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出】亦作“逈出”。1.高耸貌。南朝梁元帝《巫山高》诗:“巫山高不穷,逈出荆门中。”《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众见飞桥逈出,崩腾而走。”明傅新德《送郭青字参藩巴蜀》诗:“岷峨迥出天连雪,栈阁平临马度云。”2.突出;超群。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子阳诗奇句清拔,谢朓常嗟颂之。洪虽无多,亦能自迥出。”金王若虚《清虚大师侯公墓碣》:“﹝师﹞年十四已克主大醮,词音清亮,逈出一时,儕辈翕然推服。”3.高出;超过。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梅之清香玉色,迥出桃李之上。”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刘长卿体物
【中间】◎中间zhōngjiān(1)[centre;middle]∶中心中间突破(2)[between]∶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中间驰至九天。——唐·李朝威《柳毅传》坐在他们两个中间(3)[among]∶在里面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漢
【与】1. 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 2. 给:赠~。~人方便。 3.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 〔~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人为善。 | ◎ 参加:参~。~会。 | ◎ 同“欤”。
【两】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头】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8. 首领:~子。~目。 9. 方面:他们是一~的。 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11. 量词,多指牲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