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语类》卷七二:“赵致道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谢小娥立志报仇,梦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如谓委屈将顺,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养而愈骄,其蹴踏凌侮,乃无所不至。”漢
【未合】1.谓尚未交战。《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2.不合,不应该。《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唐戴孚《广异记·李进士》:“须臾,见緋衣人至,为李陈谢:‘此人尚有命,未合即留住,但令送钱还耳。’”
【三生石】传说唐李源与僧圆观友善,同游三峡,见妇人引汲,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及期,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因知牧童即圆观之后身。见唐袁郊《甘泽谣·圆观》。后人附会谓杭州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即李源和圆观相会之处。诗文中常用为前因宿缘的典实。唐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三:“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元萧列《八声甘州》词:“三生石,情缘千里,风月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