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凫又报匡庐去释义


【飞凫】飞翔的野鸭。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体迅飞鳧,飘忽若神。”唐寒山《诗》之六:“欲验飞鳧集,须徵白兔游。”清刘泽湘《过西山辟支生墓》诗:“叩角谁賡宁戚歌,飞鳧莫辨王乔舃。”2.犹飞凫舃。唐吴筠《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师兼见赠之》诗:“从此罢飞鳧,投簪辞割鸡。”3.箭名。《初学记》卷二二引《太公六韬》注:“飞鳧,矢名。”4.借指轻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鳧。”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或昂騏驥,或泛飞鳧。”

【又】1. 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今天~下雨了。  2. 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你~不是小孩!  3. 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高~大。  4. 再加上,还有:~及。十~五年。  5. 表示转折:这个人挺面熟,一下子~想不起来他叫什么。

【报】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刘昭注引南朝宋慧远《庐山记略》:“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唐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明吴国伦《鄱阳湖》诗:“欲向匡庐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鲁迅《热风·估<学衡>》:“匡庐峨眉,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林伯渠《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匡俗”。

【去】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飞凫又报匡庐去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