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1.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 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 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 ◎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典
【入】1. 进,由外到内:进~。~梦。 2.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
【天台】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胡三省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三臺”。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程元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明郑仲夔《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山名。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明杨珽《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天台路
【路】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 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 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 4. 种类:一~货色。 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6. 车:筚~。乘~。 7. 姓。
忆当年
待入天台路,还体现了对生命进行反思的态度。对于追求人生的意义来讲,寻找真正的目标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中唐时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凡人之不足故也,天地若能曾无,亦无待千秋者奚假焉。”这种“欲达千里路,更需先行一步”的人生态度,是追寻人生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态度。对于人生的反思,我们更应该有一种深思熟虑,不断寻找的勇气和力量。
小猫猫
待入天台路,最终是指人们的心向往之。天台山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是人们难以抗拒的诱惑。人们的心,就像洛阳的牡丹、扬州的瘦西湖,总要向往某一个地方,这里就是天台山。唐代文学巨匠李白在《庐山谣》中写道:“何物最相思?且尽临江看碧云。 掩柴扉卧听风雨,淡看山色挂画楼。” 人们“待入天台路”的愿望,便与心灵的呼唤相呼应了。
花梦影
待入天台路,亦是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充满了迷茫和选择,步履蹒跚。面对未知的前方,人们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生命中的挑战,迎接自己的人生机遇。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待入天台路”一说,同样让人生充满了前进的力量与信心。
行走天涯
待入天台路,一句诗简练而含义深刻。天台山,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富有历史和文化背景。待入二字,体现了人的心态,意为还未到达、未踏入。将待入天台路这样一个富有历史和宗教象征的地名融入诗中,开启诗歌想象的空间。这一点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坐拥山海美景,心有千峰万壑,才有“待入天台路”的浪漫情怀。
前行的人
待入天台路,又启迪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禅宗祖庭,人们前往大多是有朝圣之心。待入天台路,象征着人们向着精神内心不断探索的追求与寻找。这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境界不谋而合。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也能体现,不断探索人生价值是一种人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