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唐會要卷九下-唐會要
唐會要卷九下
原闕 今照四庫全書本增補
雜郊議下
齋戒。 前祀七日。皇帝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其二日於太極殿。一日於行宮。前致齋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西序及室內。俱北向。尚舍直長張帷於前楹下。致齋之日。質明。諸衛所部屯門列仗。晝漏上水各一刻。侍中版奏。請申嚴。諸衛之屬。各督其隊。入陳於殿庭。如常儀。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蔥褶陪位。如式。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諸侍臣並結珮。
凡齋者則結珮。
俱詣閤奉迎。上水二刻。侍中版奏。外辦。水三刻。皇帝服袞冕。
上辛服通天冠絳紗袍。
結珮。乘輿出自西房。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即御坐。東向坐。侍臣夾侍如常。一刻頃。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就齋室。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各還本司。直衛者如常。通事舍人分引陪位者以次出。凡應祀之官。散齋四日。致齋三日。
散齋皆於正寢。致齋三日於本司。一日於祀所。其無本司者。皆於祀所焉。
近侍之官應從升者。及從祀群官。諸方客使。各於本司館清齋一宿。
無本司。各於家正寢。
諸祀官致齋日。給酒食。及明衣布。各習禮于齋所。
攝事無皇帝齋儀。上辛雩祀同。
光祿卿監取明水火。
太官令取水於陰鑑。取火於陽燧。火以供爨。水以實鑑焉。
前祀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堯皇帝廟。如常儀。
告以配雩祀。侑神作主。孟夏。太宗文武皇帝廟。
前祀一日。諸衛令其屬未後一刻。各以器服守壝。與太樂工人俱清齋一宿焉。
凡大祀。齋官皆前七日集尚書省。太尉誓曰。某月日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其誓各隨祭享祀事有之。
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凡散齋理事如舊。夜宿止於家正寢。惟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預穢惡。致齋惟祀事得行。其餘悉斷。
凡大祀官散齋四日。中祀三日。小祀二日。致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小祀一日。其致齋日。三公於都省安置。所司鋪設。其餘官。皇城內有本司者於本司。無者。於太常社郊太廟齋坊安置。皆日未出前到齋所。至祀前一日。各從齋明晝漏上三刻。向祀所。仍令平明候請。所行路道次。不得見諸凶穢衰絰。過訖任行。其哭泣之聲。聞於祭所者。權斷。訖事。非應散齋者。惟清齋一宿。於本司及祀所。凡大祀中祀接神齋官。祀前一日。皆沐浴。九品以上皆官給明衣。齋。即升壇行事。亦權給潔服。應齋官所習禮。將時闕者。通攝行事。致齋之日。先不食公糧。及無本司者。大官准品給食。祈告一日。清齋者設食亦如之。凡散齋有大功已上喪。齋有周已上喪。並聽赴。即居緦麻已上喪者。不得行宗廟之祭。其在齋坊。病者聽還。死於齋所。同房不得行事也。
陳設。 前祀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
攝事守官。設祀官。公卿以下等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焉。
尚舍奉御座。衛尉設文武侍臣次。
上辛雩祀。守官設文武侍臣次焉。
於大次之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相向。
上辛雩祀於大次之後。俱南向。
設諸祀官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從祀文官九品以上。於祀官之東。東方南方朝集使。於文官之東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東。俱重行。每等異位。北向西上。介公酅公於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於介酅公之西。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西。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西。俱重行。每等異位。北向東上。
其褒聖侯若在朝。位於文官三品之上。攝事無大次褒聖等儀。上辛雩祀同。
設陳饌幔於內壝東門西門之外道北。南向。北門之外道東。西向。
壇上及東方南方午陛之東。饌陳於東門外西方。及南方午陛之西。饌陳於西門外。北方之饌陳於北門外。上辛雩祀。但有壝東方之外饌焉。
前祀二日。大樂令設宮懸之樂於壇南內壝之外。東方西方。磬簴起北。鐘虡次之。南方北方。磬簴起西。鐘簴次之。設十二鎛鐘於編懸之間。各依辰位。樹雷鼓於北懸之內道之左右。植建鼓於四隅。置柷敔於懸內。
柷在左。敔在右。
設歌鐘歌磬於壇上近南北向。磬簴在西。鐘簴在東。其匏竹者立於壇下。重行北向。相對為首。
凡懸皆展而編之。
諸工人各位於懸後。東方西方。以北為上。南方北方。以西為上。右校掃除壇之內外。郊社令積柴於燎壇。
其壇於神壇之壬丙地。內壝之外。
方一丈。高丈二尺。開上南出戶。方六尺。前祀一日。奉禮設御位於壇之北。南向。設祀官公卿位於內壇東門之外。
上辛雩祀則東門內。攝事亦然。
道南。分獻之官於公卿之南。
上辛雩祀無分獻位。以下皆然。
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設御史位於壇下。一位於東南。西向。一位於西南。東向。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又設奉禮贊者位於燎壇東北。西向。皆北上。設協律郎位於壇上南陛之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北懸之間。當壇北向。設從祀文官九品以上位於執事之南。東方南方朝集使於文官之南。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西面北上。介公酅公位於中壝
上辛雩祀內壝。
西門之內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位於介公酅公之南。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南。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北上。
其褒聖侯。於文武三品之下。諸州使人。各分位於朝集使之後。攝事無褒聖已上至從祀位。
又設祀官及從祀群官等門外位於東西壝門之外。如設次之式。設牲牓於東壝之外。當門西向。蒼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黃牲一。白牲一。元牲一。
雩祀五方色牲各二。
又赤牲一。白牲一。
上辛雩祀。無日月牲。
在南。皆少退。以北為上。又設廩犧令位於牲西南。祝史陪其後。俱北向。設諸大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陪其後。俱西向。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設酒尊之位。上帝太尊二。犧尊二。山罍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尊二。壼尊二。山罍四。在壇下南陛之東北向。俱西上。設配帝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壇上。於上帝酒尊之東北向。西上。五帝日月各太尊二。在第一等。
上辛則五帝各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罍二。在第一等。神座之左。而右向。無日月以下諸座。攝事亦然也。
內官每陛間各象尊二。在二等。中官每陛間各壼尊二。在第三等。外官每道間各概尊二。在壇下。眾星每道間各散尊二。於內壝之外凡尊各設於神座之左。而右向。
尊皆加勺羃。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雩祀日月以下無。其五帝太尊犧尊各二。罍二。在第一等。五人帝犧尊各二。在二等。五官象尊各二。在壇下。
設御洗於午陛東南。亞獻終獻同洗。於卯陛之南。俱北向。
攝儀但設洗午陛東南北面。雩祀設亞獻之洗於御東南。五官洗於尊北。
設分獻罍洗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篚實以巾爵。
篚羃各於其方陛道之左。俱內向執尊罍篚羃者。各於尊罍篚羃之後。設玉幣之篚於壇上下尊坫之所。祀前一日晡後。
上辛雩祀。皆祀日未明五刻焉。
太史令郊社令。各常服。帥其屬升。設昊天上帝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設高祖神堯皇帝神座。
雩祀則設太宗文武聖皇帝神座焉。
於東方。西向。席以莞。設五方帝日月神座於壇第一等。青帝於東陛之北。赤帝於南陛之東。黃帝於南陛之西。白帝於西陛之南。黑帝於北陛之西。
雩祀又設五人帝座於第二等。如五方之陛位。又設五官座於壇下東南。西向北上。無日月以下諸星位。
大明於東陛之南。
上辛並無大明以下位矣。
夜明於西陛之北。席皆以藳秸。又設五星十二辰。河漢及內官五十五座。於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間。各依方面。凡座皆內向。其內官有北辰座於東陛之北。曜魄寶於北陛之西。北斗於南陛之東。天一太一。在北斗之東。五帝內座。於曜魄寶之東。並差在行位前。又設二十八宿及中官百五十九座。于第三等。其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座。大角。攝提。太微。太子。明堂。軒轅。三台。五車諸王。月星。織女。建星。天紀等十七座。並差在行位前。又設外官百有五座於內壝之內。又設眾星三百六十座於內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間。席皆以莞。設神位各於座首。所司陳異寶及嘉瑞等於樂懸之北。東西廂。
昊天上帝及配帝五星日月之座。設訖卻收。至祀日未明五刻。郊社令太史各服其服。升壇重設之。其內官中官外官眾星等諸座。一設定不收也。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二刻。去壇二百步所。
享明堂則於明堂所。廟享則於廟所。皆二百步所焉。
諸衛之屬。禁斷行人。
廟享則太廟令整拂神幄焉。
晡後二刻。郊社令丞帥府史三人。諸儀二人。
廟享則太廟令帥府史也。
及齋郎。以尊坫篚羃入設於位。
廟享則籩豆簋鉶皆設位。加以巾。蓋諸器物皆濯而陳之。升壇者各由其陛。升廟堂者自東陛焉。
晡後三刻。謁者贊引。各引祀官公卿以下。俱就東壝門外位。
廟享則無壝外公卿位焉。
諸太祝與廩犧令以牲就牓位。謁者引司空。
諸儀並引太常卿也。
贊引御史入。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出。還本位。初。司空將升。又謁者引太常卿。贊引引御史。入詣壇東陛。升視滌濯。
於視濯。執尊者皆舉羃告潔。廟享升東階。
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廩犧令少前曰。請省牲。退復位。太常卿省牲。廩犧令又前舉手曰。腯。還本位。諸太祝各腯牲一匝。西向舉手曰。充。俱還本位。諸太祝與廩犧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濯溉。謁者贊引。各引祝官御史。
廟享但引御史。
省視饌具。俱還齋所。
廟享則進饌者。入徹籩豆。簋簠。鉶。〈登瓦〉。以出而已矣。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於饌所。遂烹牲。
廟享毛血。每座共實一豆。祝史洗肝於鬱鬯。又取膟膋。每座各實一豆。俱置饌所。膟膋。腸間脂也。
鑾駕出宮。
上辛雩祀並同。
前出宮三日。本司宣攝內外供其職。尚舍設行宮於壇東南向。隨地之宜。守宮設從祀官五品以上次於承天門外。東西朝堂如常儀。前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殿庭。如常儀。
駕出。懸而不作。
其日晝漏上水五刻。鑾駕發引。前七刻。搥一鼓為一嚴。
三嚴時節。前一日侍中奏裁也。
侍中奏。開宮殿門及城門。未明五刻。搥二鼓為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奉禮郎設從祀群官五品以上位。文官於東朝堂之前。西向。武官於西朝堂之前。東向。俱重行北上。從祀群官五品以上。依時刻俱集朝堂次。各服其服。
其六品以下。及介公。酅公。褒聖侯。朝集使。諸方客使等。並駕出之日。便赴於祀所。
所司陳大駕鹵簿於朝堂。發前一刻。搥三鼓為三嚴。諸衛之屬。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於殿庭。通事舍人引從祀群官。各就朝堂前衛。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侍中中書令以下。俱詣西階奉迎。
侍中負寶如式。
乘黃令進玉輅於太極殿西階之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黃門侍郎一人。在侍臣之前。贊者二人。在黃門之前。侍中版奏。外辦。太僕卿攝衣而升。正立執轡。皇帝服袞冕。
上辛服通天冠絳紗袍也。
乘輿以出。降自西階。稱警蹕如常。千牛將軍執轡。皇帝升輅。太僕卿授綏。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如常。黃門侍郎進。當鑾駕前跪奏。稱黃門侍郎臣某言。請鑾駕進發。俛伏。興。退復位。
凡黃門侍郎奏請。皆進鑾駕前跪奏。稱某官臣某言。訖。俛伏。
鑾駕動。又稱警蹕。黃門侍郎與贊者夾引以出。千牛將軍夾輅而趨。駕出承天門。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上馬。贊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在黃麾內。符寶郎奉六寶。與殿中監後部從。在黃鉞內。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於輅前。贊者在供奉官人內。侍臣上馬畢。黃門侍郎奏稱。請敕車右升。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黃門侍郎退復位。千牛將軍升。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進發。退復位。鑾駕動。稱警蹕。鼓傳音如常。不鳴鼓吹。不得諠譁。其從祀之官。在元武隊後。如常儀。駕將至。諸祀官俱朝服結珮。謁者引立於次前。重行。北向西上。駕至行宮南門外。迴輅南向。將軍降立於輅右。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乘輿入行宮。繖扇華蓋。侍衛警蹕。如常儀。宿衛如式。謁者贊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群官。集行宮朝堂。文左武右。舍人承旨。敕群官等各還次。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諸祀官及從祀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率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其太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壺尊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清酒。配帝著尊為上。實以汎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山罍為下。實以清酒。五帝日月俱以太尊。實以汎齊。其內官之象尊。實以醍齊。中官之壺尊。實以沈齊。外官之概尊。實以清酒。眾星之散尊。實以旨酒。齊皆加明水。酒皆加元酒。各實於上尊。玉。上帝以蒼璧。青帝以青珪。赤帝以赤璋。白帝以白琥。黑帝以元璜。黃帝以黃琮。日月以珪。昊天上帝及配帝之幣以蒼幣。日月內官以下。各從方色。各長丈八尺。上辛則五方五帝各太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其用玉。昊天上帝以四珪有邸。餘同。無日月以下尊。雩祀同圜丘。又有五人帝之幣。亦放其方也。
太祝以玉幣置於篚。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等。各設於饌幔內。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博士諸太祝。及令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入自東壝門。當壇南。重行。北上。
凡引導者每曲一逡巡也。
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
凡奉禮有詞。皆贊者承傳。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諸太祝詣壇東陛。御史一人。太祝二人升。行掃除於上及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升。行掃除於下。
上辛雩祀。贊引引御史諸太祝掃除於上。令史祝史埽除於下。
訖。各引就位。未明一刻。謁者贊引。各引祝官。及從祀群官客使等。俱就門外位。
攝儀無從祀群官客使。上辛雩祀同。
大樂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內。武舞於懸南道西。
其升壇者。皆脫履於下。降納如常焉。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司空再拜。訖。謁者引司空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復位。謁者贊者各引祀官。及從祀群官客使等。次入就位。初明三刻。諸衛列大駕。仗衛陳設如式。侍中版奏。請中嚴。乘黃令進玉輅於行宮南門外。迴輅南向。
若行宮去壇稍遠。嚴警如式焉。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乘輿以出。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
侍中負寶陪從如式。
皇帝升輅如初。黃門侍郎奏。請鑾駕進發。還侍立。鑾駕動。稱警蹕如常。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若行宮去壇稍遠。奏升輅如式。
駕至大次門外。迴輅南向。
若將軍升輅。即降立於輅右焉。
侍中進。當鑾駕前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俛伏。興。還侍立。皇帝降輅。乘輿之大次。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郊社令以祝版進。御署訖。近臣奉出。郊社令各受奠於坫。皇帝停大次半刻頃。通事舍人各引從祀文武群臣。介公酅公。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門外。當門北向。侍中版奏。外辦。質明。皇帝改服大裘而冕。
上辛雩祀蓋服袞冕。
出次。華蓋侍衛如常儀。
侍中負寶陪從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焉。
至中壝門外。
上辛雩祀內壝。
殿中監進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鎮圭授殿中監。殿中監受進。皇帝搢大珪。執鎮圭。華蓋仗衛停於門外。禮部尚書與近侍者陪從如常儀。
大圭如搢不便。請立定近侍承奉焉。
皇帝至版位。西向立。
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
攝事無未明三刻下至此再拜儀。上辛雩祀同。
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攝則謁者進太尉之左。自上辛雩祀同焉。
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協律郎跪。俛伏。舉麾。
凡取物者皆跪。俛伏而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俛伏而後興。他放此。
鼓柷奏元
國諱改焉。
和之樂。乃以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作文舞之舞樂。樂舞六成。
圜鍾三奏。黃鍾。太簇。姑洗。各一奏也。
偃麾。戛敔。樂止。
凡樂皆協律郎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戛敔而後止焉。
太常卿前奏稱。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
攝事無太常卿至皇帝拜。上辛雩祀同也。
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正座配座太祝。跪取玉幣于篚。各立于尊所。諸太祝俱取玉及幣。亦各立于尊所。太常卿引皇帝。太和之樂作。
皇帝每行。皆作太和之樂。攝則謁者引太尉。已下皆謁者引太尉。太和樂上辛雩祀同。
皇帝詣壇。升自南陛。侍中中書令以下。及左右侍衛量人從升。
以下皆如之。
皇帝升壇。北向立。
攝則太尉升南陛。北向立。
樂止。正座太祝加玉于幣。以授侍中。侍中奉玉幣。東向進。皇帝搢鎮珪。受玉幣。
凡受物皆搢鎮珪。跪奠訖。執珪。俛伏興。太尉則搢笏。
登歌作肅和之樂。以大呂之均。太常卿引皇帝進。北向跪奠於昊天上帝神座。俛伏。興。太常卿引皇帝立於西方。東向。配座太祝以幣授侍中。侍中奉幣北向進。
攝則太祝授太尉。太尉奉玉幣進奠。
皇帝受幣。太常卿引進高祖神堯皇帝神座。
雩祀則太宗座。
俛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再拜。訖。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南陛。還版位西向立。樂止。
攝則太尉行。還立無樂也。
初。皇帝將奠配帝之幣。謁者七人。各分引獻官奉玉幣俱進。跪奠於第一等神座。
上辛則謁者五人。各分引獻官奉玉幣。奠五方帝座。攝事同。雩祀。五人帝。五官。相次而畢。
餘星座之幣。謁者贊引。各引獻官進奠於首座。餘皆祝史齋郎助奠。訖。引還復位。
攝則太尉奠配座。諸太祝及諸獻官。各奉玉幣進於神座訖。還尊所。上辛無星以下座也。
初。眾官拜訖。祝史各奉毛血之豆。立於門外。登歌止。祝史奉毛血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於壇上。俱進奠於神座。諸太祝與祝史退。立於尊所。
進熟。 皇帝既升。
攝則太尉升。上辛雩祀同。
奠玉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壝門外。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初。皇帝既至位。樂止。太官令引饌入。
攝事則於太祝奠毛血。其太官引饌入。上辛雩祀同。
俎初入門。奏雍和之樂。以黃鍾之均。
自後接神之樂。皆奏黃鍾。
饌各至其陛。樂止。祝史俱進徹毛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
上帝之饌。升自午陛。配帝之饌。升自卯陛。青帝之饌。升自寅陛。赤帝之饌。升自巳陛。黃帝之饌。升自未陛。白帝之饌。升自酉陛。黑帝之饌。升自子陛。大明之饌。升自辰陛。夜明之饌。升自戌陛。其內官中官諸饌。各隨便而升。上辛無大明以下饌。攝事同。雩祀。五人帝饌。各由其陛升。
諸太祝迎引於壇上。各設於神座前。
籩豆蓋羃。先徹乃升。簠簋既奠。卻其蓋於下也。
設訖。謁者引司徒。太官令帥進饌者。俱降自東陛以出。司徒復位。諸太祝各還尊所。又進設外官眾星之饌。相次而畢。
上辛無外官以下饌。雩祀又進設五官饌。並無眾星饌也。
初。壇上設饌訖。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
攝則謁者引太尉詣罍洗。上辛雩祀同也。
樂作。皇帝至罍洗。樂止。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又侍中跪取盤盥。承水。皇帝盥手。黃門侍郎跪取巾於篚。興。進。皇帝帨手訖。黃門侍郎受巾。跪奠於篚。黃門侍郎又取匏爵於篚。興。進。皇帝受爵。侍中酌罍水。又侍中奉盤。皇帝洗爵。黃門侍郎又授巾。皆如初。皇帝拭爵訖。侍中奠盤匜。黃門侍郎受巾。奠於篚。皆如常。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詣壇。升自南陛。訖。樂止。
攝則太尉洗拭匏爵。無樂作以下儀。
謁者引司徒升自東陛。立於尊所。齋郎奉俎。從其後。太常卿引皇帝詣上帝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贊酌汎齊訖。壽和之樂作。
皇帝每酌獻及飲福。皆作受和之樂。攝則謁者引太尉升自南陛。詣上帝尊所。執事者奉羃。太尉酌汎齊訖。樂作。
太常卿引皇帝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向北立。樂止。
攝儀皆謁者引太尉。
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
攝則云。天子某。謹遣太尉封某臣名。敢昭告於昊天上帝。上辛雩祀同。
昊天上帝。大明南至。長晷初昇。萬物權輿。六氣資始。式尊彝典。慎修禮物。
上辛云。惟神化育群生。財成庶品。雲雨作施。普博無私。爰因啟蟄。式尊農事。雩祀云。爰茲孟夏。龍見紀辰。方資長育。式遵常禮。敬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恭致燎祀。表其寅肅焉。
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禋燎。祗薦潔誠。高祖神堯皇帝配神作主。
凡攝事祝版。應御署訖。皇帝北向再拜。侍臣奉版。郊社令受。遂奉出。
皇帝再拜。
攝則太尉再拜。
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尊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配帝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取爵於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贊酌汎齊。訖。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高祖神堯皇帝神位。
雩祀太宗。
東向跪。奠爵。俛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立。樂止。
上辛。又謁者五人。各引五方上帝。太祝皆取爵於坫。酌汎齊。各進奠於神座。訖。還尊所。雩祀同。
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北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臣某。
攝則云。皇帝臣某。謹遣太尉封臣某。
敢昭告於高祖神堯皇帝。履長伊始。肅事郊禋。用致燔祀于昊天上帝。伏惟慶流長發。德冠思文。對越昭升。永言配命。
上辛云。時惟孟春。敬祈嘉穀。用致禋祀。昊天上帝伏惟高祖睿哲徇齊。欽明昭格。祭祀之禮。肅奉舊章。雩祀云。時惟正陽。式遵常典。伏惟道協乾元。德施品物。永言配命。對越昭升。
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侑神作主。尚饗。訖。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尊所。皇帝再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進昊天上帝座前。北向立。樂作。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侍中。侍中受爵。西向進。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俛伏。興。太祝各率齋郎進俎。太祝減神前胙肉。
皆取前腳第二骨也。
加於俎。以胙肉共置一俎上。太祝持俎。以授司徒。司徒奉俎西向進。
攝則言授。
皇帝受。以授左右。
攝。太尉受以授齋郎。
謁者引司徒降。復位。皇帝跪。取爵。遂飲。卒爵。侍中進受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復於坫。皇帝俛伏。興。再拜。樂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南階。還版位。西向立。樂止。文舞退。鼓柷作舒和之樂。退訖。戛敔。樂止。武舞入。鼓柷作舒和之樂。立定。戛敔。樂止。
自此以下。凡攝皆太尉為初獻。其儀依皇帝行事。贊佐皆謁者太祝齋郎。
皇帝將復位。謁者引太尉。
攝則太常卿為亞獻。自下並改太尉為太常卿。
詣罍洗盥手。洗拭匏爵訖。謁者引太尉自陛升壇。詣昊天上帝著尊所。執尊者舉羃。太尉酌醴齊訖。武舞作。謁者引太尉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謁者引太尉少退。北向拜訖。謁者引太尉詣配帝犧尊所。取爵於坫。執尊者舉羃。太尉酌醴齊訖。謁者引太尉進高祖神堯皇帝座前。
雩祀太宗。
東向跪。奠爵。興。謁者引太尉少退。東向再拜。
上辛五方祀。各取爵酌醴齊供奠訖。還尊所。雩祀同。
訖。謁者引太尉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立。跪。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進太尉之右。西向立。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虛爵。復於坫興。拜訖。謁者引太尉卻復位。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
攝則同以光祿卿為終獻。
詣罍洗盥手。洗拭匏爵。升酌盎齊。獻正座配座。
雩祀并獻五方帝也。
終獻如亞獻之儀。
上辛五帝祀。亦各配獻之。
訖。謁者引光祿卿降。復位。初。太尉將升獻。
攝則太常卿將升獻。
謁者七人。分引五方帝。及大明夜明等獻官。詣罍洗盥手。洗拭匏爵訖。各由其陛升。
雩祀。太尉將升獻。贊引五帝獻官。酌醴齊。奠太昊氏。餘座齋郎助奠。五帝將畢。五官獻官酌醍齊。奠勾芒氏。餘座祝史助奠。
詣第一等。俱酌汎齊。訖。各進跪。奠於神座前。興。各引降還本位。初。第一等獻官將升。謁者五人。次引獻官。各詣罍洗訖。各由其陛升壇。詣第二等內官酒尊所。俱酌醍齊。各進跪。奠爵於內官座首。興。餘皆祝史齋郎助奠。相次而畢。謁者各引獻官還本位。初。第二等獻官將升。謁者四人。次引獻官俱詣罍洗盥手。各由其陛升壇。詣第三等中官酒尊所。俱酌清酒沈齊
攝儀盎齊。
以獻。贊引四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詣外官酒尊所。酌清酒
攝儀醍齊。
以獻。贊引四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詣眾星酒尊所。酌旨酒
攝儀沈齊。
以獻。其祝史齋郎酌酒助奠。皆如內官之儀。訖。謁者引贊。各引獻官還本位。
上辛雩祀。無日月以下獻儀也。
諸獻俱畢。武舞止。上下諸祝各進。跪徹豆。興。還尊所。
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也。
奉禮曰。賜胙。贊者唱。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已飲福者不拜。
元和之樂作。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樂作。一成止。
攝事。則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燎位。
攝則謁者進太尉之左曰。請就望燎位也。
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就望燎位。南向立。樂止。
攝則謁者引太尉也。
於群官將拜。上下諸祝。各執篚進神座前。取玉幣祝版。日月已上。齋郎以俎載牲體黍稷飯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南行經柴壇西。過壇東行。自南陛登柴壇。以玉幣祝版饌物置於柴上戶內。諸祝史又以內官已下之禮幣皆從燎。
上辛無日月已下牲幣。雩祀有五帝幣。
奉禮曰。可燎。東西面各六人。以炬燎火。半柴。太常卿前奏。禮畢。
攝則謁者前白禮畢。則太尉出。
太常卿引皇帝還大次。樂作。皇帝出中壝門。
上辛雩祀並內壝。
殿中監前受鎮珪。以授尚衣奉御。殿中監又前受大珪。華蓋侍衛如常儀。皇帝入次。樂止。謁者贊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諸方客使。以次出。贊引引御史太祝已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鑾駕還宮。
上辛雩祀同。
皇帝既還大次。侍中版奏。請解嚴。
將士不離部伍。
皇帝停大次一刻頃。搥一鼓為一嚴。轉仗衛于還塗。如來儀。三刻頃。搥二鼓為再嚴。將士布隊仗。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諸祀官服朝服。
乘馬者服蔥褶。
五刻頃。搥三鼓為三嚴。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客使等。序立於大次之前。近南。文武侍臣詣大次奉迎。乘黃令進金輅於大次門外。南向。千牛將軍立於輅左。侍中版奏。外辦。太僕卿升執轡。皇帝乘輿出次。繖扇侍衛。警蹕如常儀。皇帝升輅。太僕卿立授綏。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進發。退復位。鑾駕動。稱警蹕如常儀。黃門侍郎贊者夾引。千牛將軍夾輅而趨。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權停。敕侍臣上馬。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上馬。贊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畢。黃門侍郎奏稱。請敕車右升。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黃門侍郎退復位。千牛將軍升訖。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進發。退復位。鼓傳音。鑾駕動。鼓吹振作而還。文武群臣導從。如來儀。諸方客使便還館。駕至承天門外。侍臣下馬所。鑾駕權停。文武侍臣皆下馬。千牛將軍降立於輅右訖。鑾駕動。千牛將軍夾輅而趨。駕入嘉德門。大樂令令撞蕤賓之鐘。皆應鼓柷。奏采茨之樂。至太極門。戛敔。樂止。入太極門。鼓柷。又奏太和之樂。駕至橫街北。當東上閤。迴輅南向。侍中進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乘輿以入。繖扇侍衛。警蹕如常儀。侍臣從至閤。戛敔。樂止。初。文武群臣官至承天門外。通事舍人承旨。敕群官並還。皇帝既入。侍中版奏。請解嚴。扣鉦。將士各還其所。
通典開元禮纂類。
開元年中。唐子元徐堅同議南郊先燔後祭。議之曰。臣等謹案顯慶年修禮官長孫無忌等。奏改燔柴在祭前。狀稱祭祀之禮。必先降神。周人尚臭。祭天則燔柴者。臣等按禮記迎神之義。樂六變而
一作則。
天神降。八變而
一作則。
地祇出。九變則鬼神可得而禮矣。則降神以樂。周禮正文。非謂燔柴以降神也。按尚臭之義。不為燔之先後。假如周人尚臭。祭天則燔柴。容或燔臭。先以迎神。然則殷人尚聲。祭天亦燔柴。何聲可燔。先迎神乎。又按顯慶中。無忌等奏稱。晉氏之前。獨遵古禮。周魏以降。妄為損益者。今按郭璞晉南郊賦。及註爾雅。祭後方燔。又案宋志所論。亦祭後方燔。又檢南齊北齊。及梁郊祀。亦先飲福酒訖。燔燎。
一作後方燔。
又按後周及隋郊祀。亦先祭後燔。據此即周遵後燔。晉不先燔。無忌之奏。
一作事。
事
一作義。
乃相乖。又按周禮大宗伯職。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註云。禮為始告神時。祭
一作薦。
於神座也。又文
一作下文。
云。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皆有牲幣。各放
一作如。
其器之色。又禮器云。有以少為貴者。祭天特牲。是知蒼璧之與蒼牲。俱合奠之神座。理即
一作節。
不惑。又云。四珪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即明祀昊天上帝之時。以旅五方天帝明矣。其青珪赤璋白琥元璜。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各于其方迎氣所用。自分別矣。今按顯慶所改新禮。以蒼璧與蒼牲蒼幣。俱用先燔。蒼璧既已燔矣。所以遵加四珪有邸。奠之神座。牲既已燔矣。所以更加騂牲。充其寶
一作實。
俎。混昊天于五帝。同用四牲。失特牲之明文。加為二犢。深乖禮制。
一作意
事乃無憑。請依貞觀舊禮。先祭後燔。庶允經義。謹議。
文苑英華。
天寶元年二月丁亥。加上尊號。帝親享元元皇帝于新廟。甲午。親享太廟。丙申。合祭天地於南郊。
舊唐書元宗紀。
元宗既定開元禮。天寶元年。遵合祭天地於南郊。其後遵以為故事。終唐之世。莫能改也。
唐書禮樂志。
天寶元年二月丙戌。詔曰。凡所祭享。必在躬親。朕不親祭禮將有闕。其皇地祇宜就南郊乾坤合祭。三月丙申。合祭天地於南郊。
冊府元龜。
天寶元年二月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自後有事圜丘。皆天地合祭。若冊命大事告圜丘。有司行事亦如之。
文獻通考。
天寶五載詔曰。皇王之典。聿修於百代。郊祭之義。允屬於三靈。聖人既因時以制宜。王者亦緣情以革禮。且尊莫大乎天地。禮莫崇乎祖宗。嚴配昭升。豈宜異數。今烝嘗之獻。既著於恆式。南北之郊。未展于時享。自今以後。每載四時孟月。先擇吉日。祭昊天上帝。其皇地祇合祭。以次日祭九宮壇。皆令宰臣行禮奠祭。務崇蠲潔。稱朕意焉。
通典。
天寶五載十二月辛酉。詔曰。祈穀上帝。春祀先王。永惟因心。敢忘如在。頃以詳諸舊典。創以新儀。清廟陳牲。加特於嘗餼。昊天冬祭。重增以時享。況履茲霜露。載感惟深。瞻彼郊壇。有懷昭事。宜以來歲正月。朕親謁太廟。便于南郊合祭。仍令中書門下。即與禮官詳定儀注。六載正月戊子。親祀南郊。遵祀皇地祇。
冊府元龜。
天寶九載十一月。制。自今告獻太清宮及太廟。改為朝獻。以告者臨下之義故也。
冊府元龜。
十載正月壬辰。朝獻太清宮。癸巳。朝饗太廟。甲午。有事於南郊。合祭天地。禮畢。大赦天下。
舊唐書元宗紀。
天寶十載五月。以前郊祭天地。以高祖神堯皇帝配座。故將祭郊。廟告神堯皇帝室。
禮儀志。
天寶十載正月。制曰。自今以後。攝祭南郊。薦獻太清宮。薦享太廟。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齋取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朕親授祝版。乃赴清齋。以展誠敬。
冊府元龜。
乾元元年四月甲寅。上親享九廟。遂有事於圜丘。翌日。御明鳳門。大赦天下。六月己酉。初置太乙神壇于圜丘東。是日。命宰相王璵攝行祠事。
舊唐書肅宗本紀。
上元二年九月。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十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元年建丑月辛亥。有事於南郊。
唐書肅宗本紀。
元年建子月。詔曰。皇王符瑞。應協於靈祇。典禮廢興。式存於禋告。頃以三代正朔。所尚不同。百王徽號。無聞異稱。顧茲薄德。思創常規。爰因行慶之日。將務惟新之典。而建元立制。冊命應符。受於天地祖宗。申于百辟卿士。今既循諸古法。讓彼虛名。革故之宜。已宣於臣下。昭報之旨。未展於郊廟。因時備禮。擇日陳誠。宜取來月一日。祭圜丘及太乙壇。建丑月辛亥朔。拜南郊。祭太乙壇。禮畢還宮。
冊府元龜。
廣德二年二月乙亥。有事於南郊。
唐書代宗本紀。
廣德二年。有事南郊。從獨孤及議。卒以太祖配天。
舊唐書本紀。
天寶十載五月已前。郊祭天地。以高祖神堯皇帝配座。寶應元年。杜鴻漸為太常卿禮儀使。員外薛頎歸崇敬等議。以神堯皇帝為受命之主。非始封之君。不得為太祖。以配天地。太祖景皇帝。始受封于唐。即殷之契。周之后稷也。請以太祖景皇帝郊祀配天地。告請宗廟。亦太祖景皇帝酌獻。諫議大夫黎幹議。以太祖景皇帝非受命之君。不合配享天地。二年五月。幹進議狀。為十詰十難曰。歸崇敬薛頎等。稱禘謂冬至祭天於圜丘。周人則以遠祖帝嚳配。臣幹詰曰。國語曰。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黃帝。商人禘舜。周人禘嚳。俱不言祭昊天於圜丘。一也。詩商頌曰。長發。大禘也。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二也。詩周頌曰。雍。禘太祖也。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三也。禮記祭法曰。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黃帝。殷人周人俱禘嚳。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四也。禮記大傳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五也。爾雅釋文曰。禘。大祭也。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六也。家語云。凡四代帝王之所郊。皆以配天也。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也。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七也。盧植云。禘祭名。禘者帝也。事尊明禘。故曰禘。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八也。王肅云。禘謂于五年大祭之時。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九也。郭璞云。禘五年之大祭。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十也。臣幹謂禘是五年宗廟之大祭。詩禮經傳。文義昭然。臣見禮記祭法。及禮記大傳。商頌長發等三處鄭玄註。或稱祭昊天。或云祭靈威仰。臣精詳典籍。更無以禘謂祭天于圜丘及郊祭天者。審如禘是祭之最大。則孔子說孝經。為萬代百王法。稱周公大孝。何不言即禘祀帝嚳於圜丘以配天。而反言郊祀后稷以配天。是以五經俱無其說。聖人所以不言。輕議大典。亦何容易。猶恐不悟。今更作十難。其一難曰。周頌。雍。禘祭太祖也。鄭玄箋云。禘。大祭太祖文王也。商頌云。長發。大禘也。玄又箋云。大禘。祭天也。夫商周之頌。其文互說。或云禘太祖。或云大禘。俱是五年宗廟之大祭。詳覽典籍。更無異同。惟鄭玄箋長發。乃稱是郊祭天。詳玄之意。因此商頌禘。如大傳云大祭。如春秋大事於太廟。爾雅。禘。大祭。雖云大祭。亦是宗廟之祭。可得便稱祭天乎。若如所說大禘。即云郊祭天稱禘。即是祭宗廟。又祭法說虞夏商周。禘黃帝與嚳。大傳。不王不禘。禘上俱無大字。玄因何復稱祭天乎。又長發文亦不歌嚳與感生帝。故知長發之禘。為非禘嚳及郊祭天明矣。殷周五帝之大祭。群經眾史。及鴻儒碩學。自古立言著論。序之詳矣。俱無以禘為祭天。何棄周孔之法言。獨取康戌之小註。便欲違經非聖。誣亂祀典。謬哉。其二難曰。大傳稱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諸侯及其太祖者。此說王者則當禘。其謂祭法虞夏商周。禘黃帝及嚳。不王則不禘。所當禘其祖之所自出。謂虞夏出黃帝。殷周出帝嚳。以近祖配而祭之。自出之祖。既無宗廟。即是自外至者。故同之天地神祇。以祖配而祀之。自出之說。非但於父。在母亦然。左傳子產云。陳則我周之自出。此可得稱出於太微五帝乎。故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謂也。及諸侯之禘。則降於王者不得祭自出之祖。只及太祖而已。故曰諸侯及其太祖。此之謂也。鄭玄錯亂。分禘為三。注祭法云。禘謂祭昊天於圜丘。一也。注左傳。稱郊祭天以后稷配靈威仰。箋商頌又稱郊祭天。二也。注周頌云。禘大祭。大于四時之祭。而小於祫。太祖謂文王。三也。禘是一祭。玄析之為三。顛倒錯亂。皆率胷臆。曾無典據。何足可憑。其三難曰。虞夏商周已前。禘祖之所自出。其義昭然。自漢晉魏以還千餘歲。其禮遂闕。又鄭玄所說。其言不經。先儒棄之。未曾行用。愚以為錯亂之義。廢棄之注。不足以正大典。其四難曰。所稱今三禮行於代者。皆是鄭玄之學。請據鄭學以明之曰。雖云據鄭學。今欲以景皇帝為始祖之廟。以配天。復與鄭議相乖。何者。王制云。天子七廟。玄云。此周禮也。七廟者。太祖及文武之祧。與親廟四也。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也。據鄭學。夏不以鯀及顓頊昌意為始祖。昭然可知也。而欲引稷契為例。其義又異是。爰稽邃古洎今。無以人臣為始祖者。惟殷以契。周以稷。夫稷契者。皆天子元妃之子。感神而生。昔帝嚳次妃簡狄。有娀氏之女。吞元鳥之卵。因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大功。舜乃命契作司徒。百姓既和。遂封於商。故詩曰。天命元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此之謂也。后稷者。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為帝嚳妃。出野履巨跡。歆然有孕。生稷。稷長而勤於稼穡。堯聞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大功。舜封於邰。號曰后稷。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詩曰。履帝武敏歆。居然生子。即有邰家室。此之謂也。舜禹有天下。稷契在其間。量功比德。抑其次也。舜授職則播百穀。敷五教。禹讓功則平水土。宅百揆。故國語曰。聖人之制祀也。功施於人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契為司徒而人輯睦。稷勤百穀而死。皆居前代祀典。子孫有天下。得不尊而祖之乎。其五難曰。既尊鄭說。小德配寡。遂以后稷配。只一帝尚不得合配五帝。今以景皇帝特配昊天。於鄭義可乎。其六難曰。眾難臣云。上帝與五帝一也。所引春官。祀天旅上帝。祀天旅四望。旅訓眾。則上帝是五帝。臣曰。不然。旅聽訓眾。出于爾雅。及為祭名。春官訓陳。注有明文。若如所言。旅上帝便成五帝。則季氏旅於泰山。可得便是四鎮耶。其七難曰。所云據鄭學。則景皇帝親盡。廟主合祧。卻欲配祀天地。錯亂祖宗。夫始祖者。經綸草昧。體大則天。所以正元氣廣大。萬物之宗。尊以長至陽氣萌動之始日。俱祀于南郊也。夫萬物之始。天也。人之始。祖也。日之始。至也。埽地而祭。質也。器用陶匏。性也。牲用犢。誠也。兆于南郊。就陽位也。至尊至質。不敢同于先祖。禮也。故白虎通曰。祭天歲一者何。天至尊至質。事之不敢褻黷。故因歲之陽氣始達而祭之。今國家一歲四祭之。黷莫大焉。上帝五帝。其祀遂闕。怠亦甚矣。黷與怠皆禮之失。不可不知。夫親有限。祖有常。聖人制禮。君子不以情變易。國家重光累聖。歷祀百數。豈不知景皇帝始封於唐。當時通儒。議功度德。尊神堯克配彼天。崇太宗以配上帝。神有宗主。為日已久。今欲黜神堯配含樞紐。以太宗配上帝。則紫微五精。上帝佐也。以子先父。豈禮意乎。非止神祇錯位。亦以祖宗乖序。何以上稱皇天祖宗之意哉。若夫神堯之功。太宗之德。格于皇天上帝。臣以為郊祀宗祀。無以加焉。其八難曰。欲以景皇帝為始祖。既非造我區宇。經綸草昧之主。故非夏始祖禹。殷始祖契。周始祖稷。漢始祖高帝。魏始祖武皇帝。晉始祖宣帝。國家始祖神堯皇帝。同功比德。而忽昇於宗祀圜丘之上。為昊天匹。曾謂圜丘不如林放乎其九難曰。昨所言魏文帝丕。以武帝操為始祖。晉武帝炎。以宣帝懿為始祖者。夫孟德仲達者。皆人傑也。擁天下之強兵。挾漢魏之微主。專制海內。令行草偃。服袞冕。陳軒懸。天子決事于私第。公卿列拜于道左。名雖為臣。勢實陵君。後主因之而業帝。前王由之而禪代。子孫尊而祖之。不亦可乎。其十難曰。所引商周魏晉。既不當矣。則景皇帝不為始祖明矣。我神堯拔出群雄之中。廓清隋室。拯生民于塗炭。則夏虞之勳不足多。成帝業於數年之間。則漢祖之功不足比。夏以大禹為始祖。漢以高祖為始祖。則我唐以神堯為始祖。法夏則漢。于義何嫌。今欲革皇天之祀。易太祖之廟。事之大者。莫大于斯。曾無按據。一何寡陋。不愧於心。不畏於天乎。以前奉詔。令諸司各據禮經定議者。臣幹忝竊朝列。官以諫為名。以直見知。以學見達。不敢不罄竭以裨萬一。昨十四日。具以議狀呈宰相。宰相同朝臣與臣論難。所難臣者。以臣所見獨異。莫不騰辭飛辯。競欲碎臣理。鉗臣口。剖析毫釐。分別異同。序墳典之凝滯。指子傳之乖謬。事皆歸根。觸物不礙。但臣言有宗爾。豈辨者之流也。又歸崇敬薛頎等。援引鄭學。欲蕪祀典。臣為明辨。迷而不復。臣輒作十詰十難。援據墳籍。昭然可知。庶郊禘事得其真。嚴配不失其序。皇靈降祉。天下蒙賴。臣亦何顧。不蹈鼎鑊。謹敢聞達。伏增悚越。議奏。不報。
舊唐書禮儀志。
廣德二年春夏旱。言事者云。太祖景皇帝。追封于唐。高祖實受命之祖。百神受職。合依高祖。今不得配享天地。所以神不降福。以致愆陽。代宗疑之。詔百寮會議。太常博士獨孤及獻議曰。禮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凡受命始封之君。皆謂太祖。繼太祖已下六廟。則以親盡迭毀。而太祖之廟。雖百代不遷。此五帝三王所以尊祖敬宗也。故受命于神宗。禹也。而夏后氏祖顓頊而郊鯀。纘禹黜夏。湯也。而殷人郊冥而祖契。革命作周。武王也。而周人郊稷而祖文王。則明自古必以首封之君。配昊天上帝。惟漢氏崛起豐沛。豐公太公。無位無功。不可以為祖宗。故漢以高皇帝為太祖。其先細微也。非足為後代法。伏惟太祖景皇帝。以柱國之任。翼周弼魏。肇啟王業。建封于唐。高祖因之。以為有天下之號。天所命也。亦如契之封商。后稷之封邰。禘郊祖宗之位。宜在百代不遷之典。郊祀太祖。宗祀高祖。猶周之祖文王而宗武王也。今若以高祖創業。當躋其祀。是棄三代之令典。尊漢氏之末制。黜景皇帝之大業。同豐公太公之不祀。反古違道。失孰大焉。夫追尊景皇。廟號太祖。高祖太宗。所以崇尊之禮也。若配天之位既異。則太祖之號宜廢。祀之不修。廟亦當毀。尊祖報本之道。其墜于地乎。漢制擅議宗廟。以大不敬論。今武德貞觀。憲章未改。國家方將敬祀事。和神人。禘郊之間。恐非所宜。臣謹稽禮文。參諸往制。請仍舊典。竟依歸崇敬等議。以太祖配享天地焉。
禮儀志。
廣德二年正月十六日。禮儀使杜鴻漸奏。郊太廟大禮。其祝文自今已後。請依唐禮。板上墨書。其玉簡金字者。一切停廢。如允臣所奏。望編為常式。敕曰。宜行用竹簡。
禮儀志。
廣德二年二月癸酉。上親薦獻太清宮。乙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即日還宮。
代宗紀。
永泰二年。禮儀使太常卿杜鴻漸奏。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請以太祖景皇帝配饗。孟春祈穀。祀昊天上帝。孟冬祀神州。請以高祖配饗。孟夏雩。祀昊天上帝。請以太宗配饗。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請以肅宗配饗。臣與禮官學士。憑據經文。事皆明著。德音詳定。久未施行。敕旨依。
通典。
大歷五年冬十一月庚寅。日長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七年冬十一月辛卯。日長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不視朝。 八年冬十一月辛丑。日長至。不視朝。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十一年冬十一月丙辰。日長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不受朝賀。 十三年冬十一月丁卯。日長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不視朝。
冊府元龜。
大歷十三年十一月丁卯。日長至。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上不視朝故也。
舊唐書代宗本紀。
貞元元年十一月癸卯。上親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時河中渾瑊。澤潞李抱真。山南嚴震。同華駱元光。邠寧韓游瑰。鄜坊唐朝臣。奉誠康日知等大將侍祠郊壇。畢。還宮。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德宗本紀。
崔縱傳。貞元元年。天子郊見。為大禮使。歲旱。用屈縱撙裁文物。儉而不陋。
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宗親祀南郊。有司進圖。敕付禮官詳酌。博士柳冕奏曰。開元定禮。垂之不刊。天寶改作。起自權制。此皆方士謬妄之說。非禮典之文。請一准開元禮。從之。
禮儀志。
六年九月己卯。詔十一月八日。有事於南郊太廟。行從官吏將士等。一切並令自備食物。其諸司先無公廚者。以本司闕職物充。其王府官。度支量給廩物。其儀仗禮物。並仰御史撙節處分。十月己亥。文武百寮。京城道俗。抗表請上徽號。上曰。朕以春夏亢旱。粟麥不登。朕精誠祈禱。獲降甘雨。既致豐穰。告謝郊廟。朕倘因禋祀而受徽號是有為為之。勿煩固請也。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親祀昊天上帝於郊丘。禮畢還宮。御丹鳳樓。宣赦。見禁囚徒。減罪一等。立仗將士及諸軍兵。賜十八萬段匹。
德宗本紀。
貞元六年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詔以皇太子為亞獻。親王為終獻。上問禮官。亞獻終獻。合受誓誡否。吏部郎中柳冕曰。準開元禮。獻官前七日於內受誓誡。辭云。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今以皇太子為亞獻。請改舊辭云。各揚其職。肅奉常儀。從之。
禮儀志。
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有事于南郊。大赦。
唐書德宗本紀。
冊府元龜。貞元九年十一月癸未。帝朝獻太清宮。畢事。宿齋于太廟行宮。甲申。朝于太廟。畢事。齋于南郊行宮。乙酉。日南至。帝郊祀。初。帝以是歲有年。蠻夷朝貢。思親告郊廟。于祀事尤重慎。及將散齋。謂宰臣曰。在禮。散齋歸正寢。攝心奉祀。不可聞外事。其常務勿奏。乃齋於別殿。及命皇太子諸王行祭者。皆受誓一日。命妃媵辭於別所。故事。祈壇宮廟內壇。及殿庭帝步武所。皆設黃道褥壇十一位又施赤黃褥。將有事。皆命撤之。又故事。設御史版位于郊廟。咸藉以褥。及是。帝虔禋。拜首於地。有司奉祠者。莫不惕勵。
通典。貞元十三年。敕郊壇時祭。燔柴瘞埋。並依天寶十三年制。自今以後。攝祭南郊。太尉行事。前一日。于致齋所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親受祝版。及赴清齋所。唐書韋武傳。是時。帝以反正告郊廟。大兵後。典章苟完。執事者時時咨武。武酌宜約用。得禮之衷。群司奉焉。
文獻通考。長慶三年。太常禮院奏。郊壇祠祀。遇大雨雪廢祭。其禮物條件如後。御署祝版。既未行祭禮。無焚毀之文。請於太常寺敕庫收貯。而其小祀。雖非御署。准此。玉幣。燎柴。神酒。燎幣。醴齊。並榛栗脯醢。及應行事燭等。請令郊社署。各牒充次祭支用。牲牛參牲。既未行祭禮。無進胙賜胙之文。請比附禮記。及祠令牲死則埋之例。委監察使及禮官。于祠所瘞埋。其小祀不全用牢牲。舊例用豬羊肉。亦准此。粢盛瓜葅筍葅。應已造成饌物。請隨牲瘞埋。行事官明衣絹布等。准式既祭前給訖。合充潔服。既已經用。請便收破。公卿已下明房油煖幕炭。應齋宿日所破用物。請收破。旨依。永為定式。
寶歷元年正月乙巳朔。辛亥。親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舊唐書敬宗本紀。
太和三年十一月甲申。有事南郊。大赦。
唐書文宗本紀。
崔寧傳。子黯。開成初。為監察御史。奏郊廟祭祀不虔。文宗語宰相曰。郊廟之禮。朕當親之。但千乘萬騎。國用不給。故使有司侍祠。然是日朕正衣冠。坐以俟旦。今聞主者不虔。祭器敝惡。豈朕事神蠲潔意耶。公宜敕有司。遵朕斯意。黯乃具條以聞。
舊唐書王播傳。弟起。太和九年。判太常卿。充禮儀詳定使。創造禮神九玉。奏議曰。邦國之禮。祀為大事。珪璧之儀。經有前規。謹案周禮。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珪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黑璜禮北方。又云。四圭有邸以祀天。兩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凡此九器。皆祀神之玉也。又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云。禋。煙也。為玉幣祭訖燔之而升煙。以報陽也。今與開元禮義同。此則焚玉之驗也。又周禮掌國之玉鎮大寶器。若大祭。既事而藏之。此則收玉之證也。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禮神。一則燔之。禮神者訖事卻收。祀神者與牲俱燎。則靈恩之義。合於禮經。今國家郊天祀地。祀神之玉常用。守經據古。禮神之玉則無。臣等請下有司。精求良玉。創造蒼璧黃琮等九器。祭訖則藏之。其燎玉即依常制。從之。
會昌元年正月辛巳。有事于郊廟。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五年正月辛亥。有事于郊廟。禮畢。御承天門大赦天下。
武宗本紀。
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四年十二月。敕郊禮日近。獄囚數多。案款已成。多有翻覆。其兩京天下州府見繫獄囚。已結正及兩度翻案伏款者。並令先事結斷訖申。
大中元年正月甲寅。皇帝有事于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
唐書宣宗本紀。
舊唐書宣宗本紀大中五年。敕兩京天下州府。起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已後三年內。不得殺牛。如郊廟享祀合用者。即與諸畜代。
咸通元年十一月丁未。上有事于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 四年正月庚午。上有事於圜丘。禮畢。御丹鳳樓。大赦。
舊唐書懿宗本紀。
龍紀元年十一月丁未。朝獻於太清宮。戊申。朝享于太廟。己酉。有事于南郊。大赦。
唐書昭宗本紀。
龍紀元年十一月己丑朔。將有事于圜丘。辛亥。上宿齋于武德殿。宰相百寮。朝服于位。時兩軍中尉楊復恭。及兩樞密。皆朝服侍上。太常博士錢珝李綽等奏論之曰。皇帝赴齋宮。內臣皆服朝服。臣檢國朝故事。及近代禮令。並無內官朝服助祭之文。伏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歷。聖祚中興。祇見宗祧。克承大禮。皆稟高祖太宗之成制。必循虞夏商周之舊經。軒冕服章。式遵彝憲。禮院先准大禮使牒稱。得內侍省牒。要知內臣朝服品秩。禮院已准禮令報訖。今參詳近朝事例。若內官及諸衛將軍。必須製冠服。即各依所兼正官。隨資品。依令式。服本官之服。事存傳聽。且可俯從。然亦不分明。著在禮令。乞聖慈允臣所奏。狀入。至晚不報。錢珝又進狀曰。臣今日巳時進狀。論內官冠服制度。未奉聖旨。伏以陛下虔事郊禋。式遵彝範。凡關典禮。必守憲章。今陛下行先王之大禮。而內臣遵服先王之法服。來日朝獻大聖祖。臣贊導皇帝行事。若侍臣服章。有違制度。是為非禮。上瀆祖宗。臣期不奉敕。臣謬當聖代。叨備禮官。獲正朝儀。死且不朽。脂膏泥滓。是所甘心。狀入。降朱書御札曰。卿等所論至當。事可從權。勿以小瑕。遵妨大禮。于是內四臣遂以法服侍祠。甲寅。圜丘禮畢。御承天門。大赦。
舊唐書昭宗本紀。
唐書殷侑傳。孫盈孫為太常博士。龍紀元年。昭宗郊祀。兩中尉及樞密皆以宰相服侍上。盈孫奏言。先代令典。無內官朝服侍祠。必欲之。當隨所攝資品。雖無援據。猶免僭逼。詔可。
舊唐書孔緯傳。十一月。昭宗謁郊廟。兩中尉內樞密請朝服。緯奏曰。中貴不衣朝服助祭。國典也。陛下欲以權道寵內臣。則請依所兼之官而為之服。天子召諫官謂之曰。大禮日近。無宜立異。為朕容之。于是內官以朝服助祭。
天祐二年七月卜郊。九月乙酉再卜郊。十一月庚午。三卜郊。
唐書哀宗本紀。
天祐二年五月庚午。敕所司定今年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其修製禮衣祭服。宜令宰臣柳璨判。祭器宜令張文蔚楊涉分判。儀仗車輅宜令太常卿張廷範判。 六月辛卯。太微宮使柳璨奏。前使裴樞充宮使日權奏。請元元觀為太清宮。又別奏在京宏道觀為太清宮。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親事南禋。先謁聖祖廟。宏道觀既未修葺。元元觀又在北山。若車駕出城。禮非便穩。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廟一所。其元元觀請拆入都城。于清化坊內建置太微宮。以備車駕行事。從之。丙午。朱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記事。欲拆北邙山下元元觀。移入都內清化坊。取舊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宮。準備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緣延資庫鹽鐵。並無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軍諸衛張全義。指揮工作訖。優詔嘉之。 九月乙酉。敕先擇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備物之間。有所未辦。宜改用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丙辰。全忠自正陽渡淮而北。至汝陰。全忠深悔此行無益。丁卯。至大梁。時哀帝以此月十九日親祠圜丘。中外百司。禮儀法物已備。戊辰。宰相已下。于南郊壇習儀。而裴迪自大梁迴。言全忠怒蔣元暉張廷範柳璨等。謀延唐祚。而欲郊天。改元元暉。柳璨大懼。庚午。敕曰。先定此月十九日親禮南郊。雖定吉辰。改卜亦有故事。宜改取來年正月上辛。付所司。 十二月庚戌。敕朕以謬荷丕圖。禮合親謁郊廟。先定來年正月上辛用事。今以宮闈內亂。播于醜聲。難以慚恧之容。入于祖宗之廟。其明年上辛親謁郊廟宜停。
冊府元龜。
舊唐書哀帝紀。帝將親祀圜丘。全忠怒蔣元暉柳璨等。欲郊天以延唐祚。天子懼。改卜郊十二月。王殷誣譖蔣元暉私侍積善宮。求興唐祚。殺元暉而焚之。遂害太后于積善宮。天子下詔。以太后故停郊。
孔循傳。循與蔣元暉有隙。哀帝即位。將有事于南郊。循與王殷
即蔣殷。冒王氏。
讒于太祖曰。元暉私侍何太后。與張廷範等奉天子郊天。冀延唐祚。太祖大怒。時梁兵攻壽春敗歸。帝遣裴迪勞軍。太祖見迪。怒甚。迪還。哀帝不敢郊。
蔣殷傳。哀帝方卜郊。殷與蔣元暉有隙。因譖之太祖。言元暉等教天子卜郊祈天。且待諸侯助祭者。以謀興復。太祖大怒。哀帝為改卜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李廷机
唐·李筌
宋·陈大猷
刘宋·求那跋摩
宋·蔡梦弼
明·陆西星
(清)赵翼撰
晋·阮藉
清·天休子
宋·绍昙
(清)惠栋
關尹子
明·陈贞慧
灵操
宋·王观
宋·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