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 一-风俗通义校注
卷 一
蓋天地剖分,萬物萌毓〔三〕;非有典藝〔四〕之文,堅基可據,推當今以覽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五〕,乃欲審其事而建其論,董其是非而綜其詳略〔六〕,言也實為難哉!故易紀三皇,書敘唐、虞,惟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七〕。自是以來,載籍昭晢。然而立談者人異,綴文者家舛〔八〕,斯乃楊朱哭於歧路〔九〕,墨翟悲於練素者也〔一0〕。是以上述三皇,下記〔一一〕六國,備其終始曰皇霸。
〔一〕程本、鄭本「第」上有「卷」字,何本、胡本、鍾本作「卷一」,今從元本。蘇頌校風俗通義題序載三十一卷本篇名、卷第云:「獨皇霸一篇,同為第一。」
〔二〕何本、胡本、鍾本有此一行,今從之。 〔三〕萌毓即萌育,易蠱卦:「君子以果行育德。」釋文:「王肅本作「毓德」。」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孕毓根核。」師古曰:「「毓」字與「育」同。」
〔四〕類聚五二引王粲儒吏論:「古者,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文法典藝,具存於此矣。」典藝,猶言經典。賈誼新書六本篇:「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本,謂之六藝。」漢書藝文志有六藝略,師古曰:「六藝,六經也。」
〔五〕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淮南人間篇:「人能由昭昭於冥冥,則幾於通矣。」又要略篇:「昭昭之通冥冥。」又繆稱篇:「人能貫冥冥入于昭昭,可與言至矣。」漢書外戚孝武李夫人傳:「去彼昭昭,就冥冥兮。」則以「昭昭」與「冥冥」對文,為漢人習慣用法。昭昭亦作炤炤,淮南子泰族篇:「由冥冥至炤炤。」又:「從冥冥見炤炤。」
〔六〕「詳略」,原作「詳矣」,拾補曰:「疑。」劉師培風俗通義書後曰:「「矣」疑「略」。」今據改正。
〔七〕論語泰伯篇:「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集解:「孔安國曰:「則,法也;美堯能法天而行化也。」何晏曰:「功成化隆,高大巍巍也。煥,明也;其立文垂制,復著明也。」」
〔八〕漢、魏、六朝人以「家」、「人」對文,「家」、「人」義同,詳遼海引年器撰「家」「人」對文解。
〔九〕「歧」原作「岐」,今改。
〔一0〕程本、鄭本「練素」作「絲素」,郎本校云:「俗本作「絲素」,今從宋本。」案:淮南子說林篇:「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一一〕郎本、程本、鄭本「記」作「紀」。
三皇〔一〕春秋運斗樞說:「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二〕」皇者天〔三〕,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三皇垂拱無為〔五〕,設言而民不違〔六〕,道德玄泊〔七〕,有似皇天,故稱曰皇。〔八〕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九〕履中,開陰陽〔一0〕,布剛上〔一一〕,含皇極〔一二〕,其施光明,指天畫地〔一三〕,神化潛通〔一四〕,煌煌盛美〔一五〕,不可勝量。禮號謚記說:〔一六〕「伏羲、祝融、神農。〔一七〕」含文嘉記〔一八〕:「虙戲,燧人,神農〔一九〕。伏者,別也,變也〔二0〕;戲者〔二一〕,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羲也〔二二〕。燧人始鑽木取火〔二三〕,炮生為熟,令人無復腹疾〔二四〕,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二五〕。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二六〕,故為神農也。」尚書大傳說:「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二七〕,火,太陽也〔二八〕,陽尊,故託遂皇於天;伏羲以人事紀,故託戲皇於人:蓋天非人不因〔二九〕,人非天不成也。神農以地紀〔三0〕,悉地力,種●疏〔三一〕,故託農皇於地:天地人之道備〔三二〕,而三五之運興矣。〔三三〕」
〔一〕潛夫論五德志篇:「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二皇;其一,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二〕禮記曲禮疏、路史後紀二載鄭玄注中候敕省圖引運斗樞:「伏犧、神農、女媧為三皇。」鄭玄注明堂位引春秋緯說同,正義引作春秋運斗樞差德命敘。御覽七六引春秋運斗樞作:「虙犧,女媧,神農,是謂三皇也。」呂氏春秋用眾篇高誘注:「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也。」蓋亦本春秋緯為說。 〔三〕詩大雅文王:「思皇多士。」毛傳:「皇,天也。」
〔四〕論語陽貨篇:「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五〕尚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蔡沈集傳曰:「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
〔六〕御覽七七引「設」作「謹」,拔萃引「民」作「明」,俱不可據。晉書刑法志:「三皇設言而民不違,五帝畫象而民知禁。」正與此同。淮南子氾論篇:「神農無制令而民從。」高誘注:「無制令,結繩以治也。」義與此可互參。 〔七〕玄泊,謂玄冥寂泊。陸機七徵:「玄虛子耽性沖素,雍容玄泊。」 〔八〕公羊傳成公八年,何休注:「德合玄者稱皇。孔子曰:「皇象玄,逍遙術,無文字,德明謚。」」疏以為春秋說文。
〔九〕「含弘」,御覽引作「合元」,與所引運斗樞合。
〔一0〕御覽引無「開陰陽」三字,明以三字為句也。
〔一一〕「布剛正」,鄭本「剛」作「綱」,御覽作「網」,俱未可據。「正」原作「上」,今從吳本、拔萃本改正。陳立白虎通疏證二號篇引此句作「布紀綱上」,劉師培則以為「「剛」下疑脫「柔」字」,俱有未當,蓋未董其是非,從而句讀不明耳。 〔一二〕鄭本、御覽「含」作「合」。尚書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漢書五行志上:「次五曰建用皇極。」應劭注曰:「皇,大;極,中也。」
〔一三〕後漢書侯霸傳:「韓歆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集解:「張晏曰:「視天,占三光也;畫地,知分野所在也。」」指天與視天義同。
〔一四〕御覽七六引春秋運斗樞:「皇者,合元履中,開陰布綱,指天畫地,神化潛通。」
〔一五〕御覽七六引應劭漢官儀:「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蔡邕獨斷上:「皇者,煌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類聚一一、文選西京賦注引尚書刑德放:「皇者,煌煌也。」初學記九、御覽七六、西京賦注引春秋元命包:「皇者,煌煌也。」初學記九、御覽七六引書帝命驗及尚書緯:「皇者,煌煌也。」白虎通號篇:「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文選東都賦注引春秋元命包:「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高誘呂氏春秋用眾、孝行二篇注並云:「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也。」水經渭水注:「庖羲之後,有帝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是並以女媧為三皇者。
〔一六〕郎本校云:「或無「說」字。」
〔一七〕白虎通號篇:「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所引之禮,即號謚記,亦漢人引經與經說不分之證。
〔一八〕器案:以上下文例之,「記」疑當作「說」。
〔一九〕「燧人」,拾補以為當作「遂人」。案:禮記曲禮疏引宋均注援神契引甄耀度,亦謂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 〔二0〕御覽七八、路史後紀一注引禮含文嘉,無「變也」二字。 〔二一〕「戲」,御覽作「犧」,路史注作「羲」。又路史注無「法也」二字。
〔二二〕類聚一一、御覽七八、路史後紀一注引禮含文嘉:「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龜書,伏羲乃則象作易。」易繫辭下釋文:「「犧」,孟、京作「戲」,云:「伏,服也;戲,化也。」」
〔二三〕「燧」,拾補校作「遂」,云:「「燧」非,上亦當改。」何本、汪本、鄭本「始」訛「取」。
〔二四〕鄭本刪「復」字,類聚一一、初學記九、御覽七八引含文嘉無「復」字,路史後紀五注引含文嘉作「有」。拾補載臧鏞堂、顧明說:「舊本「復」、「腹」二字,必本來止一「復」字,古與「腹」通用,呂覽季冬紀可證。後人記「腹」字於旁,遂誤并寫入,當刪「腹」留「復」。」盧文弨曰:「「腹」字易曉,故不從其說;然此亦學者所當知也,仍著之。」 〔二五〕「遂人」,初學記、御覽作「燧人」,類聚、路史注作「遂人」。案:禮緯說三皇名,俱以同音字為訓,如伏者別也,(說文:「●,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蓋古無輕脣音也。此以別訓伏,正是一例。)變也;戲者,獻也,法也;神者,信也;農者,濃也。準此,則禮含文嘉此文正自作燧人,故以遂天之意釋之。盧氏謂當作「遂人」,蓋未觀其會通,今所不從。白虎通號篇:「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蓋亦用禮緯說。
〔二六〕「德濃厚若神」,路史後紀三注引含文嘉作「德信濃厚若神」,御覽七八引含文嘉作「其德濃厚若神」。白虎通號篇:「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二七〕類聚一一、初學記九引尚書大傳,「紀」下有「官」字,此引無「官」字,與下文例同。
〔二八〕拾補曰:「御覽無「太」字,是。」器案:御覽七七引本書,又七八引尚書大傳,俱無「太」字。 〔二九〕宋本御覽卷七七引「因」作「固」,未可據。
〔三0〕「以地紀」三字,原無,今據盧文弨說校補。拾補云:「「以地紀」,本無此三字,今大傳略說有,與上下文一例,茲補入。」
〔三一〕「種●疏」,吳本作「種□疏」彙函本、拔萃本作「種百疏」,御覽引作「植穀」,無「疏」字。案:干祿字書:「●,穀俗字。」今所見唐寫本諸書,「穀」多作「●」,與此正同。拾補校作「●」,云:「即穀字,但禾居左居中小異耳。各本上從●,下從木,如論衡偶會篇、高誘注呂氏春秋季秋紀,齊民要術引海內經,皆同,乃後來轉寫之誤,字書唯篇海獨從禾,今并上正之。」朱筠曰:「案說文解字:「●,續也,百穀之總名,從禾●聲。」●即穀字。疏通蔬,假借字也。」 〔三二〕原無「之」字,今據御覽七七引補,與下文一例。 〔三三〕尚書大傳略說下:「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大陽也,陽尊,故託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託戲皇于人。蓋王非人不固,人非天不成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蔬,故託農皇于地。天地人之道,而三五之運興矣。」
謹案〔一〕:易稱〔二〕:「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結繩為網罟,以田以漁〔三〕。伏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四〕」唯獨敘二皇〔五〕,不及遂人;遂人功重於祝融、女媧,文明大見〔六〕,大傳之義,斯近之矣。
〔一〕鍾本案語低一格,以下所有案語並同。器案:案猶考也,荀子不苟篇:「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楊倞注:「案,據也。」漢書賈誼傳:「臣謹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按之當今之務。」師古曰:「稽,考也。」案、按古通。
〔二〕引易,見繫辭下。
〔三〕胡本、鍾本「田」作「佃」,與繫辭同,古通。御覽七八引春秋內事:「伏犧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於是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爻應氣,凡二十四氣,消息禍福,以制吉凶。」
〔四〕繫辭「通其變」上有「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云云,此蓋傳鈔者誤省。漢書百官公卿表注,應劭曰:「虙羲氏始作八卦,神農氏為耒耜,黃帝氏作衣服,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又武紀注,應劭曰:「黃帝、堯、舜,祖述伏羲、神農,結網耒耜,以日中為市,交易之業,因其所利,變而通之,使民知之,不苦倦也。」所述黃帝、堯、舜事,亦本繫辭為說,俱出應氏一人之手,不應有所違啎,明此本有,而為傳鈔者誤省之也。
〔五〕淮南子原道篇:「泰古二皇。」高誘注:「二皇,伏羲、神農也。」御覽七七引許注:「庖犧、神農。」又繆稱篇:「昔二皇,鳳至於庭。」文選長笛賦注引高誘注曰:「二皇,伏羲、神農也。」潛夫論五德志篇說同。獨斷上:「古天子庖犧氏、神農氏稱皇。」則以伏羲、神農為二皇,蓋漢儒舊說。郎本作「二王」,非。
〔六〕「大見」,原作「文見」,朱筠曰:「恐誤。」按何本、鄭本、拾補引一本作「大見」,今據改正。易乾卦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正義:「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五帝〔一〕易傳、禮記、春秋國語、太史公記〔二〕: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五帝也〔三〕。
〔一〕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小題下正義云:「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
〔二〕太史公記,即後人改題之史記,先漢人俱稱為太史公記,或太史公書,或太史公傳,或太史公。褚少孫補龜策傳:「竊好太史公傳。」揚子法言君子篇:「淮南說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聖人將有取焉。」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漢書楊惲傳:「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又宣元六王傳:「東平王宇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大將軍王鳳言……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又敘傳上:「自東平思王以叔父求太史公、諸子書。」後漢書竇融傳:「乃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又范升傳:「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錄者三十一事。」又陳元傳:「博士范升等所議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違戾,凡四十五事。」又楊終傳:「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按史記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索隱:「案桓譚云:「遷所著書成,以示東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則謂太史公是朔稱也;亦恐其說未盡,蓋遷自尊其父著述,稱之曰公。或云:「遷外孫楊惲所稱。」事或當爾也。」是是書題署為太史公,有出自司馬遷、東方朔及楊惲三說,總之,初不名為史記也。應氏稱為太史公記,亦從其朔也。後漢書班彪傳乃謂:「司馬遷著史記。」此范蔚宗之言,非班氏父子之文也。三國志魏書。王肅傳:「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是史記為太史公書專名,始於魏世也。清人乃謂:「史記之名,當起叔皮父子,觀漢五行志及後書班彪傳可見。」(梁玉繩史記志疑。梁氏之誤,齊召南考證、錢大昕三史拾遺、沈欽韓漢書疏證、洪頤烜讀書叢錄已質言之也。)或又謂:「蓋晉後著錄,改從今名。」(王先謙漢書補注)皆無稽之言,不足致詰也。
〔三〕白虎通號篇:「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也。」易曰:「黃帝、堯、舜氏作。」書曰:「帝堯、帝舜。」(堯典)」史記五帝本紀:「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大戴禮記有是二篇。)器案:世本及高誘呂氏春秋用眾、先己、執一、孝行各篇注,並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魯語上:「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故有虞氏褅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韋昭注:「此上四者,謂祭天以配食也。祭昊天於圜丘曰褅,祭五帝於明堂曰祖,宗祭上帝於南郊曰郊。有虞氏出自黃帝、顓頊之後,故褅黃帝而祖顓頊;舜受禪於堯,故郊堯。禮祭法:「有虞氏郊嚳而宗堯。」與此異者,舜在時則宗堯,舜崩而子孫宗舜,故郊堯耳。」此即司馬遷、應劭稱國語言五帝所本,故韋昭舉「祭五帝」以實之也。 謹按:易〔一〕、尚書大傳,天立五帝以為相,四時施生,法度明察,春夏慶賞,秋冬刑罰〔二〕。帝者任德設刑〔三〕,以則象之,言其能行天道〔四〕,舉錯審諦〔五〕。黃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棟下宇,以避風雨〔六〕,禮文法度,興事創業。黃者,光也〔七〕,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八〕,與地同功,故先黃以別之也〔九〕。顓者,專也;頊者,信也〔一0〕;言其承文,易之以質,〔一一〕使天下蒙化〔一二〕,皆貴貞愨也〔一三〕。嚳者,考也,成也,言其考明法度,醇美嚳然,若酒之芬香也〔一四〕。堯者,高也,饒也〔一五〕,言其隆興煥炳,最高明也〔一六〕。舜者,推也〔一七〕,循也〔一八〕,言其推行道德,循堯緒也〔一九〕。
〔一〕此本易繫辭下言所謂聖人制器尚象之事為言。
〔二〕王闓運尚書大傳補注六略說下據白虎通引佚文云:「天立五帝以為相,四時施生,法度明察,春夏慶賞,秋冬刑罰。」今白虎通無文,蓋即風俗通之誤。
〔三〕鍾本「刑」誤「形」。
〔四〕御覽七七引「天道」作「大道」,不可據。
〔五〕御覽引「錯」作「措」,古通。又引「諦」下有「也」字,是,當據補。御覽七六引應劭漢官儀:「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父天母地,為天下主。」文選西京賦注、初學記九、御覽七六引春秋元命包:「帝者,諦也。」後漢書李雲傳:「露布上書移副三府,引孔子曰:「帝者,諦也。」」注引春秋運斗樞曰:「五帝修名立功,修德成化,統調陰陽,招類使神,故稱帝。帝之言諦也。」鄭玄注:「審諦於物色也。」禮記玉藻正義、明堂位正義引孝經援神契:「帝者,諦也。」尚書堯典正義:「言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言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
〔六〕繫辭「避」作「待」。 〔七〕釋名釋采帛:「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也。」說文黃部:「黃,地之色也,從田,從●,●亦聲,●,古文光。」黃從光得聲,故二字古多通用。左傳襄公二十年:「陳侯之弟黃出奔楚。」公羊、穀梁並作「光」。文選東京賦注引瑞應圖:「騰黃,神馬,一名吉光。」漢書天文志:「黃道,一曰光道。」水經濟水二注:「齊人言廣音與光同。」
〔八〕「施」字各本俱脫,御覽引有,拾補據補,是,今從之。白虎通疏證號篇引作「德與四季同功,故先王以別之也」,嚮壁虛造,大抵葫蘆漢書之流亞耳。
〔九〕郎本「以」作「而」。史記封禪書:「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集解:「應劭曰:「螾,丘蚓也。黃帝土德,故地見其神。蚓大五六圍,長十餘丈。」」白虎通號篇:「黃者,中和之色,(又見五行篇。)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又謚篇:「黃帝先黃後帝者何?古者質,生死同稱,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黃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後世雖聖,莫能與同也。後世德與天同,亦得稱帝,不能制作,故不得復稱黃帝。」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黃帝之先謚,(凌曙曰:「黃,謚也,在帝上,故曰先謚。」)四帝之後謚,何也?曰:帝號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號至五而反;周人之王軒轅,直首天黃號,故曰黃帝。云帝號尊而謚卑,故四帝後謚也。」
〔一0〕御覽引有「愨也」二字。
〔一一〕「文易」二字原倒植,拾補據御覽引乙正,是,今從之。
〔一二〕拾補云:「御覽「蒙」作「遵」。」
〔一三〕白虎通號篇:「謂之顓頊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也。」通典一0四引五經通義:「顓頊者,顓猶專,頊猶愉,幼少而王,以致太平,常自愉,嗛約自小之意,故兩字為謚。」
〔一四〕白虎通號篇:「謂之帝嚳何?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陳立疏證曰:「說文學部:「嚳,急告之甚也,從告,學省聲。」釋玄應說嚳與酷音義皆同。案急告者,嚳之本訓,引申為窮極之義。史記三代年表、管子侈靡篇作帝?,集韻:「?通作嚳。」史記注引世紀作帝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法成
后魏·佛陀扇多
清·周玺
清·怀远
清·王国维
清·陈洵
南唐·尉迟偓
清·张缙彦
清·陆九芝
(清)温睿临、李瑶 撰
清·汪寄
(梁)沈约
明·杨表正
李斯
(明)苏祐
清·潘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