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张子正蒙-张载
张子正蒙目录:
张子正蒙
正蒙蘇昺序
太和篇第一
參兩萹第二
天道篇第三
神化篇第四
動物篇第五
誠明篇第六
大心篇第七
中正篇第八
至當篇第九
作者篇第十
三十篇第十一
有德篇第十二
有司篇第十三
大易篇第十四
樂器篇第十五
王褅篇第十六
乾稱篇第十七
注
张子正蒙
北宋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理论,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各种的事物现象。张载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易说》、《春秋说》、《经学理窟》等等,《正蒙》是张载经长期思考而撰成的著作,是他的哲学思想的…
...更多
正蒙蘇昺序
先生著正蒙書數萬言。一日,從容請曰:「敢以區別成誦何如?」先生曰:「吾之作是書也,譬之枯株,根本枝葉,莫不悉備,充榮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晬盤示兒,百物具在,顧取者如何爾。」於是輒就其編,會歸義例,略效論語孟子,篇次章句,以類相從,為十七篇。「4」范育序(一)
子張子校書崇文,未伸其志,退而寓於太白之陰,橫渠之陽,潛心天地,參聖學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著正蒙書數萬言而未出也,間因問答之言,或窺其一二。熙寧丁巳歲,天子召以為禮官,至京師,予始受其書而質問焉。其年秋,夫子復西歸,歿于驪山之下,門人遂出
...更多
太和篇第一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
...更多
參兩萹第二
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五)象之,性也。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此天之所以參也。地純陰凝聚於中,天浮陽運旋於外,此天地之常體也。恆星不動,純繫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11」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所繫辰象隨之,稍遲則反移徙而右爾,間有緩速不齊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陰精,反乎陽者也,故其右行最速;日為陽精,然其質本陰,故其右行雖緩,亦不純繫乎天,如恆星不動。金水附日前後進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鎮星地類,然根本五行,雖其行
...更多
天道篇第三
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聖人之動,無非至德,夫何言哉!
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14」上天之載,有感必通;聖人之為,得為而為之〈應〉(一)。
天不言而四時行,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誠於此,動於彼,神之道與!{「戍爻午行克吒成行陰陽之氣而已矣。」韓本有此一段。}(二)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誠故信,無私故威。
...更多
神化篇第四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神無方」,「易無體」,大且一而已爾。 「16」虛明{一作靜。}照鑒,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無間也。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辭不鼓舞則不足以盡神。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神示者歸之始,歸往者來之終。}
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神,〈緩則化矣;〉化為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急則反神。〉(一)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智〉羲利〈用〉
...更多
動物篇第五
動物本諸天,以呼吸為聚散之漸;植物本諸地,以陰陽升降偽聚散之漸。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游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
氣於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聚成形質,雖死而不散者謂魄。
海水凝則冰,浮則漚,然冰之才,漚之性,其存其亡,海不得而與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說。{伊川程子改與為有。} 有息者根放天,不息者根於地。根於天者不滯於用,根於地者滯於方,此動植之分也。
生有先後,所以偽天序;小大、高下相並而相形焉,是謂天秩
...更多
誠明篇第六
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
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聖,動靜合一存乎神,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21」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誠身,不過不已於仁孝而已。故君子誠之偽貴。
誠有是物,則有終有始;偽實不有,何終始之有!故曰「不誠無物」。
「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
...更多
大心篇第七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25」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共知也過人遠矣。 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幾萬里之高也;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
...更多
中正篇第八
中正然後貫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蓋得正則得所止,得所止則可以弘而至於大。樂正子、顏淵,知欲仁矣。樂正子不致其學,足以偽善人信人,志於仁無惡而已;顏子好學不倦,合仁與「27」智,具體聖人,獨未至聖人之止爾。
學者中道而立,則有〈仁〉(一)以弘之。無中道而弘,則窮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則無地以祟其德,與不及者同,此顏子所以克己研幾,必欲用其極也。未至聖而不已,故仲尼賢其進;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見其止也。
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而通。未至於此,其視聖人恍惚前後,不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战国·吕不韦
马中锡
清·闵一得
宋·陈槱
三国·曹丕
(宋)郭彖撰
明·王錂
元·朱震亨
宋·石泰
唐·李林甫
清·戴兆佳
卢携
(清)沈复
李叔同
明·徐霖
唐·白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