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午】1.“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晋帝姓司马氏,后因以“典午”指晋朝。《晋书·安帝恭帝纪论》:“是以宋高非典午之臣,孙恩岂金行之寇。”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当涂为魏,典午为晋,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柳亚子《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诗以纪之》:“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建安才!”2.“司马”的隐语。指司马之官职。北周庾信《哀江南
【接】1. 连成一体:~合。~骨。~壤。衔~。 2. 继续,连续:~力。~替。~班。~二连三。再~再厉。 3. 靠近,挨上:~近。邻~。~吻。 4. 承受,收取:~受。~收。~纳。~管。 5. 迎:~风。~生。~待。 6. 姓。
【曹】1. 等,辈:尔~(你们)。吾~。 2.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 3. 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 4. 姓。
【氏】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 1. 〔阏(yān)~〕见“阏”。 2. 〔月~〕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