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四 职官十六-通典
卷三十四 职官十六
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位亚三司。后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
(又献帝以伏完为辅国将军,仪比三司。)
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自此始也。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并加大,而仪同三司。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馀官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齐开府仪同三司如公。梁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诸将军、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自晋以来,又有如开府同三司之仪者,自羊祜始焉。
(汉末吕布开府如三司,其他无闻。至晋羊祜为车骑将军、荆州诸军事,加开府如同三司之仪。累年谦让,不辟士,不备僚属。及始有所命辟士,未到而卒,不得除署。后当阳侯杜元凯表哀其家无胤嗣,官无命士,请更议之。诏不许。)
江左亦多有之。
(梁沈约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徐勉为约请三司之仪,武帝不许。又邵陵王纶为平南将军,湘州刺史王茂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并同三司之仪。)
后魏亦有之。普泰初,特以尔朱世隆为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齐亦有仪同三司者,
(任城王湝等诸王多为之。湝,户皆反。)
又有开府仪同三司及仪同三司。后周建德四年,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仍增置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又改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仍增置上仪同大将军。隋文帝并以为散官。又诸卫各置开府,
(左勋卫开府、左翊一开府、二开府、三开府、四开府,及武卫、武候、领军、东宫领兵开府准此。)
府置开府一人。又有仪同府,仪同以下置员与开府同。初开府仪同三司为四品散实官,至炀帝,又改为从一品,同汉魏之制,位次三公。大唐武德七年,改上开府仪同三司为上轻车都尉,开府仪同三司为轻车都尉,仪同三司为骑都尉。后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开元以前旧例,开府特进虽不带职事,皆给俸禄,得与朝会,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罢剧就閒者居之。
(天宝六载正月制,内外文武五品以上官,父祖无资荫者,其所用荫,宜同子孙用荫之例。)
○特进
汉制,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下。故成都侯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如将军,是也。后汉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
(隋志曰:"特进旧位从公,光武以邓禹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是特进引见之称,无官定体也。")
而窦笃进位特进,得举吏,见礼依三公。自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馀官,故给吏卒车服。其馀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列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晋惠帝元康中定令,特进位次诸公,在开府、骠骑上,冠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
(食俸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赐春绢五十疋,秋绢百五十疋,绵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给安车黑耳,驾御一人,辂车施耳后户一乘。)
无章绶。齐时位从公,陈因之。后魏北齐用人,皆以旧德就閒者居之。隋文帝以为散官,不理事。炀帝即位,废特进官。大唐为文散官。
(馀具开府篇。)
光禄大夫以下
秦时,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
(汉志曰:"夫者,扶也,肤也。诗曰:'殷士肤敏,灌将于京。'明当以其肌肤知能侍君父也。")
银章青绶。掌议论,属光禄勋。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无常事,唯顾问应对,诏命所使,无员。后汉光禄大夫三人。凡诸国嗣王之丧,则掌吊,多以为拜假赗赠之使及监护丧事。魏氏以来无员,转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
(魏文帝以杨彪为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及晋受命,置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而光禄大夫如故,加金章紫绶,并与卿同。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并禄赐、班位、吏卒皆与特进同。复以为优崇之制,而诸公逊位,不复加之。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禄。其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及内外之职加此者,前后甚众。由是或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紫绶,又复以为礼赠之官。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其馀皆给。其假银章青绶者,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杨珧加给事中光禄大夫。加兵之制,诸所供给依三品将军。
(晋宣帝子平原王幹拜光禄大夫,加侍中,特假金章紫绶,班次三司。)
其馀自如旧制,终武惠孝怀三世。
(食俸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给春绢五十疋,秋绢百疋,绵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
宋氏因之。齐左右光禄大夫,皆据旧齿,位从公,开府置佐吏如公。年重加亲信二十人。魏晋以来无员。以左右光禄大夫、光禄三大夫皆银章青绶,其重者诏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其重者既有金紫之号,故谓本光禄为银青光禄大夫。
(晋时王翘之为银青光禄大夫。)
乐安任遐为光禄,就王晏乞一片金,晏乃启转为金紫,是也。犹属光禄勋。梁又有左右金紫光禄大夫,视吏部尚书,左右光禄大夫视诸曹,并养老病。陈因之。自晋以后多为兼官。后魏有光禄大夫,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北齐皆以旧德就閒者居之,与特进同。后周有左右金紫、左右银青四光禄大夫。隋有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皆为散官,不理事。大唐初犹有左右之名。贞观以后,唯曰光禄大夫、金紫光禄、银青光禄,并为文散官。
(按前代光禄大夫,始加金章紫绶及银章青绶者并尊崇之,合在光禄之上。后魏定令误,遂因仍不改。)
正议大夫、通议大夫,皆隋置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论议之义。大唐并因之。
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论议。汉因之。
(哀帝初立,御史大夫王嘉奏曰:"苏令发起为盗,欲遣大夫使,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今诸大夫有材者甚少,宜预畜养也。")
后汉置二十人。
(后汉张湛字子孝,拜太中大夫,居中东门候舍,故人号为中东门君。又隗嚣广置职位,以自尊高。郑兴止之,曰:"夫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胡广云:"谏议、光禄、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礼皆为天子之下大夫,列国之上卿。")
魏以来无员。晋视中丞、吏部,绛朝服,进贤一梁冠,介帻。泰始末,诏除王览为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梁、北齐皆有,大唐亦有之。
中大夫,秦官。汉武改为光禄大夫。自后无闻。北齐有之,大唐又置之。
(龙朔二年七月制,诸王承嫡封郡王者,出身从四品下叙。)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后置三十人。
(汉官曰:"光武中兴置。")
魏晋无员。齐梁视黄门侍郎,品服冠帻与太中同。陈亦有之,大唐又置之。
朝议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汉诸大夫得上奉朝议为名。大唐因之。
朝请大夫,隋置散官,取汉将军公卿年高德重者,以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之义。大唐因之。
(龙朔制,诸王众子封郡公者,出身从五品上叙。)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正议以下,今并为文散官。
朝议郎、承议郎,并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显庆五年八月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叙。)
通议郎,隋置散官。
(隋文帝於吏部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至炀帝皆罢。)
大唐改通议为奉议郎。
(显庆制,县公出身从六品上叙。)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盖采晋宋以来诸官皆有通直,谓官高下而通为宿直者也,因此为名。大唐因之。
朝请郎,隋置散官。盖采晋、宋、齐、梁、陈并有奉朝请员为名。大唐因之。
(显庆制,侯出身正七品上叙。)
宣德郎、朝散郎,并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显庆制,伯出身正七品下叙,子出身从七品上叙。)
游骑尉,隋置散官。大唐改为宣义郎。盖取梁宣义将军之名。
(显庆制,男出身从七品下叙。)
给事郎,徵事郎、承奉郎,并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承务郎,大唐置,盖因隋尚书省二十四司承务郎之名也。
儒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前史儒林传之义。大唐因之。
登仕郎,大唐置。
文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北齐文林馆徵文学之士以充之义。大唐因之。
将仕郎,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朝议郎以下,今并为文散官。
(其散官,自五品依本品衣服而无禄俸,不朝会。自六品以下,黄衣执笏,於尚书省分番上下。两番以上,即便随番许拣,通时务者始得参选。武德令:职事高者解散官欠一阶不至者为兼,职事卑者不解散官。贞观十一年改令,以职事高者为守,职事卑者为行。其欠一阶依旧为兼,与当阶者皆解散官。官阶相当,无行无守。其子孙用荫,皆依散官。其后类例纷错,难可悉举。乾封元年正月制,内外官九品以上加一阶,七品以上加二阶,八品以下更加勋转。乾封以前未有泛阶,应入三品,皆以恩旧特拜。入五品者多因选叙,计阶至朝散大夫以上,奏取进止。每年量多少进叙,馀依本品授官。若满三计至,即一切听入。乾封以后,始有泛阶入五品、三品。)
武散官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光武中兴,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
(苍为骠骑辅政,开东閤,延英雄。及苍归国,有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褒美之。)
数年复罢。
(其官属附见大将军后。)
魏、晋、齐并有之。梁杂号中亦有。陈后主以萧摩诃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加左光禄大夫,特开黄閤,施行马,听事寝堂置鸱尾,如三公制。后魏初,加大则在三司上。太和中制,加大则在都督中外诸军下。后周亦有之。隋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将军各二人。十七年,颁铜兽符於骠骑、车骑府。炀帝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改车骑为鹰扬副郎将。大唐复改为车骑、骠骑,其制如开皇而益复微矣。故武德元年诏,以军头为骠骑将军,军副为车骑将军。
(又诏太子诸率府,各置骠骑将军五员,车骑将军十员。)
后皆省之。显庆元年,乃复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
○辅国将军
后汉献帝置辅国将军,以伏完为之。晋王濬平吴后,拜辅国大将军。有司奏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宋明帝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将军,后废帝昱元徽二年复故。梁、后魏、后周、隋并有之。大唐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
○镇军将军以下
镇军大将军,魏置,文帝以陈群为之。晋则杨骏、胡奋并领镇军将军。齐、后周、隋亦有之。大唐因之。
冠军将军,魏置,以文钦为之。盖因史记楚义帝以宋义为卿子冠军、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三军封冠军侯之义也。晋亦有之。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历代并有。
(隋文帝置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汎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武官上柱国以下为散实官,将军为散号官。至炀帝时,定令罢之。)
大唐因之。
云麾将军,梁置杂号。陈及大唐并有之。
忠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大唐因之。
壮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大唐因之。
宣威将军,大唐置。
明威将军,梁置杂号。后魏亦有之。大唐因之。
定远将军,梁置杂号。大唐因之。
宁远将军,晋置。大唐因之。
游骑将军,魏置。陈有之。大唐因之。
游击将军,汉置。武帝以苏建、韩说为之。后汉邓晨亦为之。晋及陈并有之。大唐因之。又置怀化大将军、归德将军以授蕃官。
○诸校尉
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为八校,各有司马。后汉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为五校,皆掌宿卫兵,
(按大驾卤簿,五校尉在前,各有鼓吹一部。)
各有司马,
(蔡质汉仪曰:"五营司马见校尉,执版不拜。")
并属北军中候。时五校官显职閒而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必给,故多以皇族肺腑居之。至灵帝,又置西园八校尉。
(其名曰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佐军及左右校尉。)
自魏晋以下,五校之名与后汉同。唯后魏五校各置二十人。
中垒校尉,
(汉掌北军营垒门内,又外掌西域。后汉省中垒,但置北门中候,掌监五营。)
屯骑校尉,
(汉掌骑士,后汉初改为骁骑,建武十五年复旧。)
步兵校尉,
(汉掌上林苑门屯兵。晋阮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之。至隋属鹰扬府。)
越骑校尉,
(汉掌越骑,越人内附以为骑也。后汉初改为青巾左校尉,建武十五年复旧。)
长水校尉,
(汉掌长水、宣曲胡骑,宣曲观名,胡骑之屯於宣曲者。宋志引韦昭曰:"长水校尉典胡骑,厩近长水,故以为名。长水盖关中小水名也。"又主乌桓骑也。)
胡骑校尉,
(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胡骑之屯池阳者,后汉并长水也。)
射声校尉,
(汉掌待诏射声士,工射者冥冥中闻声射则中之,因以名也。须待所命而射,故曰待诏射声。)
虎贲校尉,
(汉掌轻车,后汉并射声。)
城门校尉,
(汉掌京师城门屯兵,凡八屯。后汉掌雒阳城门十二所,若周礼司门。晋干宝注曰:"如今校尉也。")
骠姚校尉,
(汉武以霍去病为之。)
护乌桓校尉,
(汉武帝时,乌桓属汉,始於幽州部置之,拥节监领。至后汉,亦谓之领乌桓校尉。后汉主乌桓胡,并领鲜卑。李膺为此官。)
戊己校尉,
(汉元帝初元元年置。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此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己为名。一说戊己居中,镇覆四方。汉所置校尉,亦处西域之中抚诸国也。)
护羌校尉,
(后汉在凉州部,持节,职如护乌桓,主西羌。元康中,改为凉州刺史。)
儒林校尉,
(蜀先主以周群为之。)
南蛮校尉,
(晋武帝於襄阳置之。元康中,荆州刺史领。江左初省,寻又置於江陵。齐书曰:"晋宋之际,刺史多不领南蛮,别以重人居之。唯齐豫章郡王嶷为南蛮校尉、荆湘二州刺史。")
南夷校尉,
(晋武帝於宁州置之。及江左,改曰镇蛮校尉。)
西戎校尉,
(晋武帝於长安置之。元康中,改为雍州刺史。安帝义熙中,又置,治汉中。)
宁蛮校尉,
(晋安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
护三巴校尉。
(宋置。齐建元二年,改为刺史。)
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建节尉、奋武尉、宣惠尉、绥德尉、怀仁尉、守义尉、奉诚尉、立信尉,都十六尉,并隋置,以为武散官。
昭武、振威、致果、翊卫、宣节、御侮、仁勇、倍戎八校尉,各有副尉,并大唐采前代诸校尉以下旧名置。自镇军将军以下为武散官。
勋官
上柱国、柱国,皆楚之宠官。楚怀王使柱国昭阳将兵攻齐。陈轸问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是也。
(陈胜为王,蔡赐为上柱国。)
历代无闻。至后魏孝庄,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增佐吏。及荣败后,天柱及柱国将军官遂废。
(天柱之名,尊崇莫二。昔王莽末,刘伯升起兵,自号柱天大将军。而梁末侯景克建业后,亦自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
至大统中,始以宇文泰为之。其后功参佐命、声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
(宇文泰、元欣、陇西公讳、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时宇文泰任总百揆,督中外军事。元欣以魏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其馀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凡十二大将军。当时荣盛,莫以为比。其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其后功臣位至柱国者众矣,咸是散秩,无复统御也。后周建德四年,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置上柱国、柱国,以酬勋劳,并为散官,实不理事。
(杨玄感以父素军功位至柱国,与其父俱为第二品,朝会则齐列,后文帝乃命玄感降一等也。)
大唐改为上柱国及柱国。
秦有护军都尉,汉因之。高帝时,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然则复以都尉为中尉。
(陈平为护军中尉,人谗之曰:"平受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武帝元狩四年,以护军都尉属大司马,於时复为都尉矣。
(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
哀帝元寿元年,更名曰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初,韩安国以护军将军击匈奴,赵充国以大将军都尉击武都也。)
汉东京省。班固为大将军中护军,隶将军幕府,非汉朝列职。魏武帝为丞相,以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亦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矣。
(历代史籍皆云护军将军主武官选,则领军无主选之文。唯陶藻职官要录云"领军将军主武官选举",而护军不言主选。又引曹昭叔述孝诗叙曰:"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以此为证。今按:汉高帝初,以陈平为护军中尉,令已主武官选矣,故平有受金之谗。又魏略云:"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曰:'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司马宣王与济善,闻此声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及夏侯玄代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及晋景帝代玄为中护军,整顿法分,人莫敢犯者。"又王隐晋书曰:"景帝为中护军,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又晋起居注云:"武帝诏曰'中护军职典戎选,宜得幹才',遂以羊琇为之。"宋志又云主武官选。按此,则护军主选明矣。而陶藻所言领军主选及昭叔之叙者,当因省并之际,为一之权宜,非历代之恒制。)
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魏晋江右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置营,总管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
(周顗、庾亮、王羲之、谢安、王彪之等并为护军。)
宋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领、护资重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其官属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齐、梁、陈并有之。北齐护军府统四中郎将,皆置佐史。隋炀帝十二卫,每卫置护军四人,以副将军,将军无则一人摄。寻改护军为虎贲郎将。大唐采前代旧名,置上护军、护军。
轻车将军,汉武帝置,以公孙贺为之。又有轻车校尉。梁、陈、后魏、北齐亦有轻车将军。大唐采旧名,置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
骑都尉,汉武帝置,以李陵为之。更始初亦有,故时谣云:"烂羊胃,骑都尉。"晋以后历代皆有之。大唐采旧名,置上骑都尉、骑都尉。
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并隋置,为武散官。大唐采置,自上柱国以下并为勋官。
后妃
(及内官命妇附)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馀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
(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
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云"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
(以上郑玄所云。)
故礼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诸侯之夫人皆命於天子。"夫人不命於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周制,同姓百世不婚。鲁昭娶吴,以同姓改谓之吴孟子,故不告於天子,天子亦不命。)
汉兴,因秦之称,帝祖母称太皇太后,帝母称皇太后,正嫡称皇后,
(皇后之尊侔於天子,玺绶如之。凡皇后称椒房者,诗云:"椒聊之实,繁衍盈升。"国人羡其繁兴,以椒涂室,亦取温暖除恶气也。)
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
(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良人、
(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八子、
(视千石,比中更。)
七子、
(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长使、
(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
(视四百石,比公乘。)
婕妤、
(武帝加置,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
(武帝加置,视中二千石,比关中侯。)
容华、
(武帝加置,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充衣、
(武帝加置,视千石,比左更。)
昭仪、
(元帝加置,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五官、
(视三百石。)
顺常、
(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
(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
(视有秩斗食。五官以下,死葬司马门外。)
其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称皇孙,皇孙妻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光武中兴,悉阙此号,唯皇后如旧。有贵人、
(贵人金印紫绶。)
美人、宫人、采女,皆无禄秩,四时赏赐而已。
(汉法常因八月算民,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
魏武帝因西汉置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增置贵嫔、
(贵嫔、夫人并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媛、
(位次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脩容、
(比亭侯。)
顺成、
(明帝除顺成。)
良人。
(视千石。)
明帝又增淑妃、
(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昭华、
(比乡侯。)
脩仪。
(比关内侯。)
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
(明帝游宴在内,又选女子六人为女尚书,典省外奏事也。)
晋因魏制。宋初,多因旧制。孝武帝孝建三年,置贵妃,
(比相国。)
进贵嫔,
(比丞相。)
贵人,
(比三司。)
以为三年人。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脩华、脩仪、脩容。又置中才人、充衣,以为散位。其后或省或改,不能悉举。废帝即位,上明帝陈贵妃尊号曰皇太妃,依晋孝武李太妃故事,置家令一人。改诸国太妃曰大妃。
(音怡。)
其江左四代,互相沿袭,无大异同。
(宋前废帝以新蔡公主号为谢贵妃,加虎贲龙旂,出警入跸。齐永明元年,有司奏贵妃、淑妃并加金章紫绶,佩于窴玉。)
自后魏以下,班号谬乱,不足为纪。大唐内官有惠妃、丽妃、华妃三人,
(正一品。)
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六人,
(正二品。)
美人四人,
(正三品。)
才人七人,
(正四品。)
宫官有差。
(初,武德九年,诏曰:"王者内职,取象天官,肇自古昔,具有节文。末代奢淫,搜算无度。悯兹深闭,久离亲族。一时减省,各从娶聘。"自是中宫前后所出三千馀人。贞观二年,中书舍人李百药上封事曰:"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衣食之费,固自烦多,幽闭之冤,足伤和气。亢阳为害,亦或由兹。"太宗谓侍臣曰:"隋氏末年,求采无已。此皆竭人财力,深所不取。且洒扫之馀,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省费息人,亦得各遂其性。"於是令尚书右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等於掖庭西门简出之。玄宗开元二年,诏曰:"古者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备内职焉。朕恭膺大宝,颇循旧号,而六宫旷位,未副於周礼。八月算人,不行於汉法。至而姜后进谏,永巷脱簪,袁盎有言,上林引席,此则朕之所慕,未曾忘也。顷者人颇諠譁,流闻道路,以为朕求声色,选备掖庭。岂余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缘太平公主,辄进人入宫,时以事须顺从,未能拒抑。见不贤莫若内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妃嫔以下,备当简择,使还其家。")
凡三代之制,诸侯之妇曰夫人,
(夫之言扶。)
大夫曰孺人,
(孺之言属。)
士曰妇人,
(妇之言服。)
庶人曰妻。
(妻之言齐。)
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贬於天子也。无后与嫔,去上中。)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於天子曰老妇。
(自称於天子,谓几内诸侯之夫人助祭,若时事见。)
自称於诸侯曰寡小君,
(谓飨来朝诸侯之时。)
自称於其君曰小童。
(若云未成人也。)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自世妇以下者,自称曰婢子。
(婢之言卑也。於其君称此,以接见体敌,故嫌其当。)
凡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
(爵谓夫命为大夫,则妻为命妇。)
至秦汉,妇人始有封君之号。
(蔡邕独断曰:"汉异姓妇人以恩泽封者曰君,比长公主。"史记曰:汉有平原君即景帝王皇后之母也,脩成君即武帝母王太后前夫金氏之女也。后汉书曰:"崔骃曾祖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赐号仪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於新室之世。"又,邓后临朝,爵其太夫人为新野君,万户供汤沐邑,薨,赠长公主,赤绶,谥曰敬君。又,梁冀妻孙寿,封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又入五千万,加赐赤绶,比长公主。又,梁商夫人阴氏薨,追号开封君,赐印绶。又,灵帝封乳母宋娥为山阳君,五千户。左雄奏曰:"尚书故事无乳母爵邑之制,唯孝安皇帝变乱旧典,封爵阿母王圣为野王君,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天下所欢快。初封野王,汉阳地动,今封山阳君,京城复震。专政在阴,其灾尤急。"又,董卓为相国,封其母为池阳君,置令丞。)
公主有邑司之制。
(历代公主各附於王侯篇内。)
元寿二年,始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伙无得擅徵补。
(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子不为列侯,则不得称之。"晋亦有之。羊祜卒二岁而吴平,武帝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策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又,泰始六年,诏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皆假夫人、世子印绶,食本秩三分之一,皆如郡公侯比。又,王导妻卒,赠金章紫绶。又,虞潭母亦拜为武昌侯太夫人,加金章紫绶。潭立养堂於家,王导以下皆就拜谒。又,韦逞母宋氏,其父授以周官音义。逞仕苻坚为太常,乃就宋家立讲堂,置生员一百二十人,隔绛纱幔受业,号宋为宣文君。)
其馀多阙。
(宋鄱阳县侯孟怀玉上母檀氏拜国太夫人,有司奏许之。御史中丞袁豹以为妇人从夫之爵,怀玉父绰见任大司农,其妻不宜从子,奏免尚书右仆射刘柳、左丞徐羡之、郎何邵之官。诏并赎论。后周宣帝令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庙及天台,皆俯伏。隋高凉女子洗氏,世为南越首领,有功,诏册为高凉郡太夫人,赉绣幰油络,驷马安车,旌节卤簿,一如刺史之仪。后册为谯太夫人,仍开谯国太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
大唐外命妇之制:
(皇帝妃嫔及太子良娣以下为内命妇,公主及王妃以下为外命妇。今内命妇具职员令中。其制大约皆出於汉魏,不复重叙。)
诸王母妻及妃、
(嗣王邵王母妻亦同。)
文武官一品及国公
(其非始封者,带三品以上,亦同。)
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
(若勋官二品有封,亦同四品。)
五品母妻为县君。
(若勋官三品有封者,亦同五品。)
散官同职事。若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各视夫子之品。
(若夫子两有官及爵,或一人有官及爵者,皆从高荫。)
其不因夫子别加邑号者,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云某品郡君。
(县君、乡君准此。)
诸庶子有五品以上官封者,若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为太妃以下。
(无者听之。其承重者不合。)
中宗时,韦皇后表请诸妇人不因夫子而加邑号,许同见任职事,听子孙用荫,门施棨戟。制从之。
(武太后时,契丹寇平州,平州刺史邹保英妻奚氏率城内女子助守,贼遂退,封为诚节夫人。又,咸亨元年,赠武太后母为鲁国太夫人,谥曰忠烈。)
开元八年五月敕:"准令王妻为妃,文武官及国公妻为国夫人。母加太字。一人有官及爵者,听从高叙。但王者名器,殊恩或颁异姓,妻合从夫受秩,甲令更无别条。率循旧章,须依往例。自今已后,郡嗣王及异姓王母妻,并宜准令为妃。"贞元六年,太常卿崔纵奏:"诸国王母未有封号,请遵典故为某国太妃。"吏部郎中柳冕等状称:"历代故事及六典,无公主母称号。伏请降於王母一等,命为太仪,各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从之。
《通典》 唐·杜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脫脫 等
清·弘储
唐·许尧佐
清·鲁九皋
(清)黃宗羲
宋·朱熹
黄维翰 纂辑
(宋)韩彦直
魏·刘邵
清·蒋骥
王国维
宋·费枢
清·陈洵
清·郭柏苍
宋·张津
清·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