏事。乾德元年,以陇州、义州直属京。二年,又以阶、成、乾三州属京。其後,大县屯兵亦有直属京者,兴元府二泉县是也。五年,又析庆州、商州;开宝二年,又析归、峡,四年,又析泽州、通远军,并属京。以邠、宁、原、渭、鄜、坊、延、丹、陕、虢、襄、均、房、复、邓、唐、澶、濮、宋、亳、郓、齐、沧、德、曹、单、青、淄、兖、沂、贝、冀、滑、卫、镇、深、赵、定、祁等十八镇所领郡皆直属京,天下藩镇除羁縻州,无复领支郡矣)
。三年,陈洪进献其地,得州二
(漳、泉)
,县十四,户一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是年,钱俶亦献其所管,得州一十三,军一
(杭、苏、越、湖、衢、婺、台、明、温、秀、处、睦、福、衣锦军)
,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四。四年,平太原,得州十,军一
(并、汾、岚、宪、忻、代、辽、沁、隆、石州,宝兴军)
,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七是年,李继捧来朝,得州四,县八
(夏、银、绥、宥。雍熙元年,复以四州授继捧,自後不领於职方。时天下上闰年图,州、府、军、几於四百。上令以绢百匹合而画之,为天下图)
。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後又增三路。一曰京东路,领府二,州十五,军四,监二。二曰京西路,府一、州十六、军二
(太平兴国三年,分京西转运为二司:孟、滑、卫、陈、颍、许、蔡、汝等州为一路;襄、均、房、复、郢、金、随、安、邓、唐等州信阳军为一路,後复并)
。三曰河北路,府三、州二十三、军十二
(太平兴国初,分河北南路。雍熙中,又分为东、西路,後并焉。雍熙四年,易州陷虏)
。四曰河东路,州二十,军六,监二。五曰陕西路,府三、州二十五、军四、监三
(太平兴国二年,分陕西转运为陕西河北、陕西河南两路,又有陕府西北路,後并焉。咸平五年,灵州清远军皆陷)
。六曰淮南路,州十八、军三、监二
(太平兴国初,分淮南为东、西路,後并)
。七曰江南东路,府一、州七、军二。八曰江南西路,州六、军四
(太平兴国初,分江南东、西路,後并焉。天禧四年,分为两路)
。九曰荆湖南路,州七、监一。十曰荆湖北路,府一、州十、军二。十一曰两浙路,州十四、军一。十二曰福建路,州六、军二
(太平兴国初,为两浙西南路,後改焉)
。十三曰益州路,州十五、军一。十四曰梓州路,州十一、军二。十五曰利州路,府一、州十。十六曰夔州路,州九、军二、监一
(国初平剑南西川,但为西川路。开宝六年,始分陕西路。咸平四年,又分川陕为四路)
。十七曰广南东路,州十六。十八曰广南西路,州二十一、军二。天下凡十八路,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
(凡京府三、次府八、州二百五十二、军四十六、监一十三。乾德元年,令天下防御、团练、刺史州有都督额者并停,仍为上州)
,县一千二百六十二
(旧制,县除赤、次赤、畿、次畿外,三千户已上为望,二千户巳上为紧,一千户已上为上,五百户巳上为中,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建隆元年,令自上县以上,例加千户,一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三岁取诸道户口以升降之)
。地东南皆至於海,西尽巴僰,北际中山,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皇祐五年,以曹、陈、许、郑、滑五州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以总之,至和二年罢。嘉祐四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治平四年,府、州、军、监增置五,县损者五十三。熙宁始务辟国,未及改元,种谔先取绥州,韩绛继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谢景温取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最後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米脂、浮图、安疆等寨。虽尝以河东边界七百里地乞辽人,而当时王安石议曰:"吾将欲取之,宁姑予之。"逮元祐更张,举葭芦等四寨给赐夏人,而分画久弗能定。绍圣遂罢分画,督诸路各乘势攻讨进筑。自三年秋八月讫元符二年冬,凡陕西、河东建州一
(安西)
,军二
(晋宁、绥德)
,关三
(龙平、会宁、金城)
,城九
(安西、平夏、威戎、兴平、定边、威羌、金汤、白豹、会川)
,寨二十六
(平羌、平戎、殄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横山、绥远、宁羌、灵平、高平、西平、新泉、荡羌、通峡、天都、临羌、定戎、龛谷、大和、通泰、宁河、弥川、宁远、神泉、乌龙)
,堡十
(开光、通塞、石门、通会、大和、通泰、宁河、弥川、宁川、三交)
,又取青唐
(鄯)
、邈川
(湟)
、宁塞
(廓)
、龙支
(宗哥)
等城,武节赫然见矣。建中靖国悉还吐蕃故壤,稍舒民力。崇宁亟变前议,专以绍述为事,蔡京始任童贯、王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馀垒。陶节夫、锺傅、邢恕、胡宗回、曾孝序之徒,又相与凿空架虚,驰骛乎元符封域之表。讫於重和,既立靖夏
(泾原)
、制戎
(鄜延)
、制羌
(西宁)
三城,虽夏人浸衰,而吾民力亦弊。西事粗定,北事踵起。盖自崇宁以来,益、梓、夔、黔、广西、荆湖南北迭相视效,斥大土宇,鲜有宁岁,凡所建州、军、关、城、塞、堡,纷然殆不可胜记。最後建燕山、雲中两路,甫阅三岁,而祸变遽作矣。宣和二年,始遣赵良嗣使金,约夹攻契丹,取燕雲旧地。四年五月,童贯帅师与辽人战失利,退保雄州。九月,再举辽,高凤、郭药师以易州、涿州降,乃谋袭燕,辽人御之,师溃於卢沟。金使来议割燕山地。初,朝廷与女真约,但求石晋故地,初不思平、营、滦三州非晋赂,乃刘仁恭以遗契丹,故女真不肯割,盖王黼疏缪如此。至是赵良嗣、马扩见阿骨打於奉圣州,金以今岁出兵失期为言,且曰:"今更不论元约,特与燕京六州、二十四县。"六州,谓蓟、景、檀、顺、涿、易也。良嗣谓"元约山前、山後十七州。"十七州者,幽、涿、檀、蓟、顺、营、平、滦、蔚、朔、雲、应、新、妫、儒、武、寰也。良嗣与辨论数四,卒不从。十二月,金人入燕。五年春,金使来。遣赵良嗣报聘,并求三州之地。阿骨打曰:"平、滦等州必欲取,并燕京不与汝家矣。燕京用我兵力攻下,其租赋当归我。"乃议以银绢充之而再求平、滦,阿骨打曰:"平、滦欲作边镇,不可得也。"四月,金人来归燕京;六月,且索米二十万石,王黼遂许以辽人旧岁币四十万之数外,每岁更添燕山等六州代税钱一百万缗。我又索平、营二州,则曰:"海上元约,只及石晋之地。"又索雲中一路,则曰:"雲中久为我有,中国安得有之!"中国亦无如之何,姑欲得燕山,且掩挫败之醜,以塞中外之议。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关,景州东北乃松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榆关之东乃金人之来路,凡此数关盖天所以限蕃汉也。一夫守之,可以当百,朝廷之制地若得诸关,则燕山之境可保矣。然关内之地平、滦营三州,自後唐为契丹阿保机陷之。後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至石晋之初,阿保机子邪律德光又得燕山檀、顺、景、蓟、涿、易诸郡,建燕山为燕京,以辖六郡,号为燕京路,而与平州自成两路。始,朝廷自海上议割地,但云燕、雲两路而巳。盖初谓燕山之路,尽得关内之地,殊不知关内之地,平州与燕山异路也。由是破辽之後,金人复得平州路,金人既据平州,则关内之地,蕃汉杂处,故斡离不至自平州入寇,此当时议割燕雲不明地理之误也。及童贯、蔡攸入燕,燕之金帛、子女、职官、民户,为金人席卷而东,朝廷捐岁币数百万,所得空城而已。粘罕犹欲止割涿、易,阿骨打曰:"海上之盟,不可忘也。我死,汝则为之。"五月,辽张〈榖,中“禾改王”〉据平州来降。十一月,金人陷平州。初,金人纳夏羌之请,割拓跋故地雲中二千里遗之,止以朔、武二州归我。至是,夏人举兵侵朔、武地界,谭稹御之不退。又金人以朝廷纳张〈榖,中“禾改王”〉,出怨言;又以借粮许而不时给,乃以兵攻应、蔚,逐守臣;又陷飞狐、灵邱两县。七年十二月,遂大举入寇。靖康元年正月,犯京师,遣使来欲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之地,乃退师。冬,再入寇,京师失守。二年春,两宫北狩。五月,高宗即位於南京,改元建炎。黄潜善等复主和议,用靖康誓书,画河为界,乃令刑部不得謄登极赦文下河东、北两路。十月,上幸扬州,虏分三道入寇,攻陷山东、陕西、河南。五年春入寇,陷淮、泗、扬、楚等州,上如杭州。三年,虏分河间、真定二府为河北东、西两路,平阳、太原二府为河东南、北两路。冬,分道寇江,陷杭、越等州,上自明州航海。五月虏退。十月,张浚及虏战於富平不利,虏以刘豫僭位於大名府,伪号齐,以旧河为界。绍兴元年,张浚退屯阆州,尽失陕西地,但馀阶、成、泯、凤、洮五郡及凤翔府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而巳。七年,虏废刘豫。九年,归我陕西、河南故地。十年,虏分四道入寇,刘琦败之於顺昌。是秋,岳飞兵至朱仙镇,距东京四十五里。诏班师,於是颍昌怀宁、郑蔡诸州皆复陷虏。十二年,再定和议,割唐、邓二州归虏,以淮中流为界;又割商州、秦州之半,存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馀地,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内得兴赵原,为控扼之所。十四年,郑刚中请以利州路分东、西,以兴元府、利阆泽巴剑、大安军七郡为东路,治兴元;兴、阶、成、西和、文、龙、凤七州为西路,治兴州。三十一年,虏亮逾盟入寇,既而亮为其下所杀。三十二年,吴璘复大散关,兴州路得秦、陇、环、原、熙、河、兰、会、洮州,积石、镇戎、德顺军凡十二郡;金州路得商、虢、陕、华凡四郡,独虏以重兵拒凤翔,故大散关之兵未得进;淮、襄诸军复得海、泗、唐、邓、陈、蔡、许、汝、嵩、寿等十州。继而旋失之,但得海、泗、唐、邓四州而巳。是岁,帝内禅,孝宗即位,诏吴璘罢德顺军屯戍,并於秦州以里安泊,璘弃军而退。隆兴二年,和议成,割所复海、泗、唐、邓四州及商、秦等地归於虏,疆界悉如绍兴之旧。开禧韩侂胄启衅开边,致虏师渡淮,侵破诸郡,吴曦遂据西蜀以叛。韩、吴既诛,和好如旧,侵疆俱复。嘉定而後,金人被兵中原,扰乱山东、河北,间有据土地内附者,然旋得旋失,故不复纪录云。
九州之区域,在昔颛顼及於陶唐,分而为九,其制最大
(颛帝制九州,尧时洪水绝,使禹治水,还为九州。舜分为十二州,夏、商并为九州。按周之本制,起於颛顼,辨其疆界,始於《禹贡》,今分别地理,故以为首)
。雍州西据黑水,东距西河
(黑水今张掖郡,西河则龙门之河。今京兆、华阴、冯翊、扶风、汧阳、新平、安定、彭原、安化、平凉、灵武、五原、宁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九原、榆林、安北、天水、陇西、金城、会宁、安乡、临洮、和政、宁塞、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晋昌、燉煌等郡地)
。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荆山在今襄阳郡南,其北境至於河。今河南府、陕郡之南境、弘农、临汝、荥阳、陈留、睢阳、济阴、谯郡、颍川、淮阳、汝阴、汝南、淮安、襄阳、武当、汉东等郡地)
。冀州唐虞之都,以馀州所至,则是其境
(西境雍州,南境豫州,东境兖州,皆以河为界。河自今文城、绛郡西龙门南流至华阴,东过今汲郡黎阳县东大峡山,又东入於海。今河内、汲郡、邺都、广平、钜鹿、信都、赵郡、常山、博陵、河间、文安、饶阳、上谷、范阳、顺义、归化、归德、妫川、渔阳、密雲、北平、柳城、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高平、上党、乐平、阳城、太宁、文城、西河、太原、昌化、楼烦、雁门、定襄、安边、马邑、雲中、单于等郡地)
。兖州旧为济、河之间
(孔安国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青州东北据海,西距岱
(岱,泰山也,在今鲁郡界。自泰山之东至於海。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高密、安东等郡即其地)
。徐州东据海,北至岱,南及淮
(自泰山之南,淮之北,海之西也。今彭城、临淮、鲁郡、东海、琅琊等郡地是)
。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
(华山之南,今华阴之西南。黑水出张掖郡,南流入海。即巴蜀之地皆是也。今上洛、汉中、洋川、安康、房陵、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泸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阆中、南充、安岳、盛山、雲安、犍为、阳安、仁寿、通义、和义、资阳、南溪、河池、武都、同谷、顺政、怀道、同昌、阴平、油江、交川、合川、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宁、蜀郡、德阳、濛阳、唐安、临邛、庐山、通化、越嶲、雲南、洪源等郡地)
。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
(北自淮之南,东南拒於海,闽中以北地。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馀杭、新定、新安、会稽、馀姚、临海、缙雲、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之东境,豫章、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潮阳郡地。自晋以来,历代史皆云,五岭之南至於海,并是《禹贡》扬州之地。按:《禹贡》物产贡道,《职方》山薮川浸,皆不及五岭之外。又按: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扬,斯不然矣,此则近史之误也。则岭南之地,非九州境)
。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荆山在今襄阳郡界,南至今衡阳郡桂岭之北,皆是也。今江陵、夷陵、巴东、景陵、富永、安陆、齐安、汉阳、江夏、义阳、浔阳之西境、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涪川、庐溪、庐阳、灵溪、潭阳、清江、播川、义泉、夜郎、龙溪、溱溪等郡地)
。其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非九州封域之内也。今辨《禹贡》九州并南越之地,历代郡国,析於其中。其有本非州之区域,则以邻接附入云尔
(如冀州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梁州临翼、归诚、静川、恭化、维川、蓬山、雲山)
。
夹漈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後之为史者,主於州县,故州县移易,而其书遂废矣。
按:禹九州之後,虞分为十二州,周《职方》之九州,又与禹异。两汉为十三州,置刺史以统郡,历代因之。其後置郡益多,而土宇益狭,且所隶之州,隋与晋异,晋与汉殊,於是禹迹之九州,益不可复考矣。是以断代为书,不可联属,夹漈所谓州县移易,其书遂废者是也。独杜氏《通典》,以历代郡国析於禹九州之中,条理明备,今从之。然杜书州郡,皆唐天宝以前。唐之中世以迄於宋,沿革多矣,故今所叙州郡,则皆以《宋史》为据,推而上之,以考历代之沿革。至冀之幽、朔,雍之银、夏,南粤之交趾,元未尝入宋职方,而史所不载者,则追考前代之史,以备其阙。而於每州总论之下,复各为一图。先以春秋时诸国之可考者,分入九州,次则及秦、汉、晋、隋、唐、宋所分郡县,考其地理,悉以附禹九州之下。而汉以来,各州刺史、州牧所领之郡,其不合禹九州者,悉改而正之
(如鲁郡,在禹迹为徐州,而汉则属豫州所领;陈留郡,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属兖州所领之类,今悉改从禹迹)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杭辛斋
宋·刘仲甫
明·杨慎
钱穆
(东晋)僧肇
(漢)仲長統
唐·独孤滔
(清)了缘子
唐·李绛
唐·道宣
唐·徐坚
明·朱有燉
元·俞宗本
清·许容
清·冯泌
唐·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