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1. 残缺,裂开:~口。~子(残缺的口子)。 2. 摒弃;舍却:~出性命。 | 1. 开阔;宽敞:~亮。宽~。 2. 开通;大度:~达。 3. 显赫;通达:显~。 4. 排遣;消散:~情散哀。 5. 免除:~免。 | ◎ [豁拳]同“划拳”。
【如】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4. 到,往:~厕。 5. 假若,假设:~果。~若。假~。 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与,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
【盲瞽】1.看不见。比喻无知或不明事理。汉王充《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如不见怪,小弟也有一句盲瞽之言。”章炳麟《文学说例》:“而訐诞自壮者,反以破碎讥往儒,六百年中,人尽盲瞽,哀哉!”2.盲人。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以一物不知者为谨慤,以全无心肝者为善良,此等见地,深入人心,遂使举国皆盲瞽之态,尽人皆妾之容。”
【见】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典
【皦日】明亮的太阳。多用于誓辞。《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孔颖达疏:“谓我之言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后汉书·郎顗传》:“絜白之节,情同皦日。”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四:“呜呼!谓予不信,鉴时人皦日之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朴诚自表,切矢皦日。”王国维《罗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铭》:“藐是孤生,终於灭性,皦日之信,匪石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