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知】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 ◎ 古同“智”,智慧。
【味】1.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觉。~道(亦指兴趣)。滋~。 2.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香~儿。 3. 情趣:趣~。兴~。意~。津津有~。 4. 体会,研究:体~。耐人寻~。 5.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药。
【醇醨】亦作“醇漓”。1.厚酒与薄酒;酒味的厚与薄。宋王禹偁《北楼感事》诗:“樽中有官醖,倾酌任醇醨。”宋陆游《以事至城南书触目》诗:“百钱且就村场醉,舌本醇醨莫苦分。”2.用以喻教化、风俗等的敦厚与浇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迁变。”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如来理教,随类得解,去圣悠远,正法醇醨,任其见解之心,俱获闻知之悟。”清包世臣《韦君绣诗序》:“下亦歌咏疾苦,有以验风尚醇醨。”严复《原强》:“而于一国盛衰强弱之故,民德醇漓合散之由,则尤三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