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俱未若公之知言释义


【而】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俱】1. 全,都:百废~兴。声色~厉。  2. 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

【未若】。《后汉书·荀彧传》:“彧报曰:‘今穀食虽少,未若楚汉在滎阳、成皋閒也。’”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迎风起。’”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吾以奉天地宗庙,则存其礼诚善矣。然而存其礼之为劝乎农也,则未若时使而不夺其力。”宋苏轼《贺坤成节表》:“放亿万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饭无数之緇褐,岂如散廩

【公】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  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  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  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  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  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  7. 雄性的:~母。~畜。  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  9.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知言】1.有见识的话。《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伯问於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欒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对曰:‘然,欒黶汰虐已甚,犹可以免,其在盈乎。’……秦伯以为知言。”《新唐书·朱敬则传》:“敬则以为秦汉世礼义陵迟,不可復用周制封诸侯,著论明之,儒者以为知言。”聂绀弩《从陶潜说到蔡邕》:“离开陶潜,曹先生的话,也不算完全的知言。”2.谓善于辨析他人之言辞。《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而俱未若公之知言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