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二-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二
山海经第十七 大荒北经
1、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闲,附禺之山①,帝颛顼与九嫔葬焉②。爰有(丘鸟)③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④、大物、小物⑤。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⑥。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⑦,大可为舟⑧。竹南有赤泽水⑨,名曰封渊⑩。有三桑无枝⑾。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① 郝懿行云:“海外北经作务隅,海内东经作鲋鱼,此经又作附禺,皆一山也,古字通用。文选注谢朓哀策文引此经作鲋禺之山,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此经与今本同。”
② 郭璞云:“此皆殊俗,义所作冢。”
③ 珂案:经文(丘鸟),孙星衍校改鸱。
④ 珂案:皇鸟,宋本、毛扆本、藏经本均作凤鸟,王念孙亦校作凤鸟。
⑤ 郭璞云:“言备有也。”王崇庆云:“大物小物,皆殉葬之具也。”
⑥ 郭璞云:“在其山边也。”郝懿行云:“艺文类聚八十九卷、初学记二十八卷引此经并作卫丘山,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卷亦作卫丘,是知古本卫丘连文,而以皆出于山四字相属,今本误倒其句耳,所宜订正。”珂案:王念孙校亦同郝注。附禺山所有各物其部分已见海外北经“务隅之山”节。
⑦ 郝懿行云:“此经帝俊盖颛顼也:下云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以此知之。”珂案:郝说疑非。此经既明言丘南帝俊竹林,大可为舟;丘西沈渊,颛顼所浴;则帝俊自帝俊,颛顼自颛顼,又何得以帝俊为颛顼邪?此不同于大荒南经所记不庭之山,前云“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后云“从渊,舜之所浴也”,以舜亦妻娥皇,固可以谓浴于从渊之舜即“妻娥皇”之帝俊也,而此则无可比附,故不可以以二帝偶共一地即谓彼此相同也。
⑧ 郭璞云:“言舜林中竹一节则可以为船也。”郝懿行云:“初学记(卷二十八)引神异经云:‘南方荒中有沛竹,其长百丈,围二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为船。’广韵引神异经云:‘筛竹一名太极,长百丈,南方以为船。’玉篇云:‘荨竹长千丈,为大船也;生海畔。’即此类。”
⑨ 郭璞云:“水色赤也。”
⑩郭璞云:“封亦大也。”
⑾郭璞云:“皆高百仞。”王念孙云:“皆高百仞四字乃正文误入注,见艺文类聚八十八,又见御览木部四(卷九五五),又见类聚木部(卷八十九)。”珂案:“三桑无枝”已见北次二经、海外北经。
2、有胡不与之国①,烈姓②,黍食。
① 郭璞云:“一国复名耳,今胡夷语皆通然。”
② 郝懿行云:“烈姓盖炎帝神农之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称烈山氏,(礼记)祭法称厉山氏;郑康成注云:‘厉山,神农所起。一日有烈山。’”珂案:今本礼记郑注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①。有蜚蛭,四翼②。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③。
① 郭璞云:“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其人皆工射,弓长四尺,劲彊。箭以楛(宋本楛下有木字——珂)为之,长尺五(藏经本五作八——珂)寸,青石为镝,此春秋时隼集陈侯之庭所得矢也。晋太兴三年平州刺史崔毖遣别驾高会,使来献肃慎氏之弓矢,箭镞有似铜骨作者。问(藏经本问下有之字,是也——珂)云,转与海内国,通得用此。今名之为挹娄国,出好貂、赤玉。岂从海外转而至此乎?后汉书所谓挹娄者(宋本、吴宽抄本者作国——珂)是也。”郝懿行云:“肃慎国见海外西经。郭说肃慎本魏志东夷传,但传本作‘用楛长尺八寸’,与郭异,余则同也。今之后汉书,非郭所见,而此注引后汉书者,吴志嫔妃传云:‘谢承撰后汉书百余卷。’其书说挹娄,即古肃慎氏之国也。隼集陈侯之庭,鲁语有其事。”
② 郭璞云:“翡、窒两音。”珂案:文选上林赋:“蛭蜩蠼猱。”司马彪注引此经蜚作飞。
③ 郭璞云:“亦蛇类也。”郝懿行云:“南山人以虫为蛇,见海外南经。”
4、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①,厘姓②,黍食。有大青蛇,黄头③,食麈④。
① 珂案:大人国已见海外东经及大荒东经。
② 郝懿行云:“晋语(国语晋语四——珂)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厘古字通用,厘即僖也。史记孔子世家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索隐云:‘厘音僖。’是也。”珂案:国语鲁语下云:“防风,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厘姓也。则大人者,防风之后,亦黄帝之裔也。
③ 珂案:艺文类聚卷六引此作头方。
④ 郭璞云:“今南方(虫丹)蛇食鹿,鹿亦麈属也。”珂案:荣山亦有玄蛇食麈,已见大荒南经。又此经文食麈,藏经本作食鹿;注文鹿亦麈属,藏经本作鹿亦麀类。
5、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①。
① 郭璞云:“皆因其事而名物也。”郝懿行云:“程州,盖亦国名,如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珂案:郝说疑是。此经下文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可证。禹攻共工国山已见大荒西经。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①。有槃木千里②。
① 珂案: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非此。此山地望当在东北。
② 郭璞云:“音盘。”珂案:大戴礼五帝德及史记五帝本纪,均有“东至于蟠木”语,疑即此。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闲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此“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当即“千里”槃木之属。刘昭注后汉书礼仪志亦引此经而文稍异,当皆此经之逸文也。
7、有叔歜国①。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犬昔)(犬昔)②。
① 郭璞云:“(歜)音作感反;一音触。”
② 郭璞云:“或作獡,音夕同。”郝懿行云:“玉篇云:‘(犬昔),秦亦切,兽名。’广韵亦云兽名,引此经。盖虫、兽通名耳。獡见说文(十)。”珂案:郭注“音夕同”,藏经本无同字,同字疑衍。
8、有北齐之国,姜姓①,使虎、豹、熊、罴。
① 郝懿行云:“说文(十二)云:‘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姓姜氏。’案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此有北齐之国,姜姓,皆周秦人语也。”
9、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①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②。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③。
① 珂案:藏经本作光槛。
② 郭璞云:“河济注海,已复出海外,入此山中也。”
③ 珂案:禹所积石之山,已见海外北经,详该节注。
10、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①。
① 郭璞云:“此山纯出丹朱也。竹书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今所在亦有丹山,丹出土穴中。”
11、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①。
① 郭璞曰:“穆天子传(卷四)曰:‘北至广原之野,飞鸟所解其羽,乃于此猎鸟兽,绝群,载羽百车。’竹书亦曰:‘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皆谓此泽也。”珂案:大泽有二:一乃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之大泽,一即此泽。此泽即海外北经所记“夸父与日逐走,北饮大泽”及此经“夸父将走大泽”之大泽,说详海内北经“宵明烛光”节注。
12、有毛民之国①,依姓②,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③,役采生修④鞈⑤,修鞈杀绰人⑥。帝念之,潜为之国⑦,是此毛民。
① 郭璞云:“其人面体皆生毛。”珂案:毛民国已见海外东经。
② 珂案:国语晋语四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有依姓。据此则毛民当是黄帝之裔,海外东经郝注云禹裔非也。然禹亦黄帝族,则毛民者,虽非其直接裔属,亦其同族子孙也;故禹之曾孙修鞈杀绰人,禹乃“念之”而“潜为”此毛民国,以此也。
③ 郭璞云:“采一作来。”珂案:藏经本正作来,无郭注四字。
④ 珂案:藏经本作循。
⑤ 郭璞云:“音如单夹之夹。”
⑥ 郭璞云:“人名。”
⑦ 郭璞云:“潜密用之为国。”
13、有儋耳之国①,任姓②,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③,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④。
① 郭璞云:“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耳,亦以放之也。”珂案:儋耳,淮南子地形篇作耽耳,博物志卷一作担耳,依字儋当为聸。说文十二云:“聸,垂耳也。”即郭注所谓“耳大下儋,垂在肩上”之意也。海外北经有聂耳国,即此,说详该节注。
② 珂案: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任姓,此经下文复言“禺号子”,禺号即禺(豸虎),乃黄帝之子,见大荒东经,故儋耳亦黄帝裔也。
③ 郭璞云:“言在海岛中种粟给食,谓禺彊也。”珂案:大荒东经云:“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为海神。”郭璞注:“(豸虎)一本作号。”又注“禺京”云:“即禺彊也。”是禺彊固禺号子,然其身份乃北海海神,非如郭注所谓“在海岛中种粟给食”之禺号子也。揆此经文意,此“食谷北海之渚中”之禺号子,乃任姓之儋耳国也。谓之“子”者,盖谓其苗裔,非必谓其亲子也。郭注“谓禺彊也”盖误。又,旧以“食谷北海之渚中”为句,亦误。“食谷”,应作一句,属上读;“北海之渚中”,应作一句,属下读,始当。
④ 珂案:禺彊已见海外北经及大荒东经。海外北经云,禺彊践两青蛇,与此异。列子汤问篇云:“帝令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五山。”见海外东经“大人国”节注。
1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①,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②。又有神衔蛇操蛇③,其状虎首人身,四长肘,名曰彊良④。
① 郭璞云:“音匮。”珂案:经文柜,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藏经本均作樻。
② 郝懿行云:“郭氏江赋(文选郭璞江赋——珂)云:‘奇鸧九头。’疑即此。”
③ 珂案:列子汤问篇说愚公事云:“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操蛇之神或本此。
④ 郭璞云:“亦在畏兽画中。”郝懿行云:“后汉礼仪志说十二神云:‘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疑强梁即彊良,古字通也。”珂案:彊良,藏经本作强良。
1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①,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②。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③。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④,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⑤。
① 郝懿行云:“后土,共工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② 郭璞云:“禺渊,日所入也,今作虞。”
③ 郭璞云:“渴死。”珂案:夸父逐日已见海外北经。
④ 郭璞云:“上云夸父不量力,与日竞而死,今此复云为应龙所杀,死无定名,触事而寄,明其变化无方,不可揆测。”珂案:郭以玄理释神话,未免失之。盖夸父乃古巨人族名(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说),非一人之名也。“夸父逐日”与“应龙杀蚩尤与夸父”盖均有关夸父之不同神话,非如郭注所谓“变化无方”也。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事已见大荒东经。夸父,炎帝之裔,与蚩尤并肩作战以抗黄帝者也,以不幸兵败而为应龙所杀。说详大荒东经“应龙”节注。
⑤ 郭璞云:“言龙水物,以类相感故也。”
16、又有①无肠之国②,是任姓③,无继子,食鱼④。
① 珂案:藏经本无又字。
② 郭璞云:“为人长也。”珂案:无肠国已见海外北经,云:“无肠国其为人长。”是此注所本。
③ 珂案:黄帝之裔十二姓中有任姓(国语晋语四),则无肠国亦当是黄帝裔也。
④ 郭璞云:“继亦当作綮,谓膊肠也。”珂案:郭说非是。此无继(国)即海外北经所记之无启(今字作綮(糸改月),讹也)国,“无启”即“无继”也,说见海外北经“无綮国”节注。此言无肠国人乃无启(继)国人之裔也,旧本以“无继子,食鱼”另起,非也。至于“无继”而有“子”,则正是神话传说之诙诡处,“揆之常情,则无理矣”(海外东经郭璞注语)。
17、共工之臣名曰相繇①,九首蛇身,自环②,食于九土③。其所歍所尼④,即为源泽⑤,不辛乃苦⑥,百兽莫能处⑦。禹湮洪水,杀相繇⑧,其血腥臭,不可生谷⑨,其地多水,不可居也⑩。禹湮之,三仞⑾三沮⑿,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⒀。在昆仑之北⒁。
① 郭璞云:“相柳也,语声转耳。”珂案:禹杀相柳事已见海外北经。
② 郭璞云:“言转旋也。”珂案:郭注转旋藏经本作蟠旋。
③ 郭璞云:“言贪残也。”珂案:经文九土藏经本作九山,海外北经亦作九山。
④ 郭璞云:“歍,呕,犹喷吒;尼,止也。”郝懿行云:“说文(八)云:‘歍,心有所恶若吐也。’又云:‘欧,吐也。’尔雅释诂云:‘尼,止也。’”
⑤ 郭璞云:“言多气力。”珂案:谓相繇之气力能使其所歍所尼者成为源泽。
⑥ 郭璞云:“言气酷烈。”
⑦ 郭璞云:“言畏之也。”珂案:谓畏源泽之辛苦。
⑧ 郭璞云:“禹塞洪水,由以溺杀之也。”珂案:由,因缘也,谓禹塞洪水,因以溺杀相繇也;藏经本由正作因。
⑨ 王念孙云:“御览人事十六(卷三七五)谷上有五字。”
⑩郭璞云:“言其膏血滂流,成渊水也。”珂案:郭注渊水,藏经本无水字。
⑾王念孙云:“仞读为牣,牣,满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云:‘充仞其中。’仞、牣古通用。”
⑿郭璞云:“言禹以土塞之,地陷坏也。”
⒀郭璞云:“地下宜积土,故众帝因来在此共作台。”珂案:即海内北经帝尧、帝喾等台。
⒁珂案:海内北经云:“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18、有岳之山①,寻竹生焉②。
① 珂案:文选张协七命李善注引此经作岳山,无之字。
② 郭璞云:“寻,大竹名。”珂案:寻,长也。扬雄方言:“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长木既曰寻木,则寻竹自是长竹。寻只是形容词,郭以寻为“大竹名”恐非。玉篇有□字,云“竹长千丈”,当是因寻竹而制之后起字也。藏经本郭注只作“大竹”,无“寻”、“名”二字,是也。
19、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①。
① 珂案:藏经本水下有北字,是也,说见大荒南经“天台高山”节注。
20、有系昆①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③。蚩尤作兵伐黄帝④,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⑤。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⑥。黄帝乃下天女曰魃⑦,雨止⑧,遂杀蚩尤⑨。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⑩。叔均⑾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⑿。叔均乃为田祖⒀。魃时亡之⒁。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⒂!”先除水道,决通沟渎⒃。
① 王念孙云:“御览三十五作傒昆。”
② 郭璞云:“言畏之也。”珂案:共工之台已见海外北经。
③ 郭璞云:“音如旱□之魃。”郝懿行云:“玉篇引文字指归曰:‘女□,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同魃。’李贤注后汉书(张衡传)引此经作□,云:‘□亦魃也。’据此则经文当为□,注文当为魃,今本误也。太平御览七十九卷引此经作□,可证。”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吴任臣本注文正作“音如旱魃之魃”,可证经文实宜作“□”,注文“旱□”宜作“旱魃”。
④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十二引世本云:“蚩尤作兵。”宋衷注云:“蚩尤,神农臣。”是也。则所谓“蚩尤作兵伐黄帝”者,盖黄炎斗争、炎帝兵败,蚩尤奋起以与炎帝复仇也。说已见海外西经“形天”节及大荒东经“应龙”节注。
⑤ 郭璞云:“冀州、中土也;黄帝亦教虎、豹、熊、罴,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灭之,见史记(五帝本纪)。”
⑥ 郝懿行云:“纵当为从。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此经云:‘以从大风雨。’艺文类聚七十九卷及太平御览七十九卷引此经亦作从。”珂案:藏经本正作从。从通纵,礼记曲礼:“欲不可从。”释文:“放纵也。”
⑦ 郝懿行云:“御览(卷七九)引此经魃作□,藏经本此下亦俱作□。”珂案:唐刘赓稽瑞引此经正作□。
⑧ 王念孙云:“史记五帝纪正义引此‘雨止’上有‘以止雨’三字,后汉书张衡传注无,御览卅五同,七十九同。”
⑨ 珂案:关于黄帝与蚩尤战争之神话,古来传说多端。较早者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服。”记述此一战争之经过,粗具梗概。而又涉及所谓“玄女”者,御览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或即玄鸟神话(诗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羼入黄帝神话者也。除此而外,尚有御览卷十五引志林(晋虞喜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以别四方,遂擒蚩尤。”通典乐典云:“蚩尤氏帅魑魅以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俱黄帝与蚩尤战争神话之一节。以俱晚出,受正统思想支配,故不免或状蚩尤而近妖,失古神话本恉矣。然龙鱼河图犹谓“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知蚩尤在古传说中位望高也。述异记杂叙蚩尤轶事云:“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囗疫,其俗遂为立祠。”亦以见民间于蚩尤之兴会与同情也。
⑩郭璞云:“旱气在也。”
⑾珂案:大荒南经云:“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叔均,商均也。”大荒西经云:“稷之弟台玺生叔均。”海内经云:“稷之孙曰叔均。”均此叔均也:传闻不同而异辞耳。
⑿郭璞云:“远徒之也。”
⒀郭璞云:“主田之官。诗(大田)云:‘田祖有神。’”
⒁郭璞云:“畏见逐也。”郝懿行云:“亡谓善逃逸也。”
⒂郭璞云:“向水位也。”郝懿行云:“北行者,令归赤水之北也。”
⒃郭璞云:“言逐之必得雨,故见先除水道,今之逐魃是也。”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一百卷,引神异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消。’是古有逐魃之说也。魏书载咸平五年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通考言永隆元年长安获女魃,长尺有二寸。然则神异经之说盖不诬矣。今山西人说旱魃神体有白毛,飞行绝迹,而东齐愚人有打旱魃之事。其说怪诞不经,故备书此正之。”珂案:神异经所说之魃当已是旱魃神话之演变,非古传黄帝女魃也。
21、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①,昐姓,食鱼②。
① 珂案:深目国已见海外北经。
② 郭璞云:“亦胡类,但眼绝深,黄帝时姓也。”郝懿行云:“昐,府文切,见玉篇,与滕、荀二字形声俱近。晋语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滕荀,疑郭本昐作滕或荀,故注云黄帝时姓也。”珂案:郭注黄帝时姓,宋本、毛扆本作黄帝时至,果尔则郝此注可删矣。
22、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①。
① 郭璞云:“神女也。”吴承志云:“献当作魃。上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后置之赤水之北,赤水女子魃即黄帝女魃也。此文当本上句之异文,校者两存之,遂成歧出耳。”珂案:吴说疑是。疑此献本作魃,所以为前文诸□字之“异文”;迨后前文诸□字均改为魃,此魃字亦遂讹为献耳。
2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①。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②明,弄明生白犬③,白犬有牝牡④,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⑤。
① 珂案:上文云:“有顺山者,顺水出焉。”即此。
② 郭璞云:“一作卞。”
③ 郝懿行云:“汉书匈奴传注引此经作弄明,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此经作并明,并与卞疑形声之讹转。匈奴传索隐引此经亦作并明。又云‘黄帝生苗,苗生龙,龙生融,融生吾,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壮,是为犬戎。’所引一人,俱为两人,所未详闻。”
④ 郭璞云:“言自相配合也。”郝懿行云:“史记周本纪正义、汉书匈奴传注引此经并作白犬有二牝牡,盖谓所生二人相为牝牡也。藏经本作白犬二犬有牝牡,下犬字疑衍。”
⑤ 郭璞云:“犬戎之神名也。”
珂案:犬戎神话盖盘瓠神话之异闻,说已见海内北经“犬封国”节注。此一神话,或又与海内经所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有关,或亦同一神话之分化也。此经“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之“犬戎之神”,其遭刑戮以后之鲧乎?不可知已。
24、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山①、鲜野山、鱼山。
① 郭璞云:“音潜。”
25、有人一目,当面中生①,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②。
① 郝懿行云:“此人即一目国也,见海外北经。‘当面中生’四字,藏经本作郭注,非。”
② 珂案:海内北经有鬼国,亦即此;威、鬼音近。
26、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①,无骨子②,食气、鱼③。
① 珂案:经文二“继无”王念孙、郝懿行均校作“无继”,即上文无继也。
② 郭璞云:“言有无骨人也。尸子曰:‘徐偃王有筋无骨。’”珂案:无骨,即下文牛黎之国,亦即海外北经柔利国也。柔利、牛黎音皆相近,见海外北经“柔利国”节注。
③ 郝懿行云:“食气、鱼者,此人食气兼食鱼也。大戴礼易本命篇云:‘食气者神明而寿。’”
27、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①,颛顼之子,食黍。
① 郝懿行云:“(车扁),玉篇云:符善切;集韵云:婢善切,音扁。藏经本(车扁)作轮。”珂案:何焯校宋本亦作轮。
28、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①。有神②,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① 珂案:犬戎国已见海内北经,亦即此经上文之犬戎也。
② 郝懿行云:“犬戎,黄帝之玄孙,已见上文,是犬戎亦人也,神字疑讹。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此经正作人字。”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神字应据改。
29、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①。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②,苗民厘姓③,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① 郭璞云:“三苗之民。”珂案:三苗国已见海外南经。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说本此。
② 珂案:欢头国亦见海外南经,即丹朱国也。此云‘欢头生苗民’者,盖丹朱与苗民神话之异传,明此两族关系密切也。
③ 珂案:厘与僖同,说见上“大人国”节注。苗民亦黄帝之裔也。
30、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①,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②。
① 郝懿行云:“水经若水注、文选甘泉赋及月赋注、艺文类聚八十九卷引此经并作灰野之山。”珂案:宋本及藏经本正作灰野之山,应据改。
② 郭璞云:“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郝懿行云:“若,说文(六)作□,云‘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木也,象形。’今案说文所言是东极若木,此经及海内经所说乃西极若木,不得同也。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云:‘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淮南地形训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皆郭注所本也。又文选月赋注引此经若木下有‘日之所入处’五字。水经若水注引此经若木下有‘生昆仑山西附西极’八字,证以王逸离骚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则知水经注所引八字,古本盖在经文,今误入郭注尔。又郭注‘其华光赤下照地’,王逸离骚注亦有‘其华照下地’五字,以此互证,疑此句亦当在经中,今本误入注也。”
31、有牛黎之国①。有人无骨,儋耳之子②。
① 珂案:牛黎之国即海外北经柔利国也,其人反曲足居上,故此经云“无骨”矣。
② 郭璞云:“儋耳人生无骨子也。”珂案:儋耳已见前。
32、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①。有神,人面蛇身而赤②,直目正乘③,其瞑④乃晦,其视乃明⑤,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⑥。是烛九阴⑦,是谓烛龙⑧。
① 珂案:海外北经作钟山,此作章尾山,章、钟声近而转也。
② 郭璞云:“身长千里。”王念孙云:“身长千里四字亦正文误入注。御览神鬼部二(卷八八二)不误,类聚灵异下(卷七十九)同,唯作尺。”珂案:海外北经经文亦有“身长千里”四字,足证郭此注确系经文误入。
③ 郭璞云:“直目,目从也;正乘未闻。”毕沅云:“乘恐朕字假音,俗作眹也。”珂案:朕义本训舟缝,引申之,他物交缝处,皆得曰朕。此言烛龙之目合缝处直也。
④ 珂案:文选思玄赋李善注、类聚七十九引此经并作眠,俗字也。
⑤ 郭璞云:“言视为昼,眠为夜也。”
⑥ 郭璞云:“言能请致风雨。”毕沅云:“谒,噎字假音。”珂案:毕说是也,言以风雨为食也。
⑦ 郭璞云:“照九阴之幽阴也。”珂案: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幽阴作幽隐,是也。
⑧ 郭璞曰:“离骚曰:‘日安不到?烛龙何燿?’诗含神雾曰:‘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精以往照天门中’云。淮南子曰:‘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也。’”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作‘烛龙何照’,郭引照作燿也。李善注雪赋引诗含神雾云:‘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此注所引脱火字也(藏经本郭注正作火精——珂)。又引淮南子者,地形训云:‘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高诱注云:‘委羽,北方山名。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云云。”珂案:经文是谓烛龙,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作“是谓烛阴;郭璞曰:即烛龙也”。关于烛阴神话已见海外北经。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王之春
(宋)郑文宝撰
(清)句曲张芳菊人
清·郑绩
战国·申不害
唐·杜光庭
明·吕毖
汉·华佗
(宋)曹勋
邓析
秦·佚名
(唐)罗隐
石玉昆
明·何乔远
(唐)虞世南
(清)赵翼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