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榛】1.亦作“荆蓁”。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三国魏曹植《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荆蓁”。唐李白《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金元好问《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清吴伟业《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明周履靖《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寿王。”元许谦《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
【郁】1. 树木丛生:~葱(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闭。 2. 忧愁,愁闷:~闷。~悒(苦闷)。~愤。~怒。~积。~结。~忧。抑~。 3. 有文彩:~~(a.文彩显著;b.香气浓厚;c.草木茂密;d.心中苦闷)。 4. 香气浓厚:~烈。馥~。 5. 姓。
【丘墟】亦作“丘虚”。1.废墟,荒地。《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史记·李斯列传》:“紂杀亲戚、不听諫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后汉书·窦融传》:“自兵起以来,转相攻击,城郭皆为丘墟,生人转入沟壑。”宋秦观《代程给事乞祝圣表》:“楼观宫室,化为丘墟。”柯灵《香雪海·春节书红》:“但这浮华富丽的城市已化为劫灰零落的丘墟。”2.形容荒凉残破。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丘墟,而高其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