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时】·汲郑列传》:“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后汉书·朱穆传》:“及壮耽学,鋭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队阬岸。”《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或时看到闹处,不觉心痒,口里漏出着把来指手画脚教人,定是寻常想不到的妙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那帘内或时巧囀鶯喉,唱一两句词儿。”
【兀坐】◎兀坐wùzuò[tositerect]危坐,端坐冥然兀坐。——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何】1.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2. 副词,多么:~其壮哉! 3. 姓。 | ◎ 古同“呵”,谴责。 | ◎ 古同“荷”,担。
【堆豗】困顿貌。宋欧阳修《清明前一日因书所见奉呈圣俞》诗:“三日不出门,堆豗类寒鸦。”元张养浩《上都察院》诗:“柏臺人散坐堆豗,默记滦江四往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