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目录:
文献通考
自序
抄白
卷一·田赋考一
卷二·田赋考二
卷三·田赋考三
卷四·田赋考四
卷五·田赋考五
卷六·田赋考六
卷七·田赋考七
卷八·钱币考一
卷九·钱币考二
卷十·户口考一
卷十一·户口考二
卷十二·职役考一
卷十三·职役考二
卷十四·征榷考一
卷十五·征榷考二
卷十六·征榷考三
卷十七·征榷考四
卷十八·征榷考五
卷十九·征榷考六
卷二十·市籴考一
卷二十一·市籴考二
卷二十二·土贡考一
卷二十三·国用考一
卷二十四·国用考二
卷二十五·国用考三
卷二十六·国用考四
卷二十七·国用考五
卷二十八·选举考一
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卷三十·选举考三
卷三十一·选举考四
卷三十二·选举考五
卷三十三·选举考六
卷三十四·选举考七
卷三十五·选举考八
卷三十六·选举考九
卷三十七·选举考十
卷三十八·选举考十一
卷三十九·选举考十二
卷四十·学校考一
卷四十一·学校考二
卷四十二·学校考三
卷四十三·学校考四
卷四十四·学校考五
卷四十五·学校考六
卷四十六·学校考七
卷四十七·职官考一
卷四十八·职官考二
卷四十九·职官考三
卷五十·职官考四
卷五十一·职官考五
卷五十二·职官考六
卷五十三·职官考七
卷五十四·职官考八
卷五十五·职官考九
卷五十六·职官考十
卷五十七·职官考十一
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
卷五十九·职官考十三
卷六十·职官考十四
卷六十一·职官考十五
卷六十二·职官考十六
卷六十三·职官考十七
卷六十四·职官考十八
卷六十五·职官考十九
卷六十六·职官考二十
卷六十七·职官考二十一
卷六十八·郊社考一
卷六十九·郊社考二
卷七十·郊社考三
卷七十一·郊社考四
卷七十二·郊社考五
卷七十三·郊社考六
卷七十四·郊社考七
卷七十五·郊社考八
卷七十六·郊社考九
卷七十七·郊社考十
卷七十八·郊社考十一
卷七十九·郊社考十二
卷八十·郊社考十三
卷八十一·郊社考十四
卷八十二·郊社考十五
卷八十三·郊社考十六
卷八十四·郊社考十七
卷八十五·郊社考十八
卷八十六·郊社考十九
卷八十七·郊社考二十
卷八十八·郊社考二十一
卷八十九·郊社考二十二
卷九十·郊社考二十三
卷九十一·宗庙考一
卷九十二·宗庙考二
卷九十三·宗庙考三
卷九十四·宗庙考四
卷九十五·宗庙考五
卷九十六·宗庙考六
卷九十七·宗庙考七
卷九十八·宗庙考八
卷九十九·宗庙考九
卷一百·宗庙考十
卷一百一·宗庙考十一
卷一百二·宗庙考十二
卷一百三·宗庙考十三
卷一百四·宗庙考十四
卷一百五·宗庙考十五
卷一百六·王礼考一
卷一百七·王礼考二
卷一百八·王礼考三
卷一百九·王礼考四
卷一百十·王礼考五
卷一百十一·王礼考六
卷一百十二·王礼考七
卷一百十三·王礼考八
卷一百十四·王礼考九
卷一百十五·王礼考十
卷一百十六·王礼考十一
卷一百十七·王礼考十二
卷一百十八·王礼考十三
卷一百十九·王礼考十四
卷一百二十·王礼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王礼考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王礼考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王礼考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王礼考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二十
卷一百二十六·王礼考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王礼考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乐考一
卷一百二十九·乐考二
卷一百三十·乐考三
卷一百三十一·乐考四
卷一百三十二·乐考五
卷一百三十三·乐考六
卷一百三十四·乐考七
卷一百三十五·乐考八
卷一百三十六·乐考九
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
卷一百三十八·乐考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乐考十二
卷一百四十·乐考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乐考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乐考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乐考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乐考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乐考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乐考二十
卷一百四十八·乐考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九·兵考一
卷一百五十·兵考二
卷一百五十一·兵考三
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
卷一百五十三·兵考五
卷一百五十四·兵考六
卷一百五十五·兵考七
卷一百五十六·兵考八
卷一百五十七·兵考九
卷一百五十八·兵考十
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
卷一百六十·兵考十二
卷一百六十一·兵考十三
卷一百六十二·刑考一
卷一百六十三·刑考二
卷一百六十四·刑考三
卷一百六十五·刑考四
卷一百六十六·刑考五
卷一百六十七·刑考六
卷一百六十八·刑考七
卷一百六十九·刑考八
卷一百七十·刑考九
卷一百七十一·刑考十
卷一百七十二·刑考十一
卷一百七十三·刑考十二
卷一百七十四·经籍考一
卷一百七十五·经籍考二
卷一百七十六·经籍考三
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四
卷一百七十八·经籍考五
卷一百七十九·经籍考六
卷一百八十·经籍考七
卷一百八十一·经籍考八
卷一百八十二·经籍考九
卷一百八十三·经籍考十
卷一百八十四·经籍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经籍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经籍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经籍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经籍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经籍考十六
卷一百九十·经籍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经籍考二十
卷一百九十四·经籍考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经籍考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经籍考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经籍考二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二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经籍考二十六
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
卷二百一·经籍考二十八
卷二百二·经籍考二十九
卷二百三·经籍考三十
卷二百四·经籍考三十一
卷二百五·经籍考三十二
卷二百六·经籍考三十三
卷二百七·经籍考三十四
卷二百八·经籍考三十五
卷二百九·经籍考三十六
卷二百十·经籍考三十七
卷二百十一·经籍考三十八
卷二百十二·经籍考三十九
卷二百十三·经籍考四十
卷二百十四·经籍考四十一
卷二百十五·经籍考四十二
卷二百十六·经籍考四十三
卷二百十七·经籍考四十四
卷二百十八·经籍考四十五
卷二百十九·经籍考四十六
卷二百二十·经籍考四十七
卷二百二十一·经籍考四十八
卷二百二十二·经籍考四十九
卷二百二十三·经籍考五十
卷二百二十四·经籍考五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经籍考五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经籍考五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经籍考五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经籍考五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经籍考五十六
卷二百三十·经籍考五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经籍考五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经籍考五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
卷二百三十四·经籍考六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经籍考六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经籍考六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经籍考六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经籍考六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经籍考六十六
卷二百四十·经籍考六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经籍考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经籍考六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
卷二百四十四·经籍考七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经籍考七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经籍考七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经籍考七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经籍考七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经籍考七十六
卷二百五十·帝系考一
卷二百五十一·帝系考二
卷二百五十二·帝系考三
卷二百五十三·帝系考四
卷二百五十四·帝系考五
卷二百五十五·帝系考六
卷二百五十六·帝系考七
卷二百五十七·帝系考八
卷二百五十八·帝系考九
卷二百五十九·帝系考十
卷二百六十·封建考一
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
卷二百六十二·封建考三
卷二百六十三·封建考四
卷二百六十四·封建考五
卷二百六十五·封建考六
卷二百六十六·封建考七
卷二百六十七·封建考八
卷二百六十八·封建考九
卷二百六十九·封建考十
卷二百七十·封建考十一
卷二百七十一·封建考十二
卷二百七十二·封建考十三
卷二百七十三·封建考十四
卷二百七十四·封建考十五
卷二百七十五·封建考十六
卷二百七十六·封建考十七
卷二百七十七·封建考十八
卷二百七十八·象纬考一
卷二百七十九·象纬考二
卷二百八十·象纬考三
卷二百八十一·象纬考四
卷二百八十二·象纬考五
卷二百八十三·象纬考六
卷二百八十四·象纬考七
卷二百八十五·象纬考八
卷二百八十六·象纬考九
卷二百八十七·象纬考十
卷二百八十八·象纬考十一
卷二百八十九·象纬考十二
卷二百九十·象纬考十三
卷二百九十一·象纬考十四
卷二百九十二·象纬考十五
卷二百九十三·象纬考十六
卷二百九十四·象纬考十七
卷二百九十五·物异考
卷二百九十六·物异考二
卷二百九十七·物异考三
卷二百九十八·物异考四
卷二百九十九·物异考五
卷三百·物异考六
卷三百一·物异考七
卷三百二·物异考八
卷三百三·物异考九
卷三百四·物异考十
卷三百五·物异考十一
卷三百六·物异考十二
卷三百七·物异考十三
卷三百八·物异考十四
卷三百九·物异考十五
卷三百十·物异考十六
卷三百十一·物异考十七
卷三百十二·物异考十八
卷三百十三·物异考十九
卷三百十四·物异考二十
卷三百十五·舆地考一
卷三百十六·舆地考二
卷三百十七·舆地考三
卷三百十八·舆地考四
卷三百十九·舆地考五
卷三百二十·舆地考六
卷三百二十一·舆地考七
卷三百二十二·舆地考八
卷三百二十三·舆地考九
卷三百二十四·四裔考一
卷三百二十五·四裔考二
卷三百二十六·四裔考三
卷三百二十七·四裔考四
卷三百二十八·四裔考五
卷三百二十九·四裔考六
卷三百三十·四裔考七
卷三百三十一·四裔考八
卷三百三十二·四裔考九
卷三百三十三·四裔考十
卷三百三十四·四裔考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四裔考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四裔考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四裔考十四
卷三百三十八·四裔考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四裔考十六
卷三百四十·四裔考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四裔考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四裔考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四裔考二十
卷三百四十四·四裔考二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四裔考二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四裔考二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四裔考二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四裔考二十五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他从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书包括二十四门,三百四十八卷。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凡十九门。因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迄于天宝。天宝以前的内容,端临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补充;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另行续写。其余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门,为《通典》所无,全部是端临搜集新
...更多
自序
昔荀卿子曰:“欲观圣王之迹,则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君子审後王之道,而论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然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诗》、《书》、《春秋》之後,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後之执笔操简牍者,卒不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後,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读者病之。至司马温公作《通鉴》,取千三百馀年之事迹,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然後学者开卷之馀,古今咸在。然公之书详於理乱兴衰,而略於典章经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
...更多
抄白
皇帝圣旨里。饶州路达鲁花赤总管府承奉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掾史周仁劳承行札付,近据本路申准弘文辅道粹德真人关,钦奉圣旨节该:行法?有本事的好人,教寻访将来者。今访至本路,窃见乐平州儒人马端临,前宋宰相碧梧先生之子,知前代之典章,识当时之体要。以所见闻著成一书,名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类,三百四十八卷,天文、地理、礼乐、兵刑、财用、贡赋、官职、选举、学校、经籍、郊祀、封建、户口、征役之属,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解到缮写《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共计六十八册。得此,送据江浙儒司校勘得堪以传授,移准中书省咨来。咨饶州路申准弘文辅道粹
...更多
卷一·田赋考一
○历代田赋之制
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别九州。冀州:厥土白壤(无块曰壤),厥田惟中中(田第五),厥赋上上错(赋第一。错,谓杂出第二之赋)。兖州:
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厥田惟中下(第六),厥赋贞(贞,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作十有三载乃同(治水十三年乃有赋法,与他州同)。青州:
厥土白坟,厥田惟上下(第三),厥赋中上(第四)。徐州:厥土赤埴坟(土黏曰埴),厥田惟上中(第二),厥赋中中(第五)。扬州:厥土惟涂泥(地泉湿),
...更多
卷二·田赋考二
○历代田赋之制
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光武建武二年,野?旅生,麻菽尤盛,野蚕成茧,被於山阜,人收其利。至五年,野?渐少,田亩益广焉。
建武六年十二月,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而税一如旧制。”
建武十五年,诏州郡检覆垦田。
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相增减,乃下诏州郡检覆。於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
...更多
卷三·田赋考三
○历代田赋之制
元宗开元八年,颁庸调法於天下。
是时天下户未尝升降,监察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羡田、逃户,自占者给复五年,每丁税钱千五百。以摄御史分行括实。阳翟尉皇甫憬上书,言其不可。帝方任融,乃贬憬为盈川尉。诸道所括得客户八十馀万,田亦称是。州县希旨,张虚数,以正田为羡,编户为客,岁终籍钱数百万缗。
沙随程氏曰:“按唐令文,授田每年十月一日,里正预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授之人,对共给授。谓如里正管百丁,田万亩。立法之意,欲百家仰事俯育,不致困乏耳。因制租
...更多
卷四·田赋考四
○历代田赋之制
晋天福四年,敕:“应诸道节度使、刺史,不得擅加赋役及於县邑别立监徵。
所纳田租,委人户自量自概。”
吴越王钱弘佐年十四即位,问仓吏:“今畜积几何?”对曰:“十年。”王曰:“然则军食足矣,可以宽吾民。”乃令复其境内税三年。
致堂胡氏曰:“钱氏当五代时,不废中国贡献,又有四邻之交,史氏乃谓:
‘自武穆王Α常理重敛以事奢侈,下至鱼鸡卵っ,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吏各持簿立於庭,凡
...更多
卷五·田赋考五
○历代田赋之制
哲宗元?初,御史论陕西转运使吕太中假支移之名,实令农户计输脚钱十八,百姓苦之。乃下提刑司体量,均其轻重之等:以税赋户籍在第一、等二等者支移三百里。第三等、第四等二百里,第五等一百里。不愿支移而愿输道里脚钱者,亦酌度分为三,各从其便焉。
六年,用有司议,河东助军粮草,支移无得输三百里,灾伤五分以上,免其折变。
绍圣元年,臣僚言:“元?敕,典卖田宅,遍问四邻,乃於贫而急售者有害。
乞用熙宁、元丰法,不问邻以便之。应问
...更多
卷六·田赋考六
○水利田
魏史起引漳水溉邺。
魏襄王时,史起为邺令。起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赋田之法,一夫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知也。”於是乃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秦开郑国渠。
韩欲疲秦人,使毋东伐,乃使水工郑国?说秦,令开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国,国曰:“始臣为?,然渠成亦秦
...更多
卷七·田赋考七
○屯田
汉昭帝始元二年,发习战射士,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调,发遣之也。故吏,前为官职者)。
宣帝神爵元年,後将军赵充国击先零羌,罢骑兵,屯田以待其敝。 充国奏曰:“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难久不解,徭役不息,又恐他夷卒有不虞之变。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音告)?(音门,即金城郡广武县地。临羌在今西平郡),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敖英
明·徐庸
(清)芍唐居士撰;王之春编
清·杭辛斋
(唐)李延寿
清·解鉴
清·吴承仕
(清)汪楫 編輯
(唐)玄奘
刘桢
(清)罗惇曧
(清)玉泉樵子 填词
清·贪梦道人
(春秋)公羊高
(北齐)魏收
清·莫友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