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余风味胜糖霜释义


【更】1. 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2. 经历:少(shào )不~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  3.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 | ◎ 愈加,再:~加。~好。~上一层楼。

【余】1. 我:“~将老”。  2.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3.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  4. 后:“劳动之~,欢歌笑语。”  5. 农历四月的别称。  6. 姓。

【风味】味fēngwèi[specialflavor;localcolor]风格、特征与趣味、味道风味小吃一台地方风味的文艺晚会

【胜】1.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利。得~。~券(指胜利的把握)。~负。无往不~。  2. 超过,占优势:~似。优~。以少~多。  3. 优美的:~地。~景。~境。~迹。~状(胜景)。  4.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彩~。  5.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任。不~其烦。  6. 尽(旧读shēng ):不~感激。 典

【糖霜】白糖。制作糖霜之法相传起于唐大历年间。宋王灼有《糖霜谱》,载糖霜起源及制作食用之法颇详。宋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宋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诗:“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更余风味胜糖霜的用户点评


是金藏心之火

2024-07-27 00:47:15

“更余风味胜糖霜”,语言朴素而醇密,这种口感和香气的形象对比,不仅把糖霜美轮美奂的形象轻松取而代之,更暗示对人的评价多维度的特质和魅力。一个人美丽或有钱则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抱负、格调、气质、学识和品位等特质,这些特质往往升华和享受社交魅力的维度,才能够收获真正的敬佩和尊重。

星光璀璨

2024-07-25 22:33:38

这句诗的出现,使得在中国古代文学数据里对于个人品德性格的构建和表达过程又多了一种新的态度和思考方向。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标志,证明文艺创作里的审美趋向和风格变革,手法多样和丰富性的展现和推动,都各司其职,共同构建起了一片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

舞动的花朵

2024-07-24 22:47:58

此诗妙在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食文化与观念,更似用食物的口感和气味来评价人物。前半句写糖霜,既甜又香,但这甜中带苦;后半句写更余风味,本身较糖霜更胜一筹,又多出了几分醇香。此句显然是在暗示,一个人不应该只关注表面的甜美,更需要追求深度的精华,才能够真正与人相得益彰。

岁月流转

2024-07-24 16:14:56

揣摩文中的“更余风味胜糖霜”,颇有些社交场合中“谈吐贵于衣着”之意,对于处事用人、结交朋友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糖可做到人人爱的口感,但文文不善,说话无味,则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看重。更余风味则不仅有口感诱人之美,更包含着感性、艺术、沉淀、细节等更深层次的肌理,更符合修养文化的审美趋向。

不悔少年心

2024-07-22 00:31:03

对于中国人而言,更余风味胜糖霜,能够凸显在人与人的文化传承上都需要有深层次且精彩的品质和性格,这种用食物形象来表达人的本质的诗化比喻,也正好抓住了中国文化对于“食”这个词的独特魅力。食物作为中国文化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其汇聚的丰富内涵和奥妙,体现了我们对于美学艺术和个性魅力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