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1.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2.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3.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4.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5. 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6. 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7. 姓。 | 1. 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啊”相似。 2. 多的样子。 3. 农历六月的别称。 4. 敬慎的样子:“有萋有~”。 5. 古同“趄”,趑趄。 典
【非】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混】1. 搀杂在一起:~杂。~和。~同。~淆。~为一谈。 2. 乱,胡乱:~乱。~世魔王。 3. 蒙,充:蒙~。~充。~进。鱼目~珠。 4. 苟且度过:胡~。~事。 | ◎ 同“浑”。 典
【醇醨】亦作“醇漓”。1.厚酒与薄酒;酒味的厚与薄。宋王禹偁《北楼感事》诗:“樽中有官醖,倾酌任醇醨。”宋陆游《以事至城南书触目》诗:“百钱且就村场醉,舌本醇醨莫苦分。”2.用以喻教化、风俗等的敦厚与浇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迁变。”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如来理教,随类得解,去圣悠远,正法醇醨,任其见解之心,俱获闻知之悟。”清包世臣《韦君绣诗序》:“下亦歌咏疾苦,有以验风尚醇醨。”严复《原强》:“而于一国盛衰强弱之故,民德醇漓合散之由,则尤三致意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