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语抑不伦释义


【谩语】话。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一:“光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光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马士英、阮大鋮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2.谎话。郭希仁《钱君定三传》:“抵青门,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1.随意相语。谩,通“漫”。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清周亮工《书影》卷十:“其身

【抑】1. 压,压制:~制。~止。压~。~强扶弱。~扬(a.音调的高低起伏;b.沉浮;c.褒贬)。  2. 忧闷:~郁。~塞(sè)。  3.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君似鼠”)。  4. 文言发语词:“~齐人不盟,若之何”。  5. 古同“噫”,叹词。

【不伦】不类。《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陈奇猷集释:“伦,类也。不伦,即今语不伦不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古人解经,也有穿凿的,先生这话就太不伦了。”详“不伦不类”。2.不相当;不相类。《汉书·梁怀王刘揖传》:“臣愚以为王少,而父同产长,年齿不伦。”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变换虚字例》:“《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篇》:‘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按下句本作‘志不而邑邑’与上句‘口不能道善言’一律,特虚字不同耳。而,即能也……浅人不知‘而’与‘能’通,改作‘而志不邑邑’,

谩语抑不伦的用户点评