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吠】鸣犬吠”。1.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后汉书·吴良传》“举觴上寿,諂称太守功德”李贤注引《东观汉记》:“齐郡败乱,遭离盗贼,不闻鸡鸣犬吠之音。”一本作“鸡鸣狗吠”。《三国志·魏志·王朗传》:“鸡鸣狗吠,达於四境。”2.形容战乱,变乱。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二百五十餘年,契丹始讲和好,德明亦受约束,而天下销锋灌燧,无鸡鸣犬吠之惊,以迄于今。”清梅曾亮
【民】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 2. 指人或人群:居~。~族。 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 4. 某族的人:汉~。回~。 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 6. 非军事的:~品。~航。 7. 同“苠”。
【耕锄】除草。亦泛指农作。唐储光羲《田家杂兴》诗:“日旰懒耕锄,登高望川陆。”清恽敬《三代因革论四》:“﹝黄帝﹞因民之欲便于耕锄饁饟守望,而以庐井合之。”2.犹铲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其数京之罪曰:‘列圣詒谋之宪度,扫荡无餘;一时异议之忠贤,耕锄略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