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登陇
上一卷
下一卷
从
岂
孤
浅
行
流
陇
陇
高
登
来
不
剑
才
人
水
上
头
适
陇
感
思
适
通
未
无
分
远
知
故
千
一
云
尽
流
行
己
乡
里
命
已
期
水
客
高适
登陇
登陇原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登陇赏析
高适诗歌鉴赏,唐诗鉴赏,中国诗歌鉴赏 此诗为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此时高适已四十九岁。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为当时去西北的必经之地。《秦州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之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 “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何其相似啊。“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对诗的头四句,明代的唐汝询评论说:“首叙陇头之事而即以流水与行人之不休,盖赋而兴也。”(《唐诗解》)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意思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作卑职小官。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 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 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是说孤身一人持剑奔赴千里边关,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适是走、往的意思。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 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此前,诗人曾作过河南封丘县尉之类的小官,此次他是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荐举。哥舒翰喜文重义,颇得当时文人的好感。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 “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正如沈德潜所评论的:“感知忘家,语简意足。”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高适
简介
简介暂无
高适
的其它诗歌
别董大
燕歌行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效古赠崔二
哭单父梁九少府
古大梁行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 其一
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醉后赠张九旭
蓟中作
登陇
邯郸少年行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登陇诗句
行人未云已
孤剑适千里
从来感知己
岂不思故乡
陇头远行客
流水无尽期
陇上分流水
浅才通一命
可能你会感兴趣
钱塘湖春行
问刘十九
别董大
燕歌行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忆仙姿
一叶落
袍中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最近文章
此行无弟子是什么诗?
“北斗生清漏”到底说了什么?
瓯中物亦分是什么诗?
“树影高堂下”到底说了什么?
揭秘《投元郎中》中蕴含的名句“片水堪留白鹭鸶”
俊鸟还投高处栖中的心境和寓意
贾岛的“须是青山隐白头”一句艺术魅力在哪里?
剖析诗句“松院双扉向月开”在《夜集乌行中所居》中的意义
“楚山无限路迢迢”到底说了什么?
贾岛在“无事到心中”中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