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1. 天河:银~。云~。气冲霄~。 2. 成年男人:~子。老~。 3.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族。~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4. 中国朝代名:~代。~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儿】1. 小孩子:婴~。~戏。 2.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女情。 3. 儿子,男孩子:~子。生~育女。 4. 父母对儿女的统称,儿女对父母的自称。 5. 助詞:❶多用作名词后缀。❷用于形容词后。
【尽】1. 完毕:用~。说不~。取之不~。 2. 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 3.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 4. 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 1. 极,最:~底下。 2. 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量(liàng )。~管。
【作】1.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 2. 从事,做工:工~。~息。~业。 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 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5.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6. 创造:创~。写~。~曲。~者。 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8. 同“做”。 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
【胡】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 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 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 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 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 姓。
【语】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 ◎ 告诉:不以~人。
自由的红鹤
这句诗“汉儿尽作胡儿语”,简洁明了,韵律优美。其中的“尽”字,强调了汉人的语言已经完全变成了胡人的语言,表达出了文化的衰落和文化压制。同时,这句诗也隐含了一个深层次的意境:汉儿失去自己的语言,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被剥离了文化和民族的根基。
悠闲的牛仔
“胡儿语”这一词汇的使用带有浓重的贬义色彩,暗示着汉儿已经被胡人所征服,并且在文化上被迫去屈服。韵律的变化也表现出了文化上的倾斜和失衡,为鲁迅自己的蓝领奋斗历程中的不平等和孤单奠定了基础。
羽毛玩具
这句诗的深层次意义,也可以看作是对于当时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反思,鲁迅认为,把文化建立在对于本土文化的否定上,就会产生文化沦丧。同时,这也可以看作对于杂交文化的反对,鲁迅认为真正具备价值的文化是那些自己历史和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部输入的。
流年如水
通过使用“汉儿”和“胡儿”这样明显的对比词汇,鲁迅成功地传达了其对于文化的批判和对于民族身份的维护之间的紧密联系。
茶余饭后
在鲁迅的笔下,“汉儿尽作胡儿语”这句诗并不仅仅只是对于当时社会中的某一种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在一个贯穿历史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问题上完成了无声的抗议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