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劭
风俗通义校注目录:
风俗通义校注
敘 例
序
卷 一
卷 二
卷 三
卷 四
卷 五
卷 六
卷 七
卷 八
卷 九
卷 十
佚 文
附 錄
风俗通义校注
《风俗通义》,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更多
敘 例
應劭風俗通義,隋書經籍志入之雜家,前人評論,大都譏其不純,儕之俗儒;後進循聲,莫能原察。閒嘗繙●其書,知其立言之宗旨,取在辯風正俗,觀微察隱,於時流風軌,鄉賢行誼,皆著為月旦,樹之風聲,於隱惡揚善之中,寓責備求全之義;故其考文議禮,率左右采獲,期於至當,而不暖姝於一先生之言,至於人倫臧否之際,所以厚民風而正國俗者,尤兢兢焉。周禮合方氏職云:「除其怨惡,同其好善。」鄭玄注云:「所好所善,謂風俗所高尚。」其應氏之謂乎!
在中國古代社會時期,任何王朝,無不強調移風易俗之作用,漢代且設有風俗使,常以時分適四方,覽
...更多
序
昔仲尼沒而微言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五〕。重遭戰國,約從連橫〔六〕,好惡殊心〔七〕,真偽紛爭〔八〕:故春秋分為五〔九〕;詩分為四〔一0〕;易有數家之傳〔一一〕;並以諸子百家之言〔一二〕,紛然殽亂〔一三〕,莫知所從。
〔一〕朱藏元本作「大德新刊校正風俗通義序」。
〔二〕「太山」,當作「泰山」,後漢書應劭傳亦作「太山」,此范曄避祖諱改;何本、郎本、鍾本作「泰山」。
〔三〕何本、郎本、鍾本「應劭」上有「南頓」二字。應劭,范書有傳。劭之字,范書作仲遠,李賢注:「
...更多
卷 一
蓋天地剖分,萬物萌毓〔三〕;非有典藝〔四〕之文,堅基可據,推當今以覽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五〕,乃欲審其事而建其論,董其是非而綜其詳略〔六〕,言也實為難哉!故易紀三皇,書敘唐、虞,惟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七〕。自是以來,載籍昭晢。然而立談者人異,綴文者家舛〔八〕,斯乃楊朱哭於歧路〔九〕,墨翟悲於練素者也〔一0〕。是以上述三皇,下記〔一一〕六國,備其終始曰皇霸。
〔一〕程本、鄭本「第」上有「卷」字,何本、胡本、鍾本作「卷一」,今從元本。蘇頌校風俗通義題序載三十一卷本篇名、卷第云:「獨
...更多
卷 二
孔子曰:「眾善焉,必察之;眾惡焉,必察之。〔二〕」孟軻云:「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傳言失指,圖景失形。〔三〕」眾口鑠金〔四〕,積毀消骨〔五〕,久矣其患之也。是故樂正后夔有一足之論〔六〕,晉師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七〕,非夫大聖至明,孰能原析之乎?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八〕」易稱:「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九〕」故糾其謬曰正失也。
〔一〕蘇頌曰:「正失第二,子抄云:「第六。」」
〔二〕論語衛靈公章:「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潛夫論潛歎篇、傳葛洪涉史隨
...更多
卷 三
夫聖人之制禮也,事有其制,曲有其防〔二〕,為其可傳,為其可繼〔三〕,賢者俯就,不肖跂及〔四〕。是故子張過而子夏不及,〔五〕然則無愈;子路喪姊〔六〕,期而不除,仲尼以為大譏〔七〕;況於忍能矯情,直意而已也哉?詩云:「不愆不忘,帥由舊章〔八〕。」論語:「不為禮,無以立。〔九〕」故注近世苟妄曰愆禮也。
〔一〕蘇頌曰:「
...更多
卷 四
孔子稱:「大哉!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二〕」又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三〕」至於訐以為直〔四〕,隱以為義,枉以為厚,偽以為名,此眾人之所致譽,而明主之所必討;蓋觀過知仁,〔五〕謂中心篤誠,而無妨於化者,故覆〔六〕其違理曰過譽也。
〔一〕蘇頌曰:「過譽第四,子抄云:「第七。」」
〔二〕今論語雍也篇作「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無「大哉」二字,有「也」字。禮記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釋文:「一本作「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與應氏引合。
...更多
卷 五
易記出處默語〔二〕,書美「九德咸事」〔三〕,同歸殊塗,一致百慮〔四〕,不期相反,各有云〔五〕尚而已。是故伯夷讓國以採薇〔六〕,展禽不去於所生〔七〕;孔丘周流以應聘〔八〕,長沮隱居而耦耕〔九〕;墨翟摩頂以放踵〔一0〕,楊朱一毛而不為〔一一〕;干木息偃以藩魏〔一二〕,包胥重
...更多
卷 六
易稱:「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二〕」詩云:「鐘鼓鍠鍠,磬管鎗鎗,降福穰穰。〔三〕」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夫樂者,聖人所以動〔五〕天地,感鬼神〔六〕,按〔七〕萬民,成性類者也。故黃帝作咸池〔八〕,顓頊作六莖〔九〕,嚳作五英〔一0〕,堯作大章〔一一〕,舜作韶〔一二〕,禹作夏〔一三〕,湯作@,〔一四〕武王作武〔一五〕,周公作勺〔一六〕。勺,言能斟勺先祖之道也〔一七〕;武,言以〔一八〕功定天下也;護,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繼堯也〔一九〕;大章,章之
...更多
卷 七
易稱:「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二〕」然時有昏晦。詩美:「滔滔江、漢,南北之紀。〔三〕」然時有壅滯。論語「固天縱之〔四〕」,莫盛於聖,然時有困否。日月不失其體,故蔽而復明;江、漢不失其源,故窮而復通;聖人不失其德,故廢而復興。非唯聖人,俾爾亶厚〔五〕,夫有恒者,亦允臻矣〔六〕。是故君子厄窮而不閔,勞辱而不苟〔七〕,樂天知命〔八〕,無怨尤焉〔九〕,故錄先否後喜〔一0〕曰窮通也。
〔一〕蘇頌曰:「窮通七,子抄云:「十五。」」
〔二〕易繫辭上文。
〔三〕詩小雅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史达祖
(宋)释觉范
清·彭继先
嘉義管內采訪冊
(南朝宋)刘敬叔撰
清·魏谦升
(清)陈澧 注
宋·王千秋
(西汉)扬雄
(清)吳德功
东晋·觉贤
清·沈定均
明·方文照
清·戴名世
西晋·炖煌三藏
明·朱星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