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唐會要卷十上-唐會要
唐會要卷十上
原闕 今照四庫全書本增補
親拜郊
正月祈穀
高祖武德初定令。孟春辛日祈穀。祭感帝于南郊。元帝配。牲用蒼犢二。
舊唐書禮儀志。
高宗顯慶二年。詔南郊祈穀。祭昊天上帝。罷感帝祠。
文獻通考。
高宗顯慶二年。禮部尚書許敬宗。與禮官等議曰。六天出于緯書。而南郊圜丘一也。元以為二物。郊及明堂。本以祭天。而元皆以為祭太微五帝。傳曰。凡祀。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故郊祀后稷。以祈農事。而元謂周祭感帝靈威仰。配以后稷。因而祈穀。皆繆論也。由是盡黜元說。而南郊祈穀。祭昊天上帝。
唐書禮樂志。
蕭德言傳。子子儒。字文舉。議。月令孟春祈穀上帝。春秋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故郊后稷以祈農。請春夏祈穀于上帝。皆祭天也。著之感帝。尤為不稽。請郊明堂。罷六天說。止祀昊天。詔曰。可。
乾封元年。詔祈穀復祀感帝。
唐書禮樂志。
乾封初。詔依舊祀感帝。司禮少常伯郝處俊等奏曰。顯慶新禮。廢感帝之祀。改為祈穀昊天上帝。以高祖太武皇帝配。檢舊禮。感帝以世祖元皇帝配。今既奉敕依舊。祈穀為感帝。以高祖配者。高祖依新禮見配圜丘昊天上帝。若更配感帝。便恐有乖古禮。案禮記。周人禘嚳而郊稷之義。今若禘郊一祖同配。恐無所據。從之。
舊唐書禮儀志。
開元中。起居舍人王仲邱議曰。案貞觀禮。祈穀祀感帝。而顯慶禮。祀昊天上帝。傳曰。郊而後耕。詩曰。噫嘻。春夏祈穀于上帝。禮記亦曰。上辛祈穀于上帝。而鄭元乃云。天之五帝迭王。王者之興。必感其一。因別祭尊之。故夏正之月。祭其所生之帝于南郊。以其祖配之。故周祭靈威仰。以后稷配。因以祈穀。然則祈穀非祭之本意。乃因后稷為配爾。此非祈穀之本義也。夫祈穀本以祭天也。然五帝者。五行之精。所以生九穀也。宜于祈穀祭昊天。而兼祭五帝。
唐書禮樂志。
王仲邱傳。開元中上言。貞觀禮。正月上辛祀感帝于南郊。顯慶禮。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祈穀。臣謂詩春夏祈穀于上帝。禮上辛祈穀于上帝。則上帝當昊天矣。鄭元曰。天之五帝遞王。王者必感之以興。故夏正月祭所生于郊。以其祖配之。因以祈穀。感帝之祀。貞觀用之矣。請因祈穀之壇。遍祭五方帝。五帝者。五行之精。九穀之宗也。請二禮皆用。詔可。
開元二十年。改撰新禮。祀天一歲有四。正月上辛祈穀。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五方帝從祀。其上帝配帝籩豆等。同冬至之數。五方帝太尊。著尊。犧尊。山罍各一。籩豆等亦同冬至之數。
舊唐書禮儀志。
天寶六載正月戊子。親祀圜丘。禮畢。大赦天下。
舊唐書元宗本紀。
建中元年春正月辛未。有事于南郊。大赦。
唐書德宗本紀。
元和二年正月辛卯。有事于南郊。大赦。
唐書憲宗本紀。
元和二年正月己丑朔。上親獻太清宮太廟。辛卯。祀昊天上帝于郊丘。是日。還宮。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先是。將及大禮。陰晦浹辰。宰臣請改日。上曰。郊廟事重。齋戒有日。不可遽更。享獻之辰。景物晴霽。人情欣悅。
舊唐書憲宗本紀。
元和十五年十二月。將有事于南郊。穆宗問禮官。南郊卜日否。禮院奏。伏準禮令。祠祭皆卜。自天寶已後。凡欲郊祀。必先朝太清宮。次日饗太廟。又次日祀南郊。相循至今。並不卜日。從之。及明年正月。南郊禮畢。有司不設御榻。上立受群臣慶賀。及御樓。仗退。百寮復不于樓前賀。乃受賀于興慶宮。二者闕禮。有司之過也。
舊唐書禮儀志。
長慶元年正月辛丑。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唐書穆宗本紀。
長慶元年正月己亥朔。上親薦獻太清宮太廟。是日。法駕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賀于前。辛丑。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即日還宮。御丹鳳樓。大赦天下。改元長慶。內外文武。及致仕官三品以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加一階。陪位白身人賜勳兩轉。應緣大禮移仗宿衛御樓兵仗將士。普恩之外。賜勳爵有差。仍準舊例。賜錢物二十萬四千九百六十端匹。禮畢。群臣于樓前稱賀。仗退。上朝太后于興慶宮。
舊唐書穆宗本紀。
寶歷元年春正月辛亥。有事于南郊。
唐書敬宗本紀。
會昌元年春正月辛巳。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五年正月辛亥。有事于南郊。大赦。作仙臺于南郊。
唐書武宗本紀。
大中元年正月甲寅。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七年春正月戊申。有事于南郊。大赦。
唐書宣宗本紀。
咸通四年春正月庚午。有事于南郊。
唐書懿宗本紀。
乾符二年春正月辛卯。有事于南郊。
唐書僖宗本紀。
親迎氣
武德貞觀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歲立春之日。祀青帝于東郊。帝宓羲配。勾芒。歲星。三辰。七宿從祀。立夏。祀赤帝于南郊。帝神農氏配。祝融。熒惑。三辰。七宿從祀。季夏土王日。祀黃帝于南郊。帝軒轅配。后土。鎮星從祀。立秋祀白帝于西郊。帝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立冬。祀黑帝于北郊。帝顓頊配。元冥。辰星。三辰。七宿從祀。每郊帝及配座。用方色犢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一。〈登瓦〉俎各一。勾芒已下五星。及三辰七宿。每宿牲用少牢。每座籩豆簠簋〈登瓦〉俎各一。
舊唐書禮儀志。
永昌元年。
即嗣聖六年。
敕天無二稱。帝是通名。從前諸儒。互生同異。乃以五方之帝。亦謂為天。假有經傳互文。終是名實未當。稱號不別。尊卑相混。自今郊祀之禮。惟昊天上帝稱天。自餘五帝皆稱帝。
通典。
元宗開元十一年正月十日。制獻歲之吉。迎氣方始。敬順天時。無違月令。所由長吏。可舉舊章。
通考。
立春日。祀青帝于東郊。以太昊配。勾芒。歲星。三辰。七宿從祀。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以炎帝配。祝融。熒惑。三辰。七宿從祀。季夏日。祀黃帝于南郊。以軒轅配。后土。鎮星。從祀。立秋日。祀白帝于西郊。以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立冬日。祀黑帝于北郊。以顓頊配。元冥。辰星。三辰。七宿從祀。正座配座。籩豆各十二。五辰。五官。三辰。七宿。籩豆各二。餘各一也。
文獻通考。
以上樂用本音。皆以黃鍾為均。三成。准周禮云。圜鍾之均六變。天神皆降。可得而禮。記云。天神皆降。明五帝日月星辰。皆天神也。又周禮樂三變。唯致邱陵之祗。今改用六變。
齋戒。
攝事祀官齋戒。如圜丘儀。
前祀七日。平明。太尉誓百官于尚書省曰。某月某日。祀青帝于東郊。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如圜丘儀。
陳設。 前祀二日。尚舍直長施大次于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尚舍奉御鋪御座。
攝事則衛尉設祀官公卿已下次于道南。北向西上。
衛尉設陳饌幔于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北向。設文武侍臣次。又設祀官及從祀群官。諸州使。蕃客等次。前祀二日。太樂令設宮縣之樂于壇南壝之內。設歌鍾歌磬于壇上。各如圜丘之儀。右校埽除壇之內外。郊社令積柴于燎壇。
其壇于樂懸之南。外壝之內。攝事則其壇于神壇之左。內壝之外。
方一丈。高丈二尺。開上南出戶。方六尺。前祀一日。奉禮設御位。在壇之東南。西向。
攝事則設祀官公卿位于內壝東門之內道北。執事位于道南。每等異位。重行西向。以北為上。
設望燎位于柴壇之北。南向。設祀官公卿位于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分獻之官于公卿之南。執事位于其後。設祀官及從祀群官位。及門外等位。一如圜丘。
攝事則御史位于壇上。
設牲牓于東壝之外。當門西。配帝牲牓少退。南上。設廩犧令位于牲西南。御史陪其後。俱北向。設諸太祝位于牲東。各當牲後。祝史陪其後。俱西向。設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南向。設青帝
夏赤帝。季夏黃帝。秋白帝。冬黑帝。
酒尊于壇之上下。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尊二。壺尊二。山罍二。在壇下。皆于南陛之東北向。西上。設配帝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一。在壇上。于青帝酒尊之東北向。西上。歲星。三辰。勾芒氏。
夏祝融。季夏后土。秋蓐收。冬元冥。已下放此。
俱象尊二。各設于神座之左。皆右向。七宿壺尊二。設于神座之右。而左向。
上帝配帝之尊置于坫。星辰以下尊。藉以席。皆加勺羃。設爵于尊下。
設御洗于壇南陛東南。亞獻之洗。又于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篚實以巾爵。
設星辰之尊罍洗篚。各于其方陛道之左。俱內向。執尊罍篚羃者。各于其後。又設玉幣之篚于壇上下。尊坫之所。祀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設青帝靈威仰神位
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協光紀。
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設帝太昊氏神座
夏神農。季夏軒轅。秋少昊。冬顓頊。已下放此。
于東方西向。席以莞。設歲星三辰之座于壇之東北。七宿之座于壇之西北。各于其壇南向。相對為首。設勾芒氏之座于壇之東面。西向。席皆莞。設神位各于座首。
省牲器。
如別儀。
鑾駕出宮。
如圜丘儀。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諸祀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率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太尊為上。實以泛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壼尊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清酒。配座著尊為上。實以泛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其歲星三辰勾芒氏之象尊。俱實以醍齊。七宿之壼尊。俱實以沈齊。元酒各實于五齊之上。尊禮神之玉。東方以青珪。南方以赤璋。中央以黃琮。西方以白琥。北方以元璜。其幣各隨方色。長丈八尺。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籩豆簠簋。入設于內壝東門之外饌幔內。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御史博士諸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入自東壝門。當壇南。重行北面西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御史已下皆再拜。訖。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博士諸太祝。詣卯陛升。行埽除于上。令史祝史行埽除于下。訖。引就位。車駕將至。謁者贊引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諸方客使。先至者各就門外位。駕至大次門外。迴輅南向。將軍降立于輅右。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之大次。通事舍人各引文武九品已上。從祀群官。就壝外位。
攝則無車駕將至下至壝外位儀。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于縣內。武舞立于縣南道西。謁者引司空入。陳埽除訖。出復位。如常儀。皇帝停大次半刻頃。通事舍人贊引各引從祀群官。介公酅公。諸方客使。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門。當門北向。侍中版奏。外辦。
攝則初司空入。謁者引祀官。贊引引執事。俱就門外位。司空埽除訖。各引入。就位。贊再拜。謁者進太尉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無皇帝停大次下至太常卿奏謹具儀。
皇帝服大裘而冕。
夏服羇冕。
出次。華蓋侍衛如常儀。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
至內壝外。殿中監進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鎮珪授殿中監。殿中監受進。皇帝搢大珪。執鎮珪。華蓋仗衛停殿門。近侍者從入。如常。謁者引禮部尚書太常少卿陪從。如常儀。皇帝至版位。西向立。
每立定。太常卿博士即立于左。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次入就位。立定。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協律郎跪。俛伏。舉麾鼓柷。奏角音。
夏徵音。季夏宮音。秋商音。冬羽音。
乃以黃鍾之均。文舞之舞。樂六成。偃麾。戛敔。樂止。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
攝事拜。
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上下諸太祝。俱取玉幣于篚。各立于尊所。其奠玉幣及毛血。並如圜丘儀。
攝則太尉為初獻。受玉幣。登歌作肅和之樂。餘亦如圜丘攝事之儀。
進熟。 皇帝既升。奠玉帛。其設饌盥洗奠。皆如圜丘之儀。
攝事如圜丘攝事儀。
太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某月朔某日子。嗣天子臣某。
攝事云。嗣天子臣某。謹遣太尉封臣名。
敢昭告于青帝靈威仰。獻春伊始。時維發生。品物昭蘇。式遵恆禮。敬以玉幣犧齊。粢盛庶品。肅恭燔祀。暢茲和德。帝太昊氏配神作主。尚饗。訖。興。
夏云。昭告于赤帝赤熛怒。朱明戒序。長嬴馭節。庶品蕃碩。用遵恆典。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恭敬禋祀。肅昭養德。帝神農氏配神作主。季夏云。黃帝含樞紐。爰茲溽暑。實惟土潤。戊己統位。黃鐘在宮。敬以玉幣犧齊。粢盛庶品。恭修燔祀。式虔厚德。帝軒轅氏配神作主。秋云。白帝白招拒。素秋伊始。品物收成。祗率舊章。展其恆禮。帝少昊氏配神作主。冬云。黑帝協光紀。元冥戒序。庶類安寧。資此積歲。祗率恆典。帝顓頊氏配神作主。
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奠版于神座前。興。還尊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配帝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取爵。侍中贊酌汎齊訖。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當太昊氏神座前。東向跪。奠爵。俛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立。樂止。太祝持版進于神座前左。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某月朔日子。開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帝太昊氏。爰始立春。盛德在木。用致燔燎。青帝靈威仰。惟帝布茲仁政。叨協上元。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備茲明薦。配神作主。尚饗。訖興。
夏云。昭告于帝神農氏。時惟孟夏。火德方融。用致明禋于赤帝赤熛怒。惟帝表功協德。允斯作對。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配神作主。季夏云。告于帝軒轅氏。時惟季夏。位膺土德。奉明禋于黃帝含樞紐。惟帝功施厚地。道合上元。謹以云云。秋云。告于帝少昊氏。時惟立秋。金德在馭。用致燔燎于白帝白招拒。惟帝立茲義政。協此神功。謹以云云。冬云。告于帝顓頊氏。時惟立冬。水德在馭。用茲禋燎于黑帝協光紀。惟帝道合乾元。允茲升配。謹以云云。
其飲福及亞獻至還宮。並同圜丘之儀。
攝事同圜丘攝事儀。見開元禮。
開元二十五年十月一日。制自今已後。每年立春之日。朕當帥公卿。親迎春于東郊。其後夏及秋。常以孟月朝于正殿。讀時令。仍令禮官即修撰儀注。既為常式。及是常禮。務從省便。無使勞煩也。
文獻通考。
開元二十六年正月丁丑。迎氣于東郊。
唐書元宗本紀。
開元二十六年。又親往東郊迎氣。祀青帝。以勾芒配。歲星及三辰七宿從祀。其壇本在春明門外。元宗以配所隘狹。始移于滻水之東面。而位望春宮。其壇一成。壇上及四面皆青色。勾芒壇在東南。歲星已下。各為一小壇。在青帝壇之北。親祀之時。有瑞雪壇下。侍臣及百寮拜賀稱慶。
舊唐書禮儀志。
肅宗元年建卯月一日赦文。朕敬授人時。慎徽月令。庶無極憊。以獲休徵。自今已後。每至四孟月迎氣之日。令所司明案典禮。宣讀時令。朕當與百辟卿士。舉而行之。
文獻通考。
德宗貞元元年十月二十七日。詔郊祀之義。本于至誠。制禮定名。合從事實。使名實相副。尊卑有倫。五方配帝。上古哲王。道濟蒸民禮著明祀。論善計功。則朕德不類統天御極。朕位攸同。而祝文稱臣以祭既無益于誠敬。徒有黷于等威。宜從改正。以敦至禮。自今以後。祀五方配帝祝文。並不須稱臣。其餘禮數如舊。
舊唐書禮儀志。
舊唐書歸崇敬傳。時有術士巨彭祖上疏云。大唐土德。千年合符。請每四季郊祀天地。詔禮官儒者議之。崇敬議曰。案舊禮。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于中地。祀黃帝。秋冬各于其方。黃帝于五行為土王。在四季生于火。故火用事之末而祭之。三季則否。漢魏周隋。共行此禮。國家土德乘時。亦以每歲六月土王之日。祀黃帝于南郊。以后土配。所謂合禮。今彭祖請用四季祠祀。多憑緯候之書。且據陰陽之說。事涉不經。恐難行用。又議祭五人帝不稱臣云。太昊五帝。人帝也。於國家即為前後之禮。無君臣之義。若于人帝而稱臣。則于天帝復何稱也。議者或云五人帝列于月令。分配五時。則五神。五音。五祀。五蟲。五臭。五穀皆備。以備其時之色數。非必別有尊崇也。
雜錄
武德初。令每歲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亦以景帝配。其壇在宮城之北十四里。壇制再成。下成方十丈。上成五丈。每祀則地祇及配帝設位于壇上。神州及五嶽四鎮。四瀆四海。五方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並皆從祀。神州在壇之第二等。五嶽以下三十七座。在壇下外壝之內。邱陵等三十座。在壝外。其牲。地祇及配帝用犢二。神州用黝犢一。嶽鎮以下。加羊豕各五。孟冬祭神州于北郊。景帝配。牲用黝犢二。
舊唐書禮儀志。
太宗貞觀時。奉高祖配地郊。
通典。
中書令房元齡。與禮官議。以為禮有益于人則祀之。神州者。國之所託。餘八州則又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餘州等八座。惟祭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
高宗永徽中。廢神州之祀。
通考。
禮部尚書許敬宗議。方丘在祭地之外。別有神州。謂之北郊。分地為二。既無典據。理又不通。請合于一祀。以符古義。仍並條附式令。永垂後則。可之。
舊唐書禮儀志。
唐書蕭德言傳。方丘既祭地。又祭神州北郊。皆不載經。請止一祠。詔曰。可。
乾封初。詔依舊祀神州皇地祇壇。依舊于渭水北置。
通考。
太常博士陸遵等議。北郊之月。古無明文。漢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東晉成帝咸和中。議北郊用正月。皆無明據。武德來禮令。即用十月。為是陰用事。故于此時祭之。請依舊十月致祭。從之。
武后天冊萬歲元年。親享南郊。合祭天地。
唐書。
睿宗景雲三年。將祀南郊。有司請設皇地祇位。
唐書。
先天元年夏五月戊寅。有事于北郊。辛巳。大赦。改元曰延和。賜內外官陪禮者勳一轉。民酺五日。
唐書睿宗本紀。
開元十一年二月壬子。如汾陰。祀后土。
唐書元宗本紀。
開元十一年。上將還西京。便幸并州。兵部尚書張說進言曰。陛下今因行幸。路由河東。有漢武后土之祀。此禮久闕。歷代莫能行之。願陛下紹斯墜典。以為三農祈穀。此誠萬姓之福。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祠后土于汾陰睢上。太史奏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祥風繞壇。日揚其光。
初有司奏脩壇。掘地獲古銅鼎二。其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色皆青。又獲古磚。長九寸。有篆書千秋萬歲字。及長樂未央字。又有赤免見于壇側。舊祠堂為婦人素像。則天時移河西梁山神素像。就祠中配焉。至十一年。有司遷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別室焉。詔以中書令張嘉貞為壇場使。將作少監張景為壇場副使。張說為禮儀使。見文獻通考。
開元二十年九月乙巳。中書令蕭嵩等。奏上開元新禮。十一月庚午。祀后土于睢上。大赦天下。
舊唐書元宗本紀。
開元二十年十一月庚申。如汾陰。祠后土。
唐書元宗本紀。
開元二十年。車駕欲幸太原。中書令蕭嵩上言云。十一年親祀后土。自是神明昭佑。累年豐登。有祈必報。禮之大者。且漢武親祠睢上。前後數回。伏請准舊事。至后土行報賽之禮。上從之。至十一月二十一日。祀后土于睢上。其文曰。恭惟坤元。道昭品物。廣大茂育。暢于生成。庶憑休和。惠及黎獻。博厚之位。澳在汾陰。肅恭時巡。用昭舊典。敬以琮幣犧牲。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展誠愨。睿宗皇帝配神作主。禮畢。令所司刊石于祠所。上自為文。
文獻通考。
開元二十年。蕭嵩為中書令。改撰新禮。祀地一歲有二。
舊唐書禮儀志。
祭地儀。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壇上。以高祖神堯皇帝配座。
每座籩豆各十二。簠簋篚俎各一。百七十二座。
祭神州地祇于壇第一等。
籩豆各四。餘如上也。
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五山。五川。五林。五澤。五邱。五陵。五墳。五衍。五原。五隰。于內壝之外。各依方面。
每座籩豆各一。簠簋篚俎各一。皆準舊禮為定。
立冬後。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以太宗文武聖皇帝配座。
每座籩豆各十二。簠簋篚俎各一也。文獻通考。
舊樂用姑洗三成。准周禮云。函鍾之均八變。則地祇皆降。可得而禮。鄭元云。祭地有二。一是大地崑崙為皇地祇。則宗伯黃琮所祭者。二是帝王封城內之神州。則兩圭有邸所祭者。後禮則不立神州之祀。今依前禮為定。既曰地祇。其樂合用函鍾之均八變。
文獻通考。
皇帝夏日至。祭方丘儀。
后土同。孟冬祭神州及攝事並附。
齋戒。 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袞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堯皇帝廟。如常告之儀。
告以配神作主。
孟冬。祭神州則告太宗文武聖皇帝廟。餘並如圜丘之儀。
陳設。 前祭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于外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攝事。衛尉設祭官公卿以下次于東壝外道南。北向西上。
尚舍奉御鋪御座。衛尉設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後。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設祭官次于東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師于南壝之外道東。諸王于三師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九品以上于祭官之東。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于南壝之外道西。東向。諸州使人。東方南方于諸王東南。西向。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東向。皆北上。諸國之客。東方南方于諸州使人之南。西向。西方北方于諸州使人之南。東向。皆北上。武官三品以下。七品以上。于西壝之外道南。北向東上。
褒聖侯于文官三品以下。攝事無御座以下至此儀。
設陳饌幔于內壝東門西門之外道。北面南向。
壇上及神州東方南方之饌。陳于東門外。西向。西方北方之饌。陳于西門外。東向。神州無西門之饌。
前祭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于壇南內壝之外。樹靈鼓于北懸之內道之左右。餘如圜丘儀。又為瘞埳于壇之壬地。內壝之外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前祭一日。奉禮設御位。
攝事無御位。
于壇之東南。西向。設望瘞位于壇西南。當瘞埳北向。設祭官公卿位于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分獻官于公卿之南。執事者位于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設御史位于壇上。正位于東南隅。西向。副位西南隅。東向。設奉禮位于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設奉禮贊者位于瘞埳西南。東向南上。設協律郎位于壇上南陛之西。東向。設太樂令位于北懸之間。當壇北向。設從祭之官。三師位于懸南道東。諸王位于三師之東。俱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位于道西。北向東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執事之南。每等異位。重行西向。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方。當文官。每等異位。重行東向。皆北上。諸州使人位。東方南方于諸王東南。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重行北面東上。設諸國客使位于內壝南門之外。東方南方于諸州使人之東。每國異位。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于諸州使人之西。每國異位。重行北面東上。
攝事無三師以下至此儀。
設門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于東壝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面西上。三師位于南壝之外道東。諸王于三師之南。俱西向。介公酅公于道西東向。皆北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東壝之外。祭官之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面西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壝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面東上。諸州使人位。東方南方于諸王東南。重行西面。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重行東面。俱北上。設諸國客位。東方南方于諸州使人之南。每國異位。重行西面。西方北方于諸州使人之南。每國異位。重行東面。皆北上。
攝事無三師以下至此儀。
牲牓于東壝之外。當門西向。黃牲一居前。又黃牲一在北。少退。元牲一在南。少退。設廩犧令位于牲西南。祝史陪其後。俱北向。設諸太祝位于牲東。各當牲後。祝史陪其後。俱西向。設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南向。設皇地祇酒尊于壇之上下。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罍一。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尊二。壺尊二。山罍一。在壇下。皆于南陛之東。北向。俱西上。設配帝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罍一。在壇上。皆于皇地祇酒尊之東。北向西上。
孟冬北郊酒尊。于神州酒尊之東。同夏至之儀。
神州太尊二。在第一等。每方嶽鎮海瀆。俱山尊二。山林川澤。俱蜃尊二。邱陵墳衍原隰。俱概尊二。凡尊各設于神位之左。而右向。
神州以上之尊。置于坫。以下之尊。俱藉以席。皆加勺羃。設爵于尊下。孟冬儀壇上之尊。置于壇坫。以下之尊。藉以席。
設御洗及設玉幣之篚等。並如圜丘儀。
孟冬祭同。
祭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帥其屬升。設皇地祇神座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設高祖神堯皇帝神座
孟冬神州。則設太宗文武聖皇帝神座。
于東方。西向。席以莞。設神州地祇神座于第一等。東南方。席以藁秸。又設嶽鎮海瀆以下之座于內壝之內。各于其方。皆有原隰邱陵墳衍之座。又設中岳以下之座于壇之西南。俱內向。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皆以莞設神位。各于座首。
省牲器。
如別儀。
鑾駕出宮。 服以袞冕。餘如上辛圜丘儀。
孟冬北郊同圜丘。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諸祭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太尊為上。實以泛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壺尊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帝。著尊為上。實以泛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以上孟冬同。神州太尊。實以沈齊。五方嶽鎮海瀆之山尊。實以醍齊。山林川澤之蜃尊。實以沈齊。邱陵以下之散尊。實以清酒。元酒各實于諸齊之上。尊禮神之玉。皇地祇以黃琮。其幣以黃。配帝之幣亦如之。神州之玉以兩圭有邸。其幣以元。孟冬同。岳瀆以下之幣。各從方色。
太官令帥進饌者。入實饌。及禮官就位。御史太祝行埽除等。並如圜丘儀。
孟冬同。
駕將至。謁者贊引。各引祭官從祭官客使等。俱就門外位。駕至大次門外。迴輅南向。將軍降立于輅左。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五品以上從祭之官。皆就壝外位。
攝事。無駕至大次下儀。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于懸內武舞立于懸南道西。謁者引司空入。行埽除訖。出復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頃。謁者贊引。各引祝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介公酅公。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門外。當門北向。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羇冕。
孟冬神州。大裘而冕。
出次。華蓋侍衛如常儀。
侍中負寶陪從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門外。殿中監進大圭。尚衣奉御又以鎮圭授殿中監。皇帝搢大圭。執鎮圭。華蓋仗衛。停于門外。侍者從入。謁者引禮部尚書太常少卿陪從。如常儀。皇帝至版位。太常卿請再拜。及請行事。並如圜丘儀。
攝事。如圜丘攝事儀。
協律郎舉麾。工鼓柷。奏順和之樂。乃以林鍾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作文舞之舞。樂舞八成。
林鍾太蔟姑洗南呂皆再成。
偃麾。戛敔。樂止。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奠玉幣及樂之節。並如圜丘。
攝事則太尉奠玉幣。下放此。
登歌作肅和之樂。以應鍾之均。太常卿引皇帝進。北向。跪奠于皇地祇
孟冬神州。
神座。俯伏。興。及奠配座。並如圜丘儀。
攝事同圜丘攝事儀。
進熟。 皇帝既升。奠玉幣。太官令陳饌之儀。如圜丘。俎初入門。奏雍和之樂。以太簇之均。
自後接神之樂用太簇。
饌至陛。樂止。祝史俱進。跪徹毛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
皇地祇之饌。升自南陛。配帝之饌。升自東陛。神州之饌。升自北陛。孟冬神州。升自南陛。
諸太祝迎引于壇上。各設于神座前。設訖。謁者引司徒。太官令帥進饌者。降自東陛以出。司徒復位。諸太祝還尊所。又進設嶽鎮以下之饌。相次而畢。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樂作。其盥洗酌獻跪奠奏樂之儀。並如圜丘。
攝事如圜丘攝事儀。
太祝持版進於神座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
攝則云。謹遣太尉臣名。下放此。
敢昭告于皇地祇。乾道運行。日躔北至。景風應序。離氣效時。嘉承至和。肅若舊典。敬以玉幣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祗瘞。式表誠愨。高祖神堯皇帝配神作主。尚享。太祝俯伏。興。
孟冬神州云。包含區夏。載植群生。溥被域中。賴茲厚德。式遵彝典。用揀元辰。敬以玉幣犧齊。粢盛庶品。明獻厥誠。備茲祗瘞。皇祖太宗文武聖皇帝配神作主。
皇帝再拜。
攝則太尉再拜。
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于神座。興。還尊所。皇帝拜訖。太常卿引皇帝詣配帝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取爵于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贊酌沈齊。訖。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高祖神堯皇帝神座前。東向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立。樂止。太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左。北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孝孫開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高祖神堯皇帝。時唯夏至。肅敬訓典。用祗祭于皇地祇。唯高祖德協二儀。道兼三統。禮膺光配。敢率舊章。
孟冬云。皇曾祖太宗文武聖皇帝。德被乾坤。格于上下。昭配之儀。欽率舊章。
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肅陳明薦。作主侑神。尚享。太祝俯伏。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奠版于神座。興。還尊所。皇帝飲福受胙。及亞獻終獻盥洗酌獻飲福。並如圜丘儀。
唯皇地祇太尉亞獻。酌醍齊時。武舞作。合六律六同為異耳。
初。太尉將升獻。謁者一人引獻官詣罍洗。盥洗匏爵訖。升自已陛。詣酒尊所。執尊者舉羃。酌沈齊。進奠于神州座前。引降還本位。謁者五人。次引獻官。各詣罍洗盥洗訖。各詣酒尊所。俱酌醍齊訖。引獻官各進。奠爵于諸方岳鎮海瀆首座。餘座皆祝史助奠。相次而畢。引還本位。又贊引五人。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詣酒尊所。酌沈齊。獻山林川澤。如岳鎮之儀。訖。又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詣酒尊所。俱酌清酒。獻邱陵以下。及齋郎助奠。如上儀。訖。各引還本位。武舞六成。樂止舞獻俱畢。諸祝徹豆及賜胙。皇帝再拜奏樂。並如圜丘儀。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瘞位。太常卿引皇帝。作樂。皇帝就望瘞位。北向立。樂止。于群官將拜。上下諸祝各執篚進神座前。取玉幣。齋郎以俎載神州以上牲體稷黍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行。當瘞埳西行。諸太祝以玉幣饌物。置于埳。諸祝又以岳鎮以下之禮幣及牲體皆從瘞。奉禮曰。可瘞埳。東西廂各六人。寘土半埳。太常卿前奏。禮畢。引皇帝還大次。樂作。從祀群官諸方客使。及御史以下出。並如圜丘儀。其祝版燔于齋所。
通典開元禮纂類。
鑾駕還宮。
如圜丘儀。
開元二十一年。詔夏至日。祀皇地祇于方丘。以高祖配。立冬祭神州于北郊。以太宗配。
文獻通考。
天寶五載。詔皇王之典。聿修于百代。郊祭之儀。允屬于三靈。聖人既因時以制宜。王者亦緣情以定禮。且尊莫大于天地。禮莫崇于祖宗。嚴配昭升。豈宜異數。今烝嘗之獻。既著于常式。南北之郊。未展于時享。自今以後。每歲四時孟月。先擇吉日。祭昊天上帝。其以皇地祇合祭。以次日祭九宮壇。皆令宰臣行禮奠祭。務崇蠲潔。稱朕意焉。
冊府元龜。
代宗大歷十二年秋八月。增修北郊壇齋宮二十五間。
文宗太和三年六月。太常寺奏北郊祀皇地祇壇。先闕齋宮。請准祠例置一所。可之。
冊府元龜。
后土
社稷。
武德九年二月戊寅。親祠社稷。
舊唐書高祖本紀。
武德貞觀之制。仲春仲秋時戊日。祭大社大稷。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社稷各用太牢一。牲色並黑。籩豆簠簋各二。鉶俎各三。季冬蜡之明日。又祭社稷于社宮。如春秋二仲之禮。
舊唐書禮儀志。
通典。唐社稷亦在含光門內之右。
冊府元龜。武德九年正月丙子。詔曰。厚地載物。社主其祭。嘉穀養民。稷惟元祀。列聖垂範。昔王通訓。建邦正位。莫此為先。爰暨都邑。建于州里。率土之濱。咸極莊敬。所以勸農務本。修始報功。敦序教義。整齊風俗。末代澆浮。祀典虧替。時逢喪亂。仁惠弛薄。壇壝闕昭備之禮。鄉閭無紀合之訓。朕握圖受歷。菲食卑宮。奉珪璧以尊嚴。潔粢盛而禋燎。尚想躬稼。厲精治本。永言享祀。宜存億紀。是以吉日惟戊。親祀大社。率從百僚。以祈九穀。今既南畝俶載。東作方興。九州致祀。宜盡祗肅。四方之民。咸勤殖藝。隨其性類。命為宗社。京邑庶士。臺省群官。里閈相從。共遵社法。以時供祀。各申祈報。兼行宴醑之義。用洽鄉黨之歡。且立節文。明為典制。進退俯仰。登降折旋。明加誨厲。遞相勸獎。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布告天下。即宜遵用。戊寅。親祀社稷。
通典。唐初為帝社。亦曰藉田壇。貞觀三年。太宗將親耕。給事中孔穎達議曰。禮。天子藉田南郊。諸侯東郊。晉武帝猶南郊。今帝社乃東壇。未合于古。太宗曰。書稱平秩東作。而青輅黛耜。順春氣也。吾方位少陽。田宜于東郊。乃耕于東郊。
咸亨五年五月己未。詔春秋二社。本以祈農。如聞此外別為邑會。此後除二社外。不得聚集。有司嚴加禁止。
舊唐書高宗本紀。
長壽元年九月。大赦改元。改用九月社。
唐書武后本紀。
神龍元年五月乙酉。立太廟社稷于東都。
唐書中宗本紀。
先農初為帝社。亦曰藉田壇。垂拱中。武后藉田壇曰先農壇。神龍元年。禮部尚書祝欽明議曰。周頌載芟。春藉田而祈社稷。禮天子為藉千畝。諸侯百畝。則緣田為社。曰王社侯社。今曰先農。失王社之義。宜正名為帝社。太常少卿韋叔夏。博士張齊賢等議曰。祭法。王者立太社。然後立王社。所置之地。則無傳也。漢興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配立于官社之後。以夏禹配官社。以后稷配官稷。臣瓚曰。高祖立漢社稷。所謂太社也。官社配以禹。所謂王社也。至光武乃不立官稷。相承至今。魏以官社為帝社。故摯虞謂魏氏故事立太社是也。晉或廢或置。皆無處所。或曰二社並處。而王社居西。崔氏皇甫氏皆曰。王社在藉田。案衛宏漢儀。春始東耕于藉田。引詩先農。則神農也。又五經要義曰。壇于田以祀先農。如社。魏秦靜議。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為國六神。晉太始四年。耕于東郊。以太牢祀先農。周隋舊儀。及國朝先農。皆祭神農于帝社。配以后稷。則王社先農不可也。今宜于藉田立帝社帝稷。配以禹棄。則先農帝社並祠。協于周之載芟之義。欽明又議曰。藉田之祭本王社。古之祀先農勾龍后稷也。烈山之子。亦謂之農。而周棄繼之。皆祀為稷。共工之子曰后土。湯勝夏欲遷而不可。故二神社稷主。自黃帝以降。不以羲農列常祀。豈社稷而祭神農乎。社稷之祭。不取神農耒耜大功。而專于共工烈山。蓋以三皇洪荒之跡。無取為教。彼秦靜何人。而知社稷先農為二。而藉田有二壇乎。先農王社一也。皆后稷勾龍異名而分祭。牲以四牢。欽明又言漢祀禹繆也。今欲正王社先農之號而未決。乃更加二祀。不可。叔夏齊賢等乃奏言。經無先農。禮曰。王自為立社。先儒以為在藉田也。永徽中猶曰藉田。垂拱後乃為先農。然則先農與社一神。今先農壇請改曰帝社壇。以合古王社之義。其祭準令以孟春吉亥祀后土。以勾龍氏配。于是為帝社壇。又立帝稷壇于西。如太社太稷。而不設方色。以異于太社。
唐書禮樂志。
張齊賢傳。齊賢遷博士。時東都置太社。禮部尚書祝欽明。問禮官博士周家田。主用所宜木。今社主石奈何。齊賢與太常少卿韋叔夏。國子司業郭山惲。尹知章等議。春秋君以軍行。祓社釁鼓。祝奉以從。故曰不用命戮于社。社稷主用石。以可奉而行也。崔靈恩曰。社主用石。以地產最實歟。呂氏春秋言殷人社用石。後魏天平中。遷太社石主。其來尚矣。周之田主用所宜木。其民間之社歟。非太社也。于是。舊主長尺有六寸。方尺七寸。問博士云何。齊賢等議。社主之制。禮無傳。天子親征。載以行。則非過重。禮。社祭土。主陰氣。韓詩外傳。天子太社方五尺。諸侯半之。五土數。社主宜長五尺。以準數五。方二尺。以準陰偶。剡其上以象物生。方其下以象地體。埋半土中。本末均也。請度以古尺云。又問社稷壇隨四方用色。而中不數尺冒黃土謂何。齊賢等曰。天子太社。度廣五尺。分四方。上冒黃土。象王者覆被四方。然則當以黃土覆壇上。舊壇上不數尺。覆被之狹。乖于古。于是以方色飾壇四面及陛。而黃土全覆上焉。祭牲皆太牢。其後改先農曰帝社。又立帝稷。皆齊賢等參定。
起居舍人王仲邱。撰成百五十卷。名曰大唐開元禮。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以社稷帝社為中祀。州縣之社稷為小祀。
舊唐書禮儀志。
社稷之壇廣五丈。以五土為之。社以后土。稷以后稷。配以太尊。實醍齊。著尊實盎齊。皆二。山罍一。州縣之社稷。以象尊二。實醍齊。以兩圭有邸。幣以黑。小祀幣以白。籩豆皆十。簋二。簠二。鉶三。俎三。州縣祭。籩豆皆八。簋二。簠二。俎三。春秋祭。牲皆太牢。以黑。孟春祭帝社及配座。籩豆皆十。簋二。簠二。〈登瓦〉三。鉶三。俎三。
文獻通考。
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舊樂用姑洗之均。三變。社稷之祀。于禮為尊。豈同邱陵。止用三變。合依地祇。用函鍾之均。八變之樂。
文獻通考。
皇帝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儀。
攝事附。
齋戒。
如方丘儀。
陳設。 前祭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于社宮西門之外道北。南向。尚舍奉御鋪御座。衛尉設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後。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設諸祭官次于齋坊之內。
攝事。無設大次儀。但守臣設祭官次。
三師于北門之外。諸王于三師之北。俱東向南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于齋坊南門之外。重行東向北上。介公酅公。于北門之外道東。西向。以南為上。諸州使人。東方南方于諸王西北。東面。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東北。俱南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于東門之外道北。南向。以西為上。諸國之客。于東門之外。東方南方于武官東北。南向。西方北方。于道南。北向。俱以西為上。
攝事無三師以下至此儀。
前祭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于壇北。東方西方。磬簴起南。鐘簴次之。南方北方。磬簴起東。鐘簴次之。設十二鎛鍾于編懸之間。各依辰位。樹靈鼓于南懸之內道之左右。植建鼓于四隅。置柷敔于懸內。
柷在左。敔在右。
設歌鐘歌磬各于壇上。近北南向。皆磬簴在西。其匏竹者。各立于壇下。南向。相對為首。
凡懸皆展而編之。
諸工人各位于懸後。東方西方。以南為上。南方北方。以東為上。右校請埽除內外。又為瘞埳二。于南門之內稷壇。西向。
攝事無埋坎二于樂懸之北。
方深取足容物。北出陛。前祭一日。奉禮設位北門之內。當社稷壇北。南向。
將祭。奉禮郎一人守之。在位版東北立五步所。南向。
又設望瘞位于西門之內。當瘞埳南向。
攝事。無御位以下至此儀。
設祭官公卿位于西門之內道北。執事位于其後。少北。每等異位。俱重行東面。以南為上。設御史位于壇上。正位于太社壇東北隅。西向。副位于太稷壇西北隅。東向。
攝事令史陪後。
設奉禮位于樂懸西北。贊者二人在北。差退。俱東面南上。又設奉禮贊者位于瘞埳西北。東向北上。
攝事無奉禮位。
設協律郎位各于壇之上。東北隅。俱西向。設太樂令位于南縣之門。南向。設祭官位。三師位于北門之內道西。俱南面東上。設介公酅公位于道東。南面西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執事北。每等異位。俱重行東向。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東方。值文官。每等異位。重行西向。皆以南為上。諸州使人位。東方南方于北門之內道西。于諸王西北。重行南向。以東為上。西方北方于道東。于介公酅公東北。重行南向。以西為上。諸蕃客位于北門之內。東方南方于諸州使人之西。每國異位。俱重行南向。以東為上。西方北方。于諸州使人之東。每國異位。俱重行南向。以西為上。設門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于西門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以東為上。三師位于北門之外道西。諸王于三師之北。俱東向。介公酅公。位于道東。西向。皆以南為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門之外。祭官之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面。以東為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東門之外道北。每等異位。重行南向。以西為上。諸州使人位。東方南方。于諸王西北。重行東面。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東北。西向。俱南上。設諸國客位。東方南方于武官東北。每國異位。重行南向。西方北方于道南。每國異位。重行北向。皆以西為上。
攝事無三師北門內位至此儀。但設祭官門外之位。
設酒尊之位。太社。太尊二。著尊二。罍二。壇上西北隅。南向。設后土氏。象尊二。著尊二。罍二。太社酒尊之西。俱南向東上。各置于坫。皆加勺羃。
爵皆置于尊下。
設太稷后稷酒尊于其壇上。如太社后土之儀。設御洗各于太社太稷壇之西北南向。亞獻之洗。又各于西北南向。俱罍水在洗西。篚在洗東北次。
篚實以巾爵也。
執尊罍篚羃者。位于尊罍篚羃之後。各設玉幣之篚于壇上樽坫之所。晡後。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饌具訖。還齋所。祭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
攝事。齋郎取毛血。
置于饌所。遂烹牲。
牲皆用黝。
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升。設太社太稷神座各于壇上。近南北向。設后土氏于太社神座之右。后稷氏于太稷神座之左。俱東向。席皆以莞。設神座各于座首。
鑾駕出宮。
如方丘之儀。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諸祭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太尊為上。實以醴齊。著尊次之。實以盎齊。罍為下。實以清酌。配座之尊亦如之。齊加明水。酒加元酒。各實于上尊。禮神之玉。太社太稷俱以兩圭有邸。幣色皆以元。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皆設于神廚。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諸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入自西門。當太社壇北。重行南面。以東為上。
凡引尊者。每曲一逡巡。
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
凡奉禮有詞。贊者皆承傳。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執尊者各升自西陛。立于尊所。執罍洗篚羃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諸太祝。詣太社壇西陛。升。行埽除于上。令史祝史。行埽除于下。降。又詣太稷壇行埽除。如太社之儀。訖。各引就位。駕將至。謁者贊引各引祭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祭群官客使。先至者俱就門外位。駕至大次門外。迴輅南向。將軍降立于輅右。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奏。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之大次。謁者引文武五品以上從祭群官。皆就門外位。
攝事。謁者贊引引祭官各就位。無駕將至至此儀。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于懸內。武舞立于懸北道東。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司空再拜。訖。謁者引司空詣壇西陛外。行埽除于上。升。稷壇亦如之。訖。降。行樂懸訖。引就門外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頃。謁者贊引各引祭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祭文武群官。介公酅公。諸客使。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門外。當門北向。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絺冕。出次。華蓋侍衛如常儀。
侍中負璽陪從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
至社宮西門外。殿中監進大珪。執鎮珪。華蓋侍衛停于門外。近侍者從入如常儀。謁者引禮部尚書。太常少卿陪從如常。皇帝至版位。南向立。
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于左。
謁者贊引。各引祭官次入就位。立定。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太常卿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
攝事。謁者白太尉。下放此。
協律郎跪。俯伏。舉麾。
凡取物者跪。俯伏而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俯伏而後興。
鼓柷。奏順和之樂。乃以函鍾為均。文舞八成。偃麾。戛敔。樂止。
凡樂皆協律郎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戛敔而後止。
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諸太祝俱取玉幣于篚。各立于尊所。太常卿引皇帝。太和之樂作。
皇帝每行。皆作太和之樂。
皇帝詣太社壇。升自北陛。侍中中書令。下及左右侍衛。量人從升。
以下皆如之。
皇帝升壇。南向立。樂止。太祝加玉于幣。以授侍中。侍中奉玉幣。西向進。皇帝搢鎮圭。受玉帛。
凡授物皆搢鎮圭。奠訖。執圭俯伏。興。
登歌作肅和之樂。乃以應鍾之均。太常卿引皇帝進。南向跪。奠于太社神座。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南向再拜。太常卿引皇帝立于東方。西向。太祝以幣授侍中。侍中奉幣。南向進。皇帝受幣。太常卿引皇帝進。西向跪。奠于后土氏神座。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西向再拜。訖。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降自北陛。樂作。太常卿引皇帝詣太稷壇。升自北陛。南向立。樂止。太祝加玉于幣。以授侍中。侍中奉玉帛。西向進。皇帝受玉帛。登歌作。太常卿引皇帝進。南向跪。奠于太稷神座。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南向再拜訖。太常卿引皇帝立于東方。西向。又太祝以幣授侍中。侍中奉幣。南向進。皇帝受幣。登歌作。太常卿引皇帝進奠于后稷氏神座。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西向再拜訖。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降自北陛。樂作。皇帝還版位。南向立。樂止。初。群官拜訖。祝史各奉毛血之豆。立于門外。登歌止。祝史奉毛血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于壇上。俱進奠于神座前。太祝與祝史退立于尊所。
進熟。 皇帝既升奠玉帛。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于西門外。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太社之俎。初。皇帝既至位。樂止。太官令引饌入。太社太稷之饌。入自正門。配座之饌。入自左闥。俎初入門。雍和之樂作。以太簇之均。饌至陛。樂止。祝史各進徹毛血之豆。降自西陛以出。太社太稷之饌。升自北陛。配座之饌。升自西陛。諸太祝迎引于壇上。各設于神座前。
籩豆蓋羃。先撤乃升。簠簋奠訖。卻其蓋于下。
設訖。謁者引司徒以下。降自西陛。復位。諸太祝還尊所。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樂作。其盥洗之儀。並如圜丘。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詣太社壇。升自北陛。樂止。謁者引司徒。升自西陛。立于尊所。齋郎奉俎從升。立于司徒之後。太常卿引皇帝。詣太社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贊酌醴齊。壽和之樂作。
皇帝每酌獻及飲福。皆作壽和之樂。
太常卿引皇帝進太社神座前。南面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南向立。樂止。太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右。西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某。
攝事云。謹遣太尉封臣名。下同。
敢昭告于太社。維神德兼博厚。道著方直。載生品物。含宏庶類。謹因仲春仲秋。祗率常禮。敬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備茲禋瘞。用伸報本。以后土勾龍氏配神作主。尚享。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奠版于神座前。還尊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后土氏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取爵于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贊酌醴齊。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西向立。太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左。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開元神武皇帝某。敢昭告于后土氏。爰茲仲春仲秋。揆日惟吉。恭修常祀。薦于太社。唯神功著水土。平易九州。昭配之義。實惟通典。謹以制幣。一元大武。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薦醴齊。陳于表位。作主侑神。尚享。訖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奠版于神座前。還尊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進太社神位前。南向立。樂作。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訖。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受爵。東向進。皇帝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興。太祝帥齋郎進俎。太祝減太社神座前三牲胙肉。各置一俎上。太祝以俎授司徒。司徒持俎東向。以次進。皇帝每受。以授左右。皇帝跪取爵。遂飲。卒爵。侍中進受爵。復于坫。皇帝俯伏。興。再拜。樂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北陛。詣罍洗。樂止。謁者引司徒。降自西陛以從。皇帝詣罍洗。盥手洗爵。侍中黃門侍郎贊洗如常。訖。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詣太稷壇。升自北陛。樂止。謁者引三公。三公與齋郎奉俎。升自西陛。立于尊所。皇帝詣太稷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贊酌醴齊。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太稷神座前。南向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南向立。樂止。太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右。西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某。敢昭告于太稷。唯神播生百穀。首茲八政。用而不匱。功濟群黎。恭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剛鬣。明粢薌萁。薌合嘉薦醴齊。式陳瘞祭。備修常禮。以后稷棄配神作主。尚享。訖。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奠版于神座。還尊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后稷氏酒尊所。執尊者舉羃。侍中取爵于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贊酌醴齊。樂作。太常卿引皇帝詣后稷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西向立。樂止。太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左。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開元神武皇帝某。敢昭告于后稷氏。爰以仲春仲秋。式揀吉辰。敬修常禮。薦于太稷。唯神功協稼穡。闡修農政。允茲從祀。用率舊章。謹以制幣。一元大武。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薦醴齊。陳于表位。作主配神。尚享。訖。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奠版于神座前。還尊所。皇帝拜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進太稷神座前。南向立。樂作。皇帝飲福受胙。如太社之儀。訖。樂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北陛。還版位。南向立。樂止。謁者引司徒降自西陛。復位。文舞出。鼓柷作舒和之樂。出。訖。戛敔。樂止。武舞入。鼓柷。作舒和之樂。立定。戛敔。樂止。皇帝獻后土氏將畢。謁者引太尉。
攝事。則引太常卿。下同。
詣罍洗。盥手洗爵訖。謁者引太尉自西陛升壇。詣太社酒尊所。執尊者舉羃。太尉酌盎齊。武舞作。謁者引太尉進太社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謁者引太尉少退。南向再拜。謁者引太尉詣后土氏酒尊所。取爵于坫。執尊者舉羃。太尉酌盎齊。謁者引太尉進后土氏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謁者引太尉少退。西向再拜。謁者引太尉進太社神座前。南向立。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太尉之右。東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爵。復于坫。太尉興。再拜。謁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詣罍洗爵。詣太稷壇。升獻如太社儀。訖。引降復位。初。太尉獻后土將畢。謁者引光祿卿。
攝事。同與光祿卿為終獻。
詣罍洗盥手洗爵。升酌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訖。謁者引光祿卿降。復位。武舞六成。樂止。舞獻俱畢。諸太祝各徹豆還尊所。奉禮曰。賜胙。贊者唱。眾官再拜。在位皆再拜。已飲福受胙者不拜。順和之樂作。太常卿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止。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瘞位。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就望瘞位。南向立。樂止。群官將拜。諸太祝各執篚。進神座前取幣。齋郎以俎載牲體稷黍。飲爵酒。各由其陛壇南行。當瘞埳西行。諸太祝以玉幣饌置于埳訖。奉禮曰。可瘞埳。東西面各四人。寘土半埳。太常卿前奉。禮畢。太常卿引皇帝還大次。樂作。皇帝出門殿中監前受鎮珪。以授尚衣奉御。殿中監又前授大圭。華蓋侍衛如常儀。皇帝入次。樂止。謁者贊引引祭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祭群官。諸方客使。以次出。贊引引御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工人二舞以次出。其祝版燔于齋所。鑾駕還宮。
如方丘之儀。
諸州祭社稷儀。
諸縣祭社稷附。
前三日。刺史
縣則縣令。下放此。
散齋于別寢二日。致齋于廳事一日。亞獻以下應祭之官。散齋二日。各于正寢。致齋一日。皆于壇所。
上佐為亞獻。錄事參軍及判司為終獻。若判司上佐等有故。並次差攝之。縣則丞為亞獻。主簿及尉通為終獻。若縣令已下有故。以次差不足。則州官及比縣官充。
諸從祭之官。各清齋于公館一日。
從祭官。刺史未出之前。先赴祭所齋。皆如別儀。
前二日。本司先修除壇之內外。
其壇方二丈五尺。高二尺四寸。出階三等。
為瘞埳二于壇西門之外道北。南向。
縣埳于壇北方。深足容物。
設刺史次于社壇西門之外道北。南向。
縣令同。
設祭官已下次于刺史次西北。俱南向。以東為上。前一日。晡後。本司帥其屬。守社稷壇四門。去壝九十步所。
縣七十步。
禁止行人。本司設刺史位于北門之內道西。南向。
若刺史有故。攝祭初獻位于亞獻之前。東面。縣令位同。
設亞獻終獻位于社稷壇西北。設掌事者位于西門之內道北。俱每等異位。東向南上。設贊唱者位于終獻東北。東面南上。設州官位于祭官掌事者之北。東面。
縣從祭官位同。
府官位于東方。當州官西面。俱重行南上。
縣無府官以下至此儀。
設望瘞位于埳北。南向東上。設門外位。祭官以下于西門之外道南。州官于祭官之南。俱重行北面。以東為上。
縣從祭官位同。
府官于東門外道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
祭器之數。每座尊二。籩八。豆八。簋二。簠二。俎三。羊豕脾腊各一俎。縣同。
掌事者以尊坫升自西階。各設于壇上西北隅。配座之尊在西。俱南向東上。皆加勺羃。社稷皆爵一。配座皆爵四。各置于坫。設洗于社稷北陛之西。去壇二步所。南向。罍水在洗西。加勺羃。篚在洗東北肆。實爵六巾二。加羃。
執尊罍洗篚者。各位于尊罍洗篚之後。
祭日未明。烹牲于廚。
祝以豆二取牲血。
夙興。掌饌者實以祭器。
牲體羊豕。皆載右胖。前腳三節。肩臂臑節一段。皆載之。後腳三節。節一段。去下一節。載上肫胳三節。又取正脊脡脊。橫脊。短脅。正脅。代脅各三骨。以並。餘皆不設。簋實黍稷。簠實稻粱。籩實石鹽。乾魚。棗。栗。菱。芡。鹿脯。豆實虀菹。醯醢。菁菹。鹿醢。韭菹。兔醢。筍菹。魚醢。若土無者。各以其類充之。
本司帥掌事者。以席入自西門。詣壇西階升。設社稷神座各于壇上。近南北向。又設后土氏神座于社神之左。后稷氏神座于稷神之左。俱東向。
席皆以莞。
質明。諸祭官及從祭之官。各服其服。
祭官服祭服。從祭之官應公服者公服。非公服者常服。
本司率掌事者。入實尊罍。
每座尊二。一實元酒為上。一實醴齊次之。
祝版各置于坫。祝以幣各置于篚。與血豆俱設于饌所。
社稷之幣皆用黑。各長丈八尺。
贊唱者先入就位。祝與執尊罍篚者。入自西門。當社壇北。重行南向。以東為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執尊者升自西階。立于尊所。執罍篚者各就位。詣社壇。升自西階。行埽除訖。降。詣稷壇。升埽除如社壇之儀。降。埽除于下。訖。皆就位。刺史將至。
縣則縣令將至。下放此。
贊禮者引祭官。及從祭之官。與掌事者。俱就門外位。刺史至。參軍事引之次。贊唱者先入就位。
縣令贊者引下。放此。
刺史停于次少頃。服祭服出次。參軍事引刺史入自西門。就位。南向。參軍事立于刺史之東。少退。南向。贊禮者引祭官以下。及從祭之官。以次入就位。
凡導引者。每曲一逡巡。
立定。贊唱者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參軍事少進刺史之左。西面白。請行事。退復位。本司帥執饌者。奉饌陳于西門之外。祝以幣授刺史。參軍事引刺史北階升社壇。南向跪。奠幣于社神座前。訖。興。少退。再拜。祝又以幣授刺史。參軍事引刺史升稷壇。南向跪奠幣于稷神座。如社壇儀。訖。參軍事引刺史降。復位。本司引饌入。社稷之饌。升自北階。配座之饌。升自西階。諸祝迎引于壇上。設于神座前。
籩豆蓋羃。先徹乃升。簠簋既奠。卻其蓋于下。籩居右。豆居左。簠簋居其間。羊豕二俎。橫而重于右。腊特于左。
本司與執饌者降自西階。復位。諸祝各還尊所。參軍事引刺史
縣。贊禮者引縣令。下同。
詣罍洗。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承水。刺史盥水。執篚者跪。取巾于篚。興。進。刺史帨手訖。執篚者受巾。跪奠于篚。執尊者遂取爵。興以進。刺史受爵。執罍者酌水。刺史洗爵。執篚者跪取巾于篚。興進。刺史拭爵訖。受巾。奠于篚。奉盤者跪奠盤。興。參軍事引刺史自社壇北階。升詣社神酒尊所。執尊者舉羃。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社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右。西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某官姓名。敢昭告于社神。惟神德兼博厚。道著方直。載生品物。含養庶類。謹因仲春仲秋。祗率常禮。恭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備茲明薦。用申報本。以后土勾龍氏配神作主。尚享。
縣祝文以下並同。
訖。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于神座。興。還尊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配座酒尊所。取爵于坫。執尊者舉羃。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詣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于后土氏前。祝文曰。爰茲仲春仲秋。厥日惟戊。敬修常祀。薦于社神。惟神功著水土。平易九州。昭配之儀。實通祀典。謹以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作主侑神。尚享。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于神座。興。還尊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進當社神座。南向立。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祝持爵進于刺史之右。東向立。刺史再拜。受爵。跪祭啐酒奠爵。興。祝帥執饌者以俎進。減社神座前胙肉。
各取前腳第二骨。
共置一俎上。興。祝持俎東向進。刺史受以授左右。刺史跪取爵。飲卒爵。祝進受爵。復于坫。刺史興。再拜。參軍事引刺史降自北階。詣罍洗盥手洗爵。自稷壇北階升。詣稷神酒尊所。執尊者舉羃。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稷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右曰。敢昭告于稷神。惟神播生百穀。首茲八政。用而不匱。功濟群黎。恭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備茲瘞禮。以后稷棄配神作主。尚享。訖。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于神座。興。還尊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配座酒尊所。刺史取爵于坫。執尊者舉羃。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后稷氏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于神座之右。南面跪讀祝文曰。敢昭告于后稷氏。爰以仲春仲秋。恭修常禮。薦于稷神。惟神功協稼穡。闡修農政。允茲從祀。用率舊章。謹以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作主配神。尚享。訖。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于神座。興。還尊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稷神座前。南向立。飲福受胙。如社壇之儀。訖。參軍事引刺史降自本階。還本位。初。刺史獻將畢。贊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獻。如刺史之儀。
唯不讀祝文。不受胙。
亞獻將畢。贊禮者引終獻詣罍洗升酌。終獻如亞獻之儀。訖。降復位。諸祝各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尊所。贊唱曰。賜胙。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贊唱者又曰。再拜。刺史已下皆再拜。參軍事少進刺史之左。西面白。請就望瘞位。參軍事引刺史就望瘞位。西向立。祝于神前取幣及血。置于埳。贊唱者曰。可瘞埋。東西面各二人。寘土半埳。參軍事進刺史左。白。禮畢。遂引刺史出。還次。贊禮者引祭官以下次出。諸祝及執尊罍篚者降。復掌事位。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以出。其祝版燔于齋所。
諸里祭社稷儀。 前一日。社正及諸社人應祭者。各清齋一日。于家正寢。
正寢者。謂人家前堂待賓之所。
應設饌之家。先修治神樹之下。又為瘞埳于神樹之北。深取足容物。掌事者設社正位于稷座西北十步。東面。諸社人位于其後。東面南上。設祝奉血豆位于瘞埳之北。南向。祭器之數。每座尊酒二並勺一。以巾覆之。俎一。籩二。豆二。爵二。簠二。簋二。
無禮器者。量以餘器充之。
祭日。未明。烹牲于廚。
唯以特豕祀。以豆取牲血。置于饌所。
夙興。掌饌者實祭器。
牲體載右胖。折節如州縣制。分載二俎。其尊一。實元酒為上。一實清酒次之。籩實棗栗。豆實菹醢。簠實黍稷。簋實稻粱。
掌事者以席入。社神之席。設于神樹下。稷神之席。設于神樹西。俱北向。質明。社正以下。各服其服。掌事者以盥水器入。設于神樹北十步所。加勺巾二。爵一。于其下。盛以箱。又以酒尊入。設于神北近西。社神之尊在東。稷神之尊在西。俱東上南向。
置爵二及祝版于尊下。
執尊者立于尊後。掌事者入。實尊酒訖。祝及執尊者
其祝。以社人有學職者充之。
入。當社神北。南向。以東為上。皆再拜。執酒尊者就尊後立。其執盥者。就盥器後立。贊禮者引社正以下。俱就位。立定。贊禮者贊再拜。社正以下皆再拜。祝詣尊所。贊禮者再拜。社正以下皆再拜。掌事者以饌入。各設于神座前。
菹醢居前左右箱。黍稷在其間。俎在其外。
訖。掌事者出。贊禮者引社正詣盥器所。執盥者酌水。社正洗手。取巾拭手訖。洗爵拭爵訖。贊禮者引社正詣社神座前。跪奠爵于饌右。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社神座東西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某坊
村則云某村。以下准此。
社正姓名合社若干人等。今昭告于社神。惟神載育黎元。長茲庶物。時屬仲春仲秋。日唯吉戊。謹率常禮。恭用特牲清酌。粢盛庶品。祗薦社神。尚享。祝興。社正以下及社人等。俱再拜。贊禮者引社正詣稷神尊所。取爵酌酒訖。贊禮者引社正詣稷神饌前。南向跪奠酒于饌右。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于稷神座西。東向跪讀祝文曰。若干人等。敢昭告于稷神。唯神主茲百穀。粒此群黎。今仲春吉戊。
秋云仲秋。
謹率常禮。恭以特牲清酌。粢盛庶品。祗薦于稷神。尚享。祝興。社正以下。及社人俱再拜。贊禮者引社正立于社神座前。南向立。祝以爵酌社稷神福酒。合置一爵。進社正之右。社正再拜。受酒訖。跪祭酒。遂飲。卒爵。祝受爵還尊所。社正興。再拜。贊禮者引社正還本位。立定。贊禮者再拜。社正及社人俱再拜訖。祝以血置于埳。埳東西各一人。置土半埳。贊禮者少前。白。禮畢。遂引社正等出。祝與執尊者復位。再拜訖。出餘饌。社人等俱于此飲。如常會之儀。其祝版燔于祭所。
通典開元禮纂類。
開元二十二年三月。詔州縣社仍用牲牢。
通考。
天寶元年十月戊寅。詔社為九土之尊。稷乃五穀之長。祭官宜精潔。其社壇側禁樵牧。 三載二月戊寅。韶社稷升為大祀。以四時致祭。後又依開元禮為中祀。
通考。
通典天寶三載。詔社稷列為中祀。頗紊大猷。自今以後。社稷及日月五星。並升為大祀。仍以四時致祭。
至德二載秋九月壬寅。廣平王統朔方安西迴紇南蠻大食之眾。與賊將戰于香積寺西北。賊軍大敗。棄京城東走。癸卯。復西京。甲辰。捷書至行在。即日遣裴冕入京。啟告郊廟社稷。
舊唐書肅宗本紀。
開元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敕普天率土。崇德報功。饗祀惟殷。刲割滋廣。非所以全惠養之道。協靈祇之心。其春秋二時社及釋奠。天下諸州府縣等。並停牲牢。唯用酒脯。務存修潔。足展誠敬。自今以後為常式。至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敕春秋祈報。郡縣常禮。比不用牲。豈云血祭。陰祀貴臭。神何以歆。自今以後州縣祭祀。特以牲牢。宜依常式。其年六月二十八日。敕大祀中祀。及州縣社稷。依式合用牲牢。餘並用酒脯。至貞元五年九月十二日。國子祭酒包佶奏。春秋祭社稷。准禮。天子社稷皆太牢。至大歷六年十月三日。敕中祀少牢。社稷是中祀。至今未改。敕旨宜准禮用太牢。
通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咸淳玉峰续志
明·杨致和
汉·徐干
唐·法照
明·紫薇垣散人
(唐)沈亚之
宋·法海
宋·周羽
(南宋)吴文英
宋·滕元发
(民国)孟定恭
汉·锺离权
(魏)潘岳著
清·梁章钜
(宋)何去非
清·杨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